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5:48:33

培养能力

培养能力范文篇1

一、抓认知理解,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继续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仍是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写一写,记一记,即首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并分类摘录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及精采的句、段,并要求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方法,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逐步形成较强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抓重点、难点,圈点批画,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这里的“做记号”就是让学生把该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然后进行圈批,以点带面,加深理解。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即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圈画,也就是做记号,然后再从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想一想。以《纪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为例,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弄懂,但只要抓住中心词“猛士”“庸人”“世界”,进一步围绕“猛士”怎么样,“庸人”干什么,当时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等问题,圈画住猛士:··“敢于··直面··”“敢于正视····……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庸人··:偷生;世界··:似人非人。把这些词圈画好以后,再提问:作者对猛士、庸人、世界的看法怎样?根据以上这些重点词,学生很快就会批注出作者是在颂猛士,批庸人,诅咒黑暗现实。圈批重点、难点、疑点的作用,是为了攻破难关,解决问题,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或直接或间接向老师提出质疑,逐步培养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同中求异,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现行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课文,类型相似,体裁相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如《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这两篇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采用象征的手法,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用松树象征共产主义风格。都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不同点:写法上,《白杨礼赞》以描写见长,形象逼真,意蕴含蓄,隽永绵长,显示出大文豪的风范;《松树的风格》熔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为一炉,直抒胸臆,明朗坦诚,体现了政治家的气度。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原文。

培养能力范文篇2

面对企业的日新月异,市场的变化万千.我们如何才能做出一个明智的决策,如何才能管理好企业呢?如何才能让其稳固的发展下去呢?只有培养各项人才,才能让之有根本性的解决,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全能的人才呢?

1.善于观察,亲自督促工作,走向各个部门检查工作

2.能够实事求是的做好晋位工作,让能胜任的人才不断发展,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意:发现人才后必须派遣富有经验的教授做好指导工作,作出业绩的评价并提出进步与不足,督促其改正不足弥补不足

3.善于各部门的调动,让他们能说能行,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的辉煌作出努力.

培养能力范文篇3

关键词:创造思维观察想象求异思维思维灵感

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我做到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则观察割拼过程。

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然后我再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

“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我再问:“这个长方体同原来的圆柱体相比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回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发生了变化。”我再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同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较是增加的还是减少的?增加或者减少了哪几个面?”学生很快能回答:“长方体比圆柱体增加了两个侧面,每个侧面的长和宽是圆柱体的高和底面半径。”

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圆柱体的高是5厘米,将这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0平方厘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学生因为刚才经过观察,很快能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20÷2÷5=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则为:3.14×2×2×5=62.8(立方厘米)。

这样引导观察,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数学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伪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一组数12154、718、63、398、570、1495、1506、321。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当学生完成这一复习过程后,我再问:那么这里的数哪些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口算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答案。此时,我诱发学生猜想:“其实能被3整除的数也有自己的特征,请大家猜一猜,它们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尽情地表述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猜个位上的数字是3、6、9的能被3整除。有的说:我猜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6、9、12的能被3整除。也有个别学生猜想到“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对还是错,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在探索知识过程中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9,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

用上具体量:

解一:3600÷(3600×1/9÷4)-4

解二:(3600-3600×1/9)÷(3600×1/9÷4)

解三:4×[(3600-3600×1/9)÷(3600×1/9)]

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

解四:1÷(1/9÷4)-4

解五:(1-1/9)÷(1/9÷4)

解6:4×(1÷1/9-1);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

解七:4÷1/9-4

解八:4×(1÷1/9)-4

解九:4×(9-1)。

这样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学生思维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了“折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商场运来300台洗衣机,每台售价500元,每售出1台可得到售价15%的利润,由于其中的20台有些破损,按售价打八五折出售,这批洗衣机售完后实得利润多少元?”

