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5:30:32

培养路径

培养路径范文篇1

一、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青年编辑大多从学校毕业不久,正在经历从学生到编辑的身份转换,在工作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为了帮助他们迅速转变身份、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需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青年编辑要加强政治责任感。期刊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编辑必须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把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主流价值,建立起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好期刊的新闻出版安全关。编辑部可通过开展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做报告、召开座谈会等活动,强化青年编辑党性修养,并在实践中加以强化。青年编辑也应加强自我学习,准确把握时代使命和发展方向。其次,青年编辑要树立职业理想。理想是前进的动力。编辑本身是幕后英雄,平时具体事务琐碎、繁忙,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引领,就极易失去对期刊出版行业的敬畏感,失去前进动力。青年编辑要想迅速成长为优秀编辑,从入行起,就要树立远大目标,将编辑工作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而编辑部也要加强对青年编辑的职业理想教育,重塑他们的职业期待,让青年编辑体会到在平凡奉献中书写不平凡业绩的职业价值,在工作中投入充沛的感情、热情和责任。再次,青年编辑要提高把关能力。在期刊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中,期刊编辑充当的是守门人的角色,对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肩负着弘扬先进文化的重任。面对快速忙碌的工作节奏,青年编辑要保持视质量为生命的定力,怀揣沉甸甸的责任心,拿出百分之百的细心与耐心来对待编辑工作。青年编辑在入职初期,就要打好编辑基本功,系统学习编辑出版基础知识,并训练组稿、审稿、编校等实务技能,切实提升编辑能力。最后,青年编辑要提高协作能力,承担起在团队中的责任。不同于学校单纯的学习环境,期刊工作系统繁杂,需要各个岗位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出刊任务。青年编辑要先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环节的工作,不给其他环节增加负担,还要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团队衔接工作。

二、强化效率意识

期刊是定期连续出版物,有严格的出版时间要求;日常编辑工作又很烦琐,常常需要同时处理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对于很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编辑,由于目标不明确、条理性不强、时间安排随意、工作习惯拖拉等,常会延误工作。因此,青年编辑要强化效率意识,提高时间管理能力。首先,青年编辑要建立节点意识。期刊工作流程是规范化、固定化的,每一项工作编辑部都有完成时限。青年编辑要根据工作任务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按部就班地处理各项工作,形成定期定时处理和返回任务的工作习惯,这不仅可以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工作循环。其次,青年编辑要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编辑加工环节为例,可以采用先宏观再微观的编加顺序,分几步进行。第一步,先通读稿件,调整整体框架结构、层次标题,删除冗余内容,修改观点。第二步,进行文字加工,核查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第三步,核查数据、引文等内容的准确性。第四步,加工格式。再次,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青年编辑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帮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很多文章有大量的参考文献,编辑在编辑加工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检索核实。如果使用Endnote、NoteExpress等文献检索软件,可以直接导入文献、批量修改,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最后,青年编辑要善于总结,提高判断力。比如总结编审校中常见错误,归纳各种用法,铭记于心,编加时就能胸有成竹,再遇到相同问题,就不用再花费时间去查询资料。另外,有些青年编辑常常掌握不好编辑的尺度,喜欢将所有稿件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修改,耗时耗力,还容易引起作者反感,要通过向资深编辑请教、自己总结学习等不断揣摩、摸索改稿的思路,掌握好改稿尺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培养路径范文篇2

关键词: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路径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依托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起了服务东盟、贯通中国西南的贸易新通道。广西区内的跨境电商企业发展迅速,而跨境电商企业海外业务的增多,使其对具备外语能力和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长。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是跨境电商从业者开展国际贸易使用最为普遍的交流沟通工具。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既懂英语,又通商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向跨境电商企业输送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成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广西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1.发展现状近几年,凭借着自身区位、物流及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广西致力于实施“电商广西、电商东盟”的工程,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基地。2013年,广西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266亿元(人民币)。2016年,交易额达到61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8%。2017年,交易额增至705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53.3%以上。2020年,广西力争实现全区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1万亿元。现在,谷歌广西体验中心、阿里巴巴一达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世界知名跨境电商企业都在广西落户,正在带领广西一千多家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贸易。与此同时,国家和广西通过一系列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启动,使跨境电商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看好。2.人才需求5G网络研发应用的快速推进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欧美市场是电商发展最佳选择,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电商企业的加入,欧美电商市场日渐趋于饱和。对于跨境电商从业者来说,发展较慢的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等国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的目的地。目前,广西传统外贸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外贸模式也逐渐向“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发货”的小额贸易型转型发展。越来越多企业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开始涉足跨境电商行业。跨境电商企业的增多使市场对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是,跨境电商作为新兴行业,企业自身的人才储备十分有限,而在此之前,广西高校并没有开设过相关专业,因此,市场上优质的跨境电商人才极为有限。跨境电商要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如果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定会使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广西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跨境电商行业的新发展对广西高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要想为跨境电商企业培养出具备“商务+英语+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能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高校要正视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目前,广西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广西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仍然在处于摸索阶段,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针对性等问题。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较好的跨境电商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利用网络及各类软件开展商务英语(跨境电商)日常的操作与运营,同时具备一定的营销水平和管理能力。目前,广西高校普遍开设有综合商务英语、英语语法、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单证、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市场营销、跨文化交际、商务谈判等商务类和语言类通识课,较少开设涉及跨境电商方面的专业课程。因此,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人才,缺乏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很难熟练操作电商平台,无法满足跨境电商发展市场的人才需求。2.师资水平有所欠缺想要培养出适合在电子商务企业、外向型进出口公司、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实践能力,最好有相关岗位的从业经验。但是,在广西高校,不少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是毕业后就从事教师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实践经验。虽然学校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是要求教师在暑假寒假到企业中开展实践锻炼,但是,有限的培训和实践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广西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致力于提升自身跨境电商理论知识,积累跨境电子商务实践操作经验,参与跨境电商运营团队合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3.实践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广西不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不够完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只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深入的、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因为跨境电商发展迅速,因此,课堂实践教学应跟随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如果教学内容没有更新,学生所学知识就会出现滞后。在形式方面,很多高校主要以课程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校企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讲座、模拟见习、网络实践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渠道。

