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职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9:39:34

图书馆职称论文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1

[关镀词]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改革

在分配体系还没有实现根本变革的今天。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就成为体现个体收入差异的主要依据。因此,对于从事专业技术的人来说。职称就特别重要。在分配体系过于依赖职称的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改革体系不仅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还可咀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本学科的发展。

图书馆学专业从1981年国务院颁发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后,启动了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改革。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是稳定了图书馆专业队伍,二是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三是提升了图书馆专业形象。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旧的职称改革体系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来。

一、现行的圈书馆专业技术职称改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重科研成果,轻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缋的考核。职称是一个人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和工作业绩的综合体现,具体要求应包含以下一些内容:学历、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外语水平以及现代技术运用的基本技能。而现行的职称改革办法中,除通过简单的专业技术职称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考核外,其它方面都是以他的论著水平和科研成果来体现。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的多少,是能不能获得相应职称的决定性因素。而一些长期从事图书馆具体工作的同志,疏于写作,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就很难通过,极大打击了一些同志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一些老同志,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很难获得一个自己理想的职称。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多数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同志。踏实工作更为重要。而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专家组根本无法详细了解被评者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因此只要“评”职存在,这一矛盾还将长期存在。

1.2重科研成果是导致学术腐败的主要原日。职称改革中过于重视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的数量以及发表刊物的级别是导致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或学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过于看重科研成果与论文数量,不仅将许多不具有这方面优势而脚踏实地工作的同志拒之门外,同时还导致了“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

1.3重文凭的获取,轻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学历的培训积极性异常高涨。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如何利用这种积极性来提高广大职工的业务水平,是图书馆领导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职教育与学历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但由于现行的职称评审条件中并没对继续教育内容作明确的要求,因此许多人在接受继续教育时不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去学习,而是选择‘些更容易获取文凭的学校或专业学习,这样的结果是学非所用。表现较为明显的是近几年图书馆全体员工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上都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但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却没有因为员工的“学历”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1.4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指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如今虽已是市场经济时代,但指标仍然盛行在众多行业中。图书馆学专业职称评审中也不例外。单位有指标。你才有资格申报,能评几个关键看指标有多少。过多的强调指标,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同时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一些与直管部¨关系较好的图书馆。每年可以争取一定数量的指标,而关系一般或没有关系的则机会甚小甚至没有机会。

因此现在流行一种“职称评审的不是个人的工作能力。而是评图书馆的关系”说法。

1.5暗箱操作严重。在职称评审中。一贯形成的严格的“保密制度”,不但参评者绝对不知道其具体情况,就是参评者部门的领导往往也不知情。至于结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少数专家学者的意见,而过于忽视本馆领导和同事对参评者的意见。

1.6职称的终身制。现在是一朝获得职称,终身受益。这种制度让一些人失去丁应有的动力。在未获得理想职称前。工作还能尽心尽力。刻苦钻研业务。努力从事科研和写作;而一旦评到理想职称后,在工作中就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还美其名日“与世无争”。他们这种工作作风不但给同事带来负面影响。也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二、建立新的职称改革体系探讨

有研究表明:短期内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管理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一些长期存在却得不到根本解决的问题,就只能从体制上找原因。现行的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更有一些人甚至要求停止进行职称改革。这些现象说明现有的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问题已经不是通过加强职称改革过程的管理就能解决的。我们必须从多年来形成的职称改革体系着眼,才有可能彻底解决现有矛盾。在此作者提出任职资格制度、考试制度与年度审核制度相结台,构成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改革新体系的构想。

2.1建立图书馆从业资格制度。从业资格制度目前在其它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图书馆也应尽快建立从业资格制度。“资格”作为从事图书馆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任何人到图书馆工作必须获取图书馆从业资格证书。资格考试应由国家统一组织,由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机构来组织。实掩。考试内容应包括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从业资格制度的考试同时应具有广泛性,不能局限于已在图书馆工作岗位的人员。更应鼓励其它行业或在校学生(包括非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参加这种资格考试。让他们成为图书馆的后备军。建立从业资格制度,一方面能够激发现有从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克服当前职称改革中主要看论文数量而不看业务能力的弊端。有利于深化图书馆的人事制度改革;另一方面,职业资格制度是向全社会开放的,无论是哪个专业的毕业生,只要通过图书馆职业资格考试,就有机会进入图书馆工作。这有利于图书馆吸纳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优化员工队伍。长期以来,图书馆人员紊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图书馆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进人机制、始终摆脱不了进人中的关系户问题。有了从业资格制度,图书馆就有充分的自主选择人员的理由,从而抛弃长期扣在图书馆头上“收容所”的帽子。

2.2建立专业职称的考试制度。建立职称考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专业考试获取相应的职称。从业人员获取了图书馆工作的任职资格,从事一定年限的实际工作,满足定的基本条件后,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的图书馆学专业职称考试,通过了相应的职称考试。即可获取相应的职称。目前我国已有~些专业职称改革是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职称的,如财务、医药卫生等系列的职称改革。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考试。应由全国统一制定具体要求,对每种职称的学历、任职年限,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科研成果都要做出具体的要求,在达到基本条件后,就可参加图书馆学技术职称改革委员会组织的专业知识考试。对于专业知识考试,可选择几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考试。也可以综台几门课程形成一份综台考试科目。“以考代评”有利于职称改革中的公开、公正,标准统一,能够做到人人平等。同时职称考试委员会也容易根据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在不同条件下对职称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考试内容),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3建立年度审核制度。职称的高低应当是一个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大小的体现。获取了相应的职称,得到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应付出同等的劳动。这样才能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由于我国的职称是终身制,分配制度又始终与职称紧密结合。在“评17与”聘“没有实现根本分离的时候采取年度审制就是唯。

有效的办法。年审制就是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材料由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组成)相比较,给予审核或注册。对于那些不称职的、或不熊胜任相应职称工作的给予一定的宽限期责令其加强学习和努力工作;如果连续一定年限内还没有达到相应职称要求的,应当降低其职称。年度审核翩度可以促进图书馆工作人员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努力工作,让图书馆的人员队伍始终充满活力与竞争。

综上所述,现行的图书馆学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存在许多不足。但我们应当看到职称评定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每位工作人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因为有问题就取消职称改革的继续进行,只要我们建立合理科学的职称改革体系。必然能够解决现有的一些问题。使图书馆学的专业技术职称改革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推进。在此作者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8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职业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一、图书馆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单位组织相结合,根据时代特点和自身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作为公共图书馆员,应站在时代的角度,从实际工作出发,立足图书馆岗位发挥个人价值进行思考与设计,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于安排和行动。这就是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职业规划的意义

(一)加强馆员职业规划,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根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就业人员在择业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职业的价值取向和经济回报率的问题。图书馆作为公益单位,馆员待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平衡,工资与物价不能同幅增涨,而且从当前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成长过程来看,部分馆员缺乏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难以准确的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定位,所以图书馆应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提供帮助。

(二)加强馆员职业规划,是图书馆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大多数人看来,图书馆工作环境好,工作性质相对简单。其实,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从其产生到发展,一直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前公共图书馆已从传统单一式的服务,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方式发展,其岗位工种分类越来越细,业务涵盖面越来越广,工作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从图书馆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加强馆员的职业规划。

