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2:00:13

外贸政策

外贸政策范文篇1

1.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面临的经济环境

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必然加快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为各国扩大进出口贸易创造条件,进而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知识经济的来临,促使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这为中国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再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目前的外贸政策主要是进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

(1)进口替代政策。进口替代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进口替论的宗旨是保护国内市场,为民族产业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使国内替代产业得以发展,就要使用提高关税、实行数量限制、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以使国内工业在少竞争、无竞争的条件下发育成长。

(2)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政策的出发点是以出口为主导,它强调出口的扩大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二、我国外贸政策亟待改革的原因

1.现行外贸政策存在的弊端

(1)导致资金空转。政府积聚大量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输入美国的美元以FDI形式回流。国内过剩资金则主要集中在银行间空转,出口导向政策将经济的大量剩余转移到出口上,并以外汇形态存在,使国内金融体系更加“边缘化”。

(2)诱导企业无序竞争。在盲目鼓励出口政策的诱导下,出口商为了争取退税而不惜盲目压价出口,以出口量最大化为目标,忽视出口利润。面对政府15%的退税,企业不会去计较1%~5%的利润率。要素成本低廉,是中国产品的优势所在,但通过政策诱导企业将价格压低到市场均衡点之下,却容易被他国指责为不公平竞争,从而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3)重商主义倾向。中国目前奉行的由政府政策主导、出口导向加上部分进口替代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接近于历史上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时代,追求的是金银,今天追求的则是作为国际硬通货的外汇,这些外汇被视为是一种国家财富。为了获得这些财富,采取种种经济政策:鼓励出口,压低工资,维持低利率、高储蓄率等等。

2.除了外贸政策自身存在的缺陷外,还有其他一些很重要的原因使得外贸政策的改革势在必行

(1)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目前,我国许多出口商品在出口数量猛增的同时,价格却大幅下跌。出口商品量增价跌造成国内能源、资源浪费和经济利益外流,恶化了外贸条件。

(2)外贸结构不合理,缺乏自主品牌,影响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出口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的数量增长型,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同时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我国的出口规模虽然快速增长,但获益很少。

(3)贸易摩擦不断并且近年来我国一直是WTO成员国反倾销调查的主要目标国。

三、我国外贸政策改革的方向

1.加快外贸体制改革

应该建立便利、公平的外贸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便利、公平的运行环境,降低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充分调动各类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建立积极、稳定的外贸促进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资金为保障,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体现稳定性和公共性的新型外贸促进机制;建立快速、高效的外贸监控和反应机制,积极做好加入WTO后的应对工作,建立和完善快速、有效的监控和保护机制,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建立规范、透明的外贸管理机制,加强外贸管理立法工作,改善管理办法,简化行政审批,进一步增强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外贸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建立机制完善、协调有效的外贸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改革进出口商会制度,鼓励发展各类外贸咨询和法律服务机构,真正发挥中介组织在外贸发展中的协调促进作用。

2.完善外贸法律法规

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必须根据外经贸体制和外经贸发展的需要,按照WTO规则和我国在加入WTO谈判中的承诺,全面充实、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外经贸法律、法规和规章。

3.完善外经贸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切实有效地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功能,积极配合国家宏观产业和外贸政策,扩大出口信贷业务规模,发展进口信贷。第二,要尽快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在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同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立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双重支持、有机结合功能互补和高效互补的融资机制。

4.整顿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一是打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加快建立内外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

5.主要依靠增加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四、改革的建议

1.改变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4.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防止陷入“引进依赖”陷阱;

6.建立更合理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

[摘要]作者通过对我国外贸政策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外贸易政策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在对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外贸政策的改革方向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外贸政策改革方向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璐璐.我国外贸政策亟待调整的原因及走向[J].党政干部学刊,2006,(07).

[2]王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外贸政策范文篇2

1.贸易摩擦加剧

我国现行外贸政策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地增加,导致了我国与主要工业国家的贸易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我国贸易呈逆差的国家,为了扭转贸易逆差,以各种理由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最终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急剧增加。这一倾向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更加明显。2002年对我国立案最多的国家是与我国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美国对我国立案调查14起,其中反倾销12起,特别保障措施2起。

2.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强调贸易顺差,在评价地方政府的业绩时,把对外贸易额的大小以及逆差和顺差作为标准之一,地方政府因此千方百计地促进出口,更多地关注出口创汇。为了争夺出口市场,很多企业甚至以低价竞销为手段,导致出口价格持续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造成我国外贸的“贫困化增长”。

3.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

由于我国外贸长期处于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远远超出其最合适的水平。2001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了2300亿美元,接近1年2435亿美元的进口规模,是短期债务170亿美元的14倍。至2003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386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居世界第一。由此导致了其他国家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人民币如果升值将使外商投资大量减少,这样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减少二到三个百分点,这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出口与国内发展相脱离

