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9:19:45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青少年儿童诚信 社会 家庭 学校 诚信教育 说谎

诚信自古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在诚信已经成为顽疾的今天,加强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学校、家庭这两个青少年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做好诚信教育责无旁贷。道德是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的社会交际活动,是人们在和谐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诚信则是基础的道德规范。[1]为了让学生成为社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从小教育学生诚信,而现今的诚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校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家长素质还有待提高;家长和教师缺乏沟通,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等等。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我们应反思,分析其说谎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矫正其说谎与行为,强化其诚实信行为。

一、 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影响

任何优良品德和行为的养成,或者不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受到环境的熏陶与感染。青少年儿童也是社会的人,其诚信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必然是社会综合影响的产物。下面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影响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学校、家庭而轻社会的误区,不少人固执地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老师和父母的事。但是,现在困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诸多问题,例如孩子们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在假期中得到有效延续、甚至被破坏的现象,恰恰不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能够解决的。学校5个月的优质教育积累,如果在暑假2个月碰到不良社会环境,顿如春雪消融,转眼即逝,令老师、家长痛惜不已。

我国自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成就巨大,世所瞩目。但是,由于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经济领域,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十分猖獗。甚至连统计、审计、财会和合同,也出现了严重的欺诈现象。可以说,假冒伪劣和欺诈以遍及当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与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信誉,假冒伪劣产品也大大危害了人们的利益,这也为青少年儿童接触不良风气提供契机,使其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影响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教育学上有个“5+2=0”的理论,大意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所得。比如,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回到家来,父母却在麻将桌上喷着酒气说:“读书有个屁用!” 当然,这样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少了,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续。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因此它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一般,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商,而忽视了其做人这一根本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良好的言谈举止将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父母的言谈举止总是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头脑中,有意无意地在孩子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尤其是,父母不要随意许诺,对孩子的承诺要兑现;对孩子的要求要实事求是,符合孩子自身的实际能力。

(三)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冲击和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撒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不诚实的现象,虽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根源却在教育上。学校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如果某些学校和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违反诚信这一原则:上级来检查,学校会交代好学生该如何做,说是为了学校的荣誉着想;某些教师开公开课前要把课堂演习几遍,说是为了班级能给听课老师留下个好印象等等。

这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目标与宗旨,能把诚信教育开展得很好么?教育教的不仅是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从不良到规范,从不成熟到完善。学生接受的只不过是诚信的理论教育,并不能把诚信表现在日常行为中。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诚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能力。认知和行为是两种水平。因此,诚信教育不能是空喊口号。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真心对待诚信,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取向,那么学校教育本身就应当是诚信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诚信的表率,学校和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诚信,给学生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为学生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

另外,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完成接受诚信的道德价值过程,前提是满足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只有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认同和体验诚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达到从知到行的德育目标。诚信教育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教师要恪守诚信的最低道德原则,以自身行为传递给学生正当的认识,也要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每个和两难问题随机进行教育。

环境的不良影响则导致青少年儿童产生说谎行为;当然,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的养成也有正面影响,规范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引导青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环境的影响要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心起作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对青少年儿童说谎心理进行分析。

二、 青少年儿童说谎心理分析

卢梭认为,一旦青少年儿童进入成人的道德世界,就等于向他们打开了罪恶 的大门。欺骗和撒谎的行为将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而同时产生。可见,说谎并非青少年儿童的天性,当他们为他们应该承担的事感到痛苦时,他们不得不说谎来逃避和掩饰。[2]青少年

儿童说谎大多都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还是有必要的。

5. 给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

当发现孩子说了谎,父母和教师要冷静地考虑孩子为何说谎,然后再教育孩子,。在气头上教育孩子,父母往往脾气暴躁,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甚低,甚至是相反的。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如何改正错误。对于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要减轻惩罚,告诉他这是他主动承认错误的结果;对于不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要加重惩罚,并告诉他,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

6.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当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家庭作为直接影响孩子的一个庞大群体,对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受系统的教育;社会是个大染缸。教师和家长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即使地判断学生的表现是否诚实,减少给孩子说谎的机会;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知目前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又相互衔接,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只有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相互促进,诚信教育才能得到实效。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善美是做人的至高境界,诚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切良好道德品质都必然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诚信是孩子成长的路标,是道德之基石,立人之根本。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判断掌握青少年儿童的说谎动态,并运用好的疏导技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在青少年儿童不诚实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诚实心理的培养,促使青少年儿童逐步养成表里如意,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质,为未来输送具有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道路上必须的“诚实”这张通行证。

1. 青少年儿童因想象而说谎

曾经有人指出,早在青少年儿童十九个月大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在他们身上发现言语性欺骗行为。而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的青少年儿童往往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差别,说话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甚至夸大其词。这段期间,青少年儿童的言语性欺骗行为是青少年儿童对现实的想象或者遗忘。[3]对此父母可不必过于在意,只要指明其不对,在青少年儿童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和现实分开,这样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切不可粗暴的训斥,或把它归结为道德问题,否则会使孩子感到惊慌失措。

2. 青少年儿童因害怕训斥、打骂,逃避责任、推卸责任而说谎

青少年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很好奇,尤其是家里买回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不小心就会摔坏东西。这时由于青少年儿童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父母发现其说谎后,要搞清基本事实,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严肃并耐心地对待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指出说谎是一种恶劣的行为,让其知道说谎的危害。

3. 青少年儿童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说谎

学校中青少年儿童攀比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们相互吹嘘自己的东西如何如何好。有学生捡了东西交公,受到老师的表扬,有的学生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就把自己的东西交给老师谎称是捡到的。对于此,教师和家长要谨慎、耐心地教育孩子,告诉他们做人要实事求是,得到老师表扬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爱护公物;讲究礼貌等等。让学生明白,只有真诚才能得到别人的夸奖。

4. 青少年儿童为了掩饰自己而说谎

我们可以发现,某些青少年儿童在学习中有不懂装懂的现象。在同一个学习集体中,青少年儿童们都希望和别人一样出色,因此就算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怕被同学瞧不起,受到集体的排挤。教师要了解青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告诉他们,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没有人会因此而嘲笑他,反而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只有帮助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此现象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5. 青少年儿童因为模仿而说谎

