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9:33:09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1

【论文摘要】书馆信息不对称现象很普遍,通过对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的种种表现与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分析,提出若干抑制图书馆信息不对称之对策。

【论文关键词】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激励约束机制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是以不对称信息为特殊视角对信息、经济关系问题展开分析的理论成果。研究信息不对称对图书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能够指导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用最低成本提供最优质的信息服务,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1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2O世纪70年代,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d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ze)已经奠定了关于市场经济的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基础。2001年l0月,三位经济学家因“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唁息不对称理论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所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双方的交易属于不对称信息结构。信息不对称向人们揭示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费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们普遍不信任二手车经销商,为什么政府总是怀疑公民填报所得税不准确,总是有人知道得比别人多。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如何运作,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是因为市场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衡甚至可能使劣质的二手车市场挤掉优质品牌市场。人们该如何谋求掌握更多信息来获取更大收益?掌握信息较少一方如何进行市场调整,三位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解释的同时就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广泛存在于图书馆服务活动中。比如,为什么读者总是认为图书馆员的服务不够优质,为什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永远缺少读者想要找的文献。为什么“好”的图书馆员会被“差”的馆员同化。不可置否,读者(群)与馆员,图书馆与文献信息供应商,馆员与图书馆管理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就需要图书馆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契约)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2信息不对称在图书馆中的表现

2.1读者服务部门的道德风险模式与逆向选择模式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方利用自身拥有而不被占有焦息劣势方所观察的隐蔽行动,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损害了信息劣势方的利益。图书馆员在与读者(群)不对称信息服务过程中,馆员是实施服务的主体,拥有着专业的图书馆学背景知识,对本馆的馆藏资源有一定了解,也具备如何为服务读者的工作方法,而读者(群)对馆员这些服务情况掌握较少,从一定层面上,处于具有信息优势的馆员如何操作、如何管理信息,决定着处于信息劣势的读者(群)得到的信息多少及质量的好坏。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图书馆员在与读者的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利益”的诱导下(这里所指的“利益”并非为直接赚取金钱,而是指偷一点懒,少出一点力),而“隐瞒”或“故意隐瞒”对读者的服务信息。比如,不愿意主动去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导致读者利益受损,出现了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或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

究其原因,是由于图书馆“大锅饭”本身的性质决定,是图书馆员职工队伍逆向选择的表现。有研究表明:图书馆人员配置应以读者的数量的多少来决定。事实上,图书馆职工大部分是来自院系资料室调整人员合并或家属安置而来,另有一部分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而来。假设图书馆有N个员工,“好”馆员有P个,则N—P是“差”馆员。从理论上来讲,按照市场理论,“差”类馆员是应该下岗的。而实际上由于图书馆其作为高校科研教学的辅助后勤单位,有其硬性的、非市场的额定人员分配任务,故“差”的馆员在不出现大失误的情况下,还是会“在岗”。设在一个图书馆中,“好”的教师占P,“差”的教师为g,且P>g。在利益分配上应是pu>gu。但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常是pu=gu,因Pu=gu,干好于坏一个样。干好就得卖力气,多付出的劳动不能得到补偿。除了一部分真正忠于职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继续坚持标准外,“好”的馆员中的一部分完全可能转变为“差”的馆员。因此,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受到读者质疑。

与此同时,读者群(如学生),学生花钱上学,是希望买到知识、信息。在交易原则中,学生获得信息的利益应该得到保障。然而,实际上,读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对图书馆员的要求过于苛刻。美国某互联网公司通过调查得到如下结论:花最少的钱(最好是不花钱)享受最快的网络浏览速度(最好送一台计算机并配条专线),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服务(最好1秒也不要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读者(用户)的要求是苛刻的、无止境的。

在这样一种不平衡的动态博弈互动过程中,不难发现,图书馆员与读者(群)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即馆员怎么服务影响到读者(群)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反之读者(群)如何获得、利用信息,同样影响信息服务的范围、设施、方式等。动态博弈的基本特征是博弈双方的行为不是同时,而是有先后次序。在多数场合,后行为的博弈方在选择自己行为前可观察到他方的行为,再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馆员在与读者信息服务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因此,图书馆需要设计一个激励与约束机制来避免图书馆员在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2.2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的逆向选择模式

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得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行为。口逆向选择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的过程中表现较为典型。例如:文献信息供应商(甲、乙)——在图书馆信息文献采购中占有信息优势方;图书馆采购人员——在图书馆信息文献采购中处于信息劣势方。其中,甲公司论文引文数据库比乙公司收录核心期刊数据多15%——图书馆采访人员获得的信息模糊;乙公司论文引文数据库价格比甲公司低lO%——图书馆采访人员获得的信息清晰。从性能——价格比看,甲公司论文引文数据库的运用价值高于乙,但因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原因,图书馆采访人员难以相信卖方提供的信息,更愿意以较低的价格来购买以此来弥补其信息上的损失,卖方(文献信息提供商)的意愿当然是抽走运用价值高的数据库,让买方(图书馆采购员)在价值不是很高的文献信息中采购,为了获利,各个文献信息供应商竞相采取降价竞争策略或回扣策略,争取图书馆采购人员购买该公司的数据库,该信息的对称,导致图书馆未能真正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形成了图书文献资源购买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模式。最终不仅信息供应商利益受损害,还造成文献信息资源浪费(如图1)。

图1中,由于信息供应商纷纷降价,使产品的市场平均价格从P降到P2引起需求曲线右移,由s。变为s,市场需求量也相应地从Q。增加到Q2。尽管增加了产品的绝对销量,信息供应商却可能增销不增利,甚至利润反而下降。此外,这一过程中虽然图书馆剩余增加了梯型AB区域,却造成了三角形c区域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损失。

当然,图书馆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图书馆管理层与员工的之间就存在这些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

3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机制设计

3.1针对道德风险而设计激励约束机制针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可设计一套激励约束机制。所谓激励约束机制是指该机制所提供的激励必须能诱使占有信息优势者自愿地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契约,若机制所依据的有关占有信息优势者的类型信息与实际相符,则这一机制给占有信息优势者所带来的效用不会小于其他失真信息设计的机制所提供的效用,否则占有信息劣势者就会因占有信息优势者拒绝接受这一契约而无法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其次,在设计该方案时也要加入个人理性约束,即要求占有信息优势者接受契约比拒绝契约在经济上更划算,从而保证占有信息优势者有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该激励机制在图书馆应用可以促使占有信息优势的图书馆员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出的行动符合读者的目标,使图书馆与读者的目标一致。该约束机制的核心目标在于促使图书馆人员积极地参与到服务中,并积极地按照读者的希望而努力工作。具体而言,图书馆要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联系起来,把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与各项奖励(奖金、晋升、评优、继续教育等)挂钩,使工作人员能主动向读者释放相关信息,促进信息互动,使服务双方互利互惠,不至于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从而保障读者的权益。

3.2针对逆向选择而设计信息信号传递机制

针对在图书馆文献信息采购中因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可用信号传递机制解决。信号传递是指通过可观察的行为传递商品价值或质量的确切信息。信号甄别是指通过不同合同甄别真实信息。二者差别在于,前者是信息优势方先行动,后者是信息劣势方先行动。图书信息供应商信号传递机制:

①图书信息供应商信号传递机制的实施前提是“分离条件”,即低能力供应商履行相同承诺水平要比高能力供应商花费的成本多。因此,在实际的招标采购中,只要具备分离条件属性的信号,我们均可以用来区分供应商的能力高低,如供应商获取的相关资质认证、协议书、证明等。

②图书馆评判供应商的分离标准。标准过低,低能力供应商冒充高能力供应商的成本下降,信号的区分功能不明显,信号使用价值降低。此外,评判标准的可量化与否也直接影响其信号功能的实现。如果指标量化比较困难,会导致信号传递成本增加,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主观因素偏重等不利影响,因此图书馆在选择分离标准时宜选择量化指标。

③第三方认可增加信号传递的可信度。若有第三方证明供应商所获取的一系列认证资格或曾有过的一些好的业绩。图书馆会更相信图书供应商所作的承诺。更加确信其高能力供应商的身份,从而增强信号传递的可信度。

4加强制度建设

迈克尔·斯彭斯指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靠制度保障。因此,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应当注重规则及其原则的制定,从而降低服务关系双方之间的信息系不对称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加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读者服务机制。图书馆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规则时,要从大局出发,有意识并积极地抑制信息不对称现象,以保护读者的利益。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2

