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十篇

时间:2023-03-25 15:38:5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1

现在的学生在家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事也不会做,学生一进入小学,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了,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课前做好一些准备。

我校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并且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家长们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教育意识不够,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与辨别是非能力差。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忘记带学习用品,很少有人做课前准备……

在小学阶段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习惯:

一、 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如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直”,这是错误的看法。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家长的应善于抓住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应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二、习惯的养成在于持之以恒

选准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坚持经常性的重复,在重复中激发兴趣,学有所得,越干越想干,最后就会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有些人坚持一辈子记日记,完全是习惯使然。例如孩子喜欢自己拿勺吃饭,虽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汤、饭粒,当家长的不要急躁。要坚持每顿饭都让孩子自己吃,并一边鼓励、一边教孩子进步方法。还常常夸孩子“真棒”、“真好”、“有进步”使孩子非常开心。一段时间,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还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入学后成了班上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再如:要让他们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了,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课前做好一些准备。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课程表提前自己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书本、削好的铅笔等学习用品,一样不少地准备齐全,这样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乱,又可保证第二天能够带齐学习用具,不形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刚开始的时候,家长应在一旁耐心指导孩子怎样收拾学习用品,应该怎么样摆放整齐。这样让孩子自己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养成习惯。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只要父母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所以,习惯的养成在于持之以恒。

三、 积极鼓励孩子

在儿童习惯的养成中,要多鼓励。如在学习中表现出上课认真听讲、讨论积极、交流积极、认真作业、勤学好问的学生或小组要及时进行表扬,并树立榜样,通过正面教育,真正起到的鼓励作用,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形成良好的习惯。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要积极的鼓励。用鼓励的方法来引导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形成。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利用“暗示法”提请孩子注意他不足的方面。在教育教学中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书写字姿势更好了,动作更麻利了,更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了。多一点鼓励,多一份希望,或许孩子会受益一生。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工作中,我们多一份爱心,少几声责骂;多一份细心,少几份急噪;多一份耐心,少几声叹息,你就会真正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

四、 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行为方式的指导。行为方式的指导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重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如何去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父母的所做所为非常重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作为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和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终有一日,会水滴石穿,百芳齐现。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2

关键词:科学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教学给教师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谈一下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主动探究习惯的培养

新时期的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学识基础和个性特点,但多数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要借助于科学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遇到问题时问题,改掉在家问父母、学校问教师的习惯,不再依赖老师、父母,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学中遇到“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等问题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师可以游离于学生之外不管不问,而是适时的加以指导,做到助推剂的作用。长此以往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再布置问题或者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

2动手动脑习惯的培养

小学科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上上课时引导学生“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体验问题。在“做”中感悟问题,然后进行动脑学习。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在学习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3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的限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为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让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4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3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另外,教师自身素质也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课的语调、表情、讲课的条理,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做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义、规律,使计算简便。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

三、培养学生勤思质疑的习惯

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对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

五、在课后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4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2 从小开始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3 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4 校内外相轨并行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5 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良好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31-01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这些字、词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云,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这样才可能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幼儿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的,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

五、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在信息化时代,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它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写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如果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

九、勤于动笔的习惯

茅盾先生说:“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十、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6

一、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一个专心听别人说话的人,才能听明白别人说话的内容,抓住话语中的重点,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首先:从礼仪的角度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他人说话是文明礼貌的表现。我们平时可以采用交换角色听他人讲话的方法,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注意力集中听他人说话的好处以及讲话者的心理反应。其次,从教学的结果帮学生分析,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一节课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话,下来才能很快完成当天的作业,反之,则要花费很多时间。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自感受,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要我们老师讲课时注意亲和力和随时调节课堂的应变力,只有适应学生的话题他们才感兴趣,才会使学生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和认真地倾听。

二、注意培养学生勇于“说”的习惯

在一节课中,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学习,为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说的习惯。首先,我们在课堂中,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引导,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数学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为此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说准确的话,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内容。例如解答一道应用题,必须让学生说明已知什么,由此推出什么,说说他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计算过程;又如说算式的含义,算式4×8,学生可能会说,他表示8个4的和或者是4个8的和;还有的说,他是求4的8倍是多少或者是8的4倍是多少;还有同学可能根据这个算式编一道题,把这些数字置于一个环境中。不论怎样只有学生大胆地说,说明学生在思考,同时经过老师的指正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最后,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优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练习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三、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读”的习惯

