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1:33:5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目标

Abstract:Introducingexcellententerprisecultureto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instituteswillhelptoorientthecultivationtotalentedpersonsandchoosethecorrectmodeofthecultivation,andhelpthestudentsgrowup,obtainemployment,carveout,andfinallyachievetheaimofcultivatingtalentedpersons.Excellententerpriseculture,bywayofcooperatingandinteractingwithcampusculture,canbepenetratedintotheconceptofrunningaschool,intotheteachingpractice,studentsmanagement,campuscultureactivitiesandeducationalworketc.

Keywords:enterpriseculture;campusculturein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institute;theaimofcultivatetalentedpersons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已逐渐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共识,但是就引入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以及引入企业文化的途径和引进的内容等问题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待于澄清。

一、优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基于自身的行业、地域背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全体员工共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行为方式的总和,属于职业文化的范畴。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优秀的企业理念。企业理念,包括企业的举办宗旨、举办方针、经营理念等,是最高层面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在一个企业的形象识别系统中理念识别即“MI”是最重要的(MindIdentity),它不仅指导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而且能够让客户从内心深处对企业的“性格”有一个认识;第二,完善、健全的制度文化。作为联系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企业理念与员工行为的中介,企业制度文化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规范有序的状态,促使企业员工在企业管理和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企业各项行为制度和管理措施从而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三,优良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作作风、团队意识等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沉淀积累而形成的优良传统。

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同:第一,职业化特征。企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是满足生存需要的“职业场”,因此作为“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职场中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及职场化人际关系等等,都体现着企业文化的职业性特征;第二,鲜明的个性。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行业背景、赖以存在的地域环境乃至产品的市场特点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在历史的沉淀中所积累的文化精神带有很强的“自主”特色;第三,功利性。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以促进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为根本出发点,强调实用,离开了功利性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20。因此,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优秀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之间的区别,使二者实现文化“对接”具有现实性。

二、高职院校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适应的问题,如:盲目模仿、移植普通本科院校,未体现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特色;对于高职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模糊认识,未将企业文化纳入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使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没有很好地结合,也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缺乏“职业”特色;把校园文化建设仅理解为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将其局限于学生管理和社团活动,并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等人才培养问题割裂开来,最终无法顺利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1]57。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的办学方向、办学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以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帮助高职院校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学生一旦入校就基本上确立未来的工作岗位或职业方向,培养学生对未来岗位或职业的适应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而现实是,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或独立院校升格、改制而来,对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甚至于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比较模糊,尚处于摸索阶段,引入企业文化是帮助这些院校弄清对口企业(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规格、质量,以确定自己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产学研模式,应加强校企合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都在胶南市落户,他们早已形成自身固有的企业文化且具备很强的文化影响力、辐射力,采用把学校办到企业,由企业出资建设车间和生产线,学校负责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订单式”教学和管理的模式,符合当地的现实条件——企业有实力投资办学、学校节省土地资源、学生则直接在“准就业岗位”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即上岗,无需任何磨合,成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这就成为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顺利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帮助高职院校成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其办学方向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和融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就业和创业。

1.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企业中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学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知识,上课即上岗,上课即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后即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尽快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在“胶南模式”中,通过实施“八定”(定计划、定内容、定人数、定岗位、定师傅、定质量、定目标、定效益)、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的方针,学生直接融入企业及企业文化,亲身体验企业与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亲自感受优秀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尤其是积极进取、以竞争求生存的意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危机意识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对全面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要求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要求,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3]31。

2.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熏陶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是一种职业型文化,强调“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高职校园文化则是典型的教育型文化。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引导学生尝试对不同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和认同,逐步培养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现代职业人”竞争求生存、质量谋发展的职业意识、团队协作、科学高效的职业能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接受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就业水平和获取就业机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书生意气浓,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且做事易冲动,在缺乏对企业文化足够理解和认同的背景下,一方面难以迅速适应企业化的管理,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跳槽频繁;另一方面企业对其工作能力也会产生怀疑,所以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干脆以“有多少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优先”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归根结底,纯粹的校园文化无法提供企业化的竞争氛围,也无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心理承受能力,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是解决这个困境的重要途径[3]14。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是,尽管目前高职院校为大学生创业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如政策上扶持、资金上帮助、方式上引导,但是效果仍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长达15年左右单纯的校园文化熏陶后,缺乏企业生存理念的高职大学生实战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欠缺,稍遇困难便临阵退缩,最终导致大学生创业“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通过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其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心理能力,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去创新,更勇敢地去创业。

引入优秀企业文化,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引入企业文化的方式方法

要打破单纯的“为文化而文化”(即建设为校园文化而引入企业文化)的误区,明确文化建设的最高宗旨仍是服务和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不仅仅要从校园文化的自身建设着手来抓好这项工作,更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体系和学生管理、文化活动等各项工作来思考如何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笔者拟结合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成功范例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的精神文化。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明确引入企业文化的目的,即更好地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最根本的是必须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中融入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在校训、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体现和融合企业的精神文化,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明德、精技、敬业、有为”的校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自强、明德、敬业、崇技”的校训和“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诚信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业意识,并具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等。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很强的仿真和生产性的教学情景中逐步渗透企业文化。基于“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工作的内容是学习”的教学理念,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将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或项目活动与教学内容挂钩,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企业“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根本保障。

3.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引导学生逐步接受、适应职场化人际关系,正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所言:“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员工,但不完全是员工;教室是车间,但不完全是车间;教师是师傅,但不仅仅是师傅;校长是企业家,但不完全是企业家,”[4]21以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企业化、教学职场化”管理理念等,都是以企业方式管理学生,引导学生适应职场化人际关系的成功实践。

4.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政工作中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第一,仿效企业实施“CIS”设计,突出职场化、企业化等特点。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即“企业识别系统”,是通过对企业形象的有关要素全面系统地策划、规范,并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统一传播,塑造出独特、—贯的优良形象,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品牌、商标、标识、广告)等,其中“VI”即视觉识别系统是最具传播力、感染力的要素[5]。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打造自己的“CIS”,这无疑是件好事,但大多数是从塑造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等角度出发,没有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和普通本科院校相区别。高职的“CIS”设计必须突出职场化、企业化的特点,如“VI”设计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实训楼里悬挂“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手脑并用,双手万能”、“让每个人找到合适的岗位,让每个岗位找到合适的人”、“学技术,练技能,当能手”、“质量在我手”“等标语,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化、职场化氛围;第二,利用社团活动宣传、介绍优秀企业文化。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至关重要的窗口,也是联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利用社团活动宣传、介绍优秀企业文化,关键在于引入的企业文化要与本专业(行业)乃至未来就业的岗位对口,才能起到实际效果;第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渗透企业文化,如改革辅导员、班主任由学校教师担任的单一结构,聘请劳动模范、企业(行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或职业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更能使学生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朱小峰.试论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精神中的渗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0.

