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硕士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23:04:08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都具有专深的理论和卓越的见解,具有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等特点,其发表状况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和科技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应用共词聚类的方法,对近几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热点,并进行比较分析。

1.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1.1数据来源

《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9年至今全国652家硕士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选择中国知网的《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免费题录数据库于2007年6月8日以“学科专业名称”作为检索途径,输入“图书馆学”作为检索词,时间选择2002年到2006年共检索到316篇学位论文。对检索结果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得到934个关键词。选择词频数不小于7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同时去除对反映主题意义不大的“比较研究”(词频为7)得到15个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

1.2数据分析

1.2 1构造共词矩阵

对表1中的高频关键词两两配对,统计它们在316篇文献题名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形成15X15的矩阵,如表2所示,对角线上的数字即为各高频关键词的词频。

1.2.2构造相异矩阵

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即将共词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相关的两个词总频次开方的乘积,其计算公式是:

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某词自身的相关程度,经上式计算均为1。为方便进一步处理,用“1”与全部矩阵相减,得到表示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列举部分相异矩阵如表3所示。

1.2.3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将表3所示相异矩阵导入SPSS进行层次聚类分析,选择“组间平均链锁(Between—grouplink-age)距离”,即个体与小类中每个个体距离的平均值。此种方法利用了个体与小类的所有距离的信息,克服了极端值造成的影响得到的凝聚状态表如表4所示。

凝聚状态表中,第一列表示聚类分析的第几步;第二、三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哪两个样本或小类聚成一类;第四列是个体距离或小类距离;第五、六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参与聚类的是个体还是小类,0表示样本非0表示由第几步聚类生成的小类参与本步聚类;第七列表示本步聚类的结果将在以下第几步中用到。例如,第一步中,1号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与9号关键词(元数据)聚成一类,它们的个体距离是0.985,这个小类将在第10步中用到。同理可得其它聚类。这个聚类过程可以从图1所示聚类树状图中直观地展现出来。树状图以躺倒树的形式展现了聚类分析中的每一次类合并的情况。SPSS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到0—25之间,并将凝聚过程近似地表现在图上。例如,1号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与9号关键词(元数据)距离最近,首先合并成一类,其次是2号关键词(图书馆)和5号关键词(网络环境),以此类推。可见,该聚类过程与表4所示的凝聚状态表是一致的。

    1.3 聚类结果分析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上述聚类过程,可以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1(数字图书馆)、9(元数据)。全球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证明:元数据在各类数字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取和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元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尽快研究、开发出专门针对中文数字文献和网络信息兼容的元数据。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图书馆信息服务、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等问题,包括关键词2(图书馆)、5(网络环境)、4(信息资源)、3(信息服务)、8(知识管理)。网络环境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图书馆的信息交流突破时空障碍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图书馆界长期以来追求的资源共享目标在很大的范围内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渗透于图书馆的各个微观和宏观工作中,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把握网络环境所提供机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迎接挑战,及时发现和解决由此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3)本体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7(知识组织)、14(本体)本体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知识组织工具,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信息资源的特殊性为知识组织增加了难度,需要不断创新知识组织工具,提高获取知识的效能。本体的应用研究必然改善这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组织水平。

(4)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包括关键词6(高校图书馆)、15(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而探索和进行着用户服务工作的实践。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信息服細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知识需求,因此,最能与用户知识需求相匹配的知识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

(5)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关键词10(网络信息资源)、11(知识产权)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既要保护好权利人的合法权力又要兼顾社会公众利益,仅以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建立和健全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增强网络的可信赖度,在信息所有者和使用者以及传播者之间形成一个真正公平、公开、安全、友好、互动与互信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6)信息组织理论下的搜索引擎技术,包括关键词12(信息组织)、13(搜索引擎)Internet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在信息组织理论的基础上网络信息组织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其中搜索引擎就是对网络资源管理和检索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而且网络信息搜索引擎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且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2.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过程与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过程相同。笔者曾于2007年4月9日用相同的检索方式,检索到624篇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选取2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相应的共词矩阵、相异矩阵和凝聚状态表,可参见“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一文,此处只引用了最终的树状图及相关结论。层次聚类分析的树状图如图2所示。

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1)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包括关键词(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网络环境下图磁究生的关注。

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体现出其个性化特点。主要围绕信息服务实现的技术、系统、对策及信息服务能力的评价展开。同时也有涉及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研究,像医学图书馆和军事图书馆等。

(2)企业竞争情报和企业信息化,包括关键词(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化)关于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及应用、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分析、人才培养及反竞争情报等方面。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评价、项目风险评估和控制、信息化对策等的研究。

(3)网络信息的组织和检索,包括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以信息构建、Web、本体、XML、统计语言学模型等各种理论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和检索是研究的热点。还涉及一些企业、医学等专业方面的信息组织和检索,以及检索系统的设计。

(4)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及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包括关键词5(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电子政务)数据挖掘技术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企业在收集大量的客户基本资料和详细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发现客户特征、购买模式等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有效指导客户关系管理的实践。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电子政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5) 人力资源与信息系统,包括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企业、高校、银行等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施是其研究重点。

(6) 本体与数字图书馆,包括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本体)。本体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用于知识检索、信息系统建模、领域本体建模和信息服务系统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和运作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

(7) 电子商务、知识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关系,包括关键词1(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是出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它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图书馆,大多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的模式选择、税收问题、消费者信任度以及信息流、信息安全等问题是研究热点。当今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实现都与信息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

从层次聚类分析的树状图中可以看出,情报学高频关键词类间距离较小,聚类过程相对集中,在距离0—10以内,就完成了绝大多数的聚类。而图书馆学高频关键词的类间距离大多相距较远,聚类过程比较分散,一直到接近20的地方才完成聚类。因此,情报学高频关键词的共词聚类效果比图书馆学高频关键词的共词聚类效果要好,这说明情报学高频关键词形成的研究热点的类间关系更为密切。比较两个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图书馆仍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数字图书馆,以及建设数字图书馆所需技术一本体、元数据等的研究。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信息组织,以及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知识管理等关键词,也频繁地出现在近几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但是图书馆学的知识管理大多只是针对图书馆进行研究,而情报学研究的知识管理除面向图书馆外,还有对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两者都较为关注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检索、利用等方面的发展,

(1) 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大多还是限制在跟图书馆有关的领域。只是跟原来相比,更多地带有了信息和网络的色彩。但是,对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则是图书馆学独特的研究热点。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2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图书馆事业的一项创新,不仅开辟了图书情报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渠道,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职能,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当前,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势头良好,展现出了新生代的活力和特点。困扰图书馆硕士点发展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在非教学部门设立教学机构,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各高校通行的维持措施是图书馆硕士,最“虚拟化”,认为这种“临时行为”不利于硕士点的长远发展。

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说过:“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只有成为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和业务水平,进而转变着其他单位和部门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硕士点也在不断刷新着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数据。

1图书馆硕士点的几个典型特点

1.1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

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有关网站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国外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信息。

1.2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与教学院系联合

由于高校教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图书馆硕士点进行传帮带,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

1.3图书馆硕士点的申报基础大都是文献检索教研室

图书馆硕士点的导师大都是承担文献检索课多年的教师,申报硕士点的条件正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1.4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其中情报学硕士点数量约是图书馆学硕士点的2倍。

2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种共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的,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对于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对于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之外,一切培养程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

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可喜可贺。

2.1硕士点为图书馆安装了“学术引擎”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等硬件增长速度很快,已不亚于美国。从这方面来看,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不能说不重视。然而,图书馆硬件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图书馆地位提高多少,图书馆员的待遇依旧偏低,高学历人才依旧不愿到图书馆工作。

显然,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才是提升图书馆人气值的关键。正如美国人所说: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调查表明: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35%(现有158人,其士学历9人,硕士学历47人),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在10%以下(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平均为7.6%)。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不仅开辟了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渠道,而且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图书馆现代职能的开发,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2.2硕士点为图书馆搭建了人才平台

程焕文教授等曾对全国21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02年的研究生去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硕士毕业生51人,就业于图书馆的仅为8人;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于图书馆的0人。