一、我国少儿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少儿图书馆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北京市立图书馆、西南人民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等都相继开辟了儿童阅览室,并对社会开放。198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单位《关于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的情况的通知》[国办发1981(62号)]。以此为指导,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重庆、沈阳、兰州七个省市级少年儿童图书馆迅速恢复,许多地方新建了专门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据统计,截至200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量达到了2675家,其中独立建制少儿馆数量达到84家。此后,少儿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数量有所增加,2004年达到105家,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均新增或加强了对少年儿童的服务。在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方面,近年来,为推动少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少图书馆完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站点、流动图书车等流动服务,与阅读、讲座、培训等阵地服务相结合,使图书馆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小读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很多少儿图书馆积极开发特色数字馆藏,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数字化服务。

二、与发达国家少儿图书馆事业发展对比

经过不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少儿图书馆服务的规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整体发展还相对滞后。美国学者Thomas曾提出儿童图书馆服务的五个组成要素:专门馆藏、专门空间、专业人员、针对儿童的服务与活动、合作网络。这一观点被学界普遍认可和接受,成为衡量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准,以此考量,我国少儿图书馆事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1.专门馆藏。以美国为例,截至2013年,美国大小公共图书馆突破12万所,所有图书馆均提供儿童服务,且各个图书馆均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设有与其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相符的馆藏资源,如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将儿童馆藏资源分为婴幼儿馆藏书目、儿童馆藏书目、青少年馆藏书目,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均可找到适合自己的馆藏书目。除此之外,波士顿图书馆儿童馆藏资源的类型十分丰富,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无所不有,且馆藏资源载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音像制品、视频资料、有声读物、纸质读物应有尽有。相比而言,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开设儿童服务的仅占总数的20%左右,也就是说其余80%的公共图书馆几乎不具备儿童馆藏资源。且这20%的公共图书馆中,儿童馆藏资源的数量、规模也相对较小,涉及学科有限,不能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阅读需求。2.专门空间。美国几乎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均设有专门的儿童服务空间,用以为儿童提供休闲、交流、娱乐、阅读服务。甚至有的图书馆还为婴儿和3到6岁的低龄儿童配置了各种玩具,这些做法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儿童与家长都十分喜爱的活动场所。我国设有儿童服务空间的公共图书馆仅有20%左右,且多数只设有儿童阅览室,仅东莞图书馆等极少数的公共图书馆设有儿童休闲、娱乐设施和婴幼儿活动场所。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近10年来总坐席数增加了33%,而全国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览室总坐席数仅增加了14%,远远低于公共图书馆总坐席数增长率。3.专业人员。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ALSC)为规范图书馆的儿童服务,对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素质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早在2009年就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的能力要求》,对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除此之外,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还规定儿童服务工作者必须有两年以上的咨询与监督工作经验,4年以上的儿童服务工作经验,才能担任儿童服务主管一职,此举确保了公共图书馆儿童主管队伍的专业素质,为后续儿童服务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很多图书馆因经费不足,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图书馆少儿服务的基本要求,也并未就儿童服务馆员的考核与聘任设立相应的认证制度,对儿童服务馆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工作也不够重视,即便有些公共图书馆开展过儿童服务知识培训,多数也未取得实质性的培训效果。4.针对儿童的服务与活动。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历史悠久,在相对较长的发展历程中探索了多种服务形式,因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儿童活动和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且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阶段化特征较为明显,对学龄前儿童主要以启蒙教育为主要服务内容,对学龄儿童以阅读和专项活动为主要服务内容,很好地适应了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要。虽然我国有8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曾开展过儿童活动,但多数未建立儿童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活动的开展层次不一、内容零散、计划性和系统性较差,多数仅仅在“世界读书日”、“寒暑假”等节假日开展少儿阅读活动。5.合作网络。在儿童服务方面,美国公共图书馆十分注重与各个相关机构的协调合作,尤其是与社区、健康中心、学校等机构合作十分密切,这样就拓展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服务的途径,丰富了儿童服务资源,使更多儿童享受到了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除此之外,美国部分公共图书馆还十分注重与儿童父母的交流。图书馆通过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儿童父母对图书馆儿童服务的认识,增强了其引导孩子阅读和参与公共图书馆儿童活动的意识,为各类儿童活动与服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十分重视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等相关机构的协调合作,经常联合各个相关部门开展儿童活动,如2009年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吉林省图书馆发起的“学生书房”活动等。

三、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3

为实现国际图联(IFLA)的宗旨,自60年代中期起,每届国际大会均由主办国和国际图联共同商定一个主题和若干副主题。大会学术活动围绕主题与副主题展开。为了迎接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召开,笔者对近三十年来会议题做了初步分析。通过分析历届主题的研究变化,结合国际图书馆界各时期的工作重点,可以看出世界图书馆界各时期的工作重点,可以看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现将其中三个较明显的趋势试述如下:

趋势之一:实现世界性的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是70年代以来世界图书馆界共同研究的课题。IFLA大会从1973年第39届至1983年第49届的年会议题几乎都是围绕世界书目管理、馆际协作、国际协作、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图书馆新技术及网络等有关资源共享话题。实现世界性的资源共享之所以会成为70年代以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及发展趋势,首先应从国际图联的定题核心计划谈起。

1、UAP和UBC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具体框架。

为实现全球性的资源共享这一目标,从70年代起国际图联就拟定了几个定题核心计划。UAP(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是国际图联在1973年所倡导的一项核心计划,它指出:各国有责任提供本国出版物以供给馆际与国际互借使用,满足本国及国外读者需求。作为一个目标,最终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向读者提供他所需要的出版物。

UBC(世界书目控制)是IFLA倡导的另一项计划。书目控制是指对每本书、每份文件、每篇文章甚至对每个写出来的思想所在进行系统的完整的记录。该计划试图建立一个从事书目交换管理的国际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对世界各国发表的主要出版物,以一种国际上可接受的方式、全面而迅速地作出基本目录。”建立这样一个交换系统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IFLA的UBC办公室后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NBC(国家书目控制)的实现上,1986年国际图联执委会决定将UBC和IM计划合并为UBCIM计划(世界书目管理和国际机读目录)。

UAP与UBC计划的制定,为世界图书馆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具体框架。UBC是实现UAP的先决条件,UAP是UBC的出发点和目的。UAP重在文献的获得,UBC重在记录和检索。UAP和UBC都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2、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根本措施和技术保障。

图书馆是一个储存知识的地方。储存是在一个便于识别和检索所需资料的系统下进行的。各种文献出版物的骤增,需要处理以便应用,促使图书馆必须实行自动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

图书馆自动化的种种方案,在60年代初期就开始萌芽了。为了提供一个机器可读目录资料的格式,美国国会图书馆创制了MARC方案,这种格式可以成为一项国家标准,可以通用于任何型号的计算机。IFLA看准MARC在技术方面的可能性,便号召全世界的图书馆把MARC作为手段,1973年提出了以MARC为核心的UBC运动。MARC方案的成功为图书馆自动化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图书馆自动化的趋势是网络化的形成,即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自动化,而是若干图书馆联合起来的自动化。由此而言,计算机网络化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自动化计划近年来发展的结果。

网络是一种组织结构。1967年以图书馆联机计算中心(OCLC)形式问世,从而创造了图书馆网络这个新词。从1967年至1971年期间陆续出现了美国的RCIN和WLN,加拿大的UTLAS以及英国的BLCMP和SWALCAP等图书馆网络。80年代后,日本及其它一些国家也都进行图书馆网络的设想及实践。1982年IFLA在加拿大召开第48届年会,就是以“图书馆网络”为年会议题。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水平。新技术的发展给网络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加速文献信息的传递,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根本措施和技术保障。

从上述IFLA倡导的UAP和UBC计划及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出全球性的文献资源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图书馆界的研究目标。

趋势之二: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

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是当代的发展趋势。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这一点。197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有86个国家政府代表参加的“政府间国家文献、图书馆、档案馆基础结构规划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TLB)的计划。与此同时,世界许多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就出现了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雏形。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体制。

IFLA年会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议题均把图书和情报(信息)服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各项业务的研究。这是与图书情报(信息)的本质以及图书情报(信息)发展的必然性是分不开的。

一、图书情报(信息)本质的一致,为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图书情报都是既属于精神和意识的,又是属于物质的。它们只有通过人体外物质载体进行存贮,才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广泛的流传,广泛地为人们所利用和开发。图书情报的本质是一致的。从其构成要素来看,都是以信息、知识为内容,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以信息符号为记录方式,运用一定的生产手段,形成一定的物质形态;以其目的作用来看,都是为存贮和传播信息知识,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从其管理方法手段来看,也基本相同。尤其是现代技术完全相同。图书情报本质一致,为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二、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是图书情报(信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和系统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献信息系统及其组织管理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文献信息机构的发展也经历了古代原始的“一体”、“分流”,目前又正在开始新的“一体化”进程。

