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0:44:54

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我国教育部也对此从小学的数学教学进行规范,并要求在小学的数学技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自我学习能力[1]。从而推进我国整体的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的数学教育水平较以往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相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小学学生大多都是从学前班甚至幼儿园升学上来的[2]。绝大多数的教师尚未更好的转变思想,并认为这些小学生仍是孩子,并不具备对数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进行数学讲解时,便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仅仅根据书本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更好的适合当今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其次,在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所布置的练习题的答案都是标准的,对于开放性例题的布置较少,导致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解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影响其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当前我国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课本中对于开放型数学例题的内容还是过少,大部分的例题都是中规中矩的,在此课本中,大部分教师也很难做到脱离课本为学生设置开放性例题。由于缺乏相关的独立思维的引导,导致学生思维只能局限在同一个地方,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措施

1.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之间的身份进行互换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3]。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了以往的身份,从以往学习的领导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转变了原有的地位之后,增加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当教师在进行简单数学加减法运算的讲解时,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指引学生去探索加减法的算法,在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也不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路进行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建立成熟的数学思维。2.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对数学课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是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又一重要举措。以往的小学数学授课模式过于古板,教师一味的按照书本知识进行讲解,并未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对于习题的理解能力上,也并没有更多的在乎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但是,当今的小学数学教育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增加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同时也创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对基本图形进行讲解时,可以带领学生与进行郊游,以外界的不同事物的形状来进行图形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的对不同的形状进行了解,加深对于图形学习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3.培养学生课下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转变了主体地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之后,有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增添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学科的喜爱程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定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时,小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讨论更是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供巨大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每节数学课快要结束的时候,留给学生一道开放性的例题,这个例题不会限制标准答案。并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对此例题进行探讨,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得出,从而更好的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讨论是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点睛之笔,也是推进小学数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教育水平也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加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提升其数学水平符合我国教育部的所下发的主要要求。因此,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培养学生课下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志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学周刊,2013(17):59-59.

[2]陈海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4-34.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小学科学

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看作教学中心,以学生目前认知水平与日常生活经验为教学出发点,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当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科学感兴趣,积极参与各种科学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兴趣

枯燥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完全丧失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讲解也就对他们失去了作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在制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一定要符合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应当贴近生活,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融洽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一些小游戏来带动课堂气氛。在陈述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将其更加具体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加生动具体。例如,教师在教授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地球家园有什么”时,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项找寻生活当中有哪些事物的作业。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合适的小组,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找找地球上有什么。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引入课程的主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具体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剪辑一些与地球有关的纪录片,通过这些纪录片,将地球上丰富多彩景象展现给学生。纪录片中展示出的地球的山川、河流、湖泊、冰山、雪原等气势恢宏的景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巧立问题,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传统的科学教学通常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然后教师根据教材讲解。导致学生自身的经验不足以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或者教材内容太过简单,学生早已掌握。为保证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目前正处于何种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对于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方向,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可以充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遵循趣味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这三点。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上。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因此选取的问题应当有吸引力,学生想要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才会积极思考,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验证答案。问题的设置还应当符合学生当时的思维水平以及经验,教师设置的问题应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找到答案,问题设置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科学学习应当包含各种实验,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在思考后在头脑中生成一定的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最终得到答案,而不是通过简单思考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进行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讲授时,教师可以首先设置一些问题,比如“太阳是什么?”“太阳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太阳是如何运动的?”等了解学生对于太阳以及太阳的运行轨迹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制定课堂讲授的内容。教师在讲解完以后,便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太阳的位置来分辨方向?”“太阳不同位置的温度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探究。将学生分为合适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在大脑中设想如何通过太阳来探究方向的相关问题,经过思考以后制订相应的实验计划,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来到操场对太阳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了解了如何解决科学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游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不适合通过一些相对枯燥乏味的科学实验或者通过一些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因此面对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时,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选择放弃学习,不愿意做科学实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缓慢,主要还是以具象思维为主,相对活泼好动,喜爱游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掌握相对抽象的概念,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保持,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理解一些平常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也更简单。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当保证游戏的关联性、秩序性、简易性以及趣味性。教师所设置的游戏应当便于在课堂场景中进行,游戏规则应当便于学生理解和执行,游戏不宜过于复杂和规则多变。游戏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相互关联,学生通过进行游戏可以有效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是游戏开展的核心目的。教师在开展游戏时应当保障游戏的有序进行,如果无法保证游戏的有序开展,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学生无法将注意力保持在游戏本身,从而无法理解掌握科学知识。游戏还应当保持一定的趣味性,会被游戏本身的趣味性所吸引,如果游戏设计得枯燥乏味,学生便不愿意参加游戏,游戏无法开展的同时也会加重学生对科学的厌恶情绪。比如,教师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到哪里去了”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开展猜字谜游戏。如“拿在手上拿不住,剪子剪来剪不断,洗衣做饭离不开(水)”,学生通过猜字谜,能够迅速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并且知道了水的一些用途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接着教师可以再用一个写字游戏,教师用毛笔蘸着清水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让学生从1数到30看看之前所写的字发生了什么变化,从1数到60又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适当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通过观察某些现象并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各种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获得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方法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应教授给学生一些正确的实验方法,引导他们通过反复使用掌握这些实验方法,例如观察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等一些主要的实验方法。学生在众多实验方法中,应当熟练掌握观察实验法,这种实验方法适用范围广,使用的频率高,但也是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一种实验方法。学生总是认为,观察法就是用眼睛去看就可以了。这种理解过于片面,在使用观察法时应当注意观察的逻辑顺序,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笔记录,不应当夹杂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应当力求做到简洁且有条理性。

