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7 22:58:03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

面对浩瀚书海,能够畅销或一版再版的图书少之甚少,大多数图书摆放于书架之上,无人问津,而少量畅销书一经上架立刻销售一空,这体现出了一个图书质量的问题。在图书质量中,首先要注重的是图书的内容,因为内容是图书质量的核心问题,只有保证了图书内容的精彩,才能够谈市场的效益如何。其次是编校的质量及装帧设计的精良程度及印刷装订的质量,这四种质量代表了一本书的整体。饮水思源,一本好的图书质量离不开其高水平的策划编辑,因为策划编辑的工作贯穿了图书的整个出版过程、内容信息的采编到选题的策划筛选、内容的确定及编辑校对,再到最后的装帧印刷,策划编辑所付出的努力,在根本上决定了整本书的畅销与否。

(一)图书的类别及生产流程分析

通常图书按照学科被划分为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两大类图书。按照图书用途又被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两类。为了针对图书策划编辑的工作效能和流程进行研究,本案特选取了工具书范畴的教材类图书产品的整体策划编辑流程进行研究,并对其生产周期进行探究。

教材作为工具书范畴的代表书目,具有着生命周期长的特点,其大致周期流程被分为八个阶段,首先是图书前期的调研和酝酿阶段,而后依次为策划选题、中耕收稿、编辑加工、设计装帧印刷、推广销售、市场反馈、修订再版。而图书策划编辑便是要围绕着这八个流程进行整体工作的协调统筹人。其次图书的生命周期也可称为是图书由市场上架到市场下架的全过程一般被分作四个阶段: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隐退期。而编辑所需要做的便是以市场核心,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对大众风格偏好及图书设计进行研究,对内容进行精化,做好图书的整体策划工作。

(二)教材图书的生命周期内 策划编辑的具体工作内容简析

在图书的生命周期中,只有保证策划编辑的职能性,良好地运用于图书质量的保障体系内,即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图书的策划和编辑,才能够良好的保证图书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的需求协调统筹,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1)调研及酝酿阶段:主要要求策划编辑在图书调查研究方面的工作开展,必须要充分了解学术及学科发展的具体状况,然后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进行图书市场的具体供需情况把握,总结归纳出大概的选题类别,并相应保持选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科学的调研确保图书内容的质量。

(2)选题策划阶段:主要要求为严格的选题论证制度作为指导,对选题的策划方面保持具象切题。策划编辑的主要任务,便是根据市场分析得出选题,进行系统的筛选,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意义又符合市场需求的选题,做出完善具体的策划方案。

(3)中耕阶段:策划编辑要注意做好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图书内容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明确,以便于尽快的发现图书撰写中的问题,保证稿件内容的质量。

(4)稿件的审阅加工与校对阶段:要求坚持三审责任制,主要是坚持责任编辑制度和校对制度及三校一读制。策划编辑的任务是:要严格审核确定稿件的质量是否具备出版的价值,以及是否达到标准能够进行编辑加工。另外策划编辑还要做好与加工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提出内容加工的要求及应当注意的事项,对加工中和校对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并注意对加工质量和校对质量的检查。

(5)装帧设计阶段及印刷阶段:该阶段要求在后期事宜中,应严格遵守设计编辑责任制与设计方案的三级审核制,即:坚持印刷标准及委托书机制,坚持在书刊印刷装订前实施好样刊检查制。策划编辑的主要任务便是与设计编辑相沟通,对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的指出,另外还要就设计的方案以及样书的质量方面,进行严格检查。

(6)宣传与推广销售阶段:该阶段要求对图书上市时期及营销的方式进行把握,以一本畅销书的营销案例分析,便可得知选择图书上市时间的重要性,有一本书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其再版上市时期总会选择于当年的八月到九月份,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上架,其选择这个时期上市的原因是因为:此时期正是大学新生普遍入学的时候,诸多学生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和迷惘,非常需要这样一本书,来进行其大学生活的指导,因此该书之所以畅销的原因,便是把握住了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正确的营销手段,所以这便对策划编辑提出了任务要求,必须通过正确的营销方案制定及合理的营销材料安排,来统筹策划图书的宣传推广及销售。

(7)市场反馈的信息收集阶段:该阶段主要要求策划编辑以不同的方法形式,使出版社及作者和读者之间完善沟通和联系,将图书的销量信息及图书进入市场的反响与内容信息反馈做好收集。

(8)修订与再版的开发:策划编辑需要在畅销书的原有版本上,进行构思策划,做到内容的修订和新的策划案的诞生,以全新面貌的书籍投放于市场,获取相应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以上所讲可以看出,策划编辑在图书的生命周期内,承担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他担负了图书质量及收益的整体责任,因此图书的畅销与否,与策划编辑自身性能的优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其也是现代图书生产质量中,不可或缺的人力因素。

二、策划编辑提升图书质量的意义分析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2

[论文摘要]:本文表述作者对图书编辑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内容定义,并从各个层面上简析图书编辑业务体制中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种种弊病。在此基础上,提出职能编辑的概念,提出按编辑个人所长、所好为主构建的职能分工的业务体制方案。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本文最初于1986年左右在科学出版社成稿。是较早提出组稿编辑进而策划编辑理念的文章之一。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特别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与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认识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如果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赖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与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与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如果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爱好组稿、思维敏捷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允许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周围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与资历、能力与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犹如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 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安排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与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如果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与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

20万字 组稿10分/ 审稿 10分/ 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 组稿15分/ 审稿10-15分/ 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 组稿20分/ 审稿 15分/ 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如果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2-02