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入图书馆,年轻硕士为大学生借书已不再是新闻。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982年,教育部曾经号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指定重点高校举办图情知识培训班。那时,的确有许多人响应号召豪情满怀的进入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与在院系当教师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反差。于是,大多数人因不甘心借借还还、开开关关,陆续离开了图书馆,只有少数人留在文献检索教研室,也有少数人以后成为图书馆领导。由于图书馆缺乏高学历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为图书馆种植了一棵“梧桐树”,会吸引许多“凤凰”的目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硕士点不仅会集中一批高学历人才,而且会为图书馆探索和搭建其他人才平台、开拓多种现代服务提供了创新团队。

图书馆硕士点还具有潜在的辐射效应。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校内领先,如果硕士点积极开发图书馆的人才“软件”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点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2.3硕士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

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对我国原有的教学院系硕士点和科研单位硕士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图情学科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美国为什么图书馆没有硕士点?这些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图情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现有56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2003年注册在校生约1.8万名,2002-2003学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约6000名,其中5175人通过ALA认证。美国图书馆不存在高级人才贫乏的问题,美国高校图书馆也没有必要成立硕士点培养研究生。

我国从1981年开始培养图情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个硕士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已有112个图情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超出美国1倍,但招收研究生总数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多一条研究生培养渠道,无疑有利于加速我国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

从图情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教学院系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研究生并不熟悉图书馆业务,一般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我国科研单位培养的研究生更重视科技文献研究,适合在科研单位文献部门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则更重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系和研究,也更适合在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三种渠道培养的图情研究生各有特点,应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图情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

2.4硕士点为学校建设增加了学术机构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诞生在普通高校,基本不属于综合性大学,甚至也不属于著名大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既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又开辟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学科,高校领导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原来设有图情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对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著名高校而言,学科点已经非常丰富,学校领导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增加学科点的数量,对于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又是一个小学科,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如清华大学图书馆。

对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增加硕士点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因此,无论是教学院系还是图书馆申报硕士点,无论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学校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现有22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硕士点外,其他大多数硕士点都是属于普通高校图书馆。

3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

3.1.1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08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

3.2.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

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

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

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4.2图书馆硕士点导师的待遇问题

提高图书馆硕士点导师待遇的关键是解决职称转变问题,如何把图书情报系列转变成教师系列,需要人事处统筹解决。山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图书馆根据硕士点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人事处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由图书情报系列改教师系列的导师可更改职称系列,但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待遇和教师一致;保持图书馆系列的导师待遇上保持不变。

对于图书馆硕士点新引进的研究生,人事处统一按照教学系列安排,这就基本解决了图书馆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不适合图书馆工作也可调整到教学院系的后顾之忧。

4.3硕士点对图书馆教学职能的促进

图书馆硕士点对图书馆的师资、教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大大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教学能力。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点担任的文献检索课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是图书馆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研究生不仅在课程的网站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且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和图书馆馆藏利用方面开设了大量讲座,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

4.4硕士点对图书馆科研职能的开拓

随着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图书馆的学术队伍逐步加强,科研竞争力也在增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山东理工大学2003年上情报学硕士点以来,已先后申报成功部级和省级课题10余项。

4.5硕士点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会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全面提高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实现图书馆教育和事业互促共进的双赢。

5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趋势

5.1长期在图书馆独立发展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发展正常,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如:南航图书馆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福州大学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培养图情高级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招生和分配无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届研究生毕业指标位于学校各硕士点前列,有两人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要保证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专职教学机构,理顺研究生培养程序,使图书馆教学科研工作正规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导师把研究生培养当成本职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5.2逐步并入教学院系

因缺乏办学经验,有些图书馆硕士点开始阶段性地与教学院系挂钩,利用教学院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院系承担了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对图书馆硕士点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于现阶段独立办学的图书馆硕士点来说,如果长期不能设立正规的教学部门,将教学院系的研究生培养程序移植到图书馆,就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图书馆硕士点就很可能被逐步并入教学院系。2008年,已经有个别图书馆硕士点因招生困难而由独立招生改为由教学院系代招,这就是一个向教学院系转移的信号。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研究生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

[分类号]G25

长期以来,我国培养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生均属学术学位研究生,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情高学历人才的培养。2010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下达了《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增35类硕士专业学位学科,图书情报(图情)学科也在其中。我国图书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蕴藏着极大的学历提升潜力,《通知》无疑是广大图书馆员的福音。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面向在职人员招生,半脱产学习,发放“单证”(学位证)。2009年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又增加了一条新途径,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毕业证和学位证)。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强调其职业性,需要较长的实习时间,教育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的实习时间是不少于半年。对于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要实习就必须走进图书馆,这就要求一些具备实习条件的图书馆积极做好专业硕士的培养准备工作。

研究生进馆实习不应该被认为是给图书馆带来麻烦,恰恰相反,图情研究生是一支高学历、高能量的青年新军,对图书馆的业务开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图书馆通过参与图情研究生培养,也能够增加教学科研职能,激发自身的改革创新机能,改进工作并提升学术水平。无疑,图情研究生进馆是一种人才培养和业务发展的双赢模式。

1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

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我国共设置有19种专业学位,加上2010年新增的35种(包括图情学科)共54种,仍远低于学术学位的数量(共设置一级学科89个,二级学科386个)。在招生人数上,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三分之一,但专业硕士发展势头很强劲。

2 图书馆非常需要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情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差甚远,美国目前每年招收的图情研究生达到2万名,而我国每年只招收数百名学术学位研究生。显然,我国的图情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待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快填补许多空间。

2.1 图书馆需要高学历人才

我国图书馆高学历人才非常缺乏,这一点从高校图书馆的情况就可以看出:2008年的调查表明,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全馆总人数的35%,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平均为各馆总人数的7.6%,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都在总人数的10%以下。高校图书馆尚且如此,其他类型的图书馆高学历人才更是稀少。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2.2 图书馆更需要图情高学历人才

在图书馆急需高学历人才的情况下,有些非图情专业的研究生进入图书馆,他们虽然学历高、接受能力好,但熟悉图书馆工作毕竟需要时间,短期内原有专业知识和图情专业知识难以很好结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工作的兴趣和对事业的热爱,如果在思想上难以快速转变,放不下架子,高学历人才就难以显现出优势。所以图书馆缺乏的是既有图书馆理论知识,又有现代服务工作能力,还要有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图情人才。

2.3 图书馆非常需要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

日常的图书馆工作大多是应用性的和事务性的,与理论知识更多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实践能力更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能更适合图书馆的大多数工作。两者相比,如果图情学术专业研究生更适合从事咨询馆员和参考馆员等理论性强的工作,那么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背景的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则能够承担图书馆的更多工作,特别适合担任学科馆员从事定题服务等与教学科研单位联系密切的工作,甚至能够把图书馆的服务战线扩展到图书馆之外。

2.4 图情实习研究生可缓解图书馆的人才急需

各高校由于进人指标很少,主要引进学术带头人,且往往要求博士学历,所以高校图书馆引进硕士研究生非常困难,必然会影响图书馆的服务和发展。在图书馆急需高学历人才的情况下,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进馆实习,不仅引进了生力军,缓解了人才不足的矛盾,而且引进了思想库,有助于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改革,有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提高文献资源的共享率。

3 高校图书馆是图情专业硕士培养的首选

3.1 高校图书馆适合作为研究生实习基地

《意见》指出:“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流的馆舍、现代化设备、文献资源和实习环境,无疑是最好的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的地点。

因此,培养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院系应该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在设备、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

《意见》提出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意

见》还指出,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高校图书馆虽然属于非教学部门,但是具有一定数量的高职称人员,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也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可以作为研究生实习的指导教师,与研究生教学院系形成优势互补;能够在教学中插入适当案例,也能够熟练地指导研究生实习并解答研究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大量问题是即时性的,都是业务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因此教科书中一般是没有的),便于研究生的全面培养。

图书馆的师资都比较务实,能够站在图书馆的视角看问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这对于研究生未来从事图书馆工作,以平和的心态正确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是非常有帮助的。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有一些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①清华大学图书馆没有研究生教学机构,但图书馆人员可以被教学院系聘为研究生导师;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研究生培养机构,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一年级在院系上课,二年级进入图书馆跟随导师实习。

