戏剧影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6:02:43

戏剧影视

戏剧影视范文篇1

戏剧与影视动画具有众多的共同特点。首先,戏剧与影视动画都属于二度创作艺术,这是一种需要以文本或剧本为基础,通过创作者对其进行理解与解读,从而再次创作的艺术类别。如果没有文本的约束,那么戏剧与影视动画的表演就会变得杂乱无章陷入混乱。同时戏剧与影视动画共同缺乏作者与观众的中间交际系统,对作者与观众而言,正是这种缺失决定了戏剧文本的“绝对性质”。因此在总体上讲,从作者到观众的戏剧语言叙述的绝对性,对于戏剧是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之要素。①在这一方面影视动画与戏剧高度一致,因此,无论戏剧、电影还是动画在表达形式、叙事方式上进行何等程度的演变,其剧本始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其次,戏剧与影视动画同属于表演艺术,都需要通过对现实的模拟来实现感情的传递与共鸣,因此戏剧与影视动画自然具备假定性、虚拟性、象征性等共同特征。再者,戏剧与影视动画需要在观众面前依靠视觉、听觉,通过舞台调度、角色饰演、对白表达、音乐音效等综合因素进行具体演绎,所以戏剧与影视动画又同属于动态艺术与视听艺术。因此影视动画与戏剧存在着极强的同源性,当动画与电影初生之时便很自然地被认为是戏剧的延展。1879年动画之父埃米尔•雷诺在巴黎格雷万博物馆之幻想空间剧院,公映了人类史上第一部动画《可怜的皮耶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的法国人将其视为一种带有戏剧色彩的新颖艺术表演。1902年著名法国导演乔治•梅里埃代表作《月球之旅》更是被誉为“将电影引向壮观的戏剧道路”。戏剧与影视动画在传播方式方面也较为类似,在电视媒体普及之前的动画、长期以来的电影以及如今特性化的剧场动画,其在影院中放映的传播方式,与戏剧在剧院中表演的传递方式是极为相似的。最后,戏剧与影视动画叙事方式上也存在较强的共性,现时性是戏剧的核心本质,这一特性影视动画也与之一脉相承。德国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冯•席勒认为:“一切叙述的体裁使眼前的事情成为往事,一切戏剧的体裁又让往事成为现在的事情。”②英国电影学家艾伦•卡斯蒂认为:“戏剧与电影的实质在于,由演员在观众面前把故事内容直接表演出来,它永远是现在时态,就在眼前,这是用表演描述出来的生活。”③按照这样的定义,通过图像技术产生的虚拟角色进行表演的动画也自然带有强烈的戏剧特性。无论影视动画所表达的往事距今多么遥远,影视动画的每个镜头俨然如同戏剧的各个场面,是在真实的世界中进行表演。

二、戏剧与影视动画的差异

虽然,戏剧与影视动画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彼此之间依然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探讨。在明确戏剧与影视动画共性的基础上辨析其各自的法则与边界,从而才能更好地借助影视动画的优势在这一年轻富有生命力的平台对传统戏剧进行传承与发扬。戏剧与影视动画存在三点较大的差异。(一)观看的差异:主观选择与被动接受毫无疑问,戏剧几乎只能在剧院中观看,尽管部分影视动画,诸如需要通过影院传播的电影与电影动画,其观看方式看似与戏剧类似,但究其本质两者存在较大区别。戏剧的舞台边框与影视动画的荧幕大不相同,戏剧的舞台边框相当于具象舞台的边界,在此边界内以活生生的演员在实景舞台布景中进行实时演绎,而影视动画的荧幕则通过连续播放的二维图像在视觉上模拟三维空间中的立体感官。大小固定的戏剧舞台存在相应的局限,尽管经过舞台美术师精心地布置,戏剧演员演出始终局限在一个相对大小、形式固定的空间之中;而影视动画所播放的空间虽然是由数字图像所虚拟的,但是却可以呈现出无限的拓展与延伸,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出不同地域、不同风貌、不同视角的无尽时空。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银幕不是一个剧院画框,而是把纷繁事件显露给观众的一幅蔽光框。”④其次是景别。观众所看到的戏剧舞台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大全景,在这固定的景别中观众的视角也是相对固定的,此刻观众的眼睛就相当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定焦镜头,其视点切换也相对简单,需要依靠观众自身的主体感官对舞台中的角色、布景、焦点等因素进行主观选择提炼。相比之下影视动画则可以根据需求非常灵活地选择远、全、中、近、特写等不同景别;采用正、侧、背、平、俯、仰等不同拍摄角度;运用推、拉、摇、移、跟、甩等多重镜头运动方式,并将如此众多的拍摄效果进行有机衔接,以鲜明的节奏感来模拟符合观众心理顺序的视角变化,从而形成与观众内心共鸣的叙事结构。这便是影视动画最为常用、最为基本的蒙太奇拍摄技法。欧纳斯特•林格认为不同镜头的组合不仅是蒙太奇理论的关键,更是整个电影表现的关键。俄罗斯电影泰斗谢尔盖•米哈伊尔诺维奇•艾森斯坦则认为,蒙太奇是在镜头内部冲突之后向镜头之间冲突的新质飞跃,这种飞跃极大地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⑤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影视动画的观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影视动画的观众是以相对客观的心态通过荧幕上的二维图像对导演安排好的纷繁镜头进行被动接受,这与戏剧在固定视角中对演员的实际演出进行主观选择观看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二)表演的差异:在场、缺席与虚拟前文我们提到,戏剧需要演员在剧场中进行实际演出,因此戏剧的演员与观众是处在同一时空,两者之间的距离也较为固定,因此戏剧属于典型的在场表演。通过舞台上的戏剧演员以动作与台词的演出方式来塑造剧中角色形象,演员所有表演行为所带来的戏剧效果将直接作用于观众本身。其次由于舞台与观众之间存在着实际的物理距离,戏剧演员必须尽可能照顾全场观众的观剧效果,因此戏剧演员需要通过较为适当夸张的动作与放大的台词音量来达到所需的舞台气氛。虽然由于舞台自身限制,戏剧演员对于实现高难度的动作表演较为困难,但却可以充分利用在场表演的优势。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某句台词、某个动作如果获得了较好的观众反应,那么该演员大多会即兴将相应台词与相关动作进行相对夸张地重复表演,以这种强调的方式调度观众情绪并活跃现场气氛,从而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实质上戏剧演员是不断地将世界戏剧化,并将其融入自身体内,并通过自身的表演进行传递。⑥而戏剧的观众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参与进戏剧的表演,共同融入到演员的情绪宣泄之中。|影视寻思|而影视动画的角色则属于缺席表演、甚至是虚拟表演。无论是摄像机拍摄的真人演员、还是三维渲染的特效角色、以及逐帧手绘的动画形象,无一不是按照剧本的内容与导演的要求进行程序化的表演。在影视动画中演员与观众是彼此隔离的,观众无法参与到影视动画的表演之中,只能依照导演的意图被动观看这种缺席、甚至虚拟的表演。相比戏剧需要通过夸张来强化观剧效果的表演方式,影视动画更擅长通过间接描写、侧面隐喻等方式逐步推动剧情的发展,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吸引观众,并令其逐步融入剧情之中并产生共鸣。想象力是影视动画的命脉所在,自影视动画诞生之初就不断尝试真实展示在神话、歌剧、寓言、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充满幻想的角色形象。借助如今高度发达的图形技术,影视动画已经完全突破了真实世界与物理法则的束缚,不仅可以自由地将由人类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创造出的种种幻想角色予以真实塑造,并且可以为其赋予戏剧舞台中无法实现的特效动作,并结合蒙太奇等拍摄技法与后期特效营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感受。虽然影视动画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带强制性的被动表演,但是表演的形象、表演的方式依然同样可以做到无限地拓展与延伸。(三)时空的差异:假定与真实戏剧与影视动画都属于时空性的艺术类别,在其各自的表演之中对于时间空间的综合运用都存在较高的要求,但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戏剧的空间相对固定,局限于表演所处的舞台空间,但是在时间层面上对戏剧的限制则相对较大。大量戏剧就受到了三一定律的约束,这条被尼古拉•布瓦洛定义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的定律虽然有助于戏剧的结构严谨、矛盾点集中,并成就了不少经典名作,但是却较为严重地限制了戏剧的时空自由。部分现代戏剧虽然已经打破了三一定律的限制,但是要在有限的表演时间中呈现出跨度较长的剧情时间,就必然要对剧中的时间节点予以提炼。以动作表演来实现对剧情时间的压缩,并且通过连续的动作产生延续性的心理感观,这属于戏剧对时间的假定。同时有限的舞台大小、实际成本等现实因素,促使戏剧并不会追求去创造一个逼真的舞台空间,而是使用一些带隐喻元素的舞台布景来实现空间的假定。例如通过一堵带有门窗的墙面指代一个房间、以挥舞的旌旗象征千军万马、将几幅老照片的叠画寓意沧桑的历史街道,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假定方式来实现戏剧中众多的空间表达。而影视动画的时间则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进行自由地中断、分割、连接与配置,因此在时间上拥有极大的自由,从而实现戏剧无法想象的表演。例如部分长篇影视动画拥有戏剧难以比拟的巨大时长,因此可以从容地描述身处不同地点的多个角色,在各自的剧情时间下的众多分支剧情,并用贯穿全剧的剧情主线予以有机整合,从而形成宏大、复杂、严谨的世界观。而在这些影视动画的每一条分支剧情中,其时间处理都既可以具有真实性、也同样可以存在假定性。在空间层面,除去部分追求特殊效果的作品,大多数影视动画始终致力于追求真实空间的营造,即使是完全不存于世的神话世界、外星空间,影视动画也尽可能地尝试将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各种现象、规则、社会秩序、等级关系等真实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引发观众内心的共振。

