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1:22:56

培养策略

培养策略范文篇1

【关键词】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内容之一。现阶段,多数幼儿教师都意识到了阅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关键作用,各个幼儿园也为幼儿构建了较好的阅读环境,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都能得到极大地提升。本文重点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这一话题开展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同行业者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一、分析对幼儿阅读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保障作用。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对事物的认知热情也非常强烈。幼儿通过对各类故事书等书籍的阅读,可以在其中捕获很多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让幼儿提前进行阅读,同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可以强化幼儿一些实际生活感触,提前让幼儿进入单纯美好的图书世界,可以充裕幼儿的生活世界,使幼儿的生活世界更加美妙多姿、趣味盎然,这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保障的作用。(二)对幼儿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发展幼儿阅读能力和初步构成观察力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在阅读活动期间,通过比较、分析画面、动物表情,人物表情等思维形式,幼儿能够作出简单的推理及判断,同时在成人连续性、言简意赅的讲解指导的前提下得到推动,促进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三)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作为人类互动、交流的一种主要工具,语言对正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是发展其口头语言的惊人途径,幼儿对新鲜事物十分感兴趣,也愿意试着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解释。如此一来,幼儿口语的发展空间就变得非常大;与此同时,幼儿通过早期阅读,能够大面积接触一些书面语言,对他们相关书面语言方面的知识起到了增长的作用,为未来步入小学阶段时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较好的阅读环境及氛围,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而言阅读环境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培养幼儿阅读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举个简单的例子,为幼儿提供轻松、愉悦、平静的阅读空间,为方便幼儿取放及随时阅读,将图书放置最适宜的地方,依据幼儿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变化对图书进行定期更换,对生动的新图书、好图书推荐窗口进行设置,并在布置阅读空间时,结合阅读教育,比如说夏天的时候可以将阅读空间布置成充满夏凉的气息,多提供与夏天内容相关的图书等。(二)指引家长构建较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的参与、支持与幼儿教育紧密相连。培养幼儿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构建较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最应注意的是家长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阅读形象。努力让幼儿在家中常常看见父母读书的样子。家长也要尽可能的抽出一点点时间,与幼儿一同阅读,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到幼儿,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在家长布局一个幼儿可以放书和看书的地方,根据幼儿的喜好及年龄特征,对合适的各种图书等进行购买,让幼儿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材料。(三)选取适当书籍,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根据幼儿认知特征,幼儿更容易接受色彩鲜明、形象直观,及生动有趣的书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应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可以为低学龄儿童选择简单,且具有插图的中心内容阅读书籍,阅读内容连续性小,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选择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书籍,以及插图和少量文字的书籍为中高儿童,该种阅读书籍因为连续的内容,因此可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选择阅读的书籍应考虑生动插图,文本和图像的适当协调性,以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三、结束语

幼儿阶段儿童们的阅读能力、创造力及想象力发展速度非常快,只要我们多留心、勤思考,将阅读能力与想象力有效融合,关注一点一滴的累积,仔细并善于倾听,对幼儿思维的闪光点要及时抓住,对幼儿的阅读行为要肯定、赞扬和鼓励,幼儿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还能为幼儿的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幼儿在阅读中愉快的翱翔,自然而然的就能实现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俊丽.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指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80-81.

培养策略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品格;培养策略

幼儿园教师培养幼儿的自主品格,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时期其个性特征逐步形成,且可塑性强,行为容易受到改造,因此在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尝试、敢于想象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既高度重视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成长的独立需要,逐步引导幼儿大胆动手操作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品格。

一、幼儿自主品格的内涵

何为自主,“自”指自己,“主”包括根本、掌管、主张,加在一起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包括自我管理,或提出自己的主张,其核心是“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萨特(Sartre.j.p)指出,自主选择和自由行动是人所不能选择的“命运”和“宿命”。第一,自主作为人的本质特性,是构成完整的人的关键要素;第二,自主是幼儿其他品格发展的基础;第三,自主是理性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道德品格。“自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达自我的抉择不受外界影响,正如大班小朋友说的一样,自主就是我想说、我敢说、我能说;二是,按自己合理的规则行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中班小朋友说的一样,自主就是像游戏机一样随机选择游戏,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综上,笔者对自主品格的理解是:基于理性个体的前提,个体不受外界控制、压迫,按自己合理的意愿行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自主是人生早期阶段发展的重要能力,不仅是幼儿的一种良好品格,更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一种关键能力,反映出幼儿的综合能力以及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自主品格的困难与意义

(一)培养幼儿自主品格的困难

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三岁以下的幼儿主要由老人照顾的比例达60%~70%,三岁以上的达40%~50%。这些幼儿的父母因其经济压力、工作需要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护幼儿,因此老人成为带孩子的主力军。而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一条就是老人特别容易情不自禁地接管幼儿大大小小的问题,导致幼儿缺乏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不强。拥有必要的自主能力也是一个人成熟走向社会所必需的,幼儿正处于性格养成、三观尚未建立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积极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其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培养幼儿自主品格的积极意义

培养幼儿自主品格是发展幼儿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的动机是自主生成的根本动力。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并且要认识到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发展的和拥有极大潜力的个体,只有发现并相信幼儿的潜能,才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通过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同时道德上求“善”是幼儿自主生成和行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幼儿“自我立法”遵循自己内心选择,形成“自律”,自我反省、反思、批判,进而再一次出发为下一次“自我抉择”奠定基础,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高级自主、既利己也利他的自主品格的过程。

三、培养幼儿自主品格的策略

(一)创设自主品格教育环境

环境创设是促进幼儿能力、水平发展的有效条件,是实施自主品格教育的有效基础。品格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校园、班级环境中,师生、家校共建班级规章制度,形成民主、开放、约束、奖惩一体的班级规定,并将其可视化在环境中,让幼儿知其然。要营造园所、班级品格教育氛围和环境,突显品格教育要素,例如品格墙、榜样力量、品格星级评价等。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幼儿品格意识的塑造。