3.3 图书馆硕士点将来会独立培养专业硕士

1996年以来,特别是经过2003年和2005年两批新增学位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图情硕士点达到20个左右,成为继教学院系和科研单位之后的第三条图情研究生培养途径,这在国外并无先例,是我国图书馆事业改革的成就之一。

目前,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尚无一级学科,根据《通知》附录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没有一级学科就不具备独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一定会产生一级学科点,因为图书馆硕士点正在不断进步。随着图书馆硕士点师资力量的加强,图书馆自我培养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会变成现实。

4 高校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4.1 执行教育部图书馆《规程》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简称《规程》)第2条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具有教学职能:“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规程》规定图书馆不仅有教育职能,而且位于服务职能之前。《规程》第24条则要求图书馆还要具有科研职能:“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规程》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鼓励图书馆专业人员同时掌握图书馆学和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

4.2 提升图书馆科教职能

高校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是提升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有效途径。国家提升科教职能可以兴国,学校提升科教职能可以兴校,图书馆提升科教职能当然有助于自身的振兴。这一点已经被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所证明: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犹如一台学术发动机,能够迅速带动和提升所在图书馆的整体学术水平,进而大幅提升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

高校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可以扩大图书馆在高校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工作只是接待学生读者,与学校职能部门联系很少,所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历来把教学科研工作放在第一位,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提升教学科研职能,就会增加与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联系,自然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如:人事部门会同意图书馆引进高学历人才并支持图书馆教师进修,甚至会加大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科研部门会资助图书馆的科研项目;教务部门会资助图书馆的教学项目;设备部门会支持图书馆的购置更多设备;组织部门也会考虑从图书馆提拔干部。

4.3 开发图书馆人才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高校图书馆建立硕士点完全符合上述纲要精神,在我国图情高层次人才急需、而原有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加速增加图书馆的人才资源。

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学位的图情研究生,对于图书馆都是一支年轻的生力军,无论在图情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在图情新技术应用上,都是图书馆业务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5 图书馆硕士点应该继续努力

5.1 积极争取申报一级学科

《通知》附录中列出了35个新增专业学位学科的基本条件,其中27个专业只要求是2003年第九批或之前获得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即: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艺术、翻译、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工程、农业推广、风景园林、临床医学(西医)、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只有8个学科要求必须具有一级学科点,其中就包括图书情报学科(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兽医、林学、药学、中药学、图书情报、工程管理)。

我国具有图情一级学科的高校只有20所左右,另外约60所高校仅有二级图情学科,因此没有申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四分之三的高校图情学科点不能参加专业硕士培养,对于我国偏少的图情研究生培养资源无疑是一种闲置,至少是没有充分利用。虽然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宁缺勿滥,但毕竟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表明,一级学科点的培养质量一定高于二级学科,何况有些高校的一级学科下也只有一个二级学科招生。

显然,一级学科的要求对广大图情学科点并不公平,起码不太大度。国务院学位办对于35个学科设定两种标准也不合理,不能令人信服。

即便如此,图书馆硕士点也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应该积极申报一级学科点,为达到学位办规定的有关标准而努力。

5.2 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

《通知》明确要求各省教育厅和综合性大学“制定今后6年(2010~2015)本地区或本校(院)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划”,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很长时间不再修改专业硕士审批标准。如果标准6年不修改,图情等8个学科标准制定过高对本学科发展的制约影响就会逐步凸显,因为另外27个新增学科在相对宽松的标准下会培养更多的专业硕士。

图情等8个学科本应该抓住学科发展的历史机遇,加速研究生培养的步伐,与其他学科积极展开新一轮的人才竞争,但由于一级学科的门槛设置了发展的枷锁,制约了本学科发展的同时,也把人才推向其他学科,实际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此消彼长,不同学科对行业和事业发展的影响完全可以想象。

图书馆硕士点一直是在困难中成长的,既然能设立二级学科,就有希望成为一级学科,也一定能培养专业硕士。即使学位办近年内不再组织新的学科点申报,已有硕士点的图书馆和准备申报学科点的图书馆都不应该放松努力。我国图情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不会很快改变,图书馆依靠自力更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思想应该是长期的,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事业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5.3 图书馆硕士点培养专业硕士有优势

虽然我国现有的20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因没有一级学科,不具备《通知》规定的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的申报条件。但是,按照《意见》中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通知》的文件精神,高校图书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比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内行、更合适,因为高校图书馆的师资实践经验更丰富,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和条件是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的理想场所。

6 结语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次浪潮带有偶然性,只有零星图书馆成功;那么21世纪初图书馆申报研究生硕士点的第二次浪潮就非常高涨,20个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绝非偶然。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热情日益高涨,已经储备了越来越多的能量,随着《意见》和《通知》释放的强烈信号,参与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图书馆一定会越来越多;随着图书馆师资力量的增强,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角色会逐步从配角转为主角,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第三场浪潮一定会到来。

图情研究生教育只有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才是图书馆事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2010-05-27],省略/viewthread,php?tid=37650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06-16]moe.省略/

[3]《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10-05-27]moe.省略/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4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5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18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简章

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强化导师、学位授权学科负责人在吸引优秀生源和博士招生选拔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资源环境学院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办法如下:

一、适用范围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资源环境学院所有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的普通招考、硕博连读考试方式的考生。

二、申请程序

(一)申请条件

符合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二)报名

1.报名网址:yz.lzu.edu.cn

2.报名时间:2017年12月1日-12月31日

3.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详细情况和有关要求按照《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名须知》执行,并登录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网站,在《资源环境学院2018年博士生报名须知》中下载所需要的报名材料。

注意:(1)请正确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及各阶段已获学位(学历)证书编号等信息,以上信息必须与学信网上一致,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2)按网报系统要求提交部分材料的电子版,作为准考资格复审的必要材料。(3)电子照片将用作考试、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学籍管理、档案材料以及校园卡等用途,请认真准备。考生在进行网上报名时须上传照片一般应为蓝(白)色底色的免冠头像数码近照,图像必须清晰,格式须为jpeg,大小控制在35k以内。相片尺寸为150(宽)×200(高)像素(pixel)。请考生在网上报名前,提前按上述要求准备电子照片。严禁通过软件合成、修复、修饰电子版照片。

(三)报名考试费

1. 报名考试费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根据甘发改收费〔2010〕1915号收费标准,报考普通招考方式的已获硕士学位和应届硕士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200元,报考普通招考方式的同等学力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290元。硕博连读考生报名考试费为每生110元。所有考生的报名考试费均采取“网上缴费”方式进行缴纳。

2. 未按期缴纳报名考试费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考生报名前请自审资格,网上缴费成功后,所缴纳的报名考试费不再退还。

(四)申请材料提交

申请材料的模板可在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下载,考生在网上报名成功后,请以EMS邮寄方式将有关报考材料于2018年1月9日前寄送到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硕博连读考生将材料直接交到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逾期未寄(交)到者,视为自动放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

1.普通招考考生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1)《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网上报名信息确认表》: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出的博士生网上报名信息,须本人签字确认,并粘贴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1张。

(2)《专家推荐书》2份:一份由考生硕士阶段的导师填写(非应届考生可由所在单位相当教授职称的专家填写),一份由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教授填写。

专家推荐书是资源环境学院确定博士生考生报考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荐人须给予高度重视。专家推荐书主要内容应包括:说明与考生的关系和对考生的了解程度、考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课程成绩、外语水平、科研能力、协作精神等。专家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客观的亲自填写,并签字密封。如果专家推荐书的传递过程和撰写真实性受到质疑,资源环境学院不再进行真伪判断,直接取消该生参加“申请考核”的资格。专家推荐书格式请从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下载。

(3)《科研计划书》:考生结合招生目录上拟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某一具体项目(但不要求是将来博士期间必须做的内容),撰写一份科研计划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研究。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题目、目的与目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除了寄送纸质版,还请将电子版科研计划书发送至ldzyhjxy@163.com。

(4)《兰州大学2018年报考博士研究生申请材料列表》以及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包括本科及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加盖公章有效)、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专著)、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的复印件,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其他英语能力考试证书复印件,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还须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硕士生可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主要结果)。

(5)硕士学位、学历证书(或证明书)的复印件: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研究生证复印件;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报考者,还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复印件。

(6)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同等学力人员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①《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兰州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报考资格审查表》。