三、相应思考

戏剧影视范文篇2

一、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理念的更新

1.深厚的文学修养是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基础“重艺轻文”的现象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很多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前提是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但光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并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演员创造角色不仅仅是带给观众愉悦的享受,更多的是要诉诸观众的心灵。演员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才能对剧本、对社会、对环境有全方位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才能赋予角色灵魂。因此,在教学中表演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主动把文学与艺术在教学中相融合。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外经典名著,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重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案头工作。力争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

2.创造力的培养与挖掘是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关键笔者认为演员的工作本质就是创造艺术形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宗旨就是最大潜能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电视剧,它们的最终目的和成功的标志都是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依靠演员通过自身创造去直接完成的。众所周知,演员的表演并不是靠剧本怎么写他就怎么说,导演怎么排他就怎么演就能完成的。演员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精湛的专业技巧和高尚的品格,他们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去进行创造。创作中缺少演员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人物形象必定会不够鲜活。表演艺术贵在体现人物的个性,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创作个性的演员。如今不少导演、编剧将艺术创作的焦点和视线转向了演员。并恳切希望演员能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去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一些演员却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究其原因还是在学生培养这个阶段,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出现了问题。教师忽略了表演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把教学中创造的重心完全放在了自己身上,长此以往学生懒于创造,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导致昂终进入社会之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作为表演教9币我们必须在表演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挖掘,最大潜能地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形式的新探索

1.推行文学作品改编片断的教学‘“文学作品改编片断”这个教学形式,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并不陌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为素材.自己进行剧本的改编,自己设计人物生活环境的舞台美术,并承担导演工作,在服装、音响、效果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在这个教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组织舞台行动的能力,还能加深对戏剧演出艺术的综合认识。这样的教学形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教学中推行,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也先后不断地在教学过程将“文学作品改编片断”纳入正式的教学环节。但最终这一教学形式并没有在全国所有高校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推行下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的表演教师认为让表演专业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修改剧本有些不太合理,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就应该重视表演技巧的训练和创造人物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是由于个别高校的表演教师缺少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编剧知识,再加上在这个教学阶段的时间短、任务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文学作品。他们往往会应付了事,并没有深入研究作家真正的思想情感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线索,就去进行剧本改编,致使改编出来的剧本不合理、不成熟,最终导致教学失败。笔者认为在当今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过程中推行“文学作品改编片断”势在必行。文学作品,尤其是中、长篇小说。一般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阅读,能够使学生对作品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对事物的态度等加深理解,帮助表演技巧尚未成熟的学生。解决组织和挖掘舞台行动的能力。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决传统片断教学中依靠教师做导演进行剧本分析和导演阐述的局限性。另外此教学形式还能够帮助当今艺术类学生改变不爱看书、不爱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在此教学阶段中能够不断地充实自身文学修养,为今后的艺术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大胆尝试自创散文表演的教学“自创散文表演”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看似是个新鲜词,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就已经尝试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了。但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将这个教学形式保留下来。直至今年该院表演系再次对“自创散文表演”进行了更充实、更深入,也更具教学规格意识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在此次的教学尝试和探索中,该院2010级表演一班带来了一台创作思想活跃、创作意识鲜明的教学汇报演出,让观众看到了表演艺术的另一种独特魅力,由此唤醒了国内众多、表演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思考。“自创散文表演”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命题自己创作散文。自主表演,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开掘和自我发挥。“从写散文开始到最终的散文表演体现,都是学生自己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作主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想象。在有限的教学环境内,为学生创造提供了一个无限的文化氛围”。‘断进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散文的写作,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文化情趣。从而使学生走向文化素质及文化修养的提高。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不直接参与作品创作。‘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启发学生主动把在台词课、形体课和声乐课上所学到的技能和技巧创造性地与表演创作相结合,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我创造、自我管理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当把一些较有成色的散文作品变成为舞台作品——散文小品的时候,便有机地与专业教学挂上了钩,通过赋予深度的创作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其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笔者认为。各高校表演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大胆尝试“自创散文表演”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教学形式,力争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表演教学体系。

三、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1.激发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戏剧影视表演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9币从一开始就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状态,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主动为冲动,在大量的即兴练习之中,使学生独立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完成作业。戏剧影视表演创作没有模式和程式可以参照。学生每一次对角色的创造都是一次创新,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创意中的闪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调动激情参与创作。

戏剧影视范文篇3

试着把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进行一个比较,相同之处,首先是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都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就是说,演员既是创作材料也是工具,同时还是创造者,三合一。称“三位一体”,也叫做二度创作。如今,影视剧演员和戏剧演员已经没有明显的划分了,很多舞台剧演员,像人艺的演员徐帆《唐山大地震》,杨立新《我爱我家》,他们拍摄的影视剧早已深入人心,可是鲜有观众知道他们是戏剧演员。再说说那些个回到戏剧舞台去过把瘾的影视剧演员,如:黄磊《暗恋桃花源》、张丰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等。因此可以证明,演员们利用自身内外的条件创造角色的途径是一致的。戏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都需要假定性。众所周知,戏剧表演是在“第四堵墙”内进行的,这道“墙”外面是真实的现实世界,为了让观众进入置身于戏中,“墙”内的演员必须做到”真看真听真感觉“,而这个表演前提就是假定性,举个例子。大学期间,即将期末汇报演出,我和同学就去学校附近的小月河边排练,在有花有草的林子里,我们开始排练,虽然周边环境和舞台布置很相象,可是在那儿,我们却感觉不到丝毫在舞台上的自然,当时很诧异,为什么我们努力把舞台布置得真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表演却没有舞台上的信念感,真实环境的空间大,我们的声音很微弱,人也很渺小,身边还不时溜达过几个遛弯的大爷大妈。没有舞台下的观众,甚至是排练时台下一排排的空椅子......因此特别的别扭,我们的表演显得不合时宜的虚假,表演与现实发生了矛盾。