(二)在教学中引导幼儿自主思考

在课堂中,教师可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课程紧密相结合,并通过有效提问、针对性追问、挑战性提问等形式,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对事物进行各种分析、判断、讨论和推理,促进幼儿自主品格的养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辨认事物,动手探究和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现能力,最终培养幼儿的自主品格。通过提前备课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以发展幼儿的情感自主。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述小故事,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人物性格。如中班共读《卡米的故事》,主人公卡米是个小女孩,和很多小朋友一样,不喜欢洗澡,害怕打针,也不想睡觉,这些事符合幼儿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幼儿认为的正常表现。我们让孩子角色扮演来体验卡米和妈妈两个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感受,帮助孩子在体验中理清自主和自由的区别:自主不等于自由,自主必须建立在以向善为目的的基础上,受制于一定的关心和规范。教师和孩子们开展故事讨论、角色扮演,一是帮助幼儿认清自己应具备哪些能力,想要表达哪些情感;二是能将该品格细化、具体化,在教育过程中导向师生的具体行为,逐步建立并形成幼儿品格行为发展指标,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自主的行为,培养幼儿的自主品格。

(三)在游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想法

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游戏内部存在着的自我活动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可以促进幼儿的成熟与学习,教师要重视游戏的价值。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时,要注重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可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内容、方式、伙伴、规则,以幼儿的快乐参与为目的,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开展游戏活动时,要注重创设活动环境,提供多种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摆弄、操作、观察、实验、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幼儿的智力。年段不同路径也有所不同,小班教师可适度放手,重在让幼儿动手参与、主动表达,特别是关于自我情绪感受的表达;中班应强化幼儿的自愿表达、规则约束,作为教师可放手把规则释放,让更多的幼儿自觉参与规则制定;大班则可全面放手,还可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让幼儿逐步实现认知和行为同步自主。与此同时,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与合作能力的积极发展。例如,在大班开展自主游戏———搭建积木活动时,教师对游戏任务不宜做过多的规定,应鼓励他们按照兴趣自由分组,自主决定搭建的内容,还可以借助计时器和孩子们探讨交流搭建时间,做好时间管理和计划后放手让他们充分体验搭积木的快乐,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当他们遇到问题和挑战时,教师可扮演教练和他们一起探讨交流,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也可以作为挑战者故意给幼儿制造困难,激发他们深度思考、探究和自主组队接受挑战。活动后,带幼儿复盘,一起探讨经验教训,通过自评和他评,形成自我判断,发展自律。潜移默化地培养自主的品格。整个自主游戏中,以幼儿自愿为前提,自决为重点,自治为根本,自创为手段,产生快乐的精神满足为目的。

(四)在一日生活的场域中增加师生互动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教学需要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将自主活动与自主精神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的自身经验和实操经验的获得,幼儿的潜能才会得到自由释放与充分开发。在师生互动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活动、道德成长,因为自主不仅是人生早期阶段发展的重要能力,更是其逐渐养成利他、正义、向善道德的关键要素。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力,逐步培养出幼儿的自主品格。教师在培养幼儿自主品格的活动探究中,通过与幼儿的真实、深度交流互动,创设倾听的环境,首先允许幼儿真实表达情绪,接纳幼儿的真实情绪,通过对话、游戏、教导、训练,让幼儿能表达且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小班孩子在活动中常常与同伴发生矛盾,因着急、生气而大喊大叫,教师需要有包容的胸怀接受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当然等幼儿情绪稳定以后,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域和幼儿深度交流,让他们明白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替代哭闹,和他一起做约定、预演训练,只有让孩子认识自己真实的情感,再从这些不好的情感中解放出来获取平衡、求得稳定,而且自始至终追求向善的动机,自我完善、对他人友善、对自然和社会和善,才能逐步发展好孩子四个层级的自主:生理自主、自我自主、理性自主直至最后的道德自主。幼儿自主品格还可以通过多元层级式训练推进养成。多元包括对品格定义的讨论、品格行为的训练、自然界的例子介绍、历史上的榜样读物、品格训练小游戏、品格赞美评价、组建幼儿“品格教育”教师协作团队和家长志愿者之家等实现品格教育。幼儿园教师培育幼儿的自主品格是形成幼儿健康自我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幼儿的潜能,通过幼儿园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思维,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品格教育不容易立竿见影,我们今天更多是播下种子,静待花开,为幼儿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冬玲.四环节模式区域活动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7(02):67-69.

[2]吴婷.浅谈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独立自理品格的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21(02):42-44.

[3]叶丽娟.学前教育幼儿品格培养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11):89-90.

培养策略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素质;培养;策略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交际性等实用性质,又有信息贮存和传递的载体性质。此外,语文还肩负着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责任。因此,语文的学习和应用都应当突出对语文素质的要求。

一.语文应试教育的弊端分析

我们目前推行的语文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过于专注散乱的语文知识点的记忆、文本模式化的解读及肢解式的分析、八股式的写作训练等内容。语文考试题目的设置,也过于庞杂,没有突出对语文素质考察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素质方面严重欠缺。比如,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说不出一段清晰明了的话语,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更谈不上优美与动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反思,语文教育教学出了什么问题?语文教育教学如何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源于前苏联,至今未能摆脱其影响。其中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教学方面,凯洛夫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这种提法,囿于当时条件的影响,是有进步意义的。但现在看来,并不完全适用于语文教学。师生间的教学过程如果过于局限在课堂,难免将学生与现实生活隔裂开来,学生学的东西也就脱离实际,难以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主要用来对付考试,是造成学生语文基本素质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强调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有缺陷。语文课本的确精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品,可谓营养丰富。这些营养虽然很全面,但充其量都是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就那么薄薄的一本,到处蜻蜓点水,不能算作主食。没有主食,单靠营养元素,就难以拥有强健的身体,更谈不上素质了。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语文也不例外。语文作业很多,但多而不精,很少顾及到语文素质的培养,有的只是单调的重复和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学生做语文作业,如坠云雾之中,有很多蒙和猜的成分在里面,也没有兴味,对语文学习的反感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二.语文素质培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育者,应首先将一些落后的语文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从自己的大脑中清洗出去,转变自己的观念,勇于除旧立新。但是,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认识比较深刻,不等于我们对语文素质教育就有了清晰的认识。在除旧立新的道路上,勇于实践值得褒奖,如果“盲人骑瞎马”乱闯一通,只会从一个误区步入另一个误区,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什么是语文素质呢?首先要弄清楚素质的含义。素质一般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一般包括: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职业技能等综合体现。与应试教育区别在于,素质教育要求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社会经验、心智发育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的社会要求。比如,在身体方面,体现为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要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应试教育的弊端,从根本上讲在于片面强调了知识的增长,忽视了经验的传承,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发展,忽视了社会的要求,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合理发展需求。一般来讲,一个高素质的人应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一是要有比较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较为广泛的艺术修养;四是健康的体魄;五是较为完善的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六是较强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方面,通过目前的应试教育是难以实现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往低了说,是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而不是以得到高分为目的。在目前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下,应试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一种选择。因此,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尽量剔除应试教育中不合理的成分,减少其负面影响。使教与学的过程、考试考核的内容、考试考核方法等更加符合素质发展的要求。