图书情报(信息)本是一体,在古代是难以分离的。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世纪40年代情报从图书中分离出来,各自进行纵向发展。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需要。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步应用于图书馆,资源共享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图书情报(信息)事业要满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进行新的综合。在当代,性质相似的图书情报,如果仍以纵向发展为主,不进行综合,就会阻碍自身的发展,难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甚至造成极大的浪费。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情报(信息)服务也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世界图书馆界也把研究的重点以图书逐渐向情报(信息)服务转移。当代图书馆的特点之一,就是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一体化。这是图书馆内涵扩大和外延伸展的必然趋势。

趋势之三: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图书馆履行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从国内外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看,在不同的阶段,图书馆履行的社会职能的范围与方式显然不同。在古代农耕时代,图书馆履行的社会职能就是保存文献资源,即“封闭式”。在近代,图书馆职能不仅仅是保存,而且扩大到传播文献信息,才能跟上时代,进入“开放式”。在现代,图书馆的功能从保存、传播职能向开发文献信息职能延伸,走向“开发式”。图书馆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从内容到形式的向图书馆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图书馆面向社会,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IFLA年会议题自90年代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界近几年对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更为重视。1994年第60届在古巴召开的年会议题“图书馆与社会发展”以及即将在我国的第62届年会议题“变革的挑战:图书馆与经济发展”则都是考虑到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中,图书馆学及图书馆事业在世界各国发展状况,对图书馆事业的未来作出预测,体现了世界图书馆学术研究水平,反映了世界图书馆事业研究及发展趋势。

1、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供有利条件。

信息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之一。信息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专家测定,现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在社会生产总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大。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百分之五十,日本占百分之二十五点四,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接近了这个数字。在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和增长也十分引人瞩目。

信息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当今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在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中,图书馆是信息流通过程中的一个交换站,是社会信息的优胜者。它把浩瀚的知识信息资源集中在一起,构成庞大的知识信息库,使无形的财富变成有形的产品,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的信息系统中,图书馆占有重要位置,如美国图书馆是全美五大信息系统之一;英国的图书馆事业与英国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日本的主要大学图书馆成为日本全国信息网络中心。从发达国家图书馆发展的道路,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事业的信息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为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条件。

2、面对挑战和机遇,迫使图书馆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不仅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正在影响并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对以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为主要功能的图书馆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向图书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受资本主义经济全面衰退和世界石油危机的打击,各国政府对图书馆的公共开支也出现了减缓势头。与此同时,世界图书馆出版的品种和数量大增,国际上出现了图书垄断市场和垄断价格,书刊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世界各国图书馆都陷入经费严重短缺困境,出现了图书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正如美国北卡罗纳州大学的图书馆专家G·伯德所指出的那样,“几百年来形成令人尊敬的学术出版物与研究图书馆藏书建设之间的传统制度,现在已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面对危机,如不积极采取措施,那么图书馆不仅不会顺利发展,甚至连存在权利也会丧失掉的。我们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应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图书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必然大大增加对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从整体上有力地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其次,信息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必然大大促进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从而促进图书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振作精神,抓住机遇,摆脱危机,努力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

如何解决世界性的图书馆经济危机,图书馆界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曾进行探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诸如,增加图书馆的财政(务)拨款,敦促政府采取控制书刊价格上涨的措施等等。不可否认,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也是摆脱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应把握机遇,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关注经济建设的进程,研究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这已成为国际图书馆界的共识,是世界图书馆事业研究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笔者认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已从原来研究图书馆业务处理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方法的理论基础的微观图书馆学转向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去研究各项业务的社会化及图书馆与社会关系与文献信息系统关系的宏观图书馆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丘东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参考资料,《江苏图书馆学报》专刊,1993.8

2、黄宗忠.文献信息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4

3、陈源蒸.宏观图书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

4、(日)坂本彻朗著,金风吉、孙蓓欣评,图书馆和计算机。1986(12)

5、刘廷元,世界性的图书馆经济危机及其原因与出路,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3)

6、宋力等,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最佳模式,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1)

附录

1966~1996年历届IFLA大会主题

时间届次会议地点

1966年32荷兰海牙

1967年33加拿大多伦多

1968年34德国法兰克福

1969年35丹麦哥本哈根

1970年36苏联莫斯科

1971年37英国利物浦

1972年38匈牙利布达佩斯

1973年39法国格勒诺布尔

1974年40美国华盛顿

1975年41挪威奥斯陆

1976年42瑞士洛桑

1977年43比利时布鲁塞尔

1978年44捷克马丁

1979年45丹麦普列素哥本哈根

1980年46菲律宾马尼拉

1981年47德国莱比锡

1982年48加拿大蒙特利尔

1983年49德国幕尼黑

1984年50肯尼亚内罗华

1985年51美国芝加哥

1986年52日本东京

1987年53英国布莱敦

1988年54澳大利亚悉尼

1989年55法国巴黎

1990年56瑞典斯德哥尔摩

1991年57苏联莫斯科

1992年58印度德里

1993年59西班牙巴塞罗纳

1994年60古巴哈瓦那

1995年61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1996年62中国北京

时间主题

1966年图书馆和文献工作

1967年幅员辽阔国家的图书馆服务工作

1968年工业社会的图书和图书馆

1969年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研究

1970年列宁与图书馆

1971年图书馆专业的组织

1972年在变化着的世界中的阅读

1973年世界书目管理

1974年全国和国际图书馆计划

1975年国际图书馆协作的发展

1976年国际图联

1977年图书馆为一切人服务:一个情报、文化和学习的世界

1978年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

1979年图书馆法

1980年图书馆与情报系统的发展

1981年国家中心在国家图书馆发展及世界图书馆合作中的作用

1982年图书馆网络

1983年当今技术世界中的图书馆

1984年图书馆与情报服务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1985年图书情报的普遍可获性

1986年21世纪图书馆新水平

1987年变化中世界的图书馆与情报服务

1988年共同生存——人民、图书馆、信息

1989年昨天、今天和明天经济中的图书馆与信息

1990年图书馆、为知识服务的信息

1991年图书馆与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

1992年图书馆与情报政策展望

1993年全球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世界可利用的信息中心

1994年图书馆与社会发展

1995年未来的图书馆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4

1.1麦吉尔大学图书馆

麦吉尔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21年,是加拿大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型图书馆。其收藏的图书、缩微品、视听资料等极为丰富,截至2000年4月底拥有图书1853648种(2196508册)、连续性出版物14274种(930818册,含合订本或盒)、乐谱41346种(42107册)。所有图书资料由技术服务中心(与其它分馆平级)统一采、分、编、加工和分配,并分藏于建筑和艺术分馆、生物学分馆、教育图书馆、数学与统计学图书馆、健康学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人文和社会科学图书馆、伊斯兰研究图书馆、麦当劳校区图书馆、音乐图书馆、法律图书馆、医药史图书馆、自然科学和工程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和地理信息中心15个分馆。

据2000年4月麦吉尔大学图书馆年报的统计(以下同),该馆有读者座位5438个、读者研究室88个,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267台,读者用复印机56台。平均每年接待读者300余万人次(节日通常闭馆);校外馆际互借借进图书2万余册次(不含个人所借),借出1.5万余册次;借阅书刊70余万册次(不含续借量),在馆阅览视听资料7.8万余件,借阅保留本18万余册次;解答简易咨询19万余人次,参考咨询17.5万余人次;举办各种讲座、讨论会和参观活动800多场,参加读者达1万余人次。另据2001年年报统计:该馆2000-2001年年度总经费达811万加元。现有正式员工220名。

全馆共有200多个数据库,其中27个数据库已成为学校在线期刊索引系统(PERUSE)的组成部分,其余均链接在校园网上或通过上网预订使用,内容主要有:文摘、索引、全文期刊和百科全书等。该馆还提供电子数据资源服务。其数字化工程始于1996年,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共计拨款37万加元,用于启动有关加拿大建筑、皮毛交易、县区地图和机械工程技术等6个文献数字化项目。该馆的在线目录(MUSE)涵盖了2/3以上的印刷型和电子型馆藏书刊资料,无论在馆内还是在馆外,查检都非常方便。

1.2凡尔登市图书馆

这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所小型社区图书馆。该馆拥有可通过网上查检的书刊资料10万余种,其中以社科文艺类书刊为主。它提供书刊、报纸、杂志、光盘、录像带的借阅,辟有儿童读物借阅处,一次最多可借15册书刊(包括2盘视听资料)。还提供网上浏览、预约、续借、馆际互借、书展、咨询、为老年人送书上门、为儿童讲故事、导读等多种服务,全年对外开放。馆内的加拿大专题室可查阅近1000个家庭的史料,从而形成了该馆的一个服务特色。

