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实习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31 07:17:39

培养实习计划

培养实习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顶岗实习 作用

2014年9月9日,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教育工作的纲领和指南。为贯彻落实好的讲话精神,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现状和标准

仔细研究教育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不难发现,国家突出以坚持问题导向、反映基层创新、加强分类指导、把握国际趋势为主原则。明确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强化宣传组织、督导检查和社会监督,确保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长效和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经高等学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会议遴选,教育部已经确定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覆盖62所高校。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展开,就必然涉及标准,现实中国内外各方解读不同,基本上归于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大方面。而研读讲话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不难发现,其中进一步明确,卓越教师必须具备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扎实的学识和优秀的教书育人的技能,评判的最终依据就是让党和人民满意。具体说,就是必须具备师心、师德、师能、师技,才有资格成为卓越教师。

二、顶岗实习的作用和实践效果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非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独当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锻炼学生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专业技能,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三、强化完善顶岗实习,全面助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教育部要求,在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方面,明确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全方位协同的具体内容,提出要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在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方面,提出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要求开展生动有效的就业教育,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提出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提出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方面,提出高校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根据教育部的这些具化的要求,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权责明晰,通过招生就业的强化,通过多方培养,确保德先才俱,惩励结合,打造教育强军,高其师德。时刻注意在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生活风格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榜样,用无声无息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合理安排课程和实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和教学技能,全面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强其师能。教育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个体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推动教师职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通过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的教育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参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为师范生提供教育研究的机会和平台。重视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各项教育研究活动,为其职后更好地从事教育研究活动夯实基础。

卓越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最终评价是党和人民的满意,而达成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就是教学技能,是学生受教后的成就变化。而教学技能,则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技法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它要求老师善用心理学,熟练掌握教学技巧,能移情、善熏陶,善于沟通,把握学生心理,主动靠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紧跟时代,及时革新,适应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变化,因材施教,合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规律,不断的尝试与实践、积极的反思创新,强化自我评价与审视,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提高教学技法,更好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具体工作中,首先,应该借用“三位一体”,为顶岗实习提供科学的环境,优秀的指导老师拿得出去、引得进来,让真正的卓越教师能够有效发挥传帮带的,让师范生能接受高水平的指导;其次,合理安排实习班级,既不影响正常教学效果,又能让师范生真正的顶起来、练起来,能独当一面。再次,理顺沟通反馈机制,家长、孩子、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和师范生能及时反馈,多方多层次交流,畅所欲言,课堂教、时间用,帮助其强化自我评价与审视,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提高教学技法。最后,扩大交流实习范围,让教育的薄弱地区和优势地区互动起来,名师名校发挥指导作用,薄弱地区提供实践环境,创新教技教法,贯穿职前职后,不仅着眼于师范生的实习提高,兼顾薄弱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全面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

四、结语

卓越教师的培养在于具备卓越的师技,师心、师德、师能是基础。师技对实践性的要求极强,百人百性,百人百法,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法产生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而卓越的获得只能来自于实践,顶岗实习据其中极为重要,必将对卓越教师计划提供强大的助推,为国家民族的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3]王后雄.成为卓越教师的十项修炼[J].教师教育论坛,2015,(06):88-90.

培养实习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3.由政府部门介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卓越计划实习基地。

培养实习计划篇3

工业设计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全国有关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希望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的内涵

2010年、2011年,教育部先后批准了两批“卓越计划”实施院校,共194所。2011年7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61所高校的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加入卓越计划。其中虽然只有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科技学院4所院校实施工业设计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仅占第一批高校数量的6.5%,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工业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以及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是一门涉及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设计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具备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进行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产品开发与创新、产品与广告的设计,以及处理人、产品与环境友好关系的综合能力,能在制造业、IT产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人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广告动画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工业设计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卓越计划”实施的三个层次中,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主要针对本科教育层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2+2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培养卓越工业设计工程师后备人才而进行大胆的探索与研究。