三.语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办法

下面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语文素质培养一些具体实施办法。1.语文素质教育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这种能力首先表现在阅读上,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信息转换比较快,阅读效率就成为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有这样一个公式:阅读效率=阅读字数/阅读时间×理解力,可作为评定阅读能力的一个依据。其次,要善于从资料中快速筛选要领信息,并判断这些要领信息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的使用方向。2.语文素质教育要注重思维训练。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的思维训练不同于数字思维训练,语言思维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思维的关系,是通过形象联想的模式,并伴同语感的形式,用语言承载和表现思维的过程。语言思维有两种含义:一是凭借语言进行思维;二是语言思维通过语言符号的运行系统,使语符的音、形、义三者之间产生关联,使大脑生成语符,并由此生成词语、语句、语段和语篇,在这个“思”和“想”过程中,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运行特性,即语言思维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发散、求异等思维训练。3.语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担负着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锻炼意志品质,扩大知识世界的职责。以审美能力培养为例,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2]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课堂及教科书,语文教师还应当广泛涉猎,精选文学、科学、政治、历史、美学等多方面的阅读材料,把好的材料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4.语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育是短暂的,而人的一生都不能停止学习。语文学科具有工具课之称,语文自学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其他学科的自学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日日走能行千里,时时学能破万卷”。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两个好习惯:一是要学会观察。“观察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观察自己的实际生活,读“无字之书”,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二是勤于积累,就是通过书本、网络、传媒等多种途径,广泛涉猎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管是哪一种积累,都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进行提炼,从中找到最优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语文素质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素质教育各个环节的落实要靠老师。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提升将教学内容序列化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很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首先要能够把语文知识进行序列化。由于语文教材是以文本为载体,字词的基础知识、作家作品、语法、阅读与写作等知识要素,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的。教师要有效地将这些知识点组合起来,进行分项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及繁,这样既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生落实,也能为进一步教学扫清障碍。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能力。语文素质教育应当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实现,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严谨高效。知识点可以以模块为单位进行规模教学;能力层次,包括识记、分析、运用、迁移等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比如实施分层教学、启发教学、学生之间的学习帮扶设计等,都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这就压缩了教师的讲授时间,既要精讲,也要精炼,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3.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在文学鉴赏能力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欠缺的。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主要是弄懂词义、句意以及文章的大意;鉴赏则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风格特色、思想感情、社会意义等,并能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标杆作用。教师要有足够高的鉴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欣赏,去评价,在熏陶中日积月累,逐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4.提高自己的语文活动组织能力。语文活动虽然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语文素质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不同特长,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实地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召开主题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等,多渠道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最后指出,尽管传统的命题方式对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但命题考试作为一种测试手段,不会被废除。推动推动语文素质教育困难重重,教师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着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精神来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还要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支持。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培养策略范文篇4

关键词:中职生;数学思维培养;教学策略

一、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特点

(一)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思维深度不够

中职生数学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方法的提炼,满足于现有结论或答案,而对结论本身未做深入的思考。部分教学活动,常因为过于强调培养知识技能,或为了应试,导致思维的浅层次、表面化。

(二)数学思维不够活跃,逻辑性较差

中职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对数学有畏难心理,不愿思考,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

(三)数学思维单一,不够多元

很多中职生没有经过中考前的系统化复习,数学思维没有经过大量习题的支撑,习惯于单一地看待问题,思维迁移能力较弱,多元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

二、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当下的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基本上采用普通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模式,通过降低数学知识难度以及删除部分内容等方式将普高数学体系转化为中职数学体系,这样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模式不能有效体现中职教学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二)缺乏理论体系指导

中职数学思维的方式都是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炼出来的,都属于经验型的分享,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中职教师的数学思维培训较少、理解偏差较大

对中职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更多关注的是数学本身和基础教育层次的数学教学案例,这就容易让这些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中形成思维固化,喜欢将普高数学思维培养模式套用在中职数学教学上。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当下中职数学思维培养在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改变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和中职生数学思维固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三、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针对中职生数学思维特点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时要扬长避短,同时让数学知识更有连贯性和职业性。

(一)强化直观认识,避开抽象证明

中学阶段数学的公式证明是中职学生最不擅长的数学题,学生对抽象证明理解能力较弱,通常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理解证明。如果在某几个环节理解上出了问题,容易影响学生信心,进而影响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对于公式的抽象证明,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公式。1.构造图像直观,强化公式理解基本不等式是中职数学不等式章节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个不等式的证明,课本采用作差配方的方法,通过完全平方的非负性证明这个公式。但是学生的整体代换思想较弱,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图像直观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这个不等式的含义。如图1所示,当A点在顶端时,两者刚好相等,通过图像直观让学生快速理解不等式含义,进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2.通过数字直观,发现归纳公式在引导学生理解组合恒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通过组合数的公式左右两边进行展开来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中,组合数的展开式非常长,非常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即使理解这个公式,对这个公式的来源也印象不深。这个时候可以从具体情况出发,先计算两个简单组合式的大小,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发现下标相等且上标之和等于下标这两个特点,进而告诉学生对一般情况的组合数公式也成立。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开烦琐证明,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等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展示实验直观,加深对系数的理解在立体几何中,柱体和椎体的体积公式要通过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知识才能证明,对于这种方法的证明,中职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可通过类比法,将长方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棱柱,依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所有柱体的体积公式,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讲公式的尴尬。同时,在证明圆锥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准备1个圆柱,3个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圆锥。将三个圆锥灌满水,分别将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发现刚好可以将圆柱灌满。从实验中发现,三个圆锥的体积刚好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于是得到了圆锥体积公式。4.巧用模像直观,快速得到答案以等差数列的求和题为例,对于这类题目,需要利用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进行推导和计算,得到复杂的计算等式,学生也容易算错。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模像直观,将题中给出的等差数列之和分别用线段来表示(见图2),这三段对应的值成等差,能够直观得出答案,避开复杂公式运算。