五、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实践可以说是小学生消化理念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自身教育观念,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入手,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生的科学实践教学大有裨益,是让学生认识未知事物的重要途径,实践会让学生更好地开发自己的大脑,有效提升其思维广度,将理念转为能力,将未知转为已知,并且将这些知识能力很好地带入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也贴合了现阶段素质教育中,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指导理念,科学实践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秀梅.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教育革新,2010(04).

[2]王连云.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J].新课程(教研版),2012(06).

[3]蒲怀德.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J].读书文摘,2018(10).

[4]张翠莲.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0).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异域文化;认知能力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展延伸,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异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认知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学者对文化认知内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促进异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激活异域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导入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幻灯片、教学光盘、影视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视听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听力及学习语言的能力,在教学“TomSawyerPaintstheFence”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VCD片段,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可以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体验异域文化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分钟文化演讲”、“访谈”、“英语角”等形式讨论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话题,如ExaminingStereotype(陈旧的考试制度)、CulturalIdentity(文化认同)等,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际操练和情境操练,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中外文化差异。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多种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跳英语国家的一些传统舞蹈,举办化装舞会,自编、自导、自演英语小品等趣味活动认知异域文化。许多传统的歌曲和舞蹈都蕴涵着丰富的异域文化气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歌曲、舞蹈所表达的异域文化内涵,激活异域文化认知灵感。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英语教师应更新理念,正确理解语言与文化的依存关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异域文化认知与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异域文化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资料:

[1]孙建华.论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原则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11).

[2]张莎莎.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与职业,2006,(9).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4

【关键词】五年制专科;物理教学;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五年制专科的物理课程既抽象又晦涩难懂,这就导致大部分专科学校的学生从内心深处会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厌烦心理,他们始终无法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继而致使思维能力一直困束在压抑的牢笼里,得不到解放和发展。显然,改革这种岌岌可危的教学现状是五年制专科物理教师所要面临的挑战,教师必须勇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现状,合理优化教学方式,并学会以物理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铺下基石。笔者基于五年制专科物理教学,就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粗略探析,具体如下。

1物理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五年制专科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来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具有难分伯仲的重要性。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过分重视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顾此失彼的教学模式常常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难以把控,陷入困境。“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考。”这就是大众对形象思维的一种误解,物理学中其实有很多知识的发现都是物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产物。所以,在五年制专科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形象思维,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五年制专科学校中的物理课程涉及大量的定律和概念,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对物理基本知识的简化,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科学的信心和兴趣。实践证明,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形成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去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概念的抽象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从同一个高度同时释放一个铁球和一个纸片。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很多学生想当然地产生“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快”的错误结论。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教师可以将纸片揉成纸团再次进行实验。这样一来,学生会发现空气阻力降低后,铁球和纸团几乎同时落地。前后不一样的实验结果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自由落体运动”。总之,在物理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是文字简述所无法替代的,实验现象可以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物理表象,为形象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2物理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生获得超出凭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之一。五年制专科的学生往往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对物理知识缺乏求知欲望,也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但是,我们都知道物理学科是自然学科的“领头羊”,该学科所研究的领域大至宇宙,小到基本粒子。所以,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学生顺利学习物理知识,理解物理知识系统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相比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而不是感性积累。比如,一个杯子+一个杯子=两个杯子,是形象思维,而1+1=2是抽象思维。所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步骤,一步步开展。我们都知道,五年制专科物理知识比较繁杂,各部分知识交叉联系,学生学习后很容易产生混淆,记忆公式和定理时往往不能将不同的知识有效地衔接。所以,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和概括本就是一对共同体,通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无疑是现阶段五年制专科物理教学中高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五年制专科物理教材中各章节知识的划分较为合理,如力学、电学等知职教科技识均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和编排的,这种编排形式是学生概括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巨大“助推器”。比如,在教学完《物理》第一册第三章节的牛顿三大定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的方式对三大定律进行归纳总结,不仅要概括出三大定律的概念、公式和重难点,同时也要对三大定律的关系以及每个定律所运用的解题领域进行总结。如此,每当学生遇到与加速度有关的问题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牛顿第二定律。可见,当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特点且系统的认知后,他们的概括能力就很容易升华为抽象思维能力。