②已修硕士课程成绩单。

③中职或中职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若为公务员,请出具公务员身份证明)。

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还须提供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还须提交由考生所在省教育厅民教处(或高教处)审核签字盖章后的《报考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2.硕博连读考生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硕博连读考生除提交(四)中普通招考考生需提交的(1)、(2)、(3)、(4)材料外,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1)《兰州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硕博连读考生专用)。

(2)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在职考生,须提供在职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并注明是否在职培养。

(五)报考资格审查

学院根据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照申请条件统一完成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工作,并报研究生院备案。报考资格审查通过的准考考生名单,将于报名现场确认前一周在资源环境学院网站上公布,考生也可电话咨询是否准考情况。

(六)报名现场确认

1.确认对象:普通招考方式准考考生(硕博连读考生不进行现场确认)。

2.确认时间:2018年3月上旬,具体时间网页或电话通知。

3.确认地点: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1409室)。

4.有效证件:

(1)考生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

(2)考生本人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持研究生证原件)、境外学位证书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报告原件。

(3)提交申请材料中其他有关材料原件。

■以上证件和材料不全和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取消其报考资格。

三、考核与录取

所有准考考生的各项考核均由资源环境学院组织实施,包括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科目。考核的时间、地点详见学院网页。

(一)申请材料考核

资源环境学院按专业成立申请材料考核小组(包括考生报考的导师,一般不少于5人),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和科研计划书,分别进行考核,并给出成绩。申请材料评价和科研计划书考核满分均为100分。

(二)笔试考核

笔试内容包括专业英语和专业基础课两部分的考核。硕博连读考生不参加笔试考核。

1.专业英语

主要考察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5小时,满分100分。

2.专业基础课

主要考察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灵活运用能力,不指定参考教材,考试时间为1.5小时,满分100分。

(1)自然地理学专业笔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2)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笔试科目:自然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专业笔试科目:经济地理学

(4)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笔试科目: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5)环境科学专业笔试科目:环境学

(6)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笔试科目:地貌学与地质学基础

3.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

(1)政治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哲学。

(2)自然地理学专业加试科目:全球变化,地理环境总论。

(3)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加试科目:气候学、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任选两门。

(4)人文地理学专业加试科目: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加试科目:专题地图制图原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6)环境科学专业加试科目:环境地学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任选两门。

(7)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加试科目:全球变化,地球科学进展。

(三)综合面试

资源环境学院按专业成立面试专家小组,对所有考生进行综合面试。面试专家小组由不少于五人的本学科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家组成。面试小组对考生的基础知识、科研素质、综合能力,对科研计划书中所提计划的阐述以及英语听、说、读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无记名打分。每位考生的最终综合面试成绩为所有专家打分中,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满分100分。

面试要求考生准备10-15分钟的PPT向专家组报告,专家提问不少于10分钟。PPT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2)前期成果介绍;(3)科研计划报告,即对本人已提交的科研计划书进行汇报并作必要阐述等。

(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学院党委组织参加复试的考生如实填写《复试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表》,并对考生填写的考试作弊等受处罚情况进行认真核查;安排专人(包括党政干部、复试小组专家、导师等),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进行考核,通过与考生面谈的方式,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并给出考核评语和考核结论,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五)体检

参加复试的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考生均需到兰州大学校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时须空腹,同时携带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1张,未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录取

1.成绩排名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单位所有考生的考核成绩,确定申请材料评价、科研计划书、专业英语、专业基础课、综合面试成绩以及同等学力加考科目的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

达到学校及学院确定的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的考生(包括硕博连读生),按照申请材料评价占10%、科研计划书占30%,综合面试占6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并进行排名。

2.成绩公布

全部考核项目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所有考生的成绩在资源环境学院网页予以公布。

3.拟录取名单确定

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有关录取要求,结合本单位博士招生计划、考生总成绩排名、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及体检结果等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网站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研究生院进行最终审核。

四、招生纪律

整个考核过程严格遵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教学〔2008〕1号)规定,除考试大纲外,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划定考试范围,任何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在岗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加考研辅导活动(包括社会上的考研辅导活动)。

对在招生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有舞弊行为或给招生工作造成损失的人员,有关部门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或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对在报考中违反有关规定、弄虚作假或有舞弊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将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取消其报名、初试、复试、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的处理。

五、联系方法

联系部门:资源环境学院办公室

联 系 人:吕卉

学院网址:geoscience.lzu.edu.cn/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观云楼1409室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1843

六、其他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6

关键词 法律硕士 信息素质教育 基本途径 研究

分类号 G640

截止到2008年,我国司法JM(Jufisprudence Master)(法律硕士)教育已开设了13周年。13年来,法律硕士(本文仅指全日制法律硕士)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硕士教育制度和培养体系。在逐渐健全的法律硕士培养体制中,对法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法律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影响着我国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型法律人才。有鉴于此,进一步阐明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特征,分析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出提高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对于仍处于研究和探索中的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十分必要。

1 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特征

1.1 教育阶段:非法律本科后阶段的教育

我们常说“以本为本”是法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都是在本科阶段完成的,而法学硕士、博士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与法学硕士相同,法律硕士教育是一种本科后教育,即属于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与法学硕士教育属于同一层次、同一规格(但教育类型不同),属于一种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硕士仅限于招收非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具有非法律本科专业背景,事先掌握的仅仅是法律专业几门最基础的知识,并未系统地接受过法学教育。成为法律硕士后,首次系统地接受法学教育,最终获得第一个法学学位。美国法学院一般把法律硕士界定为“the first degree in law”,准确地揭示了作为非法律本科的法律硕士的内涵。

处在这样一个阶段的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其特征与法学硕士相比必然会有所区别。由于本科阶段的学科背景不同,对法学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法律硕士不可能与法学硕士一样,对法学信息资源的社会职能和分布规律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即便能了解,也无足够的能力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标准来确定该信息与其他来源的信息相左或相证,把纷杂无序的信息转化成有序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创新。可以说,法律硕士更为直接的信息素质是多元化的素质,而不是法律信息素质本身,是以多元化的信息素质来支撑法律信息素质。

1.2 教育内容:应用型的法律信息素质教育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一般来讲,法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法律人。法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一般的具有法律知识的人,更不是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理实兼备”、能直接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特定意义上的法律人,以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律工作岗位为其直接的服务对象。法律硕士所培养的人才类型重在“应用”、“实务”或“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典型的如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广义上还包括公证、仲裁、调解、法律顾问及法律教师等),一般统称为“法律职业”。

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相对于法学硕士重理论研究而言,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更应重视应用型信息素质的培养。两者都是研究生教育,但研究生教育并不仅仅是“研究型教育”,而且是职业教育。法律硕士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因此其信息素质教育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即侧重于法律规则使用的有关信息素质,在检索法律信息资源中注意检索轨迹:规则形成信息一规则局限性信息一规则未来趋势信息――规则如何运用于个案信息。这些信息素质的内容体现了法律硕士特有的应用型的特征。

1.3 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的信息素质教育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法律硕士发展的前途在于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当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融合交叉时,就会出现新的知识生长点,出现知识创新。把法律硕士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是为了适应法制建设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要。法律硕士限招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因此它是一种跨学科教育。鉴于法律硕士不同的专业背景,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他们在知识、素养、技能和方法上更具有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法治化进程急需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特质。

复合型人才与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联。法律硕士的直接优势在于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这意味着法律硕士具备有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去支撑法学学习。法律之外的任何信息对于领悟法律不是多余的,都可以通过它们与法学有机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对于复合型的法律硕士,应该强调培养他们对不同学科信息的选择、处理、分析、运用等综合能力,在掌握法律知识与相关知识时,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信息价值,理解并接受。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性、创造性、多思路地解决问题。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2.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脑对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反应,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法律硕士在获取信息过程当中,明显地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感到不足,即捕捉、判断并及时获取有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与学科背景有关。由于是非法律本科教育,本科段的学科体系与法学并无多大关联,所以没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没有对法律信息源潜意识的需求,这是法律硕士的通病;二是高校明知法律硕士的通病,却缺乏针对性的课程教育,陈旧、死板、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基本生搬硬套本科段法学教学的课程安排,大大影响了法律硕士对信息意识的培养;三是在我国目前极度缺乏英美法体系案例教学的教师队伍。虽然我国法学界已经充分意识到案例式教育的重要性,在形式上也逐步在靠近,例如设置案例式教学研究所和教室,但实质上并未具体实施,真正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能进行案例式教育的师资队伍,无法有效地进行理论兼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

