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26 04:50:02

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篇1

(1)理论指导较为薄弱,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的观念如思想僵化、轻视真理、崇尚权力、不懂创新及只唯上不唯实等,严重障碍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在沟通与交流。另外,一些教务管理者把学生当作管理对象,消极执行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而不是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在工作中不能主动地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创造比较人性化的沟通环境。

(2)教务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行政管理工作没有纳入法制轨道。很多高校教务机构臃肿、条线过多、分工过细及职责不清等。加之,一些高校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基本的规范和程序,各职能部门职权和责任不明确,不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而造成在工作实施中出现沟通障碍,工作效率低下。

(3)从事教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沟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是教务工作人员做好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沟通和行政效率能否高效。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沦丧,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的教务管理,要求行政人员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又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此外,健康的体格和充沛的精力也是必须具备的。

(4)其它因素。其它因素,如成见、偏见、聆听的习惯、气氛等都会影响人际沟通。其中成见和偏见对于人际沟通的阻碍程度也是致命的。因为在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中一旦存在着成见或偏见,那么沟通的参与者就不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去进行有效的交往,不能敞开心扉进行沟通,那么从这个层面来讲,沟通就失去了价值。

2提高教务行政管理工作中沟通效率的必要性和意义

(1)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决策和执行力的效率与质量。无论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是教学管理的承担者,为保证能在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中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务管理部门都需要进行沟通协调。所以,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作为上级就需要从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对于下属人员,应该主动与上级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做出决策时参考。

(2)良好的沟通是充分发挥教务行政管理机构综合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管理链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校教务管理机构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学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依据教学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管理职权,对各项教学活动及相关的辅助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指挥和调度,统筹协调教、学、管三方关系,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运行的协调过程。加之,现在行政机关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管理事务的内容、难度、复杂性迅速增加,只有提高沟通效率,才能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各项职能作用。

(3)良好有效的沟通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教务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工作任务日渐繁重和复杂。这对高校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沟通效率和沟通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形象与信誉。高校教务行政机关是直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务行政机关必须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沟通能力,以达到高质高效做好各项工作,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

3提高高校教务行政管理沟通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1)不断开放思想,不断强化教务行政效率观念。针对理论指导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应该对教务行政人员的观念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不断更新观念,用一种新的民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的行政观念来替代传统的落后观念,使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提高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行政效率是关系到教务行政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坚持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务行政管理体制及工作制度。高校教务职能部门的设置要从科学性和整体性出发,必须符合精干、高效的原则。每个部门都应有明确的职责,科学的分工,部门间还应该强调密切的协作配合。而科学的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高校行政效率的保证,如建立办公制度、领导值班制度、规范的文书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明确划分权责,从制度上杜绝敷衍塞责、争功避过的不良现象。改革和创新现行的高校教务行政管理体制,为有效沟通创造好的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

(3)要加强对教务人员良好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务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常常要依据教务处和学院领导的要求撰写一些教务文书,如教学指令、通报教学情况等,这就要求教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书面写作能力;而在与教务处或其他部门,学院的人员接触时,教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有助于正确的表达思想,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从而更好的工作。

(4)及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沟通和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我们带进了网络时代,作为教务行政管理,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子技术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来进行具体日常操作;运用各种在线和移动的网络聊天服务如邮件、MSN、飞信;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网、传真机、数据库等,以达到实现办公环境的优化和办公手段现代化的要求。只有逐步提高行政工作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沟通力度。

教务管理篇2

关键词:教务管理、理念、高等学校

1 绪言

教务管理是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教务管理都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由于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需要及时反馈信息的地方越来越多,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信息量越来越庞大。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对高级人力资源质量与数量的关注,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民智能开发程度和效率的关注,使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合格的"发动机"。20世纪90年代,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根本指导方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刻地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上"条块分割"的旧格局,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办学效益明显提高。这一改革的深化,将高校引向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为高校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高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也逐渐将人们体制变革的兴趣引申到高校内部的各个层面。

2传统高校教务管理体制特点

2.1 政治取向

由于我国现代人学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国外大学教育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内在精神,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内在连贯性管理理念。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共有高校所,其屮所为私立大学,还有所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由于我国现代人学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外大学教育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内在精神,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内在连贯性管理理念。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共有高校205所,其屮所为私立大学,还有所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进入世纪年代以后,按照"共建、调整、合作与合并"方针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新的重组,"工程"战略举措使一批重点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等加快进程。高校教务管理体制也开始在外部形态变化的条件下,不断调整。可以说,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年代以后,整个高等教育内部资源在新的价值取向下,向国际高等教育看齐,并上升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尽管如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大趋势之下不断改革和创新,也取得较为显着的成果,但这种成果的取得并非源自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本身的变革,而是在社会政治形势的变革中所催生的结果,是对政治变革的应对,因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体现出较强的政治色彩。