青少年儿童的心智发展尚未健全,他们还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往往是根据成人的行为进行判断。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父母和教师某些无意间的行为举止可能就被青少年儿童习得,在他以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譬如,父母不想见某位客人,可能会对孩子说:“某某人来,就说妈妈(爸爸)不在家。”还有些小学教师喜欢吓唬学生,因为这对孩子颇为有效。这些不经意的行为都可能“教会”孩子说谎,这就要求父母和教师在孩子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榜样。

青少年儿童能否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诚信教育是寓于生活,而非脱离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一味讲大道理的教育。我们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青少年儿童感受诚信,这样开展的诚信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三、 青少年儿童说谎行为的矫正

1. 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教育孩子诚信,首先教师和家长必须是诚信之人,言必行,行必果。英国作家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对教师和家长而言,这种播种就是育人。在我们的每一件大小事情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每一个脸色上,都要让学生感受诚信,学做诚信之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思想与品德都未定型的时候,家长、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加强其自身修养。

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培养的书籍,指导孩子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大人物诚信品德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培养诚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及时教育

青少年儿童说谎要及时教育。那种对青少年儿童说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加批评指正,以为孩子说谎的态度是十分有害的,这其实是纵容。当孩子出现一些欺骗和虚伪的苗头时,就要及时抓紧批评教育,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古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让孩子明辨是非,要让他们知道诚实是人生的一张通行证。

学校可严格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执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不说谎,不抄作业等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实践活动。如果课余时间到社会义务劳动,为贫困学生募捐,开展有关诚信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这些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诚信的必要性,主动争做诚信之人。

3. 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一般说来,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并能够随意发泄自己牢骚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诚实;相反,在父母严格管教下的孩子对父母有较少的亲近感,而有较多的恐惧感,他们常常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当发现孩子不诚实时,不一定非要追问个水落石出,不一定非得让孩子承认自己说了谎,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孩子的同伴更是如此,否则会造成“顽抗到底”,或虽然承认了错,但自尊心大受伤害。5岁的孩子道德已逐渐形成,其谎言如果被揭穿,会感到羞耻与罪恶。

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谎的行为,不要当众揭发他、批评他,可以把他悄悄地叫到一边,单独跟他谈话,一是指出他说谎的,大人已知道了实情;二,告诉他这次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不会当众揭发批评;三,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同时警告他,下不为例;四,相信他今后会做得更好。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学术诚信;道德;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78-01

大学生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行为,是关乎大学生为人、为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求学生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重大的影响。学术诚信表现在课程论文诚信、学术论文诚信和学位论文诚信三大方面。要求大学生亲自参与或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论文中数据真实准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在学习活动中诚实、守信、不作伪、不欺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讲学术诚信,与他们对学术诚信作用的认识能力和对学术行为的辨别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讲学术诚信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对学术诚信作用的正确理解程度较低, 对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内容不了解,因此不知道是否应该讲学术诚信,更难以做到自觉的讲学术诚信,因此也就难以正确看待学术诚信的作用,难以从诚信的高度辨别其正与误,难以分清哪些行为是诚实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以考试作弊为例,多数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是持宽容态度的。据调查“有15.7%的学生认为‘深恶痛绝’,33.8%的学生表示‘无可奈何’,50.1%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对于在实验中随意拼凑数据,极少有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44.1%的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35.3%的学生认为是‘完成作业的捷径’,18.4%的学生认为‘无可厚非的事’。”大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考试作弊、论文、作业抄袭等有悖学术诚信的行为的认识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诚实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能力,表明大学生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高校不能再对“诚信教育”漠然视之了。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主要表现在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不违规,自己撰写科研论文、不抄袭这两方面。近年来高校内部各种学术失信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论文抄袭、剽窃行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将学术诚信问题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学生未免有些不全面。在这方面,教师、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更深的反思。当前大学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的弊端是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当前大学的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离,标准化、机械化的考试内容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作弊难以根除。由于受到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奖学金、毕业、就业等眼前利益,不惜考场作弊、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因而敢于置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声誉于不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应试能力是引发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的首要任务似乎并非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获取文凭。“只要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当局垄断了文凭的发放权力,只要教育主管当局把考试当作一个产业抓住不放,我们就不能指望考生放弃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博弈。”

当前个别教师未能承担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神圣使命,也没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言传身教职责,没有考虑到学术生产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及不切实际的规定。另外,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剽窃,什么是合理的借鉴,怎样按照学术规范正确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学术基本规范教育的缺失,也加剧了大学生论文抄袭的泛滥。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有些还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来,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便利和通畅,一些人毕业论文写作也已由写论文变成了拼凑论文。第一天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第二天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复制和整理,第三天定稿打印,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真实写照。制度上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松懈是大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学生管理制度对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缺乏约束,不讲学术诚信的学生照样可以参加各类评优、评奖,这种制度上的欠缺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此外,教师对抄袭作业的学生无可奈何、对考试作弊的现象无动于衷,也纵容了学生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对策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大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的人。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会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尽量为大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大对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违反学术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从而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学生根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真正培育起大学生务实求真的良好学术作风和社会诚信品质。

要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首先要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端正学习风气。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诚信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案例教学、事迹报告等多种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形式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从道德认知上教育学生讲究诚信,而且帮助大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培育。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获得,每一个资料的引用都做到准确无误,做好示范,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重点突出在学术上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辅导员要做好诚信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课外活动全过程,在校园内形成一个讲诚信者人人赞扬,失信者个个鄙视的校园道德氛围。大学生只有诚实对人、对己,才能诚实对待未知,也才能学到真知。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从而约束大学生的学术行为从而形成一个以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学术诚信有制度上的保证。除了加强管理,开展学术自律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讲学术诚信离不开外在的制度约束,但是更要靠大学生的自律。因为只有当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稳固的道德信念,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诚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再次,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环境。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高校在教师中要大力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之本乃是诚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绝非只是德育课的内容,教育是个有机的整体,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在各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教师讲学术诚信、教师带动学生共同讲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未来社会的使命,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貌,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道德、法律规范要求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负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李 静.论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 张文娟.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要: 本文试从诚信教育价值选择的角度入手,论述中国传统诚信观、和谐社会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对当代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意义,以在思想上对高职诚信教育建设作出有益探索。