2.2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图书馆基础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层次是基于学科的信息能力,是对学科知识进行识别、检索、评价的能力,是适用于学生所在学科的专门的信息素质能力。第二层次的能力建立在第一层次基础上,以第一层次的能力为基础。

在本科阶段,法律硕士已经具备了第一层次的基础能力,即具备了图书馆基础使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因为有了这些能力,他们基本掌握了本科段的学科知识。但他们缺少了基于法学学科的信息能力。原因是:进入法律硕士

后,因为没有系统的法学学科的理论背景,面对浩瀚的法律信息源,他们往往没有能力对法律信息资源进行识别、筛选,更别说对多种类型与格式的潜在信息源进行检索、利用和评价。所以薄弱的法学学科信息能力影响了他们对法学理论的深入和钻研,无法对有价值的法律信息与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机结合,再次升华为新的有价值的法律信息资源。

2.3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行为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它对信息素质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法律硕士属于高等教育,所以学校对他们的毕业要求与法学硕士几乎相同。但他们在法硕期间所接受的教育与本科生相差无几,本科生雷同的教学安排与研究生教学课程相矛盾,以本科生的知识系统来完成法律硕士的研究生教育显然有悖研究生培养目标。

为了顺利毕业,完成学校科研成果的要求,法律硕士就有可能急功近利,在信息道德上容易走向误区,即便是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有些法律硕士仍不能够遵守有关知识产权法规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如在研究过程中,轻者对引用的成果未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感谢,重者剽窃他人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

3 提高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从以上三方面的主要问题可看出,只有重视和提高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才能使法律硕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法律硕士的创新能力,成为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3.1 课程建设

在美国,法律硕士是法学的第一学位,入学考试不考法律,认为让从来没有学过法律的人去考法律既违反常理,也没有任何评估价值。但在中国,报考法律硕士要考民法、刑法、宪法、诉讼法等,尽管报考学生从来没有受过法律教育,但还是要考这些法律。所以学生在入学后就自然给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带来困惑,也给法律硕士的法律信息素质教育带来难题:是开展本科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还是开展研究生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目前课程设置问题在我国高校还未得到妥善解决。

笔者认为,不管高校如何设计课程,是接近本科还是接近研究生,始终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既然要把法律硕士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课程设置就应该建立在法学理论和实践性教学基础上,而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该与之相配套,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法律硕士就难以成才,也难以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最终会出现上文所提到的信息道德问题。

3.2 实践性教学

法律硕士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庭审实务教学、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法庭、疑案辩论和实习等。这些实践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务能力。通过校内实践性教学和校外实习等方式增加法律实践的机会,一方面培养了法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法律硕士了解现实的法律生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实践性教学不仅是培养法律硕士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法律硕士获取信息资源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比如案例教学,必须针对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检索到与之相符的典型司法判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对该法律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这种英美法系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法律硕士掌握法律信息资源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课前大量阅读法律资料,掌握与案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线索一。在有限的时间把握有效的法律信息资源,法律硕士必然非常注重法律信息的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这对法律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打下了信息检索手段的良好基础。

3.3 师资建设

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应用型人才。它不仅要求法律硕士掌握法学理论,而且更为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我们的法学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法律的认知大都来自于书本,知识结构一般为纯理论性知识,缺乏法律实践工作经验。法学教师这种宣扬只有“深邃”的法学理论才是法学教育的基础和根本的思想和做法,导致在掌握法律信息资源方面和检索内容方面,他们过多重视法学理论到理论的信息检索,而忽视了大量的司法案例的检索,这必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法律硕士法律实践性信息能力就难以在他们的指导下提高。所以要培养法律硕士信息素质的全面性,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经典案例与法学理论有机结合,通过教授法律硕士如何通过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法学理论信息和案例信息,才能真正培养出拥有全面信息素质能力的职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另外,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引导法律硕士对案例进行讨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收集的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设置链接,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等,使法律硕士进入教师资料库,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要把自己放到案例的情景中去,根据情景提出相关的问题。这种网络环境下情景式的法学案例教学对教师和法律硕士的信息素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3.4 法律信息检索课

除了法律硕士本人的努力和法学专业教师的指导,法律硕士信息素质的提高与图书馆的专业馆员分不开。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承担收集资料(馆藏发展及管理)、组织资料(编目)、保存资料(收藏及保护资料)及检索(提供目录检索和使用参考出版物等)的任务,还要承担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法律信息检索课。通过开设法律信息检索课,帮助他们了解法律信息资源的内容、分类,提高他们法律信息检索的能力。针对法律硕士的特点,开设的信息检索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制定检索策略。指导法律硕士如何准确、方便的检索系统,培养他们对检索语言的分析能力、检索式的确定能力、检索途径的选择能力和对检索结果的评价能力。

・法律信息资源判断。指导法律硕士评估馆藏资源的内容、形式及其检索性,评价不同法律数据的质量,确保他们使用良好的数据库。

・法律信息处理。帮助他们通过检索手段寻找法学理论与案件的矛盾焦点,迅速查找所分析案件需要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司法解释。

・法律信息交流。培养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检索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积极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法学案例教学。

3.5 图书馆馆藏资源

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对法律硕士信息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没有丰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法律硕士的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图书馆不仅要收藏印刷型的文献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立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7

论文摘要:简要介绍了美国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情况,通过比较,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借鉴美国高校图书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办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层次也更加深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活力和发展水平,所以对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和雄厚的财力基础,美国图书馆事业在各个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通过比较中美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优化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一)馆员的学历水平

美国大学图书馆里的图书馆员一般必须有美国图书馆学会(ala)承认的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硕士以上学位。根据199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readex数据库提供的信息,美国高校图书馆中拥有学士学位的信息服务人员占总人数的3%;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占62%,其中ala认证的图情硕士占57%,非ala认证的图情硕士占5%;拥有双硕士学历的人员占到37%,他们既是图情硕士,又是其他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5%[1]21。图书馆员即专业馆员,相当于我国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图书馆员必须有美国图书馆学会承认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硕士以上学位,如果要终生受聘还需要有第二硕士学位,在最初受聘的五年内必须参加有关的培训和学术会议、或工作有突出贡献、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方可长期聘用,若在五年之内得不到长期聘任就会被辞退或要自动辞职。wWw.133229.cOm

(二)馆员的考核制度

美国高校图书馆对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绩效评估,并把评估的结果与薪资待遇联系起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终考核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业绩、业务水平与社会效益。被考核者除了撰写详细的述职报告之外,还应呈交有关的附加材料,如同事与直接上级的评语,所参加学术团体领导者的介绍,参加学术会议的通知及本人宣读过的论文副本,公开出版与发表的论著,科学技术革新项目及其成果的论证文件,对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建议以及本人下年度的工作规划等,这些都归入被考核者的个人业务档案。此外,图书馆员接受专业继续教育,参加行业内的学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也要作为绩效评估的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评定及其任命不是终生的,一年一次,评聘合一。

(三)馆员的培养机制

在美国图书馆,几乎每个馆员都有接受培训与再教育的机会。国家规定馆员在最初受聘的5年之内必须参加有关培训与学术会议等,平均每个图书馆每年有15万美元的培训费,每人至少每年有2500美元的培训费[1]22。所有的图书馆都要向新进人员提供在职教育。很多图书馆还把达到继续教育的目标与奖金提升或与其他专门奖励结合起来给予工作人员鼓励。另外,为美国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权威机构很多。1975年在美国高等教育法案的支持下,成立了图书馆继续教育网络。该网站介绍图情界继续教育的动态、计划、课题,进行全国性的协调,对美国图情人员进行高度浓缩的在职教育。此外,诸如美国图书馆协会这样的一些权威性的职业协会,也针对图情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教程,在协会内部建立了图书馆继续教育信息交流网,开展远程教育等。