[2]蔡宏.浅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57.

[3]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J],2006,(9):14.

培养目标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德育;培养目标;大学精神

“理念”可以指明了某个方向,是一种怀揣着的内心,我们内心秉持着某种信仰去做某些相符的事情,最终朝着指引的方向奔行。大学的理念是偏于理想和追求,或是信念,但无论偏于什么,大学的理念主要阐释大学是什么,追求什么,以及大学做了些什么的问题。这些主要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当中,那么教育理念到底追求什么?培养了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是我们一直穷追不解的困惑。大学历史发展的轨迹经历了从培养“知识人”向塑造“完整人”的转变,这一嬗变意识着“大学精神”地位的提高。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对人的生存价值、自由以及发展的眷注和珍惜的思想。大学精神立足于大学的灵魂中,也是大学精神的“源泉”,更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与本体体现。作为大学的发展其理念无容置疑的是一种主义、态度或是一种意识。当健康和崇高的大学精神渗透于大学之中,便会对教育活动中的“人”起到规范行为和励志奋蹄的效果,对人文精神起到自觉的精神。大学对培养人的德行方面的教化和形成需要借助大学精神而深化,大学精神的塑造反而又依靠德育而产生和发展。目前,大学的德育教育缺少,德育精神缺失严重,有知识无品德成为危害大学的风景线,成为“媒体眼中的罪恶”。德育教育已成为我国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学之为大学”这个问题是一个悠久而深远的话题,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且常常争执不下。

大学作为大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同背景和需求下,大学理念进行变迁,但无论怎样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活动来塑造学生人格的整全,从而增进学生之道德福祉。但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知识人”?作为知识人来说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知识,一方面是德行。

1.教育培养目标——知识之人

作为知识人首先就是“知识”的具备,而承载“知识人”场所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性汇集的地方,这个从中古时“Universitas”的词义便可得知,所以作为“知识人”最基础的就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通过大学专门化的课程学习来掌握,使其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其次,了解广博的知识。作为“知识人”应是一个完整的人,当今施诺“二个文化”分裂的问题仍然严重,专业知识掌握的局限性,影响到知识的发展,人们无法拥有一个整体的文化观去发展知识。要想改变此情况应当站在耶士培“大学整全性理念”的视角上,在大学中可以通过艾略特“选修制”、康纳德“通识教育”的“科际整合”方法来进行扩展课程的学习。最后,最为重要的是拥有发展知识的能力,当掌握知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时,最重要的就是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的需求,把社会所需要而需要应该是大学的目标。发展知识的能力是要靠大学的培养来完成的,这应是大学在所谓“知识”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

2.教育培养目标——德行之人

作为“知识人”拥有上述能力是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完整人”,其内在德行的拥有更为重要。纽曼之书中大学“博雅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是培育绅士的地方,也就是通达而有修养与识见之文化人。人之所以为人的首要前提是有一定道德品行,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的自我约束,肆意的做自己的事情,那社会将杂乱无章,这个世界也将离灭亡不远了。作为大学来培养“知识人”来讲,如果“知识”是基础,是一个人能否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那后者德行就是指南针,这涉及到当“知识人”掌握知识和具备技能之后能否为社会服务的问题。近些年众多例子都警告我们“知识人”德行问题的首要位置,如2013年“复旦投毒案”的事,因为琐事医学院林森浩运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运用N-二甲基亚硝胺毒害自己室友黄洋;美大学生因不满分数,枪杀自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老师;西安音乐学院学院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等,这些事件都暴露出我们在德育方面的严重缺失,正如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我们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

自己的目的。”这段话虽然是在批评贪官,但社会的这些现象的出现也体现出现代大学对“德育”教育的缺失,他很好的告诫了我们大学,作为大学我们真正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作为独立的主体,其理念核心具有自由精神。当大学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依附于其他地方时,德育教育也会迎合它之外的林林总总而为知识性的量化和指标马首是瞻。从苏格拉底对于“美德即知识”这一古老命题的叙述,就说明了知识融于一切美德当中,而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大学培养目标的知识性取向造成德育培养不足的关键原因。作为大学应该摆正德育的地位,不但要重视知识性教育还要重视德育的地位,使得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整合,培养具备知识和道德的完整的“知识人”。

参考文献:

[1]尹强.大学德育:重返本质的教育——对大学德育暨教育理念之反思[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培养目标范文篇3

1.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围绕着一个专业,着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试图将学生引向一个确定的岗位。从而成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忽略了教育的完整功能,降低了教育的价值。

2.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还滞后于需求,不能与社会实际发展速度接轨。另外专业基础过窄、界限过死,课程设置缺乏弹性,以至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随着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人才结构、规模将面临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关键靠自己。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塑培养目标

1.培养全能型人才的观念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改革方向,应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当代劳动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训练:(1)更新、运用知识的能力;(2)选择、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3)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4)任务策划和管理组织能力;(5)明智、宽容、坚毅、自立和责任心等现代精神。

现代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应是将学生训练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艺型工匠,而是将他们造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会学习、工作,能够自立于社会的人,成为自觉探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学生有了宽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会极大地提高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

2.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培养直接劳动者的中等职业学校,更新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适应能力,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应该强调以形成学生实际操作技术和能力为目的理论教学。面对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应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学分制等弹性制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基础,设立个性发展空间,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主动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实行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上来。