(三)加强馆员职业规划,有助于正确引导馆员对职业的认知。职业生涯理念对公共图书馆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大家普遍把图书馆作为最传统的职业行当来从事,缺乏一种事业观意识,缺乏一种历史使命感的理念,导致一部分人对待工作出现倦怠思想。因此,我们应正确引导馆员对职业的认识,倡导馆员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多种渠道、让馆员充分展现自我,以达到图书馆事业与个人价值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开展职业规划应采取的措施

(一)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建立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1、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图书馆岗位聘任制度。图书馆根据其职能、任务和工作需要实行分类管理,将人员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三种岗位进行管理,合理制定各个岗位职能职责,对能胜任该岗位工作的给予聘任,不能胜任则不予聘任,实现合理、高效、有序上岗,从而实现人尽其岗、择优选用的岗位聘任机制。2、合理设定图书馆职称岗位。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分为初级、中级、副高和高级4个级别,即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四个职称,当前事业单位实行岗位定级之后,人事部门设定的基层图书馆只有初级和中级岗位,而没有副高和正高的岗位指标,导致图书馆出现“有专业技术职称,而无相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尴尬局面,因此图书馆应结合单位人员取得职称的实际现状,积极向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申报和争取相应的职称岗位,为馆员岗位定级作有效疏通,鼓励馆员向高级职称努力,从而防范人才缺位。

(二)实行双效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1、实行双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满足馆员成就感。充分考虑馆员的个体差异,努力提供科学、公正的竞争平台,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层面上,都应建立奖罚分明的双效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馆员的职业成就感。同时,对馆员的评估考核结果,与其职务晋升、薪金、岗位的调整相关联,从根本上消除馆员职业倦怠感,提升他们对图书馆的忠诚度、对事业的热忱度。2、注重馆员人才培养,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在对馆员的培养过程中,建立人才培养阶梯,健全评估体系,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常规工作与典型事件相结合、组织考察与读者反馈相结合,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服务记录为主要依据、以读者满意度为主要指标,通过考核使馆员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确保馆员职业生涯更加积极、健康、良性地发展。

(三)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渐进式学习生涯规划。1、制定合理的职业培训计划,为馆员发展构建“绿色”通道。图书馆应有组织地帮助馆员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馆员更全面了解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自己在图书馆有哪些潜在发展空间,个人该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鼓励馆员根据自己的情况拟定工作、学习和培训计划,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2、建立渐进式的学习生涯规划,使不同层次的馆员达到一定的职业水平,如:3年内职称达到助理馆员,成为业务骨干;5年职称达到馆员,成为馆内学术与业务的佼佼者;10年职称达到研究馆员,在行业内作出一定的影响,从而充分调动馆员职业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激励式学习的主动性,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四)增进与馆员的沟通,引导馆员开展职业规划。1、图书馆要增进与馆员的沟通,善于与馆员构建乐于奉献的心态。馆员的职业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馆员的心态,正确的心理认知是构建一个全面图书馆人职业理念的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要乐于奉献,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这份精神力量也将始终推动着图书馆员从内心上认可并尊重自己的职业。2、积极引导馆员进行职业规划。在制定职业规划时,首先要积极引导馆员了解本馆的发展目标,馆员的职业生涯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目标要一致,馆员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有关本馆的各类信息,包括发展现状、前景目标、人员分配、内部文化等,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在图书馆中更加持久而高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1]樊红亮.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5)

[2]陈玉婷.图书馆应重视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J].南方论刊,2009(8)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手段性职业价值观;高校图书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1-0001-06

1 引 言

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殿堂,是现代科技和文化信息中心,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员是传播知识和文明的使者,他们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状态和精神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服务质量。然而,他们的工作状态与他们从事图书馆工作时的职业价值观有密切联系[1]。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2]。凌文栓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3]。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在从事图书馆工作中对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进行判断的标准信念和原则,体现图书馆员对高校图书馆职业属性、功能及其满足状况的理解。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今天,高校师生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情报与信息,而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恰是为了顺应人们需要情报信息来体现的,所以图书馆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满足和肯定自我价值,在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享有更高的尊严和价值[4]。本研究将探讨高校图书馆员对待其职业的信念和倾向,即职业价值观,了解高校图书馆员在从业中的愿望和态度。

2 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职业价值观研究在国外处于鼎盛时期,研究者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一般价值观(或价值倾向)在工作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和映射。也就是说,个人的价值观本身具有一个特殊的认知结构,这个特殊的认知结构派生出了具有相似结果的职业价值观念。而在国内,职业价值观研究在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兴起,大多数研究旨在探索职业价值观的内部结构和一些相关研究。近期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金盛华等建立起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目的性四因子和手段性六因子职业价值观模型[5]。此外,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进行了职业价值观调查,以确定他们的职业选择倾向[6]。对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数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探讨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和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途径,而从实证角度探讨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相对较少[7]。本研究旨在考察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状况及特点,研究问题包括:1)高校图书馆员总体职业价值观状况及特征如何?2)不同性别的高校图书馆员其职业价值观是否有差异?3)不同职称的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状态如何?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178位高校图书馆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馆员69人,女性馆员109人。他们的年龄从26岁到57岁不等。这些被调查人员中工作年限最短的有4年,最长的达到36年。他们的学历从大专到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职称从助理馆员到研究馆员,其专业背景与他们从事的图书馆员工作基本吻合,他们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被调查高校图书馆员基本信息

3.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状况及特征。该问卷量表是根据董薇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而成,包括目的性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同一目的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达到。每一种价值观都有各自的下属维度,具体情况如下。

3.2.1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下属维度。1)生存及家庭维护。强调自身经济自立和家庭安全。2)地位追求。强调获得传统社会期许的个人物质和利益。3)成就实现。强调不以物质利益为目标的个人能力展现和抱负实现。4)社会贡献。强调个人职业对社会进步或发展的贡献。

3.2.2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下属维度。1)轻松稳定舒适。包含“工作压力是否太大”“工作是否稳定”和“工作环境是否舒适”等。2)兴趣性格。包含“自己在该职业中是否有天分”“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或兴趣爱好”。3)规范道德。包含“自己的职业是否与社会公共原则不相冲突”“是否容易发生道德困境”等。4)薪酬声望。包含“薪酬与同级别人群比较是否较高”“工作是否受人尊敬”等。5)职业前景。包含“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途”“是否能提供培训机会”等。6)福利待遇。包含“是否提供住房或住宿和齐全的保险”“是否提供赞旅游”等。

该量表共有46个问题,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设计而成,“7”代表“完全同意”,“1”代表“完全不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该价值观取向越明显。该问卷在预测中的内部信度一致性达到0.91,表明该问卷调查表是可靠的职业价值观测量工具。

3.3 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向高校图书馆员发放纸质版或电子版问卷调查表19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达93.6%。问卷收到后进行了统计分析。经检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问卷量表内部信度一致性达到0.89,表明调查结果是可靠的。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通过频率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及特点,不同性别、职称的图书馆员其职业价值观的差异性及特点。

