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十篇

时间:2023-04-04 09:02:04

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文化篇1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198-01

图书馆属于一种文化机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图书馆本身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图书馆文化是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以及管理的方式。图书馆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文化也会有所变化,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一 图书馆文化的发展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所特有的行为、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有效地促进图书馆的发展。行为文化是指图书馆要定期组织一些宣传、娱乐或研究的活动来体现图书馆文化的不同之处。图书馆要能够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来活跃气氛,加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包括图书馆的环境、设施及布局等,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从图书馆的物质文化方面可以看出图书馆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是一种深层文化,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的理念、思维方式以及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精神文化不仅能体现出图书馆的历史,还能体现出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在图书馆文化当中处于中间层面,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各种规定以及组织管理模式当中,是图书馆员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图书馆文化当中如果没有制度文化,将无法保障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工作。

图书馆文化的建设是重要也是必要的。其建设能够推广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用这种价值观念来影响管理人员、影响读者,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加快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速度,并强化对图书馆的忠诚度,为图书馆树立好形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图书馆文化会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向社会展示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因为良好的服务质量能够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图书馆要培养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团队精神和员工的凝聚力。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运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读者,从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 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方式

1.树立正确的观念

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读者服务,如果图书馆没有了读者,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读者会有更多种方式来获取各种信息,图书馆并不是读者唯一获取资料的地方。所以,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很重要。如何做好服务读者的工作是图书馆的关键。只有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加吸引读者,如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讲座,进行宣传,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2.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读者的行为。造型美观、环境优美的图书馆能够让读者花更多时间在图书馆阅读,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图书馆有自己的文化,如果能够把自然与人文环境融合到一起,让读者在图书馆阅读的时候能感觉到心情愉快,这种物质文化能让读者产生身心方面的变化。图书馆作为工作人员工作的场所,也是读者学习的场所,其氛围能够直接影响到读者的情绪,因此,在图书馆内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以人为本,根据图书馆的内部环境,通过色彩和室内的设计来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其不仅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要有艺术的美感。图书馆要设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来做好协调工作,并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协调图书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能调动工作人员和读者的积极性,在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过程当中起着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图书馆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以及员工的继续教育的相关制度。

3.做好服务工作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不断突破,必然会将传统图书馆推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境地。图书馆由原来的传统服务模式转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图书馆就要发挥已有的优势,更新服务思想、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在现代信息环境与科技条件下,读者迫切需要的是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及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要求图书馆能针对他们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提供全程性、全方位的知识信息保障。但单个图书馆是很难独自完成这一任务的,这就要求多个信息提供单位协同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代的读者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服务,而希望馆员能及时全面地为其提供所有所需资料,这就要求图书馆依托资源优势,对各种文献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整理,使之形成新的知识提供给相关读者,以节约读者大量的时间。图书馆在建设文献信息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它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相关信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以此为核心所构成的人性化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及追求,正是和谐社会和图书馆文化的实质所在及本质联系。图书馆是集聚、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和谐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信息聚集的宝库,图书馆应当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注重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推进和谐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竹英.图书馆文化发展论[J].山西财政大学学报,2001(3)

图书馆文化篇2

1.1图书馆丰富了可利用资源

图书馆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适应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和总体趋势,这不仅抓住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内涵,而且为突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延伸和依据,更为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内容创新、引导消费提供了资源依托。

1.2地方文献建设推进了地域旅游、文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有着自身的与众不同,因此,民族文化或地方文化应成为一个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最可靠的资源依托。目前,区域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地方文献越来越为图书馆重视并被充分利用。随着本地的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发展,既增强了图书馆收集、加工、传播地方文献的能力,也在诠释地方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地域旅游、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突出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以事业促产业的优势日益凸现

文化产业的首要功能就是经济功能,它是当今社会以及未来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源泉。许多时候,公共财富的文化都用以转化为可交易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地用来赢利,而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机构,正好是对其产业类型的有益补充,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特殊使命。图书馆的公益事业性质决定了我们要把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作为基本目标,强调人们文化基本权益的保障,突出文化平等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抵制文化实用主义、杜绝过分商业化忽略文化产品的精神特质、忽视文化发展社会效益以及避免文化财富的分化等有着积极的“纠偏除弊”作用,同时也对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倾向能有个正确的引导。

3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图书馆不仅是公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还是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用、文化提高以及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强自身实力建设,是图书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3.1加强硬件建设

图书馆应配备书架、阅览桌椅、出纳台、报刊架、书柜、目录柜、文件柜、陈列柜、办公桌椅、装订设备、安全设备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并有计划地配置复印、声像、文献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扫描仪、刻录机、打印机等设备。有条件的还可设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料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目前,多数按照《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进行新建的图书馆,在硬件建设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如2014年已全面投入使用的库尔勒图书馆,其建筑面积达7315.8平方米,馆内纸质图书藏书达28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设有阅览座席500个,日接待读者可达1500人次,是一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集借阅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图书馆。此外,馆内还配备了24小时图书自动借还机,可方便快捷地为广大图书借阅者提供借还服务。

3.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分利用免费开放的专项经费投放,争取更多的财政拔款来加大图书馆经费投入力度,确保人力、物力等总体投入到位,从而进一步优化总体资源,增加入藏量,加强人才培育,充实人才队伍,加长开放时间,开展多项活动,提升总体服务水平。

3.3为图书馆注入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图书馆文化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文化育人