二、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新定位

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关系到个体的文化、道德、身心健康、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培养出来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技能、人文能力、适应和创造能力及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选取各种不同的课程设置,建立弹性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在未来竞争中进一步自我发展的持续能力。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因而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内容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动态要求,迅速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中等职业学校的输出总是有较大部分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因而专业的设置、课程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以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通过对专业能力要求的严谨分析,对市场需求的广泛调查,我们确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等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按照“宽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从而形成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干,计算机应用为中心,计算机操作为重点,培养计算机使用管理和维护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通过摸索形成了阶段化、模块化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法,并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由于专业设置满足市场需求、课程设置合理、实际技能与理论相衔接,我们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广泛好评。

三、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深化改革必须以教育为本,不但要使学生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资本和能力结构,而且要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精神素养和心理结构。因而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课程设置对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既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技术教育特色的需要。

培养目标范文篇4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

一、新时期高职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完善。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同学有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钢琴教育,即使有,程度也不高;其次,高职的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大多数同学只知其然却不能灵活使用,使得学科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虽然一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弹奏部分钢琴曲,但他们也只是在技法上一味地进行模仿,对于节奏和速度的把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作曲中思想的表达也不够完整,对作曲家相关的时代背景也知之甚少,这些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效率。

(二)学生对钢琴曲的弹奏选择比较盲目。在钢琴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盲目追求难度较大的曲目,对于乐曲的表现力往往容易忽略。弹奏过程中,学生更多地集中在钢琴的指法及句法练习上,忽略了钢琴的艺术表达效果。一些学生在钢琴的练习过程中,不考虑自身的水平和能力,选择高难度的曲调,造成理论教学和实际的严重脱离,对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弊端。

(三)高职钢琴教育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高职钢琴教学大多沿用专业院校的培养体系,没有形成一套较为明确的针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这就使得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对于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中技能展示、知识结合以及文化思想的发挥都是随性而为,缺乏严谨性,严重影响了钢琴教学的效果,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钢琴教学培养目标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结合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高职钢琴教学应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先从集体课开始打基础,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将学习情况相似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授课,一些接受能力强、学习进度快的同学可以在个别课上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也能够有的放矢地培养尖子生,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个人的悟性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学习钢琴技能及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进行指导,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很好地克服困难,不断提高钢琴学习的有效性。此外,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实践演出,培养学生钢琴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弹奏时的心理素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建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系。钢琴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学生对钢琴曲的正确理解以及深入探究能力,这些能力对于钢琴教学中情感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需建立起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聆听,通过聆听别人演奏的曲目,找出差异及自身问题所在,对整个演奏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为今后在实践中展现出更高的演奏水平打下基础。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查阅更多的钢琴知识,从欣赏室内乐、合唱以及声乐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中体会到钢琴演奏的效果,通过融合多种演奏作品于钢琴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钢琴艺术,提升自身的综合表达及思考能力。

(三)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钢琴教学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质量及教学培养目标的构成上,高职院校需建立起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考虑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以教学活动是否将学生作为主体来开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本质。

三、结束语

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综合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将教育视线凝结在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上,以能力培养和素质锻炼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谈静 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培养目标范文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业见习;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人才相较于学术型人才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有更高要求,强调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尝试各类实践课程,以培养更加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科高校实践课程主要有三类:一是校内指导。高校教师根据理论课程设计实践内容。这类课程容易忽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结合[1],导致学生求职时容易出现专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情况。二是社会调查、企业走访参观等形式。此类活动时间短、形式单一、企业和学生参与度低,专业认知与社会需求融合不够。三是毕业实习。面对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以自主安排为主,专业教师极少介入指导,管理制度相对松散,学生实习内容和实际情况难以把控,且时间多安排在第七、八学期,学生求职、考研、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同时进行,难免会有应付表面或形式上“完成任务”的情况。在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裁员、缩招,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部分学生毕业即失业,但也存在企业员工招不满的情况。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职业素养无法达到基本要求,同等条件下,企业会更倾向于录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换而言之,在毕业季之前,学生如果有过工作经历,不仅能有更清晰的职业规划,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考虑到大四之前课程任务相对繁重,而企业需要实习生每周至少工作2~4天,学生在这个阶段去找工作则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因此中长期专业见习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作为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有机会提前融入社会,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专业见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环节专业见习重内部管理、轻企业参与,见习内容无法体现在考核要求上,指导教师也有“走个过场”的情况,学生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把见习当作任务去完成,难以主动发现自身不足、调整职业规划,造成专业见习教育效果和质量不佳。

(一)专业见习模式和内容有待完善

专业见习有两类模式:一是学校安排的集中见习,学校和企业对接,根据要求将学生安排到各个实践基地进行见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专业教学要求;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见习单位和岗位[2]。前者对见习的教学指导、管理和评估有明确要求,但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背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见习的积极性,后者虽充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兴趣,但无法对见习的教学内容进行要求和管理,见习的指导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专业见习管理、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各类过程性材料可以通过专业的线上平台进行提交,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及时解决和指导学生在见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了以往纸质材料上交不及时等问题。但完全依靠互联网的管理还远远不够,容易隐藏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专业教师与行业接触较少,存在指导与行业脱节的情况。在见习考核环节,由于指导教师对见习工作不够重视,很少去学生的见习单位进行调研、沟通与指导,多数都是根据学生提交的文字材料进行成绩判定,无法准确掌握学生见习内容完成情况,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考核也容易出现偏颇,影响学生见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基地合作不够密切

专业见习是高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实践模式,高校通过企业协同育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通过专业见习能够帮助其挖掘、储备人才,减少毕业生的培训环节。但是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过于粗浅,在实际操作中仅停留在提供见习岗位上,对学生的见习内容、安全保障、指导教师的配备等缺少深入的调研和沟通。企业毕竟是利益导向型机构,如果见习前没有规划好见习的各个环节,学生就极易被安排做一些基础和流程性的工作,削弱专业实践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见习改革策略

