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03:30:23

图书专业论文

图书专业论文篇1

传统的图书馆专业是包含与图书文献的采购、分编、收藏、保管、开发、利用等各个工作环节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图书采访、图书编目、图书分类、图书典藏、图书保护、文献检索、读者服务等。我国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是建立在图书馆职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上世纪的90年代前,图书馆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着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来进行的。这一教育的特点,是围绕知识的载体——图书文献的外部形态的相关知识来确定图书馆学专业的范畴。随着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专业开始逐步吸纳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如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课题服务、信息服务有关的信息学、情报学、文献描述学,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与图书文献的管理、数据库、多媒体文献、数字图书馆有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设备、图书馆内部设计等有关的建筑学、环境学、美学,与图书馆图书文献的典藏、保管等有关的物理学、化学、力学,甚至气象学等,学科内容不断拓展。时代越发展,图书馆学专业本身越深入,图书馆学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专业也就越多。这种发展趋势是和人类所有的学科发展越来越深、各学科知识门类越分越细、各知识门类学科专业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一总的发展趋势一致的。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深化传统图书馆学专业的前提下逐步吸纳了与之相关、相近的其他专业学科。与此同时,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出现了由单纯对知识载体的依赖——书的管理对“书”的内容知识本身的研究、梳理发展的态势。所有这些都是由图书馆职业的内在需求所决定的。

二、图书馆学专业与图书馆职业需求的延伸

从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逐步转变为多媒体视听的当代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这些变化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形态,从看纸质文献到看缩微胶片、电子屏幕等,减小了知识贮藏的体积;从书架典藏到光盘、数据存储等,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从普通阅读到多感官的虚拟阅读等,读者对知识信息的搜集更加便捷,从检索卡片目录到计算机搜索、网络搜索等。所有这些变化,扩大了图书馆学的内涵,图书馆学专业成为一个涉及各门学科专业的“广博”专业,没有哪一个专业能够比得上图书馆学所具有的巨大包容性,也决定了服务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从图书馆的职业需要来看,不仅需要传统的图书馆学专业的专家,更需要熟悉其他某一知识领域的专家。因为图书馆是“管书”的,“书”的内容是包罗万象,图书馆人的任务不仅对书的外部载体形态(包括书皮、书名、编者、版式、提要等)的管理,更重要的将是对书的具体内容——知识的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纯、加工和完善。给读者提供的就不仅仅是目录、索引或是某本特定的图书、某些相关的文献,而是给读者提供更多书中的内容——知识。与此同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资料,而且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需要有一批具有不同知识门类、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这样,图书馆人对社会的贡献就会与日俱增。因此,培养造就更多的图书馆学专家,不仅是当代图书馆职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当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来看,应该发展成包含各学科、各专业、各种人才相互融合的图书馆。一是在服务内容方面,图书馆的知识要涵盖一切,尤其是要具有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关注的热点难点内容,才能满足各层次、各类型读者的知识需求。二是在人才方面,图书馆的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既需要复合型人才,又需要对某一知识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型人才。有了这样既“博”又“专”的人才结构,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图书馆,满足各层次、各类型、各种读者需求奠定牢固的人才保障。三是在服务方式方面,图书馆要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仅要搞好馆内服务,还要主动走出去,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为广大读者服务,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四是在管理方面,要强化机制建设,调动图书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图书馆的价值不仅仅是把图书馆中“死”的书挖掘出来为社会所用,还在于把图书馆馆藏书中的内容——人类创造的“活”的知识挖掘出来为社会所用。这就需要把管理书的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发挥图书馆人的所长,进一步解放图书馆的生产力。因此,图书馆面对社会各层次、各类型读者的广泛需求,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加快图书馆学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素质,适应新形势,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扩大的知识需要。

三、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与图书馆职业需求

图书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专业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Library Literature Resources

Sharing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PANG Ningbo

(Maozedong Library, Shaoshan, Hu'nan 411301)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total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professional library on its own strength alone to meet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readers, the resource sharing will be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librarie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fessional library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图书情报界提出的设想“资源共享概念”是从最初的“图书情报一体化”,到目前正在构建的各级“文献保障体系”,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都有着快速的发展,它的中心思想以及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信息资源的共识、共建与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作为现代图书馆最有潜力的信息资源,是新时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物质条件,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谋求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时代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化、国际化而推动图书馆由分散型模式向协作型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网络环境发展现状

我国从1995年开始进入了网络建设迅速发展阶段,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到2011年6月30日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4.85亿人,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了786万个、183万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1,182,262Mbps;我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3.32亿个。从以上的数据来看,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与国内外的联网,为各个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创造提供了优越的技术环境。

与此同时,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也有重大的发展,网络化建设也已经起步,且发展也比较迅速,现已形成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结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为了适应网络化要求,许多新的集成系统的应运而生。比如说ILAS图书馆集成系统,它拥有着3000多家用户,它的系统功能可连接Internet,为读者远程访问各地图书馆提供可能。随着图书馆网络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图书馆都相继设立了“多媒体阅览室”,通过各种方式与网络连接,直接获取网上的的海量信息资源,有的图书馆还设立网站,将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输送到网络上,大范围的实现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 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有利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共享成为贯穿我国图书馆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现已基本形成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许多有利的因素推动着专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朝着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和整体服务能力。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因素主要有:

(1)我国图书馆尤其是大中型图书馆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已具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环境。而专业图书馆往往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他们的特色文献数据库都已与国际互联网连接,这就为实现图书资料的网上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到2011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将近5亿,网络获取信息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且改变着图书馆馆藏建设模式。许多数字图书馆和网上检索系统的建设与使用为实现共享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3)许多单位正在不断实现信息的网络化,使网上订阅、网上阅读或查询成为可能,为专业图书馆之间实现网络共享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4)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价格不断下调,使各专业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开展高层次文献信息服务成为现实。

(5)图书馆之间通过协作采集和集团采购、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联机联合编目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我国全国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项目有:①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②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部和财政部牵头组织实施);④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实施)。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传统的“狭隘消极”观念阻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普遍存在着“小国寡民”思想,共享意识薄弱,保守、形式和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全局观念。

(2)滞后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空间。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要求高度的整体化,但我国图书馆目前存在公共图书馆、科研(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三大系统,行政主管部门各不相同,我们国家图书馆管理体制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与协调,各图书馆只对上级负责,不重视纵横结合、协调发展,使得当前的网络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和宏观调控,以至于网络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各个馆的网络信息共建处在一种松散状态。

(3)相对封闭状态限制了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目前,我国专业图书馆大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各图书馆所用的著录不够标准,机读格式不统一,缺乏机读规范文档,且各单位对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投入不够,许多建立的局域网都没有实现联网,文献信息资源仅仅只是单位内的共享,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单位的职工,馆藏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4)专业特色不明显成为读者利用共享资源的障碍之一,同时也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学科、门类也在不断增多,文献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再加上文献内容重叠交叉,形式复杂多样,分布广泛且分散,实现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相当困难,成为读者利用资源共享服务时遇到的障碍之一。

(5)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人才是关键。我国的专业图书馆由于大多属于服务性部门,人员构成不合理,缺乏业务精练、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馆员,大多数的馆员不具备深层次文献资源的开发能力、信息导航能力和为读者服务的创新能力,原有的图书情报知识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也难以胜任现代图书馆的工作,再完善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果无人能熟练操作、利用,将失去其实用价值。

3 实现专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3.1 转变观念,树立大图书馆的资源观

一是要改变图书馆从业者、决策者各自为政的思想,强化全局观念,将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信息资源建设自觉地归纳到全国信息资源体系之中,进行统一规划,要将拥有化为付出,将静态化为动态,将分散化为整体,将自足化为共享。

二是每个馆都要对馆藏结构和馆藏重点加以明确,特色馆藏建设要加强,采访的针对、实用和适时性要加强,按照“协调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凡是能够通过馆际资源共享获得到的资源,尽量不要再采购。

3.2 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

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来负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策划与筹备,资源的配置与调度、各馆承担的义务及各馆权利的分配等,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条例、公共服务软件、数据库建设规则、信息交换协议、馆际互借协议、提出资源共享有偿情报服务的计价办法,有效的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效益回收的双赢模式。

3.3 为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一定要加强网络建设

各馆藏数据上网并能交换是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应强化数据库的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大障碍就是标准不一致。建立一个强制的、全面的文献工作标准化体系,它包括目录格式、检索技术、文献传递方式、方法及硬件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化,以求信息和系统能够良好地相互兼容、相互识别和相互传递,是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各地方、各专业图书馆可首先由技术相对完备的某一图书馆制订出统一标准,其他参与资源共享的各馆都按这一标准来规范各馆的业务工作,包括文献著录内容、格式、检索途径的标准化,文献传递方式、手段的标准化。只有按照标准建立起来的文献资源,才能实现联机检索,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3.4 开展协调采购、联合采购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让同等的投入能取得最高的价值,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经费的