2.2集权制取向

受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我国新型高校制度建立之初,就体现出集权制的管理方式,高等学校的大多数权力行为都集中在政府手中,在政府体系中,这一权力又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体制又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中获得了新的存在依据,继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整个高校制度集权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也表现出集权取向。由于长期受到集权管理模式的影响,无论是高校本身,还是学校内部的中下层,习惯于指挥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因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集权取向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3 行政化取向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涉及各种权力的隶属和分配,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调和是重点问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也集中体现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行使上,两者因质性不同从而具有根本性的区别,但由于都有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两者又紧密联系着,尤其在涉及某些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时,更难以区分。在集权管理体制下,高校被视为政府的下属机构,是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其必然导致政府以对待下属部门的方式管理大学。在教学管理上,主要采取计划方式对招生、人事、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及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管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间的输出与交换是通过完成政府计划来实现的。来自政府与高校关系的这种制度模式,也深刻地反映在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之中。高校教学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使得校级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无形中形成了层级关系,校级职能部门习惯于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对院系发号施令,而不是发挥服务的功能,科层制管理模式非常明显,组织间完全是一种行政式的层级关系,仿照政府,强调服从。

3现代高校教务管理价值追求

3.1 高校管理体制下的特殊成分

高校教务管理是管理者与教师、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规律与组织规则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校育人目标等)而开展的共同的教堂生适的一部分。其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相对于高校内其它活动样式而言,高校教务管理活动内容以高校教学为主要指向,其全部活动都在人文情境中实现;另一方面,这种构造出的有特殊指向性的生活样式,相对其它的情景而言,是存在于高校内的,并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员所共同经历或体验。在这种共同构建的生活样式下,因为承担角色的不同,人们具体的生活方式是有差异的。教师以教学为主要的生活形式,学生以学习为主要的生活内容,管理者以非控制和支配的关系协调、资源配置等方式与其它相关人员一道,生活于支持和服务的职能范畴内。他们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教务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生活形式并不比教学与学习更必然。

3.2 高校教务管理的多元化体现

高校教务管理理念作为寻求此种特殊生活样式意义的产物,它是人们借助一定的哲学观指导,从高校教学及其管理生活的经验出发,面对高校教学与管理的"实然"形态,对其"应然"价值意义与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创造性阐释。在个体层面上,这些阐释本身因为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高校教务管理结构中,具体生活方式、体验角度与情境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性,同时,受到他们思维活动、文化积淀、价值取向等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是内在复杂和丰富的。

3.3 革新管理理念,加速规章制度健全

要提高管理水平,思想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来武装头脑,客观分析学校现有的工作模式,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有效工作经验,探索符合自身校情的教务管理信息化新方法。不能乐于维持现状,要创新工作模式,勇于改变。现代教务信息化管理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有着很大差别,个别处理方式甚至大相径庭。必须首先让基层教务工作者具有全局意识、创新意识,简单来讲,就是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服务意识和进取心。应该说,这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3.4 完善教务信息化,畅通协作交流渠道

信息化进程中对管理职责的划分要有明确的界线,每个岗位的责权利都要有明文规定,教务管理工作既不能有盲区,也不可有交叉区。各个岗位积极主动地各司其职,相互间协调配合,才能保证信息化过程顺畅地执行下去。

4 结语

探索教务管理改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价值缺失,推动适宜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提供一种理念探索的新视角,引起人们对高校教务管理理念的探索兴趣,进而丰富和发展高校教务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后现代视野[D].华中师范大学

教务管理篇3

关键词: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 重要性 职能 常规管理 机构 素质

高校教务管理,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为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等与教学相关的活动,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所进行的各种职能工作[1]。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发展。近几年来,我校各级领导不断地完善了教务管理工作的一些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务管理队伍,教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从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教务管理工作的职能、教务管理工作的常规管理、教务管理工作的机构,以及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浅谈对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教务管理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务管理将学校各个教学单位连接成系统并使之有序、高效地运转。其次,教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产生不同的管理方式,配合不同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将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学生成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既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又是办好学校的基本原则。而教务管理工作就是对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务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教务管理工作在管理活动中属于中层管理活动,其工作实体为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在高校一般为教务处。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行政机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协调中心、指挥中心、资料中心。它在国家教育方针的统一指导下和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育督导、评价等,同时它又领导着诸如学校各教学单位、教研室、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等具体的工作单位,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它们的工作。因此,学校应充分注重发挥教务部门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教务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实际出发,忠实而全面地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常规管理职能,搞好学校中心的教学工作。

二、教务管理工作的职能

教务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其工作宗旨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达到最有效的控制,使学校内部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机制协调运行,以实现管理者所希望达到的教育和教学目标。教务管理工作具体包含了五项常规职能:行政职能,根据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的要求,制定学校的教务计划,并组织实施;参谋职能,对教务改革提出方案,并进行论证;研究职能,对教务工作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和实验;服务性职能,在教育教学上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在图书资料、教材教辅上支持一线教学工作;视导职能,对教学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工作质量进行了解、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进行调整指导,推动教学教务工作按规律高效率地运转[2]。

