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12 11:51:59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1

一、基本情况:

1-6月份,全县外贸出口额1185万美元,同比增长85.7%(全市平均同比下降17.5%),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农产品出口449万美元,同比增长248.1%;轻工工艺品出口489万美元,同比增长70.9%;机械产品出口221万美元,同比增长71.3%;化工产品出口27万美元,同比下降70.4%。上半年,全县新增自营进出口主体3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6家。

二、各行业情况

(一)食品行业

食品行业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家。由于食用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整个行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出口额增长迅猛,1-6月份农产品出口额449万美元,同比增加248.1%。如百兴食品公司1-6月累计出口额99万美元,同比增长191.5%。大山菇业公司6月份出口达到260多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50倍,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出口将比去年翻三番,达到500万美元。

但该行业在运行中遇到较多问题,主要有:(1)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加强了对食品的检测力度,在原先农药残留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微生物检测等项目,限制了我县食用菌出口。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多菌灵”和“保水膜”等,在出口检测中都会超标,而微生物超标问题,更是让企业难以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像江源菇品公司,在春季广交会上接了一些订单,产品出口检测时由于微生物检测不合格被退回,只好改做内销,秋季广交会也不准备参加了。(2)商检部门对食品的检测程序复杂、时间跨度大,影响食品出口。如我县唯一做鲜菇出口的企业斯大公司,由于鲜菇出口时每批都要检测,而且要等企业收购齐产品后,由龙泉商检部门派人来取样,送到杭州检验,检验合格后才允许产品出口,整个过程要5个工作日以上,复杂的检测程序增加了企业对产品的保鲜难度,对该企业外贸业务量影响较大。(3)食用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促进食用菌出口的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外贸企业的负担。今年年初,针对食用菌出口退税存在地区差异问题,我局分别向省外经贸厅和商务部领导作专题报告,反映食用菌出口退税地区差异对我县食用菌出口企业影响的问题。通过努力,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从征13%退5%提高到征17%退15%,这一政策极大促进了我县食用菌的出口。但增值税税率从13%提高到17%,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内销外贸企业的负担。如我县绿尔佳公司,对外由于受微生物检测影响出口受阻,多数转为内销,但由于原来是13%的税率,现在内销外销都统一调整为17%,产品的价格没有变,企业增加了4%的税负,使该企业处于处于两难境况。

(二)竹木行业

1、制笔行业。该行业有自营进出口企业8家,1-6月份全县制笔行业产品出口额335万美元,占全县产品出口额的28.3%,同比增长101.9%。制笔行业外贸依存度较高,我县生产产品98%以上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尽管全球的金融危机还没有走出底谷,但对铅笔产品而言,只是大单、长单变小单、短单,需求量影响不大。该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1)、久灵公司出口一支独秀。1-6月,久灵进出口公司出口额289万美元,占全县制笔产品出口的86.3%,同比增长90.9%。我县的亿丰文具、攀首文具、先锋制笔等企业都是通过接久灵公司的订单生产。(2)、企业自营出口意识不强,为求方便,将产品由外地外贸公司。如鸿元文教公司,每年境外客户直接向该企业下订单有200多万美元,但由于企业缺少外贸业务人员,将产品通过北京的外贸公司出口给自己客户,就此一项,该公司每年被北京外贸公司赚取40多万元。

2、木门行业。该行业有自营出口企业3家,1-6月木门出口额4万美元。木业公司由于知名度高、国内市场销售网络健全,生产比较火爆,员工经常加班,但该集团出口业务主要在嘉善华韵公司,上半年公司出口额还没有,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后几个月将陆续有产品在庆元出口,预计今年出口额将略高于去年。木业公司出口与去年基本持平,内销受到一定影响,目前企业已着手参展工作,力图通过参加各种国内专业展会,开拓国内市场。

3、竹制品行业。该行业有自营出口企业11家,1-6月份出口额107万美元,同比增长36.7%。该行业有出口权企业较多,部分企业由于出口额不大,外贸管理成本高,就委托外地外贸公司出口。但从走访情况看,该行业今年外贸出口将有新突破。

(三)、汽摩配行业

汽摩配行业,是我县近年来招商引进的一个新行业,目前已有16家企业投产,其中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3家。2008年该行业产值1.48亿元,处于成长期,是我县未来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动力。从公司反映的情况看,该企业生产、销售比较正常,今年1-6月份出口额145万美元,占全县出口额的12.2%,比去年同期增长167.5%。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今年出口额预计能达到300万美元,比去年翻一番。欧派、麦高目前还没有出口业绩。由于该行业很多企业刚投入生产,拥有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不多,发展潜力较大。

三、其他问题

1、人才问题。由于我县外向型经济刚处于起步阶段,外贸业务人员缺乏是我县外贸企业比较普遍的现象,成为制约我县外贸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2、融资问题。我县外贸企业基本是县内企业中的佼佼者,在融资问题方面,企业界普遍认为当前是处于融资最好时期,资金宽裕。只有极个别企业由于房产证未办理,没有抵押物等原因,资金周转较紧。

3、外资问题。通过系列税费改革后,外资企业在税费等问题上已不存在优势,反而在年检等问题上加大企业负担,我县已有部分中外合资企业转为内资。如博爱诺工贸有限公司、达琳工贸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已于去年转为内资,鸿元文教公司也在咨询相关手续,准备近期转为内资。这些情况都直接让我县利用外资的现状举步维艰。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2

每年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都会三项权威调查报告,包括: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高成长性中小外贸出口企业100强和中国外贸服务市场调查,调查吸引了进出口企业和外贸服务机构的广泛关注。2012年三大品牌活动已经启动,各项调查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我们将在《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第7、8、9期连续三个调查结果,也希望有更多的外贸人士能够关注并参与我们的活动,在此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

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

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社通过独立调查研究,每年七月推出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2012将是第5次这一榜单。世界商展100的价值表现在这些展览带来的贸易倍增效应上。一个行业的展览也许有很多,但是往往只有1~2个是全球性的权威展览,世界商展100强划定的就是这样一批展览,因而引起外贸领域的广泛关注。调查报告将作为外贸企业选择服务商的重要依据。调查报告将刊登在《进出口经理人》杂志2012年第7期。

高成长性中小外贸出口企业100强排行榜

外贸出口离不开大量中小企业,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进出口经理人杂志与中国海关合作,推出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筛选未来出口的明星企业,探究出口企业高速增长的秘密。

2011年我们首次推出榜单受到了中小企业的极大关注,有企业表示:“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太少了。”2011年7月,我们将再次推出第二届“高成长性中小外贸出口企业100强排行榜”,经历了汇率波动、原材料上涨、欧债危机等严峻挑战,哪些企业可以继续在榜上出现,体现中小企业的顽强生命力,我们拭目以待。调查报告将刊登在《进出口经理人》杂志2012年第8期。

中国外贸服务市场调查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3

摘要:外贸企业风险包括战略层面风险、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机制,其目标在于合理保证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合理保证外贸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合理保证外贸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合规,合理保证外贸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以及促进外贸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外贸企业风险的控制对策包括优化内部环境、加强风险评估、健全控制活动、强化信息与沟通和完善内部监督。

关键词:外贸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控制对策

一、外贸企业核心业务和关键风险

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口)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注册地,这些企业对产品和服务有合法的进出口经营权。它的业务往来重点在国外,通过市场调研,把国外商品进口到国内来销售,或者收购国内商品销售到国外,从中赚取差价。外贸企业的核心业务主要由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组成,简称进出口业务。笔者认为,外贸企业风险是指外贸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主体,在存续期间内受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真实业绩与企业目标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关于外贸企业风险,现有文献的梳理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

