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3:05:08

三角洲范文篇1

桑基鱼塘在当时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明清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桑基鱼塘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生丝市场的开拓与扩大(6),"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热潮的兴起与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密切相关。然而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能有效刺激国内蚕桑业规模的扩大,市场机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于珠江三角洲的制度环境,诺思认为如果忽视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单凭市场上相对价格的变动是不能解释历史上的重大变革的。

1.宗族制与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宗族势力强固的地区之一。(7)强大的宗教势力对桑基鱼塘的兴修,尤其是对"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热潮的掀起了促进作用。作为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并非仅仅是自然条件的彼此关系,还应当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8)宗族组织不仅是基塘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推动了桑基鱼塘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宗族势力源远流长,屈大均在描绘珠江三角洲宗族势力时说:"其大小宗,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9)宋代以来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不断迁入,在这里建立了盘根错杂的宗族关系。宗族组织严密,"粤地,多以族望自豪。"(10)当地各大族,"皆聚族而居。"(11)他们一般是一村一族,或一村二三族分区聚居。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是沙田区人民为了排涝灌溉,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将低洼地深挖为塘,蓄水养鱼,并把泥土覆于四周成基,种果植桑,而形成的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沙田的开发不仅是自然形成过程,而且是人工围筑过程,历史上,尤其是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的开发与宗族制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的大宗族,拥有雄厚的物力、财力,对沙田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沙田的大规模开发又为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二者成互动关系。(12)

随着沙田的开发,基塘面积也随之增加。在沙田的围垦过程中,有许多洼地不能用于耕作,为了消弥水患,人们将洼地挑挖成池塘,同时将基面扩大,这样既用以保护基内的农田生产,又将池塘用于养鱼,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宗族在对沙田的开发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基塘的形成与开发。

宗族很重视族田的捐制,族田在珠江三角洲所占比重很大。据1934年陈翰笙先生等调查,珠江三角洲一些县,族田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达到如表一(13)所示情形:

表一县番禺顺德中山新会南海东莞鹤山宝安%5060506040204030

由此可见大体上族田每县平均占50%上下。

族田形式的基塘的所有权属于整个宗族,是宗族的共同财产。"田亩即捐在宗祠,即系祖宗之产"(14),既是祖宗之产,那么宗族全体成员都有享用权,宗族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基塘的经营权属于管理的专人及佃耕者。族田管理主要有"义庄专管"、"宗祠统管"、"族人轮管"等形式(15)。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分离有利于经营者自主经营,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从事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

宗族由于族田等族产,积累了大量资金。除了宗族每年日常的消耗外,往往还有大量剩余,宗族都愿意将这些资金进行投资使其增值。投资土地在封建社会是比较合算的,而人多地少的态势明显,可供购买的土地较为有限,因而改造土地,使土地升值抬高地价,从而收取更高的地租,不失为一种为资金寻找出路的方法。事实上,不同等级、不同用途的土地租额是不相同的。明末清初,新会的葵田一亩租额已达十四、十五两银子,不仅比其他类型田地的租额高得多,就是比当地非葵田的土地价格也高出约一倍。(16)清代晚期,南海的基塘一亩租额,一般也达二十银元(折十四两四钱)之谱,比其他类型土地的租额同样高得多。(17)

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种桑蚕变得很有利可图。然而"弃田筑塘,废稻树桑"是风险很高的经营活动。一般个体农民不愿去冒这个风险,只是在保证一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前提下,为更好缴纳租税,把小块土地改作桑地,从事小规模的种桑养蚕活动。同时"弃田筑塘,废稻树桑"需要很大一笔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般个体农民也没有这笔"巨额"投资,因此即使他们认定"弃田筑塘,废稻树桑"有利可图,也无法实现。

事实上,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很少有一家农户把它的全部土地用来种桑,也很少有一个地方把全部土地专种一种作物。甚至在江南产丝区,桑地也仅占总耕地面积的约30-40%(18)。然而在珠江三角洲则出现了竭尽全力,专门从事养蚕的情形。在顺德曾出现过桑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从业人口总人口的80%。这种情形的出现与珠江三角洲根深蒂固的宗族制密切相关。

宗族经济实力雄厚,对族田进行"弃田筑塘,废稻树桑"改造的这笔投资,宗族能够支付。而且族田名义上为全宗族共同占有,对族田进行"弃田筑塘,废稻树桑"还可以要求宗族成员出工。这样能较好地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族田是宗族共同所有,所以对族田进行"弃田筑塘,废稻树桑"改造的风险可以分摊,可以弱化风险。族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股份制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外形势有利于蚕桑业发展的过程中,唯独珠江三角洲能投入大量的土地用于种桑,能以大量的人员从事蚕桑业。(如表二所示)表二广东省桑地面积和从事养蚕业的人口(约1923年)

地点桑地(亩)桑地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从事养蚕业人口总人口从事养蚕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顺德665000701440000180000080南海300000-20000042000048香山328800-382600-

表4.3资料来源:霍华德和伯斯韦:《华南丝绸业调查》第15-37页。引自"广东省的蚕丝业",载《中国经济杂志》,第五卷第一期(1929年7月),第604-620页。上表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尤其是基塘区桑地面积数量和从事养蚕业的人数,这些地区桑地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之高,从事养蚕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之多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宗族制对"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热潮的掀起起了推动作用。

2."一田二主"制与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的兴起和发展与珠江三角洲"一田二主"制的土地占有制关系密切。"一田二主"制,是同一块土地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有权"(19)。具有典型性的是:一个人享有征租权,而又承担办纳粮差。唯有他才能在政府的田赋单上以"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然而他除了作为一个征租人之外,与那块土地再无其他关系;而另一个人掌握着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耕种,只要他定期交纳地租给前者,他享有的使用权也同前者一样是持久的,可以继承和可以转让的。这属于一种土地二元所有制。前者称田底权,亦称田骨权,享有田底权者,被称为大租主、大苗主或骨主等;后者称田面权,亦称田皮权或永佃权,享有田皮权者,被称为小租主、小税主、小苗主、皮主、赔主或赔户等。这种复杂的土地占有制度在清代珠江三角洲是一种普遍现象。(20)这种"一田二主"制对桑基鱼塘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田皮权者有信心在租种的土地上进行较长时期的投资。因为田皮权者拥有田皮权,只要他们按期缴纳地租,田底权者不得随意剥夺其土地的使用权。把土地改造成桑基鱼塘,获利周期较长,只有对兴建桑基鱼塘有稳定的预期,土地的耕种者才会从事这项活动。田皮权对当时兴起的富裕佃农很有利,这种"永久占有"的权力,为其扩大投资经营提供了保障。毫于疑问,"一田二主"制的"田皮权"对农户从事桑基鱼塘的改造修建起了保障作用。

"一田二主"制下,所有的权力(田底权和田面权)都可以转让。一种权力既可以为某一个人所占有,又可以转让给另一个人。田底权和田面权两种权力也可以同归一个人占有,也还可以转让给与己无关的其他人。成交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有条件出售,或通过"典当"(抵押)。修建桑基鱼塘需要一笔投资,佃农可以通过"典当"(抵押)田面权获得所必要的资金投入;通过经商或其它途径而获得大量资本的人,通过购买取得田面权或田底权,而后进行投资,从事当时最有利可图的桑基鱼塘的生产。这样有效地拓宽了投资途径。

"一田二主"制下往往由二路地主承充转租,二路地主再转批给三路地主,三路地主再转租给农民。(21)这样经过几次转租,佃农直接耕种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这就迫使佃农对租种的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当时从事蚕桑生产比种稻集约化程度高,从而诱使佃农把土地改造成桑基鱼塘从事蚕桑生产。

在人多地少的形势下,租佃程序繁琐,也就是为取得耕种权必须支付相当于交易成本;为取得佃耕权还不得不出较高的租额。这也迫使人们追加投入,注重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人们从事桑基鱼塘式的经营活动。

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的合理化。不建立合理的可实施产权制度,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就不可能形成,资源就无法实现合理配置,经济就不可能有效地增长。一个高效率的产权制度正是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激励、配置、保险、约束四个方面的功能来诱导人的行为,改善资源配置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一田二主"制下,产权关系相对比较明晰。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及使用权。地主将土地承批包租给"二地主"就是将占有权、支配权及使用权在内的经营权让渡过给"二地主",然而地主只保留着土地的所有权,由此获得收益。"二地主"拥有经营权,既可以自己亲自耕种,也可以把土地再租出去。不过一般"二地主"以更高的租额将土地再租出去,所谓"五分揽出则取十分于诸田,不俟力耕,而已收其利数倍矣"(22)。甚至"二地主"再以批佃包租的方式将土地大面积的租出,承租者则成"三地主"。"二地主"将田租给佃农也就是将经营权再让渡给佃农,佃农向"二地主"交租,"二地主"向地主交租。地主为在以后发生田地争执时有利于自己,往往愿意承担交赋税的责任。土地的各项产权的相对分离,产权关系相对明晰,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一田二主"制对清代桑基鱼塘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3.租佃制与桑基鱼塘

清代珠江三角洲基塘地区租佃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由分成租制占主导地位发展为定额租制占主导地位;由实行实物地租为主到流行货币地租;以及预租制和押租制的流行。地租形态的变化,对桑基鱼塘的兴建、扩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物定额租制是按耕地面积规定地租量,佃户要向土地占有者交纳约定数量的实物地租。"其租额之多寡,系各视其田之肥瘠及彼处斛、秤之大小斟酌而定,亦属历来相沿之旧额。虽更换业主,佃户总照旧额立约输纳,其额亦人所共知"。(23)实物定额租制,最迟在唐初就已经出现了。明清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行定额租制的范围更大。从乾隆刑科题本中可以发现,实物定额租制在当时已广泛流行于全国各个地方,既在南方流行,也在北方流行,而且在南方更盛行。(24)