诚信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诚信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对当代高职生而言,诚信也是一种人格品质和信用资本。高职诚信道德建设,对提高高职生的道德水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诚信教育的价值和效果,就必须重视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科学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对于诚信教育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只有把握了诚信教育价值选择的规律和方向,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实践产生出实效。高职诚信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追求真善美,它的根本价值取向则是为了实现道德至上。在当前“诚信缺失”和“诚信危机”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要求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能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指导、以和谐社会建设为平台和目标和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一、回归传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诚信教育

在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中,诚信思想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诚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古代的各派学说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关于“诚”,《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不自欺也。”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是说,只有内心真诚才能达到明晓道理,这叫做人的天性。

关于“信”,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并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称为“五伦”。WWW.133229.COm“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孟子要求“朋友有信”(《孟子·藤文公章句上》),《吕氏春秋》中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吕氏春秋·贵信》)

总之,古人对诚信观及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在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中,应提倡思想回归传统,批判性地继承和弘扬古代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传统的诚信资源,对于在高职生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手段,以传统诚信思想渗透进当前诚信教育过程中。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育者在发挥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感。高职院校在加强诚信教育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的诚信教育网站,扩大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可以开设网络诚信教育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对某些诚信缺失问题向学生做出解读,还可以采用讲座、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诚信教育相关信息,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教育状况。

第二,构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体系,通过“两课”教育与诚信教育专门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诚信校园文化氛围。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思想现状,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解决学生在诚信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诚信“误区”。构建诚信教育体系,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诚信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平台。诚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名胜、弘扬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加强对诚信教育者的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教育者的诚信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诚信教育者是推动诚信教育建设的主体和实施者,教育者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传统文化素养等,对诚信教育接受者具有示范效应。只有通过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才能实现并坚定高职生的诚信信念。

二、关注生活:以和谐社会为平台建设诚信教育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憧憬和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目标,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它对高职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高职生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过程中,应该基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以和谐社会建设为平台,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和谐社会”蕴含着人文、人本、人道等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能动性、多样性和创造力。诚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坚决反对“管控压”的教育方式,根据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诚信思想的发展,使其具备社会所需要的诚信品德和人格素质。

第二,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高职院校是对高职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实际载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对高职生诚信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必须在校园中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在和谐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职生更容易培养出和谐共处、讲诚信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观念。

第三,培育高职生和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包含了塑造“和谐人”的理念。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人的内在信念。和谐的心理是接受教育的基础,诚信意识是形成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完善的人格心理又造就完善的诚信意识。诚信教育也必须重视在“和谐人”理念下,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塑造和人格教育。

三、启迪人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诚信教育

科学发展观呼唤一个诚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当前诚信教育所遇到的危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诚信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了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包含有社会秩序、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方面。在全民中形成普遍的“诚信意识”,形成一种“诚信至上”的社会公德,诚信教育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也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原则,人的发展不仅包含了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发展,也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品德的全面发展。诚信教育以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保证,也是提升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基本保障。

第二,诚信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诚信教育应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首先,诚信教育要讲究统筹协调。高职生诚信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高职院校这一主阵地中进行,还必须使教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贯穿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因而不仅要统筹协调诚信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还必须重视协调家庭、社会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

其次,诚信教育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这要求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使教育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必须使学生保持可持续发展性。要保证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发展,根据社会的实际,不断在诚信教育的理念和观念上革故鼎新,在教育的方法、内容、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总之,只有立足于高职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诚信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伟平.论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合理性[j].湘潭工学院学报,1999,(1).

[2]朱永新,徐艳,秦燕编.诚信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应准确把握大学生诚信的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1社会因素及不良风气影响

当前社会由于处于转型期,一部分人置道德与良心于不顾,追求最大化利益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负面影响。社会对“诚信”的回报率低下,使一部分人走入思想误区,容易造成大学生将社会消极现象看成是社会的本质,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学校德育缺乏有效性

当前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弱化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进行突击记忆,这种缺陷导致学生的诚信缺失,学校德育工作没有摆正位置,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没有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1.3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每个人的道德培育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并伴随其终身。同样,家庭是诚信教育的基础。

1.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意志薄弱,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就会丢弃诚信。另外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不强,这种无知和从众心理,遇到社会的不正之风容易导致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导致诚信危机的产生。

2、高校辅导员开展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2.1、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诚信道德修养

高校辅导员肩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言行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辅导员要对上对下一个样,说的做的一个样。不论大事小事,不管人前人后,要能保证言行一致,这是最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点。为人师者必须诚信,诚信则灵、万事则成。

2.2、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辅导员要多组织大学生学习有关诚信道德的先进事迹,以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座谈会、主题征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就社会上的诚信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正确认识诚信道德规范,理解诚信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的意识,这样就会在寓教于乐中让诚信教育潜入大学生的心中。

2.3、加强校园、班级诚信品德建设

“育人环境”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高校的办学理念要以诚信为本,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办学理念就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为核心,以诚信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精神。校园环境建设要体现出诚信教育。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在高校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以强化诚信教育。

2.4、开展诚信教育要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大学生的亲身体验

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存在理论的灌输,过分强调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诚信教育的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诚信教育的内涵和知识体系,而诚信教育的实践教学是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社会、认识社会,所以理论联系实践的诚信教育可以使学生知行合一。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实践来增强教学的新颖,如小组讨论、分析调查、情景模拟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也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一些企事业单位、群众等对自己感兴趣的诚信问题进行调查,撰写分析报告,加强对诚信的思考;也可以通过学习新闻媒体的报道,如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栏目中关于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诚信道德的辩论赛、研讨会等,增强诚信意识,营造诚信氛围;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辅导员的帮助下鼓励学生申报或参与诚信课题的研究,使诚实守信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结束语