谈到影视剧的表演,在实景拍摄中,不可能做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许多有难度的表演,必须借助分镜头,后期剪辑来完成。甚至场景,如198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紫色》中,为了在夏天拍摄下雪天的场景,拍摄现场铺满了白色的泡沫颗粒,近景中的衣帽,远景中的屋顶。演员则在七月酷暑天,穿着皮袄,哈着气,努力体会寒冬的的感觉。各类影视拍摄基地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棚里搭景拍摄的影视剧也比比皆是,因此,无论影视剧如何淡化假定性,也不可能让它消失匿迹。因此,演员们从最初开始,就进入了假定性的规定情境中。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戏剧表演和影视剧表演在核心问题上是不相同的。戏剧表演依赖的是行动的技巧,舞台表演以可以视听的形体动作和语言行动为主导向观众传达舞台角色的信息。而影视表演则是依赖演员心灵的技巧。

戏剧舞台上表演喜怒悲哀,可以借助形体动作和声音形式的夸张,可是在影视表演中,再激情的表演也只能是用心深入体验的结果,因为人的外部行动永远是以人的心理作为依据。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创作过程自然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像我国的样板戏《沙家浜》中,戏剧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往往会让人觉得表演痕迹过重,带有很明显的舞台痕迹。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时,在校演惯了戏剧小品,初次拍摄影视剧也会非常不适应,经常厌烦电影的间断性,适应舞台的间断性。我在拍摄影视剧的过程中,喜欢一个镜头一条过的感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断的被要求重来,自然越到后面感觉越不好,总是前几条的状态是最佳的。有位美国演员说过:“我认为演员最好先上舞台,然后在去拍电影,因为在剧场幕布升起之后,演员就全靠自己了,所以从此学会如何在那种条件下处理自己的行动,并队自己的行动负责,这是演员们都必须具备的控制能力。”关于两者之间的异同,历史上曾有过争议,有人不认同它们是同一种艺术,理由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主要是认为由于两者表演形式,体现方法,供给观众看的方式不同等等。而认同两者是同一种艺术的说法的理由是,它们的表现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艺术在创作任务上应该是共同的。它们最重要的特点是为了创造、塑造更好的角色,以至化身成角色的艺术。而且两者都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表演的制作过程又与戏剧表演有所不同。影视主要是依靠画面来表现的。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它们的第一要素,它主要是以“导演为中心”而演员在整体的屏幕或银幕中只是起到一个元素的作用,景物、道具、灯光等部门都可以参与剧情,能够独立的表现其内涵和寓意,在影视剧中“景物”已经改变了它们的从属地位,而是和演员的表演一样是屏幕与银幕造型中的重要元素,和演员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塑造屏幕与银幕形象的任务。这就形成了电视与电影艺术不是以演员的表演为基础,而是以整体画面的造型为基础的美学特征。影视表演是活动的造型艺术。演员在无限的现实表演区里要考虑到摄影机镜头里构图的要求。表演时要适应摄影师、灯光师从摄影技巧上对演员的要求。不同摄影技巧的处理,推拉摇移、俯仰升降、长短焦距等对演员的表演有不同的要求和限制。在我十几年前拍摄《家园》的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拍戏,我疯狂的投入角色创作中,在现场拍摄中完全忘我,根本就无心去找镜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拍摄近景,什么时候是大全景,大全景时则情绪饱满,哭得稀里哗啦的。而拍近景和特写时眼睛早已哭肿,再想找感觉却已疲惫不堪了。并且,在人群中的戏,我也不会下意识的去找镜头和光源,常常被人挡脸或挡光。因此,影视演员在摄影机前的镜头感不像舞台演员对舞台和观众距离那样能明显感觉和易于掌握,所以影视演员一定要掌握好对摄影机具体感受的本领。

当然,影视剧里的表演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真实、自然去作评判了,也不是靠演员的经验和演技,就能够打动观众的表演,应该是来自演员内心的一种力量,被角色所紧紧扣住,全力以赴,把诠释好角色当作对自己的挑战。作为一名演员,要想在戏剧和影视剧表演中创造出让观众满意的作品,就必须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并充实自己,总结过往经验,展示自己的特长与才华。在了解戏剧与影视表演异同后,取长补短,为日后创造出完美的角色形象而奋斗不止。

戏剧影视范文篇4

关键词:多元思维;戏剧影视;表演教学

一、引言

本文从多元化思维的影视戏剧表演学的内涵出发,在对多元思维应用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更好地培养影视戏剧人才提供一些意见上的参考。

二、多元化思维的影视戏剧表演学

在戏剧影视表演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积极地创造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在此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戏剧影视表演知识,抓住表演精髓,并通过教师的具体表演,获取有效的表演技巧及经验。同时,通过多元化思维的应用,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赏析能力,并且多元化教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弥补传统课堂授课的时间限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表演素养。

三、多元思维应用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多元思维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补充,教学理念及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其感受戏剧影视表演的魅力所在,并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多元思维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体系及模式进行了革新,为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助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水平。

四、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生活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愈发的多元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戏剧影视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诸多国外的优秀影视作品也传入中国,并一定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由此,也使得中国戏剧影视表演越发的趋向于高端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影视作品质量,培养更多戏剧影视人才,相关影视戏剧高校就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当前的多数高校中,戏剧专业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科学的教学手段,且很多戏剧影视院校都是一味地模仿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水平院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未能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未能有针对性地对本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规划,如此一来,就阻碍了对学生艺术潜能的发掘,不利于戏剧影视人才的更好输出。同时,这也导致我国的戏剧影视院校质量存在两极分化问题。