我国在贸易体制改革中采取了进口保护与出口鼓励政策的措施,其结果一方面出现了大量“体外循环”的加工贸易,另一方面国内也建立了许多新兴产业。这种情况导致了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的生产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增加,贸易与国内工业发展相脱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对出口政策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

1.出口政策趋同导致政策失效

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普遍实行了鼓励出口的政策。这种开放国家政策趋同的现实,导致了政策的失效,即所谓的“合成谬误”。在国际市场上,如果只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但是,如果很多国家也实施同样的政策,由于供给急剧增加,需求相对保持不变,从而导致贸易价格急剧下降,贸易条件恶化甚至崩溃,造成所有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国家的“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2.世界贸易体系面临崩溃

日本在不违反世贸组织法规的情况下,以激进的贸易政策把其他国家的工业摧毁无遗。随着中国进入世贸组织,这个问题还会恶化。如果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继续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大量出口廉价产品,在全球市场中与美、日、欧产品竞争,此时全球的贸易体系可能面临崩溃。自由贸易体系之所以能够维持至今,完全是因为中国和印度没有效仿日本。如果中国以此作为范例,照日本的方子抓药,现有的制度绝对撑不下去(查理德·隆沃思,2002年)。

3.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确定

国际有关研究显示:从1975—1994年之间出口增长最快的25个国家来看,如果按不变价格来看,很多出口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的国家(地区)却未必经历了经济的更快增长。1998年,经过分析哥伦比亚、墨西哥、摩洛哥的数据后,发现几乎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出口本身能获得更高的效益。1995年和1998年对美国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虽然出口企业在规模、生产率和增长方面相对非出口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就此断定是出口本身导致这样的结果。效益好似乎决定了企业处于出口状态,而不是相反。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决策者本末倒置,过分强调出口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出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种倾向受到严重的挑战。

4.历史经验

一方面,从美、俄、日三个大国的发展道路和成败经验来看,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出口导向和单纯的投资主导可以取得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但最终要面对内需扩张的转换,转换不好就会出现经济问题甚至是经济危机,俄罗斯、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我国的出口增长奇迹名不符实,存在巨大的差距。对于出口乃至外资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有关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官方和主流学派所提供的数据不足以证明国内经济正在走外向化的道路,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国民经济是由出口带动的,更不能肯定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改善国内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而言,出口只起到了一个间接的作用,我国经济在过去20年的增长更多是依靠内部规律。

三、对进口政策及其作用的重新认识

1.进口与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GDP增长率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实例也可以佐证这一点。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功于高科技产业及高新技术的进口。同时,以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口为例,进口中间产品或许同经济增长没有直接关系,但其潜在联系不容忽视。因为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的专业化中间产品很难依靠本国提供。限制我国获得这些中间产品的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会贯穿于整个经济之中。

考察我国1980—1999年国民经济的有关数据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年份,经济增长反而趋缓,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

(2)我国的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进口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用GDP增长率表示)呈上升趋势,而在进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只是进口增长率的变化幅度更大,而且其在时间上有先于GDP增长率变化的趋势,很明显,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进口参数对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出口参数则没有进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贡献那样显著。在同样的增长率下,进口大约比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一倍。

2.进口与就业

人们总是认为进口会冲击国内产业,增加失业。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因情形不同而不同。最有利的情形是伴随进口扩大的产业升级,随着生产要素流向高效率产业,劳动力也随之流向高效率产业。在灵活的经济结构中,如果高效率产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就业弹性,进口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相比之下,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有关研究表明:如果汽车产业的工人因失业而转移,在相同产业增长率的条件下,转移到电脑或芯片业可能过剩,转移到软件业可能不足。

显然,经济增长不仅来自技术创新,同时还来自进口带来的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所以,不应当片面看待进口对就业率的负效应作用。在我国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今天更是如此。

3.进口与保护

我国实施进口限制,主要出于国家财政收入和保护国内有关企业和产业的考虑。但是我国的进口限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我国的高关税政策并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首先,高关税只是给走私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次,进出口企业为了获得进出口许可证或进出口自主权而进行“寻租”活动,使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利益被政府官员和企业获得。有关研究显示:在我国降低进口关税提高进口自由化程度,不仅会抑制走私,而且通过海关过货的进口规模会大幅度增加,即使税率降低,关税总额的规模也会继续增加。

(2)保护对象发生错位。我国的进口限制本意是要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但是,我国现行关税保护的却是整个中国市场。但是,在很多行业里,外商企业在中国的整个市场中有很大的份额,有的甚至达到垄断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保护的对象实际上是外商企业,而不是我国的幼稚产业和民族产业。

(3)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差距较大。长期以来,我国关税水平“名不符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的名义关税税率为35.6%,而实际征收税率仅为2.7%。实际征收税率不仅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税率水平,甚至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可见我国关税的虚保护现象十分严重。这一现象不仅没有达到保护的效果,反而成为别国的把柄。