一、引言

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等纸媒市场编辑一直都是工作的主体,围绕编辑展开的市场也是相对活跃的。在图书市场不断扩延的今天,编辑所担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在竞争中处于关键位置。图书营销纳入编辑工作范围之内,是市场经济竞争的显著现象。在这么多年的图书销售过程中,责任编辑的职能也逐渐显露出来,从最开始的选题到策划,一直跟踪到最后的市场销售环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优秀的图书作品只有被读以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因此,让更多的读者关注到你的作品,也成为了责任编辑的工作部分。

图书,能够发挥自身价值的前提是被销售出去,而编辑在整个销售环节从市场调研,到宣传策划都比销售人员具有更丰厚的背景了解。所以,编辑在图书营销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

二、在策划出版中树立营销观

1.选题策划中形成良好的营销意识

首先,市场竞争是一名优秀责任编辑所必需要高度重视的。市场观念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潮流。借助市场调查,搞好市场分析,明确广大读者最迫切的市场需求,同时不可缺乏对同类书籍的市场比较,进而才对一本图书做好前期的市场定位。可以说,选题定位就是整个图书市场营销工作展开的基础。

作者赋予了图书以生命,而编辑是赋予图书以灵魂的关键。二者只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快打通销售市场,赢得读者广泛的关注。我们建议编辑在策划的前期,与作者保持沟通交流,积极投入到作者的图书编写中。像知名图书编辑金丽红,在选题确定之前就经常拜访作者、书商以及读者,与他们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意愿与需求。同时,还建立起与作者之间的网络互动机制,将自己对市场的调研发现及时传达给作者,从专业市场营销的角度向作者反映图书市场现状,使得图书在创作之始就被贴上了畅销的标签。

金丽红在出版《不过如此》的时候,就是多次与崔永元进行沟通交流,在轻松愉悦的聊天环境下确定目标选题。还多次挖掘身边人的潜质,在鲁豫成名初,并不急于让其出书,等时机对了,顺理成章有了一定的读者群,才谈及约书事宜。金丽红的策划案例让我们看到他成熟稳重的工作态度,正是由于他潜意识里的营销意识,才能让其策划的图书在市场上长期处在畅销前列。

2.编辑出版中形成良好的营销意识

传统意义上将图书编辑分为两类,策划与,的工作即我们现在所谈到的营销。二者合一以后,出版与营销的关系也就越来越近了。从封面设计到敲定价格,从始至终都透漏着营销理念。像在图书封面或其它醒目位置留有名人推介字样或者通过附赠书签的形式,都属于我们常见的一种营销手段。编辑要想让一本图书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挤进畅销行列,就必须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设计,由小及大。

三、编辑在图书营销中的有利因素

不容忽视的,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编辑掌握着大量的有利因素。通过这些因素,可以取得丰厚的收益成果,促使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完成销售的过程。

1.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包括一本书的作者简介、内容特色等,编辑将这些内容与市面上的同类书籍作比较,分析优劣,最终整合出一套完成的营销方案。这对图书销售来说,是最为有用的二手资料,既方便销售人员对图书大概做了解,又能促进该图书在市场上占有力位置。

2.作者

作者与编辑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密切的。作为一名责任编辑,只有与作者建立前期稳固的合作基础,才能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图书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像以签售会的形式,让作者进入销售现场,通常都能产生强烈的反响。

3.市场渠道

一名资深编辑在销售渠道上都有一定的经验。往往编辑会掌握很多行业动态,像教育类图书,编辑就会相对了解我国的教育系统。在前期如果做好沟通合作,那么在后期就能充分发挥其渠道作用。目前市场上多数教辅资料,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销售的。也许,编辑并不像专业的销售人员,但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也是能打通销售渠道的,充分利用好这一点,也能为图书销售做好基础工作。

编辑担任幕后工作者久了,就应该从幕后走出来。参与图书营销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尽相同。可以说,只要是有利于图书营销的销售活动,作为编辑都应该积极的参与。

1.策划宣传活动

一本书完成出版以后,并不代表编辑的工作截止了。而是应该投入到宣传材料的策划中,通过定制海报、宣传册、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在大型书店做宣传,其效果是一目了然的。宣传活动的策划要注意结合前期市场调研的发现,整合图书自身的优势。宣传材料的定制也要注意色彩搭配、形象设计等,遵循舒适醒目的原则,让读者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到自己的所爱。

2.参与书展等大型活动

通常书展、图书博览会都是图书宣传的最好商机。编辑出场这些活动,能够学到不是一点点。除了能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交流策划经验以外,还能找准时机进行图书营销。像在书展上设置展台,拉横幅等形式都能让受众对某本图书有一个直观、醒目的认识。另外,在会场外派发宣传册也是一种比较想象的手段。在这些活动中,编辑亲力亲为会直接缩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取得更为显著的销售业绩。同时,在与读者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为下次选题策划做准备。

3.图书主题营销活动

主题文化在最近几年掀起浪潮,为市场经济带来的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在图书市场也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做销售。编辑要保证活动的饱满性,灵活性,组织作者、读者等人士一同现场参与,通常以主题报告的形式是最常见的。像图书《大清开国六十年》就在沈阳故宫,特地举报了一场庄严的报告会,报告邀请了清代史研究学者、博物馆馆长等人物参加。会后还由作者支持进行了现场签售仪式,会场庄重有序,也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最终为该场主题营销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结语

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编辑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编辑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的销售现状。在国内图书市场,编辑行为已经被赋予新的定义,逐渐成为集策划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在销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面对新时期的发展现状,编辑应从自身出发,广泛学习,努力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面编辑人。

参考文献:

[1]田建平.主体性 话语 权力――关于图书编辑的文化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游苏宁.编辑职业生涯中必读的经典之作――《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J].编辑学报,2007年05期.