诚信,是人们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大学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方方面面的参与,高校辅导员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5

论文摘要: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高等教育是提高国民索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其培养目标重在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塑造全面型高素质人才。本文作者分析了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讨了诚信教育缺失的具体表现,并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大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资源已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资源。而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如果缺乏诚信,不讲信誉,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很难成就番事业,也无法体现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自我要求降低

1.放任逃课,敷衍学习,考试作弊。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高校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了必要的规范,实施了教学质量监控。但学生逃课现象还是经常发生,考试作弊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且作弊的方式、手段日渐多样化、隐蔽化和高科技化,同时,学生在对待作弊的认识上,观念也比较模糊。

2.抄袭作业,剽窃文章,伪造数据。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教授知识的指引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此,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要,相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养成独立和自觉的学习习惯。然而事与愿违,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珍惜,往往把这些发展空间当成是学校松散管理,课内课外放任自由,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校的校纪校规熟视无睹,课程作业抄袭,毕业论文调研数据虚构或请人毕业论文等。

(二)对家庭失信

1.一味索取,淡却感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越来越重视。有些大学生充分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除了必要的日常生活开支外,还经常向父母索要各种额外的金钱,用于自己奢华,讲哥们义气,吃喝玩乐,不考虑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谢父母的恩情。

2.荒废学业,辜负家长。父母辛勤劳动不求回报,宁愿为子女的成长劳苦奔波。一部分大学生利用远离父母的特定条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大学四年甚至养成一身的坏毛病,使自己无形中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承担,辜负家长的厚望和社会的重托。

(三)对学校失信

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是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和励志青年能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举措。现在除去一部分大学生确实因家庭经济贫困缴不起学费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非因家庭困难而无法缴清学费,而是把家长给自己的学费挪做自己的不合理需求,如赌牌、炒股或做生意等;有的学生因欠额数目巨大,甚至毕业时一走了之,逃缴学费和欠还国家助学贷款,使学校、银行处于尴尬境地。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主要在于一些学校诚信教育尚未完全进入课堂,少数学校的诚信教育对学生提出了应该怎么做的要求,而没有具体引导学生怎么做的措施。

(一)主渠道力量发挥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渠道,诚信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以思想品德修养课等形式进行的,但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未增加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

(二)具体引导措施不到位

少数学校的诚信教育对学生提出了应该怎么做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引导学生怎么做的措施。一些高校的诚信教育在方法上存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轻“行”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对学生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忽视其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忽视学生的道德实践,这样学生的诚信水平自然未能提高。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对策。

(一)大力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应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开展诚信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诚信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诚信教学内容,改进诚信教学方法,改善诚信教学手段。用诚信教育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诚信文化培育大学生。精心组织编写符合各院校特点的诚信教育教材,努力形成以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具有特色的大学生诚信教材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将诚信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诚信教育资源,将诚信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道德修养,提高诚信觉悟。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道德,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经济往来、学习成才、政治理想、择业交友等方面的诚信问题,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其对诚信道德的认识和精神境界。

3.大力开展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高校应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理性校园文化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4.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诚信教育环境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宣传诚信文化的公益性活动,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学校在诚信教育方面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加大对诚信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诚实守信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制度建设和道德教育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营造守信者光荣并受尊重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

大学生制度建设就是将需要大学生日常遵守的诚信规范,加以总结和概括,以规则、公约、规范等形式,形成明确的大学生诚信制度,并加以贯彻落实的系列实践活动。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既要靠道德力量的自律,又要靠制度规范的他律,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对大学生的诚信信息进行采集和记载的制度。一种较为可行的途径是建立一个针对性强、具有教育和指导作用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要基本涵盖学生经济生活、学习生活、政治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创业五个方面,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在学生毕业时,这份诚信档案将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

2.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制度

高校应完善传统的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将诚信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并将其量化,制定诚信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标准尺度,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诚信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纪律、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信用评判指标体系,每学年对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要防止评价体系的形式主义化、短期化,必须立足于高校实际,长期坚持,并逐步使诚信原则成为一种良好的学风、校风的表现内容之一,营造一种诚实进步、科学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2004.

[3]黄蓉生,邓卓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

2001年高考关于诚信的主题作文命题引起了举国上下对诚信的思考,自那时起,人们开始猛然反省,直面整个社会的诚信问题。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让人心痛的事实:作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伪造证书,简历造假,任意毁约等失信行为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失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乃至社会的一个巨大毒瘤,它侵害着事业的发展,毒蚀着人们的灵魂。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背后,也带给了我们一些思考:我们的教育缺失什么?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由此,我们以院级课题“大学生诚信教育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为依托,对诚信教育作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和创新,始终把诚信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实践为主线,丰富诚信教育活动,完善诚信教育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一、诚信教育内容:直面现实

在诚信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立足于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实际,建立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人际关系教育内容、遵纪守法教育内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代精神教育内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六个方面。实行包括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主体教育、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教育、以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常规教育、结合教育过程的专题教育、与社会互动为形式的开放教育。

二、诚信教育实践:知行合一

(一)诚信校园氛围:教育基础

宋代大理学家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品质的养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校园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诚信品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风、学风。为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使学生受到校园诚信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针对08级新生,一是进行了“诚信宣誓”、“诚信签名”、签订诚信承诺书、征集诚信口号、张贴诚信标语、插放诚信旗帜、出版诚信板报、放映诚信专题片、“诚信、成长、成才辩论赛”、无人售报、“ 诚信、立德、修身、报国”诚信征文、邀请汶川地震抗震英雄——广东药学院院长到我院进行题为“诚信是人生成功基础”的演讲,评选“诚信之星”开展诚信表彰活动,树立诚信典型等系列活动,从而使学生处处感受到诚信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良好的诚信氛围,深化学生对诚信与人生、诚信与社会的思考,让诚信美德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二是统一协调校园内校报、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壁报等宣传舆论工具,定期开展诚信主题宣传,使校园媒体都成为诚信舆论的有力工具,使全体师生了解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以实践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诚信的理念,促进了诚信校园氛围的形成。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二)创新教学模式:学生为本