这五项职能是相互贯通联系、互为补充的。其中,行政职能是基础,教务部门本身是学校的行政机关,从事教务教学行政管理是其本分的工作;参谋职能和研究职能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两翼,教务部门既是学校教学的中枢管理机关,又是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和助手,要当好参谋,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和实验,向领导献计献策,提出教学管理和改革的好的意见和思路;另外,要负责指导和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也必须开展研究,以获取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做好教师教学研究、实验和改革的参谋;视导职能是工具,是实施教务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教务管理工作和学校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是由计划、实行、视导、总结四个环节组成的,因此,视导既是教务管理的基本管理措施,又是教务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务管理工作的常规管理

教务管理部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是领导教学的职能部门,是学校一个服务性的基层管理部门。一位资深的校长深有体会地说:“不要以为教务管理工作只是事务性工作,教务工作搞好了,教师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教学秩序就会安定,校风也会淳朴,教学质量也会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要务,切勿等闲视之。”[3]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复杂的管理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服务于教学又指挥教学,对办好学校、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工作不能替代的。教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提供最佳服务,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应符合教育科学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积极的配合作用;应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抓好常规性的工作和有关的专门工作,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教务管理的常规性工作主要包括:

(一)教务计划管理

教务工作的管理,首先要实行计划管理,因为计划管理有利于明确教学工作的方向,保证教学工作协调有序地运行,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学校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对教学工作实施计划管理而言,必须建立教学工作的计划体系。

教务计划一般包含以下几种计划:教务部门工作计划、教学单位或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教师教学工作计划,除此之外,还应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

(二)教务组织管理

组织实施是教务常规工作的基本内容,组织管理是教务常规管理的基本职能。在教学计划制定以后,教务部门就要担负起教务组织管理工作,如排课、调停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学质量,召开教师或学生的教学或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好教学工作,积累评选优秀教师材料等。另外,还要加强教务统计管理,比如:学生基本情况统计、教师基本情况统计、学习成绩统计、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以及学生通过率、毕业率的统计等,这样就有利于掌握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教务档案管理

教务档案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库,它对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考核教师工作质量,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学校领导制定发展规划、作出管理决策等,都有重要作用。加强教学教务档案资料工作,对加强学校的领导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学教务档案管理包括: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文件、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有代表性的教案及教师的各项教学科研成果、试题试卷及每次考试的分析报告、学生学籍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及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等。

(四)教务信息管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封闭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做好教务管理工作,管理者应深入教学活动直接获取反馈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教学中的情况、问题和动态,及时征求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并建立一个高效的反馈信息的分析系统,将有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作为进一步决策的依据。

(五)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指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的入学资料、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是教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学籍管理包括学生名册,学生的入学、转学、退学、休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学生成绩等多项事务的管理。学籍管理既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是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教务工作常规。

(六)图书资料管理

图书资料是学校重要的教学设备,它对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务部门应重视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图书资料建设和管理,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

四、教务管理工作的机构

教务管理工作是由一个人才群体承担的,这个群体的知识、智力、能力、年龄等结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是达到教务管理工作最佳效能的基础[4]。为做好教务管理工作,提高教务工作的效率,就要形成一种合理结构的人员配备。在我国学校教务工作队伍中,不仅存在着人才和谐问题,还存在着人才配套、人才素质互补的问题。教务工作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已愈显重要,具体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一)数量结构合理

教务工作人员的数量应根据学校规模(特别是在校生人数),按一定的比例来确定,合理的人数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充当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压力和责任感,从而发挥个体的积极性。

(二)专业结构合理

学校教务工作涉及面广,与各科教学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多种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务机构,需要由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来组成。在教务人员中,既要有搞自然科学的,又要有搞管理科学的,同时还要求教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务工作中,各专业结构的比例,可依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校的教务工作的具体需要来确定,不可强行划一。

(三)年龄结构合理

在教务工作人员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老、中、青结构比例,保证工作人员群体的新陈代谢和教务工作的继往开来与承前启后。一般来说,年长的经验多,阅历深,办事稳重老练,但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青年人勇于创新,但阅历和经验明显不足;处于管理最佳年龄段的中青年,年富力强,应成为工作的骨干力量。另外,在选拨教务人员时,不仅要看年龄,还要看身体的实际状况。

(四)性别结构合理

据有关专家调查,一个机构内的异性至少要达到20%以上,这样的群体工作效率较高。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教务工作人员男女比例适中,在一起工作时,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更大作用的发挥。除此以外,在教务行政机构中,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备合适的男女人选,可收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素质是教务工作者从事教务管理工作必备的基础和条件。教务管理人员合理的素质结构,是指教务管理人员在具有共同素质的基础上具有不同的修养品质,从而形成优化的结构。称职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就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5]。要坚决地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积极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二)职业道德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直接与教师和学生打交道,所以他们的道德修养必然影响教职员工与学生,从而影响学校的学习和教育风气。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务实的品质、奉献的精神和保密的意识这五种层面的道德素质[5]。

(三)业务能力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除了应有相应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学历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才能外,还应懂得教育科学,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懂得教学管理理论,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史的知识。同时,教务管理人员还应具有运用政治、道德、科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由于教务管理工作具有结构复杂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学会处理对己、对人、对事等方面的关系。而且教务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没有健康的体魄是很难胜任的。

总之,教务管理部门是学校最重要的业务管理部门之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党务、政务、教务、总务、财务中,教务管理工作最能反映学校工作的特点、体现学校工作的性质,因此,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荣华,谈双因素理论在建立高素质教务管理队伍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35).

