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实习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4:01:07

外贸实习论文

外贸实习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

外贸实习论文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 对策

为了推动我国西南开放,加快云南省国际物流贸易的发展,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在2009年国家提出了桥头堡发展战略,重点把云南省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国际出口加工贸易基地。为了适应桥头堡战略顺利实施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云南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快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全国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浅析了我省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对策。

1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

国际贸易基础课程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国际贸易基础课程知识体系以纯理论为主,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质量较低,对于一些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学很难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无法解决我省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

1.2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失调

许多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将国际贸易理论内容的学习课时设置较多,而对于国际贸易实际技能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导致我省国际贸易人才出现断层现象。东盟贸易区自2010年成立以来,为云南省的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一代一路”的贯彻实施,我省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安排,造成学生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较强,但对于技能知识体系的学习和运用较弱,并且实践动手能力很差,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

1.3 对外贸实习不够重视

外贸实习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以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我省国际贸易发展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注重给学生建设实习基地,大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外贸实习岗位;另外一方面,对于学生实习的鉴定报告考核不够严格,仅仅将鉴定报告用来完善毕业档案,让学生顺利毕业,根本不关心实习鉴定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 改革对策

2.1 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交流,加深对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外贸实时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的模拟外贸训练和思考,提升学生对外贸工作中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同时提高外贸基本操作能力。最后,加强师生的课堂交流互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2 增加贸易环境内容的教学

为了让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更好地为我省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该加强对我省国际贸易环境的形势分析和学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桥头堡战略的学习。桥头堡战略自提出以来,周边许多国家加大了对云南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分析,美国联邦快递首先就要积极开拓云南物流市场。所以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桥头堡战略的宣传,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方向,进而为高职院校明确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贸易运作的学习,通过真实的技能案例,加深学生对外贸基本技能的认识和掌握,防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发生。

2.3加强与我省外贸企业的合作

为了改变实习现状,首先,需要提高国际贸易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储备较强,高职学校可以定期委派教师到周边外贸企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指导和建议。其次,需要与外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委派学生去外贸企业参加基础的岗位实习,在不影响外贸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来降低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而学生也可以得到实习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外贸从业能力。最后,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来保障实习的效果,为我省雇佣外贸人才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

3 结论

本文结合我省当前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失调以及对实习不够重视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我省外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外贸实习论文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91-02

国际贸易课程不仅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同时也是其他经管类学生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遗憾的是,当前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指出农业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突出的共性与特质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目前,针对本科生的国际贸易课程依然集中于传统的成熟理论的讲授,主要包括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而对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及最近几年兴起的新新贸易理论部分,几乎没有涉及。同时,对于传统经典理论的介绍也只偏重理论本身,而对理论在经验中的检验的相关内容明显缺乏。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是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综合大学与农业院校。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尽管已非常成熟,但在现实中的解释力在逐渐减弱,经典理论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开端,但绝不应是学习终点,这样不仅无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的熟悉,且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究其原因,除了教师专业技能限制以及科研压力等原因之外,还跟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关,当前多数国内教材对新的国际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追踪及理论分析明显滞后,加上学生过度依赖教材,偏重考试结果,从而导致按照既有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较为泛滥。

2.教材选取的随意性与主观性。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对教材的选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仅国内出版的就可谓是汗牛充栋,编著者众多,不仅良莠不齐,而且难易程度不一;如果教材选择适当可事半功倍,否则可能误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情况而言,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并未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考虑该门学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往往选取的标准是主要偏重个人偏好,尤其是倾向于挑选容易讲解的教材,做到最大可能地节约个人精力和投入;并且一旦选定教材在若干年内都不进行更换和调整,而多数教材的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是教学内容却一如既往地按照选定不变的教材年复一年地讲授,也很少进行课件的更新与补充。而在学生这一方面,为了考试顺利通过,多数人过分依赖制定教材,即使有推荐的其他版本教材和辅助学习资料,学生通常也并不重视,结果,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实习环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大学生实习是一项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是教学在课外的体现与延伸,实习应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安排,进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对待大学生实习并不重视,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但却流于形式。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而言,由于是农业院校,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比如实验与研究基地、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农业区位资源等等。所以,多年来我校贸易专业学生的实习方式主要是深入到周边的农村地区进行农户调研,采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就具体农业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种方式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并使其亲身体验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现实,然而,弊端是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偏离较多,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甚者,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实习传统,导致贸易专业学生逐渐忽视国际贸易等核心基础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提升。

