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8 01:25:41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图书编目 图书采访 业务外包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基础建设三大支柱之一,扮演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角色。采编工作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发展的基础,具有全馆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的重要职能。笔者结合多年图书馆工作的实践,立足于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现状,发现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图书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图书采访。

在图书馆采编工作中,图书采访是第一步,也是后续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1.1文献信息量及其价格剧增与经费短缺的矛盾。

图书馆藏书的质量,关键在于图书采购。有目的、有计划地采购图书,对于提高馆藏质量,满足读者需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馆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以馆藏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原因在于那时文献形式单一,并且由于地域、时间限制,读者要获取远方信息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各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都遵循“小而全”、“大而全”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学科的涌现,新的知识和信息剧增,同时也出现了图书资料价格飞涨的局面,使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的增长率远远小于文献信息量及其价格的增长率,导致图书馆馆藏文献“小而全”、“大而全”的理想格局被打破。

1.1.2盲目采购图书且质量无法保证,没有建立合理的馆藏结构。

一些图书馆为了增加藏书量而大量采购图书。有的选购了大量的“特价”图书,而这些图书的内容和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有的甚至是盲目采购,盲目追求图书总量,一次订购数十万册图书而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将图书市场上所能见到的图书不分种类和专业全部采购。盲目采购也使得一些非主流图书流入图书馆中,在读者中造成不良影响。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手段单一,针对性不强,没有进行合理的馆藏规划,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些都使得图书馆无法建立合理的馆藏结构。盲目采购,或者是采购“特价书”这种行为,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危害极大。因为盲目采购没有考虑学校的学科专业,而高校读者恰好对图书的专业性是最需求的。例如,有些馆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达到生均册数指标而购买回来的特价书,不仅图书本身质量不佳,里面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根本无法满足读者所需。

1.1.3大量图书短时间内到馆,无法及时加工,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高校图书馆采取政府统一招标的采购模式,短时间内一次性地采购图书,致使图书到馆率过高,超过了图书馆采编加工的最大能力,使图书大量堆积而无法进行及时的加工处理,个别馆图书堆积量达到数万册,几乎将仓库占满,使读者无法及时借阅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使图书流通利用率降低。

1.2业务外包问题影响分编工作质量。

图书馆分编业务外包,指图书馆和图书供应商之间,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通过网上数据传输,异地(或到馆)帮助图书馆完成图书分类、编目、加工任务的一项业务活动。时下很多高校图书馆实行了业务外包。[1]毋庸讳言,业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采编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其压力,其优点显而易见,但是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也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由于书商对各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和服务宗旨,以及藏书原则和编目细则等缺乏深入的研究与了解,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达到各馆要求,加上书商编目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加工出来的数据千差万别,需要采编人员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不合格的数据进行修正,甚至是重复加工。例如:再版书的确定,细节项的著录错误,丛编项著录不规范,问题,一书多号,同书异号,异书同号,等等,这无形中加大了采编工作的工作量,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给图书到馆后的流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1.3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人员的因素是提高采编效率的第一要素,所以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图书馆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的人员编制一般侧重于教学,图书馆编制往往较少,致使采编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而精通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则更少。采编人员由于其专业、文化程度、知识面、工作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综合素质差别也较大。而高效率的采编工作需要高素质的采编人员。

2.解决图书馆采编工作中所出现问题的具体措施

传统的采访和编目工作是采访人员按照订单圈定所需图书,编目人员则是关起门来自己进行分编图书。随着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文献信息量的猛增,这种分散的、封闭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工作的要求,如何适应文献信息加工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采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工作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1采访工作规范化,采用多元采访模式[2]。

馆藏方向的确定和目标的规划,都应紧密结合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力求统筹兼顾,突出本校特色,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应制订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学校年度图书专项经费情况,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各专业的学生人数为参数,制订年度图书资料购置计划,馆藏资源覆盖已有学科专业和新开办的专业,合理分配图书购置经费。图书采访部门应明确本馆文献采集方针及原则、馆藏结构及经费分配、购书复本标准、文献采方式等,在图书采集的结构控制、复本控制、书源控制、验收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实现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

图书馆藏书采访以其性质、任务、读者需求和原有馆藏基础为依据,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分工地建设藏书体系。目前高校图书馆采取政府统一招标的采购模式,短时间内一次性地采购图书,大部分图书采访人员只对书商提供的书目与自身馆藏进行,因此是一种思维定势的选书,无法克服采访工作中的诸多弊端。因此,要提高图书采访质量,就必须扩大购书渠道,实现图书采访的多元化。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该采取采访主渠道、辅渠道与特色补充渠道相结合的多元化采访模式。依照各采访模式的特点,建议将现场采购作为主渠道,将书目预订和采供合一作为辅渠道,将读者荐购和网上订购作为特色补充渠道,以期在满足读者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同时,优化馆藏结构。当然,不管采取哪种多元化方式,都要收集尽可能完整全面的书目信息,满足馆藏建设需要;同时,把读者的利益和读者的需要作为第一要务。

目前我馆采用的采访原则是充分考虑读者需求,参考各类图书的借阅率、流通率、两个校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文献的副本量,不同类型的图书副本量不相同,同时对文献的出版年限,出版单位,对作者都有所规定。

2.2立足实际,建立规范的外包模式。

根据加工书商的装备水平、服务质量、技术实力和市场信誉,正确选择承包商。制定技术标准,持续监控管理,加强协作协调。严格控制书目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立图书馆技术管理标准和外包数据实施细则,向外包商明确本馆待编数据的质量要求和实施规则,并在合同中加以明示,严格遵循,以减少或杜绝工作中一系列不协调的问题。采取监控管理措施,保证外包数据能按时定量保质完成。对于在监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及其他细节问题,应及时沟通、反馈,针对具体问题及时修正、完善合约,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保证业务流程顺畅,保证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2.3加强采编人员自身建设,提高采编人员的素养[3]。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图书馆的资源结构、信息处理技术、服务项目和手段都已发生根本变化。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备更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素养。首先,采编人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正确地了解各类文献的内涵与价值,编目人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典藏,使资源布局能反映读者的需求及查找习惯,达到方便读者和提高资源利用的目的。其次,不仅要做复杂的专业工作,还要了解整个图书馆的业务流程,根据读者要求和本馆藏书特色,择优采购。再次,具有计算机操作、网络信息收集、数字信息加工处理及数据库管理等知识。只有忠诚于图书馆事业、知识覆盖面广、信息服务技能精深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新时期采编工作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图书馆应对图书采编人员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引进具有专业素养的高学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图书馆图书采编工作的不足。

2.4优化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

采编工作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首要环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业务工作。面对传统图书馆采编工作模式的种种弊端,面对现阶段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寻找一种优化高效的方式提高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工作效率,降低图书馆采编成本。

2.4.1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计算机软件。

传统的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还停留在物质资源的采编上,大部分都是人工进行统计和记录的。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简化传统的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将各个环节用计算机系统联系起来,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实行联机合作编目,采访、编目工作变得更为简便,一些工序显得无关紧要。

2.4.2优化采编工作的内容和环节。

采用业务流程重组——BPR模式,进行采编流程的内部重组优化,减少部门之间功能的重叠,增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4]。将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和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罗列,然后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但是这个对策要以图书馆整体利益为前提,以读者的需求为最先考量基准,对整个信息库进行整合利用优化,而不应该以局部利益为分析依据。通过对传统功能的合并、分离、新增来达到重组目标,做到工作设计整体化、组织结构扁平化、操作信息技术化。通过采编业务流程优化,在各类文献信息资源间建立一定的关联,实现分散管理中的相对集中,减少采编作业量,优化相关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的部门,是学校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在图书采访方面应该及时地对科研情况进行了解,避免其盲目性。在图书的编目上要采用联机编排,避免因重复而浪费资金。总之,在新兴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完善馆藏结构,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图书馆编目的规范化,适应高校未来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高源.编目业务外包条件下的图书分编工作——以原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6):64-66.