4.进口与出口

进口增长是出口竞争力提高和出口扩大的基本保证,只有适度的进口,才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才能使出口产品不断升级,从而具有国际竞争力。

(1)进口是出口的保证。进口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瓶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进口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突破资源和技术的约束,为发展经济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2)进口有利于形成潜在的出口。人们的消费并不总是由国内的产品来满足的。满足国内对外国产品的潜在需求,能够实现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改变消费方式和习惯,形成新的消费市场。由此带动我国相关生产领域的变化,导致新的投资生产。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彩电、手机等产业,开始时,我国的这些消费品都是进口的,然后国内企业开始模仿生产直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开始大量出口,成为出口大国。

(3)进口可以带来外来竞争压力。外来竞争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和体制垄断,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利于培育新的出口增长动力,形成有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新的出口部门和竞争性产业,为我国的持续出口打下基础。

四、调整我国现行外贸政策的新思路

1.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外互补型经济转变

内外互补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从全球视角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放弃以前只是单方面利用国外或国内资源的出口政策或进口政策,把进口和出口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整体。这种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设备和材料的进口增长有利于形成新的出口增长动力,形成有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新的出口部门和竞争性产业。

(2)进口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综合效益的改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进口有利于减少与贸易伙伴的摩擦和争端,在此基础上,进口才可能是可持续的和有保证的,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内外部经济的相对平衡。

(4)出口应该为进口空出新的产品市场和产业空间,为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和产业的升级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

2.构建资源安全贸易体系

资源安全贸易体系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保障我国获得发展所必需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不断改善我国资源供给的态势,使得我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中逐步趋于有利地位,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实现国际间资源互补与转换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今天,自然资源的国别属性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还是一味的强调资源自给,国家不得不开发高成本的资源,将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下降,最终导致战略上的不安全。但完全依赖国际市场也会导致一系列的风险,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国市场是资源战略的惟一选择。

我国现实的选择就是适度的增加进口。所谓适度的增加进口,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国际贸易长期健康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采取的加大进口力度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一方面,我国的进口应该以国内比较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原材料为主,另一方面,应该以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为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外贸政策与外资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目前,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环境里,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这给我国的政策制定带来了挑战。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国际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政策合力,实现政府预期的政策目标。单独地实行贸易限制政策,或单独地实行外资限制政策,均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它们分别具有多重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既可能交叉、重合,也可能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抵消效果。

如果国际贸易受到限制而国际直接投资没有受到限制,那么限制国际贸易的政策就不能发挥作用,国际投资也就会替代国际贸易。例如,如果政府以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或建立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那么,就会导致进口替代型外国直接投资。同样,如果国际直接投资受到限制而国际贸易没有受到限制,那么限制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也不能发挥作用,国际贸易就会替代对外直接投资。例如,如果政府对某个行业限制外国直接投资,但是不限制对该类商品的进口,那么就可能导致该商品进口的增加。

另外,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引导和规范势必会对贸易产生各种影响,尤其是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更会对贸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讲,只有外资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和统一,才能促进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4.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

(1)贸易政策应该优先安排有利于产业政策实现的进口商品结构,以进口来调节产业结构,以调节产业结构来促进出口。作为管理和调节进出口贸易手段的关税体制,应从其关税结构中反映出上述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安排有利于产业政策实现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并使关税政策符合产业政策发展秩序的要求。从实物形态来看,如果国内缺乏各种投入品,那么产业发展的约束问题就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2)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从开放的角度出发,以世界产业关联为背景,追求有利于出口生产的产业目标。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重点产业的选择都以提高国内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这样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伴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根据我国的优势使产业的调整有利于实现外贸出口结构的升级换代。

5.构建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经济开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进行适度的保护。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民族经济利益越来越突出,构建贸易保护政策就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但是,不管是对出口导向型产业的扶持,还是对纯粹国内产业的扶持,要根据所选择的产业或者产业集团的特殊性质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一般来说,战略型贸易保护政策扶持的原则和依据应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产业具有盈利性,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当高的进入壁垒。

(2)本国产业必须面临外国厂商的激烈竞争或潜在竞争。

(3)与出口相关的产业,应该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

(4)扶持政策不应引起要素价格过高的上升。

(5)本国产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且增加生产会带来相当大的规模经济或学习效应。

(6)国内新技术向外国竞争厂商的外溢最少,且政府干预有助于把外国技术转移给本国厂商。

(7)研究开发和资本成本构成该产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可能领先的产品正处于产品开发、生产、研究开发的早期阶段,给予补贴可以提高外国厂商进入该产业的壁垒。