[3]姚悦.市场营销理念下技术类期刊的编辑行为[J].编辑学报,2008年06期.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选题策划;选题时效;营销策划;关系维护;选题加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02-01

随着图书电子化、图书市场的国际化、产品的多样化等的进一步加深,当前图书市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况更为突显。策划编辑要充分协调好内部和外部资源才能使策划的图书产品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下面就策划编辑应具备的素质,陈述几点。

1市场调查能力

策划编辑应当有良好的市场调查能力。随着“出版转制”的陆续完成,出版社的选题已经基本不受限制。各出版社在既有图书类别加强的同时,纷纷开始涉入到新的领域。如何选择新的出版方向,就需要策划编辑对国内图书市场调查分析后,选择最有销售潜力的切入点进行选题策划。

2对选题时效性的掌控能力

每本书都自己的生产周期。如何掌控一本书的周期,使得该书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出版、上市是相当重要的。如当前兴起的“农家书屋系列”、“农村中小学馆配系列”等项目就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可见,策划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能否恰当的把握时代背景,紧随政策方向是尤为重要的。

3营销策划能力

营销策划能力一般包含以下方面:(1)策划编辑根据所策划的选题,与作者沟通后,明确该书的卖点,并针对卖点制订详细的宣传方案。同时,策划编辑可以对作者进行深入了解,看能否利用作者的能力或者其交际圈,进行宣传造势。(2)策划书评。主要包括自己写书评和邀请名人来写书评。一个好的书评往往对图书的销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策划编辑根据对图书的了解,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该书的精华,然后邀请文笔好的进行渲染和完善。(3)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造势。除传统媒体外,当前有不少电台、电视台,都有涉及图书的栏目。如“书香北京”就是一个很好的图书推荐栏目。网络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阵地。当前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和专业的读书网站在新书推荐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策划编辑应对网站多加关注,多发书讯。提供类似“试读”等环节,做好服务。

4加工生产的细节性

策划编辑应关注图书编辑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编辑加工、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等环节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图书的销售情况。例如在版式设计方面,对于老年群体,应选择较大字体,行间距和字间距也应适当加大;针对年轻群体,在版面设计上要体现轻松、活泼的风格;针对于应试人员,为了让备考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轻重程度,可以在版面上有不同的呈现,如波浪线等。

策划编辑的交流包括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内部交流指的是出版社内部的沟通,主要涉及编辑与发行、编辑与编辑之间的沟通。只有内部交流顺畅了,出版的书才能通过合适的发行渠道及时抵达销售终端。外部交流是指图书在上市后,编辑与卖场销售人员、读者的交流。外部交流是编辑了解市场保障。只有做好了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才能使图书更加适应市场,贴近读者。

6信息和收集能力

在图书上市之后,策划编辑可以邀请作者举办新书签售或讲座沙龙,撰写活动文案,制作海报,并在活动后攥写新闻稿。然后对市场销售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汇总读者的反馈,进一步指导宣传方式和今后的选题方向。

7关系维护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策划编辑首先是针对作者的关系维护;另一方面针对的是媒体和发行的关系维护。作者资源的多少是衡量编辑的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有了好的作者资源,在选题竞争层次无疑是在起跑线上取得了领先。只有维护了当前的资源,才能为下一步拓展做好了准备。而媒体和渠道的关系维护,能顺利保障信息正常的传递,进而对销售起到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编辑工作是历史上最悠久的职业之一,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编辑职能主要表现为收集、整理、规范、提炼既往社会各种样态的思想、知识、信息等文明成果,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知识范本和智力支持。策划一词含有“谋划”、“筹划”之意。策划编辑是对应传统的文案编辑而设立的,“策划”二字本身就决定了编辑的被动性劳动转化为创造性劳动,因此,当好策划编辑实属不易。策划编辑活动是贯穿于整个图书的生命周期,从选题的诞生到图书下架,都需要编辑花费心思,只有从这些细节入手,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策划编辑。

参考文献

[1]殷靖华.编辑职能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01).

[2]阎现章.试论策划编辑及其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3]万宇,成颖.网络出版时代编辑职能的新特性[J].中国电子出版,2000,(06).

[4]王玉凤.策划编辑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出版,2002,(07).

[5]王锦.策划编辑素质与能力浅议[J].科技与出版,2003,(03).

[6]刘果.论“读图时代”编辑职能的转变[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01).

[7]贺圣遂.关于编辑职能演变的思考[J].中国编辑,2007,(01).

[8]朱复融.图书策划编辑的素养与技能[J].出版广角,2009,(01).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5

论文摘要装帧设计要坚持创作的主动性,改变单纯的设计模式,全程参与图书的策划出版过程,从被动的接受到自如的驾驭,改革创新,变被动为主动。探讨了装帧设计如何在大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确立其地位的问题。

不少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美术编辑,常会困惑于美术编辑在出版社的“边缘”地位:美术编辑煞费苦心拿出的设计,总编辑、文字编辑及发行人员众说纷纭,不能认同;美术编辑的工作既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又难以为出版社创造品牌,因此在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排行榜”中,美术编辑的位置一定不会太靠前;在出版改革的大潮中,装帧设计室又因其尴尬的地位常常成为各家出版社先行改革的目标。困惑、牢骚、灰心,是出版社装帧设计人员常见的情绪。

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在图书市场的产品流通中,装帧设计的定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能是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它的从属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无论其文化的根基是多么深厚,无论其艺术生命是多么顽强,它只能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过分强调它的独立作用和独立性有违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但是,美术编辑可以选择——是继续固有的模式,被动地接受;还是自如地驾驭,改革创新,从大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确立美术编辑工作在图书出版发行中的位置。

装帧设计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呢?