4.学生经济学基础普遍薄弱且主观能动性不强。国际贸易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经济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农学研究氛围浓郁,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国贸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这就成为在国际贸易学习中的绊脚石。同时,受到院校教师科研领域与学校优势资源的影响,贸易专业学生也较多倾向于纯农学的研究,而对与国际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十分感兴趣;结果导致,很多贸易专业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设计中选择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寥寥无几,反而普遍在管理学或农学范畴内选题;长此以往,通过学生之间的跨届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任意选题,导致他们更加不注重国际贸易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的一种功利式的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而并不关心是否获取了真知,没有学习热情,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1)吸收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国际贸易理论伴随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不断地出现新形式、新趋势。于是,在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中,要注重学科前沿并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去,比如新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等近几年刚刚兴起同时又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新理论;同时,条件具备情况下,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文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2)突出“国际性”特色,同时更要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色,课程要突出该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值得强调的是结合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同时又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贸易实践方面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否也能很好地解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情况呢?这些都应是授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研究兴趣相结合。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实际是相分离的,但实际上教学科研是可以融合互为一体和相互促进的。任课教师如能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兴趣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其在该领域的研究越发成熟和深入;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了解到老师的研究兴趣,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学科;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改进教学方法。(1)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音像教学、计算机模拟软件教学、开放式研讨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尤其应注重开发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课堂研讨等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可促使其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研究技术和手段,同时提升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2)改进实习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原则,同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提升。有鉴于此,建议我校在实习环节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安排与设计,而不是采取一个模式、“一刀切”。就国贸专业学生而言,应安排去对外贸易企业或工商企业,以及海关、外管局、检验检疫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观摩学习,建立几个稳定的实践型校外实习基地。

3.强化国际贸易教学的国际化理念。(1)扩大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通过国际间与校际间的学者互访,开设贸易领域专家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国内外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与信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与国外很多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建构起一个比较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只是较多集中于农经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多注重在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学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多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并采取计学分制的方式形成学生激励式参与。(2)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尝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首先,对于教材的选取做到难易程度适中,同时为学生推荐辅助教材和学习资料;其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最后,应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以辅助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农业院校国贸专业学生而言更应注重对其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训练。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等多管齐下的改革,有理由相信一定能培养出适应当今日益国际化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台照.考试与素质教育[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3).

[2]陈祥升、林枫.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3]沈伯明.经贸类课程双语多媒体教学初探[J].外语外贸高教研究,2000,(3).

[4]胡国恒.新新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课程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9).

[5]欧阳卉.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6).

[6]蔡中华,赵宝元.“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1).

[7]孙瑞华.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探索J[].石油教育,2001,(2).

外贸实习论文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外贸实习论文篇5

首先,教学形式陈旧。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照本宣科方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正因为师生缺乏沟通,导致无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真正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

其次,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一直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学生要把基础打扎实,就要多在课堂上学习,所以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情况,把教学的内容拘泥于书本上,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把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

我们革新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培养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的外贸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得心应手地从事外贸,而当今外贸人才的就业却陷入了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外贸人才大规模产生,另一方面,外贸企业涉外人才的需求同时又出现缺口,很明显,这是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说明高校培养出的外贸人才并没有完全达到企业的要求。众所周知,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动手技能。如何能让学生在这场就业大战中脱颖而出,高素质应用型的外贸人才培养将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创新。