各图书馆之间应相互协调,减少重复订购而造成的资金浪费。对于价格较贵且利用率不高的文献可由一个重点馆收藏,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收藏更多品种的文献。这就需要有一个机构(比如图书馆学会或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来进行协调,根据各馆的性质和任务、馆藏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献入藏调控计划,各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馆藏特点,在整个协作组织网络内做到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专业齐全、收集面广、配套成龙、方便使用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一般来说,核心书刊可以在文献部门的收藏中重复出现,这种重复是基于它的高利用率而产生的;至于非核心书刊和价格昂贵的书刊,应各馆有专业设置,分工合作的进行收藏,在利用时进行快速、有效的互借和互补。

3.5 加强特色的专业服务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特色文献馆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大数的科研项目中,多数科技研人员用占整个项目完成的一半以上的时间来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因此,建设一个高效优质的资源共享协作网,将会帮助到科研人员们节约大半的宝贵时间,快速的获得最新的科技资料。

3.6 增强信息资源共享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与传统的文献服务在方式、手段以及观念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在文献的采集、组织、加工等方面也对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图书馆一是要根据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对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的实际,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其原则是技术性强、工作量量化要求高的岗位使用年纪轻、学历高、现代知识丰富的人员,如分编、检索等岗位。服务性强、工作量化要求不高的岗位,应使用踏实肯干、经验多、深入实际的实干型人才,如阅览室岗位、馆际互借岗位等,每个人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才能发挥其独有的作用,例如我馆将现有人员根据所学专业、能力及其爱好的不同综合考虑来安排岗位。二是组织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在职业务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馆员不但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强烈的信息共享意识,还应掌握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具备信息知识处理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技术,能较好地驾驭网上信息资源,当好知识海洋中的导航员。

总之,加强专业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拓展专业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物质保障,是强化自我生存的有力举措。需要各专业图书馆通力协作,统筹规划,共同关心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建设,共同做好有关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月进,蔺兰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浅探.

[2] 杨淌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与对策.图书馆论坛,2003(5).

[3] 贾宏.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述论.图书馆论坛,2006(1).

图书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专业实践 专业思维 专业方法

中国图书馆学

[分类号]G250

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和专业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困惑。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图书馆学界,还是置身于图书馆实践的业界,在专业研究中的积极进取精神毋庸置疑。同时,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相当部分研究论述只有纸面上的存在价值,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不能形成科学的导引作用。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基础理论不足的背景,也有实践探索短暂的因素,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在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中,比较大的问题是简单套用一般社会科学理论,过度依赖其他专业与学科的现有方法,使得图书馆活动在时新社会科学理论和高新科技应用的大潮中,迷失了自身的专业方向,放弃了自身的内在规律探索。图书馆实践也无可避免地处于“阵发性悸动”状态:昨天忙着搞“特色”,今天一起推“免费”,明天全面“社会化”?……在一波波的轰轰烈烈中,社会给予图书馆活动的发展资源一次次地大量耗费了,但活动成效大多只能停留在本系统的总结报告中,社会对图书馆的认知有多少改观,则很少见到积极的反馈。

专业思维的缺失,是当代图书馆实践与图书馆学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专业思维缺失状况的改变,无需引进高深玄妙的理论,也不需要炫人眼目的理念,只需要专业工作者回到自身活动领域,以当代图书馆实践为依归展开专业研究,科学提炼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管理变革,系统归纳不同图书馆工作岗位的创新探索。当代中国图书馆活动管理和专业进步,需要以专业思维为科学前提,图书馆学的发展研究需要专业思维的回归。

1 图书馆研究中专业思维意识的缺失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专业思维缺失由来已久。在20世纪50年代的特定社会环境中,所有学科的专业思维都无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挤压,社会科学领域的冲击相对更大一些,而先天薄弱的图书馆学所受影响自然更甚。前半个世纪的专业实践被全盘抹去,以前的专业教科书被彻底改写,图书馆社会文化活动成了不知所谓的“公共文化”构成,专业研究成为行政决策的文字阐释。当专业学术思维离开了社会分工规定专业实践领域,这门科学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如果说,老一代图书馆学人还能依凭惯性的专业意识,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坎坷前行,则部分当论家似乎已习惯于在流行政治术语中讨生活,全然没有了专业思维的意识。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此类理论家,他们也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而获取了主流发言权。其结果是专业实践工作者对当代图书馆活动发展路向迷茫,专业研究活动的领域与目标被无限放大,众多专业论著呈空洞化,高深莫测的语词后面其实是一无所有。

1.1

专业活动定位的迷失

任何一项社会活动,其专业工作内容都不能按照研究者的主观愿望去确定。专业活动的具体内容界定,首先取决于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需求,其次决定于专业工作者服务相关需求的实际能力。这样的社会需求与服务能力了解和把握,是一个随着专业实践而逐步深化的求索过程。

一方面,需要对专业活动领域的社会需求拥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够随时把握这类需求的动态变化,为此也就需要有一套把握社会需求的系统工作方法。在当代图书馆活动中,各种相关学科的专业方法借用甚为多见,但却很少真正进入本专业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服务社会需求的自身专业能力研究更为薄弱。任何一种具体社会需求都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产生或消亡,这类需求还经常伴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而变化或增长。因此,把握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尤为重要。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根据自身服务能力,明确服务社会需求的各种具体目标,它决定着不同时期专业工作的基本定位,也是专业研究需要随时回应实践的基本课题。

在当代图书馆学专业著述中,充斥着“满足社会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一类豪言,似乎有了宏大的理念,加之从业人员的服务热情,就能够满足全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走向“知识公平”了。某些“研究”甚至把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局限,图书馆不同服务领域的界定等斥之为“歧视”。此类哗众取宠的言词,在当代环境中相对容易引起社会共鸣。其结果是近年来的专业研究中,对于不同图书馆的具体工作定位,阶段发展目标等研究几乎绝迹。在流行政治话语导向下,一些论述居然声言所有图书馆向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服务,荒诞到了无可理喻的程度。此类似是而非的流行理念,其本质是早就被社会历史淘汰的民粹主义臆想,与科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界居然得到热捧,只能是一种悲哀,给专业实践领域造成的困惑就无须多说了。

有趣的是,当专业实践显然无法达到“满足全社会需求”目标时,一些理论家又“转换”出了个“基本需求”的概念来搪塞。但是实践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公众和专业工作者还在继续追问,“基本需求”是什么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具体差异何在?语词游戏终究没有操作指导功用,而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与工作定位,没有人去关心研究才是发展困惑的关键所在。没有专业思维的前提,仅凭时尚理念导引,专业实践返回以往“运动模式”的陈旧轨道就是一种必然。

1.2 社会职能认识的虚幻

人类社会的文献资源集藏活动由来已久,现代图书馆活动模式的出现并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也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这一社会分工源于社会文献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只要有一点社会科学常识,就不难明白,文献专业集藏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源于这一社会分工的内在规定性,根本无须用一些不相干的高调言辞来证明。同时必须指出,文献集藏管理机构的社会服务,与宗教精神、普世价值等,原本没有必然联系。西方社会的文化优越论者出于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渗透和精神控制的需要,刻意把此类先行一步的社会设施和活动等,与、意识形态等纠合在一起,编造出一些动人的童话诱惑无知的追随者。缺乏对此类宣传的辨识能力,是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专业职能意识虚幻化的原因之一。

当代社会似乎是无限增长的网络文献信息资源,转变传统信息交流渠道的大众网络信息交互模式的出现等,迫使传统图书馆活动急迫地探寻自身的未来。而当代中国图书馆活动中专业思维的缺位,必然地影响着发展思考。

较早流行的“技术决定论”,试图在文献信息资源领域超越一般信息处理技术行业,抢占文献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地,获得数字文献资源领域的主动权。图书馆为此大量投入计算机信息处理装备,竭力推进集藏文献的资源数字化。但几年后发现,图书馆的数字化

文献在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上,远远落后于社会信息处理专业的产品水平和使用功效。这一反复也证明了,专业思维的丢失必然导致对客观的社会分工失去敬畏,试图依凭主动热情去实现超领域的发展,只能是脱离现实的空想。

其次是所谓“人文论”,把图书馆的职能简化为“服务”二字,宣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就是“服务”,“做好服务”是为了实现“人文关怀”。由此,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之类就成为主要问题。“人文论”从本质上逃离了当代图书馆行业面临的专业发展课题,因为它不用去思考数字时代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发展,更不用去探索数字文献资源社会利用的效用提高等现实课题。事实上,“人文论”把当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发展轻巧地推到普通图书馆员身上,自己则充当起“文明督察”角色,这是当代官僚学者的共同特色,其无视专业思维则是一种必然。

最玄妙者以公共知识分子形象示人,凡当代社会风行的词语或概念,都可以嫁接于图书馆学研究,依凭文字操弄能力,借助当前特定发展阶段中的民粹主义社会情绪,集合激进词汇编造出种种时尚的图书馆学课题。在这些居高临下、道貌岸然的滔滔话语中,当然不会有任何基于社会分工与能力基础的专业工作职能思考。它或许能使缺乏社会科学基础造诣者以及没有社会阅历的青年群体产生敬畏或崇拜。但对于科学工作者和普通图书馆员而言,近五六十年来反复演绎的理论庸俗化风气已经够令人厌烦了。