4 结果与讨论

4.1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及特点

经过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员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倾向(M=4.59,SD=.36),他们在选择从事图书馆职业时看重图书馆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M=4.71,SD=.49),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提高单位的社会竞争力。他们也有较强的地位追求意识(M=4.65,SD=.51),希望自己能得到重视并容易晋升到较高的地位。此外,高校图书馆员还有较明显的家庭及生存维护感(M=4.58,SD=.38),他们希望图书馆工作与家庭期望不相冲突,方便照顾父母。由于图书馆为高校附属单位,创收能力较其他单位弱,图书馆员个人收入难抵预期,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员希望工作能养活自己,从马斯洛(Maslow)的人本主义思想来看,只有当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发挥其更大的潜力,实现自我[9]。

表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描述性统计结果

另外,高校图书馆员也有较明显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倾向(M=4.61,SD=.41),他们希望图书馆工作轻松稳定舒适(M=5.07,SD=.29),工作性质安全,少有改革或风险,不因工作而让生活节奏过快。高校图书馆员选择从事自己的工作时较多考虑自己的兴趣性格因素(M=4.77,SD=.67),希望自己在该领域有天分,工作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能够开心。高校图书馆员还注重规范道德(M=4.65,SD=.67),希望工作不常发生道德困境,工作中职业竞争较为公平。此外,高校图书馆员还有较为明显的福利待遇意识(M=4.62,SD=.43),希望单位解决编制问题,提供齐全的保险,有条件的单位提供住房或住宿。这实际上涉及安全问题:一是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希望有一个安全的、有秩序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生活保障的安全,希望拥有稳定的职业并有失业保险和相应福利等[10]。

从上述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来看,他们选择图书馆工作首先看重的是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性工作性质,这种工作看似轻松稳定舒适,没有很多风险,并且这种工作能与自己的兴趣性格较好地融合到一切,让人身心愉快。在满足自己基本愿望的同时,图书馆员也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做出相应贡献。图书馆通过自身努力在满足社会公众的文献信息需求下,除了谋得赖以生存的报酬外,其个人的职业行为中还含有强烈的使命感,从而体现了其个体的职业价值。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有时也能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提供条件保障,成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的原因。

4.2 不同性别的高校图书馆员其职业价值观

由于在社会和家庭扮演的角色不同,不同性别的高校图书馆员在其职业价值观上有所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的高校图书馆员

职业价值观描述性统计结果

备注:*p

从表3可看出,男女馆员在总体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有显著性不同(t=2.59,p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性别馆员在总体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89,p>.05),但在兴趣性格(t=2.29,p

总之,不同性别的高校图书馆员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有所不同,男性馆员更希望自己在工作中得到尊重,能发挥个人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体现个人价值。而在手段性价值观上,男女馆员有较多的相似性,他们都希望自己有安稳舒适的工作,在一起共事能遵守职业道德,单位有较好的发展前途。

4.3 不同职称的高校图书馆员其职业价值观

本研究中调查了高级职称(研究馆员和副研究馆员)、中级职称(馆员)和初级职称(助理馆员)的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职称的高校图书馆员

职业价值观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4显示各种职称的高校图书馆员在总体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的得分均超过了中间值4分,表明他们在这两种职业价值观上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就目的性价值观而言,高级职称馆员在各维度均高于中级和初级职称馆员,同样,中级职称馆员也在各维度高于初级职称馆员。然而,在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中的轻松稳定舒适维度方面却出现了倒置的现象,即初级职称馆员比高级职称馆员有更明显的倾向性,他们更希望有舒适稳定的工作。此外,初级职称馆员在薪酬声望和职业前景两个维度的得分低于4分,表明他们对于薪酬声望和职业前景的认可度不是很高,也许是他们从业时间不长,对本职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不多造成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三种不同职称的高校图书馆员在职业价值观上均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而且通过多重比较能更清楚地看出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差异性,见表5。

从表5可以得知,就总体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而言,高级职称馆员与其他各种职称的馆员差异非常显著(p

5 结 语

职业价值观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形成稳定成熟的职业态度,保持职业操守是高校图书馆员取得职业成就的必备条件。高校图书馆员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在满足自己基本愿望的同时,图书馆员也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男女图书馆员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有所不同,而在手段性价值观上,男女图书馆员有较多的相似性。不同职称的高校图书馆员在职业价值观上有所差异,高级职称馆员比其他职称的馆员有更为明显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倾向,中级职称馆员与初级职称馆员在总体的职业价值观上有差异,但在某些职业价值观方面有其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发扬高级职称馆员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年轻馆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图书馆事业当成一种终身追求的崇高事业,把自己的兴趣性格与图书馆工作融合在一起,爱岗敬业,承担起为学校师生员工服务的神圣责任和义务,达到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惠英,祁 瑞.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内在联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9):75―77.

[2]黄希庭,张进辅,李 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凌文栓,方俐洛.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2―347.

[4]施桂林.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J].发展,2015(4):90―93.

[5]金盛华,李 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0―657.

[6]黄雪娜,金盛华,张 爽.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量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86―192.

[7]邱祥震.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及职业价值观[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5(2):47―49.

[8]董 薇,民办高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与现状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07.

[9]Maslow,A.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

gical Review,1943(50):370―396.

[10]何星亮.满足民众需求,方可上下同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7):73―77.

[11]周 萍.师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51―59.

[12]刘伯红.实现男女平等必须突破传统角色定型[J].中国妇运,2015(5):17―18.

[13]李 正,童自觉.职业价值观对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影响[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53―54.

[收稿日期]2015-10-08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教育整合 课程设置

[分类号]G250

1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1 历史回顾

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问题其实很早就在业内提出了。早在1978年的七、八月,在四川召开的“首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术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可以认为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开端。会议讨论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确立了10门核心课程,包括科技文献检索、图书馆自动化、计算机情报检索等情报学课程首次渗入到了图书馆学教育中,而情报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也有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或派生课程,如情报学专业必修课中包括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管理、情报标引与检索语言、情报用户研究,分别对应于图书馆学专业的科技文献检索、分类与编目、主题标引、读者研究等。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另一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的第一次更名热。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了图书情报学院,同年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改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其他也有不少图书馆学系科先后改名为“图书情报学系”、“文献情报科学系”。应该说,80年代的更名热并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目的,而是人们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只是当时的图书情报工作实践还没有能够为图书情报教育的整合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20世纪90年代图书情报学教育整合又出现过一次机遇。为了应对招生和学生就业的困难,几乎所有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都在90年代先后更名为“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系或学院。本来,这是一个从学科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全面整合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契机,然而,在很多新的信息管理系或学院,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上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无论是招生、教学组织,还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自成体系。虽然有些院系为两个专业设置了若干共同的平台课程,但距离整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2006年10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美国Syr-aeuse大学信息研究学院院长Raymond F.von Dran教授、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院长Harry Bruce教授在他们的会议报告中都谈到“iSchools”的概念,介绍了美国信息学科族群化的情况,指出了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整合发展趋势。国内学者也纷纷撰文探讨iSchool运动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变革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1.2 整合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1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亲缘关系是学科教育整合的基础 情报学与图书馆学是有着亲密血缘关系的同族学科。首先,从情报学的起源来看,一般认为,它的职业活动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专业图书馆活动及文献运动,而二战以后图书馆文献工作是情报学真正生长、形成的温床。20世纪50、60年代情报学初创阶段关于机器检索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研究者,很多都是从图书馆学或图书馆分离出来的;其次,从研究对象来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对象都是信息知识,两者在很大范围内是重叠的;再次,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学科宗旨与任务是相同的,科学方法也存在着相似性、同一性,如两者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有效地利用信息知识的需求而提供最佳方法与工具,两者都有对情报的搜集、加工、整理、分析、报道、检索等科学方法的运用等,因此,它们一直以“姊妹学科”的形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2.2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是学科教育整合的实践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生产、组织、储存、传递和获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无论是图书馆工作还是情报工作,都需要面对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都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都需要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说,计算机和网络为图书情报工作构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