三、创新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方法

1.自学论证法

中学时代的教学基本上都由教师主导并监督,而大学的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地方。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国际贸易市场瞬息万变,国际贸易知识和实践也不时发生变化,要追逐这些变化的脚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绝对是一条捷径。外贸人才只有在不断自我学习,掌握新的外贸理论、方式和规则,才能做好外贸本职工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经过教学实践经验,本文认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行预读――论证教学法,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阅读教材或相关文献资料,阅读期间,不允许学生进行交流,等到阅读结束,再由教师引导开展专题论证。这种方法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及时解决,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效果。

2.双语教学法

国际贸易即跨越国境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也就是跨越国境的贸易,交易的对象比国内贸易复杂很多,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就是首要屏障,在课堂上实行双语教学是相当有必要的。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从事外贸的工作,在工作中经常跟外商打交道,因此外贸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很多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都能获得四级或六级英语等级证书,但是走上工作岗位时却发现自己在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这个环节里表现得很薄弱,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英语口语的表达比较差,而且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也不够。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有两个:

首先,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一定要长期并且高频率地使用才会熟练,否则容易丢失,所以语言学习的环境很关键。学习环境的营造可以先从课堂着手,在英语类的课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练习,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表现机会,培养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另外,可由国际贸易教研室牵头定期组织“英语角”或“英语沙龙”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每一次活动确定一个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话题或热点新闻,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踊跃参加,畅所欲言,既能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又学到专业知识。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这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最直接的方法。从事外贸岗位的工作免不了应用贸易领域的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是最佳途径。如: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这些专业核心课上使用英语教学,选择全英文的原版教材,让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

外贸实习论文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模式;函授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89—0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由2001年的5 096.51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9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1.6%,2011年更是创造了3.6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货物贸易额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第一大出口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对掌握现代外贸、运输、货运等理论与技能,具有对外沟通与交往能力的贸易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的热门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函授本科教育往往强调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了新形势下调整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一、新形势对国贸专业函授本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欧债危机和美经济增长乏力等一系列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集中爆发的背景来看,加之发展中国家经济减速,2012年全球市场需求可能出现明显收缩。同时,中国外贸结构正处于激烈变化时期,一方面,中国传统贸易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新兴市场和非传统市场进出口上升。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产品出口会根据劳动力密集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未来中国可能还面临欧美企业撤出中国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将由过去的外销模式转向针对国内市场的内销模式,从加工贸易转向在本土投资建厂,因此,加工贸易占中国外贸出口较大比重的情况会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外贸顺差将出现持续下降。同时,国贸专业生源受到多年扩招,形成了从博士、硕士、本科到成人教育、高职、高专不同层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这意味着函授国贸专业本科生面临着更多层次、更加激烈的竞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具备良好的国贸理论基础。良好的国贸理论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国贸专业理论课程是该学科基础性、全局性、原理性的抽象观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偏好的成教学生对这些理论基础的内容大多“敬而远之”,只求考试过关,不求甚解。另外,理论课程内容的抽象性使得部分教师讲授形式单调、枯燥,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2.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是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函授国贸专业学生应能将国贸基本理论与知识应用到外贸实践中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熟练掌握承揽业务、定制产品、办理进出口手续、分销作业等业务,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同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晓国内外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国际承包和劳务合作等相关知识,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具有较强的产品营销策划能力和市场开拓力。 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市场开拓的能力和把握客户资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研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外贸业务,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多方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有较高的忍耐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和进取心,以及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外贸业务在发展中可能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这就需要有承受压力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国际贸易活动大多场合要求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熟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文化等情况。具有进行国际商务谈判、草拟和翻译国际商务函电、起草和签订国际贸易合同、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及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5.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要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不是终身在学校读书,它要求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要求终身不停地吸收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以适应新的挑战。工作与学习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学习之中有工作,工作之中有学习,学习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学习,因此,终身学习能力应成为国贸专业人员与时俱进的必要素质。

二、国贸专业函授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缺失

1.忽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到位,不论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发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队伍建设,还是工作场所及经费投入上都存在问题。职业规划指导理论及配套服务体系的研究较为欠缺。很多高校采用就业指导课、政策咨询等形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也多是一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的传授,缺乏针对性的内容,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更没有纳入日常教学的课程体系。同时大学生被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清晰地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造成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认知模糊,而认知模糊又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不科学。