(一)形成“学生本位”的专业见习模式

把专业见习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对接企业前,掌握学生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找到适合大部分学生的企业和岗位,规划多家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满足学生多元的职业发展需求。学校应与各单位深入沟通见习岗位、内容、安全、导师配备等方面事宜,尤其在见习内容上要与本专业发展相契合,而不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完成流水账工作。对于部分学生自主见习申请,做好见习单位、岗位以及见习内容的审批,须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把专业见习和推动学生就业相结合。专业见习时间安排尽可能灵活,以四年制本科教学安排为例,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后8周,完成时间可延长至暑期,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仓促完成见习。这段时间学生没有求职、升学的压力,能够集中精力在专业见习上,见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可在互相满意的前提下继续实习,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入的锻炼,企业也更愿意为学生提供见习岗位,避免重复启用新人造成的消耗。所以,在见习开始之前可为学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专场培训和指导,学生需要自行投简历,通过面试获得见习机会。这样既增加学生面试经验,提高他们的抗击打能力,同时又使其对求职的过程也有更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这些历练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直接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

(二)建立“一人一企”的管理机制

指导教师在专业见习管理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参与到企业对接、职前专业培训、学生见习情况掌握等方面的工作中,学校应制定、完善指导教师工作内容和匹配的激励政策,保障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配置专项资金用于见习基地开发,形成“一人一企”新模式,将见习工作分解到指导教师,提高见习专业性,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工作疏漏。见习开始前,根据企业规模和用人需求设置2~8人的岗位,保障学生见习内容充实不分散,然后再根据人数安排至少一名教师专项负责与一家单位联系相关工作,对在该基地进行见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动员和培训,让他们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岗位工作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缓解其入职前的紧张情绪,并给予专业的见习指导意见。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见习方案,让学生了解见习的目的和应该掌握的技能[3],鼓励教师主动联系或实地到见习单位考察调研,一方面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答,及时调整见习中后期方案;另一方面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和看法,多维度地了解学生情况,成绩评定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见习结束后组织开展组内或班内的见习总结会,提供分享交流见习经历和体会的平台,亦可让低年级学生参加此类交流会,对专业见习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主动参与学生见习全过程,让专业指导更加准确到位,提升见习效果。

(三)多方位深化校企合作内容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环节[4]。相较于以往的合作模式,专业见习作为双赢的合作方案,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敲门砖,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形成“送教入企”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从优化见习流程的角度来说,要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是指在见习前邀请企业进校开展实践活动,如行业专题讲座、论坛,或以项目形式开设工作室,亦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等。“走出去”是指有规划地将实践活动与企业相结合,例如企业走访、行业调研、参加企业主办的行业竞赛等。这既拓宽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的渠道,又培养了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从推动专业见习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要做好专业见习意见收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见习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市场化检验,通过收集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一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和岗位的差距,二是让学校了解专业见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和企业对课程的建议,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市场需求依据,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让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从促进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说,发挥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资源优势。专业见习除具备教育的功能属性外,兼备学生进入社会前适应角色转变的作用,但也有也有部分学生反映提供的单位、岗位不够丰富。各专业能够联系到的企业比较有限,而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有很多优质的企业资源能够匹配多个专业,要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的作用,把各专业的见习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接起来,让企业充分了解专业见习在人才培养和招聘中的作用,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让见习和就业有效联动。

参考文献:

[1]王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专业实习管理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9(7).

[2]张万兵.高校文科专业实习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朱学道.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培养目标范文篇6

关键词:一般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和路径

商务英语人才日益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国际商务往来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商务互动中的效率和效益。然而,我国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着培养目标过高和单一的问题。作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依托的地方理工院校,很多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自然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一、对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目前学术界研究商务英语的文章非常多,但是讨论人才培养目标的很少。即使少量的几篇文献,也大都是在机械地、照本宣科地复制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本科教学的文件。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之“本”,不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研究其他问题都属于舍本逐末。

(一)我国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时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而设置的,是国际商务教育与英语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2009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根据该指导性文件,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四种基本素养:一是英语语言交往能力,包括口头交际、沟通技能和书面表达能力;二是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积累,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三是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四是灵活运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能力。这些因素缺一不可,相互统一。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中还具体规定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规格:(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2)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3)系统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具有第二外国语的初步应用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用英语撰写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毕业论文。客观地说,教育部所制定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门槛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规定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总体目标明显具有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在我国第一个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及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同时也为我国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提出了基础性要求。当时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主要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办学层次和办学实力相对齐整、比较统一的高校。从这一现实出发来看,教育部所提出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评估不合格就意味着这一专业将会被停止招生或者被取消,所以各个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不约而同地照搬教育部的规定。但是,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总量的迅速攀升,社会和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并呈现出多维的层次:既需要复合型商务英语高级人才,也需要精通某一领域的商务英语应用型特色人才。从现实层面思考,每个高校的办学实力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办学环境不同,学科特色不同,师资力量不同,学生水平不同,各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培养整齐划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也正是考虑这些因素,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标准中增设“特色”一栏,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办学历史、办学环境等,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另外,教育只有真正从社会现实出发,从具体的教育对象出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商贸实践,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各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差异,有区别,有不同,既要针对具体的社会现实,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又要体现商务英语专业学术共同体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当然,教育部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只是基础性、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它提出的商务英语本科教学要求,既要具有战略高度,具有相当的涵盖性,又要考虑到商务英语快速发展的现实,还要着眼于各个层次的高校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遵守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遵循差异性发展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于自身条件和市场定位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与可行路径

培养目标范文篇7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自己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陈张宇提出“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必须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学生发展的基本框架,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素质,建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再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董新光教授曾在1996年全国首届全面健身论文报告会中的《论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提出,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能够有效支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有力保障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社会化保障系统,它的建设时中华民族体质建设的一项宏大社会系统.这可以看做是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终极目标.

1.1研究方法

我们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问卷”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问卷”两种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和开放相结合,调查参与者为在山东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工作和学习的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问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组织了社会体育方面的12名专家学者对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评估,有9名专家认为问卷非常有效,有3名专家认为是有效问卷,没有专家认为调查问卷时无效的.因此,问卷的设计符合标准,问卷的问题可靠性高,满足本研究的需要.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用SPSS17.0软件和Excel软件分析数据.