由于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当今社会对信息、情报的需求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图书馆在致力于变革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开辟出知识资源数字化、条形码应用、网络知识组织与检索、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多媒体文本、人工智能服务、元数据加工、网络推送等诸多新的业务领域,把工作的重心转向面向各种用户需求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实现着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而这些,一直被认为是情报工作的传统和优势。由此可见,当今的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为一体。

1985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现了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随即部分企业如武钢、宝钢等相继实行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了文献信息的整体功能。1996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我国大型图书馆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这些都是我国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成功实例,也反映了我国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1.2.3 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现实需要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说到底是要培养图书情报职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何适应图书情报职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是图书情报教育工作必须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复杂和多元化,信息服务业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信息服务业已逐渐成为一个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贮、信息传播等信息处理能力和进行信息数据分析、开展信息咨询、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服务能力,而且要有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现代图书馆职业理念。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图书情报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融合技术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新的图书情报整合的教育模式。

2 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整合

2.1 美国

美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内容呈现向情报科学(Sci―enccs)汇集的趋势。Nancy A,Van House与Stuart A.Sut-

ton警示了图书馆学情报学面临的冲击,建议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信息为中心,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iSchool运动(Information Schools Movement)的兴起,图书馆学情报学整合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在专业设置上,向情报学和技术领域倾斜。美国大多数开设本科教育的LIS学院的专业都集中在情报学和信息管理与技术领域,独立的图书馆学不再作为本科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中,也只有少数开设了单独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教育,博士研究领域基本是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或者是情报学与技术的综合研究。

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的LIS学院大多数参与了iSchool项目,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使用几乎已成了LIS课程体系的必备组成。WWW资源设计与检索、知识网络可视化与导航、信息多媒体技术、元数据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和传统的编目、检索课程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具体的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图书馆、信息学基础认识;②信息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③信息组织与获取;④信息与社会、艺术、法律;⑤信息与经济、管理与市场;⑥认识论与研究方法;⑦主题讨论与研究;⑧专门学科与信息,等等。

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学单纯以作为机构的“图书馆”为对象的局限,突出了以信息为中心、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关注人类的需求与信息系统以及社会结构的关系,按照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在本质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具备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等信息职业所需素质和领导能力的学生。

2.2 德国

德国拥有较为完善的图书馆与情报科学教育制度,并有重实践技术的传统,各个图书情报学院多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进行教育改革。它们认为LIS学院毕业生不一定将择业区间界定在图书馆,也可从事各种管理、信息研究等公司、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所以在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涉及了不同的领域,并制定各相关教育计划(见表1),以使毕业生具有对劳动力市场适应的高度灵活性”。

2.3 日本

日本图书情报学会于2003年至2006年间实施LIPER项目,对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养向一般信息专业人员(Information Profession)的培养过渡,图书情报学教育向更一般的情报学教育转型;②本科及本科以下层次教育难以满足各类图书馆对信息专业人才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不足以承担专业教育的任务,专业教育要向研究生教育层次过渡;③希望从事图书馆工作的非专业学生人数增多,帮助他们进入图书情报学领域既符合他们的利益,也有利于增加专业研究的活力;④教育相对于图书馆实践的脱节与滞后。另外,现有课程在总体上置焦点于文献或信息的收集、组织、利用上,对利用它们进行知识探索活动的主体及其信息行为的关注相对薄弱。因而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上它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在专业设置上,将原来有图书馆情报基础、情报认识论、情报构成论、情报载体论、图书馆情报组织论、图书馆情报检索论六个专业方向进行修改和重组,形成了四个新的研究专业领域:情报和媒体社会研究、情报和媒体管理研究、情报和媒体系统研究、情报和媒体发展研究。

在课程体系上,课程体系中都加入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技术类和管理类课程,并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此外,为活跃教育环境,日本图书情报学教育还实行联合办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情报大学与许多国家的大学、图书馆或情报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合同,进行联合办学。如:匹兹堡大学、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上海图书馆、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情报学皇家学校、密西根大学信息学院等。

3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思路

3.1 调整培养目标

在国外,经过整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主要以培养满足社会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为各行各业培养从事信息管理的人才。这启示我们首先转变培养理念、调整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在当今自由竞争、自主择业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学情报学毕业生就业取向已不局限于图书馆或情报机构,而是面向社会广阔的各类信息部门,如政府机关、企业、经济部门、文化事业等单位。因此图书情报学教育要淡化以往单纯为图书馆这一“机构”培养人才的模式,要注重为“信息职业/行业”培养人才,形成“宽口径”人才培养机制。

宽口径培养人才并非培养能从事各种职业的“通才”。经过整合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应将人才目标定位在培养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集、组织、加工、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系统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应该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基本理论,但更应该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信息管理好信息服务的技能,适应当今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职业需求。

3.2 整合学科名称

经过整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应该有一个名实相符的学科与专业名称。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图书情报教育机构的更名已然成为趋势。有专家调查,美国全部49所LIS院系名称中,37所仍有“Library”字眼,占75.5%;既有“Library”也有“Information”字眼的共36所,占73.4%,都超过三分之二。已无“Library”字眼的有12所,占24.5%。英国17所LIS院系名称中,只有1所有“Library”字眼,其余16所已无“Library”字眼,但都有“Information”字眼。日本10所LIS院系名称中,有“情报”字眼的有8所,有“图书馆”字眼的只有4所,且都与“情报”连在一起,构成LIS。这些虽然都只是院系名称的变化,但也可以看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一级学科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是所有一级学科中唯一将二级学科名称并列的学科,因而常为人们所诟病。因此,选择一个能反映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趋势、体现本学科本质特征和特色的一级学科名称是非常必要的。有专家提出以“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名称,笔者认为是可以考虑的。

3.3 改革课程设置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程的设置。改革课程设置,一是要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共用的平台课程,如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实际上是以原图书情报学的核心课程,即以图书分类、编目,情报检索等为基础的,拓宽其应用领域,加入了新技术的内容,就可以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通用的课程。二是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如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等,将信息技术课程融入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之中。

近年来国内许多图书情报教育机构在改革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一种偏向是大量增设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而将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课程“边缘化”。其初衷是适应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其结果则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丢失殆尽,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只是学会一点皮毛。这实际上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整合的误解。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5

1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1.1 传统的职业形象导致“职业高原”现象

在我国现阶段,图书馆职业往往给人一种简单而程式化的工作印象,没有创新和深层的价值,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图书馆只是简单的借借还还,没有高素质人才,也不需要高素质人才,人人都能干。这种传统的职业形象,使得图书馆的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低,从而导致图书馆从业人员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缺乏职业自豪感和职业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导部门,长期以来处于高校的边缘角色,是圈内有名的“三低”(社会地位低、学术地位低、福利待遇低)职 业。目前,高校都偏重教学和科研,在招聘人员时都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图书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没指标进不来,往往成为“招聘人员”的收容站,导致图书馆员工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即使在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才,往往由于社会地位低,待遇差等原因,自己付出大量的劳动得不到社会认可和尊重,心理上产生不平衡,工作上消极对待,这就产生“职业高原”现象。