1.大类招生培养

学校可按照二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广告动画设计等专业门类。大类招生专业将按“2+2”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经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兴趣和特长,再确认主修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很好地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

2.2+2工学结合

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培养具备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设计开发能力强、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工学结合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在本科4年的学习中,将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由“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队伍;由“学校2年+企业2年”组成学生本科4年的学习。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知识,后两年主要在企业进行工程的学习和实践。此种培养模式将全面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接轨的工程化教育体系,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将弥补传统工业设计专业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按工业设计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建设,行业企业将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实行专兼职双导师制,学校专业教师既要负责校内的课程教学,也要积极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并逐步获取工程师资格证书,而企业工程师既要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与实践,同时也将走进课堂授课;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先试点,再推广

本改革可在2010级本科层次的学生中进行试点。2012年上半年通过遴选成为“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下半年开始逐步进入企业学习和实践。具体执行的程序是:有意愿和志向参与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二年级末期报名参加“卓越工程师班”的选拔。经过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的考试遴选,可成为“卓越工程师班”的一员。“卓越工程师班”指导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学校2年+企业2年”的4年学习和实践,到2014年毕业时,学生不仅应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而且高质量就业率也应达到60%,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比例也应达到30%―40%,获奖学金学生比例应高于普通班。试点取得成功后,再进行推广。

试点期间,学校和企业应为试点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既要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也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实验(工程实践)实训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此外,还可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特别学分。学校可设立“卓越计划”专项资金,加大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支持开展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和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搞好内涵建设,为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

结语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高速进步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在国际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反思。为了培养工业设计专业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提升工业设计在国民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应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业设计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201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名单(2011年).教高厅函[2011]40号文,2011.7.6.

培养实习计划篇4

一、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内涵的认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不难发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和前瞻型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并突出体现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重组的意义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三年校内学习,一年企业学习。由于校内学习时间相应减少,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除了对理论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外,实践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框架搭建。

以往的企业实习尽管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企业参与教育的层次、广度和深度的限制,使得学校、企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自由和脱节的状态,因此,在企业实习的游离感就是必然的了。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而是卓越工程师的共同培养单位,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由此可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和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呈现为人才成长链条上的纵向态势,横向合作关系更为贴切。角色、形式的改变必定会带来内容的变化更新。

作为利益共同体的高校和企业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首先应予以考虑的是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避免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课程的重复设置或脱节教学。由于理论课的教学主要依赖学校学习阶段,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不大,而实践教学要贯穿于学校、企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为了避免重复教育带来的各种浪费以及脱节教育带来的人才培养延时现象,以往可能出现重复教学或与企业实践脱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就面临着重新组织安排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企业的实践教学“连成线”。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搭建

1.实践教学内容重组的思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的组成必须满足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力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兼具职业适应性训练功能。

也就是说,在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考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要融入行业、企业的实际环境需求因子,使学生的校内实践学习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习紧密融合起来,不断线、不脱节。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教学、校内实训练习、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几部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上述组成部分的内容选择要在满足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增加反映最新科技成就的实践内容;增加工程技术性强的实训内容。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与企业需求接轨的目标。

2.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搭建

根据实践教学内容重组的总体思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的框架搭建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图

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内容的解读

1.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引入课堂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减少演示、验证型实验的要求,可以将上述两种实验引进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把行业、专业所需要熟知、掌握的各种基本计量工具结构及使用、基本操作技术、基本原理的验证等实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这种“讲实验”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实验的讲解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同时又方便引入那些学校实验室没有而企业拥有先进前沿的实用工具或设备等,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进入企业后对设备、工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课堂“讲实验”避免了学生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基础实验上,实现了减少演示、验证型实验的要求,同时倒出实验室的资源,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

为了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自觉走入实验室,夯实自己的实验基本技能,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布置一些实用性的实验报告,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如:某工具或实验设备使用的技巧;实验仪器的改进、拓展使用;验证原理的其他实验方式等,这些创造性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基础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走入开放的实验室,更融入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