[2]刘斌,刘思辰.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10(1):30-34.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图书馆采编部艺术系互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更多的在于课外的索取,这更加体现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知识集合地,是给学生提供知识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中,各个部门有着不同的职能,目标只有一个:为学生服务。

采编部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站,主要负责文献资源建设,即纸质文献的组织与整理,是图书馆对外服务工作的基础。采编部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读者检索与利用、关系到学校教学和科研。由于采编部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图书加工工作,而是涉及到很多脑力的劳动,比如,我们会不断的思考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典藏策略,使馆藏布局更加合理;如何建立合理的采购策略,使书籍更具可读性和适合学校的教学研究深度;如何建立起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藏书建设沟通交流平台;如何提高编目质量,使其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等等。图书馆作为一个平台给学生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那么,学生们都需要拓展哪方面的知识呢?作为采编部的一名教师,图书采购是他的一大责任,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采购到满意的书籍是采编人员着重考虑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必须通过各学科的了解才能清楚学生们的需要。

本文以我校艺术专业为例,根据对学生各方面的调查分析来研究如何使采编部充分利用资金,在购书时能够更加合理。使图书馆更具吸引力。

一、对本校的现状和学科进行调查了解

轻院艺术系变迁

我院在升为本科之前是省级的中专院校,以绘画为主,培养出了很多一流艺术家,如梅墨生、方力钧等。在成为本科院校后,增加了很多其他学科,设计学科是近几年兴起的专业,书籍的馆藏量不足,实用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图书馆在购书的设置和比例上会有更大的调整,

2、轻院图书馆艺术类书籍藏书现状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图书馆现有在架藏书近10万种,三十几万册,其中艺术类丛书近八千种,两万多册。占总藏书类的百分之六左右。另外,一些艺术类期刊也有十几种。并且,每年会新购更多的书籍充实馆藏量。

艺术系各专业科目和培养目标

采购图书的教师由于自己专业的局限性,对其他学科不甚了解,采购的图书会出现偏差,往往自己熟悉的专业书籍选择较多。学生在借阅的过程中,所学专业对借阅率影响较大,因此,图书馆采访教师应该了解各学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的科目,有针对性的采购书籍。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现在有关艺术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但是哪些书籍更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要求呢?我们对该系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汇总,做到有的放矢。

二,对艺术系学生阅读需求的调查

艺术系的学生有一千三百多人,绘画类的学生数量很少,但是,作为基础课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绘画技法,因此,技法类丛书需求相对较高。画册的利用率大,不过,这和学生开设学科的时间有关,如果有技法类的课程开始,技法类和画册的借阅率很高,供不应求,但是,课程结束后,这种书就很少问津了。并且,在还书后,这些书的磨损现象严重,所以更新的时间应该快些。

大四学生面临毕业,相应的设计书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面临毕业设计和撰写论文,一些理论书籍和创作实践书籍需求量很大。

T类中的建筑技术丛书阅读量也较多。此类刊物主要给一些专业课程的读者提供参考,艺术系、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师生利用率很高,另外一些软件计算机类的书籍对于艺术系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也很重要,但是这方面的知识更新很快,需要采编部老师对最新书籍有进一步的了解。摄影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也是很多同学争相借阅的热门书籍,不仅仅局限在艺术系中。

根据以上的调查,采编部老师们制定了相应的采书计划,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采书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文献资源的配置 以“新、快、广、准”为原则,以多方式、多渠道收集文献资源,既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又要想到就业后面临的问题,既要使购进的图书更具有实用性,除了实用的目的外,文献的教育性、学术性和专业性也是首先要考虑的,并且尽可能地使馆藏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这一发展目标,文献资源采购要确保一定比例的学术性刊物和专著。既要兼顾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有广度和深度。这无形中就加大了采编部教师的工作量,但这也是图书馆教师能够与各学部教师合作的一个契机,使学部教师对与图书馆工作的性质、流程和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改变传统思想中图书馆教师清闲的印象。

第二对师生的需求进行全方位调查,才能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作为采编部教师,看到购买的图书上架后阅读量不大甚至无人问津,会有一种挫败感,当然,也不能为了使阅读量提高只购买一些畅销书或者娱乐书籍,这本身就产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这就需要图书馆和各学部的教师互动,征集学部教师的购书要求,对学生需要的书籍大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购书比例上做到合理不浪费。比如在我院图书馆举办第二届读者活动月中,“你选书,我买单”——图书馆资源建设互动吸引了很多师生的参与,仅一个月,接收学生和各学部的推荐图书2950种,其中,材料化工部推荐书目670种,工程教育部257种,土木工程学部481种,商学与人文部58种,设计学部1260种,学生和教师的自选书目近百种,经过采编部门教师的筛选,剩余2614种。针对艺术类图书不好选的特点,需要购书时有学部教师的现场配合,进行筛选。因此,与学生互动,接受学生的推荐图书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提供一些书目,这样购买的书籍利用率会显著提高。

第三,开展读书活动宣传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在全院读者中营造人人读书、爱书的良好氛围,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馆藏文献资源和服务工作内容,更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轻院图书馆组织了两届读书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结

采编部的工作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学院的性质、任务、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计划、图书馆的馆藏基础和各部门工作需要,既要考虑文献资源的教育功能,满足知识传播的需要,力争做到文献资源涵盖学科面宽;同时还要考虑馆内书籍的存放量。根据科研动态及师生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文献的采购比例。经常深入外借部门了解文献借阅和流通情况,直接听取读者意见,做好读者需求调查,注意收集文献利用情况的反馈信息。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3

    【摘要】地方文献的征集、开发与利用是公共图书馆承担的重要职责和核心工作之一。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业绩斐然。然而尚存在着一系列共性问题,亟待改进。

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信息载体和知识源泉,反映一个特定地区的地理、人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宗教、风俗、民情诸方面的综合性历史和现状,是该地区发展轨迹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智慧结晶。地方文献因其“一地之百科”的深刻烙印和“原汁原味”的显著特色而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为此,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优劣直接影响公共图书馆在当今信息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地方文献的价值

众所周知,地方文献兼容并蓄,既可综观千年,又可横陈百科,集古今科学文化成果之大成。它上及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会、人文诸事物的方方面面。在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古往今来有许多重大社会变革和技术改造都得益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事实证明,地方文献是某一地方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性。在知识经济渐显端倪的今天,人类社会对地方文献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专业性、数字化的要求更高。

我国公共图书馆历来注重地方文献的征集、开发与利用,业绩卓著。浙江图书馆的作为和建材可以为证。已有百年馆史的浙江图书馆自其前身杭州藏书楼1900年11月创办开始,就十分重视浙江地方文献的征集入藏,据1902年刊行的《杭州藏书楼书目》揭示,当时拥有藏书718种9499册,报章14种,不少即为浙江文献,1916年,经浙江图书馆提议,浙江省省长公署通令,令全省各县拓送碑碣石刻、征集新刊志书径送浙江图书馆,至1917年底,送交府县志及碑拓片的县达32个,由此得以入藏大量珍贵资料,1924年浙江图书馆发函征集各机关出版物。1934年又仰仗省教育厅通令全省向浙江图书馆检送新出地图,收获亦颇丰。此外,对乡贤遗著、诸大寺院释道藏、各姓族谱、学校讲义、单位刊物、商店陈年物价簿据等无不留意征集。1935年4月,在钱塘江大桥建造过程中,浙江图书馆即致函大桥工程处和省建设厅,征求《钱塘江桥计划书》等工程文件。这批珍贵资料在时隔50多年之后,建造钱塘江二桥和三桥时,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1935年11月1~18日,浙江图书馆举办“浙江文献展览会”,展物2万余件,荟萃数百家之珍品,参观者达8万人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图书馆经常派员在城乡各地访求古旧地方文献,收效甚大。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登报征集全省各地各派编印的小报之类资料,竟得750余种。1984年在采编部内设地方文献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浙江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自1985年2月起,贯彻国家《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开始接受全省10余家出版社的呈缴样书。1996年成立地方文献部,调集精兵强将,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日臻完善。随后又开辟地方文献阅览室,读者利用我馆地方文献结出了许多硕果。如海盐一位退休教师在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后编纂出版了《浙江省古今人物大辞典》,作者将此书馈赠我馆以示感激之情。近年来,我馆地方文献工作,踵事增华,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稳步发展。

浙江图书馆历来将浙江地方文献作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例如,1999年2月修订的《浙江图书馆文献采访条例》第三章即为“浙江省地方文献”。细分为:“第十三条:凡属浙江地方文献应尽可能全面采购、征集入藏。包括:一、主要反映浙江省地域和社会方面内容的文献;二、本省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三、浙籍人物的著述及研究资料。重点为:1、记载和反映本省各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情况的有关资料;2.本省各级各类地方志、专业志;3.反映本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鉴、手册、汇编、大全、辞书等;4、本省中共党史、革命史;各类史书、文史资料、地情乡土教材;5.浙籍人物或外省籍人物在浙江的文字资料、图片、研究资料;浙籍人物的传记、年谱;6.浙江各学派的著作及其研究资料;7、本省各类地图,包括地图册、挂图、单页图;8.本省各类书目、索引、邮编册、电话号码簿等;9.本省出版的报刊;10.其他明显标示为反映浙江某个方面的文献。第十四条:认真执行国家及省政府的有关规定,主动、积极做好呈缴本的入藏,如有遗漏应及时催缴补齐。第十五条:本省各种难以通过接受呈缴获得的正式出版物,均应全面采订入藏。第十六条:省外各出版社出版的本条例第十三条的各种文献,应重点采购入藏。”据统计,2000年浙江图书馆收到全省各出版社呈缴样书:552种,1907册;主动征集各类地方文献1380种,1691册。