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个体发展中非智力因素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必须依托高校教书育人的雄厚力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诚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达到用诚信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目的。从08级新生开始,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是诚信教育时,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知识为本转为以人为本,把学生从诚信知识的教育层次上脱离出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结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二门主干课程,把诚信教育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诚信要求与个人行为结合起来,把教师讲课与学生讨论、答辩、多媒体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自发地思考体会:为什么要诚信?如何做到诚信?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自觉情感,达到知行合一,把理论转化为行动,把行动沉淀为习惯,把习惯上升为信念。自觉认识到诚信要从我做起,从尊敬父母,团结同学做起,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尊敬长辈,关心同学,助人为乐,奉献爱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建立诚信教学队伍。由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的全体教师为主、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部组成精干的诚信教学力量。三是改革教学方式。诚信教学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把专题讲授、案例

[1] [2] 

教学和名师讲座相结合,把课内诚信教学与课外诚信活动相结合,充分运用课堂多媒体技术,积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法,探索把诚信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日常诚信表现相结合、学生诚信理论知识水平与学生诚信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法,把诚信教育融入到完成作业、考试等日常的教学环节之中,促进学生诚信知与行的结合。

(三)强调师德垂范:稳固基石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引路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对于每一位教师,诚实守信不仅是职责要求,也是最起码的师德要求。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自己首先要做到诚实守信,讲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成为诚信的典范,稳固的基石;教学中做到诚实为本,育人为先,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用自已的敬业精神影响学生,用自我的诚信行为和诚信品质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四)建设校园信用制度:制度保证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必要和完善的制度,即建立校园信用制度,以约束学生的各种行为。校园信用制度即指诚信评估机制,奖惩机制,跟踪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联合各部门,将对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结合其具体诚信表现给予奖惩。一是建立诚信档案。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联合记录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学生个人的姓名、身份证明、生源地、学生个人的学号、所在系、专业。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品行记录:入学后的奖励、处分情况等。如考试过程中是否有作弊行为;上课期间是否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作业是否有抄袭行为,在校期间,勤工助学,是否有不良表现或其他违纪违法行为,毕业前由学生处提供学生的借贷款情况信用历史记录。学生毕业时,将其信用档案延伸到社会,转入社会信用系统,从而保持信用记录的连贯性,以刚性的制度督促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二是建立诚信评估机制。对学生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把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以便参考定位。定期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考查评价,依照评价标准对不诚信行为予以减分,最后根据得分多少,将学生信誉度分为A、B、C、B四个等级,进行合理奖惩。诚信度达到A级的学生才有评选奖学金、校级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资格,三年里每个学期的诚信度等级都达到A级的学生方有资格评选省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诚信度B级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参加党校学习等;诚信度等级为D级的学生人数比例达到或超过%的班级无权参加当年度的各项集体评优活动。同时,学生诚信得分将如实记录到本人的档案中,并在校园专门网站予以公示,择业时供用人单位参考,A级学生将优先获得就业推荐机会。

三、存在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原设想采用信用银行存折方式,每学期末学生通过打印存折,就可知自己诚信得分。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评分标准如何确定?学生诚信分数如何计算?分数又怎样输入信用银行存折?信用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运作?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慢慢解决。

参考资料:

胡彩业.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赵爽.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7

以传承春秋时期我国伟大政治家管仲治国理政思想为主体,汇聚诸子百家政治智慧的经典文献《管子》中有《枢言》篇,该篇可称为是治国理政的精言荟萃,甚至有学者认为是全书之“枢纽”。[1]该篇对“诚信”要义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将诚信视为能凝聚民心、统治天下的思想中枢和精神纽带。今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中小学的诚信教育,笔者认为应该认真抓好诚信教育中的三个“结点”,以此推动诚信教育扎实、深入、富有成效地开展。

一、认识结点:文明之根与立人之本并重

要让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的管理者对诚信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位,要认识到:诚信乃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诚信文化是最早被统治者重视,最早被学者诠释,最早进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也最早成为中国人心灵、情感和道德融铸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中华文明之根。

诚信是最早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的思想理念之一。在中国最早的文献典籍《尚书・尧典》中,就有赞扬帝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的记载,《尔雅》释之曰:“允,信也;允,诚也。”是说尧能够诚信恭谨,推贤让能,光照四方,道通天地。可见,早在“五帝”时期,诚信就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并付诸政治实践。《尚书・汤誓》中也记载了商代始祖汤在对臣民的誓言中,以“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作为构建和谐君臣关系的行动准则。

春秋时期,社会巨变、列国纷争、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在变革中求得生存与胜利,大力倡导、标榜诚信,诚信思想遂成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以及国家和人际关系层面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圭臬。《左传》中,“信”字出现了216次,是出现最多的德目之一。“信,战之器也”“信,国之本也”“礼以行之,信以守之”在《左传》记载中屡出君臣上下之口。在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诚信思想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孔子在《论语》中38次提到“信”,并从多个方面阐发了“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提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的论述。他也是最早将“信”纳入教育内容的先师,并将“信”列入其思想核心“仁”的基本道德内涵“五德”之中。孔子对源远流长的诚信思想的传承、创新、发展与实践,奠定了诚信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个学派围绕政治、社会的未来与发展,相互辩说、交流激荡,诚信思想得到各家学派的重视、论说与发展。孟子不仅传承、发展了子思关于“诚”的思想论述,将诚与善结合,提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孟子・离娄上》),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的“五伦”之中,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道德基省\髯佣猿嫌胄乓灿猩钊肼凼觯提出“上端诚则下愿悫”(《荀子・正论》)、“百工莫不诚信”(《荀子・王霸》)的主张,将诚信扩展为商贾、百工、农夫的职业道德准则。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法、道、墨、名以及杂家都对诚信各有论述。例如,《韩非子》中“信”字出现了50余次,《庄子》中出现20次左右,《墨子》中出现40次左右,等等。出于众手的杂家名著《吕氏春秋》中,不但大量论及诚与信,而且有《贵信》专篇以论诚信。在哲学突破、思想活跃、民族智慧大放光彩的百家争鸣时代,诚信思想经各家学派论说、凝练、创新、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备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成为民族精神的灵魂。西汉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在传承孔孟之道,兼采道、法、墨、阴阳等百家之学的基础上,重构儒学体系,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成为人伦道德准则的“五常”之一,并被汉武帝之后的历代统治者所尊奉,“信”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纵览诚信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的发展历程,我们对诚信思想的认识至少应该明确几点:第一,诚信思想是我们的先人用实践和智慧凝炼成的民族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之根,是中国人的道德之基、立人之本,是中华民族主体特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文化软实力,诚信是道德基石。大力传承、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是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基固本的文化工程,意义非凡。第二,中小学的诚信教育立足从儿童、少年抓起,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世代承继、培育诚信公民、建立诚信社会、树立诚信国家形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奠基工程。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真正解决为什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为诚信教育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内涵结点:诚、信同构