五、多元思维下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在表演中,任何一类角色都有着较大的表演空间,通过多类型角色表演的试炼,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指导学生学习和进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此,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应运用多元思维,构建多元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开展不断的试炼和学习,以此加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更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新时期下,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也有越来越多表演类人才流入市场。随着人才的增加,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加大,为增强学生竞争力,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元化元素的融入,如声乐、舞蹈等,来满足多元化教学要求,完善学生的综合水平力,提高竞争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让学生借助视频赏析等方式来了解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魅力,感受老一辈艺术家不同的情感体现方式及品德素质,进而优化自身素质,丰富表演才能。(二)训练手段的多元化。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为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认知能力,掌握角色表演的精髓,需要加大对学生影视表演的训练力度,让学生不断展开角色尝试,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技能掌握能力,改善学生表演水平。不过由于不同学生性格特长、天赋、学习能力的不同,在角色揣摩及演绎中存在的问题也不相同。为此,如果采用传统单一的训练模式,则会阻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表演技能的掌握。为此,在多元思维引导下,以借助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生综合发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法,强化训练效果。或者还可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进行训练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模仿练习,让学生捕捉角色表演的精髓,解决以往戏剧表演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利用网络教学资料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加深学生对不同角色的理解,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对角色内容予以诠释。教师需做好点评工作,指出其中的不足,督促学生加以完善,提高学生戏剧影视表演能力。或者还可通过对著名艺术家表演的模仿来丰富自身经验,在模仿表演中,做好视频记录,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不断研究,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对以往存在的不足予以弥补和改善,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帮助。(三)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戏剧影视表演学生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表演实践,增强学生的舞台感与镜头感,加深学生表演的吸引力。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领域,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也不例外。不同表演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不同的人物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学生需生动细腻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一方面要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积累与专业知识无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在表演中从细微之处把握人物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专业课程无关的知识,如音乐、舞蹈和文学知识等。另外,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鉴赏能力的表演者。创造是戏剧影视表演中的关键,优秀的演员不局限于某一类或某一种人物当中,而是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对人物的洞察和感受来表现人物内心,且不同的演员对同一个人物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师需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以客观的视角评价艺术形象,提升学生的表演水平。(四)演唱风格曲风多样化。在戏剧影视专业中,加强美声及民族唱法的教学质量也尤为重要,这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表演。但鉴于学生的专业性特点,若想在整个高校教育阶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唱功能力则难度较大。并且当前的市场功利性较强,流行唱法明显更受欢迎。当前,部分歌手对于歌曲的演绎并不完全依照音乐类型进行划分,而是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多种其他元素,从而使得更歌曲更为丰富化、多样化,艺术表演更具张力,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同时,在当前的世界范围内,跨界歌唱极为流行,而其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将不同民族及不同唱法进行科学融合,进而使得歌手更具个人特色,更易于被观众所接受。鉴于此发展趋势,相关高校的戏剧影视专业也应积极地把握住市场脉搏,在声乐教学中积极融合多种元素,从而更好地丰富声乐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六、结语

现如今,影视行业快速发展,这对表演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基于多元的视角培养戏剧表演人才,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善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为影视表演领域培养更多优秀的演员,为观众呈现更加精彩的戏剧和影视剧作品。

参考文献:

[1]王远杰.多元思维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9(07).

[2]孟繁壮.多元思维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9(19).

[3]王凌云.多元思维在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

戏剧影视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影视;戏剧;德育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德育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也将品德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校园影视戏剧作品能够充分发挥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感染力强等优势,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大学校园中众多媒体宣传平台都借助校园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影视活动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也都通过引进高雅艺术表演、自编自排戏剧作品等方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许多校园戏剧作品都是形象生动的思想道德教科书,对受教育者有着非常明显的道德导向和思想感化作用。”

1高校影视戏剧作品是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1.1高校影视戏剧作品是文化育人的有效手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需要依靠部分德育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文化的熏陶。文化育人不仅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已是有目共睹,在校园文化的诸多载体中,影视戏剧作品是一个重要方面。影视戏剧作品大都在校园内制作,一方面,校园影视戏剧创作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主动实践的平台,能够让参与创作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文化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影视戏剧作品的最终呈现能够有效地在学生群体中快速传播,通过直观的银幕或舞台形象将思想内涵传达给学生,对学生产生较为深刻和直接的教育效果,这是由影视戏剧作品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从参与制作亲身体验到获取信息得到教育,校园戏剧影视作品在德育中既能够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又能够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是大学生德育的一个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1.2高校影视戏剧作品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视学生通识课程教学,通识教育的比重不断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越来越重视。可以看到,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中都有关于影视、戏剧等方面的课程,这不仅是因为影视戏剧这样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能够快速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再者,由于影视戏剧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包含更多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呈现的思想内涵。“利用传播中声像同步的魅力,让他们在事实面前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在对影视戏剧作品进行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就能获取创作者融入作品中的大量信息,通识教育的效果就更加明显和直接。通识教育水平提高就能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在这方面,校园影视戏剧作品承担着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3高校影视戏剧作品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德育工作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能生搬硬套采取灌输式的教育,也不能听之任之使用散养式的自由教育,需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手段,艺术化地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这其中,校园影视戏剧作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影视艺术与高校德育相结合,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将以往的影视作品由于制作周期长、设备耗材花费大等条件限制不能根据政策形势需要有效开展,如今,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影视戏剧作品在成本降低的基础上创作也更加方便快捷,特别是在作品传播方面,借助网络终端平台,能够直达学生个体,这比其他形式更具优势,也让德育工作有了更有效的途径和抓手。“影视具有强烈的教育力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寓教于乐,以情动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促使学生的品行不断进步。”同时,在借助网络传播的同时,利用线下的微电影、微视频、戏剧节、话剧周等载体,也能将德育工作融入其中,对学生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2学生德育水平有助于提升校园影视戏剧作品质量

2.1大学生德育水平与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成正比德育水平是检验大学生思想品德观念的重要标尺,德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具备相对较高的文化修养,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相应较高,“通过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为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只有受众具有较高的鉴赏水平才能推动影视戏剧作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艺术水准,也只有受众对影视戏剧艺术作品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体现作品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提升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进而反哺和推动校园影视戏剧作品创作水准提升,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关系。校园影视戏剧作品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立足学生群体,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紧随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发展和鉴赏能力提升,多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作品质量,力争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首选方式。2.2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高低其实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一个衡量标准,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德育水平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高校德育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规定和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德育水平提升的过程中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措施、反馈、评价等各个环节产生影响,而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势必对其建设载体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影视戏剧作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必然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和引导下不断革新创作理念,增强创作能力,提升作品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连锁反应的过程,学生的德育水平影响影视戏剧作品的质量,进而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对高校凝聚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都大有裨益。2.3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影视戏剧文化氛围当前,受互联网和外来文化以及传播渠道等各方面的影响,影视戏剧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快餐式、碎片化的短视频快速传播,使大学生在欣赏影视戏剧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偏差,“短视频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低俗、恶搞、虚假等种种乱象,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标准”。这不仅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理想信念的树立,也对优秀影视戏剧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后能够进一步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以正确、高雅的审美标准去选择和评论影视戏剧作品。这样能够确保大学生在欣赏影视戏剧作品时得到正面的教育和启发,也能确保校园影视戏剧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导向和较高的质量,从而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清朗的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园影视戏剧在净化文化空间、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学生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校园影视戏剧作品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在紧抓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校园影视戏剧作品这一形式,“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为广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影视节目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努力,这也是当下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园影视戏剧作品的优势,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科学、合理、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里,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达到德才兼备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钟文芳.正确认识校园影视的教育价值[N].文汇报,2013-11-08(014).

[2]刘辉,龚成.试论校园戏剧对改善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影响作用[J].科技信息,2010(17):698,663.[3]李红秀.影像时代的高校德育[J].教育评论,2008(2):59-63.

[4]何春晓.影视素材在德育教育中的影响[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31.

[5]杨金铭.艺术教育在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中的功能审视[J].艺术教育,2015(5):40-41.

[6]刘素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功能拓展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2.

[7]徐甜.新时代背景下运用红色影视促进高校思想教育的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0(3):245-246.