2  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

1982年文化部(82)图局字第5号文件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二章第五条中就明文规定:“省馆应根据本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需要……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本省(自治区、市)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资料应尽全收集。”这足以说明,收集、整理和利用地方文献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重任,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1998年11月2日,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了省委办发[1998]53号文件《关于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和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中指出:“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征集、管理和利用好地方文献,对于全面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重视这项工作,协调有关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这件功在当代,泽及子孙的事情做好,并使之成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这再次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所在。我们首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必须认真履行这项重任,努力实施既定的工作目标。根据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和有效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采访征集,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对所征集的地方文献进行科学的加工和组织,使之序列化与标准化,然后运用必要的服务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主动、及时地把文献传递给读者,使之转化为新的知识或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的应用作用。

3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现状

3.1地方文献收藏质量有待提高

馆藏地方文献的质量受制于采购、征集水平。在信息时代,由于地方文献品种多、类型多、发行机构多、发行渠道多变,尤其是大量地方文献属于非正式出版物,缺乏出版、发行信息,使图书馆难以及时征集到各地的地方文献,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文献征集和收藏的残缺不全。鉴于上述因素,图书馆采购、征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直接影响地方文献的收藏质量。

3.2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队伍有待充实

由于地方文献工作量很大,利用率相对较低,工作局面难以全面展开,致使业务人员的配备不得力。由此带来许多工作无法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直接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效果,同时还动摇了干部队伍的信心。为了促进地方文献工作有效地开展,配备和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业务队伍迫在眉睫。

3.3地方文献工作有待于引起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没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没能引起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足够重视。有一些单位和部门编纂了不少地方志和年鉴,他们不会把订单和地方文献往图书馆寄,甚至当我们根据信息主动上门去征集,他们还会产生一些不解,似乎这些非正式出版物就不属于图书馆收藏之列。这与主动宣传不够、媒体传播不力、不少人对地方文献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3.4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有待深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图书馆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方文献资源日益激增,又推动着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向纵深发展。地方文献数据化,深入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因为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基础工作。可许多馆地方文献工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多,缺乏长期规划和具体措施,往往停留在设想之中。

3.5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交流和研究有待于加强

当前,省、市馆际间交往较为频繁,但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上的经验交流、信息交流却很少,特别是学术交流就更不多见了。地方文献工作交流尤为必要,有交流才有提高和借鉴,有交流才能更早、更快地实现协作协调,有助于馆际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作交流范围可以是某一地区的省市或者全国范围公共系统图书馆的交流,也可以是某一地区各系统图书馆问的交流。

4  地方文献工作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对策

4.1 发掘馆藏,补充馆藏

馆藏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再建设。地方文献可以是关于地方历史的专门著作,但也有许多资料夹杂在其它著作中间,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加以选择,博览群书、摘录资料,将这类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摘录、解析出来,按一定的体系加以组织编排,确定范围,编定目次,使其成为便于利用的专题文献产品。如浙江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正着手从浙江省地方志书中分析出各种地图,分析著录,编制成馆藏浙江省地图目录。这种挖掘、分析、揭示,极大地补充了地方文献馆藏,丰富了地方文献资源。

4.2掌握信息,主动征集

一般文献采购的第一信息源是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但大量地方文献是无法通过正规的购书途径所能得到的非正式出版物。主要表现在:(1)印刷数量少,而且多是一次性刊印,不再版;(2)极少公开发行,基本上是在本地区或本行业范围内散发;(3)编辑出版的标准不一,不便进行书号控制,图书馆难以获得;(4)新印发的地方文献信息经常散见在各地报纸中,甚至隐藏在一些书评、作者介绍文中,不容易引起采购人员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新闻出版部门了解内部期刊、报纸的出版情况,主动与各文献编纂机构建立关系,坚持日常剪报工作,掌握文献出版信息,进行追踪征集。还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便掌握出版动态,如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地区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召开的学术会议,采取上门访求,广觅博收。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浙江省图书馆界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广交朋友,请各地、市、县图书馆与会代表代为征集当地的地方文献,效果甚佳,已陆续收到各类地方文献50余种80多册。利用许多单位编史修志之需,来图书馆查阅史料之机,建立联系,待完稿付印后,争取馈赠。图书馆更应该组织人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目的地深入到地、市、县的政协、统战、组织、宣传、地方志办、党史办等部门进行调查摸底,主动掌握线索,不遗余力地去征集,同时还应积极宣传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保持友好、长期的关系,从而逐步建立最大限度的地方文献征集网。

4.3统一思想,提高素质

首先,在图书馆内部,从领导班子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认清地方文献工作对地方经济建设的影响及作用,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地方文献工作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从而使图书馆事业建设更具特色,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必须以人为本,应配备事业心强、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馆领导应为他们的业务学习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钻研业务,尽责尽力,发挥每一个人的工作热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地方文献工作中去。

4.4加强管理,完善服务

就地方文献工作整体而言,管理是前提,服务是目的。没有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就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服务体系。地方文献部门的工作是由多人合作共同完成的,又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性工作,必须使工作条理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这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措施来贯彻落实,通过长远计划和严密制度来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应该逐步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管理、地方文献资源管理、地方文献开发管理、书目数据库管理、开发人员的管理系统,同时还须配备必要的检查和评估措施来完善管理机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得当、监控有力,地方文献工作才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序展开。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作用。服务于社会和广大读者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这就需要我们主动结合经济形势和社会热点,经常举办馆藏地方文献展览,宣传、揭示地方文献;积极配合全省编史修志工作,促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藏地方文献,向编史修志单位提供服务,也可以和有关单位合作,共同编辑出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搞好重点课题跟踪和专题信息服务,要建立“地方文献咨询项目登记表”、“用户咨询档案卡”等原始记录,以便分析积累,提高服务;依靠馆藏优势进行深层次开发,编制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有条件时,建立多种类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文献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多种类型是指全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等,深入揭示馆藏,以便有效地向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加强地方文献的资源共享很有必要,目前我馆已和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实行了文献联网检索,很受欢迎。

当今,人们已经把地方文献的收藏作为衡量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有无特色的重要标准之一,社会对地方文献的编纂、开发和利用也日益重视,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都深感任重而道远。随着21世纪的到来,将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让我们抓住时代赋予的大好机遇,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良好的素质、百倍的努力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马澄宇,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1)

2《浙江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浙江图书馆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4

图书盘存工作是图书馆图书业务流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环节,是实现图书业务流程的闭合、良性循环的关键。定期开展盘存工作,对于提高图书馆资产管理、员工工作质量管理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重庆大学图书馆2009年以来开展的盘存工作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盘存工作的各环节,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对盘存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 流程管理 图书馆 盘存

1引言

流程是一系列完全闭合的、适时执行的、有逻辑性的活动,它服务于以流程为导向的业务对象。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PM),又称业务流程管理或企业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界最早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流程,流程管理的本质是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一个流程如果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种种变化仍能实现效果和效率,则该流程具有适应性。

图书馆的图书业务流程是图书馆的核心流程,传统的图书业务流程是:图书经资源建设部采集、编目、加工、典藏到外借书库或者阅览室提供读者利用。简化如图1:

这是一条单向、开放的流程,不符合流程完全闭合的基本要求。图书典藏到阅览室或书库后没有相关环节定期对资产进行核查,多年以后图书实际状况与图书管理系统里的数据会有很大出入,因为图书在利用中存在丢失、报损、调拨、剔旧等损耗,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是所有的损耗都能及时发现并据实修改资产状态,因此无法保证馆藏数据与实有资产吻合。读者根据错误的馆藏信息在书架上找不到图书,抱怨因此产生,降低了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没有准确的资产数据,图书馆无法进行有效的资产管理、员工工作质量管理。理想的图书业务流程应是一个闭合的、良性循环的流程:图书经资源建设部采集、编目、加工、典藏到外借书库或者阅览室提供读者利用,相关部门定期进行图书盘存,并据实完善馆藏数据。通过定期的图书盘存,实现对图书数据与馆藏变化的监控,使馆藏情况清楚、正确。简化如图2:

2重庆大学图书馆盘存工作缘起

重庆大学图书馆1930年建馆,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期间经历过多次大规模图书资产调配,如20世纪50年代全国进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图书馆部分文、法、商、医图书也随着院系调整而调拨给四川大学、四川财经学院等图书馆,对馆藏数量有一定影响。2000年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专科学校三校合并,三校图书馆的馆藏也进行了合并,实行统采统编,设立了四个分馆:A区理工分馆、B区建筑分馆、C区历史文献分馆、D区虎溪分馆,四个分馆定位不同,馆藏也进行重新配置,各分馆既有新建的阅览室,也撤销、合并了一部分阅览室。另外,建馆80余年间有多次大规模的捐赠,如80年代赠送西北建筑工程学院,90年代赠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永川水校,以及多次的剔旧报损。经历了上述变化,图书馆的实有资产与累计资产有了很大的出入,但是数据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历时多年,相关工作记录不完整,无法确认。