三、广西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策略

1.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广西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应将商务、英语和跨境电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除了现有的综合商务英语等课程外,还应该加入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跨境电子商务实训教程、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跨境电子商务风险控制、客户管理等相关课程。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商务类和语言类的通识课,如综合商务英语、英语语法、语音、阅读、写作、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在大三、大四开始学习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课程。学校通过优化课程,可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本功,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增加他们对国际商务和跨境电商的了解和认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或旁听其他学院的相关课程。由于课时有限,专业课程的安排受限,专业课多以提升语言能力为主,商贸及跨境贸易方面的课程较为有限。因此,对于有志从事跨境电商行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高校应该鼓励其选修或是旁听其他学院的相关课程,如物流管理、网页设计等课程。2.教材建设课程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料,恰当地选择教材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如果选用的商务英语专业教材编写不科学,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掌握专业必备的知识。因此,广西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一定要在教材上下功夫,选择适合的教材,辅以合理的校本教材,让专业教材更加地合理化、科学化、实际化。如要编写教材,可以考虑以下两点建议。首先,教学课程教材应该由具备丰富从商经验、渊博的跨境电商知识的业界精英和研究跨境电商的专家共同编写,这样才能充分结合实践与理论知识,使教材内容跟跨境电商的实际发展紧密联系。其次,教材建设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同时也要充分体现跨境电商行业的行业特色。3.提升师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极大联系。跨境电商发展需要具备商务+外语+跨境电商知识的人才,但是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任教学校就职,理论知识储备丰富,实践经验欠缺。因此,针对复合型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高校应大力建设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团队,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商务技能比赛、教师跨境电商平台操作能力测试,以及跟专业相关的其他类型的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同时,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邀请跨境电商企业资深从业人员到校开展讲座,聘请跨境电商精英和优秀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和专业化的培训。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加快校企合作,加强复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此外,学校还应积极鼓励商务专业教师在教学上开展合作和教学研究,组织集体备课,尝试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4.深化实践教学要想培养优质的跨境电商人才,广西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能只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有理论知识的铺垫和实践能力的支撑,才会让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加容易上手。为了深化实践教学,广西的高校应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搭建校企联盟实训基地、校内实训模拟基地,加快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在校内,可以通过举办跨境电商平台实操大赛等各类专业比赛、举行创业创新宣传活动、开展寒暑假调研活动等措施,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应为大一到大三年级的学生每一个学期提供一次到外企见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调整方向和策略。在学生大四期间,学校要安排学生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实习,接受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加快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速度。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理论上的提升,也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方面的锻炼。教师要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商务英语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以理论学习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以实践锻炼促进理论学习的交替式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通晓国际惯例,具备跨文化知识,具有扎实英语运用能力,掌握商务及跨境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作为海陆均和东盟国家接壤的省份,跨境电商已然成为广西的一片蓝海。但是,广西高校在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上还比较薄弱。跨境电商企业必须通过语言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广西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广西高校要注重培养商务英语人才,优化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教材的建设,努力提高师资水平,不断深化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玲玲.基于跨境电商产业链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5(9):40-41.

[2]郭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6(5):73-74.

[3]吴俊丽.复合型跨境电商商贸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6(20):181-182.

[4]龙倩茜.基于互联网+的跨境电商课程模块教学探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4):71-72.

培养路径范文篇3

关键词: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酒店行业的逐步渗透,酒店信息化在酒店运营管理中的应用更为广泛。酒店行业对新型酒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急需多元化、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学校对酒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借助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培养酒店信息化人才尤为必要。

一、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的意义

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是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训课程资源建设、校企师资团队打造、技术积累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综合性、现代化、开放式的,能体现“教学做”一体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一)完善实训教学体系。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完善了从专业分项基础技能实训、实景全真教学实训到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能力递进的完备实训体系,创新了酒店管理专业信息化实训教学的内容和载体。(二)融入数字信息技术。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可视化的实验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形象逼真的真实场景,增强知识传播的互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虚拟经营管理环境中按照项目流程要求进行模拟实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三)改变课程教授模式。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按“岗位项目进课堂,岗位考核入标准”的要求,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开发教学内容,将酒店不同岗位角色体验植入课程开发,改变传统的课程教授模式。(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推动了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新课程、新教材,对接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国际标准,开发优质实训资源;实现了校企互聘互兼,培养酒店信息化综合运营“教练型”名师;建立了专兼职教师工作站,互聘互兼,最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二、依托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创新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路径

(一)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校企育人共同体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共赢理念,由产学融合育人共同体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包括素质标准和能力标准),共同重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共编教材、共建实习基地,确保企业深度参与育人全过程。(二)校企合作开发酒店信息化经营管理实训资源。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酒店信息化经营管理实训资源。按“岗位项目进课堂,岗位考核入标准”的要求,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开发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实际岗位需求的酒店虚拟运营的实训课程教材及相关课程资源。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开发路线,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四大模块构建“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学、产、研、培一体化的体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明确各阶段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制定具体量化的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授课或者组织行业考察,邀请企业和互联网界相关专家在线上或者线下进行讲座,校企联合建成O2O教学资源,使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充分的梳理和共享。(三)借助平台,打造酒店信息化教学名师、“双岗、双职、双语、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无缝对接酒店信息化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态度和个性,应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为基础,以创建“双岗、双职、双语、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为抓手,以服务行业产业为目标,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实现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共同培育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这支“四双”教学团队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他们熟悉并掌握酒店信息化的应用技术,具备能实操、勤动手的实践修养和职业态度;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酒店相关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酒店信息化人才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酒店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作为酒店人才的主要培养来源,旅游职业院校的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完善培养体系,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利用校企合作紧密贴近酒店行业。也就是说,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要明确职业目标定位,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对接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要扭转传统的重视文化知识传授而轻视职业技能培养、重视“技术人才”培育而忽视“专业与技能”培养、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轻视校外社会实践、重视学生数量规模而轻视技能实际掌握等现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通过研发了国内首套面向职业教育的酒店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校企育人共同体;借助平台,打造教学名师和“四双”素质的教学团队,构建多层递进实训教学体系。通过这些举措,为酒店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和措施保障。

参考文献:

[1]付向阳.基于虚拟情景教学资源建设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93-96.

[2]刘克勇、方健华、王新国.深度融合江苏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与路径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34-38.