戏剧影视范文篇6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

在培养影视戏剧表演系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声乐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中,逐步丰富表演专业课堂的教学内容。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开设声乐课,可以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艺术素养,实现表演与声乐表现之间的高效融合。

一、基于戏剧影视专业开展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声乐演唱教学内容

开展声乐课可以帮助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声乐课纳入表演专业教学与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整合进行思考。声乐演唱是戏剧影视专业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演呼吸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满足影视行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1]。

(二)学生形体教学内容

声乐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需要理解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艺术技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教学水平,在进行声乐课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演奏声乐,还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歌唱演员的形体会影响最终演唱的实际效果,学生应该在身体形态方面进行训练。首先,教师要展示基本的歌唱姿势,学生应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以确保发音准确[2]。其次,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表演舞台上应用的姿态,适当改造表演舞台区域。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可以塑造学生最佳的艺术形象状态,有利于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

(三)表演能力培养内容

教师所要介绍的信息不仅包括声乐歌唱艺术内容,还必须以塑造专业学生的声乐演奏能力为核心,这是因为戏剧影视表演与声乐演唱有很强的相关性。学生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还需要注意声乐舞台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更好地展现声乐艺术魅力。同时,在声乐演奏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从“接近”到“完全相似”,逐步提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作品模仿能力[3]。

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趋势。传统声乐班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声乐专业技能人才,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技术教学则重视培养具有声乐专业技能和歌唱技能的优秀表演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要求,而且从课程内容来看,声乐课程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下的课程内容之一,与其他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因此,声乐课程教学应尽可能接近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乐器专业技能培养实践不能单独进行。此外,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优化路径分析

(一)向学生传授精准的呼吸方法和技巧

高校要充分考虑影视表演行业对声乐专业学生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文化教育和职业能力塑造,提高声乐专业课堂教学整体质量。声乐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呼吸技巧和发声方法,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清晰表达,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在进行声乐课教学时,应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文化教育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及基本专业知识。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解合适的呼吸方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拼音发音和咬合技巧,以体现发音的流畅性和形式的美感[4]。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音高变化,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表演。教师要诠释正确的呼吸方法,在给学生讲解呼吸法的时候,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演示传统戏剧表演的呼吸法,表现其中的不同。吸气法是学生声乐演唱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这一专业技能。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吸气,在实际吸气中操控气场,从而解决学生气场不稳定、容易晃动的问题,提高学生声音的感染力。

(二)强化呼吸训练,优化表演效果

在声乐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身体节奏感,以提升舞台艺术表演的实际效果。呼吸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表演者的紧迫感,释放学生的身体压力。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呼吸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呼吸练习,可以提高声乐专业课堂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头腔的共鸣方法,学会在更平衡的状态下发音[5]。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放松训练,加强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力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发音质量。因此,教师在声乐课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呼吸训练,让学生掌握更专业的表演艺术方法。

(三)实现听觉训练和台词记忆的有效结合

声乐课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听力培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听各种声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过于关注影视剧,而忽视了自身听觉系统的训练,这对声乐课教学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台词课程也是表演系学生的必修课。声乐和台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需要学生按照人体器官音标发音。音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我们在咬字时对气场、发音和嘴巴内部的操纵基本相同[6]。

(四)基于戏剧表演充分发挥声乐表演的优势

声乐表演和戏剧影视表演都属于艺术表演范畴。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音乐剧和电影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音乐剧专业教学深受戏剧表演声乐专业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以演绎音乐剧和电影中的精彩片段。音乐录影带的旋律大多优美动听,具有明显的戏剧性,适合大多数学生学习和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充分利用,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融入电影情节,并设置场景,有目的地付诸行动,自由地歌唱和表演。音乐剧、电影和音乐演唱强调人物感情的表达,所以在表演前,学生必须仔细分析和掌握人物特点,充分把握人物的思想,理解人物的观念,把握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入实际情景,不断强化自身感受,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增强音乐剧、电影和音乐演唱的叙事效果和情绪感染力。总之,在戏剧影视表演系声乐课教学中适度增加音乐剧和电影作品的课堂教学模块,可以大大增强学生演唱的感染力[7]。

(五)转变教学传统模式,优化现代化授课方法

1.实现大课与小课的有效结合声乐小课也称声乐个别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独立具体指导和培训。老师在了解学生的状态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分析学生的声音特点,并立即提供具体的指导。当学生达到相应水平后,课堂教学的专业难度可以进一步提高。但是,声乐小班也存在资金投入大、教学效率低的缺点,而大班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大班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还包括实际教学策略和音乐创作欣赏方法。这些专业知识的获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量的声乐专业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发地掌握歌唱技巧,从而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条件,让学生观看学习优秀音乐创作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实现集体课和实践课的有效结合声乐小组教学是指将多名自身情况和声乐专业水平大致相似的学生编入同一个工作组进行授课的教学方式。声乐工作组不仅保留了声乐课的优势,更好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和评估自己。在实现歌曲关联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等层面提升效率。在音乐课程中,小组练习非常重要,其中练习的要点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声乐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学生了解相应的歌唱核心概念和方法之后,教师可以选择集中式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作品,并进行集体演唱。在解决古典作品和当代声乐作品的问题后,教师可以从发声方法、音乐内容、艺术处理等领域入手,开展小组练习,提高学生小组协作的意识[8]。

四、结语

总体而言,要想加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质量、促进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程的发展,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声乐课程内容与经典台词、表演风格、表演技巧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声乐课程教学的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戏剧影视表演人才和声乐演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圆.多学科融合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小组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北方音乐,2020,(15):187-188.

[2]陈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优化路径[J].戏剧之家,2020,(11):153.

[3]祁晓君.试论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开展民歌教学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2019,(18):253-254.

[4]董洋.用想象进行启发式教学——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11):65.

[5]王嘉音.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多元思维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S1):294-296.

[6]陈双双.融会贯通——论声乐教学与台词教学的有机结合[J].北方音乐,2019,39(11):136-137.

[7]陈圆.用想象进行启发式教学——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6):112-113.

戏剧影视范文篇7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行业对人才需求,将所需的职业技能、创作素质要求,本着“以职业技术能力为主,以创作素质需要为准,以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高职戏剧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突出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构建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把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围绕舞台演员基本功训练、角色塑造能力、声台形表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形成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体系,根据影视演员培养特性,制订了“以课堂教学学习表演知识,以排练活动培养表演技能,以演出实践锻炼角色创造能力”的“学、练、演”人才培养模式。按专业对应行业和对应岗位的人才需求,积极与浙江横店影视集团演员艺术团等单位合作并争取订单式培养,输送艺术人才。与合作企业开展共同开发剧目生产等项目,使校企合作真正落地,以真实项目带动教学。在教学方面,运用第二课堂、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的方法,通过项目教学,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具体来讲:a.合理运用第二课堂(晨功和晚功),组织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与剧节目排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专业训练,锻炼高职学生独立创作能力。b.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剧目演出,提升高职学生的角色塑造能力。c.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内外各种类型赛事,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与适应力;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赴企事业各行业进行社会调查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识,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多年教学积累中,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在教学方法运用上,突出了高职特色,以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在项目中教学组织中,突出学、练、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符合高职学生教学方法,“声形台表合练法”、“教、学、做”循环交替法:具体包括“声、形、台、表合练法”和“教、练、演循环交替法”两大部分。将演出排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先后在湖南大剧院公演儿童剧《邋遢大王奇遇记》《葫芦兄弟》《美人鱼》累计达到36场,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既提高了学生的塑造能力,又使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在实践演出活动中得到发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高职学生角色塑造能力为中心,突出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征和学生够用的需求,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融真实项目教学于一体,与行业对接。让学生在校学习提前在真实的工作项目中去完成角色塑造,提前适应岗位工作需求,并通过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项赛事的表演活动,在校成立了骆驼刺话剧社、小剧人儿童剧社等表演创作性社团,使学生通过项目排演与策划,综合提升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不仅能演,还能创作,又能进行剧节目或晚会的策划和舞台管理工作的复合型技能,实现人才培养往多元化发展,达到一专多能。