(二)妙用信息技术和算术技巧,解决复杂运算

中职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普遍较弱,运算准确率也不高,总是在运算环节出错,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降低数字的复杂程度,同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巧妙计算。1.传授算术技巧,提高运算能力学生算术能力影响着答题效率和答案的正确性,因此有必要在高一时讲授小学阶段速算口算的技巧,这个难度要求达到小学奥数算术水平。比如如何快速计算末尾是5的平方数:通过观察发现,这类平方末两位是25,25前面的数字来源被平方数的十位上的数乘以比它大一的数所得到的结果为前面几位数字,因此可以快速算出末尾是5的平方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一方面在这方面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有了敢于运算的信心。2.巧妙设计题型,降低运算难度可以将题目中的数字转化成容易运算的整数或者分数,在整个运算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的运算信心。题目中也可以是复杂的数字,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但是结论数字一定要简单。中职生运算能力弱、不自信,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复杂表达式,有可能会进行自我否定。3.利用信息技术,计算复杂算式中职生是未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他们的职业而言,他们更在乎如何快速得到答案,因此,面对复杂算式的计算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等外界工具,迅速得到答案。比如,进行复杂的幂函数算式证明题时,可以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运算提供另外的精准有效的途径,从而快速得到精准答案,缩短计算时间。

(三)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培养数学建模思想

中职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有些学生看到应用题无从下手,直接放弃。基于这些现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解决的框架。让学生不停地用这个框架去解决问题,最后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熟悉问题解决流程,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对于应用题,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流程,包括模型分析、模型假设、模型构造、模型解析、模型建设这5个环节。通过系列问题,让学生按照这5个环节去解决问题,不去关注每个环节内容,只关注各个环节是否齐全,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通用思路。2.建立每个流程模范,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模型假设”这个环节,对于一个问题的假设可以是5个或者更多,这些假设有些有用、有些多余。那么到底需要多少个假设,假设到什么程度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分析问题的能力比问题的实际结果更重要。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考虑周到,但在假设时候应该聚焦影响较大的点进行假设,其余可以省略。在问题假设过程中,只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考虑事物自身因素对这个问题的影响,二是考虑外界因素对这个问题的影响。

(四)融入专业发展,体现数学思维的应用特性

中职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为专业学习服务,所以中职数学课程设置要密切联系专业发展实际。1.衔接专业发展,将数学思维和专业发展相结合以电子专业的学生为例,学生升入高校以后,工程复变将是他们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基础就是复数,但中职数学教材取消了这一章节内容,所以教师在中职阶段就要穿插复数的概念。再比如,电子专业中涉及逻辑用词,那么教师在集合章节中就要强化“逻辑”章节内容的教学。2.关注专业特性,重点培养相应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编程是他们的核心课程,而编程的核心是逻辑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强化这种能力。比如一个编程问题:猴子吃桃子,猴子每天吃这堆桃子的一半少1个,吃到第5天发现还剩2个桃子,请问总共有多少个桃子?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列问题。但是在平时的数列教学中,教师强调更多的是数列公式的运用,而这种分析类型的数列就较少。所以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学课上可以更多地加入这种类型的题目,以适应并服务他们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述给出四个维度11个方面的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只是教学策略中的一小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专业特性、社会的需求、高校的衔接、现实的问题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培养策略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为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学习是实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英语课堂既要聚焦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因此,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培养这些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进行培养,这些都是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的具体化,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含英语基础知识、情感态度、观念、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等。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和落实性;其结构是召唤性的,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日趋完善。新课改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只有以核心素养理念为主旨和出发点的教和学才能满足新课程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要求,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2]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学习和语言技能,尤其包含语言应用知识。初中英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组织,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转换成学生讲、教师听的创新模式。[3]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可以通过贴近现实生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表达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奠定学生良好的英语素养。

三、文化品格的培养策略

文化品格指向人的内心、做人态度、做事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等,同时也涵盖了品格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是文化品格塑造和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文精神积累、沉淀的途径,同时可以使我们在遗忘之前学过的知识后完成品格的形成。[4]文化品格成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既体现了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也标志着英语课程不再被仅仅视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在英语学习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英语民族文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并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跨文化交往发展本国、本民族和自身的优良品格,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从拥有文化知识到形成文化品格既是一个积累信息、理解内涵、内化观念和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感悟和实践中不断融合和提升知识及品格的过程。为了使学生从拥有知识到形成品格,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完善、优化课程和学习资源的文化知识结构。学生文化品格的形成是不间断输入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文化知识的结果。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无声中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思想的震撼。第二,组织、开展富含高质量文化体验的教学活动。初中英语教师应全力为学生搭建舞台并精心组织、开展基于文化知识的文化体验活动。文化品格是教化的结晶,也是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后形成的。

四、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思维品质也称智慧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人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构成其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间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首先,初中英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提升思维品质。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培养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让初中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竭力打造具有思维逻辑性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乐于思考到自觉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要打破单一思维定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英汉两种语言有思维共性,但也有很多思维的差异性。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仅局限于一种,要有多元思维。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同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实际语境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语言知识。这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学习能力是学生成功完成学习目标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够进行学习的各种能力和潜力的总和,包括能够容纳、储存知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行为活动模式种类以及新旧信息更替能力等,也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聚合,包括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循序渐进的,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在语言教育环境下,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互利共存。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的习得,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初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自学和自主等各项能力,为深层次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一起不断去探索和尝试,把“会学”作为着力点,把学会作为目标,真正使学生会学习,同时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优良的心理素质,以满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激励和引导学生会学和好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积极个性。

参考文献:

[1]胡朝晖.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101-102.

[2]李露华,张海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运用[J].亚太教育,2016(10):278-279.

[3]李慧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10):136.