外贸政策范文篇3

一、逐步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为我国外贸企业盈利增加了机会

国际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本国经济带来利益,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内民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完全不实施贸易保护,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要在短时期内实现现代化是非常困难的。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许多国家的现代工业就是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然而,同样明显的事实是,总的来说,开放度更高的国家,获得了更高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矛盾而制定的。理性的外贸政策,应该是一种使对外贸易达到国民经济所获得的利益为最大,而需要付出的代价为最小的宏观策略。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可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所谓外向型的贸易政策,是指对内销生产与外向型生产实施同等的国民待遇,对国内市场上本国商品销售与外国商品销售并无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没有歧视性的政策一般被看作促进进口的政策。与之相对比,内向型的外贸政策,更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这种做法就是进口替代政策。

1978年以前,我国经济实施的是典型的内向型外贸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外贸政策逐渐向外向型转变,将沿海地区行之有效的对外开放政策逐渐扩展到内陆腹地,全面主动地降低关税。进口关税总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5.9%,降到目前的10%左右,并且承诺将继续下降。同时,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的范围大大缩小;9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已经放开经营;鼓励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鼓励发展规模经济;提倡并严格要求外贸企业的发展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1]。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整体经济改革开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地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通过不断实施外向型的外贸政策,从进一步建立我国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入手,不断地弱化对进出口贸易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增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进出口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引导我国外贸企业走上了一条统一政策、平等竞争的轨道,为外贸企业创利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进一步研究国际市场是我国外贸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影响国内外贸企业创利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商品的国际市场,都是竞争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商品的市场价格越低,人们愿意购买商品的数量就越多。国际市场的价格,总是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国际市场的总体态势是供过于求。在这方面,国际市场的情形与国内市场的情形是一致的。对此,我国外贸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对于某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特别是对一些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商品来说,国际市场的前景是广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它仍然是卖方市场,市场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外贸企业研究的问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贸易量(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加速增大,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近十年来,国际市场需求总的变化趋势是:

(1)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2)精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3)对知识、技术产品及现代化的服务市场需求明显呈上升趋势;

(4)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5)产销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大量参与国际贸易。

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一致的。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而高知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一般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总体上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世界贸易格局基本变化的结果,显然有利于以出口高知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长达一百多个月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的情形,主要就是得益于国际市场的这种贸易格局。同时,这一贸易格局不利于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高技术产品为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20世纪50~60年代,以劳尔·普雷维什和汉斯·辛格为首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流派认为,初级产品的出口不仅将面临需求增长呆滞的状况,而且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于欠发达国家进口的制成品价格而言将会下降。这就是著名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观点[2]。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曾经多次试图提高某些出口商品的价格。在1974年联合国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决议中,有一个建议,呼吁达成一项稳定和提高原料价格的国际性“商品协定”。要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必须限制产量。当大部分生产国与消费国一起参与时,限制生产的办法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譬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以限产的办法来阻止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下降。

为了稳定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这种努力目前为止还在继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的80~90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产品总体结构层次正在提高,由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个变化趋势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特征,首先,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大多数是低档工业品,如服装、玩具、中低档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其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差,出口规模的扩大仍以数量型扩张为基本特征。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尽管如此,为抵消产品价格下跌所引起的出口规模下降,只有采用不断扩大初级产品出口的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就要千方百计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深入研究国际市场营销学,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按国际市场订单组织生产,这样才能逐渐变被动为主动,逐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渐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先期开放地区,如深圳、广州、厦门等地区,新兴的外贸企业几乎都是按国际市场的订单来组织生产和组织出口。由香港转入内地的生产企业,其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外,这些企业的营销理念,对我国沿海地区外贸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信息意识,增强盈利能力

信息来源的迅速与否,在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信息都非常重视。丰田汽车公司曾有句名言:“汽车是靠情报人员卖出去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曾对中国的家用电器市场和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测算和实地考察,甚至把我国二百多个城市的电器价格、电力供给量都摸得一清二楚。松下电器是在拥有大量中国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针对中国家用电器市场特点开发出适合中国居民消费习惯的产品后,才开辟了中国市场,获得了非常丰厚的企业利润的[6]。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报道,世界最大的贸易量发生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之间,这些国家每年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企业,则往往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同欧美市场发生转口贸易关系。譬如,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外贸企业,都参与经营非洲的转口生意。在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的业务中,一般介入国际市场的程度都比较低,因而往往对中间人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国际市场的许多相关信息一般也是依赖于以往的贸易伙伴提供。所以,要加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化信息意识是当务之急。美国著名的麦克劳—希尔公司首席代表哈特曼曾经指出,中国外贸企业当前最需要的仍然是市场信息[3]。

最近,美国进口商协会主席菲力浦·W·柏德也在北京表示,中国外贸企业如能进一步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就会大大增强美国进口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信心,从而扩大中国外贸企业对美国出口商品的份额[3]。

四、正确对待国际区域的贸易保护,增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国际经济环境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来看,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加强,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创利,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设明显地加快了进程。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资本、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比较优势原理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各成员国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利润的空间。