这题的一般是:先求出300台洗衣机共获利润多少元,再求出20台洗衣机少得利润多少元,然后求出300台洗衣机售完后实得利润多少元。

综合式:500×300×15%-500×20×(1-85%)=22500-1500=21000(元)

这样解答显然较为复杂,我启发学生能否找到更好的解法,学生经过分析,很快找出了更巧妙的解法:因为1台洗衣机可得15%的利润,那么每台洗衣机的成本就只占售价的(1-15%);而其中的20台按售价打八五折出售,说明这20台是保本出售,所以,这批洗衣机所得利润就是“300-20”台洗衣机所获得的利润。

培养能力范文篇4

【论文摘要】阐述了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讨论了如何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讨了数学建模的教学模式。

1引言

当今世界,创新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无可替代地成为国家竞争战略的基础。

因此,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创新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数学建模的教学与竞赛活动在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已是举足轻重.

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是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直接组织领导,面向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参与院校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科技竞赛活动.其宗旨是“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自1992年举办第一届竞赛以来,参赛队数以平均每年近30%的速度增加,2006年已达到864所院校9985个参赛队的规模.正是由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它积极地推动了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开展,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围绕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主题,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之路,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竞赛,这个我国教育史上新生事物的出现,受到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也得到了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主要是数学建模的教学和竞赛活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人才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科研素质的培养.也正因为如此,数学建模活动的实际效果正在不断的显现出来,“数学建模的人才”和“数学建模的能力”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竞赛培训都是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主题进行的,其内容取材于实际,方法结合于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数学建模的教学和竞赛培训,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搭建了平台。数学建模的教学和竞赛,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有智力和能力要求,又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要求;既要求敢于竞争,又要求善于合作.数学建模真正体现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以及积极探索态度的良好结合.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与竞赛中,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耐挫折性,特别是提倡探索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结果创新、应用创新无不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实践正在证明,数学建模的教学与竞赛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3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化为创造性成果和产品的人才.尽管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的教学所能完成的,但大量的中外教育实践充分证明,数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因为数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是人们从量的侧面研究现实世界所得到的客观规律,是研究各种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语言和工具.

而数学建模的过程则恰好是将数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又重新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即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服务于实践的一个完美体现.这一过程高度反映了人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比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从有限到无限的思想、归纳类比的思想、倒推逆向分析思维、试探思想等,其本质都是创造性思维方法.我们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不刻意地去追求运算技巧和方法,而将重点放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上,运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数学上的归纳和类比思维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创新思维,著名的数学家拉普拉斯说过“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是归纳和类比”.而大多数数学模型的建立、修改或改进,很多时侯都是依靠这种归纳与类比思维.在寻找模型求解的算法时,也常常用类比思维,利用相似的算法加以优化和改进而得到,有时甚至可以发现新的更好的算法.

发散思维是许多科学家非常重视的一种思维形式,科学家运用发散思维获得重要发现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通过一些具体的建模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在科学上要敢于联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敢于标新立异。

逆向思维,即“反过来想一想”。人们思考问题时常常只注重于已有的联系,沿着合乎习惯的正向顺推,但有时如果采用“倒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奥运会临时超市网点设计中的第三个问题:若有两种大小不同规模的迷你超市(Mini-Supermarket)类型供选择,给出图2中20个商区MS网点的设计方案(即每个商区内不同类型MS的个数,并满足题中三个基本要求:满足奥运会期间的购物需求、分布基本均衡、商业上盈利).在设计MS网点时为考虑满足商业上盈利这一要求,如果单从正面去考虑商业上的盈利模型,则有很多未知的因素无法确定,诸如商品种类、数量、价格、销售额等,因而无法建立模型.但若运用逆向思维,从市场需求去预测可能的盈利能力,因为市场需求量可利用前述问题中已得到的商区的人流量的分布,从而为后面的规划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提供了关键性的办法。

4数学建模教学模式的探索

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首先接受的是基础数学教育,虽然这一阶段将决定着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创新型人才,但学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基础的数学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过程,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过程很难肩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竞赛这一事物的出现,人们很快发现,数学建模教学,尤其是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很好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摸索,我们对数学建模的教学模式做了如下探索。