党的“十”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作为文献信息传播中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健康文化、高雅文化最具市场、最有人气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育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通过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立人之本,高校是立人之所,有什么样的高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高校人。高校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高校文化的发展,这其中也离不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发展。

作为置身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是指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广大馆员和读者共同创造、认同,并自觉效仿和奉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从高校图书馆的宗旨出发,高校图书馆文化应具备以下四个层面:

(一)精神文化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包括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面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具体体现为勇于牺牲自我的红烛精神;读者至上、真诚服务的奉献精神;高尚职业情操的敬业精神;以馆为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自我塑造精神;刻苦钻研、顽强工作的积极进取精神,图书馆中有精神文化为核心进行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化力对图书馆强大的推动作用。[2]

(二)环境文化

图书馆环境文化是指通过图书馆建设、设施、布局、美化、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的环境氛围。图书馆通过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提高与促进图书馆文化建设,从而提升读者的整体文化素质。

(三)活动与服务文化

图书馆服务与活动文化是指图书馆通过有目的、有规律、有特色的组织开展服务、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和娱乐等活动所体现的文化风韵。

(四)制度文化

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是指图书馆的馆纪、馆规,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对鉴定馆员和读者的品质、人格和行为等方面提供了内在尺度,它能使馆员与读者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述四方面,精神文化是灵魂与核心,环境文化是载体与基础,制度文化是条件与保障,活动与服务文化是过程与推动,四者在交融互动中共同促使高校图书馆文化形成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风采。

二、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馆藏资源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图书馆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高校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本质属性。因此,文献资源直接影响着高校文化的有效展开,影响着高校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图书馆要以自身的任务和读者需求为依据,有层次、有重点地组织文献资源。与此同时,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发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量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更有效地利用已有文献信息资源的同时,让新开发的信息资源尽快上网,尽力创造条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使之成为高校文化的活跃参与者。

(二)图书馆自然环境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熏陶作用

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高校水平的重要象征,代表高校的形象,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建在校园的中心,建筑典雅,气魄宏大,作为校园的重要地标,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图书馆正是通过优雅的自然环境、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现代化馆舍建筑、先进的设备、丰富的馆藏文献、科学的管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优良的服务等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师生利用图书馆,使他们在这里得到心灵的净化,将学生引向无限的思维空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汲取知识,净化心灵,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创造美。

(三)图书馆制度建设、管理方式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保障与影响作用

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形成应当在该制度所涉及范围内,保证所涉及的人员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程序民主性是实体民主性的必要保障。[3]完善、合理、规范的图书馆制度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图书馆要根据各自岗位的服务性质、目标,根据图书馆馆藏文献、馆藏规模、设施设备等技术条件和服务环境的不同特点,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并使其符合图书馆开放性、时效性、共享性信息服务的要求。图书馆制度文化在充分展示一所高校办学理念要求,紧密为学校服务的同时,还应该展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表现思想学术开放的态度等图书馆的价值观念。从而保障图书馆收集保存文献,为所有的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有效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承担传播知识的社会责任,让读者从图书馆感受知识的力量和人类的文明等基本价值取向的实现。

高校图书馆要尽可能地改进服务,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其安静的环境、良好的秩序,对于培养高校读者良好的公共道德,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好关系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图书馆可通过张贴提示性的标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文明高雅的学习环境,从而对培养高校生良好的公共道德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图书馆员应以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学生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对高校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通过文化建设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功能

高校教育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所以,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也理应付诸于育人的工作实践。

(一)巩固主阵地,以高品位的文化陶冶人

图书馆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及教学科研需要的系统化的学科文献,丰富的影音资料、展览厅、报告厅等硬件设施,既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又使图书馆成为与教学实验设施并列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体,成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图书馆自身拥有的资源、设备,使图书馆不仅成为知识营养的提供者,而且要担当起高校生提高艺术修养、审美情操的文化中心的角色。图书馆举办适当的学术讲座,与图书馆整个的书香气和文化氛围相得益彰,深受读者的欢迎。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注重优秀影视文化作品的收藏,并且具有较好的视听设备和环境,这是对高校生进行艺术修养教育的很好的物质条件。高校图书馆还可利用图书馆环境的布置对高校生进行艺术教育,不仅起到装饰环境的作用,而且也起到艺术教育、美的熏陶的作用。

(二)建设主力军,以真诚的服务温暖人

高校图书馆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应该是高校生思想道德的培育者。抓好队伍建设对于实现图书馆育人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分利用文献及服务设施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应该说图书馆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对读者起到教育作用,图书馆无小事,处处有教育。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员要以丰富的学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图书馆事业要发展,需要先进的文化作为其推动力。[4]同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高校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以良好热情的服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文明的行为举止影响青年学生,使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使高校生增强对图书馆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使其接受优良文化的熏陶。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融服务育人于高校文化建设之中。随着各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文献类型的增加,以及与图书馆有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实验,对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使图书馆员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有很多专业上的问题需要进行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同时,图书馆员在文献资源的了解和掌握、文献检索方式的熟练等方面具有优势,他们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产生一些副产品。学术研究不仅可以活跃校园学术,而且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增强图书馆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尊和自信,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导读服务可利用校报、宣传栏等园地将教育意义深远、内容健康的社科读物推荐给读者;引导学生阅读革命领袖的著作、名人传记和中外名著,转移他们对通俗、言情小说的偏爱;引导学生阅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毫无疑问,这些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同样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邓凤英.图书馆文化的结构与功能[J].国家图书馆学 刊, 2007,(2).