1.3魁北克省图书馆

这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正在兴建中的一个新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笔者通过与拉克瓦馆长(Yvon-AndreLacroix)访谈,并阅读了他提供的新馆建设方案、计划等资料及两次亲临施工现场参观,对该馆建设留下了深刻印象。

该馆经过先期国际招标、落实设计方案后,于2001年11月开始施工,总投资9000余万加元(约折人民币5亿元),计划于2003年冬完工,年底对外开放。新馆位于蒙市中心地区,所在地既有多路公交车,又有长途汽车始发站,并紧靠蒙市最大的地铁枢纽站(距市中心图书馆仅一站路之遥)。新馆建筑有6层,其中地下两层附有停车场,留有400个车位;总使用面积为3.3万平方米,铺设电缆线100多公里,可供250名工作人员同时办公;设有2900个读者座席(其中包括400个多媒体工作站),计划容纳400万件藏品(其中包括100万册图书)。新馆将配备800台计算机,均可用于播放DVD和CD,另将配备130台打印机和6台扫描仪。新馆各层布局方案如下:

地下二层:设有地铁连接体、青少年图书馆、会议中心、会议室、展览厅、网络服务处。

地下一层:设有咨询和导读台、办证和借还处、读者活动区、开放14小时以上的图书馆借阅区、报刊杂志借阅处、视听残疾人通道、新读者服务处、咖啡屋、300个座位的礼堂、书展区、林荫道。

第一层:设有魁北克省专藏和家谱室(共有3层,其中两层在夹楼内),艺术作品、广告画和印刷品室,语言和文学室,古籍、艺术家专著和私人档案室。

第二层:设有科学技术室、软件图书馆、经济和商务专题室、职业招聘查询中心、缩微品专藏。

第三层:人文和社会科学室、历史专题室、地图和图纸室、政府文献室、采编和研读区。

第四层:音乐和有声档案室、视听图书馆、行政办公室。

1.4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科工贸图书馆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北美地区极负盛名的一个公共图书馆群,它除有1个中心馆、4个研究图书馆(即: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表演艺术图书馆,斯冈博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科工贸图书馆)之外,还有80多个分馆遍布全纽约市。4个研究图书馆主要由私人投资,其拥有的4000万件藏品面向18岁以上的学者、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开放。

该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麦迪逊大街188号,馆内设施完备,宽敞明亮,所藏书刊资料涉及广告、天文、银行、生物工艺、商贸、地球科学、经济、工程、环境科学、财经、食品科学与工艺、普通科学、科学史、劳资关系、保险、国际贸易、管理、市场、材料科学、数学、房地产、机器人技术、小型企业、统计学、纺织工业、贸易和技术、交通、工会、城管、动物学等领域,还藏有其它许多专门资料。该馆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信息咨询、商务咨询、场馆出租、有偿文献检索与递送、培训、讲座、展览、专题数据库和纽约小型企业资源的查检。读者出具个人身份证件并签字,就可以在该馆或任何一个分馆免费申领借书证(儿童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并有一位家长或监护人的签字,也可免费申领分馆的借书证)。借书证不得转让,如遗失需及时报告,如补办新证则须付款。读者所借书刊资料逾期不还将罚款。所借的书刊、唱片、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和CD均可还至任何一个分馆(只有两个分馆除外)。

该馆也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一个专门研究中心,可供借阅的商业贸易类藏品,无论印刷型还是电子视听型,均为各馆之最,其中可供在馆浏览、复制的检索资料如指南、手册等工具书共有6万余册,其余资料如论文、公司信息、业界趋势和统计、营销数据等,则可在该馆或在其它任何地方通过网上馆藏目录查找到;还提供170多种有关商贸、企业、政府、专利和科技信息的数据库供人们检索。其他馆藏电子信息资源有:小型企业信息资源、市场研究和出口研究资料、专利和商标的检索与利用业务培训,为个人和公司提供有偿检索和递送文献等服务。纽约市退休经理人员服务公司的顾问,常年在馆为小型企业主和打算创办公司者免费提供业务指导和帮助。

1.5加拿大国家图书馆

该馆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拥有2000余万件藏品,其中有图书、杂志、报纸、视听资料、乐谱、歌集、文学手稿、论文、政府文献和缩微制品等。由该馆等20个加拿大图书馆形成的图书馆联盟,于1997年3月发起了加拿大数字图书馆工程,并将目标定位于:

·阐明和实施数字图书馆计划的策略;

·数字图书馆标准及其最佳实例;

·协调各种业务活动,避免数字化资源的重复建设;

·建立与信息始创者、出版商、信息技术企业、档案馆、文化机构、各级政府机构以及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的合作关系;

·提高加拿大数字图书馆活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加拿大数字图书馆建成于2000年5月9日,数字化网页有:儿童网页(www.nlc-bnc.ca/kids)、教师网页(www.nlc-bnc.ca/teachers)、历史网页(www.nlc-bnc.ca/history)、文学网页(www.nlc-bnc.ca/literature)、音乐网页(www.nlc-bnc.ca/music)等。另外,网页www.nlc-bnc.ca/caninfo可提供按主题查找有关加拿大信息的主要网站;网页www.nlc-bnc.ca/amicus可提供1300个加拿大图书馆的2400余万条全文记录,还可利用其查找图书馆的馆藏和借阅规则,并保存检索结果以编制书目;网页www.imagescanada.ca则可提供有关加拿大历史事件、人民、风土人情的图像资料,获取数以千计的、收藏在各加拿大文化机构网站上的图像资料。

2美、加图书馆事业的特点

2.1现代化

由于美国、加拿大图书馆事业均建立在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点。以公共图书馆为例,据对加拿大146个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在5万-10万人)电子服务情况的统计,(2000年)这146个馆有联网工作站1845491个,平均每馆30个;在馆使用的数据库有1593个,平均每馆有近11个;可供馆外使用的数据库有304个,平均每馆有2个多;接受电子方式递交的咨询208013件,平均每馆接受1430多件;共接待电子访问(如检索图书馆目录,浏览图书馆网站)1845491次,平均每馆接待12640多次;利用因特网站点11327231次,平均每馆77583次。

2.2超前化

加拿大紧邻美国,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务领域的合作、交往紧密。受美国的影响,加拿大的图书馆专业无论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还是在事业发展方面都显示出许多超前性。以加拿大图书情报界近几年兴起的虚拟化参考咨询服务为例,1999年先后有10余家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或政府部门牵头,着手实施区域性虚拟化参考服务试验项目。这项服务在美国图书馆界被称为数字化参考服务,也有称之为“实时服务”、“即时服务”和“24小时/7天服务”的。这种服务的基本含义是:读者可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图书馆或相关机构的国际网络,向图书馆专业人员提出咨询并获得解答。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等16家图书情报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性“合作数字化参考服务”(CDRS)项目始于2000年初,2001年又有OCLC加盟。而加拿大图书馆界则对国家图书馆在全国性项目中的协调、领导和规范作用展开了讨论。

2.3规范化

美国、加拿大均是法制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加拿大现有的国家图书馆法于1985年生效,至2001年8月31日曾修订过几次;现有大学的图书馆情报专业研究生教育,执行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委员会的标准,且每隔几年要申请认证、接受评估一次,以取得办学资格认证书。各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借书权限、期限等规定都很齐全,违章则罚款,先来后到,秩序井然,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通过人情关系享受借阅特权的现象。

2.4社会化

美国、加拿大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税收。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信息意识比较强。国家有法定的图书馆日。公共图书馆普遍附有儿童借阅室,且经常通过故事会等方式来吸引儿童利用图书馆。公民也乐于向各级各类图书馆捐赠、遗赠图书,因而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非常多。以加拿大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为例:其2000年总经费为126600159加元,其中市税收109876261加元,省税收6192240加元,联邦税收622910加元,图书馆税收4425511加元,受赠1977610加元,其它收入3505627加元。