第一,充分再现数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尽管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处于再发现的地位,给学生展示数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重走数学知识的发现之路,使得学生的再发现得以顺利完成.而这实质上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培养过程.然而这一点常常被许多数学教师所忽视,他们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隐去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这就无形地扼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数学建模的教学却能弥补基础数学教学的这一缺陷,能让学生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发现的创造性乐趣,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第二,更新教学形式.传统的单一满堂灌、填鸭式、保姆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容易养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要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必须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探索和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形式.近几年来,我们根据数学建模的具体要求,有意识的尝试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了优化组合,力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我校数学建模的教学模式

我校自1994年第一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已走过15年的风风雨雨。15年来,在利用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不断地反思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经过多年来的反复实践和深入探索,我们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数学建模选修课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课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以少数学生影响并带动大多数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体验创新乐趣,作为我们制定数学建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模式的宗旨.下面介绍我校数学建模的教学模式。

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数学建模选修课。该课总课时36小时,由4或5位教师每人2或3次课讲完,每位教师每次课主讲一个数学建模方法方面的专题,专题的讲解以先介绍案例再引出理论或先讲述理论再介绍案例的方式进行,每位教师至少布置一道题目,原则上要求每位学生在选修课学完后须上交一份作业,该作业可以是选做教师布置的某一题,也可以自己找题并求解,以论文形式上交.由于时间的限制,选修课中没有介绍论文写作,所以对学生的作业论文并不做严格要求,只注重其内容中是否有闪光的创意之处,并作为后续选拔数学建模竞赛选手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二部分: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课。培训课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软件和数学建模方法的培训。软件培训主要介绍的MatLab、Spss、Lingo的使用和基本操作;数学建模方法包括:最优化方法建模、微分方程建模、数理统计方法建模、层次分析法建模、网络图的方法建模、神经网络建模、模糊数学建模、遗传算法建模、概率仿真建模.第二阶段是专题培训.首先从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中选出9个分为3组,然后由3位多年来的资深指导教师讲解如何审题、破题;如何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如何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如何分析并寻找合适的算法并对模型进行求解;如何对模型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并加以修改或改进;最后告诉学生如何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加以总结并写成一篇规范的科技论文.第三阶段是模拟竞赛.给定三个题目,由各参选队任选一题,要求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所有规则进行模拟竞赛.三天后各队提交一篇论文,最后选定其中最好的10个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参考文献

[1]谢云荪,成孝予,钟守铭.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数学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J].工科数学,1997,13(6):132-136.

[2]傅英定,成孝予,彭年斌等.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电子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81-184.

[3]安正玉,邓正隆.本科教学应突出创造能力的培养[J].高等科教管理,1997(2):43-46.

[4]李心灿.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实践与思考[J].工科数学,1999,15(6):35-41.

培养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情境兴趣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探求完成任务的途径和知识结构,以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如讲POWERPOINT时,首先用POWERPOINT做了一个课件作自我介绍,课件中使用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而且每一对象都进行了的动画设置,展示完成时,学生很好奇,教师此时再具体讲解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及每一对象动画效果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课件,他们很快完成了,很兴奋。再如讲授在网页中“插入图片”时,给学生提出任务,在网页制作时要求学生根据网页的内容配置一幅生动活泼、与内容相协调的图片,将新知识以任务形式给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则自然会跃跃欲试,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那些新的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必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其中隐含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插入图片,使学生在轻松、自然地进入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种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并结合生活体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创造性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分层教学承认学生的差异,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完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后,布置“编写一个程序求出100以内所有的偶数“这个必做任务外,还可以布置两道自主任务让学生自由选做:①编程求出1900-2010年之间的闰年。②在数学课本上选一道题,编程解决它。实践证明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都完成了比做任务,心里也比较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自主任务很感兴趣,有些学生不仅编写出求数学问题的程序,还把物理中的问题用程序实现求解。他们的好奇心理更加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在探索新知过程中,教学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探索出了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示范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