(一)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经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经营风险的极端形式是经营失败。从广义上分析,外贸企业经营风险包括:(1)战略层面风险。是指外贸企业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其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包括政治风险、贸易壁垒风险、政策风险、投资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2)经营环节风险。即狭义上的经营风险,它是指外贸企业经营环节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等。

(二)财务风险。董峰(1996)认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按其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筹资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与收益分配风险。朱威(2005)认为,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决策风险、投资决策风险、股利决策风险、外汇风险(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企业重组风险等。吴晓庆(2010)认为,外贸业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外汇风险、结算风险、现金流风险、反倾销风险。葛维璐(2012)认为,外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非关税壁垒风险。张小宇、王庆敏(2016)认为,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包括信用风险、融资风险、流动资金不足风险、汇率风险等。笔者认为,从狭义上理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由于负债融资而形成的风险,或称资不抵债风险。而从广义理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它包括资不抵债风险、坏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等。 除此之外,外贸企业风险还可以区分为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企业特有风险)。外贸企业风险的存在往往会给外贸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加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研究非常重要。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一)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和目标。关于内部控制理念的演变,经历了内部牵制(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制度(20世纪40―7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1988―1991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年至今)等阶段(宋夏云,2003)。1992年,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下属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达成以下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财务报告的可靠(可靠性);(2)经营的效率、效果(效率效果性);(3)法律和法规的遵循(合规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以下目标的过程:(1)企I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2)资产的安全;(3)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4)提高经营效率、效果;(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指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预期效果或理想状态,是构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定义为受外贸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实现以下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1)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经济信息的真实、完整;(2)外贸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3)外贸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合规;(4)外贸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5)促进外贸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COSO(1992 & 2013)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以下笔者分别对其进行讨论。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设定了外贸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调,直接影响到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对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定位。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外贸企业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与权责分配、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沟通与落实、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强调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外贸企业选用定量和定性指标,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和优化基础上,对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战略层面风险、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评估,并及时外贸企业风险的预警信息。即风险评估过程的作用是识别、评估和管理影响外贸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外贸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措施和方法,努力将外贸企业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控制活动有助于合理保证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提出的风险管控指令得到充分执行,其内容包括授权、职责分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和实物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外贸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加工、汇总和传递与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有关的信息,确保各种控制指令在企业内外部之间进行有效传播和沟通。其中与外贸企业财务报告等信息可靠、相关的信息系统通常包括以下职能:(1)识别与记录所有的有效交易;(2)及时、详细地描述交易;(3)恰当地计量交易;(4)正确确定交易生成的会计期间;(5)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地列报交易的结果等。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外贸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机构等职能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专门的评价,找出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优势和缺陷,并提出补救建议。

三、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视角的外贸企业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部环境。外贸企业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性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环节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理想的风险管理模式,需要外贸企业按照风险发生的轻重缓急进行有效排序。例如,对于战略层面的风险,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应该高度关注,一旦决策失误,其前景堪忧。对于经营环节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内部环境的优化,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及时找出关键风险因素,按照风险程度高低进行正确处理。笔者认为,内部环境属于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外贸企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优化内部环境,其内容包括治理结构与权责分配、治理层对内部环境的重视、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的沟通与落实、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强调、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等,并确保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得到有效运行,进而合理控制其风险。

(二)加强风险评估。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风险不断凸现,时刻威胁着外贸企业的安全。对于战略层面风险,应该引起外贸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共同关注。外贸企业可以采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Porter五力分析法,对外贸企业的战略及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诊断与分析;对于经营环节风险,外贸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可以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不同经营环节的风险预警模型,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和应对;对于财务风险,外贸企业可以采用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评估模式,在指标选取和指标赋权基础上,合理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动态、精准评估。笔者认为,风险评估是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外贸企业风险有效应对的关键。在条件允许情形下,外贸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控机构,对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及时提交高质量的风险预警报告,以最大可能减少外贸企业的损失。

(三)健全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外贸企业对其风险进行正确识别和评估后,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政策、程序、机制和措施,对其风险进行有效应对,其最终目的在于将外贸企业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例如,对于外贸企业的系统风险,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应该事前评估和科学应对。对于系统风险或市场风险,必须承受的,坚决承受,不能承受的,可以选择放弃,或者退出战略;而对于外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或企业特有风险,外贸企业管理层可以考虑事先设定一个合理的风险承受水平,选择风险分担或者风险转移策略。笔者认为,控制活动属于外贸企业风险应对的重要机制,其关键要素包括授权、职责分离、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等。为了有效降低外贸企业风险,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以下控制机制:(1)对于重大投资活动,应该由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共同做出科学、民主的决策;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可以由企业管理层进行自主决策;(2)对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外贸企业应坚持责分离的原则,尽量避免出现失误,甚至欺诈行为;(3)为了避免出现人才流失、业务流失等风险,外贸企业可以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外贸企业可以适时构建合理可行的业绩评价体系,对外贸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做到赏罚分明,并努力留住人才;(4)对于外贸企业,尤其是外贸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信息披露,其管理层应该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5)外贸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实物资产的有限接触制度,以确保外贸企业重要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强化信息与沟通。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是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在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应该精诚团结,共同肩负着各自的职责。为了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外贸企业风险,企业应该强化信息与沟通过程,做到企业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包括对战略层面目标、经营环节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了解与认识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应的功能,并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活动中。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尤其需要外贸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清晰地认识与理解企业风险控制活动的目的、机制、模式和方法,而如何强化外贸企业的信息与沟通能力,是实现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关键。

(五)完善内部监督。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企业战略层面目标、经营环节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风险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这要求外贸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及时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状况。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必要环节,外贸企业应设置独立的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科学、有效地评估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报告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重大缺陷,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修补。外贸企业的内部监督包括主管部门的监督、外部审计的监督和内部审计的监督。其中内部审计监督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着基石作用。内部审计可以合理保证外贸企业遵循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企业投资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性,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环节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正因为如此,外贸企业应当不断拓展和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增强其独立性,提升专业胜任能力,督促外贸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以合理保证外贸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X

参考文献:

[1]胡通海.试论外贸企业经营风险类型及内部控制的建立[J].国际商务财会,2013,(10).

[2]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1).

[3]钱剑婉.外贸企业风险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2).

[4]宋夏云.刍议内部控制的运作机制[J].审计与理财,2003,(9).

[5]吴晓庆.我国企业外贸业务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徐芳.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宁波地区的研究[D].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徐珂.基于企业财务视角的外贸经营风险防范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袁玉霞,张璐,王霞.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9]朱威.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4

可以说,日益活跃的技术因素正在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多数企业目前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一趋势,对目标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不敏感,产业链实现技术整合、联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很弱,出口商品中仍然存在着技术含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易受国外技术壁垒限制等问题。

为此,2006年12月25日,商务部召开“出口商品技术服务工作会议”。会上了《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成立第二批10家“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第四批10个“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并开通了“出口商品技术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可以说,我国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本期封面文章是对报告的一次全面介绍,并特别约请质检总局标准与法规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撰稿,期望能帮助国内出口企业洞悉和掌握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规律,提高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并最终破“壁”而出,顺畅地走出国门。同时,亦期望本篇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关研究者有所裨益。

――编者

报告的产生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各地方、各行业出口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基本情况,了解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问题和需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统制[2006]14号),2005年8月,商务部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食品土蓄、轻工、机电高新、纺织、五矿化工、医疗保健6大行业22大类出口产品(按海关税则分类)的1269家企业,回收问卷1045份,回收率82.35%。据悉,商务部的这项工作将作为一项基本职能和长期工作,每年定期开展。

报告总体情况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2005年我国有15.1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产品由于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损失,直接损失的金额达到691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0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217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19.29%。