清代在珠江三角洲实物定额租制普遍推行。根据乾隆刑部档案的统计,在广东一百四十四件关于地租形态的材料中,实物分成租仅占六件,实物定额租便占一百一十六件。在基塘地区土地相对集中,田亩数又往往不准确。"或一顷而虚捏多顷","虚数浮于实数"(25)。有的祭田只记租额而省略田土面积数目,以致"论租不论亩"(26)。另外基塘一般远离居所,管理困难,主佃很难当场分成,因此大部分基塘采取定额租制。也就是说,在清代珠江三角洲基塘地区,定额制是占主导地位的地租形态。在定额租制下,由于租额固定不变,佃农比较愿意多投入生产成本,因为由此所获得的增产部分,全归自己所有,佃农的生产积极性因而有所提高。再加上地主不再提供或很少提供除土地之外的其它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复直接指挥与干涉生产之后,生产与收成的好坏就与他们无关。因此,佃农经营什么作物以及如何经营,就有了较多的自由。有了这种自由,富裕佃农便可以不再种植粮食作物,而种植获利较多的经济作物。在当时国际生丝市场扩大的刺激下富裕佃农纷纷改种桑树,"弃肥田为基塘"实行桑基鱼塘式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地租是根据田地山场的面积,佃户向土地占有者交纳议定数量的银租或钱租,它也是定额租制的一种形式,是交定额银钱地租。明中叶后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货币地租有了较大的发展。广东濒临海洋,对外贸易发达,货币地租比较流行。文献记载:广东东莞县民温日宣,有尝田七十五亩,坐落竹青州,一向批与胡成大耕种,先前因被水冲陷五亩,年收租银七十两,平均每亩一两。(27)

珠江三角洲地区货币地租更为流行。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区越撰写的《追远堂祀事凡例》中提到"庙前田塘"之租是以钱交纳的(28)。明末清初,"新会之西沙头、西涌、黎乐、新开诸乡……周回二十余里,为亩者六千有余,岁之租,每亩十四五两"(29)。1662-1722年(康熙四十年)东莞县张祚恒将自置沙顷一十亩也实行货币地租,每年租银42两1钱。康熙四十年,他将其中一半55亩,"租银二十一两送入祠中管业"(30)。乾、嘉以后,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更加活跃,货币地租日渐流行,尤其是在桑基鱼塘区。(31)

货币地租的流行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货币地租的流行,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缴纳货币地租,人们适应市场需求,栽桑养蚕,挖塘筑基从事基塘式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的活跃又促使人们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货币地租的实行对桑基鱼塘的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

4.圩市的发展与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的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圩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圩市的发展为蚕桑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交易条件,从而使国际市场的需求能有效刺激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圩市出现得很早,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圩市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文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狭义的珠江三角洲(32)1602年(万历三十年)发展到一百七十六个,其中以顺德、东莞、南海、新会为最多。清代圩市数量更是急剧增加,尤以专业的商品性农业区域和经济作物的中心产地为最。

圩市不仅数量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景象愈加繁荣。万历九年之前,顺德龙山乡大圩只搭廊肆作为"聚货交易"之所,挑买酒食者于肆市两旁张伞招客,"席地而饮",没有固定的酒店。后来,扩大规模,设立店铺。到清代已是"百物辐辏,商贾常满"了(33)。其它地方的圩市均有发展,其中尤以佛山的变化最大。圩市的交易额不断增加。据统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顺德县属的丝圩,每圩土丝交易额达十多万元(34)。

明清时期不仅专业圩市数量增多,市场规模扩大,而且圩市的布局也更有利于人们进行交易。珠江三角洲圩市分布的网络,大致说来,以广州、佛山为中心,从密到疏地分布在其周围。连成一片的九江(属南海县)、龙江、龙山(属顺德县)和坡山(属高明县)桑基鱼塘区圩市面上密度很大。以龙山为例,该乡土地面积为六十二点三三平方公里,1799年(嘉庆四年)人口约十万人,圩市却有三个桑市和大冈圩、螺冈圩等共十五市。每市贸易范围平均面积为四点一六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六千六百六十七人。作为弹丸之地的龙山,圩市达十五处之多,其中桑市竟有三个,大大便利了人们交易活动,起到了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圩市的定点根据供求情况,交通条件来确定。较大的圩市都设在地理要冲、交通孔道,或联系四方的枢纽区。小的圩市则设在交易范围适中地。目的在于使四周村民趁圩方便。《麦村舆图纪略》记载:"按麦村形势,以红花山为中心点,向来于对面山八图社处设立一圩,名曰中心圩,盖取居麦村之中之义也"。(35)圩市的布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商品化的水平、人口密度、交通发达程度等条件的变化,而经历着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市场的布局及其调整也有利于一般人们进入市场,使一般人的生产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市场起到了调剂产品余缺,配置资源的作用。

清代以后,出现了专业性的圩市,这是圩市发展的重要方面。顺德、南海、番禺、新会等桑基鱼塘区尤多。专业圩市有桑市、蚕市、丝市、鱼种市、塘鱼市,等等。专业圩市为满足专门生产某一产品的小生产者销售其产品的需要而设置。专业圩市的设置大大促进了当地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有的圩市还出现了劳动力买卖的市场。据清代档案记载,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八月二十九日,新会县何称可的家仆,因秋季稻禾成熟,而主人又患病,便同佃户李永春"出圩雇工人江名显、张邦彦、关子旺、张翰艺,并雇李有派小船一只,于九月初一日午,驾船去田割禾"(36)。由此可见,已有出卖劳动力的农忙工在圩市上等候雇主雇佣。劳动力买卖市场的出现,尽管规模不大,范围较小,但表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在基塘区对蚕桑业,养鱼业的商业经营起无疑了促进作用,对掀起桑基鱼塘兴修热潮也起了推动作用。为了保障圩市的正常开业,往往由乡绅出面组织乡兵护卫。龙山乡组织乡兵四十五人,除圩内驻一小营外,又分驻于该圩四周的金紫峰、天湖岭和苏埠山等险要之地,巡逻守卫,相互策应(37)。圩市的正常开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对蚕桑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地方圩市的发展取决于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的程度,反过来,圩市的发展又对后者起了促进作用。圩市的发展对桑基鱼塘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国际生丝市场的扩大,吸引了劳动人民从事蚕桑生产,然而个体农户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外国商人也不可能直接从单个农户手中购买生丝,必须有一个中介把农民与国际市场联结起来,不然农民只能放弃蚕桑生产,也就不会兴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圩市的发展则成功地充当了这个"中介"角色。不管是基本圩市、专业圩市,还是市镇,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商品集散市场的作用,这些圩市不仅彼此间及与外地的市镇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而且与国际市场发生联系。农户通过地方圩市与国际市场联结起来。

其次:圩市的发展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农户大规模地从事蚕桑业的生产,把田地改造成桑基鱼塘,就是为了交易。如果圩市没有发展,人们产出的桑叶、生丝等卖不出去,或者为了出售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等,那么农户不会"弃田筑塘,废稻树桑"。与其为出售蚕茧、生丝殚精绝虑,不如种稻来得轻松。再次:圩市的发展还为桑基鱼塘的修建提供了一些便利条件。劳动力买卖市场的出现可以满足蚕桑业生产的农忙季节对劳动力的需求,缺少劳动力的农户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买卖来弥补修筑基塘劳动力的不足。圩市一般都设有当铺,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六十七所载的典当铺数分县统计,番禺有二百一十八个,南海三百四十七个,顺德一百一十九个,东莞一百二十二个,新会一百一十二个,中山五十一个。尽管当铺带有剥削的性质,但是可为因修建桑基鱼塘而急需资金的人们提供或多或少的资金来源,从而当铺对桑基鱼塘的兴建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鱼迅速发展不仅是国际生丝市场刺激的结果,而且是珠江三角洲各种经济、社会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离开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不能发挥作用。要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的人文社会环境,根据实际做出相应的对策;同时要积极改善内部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氛围。

注释:

(1)道光《龙江志略》,《物产》。

(2)佛山革命委员会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1976年。

(3)顺治《九江乡志》。

(4)嘉庆《龙山乡志》:"乡田原倍于塘,近以田入歉薄,皆弃田筑塘,故村田不及百顷

。……塘基上则种桑,下则种芋,计其收入,鱼桑为利。……民舍外皆塘也。"

(5)咸丰《顺德县志》:"其西南顺德桑麻蚕丝,视南海利厚,除黄连外,如勒流、北水

、逢简诸堡出产尤盛,男女皆专务于此。"

(6)叶显恩:《略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业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与宗族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

期。

(9)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七,宫语,"祖祠"。

(10)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9,《氏族志·氏系》。

(11)嘉庆《龙山乡志》卷9,《氏族》。

(12)参阅刘志伟:《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禺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中国农史》1992

年第1期;叶显恩等:《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与宗族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

年,第4期。

(13)资料出自陈翰笙:《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第14-17页。

(14)浙江《续修山阴张川胡氏宗谱》,《祭祀规则》。

(15)张研:《清代族田经营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6)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蒲葵扇";又见叶显恩先生收藏的新会土地买卖契约

。转引自叶显恩:《略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品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

期。

(17)叶显恩:《略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品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

(18)《中国蚕丝业大观》,蚕丝业同业组合中央会编,东京,1929年,第76页。

(19)[加]魏安国:《清代华南地区"一田两主"的土地占有制》,《广州研究》1982年

第3期。

(20)[加]魏安国:《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宗族、赋税和土地占有》,《明清广东社会经济

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1)新会县档案馆馆藏何世德大小公堂结案。

(2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地语·沙田,52页。

(23)朱批奏折,乾隆四年八月六日,两江总督那苏图奏,转引自《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