90年代初,机读目录兴起,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地回溯书目数据,以便采用计算机管理。重庆大学的机读目录是根据卡片目录进行回溯的,卡片目录与图书实物之间的出人没有能够在回溯的时候发现并修改,导致图书利用中数据错误、数据不完整、数据缺失等情况屡屡发生。

基于以上原因,重庆大学图书馆的资产状况不够明晰,各校区图书分馆的资产没有可信的数据,而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图书业务流程不完整,只有图书的编目入库,缺失已入库图书的定期盘点清查环节,无法形成闭合循环的业务流程链而造成的。重庆大学图书馆于2009年3月决定对整个资产进行盘点,以彻底摸清图书馆的资产状况,并将盘存列入日常工作,设置了专门的盘存管理岗位,负责盘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

3重庆大学图书馆盘存工作实践

3.1盘存管理权限确定

管理权限设定是基于流程和系统设置的安全规则,或者安全策略的重要环节。资源建设部是负责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核心部门,图书资产的变动状况理应由资源建设部进行全程的监控,盘存中出现的问题图书,问题数据也应由资源建设部进行清理解决。因此,重庆大学图书馆确定资源建设部拥有盘存、处理损耗书籍入库的权限。

3.2盘存业务系统功能设计

重庆大学图书馆使用的ADLIB2.0系统设计了“盘存工作”功能模块,下设盘存历史、盘存设置、进行盘存、盘存审核、损耗书籍入库、盘存统计查询6个功能点:

盘存历史:各馆藏地盘存历史情况显示和查询,可以查询每一次盘存的损耗情况,以及输出损耗图书的清单。提供按分馆、馆藏地检索。

盘存设置:设置盘存工作的相关参数,如:需要盘存的馆藏地、盘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盘存负责人、参与盘存馆员等。

进行盘存:具体的盘存操作,有盘存权限的馆员才能进行盘存操作。通过扫描图书的馆藏号或条码号盘点图书。

盘存审核:盘存负责人审核盘存,并可以在此取消已设置的盘存批次。审核通过的盘存批次状态为“已审核”,不能再进行“进行盘存”的操作。

损耗书籍入库:对盘存过程中漏盘的图书进行入库操作,需要授权才能操作。盘存损耗的书籍馆藏状态为“盘存损耗”,不会出现在读者检索结果列表里,需要进行入库操作更改馆藏状态后才能检索利用。

盘存统计查询:包括盘存工作量统计、盘存损耗书籍分类统计、出版年统计、出版社统计。

3.3盘存工作组织与开展

3.3.1盘存方案拟定

盘存方案是整个盘存工作的实施方案,包括盘存方式选定、盘存人员确定及相关部门任务分配,盘存所需设备器材计划、盘存时间表确定等要素。

(1)盘存方式选定

图书盘存的方法从盘存的范围分可分为全面盘存法和抽样盘存法。全面盘存法是对列入检查范围的所有图书进行全面、彻底的盘点的方法,能够得出该馆藏地实有图书,损耗图书的精确数据,能全面了解图书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书目数据错误、馆藏数据错误、数据缺失等情况,并可根据盘存结果对馆藏的数据进行完善,能实现重新确认图书状态的目标。但是工作量大,时间长,对读者使用图书影响大。抽样盘存法是在列入检查范围的图书中,抽取一部分价值较大、利用率比较高、容易丢失的图书进行盘点的方法。抽样盘存法具有针对性强,工作量相对较小,不用搬动所有图书,盘存时间短,对读者使用图书影响小的优点。但是只能得到图书的损耗率,不能将所有问题图书数据修改完善,不能完全实现重新确认图书状态的目标。

从盘存地点是否接待读者来分可分为开馆盘存法和闭馆盘存法。开馆盘存法是指盘存过程中,图书馆照常开放,不影响读者使用图书的方法。多用于读者比较少,图书量较小的馆藏地盘存。闭馆盘存法是指盘存过程中,图书馆完全闭馆,不接待读者的方法。多用于读者量大的馆藏地盘存,因为读者量大必然会大量翻动图书,影响盘存的精确性。

图书馆可以结合盘存目标,选择不同的盘存方法。重庆大学图书馆针对理工分馆多年未进行彻底盘存的事实,采用闭馆全面盘存法。

(2)盘存人员及相关部门确定

盘存工作是跨部门的工作,涉及到读者部、资源建设部、系统部等,工作分工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同时,沟通协调工作很重要。重庆大学图书馆盘存工作由资源建设部负责,具体包括盘存工作人员培训、盘存工作组织实施;读者工作部参加盘存,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准备所需的推车、操作空间等;系统部负责完善系统功能,提供电脑安装、电源线、网线、条码阅读器等相应设备器材准备工作。

至于盘存所需设备器材与时间表的计划,要综合考虑盘存馆藏地的空间、能够闭馆的时间来安排。空间大可以多安排员工进行盘存,这样能缩短闭馆的时间,所需要的设备器材也就比较多;反之则减少员工,延长闭馆的时间。

3.3.2盘存工作开展

重庆大学图书馆使用的ADLIB2.0系统“进行盘存”功能点通过逐册扫描馆藏号或条码号进入盘存系统,系统自动添加生成实际资产数,已经外借的图书自动计人实际资产数据。

盘存工作开展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工作的分工与管理,多人在同一个馆藏地同时开展盘存工作,对书架进行分配并要做好标记,否则容易漏盘。对有问题的图书需要分门别类地摆放,方便接下来的处理。重庆大学图书馆使用的ADLIB2.0系统将资产设定为盘存状态后,不允许对该馆藏地的资产进行新增、调拨与修改。因此,问题图书如:馆藏地错误、无数据、数据错误的图书处理在盘存结束后进行,都应分开摆放,方便后面的工作。盘存的意义就是在于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处理,按问题分开摆放有利于提高处理问题图书的效率。

3.3.3盘存结果统计分析

盘存结果统计分析包括图书损耗率的统计、盘存损耗图书情况统计分析、损耗原因分析等。

图书损耗率统计:盘存损耗图书是指馆藏账面有,但没有盘存到实物的图书,系统自动将该书馆藏状态标注为“盘存损耗”。图书损耗率一图书损耗册数/账面册数×100 9/6。如表1:

盘存损耗图书情况统计分析:通过实有资产与账面资产比对,生成图书损耗清单,对该图书清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损耗图书的分类情况,出版年情况,出版社情况,如图3、图4:

损耗原因分析是盘存最重要的一环,只有认真分析损耗的原因,才能进行相应的改进,减少损耗,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通过理工分馆的盘存,我们发现造成损耗的主要原因有以三方面:

一是管理不到位,导致相关工作环节没有落实到位。例如:图书捐赠、剔旧、报损后没有按照要求及时进行馆藏数据的修改;图书馆内部借书管理比较混乱,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图书附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主书与附件分离,附件还架困难。

二是数据回溯不完善,导致部分图书不能提供检索,变成死书。理工分馆的盘存中发现有近2万册图书是数据回溯时遗漏了的。数据缺失,读者就无法检索,形成死书,造成图书资产浪费。

三是数据错误没有及时发现并更改。馆藏号与书名不相符、条码号错误等问题也比较常见。

4.结语

盘存工作是图书馆应定期开展的一项日常工作,是图书馆图书业务流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环节,图书的定期盘存是对馆藏种种变化的监测,从“采编典流”的单向流动,变成“采编典流盘”的循环流动,实现了整体文献管理水平的提升,利于提高图书馆资产管理、员工工作质量管理的管理水平。但是目前尚未受到图书馆行业的普遍关注,也缺乏广泛的实践,对盘存工作的研究急待深入。

参考文献

1贝克尔(BeckeGJ)等著;刘样艳,薄玉秋译.业务流程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5

2李明子.现代管理的新理念——流程管理.中华护理杂志,2005(12):956-958

3柳瑞禹等.现代工程与施工企业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89-295

4陈国刚.图书资产的清查与管理.图书馆界,2010(4):63-65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5

前言

图书馆的采编部门承担了文献的搜集、整理、加工、分类和编目等任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只有组织好信息资源的内容,整理、加工、保管好信息资源,才能做到有效的信息服务。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对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提出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的现状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了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前所未有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大了采编工作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对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就是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采编人员综合素养亟待提高

新时期条件下,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等软件技术为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提供了便利。采编工作方法的改变,加快了采编人员对相关软件技术的熟知和应用步伐。就目前情况而言,公共图书馆采编人员的在编率还不是很高,文化层次和结构水平尚待提高,与新时期下的公共采编工作不相适应。