对我国各行业的影响

这次调查显示,食品土畜产品受到的影响面最宽,纺织产品直接损失比较严重,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增加成本最多,从趋势上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

具体来说,食品土畜产品受影响的绝对值虽然不高,但相对于其全年出口的比例却最高,其直接损失与当年出口额之比为26.7%,机会损失与当年出口额之比高达96.6%;纺织产品的直接损失比较严重,为298.7亿美元,占我国出口全部直接损失的43.2%。2005年,海关编码第16类产品(机器、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增加成本最多,占全国增加成本总额的44.1%。

可以看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欧盟颁布《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禁止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来,我国机电高新产品生产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了出口成本。

对我国各地区的影响

调查显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涉及所有省份,其中发达地区受影响的绝对值高,中西部地区相对值高。从直接损失的绝对值看,超过50亿美元的有深圳、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均为经济发达地区;从直接损失的相对值看,、海南、吉林、广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直接损失占当地年出口额的比例较高,均超过20%。按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政策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增加成本和机会损失的绝对值均远远超过其他三个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直接损失、增加成本和机会损失占该地区当年出口额的比重最大。

国别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欧、美、日、韩仍是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但对我造成影响的行业各有不同。调查反映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中,81.30%的企业反映受到过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其次是欧盟(57.72%)、日本(31.71%)和韩国(9.76%)。从各行业看,食品土畜行业在日本和欧盟受到影响较为严重;轻工行业、纺织行业在美国和欧盟受到影响较为严重;机电高新行业的影响则主要集中在欧盟地区;医保和五矿化工行业在美、欧、日都受到较大影响。

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不断提高技术标准”是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方式。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中,67.6%的企业认为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主要方式是标准提高。同时,增加检验检疫项目(45.7%)、调整技术法规(45.1%)、审查手续复杂(24.7%)、合格评定程序变化(24.7%),以及人为拖延检验检疫时间(12%)等也是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同方式。

2005年,欧美日韩等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三个最主要方式同样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变化”。其中,国内企业对日本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反映最为强烈。在出口日本的受损企业中,有90% 的企业反映受到了以标准提高为方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除日本外,对我国出口企业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力度较强的地区依次为欧盟、美国和韩国。

从受损行业来看,食品土畜、机电高新行业是受“标准提高”影响最严重的两个行业,分别有76.5%和69.0%的企业反映受到了“标准提高”方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医疗保健行业也有67%的行业反映在对外贸易中遭受“标准提高”这一措施,此外,食品土畜、轻工两个行业遭受“增加检验检疫项目”为方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较为严重。食品土畜、轻工、机电高新三个行业内均有约半数企业反映受到了由于“法规变化”产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而纺织业反映遭受以“审查程序复杂”为方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较为严重。

与原外经贸部2002年的调查结果比较可以看出,“标准提高”始终是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国外的技术要求一直在不断提高和调整。

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中,46.5%认为进口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内容是“环保”,43%认为是“安全”,35.2%认为是“包装”,30.3%认为是“卫生”,21.8%是“标签”。此外,还有27.5%的企业认为存在其他内容,比如,价格、质量等。

不同行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表1统计了六大进出口行业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内容。

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原因

在2005年的受损企业中,认为进出口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进口方意在保护国内产业(69%)、我国企业和进口国的法律、规则、标准、生产方式不同(60.6%)、进口对象国为保护人类健康、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55.6%)、进口方对我国企业实施歧视性待遇(45.1%),或者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同(23.2%)。此外,还有3.5%的企业认为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知识产权、调整贸易逆差、配额问题等。

此外,不同行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的原因也有所差异。表2统计了六大进出口行业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原因。

由表2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各个行业普遍认为,出口对象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首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其国内产业;

2、 食品土畜和纺织业对国外实施歧视性待遇的问题反应更为强烈;

3、 各个行业普遍反映,我国企业与贸易对象国的法律、规则、标准、生产方法不同,也是企业受损的重要原因;

4、 轻工、机电高新和食品土畜行业的出口企业认为,“保护人类健康、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也是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借口。

综上所述,我国受损企业目前普遍认为:出口对象国保护国内产业是其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目的;保护人类健康、环境等公共利益是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借口;而不断提高标准或实施歧视性待遇则是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此外,许多企业反映,我国的检验方法常与客户所在国的检验方法不统一,检验检疫标准不一致,也很难满足企业跨越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需要。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的主要影响

2005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影响形式依然严峻。在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中,81%的企业认为会导致减少市场份额,80%的企业认为会失去贸易机会,33.1%的企业认为会是企业退出市场,29%的企业认为会损害企业信誉,还有12.7%的企业认为还存在其他一些影响,例如,增加成本和出口的费用,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不同行业出口企业的影响情况如表3所示。

在所有行业中,绝大部分出口企业均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会使企业失去贸易机会和减少市场份额。这个情况与2002年相比未发生变化。此外,食品土畜和机电高新行业的出口企业依然是“退出市场的比例最大”的行业(分别达到44.1%和31%)。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与2002年相比,轻工、纺织和五矿化工行业的企业退出市场的比例明显提高。此外,医疗保健出口企业退出市场的比例也达到了26.3%。由于一系列附加值较高的出口企业被迫退出出口国市场,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严重的机会损失。

我国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

调查发现,我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动意识有所提高,技术改造和申请认证是主要应对措施。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已经意识到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键。

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有71.8%的企业选择通过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国际或对方标准来积极应对;63.4%的企业认为还要争取获得国际权威认证和出口国认证。此外,企业还希望通过多双边磋商(38%)、WTO争端解决机制(37.1%)、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24.6%)或出口目标市场标准制修订(24.6%),以及司法救济(14.1%)等方式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报告指出,需要关注的是,在此次调查的受损企业中,约有21.8%的企业选择放弃出口国市场。这说明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难度在不断加大。

我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面临的主要困难

调查显示,有50.7%的企业认为当前应对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缺乏,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获得国际认证”;43.7%的企业认为“信息不灵,不知道对方规定已经改变”;41.5%的认为“渠道不畅,受到不公正待遇不知道向谁反映”;40.8%的企业认为“没有技术服务,缺乏技术解决方案”;31.7%的认为“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无法达到对方的技术要求”。

整体来看,资金问题、信息问题和技术问题是六大行业共同面临的主要困难。资金缺乏在轻工、五矿化工和医疗保健三个行业是首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纺织行业主要被信息不灵所困扰,食品土畜行业与其他行业截然不同,它所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技术解决方案。此外,渠道不畅和技术水平差距也是各行业中比较突出的困难。尤其是在食品土畜、纺织和医疗保健行业体现得较为明显。

更好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针对调查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商务部专门会同质检总局制定了《关于促进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指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整体提升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技术竞争力,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更好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在“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实现对主要国际市场的技术准入条件的动态监测;要向企业无偿提供重点出口商品的技术指南服务,并在每个重点商品领域培育若干自主创新的示范企业;要重点发展并掌握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的关键技术;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及时调整相关产品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要重点培育并显著提高企业主动适应国际市场不断严格的技术要求的能力,自主应用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提高出口综合效益的能力,运用自有优势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指导意见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

1.完善出口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技术准入条件和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的监测,积极为帮助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提供技术服务。

具体措施有:商务部会同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根据企业在出口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需求,针对重点出口商品,组织有关地区、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制定并统一《出口商品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帮助企业了解并掌握目标市场的技术准入条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引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规避国外技术壁垒可能带来的贸易风险。“十一五”期间,为企业无偿提供的《指南》服务将至少涉及年出口额50%的商品。