抗斗争资料》。

(24)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高廷瑶:《宦游纪略》卷下,21页。

(26)顺德《水藤堡沙边乡厚本堂何氏事略》(民国14年刻本)。

(27)刑科题本,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九日,广东巡抚苏昌题。

(28)卢子骏:《潮连乡志》卷六。

(29)屈大均:《广东新志》卷十六,器语·蒲葵扇。

(30)民国11年(1921)东莞《张氏如见堂族谱》卷二十五,祚恒《送田引》。

(31)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又称小三角洲)包括番禺、顺德、中山、斗门、珠海等县全部,

三水、新会、南海、东莞等县大部,高鹤、宝安、增城等县一部分,以及广州、佛山和江门

市区。

(33)嘉庆《龙山乡志》卷土重来,杂著;又卷2,墟市。

(34)陈经善《岭南蚕桑要则》(1911年刊本)。

(35)岭南《麦氏族谱》(乾隆35年抄本)。

(36)《雍正二年九月十七日广东巡抚阿尔松阿题》,转引自刘永成《清代前期资本主义萌

三角洲范文篇2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行业竞争力;创新能力;行业规模;经济效益;因子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2004年,珠三角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13394亿元,实现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931.96亿元,人均GDP达4.63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79.98亿元,成为全国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珠江三角洲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都有诸多优势,例如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产业优势、开放度优势、市场化优势等等。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呈现全面开放的格局,珠江三角洲原先拥有的政策和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外贸出口面临国内外“一高一低”双重夹击、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等因素都使得珠三角经济发展尤其是其工业竞争优势面临挑战。近年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崛起,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形成了与珠三角竞争、合作并存的格局。面对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激烈竞争,珠三角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腹地、工资成本等方面都呈现出劣势。因此,对作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进行科学的测度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直观清晰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的现状,为今后行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把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划分为37个行业并对其竞争力进行定量的比较研究,对珠三角各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不足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对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一、指标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指标选择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工业企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从理论上来研究,对工业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及其评价要素的分析,可以从该产业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框定。根据系统、稳定、可操作的原则,本文选择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中37个行业的22个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本文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行业竞争力多层次综合性评价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给予实现。因为SPSS软件不能直接进行主成分分析,因此我们借助该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来完成。我们运用的多层次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在多个变量指标中寻找主因子,用主因子来充分反映原始变量信息,同时通过对整个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进行逐层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果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对影响最终结果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估,使我们对客观经济现象做出更为全面的把握。

我们通过提取主因子对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进行测定,按照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得出各主因子F1、F2…Fn,(n=1,2…n),将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即可计算各行业的主成分值。

Fn=λnX1+λnX2+…+λnXn(i=1,2…n)(1)

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每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也就是各主成分上的得分乘以其对应的方差率之和为综合得分,公式为:

Fn=F1K1+F2K2+…+FnKn(2)

行业竞争力得分值越高,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强;得分越低,说明该行业竞争力越差。结果为负值,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处于被评价行业中的平均水平之下;得分值为正值,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

二、数据处理

文中总量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和《广东统计年鉴》(2005)。另外,为了统一单位和便于计算,涉及到货币单位的指标统一以人民币为表示单位。由于行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存在着方向、数量级的不同等问题,为使各指标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可比性,应该将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具体来说,反映行业竞争力的指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正向指标(越大越好)和反向指标(越小越好),我们必须将它们量化为[0,1]上的指标属性值。这里,我们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其进行标准化和同趋化处理。

(一)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时候,功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Yj=(Xjmax-Xj)/(Xjmax-Xjmin)

Yj表示第j个指标的功效系数,X1表示第j个指标的数据值,Xjmin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区间上的最小值,Xjmax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区间上的最大值,以下相同。

(二)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功效系数计算公式为:

Yj=(Xj-Xjmin)/(Xjmax-Xjmin)

三、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SPSS12.0对经过功效系数法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到,当我们提取三个特征值(分别为10.530、8.437和1.646)时,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691%,这说明提取3个因子已经能够集中反映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行业竞争力指标的主要信息。我们对22个指标进行正交旋转,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

根据表2,我们可以把各主因子分别命名为创新能力因子、行业规模因子和经济效益因子。

主因子1(创新能力因子):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活动经费、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85以上,方差贡献率为47.862%,集中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情况。

主因子2(行业规模因子):在企业单位数、产成品、工业总产值、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亏损企业数量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65以上,方差贡献率为38.349%,反映了行业经济规模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主因子3(经济效益因子):在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本年应交增值税、利税总额、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等指标上载荷显著,均在0.8以上,方差贡献率为7.480%,反映了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四、结果评价

根据(1)式,将各主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各行业竞争力的主因子得分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创新能力因子项目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竞争力列前五位,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优势最为明显。实际上,这五大产业均为珠江三角洲的支柱产业,其中前四项是新兴支柱产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传统支柱产业,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更新的同时,加大了新兴支柱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这些支柱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明显优势将是今后珠江三角洲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行业规模因子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列前五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行业规模这一因子下,珠江三角洲仅有11个行业竞争力得分为正值(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余行业得分均为负值,这突出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行业布点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规模偏小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经济效益因子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列前五位。这表明新兴行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传统行业。有趣的是,在这一因子的得分中,所有行业均为正值,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工业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的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珠江三角洲实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良好成效。

利用(2)式,我们可以得到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各个行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如表4。

五、结论及建议

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竞争力最强的五个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三角洲范文篇3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委中心组以区长秦敏为团长,副书记、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学习考察团一行30人,于7月6日至12日,赴深圳、中山、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考察学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重庆驻深圳办事处的精心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该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这个地区崭新的一页,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当今,这个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昔日的边陲小镇、乡村农舍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带。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团、参观了深圳沃尔玛公司、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云辅工业园区,与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白云区政府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既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区长秦敏要求全体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第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与广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长江三角洲学习后提出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现在已有“中国五金制造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全国最大的红木家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以镇为单位的特色经济。珠海本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不断引进一大批名校进驻珠海,以浓郁的学府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珠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干部群众在前一轮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

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每年都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深圳动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还利用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现在已拥有蛇口、盐田港、招商物流集团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平台。仅集装箱一项物流业务就给深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450亿元。中山古镇坚持走“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灯饰产业为主,现在拥有灯饰企业1800多家,民用灯具国内市场率达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灯饰商铺,约7公里的灯饰一条街,成功举办了“99及2002年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灯饰之都”。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每个城市都有规模大、档次高、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深圳有规模宏大的现代物流园区、全国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园区;中山有部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和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等大批工业园区;珠海建有大学园区,聚集国内10多所著名院校,还建有10多个工业园区,园区工业产值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广州白云区有8个工业园区和1个科技研发走廓,2002年园区工业产值接近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占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迁政府拿出了近60亿,规划设计政府又投入1亿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无与论比。整个园区以圈层式分布。中心圈层为生态核心层区,中间圈层为产业服务、科研、教育区,外圈层为生产活动区。园区光湖面面积就达7平方公里,它将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

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国际跨国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价,转让1亿元基础设施,每年财政给2500万元补贴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学到珠海大学城安家落户,由此引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到珠海办学,从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头镇通过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TCL、长虹、台湾最大的空调零配件生产企业瞬亿电器、台湾世联集团等大型的企业集团,使南头镇形成以家电为龙头,以空调和彩电为拳头产品的产业格局。东莞通过引进台湾四大电子厂之一的台达电子厂,使一个接一个的IT厂商进驻东莞,成为世界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4、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外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远销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次越来越高,一大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来深,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东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来自港澳台的服装,鞋帽和玩具等加工业务,现在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资企业13800多家,利用外资18.16亿美元,出口总额183.83亿美元。IBM的副总裁说过一句形象的话: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产生波动。目前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扫描仪、鼠标、键盘等电脑配件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2002年世界500强东莞占30家,100强占12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达800家。中山通过优化调整外经贸结构,已形成以轻纺和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品为新增长点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贸易伙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注重品牌经济。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头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标,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现了品牌经济的效应。全国甚至世界的人们都是从认识“品牌产品”开始,再去认识了珠江三角洲。如家电产品,就拥有多个全国驰名商标,格力、美的、科龙、容声等等。还有中山的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琐、剀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等大批国内知名工业品牌。在品牌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除为品牌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有形服务外,还注重提供无形服务,如中山市重视营造品牌成长的氛围,每年评选十大品牌,并给国优、省优品牌重奖。

(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海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山市成为部级生态示范城市,珠海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东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结合执法局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迈进。广州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强拆违章建筑工作,使广州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视为企业服务。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强化亲商意识,改进机关作风,致力建设“服务型”、“开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制度。东莞注重提高办事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和政策;坚持每月用两天时间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企业现场办公;给300家大型企业发放办件绿卡,快速便捷办理各种手续;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近年来,九龙坡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跳出九龙坡看九龙坡,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结合在全区各级机关干部中兴起的学习“三个代表”新高潮,联系九龙坡区实际,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积极实施“三大战略”,打牢“三大基础”,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力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扬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发展、抓落实上。二是增强忧患意识,引导各街镇、各部门对照发达地区从思想解放的程度、抢抓机遇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以及观念上、思维方式上找出差距,并不断改进。三是机关干部要做推进九龙坡快速发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九龙坡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为此,区委、区政府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一是狠抓园区建设,加快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融合和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要以园区为载体,强攻招商引资,引导同类或相关联的企业和产品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园区。要加快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区内各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支撑作用。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抓住了重点骨干企业,就等于抓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促进骨干企业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狠抓扶优扶强,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社会平均贡献率和地方财政贡献率的要求,在全区确定若干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签订责任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争取用3—5年时间,把优势企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的企业实行重奖政策。四是狠抓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我区目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因此,要通过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些关键环节到生产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使老企业通过产品、工艺更新,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入股的股份制方式来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从而提高产业信息化程度。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一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狠抓特色产业的培育,增强发展的新优势。对一个区域来说,关键是要从建立比较优势出发,培育特色产业,面向全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定向集聚生产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领域、产品行业群,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有必要从21世纪战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龙坡的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空间布局、组合关系、成长机制以及政府功能。选准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并形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汽摩配件、铝制品等全市性、全国性特色基地,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区要以白市驿花卉苗木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为龙头,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特色经济的形成,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和新兴工业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