2山东省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山东大学于2001年在山东省率先创办社会体育专业,2002年9月实现首批招生,是山东省第一个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随后,山东体育学院、济南大学和其他大学相继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截止2012年底山东省高校共有13所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8所高校已经有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

2.1培养目标、类型和就业领域

中国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如有培养专业人才的、有培养应用人才的、还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中国体育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哈尔滨体育学院院长的田雨普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教育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来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宁波大学郑建岳教授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中发表的《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提出要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目标,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主干学科做支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黑龙江省省内发表过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方面文章的牡丹江师范学院孟丽梅教授认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体育岗位培训为服务方向.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优秀师资,开设适应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社会体育课程,并进一步积累形成自身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特色.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更新,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坚持职业分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应当成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通过培养目标的设定来看,山东省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没有考虑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定位、地理特征、职业特点,甚至有些高校将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录的培养目标直接作为本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2.2课程设置各个学校均不同程度的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课程的结构关系,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运动技能,导致没有自己的运动专项,在具体的工作中理论与实践应用困难.调查统计显示,42.1%的教师认为,课程结构有问题,57.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不能满足专业需求.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比例通常低于30%,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2.1专业方向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学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通过不同的专业方向来培养各有所长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但是通过调查发展,培养计划没有专门设置不同的方向.

2.2.2师资情况教师的学历情况和职称情况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是很重要的.从表2看,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学历在研究生以上,职称在副高级以上占大多数,从教师学历情况和职称情况上看不是困扰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因.从表3来看,虽然有一半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满意,但是我们应该能看到还有近1/3的学生不满意老师的教学,这一比例在学生中所占不低,值得我们反思.

2.2.3学生情况对学生的入学动机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来分析,可以看出许多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未来没有信心,在大学期间学习社会体育专业也仅仅是上大学的途径之一.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职业特点认识不清.学生参与专项的训练时间短,影响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体育工作的前景是好的,但是对这个前景什么时候来临,到自己毕业的时候能否赶上还有疑虑.数据显示,还有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而不打算从事社会体育工作,而转行从事其他专业工作.

3建议

培养目标范文篇8

2002年起,南宁被定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历年来,越南在广西的贸易额不断扩大,中国与越南的外企不断增多,通过广西的中越贸易、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势头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经济大潮,外语人才短缺,学校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于2004年开设、招收越南语专业,并派学生前往越南留学,造就一批既懂汉语又掌握越南语的人才,今年第一批毕业生已在越南及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发挥他们的才干。面对中国与东南亚合作(十加一)、交流及商贸发展的强大势头,学校又在筹划开设泰语、日语等专业。

2005年我校又招收了商务英语专业,把英语学习定位在商贸服务领域上,让语言与专业技能结合,显然,能在企业独当一面的人才,是商贸界最需要的。换言之,毕业生就业率将是很高的。第一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他们将于2008年1月进行顶岗实习。

二、走访企业专家及本校的商贸管理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学计划是关键。商务英语的教学计划除了语言学之外,还涉及到贸易、财会、管理、法律的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以“英语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综合能力”为模式,英语交际能力方面的课程有:英语语音、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会话等;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方面的课程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单证实务操作、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法等课程;综合能力方面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文秘等。课程设置中,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参与讨论,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另外还征求了商贸管理系有关领导及教师的意见,在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专业教育中,如何与英语教育结合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三、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体现高技能就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时间,我校本着高职高专教育深入改革的精神,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就业式订单教育的探索。现已经与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及浙江省安吉县人才市场中心实现了订单办学。

企业的基本状况:

1.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中美洲尼加拉瓜都有分公司,非洲也有它的分公司。产品出口世界各地,该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利润逐年上升,台北年兴纺织公司董事长陈荣秋指出:“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成衣厂的竞赛,未来三年将会移转到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年兴在三年内,越南将由两个厂扩增到六个厂,并把中美洲及非洲的获利与效率,复制到越南,预期三年后,年兴年获利可望回到四年前20亿元。”无疑,该公司对商务英语及小语种人才必然有大量的需求,今年招收200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和翻译,以后每年都要引进人才。

2.浙江安吉国际竹艺商贸城。浙江安吉县有许多合资企业,如:中国安吉国际竹艺商贸城。安吉还对国内其他竹产地起到辐射作用,让那里的老百姓成为安吉竹经济的受益者。据统计,现在安吉每年要消耗竹材1.1亿支,而安吉当地产量仅有2700万支,也就是说有75%左右的竹子要从外地引进。“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到江西、福建、广西等竹资源丰富地,建立竹原料粗加工基地”。陈林泉如是说。

据统计,安吉全县有50多家企业、3000多人活跃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南等省合作开发竹产业,已建立原料基地50多万亩,投资总额3750万元,年产值14949万元。

高效环保的竹产业还造就了安吉的绿水青山,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去年6月,安吉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全国生态县”。万顷竹海使安吉成为旅游胜地,“大竹海、生态游、农家乐”成了安吉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2006年,该县竹业旅游收入达到5.6亿元,游客数量达到320多万,而且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因此安吉县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商贸企业管理,及掌握英语的商贸知识人才,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适合在这些企业就业发展。通过反复商讨,我校已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达成了协议,今年12月送部分学生前往当地合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除了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外,还要逐步熟悉、了解、掌握所在公司的业务知识及管理知识,力争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实践,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在考察期间,我们还就教学计划的制定,征求了当地企业家们的意见,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教学计划。

3.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考察,我们了解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的公司,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岗位群广泛,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资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

四、国际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我校的办学目标,外语系与本校的国际交流处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出国留学的建议,经领导研究,已同意我们提出的建议,这是外语系实现教学计划的强大保证。目前,在广西商务英语专业出国留学(尤其是高职高专)还是首创。寻求留学的学校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作国家的语言环境,应该是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并且合作的学校有商务管理专业;二是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情况,如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国家担保费就要20多万元,显然没有几个学生的家庭能够提供得起这笔费用,所以与这些国家寻求合作伙伴是不现实的。