[2]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9.

[3]杨成主编.学校教导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10.

教务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教务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过程,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主要是学院领导及教务员,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院系领导、教师与学生。院系领导通常肩负教学管理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学院单位的教学管理包含了专业、课程、试题、成绩、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从学生入学注册到考试,从教材的预订到书本的领发,从课程评估、专业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到老师课堂评估、学生综合评估、院系教研室教学评比,从协助主管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制定、修改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到根据教学计划编制学期教学任务等,每一教学环节都离不开教务员的参与,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高校教育管理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教务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结构不太合理、人员变动较频繁。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结构等方面没有形成符合教务改革要求的体系。许多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作岗位编制的审定具有随意性,都没有依据教务管理的专业需求遴选人才;相对于其他管理岗位而言,教务员承担着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具体事务性工作,量大琐碎易出错、不被重视、工资待遇也不高。凡是有一定素质或有一定能力的教务员都不愿从事此项工作,人员变动较频繁,直接后果将会导致教学管理水平的整体滑坡。作为教务员本身,学历层次较低(大部分在本科以下),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还较欠缺。同时,由于岗位性质,教务员也很少有外出参观、培训及学习的机会。有些教务员不善于交流,未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一些教务员平时缺乏与领导和同事的交流或沟通,难以让他人体察到教务岗位的艰辛与繁杂。有些领导不注意工作方法,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以致影响教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高校扩招,教学管理人员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基层人员多采用粗放式管理。基于网络化教学的管理系统尚在建设之中,各种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汇编成库比较缓慢,教务员们总在不断地做着这种低效率、高重复、事务性的工作,难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提升自己。

(三)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是针对教务员的培养计划不多;二是对教务员的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教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基本取决于其身份和职务,而不是绩效。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培养了教务员的惰性,使其以低标准要求自己,工作自然就没创新,得不到提高。

(四)理论素养欠缺,科研意识薄弱。目前,在教务管理队伍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事务主义、部门主义倾向,观念陈旧,视野狭窄,缺少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无法吸收当今高校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无法了解最新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信息来充实和指导自己的工作。

(五)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期,缺乏对所属管理体系的宏观控制意识和明确目标,解决问题往往就事论事,没有创新精神。职业精神不足,职业知识技能不高表现为对业务不熟悉,技能生疏,工作方法单一;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知识和管理能力;缺乏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上进心。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提高高校教务员自身素质。国家教育部实施的“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教务工作必须从静态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的、规模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1、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务员正确的言谈举止、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将是大学生们效仿的好楷模。

2、教务员必须懂教育、懂管理。不断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掌握高等教育、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熟悉各个教学环节及相互间的联系;熟悉所管专业及各教学计划的特点;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了解课程体系和主干、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3、培养和提高全面的工作能力。如,文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来访,口头或电话通知,文件精神的传达、规章制度的宣传、各种考试咨询、请求汇报、交涉事宜以及一些“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事情都需要教务员做到说话清楚明白、言简意赅,以恰当的语言、方式表达管理思想和意图;团结协作的能力,做好教务工作离不开大家的团结与合作。教务员要善于做团结工作,善于建立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各种良好联系,形成顺畅强大的工作合力;当好学校有关教学制度、教学评估的基层组织者和参与者,将管理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指导实践,使教务管理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4、教务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本着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要善于从辛苦中品味甘苦,要善于在平凡中积极进取,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实效

1、启动教务管理软件、应用办公自动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如,公告栏的设置,取代了以往电话交流的形式,使教务员获取工作信息的方式更直接、更及时。课程模块的设置对于各个系的课程建设铺设了基础。考务模块的设置取代了以往手工操作的形式,课表查询模块的设置使教师查询课表更直接,为教师做好下学期的授课准备提供帮助。计划管理模块、选课模块、排课模块、学籍管理模块的设置使教务员的工作更方便、更快捷。

2、观念要更新,强调创新管理,促进教学管理发展。实现教学管理的方法、手段和事务处理的执行性与创新性、现代化与协作能力、一般性与重要性的有机协调,实现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提高工作效率。改变过去只当“文件箱,传声筒”以及只应付一些上传下达事务性的工作观念。教务员要成为理论型、实践型、才能型的综合性人才,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务员是领导的好帮手,是师生的勤务员,要有主人翁意识,在工作中要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否代表着整个系,在工作中时刻要以学校、系的利益为出发点,给教师与学生以及前来办事的外单位人员留下好的印象。

