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5:21:11

培养技术

培养技术范文篇1

1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战争性质和技术的变化,通信已经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目前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较多的弊端和不足,优待于调整改善和培养,主要表现在:我国针对通信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思想缺乏对军事通信足够的重视,观念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作战方式;国家对军事国防事业财政投入的减小,使得我国在通信技术科研上进步较慢:培养人才上形式相对较为单一,授课理论性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局限性较大: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大量通信培养人才的资深老师。

2培养新型通信技术军官的方法与模式探讨

2.1更新观念,确立“通信技术素质制胜”观

在通信技术时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知识,通信技术思维已经成为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通信技术人才是治军强军之本,通信技术素质是打赢通信技术化战争的关键。当前,抓好通信技术素质建设,确立“通信技术素质制胜”观,已经成为我国军队通信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只有抓住了通信技术素质这个信息化建设的“短板”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也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认识基础为此,不仅要教育每个学员认真学好通信技术科学技术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地,要不断提高通信技术素质培养的自觉性,真正把通信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到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和战略地位,牢固树立“通信技术素质制胜”观。

2.2强化训练,创新军事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通信技术素质,必须强化训练,通过训练,把通信技术科学的知识与思想变为军事通信技术人才的技能技巧,通信技术方法,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势。通信化的战争要求新型的军事人才必须是适应通信化作战要求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善创新有谋略的军事专门人才,是具有良好通信技术素质的新一代军人。因此,必须打破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相分离的局面,充分发挥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的综合优势,通过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建立共同培养人才的协作关系,形成整体合力。在彼此交流,协作与互动的联合过程中,全面强化和提高三方面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通信技术意识,训练通信技术思维,提高通信技术能力,完善通信技术素质结构。

2.3比较借鉴,探索军事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方法

培养军事人才的通信技术素质应注意改进培养方法,以提高效率。在这一方面,世界发达国家都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和宝贵经验,应当结合我国我国军队实际,开阔思路,比较借鉴,积极探索,广开渠道,改进方法,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终身学习,不断增加干部学员的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通信技术储备,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更新,培养学习型,复合型的军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奠定通信技术素质的储备与基础。

2.4加快步伐,推进军队通信化建设

加快步伐,积极推进我国军队通信化建设,提高军队通信化整体水平与层次,实现机械化武器装备的通信化改造与升级,营造大的通信技术环境,育人平台,培训基地和良好氛围,以通信化的思想与方法建设部队,管理部队,指挥部队,使通信化的思想,意识和方法渗透并实现于部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这种宏观的通信化氛围和环境对于军事人才通信技术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是良好的通信技术素质快速养成的必不可少的大环境,大背景。

2.5掌握系统的通信技术科学知识

军事通信技术人才的通信科学知识不仅表现为一般的通信基础理论,更主要体现在通信技术专业理论上,主要包括通信技术战争,通信技术装备,通信技术作战,通信技术指挥,通信技术管理,通信技术动员通信后勤,通信技术保障,通信技术法律等理论,是通信技术基础理论与通信专业理论的统一体。一般地,系统的通信技术科学知识是通过正规而系统的学校教育获得的,不经过专门的和系统的通信技术教育与训练,是很难掌握系统的通信技术科学知识的。因此,各级各类通信技术专科学校都承担着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任务,是培养人才通信技术素质的主要阵地和第一课堂。当然,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种具体的通信技术实践和岗位培训也是培养人才通信技术素质的重要过程和途径,是传授通信技术科学知识的重要补充和辅助平台。

培养技术范文篇2

根据《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管理使用试行办法》(川人发〔1998〕22号)的规定,经研究,决定开展*年度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申请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对象

在管理期内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二、申请类别及额度

资金资助分为重点资助和一般资助两类。

(一)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重点资助:

1.主持或主要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重大项目或高、新技术项目,其工作经费短缺的;

2.对本学科、专业的前沿性课题或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进行探索性研究,有可能取得重要成果需要资助的;

3.其它开展有发展前景的学术、技术工作需要资助的。

本次重点资助约50个项目。资金资助的额度根据项目决定,一般在2万元以内。

(二)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一般资助:

1.经同行专家鉴定具有重大学术、技术价值的著作或论文,因“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现资金缺口的;

2.参加国(境)内外重要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或赴国(境)短期进修、进行合作研究等经费不足的;

3.在主持省部级及其以上重大项目的研究中,急需购置小型仪器、设备的。

资金资助的额度根据项目决定,一般不超过1万元。

三、申请程序

申请人填写《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申请书》(一式两份),经两名具有教授、研究员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所在单位审查,市、州或省级部门、中央在川单位主管(代管)部门审核后,连同申请人所在单位或地区、部门同意提供相应匹配资金的证明材料(一份),寄送至省人事厅专家管理处。