外贸实习论文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00-0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下文简称国贸)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的人才。但是,国贸专业教育在我国开展比较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很多的企业都力争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贸易,这就意味着当今社会需要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技能与技巧、熟悉国际经济贸易法规、精通跨境电子商务的国贸专业实用型人才。然而,国贸专业办学环境也因社会的需求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趋势,积极提升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及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社会对国贸专业的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服务贸易、文化贸易、金融贸易的全球化也因此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形式、渠道、秩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国易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和实际需求调整国贸人才的培养方式,调整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化、多样化国贸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贸易形势。

一、国内外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我国国内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需要学生通过该专业的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成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成为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或者成为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际能力,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然而,美国商学院并没有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只是在介绍专业内容中有所涉及。如马歇尔商学院全球管理专业简介中提到:此专业是为那些“今后打算在跨国公司中就业的学生”开设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分析能力;斯特恩商学院对其国际商务专业的介绍是“使学生具有独立调查、客观思考问题、分析信息和作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并能熟悉理解国际商务活动的有关概念、方式和原则”,强调学生的经济和政策分析能力;沃顿商学院认为从其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具备进行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并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强调学生的适应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国贸专业教育在模式上大体一致,各个高等院校自身的办校特点没有在国贸专业得到体现;同时,国内院校虽然为国贸专业的学生设置了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但是却限制了学生们今后的自由发展。而在国贸教育方面完善的美国,各院校既体现了院校的特点,而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特长,也能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

二、我国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在的高等院校国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形式化,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教育方面的培养,经过院校4年教育的学生可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已经达到本科学士学位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在入社会后还需要再学习才能符合社会需要,这等于是资源的浪费。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方向模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应用理论基础知识从事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科。这一学科重点强调的就是“应用型”人才,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如今,很多院校都模糊了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课程中系统地按照别的院校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培养,脱离了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这样的科研式的培养,改变了专业对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都重理论、轻实践,虽然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但是,作为应届毕业生,国贸专业的学生都希望踏入社会后能直接进入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避免重新再“学习”。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是更多地偏向于基础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就使得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造成每年社会都急需要大量的国贸应用型人才但却招聘不到,而国贸应届生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最后出现很多学生从事的岗位都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现象。

(三)院校教师实践课指导质量不高

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很多的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而是在学校毕业后直接留校教学。尽管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翻阅和研究国贸的应用软件和实习就业指导书,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实习和校内实训,但是,这样的实习指导方式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并不会按部就班地将教学软件的课程教授给学生,他们会将其情景化,同时组织学生模拟国际贸易的情景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最终实现学生毕业后与对口专业“无缝对接”。

(四)校外实习基地不完善

与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国贸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但是如今国贸专业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史不长,只是在近几年中小型外贸公司发展迅速,这些企业很难一次性接受每年大量的国贸实习生。二是外贸公司不可能让实习生接触到如客户、货源等核心商业机密,很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做的都是打杂之类的活,根本不能受到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三是很多外贸相关单位如海关、外管局、商检局都是国家核心机关,只能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参观,不能得到实际的指导意见和实践机会。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特点

二战之后德国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就是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它是一种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所谓的“双元制”是企业和国内各个高校同时参与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人才的培训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实现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相互融合。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院校和企业联合教育

进入“双元制”院校的学生要经过企业和院校的共同招生,即学生拥有两个身份,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院校的学生。院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为企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二)根据企业需求岗位设置课程

企业和院校对市场的变化和岗位涉及技能进行分析,制定符合需要的课程体系。其中,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企业在教学方面则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教育部分,即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双元制”教育培养的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三)教学师资实行“双元”化

德国“双元制”教育教师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理论教师隶属国家编制,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并且需要拥有两年的教育经验。实训教师是企业的员工,但需要是专业的技校毕业并且拥有两年的上岗工作经验,之后通过国家统一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考试,符合教师资格条例的才可以担任。