[2]刘燕.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构筑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 与经济, 2009,(22).

图书馆文化篇4

图书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但图书馆的文献收集、整理和利用方式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文献接受和文化理解,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建构性特征。图书馆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图书馆文化建构的内在品质,研究馆员与用户这两个主体在文献表达和文化理解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特征与民族特征,并按照图书馆学自身的学科逻辑,努力构建能够为其它学科所共享的自主性成果。

关键词 图书馆学 文化建构 工具论 主体性 民族性

图书馆的文化本质有三:第一,图书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第二,图书馆本身构成一种文化现象;第三,图书馆对文化有反向建构能力。然而,目前的认识仍局限于“图书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的单一维度,从而使图书馆本身缺乏文化本体意味,只能以特定文化之反映的被动的工具姿态存在。

一、导致图书馆的被决定地位

作为一种工具,图书馆的性质单方面由人来决定,想把图书馆说成什么,图书馆就会是什么。例如,中国近代的“新图书馆运动”把图书馆说成是“开启民智、强国保种”的工具,时期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当代“知识自由”视域下则说成是“保障公民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权利等文化权利的工具”,等等。图书馆绝对处于人的意志控制之下,人有权利和理由出于自己的目的对图书馆提出要求,一旦图书馆不能得心应手、俯首贴耳,人们就可能对这个工具进行改造甚至弃之不用。无疑,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只要图书馆被视为工具性存在,未来还将出现大量花样翻新的“新”认识。然而,“如果硬赋予明显超越图书馆特质的责任,不管出于何种美好的意愿或权威的理论,都绝不可能成为现实图书馆长久的主动作为”。不仅如此,图书馆自身的理论也将难以建立。

二、导致图书馆与文化分离

工具意义上的图书馆既然只是文化的被动产物,图书馆在原则上就可以和文化彼此分离,文化涵养也不被当作图书馆的根基。因而,没有必要对图书馆流露出深厚的感情和必要的尊重,甚至可以随时对它不恭或践踏。一旦出现新的工具,图书馆将会毫不犹豫地被取代就像镰刀和锄头正在被割粒机和掘土机所取代一样。预言图书馆将消亡正是基于这一工具性认识。殊不知,图书馆的消亡不仅是物理躯体的消亡,也将是图书馆自身文化的消亡,是在阅览室读书时涵泳于字里行间的文本感受、审美经验与深入思考的消亡;是一个地区文化象征和精神圣地的消亡;是本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依托之物的消亡;是特定知识组织系统对人类知识理解成果的消亡,等等。它基于一个明显错误的预设:图书馆仅仅是工具,而不关涉使用者文化存在的根本。

三、导致图书馆走向趋同

作为工具,“我们的图书馆”与“他们的图书馆”没有本质区别,但可以根据是否适用而分出优劣。“理想的”图书馆就是要排除一切交流障碍,达到信息传递的预期效率最大化。所有现实的图书馆必须在理想的关照下,视其符合“理想的”程度而分出优劣高下。20世纪初,“以中西书籍,合并庋藏,而归纳于同一分类之下”的对中国古代藏书楼的改造,正是在重视理想之“同一”而抹杀现实之“差异”的工具论思维推动下进行的。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图书馆既有作为“工具”的相同性,也有作为文化本体的相异性。例如,中国古代藏书楼并不只是一幢幢建筑物,而且还积淀着独特的文化意味,蕴藏着“仁人爱物”、“藏书守道”、“敬惜字纸”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和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不离不弃的亲缘关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情报文献工作标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分类标引标准、文献数据库标准、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等等,正在以学术权威和制度霸权的形式,维护着全球图书馆的单一化取向。而观念层面上的趋同,则与技术标准的单一化如影随形。例如,“知识自由”只反映了西方民主国家的认识,中国特色的民主并不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民主,中国的图书馆也主要定位于“社会教育机构”而不是“民主武器”。然而,“知识自由”在我国图书馆学界却正在成为主流话语,导致对西方中心的一元文化的维护图书馆的趋同化,正在成为西方中心的文化一元论的帮凶。因为,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采取了明确的导向性话语,有助于理解并产生确定的概念。

总体上,图书馆学研究的上述局限,都可以推源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图书馆本身还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图书馆对于它所归属的文化还具有反向建构能力。在学理上,对“图书馆文化本质”的认识属于本体论层次,而对“图书馆有什么用”的研究主要探讨图书馆目标的具体实施手段和方法。显然,实践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离不开对本质特征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宗忠.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图书馆学研究, 2003(6): 2-10.

[2]蒋永福.图书馆学话语的谱系学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1): 12-16.

[3]邱五芳.内容重于传递:图书馆不应回避的社会责任.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4): 5-10.

[4]俞君立.中国文献分类法百年发展与展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15.

[5]黄俊贵.明确图书馆本质体现图书馆本质:从“图书馆”定义说开去.新世纪图书馆, 2006(4): 3-6, 11.