数学课,要培养学生读的习惯,那么读什么呢?第一,培养学生自觉读教材的习惯。读教材,就是读教材的主题图,看获得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再读例题,看怎样解答数学问题,是否明白为什么这样解答;最后读算法,看是否学到了新的计算方法。这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怎样预习的习惯。第二:培养学生多读题的习惯。数学题一定要学生多读,才能抓住重点字词,明白题目要求,理解试题含义,弄清条件之间的联系,才能根据要求正确操作。第三认真读数的习惯。小学认数、读数、写数,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步骤,因此一定要学生牢固掌握各个数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清他们的结构特点,弄清数位顺序,正确读数。第四,多读基本的概念,常识性的要牢记终生的知识,如读乘法口诀,读加减乘除的含义,除和除以的区别,绘制地图时,一般对方向的规定等等,只有在反复读中,才能记住,才能熟练,才能运用。第五,我觉得还要学生多读暂时不能理解的东西,例如一年纪学生认识时间,他们似乎很难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时还是让学生多读,机械记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常识的增多他们会逐渐理解记忆的东西。

四、注意培养学生仔细“写”的习惯

培养学生仔细“写”的习惯,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工整、整洁、认真书写的习惯。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要不断表扬书写整洁,认真的学生,或者采用比一比的形式,评一评谁写得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识认真、工整书写的好处,并能努力写好自己每一次作业。其次,注意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做好这一点,我们老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多多辅导,对于做事喜欢拖拖拉拉的学生,我们要勤督促,多检查。总而之,我们老师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根据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办法。最后,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平时多给学生讲一讲小马虎闹出的笑话,不自觉完成任务造成恶果的故事等等,使学生认同写作业一定要自觉,仔细认真、独立完成,并乐意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性,努力上进。

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自立;自律;自学

一、中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情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生源质量与原来相比下滑严重,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中职学生管理的特殊需要。由于学生的个人基础、具体条件和情况不同,有些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措施,再加上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一切都使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又无法解决。学生们自己感到困惑的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叫苦不迭,深感无奈。

教育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目前,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学生听不懂甚至不听;学不会甚至不学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当然,某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问题:事无巨细全部自己承担,事事亲历亲为,对学生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不注重。这种全方位“保姆式”管理方式除了增加班主任处理班级琐事的负担外,必然会剥夺学生在处理班级事务中的锻炼机会,淡化了学生在班级事务处理中的主体性,抑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也弱化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培养中职学生自立、自律、自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

易卜生说过,“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人要懂得自立,更要学会自立。基于此,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自立、自律、自学”的要求。现在的学生自立能力普遍较差,例如,新生入校后,有一个男生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拿着扫帚愣愣地站在卫生区,笔者问他怎么还不开始干,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在家里从来不用干活,就连我洗刷的时候都是我妈妈把水打好,调好温度,在牙刷上挤好牙膏,然后才让我刷牙。现在让我扫院子,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扫。”像这样的学生对父母过分依赖,等到他们开始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缺乏基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缺乏生活的责任感。因此,笔者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从心理上逐渐解除对家长过分依赖的习惯,指导他们整理自己的行李物品,甚至教他们洗衣服,加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习惯

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指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作为主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通过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来调节自己,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言行。既不用外部强制和监督,也不需自己意志力的控制,而是形成了习惯,油然而生的道德情感和判断。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来培育学生的自觉自律精神。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自律精神的培养是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教师必须重视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创设多种情境,创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自律习惯和行为模式。同时,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直观的、鲜活的榜样,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尽早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8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呢?

一、加强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课本大都比较枯燥,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精心选择编排出来的,在编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各种水平,因此课本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的例题,其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牛顿说过:“在数学中,例子比定律更重要。”以应用题的阅读为例,要注意三个方面:(1)认真阅读,理解题意;(2)认真分析,理顺思路;(3)合理解答,对比解法。

二、加强培养学生思考猜想的习惯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的习惯。如在学习切割线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画图观察,再证明结论。

除了认真思考还不够,还要有合理的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比如,教师可让学生针对图形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这个猜想。在一些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中,常常要用到合理的猜想。至于怎样才能得到合理的猜想,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这实质上是一个“量与质”转化的过程。对于不合理的猜想学生要及时放弃,不要走进“死胡同”。

三、培养学生听讲提问的习惯

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措施把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应注意的对象上。

有些学生基于对教师的崇拜,认为教师讲得绝对正确,不敢提问质疑。针对于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古人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应做到不懂就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没有问题的解决。

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发现矛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心理因素,首先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容易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其次要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由于智力水平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提出非常深刻的问题,只要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见解,都应当予以鼓励。爱迪生读书期间就是问问题最多的,他甚至想代替母鸡孵蛋。正是他的多思多问,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四、培养学生及时改错的习惯