实施中小学的诚信教育,还必须充分挖掘诚信思想的丰富内涵。经过历代学者,特别是儒家学者的开掘、创新、发展,诚信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具体说来,它是由诚与信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融通的道德范畴共同构建的。这为我们的诚信教育指明了路径。

前人对诚与信的含义及其差异、相通之点早有深刻的探讨和论述。“诚”的核心内涵是“真”,是真实、实在、无伪。即朱熹所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四书集注・中庸》)它既是一种最高道德追求,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道德根基,故“诚,德之主也”(《韩诗外传・卷四》)。“信”的最早含义,本是人与神、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的道德规则要求,所谓“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要求真实、守诚、不欺。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就是指在人际关系、君民关系中,信是立人、立世、治国之本。

诚与信,既有区别,又相通相融,诚信并用,诚信合一。《说文解字》解说的“诚,信也”“信,诚也”,就是看到二者之不可分。因此,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诚信并用的例子。在最早文献《逸周书・大匡解》中,就已经有信、诚合用的说法:“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而《管子》中已多次出现“诚信”一词,如:“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 好恶形于心,百姓化于下……诚信之所期也(《管子・立政》),等等。《孟子》《荀子》《礼记》等著作中也都有诚信合用的例子。此后诚与信联为一体,其所表达的诚实无妄、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道德内涵,即成为千百年来传承不息的一个“热词”,直到今天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德目,凸显了其中华民族美德核心与基石的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教育是民族美德的传承工程,是民族精神的筑基工程,也是新时期中国人的道德重塑工程。从诚信思想体系的内涵分析,中小学的诚信教育,不应该是模糊的、一般的和笼统的道德教育,而应该从诚信内涵的历史解构中,从前人对其内涵深入的剖析挖掘中探求诚信教育的规律和有效途径。

其一,要着力“诚”的心灵塑造。诚与信,其义相通,但内涵各有侧重。“诚”重在“真”的内心修养,主要指内在德性的真诚、忠实和精神的纯正、无妄。只有培养出诚的认知、情感、意志,才能建构起诚信的主体意识和内驱动力。“信”的内涵测重在为人准则,强调与人交往要守信、不欺。中小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道德、人格的形塑期和成长期,将诚的教育内化为每个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是诚信教育的关键。诚于内而信于外,以诚导信,以诚主信,只有内心之诚,才有言行之信,诚信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真人”教育,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主张,其“真人”内涵十分丰富,但“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2]972是其要义之一。在这里,真即诚,诚即真,求真,就是孟子说的“思诚”,是人道的根本。教育者要认识到诚的教育在整个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根基性和关键性,将孩子塑造成“真人”。诚的道德培育,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激发诚的认知。要让学生树立起诚即真、诚即善、诚即美、诚就是真善美合一的观念,将诚的价值取向、追求和原则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二是强化诚的情感。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学生对诚的热爱、向往,使之成为自觉的精神追求。三是坚守诚的意志。通过培养、引导、教育,在学生思想上筑起抵御各种非诚诱惑的心理长城。

其二,要注重“信”的言行养成。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中,诚、信互为表里。诚是信的内在自觉,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之内在德性,通过信的言行表现出来,而信的言行养成,又会促进诚之德性的内化。程颐说“诚者,信也;信者,诚也”,并非单指词义的训释,而是深刻揭示了诚、信实践的相互作用:诚主导着信,信催化了诚,只有深刻认识二者关系的双向性,才能在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做到诚信一体,实现诚信主观能动性与言行信诺的一致性。

在中小学生“信”的养成教育实践中,尤其要注重以下关键点:一是抓好入学起点。即在六七岁入学之初,就要注重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和习惯的养成。中国人历来讲“三岁看长大,七岁看一生”,就是看到了这个时期性格、习惯养成对一生的重大影响。陶行知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2]182二是关注生活细节。将诚的观念树立和信的自觉养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教、学、做的合一。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立志将学生培养成“真人”的信念去管理和引导学生,不仅注重在集体活动中的养成,更要关注学生与他人交往中的一言一行,在行动中观察,在细微处用力,防微杜渐,玉汝于成。三是注重树榜样、立规则。要善于挖掘典型、树立榜样,积极从正面引导。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和性格养成期,模仿性比较强,往往一个典型就可以影响一大群体,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要建立诚信制度评价体系。切实有效的制度系统是养成教育的载体和保障。要围绕诚信养成教育目标,制定出完善的督查、评价、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则制度,以制度的刚性,强化对诚信的认知和理解,确保诚信养成的“软着陆”。要对学生是否诚信的言行作出明确的评价判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明辨是非,以信为荣,以信为美。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率先垂范和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有诺必行,以自身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和推动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

三、h境结点:两“风”共育

在中小学诚信教育的实践中,创造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是教育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因素。而构筑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优良的校风和诚信和谐的家风不可或缺。