图书馆文化篇5

1.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而衍生的一种新文化形态,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以虚拟区域为传播领域,以传受双方为主体。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高科技为核心,电子为介质。传统出版传播方式一般以物质载体为介质传播信息,高科技应用改变了传统出版传播模式,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也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同时,电子为介质也跨越了时空限制,增加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广度,共同奠定了网络文化多样性传播的基础。第二,时效性和实用性。网络传播速度快,而且信息更新速度相当及时,可以跨越空间,实现信息瞬时交流,使网络文化的时效性特别强,像一些修仙、历史架空小说文学网站每日都在更新。与时效性相关的一个特征是实用性,如在季节流行病暴发期间,养生文化被过度放大;在金融活跃期间,理财知识会被大众看中,实用性特征相对明显。第三,虚拟性。梅罗维茨提出媒介情境分离理论,网络媒介所形成的情境以虚拟情境为主,网络文化在此空间传播,相对传统出版传播方式对受众来说,会有不同的影响。尽管情境不同,但网络文化是实存事物的数字化形态,只是传播空间虚拟化了而已。事实上,网络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孕育、发展而来,形成于网络的情境后,不断更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虚拟实在”的状态,既不背离现实,又对现实有一定的超越性。

2.图书馆文化特征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图书馆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行为模式。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开放性。图书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是大众获取知识的源头,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中心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由于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因此,任何人都享有阅读的权利,图书馆向大众开放,大众可以获取、检索文献和借阅书籍。第二,单向传播为主。图书馆文化偏向于拉斯韦尔的直线模式,传受双方没有互动,这也是传统出版传播的主要模式之一。虽然有一些粉丝会给作者写信,反馈其读书感受,但这属于少数,相比网络文化的传播,双向互动显得不足。第三,全时性和显著性。图书馆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其浩瀚的馆藏资源是历经历史长河冲刷,保留下来的时代经典著作,继承了每个时期的经典。它不像网络文化集中于受欢迎读物,而是将每个时期精神结晶通过物质载体传承下去,图书馆文化具有全时性特征。

二、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融合在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网络文化是图书馆数字化形式存储方式之一,简言之,网络文化的来源之一是图书馆文化。同时,在网络情境下,网络文化也孕育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并与图书馆文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冲突与融合。

1.网络文化的分层化传播推动图书馆文化的深入传播

传统出版方式中,冷媒介和热媒介有严格的界限,文字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永远是分开出版,而分级传播打破了这种界限。图书馆文化数字化后,分层化传播打破了冷热媒介共同传播的界限。分层化传播是网络文化特有的传播模式。网络文化的分层化传播是指网络信息的传播呈现分层化现象,骨架信息放在第一层网页上,关键的信息设置超链接,所打开的超链接信息呈现的是第二层骨架信息,第二层骨架信息又存在枝叶,同样是以超链接的形式呈现。超链接不局限于文本,可以是视频、动画、图片,增加了易读性。比如,短文作为一级信息,短文中存在着超链接的关键词,超链接的关键词所链接的页面属于二级信息,二级信息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字。由于网民对信息的获取呈现“快速浏览”的心态,因此网络的传播也出现了超文本形式,浓缩了大量图书馆文化的意识形态。如此,网络文化的分层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文化的深入传播。

2.时效性与全时性融合,实用性和显著性相辅相成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的属性亦开始融合。图书馆文化具有全时性,大部分知识都适合人们全时段阅读。网络文化是互联网发展的社会性产物,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主要是为实时发生的热点事件或者实时流行的文化而定的,其传播的内容有时效性。例如,近年来,金融知识很受大众欢迎,它唤醒了网络千千万万重视理财的受众。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被专家改写,变成普罗大众都能理解的知识,没有过多专业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将全时性和显著性的图书馆文化转换成时效性和实用性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融合对文化建设呈现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文化的传播以商业目的为主,优先考虑经济效益,而图书馆文化传播的是知识传承和理想。网络文化脱离图书馆文化,就像缺失了优秀文化的指导方向;图书馆文化离开网络文化,难以吸引广大消费者,只能供固定群体使用,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网络文化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在实用理性指导下对图书馆文化进行改造和加工,依据时效性改造专业读物,最终将数字化读物存放至客户端,可随时下载或者检索。

三、如何让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融合形成良性互动

1.利用网络文化阅读的延伸性配置推动图书馆文化分层化建设

首先,从出版行业角度出发,图书的数字化和出版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既要考虑商业化目的,又要考虑文化建设,还要考虑用户体验等,图书馆文化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是网络无法替代的。但图书馆文化可以借用网络文化传播分层化的精髓,为图书馆文化注入活力,打造分级阅读机制,增强数字出版物的阅读延展性,推动文化传播的深度。其次,图书馆应当大力推进图书馆文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出版商和图书馆进行合作,逐步推出新的图书阅读系统,达到超文本、实用性、共享等网络文化传播的特性。同时,重视信息分层化的建设,利用网络特性,初步搭建表层信息单元结构,让图书馆信息资源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阅读,从而改变过去的出版方式,并且要推出一个分层化的导读系统,避免图书馆信息资源堆砌过多形成的碎片化现象。再次,网络文化虽然具有分层化和实用性的特征,但它始终不能取代图书馆文化的积累和传播职能,也比肩不了图书馆文化资源庞大的优势。因此,网络文化的传播应该增加其延展性配置,对一些流行的大众文化,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导读系统,吸引读者了解读物的同时,再深入去阅读经典读物。最后,图书馆文化数字化和分层化建设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既需要财政经费,又需要多方合作,才能让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需要图书馆、出版商、地方财政共同担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最终实现图书馆文化为网络文化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撑,网络文化为图书馆文化注入活力的双赢目的,也是当前出版行业的一个挑战。