四、申请时间

培养技术范文篇3

2010年10月7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成为该组织的第53个成员。2011年中国首次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参加了焊接等6个项目的比赛,最终焊接项目选手裴先峰获得银牌,其他中国选手均获优胜奖,开启了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舞台的新篇章。从2012年中国决定将印刷媒体技术项目作为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的主要项目以来,先后参加了2013年的第42届和2015年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了一铜一银的优异成绩。尽管最终代表国家参赛的都出自上海出版专科高等技术学校,但我院选手在每届国内选拔赛中成绩斐然,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前5名集训选手中我院有3名选手入围,最后两名集训选手中的谢山寒斋来自我院;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我院再次有2名同学入围前5,今年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我院1名选手入围前5。从上述成绩可以看出我院在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培养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尽管我院学子最后都没能代表国家参加最后的比赛,有些遗憾。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院在参赛选手的培养与选拔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供分享。

二、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选手的培养与选拔做法

在培养与选拔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参赛选手的过程中,我院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学院的重视是选手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支持从2012年开始,我院开始组队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开始,到目前为止,先后参加了三届,在每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参赛选手选拔与培养过程中,学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作为学院教学的重要抓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世赛竞赛小组,颁布了专门的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奖励方案,为竞赛团队提供一切优先的若干举措,大大激发了选手和教练团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学院对竞赛工作的重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支持。2.专家教练团队的建设(1)校内骨干教练团队的组建。以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为核心,组建校内的骨干教练团队。分析世界技能大赛有关国家的参赛情况;研究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相关的竞赛标准和技术要求;研究国内选拔赛的选拔标准和技术要求;制定出符合我院实际的参赛选手的选拔方案和训练模式。(2)技术支持团队的组建。以行业技术能手和企业的技能高手为主,组建技术支持团队。主要参与选手的选拔、集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企业实践的条件;根据实际生产的经验,指导选手技术的提升。(3)专家团队的组建。聘请国内外该项目的首席专家、教练和技术翻译作为竞赛项目的专家指导团队。提供世赛标准的最新资讯;确立选手选拔与训练的思路;指导选拔和训练方案;解决在训练中出现的技术难题。3.选手的选拔和训练模式对于能参加世赛的选手,我们一直秉承选手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能力全面、心里素质过硬、技术出众、思路清晰、状态稳定、对于比赛现场突发情况能处理得当。具备这样潜质的选手不仅要有一定的天赋,而且要通过恰当的选拔和训练模式来实现。(1)选手选拔模式。我院选手的选拔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校内技能俱乐部的选拔。在全系范围内号召和动员学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活动,经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老师推荐确定第一批选手进入校内技能俱乐部开展日常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技能俱乐部中,重点训练选手的基本印刷操作技能,如整纸上纸操作、输纸收纸操作、专色墨调配等技能。通过一学期的俱乐部训练,挑选出技能突出、学习能力强、竞赛意识强、心里素质过硬的8~10位同学进入重点培养对象。第二步:校内技能节的选拔。在每年为期一个月的校内技能节上,培养对象要参加校内举行的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检验选手的基本实战能力,筛选出基本功扎实、动作规范标准、技能提升较快的4~6位同学作为潜力选手进入下一轮的选拔和培养。第三步:参加各级选拔赛的选拔。在经过对潜力选手进行为期3~6个月的校内集训之后,以他们为代表参加市级和省级的选拔赛,进一步在实战中检验。最终选出比赛成绩突出、动手能力强、临场应变能力较强、意志坚定的2名同学作为参赛选手。(2)选手的训练。①训练模式。选手的训练模式主要采用三种模式,训练初期主要是单一训练,指导教练跟踪指导,主要着眼于选手的技能提升,在训练中着眼打磨技能的细节,做到高于比赛要求,选手每天及时总结训练要点,找出差距,不断调整、提升技能水平。训练中期选手的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采用选手PK、师生竞技的模式,检验学生前期训练的水平,通过比赛,促进选手相互学习,重点发现不足,调整选手努力改进的方向。后期采用模拟世赛的模式,参照世赛的要求,现场比赛的设备、场地、比赛时间、开放程度尽可能与世赛保持一致,提高选手适应比赛的能力,同时检验选手在比赛中心理调节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抗干扰的能力,进一步发现问题,后期进行针对性的提升。②训练内容。选手的主要训练内容包括:世赛比赛模块的针对性训练、心里调节和抗压能力训练、体能训练、专业英语和英语交流能力训练。