2.人力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

有些图书馆的采编部门,人力资源配置上有明确的分工。采访、编目、加工都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这就造成了工作人员只对自身的业务范围熟悉,而对其他人员的工作不了解。搞采访的不懂编目,做编目的不了解采访。这种各司其职的局面,导致了工作人员不能对数据的整体负责,遇到问题互相推委,严重影响了数据的质量,使得流通工作难以进行。另外,由于总是从事重复的、某一环节的工作,也不利于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采购经费不足

近年来,虽然公共图书馆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但远远跟不上信息资源价格的涨幅。另外,随着公共中新专业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这使原本有限的采购经费变得更加紧张,从而使得公共图书馆采访陷入保质量还是求数量的两难窘境。

4.图书馆编目工作缺乏准确性

当前,我国市场上的出版物多而杂,出现了许多不规范出版的情况,给图书馆采编人员带来了困难,也造成了采编工作的混乱状况。首先,采编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主要以人工为主,如人工验收、编目图书等,限制了图书馆采编工作的进度。其次,由于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培训,专业素质不高,导致在采编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规范的分类和标引。另外,图书馆采用的图书编录方法不能及时更新,也给图书编录工作带来了诸多格式不规范的问题。上述原因最终都造成了图书馆采编工作缺乏准确性。

二、改进对策

1.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信息处理技术、采编工作的对象、内容和工作模式等都已发生根本变化,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备更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更高的信息素养水平:①采编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图书馆学内容,熟悉图书采访流程外,还要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提高计算机的??用能力。此外,采编人员有必要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和表述能力,能够迅速查阅相关资料和网上信息,并对获得的文献信息进行编目整理,有效地为读者用户开展信息服务。②采编人员必须注重培育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以便于与信息资源供应商和出版商进行业务洽谈,也有利于与读者沟通、了解读者的需要,为做好采访工作打下良好基础。③公共图书馆应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馆内和馆外进修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采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进行培训,全面提升采编人员的素质。

2.转变服务理念并创新工作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出版物,读者的阅读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采编人员必须要转变服务理念。对此,图书馆采编人员应该改变过去较为封闭的图书采编管理过程,创新工作方式。图书馆采编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意向,并据此制订合理的采购和编目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联系,建立协作与资源共享的新型图书馆。只有积极与读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优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才能够使采编工作满足图书馆实际的发展要求,确保图书馆运营有序,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3.优化采编流程

公共图书馆应该统筹协调采编部门的采访和编目两项职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将查重提前,对于图书供应商配给并负责加工的图书查重,完全可以仅对征订目录进行查重一步完成,而省略传统编目前的查重。采编场地亦需要合理布局,避免相互挤占。

4.深化服务,拓展新技能

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在建设本馆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建立了一些自己特色的数据库,这些特色数据库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更多的文献信息。采编部门应该进行长远的规划,对其中的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流程进行适当的改进,并加强采编的队伍建立,并充分发挥文献资料的利用。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6

摘 要: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促使采编工作重心转移。从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到处理, 从过去手工操作到计算机信息处理, 采编趋于科学化、社会化。采编工作实地走向是业务外包和联合编目, 采编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发展。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业务外包

图书馆业务外包(Library ou tsourcing)是图书馆仿照工业企业外包模式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国外图书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较为普遍地实行业务外包。近年来, 我国许多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业务外包, 主要是采编业务外包。采编业务外包就是图书馆采编业务以合约的方式委托外部书商向图书馆提供所需的部分或全部的图书资料及其后续服务。随着业务外包范畴的扩大和业务外包普及程度的提高, 图书馆采取业务外包的程度会越来越深入, 图书馆所催生的服务产业链条也会日臻成熟和完善。

1图书馆对采编业务外包的应用

1.1 采编外包是对传统工作方式的补充和促进

联机编目的发展, 为采编业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使采编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变革。由于庞大的联机编目技术支撑以及文献处理加工标准化的实施, 为书商提供图书馆最的需要业务服务创造了条件。因为, 书商所提供书目数据的重要来源是套录联机书目数据。采编业务外包工作主要是采购招标外包。通过招标方式获得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专业性强和效率高的外包商提供的如给每种图书提供CNMARC 数据, 按照《中国图书编目规则》《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的著录规则, 做到书目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每册图书贴条形码、贴磁条、贴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 记录的全过程的一系列服务, 降低购书成本, 同时克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 减轻编目工作的巨大压力, 有效解决了新书在采编部的长时间逗留, 加快新书的分编及上架速度,因此, 采编业务外包成为必然。

1.2 采访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

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是将图书馆采访部的某些业务以合约的方式, 由馆方全部或部分外包给外部的图书专业公司。它具有低成本、高效率,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成图书馆的核心业务, 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等优点。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的模式有:(1) 图书采购批准计划。图书采购批准计划或称自动配书, 送审订书。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 书商拥有专家根据图书馆每年分配给书商的图书经费预算和图书馆采访人员圈定的纲目, 即采购专业类图书以及适应高校相关学科图书的大体收录范围、图书种类、册数、出版社等选出相关图书并寄送到图书馆, 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接受所需图书,退回不需要的图书, 这种办法节省了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而书商的专业知识与服务, 可拓展图书采购领域, 弥补图书馆采访员人力及学科不足的困扰。(2) 新书报道服务。新书报道服务是自动配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由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要求, 将过滤后的文献单以新书报导单的形式寄给图书馆采访人员选购文献。一些书商除了提供《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上海新书目》、《全国地方版科技新书目》及出版社的征订目录外, 也在想用户之所想,努力开展定制个性化书目, 为图书馆进行自动配书的服务。(3) 清单订购。清单订购, 即图书馆请读者参与选书活动,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 采访人员将汇总、并审核后的购书清单交由书商代购。图书馆不再直接逐一与出版社联系, 而是直接委托书商统一代订。这也是目前我国采访业务不完全外包的主要表现形式。

总之, “ 自动配书” 的采购外包方式对于大型图书馆,尤其是对具有经费充足、馆藏要求相对完整、征集图书主题明确、订购量大、出版来源众多等特点的高校图书馆,委托书商采购业务, 除了可简化工作外, 也可获得较佳服务品质和较优惠的价格。

1.3 编目加工业务外包内容以及具体实施

编目加工业务外包是将图书加工的全过程, 包括图书验收、加工、为图书提供新书的MARC 数据、嵌磁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贴书标、MARC 数据录入、新书上架等所有环节, 全部交由书商来做。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书商组织人员到图书馆现场加工。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对加工过程进行监督, 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和督促加工进度, 既提高加工效率又完善加工质量。

在加工业务外包过程中, 图书馆要承担规划、目标与标准制定、过程监督、质量评估及完善流程等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考核外包商的资信度。图书馆要全面考]业务外包中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业务熟悉程度、价格等方面的条件。具体应包括:外包商的企业规模, 人员数量, 在行业中是否具有较好的信誉度, 办事是否高效, 提供的加工服务是否质优, 以前是否从事过加工外包服务, 对加工业务是否熟悉, 有无经过职业培训的专业加工员, 有无良好的售后服务等。要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 尤其是业务技术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高效的反馈机制, 以便及时沟通和协调。(2) 签好加工业务外包合同。加工业务外包合约内容应包括: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赔偿问题等。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招标过程中, 就应把加工业务纳入合同内容。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控制和规范,按照国家书目数据标准和本馆内部图书出库标准, 进行图书加工验收。(3) 做好质量监控和验收工作。第一, 要根据本馆需要制定出图书加工细则, 包括图书加工期限, 贴书标、条码位置, 盖馆藏章和日期章的数量、位置, 磁条数量、品牌和是否为可充消磁条, 贴还书期限表的位置,随书光盘处理方法等;第二, 将已在馆流通的图书作为样本, 交由书商参照进行粗、精加工;第三, 图书馆验收人员对已粗加工(包括:贴磁条;盖馆藏章、日期章;贴条码;贴还书条) 的图书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问题即交还给加工人员返工;第四, 在编目、典藏工作完成后, 对图书进行诸如贴书标等内容的精加工。另外, 流通部工作人员在提书时还可对加工好的图书再次检查以保证加工质量。做好成本效益核算与沟通工作。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 双方在充分沟通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加强合作与协调, 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

2 采编部工作的发展趋势

以采访为重心, 实现“三个转变”

2.1 向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方面转变

在文献采购上要集中力量做好馆藏结构、文献利用情况、师生构成比、学科发展态势等调查, 以专业设置和重点学科建设发展为依据, 形成本年度的文献资源建设规划。规划要突出馆藏特色, 强化学术性、专业化特色。要对现有的文献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围绕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采购区别于其他馆的独特资源。了解系部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和专业所涉及的图书类别, 以年购书总量为基准制定各专业文献采购计划时, 考虑学生人数比例和不同专业对同类图书的需求量。同时, 根据学生比例与专业情况具体制定各类图书的复本量。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长线专业等予以倾斜。