2.5人文化

这里所说的人文化,主要指图书馆各项工作所体现出的以人(读者、用户)为本的精神和氛围。这种精神在美国、加拿大图书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在建筑与环境建设上,多采用库藏与阅览区合一或紧密相连的大开架、大通间格局,讲究通风、采暖、采光、进出便捷(多无围墙)和绿化,设有残疾人专用通道和标识,处处体现着图书馆的人本理念。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在保证印刷型书刊资料入藏数、质量的同时,亦注重电子出版物等非书资料的购藏,注重数据库的引进与自建,较早就开始了数字图书馆工程;在信息服务方面,各馆均有咨询台,常年解答指引性咨询,另设有专题咨询馆员,各馆主页上均辟有常见问题解答栏,数字化参考服务正在普及;各种馆内路标、库位架位指引牌明显;办证、联机查目、预约借书、复印、扫描等非常便捷(有些馆还有自动借书设备);一证在手,即可借阅所有馆藏资料,包括录音录像带、CD、VCD等,还可上网浏览,发E-mail进行馆际互借等;各种公益讲座、培训、娱乐活动常年不断;多设有馆外还书箱,可在任一分馆归还从其它馆借的书刊……,时时体现着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及对读者的亲和力。

3对我国的启示

图书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繁荣,信息产业基础、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信息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近1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已取得了巨大发展。已经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信息通信网,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5亿户,其中固定电话1.9亿户,移动电话1.6亿户,网络规模容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网和移动网的传输与交换都实现了数字化,网络的技术层次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在迅速提高,上网已成为许多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图书馆专业理论研究和教育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多名专家入选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各类分会,本专业国际核心期刊也有了中国编委,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其现代技术的应用水平也与美国、加拿大缩短了距离。当然,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含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规范化、社会化和人文化程度与美国、加拿大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按照我国现有的发展速度,至少还要10多年方能赶上美、加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5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改革发展与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概念,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管理创新措施,以期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高校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来源,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和服务质量也一直被视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馆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发展图书馆情报事业的保证。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运行特点,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其焕发无限生机,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

1、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优化配置图书馆系统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期完成图书馆为全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馆员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的活动。

2、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以促进企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现代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服务的功能。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在宏观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对图书馆事业和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习惯于各自为政的分散型管理形式,使得缺乏宏观规划、管理、调控的能力;在微观上,实行的却是严格的行政监控,图书馆缺乏必要的管理自主权,造成图书馆失去了管理的灵活性,继而束缚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手脚,也压抑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积极性,致使图书馆管理模式僵化。

2、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还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根本谈不上网络化。

3、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靠关系走进图书馆的。学历层次低,工作只能简单应付,图书馆专业人员呈下降趋势。在信息服务中,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人才,更谈不上高层次创新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活动中,应真正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使读者能够公平、公正、自由、方便地利用和获取各种文献信息,平等享受各种服务,真正体现“图书馆是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的场所”

这一宗旨。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强调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的机制,指导馆员对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馆员价值的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落实。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这种的服务理念,多想读者之所想,多为读者提供方便。

2、营造图书馆人才引进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服务部门,它要实行的许多重大的策略和措施必然会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制约和影响,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学校对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使他们明白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层次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为高校图书馆吸收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管理迫切需要一大批职业道德品质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

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总之,管理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如何改善管理进行管理创新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管理的创新,全面实施管理创新措施,高校图书馆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才能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魏建功:《论信息化与图书馆管理创新》,《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1期。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6

[论文摘要]在实现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图书馆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使命,为此,图书馆要充分体现自身优势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图书馆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使命。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创建和谐社会有所作为。

1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1图书馆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优良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作为一个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公益机构,公共图书馆一直在国民中有着良好的形象。以其保存、传播知识所体现的知识性,被誉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以其保存、培育、传播文化所体现的文化性,被誉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提高民众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中作用巨大,被人们视为成长、发展的良师益友,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公共图书馆通过它无私、公益的服务及这种意识的推广,彰显了社会的公共意识、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以达到各种关系和谐、统一。

1.2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永远是图书馆的基本准则。在图书馆,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地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从中获得灵感,汲取力量。图书馆为人与人、人与信息交流提供自由的空间。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者活动,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同时,还可借助文学艺术作品等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2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1图书馆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具有传播知识、开发传递信息、进行社会教育、参与科学技术研究和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全面系统地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它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学历、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论以什么形态存在,图书馆都收藏有关于它们的文献。数字化图书馆还可利用现代高科技,通过互联网提供各种各样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它既是搜集、整理、存储、开发、传递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又是广泛进行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场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持。

2.2图书馆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先进的民族文化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发展先进文化,能够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可见,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构成国民精神的不竭之源,作为积累文化、经营文化、提供文化与传播文化的图书馆,就是要利用图书馆这块文化阵地,来弘扬先进的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成果,让人们在享受精神成果中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自己的素质。图书馆利用丰富的人文馆藏资源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作平台,深入宣传先进文化,改变读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人们在享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先进文化知识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人们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因此,和谐社会需要弘扬先进民族文化的图书馆。

2.3图书馆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

图书馆作为广受公众欢迎的公共文化设施,具有很强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在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优秀文化和科学文化生活,提高公众素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图书馆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学习型社会具有持续、整体、全面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十分重要。图书馆的教育特点与学习型社会“持续、整体、全面”的特点是图书馆通过书刊资料外借、提供咨询服务、开展文化活动尤其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科学知识培养社区成员,以科学精神引导社区成员,以科学思想塑造社区成员,以科学方法武装社区成员,从而在社区内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生活环境,有利于营造社会和谐的理念和氛围。2.4图书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根据新世纪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来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学习潮流的引领作用、全民学习氛围形成的推动作用、信息服务的提供作用、继续教育开展的支持作用、提升社区图书功能的辅导作用等。为此,图书馆不要满足现有的服务水平,应积极采取对策,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认为应在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学习型图书馆、提高社会服务职能、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更新服务观念等方面下功夫,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5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知识是财富的源泉、教育是强国之本,图书馆是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文明越发展,社会需求越增长,社会越依赖图书馆。图书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动力,加快社会文明建设步伐,服务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产生了弱势群体(失业者、贫困者、残疾者、打工者、山区农民等)。弱势群体可以利用图书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可以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可以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在社会上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他们展现人生价值尊严,真正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图书中蕴藏着科学和理性的思维,能引导社会成员明法、守法、依法办事,这一切都是维系社会安定的巨大精神支柱,

3图书馆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服务新理念

3.1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以多样化的手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图书馆将成为多功能教育和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功能从间接转变为间接与直接相结合,从寓教育于服务到直接实施教育于读者,这就要求图书馆适应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教育职能,使图书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图书馆可以利用阵地及馆藏资源优势,开展公益讲座、读书节、展览、培训、组织读书俱乐部及其它各种社会教育活动等,吸引公众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让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2整合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一是人力资源的整合,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借借还还,谁都干得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一直没有很大的提高。而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实际上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文化水平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员就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是图书馆整体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必要条件,也是为和谐社会服务的重要因素。二是藏书资源的整合。为和谐社会服务,仅靠图书馆的藏书是不够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是必要的。这不仅包括本地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也包括与外地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在操作方式上可以依托计算机网络,签订馆藏资源有偿共享协议,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图书馆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和完善的网络系统,网络资源的数量多,更新速度快,有着传统的馆藏所不能及的地方。但其内容交叉重复。缺乏应有的整合标准,给读者的使用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因此,图书馆在充分利用这种网络优势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依照统一的行业标准,提高资料的适应性,给尽量多的读者提供便捷服务。

3.3打造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图书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7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IDC/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从1998年起,IDC这个概念就开始被炒,至今,应该说是灼手可热。有报道:北京某IDC公司(专线与主机托管)2003年收入达数亿元。但令人疑惑的是IDC至今并未引起图书情报界的重视,我以为对此值得重新审视一下。

1什么是IDC

IDC即是InternetDataCenter的缩写,意思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专门提供网络资源外包以及专业网络服务的企业模式。IDC的深一层意思就是服务[1]。以往连线接入这种最简单的服务就代表了全部的Internet外包服务,而现在的IDC其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之ISP更加丰富广泛。IDC的主要服务包括整机租用、服务器托管、机柜租用、机房租用、专线接入和网络管理服务等。广义上的IDC业务,实际上就是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客户租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和带宽,并利用数据中心的技术力量,来实现自己对软、硬件的要求,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平台,享用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所以,IDC的服务公式:IDC=网络+服务

从网络结构分析,IDC又是互联网业内分工更加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学家认为:分工是经济长足增长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IDC的出现,必将引来互联网结构性调整,同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回到图书情报专业看,可以肯定,IDC对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也有着许多积极意义。

2从ERP和ASP谈起

讨论IDC模式,不能仅从一点出发,要从它周围的技术来看,要看到它的发展与由来。笔者从ERP和ASP模式开始关注,且从中体会到互联网运用零时空哲学、重新构架工作组、转变传统信息流范式,对于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理念上必然的联系。