四、国贸专业教育改革建议

高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尽快融入社会工作中。针对当下国贸专业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国贸专业人才需要应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国贸专业人才应具备战略性思维。针对这一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各高校应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市场的多元化、对外贸易行业分工的细化等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使学生真正意义能够跨文化交流,在国际市场上体现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国贸专业是一个重视实践的专业,就目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市场和企业需要设置、构建理论和实践培养模式,增加实践课程学分,采取多种模拟国际市场情形方式以加大实践力度。

(三)构建具备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触和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再根据这些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引进企业开发实践生产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时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解决方案教授给学生,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教授学生要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获取知识。同时,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从外贸企业引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员工在校内兼任教师,在这种稳定的师资队伍的教导下,让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

(四)深化校企合作

外贸实习论文篇8

【关键词】提高 国际贸易教学 建议

一、国际贸易课程特征

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发展和政策实施两个方面对国际贸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较为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如倾销、贸易壁垒等,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浅析当前高校国际贸易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长,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外贸企业,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性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贸易是培养国贸人才的核心课程,应符合新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

虽然目前各高校已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存在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难度相对比较大、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不足如下: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是理论基础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的讲解,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容易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由于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是学生难以把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政策涵义。同时,还会使学生认为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功能较差,甚至是与现实的脱节,而只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上的理论解释。

除此之外,教学内容多守旧少创新。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多个贸易集团的成立,贸易自由化的扩大等,这都要求国际贸易课程内容也随之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目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还有所欠缺,如仍然注重古典贸易理论的讲解,只是简单讲解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国际贸易教学仍采取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以教师为关注主体,以知识讲授为课堂核心,学生以听讲和记笔记为课堂主要学习方式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互动性、也缺少趣味性,不但引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导致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产生厌倦情绪。

(三)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对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授课表现优异,但是实践性不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只是针对教材“纸上谈兵”。而且国际贸易教师获取新信息较为缓慢。在外贸公司从事外贸工作的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等,不仅可以从实践中不断获取许多新信息,而且还可以在国家对外经贸人员进行新政策、新法规和新的业务知识培训中获取新信息。

三、提高国际贸易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要动态化,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增强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践性。如时代背景已变,应突出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讲解。同时,鼓励教师与外贸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合作新编教材,以更适应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性

在国际贸易具体原理的讲解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若要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案例分析法,精选案例,以案例带动知识的讲授,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理论结合案例联系实际,如解释根据比较优势开展的国际分工,“天生我才必有用”所包含的关于分工的意义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不管其先天禀赋如何,都能在社会生找到合适的位置,可以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能增加每个人的福利;情境模拟法,把国际贸易的实际案例搬进课堂,设置国际贸易课堂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如绝对优势讲解时,让学生充当英国,我充当葡萄牙,比较双方生产毛呢和葡萄酒的绝对优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贸易交换的原理。

(三)统筹安排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参与

了解学生学习意愿,合理设置教学方案,注重课前引导,督促学生熟悉内容,提倡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更加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提问开始,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答案,并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合理选择授课案例,鼓励学生讨论;课后归纳总结,重视调查研究,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多看贸易类杂志和论文,了解国际贸易研究问题和发展形势。

(四)增加专业教师学习和培训机会

由于部分高校的国际贸易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对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缺乏外贸工作经历,实践性不足,讲授国际贸易课程有时会力不从心,容易“纸上谈兵”。所以,要通过各种形式为专业教师提供再学习的途径,如到企业挂职、出国交流等。

参考文献

[1]张永.后现代教学观对国际贸易教学的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11(02).

[2]徐辉,李长华.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竞赛对国际贸易教学的影响探析[J].对外经贸,2013(05).

[3]田园.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09).