一、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

装帧设计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WWW.133229.cOm装帧设计即刻意地精致和完整一本图书的全部,是在完成图书的整体美。在直观的美感中,感动读者,感动他人。没有主题就没有创意,书装艺术离不开书的主题。

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也要始终以主题为本,以完善图书的整体形态为要旨,自觉把装帧作为从属性的客体来定位、来做文章;倘若在创作中能不时提醒自己:他人会怎么认识这个主题,认识这件作品,假如美术编辑换一个角度、退一步思考问题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为创作主动性的坚持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听一位做书的朋友说起,现在卖书,50%卖书皮。这话虽不十分贴切,但现在书商做书,对书装要求的苛刻是很难想象的。“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是如果图书没有好品相,就一定不会畅销。”一些图书策划工作室,美术编辑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很多图书策划人不约而同地把美术编辑的作用放大到了几乎和文字作者“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在接待图书作者、探讨稿件、策划出版时让美术编辑全程参与。装帧设计者要把手中的活做精做细,做得富有生命和个性,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想象的空间才能自由、活跃、不拘一格。设计艺术是主观、能动、积极、活跃的行为,是从无到有的一种艺术体验,装帧设计若失去了装帧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作品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及观赏的价值。吕敬人先生的装帧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他对装帧艺术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外,与外界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因某些相左意见而对该作品进行“修正”,那这件作品能如此完美吗?

优秀的装帧设计就是一个路标,引导读者如何尽快找到图书的主题;就是一座桥梁,搭建了作者与读者的通途;它也是一种诱惑,引诱读者购买的欲望。有缜密思维的装帧设计的视觉引导,从一开始就能先声夺人,与读者展开一场读书定位的谈话。

2006年是国内市场大众健康类图书风行天下的一年,然则这些图书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除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品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装帧设计,甚至是封面设计,就已经在健康类图书销售的阵地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坚持装帧设计的审美引导功能。现在不少出版社撤销了美术编辑室,请一些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来设计。其视觉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细品味,大部分作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是书文化的底蕴,也许是对书的感觉,似乎明确的告白多一些,给人于启迪、于联想、于精神情感尚欠缺了些。

二、从“设计”到“做书”

做书,是选题的后策划,是在作者的原稿确立以后,文字编辑的加工和美术编辑的包装、制作行为。

目前,普遍的加工模式是文字编辑先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后交美术编辑设计,如养路工的各分一段,责任分明。也因此,美术编辑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美术编辑应改变被动的状态,甚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文字编辑的领域。而不只是停留在书籍装帧的表皮打扮或简单的内文装饰这一层面。在选题策划时就应与文字编辑一起熟悉文稿的内容,探讨书的开本,策划书的形态和装帧方式,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变到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来,尽可能多地采取合适的编排手段(如增加图表、插图,变动字号等),尽量将书稿做新、做活、做通俗。

美术编辑要完整一本书的策划意念,不应是单一的封面或版式的片面行为,在遵循该书策划者的初衷时,逐渐逐级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成熟创作思路,时刻反省自己的加工行为,弥补文字加工的单一和欠缺,深入浅出,亦可相得益彰。《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的力作,无论从书的开本、形态,还是装帧材料的使用和三维与二维空间的连贯处理,都不难看出做书者为强化做书意识所尽的心力。其木板、羊皮、纸等传统书装材料,其激光嵌刻的汉字和古朴、实用的锁扣,经现代设计观念的结构和组合,令人叹为观止,而内文的散页装订,可挂贴、可描摹、可复印、可制版,对喜书者言,从收藏、从观赏、从教学均为佳选。我国出版的各类书法艺术书籍颇多,类中不乏精品出众之作,但《朱熹手书千字文》的出版,无疑从气魄上、外观上都力压群芳,为精品中之精品。

同样内容的一本书,同样的发行渠道,仅仅因为换了一张皮儿,把“面子”(封面)乃至“里子”(版式)做了一下改换,就有可能变滞销为畅销——这就是图书装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装帧设计更好地“拉动”销售力呢?这就需要美术编辑一定要“多管闲事”,不断地向文字编辑追问:“读者群体如何定位?大约什么定价?销售渠道都有哪些?……”这其实也就是美术编辑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到有意识地做书。

笔者最近参与了社里一套孕产保健类图书的策划过程。孕产保健类图书在市场上可谓琳琅满目,同样选题的图书不计其数。很多的同题材畅销书也已深入人心。那我们的图书如何取胜?笔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形式高于内容。

是“内容高于形式”,还是“形式高于内容”,永远是装帧设计人员苦苦寻求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形式高于内容”也是图书设计的突破之处。而且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在对很多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孕产保健类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将为人父母的年轻读者,为了孩子舍得投资,同时他们也需要丰富实用的信息指导育儿过程。在装帧设计上,首先选用轻松活泼的暖色调,增加和读者之间的亲和力。开本选用大24开本,这样内文可以穿插大量的图片,使阅读更加轻松。设计上更贴心地增加了照片粘贴处、“每周感言”等。阅读结束后,此书也可以成为一本孩子成长的纪念珍藏书。选用厚度较厚、手感舒适的轻型纸,100多页的内容可以达到普通纸张200多页的厚度,从直观上给人一种视觉丰富的信息。该书现正在开发和制作阶段,这也是笔者有意识地参与做书,有意识地以装帧设计来引导文字加工的一种尝试。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文化强国;定位;转型;职能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策,党的十将文化强国列为未来十年的建设目标,对文化发展充满更高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作为文化载体的图书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肩负了一定的文化使命,图书编辑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思考,如何在文化坚守和文化融合中进行定位,做到在坚守和创新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方面尽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一、文化强国背景下,编辑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

文化强国怎么做,作为文化传播者的编辑要正视和思考新的形势与任务。图书编辑应该是以出版内容为核心,以洞悉市场、了解需求为前提,以熟悉生产工艺为基础,以善于策划营销为手段,之后对产品(图书)进行精心设计,出版社进行相关的产品线的延伸和产业链的延伸,这样的编辑才能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合格的、不辱使命的好编辑。