另外,这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加强,也带来了排他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的负面影响,使这些经济组织外和经济组织间各个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经济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国家更加强调管理贸易,对国际贸易的管理手段和保护手段更为繁多和隐蔽。新的技术壁垒、标准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限制措施,更多地取代了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条款规定,参加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等安排的一些成员所享受的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待遇可以不给予其他WTO成员)。

各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和各国贸易争端的加剧,使得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风险。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的经营实力受到制约,原有经营格局难以规避国际市场上常常出现的各种风险,原有的经营方式受到了来自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极大限制。

综上所述,我国外贸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开放外贸管制,鼓励各种形式,特别是大型生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参与对外贸易业务。鼓励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

(2)进一步推行外贸制,强化专业分工,以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经营水平。

(3)我国外贸企业要进一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强化人才开发战略、信息管理战略和国际营销战略。

(4)要进一步研究世贸(WTO)规则,趋利避害。

(5)我国外贸企业要特别注意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优势。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要有企业自身的秘密武器。

【参考文献】

[1]杨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中国加入WTO的政策导向[J].管理世界,2001(6):20-22.

[2]王亚星.我国加入WTO的深层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1(6):17-19.

[3]龙永图.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J].前沿论坛,2000(7):7-9.

[4]刘永.加入WTO与国内利益关系的调整[J].求是,2000(2):23-25.

外贸政策范文篇4

一、逐步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为我国外贸企业盈利增加了机会

国际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本国经济带来利益,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内民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完全不实施贸易保护,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要在短时期内实现现代化是非常困难的。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许多国家的现代工业就是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然而,同样明显的事实是,总的来说,开放度更高的国家,获得了更高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矛盾而制定的。理性的外贸政策,应该是一种使对外贸易达到国民经济所获得的利益为最大,而需要付出的代价为最小的宏观策略。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可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所谓外向型的贸易政策,是指对内销生产与外向型生产实施同等的国民待遇,对国内市场上本国商品销售与外国商品销售并无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没有歧视性的政策一般被看作促进进口的政策。与之相对比,内向型的外贸政策,更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这种做法就是进口替代政策。

1978年以前,我国经济实施的是典型的内向型外贸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外贸政策逐渐向外向型转变,将沿海地区行之有效的对外开放政策逐渐扩展到内陆腹地,全面主动地降低关税。进口关税总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5.9%,降到目前的10%左右,并且承诺将继续下降。同时,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的范围大大缩小;9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已经放开经营;鼓励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鼓励发展规模经济;提倡并严格要求外贸企业的发展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1]。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整体经济改革开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地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通过不断实施外向型的外贸政策,从进一步建立我国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入手,不断地弱化对进出口贸易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增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进出口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引导我国外贸企业走上了一条统一政策、平等竞争的轨道,为外贸企业创利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进一步研究国际市场是我国外贸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影响国内外贸企业创利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商品的国际市场,都是竞争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商品的市场价格越低,人们愿意购买商品的数量就越多。国际市场的价格,总是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国际市场的总体态势是供过于求。在这方面,国际市场的情形与国内市场的情形是一致的。对此,我国外贸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对于某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特别是对一些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商品来说,国际市场的前景是广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它仍然是卖方市场,市场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外贸企业研究的问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贸易量(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加速增大,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近十年来,国际市场需求总的变化趋势是:

(1)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2)精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3)对知识、技术产品及现代化的服务市场需求明显呈上升趋势;

(4)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5)产销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大量参与国际贸易。

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一致的。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而高知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一般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总体上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世界贸易格局基本变化的结果,显然有利于以出口高知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长达一百多个月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的情形,主要就是得益于国际市场的这种贸易格局。同时,这一贸易格局不利于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高技术产品为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20世纪50~60年代,以劳尔·普雷维什和汉斯·辛格为首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流派认为,初级产品的出口不仅将面临需求增长呆滞的状况,而且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于欠发达国家进口的制成品价格而言将会下降。这就是著名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观点[2]。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曾经多次试图提高某些出口商品的价格。在1974年联合国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决议中,有一个建议,呼吁达成一项稳定和提高原料价格的国际性“商品协定”。要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必须限制产量。当大部分生产国与消费国一起参与时,限制生产的办法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譬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以限产的办法来阻止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下降。

为了稳定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这种努力目前为止还在继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的80~90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产品总体结构层次正在提高,由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个变化趋势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特征,首先,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大多数是低档工业品,如服装、玩具、中低档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其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差,出口规模的扩大仍以数量型扩张为基本特征。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尽管如此,为抵消产品价格下跌所引起的出口规模下降,只有采用不断扩大初级产品出口的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就要千方百计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深入研究国际市场营销学,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按国际市场订单组织生产,这样才能逐渐变被动为主动,逐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渐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先期开放地区,如深圳、广州、厦门等地区,新兴的外贸企业几乎都是按国际市场的订单来组织生产和组织出口。由香港转入内地的生产企业,其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外,这些企业的营销理念,对我国沿海地区外贸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信息意识,增强盈利能力