各地区商务主管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各行业组织要客观、及时、有效地跟踪研究主要目标市场对本地区、本行业重点出口商品的技术准入条件(尤其是国外新制修订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和动植物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及我国出口商品被国外预警、扣留、退回或销毁的情况,建立和完善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监测体系,形成动态监测及定期报告制度,定期衡量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调查和评价国外技术壁垒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辅助决策和规划。

2.加大评议工作力度。选择国外实施的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积极组织评议,为多双边工作奠定基础。

特别是组织企业参与对WTO成员通报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食品卫生和动植物卫生措施的研究、评议工作,及时、有效地反映既符合WTO规则,又代表我国整体利益的评议意见,争取对我出口有利的目标市场环境,使国外最终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根据国外技术要求的变化情况快速做出适当调整,以确保出口产品符合目标市场新的技术要求。各部门和企业可直接登录国家质检总局所属的TBT/SPS通报咨询中心网站了解和下载最新通报措施的情况。

3.加强多双边磋商,充分利用WTO TBT/SPS委员会以及各相关平台进行交涉,积极维护和争取我国利益。

4.加强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鼓励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标准化主管部门在制定国内标准时,要大力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争取在国际标准制修订中充分体现我国应有利益。进一步提高国家标准制修订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鼓励企业通过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直接向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提出国家标准项目建议,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农业、环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标准立项和制定。

认证认可主管部门要逐步健全符合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的认证认可体系,逐步完善认证认可法规、市场监管、产品认证、检测和检查机构管理及市场监管和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活动。推进实施国家信息安全、农产品、环保产品等新的自愿性认证和跨部门认证。进一步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逐步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目录,稳步推进国际互认活动。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规则的制修订工作。

5.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各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指定专门机构和适量人员专门负责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工作,切实发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并加强行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联合,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整合,互通信息,形成跨行业合力,扩大国际交流的合作,收集、研究、分析并向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商务主管部门报告、反映企业遭遇的技术壁垒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需要参与对外交涉,维护企业和行业的利益。提倡各有关行业将《指南》作为规范出口经营行为的重要自律守则之一,从源头抓起,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竞争力,树立和维护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

鼓励出口贸易公司和生产加工企业指定或设立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专门部门和适量人员,负责跟踪、研究、应对及向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商务主管部门报告遭遇壁垒的情况;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会同商务主管部门及时向企业传达国外最新的技术要求并指导企业有效应对。鼓励企业自愿试点,参照《指南》组织出口经营活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对试点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并提出优先指导、服务、培育等政策支持。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措施的研究,鼓励和支持试点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提升技术竞争力,开展研发关键技术、技改、国际认证方面的活动。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外贸会计 不足 对策

   根据2012年初商务部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称,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3.64万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2.5%。其中出口额达1.9万亿美元,进口额达1.74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3%和24.9%。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来重要。但由于当前一系列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尤其在“日本购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我国外贸企业必将面临更复杂的经济环境,外贸会计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一、外贸会计存在的不足

    (一)外贸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足

    尽管当前我国有很多外贸企业都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但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仍不到位,我认为其不足有以下几点:

    首先,再投入不够。会计电算化的目的是以更高的效率进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财务管理活动。而许多企业购买了高档计算机设备,建立企业网站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不再做后续投入。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从市场的发展变化,企业的经营特点,保证信息安全等各方面考虑,不断投入资金进行软件及网络的升级更新。

    其次,企业会计与业务分离。许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外贸企业,其业务信息没有纳入信息系统,导致财务与业务分离,信息交流受阻,使外贸业务管理产生诸多失误,企业责权不明,资源配置混乱。

    (二)外贸企业反倾销措施不利

    据统计,2008年全国出口贸易反倾销调查案件,针对中国的占了35.1%,金额损失巨大。究其原因,除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我国外贸企业也存在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外贸企业会计资料缺乏国际认可度。虽然我国会计准则为和国际接轨,多次修订,但由于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必须适应本国的经济政治特点,所以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规则有一定差距,致使外贸会计编制的报表传递的财务数据,尤其是对出口产品成本的核算,通用性及可信度屡遭别国质疑。

    其次,外贸企业会计缺乏对反倾销损失的正确评估。我国很多外贸企业,自身对反倾销法规认识浅显,会计人员没有将评估反倾销损失当做自己的职能对待,总是将针对本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当做突发事件处理,不能有效减少损失。

    (三)外贸企业多种货币结算问题

    外贸企业对外销售或采购,多用外币结算,而在编制报表传递会计报告时,则必须换算为人民币,这段时间差内汇率的变动等因素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

(四)新企业准则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2006年我国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俗称新会计准则,对外贸企业的会计核算影响较大。新准则中对“收入”、“费用”等的计量做了改进,取消了并购商誉摊销等规定,许多外贸会计没有深刻领会,没有更新会计核算及监督方法,最终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预测、决策依据。

    二、解决外贸会计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外贸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首先,加强资金投入。外贸企业应设立会计信息化专项资金,定期监测会计信息系统,根据实际需要划拨资金进行硬件改造,软件及网络升级。对于适用范围较广的信息化项目,行业可以吸收投资来开发,并向使用单位收费,实现项目良性发展。

    其次,加强培养外贸会计人才,在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高等学校开设外贸会计课程,国家设置外贸会计证书考试,引导专业人员学习,提升外贸会计的专业素质。

    (二)健全外贸企业反倾销会计系统

    首先,外贸企业会计应提供支持产品出口价格的信息。倾销与否,核心是价格问题。外贸会计人员必须收集销售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消息,并分析价格涨跌幅度,为出口产品定价提供必要支持。

    其次,加强会计人员对国际反倾销法规的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围绕可能发生的反倾销调查积累信息。在我国企业对反倾销调查应诉时,通常有30个工作日的期限,可以为自己企业举证,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填写相关反倾销调查问卷,此问卷涉及的会计资料有的多达百页,若平时积累了相关信息,建立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系统,才能提供有效的证据,应对反倾销调查。

    (三)外贸会计应建立汇率的分析系统,使企业有效应对汇率风险。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外贸会计应收集国际市场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资料,提供涨跌趋势预测信息,指导企业在对外销售报价及收取外汇时尽量采用硬币,在进口商品报价及支付外汇时尽量采用软币。

    此外,外贸会计可以在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多种货币报价模式。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不断贬值,所以外贸企业在结算时,除美元外,宜选用欧元、英镑等多币种组合。这样,当某种货币汇率波动带来损失时,通常另一种货币的汇率波动会带来收益,相互对冲可以总体避免损失。

    (四)外贸会计人员应深刻领会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做了修订的内容。

    例如:对收入的计量,新准则规定对名义金额与公允价值差额较大的,以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外贸企业在远期收汇活动和短期投资购买股票债券等活动中,会计核算务必以公允价值计算。对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新准则还取消了 “后进先出法”的成本计算方法,规定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核算,这样,当存货价格持续上涨时,发出的存货成本相对下降,当期利润相对上升。对于固定资产,新准则规定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所以,外贸企业再不能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操作利润在不同期间转移。另外,新准则对外币折算核算、借款费用核算、债务重组核算均有修订。这些修订,与国际惯例趋同,外贸会计依此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将大大降低被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同时使企业财务报表数据更可靠性,帮助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众宜. 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 中国商贸 , 2011,(28)

     [2] 陈德艳.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 2011,(02)

     [3] 付丽. 外贸企业切盼经营环境稳定——基于安徽和宁波外贸企业的调研[J]. 中国对外贸易 , 2011,(08)

     [4] 张怡. 规避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J]. 经济研究导刊 , 2011,(04)

     [5] 徐小仙.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问题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 现代商业 , 2011,(17)

     [6 ] 陈金龙, 戴五七.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资产减值会计变革效应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03)

     [7] 苏莉.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 商业经济 , 2011,(03)