1.策划打头阵,在可读性上做文章。从少儿出版发展的趋向、行业状态来看,都在创新理念、重视形式内容的创新上下工夫,内容、形式、制作等都要强调创新和技巧,都在强调策划;策划离不开新颖,要有所创意;策划要注意执行的难度,如果脱离实际或执行难度太大,或者根本不能执行,那就是一个失败的策划;还有就是策划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现状和生活实际;策划当然也要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用特色塑造原创性,在吸引力上做文章。出版要有自己的本事,做专业性的加工,否则会没饭吃。要想在资讯发达的今天,避免同质化问题,只有原创才是特色,才是求新求异发展的必然选择,才能使整个图书的个性得以凸显出来。

3.差异化定位,在突破口上做文章。要想在图书林立的传媒世界里寻找突破口,只有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定位,按需设计、按需生产,才能实现华丽的转身。差异化包括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差异化的销售模式。去年涉我社根据儿童安全热点问题,联合某专业公司,以儿童安全问题为专题,出版《儿童安全自救早知道》,出版后策划了与中国儿基会、国家安监部门、多所学校和幼儿园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给读者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实际收益,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安全自救技能,可以说是在寻求差异化产品上一个成功的突破。

4.提升公信力,在引导力上做文章。在各家非专业出版社和民营公司纷纷参与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以多年的专业社为大本营,在提升公信力、引导力的同时,提高吸引力。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出版社过硬的产品以及图书的良好社会效益,是提高文化产品公信力的有力保证。要让读者信赖、让教育值得依赖出版,是少儿出版编辑必须坚守不放松的底线。

1.编辑要有文化担当的主动自觉性和文化使命感。作为社会文化传播者和建设者的编辑,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意识导向、正确的价值观这根弦啥时也不能放松,这是在转型时所要坚守和遵循的。

2.编辑要练就十八般武艺的基础,也就是要具备全媒体编辑的能力。编辑要从传统的单纯的文字编辑转向全媒体编辑,顺应数字出版或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对编辑的提出的全新的要求。

3.编辑转型为生产经营者。出版社体制的变革和建设,对编辑的要求最简单的就是从单纯的文字工作编辑转变为一名生产经营者。出版社对编辑室进行量化,对编辑进行考核,对每一本书进行考核,每一本书变成了一个产品,每一位编辑也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编辑成了设计师,成了文化产品的产品设计者和经营者。

编辑转型后,改变粗放经营的模式变身为要做到精耕细作,职能要进行重新定位和划分,转变包括选题策划与加工、营销策划、版权经营和利润谋划等方面。

1.编辑在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两方面有变化。首先来说选题策划,内容的选择和定位是选题策划必须考虑的,需要把握好时代的热点和跟风两个问题。其次,编辑的加工不能仅仅关注文字的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注意内容的创新和文化价值再造的高度提升,编辑要做到慧眼识英雄,才能把编辑加工工作做好。

2.版权经营。在涉及版权整个过程中,编辑参与到其中的全过程,包括合同的谈判、议价,书稿的判断,合同的草拟、签订、终止和执行,编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3.参与营销。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编辑要考虑如何将图书信息真正的传递到读者手中,让读者接收;针对书店和发行商减少进货数量的现状,编辑要关注策划营销,有时还必须参与到直接的营销。

4.利润实现。经济核算和经济效益对编辑来说既是指标,也是责任和权利。编辑在对图书的定价时要考虑图书利润和读者能接受的价格找平衡,在考虑图书自身出版成本、考量图书的宣传成本和流通成本,之后把握“一个便宜三个爱”的市场理念,把定价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找平衡,才能实现预期的利润。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7

一、编审人员要遵循工作规律去认真编、审、校

在新的领域下,编辑工作应主动把自己放在改革的浪潮中。这本书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进入流通领域,通过循环来实现商品价值。这个过程也是市场的法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本书只有通过市场流通,经历了市场竞争的洗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面向广大读者,实现自身的价值,图书的质量,依靠编辑人员遵守规则,认真,仔细,校对,不违反法律的粗制滥造的行业。背后有的一些编辑,通过自己的主观意愿,打造“精品”,他们的书不认真履行编辑规则,但绝大多数为不切实际的“包装”,其包装是什么,是编辑们一厢情愿的东西。

常见的媒体仍然在编写图书的宣传和倡导的过程。虽然这些宣传可能起一时的轰动效应,但这本书真的给读者以后,却让人大失所望。那些依靠“包装”没有精心编辑的书籍,没有考虑到图书的质量,更不用说是一个真正的精品。被广大读者认可的书,是经过仔细阅读,编辑和仔细通过市场的检验,使读者认可。这些书全部都是来源于编辑的一丝不苟,努力工作,而不能简单地依靠“包装 。”

市场的规律质量对图书书测试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图书市场反映着读者对于文化知识的肯定,反映出读者对图书的需要,因此,在图书市场的竞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实际过程。市场需要编辑去理解它,研究它。提高编辑对工作的意识,必须经常走出大门,出版单位为社会,为图书市场,尽可能参加一些活动,对图书市场供求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的需求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编辑应建立与作者和读者的密切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参加定期出版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和机构,科研单位,了解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是最终和公正的权威书籍产品质量检查员。为什么通过“包装”是不被市场认可的,原因在于个人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只注重主观的自我评估,而忽略了市场的评价。因此,深入研究市场,把握市场脉搏,提高质量,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是经济条件下图书编辑的重要职责