教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激励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检查是指管理者为了获得好的效果,它具备制约、参与、预防、反馈的功能。评价是衡量效果,促进质量提高的有力手段。充分利用当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管理教务事务,实行网上办公,实现教务管理现代化;在漫长的教务管理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模式。现代教务管理实践证明,最佳的教务管理模式,不应当是孤立的、封闭的、单一的某种模式,而应是三种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务管理科学化。在教务管理中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让教师、学生明确教务管理政策、流程,让他们懂得一部分教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教务管理更加有效地开展。

3、加强创新意识,完善教务管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具有管理对象多样化、管理内容复杂化、管理信息多元化及管理范围全面化等特点。

用创新的、独特的思维去思考,建立检查制度,制度的健全使教务员的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导向、证明、诊断、激励等功能。我们要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发展性目标评价相结合在考试方面,但是如何监控采取这些评价方式的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教务员发挥创新能力的地方。一种创新的管理方法“一分钟”管理即是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表扬、一分钟批评。一分钟目标是办公人员在每天上班前应该明白今天该做什么、怎样去完成任务或用什么方法以及在何时去完成。一分钟批评不是管理者对做错事人员大声训骂,而是对有关人员给予善意的及时提醒、并给予指正错误。这样,受批评的人乐于接受批评,并很快改正错误。

(三)建设一支专职的教务管理队伍,制定教务管理人员准入制度。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周期性、时间性的特点,且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管理,忽视教务管理队伍在教学管理中主导作用的现象。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还存在着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仍旧停留在传统型、事务型的层次上,照着文件办,凭着感觉走,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因此,必须挑选和录用那些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有较高文化水平、理论素养,有较强组织管理、协调控制能力、工作认真负责、作风严谨细致的优秀人员进入各级教务管理岗位。

(四)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里的作用和地位,切实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定编定岗,实行岗位责任制,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明确教务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及义务;制定教务员条例,加强管理和制度的约束;建立灵活、合理、人性化的评价机制,设计出科学的规范的考核标准,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将结果与奖惩、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相挂钩,以体现教务人员自身的价值,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自动性,增强他们之间的竞争、进取意识,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能够留住人、用好人。

制定政策、加强培养,合理定岗定编,不断优化教务员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务员绩效管理制度使之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健全教务员的培养制度,鼓励教务员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可让其就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和建议,参与科研,提升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加大对教务员的关怀力度,重视他们的个人发展。为贯彻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领导与教务秘书之间应建立一座相互尊重的感情桥梁,打造和谐氛围。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与人是互动的,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

整理

教务管理篇5

【关键词】教务管理;信息化;教务系统

前言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教务管理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高校的整体发展。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信息化成为教务管理工作的必然化趋势。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系统地组织教学人员和教学条件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运转达到资源高效化、过程协调化、质量最优化。

一、教务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在教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教务管理过程,提高教务管理效率,实现教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

二、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一)是教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日益增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所要处理的事务和数据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高,若仍然维持原有的手工管理方式不变,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障碍。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才能使教务管理工作准确、高效。

(二)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在当今科技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

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的教学相关数据网上输入,直接存储进数据服务器中,过程不再经过其他人,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四)促进了校内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互动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促进了教务教学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以授权身份登录系统,进行相应权限的信息查询与修改,改变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层层交换数据与信息的模式;利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信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能方便快捷的查询、提取历史数据。

三、提高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措施

(一)转变教务管理观念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管理思想、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的过程。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务管理的巨大推动作用,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取舍,积极借鉴其他高校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探索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信息化建设。

(二)做好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是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楷的必然要求。随着当前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建设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能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文档、表格处理和数据管理,利用校园网收发电子邮件、公文信息、进行文件传输与共享等工作。实现教学管理人信息化关键在人,只有把管理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三)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性

教务管理中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包括提供信息、上报数据、解释政策都力求万无一失。提高工作准确性必须从所提供的基础数据准确性抓起,为此我们提出“提高三个准确性”(课表的准确性、成绩的准确性、学籍的准确性)的工作要求,加强对学生所在院系教学计划进程和开课院系任务落实准确性的检查;强化对各院系教务助理成绩管理的指导和监控,对学生反映成绩不到的投诉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同时也设法把学籍异动处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这些要点每学期都紧抓不放,力求有新的突破。当然,工作的准确性是建立在高度的责任心基础上,建立在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主人翁精神上,建立在依法管理的意识上

(四)制定适合的教务信息化政策方案

合理规划与设计,制定适合本校的政策方案学校应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成立由教育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技术人员、熟悉各部门工作流程的人员以及校领导组成的专门机构,在研究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制定“以人为本”、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方案。具体的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实际使用情况与今后的发展趋势,并应由教务部门牵头,向与教务管理有紧密关联的部门,如学生处和系(部)等收集对教务管理的要求与建议,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使教务管理软件使用起来更便捷、实用,把将来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降到最低限度。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在教务管理信息化。