2

以专业思维导引专业方法研究与探索

当代中国图书馆活动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挑战,数字化的信息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文献、信息的载体变化问题,而且是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的根本性变异。数字化环境中的信息交流,将在大众文化领域给文字类信息交流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声、光、动画等组合而成的新型信息传递模式,在社会信息交流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诸多中老年人按照传统思维模式认真地批评青少年“浅阅读”,过分沉迷于“动漫世界”时,也许没有发现,对于当代“动漫文本”演示时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是习惯文字阅读的中老年人,包括倚重文字交流的青年学者,也失去了理解和把握能力。新型信息传递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内容表现的某种不确定性。能否接收信息单元的全部内涵,并不完全取决于信息接受者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还要求接受者具备新型信息环境内逐步积累的个人领悟能力。

现在无法预料数字化信息资源在未来的社会交流中,最终会演变为何种模式。而对于把图书馆活动领域定义于社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者,则需要认真地去了解社会新型信息交流环境,在缺乏对外在环境实际把握的时候,豪言壮语没有意义。当各项具体研究在缺乏阶段性发展目标时,也就只能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专业的身后亦步亦趋了。

2.1 依托专业思维探索工作规律

在应对社会变革浪潮的过程中,当代图书馆专业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努力适应外界的各种需求。但是在专业工作者笔下的相关论述中,普遍存在着实践归纳不足、理论提升空泛的弊端。一些图书馆创造性地实验了某种新的工作方法,并取得初步成效后撰写的论述,在介绍具体工作进程以后,大多随即转向社会政治领域去进行“理论提升”,相当一致地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知识公平”挂钩,似乎非如此不能体现自身经验的先进性。

图书馆的各种创新实践对于社会进步发生的影响与作用,原本不需要专业理论去证明,严格地说,这并非专业学术的任务。这一研究模式盛行所带来的现实问题是,当各个图书馆纷纷把自身的实践总结与提炼,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直接挂钩以后,专业活动的一般规律研究也就没有了活动空间。

典型如图书馆的社会大众文化服务课题。多年来,各地的图书馆,尤其是东部地区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珠三角地区先后有“佛山模式”、“深圳模式”和“东莞模式”等;长三角地区近三十年至少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伏,近年来“嘉兴模式”、“杭图经验”呼声甚高;天津地区的“延伸服务”,因总结交流时文化部的参与和操作,一跃成为全国图书馆服务普及的“标准用语”。

但各地图书馆员在参加了历年多次现场交流会以后,依然很困惑。各地区的社会发展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异,到兄弟图书馆听听看看感觉不错,联系本馆实际学着具体操作就问题多多了。一些相关研究将此类现象归之于图书馆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或管理智慧,这也是一种很不严肃的说词。少数人无法学,或许是能力问题,多数人学不了,就必须回过头来思考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了。

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还是在于专业思维的缺位。基层图书馆管理者多半是因为缺乏理论准备,不懂得从专业活动角度去进行理论的提升,但此类工作更多地应该由专业研究人员来承担。专业学术研究人员决不应该停留于实践经验总结与社会发展原理一般衔接的层面,而是要对各个图书馆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各种成功经验中的一般共性,进而总结出“延伸服务”的一般组织模式与管理方法等。同时,更要研究各地图书馆成功经验中的各自特性,追寻各地特性何以形成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内外部因素,才能为各地不同社会环境下,各个具体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提供相应的有效工作方法参考。

失去专业思维前提的创新工作总结和交流,只能停留于思想动员层面,可以鼓舞人心,但不能真正形成推进事业健康发展的效用。专业学术研究工作者若没有专业思维意识,就等同于思想工作者了。不幸的是,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界此风颇盛,与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联系,所谓不看概念重理念,应该是专业思维空白的典型概括。

2.2 理论借鉴要注重原理把握而非语词搬运

学术研究中注意坚持专业思维,需要在社会科学一般理论,或其他学科理论的借鉴过程中,避免片面地将不同学科中语词层面的相关,当作不同社会领域活动原理的一致性,以致简单照搬类似语词,套用一般结论,代替了本专业活动特定规律的探索和专门方法的研究。

因为社会历史原因,当代生活中以一般政治社会理论替代专业活动领域原理研究的陋习根深蒂固,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刀切”、“一窝蜂”之类行为模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理论或思想根源。在当代世界和社会生活充满震荡的环境中,对社会流行理论需要抱有一定的警惕。这并非意味着对新理论或新观念的拒绝与排斥,而是要求我们在面对新理论、新观念的风行时,能够保持基本清醒的意识。

十年前,“知识经济”一词伴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而风行世界,和之者众。图书馆学界因为文献集藏机构内的“丰富知识资源”而欣喜若狂,似乎看到了专业活动走向社会活动前列的光明前景。一时间,行业内各种刊物无不以此为理论依据,由此生产了无数篇论述“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论述。尽管图书馆收藏着大量不同学科、专业的文献,但很少有人去关注其他学科对“知识经济”的态度。事实上,当时其他各

学科的基础研究,大多将本专业的未来描绘为新世纪福音。物理学家宣称新世纪将是“物理时代”,化学家坚称21世纪将是“化学世纪”,其他学科莫不如此,这大概才是真正的“职业精神”。惟有图书馆学紧紧贴着一般社会思潮,几乎完全没有了专业思维意识。

2005年初,“知识经济”概念的发源地――美国某权威咨询公司调查报告称,对新世纪头五年美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带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是对外贸易与旅游服务业,“知识经济”并无实际影响。至于报告没有指明的,就是“知识经济”乃计算机和网络生产厂商们的宣传伎俩。普通人是否上当在于个人的悟性,科研人员是否受骗的关键,则在于专业思维意识的强弱,这也许可以作为“职业精神”的检验标准之一。

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相对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借鉴,类似的问题普遍存在,无须一一列举。其共同的表现形式就是看到、读到一些时新理念,或新鲜词语就急忙搬运过来,全然忘记必须先行追索一下,了解这些理念或概念得以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其思想理论根源。简单化的概念搬运,对于不同社会环境下不同专业活动的科学推进,会引发致命性的判断失误。

前文已经提到,现代公共图书馆活动以社会文献集藏管理为基本职责,这样的社会分工本身也包含了社会文化服务的基本义务。由于当代社会文献信息环境的变化,现代图书馆重新思考与探索自身的活动定位是必须的。但是,这种探索必须建立在自身专业工作探索的归纳与提炼上,而不能长期维持于其他学科现成理念的简单移植。

多年来,中国图书馆学已经习惯地把“知识(服务)交流”定义为专业活动领域和整体发展目标,并通过语词层面的大量推理来反复论证。建立在“知识观”上的图书馆学理论林林总总,其基本理论构架大体就是图书馆集藏了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内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图书馆服务,让这些知识在公众中得到充分的交流,籍此成为推进社会文明前进的力量。

从图书馆活动的单一视野观察,貌似有几分道理。但若把它放到社会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就显得十分突兀了。人类社会的知识交流从来不以单一形式实现,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判断与区分哪些活动是信息交流,哪些活动为知识交流,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即便压缩到社会的文化知识传承这一相对狭小领域,图书馆服务与学校教育在专业上也有着极大的差异。若学校也把“知识服务”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那么图书馆与学校的本质差异将如何表述,两项专业活动的界限又如何划分?

同样,稍作严谨的思考,就不会把“知识”这一极其抽象的概念,作为一项专业活动的工作对象与发展目标。不妨仔细看看科学的“皇冠”――哲学或数学,也有着各自特定的知识领域或范畴。尽管当代社会中曾经有所谓“知识产业”的提法,但去仔细盘点这一产业的内容,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的内涵或是无所不包,或是不明所以,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临时性的指代用语。

3 简短归纳

社会各个活动领域中知识交流与服务,原本是一种生活常态。每一门科学活动的对象,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为基础。所谓基础研究,就是专业活动内在规律的探索,专业科学研究所提炼或抽象的内容,只能来自于专业实践活动本身,而非专业工作的对象。

图书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图书馆学 培养方案

[分类号]G259

1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概述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的标准专业名称体现在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当中,其标准名称为:图书档案管理,是国家教育部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语言文化类中的一个子专业,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图书档案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应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文献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图书档案管理专业下可设置图书馆管理和档案管理两个方向,在此仅就图书馆管理方向即高职高专的图书馆学培养方案试做论述。

我国最早的专科图书馆学教育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即1920年美国图书馆学家韦隶华在武昌创办的图书馆专科学校,建国后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向本科方向发展,“专科图书情报教育既有全日制在校教育也有业余函授教育”,主要以函授为主。时至今日,“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多层次、较大规模且较为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办学层次逐步向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导的格局发展……”但笔者认为,目前的图书情报教育在高职高专上还是有欠缺的,从全国的大环境来看,图书馆学教育都处在本科以上,专科的图书情报教育工作在上世纪60年代主要以函授为主,到目前除了仅有的几所院校开设高职高专图书馆学外,专科的图书情报教育几乎是空白。而在绝大多数的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则需要的是更多的技能性的人才,却非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本科以上图书馆人员。因此,笔者认为,发展专科图书情报教育非常有必要,迫在眉睫,尤其是国家在大力提倡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大环境下,专科图书馆学教育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更应该体现时代特色,紧抓时代脉搏。