二、编审人员要保证图书质量

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图书的质量。质量是生命之书。市场经济的要求,商品应不断提高自身质量。货物或商品质量的适用性,审美性和耐久性的统一。现在,有的一些出版单位不考虑书籍的整体质量,忽略或简化了书的部分功能,赶紧把一些书不完善的书籍推向市场。个别一些图书甚至忽略掉编审细节,使本书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例如,有些书不稳定性和知识知识载体作用,相当于报纸出版的书,书成新闻纸的结合,时间易破碎,适用于在一个时间只有一件事,没有保存价值;有些书虽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设计的老,印刷粗糙,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读者在紧急情况下买是买了,但是不愿放在桌上。图书是要经得住时间考验,图书是有生命力的。

一个好编辑,善于挑选作者和和对文章的剪裁,有良好的识别,处理意识,编审是创作的过程,在编审的过程中,善于润色生辉,取长补短。是为了使更多好的文章段落锦上添花。使文章变得更加完美。编辑人员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能削弱,只能得到加强。因此,一个好的编辑能有好的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善假于优秀的编辑,制作高质量的书。

三、编审人员要做好选题的策划者

市场经济的要求,新的以不同的和不寻常的商品。普通的商业实践的扩展。本着实用的书的实用性是如何,对图书流通直接相关,现在很多出版单位重视选题策划工作,有的还设立选题策划部(室),从组织上得到保障。选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选择符合出版的规定,符合出版范围出版单位,尤其重要的是,选题策划应新颖独特,与其他主题要避免相同。选题策划活动,充分体现了编辑工作的主动性的重要性,创意和独特的认知能力。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保证,成功的选择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一个市场研究和严密的市场分析,对比度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强,这是最终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因此,选题策划是编辑经验,创造性,主动性和市场分析的综合反映。选题策划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一个建设性的独立的独到的见解,也可以是集体智慧的集体参与,它的具体情况和单元组合,做什么,做得好,要有计划,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人员和资金,时间上的保证,有合适的主题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编辑本身是选题策划者,策划是图书编辑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出版单位开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机遇和挑战并存。编审人员要充分认识自己肩上的重任,努力去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8

热词:3D打印 新科技信息 舆论热点

《3D打印 打印未来》一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3年6月出版,出版后重印1次,累计印数10000册,即将重印第2次。2013年9月,该书的繁体中文版权由台湾一家出版社买走。《3D打印 打印未来》曾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度“版权输出奖”;2014年10月获得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银奖;并于2014年12月获得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在国内科普创作低迷时期,图书出版市场处于不景气的形势下,《3D打印 打印未来》能取得这样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该书的策划分不开。

在新的出版形势下,如何策划出读者喜爱的科普图书并非易事,但也不是无章可循,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笔者在此总结经验,梳理策划思路,以期供同行借签和参考。

敏锐把握新科技信息和舆论热点,策划新选题

2013年年初,“3D打印”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3D打印概念股也横空出世,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纷纷制定政策推动3D打印产业化;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公众场合宣称:3D打印技术将推动美国经济增长,3D打印将为几乎所有产品的制造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一时间,关于3D打印技术的报道铺天盖地,3D打印技术几乎无所不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总编辑和编辑面对关于3D打印技术的各方面报道,意识到3D打印技术也许正是公众迫切需要学习和全面认识的一个新鲜事物,立刻决定要出版关于3D打印技术的图书。

在当今新技术、新知识爆炸式增长、报道的社会,能从如此多的信息中敏锐筛选把握有用的信息用于图书出版,需要出版人具有敏锐的出版嗅觉和良好的发散思维,抓住公众关注的热点和舆论导向,就会为自己赢得好的策划灵感,从而占领出版先机。

“打铁要趁热”――及时组织编写委员会

有了好的策划灵感,还得“打铁要趁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立刻做了市场调研发现,当时国内图书市场只有中信出版社于2013年4月出版的《3D打印 从想象到现实》一书,此书的中英文版同步出版上市。市场调研表明:市场上同类书仅此一本,还是引进版图书,市场上并没有关于3D打印技术的中国原创图书。于是,编辑们决定立刻组织国内作者编写关于3D打印技术的原创图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多年合作的创作单位,该学会的领导务实、极具前瞻性,当他们得知出版社的想法后,决定立刻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成立编写委员会,在短短一周时间就聚集了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研究3D打印技术的顶尖专家,并迅速召开了两次编写讨论会。

编辑和编写委员会的协同合作

在编写讨论会上,从最初的目录大纲、内容的选取确定,到书名的确定、图片的精选,专家和编辑们共同商讨。刚开始书名为:3D打印未来。经分析大家觉得该书名有歧义,“3D打印”在此处动名词定位不准,最终经多方讨论定为:3D打印 打印未来。接下来就是图片的取舍,原先有400多张图片,最后精选为320张图片,并对图片进行组合搭配。最后根据3D打印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行业,确定了16个热点、100个典型应用案例组成该书的第四章,第四章是核心章节,集中体现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建筑模型、首饰服装、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个性应用和制造,正文设计图文并茂,让读者轻松、直观地全面认识3D打印技术。

编写委员会最终在一个月内全部交稿并定稿。编辑在一个月内编辑加工,最终在2013年6月成功出版,并在2013年北京国际工业智能及自动化展览会暨新工业革命与增材制造国际研讨会上隆重举行新书首发式,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封面设计的灵感

《3D打印 打印未来》除了特色而生动的正文版式设计外,她的封面设计也同样别具一格,鲜明醒目。封面设计的灵感源于“打印”二字,红色正方形代表一台打印机,正方形没有完全封闭代表着“输入和输出”的含义,而“3D打印”四个字在正方形中则诠释了3D打印的全部寓意,封面上的色带用书中精选图片组成,整个封面设计颜色鲜明、醒目,设计寓意丰富而不失简约。正是这样的封面设计才使得在一片书的海洋中,该书能够最引人注目,从而脱颖而出。而且,《3D打印 打印未来》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出版时,封面设计也基本沿袭了原版封面的设计风格,出版后得到了台湾读者的认可。