(五)自主开发教务管理信息平台

许多高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多采取购买教务管理软件的方式。由于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参与或参与力度不够,使开发出的软件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很难适应本校的教务管理需要,软件的许多功能模块无法确切反映管理者的思路与意图,造成软件的功能缺失或浪费现象。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应独立自主的开发教务管理平台。许多高校不乏相关人才,又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研发。可以以校园网络为依托,采用C/S架构与B/S架构并用的方式,开发出安全、稳定、高效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高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实用型和应用性人才,管理平台就要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适应高校特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该平台还应预留一定的数据和管理接口,使其具有极高的扩展性,以应对教务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既做到物尽其用,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人力和资源;又提高了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同时也为学校节省了可观的经费。

四、结束语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任务与责任加重对教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了客观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教务管理信息化成为顺应高校教育潮流的必然产物。需要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转变观念,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开发适合本校的信息化教务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从而实现高校高水平的教务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铁江.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05).

[2]孙俊台.走有职教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J].信息技术教育,2007(03).

教务管理篇6

1.1个体生活工作经验对学习活动具有较大影响个体生活经验的差异就使得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活动与开放教学学员的学习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儿童和青少年而言,个体经验都是来自于成人的间接考验,因此也相对不全面,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影响的直接经验也就相对较少。对于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是借助于自己的经验和工作需要来掌握和理解知识,并不是借助教师的传授。

1.2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任务就是由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以身心发展和知识累积为主转变为以完成特定的社会责任、达到一定的社会期望和完成工作的要求为主。对开放教育的学员而言,学习任务就是促使其有效完成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此提高社会威望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学习成为他们职业生涯或生活状态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且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并且很希望有速成效果。

1.4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教育学员在学习方式方面具有自己的倾向和爱好,常见的学习方式有如下四种:①行动型。有些开放教育的学员倾向于“从做中学”,他们对教师详细的讲授往往会感到不耐烦,所以当教师提问的时候就会不经过思考就会给予答案。他们热心于新事物,喜欢新的体验。在集体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也很积极、主动,很多情况下都处于领导者的地位。②深思型。这类学员主要表现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需要很长的考虑时间,经常犹豫不决,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更多地信息。这类学员还喜欢和他人一起学习,因为这样便于收集更多的观点和信息。③理论型。这类学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喜欢先了解基本原理,然后提出假设,并采用循环渐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他们常常用客观的、公正的和逻辑性较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还不接受他人的主观判断和众多的不同观点,往往只看重自己的理解。④试验型。这类的学员喜欢尝试和应用新的观点。对于学习内容,一定要经过尝试后才会相信,而且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善于用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充满信息、精力充沛,因此就会觉得教师讲的太多,他们认为只有在新的情景下才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他们喜欢显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失望。

1.4学习需要的类型多样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内部需要如个人发展与进步的需要、认知兴趣的需要以及得到认同与尊重的需要;外部需要包括社会威望、群体活动等引起的外部期望以及服务于社会组织的需要等。可以概括外:职业提高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刺激的需要、外部期望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组织的需要、认知兴趣的需要等。还有一些学员是为了培养素质、陶冶情操、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和兴趣。这类学员以学习充实精神生活,认为学习即享受。

2开放教育《财务管理》(省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建设的普教化,忽视开放教育学员特色长时间以来,开放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普通教育的延伸或者补充,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与普通教育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国家层面对开放教育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基本与普通教育相似,而忽视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学员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诉求。二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相似。基于开放教育的补充或从属地位,在教师聘任、课程内容、教材征订等方面也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相似。随着学习型社会观点的提倡和深入,开放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广泛多样,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绝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讲授的方法,学员在下面听,教师在上面讲,依然是开放教育教学的主导形式,没有的做到真正意义上开放教学。

2.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结构不够合理合理的结构是促进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结构不合理,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事物的发展就会偏离原来的目标。目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编排基本还是注重基础的财务理论,这种编排方式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理论的系统性,求全、求广、求深,但对符合开放教育需求的实践性、职业性、技能性和参与性的课程内容呈现则比较少,甚至是没有。课程教学大纲等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环节被相应的忽视,甚至实践环节只是理论上的存在,在实际实施活动中,根本没有开设,这种课堂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理论学习不能指导社会生产实践,使《财务管理》课程的效用将大大地打了折扣,导致学员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使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和混文凭,真正到了企业财务管理一线,还是不能完成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

2.3《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材更新较慢,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开放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材更新较慢,满足不了学员在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现在不少教育管理机构对开放教育不重视,不少的人对开放不了解,有部分人甚至把开放教育当作是不正规教育形式,是在糊弄学员。由于不重视,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师资力量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根本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在我国,由于开放教育发展时间比短,理论指导实践的不足,与开放教育相关教材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在现有《财务管理》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很少有体现开放教育学习特点的开放教育教材,内容相对来陈旧,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涉及很少,学生不能从《财务管理》课程中得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财务管理》课程缺失应有的感召力,再加上《财务管理》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公式较多,计算较为复杂,而开放教育学员的基础又不是太好,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对《财务管理》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完全是为了应付毕业学分。