二、高职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实际动手实操能力。在教学中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师生通过具体的项目排演来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舞台表演经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锻炼专业技能,促使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更上一层楼。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表演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也是“以课堂教学学习表演知识,以排练活动培养表演技能,以演出实践锻炼角色创造能力”的“学、练、演”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突出专业的实践性、突出未来工作环境真实性,课堂教学、排练活动、演出实践、顶岗实习是四个关键环节。”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课堂实训、原创小戏的开发和大型舞台剧的实践演出等环节,所以,一定要建立起适应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三、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加快完善校内戏剧表演专业教学实训设施,改善表演排练厅实践教学环境,表演排练厅作为主要实践教学场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学习与实践场地,包含了表演教室、形体教室、梦剧场、明星剧场等实训设施,要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全面进行规划与合理利用。2.通过从话剧院等行业企业引进,打造一批适应实践教学的“双师”教师队伍,根据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一支有行业经验的实践教学队伍。成立实验剧团或者演出创作中心机构,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进行剧节目的开发创作,从编写剧本、到舞台呈现演出,与教学师资队伍每三年交换轮回教学岗位和创作岗位,使专业教学能够始终与时俱进,紧跟行业步伐,积累了实践创作的同时,也丰富了专业课堂教学。

总之,高职表演类实践教学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与行业企业接轨。在教学中,强化角色塑造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养成,通过专业实践,提升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综合发展,鼓励引导学生编创能力和演出实践能力两头都要抓。努力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将常规教学与实践演出紧密联系、校内与企业实习实训就业基地紧密联系,以提升学生质量,突出职业技能,深化教学改革,突出高职戏剧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培养专业基本功过硬、演出经验丰富,适应行业需求的一专多能的高职表演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戏剧影视范文篇8

高校外语院系的戏剧表演以及各类英语戏剧赛事一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英语语言文化水平,还能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是视觉化了的名著,为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戏剧表演增添了更鲜活的素材。这类影视剧使传统、静态的原著变得鲜活起来,使大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切身地体验原著中的文化背景。此外,这类影视剧拓展了学生英语戏剧表演的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教师从视觉传播学角度入手可以更好地探讨原著影视剧对大学生英语戏剧表演方面的意义,以及在戏剧表演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原著影视剧等具体操作原则。

二、原著影视剧在大学生英语戏剧实践教学中的视觉传播学意义

戏剧能自然地将多层次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也能把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部分结合起来。戏剧表演为语言提供了完整的背景,它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学习者在戏剧表演中可以通过全身心的学习和多感官的输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戏剧表演多样性和对最终成果的期待感,又可以培养与保持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戏剧表演实践鼓励大学生保持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风格,从而给予他们创造、想象、发展的空间。此外,戏剧活动对团队合作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因此,大学生英语戏剧表演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为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服务。然而,无论是从参与活动的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主动性以及指导教师的专业性方面来看,还是从师生对英语戏剧选材的难易程度的把握、剧本创作、二次创作、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等方面来看,大学生英语戏剧表演这一实践教学绝非易事。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的英美文学课程在大纲中仍然将英美作家及其代表作列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许多重要戏剧作家和经典剧作。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素材无法传递经典作品中大量的语言文学、文化信息,这不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视觉传播是通过视觉辅助产生的传播,是通过可读可视的方式传递信息的一种传播模式,主要通过二维图像呈现,还有手势、肢体语言、动画和影视等其他视觉呈现模式。在《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中,保罗•莱斯特把感知、选择、理解、记忆和习得的循环过程称为“视觉传播的圆圈舞:了解得越多,感觉到的就越多;感觉到的越多,选择的就越多;选择的越多,理解的就越多;理解的越多,记住的就越多;记住的越多,学到的就越多;学到的越多,了解的就越多。”[2]思考与学习按照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图像思维是一种公认的非言语思维模式,其他的还有音乐思维、数字思维等。图像思维也被称为视觉思维。“视觉思维的运用有助于帮助读者学会如何观察事物。”[3]语言信息、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的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这一观点已得到有关专家的证实。现代传播媒介,比如电视、电脑、电影等,都是多途径的信息输出与输入。多途径信息输出与输入的研究结果已经被教育者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法领域。原著影视剧恰恰就是语言信息、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的高度结合。学生通过对文本和影视的双重学习,可以得到更深层面的启发,从而挖掘出原著表达的更深刻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原著影视剧并将其作为英语戏剧表演的训练辅助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戏剧文学的相关知识。影视作品是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其中,改编自名著的原著影视剧层出不穷,其被运用于高校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教学中。很多研究表明,原著影视剧作为重要的视觉材料,并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利用。目前,有关名著戏剧表演与传播学方面的文献较多,从视觉传播学角度出发研究原声影视剧与英语戏剧表演关系的文献较少。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戏剧表演教学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说明教师利用视觉传播学的理论指导学生排练和表演戏剧可以更好地从多个维度培养、锻炼大学生的英语戏剧实践能力。

三、原著影视剧在大学生英语戏剧实践教学中的操作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表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4]高校英语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能力可以定义为:“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5]戏剧表演应用于英语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它让学生通过接触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语言、参与文本意义的探索,最终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素质。此外,这种教学手段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经典戏剧作品相比,原著影视剧揭示的是作家作品及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等层面。原著影视剧让戏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实践方式方有了较大的改观和全新的体验。原著影视剧使参与英语戏剧表演实践教学的高校师生思考:如何选择原著影视剧素材?如何将英语戏剧表演与原著影视剧结合起来,以开展生动而又深刻的实践讨论?如何开拓学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如何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升华学到的知识?教师在大学生英语戏剧表演实践教学中运用原著影视剧时,要明确影视作品和戏剧文学作品的差别。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有三大类:忠实原著的移植型(transplantation),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的再解释型(reinterpretation)和以原著为基础创作出巨大反差的模仿型或再构思型(imitation/reconceptualisation)。[6]这三大类原著影视剧对帮助学生理解戏剧作品,对教师指导戏剧实践过程都有着重要作用。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重视英语戏剧表演在英语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开展。2001年,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针对外国语学院专业学生的外语剧团。2010年,外语剧团升级为面向全校的话剧工坊。至今,广西师范大学话剧工坊(以下简称话剧工坊)已有17年历史,在这17年中,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各项专业培训与戏剧排演活动。话剧工坊是学校唯一能够同时演绎多语种外文话剧与中文话剧的学生剧团,也是学校官方指定的英文戏剧与微电影大赛的参赛队伍。作为广西高校话剧、微电影界的领军团队,话剧工坊代表学校在自治区与全国赛事中屡创佳绩,多年来连续斩获特等奖、一等奖数个。但是,参赛并不是话剧工坊的唯一目的。从强调表达,提供真实的交际场景、交际动机以及文化背景,淡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对语言的机械分析和剥离等角度看,英语戏剧表演更贴合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对台词的不断揣摩和运用能促进其对英语的多方位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拓宽学习英语的途径。因此,话剧工坊的英语戏剧表演实践教学以培养语言、文学、文化基础扎实,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为目标。话剧工坊通过整整10个月的筹备与排演,于2013年末在全校范围进行了莎士比亚经典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文版公演。此次公演极大地提高了参与公演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英美文学历史发展悠久,经典作家和作品数不胜数,大文豪莎士比亚在这其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难度和历史文化背景给学生学习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果学生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理解不透彻,就无法将原著改编为戏剧,进而搬上舞台。因而,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无法将原著所包含的人物、情节、时代、文化等多维信息在短时间内通过极其丰富的视觉、听觉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结合数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影视作品与莎翁原著文本,话剧工坊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以研究性的态度不断深入挖掘,让学生在整体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探讨原著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文学和文化内涵。经过剧本改编、戏剧排演、服装道具制作、舞台设计等复杂的环节,学生最终成功地将原著搬上公演舞台。在英语戏剧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在剧本的选择和改编、演员的遴选、剧目的排演、服装化妆舞美音效等舞台筹备环节,以及最终的表演环节,充分地发挥了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与提高。

四、结束语

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是一种“视觉化”文本。影视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英语语言文化水平,还能为英语戏剧节实践教学增添更鲜活的教学素材。此外,影视剧能丰富教与学的途径,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然而,英语戏剧实践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参与这项实践教学环节的往往是英语语言基础比较好同时又对舞台表演有欲望的学生,而从全校范围内看,这种学生的数量很少。第二,学生实践活动时间不够、指导教师人手严重不足、活动经费有限等,都限制了这一实践教学的发展。高校只有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都一流的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从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与其他相关专业相结合,才能形成复合型专业或方向,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5.