培养路径范文篇4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评价;“三型”;人才培养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立德树人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和中心环节,为新时代教育指明方向和道路,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基本导向和根本遵循。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出现了“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脱节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创新能力差;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陈旧,缺乏系统性、多元性、科学性和有机性;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等问题。因此,应深刻把握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意义,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培养新时代“三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第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成效,并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其一,国外对“三型”人才的研究始于应用心理学家对创新型人才思想独立性的研究,如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强而细致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挑战欲望等。其二,课堂教学采用研讨班的方式,注重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培养,如创新、动手等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其三,逐步构建“三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应。其四,“三型”理念普及、形成系统化的教育实践体系、产生了“三型”人才并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第二,国内研究现状。其一,立德树人概念、内涵、意义的研究。研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课题比较丰富,多集中在其概念、内涵、意义方面,而把立德树人放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根本评价标准,研究如何培养“三型”人才的很少。其二,“三型”人才概念、内涵、目的、功能的研究。综合研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内涵、目的、功能,但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但大多都强调了将“三型”人才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取得的创新成果、创新绩效、社会效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要素。其三,研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不多,多集中在其中某一方面,主要是教学手段、内容、途径、评价,与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相结合等方面探讨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综上,国内外对“三型”人才的研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强调“三型”人才的意识、能力、精神的培养,都承认“三型”人才培养任务的紧迫性,但对“三型”人才的认识和界定的判断上却存在视角上的差异,如国内比较注重“三型”人才品行道德、才华智力、社会模范作用的考量,而国外则较侧重于“三型”人才的个人兴趣、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以立德树人为评价导向,研究高校“三型”人才培养路径,契合了这一教育理念和教育趋势。

2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其一,契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将新时代国家教育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教育热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机衔接,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性、系统性、统筹性、集成性上下功夫,为“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注入强大内在动力和力量源泉。其二,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研究教育热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深刻诠释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意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丰富了“三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模式、方法、机制、改革路径的相关研究理论。

2.2实践意义

其一,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三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有利于探索如何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鉴定、诊断、改进等功能,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到实处。其二,促进“三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形成。坚持立德树人评价标准的多层次和多视角、指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导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能够促进“三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多维角度和多维要素的统一和平衡,避免目标、过程上片面化和绝对化。其三,以新时代立德树人为教育评价导向研究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三型”人才,是以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化我国教育综合变革和教育实际的需要。其四,是对国家关于立德树人、“三型”人才教育政策的实践,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对优化高校人才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转变管理制度模式、实现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路径

3.1端正教育评价导向,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高校肩负着培育一流人才的历史使命,更应坚决扭转不健康、不科学、不完善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制,着力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其一,应植根深厚历史与价值基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观,将立德树人作为科学评价教育的过程、结果、成效的指挥棒,明确方向、抓好关键、夯实保障,切实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其二,改革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机制,扭转不科学、片面化、功利化、工具化、单一化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制,发展素质教育,从根本上纠正“五唯”的错误做法,让立德树人成为教育评价的根本遵循,并通过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诊断、改进等功能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方面转变评价理念,融入教育评价前沿理念,追踪教育评价改革趋势。改变单纯以升学率、录取率、单次考试分数、学业水平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理论实践等综合素养和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综合地进行教育评价。明确方向、厘清要求,细化量化立德树人的具体标准,完成教育评价理念的优化升级。逐步建立能够反映学生发展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为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夯实根基。

3.2深化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新型人才

高校要铭记育人为本的教育初心,逐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立体、全面、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其一,扭转教育评价单一化、功利化、工具化导向,构建立足教育现状、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生态,使教育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回归教育本真,坚决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从注重知识评价、分数评价、结果评价、单向评价向综合能力评价、素养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转变、拓展和提升,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向综合性评价、立体式评价、全过程评价、多维度评价发展。其二,正确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教育理念改革是达成考试评价不仅仅是教育的外部控制和管理手段,更是促进学习的理念共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和人才发展观,坚持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内涵式改革,运用好考试这个工具,在评价指向上、方向上、手段上把握好“减”与“提”的辩证法,在评价、反馈、反思、改进、提升中不断探索和改革,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3.3坚持德育为先,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既是教育的践行者,也是教育评价的对象。科学地评价教师,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强有力抓手。一方面,要坚守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改革的第一标准,着力打造一支身正为范、德育为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三创”型师资队伍,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育德素养、德育能力。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学名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党政骨干等各类型教师尽展其才努力探索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本领过强、业务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校“三型”人才师资培养队伍,牢牢夯实高校德育工作基石。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式,如走课制、导师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创新教学方式,组织高效的教学活动,探索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服务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4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核心在于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因此,学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思想,达成理念共识,通力配合,精准把握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其一,高校要从招生、培养、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手,探索和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机制。健全高校招生机制,实现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引导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其二,激发教育活力。高校要理顺教育体制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核心在于激发诸多教育要素活力,进而激发整个教育体系的活力。着力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政策调控到规范实施、课内培养到课外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协调互动。其三,要将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内化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评价机制、教师绩效制度、教师晋升制度、教师科研制度、高校与社会耦合机制改革等各方面、各环节,明确各领域的改革标准和发展导向,以及各改革领域之间的交互性、覆盖性。

3.5推进高校课程改革,推进专业对接产业

培养路径范文篇5

关键词:新文科;技术;艺术;思想

众所周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新媒体发轫到融媒体发展,再到智媒体的蓬勃兴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为全面的含义。新文科的提出打破了学科知识的壁垒,冲破知识文化的窄纵划分,消散了固有认知的边界,以一种全新开阔的视阈厘清事、理、情、趣的多重认知。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应置身于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构建范畴之中,在实践中,不可忽视其人才培养的规律。本文认为应以专业技术、艺术水准、文化品格为原则底线,理念、路径、拓展为发展思路,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的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讲的是内心澄明才会有所思考,精神居在胸中,意志力的统辖不可忽视,可见态度感情的酝酿对于行文章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新文科视阈下,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一个“出口信息”的专业,内在情思文法的构思显得格外重要,要想达到刘勰所说的“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辞当”,就需要有完备齐全的专业技艺理论、情感生发的艺术性灵、析理辨美的人文情思,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科知识的交融、艺术创作的通达。重构专业认知。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金重建认为:“播音主持内涵的丰富性,创作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中国播音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这种丰富性与复杂性警示着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专业意识,拥有系统成熟的创作思路,并且这种创作思路是开放融合的。张颂先生曾系统论述播音主持专业是建立在哲学、美学,新闻与传播学,语言及语言应用学,文学艺术这四门学科的基础上。当前,播音主持专业需要继续拓展外延,以人文社科为经,以自然科学为纬,把握时代的命题,掌握电子商务、法学知识、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在5G成熟、6G酝酿的阶段,了解电商直播、网络营销的规律,熟知法学规范与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焕发艺术灵感。文科作为一门思想学科,性灵的陶冶、情感的酝酿一直以来都居于核心位置,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性工作,人才培养需要注重“情真意美”的价值取向。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时,不知不觉中有着灵感思维的迸发。在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格上,要多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帮学生理解形式与内容,通晓人情人性,是非判断有着明确的价值尺度,把诗意的精神带入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性灵迸发,不知不觉中实现神与物游、物我一致。展现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音声性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显著特征,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人情人性的通晓,对是非价值的判断。声音凝聚力量,语言传递温度,从物理空间的声音传导到心理空间的传递要展现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人文关怀,例如在。2020年8月,央视微信自媒体《主播说联播》了主持人海霞对农民工李小刚朗诵的《再别康桥》的评论,话语之中充满了肯定与赞赏,态度十分热情,海霞还表示想邀请李小刚一起交流切磋专业。这体现了主持人对平凡普通百姓的关注,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让人倍感温暖、如沐春风。