2.将大学生竞赛纳入创新实践教学

通过1-3个学期的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素质,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技能。第4-5学期主要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综合运用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各类综合创新型实验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提出大型综合设计项目,具备实现较为复杂的系统的综合能力。此阶段,教师可以搜索与课程相关的各级各类大学生赛事,并将这些赛事引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成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可以成为机械类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同时设计的控制部分又可以作为自动化类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节能减排能成为能源工程类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传感器大赛、机器人大赛能成为自动化类课程设计内容。大学生竞赛作品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合作,同时实现了课程设计实物呈现的要求,避免了纸上谈兵。对于作品核心部件的功能实现及测试则是综合创新的实验内容,至于实践联系的考核方式那就是赛事的结果了,这种将综合创新型实验、课程设计与大学生科技竞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参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保持学生创新的持久兴趣。

在学生确定参赛项目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尽量选取那些与行业企业生产现场密切相关的课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企业环境的认识与思考,便于就业后与企业的迅速融合,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生培养目标: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

3.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介入实践教学

第6学期,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校教学与企业学习的过渡引导上,由校企合作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授专业工程实践课,让学生熟悉专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过程,了解企业运营条件过程。同时把那些来源于生产一线的改进、改革项目作为实践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组选择项目,可以利用校内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也可以通过与企业指导教师的预约,到企业实验室或生产一线车间进行研究、验证。例如,某棉纺企业存在许多陈旧设备,已难以适应现代纺织业的发展,为了避免淘汰造成的浪费,对旧机器的改造就成了当务之急,企业指导教师把这个改造项目进行了分解,分解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组。从当时学生分组研究的结果看,其中研究捻接器的一组效果最为突出,他们通过改造捻接腔的直径达到拓宽了捻接的材料,提高了捻接质量的效果。同时参加了大学生科技竞赛,获省级二等奖。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的介入,一方面满足学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了解和参与,保证了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学习的顺畅过渡,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现场问题的意识,增加了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4.将企业的工业设计导入实践教学

大学的7、8学期是学生进入企业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实践学习的重点除了强化专业素质和技能,应用理论创造性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创新设计、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外,还应让学生进入企业技术科研团队,接触行业的前沿信息和技术,以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全球竞争意识,为参与企业的工业设计做积极准备。此阶段实践教学的内容分四个层次:

第一,专题学习。专题学习是通过在企业的现场教学、专题报告和某项专题活动的参与等方式,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探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如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生产工艺装备的改造、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等。

第二,岗位学习。岗位学习包括轮岗学习和定岗学习。轮岗学习是学生在企业的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中的各主要岗位依次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了解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运行机制。定岗学习是在轮岗学习的基础上,选择个别岗位进行专门深入的学习,这些岗位可以是生产加工、装备维护、生产组织、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通过岗位学习,使学生具备处理现场事务的基本能力。

第三,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通过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生产、运行与维护的全过程,使学生接受全面而综合的训练。通过对企业工业项目的了解,选择适合一个的项目进行工业设计,最后将工程设计的研究结果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形式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第四,创业学习。创业学习是企业学习的升华,是指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行业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和研究,对实习企业的现状有了透彻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企业未来做出的建设性的规划。这种学习结果以创业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这种先于行动的规划有助于对学生开拓能力的培养,是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效果的精华体现形式。

培养实习计划篇5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即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1年的企业学习可以在4年中的某一年集中完成,也可以是4年累计达到一年。从实践体系的完整性、持续性、深入性和效果方面考虑最好是集中一年完成,但从课程前后衔接性、实践能力多样性、不同实践环节差异性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将一些实践项目分配到4年的不同学期。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按“卓越计划”的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5个本科专业对1年的企业学习模式设计思路是以集中深入企业学习为主,以分散到各学期进入企业学习为辅。按照顶层设计的原则,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0.25年的分散于各学期的企业学习+最后0.75年的集中企业学习。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11级的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是于第7学期前10周设计为理论教学,第7学期后10周与第8学期整个学期共合0.75年均为集中深入企业学习环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本文紧紧围绕高校-企业人才联合培养问题,探讨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培养模式。