2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培养方案设计的原则

培养方案,又称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因此,培养方案可以说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一个专业的建设关键异常。鉴于此,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培养方案在制定与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体现职业特色,具备操作技能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育部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在培养方案当中一定要体现出职业性,合理的职业取向是高职高专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体现职业特色是首要的条件。它需要满足社会上的某一职业在某一或者某些特定岗位的用工需求。图书馆学无论从其产生还是发展都与图书馆职业紧密相关,图书馆职业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职业的发展撑起一片天空。因此,离开了图书馆职业来谈图书馆学教育,无论是高职高专还是本科及其以上层次,都是空谈,没有现实职业的支撑,任何专业都是不能发展长久的。

作为高职高专的图书馆学教育,就需要满足现代图书馆学技能方面的需求。

在笔者看来,技能性是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区别于本科及其以上图书馆专业学生的主要特点。从笔者对本科及其以上图书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了解来看,本科的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宽阔多元的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而专科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的则是具有较强的图书馆专业技能,适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一线为用户服务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尤其在目前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大环境下,大量的图书馆业务移到馆外相关的公司企业,这些单位需要大量的技能型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来进行图书的加工、编目、数据的处理、编辑等工作,而一般本科或是研究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影响,难以适应企业及公司的要求而不愿意到这类的公司及企业工作。因此,我们把这一层次的岗位目标定位在图书馆相关的业务单位及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民办高校图书馆等对学历要求不是很高,但对技能要求高的单位和部门。

2.2 突出应用特征,面向特定岗位群

著名的图书馆学前辈阮冈纳赞在其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原则》中提出的“书是为了用的”这一理论至今对于图书馆界仍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我们把这理论引深到图书馆学专业的学习及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来,可以转换成:“图书馆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可行的”。虽然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专家指教,但无论如何,在高职高专图书馆学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都要突出其应用性的特征。加强其实习内容,减少其理论课程。关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当中要遵循“理论够用,实用为主”的原则。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设置上要把理论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在实际的操作及工作见习当中把理论渗透进去,而不是在课堂上拿出大段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从应用性的角度即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来讲,专科图书馆学毕业生应该是优于本科或是研究生的,这也是他们在社会上除了学历外的竞争优势。

要使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在当前的环境中有竞争能力,要在专业总的目标下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岗位群来制定培养方案,即要增加方向性。要求学生一方面能对本专业的通用知识及技能了解和熟悉;另一方面要在本专业的某一方面有所精通,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了解社会大环境下就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要与本地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方向性的培养方案来。如笔者所在的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申报图书档案管理专业时就在方向性上下了功夫,结合我院外国语职业学院“外语+专业+技能”的总体办学方向,发挥“外语优势”以及目前由于我国与国外的联系加强,外文文献量增加,从而导致对外文文献管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实情况,我们把我院图书档案管理专业的方向性定为:外文文献管理方向,岗位职业面向定位为: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中等职业学校、民办高等院校、中小学图书馆档案馆、图书馆、档案馆业务相关单位、图书出版发行机构等从事中外文文献编目、数据加工及相关工作(如此定

位是否准确有待行业专家批评指证)。

2.3 增加实训内容,增强实践经验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完善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载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实践教学任务。校内实训基地是基础,承担着主要的实训任务,校内实训的结果再到校外实习基地加以检验,并以此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两个基地密切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加强实训教学这一点上,学校图书馆是图书馆学专业一得天独厚的实训基地,因此在制定专科图书馆学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注意利用好本校图书馆及其周边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以使得培养方案能够更好的实施。

图书馆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的优势就在于其天然的实训基地。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从学校成立之初就有其图书馆作为文献保障中心,而图书馆学专业则可能设立较晚甚至有可能会没有。一般情况下,设立图书馆学专业的院校图书馆办得都相对较好,且有一定的特色。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一定要很好的利用好图书馆这一校内实训基地,甚至把有些有关图书馆业务流程及工作内容的课程安排到图书馆内上,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实际了解图书馆业务及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省却了单纯理论与技能的传统授课方法,使学生不易理解,也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因此,增加实训课程,并将其适当移到图书馆进行,更容易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2.4 展示外语能力,提高竞争力

在当前整个世界的大融合时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语,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性的语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学习,大学生则更不例外。外语作为公共课在各大学都在开设,一般的本科学校对外语的要求是通过四六级考试或其他的英语考试来衡量的,如不通过国家四级考试拿不到毕业证。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体现和象征,则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外国人到中国了解信息及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就是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很强的外语沟通能力,才能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接轨,此外,由于外文文献的日益增多,对于它的处理及加工也需要工作人员有很强的外语能力。因此,我院在制定专科图书馆学培养方案时加大了外语课的比重,尤其为了适应图书馆多种外语文献处理的需要,增加了除英语外的其他多个小语种,意在引导学生对小语种入门,在走人工作岗位后对于涉及到的除英语外的其他小语种时能够尽快的熟悉并对某一小语种能进一步学习、深化。

3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培养方案,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专业办好的关键。

3.1 改革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理念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甚至想把自己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都灌输到学生脑中。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方,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改革教学理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课程,从课程中体会实践。图书馆的教学更应如此,图书馆学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初学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晦涩难懂,但是如果把这些理论与图书馆实践工作结合到一起,比如放到图书馆实际工作当中去,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受,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图书馆学专业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只有从源头上改变,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2 在课程开发上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样课程开发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图书馆学的专业课内容很多,本科图书馆学的专业课可以达到三十几门,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及科研能力,教学时间也长,达三年半以上,实习时间短,仅为一两个月时间;而专科图书馆学则更加注重操作能力,教学时间短,仅为两年半时问,实习时间较长,长达半年之久。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的方向性,为了增强就业优势,在方向上也要增加课时内容。如我院的外文文献管理方向,为了在外语方面有所突出就要增加外语课时,于是留给专业课的时间就更少。因此,就需要把传统的本科图书馆学课程开发为面向专科图书馆学的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一些适度的理论知识外,更加突出与体现职业能力及技能操作,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成为真正的应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

3.3 提高外语能力,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的国际化,全世界已经越来越变成一个大都市,外文文献数量的增加,外语应用的日益广泛,使得外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多数专业都增加了外语课的课时数,并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达到某一程度,通过国家规定的某一级别的考试,如英语的四六级、PETS等级考试等。在我院外文文献管理方向的专科图书馆学教学当中,外语能力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要求学生参加及通过某种国家认定的等级考试当中,还体现在课程设置当中英语应用性课程的增加和小语种种类的增加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在英语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并没有单纯的只增加课时数,而是在增加课时总数的同时,根据专业的需要对英语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以期提高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及文献阅读能力及处理能力;在小语种的设置上,我们改变了原来大多数院校只开设一两门第二外语,且设为选修课的范例,我们把小语种的种类增加到四门,并定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对这四种小语种能做到认识基本的单词、句型,能够依据字典进行自学,这样在将来的工作岗位当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一语种进行深化,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3.4 加强同企业的联系,合作办学

随着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发展,一大部分业务转移到r外包企业及图书馆相关业务单位,因此,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从原来的图书情报机构而扩大到了与图书相关的企业如书商、出版社、数据制作企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了解除了图书情报机构之外的相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定向等方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把企业建成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图书馆实习图书馆工作流程,到校外实训基地去实习相关业务流程,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锻炼;从学校来说,与企业密切联系,能了解就业市场,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市场

需求的人才。

3.5 整合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推动专科图书馆教学,需要整合开发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新时期的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进行进一步的有益探索。

3.5.1 立足实用,注重能力 所谓的立足实用,就是指采用“实践主导”的模式进行教学,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专科图书馆学教育在整合课程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同时,校内图书馆实训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只有立足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课程,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来。

3.5.2 量身定制,开发教材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可以说非常的完善了,而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还相对薄弱,虽然从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的三十年间,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教材就是其中的一项。由于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图书馆学教育,造成专科教材的严重缺乏,很难有适用于专科图书馆学生的教材。因此,根据专科生的特点及市场需求量身定制开发新的教材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教材的开发,笔者认为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适用层次上,要适用于高职高专,减少理论比重,增加实践内容;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材,符合企业用人需求;③开发实训教材,增加实训力度;④整合多门课程,减少课时总量。

开发教材要有较长的过程,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研究,这是件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大事。

图书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图书馆学教育;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已形成了由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博士教育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1]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参考咨询服务等工作已成为基层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基层图书馆对图书馆学硕士、博士毕业生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他们对于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还是寄予了厚望。他们理想中的本科毕业生是能很快适应图书馆工作,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给图书馆工作带来技术上、理论上的指导,并且具有一定的图书馆管理知识的人才。然而,事实上基层图书馆盼来的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却并不能给图书馆工作带来预期的变化,于是他们便对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提出了质疑。

1 图书馆学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工作表现

1.1不愿从事流通、阅览服务第一线的工作

图书馆行业没有准入制,基层图书馆员文化、业务素质都偏低,图书馆学本科生有一种优越感。其实流通阅览工作是熟悉馆藏和干好采访、编目、参考咨询工作的基础,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又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他们轻视流通、阅览工作,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些基础性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大多不愿从事第一线服务工作。

1.2不能很好地胜任专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据统计,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在基层图书馆发挥作用最好的岗位是分类、编目,其次是文献采访。由于没有较为系统的其他专业学科知识背景,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操作层面,所以对于参考咨询、管理系统和网络的维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软件的开发等工作难以很快胜任。[2]