三、构建学院世赛选手培养的机制和平台

培养技术范文篇4

论文摘要分别阐述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免加温发酵等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指出免加温发酵技术是现代蘑菇培养料发酵的发展趋势,17世纪以来,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是蘑菇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历来是蘑菇生产的科研攻关课题之一。培养料的发酵技术经不断更新和发展,已由最初的简单堆肥发酵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免加温发酵技术,并在蘑菇生产上逐渐推广。福鼎市是全国双孢蘑菇生产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蘑菇的产销量占福建省产销量的30%左右。在从事30多年的蘑菇生产实践经验和培养料发酵技术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笔者对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粗浅论述如下。

1一次发酵技术

1.1基础理论

蘑菇培养料的一次发酵技术,亦称常规的传统发酵技术,根据辛登—豪泽短期堆制的原理发展而成。通过采用物理调控,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其生长繁殖,经生化作用后积蓄了蘑菇生产所需的营养物质。

1.2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蘑菇培养料发酵基本上采用这项技术,其技术流程:草料预湿——建堆(加入配料)——一次翻堆——二次翻堆……最后翻堆——上料铺床,共要翻6次堆;发酵程式(天数)分别是7d、6d、5d、4d、3d,总计28d。若用早稻草作为培养料则需25d。一次发酵技术工艺简单,容易操作,但如果人工操作要领掌握不好,极易影响发酵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发酵质量差,不是厌气发酵的比重大(烂料多),就是冷却层比重大(生料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缺点,我们结合多年生产实践,采用改进的“三角架”增氧发酵法,比常规发酵在技术上有了创新,效果较好,但该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发酵时间长,费时;二是翻堆次数多,费工;三是劳动强度大,费力;四是养分损耗大,耗料。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用于我市田春菇栽培上。

2二次发酵技术

2.1基础理论

1934年,美国科学家兰伯特分别用厌氧发酵区、好氧发酵区、干燥冷却区的蘑菇堆料栽培蘑菇。经研究,发现用好氧发酵区的堆肥栽培蘑菇,产量最高;而其他温度区的堆料,再经过50~55℃高温,并结合适当增氧堆制再次发酵后用于栽培蘑菇,产量也相应提高。由此逐步发展形成二次发酵技术,亦称后发酵、巴氏消毒。二次发酵分为两个阶段:

(1)升温阶段,即巴氏消毒阶段。这个阶段要在57~60℃高温下维持6~8h,主要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杀死病原菌、寄生虫以及各类害虫的卵、幼虫及成虫;二是促使嗜热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更加旺盛地分泌水解酶类;三是前发酵的粪草未完全分解部分在酶的作用下加速分解,形成腐殖质一类化合物供蘑菇菌丝利用。

(2)控温阶段。这个阶段要适时通风降温至48~52℃并维持4~6d,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改善培养料中氧的供应状况,创造嗜热微生物群繁殖最佳生态环境。嗜热放线菌利用堆肥在发酵中残留的氨转化为氮源,嗜热微生物群增殖,加速基质降解,产生聚糖类物质、烟酸、B族维生素及氨基酸等以利蘑菇菌丝吸收;二是继续杀死病原菌。

2.2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规堆制前发酵的培养料应迅速搬进菇房进行后发酵处理,培养料应集中堆放于中间3层床架上,底层不放料。堆放时要求培养料疏松、厚薄均匀,并密闭四周薄膜,促其自热。当升温至48~52℃时,进行蒸气加热巴氏消毒(亦可采用明火加温法),使料温升至57~60℃,保持8~10h后,控制炉火,降温至50~52℃,保持此温度继续培养4~6d。视料温情况启闭地面薄膜通风1~2次,每次数分钟,待培养料氨味消失,并大量繁殖白色嗜热性放线菌后,即可结束。如培养料仍有氨味,须继续培养至氨味消失。

我市近20多年来一直采用二次发酵技术,生产中要注意:①在后发酵期间,测温时,人不能进入菇房,只能将温度计置于竹竿内前端,由菇房外插入料中测温;②发酵结束,进入菇房前必须打开四周薄膜通风换气,以防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

3免加温发酵技术

3.1基础理论

免加温发酵技术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微生物调控技术,在强势复苏型有益微生物群体增殖活动的主导作用下,迫使其他微生物顺从,进而使培养料进行有