2.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出版物的人际化传播

图书馆文化篇6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图书馆是传播文化所必须的,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工具。为了更好的促进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进行学习,就要对图书馆文化进行培育,发扬其优势,以吸引更多的人。同时也要加强对图书馆形象的塑造,这可以彰显图书馆具有的人性和特有的魅力。只有做好图书馆文化的培养和进行塑造图书馆的形象,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价值所在。

1.图书馆文化的简介

图书馆文化已经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精神领导,是一种具有群体的特殊意识,也是在采用文献等资料收集信息时所必须的知识体系。首先我们知道图书馆文化具有民族的特点,图书馆文化无论怎么发展,其根源上是依赖于其存在的民族,这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同时,图书馆文化具有人文的色彩,文化是因为有人的存在灿烂夺目,那么图书馆文化也同样是根据人的价值观来进行表现的。图书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其是具有过程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图书馆的文化是不同的,其发展的目标和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图书馆馆文化具有自己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因此,图书馆文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文化体系,有利于人们文化素质的培养。

2.图书馆文化的培育

2.1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

图书馆文化,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是以人的行为作为中心。对于图书馆文化培养而言,其培育的中心问题就是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和文化程度等进行掌握,这是保证图书馆文化培养的基本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图书馆文化的培养工作,就要以各种方式不断的向馆员渗透图书馆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采用定期教育的方式让员工明白图书馆文化的内容,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图书馆文化的培养。同时,对馆员的工作采取激励制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思想和心理上愿意为图书馆文化做出贡献,所以这也为图书馆文化的培养奠定了动力基础。

2.2发扬图书馆文化的特色

图书馆文化有其独有的特色和管理理念,因此如果要想对图书馆文化进行很好的培养,那么就要发扬图书馆文化的特色。必须根据图书馆文化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色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和方案,这样才能去区别于其他的图书馆文化,吸引更多的读者。为了得出适合的图书馆文化的培育模式,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理论,然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培养模式。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的精髓来进行管理工作人员,因为传统的礼仪思想和价值观让馆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文化。因此,在进行图书馆文化培育中,必须结合自己的优势,发扬优势和特色之处,以促进形成个性化且魅力十足的图书馆文化。

2.3评选楷模以激发热情

在进行图书馆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可以评选图书馆文化培育工作的楷模,这样可以供其他馆员模仿,有利于激发培育图书文化的热情。通过评选楷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有具体的参照对象,明确自己在图书馆文化培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行动,这对图书馆文化的培育起着指导性作用。首先图书馆的馆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作风和工作态度,让自己给馆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就是要在馆员中选出表现优异的模范,他们是默默工作的,对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工作认真负责,要对这些人进行表彰,这样就可以激励其他的馆员的工作激情,也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图书馆文化。

3.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3.1建立图书馆形象的正确理念

为了进行图书馆形象的塑造工作,就要根据图书馆文化的精神所在,来建立图书馆形象的正确理念,从而确立图书馆形象的正确品位。图书馆理念的确立,要根据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再结合其本身的服务宗旨和精神导向。只有依据图书馆的现行状况,明确其优点和缺点,顺应时展的方向,最后建立属于图书馆的正确理念,那么就助于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3.2加强对馆员行为的判别

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行为识别,是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的一种规范,从而塑造图书馆的形象。对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中的行为进行具体化和系统化,那么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就会有同样的理念和思想,在行为上也会变的一致。图书馆文化在进行塑造时,必须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对同样的行为规定表示认同,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塑造,对馆员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也要加以判别,从而起到监督和及时改正的作用,让他们的行为的确是符合图书馆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

3.3通过视觉形象塑造图书馆文化形象

时代在发展,很多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形象塑造都建立在视觉形象的塑造上,图书馆文化的形象塑造也不例外。因为视觉形象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给大众传播更多的信息。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一个代表图书馆文化特色图标,在色彩和形象上经过精心设计,会给人以深刻的形象印象。同时通过对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还有包括有建筑外观、馆内装饰和办公用品等等的设计,这些视觉的效果都有利于图书馆文化形象的塑造。

4.结语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更好的体现图书馆的价值所在,就要加强对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工作,必须要以人为本、发扬其独有的特色,还要评选楷模,这些都是可以提高图书馆文化的凝聚力的。同时为了更好的建设图书馆文化,要对图书馆文化的形象进行塑造,包括建立理念、行为识别和形成视觉的冲击,以促进图书馆文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熙.图书馆业务研究与业务辅导[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6(15):55-60

[2]郭彦新.论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9,8(02):16-23

图书馆文化篇7

关键词 读者服务月 图书馆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的发展,网络化、数字化资源的普及,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也表现出多样化,服务特点也越来越个性化。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图书馆全部的业务活动都必须从满足读者需要出发,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读者。

一、读者服务月的概念

目前,国内很多的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利用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来举行读者服务活动,诸如“读者服务周”、“读者服务月”、“读者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转变自己的服务理念,变传统的“守摊式”服务为主动服务,达到进一步走进读者,了解读者对图书馆和文献需求的变化,掌握读者利用文献资源的趋势,聆听读者的呼声。而读者也是通过“读者服务月”等相关的活动来进一步了解图书馆,提高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能力,使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二、读者服务月的开展情况

从高校目前举办读者服务月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的:第一,确定读者服务月主题;第二,开展个性化服务;第三,开展创新服务;第四,充分利用新技术,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解决读者利用图书馆中的困难;第五,开展职业技能比赛;第六,开展各类型讲座。