1.2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导致“职业高原”现象

岗位终身制是产生“职业高原”的另一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国图书馆大多实行岗位终身制,既不同外界交流,就是在内部,岗位调整也很少,有的人到退休都没换过岗位。馆员长期在同一工作岗位,做着重复劳动,遵循程序化的工作流程,稳定单一,没有压力,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思想观念不创新,只满足做好本职工作,不去积极关心与自己无关的部门和整个图书馆的绩效和形象,产生“职业呆滞”,最终导致“职业高原”现象产生。图书馆一般设有采访编目部,流通部,阅览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办公室等部门,业务工作内容单一,重复性的工作较多。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信息都比较简单,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熟练掌握。工作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很快就熟能生巧,以编目人员为例,每天就坐在电脑前,进行数据加工录入,一本书摸来摸去,要好几遍才能加工好,天天重复,难免要压抑和烦躁。而图书馆的流通人员每天就是借借还还,上架,还书,整理书架,每天下来也身心疲惫,还要面对某些读者的刁难,工作的乐趣少少。长期下去,“职业高原”现象自然产生了。

1.3高校图书馆晋升模式的单一导致“职业高原”现象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路径有两条:一是职务提升;高校图书馆一般设副部主任、部主任、馆长助理、副馆长、馆长,在有的高校图书馆副部主任、部主任都没有行政级别,馆长、副馆长名额有限,这条晋升路径对大多数图书馆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二是职称晋升;高校图书馆设管理员、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几个职称级别,管理员、助理馆员只要工作一年就可以评定,而馆员大学毕业生工作一年,发表几篇专业论文就可以晋升为馆员,非大学生在助理馆员评定三年,发表几篇专业论文也可晋升为馆员,一般情况下,不出意外,35~40岁就可以晋升为副研究馆员,而研究馆员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不但要在核心期刊,出专著,还要有指标限制,目前高校一般重教师,轻教辅,每年给图书馆晋升高级职称的指标非常有限,因此能晋升研究馆员的寥寥无几。如果一个图书馆员到了40岁没了上升空间,那么他的工作积极性能维持多久呢?这将很容易引起他“职业高原”现象产生。

1.4 图书馆员自身素质导致“职业高原”现象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迅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也需要不断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网上咨询、课题跟踪服务、学科导航、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信息素质教育等知识性服务较强的服务内容在图书馆各项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不断受到图书馆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面对这样的变化,部分图书馆员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外语知识和信息技能滞后,无法完成许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再加上年龄偏大,感觉从头学习时间和精力都难以保证,于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满足现状,没有太高的期望,不愿意改变也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慢慢地变得保守、封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滞后。这样,个人职业发展就会出现停滞,产生“职业高原”现象。另外,社会上对成功与幸福的曲解、不正确的价值观、工作与家庭冲突、压力过大、健康状况不佳等诸多因素,均会使高校图书馆员陷入“职业高原”的困境。

2解决高校图书馆员“职业高原”现象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减少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

首先,高校图书馆员应该正确认识职业高原现象。当自己的工作不再具有创新性,挑战性,自己的能力、成绩对图书馆的贡献不再等到领导的重视和承认时,应当意识到自己进入了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并接受“职业高原”这一事实。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职业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总会有停顿或间歇期;职业高原并不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而是一种创造性的间歇,是新的飞跃的起点,只要态度端正,做好心理调适,不断更新、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就能够顺利地渡过职业高原期。其次,高校图书馆员要不断提高自己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提高职业认同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然后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开发自身潜能,促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为防止职业生涯中出现的职业高原现象预先做好准备。再次,高校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工作内容,承担多种角色。在工作中要不断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拓宽工作范围,增加工作挑战性,提高工作成就感。最后,高校图书馆员要走出个人舒适区。许多人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都会本能地寻求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甚至组织与不例外。许多图书馆员在任职的初期,都会觉得工作轻车熟路,得心应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应得保守、封闭、僵化,最后在对外界变化麻木中自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的需要,这对图书馆员的晋升是一种致命的危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图书馆员应该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了解自己的远虑是什么,近忧是什么,不安于现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跨越“职业高原”。

2.2实行岗位轮换制

岗位轮换制是指在保证图书馆秩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图书馆内部各部门或图书馆各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岗位间的轮换。高校图书馆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图书馆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员工长时间、高频率地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工作,工作厌烦消极情绪可想而知。因此,通过岗位轮换,可刺激馆员的职业敏感意识,促使馆员适应新环境、挑战新技能、开发职业潜能,调动积极性,提高成就感,避免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带来的厌倦和发展停滞。这样就有效防止图书馆员内部职业高原现象的发生。可以说实行岗位轮换制是有效防止职业高原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2.3 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度,拓展学术空间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能为相应的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开发和利用,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馆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就是让学科馆员走出工作台,走出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到院系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去,加强与专业院系的强强联合,参与院系的教学科研活动。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图书馆工作的单一、重复和挑战性小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激情和学术热情,从而减缓“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

2.4 制定平等的晋升体系和科学的考评措施

这是有效防止高校图书馆员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制定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考评标准和晋升体系,并严格地执行,就会使图书馆员真正感到只要有能力,有技术就能有发展前途和晋升机会,从而促进个人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减缓“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

2.5 设定多重职业发展道路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 图书管理员;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近年来公众对“职业幸福感”的问题比较关注,根据中共中央《小康》杂志等机构开展的“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中数据显示,近年来超过60%的人幸福感在加强,调查显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幸福感是排在比较前的位置的。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相当重要,作为基层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图书管理员真的如调查中那样具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吗?具体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提出本文观点。

一、关于当前事业单位编制图书管理员职业幸福感问题的现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关于事业单位编制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幸福感情况,本文以本市(广州市)为例,以事业单位编制的基层的图书馆管理员为样本,随机抽样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5份,有效问卷180份。调查结果显示有86人即47.8%被调查者是显示职业幸福感比较强的,认为本职业幸福感不强有94人占52.2%,原因调查如下表:

二、影响事业单位编制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幸福感原因分析

(1)编制原因。受事业单位编制影响,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属小专业种类,科研搞不上去,评职称指标少,有困难;升迁机会少,前途可发展性不强。发展空间有限,缺乏目标方向。

(2)社会原因。当今社会讲究人际互惠交易,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属服务后台行业,一般不存在互利交易的机会,所以很多在职工作人员的个人实际问题无以解决,这打击了众多图书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3)职业性质原因。图书管理员的看起来清闲,实际上工作机械重复,生活显单调而易让人缺乏进取激情。

(4)个体心理原因。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说,作为图书管理员,发现同在单位同批次进入的其他专业或部门的同事,无论是工资、绩效、还是社会地位都高于自己的情况下会有心理不平衡现象。严重产生嫉妒心理。

三、关于加强当前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1)加强内部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本职业积极因素。采用座谈、文艺交流、学习、比赛共建等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图书管理员体会在当前充满竞争的社会“安定平稳”的优越性,居安思危就有幸福感;体会感觉“个人兴趣的实现”带来的愉悦感;要营造良好团体氛围,强化职业岗位的重要性,肯定到岗、爱岗、乐岗就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2)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在图书馆内部建立责任共享的职业生涯管理文化。制定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为员工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机会。