出版时机恰到好处

“3D打印技术”从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到关于3D打印技术的图书大量出现在图书市场上,仅仅经历了10个月。《3D打印 打印未来》从策划到出版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当时国内图书市场还没有关于3D打印技术的原创图书,只有一本引进版图书。到了2013年12月,图书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有关3D打印技术的原创图书。如果编辑在有了策划灵感之后的任何一个环节稍有懈怠,《3D打印 打印未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3D打印 打印未来》的出版时间刚好是媒体已经全面报道了3D打印技术,但公众对于3D打印技术还是一知半解,迫切需要全面了解的时候,图书的出版正好解决了读者全面系统了解3D打印技术的需求。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9

摘要:由于出版社的行业特点以及出版社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出版社编辑流动性大,工作不积极,因此搭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迫在眉睫,从而吸引并能留住优秀编辑人才,实现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编辑 绩效考核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品牌

编辑部门作为出版社的核心业务部门,其绩效考核事关全局,在当前传统出版面临较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留住优秀的编辑,如何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成为出版社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对编辑部门的考核原则、考核方案的设计,以及当前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编辑部门的考核原则

1.效益是主要考核目标

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效益通常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它与其他经济产业明显的不同之处。出版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经济效益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这是因为,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因此,在对编辑部门进行考核时,务必要对这两个效益目标进行合理的评估。

第一,社会效益考核。有些图书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可能不大,甚至是赔钱项目,但它们在学术、文化或艺术上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却难以估计,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很大。而且此类图书对于出版社的品牌价值的提升往往具有很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出版社通常会把此类图书作为重点图书对待。

目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已经连续十多年对上海的出版社进行社会效益评估,根据公开的信息,参加2013年度社会效益评估的全市出版社共计37家,评估得分90分以上的22家(其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4家,大学出版社7家,社会出版社1家)。名列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估前三位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在对编辑部门考核时,可以参考同类评估数据。例如,对于获得部级、省部级、行业内奖项的图书按不同权重,视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对获奖图书的策划编辑、责任编辑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经济效益考核。根据《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较2012年增加3.0万种,增长7.4%(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增加1.4万种,增长5.8%);总印数83.1亿册(张),增加3.9亿册(张),增长4.9%;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0.8亿元,增加47.3亿元,增长6.5%;利润总额118.6亿元,增加3.4亿元,增长2.9%;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由第五位升至第四位。可见,只有创造出利润,整个行业才能具备发展的动力。

但是,对经济效益进行考核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社会影响。当前,绝大部分出版社已经转为企业,于是很多人便认为,企业强调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这种逐利心理会导致个别编辑唯利是图,出版一些格调不高甚至有违社会伦理价值的图书。因此,对于此类图书,即便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要按照其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的程度给予一定的折减甚至处罚。

2.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

薪酬的内部公平指的是薪酬分配的合理与平等。必须指出,薪酬公平并不是薪酬分配结果的均等,而是分配机会、分配过程和分配规则的公平。对每个员工来说,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必然是不均等的。传统的“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薪酬分配,没有体现出各种不同工作的不同价值含量,也没有体现各员工不同的个人劳动生产率,恰恰是不公平的表现。

对于编辑部门来说,内部的公平性主要是根据每位编辑的工作对企业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贡献大小来支付薪酬,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在部门内部建立起全员一致的薪酬公平观念,避免员工因为彼此标准不同而产生不公感。例如对于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的工资标准要有合理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可以让编辑在部门内部自然流动,例如,刚参加工作的编辑可以从文字编辑做起,经过几年锻炼完全可以做策划编辑,当然,以前的策划编辑也可以回到文字编辑岗位。

第二,坚持同工同酬的原则,以合理价值体现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多样性。例如,出版社要给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确定基本的工作量。超额完成的应给予奖励,未完成工作任务的给予处罚。

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考核的公平合理。对于编辑的考核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不仅要考核编辑创造的经济效益,还要考核其社会效益,以及编校质量。出版社应该成立专门的编辑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由分管社领导和业务较强的资深编辑组成。考核结果则应该定期公布,同时建立相应的申诉机制,如果考核过程中出现错误,应该及时纠正。

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是指编辑部门在设计薪酬时要充分考虑同行业薪酬市场的薪酬水平以及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保证企业自身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从而可以吸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优秀人才,也能够留住自己的员工。

二、考核方案的设计

尽管各出版社编辑部门的设置不尽相同且各有特色,但是考虑到绩效考核具有导向性,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首先应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编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

出版社在设计编辑部门绩效考核方案时,要尽可能提炼编辑部门中不同岗位工作的共性,使考核结果具有可比性和说服力,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编辑绩效考核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

1.定性考核

主要是考核编辑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修养等。一般在员工手册中都有所规定,在员工入职后的培训中,应该将相关规章制度传达下去。

2.定量考核

这是编辑考核的重点,侧重对编辑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查。对于工作数量,可以明确编辑审读加工等级,确定分类审读加工量化的标准,并以此核算等级评分指数,建立科学合理的编辑审读加工等级评分体系,同时计量编辑发稿数量。例如,对于同样字数的图书,对本版书和外版书的工作量考核上应该有所不同,考虑到外版书需要对照原文,因此在计算工作量时应该乘上一个大于1的系数。