校风是一个学校由领导者、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精神风貌和群体氛围。它既是学校的个性和魅力,也体现了学校的信念、追求和软实力。一个学校的校风如何,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努力营造崇尚诚信、追求诚信以及事事守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校风,对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信校风建设,应是诚信教育的主干“工程”。它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要诚信。主要是学校领导和各层级管理者讲诚信,事事处处做诚信的表率。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办学理念,将诚信纳入学校的一系列管理规则和制度之中。将诚信作为学校德育重点内容,融入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营造出诚信的良好风气。二是教风讲诚信。要强化教师是中小学诚信校风主体责任者的理念,诚信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在课上、课下及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活动中,都要贯彻诚信的思想主线,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三是学风抓诚信。大力加强诚信教育,要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校各项活动中贯彻、落实诚信理念;要在学生的评优奖励中,将诚信作为重要德目之一;要在学生中树立诚信典型,采取各种措施,因势利导,杜绝和纠正学生中各种违反诚信的造假行为,形成以诚信为荣、以违反诚信为耻,人人讲诚信、爱诚信,人人争做诚信之人的良好氛围。

家风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文化生态环境,好的家风是人才成长的基石,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根基。对中小学生来讲,有良好诚信家风的熏染,是其一生诚信人格成长的土壤和水分。诚信家风建设,首先,要向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家风汲取丰富的文化滋养。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以建设优良家风为目的而形成的家训、家书、家箴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统家风的建设以人才辈出为目标,以美德传承为主线,以儒家的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诚信既是德目,也是价值观落实的基础保障。吸收、传承、创新历史上诚信家风的优良传统,是今天诚信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其次,诚信家风建设要在三种关系上狠抓落实:一是夫妻关系诚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夫妻之间的诚信关系既是诚信家风之基,也每时每刻深刻影响着孩子。在当前婚姻、家庭关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夫妻诚信要认真落实到感情、道德及日常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二是亲子关系诚信。对处在行为、品格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父母与子女处理关系时“言必信,行必果”尤为重要。要对孩子的诚信行为进行积极表扬、鼓励,对孩子撒谎、造假等不诚信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劝导、批评、纠正,尤其不能以偏私、溺爱而掩盖甚至助长孩子的非诚信行为。三是家庭对外交往的诚信。包括与其他亲属、朋友、邻居等的交往,要事事严守诚信、处处体现诚信,将诚信作为家庭最重要的对外交往处事准则,树立诚信家庭的良好形象。

在中小学诚信教育中,实现诚信校风与家风的紧密结合,两风协调共育是重要结点。要针对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思想实际,采取家庭走访、信息联络、办家长学校、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家庭的积极沟通、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共同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牢固的诚信理念,做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汤孝纯.新译管子读本[M].台北:三民书局,1995:168.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政治理论

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反映了古人重诺言、重信用胜于一切的名言,千古流芳,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佑铭。

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要求他们不仅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较强劳动技能的群体,也应该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因此,如何使他们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有些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虽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虽有真善美的道德意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不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但确实令人担忧。试想,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如果读书期间就缺乏诚信的态度,将来走向社会,如何以诚待人?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诚信教育。

一、加强道德教育,用道德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

道德是指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儒家学派很早就主张用道德教育和克制、内省的手段,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诚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教育。我们必须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建立社会关系的立身之本。道德教育在于鼓励和倡导一种诚信的道德风尚和人格修养,它主要是以善和恶,“应该”和“不应该”的方式给人以劝导和指导,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规范自己的诚信行为。

二、加强法制教育,用法制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

法制是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思,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加强法制教育,用法制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一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尤其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法院旁听、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详细地了解我国已经建立了哪些有关诚信的法律制度,法律能为诚信者提供什么样的保障,哪些非诚信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其法律责任和后果如何等。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使更多的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从而从法律层面上加强诚信建设,用法制规范自己的诚信行为。

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学生的诚信行为

理论是思想的根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诚信教育中,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我们通过诚信教育,指导学生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不断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实现政治坚定性和道德纯洁性、理性和人格完美的统一,进而形成“信用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使现代诚信超越传统意义上“朋友有信”的狭隘范围,形成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伦理,维系社会公共秩序的公民道德。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诚信形象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通过整体横幅、橱窗、黑板报及教室、宿舍、校园环境布置,可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横幅,如“端正学风,从我做起”“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等,还可通过辩论赛、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演讲讲座、学术、科研、艺术等文活动,将诚信教育贯穿其中,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将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学生的诚信形象。

五、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诚信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社会、家庭、学校应该齐心协力,联手“打造”诚信教育。建立健全稳定的信用制度、诚信管理制度和法律特有的奖励机制,从立法、执法、守法、司法、法律监督的不同环节,从经济信用、行政信用、司法信用的不同领域,全面加强和完善诚实守信的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进而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

总之,“诚信”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产”。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以诚立信,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新世纪大学生的诚信形象。

参考文献

[1]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江海学刊,2003,(3)

[2]程孝良,论高校诚信教育的紧迫性,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4(2)

[3]卢文娟,加强高校诚信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 2004(28)

[4]孙福岗,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2(2)

[5]潘秀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高教论坛, 2004(1)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9

论文摘要:文章从扩大诚信教育对象、完善诚信教育阵地、优化诚信教育资源、强化诚信约束机制、净化诚信教育环境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近年来,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会计诚信教育便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会计诚信教育绝不仅仅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事,要真正使会计诚信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全面地、完整地、多层面地构建立体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一、扩大诚信教育对象

谈及会计诚信教育,人们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对会计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殊不知,在会计人员的背后,还有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督机构人员、政府相关人员在领导、监督、指导会计人员开展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所以,仅将会计人员列为诚信教育对象显然是不够的。

单位负责人应列为会计诚信教育对象。《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对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客观地评价,绝大多数会计失信行为的主谋都是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往往是为求生存,不得不按领导意志行事。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人员,如财务主管、审计、纪检等人员应列为会计诚信教育对象。他们和会计人员一样,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为了迎合领导意图,他们也很可能会对一些会计违规行为视而不见,从而使整个单位内部形成“默契”。