(3)设置多重职业发展道路。为图书馆员设计多重职业发展道路,不应仅仅追求从一般人员部室主任行政办公室主任馆长,或者专业技术职称(从助理馆员到研究馆员)等垂直式晋升途径,而应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结合。

(4)创设机会,增强图书馆员的职业成就感。鼓励各种类型团队产生,让馆员主动提出项目,积极参加与本职工作不同的项目工作,锻炼不同技能,发展兴趣,开发多方面潜能;增加馆员发展的级次。如国内某著名高校图书馆将图书馆工作岗位设为9个级别,采用岗位与职称不挂钩、岗变津贴变的方式,设定9个级别,使图书馆员上升的空间层次增多,对馆员是个良好的激励。

(5)调整纵向的职业结构,增加工作成就感。用工作轮岗的方式使员工处于经常性的挑战中,避免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带来的厌倦和发展停滞,增加其成就感。

(6)实行职业生涯更新计划,加强培训,鼓励创新。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在人员富足时,可考虑“减员增效”;鼓励馆员离开供应过度的职位,到供应不足或短缺的岗位上去。在定岗定编情况下加强培训,鼓励创新。

(7)从实际出发,作为图书馆管理员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正确对待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体会“工作给自己带来的社会声望”,要学会“自己和自己比,现在和过去比”,用实际行动改变“领导对自己的看法”,通过团体合作,共同努力,力创“单位实力”、弘扬“单位名气”。

综上,要加强当前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业幸福感,就要切实把握现有的积极因素,减少不良的消极因素影响,改善现有物质条件和调整内部结构,做到让每一位图书管理员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就能提高图书馆工作者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鑫璐.高校图书馆应进行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新世纪图书馆,2004(5).

[2]贺子岳.论图书馆的职业开发.图书情报知识,2004(2).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7

>> 高校图书馆员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图书馆馆员绩效评价 知识经济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影响的多角度探析 国内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模糊联系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的高校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价 浅析加强高职图书馆馆员绩效评价工作 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 学科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 嵌入理论在图书馆员职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馆员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初探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绩效评价研究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图书馆员工绩效管理研究 高职图书馆员工绩效评估问题研究 试析高等院校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模型的分析 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在图书馆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3 ] 陈淋,杨慧,程结晶,等.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模型的分析[J].现代情报,2015(7):29-35.

[ 4 ] 田迎玖.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图书馆馆员绩效评价研究[J].情报探索,2014(8):122-124.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定位;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53-03

高职图书馆的定位决定图书馆的办馆方向。弄清高职图书馆的定位问题,不仅有利于对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方向进行合理选择,并制定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也促进图书馆办馆实力的提升,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从而推进高职图书馆建设。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研究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内涵。定位由美国著名的营销专家艾尔・里斯(AlRies)与杰克・特罗特(Jack Trou)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率先提出。定位一词开始是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产品,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们对定位研究的逐步深入,定位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其定义也比较成熟,当前大家比较认同把定位定义为:是对于一个事物发展阶段性目标、方向的选择和确定,是事物在社会中地位、承担任务、扮演角色的确定。定位的意义在于对事物的发展某一阶段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关系到事物发展方向、担当的角色和达到的目标等,对一个单位或部门来说,明确了这个单位或部门的定位,就是明确了这个单位或部门发展阶段性目标和方向,可以说定位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制定发展规划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单位或部门定位不清或定位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单位或部门的发展和建设。所以说,任何单位或部门都要进行科学、准确、客观、合理的定位,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只有找了准自己的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把握事物正确的发展方向。

2.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研究的必要性。我国高职院校建校比较晚,多半于上世纪80、90年代新创办或是由一所中专院校、成人院校升格或转制而成,对高职图书馆而言,一般建馆时间短,如何加强高职图书馆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图书馆服务项目的开展和提高办馆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条件,基本成为高职图书馆在这段时期的工作重心和研究的主要方向,至于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性质、职能、作用以及发展方向研究不算多,而图书馆在学院应处的地位角色和目标等问题的研究和确立,或者说是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问题的研究更少。由于定位关系到高职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的确定,关系到高职图书馆发展规划及工作目标的制定。所以,科学给高职图书馆定位,确定高职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并根据其定位制定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确立图书馆办馆的方向,明确图书馆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心,推动高职图书馆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服务工作。高职图书馆只要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确立合理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及学校需要的发展目标,才能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以不同的定位服务,更方便、快捷地为师生乃至当地的政治经济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各要素的把控

1.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的把控。高职图书馆在学校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定位问题,根据《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相关的规定,高职图书馆是学校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这就定位了高职图书馆是学校文献情报中心,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而不是学校的行政单位或一般的收藏单位,这就是高职图书馆角色的定位。高职图书馆有了这样的定位,不仅明确了办馆方向、工作任务和和工作重心,而且还明确了图书馆工作的任务。有了角色定位就能指导高职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就是要围绕学校教学和科研开展系列服务工作,不管是文献资源建设,还是文献资源利用与开发都是围绕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开展的,为学校师生做好服务,为学校产学研和地方政治经济发展服务。

2.馆舍定位的把控。馆舍定位包括馆址定位和体量定位两个方面。一方面馆址定位是指图书馆选址,高职图书馆的选址应当坚持方便读者的原则,应该选择学校的中心地带作为图书馆址,最好还选择依山伴水的地方,既要充分考虑交通方便,又要考虑环境安静,符合安全和环境保护标准,等等。目的就要为读者营造一个安静优雅、服务全面的读书、学习场所。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体量定位,是指图书馆物理大楼的空间面积,一所高职图书馆的整体面积大小也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馆舍过小就会影响该藏书容量、阅览座位的设置等,如果馆舍过大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合理地给高职图书馆建筑面积进行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确定高职图书馆馆舍面积呢?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年颁布实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之图书馆建筑面积(见附表)已对各类高校图书馆的面积作了规定,此指标尽管年限比较久,但在新规定出台之前,它仍对各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这些年来各类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基本按照此规划建筑面积指标(m2/生)执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仍按此标准进行指导各高校图书馆建设,最近几年教育部出台有关高职评估指标仍沿用此《指标》。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文件中也对此《指标》的标准也作规定,即要达到此标准的90%为合格。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筑面积可取本科院校的90%。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笔者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大胆地对高职图书馆馆舍面积作预测,认为办学规模10000学生的高职图书馆建筑面积应达到20000平方米左右,办学规模15000学生的高职图书馆建筑面积应控制在30000平方米左右为宜。在图书馆物理大楼建设中应本着方便读者的原则,图书馆物理大楼高度不宜太高,一般不宜超过6层,以减少文献垂直传递的劳动负荷,图书馆设计实行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网柱,便于灵活使用图书馆。