[3]连维建.图像•视觉思维[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8.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17-22.

戏剧影视范文篇9

【关键词】戏剧与影视学;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戏剧与影视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电影与电视各专业构成的电影与电视艺术类专业领域、戏剧(含戏曲)各专业构成的戏剧艺术类专业领域、广播电视相关专业构成的广播电视类专业领域。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的有机构成,三类专业领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等,也分别承担了相关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1]然而,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虽同属于视听艺术,但特点、受众、传播方式均有所不同。这决定了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各自的艺术规律,需要对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等艺术形式分别进行不断探索、总结与发现。[2]基于此,本文以戏剧与影视学常涉猎的艺术形式为计量对象,利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和Excel,从文献时间分布、来源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和研究热点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对2000年-2019年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总结。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简称CNKI)数据库作为检索来源,检索方式应用高级检索。以“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为例,检索条件为“主题=电影”或“关键词=电影”或“篇名=电影”,检索时间为“2000.01.01-2019.12.31”。将上述检索条件分别应用于戏剧(含戏曲)、电影、电视、广播四类戏剧与影视学常涉猎的艺术形式,并通过对文献进行筛选,剔除与本研究明显无关的文献记录,最终得到以下文献数据:“戏剧(含戏曲)”相关文献共114412篇,“电影”相关文献共168074篇,“电视”相关文献共276131篇,“广播”相关文献共118585篇。

二、结果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将检索出的文章按照该学科常见的四种艺术形式进行分类和年度统计,利用Excel绘制文献时间分布年度趋势变化图(如下)。通过对时间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规模和研究进度。[3]从下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2007年,除电视类发文起始量较多外,其他艺术形式发文量差距不大,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电视发文量在2002年-2008年和2011年-2013年两个阶段增长速度快,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18850篇)。但2013年后电视发文数量呈现快速回落态势。2008年-2016年电影发文数量激增,与戏剧(含戏曲)和广播拉开距离。戏剧和广播发文量趋同。电影、戏剧(含戏曲)和广播发文量均在2016年达到峰值(电影15165篇;戏剧14郎智涵,王迺鑫,高家骥:基于文献计量的戏剧与影视学科研究8530篇;广播8961篇),2017年均出现了下降趋势。2018年电影、戏剧(含戏曲)和广播发文数量虽有所回暖,但是2019年发文数量仍然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2016年后该学科的各种艺术形式发文量骤减,2018年虽均出现了小幅回暖趋势,但总体发文量趋势仍在下降。各艺术形式相关专业领域文献时间分布(二)文献来源分布。对该学科常见艺术形式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情况进行分析,戏剧(含戏曲)载文量最高的期刊为《戏剧之家》;电影载文量最高的期刊为《电影文学》;电视和广播载文量最高的期刊为《西部广播电视》。其中核心期刊6个,占所分析期刊的50%。其中,电影载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均属于核心期刊;电视载文量排名前三的期刊没有核心期刊。由此,应进一步提高电视、广播类理论研究的水平。另外,电影和广播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刊物占总发文量分别为16.92%和13.04%,文章发表期刊情况较为集中;相反,戏剧(含戏曲)和电视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刊物占总发文量分别为11.15%和8.51%,文章发表期刊情况较为分散。(三)研究机构分布。为找出各艺术形式相关专业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本文统计了各艺术形式专业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四的研究机构。戏剧(含戏曲)艺术形式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上海戏剧学院(1820篇),其次是南京大学(1367篇)、中国戏曲学院(1267篇)和山西师范大学(1196篇)。电影艺术形式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传媒大学(3460篇),其次是北京电影学院(2985篇)、上海大学(2378篇)和北京师范大学(2063篇)。电视艺术形式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国传媒大学(5040篇),其次是中国中央电视台(3747篇)、四川大学(1484篇)、华中科技大学(1369篇)和南京师范大学(1364篇)。广播艺术形式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766篇),其次是中国传媒大学(1680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427篇)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894篇)。各艺术形式前四位研究机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分别为戏剧(含戏曲)4.94%,电影6.48%,电视4.22%,广播4.86%。由此可见,电影领域研究机构较为集中。而电视研究领域,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发文量较多外,其他研究机构发文量情况较为分散。从机构性质来看,国内该学科研究机构基本都是高等院校,不过广播电视艺术领域除相关高校外,电视台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发文量也不容小觑,说明除高等院校外,还有电视台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国家直属机构对于该学科的关注程度较高。(四)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通常是对文献核心内容的提取,因此,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用于确定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4]通过高频词及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将2000年-2019年该学科的研究热点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中国特色、传统媒介的创新与融合。1.戏剧与影视学科的中国特色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其中,戏剧(含戏曲)的研究热点在2000年-2019年区间更趋向于对于传统戏曲的研究。而戏曲研究中又以京剧和昆曲居多。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出本学科对于“戏剧”研究的中国文化特色。而话剧作为“戏剧”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呈现出中国特色。按作品题材划分,历史剧除西方经典剧目外,更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儿童剧今年也爆发出带有深厚传统表意的佳作,例如取材于唐记小说《酉阳杂俎》里的《叶限姑娘》就诠释了不同于西方王子公主的幸福概念。就电影的理论形态而言,我们倾力建构的是一种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概和中国风格的电影话语体系。[6]近年来,中国电影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传达传统文化表意。例如《唐人街探案2》中的五行八卦元素、《妖猫传》与《影》中的传统文化母体的当代化表达、《捉妖记》中的人妖共生景观。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研究热点之一,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2017年的《大护法》、2018年的《风语咒》到2019年的《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无论是内涵表达还是场景设置,无疑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优秀的动画电影不仅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也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助推动画电影市场的发展。除去传统文化,中国特色更反映在当代中国的特质性表达上。戏剧方面,除了现代剧题材外,以抗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背景的优秀历史剧数量较多。儿童剧也取材于当下时代背景,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剧目《火光中的繁星》,就是通过对战争的回望教会孩子珍惜当下。电影方面,以撤侨为主线的《战狼2》及取材于2010年“大连7•16火灾”的《烈火英雄》,给人很强的精神鼓舞和民族自豪感;源于“陆勇案”的《我不是药神》带给人精神感动和反思的同时,更推动了国家在医疗方面的政策优化。总理曾就该电影引发的舆论热议进行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2.传统媒介的创新与融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介形式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不难看出创新、发展在本领域可谓是热点高频词。在三网融合的融媒体语境下,创新成为广播戏剧与影视学科行业发展、突围的一大思路。作为具有较成熟制作机制的传统媒体,电视行业有着内容及资金优势。内容上,以文娱类为例,2004年的《超级女声》、2010年的《非诚勿扰》、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2013年的《爸爸去哪儿》、2014年的《奔跑吧兄弟》都是现象级的电视节目。其中《奔跑吧兄弟》仍然是2019年非常火的综艺节目。这些电视节目通过新颖的编导,收获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为电视行业开发了新的社会影响与商业价值,并在生命力上具备延续性。媒介上,数字电视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原有有线电视的视听感受,还为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数字电视的多功能业务也使得其与手机、电脑等媒介互通,更好地拓宽了电视这一艺术形式的前景。新媒体的多样化表达使得传统广播媒介发生流变。内容上,广播行业分众细化、个性化。对于车载收听市场,新闻、路况、故事、互动、音乐类内容居多,且大多具备稳定的时间区间,不同于以往的“综合广播”,广播媒介的转型更具备受众的指向性。除了创新外,广播作为非视频化的艺术形式,传统广播方式的应用仍具备生命活力,广播行业也存在传统广播和新型广播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媒介上,广播发展碎片化。除了传统广播媒体平台及其拥有的自主音频平台外,广播发展还可以对接网络音频收听平台。传统电台模式向网络电台倾斜,传统收听方式向个人终端收听倾斜。同时,通过网络媒介充分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受众可以反向成为生产者,打破传统广播的单一性,实现传播的多对多特质。随着视觉媒介的不断发展,戏剧的呈现方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剧院、戏台中分离出来,与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交融。不仅电影中不乏戏剧(戏曲)题材,电视剧中也出现了依托戏剧文化的优秀作品:如2020年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通过京剧来显现梨园新魁商细蕊和新派富商程凤台的同性情谊。除此之外,短视频、流行歌曲(内容、唱法等)中也不乏戏剧元素。而戏剧的实体化呈现也有了长足发展,各种戏剧节推动下的大型剧院美轮美奂,还兴起了小剧场的呈现形式。在北京的蜂巢剧场,《恋爱中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剧目至今座无虚席。舞美方面,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提高了戏剧的官能体验,使其从舞台上解放出来,丰富了戏剧的创作形式。从高频关键词来看,电影行业创新呈数字化、碎片化倾向。《阿凡达》3D技术的运用,使得其凭借27.897亿票房占据全球票房榜首十年,直到2019年被《复联》系列收官之作超越。CG(计算机动画)与动作捕捉技术也大幅延展了电影体裁,虚拟现实技术更使电影摆脱银幕限制和受众旁观者的体感,从而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电影语言。总体而言,电影发展方兴未艾。除了制作方面的数字化,电影传播也同样呈现出数字化倾向。另外,由于成本较低且流程简易,借助于网媒的微电影异军突起。微电影凭借电影节和网络平台(如场库等)等进入手机终端,也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还有短视频的火爆为电影营销提供了新路径。2020年1月25日,春节档《囧妈》首登流媒体入驻抖音等平台免费播映,就是电影与网络媒介融合的例证。