价值地发酵。由于有益的微生物群体活动,原来不能共生的菌类,通过相互交换食饵和生成条件,达到共同生存、发展的目的。例如:光合细菌是厌氧菌,可将来自太阳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抗氧化物质、氨基酸、糖类等各种有利的物质;固氮菌是好气菌,可将大气中的氮变成蘑菇能够吸收利用的物质,固氮菌以有机质为食饵,它的排泄物是光合细菌喜食的食饵,而光合细菌排泄物是固氮菌的食饵。这种食饵交换循环建立以后,一旦固氮菌过分繁殖则处于缺氧状态,通过光合菌的作用,就能够共存。总的来说,通过有益微生物群体活动,使培养料在发酵中增加抗氧化物质,集结能量抑制,消减有害的活性氧化成分,大大改善蘑菇培养料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蘑菇菌丝的健康生长,从而达到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3.2应用

免加温发酵技术工艺流程:稻草预温——建堆(加肥、加发酵剂)——一翻——二翻——三翻(加石灰和石膏)——四翻——上料铺床,发酵程式(天数)分别为5d、4d、4d、3d,总计20~22d。在生产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堆料不宜过高,最好是80cm左右为宜。若冬天堆料可适当加高一些,但也不宜超过100cm,宽、长不限,可根据地形而定;由于增温催熟剂的加入,高活性有益微生物群体繁殖非常迅速,温度上升的非常快,若按传统方法堆料过高,则很容易因中部温度过高而造成营养损耗;同时由于过高的料堆也因物料的软化导致物料间空隙度缩小而减少供氧量,从而造成局部厌氧发酵。

(2)打好料堆孔。打孔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透气增氧,增加物料间有益微生物菌群繁殖所需的供氧量。由于增温催熟剂中有益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因而保持良好的通气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快速繁殖,从而进一步促进物料发酵。建堆后,可用钢钎(30cm×30cm)从料堆由上向下打穿后并左右晃动,使孔尽可能大些。

培养技术范文篇5

《Web应用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性质为纯实验课程,总学时32。其教学目标是给出一个网站的具体需求,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运用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完成网站的设计及开发。使学生在掌握Web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近几年教学情况总结及学生反馈,发现目前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是借助于某一个网页设计工具如DreamWeaver、Frontpage等完成网页设计各个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来讲,可能效果较好。因为最终学生掌握了某一个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我校本专业学生对后继课程如.NET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实践等课程的学习,因为仅仅通过一门开发工具去实现网页设计忽视了学生自写HTML、CSS、搭建网页设计框架等能力的培养。借助于某个工具,很多网页代码都是自动生成的,导致学生对网页代码理解就比较肤浅。

2)Web应用技术方面的教材市场上比较多,但是很多只是介绍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网络三剑客Flash、Dreamweaver、Firework等,缺少系统全面讲解网站开发的步骤、思路及方法,没有通过一个完整的网页开发案例贯穿其中,有些书籍虽然带有网页设计的案例,但是很多涉及到数据库知识,对于还未接触到数据库设计的大一同学来说非常吃力。因此,目前需要编写介绍网页设计开发实例的教材,在这些教材的指导下,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能有所提高。

3)在以往教学任务中,该课程主要是完成一个“个人博客网站”的制作。随着网络技术及时展,博客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紧跟时展,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在保证网站的功能要求不变的前提下,需要适当调整网站所完成的内容,比如男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做一个游戏专题网站,女生可以选择喜欢的影星做一个专题网站等等。因此,鉴于目前现状,我们申请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Web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并以资助资金为支撑,自行编写了《Web应用技术》实验指导书。并完成《CSS+DIV网页设计案例》教材初稿的编写,预计明年3月份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Web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因此,为了锻炼学生自写网页能力,我们要求必须使用文本编辑器(UltraEdit、Editplus、记事本)编写网页,不能使用网页制作工具如DreamWeaver、FrontPage等生成网页;同时为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及习惯,HTML文件的后缀必须为.html;CSS、JS代码尽量不要直接写在HTML文件中,作为独立的.css、.js外部文件引入HTML文件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实际项目或类似项目贯穿其中,包括项目需求分析、主体框架搭建、各功能模块设计开发、网站整体测试、网站等步骤,变“因材施教”为“因需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从旁指导为辅的方式。首先将整个网站设计任务进行分解,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老师对其中的关键知识点首先进行讲解,积极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平台如,并讲授查阅资料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行完成每个阶段任务,对于实践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老师再统一讲解、更正。实现任务驱动与教学的统一。

2)提倡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每次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或者技术之前(比如CSS技术),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进行简单讲解,使学生掌握技术应用的关键点。先达到能比照葫芦画瓢的目的,然后再进一步加深考核要求。

2.3考核方式的改进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前以知识点考核为主的考核标准,改为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取消笔试考试,并将期末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20%)、网站设计效果考核(70%)、网站设计报告考核(1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日常考勤、学习态度、实验效果等。将原来的10%增加到现在的20%,从而调动学生上课以及完成实验任务的积极性。