2.1ERP概论

ERP是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的缩写,被公认是GartnerGroup1990年初提出的。GartnerGroup信息技术词汇表中关于ERP的定义:一个由GartnerGroup开发的概念,描述下一代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软件[2]。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对于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对于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对于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我们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仅靠自己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如此,才能迅速整合社会资源,高效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获得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不是某一企业与另一企业间的竞争,而应当看成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价值链管理平台的思想。

ERP的真正意义在于看到了企业单个边界趋向模糊的趋势,注意企业竞争是瞄准供应链的资源竞争。ERP的概念,正是实现了这种竞争,创造了企业信息流新的模式。迈克尔·戴尔说得好:程序创新现在已经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3]。唐·塔斯考特巴在《数字化经济》一书中提出未来经济12大趋势,其中:分子化、聚合化、互联网式、全球化等等都可以说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活动的显著特点。ERP是应时代要求出现的。此外,与ERP紧密关联的一个概念客户管理(CRM)也是值得关注的。为锁定客户,企业纷纷建立呼叫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借用信息技术提供跨平台的增值服务。

2.2从ISP到ASP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SP不是ActiveServicePage,而是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互联网络已走过几个时期。一是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接入服务;二是ICP(InternetContertProvide)内容服务;三是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应用提供服务。每走一步都可以说是服务的专业化、深度化。ASP可以理解为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服务模式。

ASP是向用户提供一切可能的因特网应用服务。有关专家认为,继ISP和ICP之后,ASP将成为Internet时代的第三种商业服务模式。它通过广域网向客户提供应用软件及增值服务并为此收取费用,所有应用软件在ASP的数据中心供客户随时调用。据数据中心的最新消息,全球高端的ASP消费将从1999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0亿美元,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1%,如果加上ASP消费带来的其他边缘产品市场,该市场规模将接近45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大企业10%的应用程序是向ASP租用的,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满足其75%的应用程序需求。据上海互易网估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每年在信息技术上的开支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4]。

ASP与IDC服务模式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有人评价说IDC是ASP模式中的一种。ASP模式的兴起,使人们开始注意业务的外包,如此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有关资料表明:业务外包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出现,最为典型的是柯达(公司将一部分信息系统外包给IBM和数据设备公司经营一例,当时引起了企业界不小的振动。

3IDC服务模式的价值

从ERP到ASP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发展的轨迹:核心单位(如:企业)的信息需求不断扩大化,信息管理走向更加宏观,实施战略管理策略。由于信息量猛增,相应地原来自我处理的信息系统、硬件、技术力量均已不能支撑,因而,迫切要求信息服务分工社会化、专业化,一种为满足企业信息处理能力的市场被挖掘出来,ASP和IDC应当说是这个时候的宠儿。

IDC的价值应当在于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适应网络环境下新型企业发展的特点。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纷纷改造、转型,注意拓展虚拟空间及虚拟的合作与协同,实质上传统的企业边界已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结构必然重组,从过去集权式管理模式转向网络分工模式。IDC的价值在于给企业网络分工式模式在技术上创造了可行性。

4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IDC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图书馆人应当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也是一种情报。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首先是观念上的影响,主要是对虚拟化认识的程度。我们讲虚拟是相对于现实空间而言,是比特对于原子。虚拟化办公在现实空间办公的模式有根本的不同,虚拟不以看得见为标准,强调超时空的合作。因为按照虚拟的理论,网络管理从来不谈物理位置,只谈完成任务。不同的地理位置,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共同解决一项任务。所以,我们说,要想真正从一个传统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信息社会的思维模式是不容易的,这个过程中,往往知识观念容易接受,行为转变却十分困难。这方面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普遍。这应当引起注意。

其次是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构架影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走过了数年的历程,经历了文献数字化、协作采访、联系建设数据库、软件开发、数字联盟的系统建设等。最为突出的是专业数据库的开发与国外数据库的引进,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UMI、EBSCO、EI等。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与传送,有些是采用买服务,通过密码、口令登录,还有一些是建立镜像站点,分别通过即时和定期传送两种方式。当我们看到IDC的模式,会感到自己行为模式的落后。现在,我们建设数字图书馆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基本上没有虚拟意义上的社会合作,从设备的采购到数据资源的建设一揽子承包,即便有些合作也应当说行业内部的,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IDC却强调社会化合作,也正因为如此,它找到了虚拟的市场空间,通过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硬件租赁,提供SLA的24×7小时品质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久,IDC也将冲击数字图书馆的内部结构。

第三是一点具体意见:即调整现存的集权式建设模式转向任务工作组的模式,让IDC参与协同作战。我们认为,应当从总体规划开始,对于过去数字化建设进行审视,重新进行任务与工作组划分,即分清哪些是要求自己解决的,哪些又是需要扩大合作伙伴、通过社会化协同解决的。具体地说:IDC能否成为今后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分工负责信息传输解决的方案。可以设想:图书情报机构按数据性质和特点加强联合,共同租用IDC服务器。一方面,图书馆负责提供数据,另一方面,数据放在租用服务器上,硬件更新、速度的提高、正常访问均由IDC负责。今后,我们可以不在技术上多加考虑,也不需要在硬件更新上多做文章。图书情报机构的着眼点还是应当放在整体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组织上,具体包括:数据采集、专题库组织、数据标引、数据规范、检索技术等等方面。

总之,IDC对于图书情报工作来说,可能还是一个空白点,笔者希望能引起重视。我很崇尚Sun公司新提出的一个理念:“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IDC的模式与服务就是可以将网络效应发挥到极致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

2/~dxjm/qyxxh/qyxxh.htm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8

[关键词]图书馆事业;立法;原则

1基本概念的界定

从一般法理讲,立法原则是立法者应当遵循的准则或指导方针,立法原则集中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图书馆事业的立法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原则在该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应当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精神,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而成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立法的指导准则。笔者认为,图书馆事业立法的原则就是贯穿于全部图书馆法规范,指导和制约图书馆法适用活动的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准则。换言之,即对具体图书馆法律规范的制定、解释、适用等起着普遍性指导作用的根本准则。其主要特征有三:第一,它是贯穿于全部图书馆法规范的原则;第二,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图书馆立法和执法的意义;第三,它必须体现我国整个图书馆法的基本精神。

2立法原则的内容

任何立法原则的确立都不应该是主观设想的,而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确立。现阶段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图书馆立法应当遵循统一立法原则、公益性原则、资源共享原则、与教育法密切结合原则及保护知识产权原则等五项原则。

2.1统一立法原则

从法理上讲,“立法”既包括立法机关所制定的图书馆方面的法律,也包括与图书馆相关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就我国现实的立法权的配置而言,既有中央一级的立法,也有地方一级的立法。而中央级的立法既有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又有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行政法规及行政规章。所以,在宏观上体现为立法权具有分散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图书馆法时,必须考虑合理地配置立法权。否则,必然会出现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现象,从而导致图书馆事业立法的混乱。

纵观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图书馆立法,大致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权制图书馆立法体系模式;二是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欧各国模式;三是日本图书馆立法模式。就我国当今有关图书馆立法结构模式的讨论情况看,主要有两种主张:一是建立一个图书馆总法;二是各类图书馆分别建法。笔者认为,无论国外已有的图书馆立法模式,还是人们尚在讨论中的我国图书馆立法模式,其首要问题在于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合理配置国家机关之间的立法权。我国立法权配置的分散所导致的“法出多门”,以及与此相应的以部门利益为重的行业性法规颁布以后争议四起、执行不力的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有鉴于此,在图书馆事业立法中应当坚持统一立法原则。即图书馆方面的法律均应当由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其他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只能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条例,无权制定全国性的图书馆方面的法律。

在国外,美国和日本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图书馆系统的立法,较早地制定了图书馆法。比如美国于1956年由联邦政府第一次通过了《全国图书馆法—图书馆服务法》,随后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联邦图书馆法,包括《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初等与中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特别是《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屡经修订,内容愈加完善。日本于1899年公布了《图书馆令》,1950年制定了《图书馆法》,1953年制定了《学校图书馆法》,并且仍不断进行修订。可见,这些国家的图书馆法,在法律渊源上大多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以国家法律形式颁布,从而保证了图书馆法执行的最大效力。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立法中,确立统一立法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1)保障图书馆法制的相对统一性;(2)保障图书馆事业的法制化发展;(3)便于图书馆系统内部的管理和运作。

2.2公益性原则

众所周知,图书馆所保存的文献是社会公共财富,理应为全社会共享。公益性原则就是为了实现为社会服务这一基本目标。

从法理上讲,国家所有的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读者有利用图书馆藏书的权利,这种权利在法律上就是用益权。即读者通过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而对藏书行使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其义务则通过全体公民的纳税来体现。国家通过向公民征税而获得财政收入,再下拨经费给图书馆,图书馆以此为物质基础,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服务,公民履行向国家纳税义务的同时,也获得了享有图书馆藏书的用益权。