(一)实地考察,确定合作伙伴

2007年3月,由外语系提出合作办学的方案,即,第五学期去国外留学半年。如果允许,学生又愿意的话,留学结束后,可以在留学的国家工作。经领导研究决定,于2007年6月,我校组成了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为团长的四人代表团前往菲律宾、泰国的有关高校进行考察,先后对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菲律宾大学、菲律宾师范大学及泰国的革勒大学、皇家理工大学等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比较及谈判,最后与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及泰国的革勒大学达成了合作协议,我校的学生于第五学期在这两所大学留学。从收费情况、办学条件、系部设置来看,这两所大学比较适合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这两所学校的副校长及有关老师在7月初、7月中旬分别来我校进行了回访,同时也看望了我校前往留学的学生,今年8月1日已有部分学生前往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留学。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留学期间的规章制度

1.学生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爱国主义是出国留学生必备的品格。

2.要自觉遵守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到异国他乡留学,遵守他国的法律法规就是对留学国家和人民的尊重,留学生的言行、表现,代表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如果连他国的法律法规都无法遵守,我们将取消学生的留学资格,令其回国。

3.学生的自强、自爱、自尊、自信。在任何国度都极其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尊敬师长、与同学和谐相处,要学会扬长避短,培养自己独特的自信心。只有不断更新、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适合于时代的发展,从而充满活力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抱负。

【参考文献】

[1]刘春林.校企合作,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J].现代教育企业,2006,(11).

[2]冯勇哲.谈一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培养目标范文篇9

1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是终身体育事业于学校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学校对专业技术能力过于强调,对体育课缺乏重视,导致其发展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较为陈旧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相应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相对滞后的体育场馆建设、学校对体育教学课程与教学大纲的设置缺乏统一性、传统陈旧的体育课程内容、学生自我锻炼意识不足等等,造成了学校中缺少良好的体育环境与体育氛围、学生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具备最基础的能动性,对相关困难予以克服,深入钻研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习活动。1.1传统教育方法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仍较为传统,即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学习,此种教学模式过于封闭与陈旧,对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过于强调,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所忽视,不够重视学生能力、兴趣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并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学生难以对体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令学生长期处于“身顺心违”的状态下,对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不利,导致“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在此条件下,许多教师也身心俱疲,无法点燃自身激情,并将自身专业特长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1.2体育教材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不符。许多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体育教材为普通学校体育教材,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符,许多教师仍将传统体育师范教学内容作为如今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授课内容,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特色的体现,致使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够突出。1.3成绩评价模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用来评价学生公共体育成绩的方式为传统百分制的项目考测,此种方式无法对学生与学习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变化情况进行直接反应,也无法表达学生在某学习领域或某项学习内容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实际情况。此种现象导致了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参与过程中的努力、付出及态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肯定,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愈加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的信心。

2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的实际层次为依据,在对社会变革有所适应的条件下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利用普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普修,再令其对自身兴趣浓厚的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修。高职院校在选择具体体育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师资状况与学生的爱好、能力、身体条件及适应性,以教师自身专业特长与学生具体情况作为基础,对教学计划进行制订并充分落实。可将选修课内容设置为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让学生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依据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体育内容,令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对体育基本知识技术、锻炼方法予以掌握,充分提升学生自信心,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2.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应使高职院校学生养成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意识。相关研究指出,我国学生的健康水平在近些年来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仍需注意其在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近视程度与肥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育活动的改革力度予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解决,选择如有氧健身操、中长跑等既存在一定运动负荷又可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有效提升的体育项目,以此对学生心肺功能予以改善,提升学生的耐力与体能。2.3培养学生意志与人格。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为独生子女,需对其坚强的意志与优秀的人格进行培养。可使学生在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中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毅力可通过中长跑培养、勇敢精神可通过体操与障碍跑培养、团队精神可通过篮球、排球、足球与接力跑等项目培养。2.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高职院校应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切身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教师应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对上课场地进行布置,使其尽量合理美观。应给予学生干净清洁的教学场地,使学生置身其中可产生振奋、积极的情绪。可利用色彩搭配合理、造型合理的器材布置来改善学生心情,使其保持身心愉快。还可通过音乐来促使学生身体尽快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尽量提升学生审美、爱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3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施途径

3.1赏识教育。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在中考或高考中的失利令其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自信心。此种状态下,教师需对其进行充分鼓励与正确引导,帮助其正视自己,对自卑心理予以克服。教师应予以每一个学生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挖掘学生优点并使其得到尽量发展,多对其进行鼓励,为学生创建更加快乐、自由、宽松的体育教学空间,使学生充分相信自身能力。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放下身段,融入到学生中去,细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教育零距离的目标。3.2精神满足教学法。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因学习成功而产生鼓舞的时候才出现。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以此对其学习兴趣予以激发。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利用降低篮架高度的方式使学生体会成功灌篮的感觉;在学生学习跨栏时利用橡皮筋替代横栏使学生恐惧心理得以消除,从而体会成功跨栏的感觉;在排球教学过程中,通过降低排球网高度的方式使学生体会飞身扣球的感觉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对新型教学方法进行持续的发掘与探索,利用精神满足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3.3阶梯式成功教学法。教师可以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与体质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组教学,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增设不同的课程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具有一定对抗性且具有较大运动负荷的项目是多数男同学较为喜欢的比赛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毽球等具有较强趣味性且运动负荷较为适宜的项目是多部分女同学较为喜欢的比赛项目等等。高职院校教师需在选择选学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开心、愉快地享受体育运动。为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以学生每个学期的实际进步幅度作为期末成绩评定评分的标准,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阶梯式成功的快乐,实现对自我的持续挑战与超越。3.4成就目标教学法。可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课堂中,使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不同情境,令学生在学习每个情境的过程中对体育技能进行掌握,对自身整体素质进行锻炼。成就目标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每个情境的实施过程中为其制订特定的目标,使学生带着明确目的进行整个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应用成就目标教学法时需注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主要负责的工作为指导,需对学生能力予以充分信任,切勿对成就目标的实施采取过多干涉;教师在对成就目标进行制订时需对学生专业与职业特点予以充分考虑,不可将成就目标设置的太高,避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无法完成成就目标而受到打击,导致其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4结语

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对其具体特点予以充分发挥,围绕学生发展的目的,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来,对高职院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予以强化,培养学生拥有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与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有智.阳光体育理念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改革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5):94-95.