政府的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列为会计诚信教育对象。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担负着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职责,若他们对会计诚信认识不够、要求不严,不仅会纵容会计失信行为,更重要的是会有损政府形象。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应列为会计诚信教育对象。《会计法》明确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具有法律效力。若注册会计师不诚信或诚信意识不强,就会使得报告不实,裁决不公,严重影响经济秩序[1]。

二、完善诚信教育阵地

1、高校是会计诚信教育的基础阵地

高校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意识形态的定型时期,故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诚信教育至关重要。高校开展会计诚信教育,课程建设和师德建设是当务之急。高校应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帮助会计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品德感染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会计诚信理念。

2、财政部门是会计诚信教育的关键阵地

政府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职能部门,也是会计诚信教育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财政部门开展会计诚信教育,首先是要做到自我诚信,公正廉明,依法办事;其次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消除制度上的漏洞;再次是严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注册登记和年检关,将不诚信的会计从业人员拒之行业之外;最后是要切实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明确会计诚信教育为继续教育必选的重要内容,严格审核培训机构资质,严格检查继续教育教学情况。

3、学会和协会是会计诚信教育的内部阵地

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会计人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自律性组织,其会员都是业界的领军人物,在业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各级会计学会和协会应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召开行业会议时,要大力宣传模范遵守会计准则、讲诚信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出版会刊时,要开设会计诚信的专栏,吸引会计从业人员参与研究与讨论。

4、社会是会计诚信教育的前沿阵地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对会计诚信教育的影响极大。脱离社会谈会计诚信的教育是狭隘的,如果社会上弄虚作假行为盛行,那么无论何种形式的会计诚信教育都是枉然。传媒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大力褒扬诚信行为,严厉批评失信行为,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会计诚信教育氛围[2]。

三、优化诚信教育资源

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会计诚信教育的首要环节,实践是会计诚信教育的核心内容。

高校应侧重于对会计学在校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一是要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公共课程、会计职业道德专业课程、会计诚信专题讲座三级会计诚信教育体系;二是要将会计诚信教育贯穿于税法、审计、经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整个会计学教学过程。

政府财政部门等社会机构应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以现实案例为主,选取现实工作中的会计行为,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教育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学在校大学生树立“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的理念。

从教学形式来讲,开展会计诚信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会计从业人员应尽量多地采取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

此外,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会计诚信教育,能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诚信观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强化诚信约束机制

1、加强会计诚信法制建设

会计讲诚信,立法须先行。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尽快针对会计诚信制定专门的法律;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会计中介、单位负责人、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以减弱失信动机。

2、加大会计诚信执法力度

我国会计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重检查、轻处罚;重单位处罚、轻个人处罚;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处罚”的现象。根据现行相关法律,对出现会计造假、信息失真的单位和责任人,其最高经济处罚分别仅为10万元和5万元,涉及刑事犯罪的,最高刑罚不超过三年。针对会计失信行为,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打击力度,大幅提升造假者的成本。此外,政府部门还可鼓励“揭丑”,利用舆论的力量打击造假者,引领诚信风尚[3]。

五、净化诚信教育环境

开展会计诚信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诚信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首先应当加强全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使会计从业人员置身于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化。其次应加强对《会计法》及会计准则、规范的宣传,从正面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再次是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毫不留情地曝光会计失信行为,从反面警示会计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最后要建立会计人员信用评价监测制度,将会计职业道德的遵守情况作为会计从业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会计人员重视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永成.防止会计诚信教育对象的偏离[j].中华会计学习,2004,(1).

中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影响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基本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学校教育,德育为先,把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德育,在具体内容上可分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

一、诚信与职业道德内涵分析: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石,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和品质,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离开了诚信,其它道德 原则就只能流于形式。诚信教育,就是学校应用伦理学、 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成才学和社会学等有关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开展以“诚信”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和训练。

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中占主导地 位的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诚信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德育的最基础教育。离开了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失去了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

二、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诚信教育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必须遵守的职 业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随着现代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把握住了“诚信”,就能够适应各种社会职业对道德素 质的要求。比如,对待工作,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在产品销售时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产品质量,也不隐瞒产品的不足;在经营活动中要认真履行合同,遵守承诺,重视信誉。只有诚信,个人和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职 业技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走向 成熟的重要形成时期,也是从求知到求职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他们必须作好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 各种综合素质的准备。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而“诚信”是良好职 业道德的基石。这就要求高职学生,除了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接受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格,为个人成才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不但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基地。高职学生能否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事业成功,个人的诚信品质是关键。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是立足社会的需要,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成才先成人,舍弃诚实只会走向自我毁灭。高职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应当懂得人无诚信而不立,社会无诚信而人人自危,道德无诚信势必流于空伪的道理,从内心深处树立万 善诚为先,众德信为基,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把诚信道德的要求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为纠正和改变社会上的浮躁、虚伪、浮夸之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诚信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

诚信铸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之魂。在当前,诚信既是个人安身立命和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因此,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是海南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社会的进步要求加强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旦丧失或弱化了诚信意识,各种不道德现象就会很快滋生起来,整个社会肌体就会受到严重的侵蚀和腐化。当前,随着国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社会风尚正在逐渐形成,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处于历史性的转轨时期,社会生活和道德秩序正发生剧烈的变化,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失信现象屡禁不止,频频侵蚀高职校园。由于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秩序尚在建设中,高职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定型的学生更容易陷入迷茫。例如,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履历作假、恶意欠费、弃信背义等现象,反映了社会上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弄虚作假之风已严重渗透到高职校园,并对高职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社会诚信风尚尚在形成和完善之时,对未来成为社会主体的高职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院校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存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一方面,社会诚信危机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和学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和学生的诚信度也经受着市场的检验。高职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只有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既是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社会诚信度的迫切需要。

个人的健康成长要求加强高职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是谦谦君子个人品质的自信和象征,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养成的道德品性。在社会转型的急剧变化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高职学生必须准确进行自身定位,寻求个人健康成长道路。而无论怎样,他们都要坚守诚信的道德底线,因为诚信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以及未来的职业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信用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对高职学生的诚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高职学生不注重个人诚信,那么就会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并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所以,为了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前途、命运,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 鲁美娟,刘高常.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本科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