2.4《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单一,考核方式不够灵活,适应不了学员的多方位学习需求当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还主要是文字教材为主,主要是主教材、导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和期末复习资料等,充分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多种媒体的移动学习资源还几乎没有。《财务管理》的仿真虚拟实践软件也比较缺乏,学员的真正实践机会很少。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的纸质试卷为主和平时形成的性考核成绩两部分理论考试组成,学员技能的考核和实践方面的考核非常少,考核只注重了死记硬背,对财务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核不多。

3基于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省开)建设模式构建

3.1根据专业需求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资源财务管理是开放教育工商管理学科中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但是不同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就需要对财务管理课程分层次建设,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学员的需求。目前,开放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很多使用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的财务管理学教材,部分学校在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业、物流等省管课程的财务管理课程也是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财务管理教材,在课程难度上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明显偏大,而不同专业学员采用同一标准的教材,也不符合学员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开放大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可以分为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对于会计专业要采用国家开放大学的统一财务管理教材,统一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的考试,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财务管理是省设课课程,要结合学员实际和需求尽量去自建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在省设课的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中,对工商管理、市场销售、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等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了解基本的理财方法和必要的理财技术即可,财务管理基础作为财务管理的入门课程就可满足需要,同时减少较深理论知识,增加好学易懂的经典案例和理财技能指导的内容,这样学员学习也较为容易,因此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

3.2实现开放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财务管理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而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即使做案例教学也无法将理论基础及应用解释得清楚明白,而开放教育的学员大多都有实际企业工作与管理经历,可能也接触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因此对教师理论教学感到和企业管理实际不一样,因此学习的动力就会不足,教师也缺乏感染力。此外,单纯由教师讲授的知识往往只会让学员被动接受,不去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如何使用以及用于企业管理何处,只有将所学财务知识直接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应用。本人经过多年的开放教育财务管理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从以下方面实现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对接是较为可行的方法,并且效果显著。

①ERP沙盘模拟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ERP沙盘的财务管理模块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平台,作为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非常有效的。ERP沙盘是模拟企业供、产、销实际中遇到的财务行为,促使学员去思考,怎样顺利完成相应的财务活动,这样结合企业实际的教学,学员容易接受,财务技能也相应的掌握。开发财务管理网上模拟实训平台,也是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手段,通过模拟设计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的分配、财务分析等财务活动,使学员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并且能够独立完成相应财务管理活动。每学期都组织学员进行ERP实训比赛,学员通过实训,使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②企业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由于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软件较少,并且真正到企业实际实践的机会更少,这给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主设计模拟实践教学的资料。做法就是将一个教学班模拟成为一个公司或者企业,然后根据公司的组织机构将学生分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扮演,通过模拟操作,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③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调研考查,撰写调查报告。开放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有实际工作岗位,教师可以动员学员到自己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调研和考查,和企业的一线财务人员进行交流、取经,体会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异,探索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并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

④在岗实践。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部分都是有工作的,这就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并且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投资、统筹、利润分配以及流动资产管理等具体方案,通过这种方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有效结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学员还可以在网上教学时相互交流,有时也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⑤邀请企业一线财务人员或财务专家到学校进行具体财务管理的实践讲座,以此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每个学期可以邀请一些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或财务主管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录用会计和财务人员的标准,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的应聘能力和应对实际财务工作的能力。

⑥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开放教育的多数教师都是一直从事课堂教学和研究的,很少有机会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缺少企业实际财务工作的经验,对于财务管理课程案例的理解多来源于文献资料,因此就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学科的现象,很难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研究等方式锻炼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并且丰富教师的财务管理经验。

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将这些企业作为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此增加学员的财务管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资金运作的方方面面,就需要学员从资金筹集、资金储备再到资金投放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此从财务管理实务中去了解和体会,增加对财务活动的感性认识。

3.3基于开放教育学员特点建设有适应性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开放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是有工作在身,有的还有家庭,大多是在工作之余,家务完成后才有时间学习,因此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去听面授课和圆满完成书面作业。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把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网络化,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利用点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在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把考核融入学习过程之中,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算考核合格,不再采用传统的期末集中纸质的考核方式,做到随学随考,学完考过。在课程网络资源中要有学员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随时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4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省开)建设的成果

教务管理篇7

Abstract: In universit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xaminatio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aily work. Examination management module software can reduce the workload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is the indispensable module in the system. In this module, test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lace. A good examination management module can largely reduce the workload of row of test personnel. Therefore, doing a good job in examination to improve the test efficiency, realize the function perfect examination management module is meaningful. Based on. NET and SQL Server 2008 related technologie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amination management module,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set processing, information view functions, testing arrangement, enter oneself for an examination management, module management functions and modules help functions, etc.