(四)人员的组织结构

美国大学图书馆用了较多的人力在参考咨询、公共服务、人员培训和电子图书馆开发上。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中,大多数公共服务场所都有充足的专门的图书馆职员解答读者的提问[2]。美国高校图书馆将决策权下放给学科馆员,每个学科图书馆员既要负责有关学科文献的预定、购买、检索、咨询,又要负责学科课题、承接学科项目。学科馆员如果没有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这些工作。美国高校图书馆对于临时项目或任务的完成,普遍采用团队方式开展。同一部门内部分成若干技术小组,不同部门之间的技术小组再进行组合,形成相应服务团队。主要包括技术服务团队、公共服务团队和管理团队。各团队成员主要包括:懂专业的图书馆发展委员会顾问,作为团队队长的图书馆馆长或副馆长、学科馆员等。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学历以本科及以下为主,而且学科专业单一。一部分人员是图情专业毕业生,但不具备其他专业学科的背景;一部分是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却对图书情报知识了解甚少;同时具有其他专业学位和图书情报学学位的人才非常少。知识结构不合理,自然会影响信息服务的效果。很多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文献整理、登录、入库、借阅等工作。尽管他们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对于既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又具有图书情报知识,并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的需求,难以开展专题咨询、信息检索、二次文献的翻译等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

(二)馆员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还保持着原来固有的“大锅饭”分配方式,没有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首先是很多高校图书馆没有重视考核机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完善的考核体制。另外就一般高校图书馆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人才岗位收入和普通工作人员的岗位收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很多需要高新技术的岗位(例如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维护、专业信息导航等)都是需要由专业人才承担,但在这些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和其他待遇上都没有得到合适的体现,与在普通岗位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区别,这样就与其他单位同等专业技术岗位相比收入和待遇或者偏低,又没有合适的发展空间和科研条件,这样就严重打击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三)馆员需要接受培训更新专业知识

如今的图书馆工作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操作,进行图书情报和现代化技术培训刻不容缓。图书馆人员的一次性的学习和教育经历,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及其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然而国内高校的图书馆馆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再教育机制,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经费、时间、政策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保障。整体上缺少统筹规划,在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上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人员培训与再教育的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检索等学科基础知识,对于针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上的培训,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实际工作有很大差距。知识结构长期得不到提高与更新,就更难以利用日新月异的技术,服务水平难向深层次发展。

(四)馆员的配置需要进一步合理化

目前,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科学合理的配置岗位,很多工作由于其工作模式固定、工作内容简单枯燥,使工作人员感觉乏味,缺乏挑战性。还有部分专业性、业务性强的工作是由没有该专业背景、不熟悉该专业情况、不具备该技术能力的人员担当;而部分专业人员在不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岗位长期从事知识要求低、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这种情况很可能造成岗位任务不能高效准确的完成。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调动馆员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发挥巨大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如山东工商学院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地尝试。在2005年初进行机构设置之后,重新制定岗位指标,让全馆人员根据岗位,结合个人特长及条件选择所喜欢的部门和岗位。第一,部主任通过报名、演讲、民意投票,最后根据得票高低来决定是谁胜任;第二,进行业务岗位双向选择,每人填报两个岗位,在部主任愿意接受、本人自愿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岗位;第三,签定目标任务书,馆长与部主任、部主任与馆员层层签订,使每个部门、每个馆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大家共同为实现目标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4]。

三、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一)定期进行人员培训与再教育

各馆根据本馆馆情,可举办短期培训班,进行专题或综合性的集中培训;轮流安排职工参加有关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专题学术报告会等;组织馆员分批到有关的图书馆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学习其他馆的先进经验;组织各种业务水平测试,督促职工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馆开展专家报告会。

(二)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对馆员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测量遵循客观与公正的原状,对馆员进行测评过程中,注重馆员的工作实际成果,培养和鼓励馆员务实的工作作风。测评程序要包括征求馆员意见、民主评议、民意测验以及馆员参与考评机构等,增加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的公开。让馆员知道自己的绩效考评结果,对于绩效好的人员是一种鼓励,对于绩效一般或相对较差的人员也是一种鞭策。

(三)合理配置人员的岗位

利用轮岗制度,将馆员交叉派往图书馆内部各个部门或岗位进行学习和工作,让馆员全面直观地了解图书馆的各项业务,训练和提高馆员多功能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管理者考察到馆员的业务特长等情况,使他们的能力与岗位相适应。馆员处于适合的岗位上,可以激励他们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组合,建立全新的知识构架,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才能。

参考文献:

[1]胡广霞.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7.

[2]邓珞华,周欣平.中美两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8.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8

遥感地球所拥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 级科技平台;拥有遥感卫星地面站、航空遥感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地球 观测组织成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国际科学理事会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CAS-TWAS空间减灾优秀中心、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等国内 外科技合作平台;主办学术刊物有《国际数字地球学报》(SCI期刊)、《遥感学报》和《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截至2013年3月,遥感 地球所有650个事业编制,有中科院院士4人,国家“”入选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高级科技人员269人,研究生导师90人, 在学研究生500人,外籍留学生8人,在站博士后40人。具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培养点,4个专业学位 硕士生培养点。

遥感地球所秉承中国科学院大学“三统一、四融合”的办校方针,实行在校学习和在所科研二者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学研究 生享受奖助学金,目前硕士生月均待遇约1700元,博士生约3000元。历届毕业生逾1200人,除继续深造外,就业方向主要为: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 所、高校及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率达100%。

遥感地球所热情欢迎具有较好数理基础并具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电磁场理论与电子技术、应 用数学、计算机应用、信息、光学、气象、生态环境、地质地理及地球科学专业基础的有志青年报考及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014年预计招收博士生60余名 (含硕转博学生、直博生),硕士生80余名(含推荐免试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单位代码:80070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邮政编码:100094

联系部门:研究生处

电话:010-82178976,64889564联系人:何小伟,刘华梅

网址:radi.ac.cn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4年博士生招生目录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科学研究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3-6年。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愿意为国家建设服务

2.应届毕业硕士生,或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业务突出、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同等学力人员

3.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报考定向的考生年龄不限

4.报名前请与报考导师联系,定向生必须征求导师同意后再报名。

四、报名时间和手续:

1.报名时间:2013年12月10日-2014年2月10日。

2.网上报名,网址:admission.gucas.ac.cn/。

3.提交以下材料:

(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网报后可生成打印

(2)两名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

(4)往届生提交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复印件;应届生提交培养单位的在读应届毕业生证明书

(5)其他证明个人能力的材料,如获奖证书复印件,发表文章复印件等。此项考生自主选择提交

(6)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介绍信(限定向生)

(6)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的考生须提交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等教育处等相关处室)审核同意并盖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北,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生处A304室

收件人:刘华梅

邮政编码:100101

4.缴纳报名费200元。现场缴纳或邮局汇款,地址同上。

五、发放准考证:

审核报名材料,合格者2014年2月21日左右发放准考证。投递地址为考生网报所填地址,请考生网报时务必详细填写通信地址和邮编。如果准考证自取,请在报名信息表右上角用铅笔标注“准考证自取”,或在2月21日之前电话通知。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4年3月22-24日;

地点:待定。

七、体检:由单位统一组织考生体检,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体检标准参考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红绿色盲不予录取。

八、考试与录取:

1.初试笔试科目:外语和两门专业课。专业课的考试科目详见专业目录。

同等学力考生除了以上规定考试科目外,还须加试政治理论课和两门所报专业主干课程,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不少于2小时。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9

【摘要题】实践研究

【【关键词】网络/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上社科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网上信息资源高度分散、数字信息的易拷贝等特点导致信息重复率高,无序性更为突出。所的社科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加之现有的检索工具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查询困难,大大影响了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解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快和扩大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利用信息网络共享社科信息资源,弥补目前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

1.1网上电子期刊资源

网上电子期刊具有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检索途径多样等优势,利用率非常高。网上电子期刊包括与印刷版同时发行和仅在网上发行的两种,其主要来源渠道有:

(1)出版商和文摘索引服务商提供的期刊检索服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主要的期刊出版商都建立了全文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如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Prees)的IDEAL(InternationalDigitalElectronicAccessLibrary)系统(http://),德国Spring-Verlag出版公司的Link系统(http://link.springer.de)等。有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则将自己的产品上网,提供包括期刊订购、检索、全文传递等服务。如美国威尔逊公司(Wilson)的WilsonFulltext(http://)。