     [8] 郭亚群, 王敬秀. 浅谈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 , 2011,(18)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转型 背景分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衰退,为此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均制定和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三年多来在一些国家刺激措施取得一些成效。比如,澳大利亚率先上调利率,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出现了诸如希腊债务危机的新动向。金融危机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预期渠道进行传导的,由于我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金融开放度,故来自贸易渠道的冲击要远远大于金融方面的冲击。加之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国家国际购买力下降,国际市场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更因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美元对人民币的不断贬值,人民币持续升值,这些便给我国的外贸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给我国的整个外贸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国际间加强了合作,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及本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着手修改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已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欧盟打算成立自己的评级机构,中国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央企引进EVA(经济增加值)考核等。这一切表明后危机时代外贸企业转型的新背景正在形成。

一、背景分析

(一)背景分析事件之1

2008年5月22日,中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以财会(2008)7号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上述五部委又以财会(2010)11号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具体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上述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还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包括外贸企业提前执行。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曾讲:下一步会计改革重点,首先要以内部控制为先导,巩固国民经济安全的根基。通过实施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有效推动中国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风险防范和持续发展能力。中国企业联合会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为配合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而开发的内控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和培训。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联合推动的外经贸财务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培训也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作为重要培训课程。

(二)背景分析事件之2

2009年12月31日,国资委以第22号令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引进EVA(经济增加值)这一考核指标。“EVA(经济增加值)”将取代“净资产收益率”,与“利润总额”一起成为出资人对央企负责人进行考核的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指标,这两个基本指标在整个考核指标中占到70%的权重。考核指标的调整对央企来说意味着从前以利润为王现在转变为价值至上,EVA和以往的考核指标相比,更加注重股东投入资本的回报,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更加注重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国资委对央企首次提出的资本成本率定位为5.5%,这是考虑到对EVA考核方式的引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阶段主要是对这个概念的导入,先引入后规范,先简单后精准,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和完善,还保留了“利润总额”一并进行考核。谈到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时,黄淑和说,在EVA计算中将对研发费视同利润计算考核得分;为鼓励获取战略资源进行的风险投入,将企业较大的勘探费用按一定比例视同研发费用;鼓励可持续发展投入,对符合主业的在建工程,从资本成本中予以扣除等。

(三)背景分析事件之3

2010年4月18日,在广交会上举行的“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告会”上,商务部研究院公布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作为一份“官方报告”提出未来10年中国将推动货物和服务贸易双双实现“倍增”。到2020年中国贸易总额将达到5.3万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额为4.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万亿美元,均比当前增加一倍。这是我国首次就外贸产业提出有关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路线图”,对外贸企业而言,既是振奋人心的发展机遇,又是促使外贸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催逐令,中国只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才能推进自身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的有关领导介绍,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美元。去年我国GDP占全球的8%,出口占全球的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占全球的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的75%。可以预见,规则博弈、制度竞争、公共选择、汇率之辩将成为今年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

而反倾销应诉的核心是成本核算,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财务问题。为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受商务部委托近年来举办了多期“反倾销会计”培训班。

(四)背景分析事件之4

2010年5月11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征求意见稿,向全球公开征求意见,中国财政部转发了这个征求意见稿,并椐IASB的要求在2010年7月16日前反馈意见。按照计划IASB准备在2010年底之前完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即(IFRS 9)的有关工作。

由于IASB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自2013年起生效,故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可能在年内成为正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内容,并对我国海外上市公司产生影响。同时,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征求意见稿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有一定影响。

(五)背景分析事件之5

2010年5月20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59票对39票的结果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依美国目前的立法程序,参议院通过的改革方案与众议院去年12月通过的方案相协调统一之后,预计奥巴马总统在6到7月签字使其成为法律。根据该法案,美国金融体系将全面重塑,原先金融企业“大而不能倒”的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金融机构过度投机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

据悉,美国的这项金融改革法案可能涉及从新型衍生金融产品到消费者借记卡使用等几乎所有金融领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内部将设立一个消费者保护机构;设立一个由高层金融监管人士组成的委员会以便更好地对金融系统状况进行评估;向政府授予广泛的新权利,对倒闭金融企业进行清盘。法案将加强对华尔街金融机构领袖、首次置业的业主和银行小规模放贷的监管,以及限制大公司利用自有资本参与市场投机交易的能力。

(六)背景分析事件之6

2010年6月2日,由美国国会任命的跨党派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在纽约就信用评级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举行听证会。“股神”巴菲尔出席了听证会。同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三大评级机构独霸全球市场的现状不正常,欧盟打算成立自己的评级机构。这一切表明,美欧都计划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信用评级公司,传统信用评级模式正在酝酿重大改变。信用评级在金融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者的取向。美国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对众多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评级错误,被认为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2009年4月,欧盟内部便达成初步协议,提出评级机构日后要在欧盟市场上开展业务必须在欧盟登记注册,并提高评级的透明度。

经过10多年的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2006年开始进行全面渗控。2005年由央行推动短期融资券市场而形成的我国中诚信、大众、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五家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机构,除大众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三家均被美国的三大机构以各种方式实现了控制。

二、对策建议

(一)国家对策

1.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规范市场、防范风险的立法。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尚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美国原来以“301条款”对我在美企业多次实施调查,进入WTO框架内后,更是利用中国尚无“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对我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我国除积极争取美、欧、日等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外,还应积极加快旨在保护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立法,争取在国际商务中的主动地位。除在WTO框架内,还应积极利用G20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10+3架构等改善我国实体经济的国际商务环境。同时要关注美、欧、日后危机时代的“再工业化”战略,争取我国实体经济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可持续发展地位。

在金融领域尽管我国在“资本性项目”下的人民币对外汇的自由兑换尚未完全放开,金融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远比不上贸易受到的冲击,但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不可忽视,特别是金融工具中的现金类之外的衍生类金融产品。衍生金融工具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在即期交易的商品合约、债券、股票、外汇等原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有跨期交易、杠杆效应、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的特点。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均提高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识,加强了探索、研究、立法和监管,因此,我国亟待加强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同时加大对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

2.政府要加快转变服务于国际商务和财会监督、信用评级的职能。为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处于有利地位,政府有必要将此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从战略上加以整体思考,加快转变我国政府服务于国际商务方面职能的转变。包括加强我国在联合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的份额增加和发言权的加强,工作人员的派驻;包括加强我国驻各国使领馆商务参赞力量,发挥华人华侨及商会的作用;包括快速构建和发挥我国内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在国际商务事务中的积极作用等。还要特别注重财会制度与国际接轨,国际财会人才的大力培养;加强我国自主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设。总之,通过政府的工作,改善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商务内外环境。

(二)企业对策

1.认清新背景、抓住新机遇、理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近些年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我国出口产品已成为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两反两保”)和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的首选目标,我国已成为连续3年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仅今年一季度就有10个国家对我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应该理性的认识到,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许多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国内产业陷入困境、失业率上升,为防止进口产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保护国内产业,一些国家新出台了形形的贸易保护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国外贸易保护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同时我国的企业也应该理性认识到,随着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加强和改进了金融监管,全球经济正如世界银行6月10日的报告所预测的那样“一反2009年下滑2.1%的颓势,全球GDP2010年将增长2.9%”。贸易保护是暂时的,贸易发展才是持久的。

2.学习新规范、引进新准则、规范企业国际商务行为。后危机时代外贸企业的转型,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认真学习和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积极引进和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规范自己的国际商务行为。比如,建立系统、透明、公正、规范的企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能力素质;加强全面财务管理、防范现金流断裂;加强预算控制、引进EVA考核,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保证资金链的良性循环,特别要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工具,要控制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业务规模,对投机行为加强监管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康怡.EVA折中实施资本成本率设限[J].经济观察报,2010年1月.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7