[2]戴志燕,黄欣加.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多元化课程模式重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7(3):150-151.

[3]罗晓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四个主线,一个模式"体系的构建——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7,36(3):121-124.

[4]刁军辉.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户外攀岩俱乐部教学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6):68-70.

培养目标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将从“数量”时期全面进入一个“质量”时期,将从注重外延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实质的轨道上来。当前高等艺术教育同样,办学形式多样、学科专业趋于齐全、教育质量得到大幅提高,构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应该说,当前很多艺术院校把培养什么样的艺术类人才作为办学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办学模式。近年来,各类艺术院校争相举办了艺术教育或人才培养的高层专家研讨会,不少艺术类权威学术期刊也陆续发表了数量可观的探索性文章,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面对新时代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一个很重要的焦点问题愈加清晰地呈现出来:面向未来高等教育的艺术院校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中国美术报》《中国艺术报》《艺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美术观察》《中国音乐教育》《美术报》等报刊,以及其他重要的综合性报刊陆续发表了或宏观、或微观的见解和讨论话题。尽管讨论多是从艺术学的取向而非教育学的取向来谈艺术教育问题,但毕竟反映了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对现状的关注,同时对新形势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策略提出了诉求。其中,《艺术教育》作为艺术类的专业教育类期刊,有大量文章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功能以及培养目标进行理论式的探求和学理上的梳理,不少话题是对“良性健康的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极力呼吁,将对高等艺术院校的办学思路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概念

先从概念谈起。每个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体验:许多最常用的概念或者是那些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往往是最不容易即刻说出其准确含义的。而无论探讨什么问题,首先必须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概念,否则各执一词,自然讨论不出结果。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教育目标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但又各有侧重。培养目标是指具体培养的人的质量与规格。教育目的指向更高的层次,其规定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教育目标本身也有多种角度的理解,比如美国知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对培养目标进行的科学分类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的;人们一般讲的培养目标更多是从教育主体,即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谈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类学科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主管部门对艺术院校教育目标的法定要求,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培养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它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我国教育家历来重视培养目标的界定,且多有论述。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诸多先辈的思想、主张不尽相同,但是呈现给我们的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了众多艺术专门学校,其基本目标都是培养艺术家。那个时代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能够传承和创新艺术文化的人,并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大美术院校在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这一问题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仅在学历上就呈现专科(包括技术性中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之路。在大力发展高等艺术院校、系(科)的过程中,不少院校相继办起附中甚至附小,让学生从小练就童子功,为未来的艺术之路打基础。随着20世纪末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界对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艺术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没有取得共识,争论无外乎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培养艺术精英,还是培养实用的大众人才?二是培养一种人,还是培养两种人?精英,顾名思义就是精选出来的少数的优秀人物,其是具有突出的智力水平和品德要素,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社会进程的人,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家”或“大家”。这是高等艺术院校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但是高等艺术院校究竟要培养精英人才还是大众人才,这个争论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当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潮流并没有也不可能把精英教育全部淹没。很多教育家主张培养精英人才之外也要培养一般人才,并降低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有一些教育家和高校反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关于培养“一种人”还是“两种人”,即所谓的“专才”与“通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今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因而培养专才还是通才,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争论和探讨的热点。

二、如何培养艺术家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有不同的看法。“洪堡式”大学培养的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专家,包豪斯学校培养的是各种实用人才。现代高等教育主张培养艺术精英,是对传统教育的坚守,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一部中国高等教育史,实际上可以说是学术精英的培养史。理工科院校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为豪;师范院校以培养教育家为荣;体育院校以培养出世界冠军为荣。一流大学靠的是一流的毕业生,这是恒定不变的法则。当前国家在实施“双一流”建设,其中也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作为艺术精英摇篮的艺术院校,理所当然要把培养画家、雕塑家、设计家、音乐家等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即使如此,我们能否把培养艺术家锁定为培养目标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把视角转换到如何培养艺术家的层面上。首先,如何发现、选拔艺术尖子。即使世上存在可以成“家”的天才,但“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①,如何认定他是未来的尖子?其次,如何培养艺术尖子。不是说艺术教育无规律吗?不是说艺术教学具有不可知性吗?不是说艺术成才属于投机性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对于那些像齐白石一样的大器晚成者,究竟是学校培养的,还是社会造就的抑或是个人努力的?最后,那些出于职业需要或兴趣使然的求学者,谁又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谁又能强加给他成名的目标?然而回顾历史,艺术院校培养了多少艺术家呢?大学只有四年,加上研究生教育,也不过七年——时间太短了。潘天寿曾说过:“培养艺术家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学院办了三十多年了,培养了多少较突出的艺术家?我教了四十多年的中国画,也没有教出几个好的中国画家来。”②更有研究者指出,历史上杰出的国画家不是通过学校而是通过非学校的途径培养的③,并列举了大量画家来证实。事实上,一方面艺术院校必须培养艺术家,另一方面又无法培养艺术家,结论是培养艺术家是艺术院校的理想目标。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提到:“非常标准化的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能够满足这些社会基本需要,但不能培养大师。”④知名舞蹈家黄豆豆、杨丽萍,他们没有经历高等艺术院校科班、系统的学习。影视界、美术界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艺术家是培养不出来的”如同定局,艺术院校只是在艺术人才成长过程中提供了温床、给予引导,艺术家的产生并不是全部依靠学校教育,应该说是自生的、具有天赋的、后天成长的更为妥当,学校教育只是艺术家成长中经历的一个阶段罢了。多年前的艺术家可以说是受世人追捧,而今不少“艺术家”属于自我称呼,只要涉及艺术,哪怕是一点点,例如会画几幅画、写几个字、唱几首歌,就号称画家、书法家、歌唱家,其实不然。高等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应该把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品格修养作为传授艺术的前提。吴冠中的女儿先在浙江大学学工程,后来转到艺术学院,发现文化课要求非常低。吴冠中道出了他的心里话:“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⑤所以,高等艺术院校在期望培养艺术家的同时,务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即便培养不了艺术家,也要培养艺术尖子;如果艺术尖子也培养不出来,至少可以培养一个有公民基本素质的艺术爱好者。纵观当今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艺术院校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在培养较为突出的艺术尖子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些艺术尖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很有可能成为某一专业或领域的精英,甚至成为“家”。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成为“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养成环境、个人技能、品德修养、社会声誉等诸多因素的配合,逢天时、占地利、得人和、成大家。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和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三、无法回避的市场需求