二、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校园内打造工程环境

构建“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紧密接触工程实际,更新教育理念。为此,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校内创办人才培训基地、联合建立实验室,先后与日本丰田、德国博世、中德威帝电子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合作,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中德威帝汽车电子实验室、哈飞汽车技术培训中心、美国PTC工程软件公司PRO/E技术培训及认证中心、中国安邦保险公司汽车理赔员培训基地等,从而形成了校企一体、互惠共赢、紧密合作的新机制,在校园内打造了工程环境,使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接实践教学,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校内实践平台。

三、送生入企,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培养工程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想达到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一目标,除了通过上述引企入校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引生入企,即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协议,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接受学生到企业去学习。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企业,由企业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如图2所示。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双方指派教师进行指导,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企业所指派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受过由实习管理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以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和安全管理。学校带队教师也应该是在企业得到过锻炼,并获得工程师资格或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是源于原有实习基地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是双方受益、共赢的有效载体。对于学校,应在已有的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依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把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进行扩展,从单纯的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变为企业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对于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其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输送的有效渠道,同时可以培训企业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再教育。

四、送课进企,在学训工结合的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

按“卓越计划”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工科生将到企业里学习一年,而不是“实习”。这意味着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不仅仅是企业实践环节,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更适合在企业完成的理论课程的授课环节。譬如我们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制造工艺学和汽车试验学等课程就更适合在企业环境下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将这样的一些课程送入企业,在工作、学习、训练相结合的真实工程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利用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与行业单位联合打造具有工程氛围的科研、创新平台,并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是实现产学研深入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提高对企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进入项目组,在项目组的工程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譬如智能车大学生竞赛项目、节油车大学生竞赛项目、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研究室、机构创新研究室每年都利用自己浓厚的工程氛围培养了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这些学生走入社会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赞誉。

六、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校企联合培养是大势所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关键是双方在课程设置和一线锻炼方面要“无缝对接”。本文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我们所构建的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培养模式,重点分析了引企入校、送生入企、送课进企和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如何保障一年的工程实践质量,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如何得到有效实施还需更多的从业人士不断摸索与探讨。

[参 考 文 献]

[1]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齐晓杰,赵雨旸.引企入校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11(11)

[3]纪文刚.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培养实习计划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孙孟辉(1981-),男,河南宜阳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高佩川(1962-),男,辽宁本溪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KA10300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专项基金课题(项目编号:GY2010101)、南京工程学院2010年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高等教育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有所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更注重专业的工程技术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之一,已于2010年招入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班本科生。在制定该专业培养计划时,突出了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压缩了基础课的学时,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后,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同时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渗透了专业课的学习,以期增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体系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所设置的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工程设计项目、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2]。

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部分,主要完成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专业类课程主要完成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培养的平台基础,以机、电、液结合来整合相关课程群,各个教学节点、知识模块和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图1的形式表达。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论教学体系中,较之原来的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有所压缩。主要是将英语、体育等课程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如果学生在大一即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则可对此部分学生英语课时进行压缩和消减,而体育课程的部分学时可放在课外进行。对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除了原有教学体系中的要求之外,更加注重了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这些对于学生以后在工程实践中更好的同他人合作有很大的帮助。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所节省出来的课时可以用来让学生提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对本专业有所认识,加强其工程应用能力。而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较之原有教学体系增加了相应的学时,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避免学生因专业课程学时过少而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2.实践教学体系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能力培养不断线”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实践层次、工程认识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四个方面,以及实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创业计划、技术交流等八个环节。通过上述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查询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3]。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可在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初,让学生进行专业应用情况调研,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之前对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有所了解,为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将学生分组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分别有专任教师指导。指导教师负责各自所带小组专业应用情况调研的课程选题、实施以及疑难答疑工作,在课程实施期间定期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辅导。专业应用情况调研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收集、到企业进行调研以及网上收集资料等途径和方式进行。最后,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并进行答辩,给出最终成绩。