通过“读者服务月”的活动,促进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提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为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三、图书馆文化的概念

图书馆通过读者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和形成良好的氛围,能逐步推动图书馆文化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图书馆文化是指维系和推动图书馆事业不断前进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它对图书馆的工作具有导向性,它协调着图书馆与高校、与读者以及馆内各项工作的关系和氛围。它是从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创造而来的,具有世俗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图书馆文化主要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五大要素。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表层文化,是指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条件和物质手段等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总和。如图书馆建筑设施、内部布局、图书馆资源、技术装备等“硬件”构成的工作、生活条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物质文化的特点是直观、清楚。

2、行为文化

相对于表层的物质文化而论,行为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浅层部分。在内容上,行为文化包括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奖惩行为,员工的工作行为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与意义,同时也包含图书馆形象、风尚和礼仪等行为文化因素。把其作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行为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征,它是图书馆使命、管理风格和行为准则的综合,是区别图书馆间形象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决定各个图书馆“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的前提。“行为识别”就是反映行为方式,其文化含义不言而喻。“视觉识别”则是一种标志语言,也是反映图书馆行为的行为语言。而图书馆风尚和图书馆礼仪也是反映图书馆行为的文化意义的,风尚体现行为的内涵与特色,礼仪则展现行为模式、风格与精神状态。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中层结构部分,从制度文化的功能看,它要直接规范图书馆行为及其行为文化的建设。图书馆行为是否有意义、有效果,是否具有创造性,也反映了制度文化建设是否有意义、有实效。这就是说,制度文化的建设直接涉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制度文化这个层面的建设包括有组织与领导制度、工作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励与奖惩制度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制度文化建设的全貌,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制度文化建设反映了图书馆管理层的管理理念以及对人的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看法,就必然会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证措施。制度文化建设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4、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相对于中层的制度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和表层的物质文化而言的。

图书馆环境文化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这里主要指端庄典雅的建筑装饰,古朴幽静的曲径回廊,四季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使图书馆春有花,夏有阴,秋有香,冬有绿。内部环境包括整洁和谐的借阅空间,排列有序的书刊文献,宁静亲切的学习环境设置,墙壁上悬挂名人肖像和名言警语。这凝聚着馆员智慧和汗水的环境文化,化作春雨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图书馆环境一是要静,静可以使读者安心学习,专注学习。二是雅,读者和工作人员整体面貌、服饰着装,言语表情,坐态行姿以及阅览方式等都应是文雅的。图书馆的环境要杜绝各种粗野行为,不允许有撕书、窃书的现象发生。三是美,通过阅览室的布置安排,墙壁上不同色彩的装饰物,如画像、风景画、名言警句、书法作品等,形成一种整洁美观、朴素宽松的格调,使阅览者在图书馆身心和谐,即专注又轻松,让读者保持饱满的阅读情绪放飞他们的理想,获得应有的效益。

5、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相对于中层的制度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和表层的物质文化而言的。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图书馆宗旨、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它直接决定和影响制度文化层的建设;制度文化层又要影响和决定行为文化层的建设;而行为文化层最终要影响和决定物质文化的建设。当然,从本原上看,物质决定精神;但从发展过程看,精神的反作用不可低估,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五个层面构成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一个完整体系,能够较好地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由内向外扩散、再从外向内深入的网络,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四、“读者服务月”对图书馆文化的影响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灵魂,是图书馆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在新的形势与任务面前,“读者服务月”通过其个性化的服务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使得图书馆的这项活动具有了较强的群众基础,因而影响力也是随着举办层次的不断积淀而深度地影响着图书馆文化的各大方面。

1、对图书馆的物质文化起着催化作用

由于“读者服务月”的举行,读者对图书馆的硬件需求增加,学校势必会考虑增加相关投入改进图书馆各项基础功能,图书馆的资源和设备可以逐步改善。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性物质条件的改善,导致了服务的升级,满足读者需求,促成读者进一步参与“读者服务月”活动,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良性循环。

2、对图书馆的行为文化起着强化作用

通过“读者服务月”的举行,图书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规范各项文化活动。通过“读者服务月”,图书馆认真研究和科学部署庆典仪式、学术活动、表彰先进等项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办得规范、隆重、简朴并富有特色,使之不仅成为职工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而且成为馆员集体荣誉感提升、干事创业积极性激发的过程,引导和规范馆员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异的道德情操投入到图书馆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在师生中树立图书馆人的良好道德形象。

3、对图书馆的制度文化起着保障作用

通过连续多年“读者服务月”的举行,能推动图书馆丰富和完善各项制度。在图书馆的规范管理和监督下有效实施,狠抓制度落实,保障图书馆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4、对图书馆的环境文化起着涵养作用

通过“读者服务月”的举行,图书馆必须营造优美而人文的图书馆环境,必然注重图书馆良好形象的塑造。在一个优美和谐人文的环境,会让读者学得幸福,学得主动,对来馆读者培育高雅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也会让馆员工作得开心,效率提高,对图书馆馆员良好文化素养的养成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5、对图书馆的精神文化起着指导作用

图书馆文化篇8

(1)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

网络文化具有庞大的信息载体,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所依附的载体的功能,网络文化的载体是广阔的网络平台,其信息储量大,传递和接收信息的速度快,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等优势特征,为各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图书馆文化的特点在于图书馆文化具有动态化