中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关键看学生能否及时发现错误,并认真地改正,形成习惯,以此来促进学习的不断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及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的题目,对学生加强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及时改错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认真学习的态度。

五、培养学生小结记忆的习惯

每一节数学课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在每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得到的都是一些零碎的知识。因而,教师要教会他们归纳小结。对于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通过归类记忆,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一些几何题,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记图形,用图形带动题目。

人们通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数理化不像社会科学那样,要求记忆很多东西,实际上要学好数学,也需要良好的记忆习惯。有了记忆,学生才能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思维才会更快。谢切诺夫说过:“记忆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置于一个愉快的教学情景中,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六、培养学生编题设问的习惯

在归纳小结的基础上,学生可自己编题设问。如对一些图形,学生可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可加一些条件或者修改图形进行提问,甚至还可交换题设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原有题目加深认识,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对日后出现的类似问题予以解决。

七、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9

1 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注意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书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1.2良好习惯,从小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从小抓起。

1.3注重细节,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1.4家校配合,共同监督。从开学到放假,学生每天在学校时间一般是6个小时,其余时间基本是在家。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1.5发挥自主,养成习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2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教学中要遵循教学规律,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

2.1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课前一定要布置学生预习功课,并有指定作业,每天早上有检查。

2.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首先上课要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孩子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注意观察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孩子只有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才能领会一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老师在教学时要多采用形体语言辅助口语以形象、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

其次是学会倾听。倾听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小孩子往往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叫他来说的话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这个习惯的修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正的,由于孩子年龄小,考虑不周全,经常会急于表达而忘记“规矩”,往往是屡说屡错,屡教不改。这就要求老师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和疏导,让孩子的表达欲望有合适的渠道“出来”,又不影响到课堂的效果和秩序。要培养孩子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要求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边听边思考时如果同意别人的观点,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经允许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2.3培养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的习惯。在教学中留意随时生发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结构,给予孩子合理、满意的解答。课堂上让孩子每天都有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看板书总结本节重点难点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学会了听课、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2.4大胆发言,主动参与,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要求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这既可以培养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孩子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然后是表达流利,还要求声音适度。这是我们的目标,得一步一步地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给孩子表达的平台和时间,组织好学生静静地用鼓励地眼神望着他,认真地倾听。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有了这样的氛围你还能没有说的欲望吗?孩子还会出现到高年级了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的情况吗?

2.5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切忌动作慌乱、思维无序。那样肯定导致作业做得脏、乱、错,不堪入目。我们得要求学生紧张有序地,轻轻地拿出作业本、铅笔、文具盒。文具盒打开后先不要合上,以备随时取尺子和橡皮。作业开始不要先动笔,先读懂题目叫你解决什么问题,在没有弄懂题目要求之前,一定不要动笔,反复阅读题目,读懂之后再动笔。另外我们要培养孩子掌握常规的作业格式要求。作业书写时要求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卷面整洁、独立完成、及时订正。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书写时好随心所欲,对于我行我素的学生,坚决要求他按要求做,屡教不改适当处罚。

其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的作业,做作业要专心,不能边做边玩,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6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知识,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实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篇10

【关键词】培养;汉语;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0.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对汉语的教育的重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对汉语知识的了解,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汉语学习中能够拥有自身的一套理解方式和理解体系,帮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了解汉语和认识汉语中的一些字词的结构,进而提升对汉语的学习效果,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

1.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的因素。加强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阶段作为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和基础阶段,在汉语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开始,从平时的过程开始,从而确保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培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2.1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到干扰

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的分散是学生学习汉语主要的问题,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使得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注意力分散,容易被一些外界的事物干扰,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的兴趣减低,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培养。

2.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减少,主动性不高,从而使得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视程度和实际效果不高,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2.3依赖心理较强

在汉语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缺少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明显。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都是在家长的接送下,自理能力较差,依赖家长和教师的情况比较常见。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独立自主能力,对学习方法的欠缺,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不从下手,学习效率低,汉语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对策

3.1采用激励机制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对课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接受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案,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语言激励学生,引导和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1]。对平时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的培养学习习惯[2]。如在汉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谈论和讲解,对学生的回答应该采用鼓励和针对性的点评,进而提升汉语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3.2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汉语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3]。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如在讲解文言文中,教师采用互动的方式来讲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所遇到的问题,教师给出相应的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汉语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课堂基础。

3.3完善教学方式

在汉语学习的教学中,针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进一步完善,结合教育体制的发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汉语教学效果,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如在教学模式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情景模式的创建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接受知识,结合教学实效来进行,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习惯。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采用激励机制、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完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汉语教学效果和水平,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推动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荣.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J].吉林:延边大学,2014,18(0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