3结论

培养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巨紫荆;园林;培育技术

巨紫荆(Cercisgiganteachenget.kengf)为豆科(Leguminosae)紫荆属(CercisL.)落叶大乔木或乔木,自然生长的大树胸径60cm、高15m以上。对叶互生,叶片心脏形或近圆形,硕大,叶柄红褐色,花叶前开放,簇生于老枝上,花冠紫红色,形似紫蝶,花期达15d之久,花后结荚果,呈紫红色,10月果熟。巨紫荆原产我国,分布于湖北、湖南、河南、贵州、浙江、江西、广西、广东等省,适生范围广,适应性强,喜光耐寒,耐旱,不怕水渍,萌蘖性强,耐修剪,生长速度快,寿命长。巨紫荆树体高大、冠幅大、树形美、叶好看、花色艳,是十分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有着广阔的园林应用前景。现将巨紫荆大规格园林用苗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繁殖

巨紫荆多用种子播种繁殖。采集当年充分成熟、籽粒饱满的种子干藏。第2年春用60℃温水浸种,冷却至室温,清水浸泡3d,捞出与消过毒的细沙混合,进行沙藏。待露白率达30%时,即可播种。播种时,作宽1.2m、南北向长10m的畦,将畦面浇透水待下渗后将种匀播于床面,上覆细湿沙壤土。

二、整地

巨紫荆耐旱耐瘠,但良好的土壤条件和栽培管理能明显提高生长速度,提早出圃。栽植巨紫荆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力中上等的地块为宜。栽植前要认真整地,施农家肥75t/hm2或尿素750kg/hm2+磷肥1500kg/hm2,以机耕深翻25~30cm,达到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壤状况,翻耕后用旋耕耙耙2遍备用。

三、定植

巨紫荆地径达6cm以上,就可以应用于园林工程,因此,栽植密度以株行距0.8m×0.8m或1.0m×1.0m为宜。栽植前挖0.4m×0.4m×0.4m的栽植穴,栽植时间以秋末或早春为好。选择根系完整、无病虫害、生长健壮、大小一致的苗木进行定植,确保巨紫荆栽后生长一致,林相整齐,以提高栽培经济效益。栽植时将苗木放入栽植穴使根系伸展,栽后灌透水。以后5~7d浇水1次(视天气情况),小苗发新芽后根据需要及时补水。秋末栽植要在树干基部封土堆,以起到保墒作用和减轻刮风时树干摇动,也可减少野兔啃食树皮,到春季发芽时再把土堆扒开。遇到春季干旱,要根据墒情及时浇水,保证苗木成活及健壮生长。

四、栽培管理

4.1水肥管理

巨紫荆发芽后枝条速生期正值春末夏初干旱期,此期降水少、空气湿度小、地面蒸发量大,缺水会明显影响植株生长,应根据土壤含水状况及时补充水分,正常年份浇水1~2次,较旱的年份浇水2~3次。进入雨季一般不灌水,特别干旱的年份浇水1~2次。进入冬季后,浇1次封冻水,萌芽前浇1次萌动水,保证巨紫荆植株安全越冬和及时萌芽。巨紫荆幼林对肥料需求十分敏感,生长季节施肥对植株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1年秋季追1~2次肥。第2年开始每年追4~6次复合肥,累计每年追肥750~1050kg/hm2。公务员之家

4.2间种经济作物

巨紫荆幼树期可间种经济作物。间种作物前耕地不可过深,一般20cm为宜,过深易损坏巨紫荆根系,影响巨紫荆生长。间种作物后及时中耕除草,每季作物除草2~3遍,有利于土壤透气保墒,便于间作物和巨紫荆生长。间作物收获后及时翻地,既可杀灭杂草,又可消除部分病虫源。随着巨紫荆林郁闭度增大,林内不宜进行间种作物。采用林间清耕管理的巨紫荆林,为降低管理费用,生长季节可用化学除草,保持林内无杂草。

4.3接干修枝

巨紫荆萌枝力强,叶片硕大,易造成主干因枝头下坠而弯曲,对培养通直的干形不利。在培养主干过程中,当枝条萌发后,用竹竿绑缚主干,帮助主干垂直生长。第1年将干高1m内萌枝清除,雨前将主干延长枝绑缚于竹竿上,防止降雨过程中枝叶因湿增重造成主干延长枝风折。第2年修除下部1~2轮枝(或清除干高3m内大枝),对主干延长枝选中上部饱满芽处截干,萌芽后抹去竞争枝,保留下部萌枝2~3个,促使主干延长枝健壮生长,当年主干延长枝可达2m。第3年按上述方法继续接干修枝。当树干分枝高度达到2.5~3.0m、树高5~6m时,即可结束接干修枝措施,进入常规管理。