2.3资源共享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使文献信息的存储、加工、传递、查询和利用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和文献情报机构的概念。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版物载体的多样化、电子化以及使用过程的网络化,使今天的图书馆工作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这种大背景使得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当今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图书馆现行的体制,由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要求。这突出地表现在:图书馆事业长期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图书馆之间长期处于松散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国家对图书馆事业实行统一管理和统筹规划,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化也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打破传统格局,促进图书馆馆际间的协调与协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化。为实现此目标,就必须通过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来统一规范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彻底打破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制,实现图书馆之间的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否则,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化只能是纸上谈兵。

2.4与教育法密切结合原则

在处理图书馆法与其他立法的关系上,应当充分考虑图书馆事业与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图书馆立法与教育立法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构成国家教育、科技、文化立法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点上,有些国家的立法可供我们借鉴。例如,《日本图书馆法》明确规定,立法应根据社会教育法的精神,以确定图书馆的设置及经营上必要的事项,以求其健全的发展,并以致力于国民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宗旨。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的《苏联图书馆事业条例》指出,“在发达的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图书馆作为最大化的思想教育机关、文化教育机关和科学情报机关,其作用日益提高。”图书馆的使命是保证最充分和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藏书,以求得苏联社会进一步的经济进步,社会政治进步和精神进步,用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与原则的精神教育公民。”因此,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立法,应当与国家的教育立法密切结合起来。

2.5保护知识产权原则

依照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的规定,图书馆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合法使用”。但事实上,许多图书馆的复制并不是“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复制,且实行有偿服务。在国外,英、美、日等国家的法律规定图书馆制作影印品需支付版权费。可见,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对图书馆复制的规定,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因此,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立法有必要对此问题重新进行规范,做到既能够合理使用文献资源,又能够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

3必须正视的几个相关问题

关于图书馆立法以及图书馆事业的法制化建设问题,已有不少人撰文发表高见。但是,就如何确立图书馆立法原则的问题,学界仍然鲜有议论。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立法滞后甚至无法可依,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普遍重视并给予改进,图书馆事业的立法以及图书馆的法制化建设将永远是纸上谈兵,更无从讨论图书馆立法的原则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图书馆事业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加强立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存在着许多限制图书馆立法的不利因素。笔者认为,举其要者,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图书馆立法的思想认识薄弱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于图书馆立法工作普遍认识不足。图书馆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但是,从全社会整体上讲,对图书馆立法的认识不足是不可否认的。例如,不少人认为图书馆作为一项具体的事业,没有必要从国家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这就造成对图书馆事业立法缺乏应有的社会推动力,官方亦缺失图书馆事业立法的动因和必要的准备,对图书馆立法的原则如何确立也无从谈起。

3.2图书馆系统内部局部利益的限制

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是各类图书馆条块分割,分别归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领域,各系统各自为政,难于协调,形成图书馆立法进程中的一大阻力。从表面看,这种现象有利于部门内部的规划,有时甚至是高效率的。但从全局审视,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立法走向良性轨道的不利因素,它直接同统一立法原则相排斥,势必导致法出多门、执行不力等现象。

3.3立法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大多研究者是图书馆界的人员,他们缺乏对法律、政治、经济、科技的深入研究,难以对图书馆立法做出较为科学的论断。同时,研究者大多忽视对图书馆法与其他相关法的研究。对文献信息的保存与利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著作权等问题探讨不够深入。对如何规划图书馆事业立法的整体格局,以及与此相关的图书馆事业的立法原则更是缺乏深度思考。

3.4图书馆立法缺乏组织保证

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国家缺乏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综合协调能力不足;没有建立起全国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不能做到资源共享。所有这些都在宏观层面上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统一图书馆法的制定。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对图书馆进行宏观控制与协调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的政府都把图书馆事业纳入国家信息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图书馆立法成为保护和发展国家信息资源的主要制度保障。因此,我国也应当建立起国家统一的机构,统筹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协调各系统图书馆的工作,为图书馆事业立法提供组织保证。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正视以上所说的这些现实问题,并且对之予以合理地解决。惟其如此,才能合理地确立我国图书馆立法的原则。公务员之家

4结语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9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教育界人士对于图书馆的重视,各省市、学校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出现,图书馆逐步从一种新鲜事物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专门事业,并负有教育救国的重要社会功能。1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图书馆事业专业化1921年12月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于北京,它是一个以留美归国知识分子为主体、文教界各方面有识之士广泛参与的教育社团。改进社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门组织,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发展,与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开展有密切关系。它促成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以及全国性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图书馆学季刊》的创办,并首先向教育部提案申请开设图书馆学专科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下设立了图书馆教育委员会,专门注重图书馆教育的各项事宜,积极推动图书馆教育的开办。1922年7月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在济南举行,图书馆教育组的决议案共有8条,包括在师范学校应增设图书馆管理科等,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的第二届年会上,提议美国将要退还的庚子赔款的三分之一作为扩充中国图书馆,并组织各地方设立图书馆协会。2中华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教育委员会的成立1924年3月,首个图书馆协会———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由中华教育改进社敦请戴志骞发起,并被推举为会长。1924年7月,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提案刊行图书馆学季报,并转请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于留学科内添设图书馆教育科。1925年4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成立,事务所在北京松坡图书馆,协会6月在北京举行成立仪式,创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并开始筹备《图书馆学季刊》的编辑发行。随着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中华协会会报第1卷第1期于1925年6月30日发行,协会的宗旨是:“本会以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谋图书馆之协助为宗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对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程度以及专业教育的展开是一种直接的推动。当时教育界和学术文化界的众多名人都是图书馆协会的会员,包括陶行知、梁启超、胡适、顾颉刚、赵元任、林语堂等。协会认为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我国图书馆虽然普遍建立,能够以专业方法进行管理和运行的却很少,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成为亟待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图书馆协会委员会下设立了图书馆教育委员会,以洪有丰为主任,胡庆生为副主任,东南大学图书馆朱家治为书记,委员包括李小缘、刘国钧、施廷镛、杜定友、沈祖荣、韦棣华等。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是近代图书馆事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进程之一。由于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图书馆学教育开始了正式的筹备和规划。3图书馆学专业刊物的发行与职业教育的开展1926年3月,由中华图书馆协会编辑的《图书馆学季刊》创刊发行。这是第一次将图书馆专业以“图书馆学”来命名的期刊,意在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图书馆专门学术。在《图书馆学季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学问天下公器,原不以国为界,但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有所特别研究贡献……图书馆学之原理原则,虽各国所从同,然中国以文字自有特色故,以学术发展之方向有特殊情形故,书籍之种类及编辑方法,皆不能悉与他国从同。”在“本刊宗旨及范围”中,明确提出刊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图书馆专门学术:“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专业化程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图书馆学季刊》成为中国图书馆学发生发展的学术阵地,更为中国本土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形成一种学术支持。在图书馆专业组织和专业刊物相继诞生的同时,早期的图书馆专业教育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除了1920年,在武昌成立的文华大学图书科外,大部分的早期图书馆教育是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办的。1923年,金陵大学的毕业生洪有丰从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毕业归来,首先开办了“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该科为期一个月,每天讲课二小时,学员80余人,讲义自编。以后在1924、1925和1926年中,曾经连续4年开班。其中1925年7月15日~8月15日开的班,面向全国,规模最大,是由中华图书馆协会、国立东南大学、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教育会合办,系“全国第一次图书馆学暑期讲习班”,“学员30余人”,杜定友应邀前来讲学,李小缘、刘国钧等都曾登上讲台授课。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班)是我国开办时间最早、影响最广泛的职业教育,为全国各地培养和储备了大批图书馆业务骨干,对于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和补充。192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图书馆学回国的李小缘在金陵大学文科设立图书馆学系,由他本人担任系主任。在李小缘1929年的《金陵大学图书馆概况》中对图书馆学系作了简要介绍: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创办于1927年秋,属于文理科,注重自编教材,当年开设15门课程……全校学生均可辅修。据1931年底发行的《中国图书馆协会会报》第7卷第3期“图书馆界”报道:“金陵大学图书馆学,在今日图书馆界中,颇占相当地位;在中国各大学中,除文华专科外,设立图书馆学系,可称仅见。”20世纪20年代前后,我国图书馆专门组织成立,专业学术思想初步成型,职业教育热烈展开,这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各种图书馆专业教育几乎都是在教会大学中首先展开,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者们也都是教会大学毕业后留学归国的学生。