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实现自身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进一步落实国民待遇。积极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方式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引进国外及国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九龙坡投资办企业,注重引进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拓展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合作的新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企业外资经营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办厂经商,促进外资外经更大发展。

(四)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

现代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并以其高效能、低成本、专业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优点正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我区建设物流园区在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区委、区府要着手制定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推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我区建设成为西部的物流重镇和长江上游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龙坡区物流建设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工作,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管理体制;三是选择好发展物流的区域,采取一区多点的形式,确立核心区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园区建设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建设商务大厦、物展中心和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

三角洲范文篇4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988年,国家从经济地理角度界定黄河三角洲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和东营市的全部地域,即位于北纬37°56‘58“~38°15‘51“,东径117°51‘40“~118°24‘29“之内,总面积17623km2,其中滨州市9570km2,东营市8053km2。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60mm,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

一、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山东北部,其特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该区一方面表现为环境脆弱的总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自然趋势。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定位点就是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护和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阻止土地盐碱程度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力争达到使土地盐碱化程度能够减轻的目的;提高抗灾能力,资源实现可再生增值,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农林牧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大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新的依靠高科技的高效农业增长点,使农业产出率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成生产高效、生态协调的现代农业体系,使农业成为三角洲的优势产业。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主攻方向

保持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合理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建立黄河三角洲林业生态保护区,重点建设平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环城防护林三大体系。加强经济林建设比重,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畜牧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实施畜禽良种、牧草良种工程,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养殖场,建立和完善国家、区、乡镇的疫情监测网,确立畜禽生产的标准模式。同时,加大对畜禽场废水和污物的处理;以咸、淡水养殖基地为依托,以工厂化经营为支柱,点面结合,拓宽生产养殖面积,加大水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值。利用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水产养殖场,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营利润。同时,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研究工作。

三、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1.枣粮间作模式(山东省无棣县、沾化县)

(1)概况黄河三角洲地区枣树种植历史悠久,所产小枣早已闻名遐迩,享誉国内外,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沾化县,有“中国冬枣之乡”的美称。由于枣树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经过实践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以多种效益并举为最初出发点的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枣粮间作,即在粮田之间套种枣林。一般是在成片的粮田中,每隔一定的距离种一排枣树。很明显,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属于林粮间作一类。枣粮间作,其意义就在于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来讲,单位面积的枣树所得到的收益远大于单位面积粮食收益,这也是许多农民积极主动实施枣粮间作模式的内在动因。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风沙较大,大面积的种植粮食,易受风袭,实行枣粮间作,枣树有一定的防风屏障作用,这对粮田来讲也是有益之举。

(3)分析评价一是由于林粮间作必须在宜农宜林的土地上进行,而这些田块早先一般都是从事种植业的生产,所以,枣粮间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改良土地盐碱化和提高林草覆盖率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但枣树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二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很难保证大多数年份的风调雨顺,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宜农宜林的,因此,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在该地区的推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决不能盲目照搬2.“上农下渔”模式

(1)概况。“上农下渔”是当地农民所起的一种形象的名称,简单的说,就是将农田分为“上”(台田)和“下”(鱼塘)两个部分,在台田上种植粮食作物,在低洼地挖塘养鱼。基本做法是:在黄河沿岸和其它有引黄条件的低洼盐碱地带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实行水土分层治理,并在塘内养鱼,这样既能改造盐碱洼地,又能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上农下渔”模式采用的大多是“四四二”布局,即鱼塘占四分,台田占四分,道路沟渠占二分。鱼塘规格一般为长98m,宽82m,深2.8m,台田的主要规格限制在高度,一般都要达到2m,如果台田高度不够,超不过盐分随土壤毛细管上升的阈值,将会达不到改盐的目的。

(2)分析评价一是修筑台田,改造土地盐碱化的关键,在于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和淡水压盐。一般说来,在条形台田上连续种植三年水稻后,土壤的盐分就能洗去很多。“上农下渔”模式从根本上改造了土地经营中的主要障碍因素——含盐量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二是鱼塘的存在,使局部的空气湿度也有所增加,这十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有益于台田作物生长。一方面,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保证的淡水供应,这样即使在有限的枯水条件下,农作物仍能照常生长。另一方面,鱼塘的存在,无异于一个小型的水库,有利于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因此,“上农下渔”生态农业模式,能够合理有效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的盐碱地,达到治理与开发的协调推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三是“上农下渔”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只是刚刚起步,并不完善,还有一定的缺陷:①台田的塌方问题。由于台田完全由挖塘土方堆砌而成,并无任何支撑保护措施,在雨季或农作物灌溉用水过剩时,极易造成台田的塌方。②经济上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目前台田上的经济作物种植较少,种植的还只是一些低成本、浅根作物;其次池塘养鱼缺乏名优品种;③推广实施该模式的一次性投资较大,如无政府的支持,单靠农户的投入,经费难以得到保证。

3.草业—牧业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

(1)概况。国外常把草业作为一个产业,而我国草业尚未提到应有的地位,我们习惯把草业附属于畜牧业。以草养畜固然重要,但草与农林副渔业的联系也不容忽视。如农业方面,豆科草类有根瘤菌可固氮,绿肥可肥田,草还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与返盐,保持水土;林业方面,草是营林的先锋植物;在渔业方面,草则是鱼的重要饵料;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可利用草原料生产加工一系列的相关产品。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广阔连片的草地,故发展草业——畜牧业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前景可观。

(2)分析评价。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草业——牧业”生态农业模式,一是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抑制土壤盐渍化;二是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大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予以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何煜: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J].学术论坛,2000,5:42~43

[2]范小克:草业应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1,9:10~11

三角洲范文篇5

一、城市间竞争的概念

城市竞争是指城市政府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决策制定、制度组织安排来不断吸引外部生产要素投入和促进经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使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各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城市政府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控制、对经济发展政策如城市规划、地方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流动政策的制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来确定城市竞争能力的发展方向。正是政府间这种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竞争,加剧了城市竞争的力度,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区,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把各类城市连为一体,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竞争在同一层次的城市间广泛存在,如广州和香港在1999年的建设科技城和数码港的计划,广州与深圳的会展策略,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吸引外资的政策与措施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竞争,珠江三角洲内的各城市在区域条件较为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的集聚与专业化分工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在同一层次的城市中形成具有差异性的城市发展性质,东莞是国际性的加工业基地,顺德是国际性的家电生产基地;在顺德的容桂镇是全国空调器生产基地,北窖镇是全国的小家电生产基地;东莞的虎门是国际性的服装生产基地,中山的沙溪是国际性的休闲服装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的效用是使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了较合理的配置,城市之间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来相互促进发展,在竞争中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机会。城市政府之间的竞争大大促进了城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外资的吸引、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思想解放和制度的创新,加快了对外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竞争也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现象,如90年代为追求低成本的土地而出现的过量的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二、城市间竞争产生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集聚了各种企业和人口,从理性的假设来看企业总

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人口总是追求居住的效用最大化,若长期来看,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与效益为目的,企业和人口是可以在城市间移动,因此城市面对是大量的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资金、劳动力、技术等。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是一种在外资驱动下的城市发展过程,这使得城市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单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不断的受到制造业向成本低的地区转移和服务业在区域内重新布局的影响,不断的产业和技术的变化把城市带入到了经济竞争中去。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正是受益于这个过程。

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珠江三角洲担当的是产业链中生产基地的脚色,推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工业大都是具有成熟技术的制造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区位选择的要求是劳动力、土地、交通费用的低廉。由于珠江三角洲长期的基础设施投入使得地区的对外交通、通讯和各种城市设施十分完善,在珠江三角洲约3000万的外来劳工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价格十分低,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力市场是向全国开放的,全国约3亿的剩余劳动力为低价格的劳动力供给提高了保证,因此,在三角洲的各城市在除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外,发展条件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面对流动的生产要素,城市间不得不通过激烈的竞争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并充分挖掘城市的比较优势,不断地改善自身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地方政府的推动

从实现由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地实施与地方政府的分权化的改革,包括地方管理权限、财政、投资、开放等领域的政策与体制变化。这种改革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有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并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和地区综合实力提高的责任;另一方面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脱离了计划式的资源流动与配置,使政府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寻求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争夺稀缺的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要素。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各级地方政府以地区的中心城市为基点,不断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由于土地和城市基础设施是在政府的管制下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可流动的特性,在交通费用和劳动力等成本都较为一致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动员社会各种资源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形成土地在价格—质量的比较优势,把流动的生产要素固定在自己的地区。因此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责任转变为任何吸引流动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稀缺特别是资金稀缺的情况下,政府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三、城市间竞争的理论模式

1、供给指向型的竞争

当城市化到一定的阶段,城市的深入发展取决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即是城市能否有能力吸引额外的生产要素,这种能力就是城市供给基础,它包括城市的物质技术基础、城市投资的集聚程度、城市投资的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

建立有效的城市供给基础,可以降低城市的交易成本,不断的吸引生产要素的集聚,如吸引企业的迁入增加城市的生产能力,通过居民的迁入减低劳动力成本和增加区域内的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新老产业的更替和升级。因此,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城市间的竞争首先就城市供给基础的竞争,是有效供给的竞争。3、内生增长能力的竞争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要素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对单个城市而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单纯以吸引外部生产要素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根据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致力于人力资本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并不断地促进城市经济内部系统的相互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才可以达到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的目的。

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外部条件较为相似时,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决定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体现,因此培养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城市文化的配合与协调。

四、城市间产业集聚能力的竞争

产业通过空间的集聚可以实现同类部门数量上的增加和整体规模的扩大,实现在合作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往往是通过产业的集聚来克服中小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局限性,这种集聚是以产业链为中心的,并结合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业的前后向联系,这种空间上的紧密联系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城市的经营效率。