外贸实习论文篇9

关键词:外贸英语教学

摘要:传统的外贸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直接影响了外贸英语教学的质量。本文从外贸英语教学的目标分析入手,进而辨别出传统教学法与当代外贸英语人才需求的不适应因素,例如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实践环节的缺失等。本文最后则是通过思索教学教学方法的改进,试图探索一条外贸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之路。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交流活动特别是对外贸易交往与日俱增,外贸英语作为对外贸易活动中的应用性语言在国际商务沟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国际商务交流的需要,我国进行外贸英语教学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但外贸英语人才相对于市场的旺盛需求缺口仍然很大。反思我国外贸英语教学虽然培养了大批的外贸英语人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几处“硬伤”,这些“硬伤”直接影响了外贸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目前外贸英语教学改革中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从事外贸英语教学的教育者来说,外贸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仍是一个既重要、又新鲜的课题。

纵观我国二十年的外贸英语教学,把传统的英语教学和相关商务知识简单相加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外贸英语教学人员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也认为对传统外贸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是进行外贸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经阶段。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

传统英语教学所要实现的培养目标是让英语学习者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握;而外贸英语专业所要培养的则是利用商务知识从事跨国商务活动的专业性人才,也就是说,外贸英语专业设置的原则目标是让学习者利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这一原则目标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由于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外贸英语教学实践中,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讲授外贸英语单词和课文,把外贸英语课上成了精读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过是比传统的英语学习者多掌握了几个专业单词,在商务活动和英语的语言应用中均无优势可言。这种现象正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必然结果。作为外贸英语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具备如下素质:

1.用英语熟练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这要求学习者能用英语进行熟练商务沟通,在了解商务对象的商务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熟悉一般商务礼仪,能用英语进行深入的国际贸易业务沟通与交流。

2.系统的对外贸易知识体系。外贸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在英语教学环境中全面学习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由于外贸英语专业所培养的是以英语为辅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才,因此,学习者应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并能对相关的知识体系在英语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培养目标的论述中,我们提到外贸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系统了解对外贸易知识,但在目前的外贸英语教学中,我们的课程设置仍带有随意性和局限性,以致偏离外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的重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桎梏,也有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和师资建设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外贸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和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样,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灵活性的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课程设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合理性原则要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限度和授课内容的要求,灵活性原则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自选课程。

具体到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分必修语言课部分、必修商务相关专业课部分和学生自选课程部分。必修语言课部分应包括商务英语阅读、外贸英语翻译、外贸写作等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必修商务相关专业课部分应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课程,提供与国际贸易环节密不可分的专业知识;学生自选课程部分应包括外贸函电、各类外贸单据制作、外贸合同、商务文化及商务谈判的相关课程。只有全面、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才能充分展现外贸英语教学的特色,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 实践环节的缺失

外贸英语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但在传统的外贸英语教学中,这一点往往为我们所忽视,以致造成实践环节的缺失,所培养出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迅速应对工作,仍需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够进行国际业务的实际操作,这些常常引发用人单位的不满;因此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是外贸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举措。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1. 软实践。所谓软实践,就是通过虚拟场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商务实践效果的实践方法。目前具体体现为软件实践和商务场景模拟实践。软件实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商务实践软件,完成软件所设定的各项商务任务,从而达到用实践商务活动的目的。这类软件国内外均已开发成功,实践效果相当不错,特别是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交易流程等方面,十分逼真。商务场景模拟实践包括课堂场景模拟(以教师为组织者,学生为参与者,设定具体的商务活动,让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模拟商务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和专业实验室(设计逼真的商务交易场所,预存各种商务任务,让学生在实验室的逼真环境中去完成)。

2. 硬实践。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到企业、公司、海关等部门和单位从事真正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要广泛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要考虑建立一些学生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走出去联系实践单位。近年来,企业、单位出于对商业秘密的考虑,一般不太愿接受短期实习的学生,学校应在实习机制上多动脑筋,尽量为学生争取实践的机会。另外,也可以通过聘请公司和企业的资深工作者为学生开实践流程讲座,甚至可以考虑聘请他们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上实践课。