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教会大学的重要关联

1913年美国人克乃文在金陵大学文理科开设了图书馆学课程,这是我国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图书馆学课程的记载,当时曾经在金陵大学学习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先驱们包括洪有丰、李小缘和刘国钧等,毕业后正是受到克乃文的指导和推荐,纷纷前往美国学习图书馆学,归国后在国内开创图书馆学专业教育。1871年文华大学初创,这是另一所美国在中国武昌的教会大学,传教士即教师韦棣华成为在中国开办图书馆学教育的宗师。1910年,韦棣华女士创设“公书林”,将文华大学的中西文图书采用开架的形式,公开陈列,“凡武汉三镇各机关、各界人士皆可应用,自由阅览”。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先驱沈祖荣先生当时正在文华大学学习,出任公书林助理,他跟随韦女士学习美国图书馆的相关知识,并经过韦棣华的推荐,于1914年留学美国,专攻图书馆学。1920年由韦棣华和留学归国的沈祖荣、胡庆生等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图书馆专科学校———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把“研究图书馆学术,服务社会”确定为文华图专的宗旨。学校仿造杜威创办的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的制度,学制两年,招收大学肄业2年以上的学生。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是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开端,随着它的成立和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进程从此展开,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也因此有了先例和范本,逐步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推动下发展起来。我国最早开创图书馆学教育的文华大学和金陵大学同是教会大学。教会大学的师资和财力,是图书馆学教育在中国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在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端的过程中,教会大学不仅是发源地,更是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启蒙,从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先驱,无论是金陵大学的李小缘,洪有丰等,还是武昌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沈祖荣都是教会大学的学生,都曾赴美学习图书馆学课程。在东学西渐的浪潮中,教会大学一方面是西方学术在中国传播的桥梁,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学术文化研究有积极的发扬和促进。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教会大学的影响波及到我国各个专业学科和相应的专门事业,西方学术思想和图书馆技术方法在教会大学得到直接传播,产生了与美国接轨的图书馆学教育,这可以说是教会大学对于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开创性贡献之一。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学教育发端于教会大学,可以说是具有不可否认的美源性,但与此同时,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图书馆学又是我国学者在中西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对国学的整理和反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结语

图书馆事业范文篇10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社会力量;图书馆发展

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公众就近阅读需求为宗旨的社区图书馆在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阅读积极性、建设书香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量最多、最贴近民众生活的图书馆。建设好社区图书馆有利于形成免费、开放、公平、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倡导全民阅读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自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至2019年,“全民阅读”已是连续第六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区图书馆作为人们身边的图书馆,对促进全民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不仅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也吸引了广大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将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室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服务[1]。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要求采取政府购买、税收优惠、开展志愿服务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第四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向公共图书馆捐赠(第六条),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第十三条)。

1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增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1.1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单纯以政府为公共图书馆供给主体的单一化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政府办馆模式的有力补充,其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支持,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激发了社区图书馆的活力。一方面可以缓解社区图书馆人、财、物等方面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提高社区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社会力量是近代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目前社会力量办馆助馆热潮将引发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图书馆运动[3]。未来,社会力量将成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2公益文化事业相关法规及政策体系的推进和支持。公益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推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扶贫、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暂行办法》《信托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慈善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深圳、内蒙古、北京、湖北、四川、广州等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为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规和政策保障。公益文化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模式

2.1独立建馆模式。该模式主要指由私人、非营利组织创办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私人图书馆。如成立于1999年4月1日的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大辛峰村的圣学图书馆(原名爱心图书馆)由徐继新个人出资创办。自建成以来,该馆一直以纯公益,扎根农村,让农民及农民的孩子有书看、有好书看为己任[4]。圣学图书馆于2016年启动了流动图书馆计划,目前已经成立了五家流动图书馆。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2002年成立了中国青树乡村图书馆服务中心,通过在乡村建立图书馆来促进村民信息素养的提高[5]。同为私人图书馆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其运作所需要的资金及图书设备均来自社会捐赠[6]。2.2馆社合作模式。馆社合作模式是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办馆的一种模式,很多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属于此种模式。比如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就是由区图书馆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一种办馆模式。运行模式采用的是主分馆制,多方投资、统一管理(所有分馆的管理权在主馆,使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和资源,管理人员由主馆统一派出,运作经费由主馆集中控制,提供一致的服务模式)。这一运作模式具有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志统一、资源高度共享的特征[7]。2.3政企合作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建设社区图书馆。比如作为广州市海珠区图书馆分馆之一的素社街瑶溪书屋就是由素社街道提供场地,并对书屋举办的文化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广州瑶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书屋的建设和经营。瑶溪书屋除了具备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外,还可以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如养生讲座、24节气讲座等,书屋内还经营咖啡、果汁等饮品,并出售书籍[8]。2.4众筹模式。众筹即大众筹资,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等特征。社区图书馆众筹模式为社会力量,尤其是个人参与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路径。虽然这一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社区图书馆众筹模式有两种,一种依托于众筹网站平台,如珠宝设计师叶志华发起的“最美阅读空间”项目(一个关于社区图书馆的众筹项目)、邱杰梅发起的“留守娃创新图书馆”项目和“北大94级校友共建元坊村蒲公英乡村图书馆”项目。一种依附于图书馆自身平台,如佛山市图书馆利用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发起的“尼奥斯自助图书馆”众筹项目。2.5志愿者参与模式。志愿者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主要是为其提供人力支持。志愿者服务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匮乏是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招募志愿者加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可以缓解社区图书馆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社区图书馆主要通过与学校、志愿者协会合作或者公开招募等途径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图书和报刊进行整理、文明引导、解答读者咨询以及组织和策划活动等方面。2.6捐赠模式。个人或者企业、社会团体机构向社区图书馆捐赠书籍、报刊、资金和实物。其中以捐赠书籍和报刊最为普遍。捐赠模式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具有参与门槛低、受众广泛等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各种建设模式之间并非是泾渭分明的,比如独立建馆模式,建馆之初是独资建设,后期可能就有政府和公共图书馆的帮助,比如圣学图书馆后期就得到了昌平区政府及昌平区图书馆的大力支持。

3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3.1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公益事业在我国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论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还是公众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认识都不够深刻。社会力量对社区图书馆的支持基本上靠捐助者自主意识,整个图书馆界都缺乏主动寻求资助的愿望和行动。我国图书馆界一直低估或忽视了民间组织及民间力量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9]。3.2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具有不稳定性,缺乏持续性。创业容易守业难,建一个社区图书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证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图书馆界还没有普遍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来保障社会力量持续援助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无法使社会捐助在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下合理运行[1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力量对社区图书馆的持续捐助。3.3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无论是哪一种运行模式的社区图书馆,持续发展都需要有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从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文件对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虽然有所提及,但毕竟不是专门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和政策优惠等方面没有详细说明。在政策设置上对公益事业的鼓励、支持、优惠和扶持都不够,缺乏与公益事业相匹配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11]。

4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具体措施

4.1积极主动寻求支持。图书馆应转变思想观念,将社会力量视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辅助力量,视为政府办馆模式下资源不足的有力补充。在业内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资助。重视宣传策划,通过馆内Led显示屏、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平台向社会公众推送需要资助的相关信息,扩大信息覆盖面,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沟通与交流,争取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4.2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2]。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搭建好平台,制定相关的组织管理和法规保障制度、政策及规范,保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有法可依,管理和服务都有相应的规范作为指导。从制度上对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社区图书馆的管理、运行、经费、资源、人员、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保证正常运转。鼓励和吸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公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投入社区图书馆事业,以推动社区图书馆的蓬勃发展。东营市颁布的《东营市“黄河口悦读书社”建设和服务规范》,就是一个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服务标准,为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完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13]。4.3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小贫富差距。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捐助者实际情况给予精神激励或者减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对于投身公益事业的个人、公益组织给予精神嘉奖,高收入群体、企业等盈利性组织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国家通过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公益行为,可以从税法角度为公益活动提供合法性依据,有利于促进私有财产为公众所用。通过建立多种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4.4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主动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的社区图书馆往往缺乏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指导,在业务上需要得到公共图书馆的帮助。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在人员培训、文献资源调配等方面予以支持。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社会力量发展部,负责对社会力量进行规划、引入、管理、培训、激励、监督、考核等。与社会力量形成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机制。4.5提高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社区图书馆要按照2016年文化部颁布的《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开展服务。除了为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外,还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开展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为儿童开展讲故事、做游戏、玩积木等活动,为成年人开展摄影、讲座,为老年人开展电子产品技能培训等。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扩大社区图书馆的影响力,增加获得社会力量援助的几率。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