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的路径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器而后识器。”诚然,任何学科的学习要先下笨功夫,才会有质的提升,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路径同样适用,先要下足笨功夫、苦功夫,才会有艺术通感。因此,技术层面的打磨、艺术人才培养内涵的深化、多层次文化的溯源探究就成为路径提升的有效方法。夯实专业基本功要求。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有特殊的要求,从早期的“声美、上相、内涵深”到如今的“能写、会编、有创新”,这都是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传播力方面作出的要求,所谓传播力指的是先天条件所具备的传播的潜能与后天习得的媒介素养能力。现如今,关于传播力的要求还得加上多才多艺会学习。多才多艺需要培养广泛的兴趣,涉猎不同的文艺技能,做到“一专多能”;会学习,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关联性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专业性知识能把握核心要义、机制原理,在实操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入到语言表达层面。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语言的训练需要有这样的认知:书面文字语的严密逻辑训练要把握情感思维训练的精神引领,即兴口头语的情感思维训练需要把握自然科学的逻辑辩证、客观冷静的行事作风,二者美美与共,最终呈现出温度与气度并存的中国播音风格。拓宽专业培养眼界。中国语境下的新文科建设具有其兼容性和特殊性。兼容性体现在,面对国际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文学科危机”,眼下跨界人才居多,压缩了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就业机会,这使人们不得不拓展专业培养的眼界。在人才的输出终端上,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应转变向传统媒体就业倾斜的思路,面向市场,拓宽就业边界,强化基底素养。特别是在融媒体背景下,5G传媒生态成熟,传媒教学场景需要重构认知。首先,要有互联网产品经理人思维,把教学平台从课堂展示变为线上展示,培养学生采编播一体化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从学会经营作品到经营节目的思想转变,比如可以把学生实践作业用大屏与小屏结合的方法在抖音、微博、喜马拉雅、蜻蜓FM上,通过经营作品形成一种节目版块思维意识的构建。其次,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化,学生可分为复合知识技能型人才、复合媒体经营型人才、复合通识采编型人才……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把握“一专多能”的培养思路,以宽口径窄出口的方式培养学生,开辟学生专业定制化培养路径,面对不同的学生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定量教学、定制培养、定标考核、定期检验、定性分析、定向走岗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业界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能力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打造复合型精品专业人才,让艺术人才也能抢占其他就业岗位。嫁接多层次文化生成基因。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人才,技术层面要有较强的媒体实战能力,“采编播评”缺一不可,人才的培养要有较强的场景适应性:从内容上看,需要运用不同的话语样式;从形式上看,需要调整不同的话语心态;从时空层面上看,需要面对多样化受众层次。主持人汪涵对主持人的概念论述独到:主持人的“主”指思想,“持”指技巧,“人”指情感。可见,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重在思想能力,对知识文化素养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不同的文化素养、经验水平会影响着技巧的使用,方法论的把握,最终形成不同的播音主持创作风格,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着播音员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例如,董卿的优雅大气、汪涵的幽默机智、撒贝宁的睿智稳重……这些不同风格的主持人皆有风度,皆成性格,他们都是不同的学科背景却造就的有声语言传播的典范。

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的拓展

眼下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的重心仍在语音发声、稿件创作,即兴口语表达、职业素养教育却稍显不足,教学上效果上大多只能达到基础性目标,拔高性、竞争性目标稍显不足,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升自我,使之具有个性化。播音员主持人培养出口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精品专业人才,其风格差异化是提升的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播音学》主编张颂曾在《播音语言通论》一书中论述:“风格的占有者,必须是独创者,不接受现成公式,不追赶时髦,却钟爱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表达样态。”那么,新文科背景下对于风格独创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提升策略应如何?产学研三结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出口消耗专业,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是播音主持工作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所谓扩大内需,就是要不断汲取的多学科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养分,做到多知全面;稳定外需,就是要行成稳定的播音风格,训练出行之有效播音风格状态,在进行语言表达的传播活动时,要做到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相统一;在进行专业学习培训时,要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在进行业务研讨时,时代精神与历史使命相统一,这样才能把握专业发展的脉搏,守正创新,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著名主持人康辉在2020年11月3日晚,一人用了22分38秒的超长口播精彩的完成了一万八千余字的播出任务,其文学博士背景、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强大的播出平台造就了他的职业高光。一专多能的职业发展理念,在产学研的培养思路上焕发出强大的生机。跨学科思维构建专业。新文科的核心内涵在于打破学科之间专业壁垒,用开放的视角看待文科教育。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可以采用“播音主持+”的方式建设学科,播音主持+新闻传播,用新闻传播规律探讨播音主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以一种主持传播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建设;播音主持+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的研究精神结合播音主持的表达方式,用全新的视角培养出专家学者型主持人……打破学科边界,拓宽眼界视野,使得知识体系得以贯通,催生出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独特个性。播音主持从业者中,历来就有很多跨专业的人才,撒贝宁是法学专业背景、何炅是阿拉伯语专业背景、朱迅是日语专业……他们的主持风格具有独特个性,深受观众的喜爱,这都给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多启发。事实证明,跨学科、跨背景、跨思维的素养教育要与专业教育并行推进。深化人格化传播。自古以来,大学教育就以三纲八目为核心,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今,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同样需要以此为基础,并不断深化人格化传播。培养学生在表达有声语言信息场的时候,能够从节目播出背景、时展背景、内容价值背景出发,真正做到张颂所说的“一吐为快”的播讲愿望,对事物有基于真理的价值辨析、情感取向的态度倾向。主持人的人格在一次次的传播实践中便自发生成,使得受众对节目与播音员主持人产生同等的价值印象,主持人人格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节目风格的呈现。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1+1》是由白岩松主持,他面对新闻事件敢于发声,揭露事实真相,态度鲜明地进行时评,让观众对《新闻1+1》节目产生了较强的信服感,深化了该节目的人格化传播。结语眼下,注意力经济发展大行其道,多平台传播成为常态,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成为紧迫任务,这是时展机遇。新文科背景呼吁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法,静水流深,真水无香。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应渗透古典意境的内涵,追求意到、声美的文化内涵,在技术层面熟练把握,抓住人文契机的内涵,向美而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柴华.中国文化典籍精华文心雕龙[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金重建.播音主持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3]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05):13-17.