2.2 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采访工作转变

积极推进“ 学科采访制” 和“ 专家选书制” , 增强文献资源采购的针对性。所谓“ 学科采访制” 是指按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化分工, 针对学科专业进行采访。采访人员针对某一学科范围或某几个特定的学科范围, 有组织地搜集、整理印刷型文献和数字化文献的信息, 购买文献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专家选书制” 是指由各系推荐本学科领域专家教授作为选书顾问, 他们具有关注文献建设的热情,有学术专长且能够总体把握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按照图书、期刊、电子文献、数据库等文献类型和中外文文种配置采访人员的作法, 而按照特定学科或某些相关学科设置采访人员, 通过与各种类型专家的有机组合, 共同完成采访任务。由学科采访人员与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以及系、部专家形成动态变化的采访小组。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应收集尽可能多的书目信息, 按各系提供的学科主题词进行整理归类, 定期传送给各系专家教授, 或由各系专家教授将其专业学科所需的图书信息传送给采访人员。采访人员根据反馈信息制定购书计划。采用这种采访模式, 可调动各系专家教授选书的积极性, 将采购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由于针对性、专业性增强从而提高各类图书的利用程度。

2.3 向多方位拓展采编工作内容方面转变

在采购方式上拓展。大力开展网上采访。其过程为文献信息查找筛选预订发出订单款项给付文献送达。网上采购可大大缩短订购周期, 比传统方式更方便快捷。对读者需求的反馈渠道进行拓展, 了解各院系对图书的需求, 以前只能通过采访人员登门调查或各院系填报的方式进行, 时效差、准确率低、遗漏多、采购的图书较难反映读者的需求。现在读者需求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电子信箱、BBS 等快速反馈, 不但速度快、效率高, 而且读者的满意度高。对编目对象拓展, 如网上信息资源的编目, 主要是将无序化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揭示, 以确保网上资源的准确性和可用性;馆藏关联信息编目, 即全面揭示某一文献在各种载体的位置、相关信息的链接等。实现关联检索要重视MARC 格式中307、753、856 等字段的著录, 以充分揭示文献资源的关联性。编目对象的拓展, 一方面方便了编目人员对各种文献类型的处理, 更深层次地描述、揭示文献。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读者希望全面检索文献、方便获取相P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需求。

3 采编业务外包和联合编目评价与展望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充分利用馆内馆外的信息资源通过高效率服务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办馆效益的真实体现, 因而,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应由采编为重头转向服务为重心, 从一般服务向参考咨询服务转移, 使得高校图书馆员的职责向专业化、多样化发展。这样,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社会分工, 使一些基本业务工作社会化, 用外包商的企业化经营机制所带来的高效率服务于高校图书馆, 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把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的人员配置到更高、更深层次的服务中去。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后工作流程的成功重建和工作重心的顺利转移是采编业务外包取得成功的表现, 也是实现管理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图书馆采编工作重心转移和业务加工外包, 实质是在市场机制下, 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图书馆和书商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合理布局的一种“ 共赢” 的运行管理模式。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它体现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部分职能重新社会化分工的必然发展趋势。无论图书馆业务外包成功与否, 它既为图书馆带来效益, 比如节省人力、物力、经费;也给图书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 文献信息资源的流失、书目数据的失真等等。单从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来讲, 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采编业务外包和联合编目, 我们必须把它和我国国情相结合, 同我国的文化相结合。如何选择、选择什么样的外包机构以及界定哪些工作可以外包, 是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才是效益问题。总之, 图书馆业务外包, 在我国刚刚起步, 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十分缺乏, 因此, 图书馆还要从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理论模式, 建立完善信用体系, 规范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胡小菁.编目的未来[ 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 (3):18-22 , 37.

[2] 臧凤梅.论图书馆业务外包的质量控制[ 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8, (3):58 -60 .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7

1.1专业人才短缺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凭借强大的校园网络平台,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感觉有这样一种不和谐的“信号”———图书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短腿”现象比较突出。如果把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视作一条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其中的信息资源则为各类型号的汽车,那么使用和服务图书馆者便是这条信息公路上的驾驶员、管理人和操作者,只有兼备良好素养的人,才能保证这一信息大道顺畅,达到信息流量的最大化。我们所说的人才短缺,不仅是指图书情报人才的缺乏,而且更强调的是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管理的专项人才的紧缺。目前,我们对浙江省内部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作了一番调查。如表1所示,硕士以上学历(含第二学士学位)的高层次图书信息管理人才比例相对较低,仅占同期图书馆从业人员的7%比例还不到,可见浙江省高校图书馆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当紧缺。从调查情况来看,“十五”期间,各高校都普遍重视图书馆硬件建设和馆藏图书资料经费的投入,以生均图书册数为例,浙江工业大学生均图书册数从2001年的79册,增加到2005年的112册,增幅为41.8%;浙江理工大学生均图书册数从2001年的64册,增加到2005年的133册,增幅为139%。比较而言,信息专业人才的增幅远远低于同期学校生均图书拥有量的增幅。应该说,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上,人力资源建设重视程度远不及图书馆硬件建设那样重视,信息专才短缺现象已是高校图书馆一大“通病”。

1.2人事管理模式陈旧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事业的一部分,机构组成的一分子,人事管理办法纳入高校人事管理范畴,尚未建立与健全一套有自身特色的人事工作制度。目前的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在政策层面上有三大依据:一是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当前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二是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于1999年9月27日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院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三是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制度在高校得到普遍贯彻。同时,各校也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普遍引入各类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配套实施方案,实行了岗位聘任制,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岗及以岗位工资为取向的分配制度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管理岗位工作业绩的考核,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不公正、欠透明的问题。从总体上而言,现在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还是比较传统的,尚未真正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表现在:图书馆领导,尤其是馆长的任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来决定,任期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这样,图书馆领导层任职不确定因素多,随意性大,且习惯于人治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由于传统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没有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缺乏充分的激励机制,导致人心浮动。2005年,全国高校图工委对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在图书情报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调查显示,不安心现工作岗位的竞占60%。此外,在岗人员心浮气躁,对外引进人才困难。随着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也相应增加,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到图书情报单位就业的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毕业生到图书情报单位工作者,从1980年的92%跌至目前的不到20%。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老化”病严重。与近几年高校教学一线加大力度引进年轻、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情景相比,图书信息人才年龄结构明显不尽合理,年纪偏大、传统图书专业背景居多、单学科知识结构等状况十分突出,这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极不相协调,不相适应。

2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规划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预测图书馆未来的人力资源结构与需求,积极营造有利于目标实现的人力资源环境,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

2.1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做好图书馆人力资源规划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1)适从环境变化原则。图书馆事业目标要随着高校发展规划、建设任务和人才培育方向而不断作出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图书馆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呈动态变化,加强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需要配备更多的信息管理人员;新技术新装备的投入使用,要求工作人员更新知识,掌控操作技能;网络建设、数字化建设,需要兼备有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需求测谋划原则。“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要分析图书馆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走势,及时而准确地对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变化作出判断与分析。专业人员的增加或减少要根据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构架变化作出分析、预测,使用人规模、数量、比例等方面达到最优化组合。在科学、准确预测未来图书馆人力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对组织结构和职位(职数)信息要及时加以传导,使从业人员底数清,情况明,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寻找个人的发展途径。(3)服务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原则。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在选择人力资源方案和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时要做到对图书馆组织发展和图书馆从业者自身发展统筹兼顾,寻找双方目标的接近点和共同点,企求“双赢”,甚至“多赢”。这就是说,图书馆工作者的岗位、薪酬、发展机遇和保障机制都能得以充分体现,舒心才会有“尽心”,才能释放工作的潜能。

2.2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人力资源规划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强有力的机制保证,对广大员工来说,规划有着导向、示范和激励作用。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突出五大作用:

(1)有助于组织战略目标、任务的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工作部门的工作计划,更是图书馆事业整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力资源规划在于配合组织的战略管理,发挥“组合拳”的效用,创造和谐的从业环境,从而推进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2)有助于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保障。图书馆工作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决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始终是一个变量。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战略储备,事业便失去人才的保证,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规划去发现、引进和培养、储存人才,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3)有助于协调各种人事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类职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工作分析、岗位配备、选拔、聘用、培训、绩效评估、薪酬及福利等设计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做好选聘工作,以后的任用便会产生问题。选聘的人才没有放到其适应的岗位上,不能算是“量才录用”。人力资源规划作用在于可以使人事工作各项环节达到齿轮咬合般默契。

(4)有助于实现图书馆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人力资源规划要着力于发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面对网络化发展、数字化建设的高校图书馆事业,对信息化服务人才多元化需求的格局,使图书馆在人员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酬薪结构保持一个合理状态,避免人才断层和冗员的负担,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

(5)有助于满足图书馆组织成员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规划描述了图书馆事业的前程,指明了员工的发展机会,这就使从业者得到及时的信息,从中可以设计个人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容易萌发创新的思维。

2.3如何开展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应预测和人力资源供需综合平衡。因此,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做到信息全面、预测准确、程序严密、评估科学、费用经济。