培养策略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自主能力;培养策略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是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与方式,也是推动生物科学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与思想,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重难点转移到实验教学之上,利用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与形式,拓展教学思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构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意义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到了突出,“生本理念”不断普及、实施,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直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生物实验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调动其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其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加强互动与交流,从而促使学生更有兴趣、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与实践之中,构建多样性、深层次的生物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提升其实践技能。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堂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策略

1.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导者,更应注重引导其进行探索性实验学习。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可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合理引入课题,依据教材内容适当调整课堂结构,增强实验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探究热情,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和高效性。比如:在“绿色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分发大豆或蚕豆的种子,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并踊跃发言,自由表达个人意见,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促使其自主思考与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验证、获得结论;再比如:在《种子的萌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种植一些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鼓励其观察种子、植株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在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促使其感受到生物实验的乐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单纯演示的实验教学方法,而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将演示性实验逐渐转变为制作性实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注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初中生物教师应注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与方法,从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教学,就可以应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观察植物,促使其自主探究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间的差别;也可以为其布置“外采集植物植株做标本”的主题作业,让其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进一步强化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再比如:在“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成立小组走向室外,去认识一下看到的实物,并分析其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样,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热情的同时,让其意识到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并促使其在实践中更加真实、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最终不断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3.理论联系实践,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应是对教学思维方式的改革,是对传统单一的说教模式的改革。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反馈都应得到双方评价,从而构建多样性的教学评价体系。比如: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引入课题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利用微镜、载玻片等工具进行试验操作,而教师则从旁对每一步进行评判与指导,最后引导学生分组操作、讨论,得到积极而论并验证,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提升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好地交流、讨论与思考,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商韬.初中生物实验课堂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7(2):153.

培养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采编;能力;培养;策略

新媒时代,新闻传播较之前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出及时性、多样性、个性化特点,尤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与习惯发生较大改变,为促进新闻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更好传播,新闻单位应充分意识到这一改变,在新闻采编工作上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采编能力,更好地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不同需求。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人们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如何把握新媒体时展机遇,深入掌握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技能,更好地适应时展,应引起新闻单位的高度重视。分析发现,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交互性、个性化、多样化。交互性指新闻信息传播不再是受众单纯地接受,而是为受众提供交互的渠道,即受众阅读新闻内容后能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进行观点交流。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交互性更具吸引力与粘性。个性化指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推送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这一特点要求新闻采编工作对不同领域做进一步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要求。多样化指新闻传播渠道更为多样化,不再依赖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播。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APP等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中出现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采编工作要求较高,研究发现,部分新闻单位的新闻采编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新闻单位长远、稳步地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培养机制落后。部分新闻单位不注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的研究,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严重,在培养采编人员上仍使用以前的制度,使所的新闻信息关注度下降、阅读群体逐渐减少。二、适应能力差。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新闻信息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愿意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新闻信息,而部分新闻采编人员并未意识到这一变化,仍采编一些内容较长的新闻,这就很难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要求不相符合,严重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深度与广度,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新闻单位的稳步发展,因此新闻单位应提高认识,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尤其应在培养工作人员的采编能力上增加投入,多下功夫。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能力,新闻单位可考虑采用以下措施:(一)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新闻单位应认真分析传统新闻采编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明确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以及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改变的基础上,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认真落实以下内容:一、做好原有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新闻单位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重新审视原有人才培养制度内容中,哪些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哪些需要改进,同时组织专家及管理人员做好分析评估工作。二、深入分.1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析新媒体时代对新闻采编工作的要求。新闻单位应从广大受众的角度思考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哪些采编内容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等。三、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新闻单位应结合新媒体时代要求及原有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善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人才培养内容,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新闻采编工作更好地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二)创新新闻采编形式。新闻单位应明确新媒体时代给新闻采编工作造成的影响,转变观念,需求突破,不断创新,以迎合时展趋势,为此新闻单位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调整新闻采编工作思路。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满足获取新闻信息这一种追求,部分人还会充当新闻信息者,新闻采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拓展新闻内容来源,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新闻采编业务方面的学习,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新闻信息的筛选与采编工作。另一方面,创新稿件内容形式。新闻单位应鼓励采编人员创新新闻内容形式,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应用一些流行语、穿插一些有趣的图片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迎合人们阅读习惯、审美习惯的同时,促进新闻内容的广泛传播。(三)提升新闻采编能力。所谓新闻采编适应能力,指新闻采编人员能灵活采编各种类型的新闻信息,使新闻信息符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要求,促进新闻信息更好地传播,为此新闻单位应注重采编人员业务技能的培养。一、积极开展新媒体采编技能培训活动。新闻单位应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开展新媒体采编技能培训活动,邀请业内专家讲解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技巧与方法,鼓励采编人员总结新闻采编经验、分析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讨论问题解决方案,不断提高其新闻采编水平。二、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演练。新闻单位应注重组织采编人员开展新闻采编工作演练活动,列举具体的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新闻采编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鼓励新闻采编人员相互分享采编技巧与方法,促进新闻采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四)提高新闻敏感度。新闻单位应注重采编人员新闻敏感度的培养。一、培养良好的新闻采编习惯。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单位应引导采编人员从不同角度解读同一新闻事件,让受众从全新的视角了解新闻事件,加深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印象,促进新闻更好地传播。二、引导采编人员注重分析不同受众的特点。为采编出更多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新闻信息,新闻单位应引导采编人员分析不同社会阶层阅读新闻的习惯与规律。例如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浏览相关阶层的微博内容,掌握其关注及感兴趣的话题等,有针对性地采编新闻。另外,鼓励采编人员根据新闻信息的阅读情况做自我分析,使其明确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不足,多向其他同事请教,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新闻采编工作流程,及时捕捉有价值且具有良好传播效应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更为灵活,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层次化,新闻单位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工作实际,研究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培养,采编出更多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兴趣的新闻内容。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较之前发生较大改变,更加强调交互性、个性化、多样化,新闻单位应抓住这一特点,积极研究相关对策,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新闻采编能力,更好地满足时代要求。(二)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新闻单位的新闻采编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人才培养机制落后,采编人员无法及时补充新的新闻采编理念与知识,所采编的新闻信息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采编人员适应能力差,受传统新闻采编观念影响较大,采编方式单一,采编内容不符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三)针对部分新闻单位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新闻单位应提高认识,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新闻采编人员加强新闻采编新知识的学习,创新新闻采编形式;采取相关培训措施,不断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采编适应能力;加强采编人员新闻敏感度的培养,使其更好地捕捉有价值、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影.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闻传播,2016,(04):114+116.