城市竞争中的产业集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更多的是强调集聚过程中的知识、技术的重新组合,强调技术人才的集中和一个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并通过这种结合促进城市内生增长能力的加强和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由于产业集聚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一旦集聚能力形成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潜力,城市政府在城市竞争中充分认识到了集聚的重要性,不断的寻求可以产生集聚的核心企业,十分注重培养和加强城市的集聚能力。

珠江三角洲各城镇的产业集聚的竞争激烈是通过专业性城镇的不断出现表现出来的,例如东莞定位于国际性加工基地,是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使其有别于顺德的家电制造业。东莞的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是其集聚了大量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企业,95%的电子信息产品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如东莞宏达厂周边车程2小时的范围内有相关的供应厂家30多家,宏达厂的45%都可以在这些厂中解决。东莞在专业化基础上,按产业链形式的集聚使其成为我国第四大的出口城市。

五、城市间制度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生产要素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制度的创新对城市经济的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城市的制度是城市经营软环境的体现,制度创新是指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包括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产权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和人才流通制度的创新。

制度创新在于通过交易成本的下降和培养城市的内生增长能力来提高城市竞争力,快捷有效的管理体制可以减少由于行政管理带来的效率损失,加快企业创办的速度和生产要素的流通;城市政府通过对人才的吸引、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合法产权的保护,会形成城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持续吸引生产要素的再投入。

普遍认为顺德是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案例,顺德通过企业产权体制改革,使政府完全退出了具有竞争性的行业,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如对顺德的核心企业科龙空调,政府通过股权的转让,逐步退出,最后由外资控股;在城市管理改革方面,顺德通过行政区划的合并,减少了土地使用权上的分散,发挥了中心城镇的扩散作用,是区域内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六、城市间环境条件竞争

城市竞争的环境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条件的竞争和生态环境的竞争。

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珠江三角洲大量以OEM为主要形式存在的加工业对对外交通的通达性和信息掌握与交换的速度要求很高,是决定了企业生存的条件之一,基础设施条件成为生产要素区位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竞争中往往首先是基础设施条件的竞争

城市政府是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政府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投入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城市竞争的实质之一是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的差异。如广州市政府近三年在基础设施的投入达600亿,未来5年还要投入900亿,东莞建设起了密集的交通网。

生态环境的竞争是近几年形成的城市竞争内容,已成为生产要素区位选择的因素,生态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合理交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用同样的工资吸引更多的高素资的人才,并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条件,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有产业十分有利。

城市政府以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在产业升级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政府长期努力的目标,如东莞的清溪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电脑加工业、顺德的伦教建立了广东第一个生态示范镇,并以此为基础向外招商引资。珠江三角洲的“水”、“山”和农田保护区以成为城市政府构造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政府对环境的长期投资,表现出政府在城市间竞争中强势。

七、城市竞争的策略框架

1、对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效的竞争资本,包括专业化的产业、政府可应用的财政、可动用的社会资金、全体市民的文化意识、环境与自然的条件

2、区经济发展条件和竞争城市的发展威胁进行经常的分析,抓住机会构成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的效应

3、城市规划作手,加强有效的基础设施供给、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保护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4、面对竞争,城市要建立全新的发展概念、广泛的企业网络和宽松的贸易环境,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充分的政府财政。

参考文献:

1.Porter.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theinnercity,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5

2.WillianF.L.,Competitivecities:Introductiontothereview.Urbanstudies,36,2000

3.于方涛等,新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汇刊,2001,4

三角洲范文篇6

一、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整体印象

通过学习考察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印象是:经济发展速度快;招商引资政策活;城市建设标准高。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他们能够立足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抢抓建特区的机遇,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管理理念,用足用活上级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东莞市,130多万人,GDP从1978年到2002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GDP达到了6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居民存款1000亿元,人均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8000元;像南海区,108万人,面积1100平方公里,2002年GDP达439亿元,人均4万多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城镇居民收入15329元,列全国百强县之首。同时,这些地方干部群众的观念新,经济发展的特色突出。如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不论是市县区,还是乡镇、村,都建有工业园区,并且园区建设正在转化升级,由粗放到精细,由无序到有序,由低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公司不断涌入,外向型经济生机勃勃。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小而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中山市古镇灯饰品,形成了大市场,相关企业全镇达3000多家;顺德陈村镇的“七巧”花卉是一家台资企业,已成为国内国际花卉销售基地;佛山的陶制品已占全国销售量的四分之一。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他们率先实行政务公开,下放审批权限,完善行政审批中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招商引资政策活。如珠海市在引进中山大学等名校时,政府除无偿提供土地外,每年还拿出4000多万元补助到珠海办学的教职工;深圳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给予每平方米建设用地补助300-400元;深圳皇田机场现更名为宝安机场就是根据港台投资商的要求而更名的,足以说明政府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的诚意;东莞、深圳等地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侨乡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外资企业。目前,东莞市民营企业达18万户,占全市企业的85%以上,深圳的民营企业占60%以上,南海区的软件科技园民营企业占87%以上,像珠海的格力集团、惠州的TCL集团都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珠三角”经济的主体。

三是城市建设标准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建设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文化品位”,所到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山青、水秀、城绿。如珠海、中山、顺德、南海等地城市建设,布局科学合理,管理严格规范,道路宽广、绿化面积大、亮化程度高、功能齐全、文化品位高。

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考察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商城乃至信阳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差距很多,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除这些地方具有沿海、沿边、特区、侨乡和邻香港、澳门等不可比的优势外,我们的干部群众在主观上同沿海地区的干部群众相比差距很大,集中表现在:思想没有人家解放,观念没有人家新,作风没有人家扎实,干事创业的精神没有人家高涨。少数干部群众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的思想,缺乏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存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缺乏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存在作风飘浮,人浮于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存在吃拿卡要、“官本位”现象严重、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缺乏顾全大局、服务大局意识。这些现象和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从根本上着力解决讲解放思想不知道怎么解放思想的问题,喊观念创新不知道怎么创新的问题,着力解决抓发展不始终、不一贯、不过硬的问题,抓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

三、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几点体会

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这次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是促进全市干部思想大解放,实现信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考察,让我们学到了先进,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更换了脑子,找到了差距,增加了发展的压力,是一次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考察。它无疑对加快信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以非农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发展羊山新区、平桥工业园等都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商城县是一个集山区、边区、库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们要以这次考察为契机,立足商城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找准差距,树立信心,真抓实干,抢抓机遇快发展,构建载体谋发展,创新机制求发展,优化环境促发展,扑下身子抓发展,加快商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一)加快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上有新突破。

解放思想是总开关。思想上有闪光点,经济发展才有增长点。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跨度。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次考察成果,借这次考察东风,用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实,教育引导我们的干部群众,考察回来后,我们已迅速向县四大机构领导、全县科级干部介绍了考察的主要收获和体会,认真查找了工作、思想、作风上存在的差距,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解决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小进则满、小富即安、未富亦安、不思进取和“等靠要”等落后观念,进一步解决想不想干的精神状态问题、敢不敢干的思想观念问题、会不会干的发展思路问题、能不能干成的工作作风问题。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思想;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自加压力、奋力赶超的思想;破除盲目自满、夜郎自大的思想,树立率先突破、跨越发展的思想,真正转变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对照先进找差距,自我加压促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快发展必须在招商引资、培育县域经济上有新突破。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后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四大家及相关部门组成招商引资工作班子,常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借资生财,借外促内,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落实市里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在税费减免、土地征用、用水用电、简化程序等方面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厉查处涉企“四乱”案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在项目论证、土地征用、贷款申请、技术改造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扶持环境;在上石桥镇以南沿商淮路规划群方出资民营经济园区,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要铁下心肠抓环境建设,痛下决心,重拳出击,对影响商城发展的人和事要采取“摘帽子”、“罚票子”、“砸饭碗”等硬手段,坚决打击,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护商的良好环境。

二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施“回归工程”就是聚集民资,依靠民力,发挥民智,实现民富的系统工程。最近,我们组织4个组,在全国各主要经济发展地方开展“民营经济风采万里行”活动,对商城籍在外经商的民营经济大户,进行采访,将他们的事迹制成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播放。县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和工商联正加强与全县5个资产超5000万元、15个资产超1000万元、100个500万元的民营企业业主联系,吸引在外从事私营物业管理、商品营销、企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回乡置产兴业。激活民间投资,启动全县大量储蓄存款和民间资金进入民营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三是抓项目,促发展。抓经济的主题重点应该是项目工作。商城的项目工作较兄弟县区相对落后一些,今后,我们将把项目工作作为重点,用主要精力抓项目。现在基本有把握的项目22个,投资6.4634亿元;力争的项目44个,涉及15方面,投资在8.382亿元。在抓法上,一要抓好项目库建设,拓宽招商领域。根据《商城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精心挑选一批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项目、重点项目,列入对外招商项目库。通过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登门招商等多种形式向外推介项目。二要围绕“大、新、高、优、广”做文章,拿出象制鬃、山货、甜菊、旅游等市场前景好、投入产出率高的项目、企业、资源吸引外商开发、建设、经营。三要牢固树立抓工业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招商引资的思想。通过抓项目工作,壮大骨干企业,激活工业存量,构筑县域工业发展新高地,推动全县14户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和3户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

四是加快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按照起点高、特色浓、环境优、速度快的要求,充分发挥西气东输、宁西铁路、信叶高速公路横跨上石桥镇的区位优势,加快上石桥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力争将其建成土地价格低、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投资回报率高“三低一高”园区,形成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聚集的“洼地”。

五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重点发展县城、上石桥和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功能较为齐全的中心集镇,构造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市场载体,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城镇聚集,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商贸、流通、服务等领域,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乡镇企业主导型、旅游开发服务型、特色产品商贸型、沿路商品流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三角洲范文篇7