培养技术范文篇7

如何运用影像技术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我们尝试用“体验+反思”的模式。以影像故事为基本体验来源,以反思(讨论或写作等)为基本方法,使师范生对教育活动的本质形成最直观的把握与理解,从而培养和提升其师德。

体验影像故事的内容可以是纪实的,这种影像故事因其真实性更能让人信服;影像故事的内容也可以是改编或虚构的,这种影像故事中添加了更多的教育性的要素。选择什么内容的影像作为师范生体验的来源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有效反思的可能。过于商业化和戏剧化的影像故事会使人着迷于其结构和技巧,而忽略其叙事的内容;过于正统和平淡的叙事会使人感到苦闷和无趣,这些都不适合用于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有两类影像可以成为我们使用的对象。

记录危机的影像故事。“人们通常把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1]危机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是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只要人生存于世,危机便不可避免。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把危机看作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一种因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危机常与一个新起点联系在一起,“危机越严重,渡过危机的决心越大,危机后的一种重新开始清心感就越酣畅。”[2]危机具有聚合和激励的功能。因此选择记录危机的影像作为体验的来源,会使观者出于没有危险的绝境。康德认为“欣赏暴风雨最好的位置不是在一条受到威胁的船上,而是在有很好的遮蔽物的坚实的地面上”,没有危险的绝境是最能理性分析问题、看清问题本质的地方。

启发心灵的影像故事。启发心灵的影像故事是培养师范生的师德的很好的体验来源。如: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一个的感人故事,才华横溢的教师基汀试图以诗人般的热情在教学生诗歌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成为自己。他“怂恿”学生撕掉被奉为“权威”的刻板的教材,带着他们站在历史画面前用心聆听自由的声音,学着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这群少年心中被压抑已久的激情渐被点燃,一些人开始学着冲破那些加在他们灵魂上的镣铐,把握自己的人生。然而,在那个保守、传统的环境里,基汀终究没有逃过“叛逆者”的悲剧。在基汀离开的时刻,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基汀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他用诗人般的激情完美地阐释了“教师”的真正身份:像“船长”一样引领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引领他们“回家”,即使自己最后倒下。

讨论。课堂上,师范生将反思的结果以讨论的形式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有助于其产生更深刻的洞察与理解。通过讨论,其他参与者通过确定描述者的理解能否与自身经验产生共鸣,来分享描述者的观点。影像的主题在讨论中得到重新的审视、表述和解释。如:当一个学生听了另一个学生的描述后,深受触动,说到“××的评论让我深受启发,《放牛班的春天》这部温馨的电影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仁爱、友善、宽容的力量,而且让我体会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美丽,教师可以如此的幸福……我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也要尝试做一个心灵的启蒙者,让教育充满幸福。”

培养技术范文篇8

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不同与其它学科的是,这门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练习,基本上每节课讲授20—25分钟,其余的就是师生互动和学生练习的时间,也就是学生做练习,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在联系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分析、讲解。而在这20—25分钟的练习时间里,不给学生定一个主题或一个目标,他们的练习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用20分钟的时间确定题目,再用10分钟的时间查找素材,然后……这种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与其让他们每节课那样漫无目的地去练习,倒不如把一些学生们很感兴趣但书上轻描淡写的主题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讲,即这样一个过程:确定主题——从Internet上搜索资料——做成自己的“讲课”课件——同学们自己讲(大家一起讲)。

按照这一方式,我把“黑客”这一课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用5次课的时间做出自己的课件,然后在第六节课上大家一起讲,一起学习,共同探讨,成功地解决了PowerPoint的练习和黑客的学习这一问题。

经过这次成功的尝试之后,我发现这种方式的讲课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它充实了学生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实践,更加直接地去接触核心问题(每节课的重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肤浅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尽可能从Internet这个大海一般无穷的宝库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适合于学生的纵向发展。

第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电脑室里,用多媒体设备加传统讲课方法,充分地体现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越性,又不失传统教育的精髓,而通过学生自己讲课,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此次成功的尝试,笔者认为这种讲课方式是可行的:

首先,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根据我们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讲课时间和学生实际操作时间之比大约在1:1或者5:4,即:学生要有大部分的时间去自己实际操作,因为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注重操作的学科,所以说,每节课学生都有20—25分钟的时间去独立操作,老师的每个课题都可以给学生4—5节课的时间去准备。

其次,有丰富的资料来源。电脑室里的每台计算机(学生用机)都是和Internet相连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上课时)通过Internet来查找资料,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而不再需要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光盘等那样烦琐了。