(1)建立模块,服务规划。要原原本本地记录人员聘用、岗位描述、人员培训、技能特长、学科背景、绩效评估、薪酬福利、个人信息等,为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可靠、真实、全面的依据。

(2)科学决策,盘活存量。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决策过程,需求预测和供应需求是两个前提,要根据图书馆事业网络化发展的客观需求,确立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层次结构;核查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充分盘活人才存量,确定人才的供给计划。而后,做好综合平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人力资源供求计划。

(3)跟踪评估,及时反馈。人力资源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要及时策动图书馆机构内部、读者用户和图书馆平行组织,乃至专业评估机构对人力资源规划编制过程及执行结果进行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估,重视信息反馈,不断对规划加以充实、调整与完善。

3我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益探索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抓住学校建设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机遇,以组织机构设置调整为突破口,大胆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着手组织创新,导入人才管理的理念。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利用

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在拥有一定的地方文献基础上开展的,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工作机构的不同,读者对象和需求的差异,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

(一)地方文献收集

地方文献的复杂多样,生产单位的不同隶属关系和出版发行渠道的千变万化,使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从图书馆的角度,地方文献的来源无外乎采和访、接受呈缴、个人和团体捐赠、交换、复制这样一些手段。

采:是通过书目和网络订购、现场采购的方式(书店、书市、旧书摊和到有关单位上门采购),主要是对公开文献信息的采集,是有价采购。

访:主要是对一些非公开文献信息的访求,这些非公开文献信息以散见在各机关、社会团体的“灰色文献”为主,也包括自办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多以求得对方单位无偿赠与。

呈缴:一是出版部门和机关团体出版的地方文献在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约束下,主动向当地公共图书馆呈缴文献;二是公共图书馆主动持当地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上门接受“呈缴”。

捐赠;接受个人和团体捐赠,这虽然是一种“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收集方式,但只要图书馆大力宣传这种功德意识,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支持,让更多的人自愿捐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交换:将多余的复本或与本馆收藏范围和特色不符的地方文献通过交换的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文献品种,这是互换单位双赢的“交易”。

复制;在其他方式不能获取到本馆所需资料时,可以采取复制的手段获取以补缺。复制的方式有复印、扫描、照相和从网上下载等方法。短短十个字的收集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困难,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和财力的。

(二)地方文献整理工作

地方文献整理工作包括地方文献的分类、编目和典藏等程序。文献的整理,除古籍采用四部分类法外,我国现已基本上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 (以下简称《中图法》)类分图书,由于地方文献地域的特殊性,在采用《中图法》分类时,仍有许多弊端,因此,有的馆自编“地方文献分类表”。有的馆将《中图法》相关类目类号进行改用,有的直接用《中图法》把普通图书和地方文献共用同一类目,把地方文献单独排架以区别等等,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标准,显得十分繁杂。

在地方文献著录方面,除落后地区的一些县级馆仍采用手工著录和使用目录卡片外,绝大多数的馆都采用了计算机进行编目,我国采用的是CN―MARC格式.但用于地方文献编目,有不少的馆往往只是基于文献形式特征的描述,如题名、责任者、出版社、ISBN、丛书名、索取号等,而反映地方内容特征(除非题名中含有)的描述,属于主题标引,作为地方特性的检索口,但事实是绝大多数的馆没有这样做,原因是多方面的。

地方文献的典藏也由于各馆情况不一,典藏方式也各异。如书库组织方式,有将地方文献与普通图书混排,而将地方目录单独列出;有的则将地方文献和目录全部采取混排,要查找地方文献只能从含有区域特征的书名或分类号中合有“按中国地区表分”的地区号中去查找;有的馆是从书库中提出地方文献保存本,放在专室中提供阅览,复本放在书库中提供借阅;有的馆则将所有地方文献类型设专室管理;而我省省图书馆的模式则是,地方文献部只负责图书的管理,而地方期刊、报纸和非纸质地方文献则分别属于报刊部和技术部管理。

地方文献的排架由于书库组织方式的不同,排架也是各行其是。与普通图书混排的,肯定是严格按照《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和类号的层级关系排;单独陈列的,则按文献的区域特征排和不同文献类型排,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献分区域排架,在图书类型中,普通地方文献按《中图法》类号排,地方志、年鉴、统计年鉴和文史资料则按省、市、地、县四级行政区划排列,实践证明,这样排架符合读者查阅习惯。

至于藏书清点,很明显.集中管理有利于分类统计,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能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文献采访与分编典藏是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最基本的手段。但许多馆都比较重视文献的采访而忽视文献的著录标引、典藏保护,这从对这些工作环节的理论研究的热情可略见一斑。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主办的“2006年地方文献工作学术研讨会”收到的论文中,文献采访内容的占17.8%,而关于文献著录标引、典藏保护的论文只占2.6%,其原因就在于各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处于各自为战的初级阶段,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化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地方文献开发利用

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利用,服务于地方文献用户的需求。由于各类型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方式不同,收集的重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因而服务各种不同类型用户的针对性也不同。地方文献类型和载体的多样化,使广大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产生更多的需求.有对文献学科内容的选择。有对服务手段的选择,有对服务方式的选择等等。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工作。

公共图书馆的用户,行业和学科背景比较广泛,从对地方文献需求的反馈信息上看,主要对地方志、人物传记的编写、史料查询等方面有较多需求;而专业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的用户,专业性较强,对现行地方政策法规、统计资料、科学数据的需求旺盛,而且对实效性、准确性、新颖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各类型图书馆在开发利用本馆地方文献资源时,应对用户需求进行全面研究,如开展问卷调查.作好用户利用资源的详细统计,从中分析用户关于学科范围、时间和对文献类型及文献质量深度的需求情况,制定出开发文献的计划,在作计划前还应对本馆文献或某类文献进行数量、质量的调研,没有一定的文献保障,就没有开发的价值、就达不到用户的特定需求。

参考文献: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9

摘 要:文章介绍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分析了政府采购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影响,探讨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提出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17-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建设的大力投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图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馆藏建设的重点所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此后各地政府也都及时出台了相应的政府采购实施办法,高校的图书资料采购也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 [1]。

当前的图书采购工作,许多高校虽然自觉实施招投标,使图书采购工作有序化,但是政府采购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图书采购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支笔”决定,缺乏必要的审计,经费不公开,采购程序不规范等[2]。笔者就政府采购背景下对高校图书馆相应的采访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

1.1 政府采购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是我国政府采购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标志,是我国步入依法管理政府采购时代的里程碑。作为商品存在的图书资料,要强制性采取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性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和审批政府采购预算、制订政府采购计划、制订政府采购目录、选择和实施采购的招投标、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拨付和管理采购资金以及监督政府采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四个原则: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以及公正原则。政府采购相比一般的采购,具有以下特点:①在采购资金方面,政府采购表现为政府性资金。②在采购目的方面,政府采购主要是为实现政府职能。③政府采购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广的范围。④政府采购在制订采购制度时大多要围绕政府意图来进行,政策性较强,政府的监督和服务职能的发挥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使财政资金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是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高校纳入政府采购渠道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政府采购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经费预算的供给方式,在本质上是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手段。

1.2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

在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采取的是多元化机制,该采购机制不仅是指采购形式的多样化,还包括采购途径和采购类型的多样化,这种采购机制具有需求多变和目标细化的特点,同时还拥有无限化的采购时间。这种运作模式较为专业化,具有较不明确的采购标的物,有别于一般的商品采购机制。政府采购不只是采购的过程,还是一种总称,内容包涵了采购的政策、程序、管理以及采购的全过程,这也是一种政府行为,是针对公共采购管理而设立的制度。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不管是采购流程还是实施规范都较为严格,图书的采购招标工作时间也比较漫长:要进行预算下达、采购计划的制订、采购计划的审批立项、招投标以及合同的最终签订。政府采购预算通常随部门预算在每年的4月下达,6月开始较集中地实施[3]。政府采购长达半年以上的实施时间以及流程的严格性,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常规采购业务造成干扰,甚至严重影响到采访工作的开展以及图书资源的质量。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该着重探讨如何利用政府采购得到具有更高品质的馆藏文献资源,更好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关注如何消除采购过程中的集中腐败问题。

2 政府采购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影响

2.1 专业学术图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在高校图书馆中,馆藏的文献资源是为了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所以学术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这些图书与通用的、普及类的图书有所不同,出版种类少且价格偏高,其采购必须通过出版社或者图书供应商提前预订,或是在图书出版后及时购买,一旦错过了订购时间,补购就很难实施,造成图书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缺失,导致图书质量的下降,图书馆资源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张艳菊: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研究