培养能力范文篇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大量的涌现。人们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一个人在学校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并且有的知识很快会老化。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毕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势必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就有可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淘汰。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特别是教会学生自学方法比教会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阅读是自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在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一年过去了,课本还是新的,很少翻开看一看。因为教师强调学生课上记笔记,课下看笔记。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课上记的只是教师的板书,对于完整的知识而言那只是一些重点并不系统。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讲的定律、公式,不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消化就忙于做题,生搬硬套搞题海战术,结果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依赖教师,没有教师的讲解就学不会知识的不良后果。

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到学校来读书,而不是到学校来“听书”,而教师在学校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师教的目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要画图。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课文,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耐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整章节的阅读,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要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学生入门以后,再对他们提高要求。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可能出现一些很严重的错误。例如通过欧姆定律推导出电阻R=U/I,这只是电阻的计算式,不能说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同样密度ρ=m/v也不能说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因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决定,而和外界的因素无关。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写成“P铝<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同时还须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有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过程”“相对”“变化”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和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

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能力范文篇7

一、教给观察方法,举一反三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观察练笔范围广,形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序的情况下,这种观察练笔能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

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选择,一要切合实际,二要为教学目的和习作训练重点服务,观察练笔有整体的,也有部分的;有单项的,也有多项的;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可以先写简单的、静态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墨水瓶、文具盒、储蓄罐、小玩具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

以“书包”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并以详细描述书包外形特点、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加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说。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如问学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书包经久耐用又美观大方呢?

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按观察顺序、抓住重点”以外,还应做到:

1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说:有初步观察的说,有按顺序连起来说,有小小组相互说;有整体练说,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详细说(描述)等。

2针对实际及时进行评说。如书包是方形还是四方形;对书包上的大字的描述是用“端端正正”,还是“引人注目”好呢,等。进行词句辨析,较好地把培养观察能力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3当场指导试写。通过说的评点,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当即动手试写。在学生试写时,教师应做到:

(1)对差生重点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节自己的教学,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练说的反馈信息,同时及时从同学的“说”中捕捉“写”的即时信息,以提高学生自学自改的能力。

二、掌握观察方法,反复运用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观察练笔“书包”为例,在观察说写训练过程中,学生悟出方法,从单肩书包到双肩书包,再说写各自不同的书包,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观察,叙述自己用的书包。从实践中,学生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转化为技能,反复实践就能形成能力。在指导观察和说写中要着重抓以下两点:

(1)主动观察,独立运用。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见大不见小,更不会小中见大。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认识客观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做到观其形,辨其色(视觉训练),闻其声(听觉训练),触其体(触觉训练),嗅其味(味觉训练),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写出自己的书包,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书包的长度、大小,掂一掂书包的重量……使学生对事物有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在指导学生写《小花园》时,不仅观察树木花草的形状、颜色、姿态,还让学生嗅其味,摸其质,做到睹其物,思其神,适当展开联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爬满篱笆的喇叭花,不愿把喇叭吹响,大概是怕影响我们的学习吧。”“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是万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把它献给最可亲的母亲----祖国。”“一盆盆茂盛的仙人掌,像带着武器的卫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学生年龄虽小,只要认真看,仔细想,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生动活泼,言之有味。

2培养观察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利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做到每日必观察,观察必有所得,得而记入观察日记。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使观察成为习惯。有位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共写观察日记150多篇,其中《螃蟹》一文被出版社选用。

三、激发习作兴趣,寓练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

1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常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并指出,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重视观察,善于观察,从小养成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好习惯。