信息来源的迅速与否,在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

的外贸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信息都非常重视。丰田汽车公司曾有句名言:“汽车是靠情报人员卖出去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曾对中国的家用电器市场和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测算和实地考察,甚至把我国二百多个城市的电器价格、电力供给量都摸得一清二楚。松下电器是在拥有大量中国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针对中国家用电器市场特点开发出适合中国居民消费习惯的产品后,才开辟了中国市场,获得了非常丰厚的企业利润的[6]。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报道,世界最大的贸易量发生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之间,这些国家每年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企业,则往往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同欧美市场发生转口贸易关系。譬如,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外贸企业,都参与经营非洲的转口生意。在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的业务中,一般介入国际市场的程度都比较低,因而往往对中间人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国际市场的许多相关信息一般也是依赖于以往的贸易伙伴提供。所以,要加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化信息意识是当务之急。美国著名的麦克劳—希尔公司首席代表哈特曼曾经指出,中国外贸企业当前最需要的仍然是市场信息[3]。

最近,美国进口商协会主席菲力浦·W·柏德也在北京表示,中国外贸企业如能进一步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就会大大增强美国进口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信心,从而扩大中国外贸企业对美国出口商品的份额[3]。

四、正确对待国际区域的贸易保护,增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国际经济环境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来看,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加强,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创利,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设明显地加快了进程。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资本、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比较优势原理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各成员国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利润的空间。

另外,这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加强,也带来了排他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的负面影响,使这些经济组织外和经济组织间各个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经济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国家更加强调管理贸易,对国际贸易的管理手段和保护手段更为繁多和隐蔽。新的技术壁垒、标准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限制措施,更多地取代了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条款规定,参加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等安排的一些成员所享受的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待遇可以不给予其他WTO成员)。

各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和各国贸易争端的加剧,使得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风险。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的经营实力受到制约,原有经营格局难以规避国际市场上常常出现的各种风险,原有的经营方式受到了来自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极大限制。

综上所述,我国外贸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开放外贸管制,鼓励各种形式,特别是大型生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参与对外贸易业务。鼓励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

(2)进一步推行外贸制,强化专业分工,以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经营水平。

(3)我国外贸企业要进一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强化人才开发战略、信息管理战略和国际营销战略。

外贸政策范文篇5

一、逐步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为我国外贸企业盈利增加了机会

国际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本国经济带来利益,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冲击着国内民族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完全不实施贸易保护,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要在短时期内实现现代化是非常困难的。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许多国家的现代工业就是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然而,同样明显的事实是,总的来说,开放度更高的国家,获得了更高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矛盾而制定的。理性的外贸政策,应该是一种使对外贸易达到国民经济所获得的利益为最大,而需要付出的代价为最小的宏观策略。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可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所谓外向型的贸易政策,是指对内销生产与外向型生产实施同等的国民待遇,对国内市场上本国商品销售与外国商品销售并无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没有歧视性的政策一般被看作促进进口的政策。与之相对比,内向型的外贸政策,更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这种做法就是进口替代政策。

1978年以前,我国经济实施的是典型的内向型外贸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外贸政策逐渐向外向型转变,将沿海地区行之有效的对外开放政策逐渐扩展到内陆腹地,全面主动地降低关税。进口关税总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5.9%,降到目前的10%左右,并且承诺将继续下降。同时,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的范围大大缩小;90%以上的出口商品都已经放开经营;鼓励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鼓励发展规模经济;提倡并严格要求外贸企业的发展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1]。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整体经济改革开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地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通过不断实施外向型的外贸政策,从进一步建立我国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入手,不断地弱化对进出口贸易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增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进出口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引导我国外贸企业走上了一条统一政策、平等竞争的轨道,为外贸企业创利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进一步研究国际市场是我国外贸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影响国内外贸企业创利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商品的国际市场,都是竞争性市常在国际市场上,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其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越高,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少;商品的市场价格越低,人们愿意购买商品的数量就越多。国际市场的价格,总是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国际市场的总体态势是供过于求。在这方面,国际市场的情形与国内市场的情形是一致的。对此,我国外贸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对于某些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特别是对一些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商品来说,国际市场的前景是广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它仍然是卖方市场,市场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外贸企业研究的问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贸易量(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加速增大,贸易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近十年来,国际市场需求总的变化趋势是:

(1)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2)精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呈上升趋势;

(3)对知识、技术产品及现代化的服务市场需求明显呈上升趋势;

(4)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5)产销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大量参与国际贸易。