2.2 政府采购限制了图书馆采购自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采购基本都是按照招标的方式进行。以招标方式进行图书采购有很大的优势:书商进行竞争投标,能够在大范围内选择优质的图书商;招标采购能有效地规避采购中的腐败问题;书商有配套的服务,包括免费提供书单、编目数据、贴磁条、盖章等一系列加工程序,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有效地满足了高校图书馆由于评估、升本、扩招带来的日益增长的馆藏需求。但是中标书商一般都是超低价中标,书商囿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在图书采购中把一些盗版书、低价书混杂其中,甚至拒绝提供质量比较高、经济利润少的图书,而图书馆只能被动地任凭书商操控,这将大大影响图书质量和馆藏结构。

3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

2003年实施政府采购法之后,很多高校都针对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建立了管理机构,并且对政府采购方式进行探索,在采购过程中不断总结政府采购书刊资源的特点。图书采访流程见图1。

图1 采访决策流程图

3.1 现采为主

现采是现场采购的简称,它有准确直观、效率高、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图书质量高的优点。这种采购方式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采购人员了解学校的藏书结构,还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出版发行的信息等。现采也有其局限性,如到场采购的人员一般比较少,时间短、任务重,容易漏选图书。此种采购方式适合图书需求量小的图书馆,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采购。尽管如此,大多数高校还是比较喜欢现场采购图书。鉴于此,图书馆在订书时可以借鉴纲目采购的做法:由书商将图书馆提供的采购纲目输入计算机,按照纲目,约定时间将有关新出版的书籍供应给图书馆,图书馆经过验收后将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图书在约定时间内退还给书商[4]。

3.2 预定为辅

图书的预订是指根据图书供应商提供的书目信息进行和筛选,进而签订图书订单。很多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对出版社的图书信息进行了解并查找相关的发行渠道和书源。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供反馈,推荐相关图书资源,图书馆的采访人员要及时地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书目推荐单提供给图书供应商,并且在采访过程中随时调整信息。网上预订流程见图2。

图2 网上预订流程

4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策略

4.1 制订详细的图书采访计划

高校图书馆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科研教学的需要,制订相应的藏书政策和文献资源建设计划。一般来说,这些计划一旦制订就不会有大的变动,且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政府采购模式的实施只是改变了计划的实现手段和方式,不会改变计划自身。所以,为了有序地开展图书采购,采访部门应该基于本馆的年度文献建设计划,对图书采访计划进行详细制订,内容应该包含一般学科和重点保障学科,还要包括各专业图书的品种、数量及经费比例,划定核心图书的出版社范围,使专业性图书采购得到保障。

4.2 注重图书补缺和滞后问题的解决

由于政府采购的实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可能会因此错过采购期。针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应安排专门的采访人员,对一些缺藏的图书进行查漏补缺。补缺方式包括网上书店购买、向作者求购等,对特别重要的图书,可以进行图书复印。

4.3 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制定具体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做出相应具体或明确的规定,加强高校采购的规范性和操作性。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图书的政府采购中,财务部门要监督反馈信息、执行力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其次,高校职能部门要全程监督政府采购过程,使政府采购更为合理和规范。最后,在高校图书馆内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使高校图书采访工作能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赵联锋.高校中文图书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9):185-186.

[2] 邵志超.高校图书馆职务犯罪及预防[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9):150-151.

[3] 姜爱华,杨秉翰.我国政府采购预算透明度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8):7-11.

图书馆采编部门全年工作计划篇10

一、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学习

图书馆始终把思想业务工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深感一个良好团队的重要性,只有一个精神面貌、业务素质良好的工作队伍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我馆每周二下午为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学习院方的制度及文件精神,使我馆人员及时了解院方指示,时刻与院方步调保持一致。同时又加强馆方规章制度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使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经过了多方面的学习,工作人员在思想和业务方面得到了提高,现有工作人员28人,党员11人,积极分子6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3人,形成了一支良好精神面貌的专业队伍。全体工作人员每天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离岗,不串岗。每天下班各部室都会关好电源,门窗,认真做好防火、防盗、防潮等工作,确保公共财产的安全。

二、工作方面

1、主要工作

全馆工作人员在新馆筹建期间(8月5日——10月15日)完成了354615册图书的搬迁和上架工作,同时各部门还完成了以下工作:

采编部:修改加工图书2414册;整理修补破损图书608册;打印复印图书馆其他资料709张;对6485册期刊回溯建库。

流通部:接受借书178953册,还书178131册;上架图书182131册;修补破损图书4000多册;催还图书2354册;

期刊部:接受期刊10302本,修补破损期刊350本。输入期刊数据1195条,修改数据957条;打印架标1512份,贴小卡片2096张;对XX年8035本杂志进行整理送去装订;征订09年期刊1180种,报纸113种;接待读者61281人次。

信息部:整理报纸8216份,装订2472册;以教改为主题办《信息之窗》6期,以图书馆主导作用为主题出板报7期。

技术部:完成新图书馆网络布线;硬件设备安装和调试;软件安装与调试;系统及硬件维护;图书馆网站制作;数据备份及统计。

自修室:接待读者136850人次。

图书馆10年共接待读者377084人次。

2、新馆筹建

由于学院的发展壮大,图书馆规模也在扩大,新图书馆已于10年5月份竣工。为使图书馆布局更合理,按照计划,将成立以社科为主的老馆和以自科为主的新馆布局,这就表示图书馆516892册图书要进行库室调整,将近一半的图书要搬迁到新馆。虽说一半图书在老馆,但却带动整个库室的调整,意味着516892册图书要重新下架打包再重新上架,也就是1033784册图书重新上架,任务繁重可想而知。为了使新馆早日利用,早日为教学科研服务,19个工作人员在炎热的天气加班加点的投入了紧张的打包中。天气炎热,书库没有风扇,别说干活,就是站在那里不动浑身都流汗,但同志们没一个说苦的,累的回去吃饭时拿筷子的手都在发抖,但没一个退却的。就这样,在15天时间内就完成了3个书库,354165册图书的打包工作,一百多斤的书包打了4000多包。对于4000多包图书的搬迁,现在回想起来也有种恐怖的感觉,我们忘不了工作人员那一双双磨破的手套,忘不了被袋子割破的双手,忘不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连续几天搬迁图书的壮观感人的场面,没有电梯,一楼到五楼,一百多斤重的袋子全靠各系部同学人工搬迁,工程浩大,让人为之震惊。同学们三五人搬一包,一个方队累了,就换另一个方队,就这样,像“蚂蚁搬家”,像“愚公移山”一样,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和各系部的大力协助下,在短短10天时间顺利的完成了搬迁任务。而后,19个工作人员在15天时间对这些图书进行了分库室上架,老馆成立了2个书库,新馆成立了5个书库。15天的日子更是难熬,为了按计划完成,工作人员白天没回去吃过饭,都是在书库里面吃一个饼解决,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去。苦虽苦,累虽累,但看到焕然一新的图书馆,分工详细的书库,能给读者一个全新的阅览环境,大家感觉到了欣慰,感觉付出所换回的价值。

三、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硬环境建设取得了极大改观的基础上,我馆及时调整建设思路,把工作重点从硬环境建设转移到软环境建设,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各项制度,优化管理软环境。

1.遵循馆章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我馆人员认真遵循《图书馆岗位职责和业务工作细则》、《图书馆2010年工作计划》等一系列制度计划,并以此来规范服务行为,减少工作盲点,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程序,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标准。

2.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图书馆管理软件来提升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管理。目前,我馆已全面实现图书采编、流通、检索自动化管理,图书馆的各项内务统计都已实现电脑操作、有序化管理。我馆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已有四年,目前数据库中藏书种数数据已达105022条,即有516982册图书,为了确保数据库数据安全与规范,我们采取必要措施,对数据库进行经常性的、制度性的维护,同时做好2台服务器、40台工作机、14台公共查询检索机的维护保养工作。除此之外,我馆利用完备的现代化设施和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提供复印及检索服务。

「 1

3、认真做好巡架、整架工作。为节省师生的时间,我们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作文章、下功夫。一是勤整理,对师生归还的图书每天及时归类上架;二是勤检查,对师生在借阅时抽乱、插错的书籍勤查找;三是勤过目,到书架旁勤看一看,对图书的位置了如指掌,为师生查找资料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获得了师生们的好评和赞誉。

4、延长开馆时间,使图书馆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新馆自11月1日开馆后,白天8:00——晚上9:30,全天开放,使阅览时间达到了74个小时以上。

5、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在图书馆开展了勤工助学岗位,本年22位同学参加了勤工助学,缓解了工作人员少的紧张局面,又为同学提供了助学机会。

四、环境卫生

为了给读者,创造一个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我馆对各部室及馆外环境卫生要求严格,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室内要求图书摆放整齐,书架无灰尘,地面无纸屑,室外要求扶手无灰尘,地面无纸屑。自修室要求每天早晨8:00以前清洁完毕,清洁员每天是早上7:00上班。根据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形成习惯,每天无论室外还是室内都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幽雅干净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