培养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升

高校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行业培养美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还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水平的一门教学科目。创新思维作为目前社会发展中人才发展的重要能力,其不仅能够帮助人才系统性地分析判断问题,而且还能够帮助人才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拓展思路。因此,当下市场竞争激烈发展的社会中,优秀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高校美术教育根据美术教学的特性,教学中对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占据独特的优势。而在高校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学术教育学科的优势,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校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及行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美术写生课程与创作课程中的思维能力,并能够以多元化思维方式配合动作完成美术作品创作,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与动作之间的协调能力,为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提供灵感来源,赋予美术作品灵魂性,所以美术教育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提供教育平台,继而借助创新教育实现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第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学重点主要是加强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熟练实践操作,掌握实践技能,所以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利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创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创新灵感的角度出发,将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践中,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专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第三,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最终的教学成果需要根据学生的美术作品予以评价,只有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充分地考虑到线条、造型、工具、材料等内容,形成学生自我的画作风格,灵活应用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水平。由此可看出,美术教学中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的原则

(一)学生自身主体性的重视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美术教育已经得到了创新,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高校美术创新教育中,应试观念与传统教学观念无法在一时间调整。在美术创新教育中,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地位还定位在被动式的学习,无法适应当下创新教育,甚至有一些学生对创新教育还产生反感心理。而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所以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根据自学提升自我对知识内容的进一步探索。同时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美术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因此,针对学生的自身主体性,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知,转变教学方法,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灵活应用主体性思维,加强对知识体系的思考判断,为学生的个人判断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

(二)教学活动实践性的重视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作为创新思维的主要体现形式,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有着重要性的作用。所以在高校美术创新教育中,学生只有将创新思维转换为实践操作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针对高校美术创新教育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教育的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

在高校美术创新教育中,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完成创新教育,但是仅仅将创新教育的表现予以实现,致使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及能力提升无法有效得到改善[4]。同时高校美术中的创新教育目标不够明确,造成高校美术教学中,学生漫无目的学习的状态以及学生对未来规划的缺乏性,影响到学生对美术学习中创新思维培养及能力提升。此外,由于高校美术教学中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导致对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提升产生错误的认识,影响到高校美术教育自身原有特性的发挥。

(二)教学模式

在高校美术创新教育中,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其自身的特点更加鲜明,所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实践能力提供基础,只有良好地应用教学模式。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与学生一样还未适应创新教育,所以教师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升,而忽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而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会根据自身的喜好或者个人理念去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左右摇摆,进而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体制

在高校美术创新教育中,随着教师事业的不断改革,美术教育中的一些传统理念已经被摒弃,但是目前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所以造成一些高校只是树立创新教育的发展目标,却不知美术教育如何创新,造成高校美术教学创新教育还仍处于探索过程。其中教学体制作为教学的保障,学校过于重视创新教育,迷失在创新教育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能力提升中,忽视教学体制,造成当下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教学体制无法适应创新教育发展,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实践的能力培养,进而造成美术教学无法完成预期目标的结果。

四、加强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想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学校针对创新教学应该明确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对创新教育的接受度[6]。其次,教师制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的小目标,每节美术教学课堂制定小目标,像通过教学内容创作一幅简单的理想中的自我,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实践,促使学生突破思想的禁锢,提升创新能力。

(二)创新优化教学模式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在对一些名画展示以及讲解中,教师不要过多地融入自身的思想观念,采用讨论式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教学方法将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从问题中获取创新灵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课堂模式,将大自然作为学生的教学课堂,促使学生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取更多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三)创新改革教学体制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不仅指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教学体制创新改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自身的师资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训,而且在教学实践方面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造成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基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再加上目前的一些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核成绩,而对日常学习中的艺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研究过少,造成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水平不够,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教育学习等问题。因此,从良好的师资水平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出发,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实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合理地设置实践教学活动,让美术教学课程丰富化。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自我教育,促使教师正确认识到创新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供保障。最后,针对高校美术教育形式,笔者建议应采用小班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及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想要提高教学效率,高校美术教育首先需要创新教育,继而将创新教育融入到美术教育中,促使学生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掌握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的实践中,只有明确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教学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实现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提升,促使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养,成为社会发展中有用的综合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克.大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9):118-120.

[2]应芳.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艺术科技,2017,(5):345-346.

[3]连文静.浅谈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7):251.

[4]王妍.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8):161.