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年制专科的学生毕业方向是就业,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是企业争先抢夺的人才。所以,在求学阶段,学生必须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善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要跳脱出思维束缚的框框,敢于开拓与创新。同时,在五年制专科物理教学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其代表着智力形态的最高表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物理的现象和知识,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独有个性的张扬。实践证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散往往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和思考氛围,加之猜测是创新的应用前提之一。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集合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多种方式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尝试。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借助问题的形式去刺激学生进行猜测,从而为创新思维的迸发提供切口。比如,在教学“重力”时,首先,教师可以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并问一问学生“随着小球持续上升,其运动的速度会发生什么改变?”有的学生会说越来越大,有的则说越来越小。问题的提出其实就是一种悬念的制造,在教师直观的演示下,一方面学生直觉思维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通过猜测学生创新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启发。当然,除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为学生提供争辩的机会,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和辩驳中刺激思维,助力创新思能力的形成。比如,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在水平地面上骑自行车,两个轮胎与地面的摩擦都是哪一种形式?”一个问题的提出地抛出常常会引起了执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想便得到了解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获得了重要的切入口。

4物理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逐渐成为目前五年制专科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物理是一门以逻辑性强著称的学科,理应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任,物理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予以改变,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物理知识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健全自身的知识体系,强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何为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将思维内容链接组织在一起的思维形式。换句话说,当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予以充分掌握之后,他们在遇见实际的物理问题时可以从容、有效地从基础知识中挖掘出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内容,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逻辑思维最直白的体现。实践证明,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时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物理解题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理解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学生依据问题提供的条件,以及自己已经掌握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推理,从而获得答案。比如,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运动,如果飞创向与前面的空间站对接,应该怎么做?如果紧靠直觉思维思考,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加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学生根据卫星发射和运行的规律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那么学生就会得出正确答案,飞船想要与空间站对接,必须先降到低轨道,再加速,完成对接。可见,通过解题,学生可以在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和途径的基础上学会抓住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设置的物理情境与所学的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进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结语

总而言之,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五年制专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物理教师应该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方面就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宣铭.高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5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一位老师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自行探求,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就要求在自然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

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时,不少老师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图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常常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导学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三、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实验,还是课后作业,都应尽量引导学生提高动手的速度,养成快速操作的习惯,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6

一、创设多媒体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不仅是学生产生主动探索和学习行为的第一要素,也是完善学生观察能力的助燃剂,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先调动学生的观察积极性。但是从以往的语文写作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采用的方法欠缺科学性,他们在选择被观察事物过程中,鲜少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不但会致使课堂气氛变得枯燥沉闷,也很难调动学生的自主观察积极性,从而阻碍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和谐发展。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必须积极改进观察能力培养模式,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出发,结合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为学生创设多媒体写作情境。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写作素材的观察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为语文课堂增添更多智慧元素,从而实现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初步培养。比如,在以“小动物”为话题的写作课上,这一话题下可以观察的事物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能够应用的观察能力培养素材也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多媒体资源中搜集一些外形有趣的动物资料作为学生的观察素材,如小蝌蚪、长颈鹿、松鼠、孔雀等,不仅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生趣盎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素材,并尝试用口语描述每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写作内容产生基本的认知。最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收获整理成作文,不但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成功增进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想要学生具备超强的观察能力,必须先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使观察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才会自然而然持续提高。作文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大多源自于生活,生活中不仅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大课堂。小学生在成长进程中每天都经历着生活,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文学的理解、对创作材料的积累,都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新课标倡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这一指导思想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明方向。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夯实生活化教学思想,积极在习作课堂渗透生活元素,一方面可以拉近写作和生活的距离,提升学生的生活意识,另一方面也能拓展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悉心观察生活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彰显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的优越价值。比如,在以“亲情”为话题的写作课上,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播放电视剧《家有儿女》的片段,实现生活元素的初步渗透。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讲述生活中和亲人相处的二三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与表述能力,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亲人浓浓的爱以及亲情的可贵。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关于亲情的故事和细节书写成文,有效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具抒情性和感染力。