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单一化的艺术教育面临挑战,这迫使高等艺术院校做出思考和抉择。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要求艺术院校适应市场,而且是主动、积极地适应市场。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的产出从社会意义上讲,就是培养人;从经济意义上讲,就是生产劳动力。培养人也好,生产劳动力也好,教育都要讲求需求的原则。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支撑点⑥。从理论上讲,这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使然。从现实来讲,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规模扩张,学习艺术的学生大幅增加,艺术市场才能欣欣向荣。从教师的感情出发,谁也不希望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高等艺术教育毕竟不是纯粹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各级文化部门,社会公立或私立美术馆、画廊、新闻出版、文化传播经纪、广告设计、广播影视、各类演艺演出机构大量涌现,这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扩大了对文化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但是根据目前高等艺术院校、系(科)的数量,以及十多年来的扩张现状,我们应反思:市场对艺术类人才是否供大于求?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少高校为了确保其学界的权威、学校的声誉已经在调整专业,减少专业招生名额甚至停招。但是也有不少院校乘着“艺考热”的东风,开办了成本较低、只要招聘一两名教师就可以开办的专业,此类高校为数不少,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后良莠不齐。吴冠中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道:“对报考美术学院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讲明利害,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生活都没有保障。”⑦当今社会,视觉媒体不断发展,设计类、广播电视编导类、新媒体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但是过几年是否依然如此,这些都很难说。笔者曾经与一位影视学院院长谈起学生就业出路的问题,举过一个事例:播音主持专业在过去很热门,但是近几年来看,每届十几个毕业生中能够真正走到播音岗位的也就三两个人,很多不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走到播音岗位上来。例如,中央电视台有越来越多的播音员都是从非艺术院校走出来的,而且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主持节目更加出色。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艺术院校要紧随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不宜盲目。但是,“如果大学只是为了适应社会而生存,那么大学不仅丧失了它的理想,更有可能从此走向没落”⑧。艺术院校有其特殊性,纯粹地迎合市场可能导致很多纯艺术学科因此被削弱甚至淘汰。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时务必谨慎,要认真调研,组织专家仔细论证,根据院校的办学特色、所处的文化背景、经济环境以及培养目标预期进行全盘考虑。陈丹青认为:“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就出在订‘目标’,一订目标,一入功利,即变形变态。譬如‘培养人才’一说,目标订得好听。那怎样算是人才呢,于是划定种种标准,变成尺子,削进划出,细细剪裁,先给弄得不像人样子,谈什么人才?”⑨该论述虽然有些偏激,但是也道出了现代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目标的普遍“标准化”与因材施教“个性化”是有悖的、矛盾的。四、整合塑造“粗毛坯”我国艺术院校依然存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的问题,要么是对传统精英教育的留恋,要么是对市场实用型人才的钟情。两者经常处于对立的状态,由此造成艺术类人才培养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要求,也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教育“整合”,不是一分为二的观点,而是合二为一的视角。也就是说,不是把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分解为既培养艺术精英,又培养实用人才,然后实行两手抓,而是把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整合为“粗毛坯”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思维、创新潜能,这样学生即具备了适应任何工作的可塑性。在未来的工作单位,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可以成为专业精英,也可以成为实用之才。曾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认为,大学的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培养专家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情。大学应该有这样的责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更广泛的知识教育,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各方面需要的通才⑩。在高等艺术院校处于“精英型”和“实用型大众化”纷争的情况下,明确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人才确实比较困难。而且专家、学者也无法断定哪个专业未来会热门,哪个专业会变成冷门、无人关注。这一切,都要看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探讨这一问题时,要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分别分析。笔者查阅了一些艺术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等相关资料,发现很多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模糊化”特点。可以断定这种培养目标既可以培养精英人才(带有期望),同样可以培养大众型人才。所谓的大众型人才,说到底就是“粗毛坯”人才,是宽口径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甚至大学在读期间)可以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或边缘的行业,或者直接脱离原专业而另起炉灶,其原有的学位学历证书只是跨进就业门槛的一纸文凭。笔者对一所有代表性的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考察。美术学(理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美术学科复合型人才”,较以往“培养具有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艺术人才”有所调整。其课程设置中,将以往要求的15个学分的专业任选课提高到33个学分,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有助于打造未来职业蓝图的课程。在任选课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生倾向于选择素描、色彩、绘画、书法篆刻等技能类课程。绘画、雕塑专业在培养目标中强调了“专业化与普及型艺术人才培养并重”的说法;书法专业提倡“一专多能”;音乐学(理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从事音乐理论研究、教学、编辑、评论、文化管理、文化创意、音乐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音乐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从事音乐教育、培训、普及、交流、推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艺术教育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声乐演唱和各类乐器演奏专业不仅提出培养从事演奏演唱及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同时强调培养“从事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声乐教学/乐器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创意、音乐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设计类的相关专业,如艺术设计学(偏重理论)、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或展示)等,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适应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以上培养目标中,很多涉及综合性、复合型、普及型、适应面宽等词语。可以看出,各专业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拓宽了专业口径,淡化了各专业之间的界限,以此适应社会的需要。就高等艺术院校的管理者而言,在人才培养的认知与定位上要极其慎重。同时,高等艺术院校开办专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课程设置要尽量满足社会需求,考虑学生未来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