[4]彭雨晴,刘玉萍.泛媒体化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变革路径[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18,(00):167-172.

培养路径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路径

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素养的教师来实施。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就很难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素养的学生。所以,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学校要以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升。

一、创新素养的内涵

由“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得出,创新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先天遗传条件为基础,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在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整合,是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稳定的创新人格品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因此,只有加强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创新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师的一般专业素养为基础,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并引导和激励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要重点关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时代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路径

新时代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要融合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之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观念、教学思路和视野都需要随着课程改革而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也要不断丰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素养为基、能力为本”,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素养的培养路径很有必要=1.促进教师创新理念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创新素养的提升,首先要转变理念和增强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培训中,培养创新素养普遍注重教师创新意识(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判断力)、创新情感(自我认同、仁爱之心、社会责任、民族担当)和创新意志(自制、自勉、自信、自强)的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精神,才能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发展素质教育,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从重知识传授教育教学观念向重学生主体参与、教会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发掘探究精神和研究精神,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增强教师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教师的自主性是创新素养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教师,学校要给教师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和机会,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使用新方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教师自主创新意和自主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和机会。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持之以恒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自觉主动、满怀热情地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分享,在培养教师个人创新素养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学习实践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3.建设具有创新素养培养目标的课程资源。创新素养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教师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素养,实现稳步发展。学校可以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引导教师自主选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色创新类课程资源拓宽知识领域、丰富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生存生活智慧和创新思维。该类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同时,教师创新素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上要突破科学文化门类的界限,将相关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融合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富于创造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4.建立与教师创新素养培养相契合的培训管理模式。要培养教师的创新素养,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一套培训模式,如可以采用“专题讲座讨-实践训练-总结经验-整理成果”的培训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创新素养培养助力。在培训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对教师培训后创新知识的运用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在教师创新素养培养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和方向,在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参训教师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自我发展目标。5.建立以培养教师创新素养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一是把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成果纳人教师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易操作、好量化,但不能作为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新课改理念下要求培养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学生,这就需要创新型教师发挥创造力并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尤其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不是将学生打造成千篇一律的学习机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理念要从为选拔服务转变到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才能使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二是把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宁夏教育》2022No.05方法纳入教师评课标准中。无论是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还是推门课,评价一堂课优质与否的标准不能只看教学目标中的知目标,不能只看与考点是否紧密结合,还要看是否达成了教学设计时制订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包括创新能力,而这点恰恰是评课教师最容易忽视的,把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纳入教师的评课标准中,教师备课自然会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因为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三是把教师的创新理论学习内容纳入继续教育学习要求。继续教育作为在职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习的内容与形式都很重要,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学习效果。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对创新理论内容的学习,并将其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中,成为职称评定或年终评定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新时代教师创新素养培养有效路径的探讨,不仅能够丰富教师创新素养内涵,还能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创新素养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学习创新理论知识,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仅满足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达到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还要实现既能育才、又能育人的教育目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满足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媛媛,李潇.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专业发展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3).

[2]侯小兵,许庆豫.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2).

培养路径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化;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

一、引言

在信息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高职院校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语言进行翻译,同时更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所掌握,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亟待提升。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培养理念存在较大的误解,认为跨文化交际实质上就是了解西方文化知识,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西方人的语言,并能够利用适当的英语与西方人进行流利的沟通。由于这一理念的存在,部分高职院校在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渐摒弃了汉语思维,并排除中国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通过引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开展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但却无法使用正确的英语主动、有效且对等地向外输出。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跨文化交际教育内容的介绍较少,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缺少系统性教学方案的问题。加之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不断推广和创新,这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也同样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变革。为此,基于信息化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理念,开展信息化背景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分析研究。