对于工作质量的考核将更为复杂,主要包括对书稿加工质量、图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考核。首先,社内应该建立图书质量保证体系,对图书在出版前和出版后进行质量监督。出版前的环节主要是对于三审、三校要严格把关,出版后则是定期抽查社内图书,对于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的相关责任人应该通报批评或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其次,从发货码洋、市场占有率和净利润等方面综合考虑图书的经济效益。再次,对于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图书,如学术书、古籍整理类的图书,应该着重考核其社会效益已经对出版社品牌建设的贡献率。最后,应该考核图书的重印率和重印数量。这样可以鼓励编辑做一些长销书,而不仅仅追求眼前利润跟风出书,从而把品牌质量也纳入到编辑绩效考核中来。

三、当前编辑部门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出版社的薪酬基本从以前由职务和职称决定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转变为由基本薪酬和绩效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编辑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然而,现行编辑绩效考核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考核制度不健全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奖励与惩罚,最大限度地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编辑工作绩效,实现出版社的发展目标。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许多出版社实施绩效考核时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有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甚至把它作为一种强制的“压迫式”的管理方式。这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考核标准设计不合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等。

2.考核指标不科学、合理

因为图书不同于其他的商品,这直接导致了编辑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的复杂性。如果关键指标设置的太多,将直接加大考核的计算难度和评估难度,并会降低考核效率。例如,对编辑的编校质量、审稿字数、工作效率、选题通过数量等都作出明确规定,看似管理严格规范,实际上目前整个出版业信息系统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完全支持高度量化的考核方法,导致编辑工作的价值取向向商品价值倾斜。

3.过于强调成本考核

出版社一般都将图书成本考核纳入编辑绩效考核之中,并将图书的利润与编辑收入直接挂钩。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过度的成本考核,将导致编辑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可能使图书印制质量下降,甚至会使出版社品牌价值降低。从长远来说,过度的考核成本得不偿失。

四、对于编辑部门考核的建议

编辑部门绩效考核要以发展为目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出版社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出版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考核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以编辑为核心,尊重编辑的工作。

第一,考核指标的设计要建立在对编辑工作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参照编辑岗位说明书来制定,关键指标的设置要少而精。要德、能、勤、绩并举。“德”是指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能”是指知识总量、业务水平、政治素养等;“勤”是指出勤率等;“绩”是指工作的完成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第二,完善薪酬正常调整机制。首先,建立编辑薪酬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其薪酬水平与社会物价的同步增长,这是调动编辑工作积极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次,出版社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避免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和品牌上,是非常典型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因此,编辑绩效考核要以评估编辑绩效、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分析绩效差距、实现编辑绩效提升,进而提高出版社管理水平和业绩为核心目标。只有建立了卓有成效的薪酬制度,才能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明.建立科学的编辑管理体系势在必行[J].编辑之友,2002(6)

[2]李小艳.关于国有出版社转企后薪酬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9)

[3]高鹏.关于出版社薪酬制度改革的思考[J].现代出版,2015(1)

[4]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0

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每一位编辑都有自己的专业,因此就应该有一个专攻的方向。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必须要求编辑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所以作为策划编辑,能力体现就在于是否有广博的知识以及是否能够在此基础上的灵活运用。策划编辑都是从一般编辑发展来的,只有在编辑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才能成长为一名策划编辑。

每一位策划编辑的能力和水平都与他本身具有的专业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提高自身的策划能力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专业能力。首先要从实践中学习,要养成好的职业习惯,积极关注行业内的发展动态,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多参加有关图书的学术会议、年会、各类展览会等。还要向其他优秀出版社的同行学习,经常参加各类图书订货会、展览会等。还要经常逛书店,了解各类书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读者对各类图书的反馈信息。还要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大的项目运作,从中吸收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能够有所借鉴,少走弯路。总之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又要触类旁通,广泛借鉴。

二、要掌握国家关于出版的方针、政策以及读者的需求

我们策划的图书究竟以怎样的品质和思想与读者见面,离不开策划编辑的心血,一部经典之作能给人以无限的享受,给人以正能量。相反,如果不了解有关的方针、政策以及读者的需求,只是把图书策划成哗众取宠的所谓热点图书,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随即就淹没在书海之中,也可以说这是典型的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的做法。策划编辑应该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重任,多做让大众受益的好书,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视品质为生命,只有这样,策划编辑才能出精品,也才能够做出让人民大众满意的品牌图书。

三、要有图书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

作为一名策划编辑一定要熟悉图书市场,而且还要有敏锐的市场竞争意识,要做到以读者的需求为己任。在做每一个选题策划时,都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要掌握和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社会的热点,同时了解和分析业内同行的出版动态。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准确的策划制定出选题的实施方案。决不能凭想象和自认为的经验简单的盲目的进行选题的策划。

四、要有作者资源

我认为策划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目标一致,各司其责的平等关系。策划编辑策划出来的方案再好,如果没有最适合的作者来实施策划编辑的方案,来按着策划的思路准确的写出来,那么再好的方案也毫无意义。每一位编辑都应该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通过各种机会逐渐的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作者群,并使其逐渐成为高效的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优于其他人的组稿能力。而且在编辑工作当中,要和作者交朋友,成为好朋友后能够提高这种资源对出版社的忠诚度,从而降低业务成本。一旦在自己周围建立起了良好的人脉作者群后,组稿自然轻松,很多需要的信息也会自动送来。

五、要有创新能力

选题策划的生命在于创新,策划编辑要想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想出版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的畅销书,就要勇于创新,就要打破雷同,就要超越平庸,就要突破自己。

我认为策划编辑首先要在具体的策划方案的实施中锻炼和磨砺自己,只有在失败中的努力才能挖掘出好的创新。每一位出色的出版人在回想走过的路时,都能体会在前行的路上最为宝贵的经历就是一路上的磕磕绊绊。每一位策划编辑都应该把所有的挫折都当成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那么自己的执着创新成为必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六、要有内部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