[2]陈立新.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方法[J].新闻传播,2017,(04):109+111.

[3]李薇.新媒体时代下提升新闻采编能力的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1):138-139.

培养策略范文篇8

关键词:写作,培养,激发,策略

在考试指挥棒下初中作文教学往往从命题到评价都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自主意识;我们注重学生作文传达社会信息的功能,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较少关心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和生活化。大部分学校的作文教学,自初始年级只重视对中考满分作文的分析、讲评甚至背诵或盲目模仿,却忽视了写作者这个行为主体的个性、需要、兴趣、动机等动力因素,从而导致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扼杀、恶化甚至写作模式化、新八股化。学生沉浸在这种教条化、功利化的写作训练中,写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长期受到压抑。试想这样的写作教学怎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呢?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写作教学又怎能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呢?怎样改变这种状况,重建学生“人文合一”的作文精神家园?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巴金曾说:“我写文章写小说是因为心中有非说不可的话,不吐不快。”①笔者作为一线的初级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针对中学生写作内在需求的培养与激发策略不断专研,并从中得出一些教学心得。

一、加强心理积累,以形成表达的欲望

写作内在需求是指由写作者对写作活动本身所产生的需要。它表现在写作个体对写作活动有强烈的欲望和冲动,写作的内在需求培养与激发,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积累,让学生有写作的材料,有真实而深刻的思想感情体验。那么怎样加强心理积累呢?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关注时事,积累新闻媒体材料

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不但是政治老师的责任,也应是语言语文老师的任务。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都可以成为我们获得信息的来源,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从中积累的材料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推荐学生收看或收听新闻联播、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面对面、焦点访谈、周末人物等节目,然后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本周热点追踪”的交流活动。这样既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又及时收集了最新的资料,写作文时再也不用为缺乏材料而犯愁了。

2、关注阅读,积累文化材料

“以读促写”是中国写作教学的传统思想,关于阅读对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的潜移默化作用毋需赘述。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怎样让阅读不成为过眼烟云,真正达到积累文化材料的作用呢?笔者主要采用作读书笔记和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来督促学生有效读书,具体做法是:读书笔记要求每周至少读三到五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至少积累五个你认为对你有用的成语;摘抄三到五句或段你认为精彩的话;针对所读文章写一段点评或感悟(写不好也可摘抄一篇美文)。且每天课前两分钟,由学生按座位顺序轮流上讲台给大家推荐一句格言或一首古诗,必须事先用毛笔正楷字写好贴好,其他同学抄到读书笔记的页眉页脚处。读书笔记本每周收上检查,期末评比。这样一学期下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化材料。

3、关注生活,积累观察思考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是人生的大课堂,也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一本大书。观察能力也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能力,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赞可夫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他告诫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你们大概不知道蚂蚁能发出声音并能互相‘交谈’,蚂蚁的‘话’是很轻的,但己经能用磁带录下来了。蚂蚁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身体重很多倍的东西?人就不可能这样。同样是个谜。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会出现很多谜。跨出第一步??一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可见观察之于写作的重要,语文老师应当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普通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培养观察能力也要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按照观察的阶段循序渐进。观察阶段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等。②其次要布置明确具体的观察任务。如果教师对学生只做笼统的要求,则无益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给学生的观察任务应该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如对事物做总体的观察或全面的观察;进行细节观察或多角度观察,准确捕捉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要积极开放各种感觉器官,进行专注细致持久的观察等。还要让学生懂得观察绝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还需要融进自己对生活的内心体验真切感受。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日记或观察笔记,养成随时记录观察结果,观察感受的习惯,为写作积累第一手生活资料。

4、关注个人情感,积累感受和体验材料

情感是写作动机的催化剂,文学活动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②因而作品如同作者十月怀胎的婴儿,它天生就带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带着作者对人生独有的感悟和体验。学生有了丰富充盈的情感体验,才会不知疲倦地充满激情地写作。旺盛的写作热情,始终是写作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生活情感体验,还要注意对不良清绪思想的引导,来构建学生主体健康、丰富、灵动的情感世界。

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在生活中有一点发现、一点感受、一点喜悦、一点兴奋、一点沮丧、一点悲哀,都可以随时记下来,可运用小日记、小随笔等形式自由的文体,不用考虑格式,也不用考虑给谁看。只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心境。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心有所感即自动写作的习惯。

其次要让学生多写自由文、放胆文、生活文。学生越写越投入,越写越来劲,对写作的情感自然也就越来越浓烈了。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适当引导。中学生的个性客观上是多元化的存在。中学生思想心理正处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在心理体验和精神品质上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青春固然有激动,有欢愉,有憧憬,有渴望,有情也有爱。同时青春也有苦闷,有孤独,有忧郁,有困惑,有失意,有悔也有恨。后者在写作中也叫缺失性需要,有人认为这不够积极,称之为“灰色情调”。称反映这类情的感的作文为“灰色作文”对其进行指责、抑制或防范。其实这是扼杀中学生的真实个性。那么如何做才能真正满足中学生的缺失性需要呢?我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扭曲的情感得以伸张,让他们把这种生命的真实体验自然地释放出来。在自由抒发、宣泄的基础上,和他们进行心灵的互动与交流,引导他们逐步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从而培养中学生建全的人格,培养一种真正能与世界对话的有用人才。

二、提供有效的外部刺激,以激发表达的欲望

写作的内在需求和冲动在适当的外部刺激下才会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行为否则就有可能淡化或消失。如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亲眼目睹了蓄奴制的野蛮和落后,但由于缺乏外部刺激一直隐而难发。直到《逃奴法案》公布和弟媳来信呼唤,创作动机被迅速激发并明确起来。过去十八个月连眉目都没有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半年多时间内就完成连载并成书出版。③外部刺激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外部刺激呢?外部刺激的提供有多种方式,下面就其中主要方式进行探讨:

1、精心设计文题,激活写作动机

学生的每次作文是否能把心中的积蓄充分表达出来,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作文命题是否切中实际。题目设计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好操作的激发学生写作需求的手段。一次作文训练是否能够成功的首要标志,就是教师能否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写作需要、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因此教师要树立“命题是一种作文教学的手段”的作文教学观,在作文命题上开动脑筋。作文命题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体现着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作文题目分为命题作文题和给材料作文题两种,命题作文又有全命题和半命题。材料作文有文字、图画、音乐、情景材料一等。题目无论有多少类型它都有出题的基本规律,和一定的命题艺术。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作文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思想较为开放自由,又极为敏感,容易受伤害,且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作文题目要新颖刺激,能让学生张扬个性。这就是说题目要有一定的思想冲击性,或者说题目本身具有某种强烈的情感感觉,或具有某种哲理性、争议性等。另外还要把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及学生自由写作相结合,形式多样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作文命题是一种艺术创造。它需要教师对语言、对事物、对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激情,有眼光。可以说,一个几个字的小小的题目,是教师思想、文化、情感、艺术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命出精彩的、理想的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打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的作文题目,教师除了要了解中学生心理外,教师本身也需要进行心灵的构建和写作的实践。

2、进行有效的作文写前指导,激发表达欲望

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作文指导有用,并且希望写作前老师能够进行尽量详细的有效作文指导。那种随便布置一题目就等着收作文,然后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作文批改中的作法,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只会导致学生的徒劳,老师的劳苦而功少。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写前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消除写作的困惑与畏难情绪,少走弯路,积极投入写作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博士在他的((积极学习》一书中所说:“让你的指导,水晶般清晰,示范或演示你希望学生们做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太多的困惑与干扰。”④那么怎样进行写前作文指导,激发写作欲望呢?笔者根据当前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

目前情境作文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写作形式。情境作文又叫情景作文,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之后再来作文的方法。如有一位老师在一次公开的作文教学课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上课有十几分钟了,平时上课一贯准时的老师今天却迟迟未到,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着急、有的担心、有的窃喜?-一教室里一片哗然。这时老师突然急匆匆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当老师迟到的时候》,让学生当堂写篇作文。学生恍然大悟,立即动笔写了起来。设置情境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六种:①以生活展现情境;②以实物演示情境;③以图画再现情境;④以音乐渲染情境:⑤以表演体会情境;⑥以语言描绘情境。教师可根据文题及学生的情况适当运用,力求把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以情境来触发学生的心理积累,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2)评析范文,激活才思

教育心理学的究表明,规则通过例子而习得,这是知识分类学习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对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规则来讲,它的例子则是一篇篇运用该规则写出来的文章。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选择和运用几篇有一定联系又富有变化的例文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写作规则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条件中学习和运用各种规则。现行的每一种作文辅导书籍,都离不开范文的评析,但大多是从正面进行讲评举例。而平时作文指导所选例文,应既有正例,也有反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正反对比的分析中,理解感悟写作的基本知识技能。从而将理性的写作知识转化为感性的写作能力。鲁迅先生认也为写作教学应讲清“应该怎么写”和“不应该怎么写”。此外还要注意所选反面例文,最好不要从本班学生中选取,以避免打击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至于正面例文,则可以从本班学生中收集,尽管它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经典意义上的范文,有些文章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较成功。但这样的例文可能因和学生的距离较近并非高不可攀,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努力赶超的信心。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3)补充材料,开启思路

当一个文题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时,教师可针对题目提提供多种材料。或点拨多种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这种方法多运用于给材料作文。对一些传统的观念还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如“知足常乐吗?”“没有异想哪来天开?”“东施效肇亦可赞”等,来激活学生的写作才思。⑤经常如此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对写作的内在需求决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丰富充盈的心理积累的基础上,在适当的外部刺激下产生的。且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筑固了最初的需求,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写作动机。这种写作动机才会对写作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推动力。推动写作走向成功。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能够使他的学生保持正确而强烈的动机的老师,已获得了大半成功。”⑥

参考注释:

[1]巴金《和木下顺二的谈话》,见《巴金谈创作》第713页;

[2]刘拙础、高原《三级训练体系简介》载《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6期;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4]M?希尔伯曼著《积极学习一101种有效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第8页;

培养策略范文篇9

中职学校冠名班应以校企文化的结合为支点,吸取优秀的企业文化。我校是培养汽修方面专业人才的基地,开设了宝马、通用、卡特彼勒、锡柴、永达等冠名班。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不断宣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宝马的best理念,让班级吸收企业的精神文化内涵,打造自己的班级特色。定期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在亲身体验实践中体会企业的创新意识、管理理念,为他们搭建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在班级环境和宿舍环境布置中,作为管理者指导他们一起打扫卫生,制定班级和宿舍公约,张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标语,把教室和宿舍变成处处体现班级文化的温馨之家。特别要注意向成功企业家学习,把中外优秀的企业精神文化介绍给学生,并结合班级重大活动让优秀的企业精神文化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弘扬优秀企业文化。

2以精神层面融合为灵魂

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区别于机器,传统的班级管理把学生管得过死,缺乏人文关怀。而企业文化中则强调人本主义,一切以尊重职工的人格为基础,肯定员工的付出,使职工能尽心尽力为企业奉献。班级管理也是这样,班级的管理中需要采用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使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班级的育人功能,做一个爱心传递者,通过“自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合力而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班集体建设浓浓的人本色彩、人文情怀、人性关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从细微处着手,从生活点滴做起,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体会他们的内心所思所想,让他们从内心有所触动,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如我校每年年底永达班都有公司到校给每位冠名班的学生发放大礼包,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浓浓的人情温暖。每逢节假日或同学过生日,作为管理者给同学送上祝福或礼物,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温情。现在的中职生独生子女居多,思维活跃,自尊心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差,耐挫折能力弱,班级管理更要注重关心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情绪涨落等情况,以便在做思想工作时有的放矢,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公正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暖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从被人爱到学会回馈爱,最终自觉自愿地为集体作贡献。