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图书馆文化依靠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进行传播,实现图书馆信息化,而且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充分地利用馆藏信息,体现了图书馆文化的动态性。图书馆文化具有个性化,在图书馆文化中,包含的内容广泛,其中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是各种鲜明文化特色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文化形式,因此图书馆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3)图书馆文化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能上具有优势

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使得图书馆文化成为重要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以及传递等,通过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信息进行整理开发,并且图书馆的咨询和导航功能也可以运用在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组织管理中。图书馆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文化传统。图书馆具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人类知识的宝库”,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文化的收集、建设、传播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人们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极高的评价和权威。

2、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之间的关系

(1)图书馆文化是网络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的信息来源有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图书馆珍藏的信息资料,例如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等利用网络进行文化学习和交流的都需要借助网络这一广阔的平台,成为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

(2)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图书馆文化具有强烈的冲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所带来的便捷,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经常利用网络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图书馆学习,可以直接利用网络搜索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速度快、效率高、信息量大,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逐渐图书馆的文化传递功能不断减弱,甚至有人怀疑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使得图书馆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

(3)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图书馆文化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既提供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图书馆文化逐渐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促进图书馆对管理工作和组织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4)图书馆文化传递的功能具有独特性,能够与网络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与补充。

3、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融合与互补

(1)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良性互动。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具有可溶性,图书馆文化可以借助于网络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使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地丰富。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数据库,实现图书馆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更好地传递和接收先进的文化,发扬图书馆文化的精神。同时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建设,杜绝不良信息在图书馆传播,确保图书馆文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2)图书馆文化是网络文化的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网络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而网络却没有现实图书馆的人性化和针对优势,网络只是信息传递和接收的工具,并不具备图书馆的独特功能。图书馆文化可以借助网络文化进行体制改革,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将图书馆文化推向世界,拓展图书馆文化传递的领域,实现信息在物质层面上的交流与沟通,使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更够相互促进。

(3)建设优秀的网络文化体系。

网络文化有一定的开放性,任何文化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宽阔的平台进行传播和接收,使得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盗版信息以及不健康的信息等,具有不真实性和过时性,不仅危害到人们身心健康,而且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治安混乱,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阻碍了先进文化和优秀作品的传播,加大了我国信息文化资源工程建设的难度,很多国家利用网络文化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渗透,使得民族的文化受到了极大地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监督,建设以优秀文化为主的网络文化,使其成为真正有益于公众学习的快捷渠道。

4、结语

图书馆文化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 图书馆文化 互动发展

一、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内涵

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表现,包括其学习的传统、作风以及精神涵养和理想等。而图书馆文化又是校园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图书馆文化广义的定义为图书馆所代表的文化氛围,它代表着整个图书馆中的人的价值观、行为作风以及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思想意识等综合因素。在高职学校文化中,图书馆是最集中信息的场所,作为校园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源泉。将社会上的先进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要集中部分,将大学校园的精神作为其文化的底蕴,让大学校园中的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其学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部分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作为高校的情报以及资料集结地图书馆可以堪称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在大学校园中更显现的淋漓尽致,在大学里其物质文化载体包括设备、图书以及建筑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以及其存在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传承了大学教育中的整体文化可见图书馆文化在校园中的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殿堂,在所有高校中图书馆作为重点教育机构好比是大学内的一个丰富的宝藏其中有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有益的各种图书资料和文献同时也有各个专业的知识教材等材料。大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极好的学习环境。

(二)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动图书馆文化发展

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互相依托,校园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一个大的外部环境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一个大的文化群体,并且图书馆文化也是在校园文化这一大集体下产生的,因此图书馆文化会受到校园人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不过图书馆文化也会在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自我调节和建设,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去影响校园文化。只要每个学校都能够积极建设图书馆文化,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大的活动与校园文化结合,使得其活动能够得到校级领导的重视、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能够落实的措施举措和共同的师生参与,定能使得校园文化得到大的发展。

三、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图书馆环境建设,促进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在一个大学内图书馆一般都是学生去的最多的场所,经调查显示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或者进行与图书馆相关的阅读等活动,由于图书馆不仅有很多的专业知识教材,同时也有丰富的课外读物,是一个学习氛围非常好的地方,在图书馆中,读者能够按照规定在一个良好的读书和学习的氛围内做自己的事情。所以,将图书馆的环境进行提高,让图书馆成为一个有秩序、安静、卫生、鼓舞人的斗志和奋发向上精神的一个校园文化场所。需要建设的环境主要有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前者主要是馆内的面貌和相关设备,后者则是馆内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言行,为人处事等。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点构建场所,图书馆一定要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安静和谐的良好环境,以更好的行使其教育功能。所以,高校图书馆务必要加强整洁优美的环境建设,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维护秩序的学习氛围,教育他们爱护书籍,保持环境卫生,共同建设一个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制约机制

作为一个学校中规章制度的结合体校园制度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图书馆文化,因此要将图书馆制度建立完善,小到每一个工作细节都要进行规定,让图书馆内的每份文献资料的借阅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另外电子阅览资源也要有相关使用规则,这样一来就会让图书馆的每一个部分以及其行使的每一项功能都有理可循,让一些不良现象没有机会出现。

学生作为校园制度文化行使的重点对象,务必要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化,让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进入正规化和法制化,同时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场所。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图书馆文化的发展必将与大学制度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离的特点。

(三)加强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推动“校园精神”的塑造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体系而为读者提供信息及服务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图书馆精神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带动馆内的各个工作人员的思想态度倾向于同一方向上归结。另外校园精神则是能够综合体现校园内的所有人员的学习态度以及人格风貌等,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方面的核心,形成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升级,可以影响到校园中大部分人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有着很大的继承性,只要学生处于这一校园精神范围内,就能够感觉到无限的动力和激情,并受其熏陶进行迸发。因此,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也是相依相偎、同步向前的。

四、小结

管理图书馆的体系结构与校园教育活动的体系结构是相互影响、发展的,所以深化校园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将会大大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当今经济发展迅速,知识是各个产业的主要竞争力,图书馆文化的繁荣将会大大带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乔玲希.大学文化与图书馆群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 62-63.