中央部署2007年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2006年12月中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7年经济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针对突出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年中国将继续货币和财政政策“双稳健”,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根据部署,2007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中国将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国家发改委报告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长将低于10%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日前研究报告预测,2007年中国GDP增长将会低于10%。报告预计,2006年中国GDP增速为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至11.25万亿元,按年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10万亿元左右, 按年增长13.5%;CPI增幅在1.5%左右。报告认为,投资和出口这两大经济引擎的放缓,是2007年经济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报告预计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2006年回落5个百分点左右。

经合组织:抑制通胀抬头 应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

经合组织在日前的半年度经济展望报告中,中国应允许货币加快升值,以抑制通胀抬头,同时帮助缓解来自外部的贸易压力。“汇率的更快速升值,不仅能够减少过热的风险,还可以帮助消除来自外部的保护主义情绪”,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在报告中表示。

OECD称,中国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在内的经常账户盈余2006年将扩大至2100亿美元,到2008年可能进一步升至2850亿美元,约占GDP的8.8%。OECD还表示,大量出口所引发的资金流入已经使得中国金融体系现金流量增加,进而可能导致通胀加剧。

货币金融

2007年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央行副行长苏宁近日表示,2007年央行将认真落实全国经济会议精神,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他表示,2007年央行将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和突出矛盾,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此外,央行将着力优化结构,在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着眼于中长期政策目标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消费环境和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提高消费水平,降低储蓄率。2007年央行还将注重政策协调,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各项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金融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与外资政策、外汇政策、外贸政策的协调配合,逐步缓解我国贸易顺差上升过快的问题。

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

根据承诺,中国在2006年12月11日向外资银行开放了对中国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及其他非审慎性限制,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人们希望此举能够涤清中国金融业混浊的生态环境,摆脱国有银行以往财政金融的暖昧身份和受制于体制的国有银行之间的伪竞争局面,改变大经济小金融的格局,达致双赢。

在中国银行业即将全面开放前夕,备受瞩目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出台,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将从此走上全面开放的道路。同时,银监会也对外资银行普遍关注的“存贷比”指标和贷款集中度指标做出规定,外资银行分别获得5年和3年的宽限期。这样外资银行在进入人民币零售市场后,将获得一定的缓冲期,以达到监管部门的监管指标,不至于对日常业务产生太大的影响。

资本市场

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在日前表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并不必然要求资本项目可兑换,WTO成员方并不承担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义务,即使对服务贸易总协定项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实行完全自由化,也并不要求资本账户的完全自由化。但是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不可避免地要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

邓先宏表示,这主要是由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其实就是金融账户开放的一部分,会引起资本跨境转移。与此同时,金融服务贸易的开展也需要资金流动的支持与配合。

证监会发文规范新旧会计准则过渡期相关政策

证监会11月29日《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对新旧会计准则过渡期的总体要求、监管政策衔接以及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进行了规范。

《通知》要求各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以及相关会计师事务所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内外部相关准备工作,做好外部的沟通协调工作,并从投资者利益出发,做好相关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知》在要求上市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告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编制的同时,要求全部公司在财务报告“补充资料”部分按《通知》规定内容与格式编制并披露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差异调节表需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阅并发表审阅意见,上市公司应在差异调节表前披露上述审阅意见。

财政税收

楼继伟:近中期推进六项税制改革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11月29日在全国税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近中期我国将积极推进六大税制改革。这六大改革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快推进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稳妥推进物业税改革;开征燃油税;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资源税制度。此外,楼继伟还针对灵活运用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税式支出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继续推进税收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提出了新要求。

节能企业有望获得企业所得税优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日前表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企业所得税优惠将按产业而不是内外资企业来制定实施。他说,届时产业综合利用、节能、节水、农业、环保、高新技术等企业有望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据了解,财政部日前已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申报及审批、财务管理、考核监督等做出全面规定。根据《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将以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重点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石油替代产品。

新企业财务通则将 即期和远期激励将更规范

财政部即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适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他企业参照执行。据专家介绍,新《通则》将与《公司法》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相衔接。《通则》明确了“职工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规范了企业即期激励和远期激励行为。即期激励作为职工工资的一部分,通过内部分配制度解决或作为提成列入管理费用。远期股权激励是从企业现有投资者既得权益中让出一部分给职工。因实施职工股权激励而回购股份的,回购数量不得超过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5%,所需资金应控制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数额之内。新《通则》关于股权激励的这些规定与《公司法》和财政部的《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相一致。

对外贸易

渣打预测中国今年贸易顺差2080亿美元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11月贸易顺差234亿美元,较10月份239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仅略有下降。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预计,今年全年贸易顺差可能达2080亿美元。

中印设定双边贸易新目标:2010年达400亿美元

中国与印度日前宣布,未来双边贸易额的理想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400亿美元。目前中印贸易额已达230亿美元。

此次中印《联合声明》提出了包括“确保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巩固贸易和经济交往”等十项战略,强调“中印全面经济和贸易关系,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产经

成品油批发经营权开放 外企民企冲击垄断格局

2006年底,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两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表示,两办法实施后,将打破国家统一配置原油资源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格局,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我国从事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我国石油市场将逐步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

大中型工业企业重视研发 四行业投入近700亿元

国家统计局日前的最新统计信息显示,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继续向少数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集中。

据统计,全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元的行业由上年的2个增加到4个,分别是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四个行业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55.6%。

国企政策性关闭破产提速 将涉及职工366万人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公布的信息,目前已有619户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完成审核。估计到2006年底,将完成总体规划项目50%的审批任务。200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全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的四年工作规划。根据该规划,从2005年到2008年,将有2000多家国企完成最后的政策性破产,涉及职工366万人。

国资委副主任、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伟表示,2006年以来,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进度明显加快,下一步要加快关闭破产项目的审批步伐,争取在2007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总体规划项目的审核工作。同时,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要把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的操作、实施作为工作重点。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8

 

2016年4~6月,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2015年度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陕西出口企业影响情况的调查工作,在完成质检总局调查任务的同时,组织开展了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专项调查,调查区域覆盖了全省(除商洛、铜川外)的所有地区。共调查66家企业,与2015年数量基本持平,涵盖了陕西地区持续稳定出口食品、农产品的企业,其中受影响的出口企业28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2.42%。出口产品涉及鲜果类、干果、果汁、蜂蜜、乳制品、酒类、蔬菜和水果类罐头、茶、调味品,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卷烟等等。陕西农食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应对,方可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动陕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出口目的国别分析

 

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WTO各成员国的习惯做法。虽然各进口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政府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对进口产品采取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均呈增加趋势。因此,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陕西的食品、农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韩国、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2015年度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个数,较之2014年度有大幅减少,主要来自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

 

2.出口企业分析

 

据调查,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主要是生产加工型企业,占总调查企业数的93.33%,流通型企业占6.67%。

 

(1)按出口企业性质分析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影响最大的为股份制性质的企业,受影响企业占同类企业的69.23%。

 

(2)按照出口规模(企业人数和企业出口贸易金额),分析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情况,影响最大的为500人及以上、出口贸易金额100(含)~1000万美元的企业,受影响企业分别占同类企业的66.67%和51.85%。

 

3.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种类分析

 

影响我省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主要有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限量要求、食品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食品微生物指标要求、食品添加剂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食品标签要求等14类,占受影响企业总数的比例分别是18.01%、15.71%、14.94%、11.49%、9.96%和9.20%。设制技术措施且影响最多的前三个国家是美国、欧盟和俄罗斯。

 

4.贸易损失分析

 

(1)因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影响造成损失的形式

 