3以活动层面交融为媒介

学生的职业素养,如责任与使命、制度与规则、关爱与平等是不能够仅仅作为静态的知识来教的,而必须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体验的方式完成。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的环节,实践源于生活,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学校生活,都是学生对生活感悟,习得知识,提升素养的源泉,才能促成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水平。中职校班级管理应更多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坚持管理企业化、教学职业化的管理理念,强化过程管理,使班级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奉行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坚持营造像企业一样的育人氛围。使学生能在职业环境中感同身受,从而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职业素养竞争软实力。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上可以引入企业管理的模式,如我班实行了量化考核制度,把学生的考勤、作业、纪律、劳动纳入考核,每周一公布,适时奖励和惩罚,激励大家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向优秀同学学习;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可以采纳企业的团队管理方法,在班级和宿舍中成立合作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在班级的各项评比中通过小组成员的竞争和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在班级环境卫生管理中,全面推行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值日班长制,每日三扫,一周一次大扫除,实行严格的监督机制,人员共分两组轮流,一组打扫,另外一组负责监督,人人参与卫生的打扫,责任到人,形成整洁有序的班风班貌。还可以组织一些带有企业印记的活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渗透企业元素,如邀请优秀企业家到学校举办演讲,举办开放日和技能比赛活动,或组织学生下企业学习参观,节假日安排学生去企业做义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语言艺术

一、引言

播音主持是一种借助某种媒介通过语言来传播信息的方式,在新媒体到来之前,播音主持人主要是通过电视或者广播来与听众进行接触,听众会觉得播音主持人离自己很遥远,其形象和地位处于“只可远观”的态势。但是在新媒体到来之后,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播音主持人也不再只是局限于在电视与广播之中出现,而是顺应潮流在一些网络节目以及其他一些新媒体媒介展示自己的播音风采,不仅如此,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播音主持的选拔标准也发生了改变,因为依靠新媒体发展起来的一些技术可以对播音主持的效果进行一些改变或者调整,尤其是在语言艺术方面更能展现出这些先进技术的特点。但是播音主持还会进行一些现场直播,所以在播音主持的培养中仍需要进行严格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语言艺术更加贴合生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各种信息媒介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因为智能手机与用户的接触更为密切,用户能够通过智能手机能够收听或者观看到播音主持的内容,并且还可以与播音主持人进行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下,播音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就会更加生动、真实,而且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这是播音主持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个发展趋势,在以往的时候,听众对播音主持人的关注度一般集中在他们的外在形象上,而现在的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其中就包含播音主持人的幕后消息,这样听众对播音主持人更加了解,播音主持人可以发表贴合实际生活的言论,进而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播音主持人的表达更偏口语化,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听众变换语言表达方式。(二)语言艺术中更加凸显个性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愈发看重,这从两个方面影响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个性化。第一,听众在追求个性的过程中,对一些比较个性化的电视节目或者其他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这造成了播音主持人在播音风格上的改变。比如在现在的综艺节目中,有许多节目都是以另类、个性而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第二,播音主持人内在的要求促使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呈现个性化。播音主持界的竞争比较激烈,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传统主持人的风格,那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再加上现在的节目类型越来越多,在不同的节目中需要展示不同的播音风格,这要求播音主持人必须重视自己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努力发掘出自己不同的语言风采,这样才能满足现代播音主持的要求。(三)语言艺术更加具有创造性。语言艺术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播音主持人在对信息进行播报的过程中,既要对信息内容进行真实陈述,也需要通过发挥创作性使这条信息能够引起听众的反响或者共鸣。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而播音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会对所播报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进而可以通过语言艺术创造出特定的信息环境,使听众能够从播音主持人的播报过程中感受信息的重要性。比如,播音主持人在对寻人启事信息播报时,会在情感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同,进而让听众感受这则消息中的悲伤情怀,激起听众的同情之感。这样的发展趋势更能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对信息传播的要求,更加能够通过信息传播来将生活中的多个部分进行联接,实现生活的便捷化。

三、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中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在新媒体技术带动下,多种网络综艺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这间接地刺激了播音主持界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的基本素质培养却没有得到相应重视,导致许多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面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是语言的规范性,播音主持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在具体的表达过程中不够规范,这样的主持特点能够在网络节目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期发展看来具有很大的劣势;第二是语言的庄重性,我们知道在一些新闻的播报中,需要以庄重的语气和表达方式来进行操作,但是新媒体中的娱乐性比较明显,这样会对播音主持人的播报风格造成影响,从而不能胜任一些新闻的播报工作。(二)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中真实性有待提高。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信息传播的媒介和平台越来越多,但是信息的真实性却面临着考验。播音主持人在播报信息时,可能会对信息的真实性没有足够的把握,但是为了节目的效果或者其他原因,会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播报。听众在获取到这样的信息后,可能会因为信息内容而让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其实,这是新媒体时代到来必然会带来的弊端,这也给我们的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中操作性有所不足。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取代优势。播音主持人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自己语言艺术进行一定的调整或者改善,从而取得不错的后期效果,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播音主持人或者后期制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操作并没有完全掌握,导致最终的语言艺术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受到传统媒体的影响较深,一时得不到思维的转换。

四、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专业素质的培养。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播音主持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就是播音主持语言的表达特性,在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中,主要是要提高被培养者的语言知识积累以及对语言表达的把握程度。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多种网络语言和网络的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属于学习的范畴,只是应该进行区分,以备在不同场合使用;第二是播音主持的内涵培养,主要包括播音主持人的文化知识积累以及对多种知识的涉猎水平。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会在具体的播音过程中与观众形成更多的互动,那么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解答不同问题的能力。(二)增加新媒体技术教学。新媒体技术是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应该掌握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够被用在播音主持的教学过程中,而且也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播音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营造比较真实的播音主持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播音的氛围,进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层面的调节;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进行播音实践,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来展示自我的播音风采,并且可以根据观看者的反响来对自己的播音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增加新媒体技术教学是符合新媒体时展特点的教学行为,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对播音作品进行后期处理的能力。(三)提升播音主持人的道德修养。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是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却没有得到保障,这也是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弊端,目前我们并没有有效的手段来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甄别,这就对播音主持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对播音主持人的道德修养进行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进行引导。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并要凸显播音主持这份职业的神圣性和重要性。

五、结语

新媒体的到来的确给传统的播音主持造成了冲击,造成播音主持界人士良莠不齐的状况。我们应该将新媒体的相关技术运用到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中,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吸收传统培养模式中的精华内容,在一些硬性指标上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培养出播音主持人有足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佳园.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01):157.

[2]肖诗慧.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探析[J].电视指南,2018(05):77-78.

[3]欧阳沈军.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探析[J].电视指南,2018(0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