1.3图书馆管理知识贫乏,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基层图书馆的图书馆学本科生经过几年的锻炼,业务能力强的一般都能提拔成各部门的业务骨干,甚至业务馆长。但在提拔后发现他们的管理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很好地发挥。

1.4专业思想不稳定

对基层图书馆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希望留住那些能为图书馆事业兢兢业业的馆员,一个馆员无论他多优秀,如果不安心图书馆工作,那也是白搭。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本科毕业生不安心图书馆工作,希望得到更优厚的报酬、更轻松的工作、更高的社会地位,工作不到几年考研、考公务员、跳槽、下海的较多,导致图书馆专业人才流失,图书馆技术性工作缺乏稳定性。

2 对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反思

2.1人才培养目标尺度把握不好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学高级专门人才”。从近几年图书馆学本科生就业走势看,还是以图书馆职业为主。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图书馆、中小型图书馆、基层图书馆急需本科人才,这里还有很大的就业市场,其实图书馆本科毕业生要在基层图书馆找一份工作并不难,关键是他们眼光太高,没有把基层图书馆放在眼里,拼命想往大城市的大图书馆钻。图书馆专业教育具有层次性,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具体工作培养操作型人才,而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培养专家型人才应该是硕士、博士教育阶段的首要任务。[3]所以,办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什么层次的人的问题,教学单位必须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办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基础。

2.2课程设置欠合理

大多数学校考虑到招生和就业问题,盲目开设许多以信息、计算机、管理学命名的时髦课程,而把图书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压缩到最低限度,导致图书馆学科核心课程的地位受到冲击。[4]由于图书学专业教师大多对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知识了解不深,所授课程泛泛而谈,导致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是一知半解,结果图书馆本科教育想为社会培养万金油人才的想法没有实现,更糟糕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连图书馆工作都干不好。图书馆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那种课程设置盲目求全,妄想图书学本科教育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2.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社会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挑战,然而课程的讲授仍然是传统图书馆学的内容,没有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拓展和延伸。如在信息组织课程中,讲授的仍是文献分类法和主题法,而对网络资源的有效组织的问题很少涉及。信息资源建设课程重点还停留在文献采访内容上,而对如何建立虚拟馆藏,如何搜集评估专业数据库、知识博客、新闻网站等网络资源等问题缺少必要的探讨,元数据介绍、电子资源编目等教学内容也没有涉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出现严重滞后于图书馆工作发展需要的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这些工作。

2.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方法单一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年年会上,肖希明教授在《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调查报告》中,调查了38个学校的专业教师情况,调查结果为:教师年龄35岁以下的只占16%,表明教师队伍有待年轻化;教师职称结构呈倒金字塔形,35岁以下教授只有1人,表明后备力量不足;博士学历的占29%、硕士学历的占41%、本科学历的占29%;教师学科背景为图书馆学一级学科的比例较大,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了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来源大多是高校图书馆学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图书馆工作实践,所授专业课就变成纯理论上的说教,教学与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图书馆本科教育的建议

3.1确保图书馆学专业特色,树立图书馆学科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

应把传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核心课程开设。传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程:图书馆学基础、文献分类法与主题法、文献编目、社科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咨询与决策、文献计量学、文献学概论、目录学概论等是图书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的标志。[5]同时,图书馆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所以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图书馆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信息组织与检索等课程也是图书馆学科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始终要围绕其首先为图书馆培养操作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正确处理好学科核心课程、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不能舍本逐末。那种盲目开设大量其他专业课程,过分加大其他专业课程比例而压缩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做法,将会使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迷失方向。

3.2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

隐性课程亦称为潜在课程、潜课程、内隐课程或非正式课程等。[6]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教育文化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教育经验。多年来困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图书馆留不住优秀人才。基层图书馆本身条件不如大型图书馆,他们对专业思想的要求比大图书馆更高。事实上,职业思想的稳固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靠单纯的说教,效果并不明显,而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往往比正规课程更有力,这一点恰恰被大多数教学单位忽略了,所以不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是不明智的。可以聘请资深的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又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担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娓娓道来、游刃有余的教学活动中感觉到图书馆职业的魅力。实际上基层图书馆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们对好不容易盼到的人才很注重培养,在深造、继续教育、考察学习、晋职晋级、提拔等各方面都优先考虑,而且这些人才有更多机会熟悉图书馆各个环节的工作,这是大图书馆无法顾及的。事实上,不少基层图书馆造就了不少工作出色的图书馆学本科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请这些学长回校做讲座的方式来激发在校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认同感。

3.3适应图书馆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图书馆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图书馆的学科内容本身也在与技术、社会发生联系与变化,所以教学内容要不断变化。[7]据2002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教研室的教育部“文科应用学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调查显示: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比较广泛。基层图书馆有一批工作在流通、阅览服务第一线的优秀馆员,缺少的是能胜任网络安全维护、图书馆管理系统维护、网站设计、程序开发、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参考咨询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应根据这些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很快适应图书馆工作需要。

3.4建立一支既有图书馆工作经验又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专业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

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学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的办法优化现有师资队伍,还可以聘请图书馆资深馆员、其他院系教师为兼职教师来增强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图书馆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比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讲授法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时要注意灵活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8]一般而言,开设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学校,学校图书馆都建设得很好,图书馆各项工作都很出色,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单位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课程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熟悉图书馆各环节工作,提高对图书馆工作的感性认识,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图书馆工作实践很快结合起来,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辛苗.中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危机[J].图书与情报,2003(6).

[2]肖希明.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

[3]李贺,李松玲.基于人才需求的“1+2”模块式专业课程设置——现阶段我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之我见[J].图书馆建设,2006(3).

[4]吴钢等.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应动摇——关于图书馆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讨论[J].图书馆学研究,2006(4).

[5]吴慰慈.中国图书馆学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6).

[6]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图书专业论文篇6

“川、桂、吉、苏、冀”五省(区)图书馆学会学术研讨会自1988年在南宁首次召开后从未间断。学会在2009、2010、2012年举办的“川、桂、吉、苏、冀”五省(区)图书馆学会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上,共提交优秀学术论文85篇,向外省同行展示了我区图书馆学的研究现状,并在2012年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闭幕上接过了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的承办接力棒。

除了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广西图书馆学会始终视推动全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己任。一年一度的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科学讨论会是我区图书馆界高层次、高水平的工作与学术交流盛会,对广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年来,策划、组织、召开了北海年会、兴安年会、南丹年会以及南宁年会,参会人数达640人次。

学会不断创新年会的办会形式,丰富学术交流内容。为提升年会的学术水平,每年都邀请一位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在业界享有一定声望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和知识讲座。2009年邀请《南方文坛》杂志主编张燕玲女士作“当下的文化境况――以文学和图书馆为例”,2010年邀请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振南作“广西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2012年邀请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广西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欧薇薇作“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概况――兼论民族古籍界定和保护”。同时,每年还安排1-2位由学会遴选出来的区内图书馆学专家作学术报告。2009年学会秘书长秦小燕就参加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第75届国际图联大会情况作“开阔视野促进交流”,2010年由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冠盛作“2010国际图联大会情况简介”,2011年由学会理事长、广西图书馆馆长徐欣禄作“赴美国培训学习感受”,2012年由学会秘书长秦小燕作“2012中国图书馆年会亮点追踪”、广西大学图书馆莫霄作“资源为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的专题报告。

自2010年年会起,学会策划并组织了“学术论坛”和“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海报展示”两个全新的版块,受到参会代表们的积极参与和一致好评。2010、2011年共开设了“图书馆与阅读推广”“图书馆学论文写作谈”“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图书馆与科学研究” 4个学术论坛,2010-2012年分别有17、16、16家会员单位参加海报展览。

三、名师阵容助力专业培训,优质服务实现长效发展

举办和承办各种层次、形式多样的培训班19期,共有1792人次参加培训。

2009年1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美国博物馆及图书馆服务机构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图书馆学会、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厄本那香槟校区图书馆及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共同承办的“2009年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全区图书馆馆长管理和服务理念创新研讨班”吸引了全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代表共156人参与。此次研讨班是根据中、美两国图书馆界的首个政府级合作项目“2009―2010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举办的,旨在推动两国图书馆界的业务交流,增强中美图书馆的相互了解。

2010年8月,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刚刚推出之际,举办“《中图法(第五版)》高级研讨班”,特别邀请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莉授课。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对于规范我区图书馆分类编目工作、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技能和素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共有104个单位的206名专业人员参加。

为了使广西各级公共图书馆利用好免费开放的资金,在解决事业运行、加大服务力度、开展读者活动、提高业务水平等方面做好工作,广西图书馆学会于2011年6月以实地学习考察的方式举办了“广西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班由学会副秘书长贾莹带队,共有14个市、县公共图书馆31名馆长和业务骨干参加,主要参观、学习了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和温州市图书馆在免费服务方面的先进模式和全新的办馆理念。

2011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第二次走进广西。 “2011年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广西公共图书馆科学管理与服务创新高级研修班”,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联合主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教授李国新,福建省图书馆馆长郑智明,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李超平,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卢妍冰分别就“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基层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文化共享工程和基层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图书馆宣传推荐与全民阅读”和“图书馆礼仪”开讲,来自全区112家公共、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的184名馆长及业务骨干参加了研修班。对于本次研修班的组织和服务、整体效益,学员们分别给出了9.53和9.18的平均分。