3.馆藏数量定位的把控。馆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依据,图书馆如没有一定数量的馆藏便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也谈不上提供优质服务。高职图书馆馆藏的定位问题教育部已有规定,如教育部教发[2000]41号《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的通知规定,在建校初期,高职院校适用图书不少于8万册,四年内应达到适用图书不少于15万;又如教育部2004年4号《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综合、师范、财经、政法类的高职生均80册,医学和艺术类高职生均达60册,体育类高职生均达50册才达到合格标准;综合、师范、财经、政法类的高职生均45册,医学和艺术类高职生均达35册,体育类高职生均达30册为限制招生的标准;每年新增图书按高职类型2~3册不等。归纳以上各种指标并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具体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面积建设指标体系为综合、师范、财经类高职藏书量不低于25万册,理工和医学类高职藏书量不低于20万册,体育类藏书量不低于15万册。

4.馆藏结构定位的把控。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围绕学院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人才这一目标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在文献资源建设中除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外,还应特别注意收藏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注重教学与专业特点,重点选择与本校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文献;加强基础性、专业性、应用技术性和综合性文献的采购。同时,随着现代出版物文献载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断调整馆藏资源的结构,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藏电子出版物,抓好网络建设,形成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长期共存互补,使图书馆拥有更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在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比例上,由于历史传统和阅读习惯的原因,印刷型文献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图书馆藏书的主体,尤其是对办学时间不算很长的高职图书馆来说更应注重纸质图书馆的收藏,所以,在一段时期内高职图书馆仍不放松对纸质图书的收藏,在资源建设上仍然以纸质图书为主,可以保证传统印刷型文献建设,同时,对电子文献的建设也要购买,特别注意购买有特色的电子资源。高职图书馆可将购书经费进行合理划分,纸质与电子资源的比例为7∶3或6∶4为宜。

5.馆藏特色定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除了涉及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要为培养有比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的图书资源,因此,高职图书馆要突出文献资源的专业性、实用性,着重采集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文献,以技术性、实用性和应用性文献为馆藏重点,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只有这样,高职图书馆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人才做应有的贡献。

6.组织机构定位。图书馆机构的设置主要根据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高职院校图书馆实际而定,高职图书馆里的主要工作还是以文献为工作对象,以为读者服务为目的,以传递文献信息为手段,以收集文献为开端,把文献传递到读者手中,构成高职图书馆工作体系。具体来说,高职图书馆开展业务主要是文献收集整理、文献传递使用和资源开发。文献的收集整理(包括图书的采购、分类、编目、典藏)构成了图书馆的传统的采编部。文献传递使用就是文献的流通推广,推广的方式有外借、阅览、复印和宣传辅导咨询,构成了图书馆流通、阅览等部门。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有:文献检索、信息咨询、信息研究、数据库建设等,这就构成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等主要部门。除了以上一线业务部门外,还有办公室、技术部作为业务保障部门,有了这些业务保障部门才能使业务工作能够正常运作。总之,确保高职图书馆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一般需设立五部一室。有些高职图书馆尽管名称或设置名称有差异,实质上都是根据各图书馆的工作特性所决定的。目前,有的高职图书馆已对机构设置进行了创新,根据现在文献资源类型特征对业务部门进行整合,如根据目前高职图书馆主要围绕传统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两大系统开展服务工作的特点,将部门设置为基础服务部、信息技术部和办公室三个部门,即将传统的流通部和阅览部整合为基础服务部;将传统参考咨询和技术部整合为信息技术部,撤消传统的采编部,将采编部的工作一分为二,整合到基础服务部、信息技术部,这样,便于基础服务部、信息技术部两个部门分别将纸质和数字资源从采购、整理到使用形成一条龙服务和管理体系。

7.专业队伍定位的把控。高职图书馆专业队伍设置应按照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读者人数,还根据图书馆资源数量、开馆时间经及服务项目等因素配备专业人员,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指南》,其指导意见是:在校生人数超过1万人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不少于30人。如在校生达不到1万人时,各馆可根据学校的规模、读者人数及馆藏文献量,适当增减人员。

在人员结构方面,在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上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应逐步达到60%以上,根据这一规定,笔者认为高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学历原则上是大专以上的比例不低于60%,并随学校的发展和图书馆业务的逐步提升,需要培养或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在职称方面,图书馆人员的职称结构由高级、中级、初级组成,合理的比例应该是高级和初级约占50%,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占50%;在年龄结构方面也应呈现合理梯度,中年应占多数。

8.服务定位的把控。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在这个条件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高职图书馆已从传统的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根据读者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为读者开设了在线咨询,以聊天和电子邮件的形式解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条件的高职图书馆可以积极尝试开展科技查新,帮助读者查新和论文的查收、查引,积极探索学科馆员制度,推行馆员与各二级学院建立联系制度,根据二级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在导航、咨询、解答问题和用户培训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服务。总之,高职图书馆服务定位的落脚点应是读者,以服务为中心,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的,打破传统服务模式,树立现代的服务意识,给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结束语

高职图书馆的定位决定其发展方向,科学、准确的高职图书馆定位对高职图书馆今后稳步、健康地发展至关重要。弄清高职图书馆的定位问题,不仅有利于了解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制定图书馆的发展策略,还能促进图书馆办馆实力的提升,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从而推进高职图书馆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娅梅.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与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4).

[2]左慧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3]郭丽,陈平华.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指标体系中看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4]王元忠.高校图书馆建筑面积指标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9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图书馆;影响

1 政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

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以此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图书馆事业也迎来了历史的春天。

1983年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关于要求各级图书馆积极配合读书活动的通知》。1982年12月1日文化部制定颁布《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3月20日、文化部、国家教委、中科院四单位联合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文国字[87]044号),为图书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的方向。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图书馆的借书量及入座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1994年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定级的通知》。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通过《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至此各类图书馆开始探索计算机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应用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

200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制订工作启动。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由于政府改革开放的英明正确的政策做指导,仅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完成了欧美用半个多世纪完成的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成就。1980-2006年间,我国共举办了以图书馆技术为主的重要图书馆国际会议约42次。在1978-2005年间,我国图书馆界与国外同行间的大型互访约有258次。由此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图书馆学界已经与世界同行接轨。

2 政策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2.1 对图书馆物质资源建设的影响

1978年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家大加了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投入,1978后十年中图书馆经费每年平均增率为20.5%,远远高于国家十年间国家财政支出年增长率,也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增长:1978年有1256个,1984增加到2217个,2004年有2720个。因此可以充分说明政府对图书馆建设的极其重视程度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的决心。

1999年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关于行业标准《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2001年国家教会、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通知》。至此对于图书馆建筑的整理改建工作全面展开,在馆舍的建设方面有些省、市图书馆已成为本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06年财政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中,强调要从管理和制度上解决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经费中,非书资料所占比例已经超过总经费的50%。由于非书资料与图书资料的比例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致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悄然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

2.2 对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影响

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第25次会议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1981年国务院批转《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到1982年文化部印发《关于图书馆专业干部业务职称考核测验的几点说明》,2003年文化部制定了《全国图书资料系列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基本条件》。至此各级图书馆的职称评定工作已经正常、有序的进行。

198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发展和改革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几点意见》,改革开放三十年,2008年统计开设文献信息专业的学校共有50所。目前各类图书馆中人才呈现非常合理的结构。通过近三十年图书馆馆员的不懈努力,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趋于科学、合理,职称由高至低的比例承现出正三角形的科学分布。

截止2008年12月,共有13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开办了31次图书馆学专业短期培训班,培训人数多达2485人。这些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多种多样,这些培训班的班次之多、人数之众,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图书馆学专业短期培训在当前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也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