培养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大豆;赣豆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赣豆6号是**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传统常规育种手段选育出来的优良秋大豆新品种,它是以瑞金小黄豆系选82N10作母本,后代育种材料8415-8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自2006年**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以来,现已在**省及周边类似生态区广泛种植推广,深受广大豆农的喜爱。现将赣豆6号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特征特性

该品种秋播全生育期,赣中南地区为96~98d,赣北为102d左右,株高73cm,株型收敛,直立,不倒伏,成熟时不裂荚,落叶性好,主茎节数11.8个,分枝2.6个,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棕毛,单株结荚20~25个,单株粒数36~41粒,单株粒重10.66g,百粒重22.65g,种皮黄色,微有光泽,脐褐色,籽粒大小均匀,完全粒率高,外观品质好,经农业部油料作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测定,蛋白质含量为42.4%,脂肪含量为18.99%。该品种耐肥抗旱,抗病虫较强,适应性广。

二、栽培技术

2.1整地与轮作

精细耕翻整地是搞好窄行密植的关键措施。种大豆耕翻与否,要根据前茬作物和轮作体系而定。小麦、玉米杂粮茬种大豆必须进行伏翻或秋翻、深松、旋耕,耙平耢细。翻耕有利于增强土壤通透性与抗旱耐劳能力,**市农科所多年试验证明,翻耕整地种植比板茬种植增产15%以上。根据赣豆6号生长特性,赣豆6号的种植方式以开沟条播为好,以利于个体空间分布更合理,充分利用光照。大豆忌连作,赣豆6号欲获高产,种植田块还需进行水旱轮作。

2.2种子处理

一是根瘤菌拌种。用根瘤菌剂3.75kg/hm2,加水搅拌成糊状,避光条件下均匀拌种,拌种后不能混用杀菌剂,阴干后24h播种。二是微肥拌种。每1kg种子用钼酸铵500g,溶于20mL水中,喷洒于种子上,阴干后播种。三是种子包衣。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2%~0.4%进行包衣。

2.3适时播种

赣豆6号播种期必须在7月底之前,据多年种植秋大豆经验,赣豆6号7月15~25日播种为最佳时期,不仅产量高,且成熟早,播种量90~105kg/hm2[3]。早稻收割后播种秋大豆气温高,主攻目标是确保全苗,注重土壤墒情是技术关键。播种不宜过深,也不应太浅,且做到深浅一致,否则都将影响种子发芽及植株的整齐度。一般种植密度30万株/hm2左右,行株距33cm×10cm,单株留苗。

2.4田间管理

足墒播种后3~6d即可出苗,当豆苗第1片复叶展开后,根据“宜早、宜小,去病弱苗、留壮苗”的原则,及时间苗、补苗和定苗。全生育期至少中耕3次。苗高5~6cm时进行第1次中耕,深度7~8cm;大豆分枝前进行第2次中耕,深度10~12cm;大豆封垄前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5~6cm,同时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2.5肥水管理

根据不同土壤肥力情况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确定化肥施用时间与用量,注意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大豆对肥料的不同需求,同时还应注意硼、锌肥等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根据赣豆6号生育期短、苗期温度高、前期生长快等特点,应采取“前促、中保、后稳”的原则进行施肥。一般施钙镁磷肥375kg/hm2、三元复合肥120kg/hm2作底肥,使苗架早发;中耕时结合施尿素75kg/hm2、氯化钾112.5kg/hm2,保证大豆结荚、鼓粒期营养的需要;结荚期喷施尿素6kg/hm2+磷酸二氢钾3kg/hm2对水600kg,喷1~2次,有利保花保荚,防止植株早衰,达到高产。苗期至分枝期壤土地土壤含水量低于18%,小水灌溉;开花前壤土地0~4cm土壤含水量低于21%时,及时浇水;鼓粒期浇好鼓粒水。

2.6病虫草害防治

在大豆生育期内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及危害时期,选用适宜的农药防治,出苗后可用敌杀死防地老虎,还应根据田间病虫情况及时防治蚜虫、造桥虫、豆天蛾、豆荚螟以及近年来危害较重的斜纹叶蛾,同时还要注意对病毒病及锈病的防治。大豆田间杂草很多,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尽量控制用药量,播种前或出苗前应进行土壤化学封闭除草。

2.7及时收获

当植株茎杆变为浅棕色,叶片基本脱尽,荚变褐色,摇动植株荚内豆粒发出“哗哗”响声,即可收获。

参考文献:

[1]吴页宝,欧阳风仔,欧阳享泱,等.秋大豆新品种“赣豆6号”的选育与应用[J].**农业学报,2006(4):42-43.