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是一致的。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而高知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一般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总体上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世界贸易格局基本变化的结果,显然有利于以出口高知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长达一百多个月的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的情形,主要就是得益于国际市场的这种贸易格局。同时,这一贸易格局不利于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高技术产品为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20世纪50~60年代,以劳尔·普雷维什和汉斯·辛格为首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流派认为,初级产品的出口不仅将面临需求增长呆滞的状况,而且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于欠发达国家进口的制成品价格而言将会下降。这就是著名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观点[2]。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曾经多次试图提高某些出口商品的价格。在1974年联合国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决议中,有一个建议,呼吁达成一项稳定和提高原料价格的国际性“商品协定”。要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必须限制产量。当大部分生产国与消费国一起参与时,限制生产的办法是可以发挥作用的。譬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以限产的办法来阻止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下降。

为了稳定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这种努力目前为止还在继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的80~90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出口产品总体结构层次正在提高,由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这个变化趋势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的特征,首先,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大多数是低档工业品,如服装、玩具、中低档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其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差,出口规模的扩大仍以数量型扩张为基本特征。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例,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尽管如此,为抵消产品价格下跌所引起的出口规模下降,只有采用不断扩大初级产品出口的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弥补。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就要千方百计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深入研究国际市场营销学,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按国际市场订单组织生产,这样才能逐渐变被动为主动,逐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渐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加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先期开放地区,如深圳、广州、厦门等地区,新兴的外贸企业几乎都是按国际市场的订单来组织生产和组织出口。由香港转入内地的生产企业,其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外,这些企业的营销理念,对我国沿海地区外贸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信息意识,增强盈利能力

信息来源的迅速与否,在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信息都非常重视。丰田汽车公司曾有句名言:“汽车是靠情报人员卖出去的。”松下电器公司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曾对中国的家用电器市场和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测算和实地考察,甚至把我国二百多个城市的电器价格、电力供给量都摸得一清二楚。松下电器是在拥有大量中国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针对中国家用电器市场特点开发出适合中国居民消费习惯的产品后,才开辟了中国市场,获得了非常丰厚的企业利润的[6]。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报道,世界最大的贸易量发生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之间,这些国家每年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企业,则往往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同欧美市场发生转口贸易关系。譬如,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外贸企业,都参与经营非洲的转口生意。在我国外贸企业经营的业务中,一般介入国际市场的程度都比较低,因而往往对中间人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国际市场的许多相关信息一般也是依赖于以往的贸易伙伴提供。所以,要加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化信息意识是当务之急。美国著名的麦克劳—希尔公司首席代表哈特曼曾经指出,中国外贸企业当前最需要的仍然是市场信息[3]。

最近,美国进口商协会主席菲力浦·W·柏德也在北京表示,中国外贸企业如能进一步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就会大大增强美国进口商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信心,从而扩大中国外贸企业对美国出口商品的份额[3]。

四、正确对待国际区域的贸易保护,增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国际经济环境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来看,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加强,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创利,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设明显地加快了进程。国际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资本、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比较优势原理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内各成员国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利润的空间。

另外,这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加强,也带来了排他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的负面影响,使这些经济组织外和经济组织间各个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经济矛盾进一步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各个国家更加强调管理贸易,对国际贸易的管理手段和保护手段更为繁多和隐蔽。新的技术壁垒、标准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限制措施,更多地取代了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待遇条款规定,参加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等安排的一些成员所享受的经济一体化的内部待遇可以不给予其他WTO成员)。

各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和各国贸易争端的加剧,使得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在经营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风险。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的经营实力受到制约,原有经营格局难以规避国际市场上常常出现的各种风险,原有的经营方式受到了来自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极大限制。

综上所述,我国外贸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开放外贸管制,鼓励各种形式,特别是大型生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参与对外贸易业务。鼓励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向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

(2)进一步推行外贸制,强化专业分工,以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经营水平。

(3)我国外贸企业要进一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强化人才开发战略、信息管理战略和国际营销战略。

外贸政策范文篇6

1.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过快,明显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2004年至今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国内GDP则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所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快,外贸依存度则越高,可见,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外贸依存度持续走高的直接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普遍利好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空间。

3.中国的贸易导向战略

中国一直利用税收手段鼓励资本品进口,如进口设备税收的可抵扣、“三减两免”等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出台的出口补贴和贴息等政策鼓励了企业出口,甚至在有些地区把出口创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导致各地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空前提高。在出口和进口的双向激励下,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快速上升,贸易导向战略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提高。

4.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资国。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在廉价劳动力上具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其外贸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业。由于加工贸易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较大比重必然导致中国外贸依存度存在高估。二、政策建议

1.改变对进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放弃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国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2.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促使我们必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而动力应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过于强调出口导向、忽视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片面的。因此,应在巩固现有外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影响,制定兼顾内外的经济政策,从而避免任何一个市场出现波动时,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和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尽管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国内加工企业营销能力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等。为此,应大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以提高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4.落实“国民待遇”原则,防止落入“引进依赖”陷阱

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逐步取消对中资企业在税收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从长远角度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利润,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按照中国入世承诺,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防止中国经济落入“引进依赖”陷阱。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重复投资、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国引进的5000多亿外国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0%,而60%以上的外资属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由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因此这些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只能纷纷涌向国外市场,这就造成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断的大量出口。此外,一些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还严重干扰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对这部分资本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尹冬梅: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的原因[J].对外经济关系,2007,(60)