实践教学不局限于单个课程,可针对某一类课程组联合进行。针对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可组织进行元件设计与制造模块、流体传动模块、液压伺服控制模块等相关课程组的课程设计。在进行此类课程设计时,由相关课程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学生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应用,避免在以后的工程应用中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对于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企业的参与。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结合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根据毕业实习的内容,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完成,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完成。

二、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企业雄厚的工程实力,与学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使得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设计与制造、液压伺服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气动技术等方向的工程实践知识,以及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在冶金、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可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到企业现场实习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参加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业余时间可利用南京工程学院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国际合作共建)的资源,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科研或科技创新来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是南京工程学院和博世力士乐公司联合共建的机、电、液一体化的实验中心。该中心的所有实验设备均为德国生产,是该公司的最前沿产品。学生通过在实验中心的工程实践,可掌握世界一流企业的液压、气动产品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掌握机电、气、液、控制的综合运用,把握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最前沿。

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全面了解液压与气动元件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过程、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以及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和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的企业有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南京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在参观企业并对企业有初步了解之后,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联合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使学生熟悉所实习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后可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并最终撰写实习报告,由导师给出最终成绩。

三、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校内教师工程能力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的工程背景以及工程设计能力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5-6]。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教研室的教师大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中有些教师具有较深的工程背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传授,接触到了生产第一线的现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工程教育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针对青年教师,可充分利用南京工程学院的校办产业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工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合作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企业实习培养过程中,让指导教师也参与到企业实习中去,通过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培养,来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目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到企业的产业项目,培养教师的工程实际应用素质。

2.企业导师聘请方案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人员的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过程中,应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来,聘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和企业实习进行指导。针对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共聘请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数十位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发放聘书并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给与相应的报酬,让他们同校内教师一起合作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

四、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作为国内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现已制订了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压缩,而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突出了工程实际应用的培养。同时,在本科阶段后期让学生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设计和研发,并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在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中逐步实施,并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爱琴,肖云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23-32.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3]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9.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5]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4):63-65.

培养实习计划篇7

关键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教育部自2010年起启动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的提出,旨在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和人才强国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随着国家“卓越计划”的提出,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此背景下,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及特色,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良好人文科学素养、较高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生物工程专业优秀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效果,本文探讨了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1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探索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长江大学依据教育部关于“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和要求,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1.1“1+2+1”的培养模式

在实施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时,采用了校企联合实行“1+2+1”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围绕“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学好基础理论”的宗旨,全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第2-3学年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第4年时间在工程单位实习实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相关课程授课,通过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生物工程工厂的产品生产、管理、分析检测等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生物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培养、就业及企业人力资源选拔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1.2具体实施措施

首先,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调整。由于实施“1+2+1”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较普通生物工程专业有所区别。在第一、二学期时,学生主要学习英语、政治、数学及人文素质教育等通识课程,并开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及生物工程概论等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到第五、六学期时,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已经全部学习,为后面的企业顶岗实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增设了发酵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酶工程综合实验等实践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调整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采用分组讨论、反思法等教学方法,并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完善考核方式,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优质资源,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大型骨干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工程师作为顾问,制定联合培养实施办法,探索“双师型”人才队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该培养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之后进入大型生物技术和产品相关企业完成总共44周的工程实践培训,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对所在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熟悉车间各工作岗位的技术和管理特点,掌握所在车间的详细工艺流程等,并熟悉车间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完成毕业设计。

2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通过近几年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及对学生的走访座谈,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培养模式方面,卓越班与普通班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的设置及最后一年的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对于课程的设置,部分学生表示课程有点少,没有体现出与普通班相比的优越性。而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实习内容与预期不符、学生考研与否与实习的矛盾等问题。如何发挥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需要认真思考一下。