一、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整体印象

通过学习考察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印象是:经济发展速度快;招商引资政策活;城市建设标准高。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他们能够立足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抢抓建特区的机遇,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管理理念,用足用活上级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东莞市,130多万人,GDP从1978年到2002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GDP达到了6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居民存款1000亿元,人均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8000元;像南海区,108万人,面积1100平方公里,2002年GDP达439亿元,人均4万多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城镇居民收入15329元,列全国百强县之首。同时,这些地方干部群众的观念新,经济发展的特色突出。如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不论是市县区,还是乡镇、村,都建有工业园区,并且园区建设正在转化升级,由粗放到精细,由无序到有序,由低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跨国公司不断涌入,外向型经济生机勃勃。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小而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中山市古镇灯饰品,形成了大市场,相关企业全镇达3000多家;顺德陈村镇的“七巧”花卉是一家台资企业,已成为国内国际花卉销售基地;佛山的陶制品已占全国销售量的四分之一。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他们率先实行政务公开,下放审批权限,完善行政审批中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招商引资政策活。如珠海市在引进中山大学等名校时,政府除无偿提供土地外,每年还拿出4000多万元补助到珠海办学的教职工;深圳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给予每平方米建设用地补助300-400元;深圳皇田机场现更名为宝安机场就是根据港台投资商的要求而更名的,足以说明政府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的诚意;东莞、深圳等地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侨乡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外资企业。目前,东莞市民营企业达18万户,占全市企业的85%以上,深圳的民营企业占60%以上,南海区的软件科技园民营企业占87%以上,像珠海的格力集团、惠州的TCL集团都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珠三角”经济的主体。

三是城市建设标准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建设上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文化品位”,所到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山青、水秀、城绿。如珠海、中山、顺德、南海等地城市建设,布局科学合理,管理严格规范,道路宽广、绿化面积大、亮化程度高、功能齐全、文化品位高。

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考察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商城乃至信阳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差距很多,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除这些地方具有沿海、沿边、特区、侨乡和邻香港、澳门等不可比的优势外,我们的干部群众在主观上同沿海地区的干部群众相比差距很大,集中表现在:思想没有人家解放,观念没有人家新,作风没有人家扎实,干事创业的精神没有人家高涨。少数干部群众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的思想,缺乏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存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缺乏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存在作风飘浮,人浮于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存在吃拿卡要、“官本位”现象严重、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缺乏顾全大局、服务大局意识。这些现象和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从根本上着力解决讲解放思想不知道怎么解放思想的问题,喊观念创新不知道怎么创新的问题,着力解决抓发展不始终、不一贯、不过硬的问题,抓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

三、赴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的几点体会

市委、市政府组织的这次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察,是促进全市干部思想大解放,实现信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考察,让我们学到了先进,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更换了脑子,找到了差距,增加了发展的压力,是一次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考察。它无疑对加快信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以非农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发展羊山新区、平桥工业园等都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商城县是一个集山区、边区、库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们要以这次考察为契机,立足商城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找准差距,树立信心,真抓实干,抢抓机遇快发展,构建载体谋发展,创新机制求发展,优化环境促发展,扑下身子抓发展,加快商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一)加快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上有新突破。

解放思想是总开关。思想上有闪光点,经济发展才有增长点。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跨度。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好这次考察成果,借这次考察东风,用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实,教育引导我们的干部群众,考察回来后,我们已迅速向县四大机构领导、全县科级干部介绍了考察的主要收获和体会,认真查找了工作、思想、作风上存在的差距,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重点解决因循守旧、怕担风险,小进则满、小富即安、未富亦安、不思进取和“等靠要”等落后观念,进一步解决想不想干的精神状态问题、敢不敢干的思想观念问题、会不会干的发展思路问题、能不能干成的工作作风问题。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思想;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自加压力、奋力赶超的思想;破除盲目自满、夜郎自大的思想,树立率先突破、跨越发展的思想,真正转变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对照先进找差距,自我加压促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快发展必须在招商引资、培育县域经济上有新突破。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后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四大家及相关部门组成招商引资工作班子,常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借资生财,借外促内,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落实市里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在税费减免、土地征用、用水用电、简化程序等方面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严厉查处涉企“四乱”案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在项目论证、土地征用、贷款申请、技术改造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扶持环境;在上石桥镇以南沿商淮路规划群方出资民营经济园区,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要铁下心肠抓环境建设,痛下决心,重拳出击,对影响商城发展的人和事要采取“摘帽子”、“罚票子”、“砸饭碗”等硬手段,坚决打击,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护商的良好环境。

二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实施“回归工程”就是聚集民资,依靠民力,发挥民智,实现民富的系统工程。最近,我们组织4个组,在全国各主要经济发展地方开展“民营经济风采万里行”活动,对商城籍在外经商的民营经济大户,进行采访,将他们的事迹制成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播放。县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和工商联正加强与全县5个资产超5000万元、15个资产超1000万元、100个500万元的民营企业业主联系,吸引在外从事私营物业管理、商品营销、企业生产和科技开发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回乡置产兴业。激活民间投资,启动全县大量储蓄存款和民间资金进入民营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三是抓项目,促发展。抓经济的主题重点应该是项目工作。商城的项目工作较兄弟县区相对落后一些,今后,我们将把项目工作作为重点,用主要精力抓项目。现在基本有把握的项目22个,投资6.4634亿元;力争的项目44个,涉及15方面,投资在8.382亿元。在抓法上,一要抓好项目库建设,拓宽招商领域。根据《商城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精心挑选一批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项目、重点项目,列入对外招商项目库。通过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登门招商等多种形式向外推介项目。二要围绕“大、新、高、优、广”做文章,拿出象制鬃、山货、甜菊、旅游等市场前景好、投入产出率高的项目、企业、资源吸引外商开发、建设、经营。三要牢固树立抓工业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招商引资的思想。通过抓项目工作,壮大骨干企业,激活工业存量,构筑县域工业发展新高地,推动全县14户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和3户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

四是加快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按照起点高、特色浓、环境优、速度快的要求,充分发挥西气东输、宁西铁路、信叶高速公路横跨上石桥镇的区位优势,加快上石桥民营经济园区建设,力争将其建成土地价格低、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投资回报率高“三低一高”园区,形成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聚集的“洼地”。

五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重点发展县城、上石桥和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功能较为齐全的中心集镇,构造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市场载体,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城镇聚集,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商贸、流通、服务等领域,努力在全县形成一批乡镇企业主导型、旅游开发服务型、特色产品商贸型、沿路商品流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三角洲范文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环境;产业文化;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业,从狭义上讲,是信息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的总称。从广义上讲,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工业更应视为一种科学文化、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模式和一种有利于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高科技手段[1]。最新研究表明:智力密集、风险资本、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区域因素并不与创新过程发生必然联系。所谓创新,是各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作用而创造(生产)技术的过程,因此要高度重视区域创新环境(innovativemilieu)的建构。区域创新环境,又称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一个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地——社会——环境”互动系统[2]。营建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种创新环境的形成已经成了当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高新区的发展,区域创新环境的作用更不容忽视。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就像是一种空气,一种土壤,培育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同时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文化哺育、人地和谐和社会进步。

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具有较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和周期长的特点。从珠江三角洲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区域创新环境来看,现有条件还不能很好满足“三高一长”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商业化、功利性倾向明显。由于地缘文化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深受香港发展模式的影响[3],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的许多城市实际上走的是“商业兴市”、“资源耗损”和“环境退化”的发展道路。分析一下珠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环境形成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渠道,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明显的商业化趋势。如,广州科学城主要开发目的一是吸引外资,二是促进出口,仍是初级外向型经济的产物;又如,尽管珠江三角洲与电子有关的中小企业群,尤其是东莞、惠州、深圳高技术产业走廊形成的产业文化,对北京中关村企业和国外企业造成极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一地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区外,工业发展仍以外资导向为主,自己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为了维持企业生存,这些中小企业只能被迫转向风险小、回报率高、见效快的行业,即高利润活动,包括电子产品和零部件的买卖活动、房地产经营、保健品生产等等。因此,如何利用当前金融海啸时期的全球联系,尽快克服企业的商业化经营,发展本地创新网络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课题。严重的商业化倾向是珠江三角洲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通病,亦是区域创新环境构建的主要不利因素。为此,在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展本地企业的合作甚至发展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协作,以培育区域创新网络是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应该在本地创新网络和本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中发挥良好作用,这对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和新优势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各地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应当从长远出发,着重于提供和维护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创新的扩散和知识的积累创造条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①完善市场法制建设,给所有企业一个长期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健康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具体操作上又分为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建立物质基础,如投资建立企业家聚会的场所,以及投资于培养人才、产生技术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硬方式)。另外一种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力的形成以及文化氛围。归根到底,主要着眼于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的创新精神,尊重人才的区域文化(软方式);②进行制度改革,给企业家一个成长空间。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与衰落消亡往往得失于转瞬间,而其中历练出的企业家群体是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我省目前的企业家最热切盼望的往往就是一种灵活宽松的环境和主人翁的地位;③大力加强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区域的信息交流。

创造区域创新环境的另外一种渠道是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4],其出发点是利润和各种效益。对企业而言,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克服“垂直一体化”的经营思想。我省一些大企业盲目讲求规模,重视产量,把产品大部分价值增殖环节都控制起来。这样不但降低了企业专业化程度,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不利于开发新产品,而且对于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高新技术产品来说,不适于这种生产结构的运作,使得企业转产困难,风险成本增加,不利于迎接突发性事件;②中小企业必须自我创业和发展。实际上,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应该具有更强的发展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③将企业家能力培养、劳动力素质提高、研发资金投入、增加企业间联系摆到正确位置上来。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亦有利于整个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④增强企业间的协作意识,形成有机联系的地方性网络。最终目的是建立高新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区域经济综合体;⑤建立一种与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源泉同步发展的区域新文化;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同企业自身利益的内在联系。企业应该增加对区域公共设施的投入,为区域新的社会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开展公益活动。意识到自身发展潜力源于区域创新环境的培养。公务员之家:

归纳起来,体制问题及思想导向问题是制约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今后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区域创新环境与地方经济及企业自身利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优化企业体制,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特别是制定出适于自身长远发展并且有利于建设地方的区域创新环境的企业发展战略,同广东省的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和科学发展观的地域实践等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一道为发展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J].地理研究,2001,20(3):307-314.