三、结语与展望

通过分析发现,近年来戏剧与影视学科整体发展规模和研究速度有所回落。学科内各艺术形式发文量走向开始接近且趋于稳定。文献来源上,该学科还应加强学科研究水平。研究机构除高等院校外,该学科中的广播电视艺术颇受国家直属传媒类机构的关注。研究热点方面,2000年-2019年该学科从传统意义上的电子媒介向与网络媒介并行的融媒体过渡;另外,在学科研究中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学科仍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由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群聚性大幅降低,影响了艺术实践的产出量,从而导致学科整体的发展规模下滑,学科机动性不足,对于当下发展的指导应进一步增强,使其多元化发展。另可借鉴国外学科发展经验,拓宽研究深度与广度。当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各艺术形式发展走向虽趋同,但是学科整体性偏弱,以学科整体角度作为学科出发点的理论研究较少,还应加强学科整体理论研究,固化学科基石。本文通过对文献时间分布、文献来源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分析四个方面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找到其发展的阶段变化状态,期望对日后的相关研究起到启发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1.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06.

[3]缪瑞生,马海群.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03):93-97.

[4]王建华,周莹,张静茗.中国影视翻译研究三十年(1989-2018)——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上海翻译,2019,(02):33-38.

[5]王光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20-04-21.

戏剧影视范文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师生共建;自我发展;全面发展

一、师生共同激发教学兴趣原则

教学包含教与学两个部分,教的兴趣和学的兴趣应当共同激发。我认为教师对自己要树立激发教学兴趣的要求,而不是东拼西凑一些教学方法完成素质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掌握课程目标、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抓住学生的个体特征。首先,教师要掌握课程教学目标。台词教学中的自由体诗歌教学是舞台艺术语言重要的内部节奏外化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诗歌吟诵的节律节拍特色的音乐性、思想性表达。其次,要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对于新课的学习,每位学生的心理受其学习习惯、个人性格等影响各不相同,学生会有学习压力、焦虑、无助感,教师在了解教学对象时要注意分析个别现象和集中现象,本专业学生均是在校学习生,教师要从生活到课堂全方面关注。再次,是教师针对性的充分备课准备。在掌握课程目标以及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情况下,抓住学生个体特征,针对“好奇心”充分备课,可以有效激发教和学的兴趣。[1]

二、师生共建良好学习氛围的原则

教师要重建教学关系,做到先学后教,将个体学习变成合作学习,并坚持实施,才能与学生共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注重重建教学关系。明确教是为了学,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不好好学,基础差又不勤奋,怎么教都没用的抱怨,这一现状的改变,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才能从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良好的氛围才能有营造的基础。其次,在教学实施和过程中做到先学后教。学生先学习心理会产生超前意识,同时也会摒弃依赖性,产生学习独立性,教师的教在学之后,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会更具针对性,这对教与学提供了更具体的内容,师生共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坚实依据。再次,将个体性学习变合作性学习。戏剧影视表演学科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任何一个剧目的展示最终都不会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与对手演员、舞美、灯光、观众交流合作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也让不同基础的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这也进一步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在明确教学关系、先学后教、个体学习变合作学习的三要素中,我感受到了师生共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带来的益处。[2]

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原则

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会学、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全面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注重有效引导,抓住情境创设、乐思自学、分层教学,做到有效引导不同学生的自主学习原则。首先,情境创设。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情境中,能迅速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使学生更愿意学。戏剧影视表演学科的特点是一切活动都在规定情境中产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具情境而进行的创设是一大特色。其次,乐思自学。我在课堂里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思考,不受限制,因为这样才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智慧火花;课堂里我会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经常转换师生身份,让我的学生掌握主动权,因为这样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主体性才得以充分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次,分层教学。在学生获取一定学习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发展,会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循环过程。

四、激励自我评价的原则

学习结果受到肯定,学生的信心就会大增,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也会加强并保持。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台词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表达上,也在平时对学习方法、实施、总结的过程中,更在有观众的实践演出中;评价方法不仅有口述点评、App平台点评、成长记录评价,还有来自素不相识的观众评价,这些评价都会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首先,学生自评、互评,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注意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课堂学习和实践回课之后,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的心理能量不仅会释放出来,还会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学习思维。其次,教师点评。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准确又简练地根据学生发言的质量进行引导性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再次,多元评价。《为你读诗》《为你诵读》App平台上的有声朗诵作品,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自评、互评,还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收到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实践演出评价来自素不相识的观众,他们的评价对学生的触动是最大的,本专业每一年都有《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分为《古诗流韵》和《红色故事》两个部分,本班学生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实践演出,从观演学生现场掌声和观后感作文被赞许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应用激励自我评价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加会学,个性特长得到有效的自我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3]

五、结束语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自主学习的浅显认识,根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确立,教师应抓住师生共同激发兴趣原则、师生共建良好学习氛围原则、有效引导不同学生自主学习原则、激励自我评价的原则,紧跟时代教育的步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为国家艺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M].2001(6).

[2]中共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综合素质[M].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