3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及建议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1)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安排相关课程的上课时间,缓解学生考研和实习之间的矛盾;2)对卓越班的学生实行导师制,从进入一年级开始,便给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导师,负责其三年的课程学习和一年的实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目的有时间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增加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机会,并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总之,我国的卓越计划还处于摸索阶段,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创建适合高校、企业、学生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才是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培养实习计划篇8

关键词:园林 风景园林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吉林农业大学校1997年设立园林专业,2011年设立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同时有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迷茫和不理解:这两个专业什么关系?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所以探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首先从专业设置入手。

一、园林与风景园林

1.学科专业设置

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2年颁布执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同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关于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如下:

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专业代码090502,原专业代码090401)隶属于农学门类(代码09)下林学类(代码0905)的本科专业[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农学类(代码09)林学(代码0907)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

风景园林(注: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取代原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代码080708W)、景观学(专业代码080713S)、风景园林(专业代码080714S)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门类(代码08)下建筑类(代码0828)的本科专业,与建筑学(代码082801)、城乡规划(代码082802)平行设置[1]。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讲是工学类(代码08)风景园林(代码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一级学科(共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2]。

从上述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来看,“园林”和“风景园林”相去甚远,那么二者是什么关系又是是怎么定义的呢?

2.园林学与风景园林学的关系

关于“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城市绿化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大地景物规划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做资源,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评价,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作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3]。

关于“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构成图底关系,相辅相成,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学科外延涵盖包括:①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②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性用地的规划、设计、保护、建设与管理;③传统园林的鉴别、评价、保护、修缮与管理;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参与“园林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⑤旅游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⑥各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⑦风景园林建、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⑧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研究与评价,医疗康复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⑨园林植物应用[4]。

从上述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两个学科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外延上有了变化,“风景园林”的外延似乎要比“园林”的外延更加广泛,更加现代,也更加与国际接轨。所以说“风景园林”是社会发展至现代对“园林”的丰富,只是在名称上发生了变化,就如同“园林”是“风景园林”的曾用名,其实质是一个事物。

造成园林和风景园林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类上不同的局面,应该是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性质[4]造成的,其基础学科主要有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分属于关系较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受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历史较短的美国等国家的影响所致。

二、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15年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能力,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5]及《高等学校风景园林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6]为指导,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借鉴同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专业定位

园林(或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非常庞杂,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和实践2个层次,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上述专业及其相关知识安排在一个专业、4年学习是不现实的,于是在两个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或侧重。经过研究和论证,明确了我校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基本保证学科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的能力,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兼顾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和园林工程与管理。

2.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或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是应用型学科,根据社会调研,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是需要应用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大,所以我们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3.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园林植物及其生产、繁殖、应用的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时具备施工管理的能力。

4.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方面,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基本保证有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及其应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表现、园林工程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两个专业各有侧重。知识体系中两个专业都强调园林植物应用,是根据我校条件和特点,充分发挥了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强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的基础优势。

5.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根据社会调查,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反馈的信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制定当中,更加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具体实践教学安排如下:

园林专业:植物分类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园林苗圃学实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园林植物昆虫学、病理学实习、园林工程实习、测量与3S技术实习、园林植物育种实习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课程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树木学、花卉学独立实验、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风景园林专业:素描实习、色彩实习 、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实习、花卉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构造与结构实习 、测量学与3S技术实习 、园林工程实习、风景园林综合教学实习、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 、风景园林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6.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下面按照知识体系,把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如下:

6.1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高等数学E、无机与分析化学B、有机化学B、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础生物化学B。

专业课:植物学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学、园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花卉商品学、插花、干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学、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植物昆虫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病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园林设计初步、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美术、中外园林史(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6.2风景园林专业

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D、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大学物理实验C。

专业课: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以上为园林植物及其应用方面课程);画法几何、素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成、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设计表现技法、风景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施工图设计、城市设计、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初步、色彩、阴影透视(以上为规划设计方面课程);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测量学与3S技术(以上为园林工程与管理方面课程)。

三、小结

吉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确定毕业生规格,在保证专业知识完整体系的前提下,两个专业各有侧重,同时利用我校条件,发挥我校特色。在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Z].2012.