(2)网络数据库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数据库品种多、质量高,大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如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中国期刊网等。访问的形式主要有授权直接访问或访问镜像站上的数据库两种。中国期刊网的题录数据库免费供用户检索,可为用户提供6000多种刊物的题录信息。有的数据库服务商不定期地提供某些数据库的免费试用服务。

(3)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提供的服务。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依托自己或协作单位的馆藏,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期刊或其他类型文献的网上检索服务,用户在有的网站检索二次文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订购原始文献,原文可通过E-mail、传真、浏览、下载和联机打印等方式获取。如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学网(webofscience,http://)提供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SSCI、A&HCI)的检索。

(4)网络版期刊提供的服务。许多期刊正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便于读者上网检索或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现刊目录服务。如《中国远程教育》免费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文阅读、期刊订阅及检索服务;《世界华人名人录》网络版提供网络版的题录和全文;中国经济展望网提供《宏观经济观察》、《宏观经济论坛》等多种网络版期刊的题录和全文,等等。

1.2网上图书信息

网上提供的图书信息主要包括书目信息和电子图书。

(1)出版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国内外许多出版社都设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因特网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新书推荐、教材目录以及书目查询服务等;AcademicPress提供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带有一定的销售宣传性质。

(2)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联机图书馆馆藏目录。目前全球至少有15000个大型图书馆的联机目录24小时对外开放。读者通过OPAC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书目信息,确定某本书是否在馆,能否通过馆际互借加以利用等。有些联机目录不但提供书目及摘要,还提供其他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URL地址访问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图书馆。

(3)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用户只需通过鼠标和键盘,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资料就会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35万册的PDG格式的数字图书。其会员可随时阅览到最新图书。国内可供读者阅读图书的还有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

(4)研究机构提供的电子图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古文献资料库中心”和中国台湾的“瀚典”为代表。两网站除部分内容需付费使用外,绝大部分内容可免费在线浏览。

(5)个人或团体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大多数文学类网站属于此类,有的以收藏为主,有的以链接为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和眼下一些比较红火的图书,也包括一些网友自己的习作和文摘,一般为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

1.3网上报纸资源

网上电子报纸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提供大量时事、专题、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正逐渐成为新的重要的社科信息源。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开办电子版以来,到1999年6月,国内已有273家报纸上网提供阅览。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例,它从每天凌晨0时30分到5时,将每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市场报》等17种报刊的全部文字和图片上网,还分为“中国”、“国际”、“财经”等9个频道,每天滚动国内外新闻1500条,并就新闻热点制作专题。网站还设置了对报刊和频道新闻均有效的信息检索功能,读者很方便就能查到相关资料。

1.4网上学位论文资源

(1)利用全国性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许多国家已将学位论文数字化列为重要的项目计划,其中较具规模与成效的,例如:ETDDigitalLibraryNetworkedDigitalLibraryofThesesandDissertations(NDLTD)网络博硕士论文数字化图书馆计划。它是一个国际论文资源的电子图书馆计划。通过整合性检索可检索19个单位的论文;另外更列出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博硕士论文的网址。CALIS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一个子项目,建库的目的是通过对分散在各大学中各类学科的学位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建库、上网,使原始的论文信息获得升值,为国内外希望获取高校学术信息的用户提供方便的查询途径,起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交流和促进发展的作用。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截止到2002年5月21日,已有97所学校申请加入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工作,学位论文数据库上网数据已达到约9.7万条。

(2)利用商业出版机构或信息中介者提供的信息。目前已有商业出版机构取得授权,通过正式的出版渠道出版学位论文;有些则是委托商接受论文订购。如1983年成立的UMI公司,是美国学术界首屈一指的出版公司,出版物包括自1861年美国的第一本论文到目前所出版的150多万本美加地区博硕士论文,1997年以后出版的已经有PDF形式的论文,可直接使用信用卡订购下载。通过Amazon网络书店订购学位论文,前25页可免费浏览。

(3)利用联机检索系统中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一些知名的联机检索系统中都包含大量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数据库。如Dialog系统、QuestelQrbit系统、STNFizKar/sruhe系统。我国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中国知识基础工程(CNKl)继《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超大型数据库建成后,又一项大规模开发利用我国知识信息资源的重大信息化工程。按照CNKI信息采集范围规定的信息源,它已收录全国有博士招生点的280多家院校的1800多个博士点和3000多个硕士点2000年以来的博硕士学位论文5万多本。并按科学的体系进行了编辑。到2002年底,加入这一数据库的博硕士培养单位将达到80%以上,2002年6月2日的《光明日报》称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最科学、最全面的中文全文博硕士学位论文检索数据库。

(4)学术教育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些大学或资料中心在原有图书馆馆藏目录查询系统之外建立本校的博硕士论文查询系统,部分学校除提供书目及摘要外,另有全文下载功能。如:MITThesesOnline麻省理工学院,收录经选择后的博硕士论文,提供论文扫描后之全文。可线上订购全文,包括:纸本、PDF档及微缩片三种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多种途径包括摘要和全文的检索能力,可以查到上海交通大学历年的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及摘要,博士论文的全文下载仅限授权用户。

1.5网上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是政府活动的原始记录和产物,它的发展与政府机构本身的扩充及其职能的强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文献地位和使用价值也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不断上升和升值。网络政府信息的多少,已被视为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表征之一。

在网络发达的美国,据1997年中期统计,美国联邦政府的4300个网站和215个电脑公报牌已将政府的42个部门机构拴链为一体,在2000年末已将政府3/4的议事录(transaction)电子化。通过网络,可以查找美国的总统文献,如:国情咨文、经济咨文等;可以通过美国GPOAccess主页、美国国务院网站或美国国务院外交事务网等查找美国国务院的文献资料;还可通过美国商业部的国情普查局、劳动统计局、经济分析局等查找美国的统计资料。

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家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在北京召开了“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要求1999年底60%以上的部委和政府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网站,到2000年底则要实现80%以上部委和政府部门建立网站。据2002年7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申请域名的已达5864个,“政府上网”已经成为现实。

1.6电子论坛和电子会议

因特网上设有USENET及Listserv电子论坛,也称新闻讨论小组。USENET及Listserv都是由成千上万个专题讨论小组构成。每个小组是由某一主题参与的文章所构成。USENET与Listserv类似,但是,前者范围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一般不需订购便可参与;而后者较为严肃,而且更趋学术性,通常还需订购方可参与。因特网上用户通过E-mail均可自由参与电子论坛的活动,从中可以获得用任何其他手段都难获得的第一手重要专题信息与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人员及时了解跟踪学科动态与前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可消除印刷出版物时间滞后的缺点。电子论坛的另一特点是举办国际电子会议。例如,利用Listserv,一些学术团体与组织已成功举办了多次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这些会议,能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发展动态,获取完整的会议论文与资料。

1.7网络数据库

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文献信息数据库称为网络数据库,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品种多,质量高,但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访问网络数据库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访问和访问镜像上的数据库两种。目前在网络上运行的著名数据库,如:Dialog系统已拥有600多个集文献信息库、数据信息库、事实信息库和全文信息库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数据库系统;OCLCFirstsearch数据库,能为用户提供包括ArticleFirst、ContentsFirst、ERIC、FastDoc、GPO等14个基础数据库。

1.8网上其他社科信息

网络上还有大量的会议信息、政策法规、标准文献、产品样本目录、组织机构、通讯讨论组等。这些资源的实用性也很强。

2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检索

2.1直接进入网站或数据库进行检索

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检索,要求检索者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有所了解,进行检索前,首先要分析所检课题的信息类型,然后找到可能包含其内容的相应网站的相应系统。比如,要了解某一新课题相关论著,首先确定需要检索书目,可以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进行检索,也可进入高校图书馆书目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检索。如果要了解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首先确定可以检索期刊目次,外文的可以进入清华的科技新刊报导检索,中文的可以检索CNKI的期刊专题题录数据库。