外贸政策范文篇7

提要: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节节攀升。本文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基础上,重点剖析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外贸更是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此相对应,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几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开始超过50%,2006年达到最高点67%,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跌至45%。2001~2009年的9年中,有6年依存度超过50%。

(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有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世界各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数据测算,2000年即我国“入世”前一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但在“入世”后的2005~2007年间,我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大幅提升,大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的对外依赖性增强,贸易摩擦增加。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仅集中于少数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进出口对美、日、欧盟的依存度很高,若在与他们的贸易中出现问题,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如果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发生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由于影响到别国从而对我国产生间接影响。

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也成为近来贸易摩擦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根本原因。从1978年8月到2010年6月,近32年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共157起,其中反倾销案152起,反补贴案1起,保障措施3起,特保1起。而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38起,其中欧盟对我国发起了7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5起,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各1起。“数量多、频率高、影响大、花样多”,业内专家用12个字为近来频繁的贸易摩擦做了定性判断。

(二)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入世”后,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

对于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也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三)加工贸易层次低,不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速增长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创汇。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运用了价格、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等手段调整进出口结构,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就上升到世界第3位,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这一点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二)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比重高。加工贸易主要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客供辅料和不作价设备四种形式,是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大量外商将中国作为加工基地,开展对外贸易。从1978年8月广东省珠海县香洲毛纺厂与港商签订了全国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开始,我国的加工贸易不断发展,呈现出年均30%的高速增长态势,30年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形成的经济环境对加工贸易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将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扩大了外商开展加工贸易的领域;同时,其他国家市场也对中国开放,使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拥有更加广阔的销售空间,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三)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小。GDP包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但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所以其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

四、调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对策

(一)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首先,近几年,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但这三者的发展明显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改变这种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其次,扩大内需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国际经贸摩擦。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屡创新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引来了诸多的贸易摩擦,引发贸易国不满,各种反倾销诉讼也加大了国内经济和财政风险。目前,国际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我国,这使得我国连续10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可见,要从源头上减少和缓解对外矛盾和争端,提高解决对外摩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方针,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出口的产品以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产品必然伴随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样的增长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资源投入的过度依赖,提高利用率,优化人才结构,积极开展节能和资源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要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不断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的资源信息产业。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而且其中的信息、通讯和金融等专业部门的发展更能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和货物贸易的显著增长。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瑾.精算实际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的风险分析与主要对策[J].国际贸易,2005.1.

[2]裴长洪,彭磊.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外贸政策范文篇8

一是加强市场调研,增强指导能力。采取“领导挂钩负责、部门对口联系”的方式,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加强对各外(边)贸企业的了解,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好企业参加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贸政策学习培训,提高企业对国际形势和外贸政策的敏感度,促使企业在困境中抢抓机遇占领市场份额,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二是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延长通关时间和《商务简报》采编工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外贸需求,确保口岸通关快捷、高效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三是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的服务跟踪,为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构筑最佳贸易平台,确保抓重点见成效。1—11月铁矿石进口达41.8万吨,同比增长188.3%;电力出口6.3亿元,同比增长28.6%。

四是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扩大**企业知名度。6月份组织8户企业的18种商品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织了2户外(边)贸企业的2个境外投资项目到会签约,合同金额2450万美元;在2009年中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上,组织11户企业与越方12户企业进行12个项目的签约,签约金额达10902万美元,比2009年的8286.5万美元增长29.1%,创下历史新高。

五是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贸易发展环境。5月20日,**公路大桥联检楼工程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基础工程部分的95%,大楼主体A区即将封顶,完成投资270万元;进出口验货场可研通过评审,将于12月27日正式开工;新—河高速公路实现通车,蒙—河高速公路将于2009年1月通车,中越红河公路大桥完成合龙,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善,将为**口岸人员、货物、车辆的快捷通关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六是内外并举,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连锁经营进社区、进乡村,发展城乡连锁经营网络,带动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消费;在当前“减顺差”的背景下,积极扩大对资源性产品及其他国内短缺原材料的进口,扩大对关键技术、重要设备的进口,加快形成进口来源多元化格局。

七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州发展外贸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真正享受实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影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国函[2009]92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9]90号),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替代原边贸进口双减半征收,使原来“虚化”的边贸政策落到了实处,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和省商务厅分别于10月30日和11月1日召开会议,制定了促进我省后两个月进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对企业每进出口1美元的商品补助0.02元人民币;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费全额补助。这些措施对帮助企业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扩大进出口业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一是引导企业面对困难,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遇,苦练内功,在困难的条件下赢得生存空间。

二是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是坚定信心,抓住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进行技改、转产,有条件的企业要想方设法恢复生产。

外贸政策范文篇9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

外贸政策范文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