三、教授写作观察方法,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探究

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学科,生物实验就是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一些结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亲自设计并且控制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对一些基础知识做到熟悉并且掌握,才能进行实验,因此初中生物实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很多重要的现象和结论都是通过做实验发现的,所以生物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初中学生接触生物学科时间较短,对于生物的理解也比较困难,开展生物实验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熟悉程度,为学生更加长远地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初中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自己在家中做实验

生物是一门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生物中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生物实验也是可以在家中完成的。比如说对于一些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实验,由于它用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在课堂上做也一时难以看到变化,因此初中生物老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家动手做和自己记录实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一些需要在室外进行的实验,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有利于实验的开展,减少干扰因素。比如说在做“观察动物绕道取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饥饿的小动物、小木桩、细绳等工具,这个实验在做的时候要注意人跟小动物要隔开,这些工具学校里可能比较难实现,而且如果人太多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小动物的活动,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完成。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探究性的小实验,拓展自己的思维,打破常规,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二、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

初中生物实验是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只有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动手实践,才会发现一些问题。而目前我国很多初中学校对于生物实验并不是很重视,觉得生物实验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只是让学生通过背实验结论和实验步骤来达到会考试的目的,这种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因此初中生物老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真正落实生物实验,尽量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只有经过实验操作,才能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比较熟悉,从而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探究性看法,发挥创造能力。这种学习效果是只靠背实验步骤所得不到的。比如说,初中学生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时候,因为要把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用黑纸片选择一个叶片把它遮盖起来,移到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它在准备阶段就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学校里不适合做这类实验,初中生物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做,按照实验步骤操作,然后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生物实验。

三、老师给学生适当的指导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初中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初中生物实验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实验去检验一些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不是完全不发挥作用,而是要发挥一些点拨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要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比如说,在学生开始实验之前,初中生物老师要注意给学生强调实验安全,要让学生按照实验室规定来开展实验,不能因为追求探究而不遵守相关规定。

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老师要予以解答。如,学生在做“观察细菌的形态”的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不是很熟悉,会出现什么都看不到的情况,这个时候生物老师就要先看装片在不在视野中央,然后观察学生用的是不是高倍物镜,还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使显微镜下的物象变得清晰。总之,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在家中做实验,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同时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给要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秋香.制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暴丽国.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276-277.

[3]马丽娟.基于生产实践活动改进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也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对于小学生学好英语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读写用”能力是学习英语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英语阅读是综合考查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用”能力的发展[1]。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英语学习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他们的个性特点,通过创设合理的英语教学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阅读中[2]。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Unit1Ilikedogs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对狗的感受,如有学生说,有些狗看起来十分温顺、可爱,但凶的时候又让人害怕三分;有些狗表面“凶煞”,实际上非常乖巧、听话。学生还说,狗可以当宠物养,也可以看家当“侍卫”;狗非常忠诚……此刻,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小调查,看看班上有多少学生喜欢狗,有多少学生家养狗。从而了解学生对狗的喜爱程度,把课堂与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小狗的玩具模型来辅助课文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都能开心地参与阅读,从阅读中理解dogs的含义,进而提升其阅读水平。

二、从英语学习习惯入手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英语学习成功的一半。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养成后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随着英语知识难度的逐步增大,有些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长此以往,他们便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甚至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默读课文,让他们在默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专注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主动查字典的习惯。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中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3]。例如,三年级上册Unit6Colours主要讲了有关颜色的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Whatcolourisyourskirt?Myskirtisred.”“ThecoldwindbroughtcolourtomycheekswhenIwenttoschooltoday.”第一句的意思是:你的衣服是什么颜色?我的衣服是红色的。第二句的意思是:今天去学校寒风吹得我双颊通红。在学生的脑海中colour表示颜色,把它放在第二句中似乎翻译不通。此刻,教师就必须对colour进行全面的剖析讲解,让学生懂得colour不仅有颜色的意思,还有表示气色、脸色、彩色、颜料等的意思,表示颜色是它最常见的意思。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这个单词的英式写法,告知学生在美式英语中为color,被省去了一个字母“u”,这就是它们的细微差别,但后一种写法也是正确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消除了疑惑,也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使其了解到有的英语单词有多重含义,并学会了“跳过”生字、词,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中理解生字、词的含义等,从而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