3 对图书馆专业技术的影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于1975年正式出版至今,共改编四次,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发文推荐该法为国家标准试用本,至今为国内绝大多数图书情报界广泛使用。

1981年国家标准局“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检索体系标准化会议”纪要。及1991年北京图书馆出版《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1995年《中国机读目录格式》和《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的出版,正式确定了中文书目著录格式采用CNMAC标准的制定,从而图书馆工作更趋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1990年7月31日颁布GB/T12451-90《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是图书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进步。为各类图书馆采编工作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质条件。GB/T12451-2001《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于2001年12月19日。计算机联合编目的应用,编目工作大范围的被专业公司所承揽。

1978年还是以纯手动卡片式服务,CALIS建设了三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以“十五”期间CALIS数据的普遍使用、2000年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使用、NSTL于2000年6月12日成立为准,至此标志着图书馆事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

2012年7月25日在上海揭幕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公布的数据称,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也就是说:至少有五亿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文献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从三十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来,国家政策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自1978年以来国家的方针政策下发的比较频繁、详细,无论从宏观上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还是微观到一系列规章、条例的颁布实施,国家、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图书馆自身的建设,都是不惜余力的在扶持图书馆事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图书馆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佳的发展时期。政府的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益渐少,由此证明政府以政策性指导逐步趋向于理性的科学、健康的方向调整转化,图书馆事业已进入一个正常稳定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郑建明,范兴坤.论我国信息政策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2009(04):3-7.

图书馆职称论文篇10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再局限于知识教育,而应重视如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维护个性健康发展,保证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这一重要转型,为作为中小学生“第二课堂”的图书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9年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颁布的《全民教育中的中小学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宣言》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提供信息和理念,对于在今天这个建立在信息知识基础上的社会中取得成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3版)》对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基本上都能达到《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以下简称《规程》)相关要求,如藏书量、阅读空间建设等。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室)已具备基本功能,但与公共图书馆和高职院校图书馆相比,其发展不容乐观。如: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图书馆(室)没有达到《规程》要求的最低藏书量,阅览室的规模小、阅览座位少,以及缺少具有图情专业的专职馆员等。这些问题使许多中小学图书馆(室)不能正常开展文献建设和读者服务,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制约了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适应高等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和规范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工作,教育部对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进行了修订。其规定:“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文献情报服务。”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为社会读者服务同样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向中小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成为时代新使命。

1 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状

根据海南省电化教育馆统计,目前海南省建设图书馆(室)的普通中小学校有2,080所,占学校总数的73.8%,藏书约有1,800余万册(不含电子图书),中学生人均纸质藏书量为18.1册、小学生人均藏书量为13册;中小学图书馆(室)从业人员中存在兼职人员过多,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中高级职称人员较少的现象(见表1)。

统计结果还显示,中高级职称人员中95%以上是非图书馆专业职称,严重制约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发展及规范化管理。

2 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与之相应的对策

为了深入贯彻《规程》,提高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更好地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作为海南省高校图工委信息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员馆,在相关领导的帮助与指导下,与海南省电化教育馆合作,共同创办了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业务人员培训班项目,该项目目前被海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海南省中小学重点培训工作之一。该项目自2010年起实施以来,社会反响良好,项目由开始的每年1期,逐渐增加至每年4期,并且列入海南省电化教育馆的常规性工作。2010―2015年,该项目组织者共组织筹划了17期培训班,参训学员涉及全省18个市县的460余所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共计有673人次参加。

2.1 筹划培训项目和组织教学授课团队

项目筹划之初,我馆就与海南省电化教育馆紧密联系,经过多次馆内会议讨论及对教学团队人员进行选拔,并根据教育部的《规程》,制订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培训计划及内容,拟订教学时间、地点,筹备师资力量、准备教学课件等。成立了有教学经验的馆员为骨干的教学团队,承担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业务人员的教学以及辅导工作,我馆的其他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培训阶段也给予了相应协助。

2.2 课程体系的设计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业务人员培训班项目,经过几年的培训,探索设计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有:中小学图书馆概述、图书馆管理实务、读者服务工作、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分类、文献编目、中小?W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实训参观考察、考核等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操相结合,侧重于实际操作。如:学员在培训期间在我馆进行读者服务、文献分类和编目、图书物理加工、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使用等实操培训。此外,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团队与海南省电化教育馆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及管理人员情况的调查问卷工作,教学团队每年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培训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使所讲授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更能有效地解决中小学图书馆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3 建立沟通平台,长期对学员进行指导和协助

我馆为了建立与中小学图书馆(室)之间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利用闲暇帮助解决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针对学员们提出的馆舍内部的设计、读者服务流程、各种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使用等问题,项目教学团队对问题认真指导并提出合理意见,并通过远程协助或到实地协助中小学图书馆员开展工作。

2.4 借助图书馆读者俱乐部力量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学生社团力量弥补工作人员的不足,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2016年将继续组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在学院团委指导下,我馆读者俱乐部成员在教学团队老师的带领下以志愿者或义工的形式协助中小学图书馆员对其图书馆(室)图书分类、编目、物理加工以及图书排架、读者服务等工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俱乐部成员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提高成员帮扶弱势群体的意识、社会公益服务意识及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5 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为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寻求合作机会,做到因势利导,激励职能部门发挥其功能优势,不失为有效、快捷地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与职能部门合作过程中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职能部门作为计划、组织、指挥的权力部门是组织和指挥者,而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最终执行者,在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资源、知识和服务功能等优势,树立图书馆形象和品牌,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3 项目的理论或现实意义以及取得的成效

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打破高校围墙、对社会开放、采取有偿或无偿服务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已对社会免费开放,向公众无偿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其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对外来读者发放借阅证、科技查新、用户情报教育与培训、社会调查、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开发报纸期刊信息资源等内容。近年来,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在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电化教育馆的高度重视和帮扶下馆藏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许多中小学图书馆(室)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馆藏资源不足、利用率不高,馆藏资源陈旧、数字资源匮乏,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法不完善等。基于此,我馆与海南省电化教育馆共同创办了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业务人员培训班项目。

3.1 开创省内高职院校图书馆(室)服务基础教育的先河

培训班项目在海南全省范围内对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该项目在2010―2015年期间,共先后组织了17期,涉及全省18个市县的460余所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参训学员多达673人次。

3.2 指导省内中小学图书馆(室)基础设施建设

培训班项目注重实践,服务社会,积极主动地到基层中小学图书馆(室)指导和协助工作。2013―2015年期间,项目教学团队深入了解和实地考察了全省10余所中小学图书馆(室),并指导其操作图书馆各种自动化管理系统,协助和指导筹建新库、回溯建库、文献编目加工和读者服务等工作。

3.3 提高全省中小学办馆水平

该项目针对海南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开展业务培训,规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文献资源建设标准,提高了中小学图书馆(室)业务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有效地推动了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

3.4 丰富?W生社团活动

发挥图书馆学生社团力量,带动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解决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为中小学图书馆(室)提供服务和指导工作中人力不足的问题。我馆通过组织图书馆社团参加该项目的实践活动,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又提高了其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实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3.5 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和扩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其专业性、特色性馆藏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加强和深化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理念,促进了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使我馆的业务能力和团队实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进一步增强了馆员的凝聚力,其业务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