3. 实验课的设置。无论是硬实践还是软实践,单纯的让老师在理论课中挤占课时是不现实的,效果肯定也不会理想。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时因该考虑设置相当的实验课,让学生把实践作为一门课程去完成。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已经设置了实验课,但往往流于形式,虚设课时,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必将阻碍外贸英语教学改革的进行。

四、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要完成外贸英语教学,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外贸英语专业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如下素质:

1、英语授课能力。目前,在外贸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中,真正实现全英授课的课程为数不多。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有些学校宣称实现了双语授课,但实际上教师只是在汉语讲授的过程中对个别外贸术语进行英语表述而已。专业教师自身需要加强专业和语言两方面的能力修养,在授课过程中真正实现英语授课,让学生真正在英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应对有余。

2、系统的外贸知识。外贸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法律、经济等学科之间紧密相关,因此教授外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需在总体上把握经贸知识体系,在对外贸英语熟练把握的基础上,并对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法等知识系统进行全面的学习,避免将外贸英语课程上成英语精读课程,在出现相关的外贸概念和知识的情况下能以英语进行准确表述。

3、商务实践能力。有人曾说,哈佛的工商课教授自己从不从事经济活动,课依然讲的非常好。笔者对这种说法尚未证实,但即使如此,前提也应该是这些教授要么是调研的高手,要么就是在从事教学前曾是商务活动者。在我国外贸英语教学实践环节还相当薄弱,特别是没有权威教材指导教学中的商务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外贸英语专业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商务实践,培养自我商务实践能力以便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目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困难还很大,但不能以此作为拖延教学改革的借口,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一些过渡的解决办法。

对于师资不足的现象,莱阳农学院采取院系之间教师共享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英语系的外贸英语教师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商务英语教学,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则为外贸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各类商务专业课程。在教师的引进上,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本、研专业相同的旧思想。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科研中,复合型人才已渐成新宠,而相当多的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却将本、研专业相同作为限入的门槛,这对于教学改革无疑是一种羁绊。对于复合型专业,引进专业复合型教师,是提高师资力量的捷径。最后,还要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对教师的再教育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培训主要是对培养现有教师的复合型能力,实践培训则主要是让教师参与商务实践,增加商务实践知识。

五、考试制度改革滞后

外贸英语专业开设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延续传统主流专业的考核方法—语言知识点的考核、口语测试等等。这样的考试制度对于外贸英语专业这样的实践性、复合性的专业来说,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桎梏。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用英语在商务活动中进行工作的人才,传统的考试模式所产生的导向把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粗暴的定位在了简单的重复记忆上。这样的导向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很难适应对外商务实践的需要。因此,思考外贸英语考试改革必然是外贸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一环。

1、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我们要采取实践考核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实现学习目的的根本转变。实践考核主要分为软实践考核和硬实践考核两方面。软实践考核就是根据学生课堂模拟和实验室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与评分。硬实践考核就是根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给与评分。虽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具有主观性强,分值和公正性不好把握的缺点,但只要能设计出合理的配套考核制度,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2、全英语试卷考核。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外贸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都应该用英语出卷,用英语答卷,以此激励学生应用语言的热情。

外贸实习论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38-02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事国际贸易职业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般为:为外贸企业培养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单证员、报检员、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1}。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导向。

1.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上具有显著的区别。本科院校一般更加注重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人才培养侧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侧重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往往希望招到的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很快承担外贸业务,希望院校培养的人才熟悉外贸流程、具有外贸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往往在就业中具有一定优势,更容易找到工作。