[2]朱占林.有机食品大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64,66.

培养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泡桐;丰产;栽培技术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为我国特产树种,具有很强的速生性,在海拔12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生长良好,在年降雨量400~500mm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但在山脊和强风口不适宜造林,是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泡桐用途广泛,其木材具有纹理通直、花纹美观、材质松软、密度较低等特点,是生产胶合板、拼板、集成板等的优良材料,也是造纸的良材,泡桐还可以用于制作乐器,也可入药。近年来,泡桐已成为太湖县造林的首选树种。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品种选择

所选品种要求通过相关机构鉴定或认可,如苏桐3号、9501等新品种。

二、种苗繁殖

2.1埋根育苗

2.1.1根种的选择。选择优良树种当年的新根,在晴天将根挖出地面,修去须根,除去破皮、破口、有病虫害的根,剪成长11~13cm,粗0.8~1.0cm的小段,在阳光下翻晒至两头收缩变小为宜,收回屋内摊放,备用。

2.1.2苗圃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cm、pH值6.5~7.5、含盐量0.1%以下、质地透气性好、肥力中等以上、靠近水源的壤土和砂壤土为宜。

2.1.3苗床整地。床宽以0.8~1.0m为宜,不需要精耕细作,只要求圃地干爽,靠床边按2行拨槽,槽深15cm,进行条播。

2.1.4育苗时间。在立冬后至立夏前均可,但以立春后为宜。

2.1.5下种及管理。苗圃地作成拨槽后,将已剪好晒干的根种按株距0.4~0.6m平放,在其上铺2cm的细土,后用芽前除草剂和草甘磷喷雾。1个月后,经常查看苗情。为达到出苗一致,在出苗30%左右时抹去已出苗,让其重新出苗。在苗子基本出齐后,根据苗情分株施肥。苗木生长旺盛时叶片较大,应剪去叶片,留叶柄。在7月中下旬,苗高未达到1.5m,再酌情追肥,以尿素加复合肥为好,发现锈叶枯黄的苗子,速喷代森锌1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要求喷透。如有虫害加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毒死蜱1000倍液。发现少数苗徒长时,及时用多效唑喷透苗心,7d喷1次,连喷3次。注意排水,如造成水涝24h,大部分苗子可死亡;也要防旱,在根种下地后如遇较长时间干旱,埋根处要用水浇透或用水灌溉后及时排出明水。

2.2种子育苗

选择籽粒饱满的优良母树在农历9~10月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留至翌年惊蛰前后育苗。种子育苗与埋根育苗不同的是:苗床要精耕细作,并撒施复合肥1125kg/hm2,种子用冷水浸泡24h后拌干沙撒播为好,一般保证9~27万粒/hm2(用种量为1.50~2.25kg/hm2),撒种后上铺稻草保湿保温,1个月内芽出齐,清除稻草,拔除杂草,在苗长至30cm左右时,看苗情追肥,间苗保持4.5~6.0万株/hm2,苗子长势不旺时及时追施尿素,不要普遍追肥以防徒长、大苗压小苗、出苗率低。其他与埋根育苗相同。

三、造林技术

要求带状整地,松土层厚度50~70cm。挖大穴80cm×80cm×70cm,并于宕内施基肥,一般使用鸡粪肥20kg埋于大宕底层,上铺15cm表土,再在上面栽苗。栽苗株行距5m×5m,栽390株/hm2。

四、抚育管理

泡桐栽植成活后的第2年,在树液开始流动前距地面约1~2cm处锯掉,待重新萌芽,这样长成的树干通直。在未成林前,松土除草,施肥。一般造林后的3年内均进行抚育,前2年内于5月、9月抚育2次,第3年抚育1次。

五、常见病虫害防治

5.1虫害防治

5.1.1泡桐叶甲。又名泡桐桐金花虫、泡桐二星龟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幼虫为害泡桐叶片,啃食叶表皮及叶肉,残留叶脉,使叶呈网眼状,随后叶片变黄干枯。成虫羽化后,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甚烈,常把叶片啃光,树叶焦黄,造成大量落叶。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捉;②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可喷90%敌百虫原药800倍液;③在树冠投影,挖宽约20cm、深15~20cm、长30~50cm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cm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g;胸径5~10cm的泡桐,每株用药50g;胸径为11~20cm的泡桐,每株用药100g;胸径20cm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g。

5.1.2蒲瑞大袋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为害至11月时封闭囊口。防治方法:①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营造其不喜食的杨树、柳树作防护林带;②冬春人工摘除袋囊;③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在基干部位打孔,注入50%氧化乐果2~4mL。

5.2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