[2] 高荣华等.校园文化与图书馆人文气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0):53-55.

[3] 黄懿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性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9(3):145-147.

[4] 邹华.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22-124.

[5] 杨莉,郑敏.图书馆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8-41.

[6] 张思辉.论图书馆倡导人文关怀的理念与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论坛,2007(1):32-35.

图书馆文化篇10

关键词:尼山书院 图书馆建设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039-01

书院是我国古代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机构。现代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文献收藏、整理研究、社会教育的职能,与古代书院有着天然的联系。“图书馆+书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提高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图书馆与尼山书院具有天然性和密切性的关系

天时、地利、人和是“图书馆+书院”模式推广并成功的关键。

1.天时

即是各级高度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好大环境、大气候。山东是著名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14年5月,山东省推行“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尼山书院服务网络体系。

2.地利

即是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人文环境和责任使命。随着时展,图书馆逐渐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文献信息中心、终身教育中心及文化、娱乐、休闲中心,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肩负的历史使命日渐重大。在图书馆建书院,实现刊藏典籍、礼乐教化、教书育人等功能的有机统一,正是弘扬使命的有效载体。

3.人和

首先是群众对“国学热”形成高度共识。读经班、国学班等遍地开花,体现了民众对传统文化有需求,尼山书院建设得到他们的肯定支持。其次,孔子诞生地为尼山,孔子与儒学奠定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础,选择尼山书院作为名称和载体,凸显了它的厚重历史和独特的象征意义。

二、尼山书院助推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推行“图书馆+书院”,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增加服务总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对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

1.办馆条件得以改善

在设施布局上,明确提出“六个一”标准,即: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一个文化活动区。为此,在尼山书院建设中,不同程度要进行硬件投入,完善服务设施,提升传统文化特色。文登区在图书馆门前安放一尊高3米仿铜工艺的孔子像,绿植拥簇,厚重大气;配合正门上悬挂的实木“尼山书院”匾额,有力提升了现代图书馆的传统文化气息。

2.馆藏文献持续增加

按照建设要求,图书馆在现有国学文献馆藏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充实和丰富国学典籍,并承担国学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文登区在国学阅览区陈列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等古籍影印本以及2000多册经典国学书籍,并保持每年新增不低于1000册,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国学知识的需求。

3.读者活动日益丰富

按照尼山书院建设标准要求:必须定期开展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道德实践、情趣培养等五大版块传统文化活动。文登区每月举办书画、图片等展览,开展两期“昆嵛讲堂・市民大讲堂”活动;每周开展国学诵读、书画、古琴、射艺、乐器、棋类等培训和体验,全方位打造内容丰富、实用简洁的综合性国学学堂,让国学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之中。

三、积极深化和提升尼山书院建设水平

坚持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参与,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深化尼山书院建设。

1.内引外联,优化资源配置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建好尼山书院必须首先加强团队建设。文登区图书馆抽出2名骨干成立尼山书院建设小组,建设施,搞活动。并利用志愿者资源,广泛联系“文登爱心联盟”等本地3个规模较大的义工团队,征集发动了100多名志愿者,组建起一支“书香使者”志愿服务队,参与到尼山书院各项活动中来。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尼山书院建设,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2.加强宣传,打造尼山书院品牌

发挥社会教育传播功能,着力营造浓厚氛围,不断加强尼山书院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教育。文登区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活动信息,在馆内增加两台介绍尼山书院建设的触摸屏,悬挂论语精选、24孝等宣传展板100多件,并通过举办展览、讲座、诵读、体验活动等形式,让大家知晓和了解建设尼山书院的目的和作用。截至目前,已举办“馆藏珍贵古籍展”、书画摄影楹联大展等展览11场,参观者15000余人;举办国学讲座16场,听众4000多人次;举办书法、绘画、国学礼仪、音乐培训(体验)班48期,受众2300多人次。

3.探索创新,突出尼山书院建设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特色,方能彰显文化魅力。在建设布局上,文登区注重现代图书馆与古代书院有机融合,从设施分布、藏书结构、功能设置和活动举办等多方面入手,不单独划区、人为划界,而是把尼山书院和图书馆建设合二为一,让每位读者在各个地方都能感知“国学”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内容创建上,注重与极具地域特色的“文登学”文化有机融合,立足“君子之风、仁孝文登”公民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建设了“孝文化”文化走廊,把“仁、孝”内容贯穿于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既充分展现地方特色文化,又能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在拓展范围上,把书院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延伸化、常态化,结合图书馆周边整个文化中心内其他设施,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依托遍布城乡的图书馆分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国学图书交流配送、“乡村儒学普及”、国学讲堂进农村等系列活动,把传统文化充实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让更多的群众从中体验传统文化,获取国学经典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