2012年7月,举办“2012年全区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针对来自全区县级以上97家公共图书馆以及部分高校图书馆的137位馆长进行培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信息网络部总工程师王乐春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曾晓泉、申雪凤、陈建国,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陈金菊等老师,分别就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与图书馆作用、全媒体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空间设计要素与方法、文化项目创意与策划方法、早期阅读与幼儿的发展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此次培训规模大、层次深、形式灵活,学员们通过“评估问卷”,分别给本次研修班的组织和服务、整体效益两方面打出了平均分9.63和9.31的高分。

2012年7月,学会跨系统参与广西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承办的首届“全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人员培训班”。学会组织区内图书馆界专家徐欣禄、黄艳、秦小燕、刘斌、李家全、周明、韦宇宁、董惠霖和李达领等,分别就图书馆建设理念及发展趋势、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图书馆如何为教育教学服务、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图书馆概论以及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以及广西中小学图书馆现状及政策环境等内容开展图书馆业务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分3期5个班次进行,共培训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639人次。培训期间,还组织学员们到广西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南宁市第三中学图书馆、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图书馆以及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进行参观学习。学员们对本次培训活动的组织和服务效果给予高度评价,合格率达100%,优秀率则分别达到98.1%和97.0%。

此外,广西图书馆学会每年定期举办基础业务培训班,4年来共举办“图书馆业务培训班”“图书馆自动化培训班”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使用手册研讨班”9个,来自全区三大系统图书馆学员439人次参加了培训,巩固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其中,结合部分地区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计,2012年11月分别与梧州市图书情报学会、玉林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业务培训班2期。

四、充分发挥工作委员会优势,进一步完善学会组织网络

学会秘书处积极协调各工作委员会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学术活动。本届理事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工作委员会包括学术工作委员会、现代化技术工作委员会和采访工作委员会。

学术工作委员会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对广西图书馆学会科学讨论会征文进行评审。在第27-30次科学讨论会征文活动中,学会共收到征文285篇。经学术工作委员会的认真审阅,评出正式论文228篇,交流论文42篇。从2010年开始,为了进一步体现“优中取优”的原则,评委们在入选的正式论文中又评选出一部分在图书馆学领域更具代表意义、对图书馆工作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论文进行奖励,共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8篇。为鼓励积极响应征文活动的各市图书馆学会和各会员单位,学会特设“征文活动组织奖”,根据各市图书馆学会、会员单位对年会征文活动的宣传、发动、组织情况及所辖地区和会员单位应征论文的数量、质量等综合情况评定。4年来获得“征文活动组织奖”的会员单位共有11家,分别是柳州市图书馆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桂林空军学院图书馆、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学会、梧州市图书情报学会、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其中柳州市图书馆学会2009-2011年连续3年蝉联榜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2009―2010连续2年获奖。

现代化技术工作委员会分别于2010年4月在南宁市和2011年7月在百色市成功举办了“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研讨班”“图书馆集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及特色资源建设高级研讨班”,130多人参加了研讨。研讨班特色在于负责授课的专家团,既有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专家,也有来自区内外的图书馆学专家,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各级各类图书馆对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采访工作委员会分别于2010年11月在柳州市、2012年在南宁市举办了第四、第五届“全区图书馆采访工作研讨会”,266人参加了会议。采访工作委员会关注会员实际需求,邀请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社会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代根兴和武汉卷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春芳分别作题为“图书馆、出版社、发行商――合作中的利益与冲突”和“馆藏数据分析在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运用”的专题报告。

五、改革创新带来活力,编辑出版精益求精

《图书馆界》立足于广西深厚的八桂文化,秉承“求实、严谨、质朴”的办刊风格,以繁荣图书馆事业、促进图情理论研究、反映图书馆界的创新成果为宗旨,为广西图书馆事业以及我国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学术舞台。

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证期刊出版质量。

编辑部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各个工作环节运行顺畅,档案保留齐全。编辑部主任及时协调编辑、编委、主编和校对的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办刊事宜。

编辑部十分注重对刊物质量的把关。在发稿前坚持“三审制”,在发稿后坚持“三读三校一审制”,并坚持给作者寄送作者校样。同时,为切实把好学术期刊质量关,尽可能遏制抄袭、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等行为的发生,营造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编辑部于2009年5月起,在审核论文时正式启用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通过检测后的论文方可进入专家审稿程序。

其次,加强编辑部队伍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编委会和编校人员的学术作用是办好刊物的重要保证。目前,《图书馆界》编委会成员共有11人,其中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委们均为来自广西本地三大系统图书馆的知名专家、学者,包括研究馆员10人,副研究馆员1人,其中公共图书馆4人,高校图书馆6人,科技系统图书馆1人。另外,《图书馆界》从2010年起正式从季刊改为双月刊。为了满足双月刊的工作要求,编辑部设置了责任编辑2人,其中1人为图书资料系列的研究馆员,1人为编辑系列的编审,均为正高职称人员;校对人员3人,其中汉语言文学本科生1人,图书馆学本科生1人,图书馆学在读研究生1人。

其三,推陈出新加强栏目策划,追踪学术热点。

特色、质量是学术期刊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为了更好地追踪对当前学术热点,推进健康的学术批评与深度的学术对话,编辑部大力加强栏目策划工作,在广泛征求编委会意见之后,于2010年第4期起对原有栏目进行了调整与扩充。调整后的栏目为:“理论探索”“工作研讨”“科研项目”“古籍研究”“综述论坛”“他山之石”和“业界动态”。

编辑部做出的努力取得了实效。在广西新闻出版局组织的“2008全区都市类报纸和社会科学类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中,《图书馆界》差错率仅为万分之0.66,在全区抽查到的100多种期刊中名列第9。同时,4年来编辑部共收到投稿论文7 280篇,刊发论文374篇。

为了给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学会组织8名专家,编著出版了学术论文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发展研究》,分为学科研究与发展理念、信息资源建设与规范、地方文献与古籍、图书馆服务与宣传、项目策划与运作、图书馆管理与建设、图书馆信息化与系统建设和图书馆绩效评估等八个章节。这是广西第一部综合研究图书馆学学术理念,全面反映广西图书馆界学者研究成果及发展状况的文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着力建设“会员之家”,会员活动精彩纷呈

为增进会员单位之间的友谊、促进交流,同时也为了展示我区图书馆从业人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009―2011年,学会连续举办了3届“开卷杯”气排球竞赛。共有来自广西三大系统图书馆的23支队伍参赛,其中广西大学图书馆、广西图书馆学会医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以及平南县图书馆分获2009、2010、2011年冠军。比赛的紧张激烈程度和悬念也成了每年各队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今气排球已成为我区图书馆界广泛开展的传统项目,涌现出一批实力强劲的队伍。

图书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 情报学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机构;课程设置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都曾有过辉煌,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人才需求变化,均出现过“危机”的局面。穷则思变,中英国专家均认识到要适应社会,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本文分别对中英图书情报教育的社会环境、培养目标、机构设置、课程体系等教育改革状况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完善中国情报学教育的启迪。

一、英国的图书情报教育

(一)概况

英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教育发端于1885年,是由英国图书馆协会(LibraryAssocja-tion,以下简称LA)所组织的一次考试引发。当时,根据LA的要求,所有的图书馆员都先以函授的方式学习有关课程,然后参加LA组织的统一考试,这一活动促成了英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最初形式,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在此期间伦敦大学(UCL)于1919年建立了英国的第一所图书馆学院,并为学生提供了全日制的图书馆学课程。二次大战以后,新的全日制教育的图书馆学院(系)相继建立。

六十年代,是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大学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其进展主要表现在:(1)情报学的课程被正式确立,许多院校的名称中也加进了“情报”的字样;(2)全日制教育得到了普遍确立;(3)完善了教育结构。在LA的帮助下,英国所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都达到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一些还达到了博士生的教育水平。

七十年代,是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巩固和完善时期。LA协助各院系全面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各院系相继完成了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及设备的配置,特别是计算机几乎进入到每一课堂。伴随教师队伍的不断成熟,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八十年代以后,强调与社会,尤其是与经济联系是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特点。英国政府1987年4月发表的《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更有效地为经济服务,同工商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以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的目标。根据这一新的要求,英国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一方面着手改造传统课程,使其更能适应于社会;另一方面教师们的研究由纯理论转向了应用,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二)培养目标

英国政府、高等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注重向工商企业倾斜,培养目标从过去的单一目标(图书馆员、情报人员)向多目标、多层次过渡,使被培养人员渗透至工商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专家系统等诸多领域。要求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掌握新知识的快速性,以适应社会需求。

(三)机构改革

伴随培养目标的调整,图书情报教育部门也在机构上做了相应变革。英国大致分为两种情况:(1)为了弥补专业指示的欠缺,与其他院系合并,这里面也有一个磨合问题,磨合不好易留后遗症;(2)为了向信息产业靠拢和发展,“情报”一词代替“图书馆”进入教育机构的名字当中。