[2] 教育部.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Z].2011.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3-5.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增设风景园林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 2011,27(5):4-8.

培养实习计划篇9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率先启动的改革计划,职技高师依托“卓越计划”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教育教学改革。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构建“卓越计划”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李大潜.关于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宏观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9.

培养实习计划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徐达文(1981-),男,安徽安庆人,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NG12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

在国外,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开展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体系。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已形成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都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2]

由于我国工程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国家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只能走建设中国模式工程教育之路。文献[3]指出保证卓越计划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是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成功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文献[4]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析和研究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采用模块化结构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文献[5]研究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包括研究型专业课教学模式、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文献[6]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企业实习等方面探讨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2010年,宁波工程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学校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为契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结合本校的客观实际,主要从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探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4]作为“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建设内容,通过对国内相关高校先进教学经验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和更新,同时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突出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的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课程教学体系实行模块化设置,包括通识教育(30.5%)、工程基础教育(35.2%)、工程专业教育(29.6%)、素质拓展教育(4.7%)等4个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课程设置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协同业界一同参与,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在按照模块化结构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时重新修订相应课程大纲,适度缩减理论教学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例如,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工程人才的培养特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作了以下几方面修订:教学减少“理论性”,突出“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实现工程能力的培养;增设了“数字声效”章节,分析了混响、均衡、回声等数字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面章节所学的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设计实际的信号系统的能力和过程。教学采用大作业形式,通过团队协作、讨论等方式锻炼工程能力。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分配比例已达到33.1%。

二、构建全程步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得到加强的基础上,为充分培养、拓展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学校构建了由各实践环节层次推进、纵横结合、环环相扣的立体化、层次化、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纵向上由认知实习、验证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探索型实验(开放实验)、毕业设计等层次渐进,实现专业技能及设计、创新能力的由易及难、由简单到综合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辅之以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在横向上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第二课堂等辅助拓展和强化知识点,达到与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改革目标,确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1.搭建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

具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物理实验和相关的基础课程实验等)、工程基础训练平台(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认识实习和电子设计工程师考证等)、综合运用实践平台(包括毕业实习、综合设计或学年论文、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学研究训练等)、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平台(包括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参加各种知识技能竞赛等)构成。

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学习,培养过程中引入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在校内,加强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公共共享的教学实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校内实验、实习场所的开放力度。同时按照相关规范和行业标准,统筹考虑不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的需要,积极推动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核心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创造更为真实的工程环境。目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计算技术实验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设备完善、开放性好,已成为学生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学年论文、部分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的主要场所,并能够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在校外,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经选择5~6家电子信息企业作为重点实习基地,每年选派试点专业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等内容。

为促进学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特色的形成,还实施“海外实习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接受海外工程教育,分批、分期组织学生赴国外境外实习。深化与现有国外签约院校的合作,互派“专业实习团”等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尝试将试点专业“3+1”培养模式中的一年实习环节放在海外友好院校或国外企业进行,扩大对海外境外专业实习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海外境外专业实习意识。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训,鼓励试点专业开设“国际班”,培养卓越人才的国际化素质。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一是实验课,整合实验课教学内容,大幅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增加前沿技术、工程技术的应用性实验,并将相关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内容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30%~40%,专业课程实验中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60%以上。二是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通过改革,每个课程设计环节全部由多个综合性、设计性的课题组成,每个课题分为基本要求和拓展要求,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每个学生可选择一个或多个课题选做。三是实习。通过生产一线的工程训练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经历。四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专业学习四年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于教师的研究项目,企业的开发项目和技术革新,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结合。五是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校园各种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实践环节(含企业学习)采用“工程项目驱动”培养方式,通过一系列适合教学的典型工程项目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卓越计划”的启动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电子信息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全程步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7):30-32.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3]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