三、从英语学习方法入手

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需要教师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最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册Unit4Myfamily中关键的词汇、句子和课文都是与家庭相关的。因此,教师可以把家庭中的成员及其关系帮助学生梳理出来,让他们参与课文的讨论和进行相关的活动。其中,开展英语实践活动是学好英语的有效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会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对自己的家庭及成员进行表述,从而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进行英语口语交流,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班级中开展表演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过多地参与或打断学生的活动,也不要随意评价学生,在学生活动结束后,可以让他们对照课文进行阅读,体会一下课文中是如何描述家庭的,从而使他们有所收获。

四、从英语学习的目标入手

英语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培养小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尤其要找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突破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懂得学习英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英语既是当前重要的学习任务,更是以后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渗透进行广泛的、大量的英语阅读是学好英语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和阅读中逐步树立信心,使他们产生源源不断的阅读动力,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五、从英语课外阅读入手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课中,虽然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无法实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入手,给他们推荐一些课外英语读物,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加深他们对课内外阅读材料的理解,拓宽他们的英语阅读面,使他们在课外英语阅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课外英语阅读中获得发展,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开展大量的教学实践,同时结合班级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摸索出符合学习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月.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徐晓.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舞蹈教学;创新力;策略

同志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力的重要作用,现如今党和政府都在大力提倡创新,各行各业都在推陈出新,而创新离不开人才,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提倡创新的核心,舞蹈教学是高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舞蹈的艺术性决定了舞蹈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上的重要地位。

一、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必要性

舞蹈教学是一门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它存在的价值不在于传授理论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内在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实际上学生舞蹈创新力的培养是舞蹈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项目,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能够在舞蹈艺术的殿堂里沉思、成长,并且帮助学生跳出思维的框架,实现思维的突破,久而久之创新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类似于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相信如此坚持下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舞蹈方面的造诣,还会增强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教学策略

1.舞蹈教学创新需紧贴生活。舞蹈教学创新紧贴生活既是创新自身的必然要求,也是舞蹈教学创新的重要捷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要紧紧贴近生活实际进行创新,实际上创新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与折射。作为舞蹈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时候要教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明白存在的现实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而不是随意他们放任他们脑海中的想法。当然不可否认舞蹈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适当的尺度,牢牢把握好舞蹈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那么创新型的舞蹈教学自然会产生。2.尊重学生的表现。舞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之所以选择舞蹈这门课程,多半源于自身对舞蹈的热爱,源于对舞蹈舞台的迷恋,这份热爱与迷恋是舞蹈学生坚持刻苦学习舞蹈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表现,使得他们在内心里始终保持一份对舞蹈的热爱之情,如此舞蹈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之情,学生也会更愿意常常思索如何用形体去表现情感,这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所在。舞蹈教学尊重学生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口头和行为上的不约束,也强调在舞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舞蹈教学环节的设计需符合最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得知道什么是有益于学生的教学。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指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理解和尊重他们的需求,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事实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教育的艰辛,学生是舞蹈教学的主体,因此在舞蹈教学工作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一旦感受到自身受到重视自然会乐于学习,思维的火花会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就会提高。4.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昔日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强调教学的氛围与教学环境。在传统教学领域强调课堂氛围的严肃庄重,强调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自由想象力和创新力,不符合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思维,营造一个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享受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舞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自由的课堂,创新思维在此必将如滔滔江水一样翻腾不止。

三、结论

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是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之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舞蹈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致力于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懂得贴近生活的创新,如此久而久之,舞蹈教学领域必然会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添砖加瓦。

作者:封霓 单位:常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研究;培养措施;能力

平面设计教学有着极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以往的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综合分析学生的特点与优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借助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时代,学生对于新鲜的知识与事物,需要进行自主接触和学习,可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且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入手,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探索与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学好平面设计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面设计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创意出发,借助全新的视角完成作品的设计工作,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能够培养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弥补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树立新颖、有效的教学观念,将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梳理重点知识。第一,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兴趣是开展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点为目标,容易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做好创新研究工作,借助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在设计中从常规的方式中解放出来,主动创新。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开拓思路,从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鉴赏,使学生明确其中的元素,让学生在结合自身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此外,教师也可以从工具或内容入手,鼓励学生主动找出生活中存在的设计元素,实现思维的有效延伸。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对平面设计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教师要从自身定位入手,以学生为主体,更新教学理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对平面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所以,平面设计教学要做好技术传授与创新思维培养的融合工作,培养学生设计出高质量的作品,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平面设计作为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创作,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以此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借鉴其他人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也要积极指导学生学习,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做好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工作,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析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设计出个性化的作品,提高其学习的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

平面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基础上做好教学内容的安排工作,运用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霞.论平面设计教学中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美术界,2015(40).

[2]江杰冰.如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