进口国往往以我国出口的食品农产品不能满足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为由,采取取消订单或对货物进行扣留、销毁、退回、改变用途、口岸处理、降级等处理方式,致使我企业出口成本增加,遭受经济损失。2015年丧失订单是造成损失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在全部损失形式中所占比例为38.3%,其次是降级处理、退回货物、改变用途,在全部损失形式中占比分别为19.15%、14.89%和8.51%。设制技术措施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家。

 

(2)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分析

 

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在2015年度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直接损失总额为1233.2万美元,是2014年度的5倍多。作为陕西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给陕西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带来造成的直接损失最大,占总损失额的33%,欧盟、俄罗斯、台湾、加拿大和东盟排第二到第五位,在直接损失总额中的比例是25%、14%、12%和5%。

 

(3)为适应进口国技术要求而发生的新增成本情况

 

为满足进口国家对产品的新要求,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需要对产品进行测试、检验、认证、注册或改进产品生产技术、更换产品包装及标签、对产品进行其他处理或办理其他手续,从而增加了出口成本。据调查,2015年度陕西食品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新增成本总计307.69万美元,是2014年度新增成本的一半。因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造成出口企业新增成本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相应新增加成本分别为110.3万美元、69万美元、60.9万美元和40万美元,合计占食品农产品出口新增成本总额的91%以上。

 

二、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

 

1.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在调查问卷中,针对陕西食品农产品企业在出口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共设计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反补贴、配额、许可证、关税、汇率等7个项目供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技术性贸易措施居于首位,汇率第二,关税第三,其后依次是许可证、配额和反倾销,与2014年相同。

 

2.企业在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

 

在调查问卷中,针对企业在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采取的做法,划分了以下9个项目,包括:向国家质检部门报告;向商务部门报告;向我驻外使馆报告;向行业商协会报告;向其他主管部门报告;与国外进口商交涉;不寻求任何解决方式不再出口或寻求新市场;加强管理,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其他。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加强管理,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43次,排在第一位;选择“向国家质检部门报告”的次数为37次,排在第二位;选择“与国外进口商交涉”的33次,排在第三位。上述三项合计数为113次,占全部选项次数68.5%。

 

3.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主要来源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其次是国外经销商提供的信息、我国行业协会和商会、媒体(报刊、杂志、电视等)等。

 

4.企业认为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设定了9项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制约的主要原因供企业选择(可多选)。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选择最多的是为达到国外要求导致成本过高,其次是国外检验检测项目繁多,第三不了解国外规定,第四是认证、注册周期长费用高,第五是生产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外技术要求、标准、限量等。

 

5.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希望得到的帮助

 

大多数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及时提供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最新信息、技术指南和咨询”,其次是“搭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强化认证认可工作,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这种状况反映出企业仍然迫切需要相关机构及时提供有关的最新信息和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技术指导。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结合陕西外贸经济发展形势和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从调查数据看。2015年陕西有42.42%的出口农食产品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2014年下降22%,看似影响明显降低,但这仅是遭遇国外技术措施影响的企业数量减少。实际上,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直接损失总额为1233.2万美元,是2014年度的5倍多;造成直接损失的国家和地区除以往的美国等国家外,新增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西亚、印度和台湾。透过现象看实质,我省出口食品农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不断加大,应引起各政府部门、出口企业的足够重视。

 

2.在调查的66家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中,其中私有经济企业37家,股份制企业13家,二者之和占总出口企业数的75.76%。这两类企业,出口额在100-1000万美元的20家,占全部出口额100-1000万美元企业数的74.07%;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7家,占全部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企业数的77.78 %。然而受影响的企业数也最多24家,占受影响总数的85%以上。一方面说明他们是陕西食品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同时表明,在扩大出口、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他们也是政府扶持和指导的重点。

 

3.和李克强总理对质量强国都有重要论述。强调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陕西2016年上半年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主要是加工贸易发展,以集成电路、存储芯片、固态硬盘等为主的机电产品成为我省外贸出口主导产品。食品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创品牌,仍需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和企业共同推进,这也是扩大出口,解决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之一。

 

4.技术性贸易措施已被纳入国家安全关注范畴。这表明检验检疫部门的责任更重。所以,面向企业,我们应加强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最新信息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最新信息、技术指南和咨询服务;强化对出口农食产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指导,要继续加大推行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及时更新国标,强化检测平台、认证,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互认机制。面对国门安全,我们应结合产业结构及发展、生态环境、国家资源等国情,研究制定相关系列法律、规章、政策、技术标准等等措施,提升保护我国国门安全的门槛,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评议工作,将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有歧视性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结束在评议阶段,最大限度降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陕西出口企业的影响。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9

试点“营改增”应税服务免抵退税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管理办法(暂行)〉的公告》(2012年第13号公告,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自2012年1月1日起,上海试点地区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后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并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计算

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相应的进项税额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不包括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政策的应纳增值税税额),未抵减完的部分予以退还,其退税率为在境内提供对应服务的增值税税率。如同时有货物出口的,可结合现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公式一并计算免抵退税。零税率应税服务是按照取得的全部价款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后的余额计算免抵退税额。

办理免抵退税的程序

一是出口退(免)税认定。办理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前,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免)税认定,并提供以下资料:(1)银行开户许可证;(2)从事水路国际运输的应提供《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从事航空国际运输的应提供《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且其经营范围应包括“国际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从事陆路国际运输的应提供《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且《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应包括“国际运输”;从事对外提供研发设计服务的应提供《技术出口合同登记证》。如果在认定之前发生了零税率应税服务,应及时补办出口退(免)税认定,再按相关规定申报免抵退税。二是免抵退税申报。应在财务作销售收入次月(按季度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的为次季度)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纳税和免抵退税相关申报,并于收入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免抵退税。三是免抵退税申报资料。零税率应税服务应按不同服务项目分别提供资料。

不予办理免抵退税的范围

一是从境内载运旅客或货物至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从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载运旅客或货物至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在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载运旅客或货物,不属于国际运输服务。同时,向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单位提供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不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其业务应按规定征收增值税。二是新办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自发生首笔零税率应税服务之日(国际运输企业以提单载明的日期为准,对外提供研发、设计服务企业以收款凭证载明日期的月份为准)起6个月内提供的零税率应税服务,按月分别计算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税务机关对6个月内各月审核无误的应退税额在当月暂不办理退库,在第7个月将各月累计审核无误的应退税额一次性办理退库。自第7个月起,新办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的零税率应税服务,实行按月申报办理免抵退税。

放宽外贸企业免退税相关业务

调整视同内销货物进项税额抵扣审批时限。出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货物进项税额抵扣有关问题的公告》(2012年第21号公告)明确,对外贸企业申请开具《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以下简称《证明》)的时限进行调整,由原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货物进项税额抵扣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65号)规定的,自出口退税申报期限截止之日的次日起30天内开具《证明》,调整为可在各项单证收集齐全后继续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证明》,放开了外贸企业因各种原因无法按原规定开具《证明》的时限。

出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企业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办理出口退税有关问题的公告》(2012年第22号,以下简称22公告)明确,自2012年6月1日起,外贸企业可使用经税务机关审核允许纳税人抵扣其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相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出口退税,并明确划分了四类特殊情况的范围。

规定四类允许抵扣进项发票申报出口退税的范围

22公告在原丢失增值票专用发票及取得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办理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将稽核比对异常和逾期认证增值专用发票两类情况并入特殊问题处理的范围进行明确,即发生以上四类情况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经税务机关审核认可后,并符合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规定的,在外贸企业申报出口退税时,经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比对稽核信息、审核检查信息和协查信息无误后,可以作为合法凭证办理出口退税。

四类特殊情况申报出口退税的办理

外贸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提供经税务机关审核允许纳税人抵扣其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主要分为四类情况:

丢失增值票专用发票 22公告重申,外贸企业在申报出口退税时,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6]156号)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允许抵扣已丢失抵扣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在认证相符后按以下两种方式办理:一是丢失发票联和抵扣联的,应凭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及销售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经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进行申报出口退税。需注意,如果丢失前未认证的发票,外贸企业应凭销售方提供的相应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认证相符后再申报出口退税。二是丢失抵扣联的,只凭发票联复印件就可以申报出口退税。需注意,丢失前未认证的,应先用发票联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并凭发票联复印件申报出口退税。

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 22公告重申,外贸企业取得《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的批复》(国税函[2008]607号)规定的允许抵扣的按非正常户登记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申报出口退税时,如果销售方已申报并缴纳税款的,由销售方主管税务机关出具书面证明,并通过协查系统回复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可以作为合法凭证申报出口退税。

稽核异常增值税专用发票 22公告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3号)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允许抵扣的稽核比对结果属于异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外贸企业在申报退税时,可以作为有效凭证进行申报。即经区县主管局长批准,税务机关管理部门对审核检查结果因属于“企业操作问题”和“税务机关操作问题或技术问题”,符合税法规定抵扣条件的,允许其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发票,可以用于申报出口退税。

逾期认证增值专用发票 22公告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外贸企业取得《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50号,以下简称50公告)规定的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申报办理出口退税。50公告规定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真实交易但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六种范围内的,如果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认证或者稽核比对发票而不能实现抵扣的,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由国家税务总局认证、稽核比对无误后,可以作为允许抵扣的凭证。而22公告针对50号公告逾期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适当放宽了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对逾期认证或者稽核比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比照50号公告允许抵扣的规定,可以作为申报出口退税的凭证。如果原件丢失的,也可以凭复印件进行办理。

四类特殊情况发票申报出口退税注意的事项

外贸企业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人才培养模式;问卷调查及走访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企业需要大量既掌握国际贸易商务知识与技能,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则成为国际贸易企业相互沟通、促进业务开展、顺利达成交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等贸易活动的重要桥梁。作为国际电子商务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明确、清晰、积极、有人情味、有说服力电子商务邮件和沟通是有效的剂,能够帮助克服文化障碍,是英语核心能力之一。因此,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对外贸从业人员尤为重要。笔者以南京市100家中对外贸易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走访,发现目前的用人单位对新进人才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满意度并不高,本研究试图从校企合作视角探讨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一、现状及其问题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包括一般贸易信函、贸易流程信函、商务社交信函、公司内部信函、及求职任职信函。[1]89参考目前的本科及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一些学者的研究[2]34-41[3]30-34,问卷精选了与目前高校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内容相关度极高的8种商务写作知识与技能,下表是用人单位对这8种商务英语写作知识与技能满意度的评价。表1企业对毕业生“商务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满意度(单位%)表1表明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从业人员的商务英语写作知识与能力的总体满意度不高,除了收发英文电子邮件以外,其他7种技能满意率都较低。写商务英语报告满意率为19%,不满意率为16%,不满意率为6%;写英文会议纪要的不满意率为16%;写商务备忘录不满意率为11%,准备并参加英文展会的满意率为29%,不满意率为6%。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差,除了能完成简单的收发电子邮件,其它商务英语写作能力有待在实践中提高。商务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真实商务语境下的写作能力的人才,研究表明目前现有的高校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普遍存在教材的材料和任务真实性不高[1]90[4]156-158,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问题[5]24-28。任务的真实性创造的语境合乎二语习得者的情趣,是可能想象的,能鼓励二语习得者使用交际策略,激发自然交际的需要,有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生活需要,使二语习得者意识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有意义、有能力完成的[4]158。让学生直接从事商务交际活动的实务训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与课堂教学相关信息和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真实语料的过程,能帮助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目标明确的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真实语境下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因此,从企业角度探讨商务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校企共建教师队伍等三个方面探讨商务英语写作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外贸公司的培养模式途径

1.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目前大多数院校采取的“2+1+1”的教学模式,把基础语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三种能力要求结合起来。2年校内基础课程,1年校内专业方向课程,1年企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遵循语言习得和能力培养规律,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需要在1年的专业课程方面刻苦钻研,通过系统课程设计,有效实施以“商务模拟实训室”和“虚拟职场情境体验室”等虚拟情景模拟教学,给学生创设包括电子邮件往来,备忘录等公司内部信函,社交场合信函,商务报告写作,参展布展等外贸函电写作的真实语境。除了与外贸企业签定实习基地以外,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上及时到企业实习,直接参与外贸经营活动,把商务英语写作的理论学习和定岗实习实训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模拟最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写作人才培养模式,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这些校内外实训、实习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依靠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学习者可以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加深对商务活动体验和理解,增强商务英语写作能力需求的内涵建构。

2.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教材研究发现目前市场上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严重滞后于国际贸易真实情景、教材内容重合率高、覆盖体裁内容较窄、任务缺乏真实性、立体化建设不足、练习设计总量不足、形式单一,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者缺乏真实商务语境的实践工作经验等问题[1]87,因此建设符合真实商务语境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尤为重要。基于问卷调查和企业走访,在外贸实践中最常见贸易流程信函包括:询盘回盘、报盘还盘、下单及确认、合同及其条款细则、付款、包装及唛头、装运、申诉及理赔、催款、函货代、保险、各类单证等。最常见的公司内部信函信函涵盖了备忘录、招聘、便条、通告、通知、会议纪要、日程安排等;外贸公司常用的商务社交信函包含感谢信、邀请信、祝贺信、慰问信、道歉信等。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精英参与商讨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安排,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对商务英语写作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基于我校扎根于南京、服务南京的发展战略,编写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通过企业调查收集各类真实商务语境下相关商务信函案例,把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商务英语写作的案例直接带回编写入教材,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调整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内容及其布局,编写适应外贸实践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另一面可以根据企业实践需求开设会展英语写作,国际商务谈判,商务报告写作等课程,把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到实处,培养适应国际贸易需求的商务英语写作人才。

3.校企合作共建教师队伍。调查表明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相关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1]90,实践教学时环节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校企合作模式下,高等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需要从多种渠道来提升培养商务英语写作教师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课程模式。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外贸企业对商务英语写作人才需求,制定“双师”型商务英语写作教师培训规划,定期组织教师去实训基地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派遣商务英语写作教师和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广交会及各类型的外贸行业参会,从实践中掌握外贸函电写作专业技能,了解外贸岗位需求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可聘请外贸企业专家和成功公司经理等具有丰富的外贸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定期到学校为商务英语写作专业教师进行实训知识培训,培养优秀的“双师”商务英语写作教师。此外,聘请外贸公司经理到高校里做兼职教师,讲授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或与校内教师共同教授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同上一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可以为企业老师准备相关教学常规资料,确实减轻企业兼职教师准备繁杂教学资料的压力,企业教师可以为专任教师提供企业一线经验,这样校企老师相互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6]95-97要大力引进会以英语授课、有多年商场经验的人士或者获得国外商科学位的教师。提倡教师的自我终身教育,这是切实提高我国商务英语师资整体素质、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在职专业师资的培训和转型,改善教师的专业结构,适应专业教学需要。

三、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联系国际贸易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商务英语教学不容乐观。究其根本原因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如何提高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有效性地培养市场所需的语言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商务英语写作能力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依据所面向的企业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定向式的设计,使培养的人才达到企业需求。高校根据地方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合作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调整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探索适应地方外贸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章凤花.2000-2013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及研究现状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

[2]王艳艳,王光林,郑丽娜.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J].外语界,2014(2).

[3]严明.基于题材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建研究———黑龙江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4(4).

[4]章凤花.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现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