2.2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搜索引擎俗称“网络门户”,是搜集网络信息资源最方便的入手工具。据统计,至少85%的网上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目前在因特网上已有数千个搜索引擎,中文搜索引擎也有100多种。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所有在网上的资源而不必预先知道资源所在的地址。搜索引擎通常有两种检索方式:一种是分类目录导航,一种是输入检索词进行匹配检索。前一种是以Yahoo!为代表的人工分类式搜索引擎,根据检索主题所属类别,逐级展开分类目录,查找分类匹配信息。分类式搜索引擎虽具有分类清晰、准确的优点,但却存在人工成本高、收集内容有限、难于更新的不足。后一种是以AlatVista为代表的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它提供对关键词、主题词或自然语言的查询,由程序自动搜索。用户只要在搜索框中输入检索式或表达式,搜索引擎就会返回一组指向相关站点的超链接。由于是机器人程序自动搜索,可方便地收集更多的网站并及时更新、发现及删除已不存在的站点,从而大大提高用户查询结果的数量。这两种类型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各不相同,检索效果也各有差异,应合理选用。

2.3利用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获取信息资源

搜索引擎虽然是整合互联网信息资源,并使之有序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据NEC研究院的最新研究,网上信息缺乏有效整合标准和手段,搜索引擎只能覆盖网上不到1/4的信息,而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称,没有一个搜索引擎可以覆盖网上信息内容达16%以上,并且随着站点越来越多,这个比例还会下降。因此通过通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通用搜索引擎的信息覆盖面广,面向大众的信息居多,要查询业务性较强的主题,查准率较低。为了使网上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许多国家的信息工作者把分散在网上的某一或某些主题信息通过多个搜索引擎的协同搜索,选择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URL,经过专业人员的加工、总结、归类,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使用户能按类目浏览,方便地获得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通常先按照学科设立一级类目,在一级学科类目下设二级学科栏目,二级学科类目下可以按照信息资源类型设三级类目(如果本学科的信息资源较少,可以不再按信息资源类型设三级类目,使二级类目直接对应于具体的信息资源,这样更简洁明了),三级类目对应的就是具体的信息资源的网址。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网上专业资源指南和WWW虚拟图书馆,把读者和网上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可以节省用户网上漫游的时间。如:知识管理虚拟图书馆(http:///km/)、语言类虚拟图书馆(http:///)等。

3基于网络的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网上社科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更新频繁,通过各种专业搜索引擎和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查找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任何一个研究人员都必须关注、浏览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学会、协会、研究所的网上主页,同时加以取舍和鉴别,最终从网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网络信息检索的主旨所在。同时,网上的信息检索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服务功用,用户在检索时,如果选用不恰当,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实际检索中应针对不同的检索要求,加强检索策略的规划,其中包括检索标识的确定、检索人口的选择、检索词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检索提问的表达等。正确而完善的检索策略可优化检索结果,反之会造成检索的失误或失败。

3.1确定检索项

(1)分析检索课题,明确检索要求。分析检索课题,是为了弄清楚检索课题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弄清楚课题学科属性、专业范围及相关内容,以便正确选用数据库、检索词和逻辑运算符,确定检索标识,达到良好的检索效果。

(2)选择适当的语词,确定检索项。规范词和自由词是检索常用的语词。规范词是规范化的语词,是受控词汇,它取自主题词表(叙词表)。自由语词是自然状态的语词,属于非受控词汇。检索时,应遵循优先使用规范词,根据实际情况恰当使用自由词的原则。

(3)检索项之间进行逻辑组配,编制检索表达式。不管是数据库还是网上的搜索引擎,几乎都具有逻辑组配检索功能。由于已确定的检索项表达的主题概念间存在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使用布尔逻辑算符和位置算符对检索项进行组配,编制成检索表达式。常用的布尔逻辑算符有“逻辑与”(and)、“逻辑或”(or)和“逻辑非”(not);常用的位置算符有“near”、“with”、“field”等算符。

3.2选择检索工具

(1)科研选题和科研进行中,由于要检索比较专业的、学术性较强的文献信息,如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记录等,应选择网上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2)网上商务信息数据库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中文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美国的Dialog公司均提供许多很有特色的商务信息数据库,用户如要检索比较准确和系统的商务信息(包括政策与法规、市场、金融、商品等),也可以选择网上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登录其网站,进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有偿信息检索。

(3)检索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如新闻报道、最新商务信息等,可以选择网上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且免费检索的特点,但对于学术性强,比较专深的课题,用搜索引擎检索效果不理想。

(4)针对具体的检索课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灵活地配合使用,取长补短,即以专业性或综合性数据库检索为主,适当辅以网页搜索的检索方法,以达到最佳检索效果。实际操作中,用户最常用的就是这种综合运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上电子期刊的利用.图书情报工作,2001(12)

2陈光祚,夏立新,我国网络图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3李家清.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对策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1(1)

4司莉.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虚拟文库建设.图书情报知识1999(1)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62-02

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根据社会的实际需出发,我国自2009年开始设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是以专业的实践方面为导向,重视的是实践和应用,着重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突出的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目前我国在不断加大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国内5年来在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上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从认识角度上出发,大量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没有把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优秀生源即使将来的职业规划不是科研工作,其优先报考的仍然是学术型硕士,这导致了专业型研究生的生源相对较差。其次,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过多地依赖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没有建立起独立、客观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了理工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保障体系,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生培养有所借鉴。

一、环境工程专业型学位简介与培养保障体系构成

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环保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环境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密切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可行的培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国内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经验,该保障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培养方案+培养环境+培养质量评价。培养方案主要定位培养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确定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课题进行具体要求等。培养方案执行成功与否在于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劣,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物质条件(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的配置、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料等)和师资条件等。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途径,及时调整相关培养环节的主要依据。

二、制定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目前大部分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都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来。首先从课程设置角度讲,不少院校的两套培养方案的区别度不大,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相似,而在培养方案执行中,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甚至在一起上课。在理论知识学习这一环节,还没有突出专业型硕士应当侧重的知识特点。很显然,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应当与专业型硕士将来职业化、技能化的特点密切结合。以水污染控制技术相关课程为例,学术型研究生应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以期将来从事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于专业型硕士授课内容来说,除了解最前沿的理论研究进展外,更重要的是重视那些已经在工程中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即将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要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场合与条件、工艺参数的影响以及设计方法。再以对毕业课题的要求为例,不同于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性的要求,相对而言专业型硕士论文在一定的创新基础上,更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的环境工程问题。选题范围包括:(1)环境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对国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研发;(2)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或设备、工艺的改进设计;(3)环境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应用研究;(4)对各种行业企事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预研课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培养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现有条件和自身的特长,不要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三、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是顺利实施培养方案的前提,硬件环境除了基础性的实验室条件外,还包括重要的师资条件及图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等。专业型硕士培养在师资上有特殊的要求,即授课老师或导师要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从目前大部分专业型硕士培养单位来看,相当数量导师的专业实践水平不能满足培养专业型硕士的要求,但实际上正承担着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大部分硕士生导师,尤其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导师,普遍的经历是读书获得学位后就业到高校或科研单位成为硕士生导师,因此欠缺专业实践能力。对部分硕士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再提高,是构建良好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环节。国内一些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即聘请校外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实践水平的工程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前来看,如何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落实企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是“双导师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落实“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间的科研合作、技术服务也能为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举例说明,目前国内环保公司和生产企业寻找高校或专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或新设备用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处理处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学校和企业开展的这些活动中,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边学习边实践参与上述工作,可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工作主要面向企业实际的环境问题,因此恰恰符合了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此外,通过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如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大型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等)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也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需要程度进行判断的过程。构建完善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一般针对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价,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在校期间的理论课成绩、实践环节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毕业课题完成情况、情况、毕业答辩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及企业导师的评价、就业情况及在就业时的表现等。而若要针对一个专业型硕士学科点评价其研究生培养质量则要复杂很多,可以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一般认为该体系应包括:师资评价、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及电子资源评价、研究生评价、研究生管理措施执行情况评价、相关社会评价等。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而构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系统。

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在评价的层面和指标上肯定有相通之处,而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具有导向性的,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评价体系。举例说明,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中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对其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尽管仍旧存在这一考察点,但其在对研究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应相对下降。总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并没有评价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成熟体系,如何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和反馈作用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工作是未来本领域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冰,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科学,2012,20(5):18-21.

[2]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3]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研究,2010,97(4):7-9.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l-7.

[5]昊仁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1):52-55.

[6]赵巍.浅析对学术型硕士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6):118-121.

[7]熊玲,扶雄等,李忠,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⑴:51-54.

[8]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