[5]杨伟欣.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艺术科技,2017,(7):367.

[6]孙雅倩.浅谈如何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培养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内涵建设

1立德树人是本科教育之本

深入发掘各类课程(课群)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从“思政课程”育人,向“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育人的转化,提高立德树人整体成效。构建主线清晰、内容完善、载体丰富、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

2教学能力是师资队伍之基

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优秀的师风引领优秀的学风。坚持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落实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制度[4]。聘期内每位教授每学年须独立承担一门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且教学评价等级为B及以上。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为教师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化支持与服务,开展教学基本理论、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提升技能、教学示范分享等专项培训活动,突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支持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学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实施课程(课群)负责人制度,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带动和促进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教师营造“热爱教学、尽心教学、荣于教学”的氛围。设立教学名师奖、教学标兵奖、教学新人奖、课堂质量奖、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奖、教学督导奖等多层次教学奖项。强化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激励教师潜心本科教学。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增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成就感与获得感。

3内涵建设是本科专业之魂

遵循“扶优、扶强、扶特”的指导思想,强化专业特色,发展新工科专业。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实质等效认证和进入“双万计划”为目标,通过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高水平师资投入本科教学、高水平资源配置本科教学、高水平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专业建设关键要素的质量与水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思路和标准,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在线教学平台资源;启动以智能手机等为终端、以Wi-Fi等移动网络为媒介的移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推动教师更好地利用在线课程资源,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带动教学方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本科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合理提升课程“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规范课程教学过程。对标教育部“金课”的“两性一度”建设标准,构建一流课程体系,以点带面,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5]。推进混合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推动课堂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的转变。建立多维课堂及相关标准,把实验室、企业、研究基地、社会、网络空间纳入“课堂”范畴,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开展教学标兵和教学新秀评选。减少常规的验证性实验,重构综合设计性实验,强化研究探索性实验。整合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渠道,建设实践基地及实践项目。完善实验教学内容,鼓励主讲教师深度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编写实验教学教材。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与管理,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4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之壤

坚持“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工作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成才和发展搭建平台;以科学和人文为两翼,开展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行合一,坚持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营造“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形象育人”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环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思维训练和方法掌握。以志愿优先为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建立学生和专业双向选择制度,扩大学生专业转出、转入的开放程度,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空间,激发专业发展潜能。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报告、论坛、实践等方式多元化开展通识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在阅读、写作、交流、思辨等方面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优秀科研团队、先进实验室、前沿项目等优质科研资源引入育人过程,与优秀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将政企优秀专家、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培养过程,建设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探索学科协同育人方式,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组建创新创业实验班等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全过程,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举办教师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赛,推动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调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开展系列创新创业训练营活动。建设系列创新创业选修课,打造品牌网课,打造专业特色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资源。统筹课内、课外、校外、互联网四类课堂,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聘请企业家和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并主动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赛事。开放创新训练平台,开放创新实验室。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方式,引入课程、教材等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实施拔尖人才实验班制,建立优秀学生选拔和培养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学生可跨大类或跨专业修读课程,鼓励学生攻读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培养拔尖创新、交叉复合、就业创业等多种类型人才,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注重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培养。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支持教师赴海外著名科研院所进修、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吸引优秀外教来校工作,扩大学校的海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规模,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形式,加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吸收、融合,提高师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创新人才。

5责任意识是质量保证之源

营造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使教师增强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明晰教职员工的质量保障主体责任,明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内涵,构建职责明确、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教学质量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全院教师主动投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自觉性。建立“学生评教、督导评教、教师评学、领导评价、规范检查”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价制度,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长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度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建立以学院本科教育与专业评估、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专项评价、教学督导评价、日常教学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定期分析,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形成闭环的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全面监控、分类评价、多元反馈、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常态机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质量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运行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6结语

本文分别从立德树人、教学能力、内涵建设、模式改革、责任意识五个维度给出了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的明确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培养具有德行高尚、学识扎实、能力突出、视野广阔、科学精神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鹏.省域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政策驱动:审思与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45-49.