2.叶岱夫.惠州学院后山风景区景观命名的初步研究[J].广东园林,2009,31(1):10-14.

三角洲范文篇9

一、学习考察概况

为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找准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九龙坡的使命感,结合全区正深入开展的“树立直辖意识,更快更好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区委副书记、区长秦敏为团长,区委副书记、区人大主任廖涛为副团长的区委中心组考察团一行26人,于6月10日至17日赴长江三角洲的上海青浦,江苏省昆山、张家港、苏州,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地考察学习了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业园区开发与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重庆驻上海办事处的积极联络安排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热情接待下,学习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得长三角者得天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6个地级以上城市,因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浦东开发,16个城市迅速集结为当代中国现代化战役中活力四射的一支劲旅。长三角日新月异的经济扩张形成了完整的都市群,汇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实力,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5.8%的人口,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考察团先后参观了上海青浦区规划馆、博物馆、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与青浦区党政领导和园区管委会领导进行了座谈,进一步学习了解了青浦区加快发展经济社会的成功经验及作法;与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市领导座谈交流,向他们请教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参观了张家港市暨阳湖生态园、梁丰生态园、世纪广场、前溪居民小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听取了张家港市领导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府职能调整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介绍;参观了杭州市宋城和萧山区湘湖,学习考察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考察学习了宁波市北仑新区、北仑港资本运作、土地流转和港口建设的经验。

在学习考察中,六地区思想解放程度之高,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城市环境建设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思想观念新,发展意识强。在六地区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领跑发展的超前思维、率先发展的全新观念和咬定发展不放松的强烈意识。如昆山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坚持自主创新、优化服务、提高效能,通过走工业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2005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9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760.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4.17亿元。昆山的巨变只是我们这次考察所有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工业化的理念和思维已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昆山还是在宁波,亲商、安商、富商的观念已成为上上下下的自觉行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最大,但求最强的发展意识,是这些地方外向型经济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是产业群聚,特色显著。六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利用、民营资本、现代物流等方面形成群聚,成为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05年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259个,总投资154.08亿美元,合同外资99.61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项目391个,独资企业1007个,投资商来自欧美、日韩、港台等41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有20家在开发区投资办厂,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民生用品三大支柱产业;杭州萧山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到98%;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工业、利用外资、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现代临港型大工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龙头。三是发展速度快,经济持续增长。六地区虽然经济体量大,但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如上海青浦区2005年实现增加值3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181.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05.8亿元,增长19.5%,全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7.6亿元,刷新历史新纪录,比上年增长34.4%;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加30.28%;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从开发之初的11.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81亿元。四是文化底蕴深厚,人居环境优美。走进长江三角洲,深深地被这里沉淀着的深厚文化底蕴所感染,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音乐、民俗等于一体的江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魄宝奇葩。如杭州文脉悠长,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现有岳庙、六和塔等14处部级文保单位和茶叶、丝绸等5个部级博物馆,有2个部级风景名胜区、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一个部级旅游度假区;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水而造,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到处都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五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六地区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处于蓬勃发展态势,人民安居乐业。如青浦区建成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东方绿洲,张家港市投资200亿建设4.4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就达1000多亩、绿化率达45%的暨阳湖生态园区,打造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张家港市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人民为宗旨,深入实施富民工程、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农民人民纯收入8750元,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达98.5%,农民社会保障达99%,老年农民(居民)享受养老补贴覆盖率达99.2%,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5%。

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转变了我们的观念,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区在观念上的差距,在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压力,同时在考察比较中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作法

在短短几天的实地学习考察和交流讨论中,我们发现这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探索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作法。

(一)切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观念新

六地区都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个“牛鼻子”,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破除陈腐思想的束缚,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始终坚持以发展说话,发展以数字说话,数字以事实说话。树立“超越自我求发展,跳跃式前进快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大发展”的新观念。坚持围绕发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发展,四大班子之间、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都围绕中心、步调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以发展求共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心一意抓发展、万众一心求发展、千军万马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识到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坚持“助你发展,助我繁荣”的理念,总结出“服务老乡求稳定,服务老外求发展”的成功经验。张家港市提出“始终坚持率先发展,始终坚持发挥拼搏精神,始终坚持培育开拓进取的干部队伍”理念,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经济发达地区主动把自己纳入经济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循环中,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立足本地,放眼世界,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完善自我,顽强地超越自我,他们是经济的巨人,更是观念的巨人。

(二)坚持科学定位和高起点规划,发展思路清

思路决定出路。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无不感受到他们发展的大谋划、大手笔和大动作,其发展思路之清晰、定位之准确、规划之完善,让人叹服。苏州工业园区对288平方公里的辖区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的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新城区。根据发展总体目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以及“适度超前、滚动开发”的原则,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并先后实施了300余项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规划,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张家港市制定了“中心城区,保税、出口加工业区,冶金工业区,机电工业区,轻纺工业区”的“一城四个片区”详规,坚持政府的一切发展均严格遵循暨定规划。青浦区建立规划馆,确立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占地面积56.2平方公里的青浦工业园区内道路、通讯、自来水、电力、天然气、供热、污水处理及雨水排放等基础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已达国际标准水平。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机制活

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科学地构筑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区别于一般行政区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国际性。青浦区政府建立新城区投资公司、朱家角投资公司和青浦区投资公司,用三个公司来运做56.2平方公里的园区建设,通过市场来滚动发展。在资金运行方面,三个投资公司实行起步注资、逐步增资、银行贷款、举债建设发展模式,各公司通过自身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进行资金平衡。在管理方面,成立领导小组,由区领导任组长,开发管理、重大项目、债务偿还等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定;成立园区管委会,进行具体操作和运行;政府提出投资负债要求,政府财政不担保,实行财务监管。苏州工业园区建立全新的开发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等股东组成;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是管理主体,下设17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宁波市北仑区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简称“北仑新区”。北仑新区区委书记兼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区长兼第一副主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北仑新区主要负责社会服务工作。

(四)强化软硬件建设,发展环境优

筑好巢方能引好凤,修好码头自有船来靠。一个地区软硬环境改善了,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投资高峰。在硬环境建设上,六地区遵循“两个先行一个调动”的原则,即规划先行,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先行,充分调动和挖掘民间资源、社会资源,凡是愿意到他们这里投资创业的,都由当地政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确保投资企业很快投产运行;下大气力建设好生态环境,建生态城,打文化牌,增强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地方政府的职能真正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经济环境建设为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00多亿元,其中1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标准;苏州以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为契机,加快推进苏州东部新城区开发和市域cbd建设,相继建成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风之园等一批开放式景观,新增绿地1700多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商住房550万平方米,随着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50多项重大工程建成,环金鸡湖地区正成在加快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在倾力投入建设硬环境的同时规范政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和改善发展软环境。一是创造上下同心、开明开放的投资环境,坚持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放水养鱼,打枣不伤树、让利图发展”等观念,实行部门年终考核由企业打分评定办法,坚决杜绝“政府开门招商,部门关门打狗”现象发生。二是创造主动热情、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确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坚持“政府就是公仆、管理就是服务”、“人人是投资环境,个个是招商主体”,着力建立长效服务体系,推行服务全程制,从各个环节降低客商投资成本,确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错不在自己身上产生,企业不在自己这里受冷遇,提升一站式服务功能,严格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形成“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三是创造公正严明、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营造出“科学、规范、透明”的氛围。四是创造优惠宽松、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在项目审批、财政税收、海关物流等方面获得相应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良好条件,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动力足

六地区在发展中,都坚持打好基础、建好平台、选好项目、引好资本,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政策招商,制定优惠政策,对有实力商家,适当牺牲一定的眼前、局部利益;二是网络招商,在网上信息,宣传自己,捕捉信息,寻觅商机;三是会展招商,派人参加各类会展,收集信息,结识朋友;四是以外引外招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亲商、安商、富商、扶商,以良好的服务环境让外来商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吸引外商的合作伙伴、朋友来当地兴业;五是产业招商,集中优势资源,把某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六是中介招商,凡对招商引资作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中介人,不论身份,形成“大招商大报酬,小招商小报酬,不招商零报酬”激励机制;七是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招商,主要是加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压力,大力推行末位淘汰制、绩效工资制,将招商引资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直接与干部的升迁挂钩。