(四)课程体系改革

图书情报教育改革中最实质性最核心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它可以彻底改变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是根据总的培养目标、社会需要及各种学位等级的要求而展开的。1985~1986年间,英国大学奖学金委员会(UGC)和国家顾问理事会(NAB)联合举办的“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需求”的调查指出:“在大学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以满足社会的一般性需求,这是UGC、NAB和WAB的责任范围。其推荐课程的工作无疑要考虑未来的情况,即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系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能适应图书馆与情报工作的本质性变化”,“具备全面的情报源和情报服务知识,且具有熟练的情报组织、情报检索以及情报交流的技能”。还要求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掌握新知识的快速性。

根据上述要求,目前施行的课程内容大致如下:(1)基础知识部分。图书馆管理知识;情报传播技术;情报检索技术;情报源与情报服务知识;图书馆员必备的计算机知识。(2)专门研究课题。学校一般还要求BA学生在最后一年中完成1~2个专门研究课题,如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研究;图书馆科技文献服务研究;青年人的图书情报需求研究;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化研究;复制技术研究;社团图书馆事业研究等。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分别讨论、实地参观、教学实习和考试等环节。其中,课堂讨论(Seminars)尤有特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分成若一干小组,针对某一问题由1~2名学生作中心发言,然后大家讨论。由于各校的办学特点及教师状况不尽相同,各校的硕士课程设置也并不完全一致。总的说来,硕士课程都体现出对本科课程的深化。硕士课程的考试一般由四部分内容构成:完成课程作业,按导师认可的题目完成3篇论文;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要求15,000~20,000字;提供研究准备说明,包括个人基础经验,对所研究课题的客观观察,撰写相关文献综述,提供参考书目。

二、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

(一)概况

中国图书信息学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0至1976年)是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1920年诞生了中国第1所图书馆学校―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前身),这一阶段只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长年开设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教育,图书馆学教育多以图书馆工作程序为对象,内容则以经验描述为主体,图书馆学教育基本上是内向型的封闭体系。

第二阶段(1976至1986年)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一体化教育阶段。由于科技情报事业的兴起,情报学脱颖而出,武汉大学于1978年率先创办科技情报专业,1984年成立我国第一所图书情报学院。之后一批院校纷纷开办情报学专业或者将系名改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系(或图书情报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突破了图书馆学的传统范畴,呈现明显的情报化倾向,计算机应用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向。

第三阶段(1986至1998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进入了学科化、技术化、专业化教育时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成为图书情报教育的主干课程,标志着图书情报教育与其他学科专业相结合的时代,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医学图书情报、农业图书情报等专业化教育应运而生。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共有图书信息系55个,估计在校学生达10000人,每年毕业生达2000人左右。

第四阶段(1998至今)是图书信息教育重组阶段。情报逐渐被“信息”所代替,1992年9月全国科技信息工作会议决定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由于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图书情报人才就业市场受到强烈冲击。为了顺应信息人才市场的需要,1992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率先改名为信息管理系。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发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改为一级学科,下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则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之下分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

专业重组意味着传统的图书情报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经济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主要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5)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6)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2.图书馆学专业。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应具备以下知识:(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文化、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2)熟悉中国关于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和图书馆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4)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5)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文献信息的搜集、处理、研究、开发与传递的实际能力;(6)具有较强的中外文检索、阅读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

(三)课程改革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1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会”就核心课程达成了共识,这8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核心课程的确定既奠定了共同的基础,又为原有的各专业拓宽了发展空间。原有专业可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背景基础课、通识课,以适应培养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要。

2.图书馆学专业。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既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又吸收了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新内容,它的主干课程是: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用户研究、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主题法、文献编目、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咨询与决策、信息市场学、文献计量学、信息经济学、计算机运用、系统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文献学概论、目录学概论等。

(四)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中国图书信息教育自1949年10月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特点如:(1)“信息世界”促进了中国图书信息教育(包括专业设置与课程计划)创新体系的发生与发展。(2)随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体制的根本转换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带头学科和主干课程,为各信息行业准备必要的人才成为中国图书信息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受经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但各教学单位都在逐步实现人机交互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4)施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坚持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学有专长的综合型人才和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方针,注重人才的合理分流。

三、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适应迅速崛起的信息产业的人才需要方面,甚至比英国图书信息界反应更为迅速,转轨更为及时。不容置疑,中国的图书信息教育正面临信息与知识时代新的挑战:(1)专业重组导致学科群建设的模糊。将图书信息教育置于管理学科门类之下,同时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等各个专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专业,拓宽了专业的发展道路;另一主面却忽视了信息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文献学等学科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学科群建设问题,如情报学是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确认的学科,而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却没有情报学这一学科学业,如何看待信息管理与情报学的关系? (2)情报学来自人力市场的挑战。随着情报学教育体制及重心的不断调整,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择业面较以往更为宽泛,同时来自其它专业领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等等都对情报学的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过以上对于中英图书信息教育的比较,我们确实应该对比发达国家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明确中国情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探索改革和发展的路子,真正使我国图书馆情报学教育拥有自己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刘迅.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状况考察[J]

[2]王龙.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新进展.当代图书馆[J].1994(1)

[3]王知津,孙立立.我国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走势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J].2005(5):449~455

图书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对策

0 引言

白岩松曾在一期《新闻周刊》结尾说:“读书和吃饭一样,肉体饿了,吃饭,精神、情感饿了,读书,天经地义。”专业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其精神生活,而且有助于提高专业能力。但在专业阅读过程中图书馆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寻改善图书馆员专业阅读的阅读方法和措施。

1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及其动因

1.1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

阅读是读者与文献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感知并理解文献内容,掌握文献意义的过程[1]。专业阅读是专业人员与本专业及工作相关的资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图书馆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阅读与工作、研究内容直接相关。阅读内容包括:与基本工作技能的提高相联系、与图书馆日常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书籍:如文献学、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编目、信息检索、参考咨询、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数字图书馆等方面的专业书籍等;与图书馆员的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学术论文以及专业书籍:如国内外发表的与本人研究相关的图书馆发展趋势、技术应用成果、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等学术论文、专著以及研究报告等[2]。

1.2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的动因

专业阅读可以使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促使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结构调整与转变,提高解决图书馆专业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图书馆员在从事图书馆专业工作事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专业阅读的深浅直接决定着图书馆员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一个图书馆整体的专业和科研水平,这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3]。

2 影响图书馆员专业阅读的因素

图书馆员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图书馆员阅读心理、阅读行为、阅读环境与条件等。

2.1 图书馆员阅读心态

长期以来,一部分图书馆员专业阅读意识薄弱,缺乏对专业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图书馆工作属于经验性的工作,无非就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认为即使不阅读,对自身工作也没有什么影响。此外,有调查发现,领导人员、高职称、高学历者,专业阅读数量较多、范围较广、态度较为积极,而底层从业群体,心态感受水平低,不喜欢也不愿意进行专业阅读[4]。

2.2 图书馆员阅读行为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许多年轻图书馆员较多地偏向于手机阅读与网络阅读,但年长的图书馆员则更倾向于本馆传统纸质文献阅读,有一定的片面性。大部分图书馆员非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对图书馆专业书不很熟悉,阅读专业书籍时难以坚持下去。此外,图书馆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具有功利性和被动性,平时不阅读,等到评职称时才临时阅读,勉强应付过关,等到职称到手后就将专业阅读放下了。

2.3 阅读环境和条件

许多图书馆员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下班后年轻图书馆员们喜欢轻松娱乐活动,分配到枯燥的专业阅读上的时间很少。有小孩或者中年以上的图书馆员,工作之余,要花大量的时间照顾孩子和做家务,不能静下心来阅读。此外,刘雯等人认为图书馆对图书馆员的阅读很少大力提倡以及没有从制度方面加以管理和激励,图书馆员读书态度比较淡然[5]。

3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方法

3.1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

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数字阅读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类型多样,查找方便等优点,适合快速获取新知识;纸质阅读速度较慢、内容系统、易于记笔记等优点,适合获取学科性、系统性的知识。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结合,将会对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带来积极的影响。

3.2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泛读即对与图书馆学及图书馆业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见解、新动向等相关文献要阅读广泛涉猎,以得到更多启发,同时根据阅读目的对文献内容进行取舍,详略有当,快速阅读,积极思考,抓住要害。精读即全面深入地研读,在泛读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内容及科研方向,对专业文献从头到尾,仔细地进行阅读,不仅弄懂文中所有的内容的含义,而且能够用精练的语言对文献主旨进行概括,对涉及到专业术语方面的知识,要查阅相关资料及时进行补充。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献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对重点或难点进行圈注、勾划、摘录和笔记等。

3.3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和专业性,同时又具有交叉性的工作,不仅要求图书馆员要全面熟悉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要熟练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和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阅读要做到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方面的文献全面阅读,尤其是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图书馆员,更应该全面阅读;在阅读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把阅读重心放在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和研究方向的文献上,进行重点阅读。

4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相关措施

4.1 强化意识,增加阅读动力

专业阅读不仅是丰富图书馆图书馆员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构建专业能力,提高图书馆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图书馆员应该在自身工作实际中体会到专业阅读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根据自身奋斗目标和工作目标进行专业阅读,逐渐培养阅读意识并使之强化。

4.2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专业阅读的目的之一是阅读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图书馆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书馆员应该将所学到的知识及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根据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阅读的内容。图书馆员专业阅读还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通过专业阅读储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应及时将这些知识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创造工作和科研成果。

4.3 持之以恒,养成阅读习惯

和休闲阅读、大众阅读不同,专业阅读比较枯燥,吸收和消化速度较慢,需要长期细嚼慢咽才会有效果。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养成连续阅读、时时阅读、科学阅读的良好习惯,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大量的阅读与知识的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在工作和科研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4.4 建立完善的阅读制度

除了图书馆员自身的改善措施外,图书馆为图书馆员制定的阅读制度也是保障图书馆专业阅读长期、持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一个法宝。图书馆应该建立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制度,加强对图书馆员读书的要求和管理,同时把图书馆员专业阅读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以此监督和奖励图书馆员专业阅读。

5 结语

总之,图书馆员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才能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实现图书馆员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卿家康.阅读与阅读艺术[M].北京市:知识出版社,1991:7.