[2]王瑶琪,尹玉.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9(5):10-13.

[3]白海力.以“八个着力”促天津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8(9):6-9.

[4]韩嵩.我国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价值维度及发展路径[J].学术探索,2020(1):149-156.

[5]刘文锴.聚力特色“金课”建设办好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水平本科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0(18):20-22.

培养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

1前言

服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有的生活理念,而其中的“衣”在第一位,我国经济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处于一直告诉发展的状态,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升,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高校能够输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如今人才培养的需求

社会经济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发展,如今对于服装设计人员的要求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自然是不够的,理论也不是企业真正看中的能力,当然基础理论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是如今人才要求的第一点,专业理论和技能掌握熟练,然后就是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如今全球范围内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力才是真正决定企业潜力的因素,然后就是对专业软件的掌握,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早已转变为电脑设计制作,这是对于设计效率的要求,其次就是综合素质,这也是目前企业比较重视的一点,综合素质往往决定着职业素养,对于员工的敬业精神起到决定性作用,至于外语等方面也随着社会发展标准不断提升,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

3.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对于企业服装的生产过程,例如从服装的设计、生产、产品的检验等步骤,由于服装设计的来源往往是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对于整个生产的过程都需要有所了解。这是新型人才的标准[1]。也体现了如今企业对人才实际能力的要求,熟悉整个生产过程才能对企业提出有效的建议。3.2对服装行业的发展由敏锐的嗅觉。如今企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对市场有一定判断能力才能让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得先机,尤其是服装行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决定着未来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工程师不仅仅要有过硬的设计能力,对于生产的发展方向也要有判断。况且生产与设计始终是有关联的[2]。3.3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作为工程师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已有的条件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能力的体现,也就是依靠企业已有的技术以及设备来完成生产目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让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3.4熟悉服装面料开发方面的流程。面料与服装设计永远地分不开的,因此要求工程师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服装面料的设计,同时熟悉服装面料在生产过程中经历的各个步骤,对服装面料的加工技术以及设备方面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在面料的测试方面对于所有的仪器以及方法也要有所掌握,并且能够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完成对面料的评价。提出自己的改善意见[3]。3.5熟悉行业相关规定。对服装行业的相关规定也要有足够的了解,例如服装产品实验的相关规定,如今企业对于服装设计实验方面的要求是要求工程师能够独立操作一项实验研究,对于相关的数据以及技术等要进行专业的点评,并分析实验的最后结果对企业提出有效的建议。3.6熟悉服装加工管理。对于管理方面的要求是工程师能够掌握服装行业的一些法律规定,如此才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展开工作,在生产与设计方面要能够完成相关项目的管理工作,例如人员的分配、各部门的协调等,能够快速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管理体系,并保证工作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其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课程体系的革新

4.1培养学生商业意识。这是与以往教育最大的区别,一切教学目的都以商业价值为衡量,因为社会生产的主要目标就是创造经济价值,而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也是为企业服务,因此课程的配置就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经济市场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将服装设计与商业需求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提前积累一定的企业工作能力。4.2与企业合作办学。主要是讲学校的课程与企业的项目联系到一起,将课程直接加入到企业的项目任务之中,使学生与企业的合作达到一定的深度,同时由专业的教师团队制定科学的企业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商业意识,从而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人才。4.3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其实说到底就是将理论用于实际的一种模式,而如今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将使实践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工程师真正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完成全部的课堂教学任务,然后直接进入企业完成实践任务,学生将在短期内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以跟班的身份加入到服装的设计及生产过程中,通过实践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真正变为自身能力,并且可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与企业员工的实际接触也能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正规化以及气氛。

新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想形成科学的模式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模式的过程,根据现实服装业的发展形态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建立以实际能力为标准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教学要与企业相合作,在课程的安排方面吸取企业的意见,同时时刻关注企业的人才需求,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立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作者:陈文婧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文福,王玲玲,何彦廷.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7,(0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