二、信息化背景下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路径

1.形成全面且合理的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在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以语言知识的学习内容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可知,有超过50%的教师表示认同当前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有不到10%的教师并不确定当前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是否有效,只有不到40%的教师认为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均认为文化教学是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但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文化教学只能够处于止步不前,甚至退后的地步。当前公共英语课程教材与文化知识相关的内容涉及较少,加之不需要利用母语文化进行知识的输出,更容易造成教师想教、学生想学,但在整个教学培养体系当中并没有支撑这一教学思想的语言知识教学内容的现象。因此,为实现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首先应当从形成全面且合理的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入手。在对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课时进行布置调整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在每个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培养内容方面,应当保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有超过8成的教师认为在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文化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超过7成的教师认为母语文化教学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由此可得出,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英语与汉语双向的文化教学模式更容易受到高职院校众多英语教师的认同。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在公共英语课程的课堂中,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展开一系列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还会定期举办与文化相关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文化教学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热烈欢迎,并且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若能够将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一并吸收来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更有助于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体提升。除此之外,为了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学课时受限的问题,除了运用上述教学培养方式以外,还需要尽可能地延长文化交际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高职院校可根据其实际教学情况,利用慕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课后完成对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在慕课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相对更加具有系统性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思维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课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还应当带领学生参与到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系列与英语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短板和文化短板,并自觉建立起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学习相关的跨框架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补短学习。2.丰富公共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教材文化教学内容。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反映在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时,与英语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导入时学习资源充足,并且教师能够通过上网等渠道获取与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但当前这种学习模式是不固定的,并且在时间和内容上均存在不确定性。在中国文化教学方面,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获取到与教学培养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应当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从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水平角度出发,实现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材文化教学内容的丰富,使教师能够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将文化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并逐渐引导学生完成对英语跨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调查中,有将近八成教师反映,在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现有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教材无法为实际课堂教学中提供足够的文化教学知识相关资源,尤其是在进行母语文化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材内容更是远远不足。通过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进行翻阅发现,在对每个单元英语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时,均会涉及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内容,但对于母语文化的导入在众多单元均未涉及。同时,分析从当前教材中提取到的英语文化内容可知,大部分公共英语课程文化习语、阅读习惯等相关的文化知识,涉及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行为等的内容更少。因此,为实现对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丰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材中有关双向文化的导入,实现对文化教学资源的补充。通过英语与汉语文化的对比,促进学生英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提升。3.基于信息化技术构建境外实践和体验平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满足时展的需要,应当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国际文化视野的英语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针对于此,可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的方式,搭建境外实践和体验平台。将目前教育部门的各项指令要求作为主导,通过将相关涉外企业与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相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境外实践基地。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采用人才选拔的方式,挑选出一批具有较高能力的英语人才,让其参与到境外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并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境外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学习、教学资源应当统一存储在体验平台中,给无法参与到境外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线上的体验服务。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合理利用通过境外实践获取到的各类资源,使本校学生能够在体验平台上与之建立更多的联系,实现对文化层面的公共英语技能和行为的学习。为保证境外实践与体验平台的安全性,在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和线上体验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通过选拔的方式选取专门负责这一环节的监管管理人员,以确保学生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下,实现英语跨文化交际学习。4.模拟真实英语翻译环境。在提出上述跨文化英语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以此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临场发挥能力。在实施面向学生的英语跨文化教学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处理英语相关表达语句。而对学生提出这种要求,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相关知识的理解,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起对学生这个方面的教学。例如,根据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不同语境,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英语音乐或电影,使学生在步入英语课堂时,便可正确感知英语学习氛围。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教师需要准确定位学习导入节点,在节点处进行课题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公共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基于上述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条件,教师可在课堂指导学生使用触摸唇部或喉部振动情况的方式来感受某一英语单词的发音,使学生感知这种发音方式的正确性。同时,教师可在教学课堂中,采用划分英语口语表达训练小组的方式,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设定不同的英语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真实的语言氛围。在英语口语练习中,要求小组内不同成员在口语练习中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通过不同角色间的对话练习,使学生感受到英语跨文化学习中群体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采用在教学班级内建设英语阅读角或英语文化知识小组的方式,鼓励学生在非课堂时间进行英语口语表达,使学生尽快融入英语学习角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职院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可深入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口语正确表达方式与英语文化的掌握。在上述英语教学指导措施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借鉴校内英语实训平台中的资源,在共同学习英语的氛围下,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在互联网平台组织大型英语学习竞赛与英语在线翻译活动,包括:设定地方旅游文化场景,对学生组织旅游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教师在比赛前,在平台上与竞赛相关的活动规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与竞赛。在竞赛中,假定教师为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的英语文化交流,学生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进行实时对话或在线翻译。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与翻译能力进行综合评分。参照上述英语活动,可设计与之相关的情景剧翻译活动、影视作品实时翻译活动。对于这种涉及文化内容的公共英语课程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取到课堂上学习不到的英语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不同国家英语文化的有效感知。同时,可根据高职院校跨文化公共英语课程教学需求,将商业英语、文化英语等多元化英语表达内容,一并列入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鼓励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全英语开展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并掌握英语跨文化交际的重点。综上所述,通过在班级内建设英语角、在英语实践教学平台中融入多元化活动的方式,为高职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英语翻译环境,从而使学生可快速地参与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总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真实教学环境的支撑,只有真正地定位与把握文化知识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英语文化。

三、结语

培养路径范文篇8

关键词:卓越教师;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基础,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是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更是培养卓越中学教师最有力的师资保障[1]。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师更应该专注教学,重视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保证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有序性、高效性和灵活性。高师院校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新时代高素质生物学中学卓越教师的培养质量。新时代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生物学实验部分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师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动手能力强、探究能力高、实验指导能力全面的卓越中学生物学教师是高师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从学院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承担实验课程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实验流程生涩、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实验兴趣,参与不积极,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亟待加强高师院校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探索行之有效的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培养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卓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创新实践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系统、完善的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是提升实验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前提条件。各门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的融合,直接影响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学院开设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等课程,不同实验课程间存在内容重复,故将各门实验课程内容贯通,理顺实验项目,改革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例如,多门生物学实验课都涉及生物显微镜的使用,因此将生物显微镜的使用安排在最先开课的植物学实验中详细讲解,其他课程不再开设该实验内容,从而避免了实验内容的重复;生物化学实验中的“核酸类实验”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基本实验技术内容重复,根据学院实际教学情况,生物化学实验中略去“核酸类实验”,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开设。根据“卓师计划”的培养要求,整合现有实验课程资源,构建适合培养卓越教师综合实验能力的一套完善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期实验教学过程集全面性、实效性与整体性为一体,提升青年实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用传统实验室课堂教学结合线上教学或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等教学手段,实现与课堂实验功能互补、虚实结合,打破课堂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便于学生预习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等,显著提升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1.2科研教学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教学内容

实现生物学科卓越教师培养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关键[2]。这就要求青年实验教师提炼自己科学研究的成功经验,将其运用到实验教学工作中,改革创新教育理论,同时以科学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确保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将教学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参考科研项目的设计思路与实验方法,探索实验教学,这对学生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影响。学院鼓励青年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实验教学课堂,提倡结合自身科研项目开设探究式实验,减少开设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微生物学实验中开设“酸乳、东北酸菜中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实验教材中的“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革兰氏染色与形态观察”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等实验项目,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科研设计创新能力。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开设“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co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实验项目,涵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教材中的“PCR基因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DNA的提取和转化及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和检测”等实验内容,很好地将各个独立实验贯穿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使教师的科研项目得以实施完成。这一“研教结合”模式在学院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3提倡翻转课堂教学,构建高效实验课堂

高校生物实验课程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学院采用“小先生制”教学策略以锻炼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构建高效课堂。对“卓师班”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实验课,一般3~4人为一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小先生”。教师提前将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注意事项交待给“小先生”,“小先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课上由“小先生”为组内同学讲解实验内容,教师全程掌控指导,为学生解答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根据实验项目的科学原理、操作技术细节、常见问题及其应对方案等内容进行充分的探讨学习。“小先生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利用实验课平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责任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知识讲解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中学生物教师奠定基础,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提升了实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构建了高效的实验课堂。

1.4梳理反思实验教学过程,凝练升华实践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反思是提升实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催化剂,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熟练实验技能的卓越教师人才的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反思性实践作为教师核心素养[3],教师应通过各种阶段性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课程目标规定范围内选取学生感兴趣、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科学性与探究性结合紧密的实验内容。教师主要反思学生在实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以持续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课前对实验内容的熟悉程度、实验过程的参与积极性、与他人交流探讨等,分析该实验流程的优势与缺陷,促使教师完善教学设计,梳理教学思路。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和学生评价反馈通报会,期末召开教学总结会议,以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学习成绩科学评价实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学院积极鼓励青年实验教师参加教学创新能力研修班,助力提升青年实验教师实践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承担实验教学的青年教师在研讨会上要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分享成功做法,探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实验教学要针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反思,分析实验教学案例,真实反映实验教学的体会、困惑和感悟,以此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中,教师梳理反思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设计改用微量移液器定量添加替换实验教材中蘸取或是滴管滴加的操作方法,使各实验小组实验结果明显且趋于一致。实验教师通过借鉴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及实验教学反思,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通过对每节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加以整理、凝练和改进,逐步升华教学理念。