(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支撑强

在六地区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他们除把招商引资、gdp增长、财政收入水平等作为考核地方干部的重要指标外,也把社会的和谐度、人民的满意度以及地方竞争力等“形而上”的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加大和谐社会的构建力度,加大学习创新工作力度,寻求发展的强大支撑。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推进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富民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农民投资性、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强,200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9420元;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打造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五道保障线,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消除矛盾和社会隐患,构筑起和谐安宁、协调发展的社会风貌。苏州工业园区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长超过20%,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累计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城市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经验,先后建成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部级创业服务中心、部级软件园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投资30亿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网络,聚集了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跨国公司和部级研发设计机构5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人;区内农村居民社保参保率和企业公积金参保率均达100%,90%农户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难有所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加快九龙坡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新的起点期待着新的突破。如何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认为,学习长三角先进经验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做到一以贯之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调整思路,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坚持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全面促进思想大解放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九龙坡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上的差距,实际上最大的差距仍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这是束缚我们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个精髓,在坚持“四破四立”的同时,着力强化“三种”意识,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行动上。一是要强化“围绕中心,加快发展”的意识。要把发展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始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始终是富民兴区的头等大事。一切工作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超常规的措施,不断加快发展步伐。二是要强化“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意识。学习借鉴昆山、苏州、宁波等地的发展经验,首要的就是要把他们的思维观念和敢闯敢试的魄力学到手,大力倡导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和率先改革、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率先富民的精神,多在主观上找差距,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挑战中抓机遇,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三是要强化“积极变革,全面开放”的意识。积极清理废止过时的政策、法规,在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法律框架下,从组织形式、产品定位、科技素质方面迅速接轨,主动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国内外各个角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加快推进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坚持全面开放,鼓励全民招商,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实行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全民招商,千方百计实现快步“走出去”,大笔“引进来”,大幅提高我区开放型经济的程度和水平。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利用多种载体以多种形式对外宣传九龙坡,不断提高九龙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不断增强全区上下的开放意识,使“无外不快,区外就是外”以及“亲商、安商、富商”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民关注开放、参与开放、服务开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我区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加收入、搞好项目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首先,要放开胆子,抢占政策领先位次。要更加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和市里的多种政策支持,不时推出一些新的优惠政策,始终保持在政策方面的领先优势。其次,要开动脑子,研究市场,抢抓招商机遇。注重外资、内资一起引,引路、引技、引智、引管理经验并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利用外资渠道,拓展引进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引进外资规模。要采取上门招商、节会招商、网络招商、媒介招商、博览招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要注重引进对我区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龙头推动作用的企业和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给予龙头企业特别的优惠和服务,增强“以外引外”的吸引力。最后,要迈好步子,讲究方法,实行科学招商。紧跟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学会和利用好现代网络及通过中介机构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以会招商,必要时组织小团队招商。加强对现代招商引资手段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定严格的招商项目运作程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三是要加大对外经济合作交流力度。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敢于和世界一流企业做生意,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投资创业者“走出去”,鼓励和扶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开展跨国、跨地区经营,促进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扩大合作交流领域,以此推动我区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坚持“三个结合”,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是优化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迅速膨胀主导产业规模,促进经济迅速集聚的重要平台。萧山、苏州、昆山等地园区的规划起点高、气魄大,建设的档次高、力度大,工业兴区的意识强、思路明。学习他们的的先进经验,加快九龙坡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要做到“三个结合”,切实加强园区建设。一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相结合。牢固树立工业兴园的思想,明确工业园区的职能就是抓工业、抓招商引资,坚持走“依靠工业办园、引进企业扩园、发展实业兴园”的路子,九龙园区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在新的起点上加快“二次创业”步伐。c区要在抓紧徐工集团、普什集团等项目建设的同时,力争引进更多的工业项目入驻。西彭园区要坚持以铝业精深加工及配套产业为方向,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要坚持项目带动,优选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加大服务力度推进建设,支撑工业经济发展。二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主导产业规模化进程相结合。产业是园区的生命。这次考察的几个市区的园区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这也是他们得以迅速膨胀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园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业已形成的“两车”、材料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四大主导优势产业,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要抓住格力电器、abb增长迅猛,西南铝冷热连轧相继投产和镁合金激磁建设加快的机遇,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努力改变支柱产业“一枝独秀”的现状,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真正做到以主导产业兴园区,以产业膨胀增实力,不断提升园区的档次和品位。三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要把西彭工业园区、九龙园区等作为西部新城和东部都市区等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园区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特别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真正把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城区。当前,要切实抓好园区内新上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做到工业园区建设与新城区建设协调一致,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花园式新城。

(四)坚持多措并举,加强港站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的重要举措。一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配置作用,加快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服务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探索多种合作形式,加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融合,建立连接发达地区、辐射周边、接口国际的物流网络。二是积极探索建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物流园区。继续支持九龙港建设,充分发挥长江深水港口、铁路西站和西部工业基地的优势,加快西站物流园区、白市驿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西彭铝材市场等物流基地建设,积极进行功能整合,实现再次分工,形成仓储、加工、分拨及提供各项增值服务等新的港站物流体系。三是完善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立足现有的基础和设备,对已建和在建的交通道路、码头、货运场站、仓储设施等进行改造,并将分散于相关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配置,以达到资源使用最优化的目的,力争建成西部最大物流基地。

(五)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学习创新型城区,不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实施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学习创新型城区,是挖掘区域经济潜力,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我们必须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在发展科技、运用科技、推广科技和服务科技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九龙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素质和经济质量的关键,尽快走出先手棋,抢占制高点。着力推进重点新技术项目与区域经济相融合,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自主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开发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产品。二是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重点抓好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和高效节能技术的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的推广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改造传统农业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推动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三是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健全科技服务上下功夫。加快建设“数字九龙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帮助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创办科技企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大力普及生物灾害防治、规模养殖、新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科技创新能力,促其上规模、增效益。

三角洲范文篇10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的全部,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个地级以上旅游城市,面积近1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约1%。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指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利益群体之间通过建立城市旅游营销联盟合作机制,共同分担城市旅游营销费用,协同进行城市旅游营销传播、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城市旅游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营销活动,以达到增强城市旅游市场开拓能力、共享城市旅游营销资源、巩固城市旅游营销网络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城市旅游营销理念和营销实践。本文借鉴国内外旅游联合营销的研究成果从树立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建立健全联合营销的机制等九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

树立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

郭康(1995)对北方旅游协作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联合促销,宣传大旅游,制造规模效应,共浇大树,大家乘凉”的观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独特优势与条件。从协同学的观点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较分散孤立的单个营销,能降低营销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优势。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背景来看,15个旅游城市文化同源、人文相亲、地理相近、交通相连、自然环境相似。如何同中求异,避免恶性竞争,寻求共同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在联合营销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应树立,并培养“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实现部分与整体共同发展的必然途径”的“共赢”思想,分析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联合营销的重要性,提高进行联合营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共赢”思想至关重要。只有观念上得到统一的共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才会有更好的前景。

建立健全联合营销的机制

史灵歌(2004)认为,为维护合作营销活动的正常运行,旅游企业合作各方应设置专人或专门的机构,建立长效合作的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可以通过组建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如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出资设立专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公司,实现统一的、专业化的联合营销。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可联合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委员会,对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相关矛盾、利益分配进行协商与管理;对各城市的旅游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完善,修改那些不利于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条款,制定有利于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相关政策法规。总而言之,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城市旅游联合协作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规避和控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的风险,将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作为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共同打造旅游品牌

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联合推销、总体宣传是完全必要的。城市旅游品牌是赢得旅游市场的重要武器。在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针对旅游消费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中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应齐心协力,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品牌。可以利用各种大型的公关宣传活动、新闻报道、媒体广告等,推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品牌,促进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体中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发展。可以定期召开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联合营销协调会,共同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宣传和营销策略、城市旅游互补性产品的组合搭配、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活动中的整体形象设计和塑造问题,并就联合组织客源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建立信任机制

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重要基础。因为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任何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行为都不能保证参与各相关利益群体得到公平的利益回报,所以在开展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各相关利益群体的相互信任。要使彼此都相信对方是可以信赖的伙伴,能够进行通力合作,必须要采取一系列赢得对方信任的措施,通过诚信赢得对方信任。参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降低旅游联合营销的协调成本,提高旅游联合营销的效率。

重视政府主导作用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区域是由上海市、江苏省8座城市、浙江省6座城市等共15座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对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机构、实现机制的构建;相关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离不开长江三角洲各旅游城市的相关政府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旅游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参与与推动。因此,政府主导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关键因素之一。

培育联合营销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各城市旅游空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是指各旅游城市之间在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市场的联合开发与促销、旅游企业的相互投融资、旅游基础设施的共建等旅游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系。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加深、城市间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多方位横向联合的高层次发展,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例如上海与苏州之间,无锡与苏州之间都存在很高的经济联系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长江三角洲都市旅游圈,让区域内的每一个相关城市都被包含在相应的旅游圈层中,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培育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竞争优势,避免区域内的不良竞争。卞显红(2005)对长江三角洲都市旅游圈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把握时机适时营销

2010年上海将举行世博会,这是一件全球瞩目的大事。世博会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而言,更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以世博会为契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联合起来,共同对外宣传,充分开展国际和国内营销,特别是加强国际营销,充分扩大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影响力,以达到吸引大量旅游者的目标。同时,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可以联合参加多种国际旅游展销活动,重点在邻近的主要客源国。例如可以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对口联系机构,同时加强与国家驻外旅游办事处的联系合作。刘春济、朱海森(2003)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联合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石忆邵(2004)对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分析。

培养联合营销人才

城市旅游联合营销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旅游营销模式的新型的城市旅游营销模式,因此,特别需要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专业人才来制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策略、构建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共同体、运作具体的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事务、协调与沟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评估或核算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成本与收益,并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影响进行评价。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专门人才,不仅需要熟悉旅游联合营销的相关知识,而且需要能从宏观上把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的发展态势,并有能力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协调与沟通,从而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各项事务得以开展。旅游人才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注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才能使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运用现代网络营销技术

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将越来越高。冯学钢、王慧敏等(2001)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构筑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各主要城市为信息枢纽及扩散源的覆盖长江三角洲的综合旅游信息网,实现信息一体化服务;各城市的旅游市场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节庆活动信息以及各种会议信息等实现统一的联网或专题归类,然后相互通报,共同享用。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有计划的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营销信息系统,依托该系统搭建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营销信息平台,从而打造城市旅游联合营销共同体。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城市旅游营销信息系统,特别是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和旅游信息咨询系统,让旅游者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网络经济的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已具备一定的国际旅游竞争力,但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营销技术提供了与国外游客沟通的重要渠道,有机会拓展国际市场,才有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这对于长江三角洲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康.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2.史灵歌.合作营销:旅游企业的取胜之道[J].企业活力,2004

3.张慰冰.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1997

4.王苏洁,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测度与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2005

5.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6.刘春济,朱海森.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联合营销策略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