2.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我国的外贸企业处在快速成长和加速转型的过程中{2},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贸企业不光要求员工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还要求员工能够熟练使用外语沟通联络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工具。由于外贸企业需要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从业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使用外语开展业务工作{3}。此外,企业的业务需求往往在快速变化、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不能只精通一个狭窄的业务方向,必须具有承担多项外贸业务的能力。因此,培养复合型的国际贸易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3.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贸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各种新的贸易现象和贸易方式层出不穷,相应的贸易规则和贸易流程等也经常发生变化。这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学习{4}。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只注重学生初次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还要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条件受限。高职院校对实践环节一般比较重视,课程设置上也为实践课程预留了很多课时。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还是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二是校内建设模拟实验室。但是,由于外贸企业希望直接招收熟练开展业务的人员,不愿意承担人员培养的责任,同时外贸业务保密程度高,企业不愿意临时人员参与业务过程,学生到企业实习具有一定困难。一些院校模拟实验室的设施条件不很完备,实践教学队伍数量少、层次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受限。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置,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既传授学生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培养学生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直接套用重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或只做很小程度的修改,没有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当,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衔接不紧密,课程先后顺序安排不合理等情况还比较突出,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就业需要。

3.师资素质不能胜任人才培养需求。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学术型和实务型的比例大约为1:1{5}。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院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经过外贸工作实践,基本上还是以学术型为主,在指导学生的外贸实践上经验不足。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强调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实习锻炼,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务型教师的培养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教师队伍对外贸企业的业务不熟悉,只停留在书本理论上,没有真正经过实战检验,影响了培养出满足外贸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生。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一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理论课程强调不够,造成学生片面注重职业技能学习,只考虑初次就业需要,忽视自身全面素质提高,发展后劲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将来工作中会直接用到的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跟单员操作实务等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对理论性较强,比较基础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只满足通过考试,重视程度不够。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结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目标,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笔者建议在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1.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国际贸易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学生仅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做好外贸业务的,必须不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着重以下方面:

(1)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外贸环境。实训基地可以采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系统”、“外贸实习平台”、“国际贸易单证管理”等软件模拟仿真外贸业务流程,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锻炼熟悉各个业务环节,掌握外贸业务的主要操作技能。校内实训基地与课堂授课相比,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筹措资金,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并且抽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

(2)积极鼓励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学生进入外贸企业实习,能够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在外贸企业经过实习锻炼,可以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在学生校外实习中要积极发挥作用,一方面与外贸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铺路子;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帮带,指定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碰到的问题。

(3)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方法。科学的考核评估方法可以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课程可以采取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实践教学由于教学更加注重过程,形式更加多样,考核评估也就更加复杂。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完善适合学生实践模式的考核评估方法,既要涵盖学生课堂上进行的实践练习,也要将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进行的实习过程纳入考核范围,激励学生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设置各类课程比例。课程体系中既有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技能课程,也有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与写作、国际商务单证制作、海关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实务等职业技能课程,还要有相当比例的实践课程。每类课程都很重要,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总课时是一定的,这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一定要合理,科学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不能顾此失彼。

(2)课程学习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敲门砖。国际贸易中常用的资格证书有: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等。将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对应起来,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为学生就业增加竞争力。

(3)增加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应用性。外语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采取开展双语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外文和中文混合型的教材,讲课过程中使用外语和汉语交错讲授。外贸企业的业务工作基本都是在计算机上通过网络完成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

(4)开设特色课程增加学生竞争力。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该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独特竞争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所处地域的外贸特点增加相应的国际贸易课程。例如,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本地区对东盟的外贸增长迅速,可以相应地增加与东盟相关的贸易课程,提高课程学习的针对性。

3.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模式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提高现有教师能力素质。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教师通过业务培训、进修、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学识和教学水平。同时,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带薪实习一定时间,培养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2)扩充教师引进渠道。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从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任教,理论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较弱。高职院校应该解放思想,扩充教师引进渠道,邀请在外贸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外贸从业者进入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水平。

(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师评定职称和考核中没有结合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片面注重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关注教师的数量和完成科研项目的多少,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评定。高职院校应该完善教师考核机制,既注重教师科研能力,又注重教师实践能力,激励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初次就业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贸易行业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如果学生只盯着当前需要的职业技能,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无法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增强学生自我提高、自我进步的能力,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本文系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国际贸易专业对接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2YB06)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1}徐琴.基于创新视角的安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85-187

{2}王淑云,刘学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成人教育,149-152

{3}徐磊,邱晗光.外语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60-62

{4}陈艳玲.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2(1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