1.5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有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及省级生物学科实验技能竞赛,有利于师生协同进步。青年实验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探索和实践的空间,充当学生学习合作者,同时积累经验并汇集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4]。在参赛的同时还可向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经验,汲取良好的实验探究方法,弥补现有条件下实验课的缺陷与不足。同时,青年实验教师在组织参赛活动中开阔了眼界和思路,进而促进实验教学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创新。

2注重导师引领,塑造教育情怀

新进青年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会显著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进教师的培养和引领工作[5]。近几年学院将新引进的博士毕业生补充到实验教师队伍,承担卓越教师班的实验教学,但由于新教师缺少实验教学经验,甚至有时承担的教学内容与自己专业方向不对应,这就需要老教师对新入职青年实验教师进行目标导向和引领[6],帮助新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并激发他们的教学兴趣。老教师首先带领新教师听课和准备实验,再让新教师试课,进而指导新教师备课、传授教学方法和技能;同时新教师协助老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新老教师相互交流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大力弘扬教师教学责任感,培养青年教师教育情怀,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成长平台

3.1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

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教师教学具有积极导向作用,能够激发实验教师的潜能,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责任心,有效促进青年实验教师全身心投入实验教学工作,而不是单纯追求功利[7⁃8]。学院在充分肯定实验教师工作的同时,将教学业绩考核结果与工资绩效、奖金联系起来。学院创建了由实验教师组成的专业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对获得竞赛奖项的实验教师在年终绩效考核中给予一定奖励,且在年度业绩考核和评职中按照获奖等级给予一定加分。还有部分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对培养创新型卓越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院鼓励实验教师申请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课题,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并对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教师按照绩效奖励政策给予奖励。

3.2改革实验教师职称评聘机制

通过改革实验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提升青年实验教师科研和实践教学能力[9]。目前学校已设立实验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政策,并根据校院实际情况设定实验技术人员转变成教师系列的改职政策,从而激发青年实验教师队伍发展动力,对稳定和促进青年实验教师队伍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3搭建多方位的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是提升实验教师队伍水平,改善传统实验教学效果的迫切需求[10]。学校通过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加强仪器开放使用与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为青年实验教师科研及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与实验教学平台。同时,学院建有1个省级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并根据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组建微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4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实验室,为青年实验教师搭建了全天候开放使用的教学科研平台。学校和学院科研与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为青年实验教师科研及实践教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有利推动了青年实验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发展。

4结语

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示范引领中学高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更是高等师范院校有效实施卓越教师计划最重要的保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实验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创建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人才保障。加强青年生物学实验教师的培养,要给青年实验教师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引领培养青年实验教师的教育情怀,提供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以此促进高师院校生物学青年实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同时要求青年实验教师不断钻研学习专业知识,反思教学,以新时代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自身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注创新实践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定华.关于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1⁃3,98.

[2]王林发,伦明莉.地方师范院校全科型卓越教师培养的困惑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6):79⁃82,100.

[3]尹坚勤,田燕,陈华.“反思实践者”:新时期学前教师教育特征解构与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9(12):49⁃53.

[4]曼弗雷德·雷茨.良师有效指导促进科学进步[J].生物学杂志,2020,37(6):1⁃6.

[5]李雪,陈春霞,彭进松.高校新入职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3):71⁃72.

[6]张羽,李鸿儒,鲍艳,等.完善制度导向和目标激励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229⁃232,273.

[7]李正良,董凌燕.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本科教学激励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7):80⁃83.

[8]周海涛,胡万山.激发大学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内生动力[J].江苏高教,2020(4):16⁃21.

[9]徐圆圆,曹蓓,曹旭.高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路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0):258⁃260,308.

培养路径范文篇9

关键词:艺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路径

一、艺德培养的具体路径设计

(一)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把握正确引导方向

培养艺德,必须要从课堂入手,特别是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做好精心准备,才能达到既“指向鲜明”又“润物无声”的效果。课堂教学设计最能体现教师对育人目标的引导和把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要与当下发生的事实紧密相连,要突出“新”与“活”。教师示范教学、学生模仿、分组表现是常用的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从年轻人的视角选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瞬间,融入课件制作、课堂问答,结合各章节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演示。如在“经典诵读”课程中,教师结合建党百年主题,注重选择展示主旋律、展示中国革命历程的现当代诗歌稿件,阐释其中的历史背景、作者意图和传播影响,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从业人员的先进事迹作为重要的内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为人从艺的端正态度,同时批判和抵制劣迹艺人违背公序良俗的拜金思想。要向学生灌输作为“党的喉舌”的观念,引导这些未来从业人员在课堂练习中能够大胆自然地开口播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才能引导学生沿着党领导的文艺路线不断进步,实现艺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二)提高作品完成度,强化主流思想表达

作品是文艺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是艺德的充分表达和体现。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做好作品评价既是教学管理的过程要求,也是反馈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手段,可以清晰地引导学生进行艺德的塑造。从作品中评价艺德,主要有以下两个纬度。1.按时完成作品的情况按时完成作品是提交作品的第一前提,是艺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基础表现。在工作岗位上,敬业首先表现为要按时出现在工作场地,不迟到、早退,尊重其他工作人员。还原到课堂上,就是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并认真完成课程作业。虽然这是非常基础的要求,遗憾的是,文艺从业人员中“耍大牌”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回溯到校园,是在校园管理中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完成好高等学校的教育根本目的。为了能够营造良好的文艺界工作氛围,让学生从按时完成作品开始,让学生理解文艺作品能受到群众欢迎不是靠个人力量,理解行业内有细致的分工与合作。一件作品绝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完成,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才能从敬业中得到公平的回报。2.作品立意高度的情况在日常课程作业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在作品立意上进行挖掘,主要原因是受到课程作业完成时间、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如果是跨越寒暑假的大作业,作品充实程度会有较好提升。另外,学生思想较为成熟,会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展露出思考,体现个人的价值判断。教师要善于从大量课程作品中识别和挖掘学生个人思想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树立课程的标杆,达到“用好的作品引导人”的效果,从作品思想价值角度给予肯定,带动学生共同进步。