[2]杨曼.面向图书馆职业需求的图书馆员阅读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1.

[3]崇静.关于图书馆员职业阅读问题的新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01):112-113.

图书专业论文篇9

一、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都是图书馆学专业、社科专业、科技专业、外语专业人才等构成。许多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新时期的到来缺乏知识技能的准备,与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图书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已由传统的收藏和加工为主的第二代图书馆转向以情报传递、情报服务为主的第三代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需要努力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情报信息咨询服务、专题服务、定题服务、跟踪服务、文献查新服务等,逐步成为图书馆开发和服务的重点。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连多年从事图书情报的专业人员也要不断地、及时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术,使之成为多面人才。2.图书馆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知识不断更新和逐步老化的当代,即使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掌握了许多知识,如果不进行继续教育,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会落后于时代。而对高中专生,还要进行许多知识培训,才能使其适应工作。国外对图书馆员的要求很高,担任图书馆员一般要有双学位。在美国,图书馆员一般由学习不同专业且大学毕业,然后再学习2年图书情报专门知识的人来担任,而我国图书馆员的素质较低。要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对图书馆员实施继续教育。3.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工作各个领域的逐步开发和应用,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每个图书馆员都面临新的挑战。图书馆传统的专业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员任重而道远,因而每个图书馆员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都需要接受继续教育。

二、继续教育的内容

1.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应把图书馆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列入继续教育的内容,以往容易忽视这点。图书馆需要大批热爱自己事业、乐于奉献的专业人才。因此,应当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图书馆员提高认识,可结合馆内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工作和各类有益于职业道德和人生观教育的活动,鼓励工作人员安心本职工作,热爱图书馆事业,做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2.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图书馆员都应不同程度地掌握图书情报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即:图书馆概论、图书分类、中西文编目、文献学、目录学、工具书使用方法、读者工作、期刊工作、情报学概论、文献检索等。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应把提高汉语(包括现代汉语、古汉语)知识水平的教育作为提高图书馆系统信息输出能力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一方面,能够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成果用学术论文的形式迅速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除了用书目、索引,文摘输出信息外,还可用综述、评述等较高层次的形式输出信息,增加图书馆输出信息的价值。3.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知识、技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促使传统的图书馆逐步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信息中心。电子计算机及现代通讯技术将是完成信息收集、加工、存贮、检索和传递等工作的主要手段,这些变化要求图书馆人员逐步从传统的手工工作手段和技能向现代化工作方法和技能转变。进行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方面的再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懂电子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图书馆才能完成这个转变。

三、继续教育的方式

1.自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应提倡自学为主。自学不受过多因素限制,而且针对性强。图书馆员利用图书馆藏书丰富这一优势,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专业基础及所从事的岗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为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2.集体学习。有计划地安排集体学习时间。学习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可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讲课或请本馆或外馆工作人员介绍先进的工作经验。3.参观其它图书馆。组织图书馆员到各地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学习兄弟馆的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总之,能够促进人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继续教育的本身是强化图书馆功能的重要环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可一窝蜂,一刀切,要有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因人而宜,以工作需要为出发点。

综上所述,搞好图书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是以加快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要为目的。这在现阶段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既开创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局面,又使图书馆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了作用,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因此,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对图书馆人员进行多方面的继续教育,是把整个图书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适应时代改革与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洪滨:《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

[2]李 红:《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图书专业论文篇10

白岩松曾在一期《新闻周刊》结尾说:“读书和吃饭一样,肉体饿了,吃饭,精神、情感饿了,读书,天经地义。”专业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其精神生活,而且有助于提高专业能力。但在专业阅读过程中图书馆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寻改善图书馆员专业阅读的阅读方法和措施。

1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及其动因

1.1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

阅读是读者与文献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感知并理解文献内容,掌握文献意义的过程[1]。专业阅读是专业人员与本专业及工作相关的资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图书馆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阅读与工作、研究内容直接相关。阅读内容包括:与基本工作技能的提高相联系、与图书馆日常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书籍:如文献学、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编目、信息检索、参考咨询、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数字图书馆等方面的专业书籍等;与图书馆员的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学术论文以及专业书籍:如国内外发表的与本人研究相关的图书馆发展趋势、技术应用成果、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等学术论文、专著以及研究报告等[2]。

1.2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的动因

专业阅读可以使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促使图书馆员个人知识结构调整与转变,提高解决图书馆专业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图书馆员在从事图书馆专业工作事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专业阅读的深浅直接决定着图书馆员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一个图书馆整体的专业和科研水平,这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3]。

2 影响图书馆员专业阅读的因素

图书馆员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图书馆员阅读心理、阅读行为、阅读环境与条件等。

2.1 图书馆员阅读心态

长期以来,一部分图书馆员专业阅读意识薄弱,缺乏对专业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图书馆工作属于经验性的工作,无非就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认为即使不阅读,对自身工作也没有什么影响。此外,有调查发现,领导人员、高职称、高学历者,专业阅读数量较多、范围较广、态度较为积极,而底层从业群体,心态感受水平低,不喜欢也不愿意进行专业阅读[4]。

2.2 图书馆员阅读行为

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许多年轻图书馆员较多地偏向于手机阅读与网络阅读,但年长的图书馆员则更倾向于本馆传统纸质文献阅读,有一定的片面性。大部分图书馆员非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对图书馆专业书不很熟悉,阅读专业书籍时难以坚持下去。此外,图书馆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具有功利性和被动性,平时不阅读,等到评职称时才临时阅读,勉强应付过关,等到职称到手后就将专业阅读放下了。

2.3 阅读环境和条件

许多图书馆员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下班后年轻图书馆员们喜欢轻松娱乐活动,分配到枯燥的专业阅读上的时间很少。有小孩或者中年以上的图书馆员,工作之余,要花大量的时间照顾孩子和做家务,不能静下心来阅读。此外,刘雯等人认为图书馆对图书馆员的阅读很少大力提倡以及没有从制度方面加以管理和激励,图书馆员读书态度比较淡然[5]。

3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方法

3.1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

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数字阅读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类型多样,查找方便等优点,适合快速获取新知识;纸质阅读速度较慢、内容系统、易于记笔记等优点,适合获取学科性、系统性的知识。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结合,将会对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带来积极的影响。

3.2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泛读即对与图书馆学及图书馆业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见解、新动向等相关文献要阅读广泛涉猎,以得到更多启发,同时根据阅读目的对文献内容进行取舍,详略有当,快速阅读,积极思考,抓住要害。精读即全面深入地研读,在泛读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内容及科研方向,对专业文献从头到尾,仔细地进行阅读,不仅弄懂文中所有的内容的含义,而且能够用精练的语言对文献主旨进行概括,对涉及到专业术语方面的知识,要查阅相关资料及时进行补充。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献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对重点或难点进行圈注、勾划、摘录和笔记等。

3.3 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和专业性,同时又具有交叉性的工作,不仅要求图书馆员要全面熟悉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要熟练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和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阅读要做到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方面的文献全面阅读,尤其是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图书馆员,更应该全面阅读;在阅读图书馆学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把阅读重心放在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和研究方向的文献上,进行重点阅读。

4 图书馆员专业阅读相关措施

4.1 强化意识,增加阅读动力

专业阅读不仅是丰富图书馆图书馆员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构建专业能力,提高图书馆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图书馆员应该在自身工作实际中体会到专业阅读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根据自身奋斗目标和工作目标进行专业阅读,逐渐培养阅读意识并使之强化。

4.2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专业阅读的目的之一是阅读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图书馆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书馆员应该将所学到的知识及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根据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阅读的内容。图书馆员专业阅读还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通过专业阅读储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应及时将这些知识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创造工作和科研成果。

4.3 持之以恒,养成阅读习惯

和休闲阅读、大众阅读不同,专业阅读比较枯燥,吸收和消化速度较慢,需要长期细嚼慢咽才会有效果。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养成连续阅读、时时阅读、科学阅读的良好习惯,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大量的阅读与知识的积累,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在工作和科研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4.4 建立完善的阅读制度

除了图书馆员自身的改善措施外,图书馆为图书馆员制定的阅读制度也是保障图书馆专业阅读长期、持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一个法宝。图书馆应该建立图书馆员专业阅读制度,加强对图书馆员读书的要求和管理,同时把图书馆员专业阅读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以此监督和奖励图书馆员专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