(三)抓好早训和晚自习,充实课程化内容

课程时间是学校主要的教学时间,但是早晚两个时间段的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当前,学生沉溺于游戏的情况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公敌”,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中尤为明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在语音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形象方面都要做到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管理。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早训和晚自习两方面的内容就必须由教师介入,加强内容、形式、方法上的指导。在具体实践中,专业教研室对早训和晚自习进行了详细规划:早训时段由专业教师带队,进行口部操+气息+练声+绕口令+文稿练习及体能训练,保持学生时刻都能上镜的状态;晚自习时段内,适当安排专业课程作品赏析,弥补课程上赏析时间不足的问题,特别融合航天院校的航天文化特色,紧密结合时段内容选择赏析作品。比如在“天宫三号”发射期间,安排学生进行发射直播内容回顾,学习如何备稿、提问、现场交流,提高文科学生的工科素养,指导学生即使跨专业跨行业也能高效地做好节目准备,将自律和自我学习能力融入艺德中。在高校的实践中,早训、晚自习围绕课程化系统进行开展,形成的主要实践成果有三种。一是融汇“课程思政”。将早训对标课程化管理,作为“三全育人”的有机组成,利用好早训时间,发挥好教研室、班主任、辅导员的合力作用。在早训中训读中外经典文章,训练行业服务标准,重点加强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的中文、英文译作选读,进一步磨砺“敢于攀登、能挑重担、吃苦耐劳”的“航天品质”。二是衔接主干课程。按照课程要求,专任教师精心设计每日早训的内容,训练内容与形体礼仪、职业形象、播音发声、普通话语音等课程紧密衔接。教师到现场进行指导,对学生当天的课程学习进行预热。三是服务学科竞赛。早训、晚自习时间为各专业学科技能大赛备赛提供了集体备赛时间。广西经典诵读大赛专业组比赛期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划分参赛小组进行早训,每个参赛小组教师利用早训进行指导;在大学英语突击阶段,组织集中进行英语听说等方面的训练,等级英语通过率稳中有升。

(四)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精神,高校要发挥学校第二课堂在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方面的作用,从占领学生时间的角度出发,用学分、学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课堂,就是在与学生不良嗜好、低水平兼职等课外活动争夺时间。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通常有丰富多样的兼职工作,如礼仪、主持、主播、模特、少儿培训等。诚然,这些活动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报酬收入,但是更多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只是因为“简单,来钱快”,没有在活动后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总结和提升。如果带着这种“吃老本”的心态走入职场,就会形成不思进取、仅仅“靠脸吃饭”的消极心态,最终导致业务能力和作品质量不断下降。在用好课堂和早训、晚自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在课堂上播种“点”,利用第二课堂拉成“线”,组织社会实践覆盖成“面”。教师带领学生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目的在于把学生从单纯的经济目的中解脱出来,把目光聚焦中国大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师生们参与的“现场报道”第二课堂,通过走访红军故事后代、易地搬迁脱贫户,现场录制微党课,采写新闻报道,开展直播带货,将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学生通过这样的第二课堂实践,真正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更能启发学生对于个人社会价值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达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根本目标。

二、结语

培养路径范文篇10

[关键词]医改新时期;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路径

医改新时期下,研究型医院主要是指在临床疾病治疗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医院高素质医疗人才,发展医院的相关临床科研项目,并最终取得一定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集临床治疗、培训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医院发展模式。其中,高素质医疗人才的培育作为医院改革发展的基础,对于大型公立医院朝着研究型医院的方向不断转型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医改新时期下的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阻碍

就目前的普遍现象来看,医改新时期下的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阻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1医改新时期下研究型医院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变革。随着医改新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使得医疗工作者的多点执业政策对于医院的人力资源关系处理模式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在多点执业政策的干预下,大型公立医院当中,越来越多的高级别医疗工作者开始朝着一些低级别的基层医院不断流动。这样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基层医疗水平,但对于一些大型公立医院的长期健康发展,却是十分不利的。医疗工作者是一所医院的重要核心资源,医改政策中的多点执业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一些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但同时对于相关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却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负面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多点执业分散了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精力,降低了医疗工作者对于其自身原有工作内容的重视程度等多个方面。诸如此类的现象,既不利于医疗工作者自身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新一辈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展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和水平。1.2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医改新时期环境下,社会资本办医的现象不断增加,并且随着社会资本力量朝着各类小型民营或公立医院的不断流入,使得小型医院在薪资水平、资源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样的发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有的大型公立医院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原有人才流失的现象不断加剧,医疗工作者的跳槽逐渐成为大型公立医院中的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型公立医院在人事管理、制度规划等多个方面若再不做出相应的改进,那么很有可能会在今后的医疗市场竞争当中,失去其原有的核心竞争能力与资金资源优势,并逐渐陷入极为严峻的被动状况当中去。因此,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将会对大型公立医院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带来很强的负面影响。

2医改新时期下的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改新时期下,医院要顺利地实现体制转型,就必须尽快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新途径。目前,我国部分大型医院在转型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在传统的研究型医院人才管理过程中,研究型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一般性人才的资源垄断为主,既缺乏相应专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又缺乏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高端性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在医改新时期条件下,研究型医院尽快建立出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同时更有利于人才自身更好地发挥出其专业优势,对于医院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2.2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医改新时期条件下,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完善首先需要具备一套相对先进科学的内部激励制度和分配制度,并以此来不断增强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运作的质量效率,以及广大病患对于医院服务的满意性程度。为了不断促进医院内部激励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发挥,医院方面,可以采取将工作绩效、科研质量、服务质量与奖惩机制挂钩的方式,鼓励创新,鼓励发展,全面提升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另外,在医院内部激励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与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综合建立出一套相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及绩效评价机制,从而在不断提高医院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研究水平的同时,为医院管理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助力。2.3着重培养创新领导型带头人才。创新领导型带头人才培养是医改新时期下,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医院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在相关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医院方面理应着重对其专业知识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发展规划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大力培养,从而在不断促进其专业领军能力积极发挥的基础上,为医院长期可持续发展吸引到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医改新时期下的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展开,不仅使得我国的基层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型公立医院朝着研究型医院的方向不断转型发展,便逐渐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大型公立医院朝着以危重疾病、疑难杂症为主要发展治疗方向的研究型医院的方向不断转型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发展,同时对于医院相关医疗资源效用的充分发挥,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在医院转型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其自身诊疗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既可以极大程度上提升医院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医院的综合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并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最后,做好医改新时期下的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还有利于医院建设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性研究型创新人才队伍,因此对于医院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4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不断适应医改新时期下大型公立医院在朝着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医院人才竞争问题给医院自身改革转型所带来的阻碍,就医院方面而言,理应通过坚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着重培养创新领导型带头人才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展开,从而为不断提升医院自身的创新科研能力、促进医院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璐.医改新时期研究型医院的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医院,2015(8):56-57.

[2]沈骥.立足医改需求做实三篇文章医教协同推进卫生计生人才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