关键词: 考务管理模块;排考;.NET

Key words: examination management module;testing arrangement;.NET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2-0243-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显得非常紧张。每遇到各种考试,因为班级多,监考人员数量大,如何准确、高效地安排考务工作,使教学资源达到最佳配置,是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教育现代化、智能化,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也已成为我国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辅助考务工作的安排不仅能极大减轻教务人员排考的工作负担,还能有效地考虑到安排中需要面对的诸多需求,以实现尽可能让各方满意的考试安排。

为此,本文设计与开发了高校考务管理信息模块,使用了.NET相关技术和SQL Server2008,实现了计算机辅助人工排考,考场的冲突检测,考试信息的查询与统计,排考结果的多种打印方式,使之能够快速、合理地安排考试,并实现了考试信息的及时。

1 业务需求分析

目前,有关高校考务管理工作多半还是由半手工操作完成的,重复工作量大,并容易出现冲突。针对以上现状,学校急需符合该校情况的考务管理模块,该模块能按条件自动完成考场编排、手工调整编排结果、打印各种报表、数据安全便捷等功能。

在考务管理模块中,基础数据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从教务服务器导入,另一来源是报名学生信息的输入,另外教务管理员可以直接进行数据的修改、删除和添加,而其他人员只有查看数据的权利。每一种用户应该有不同的视图:对学生而言,学生只能查到什么时候在什么教室考什么科目,并且可以打印相应的报表;对教师而言,教师只能查到什么时候在什么教室进行监考,并且可以打印相应的报表;对教务管理员来言,教务管理员不仅可以查看单报表、总报表,而且可以对报表进行删除、调整和存档。根据分析可以得到本模块共有以下三种用户。

学生:此用户没有对排考数据的增、删、改权限,只能查看基本数据和学生考试报表。

教师:此用户没有对排考数据的增、删、改权限,只能查看基本数据和教师考试报表。

教务管理员:此用户拥有排考管理模块的全部操作权限,包括查询和增、删、改,主要有查询考试报表、导入基本信息、维护基本信息、管理报表、初始化排考模块、手动调整、维护模块等等。

考务管理模块的核心角色是教务管理员,其他角色的工作都将围绕它而展开,或者需要从考场编排的结果中获取信息,也对教务管理员的工作产生一定的依赖。所以模块的顶层活动图将以教务管理员的业务流程为核心,附加其他角色的一些活动。

教务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人员 管理与培养 现状与不足 改进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70-01

对于大学教务管理来言,加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养就成为目前不得不面对的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笔者认为在加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坚持两个基本原则,采取四项具体措施。

基本原则之一: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原则。造成目前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自身的原因,也有高校制度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完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管理的过程中也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基本原则之二:人员能力与意识并重原则。造成目前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整体实效欠佳的重要原因在于高校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地位与作用重视不够,从而在进行学校发展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都缺乏详细的制度;同时另一方面,对于教务管理人员而言,长期以来的现实使他们形成了重“管理”轻“服务”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地树立教师、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进而将自己视为管理者、指导者,而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服务者身份。因此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完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员能力与意识并重的原则。

在坚持上述两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强化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养。

第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教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整个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数量和教师队伍呈现急剧增长趋势。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务管理的作用日益显现,其地位已经与教学师资同等重要。学校的决策层应该认识到在现代高等教育活动中,教务管理与教学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养,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其自身潜能和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使其在教务管理岗位上能够努力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针对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与培训规划。对于高校而言,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而要落到实处。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不仅需要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而且要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熟练掌握和运用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务管理队伍和具备完善而又科学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制定相应的规划时坚持远期发展与近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注意规划的内容、比重和重点,要将教务管理人员的招录、管理、培训、考核、发展等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将人员培训、人员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作为规划的有机组成,通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达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运用人才的最终目的。

第三,通过教务管理人员培训机制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教务管理人员肩负着对高校整体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高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涉及众多内容,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培训机制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高校要积极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专项培训、研讨会、观摩会和讲座等活动来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四,建立健全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是完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管理与培养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建立健全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机制。教务管理人员的特征决定了其管理与服务特性,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最大程度地持续发挥教务管理人员和队伍的作用就应该通过严格的招录和培训而建立一批专职的教务管理队伍,而尽量避免兼职、临时人员等短期行为。其次,要完善教务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于教务管理人员而言,完整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也是提高其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保证。要建立教务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与体系,将定期考核、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将考核分散于教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使得教务管理人员认识到高校对其考核评价与日常工作是密切联系的,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职业厌倦”情形的出现。同时,要注重激励机制的运用,要结合高校实际和教务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设计,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奖励与惩罚并重、职位晋升与工资增长并重等,保证激励的力度和及时性,通过合理考核与晋升制度的设计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彦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J].理论界,2008(1):215-216.

[2] 张金良.民办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研究--以长春市S学校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23.

教务管理篇9

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落实好省、市关于税费改革的政策,把农村税费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体制,确保投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并适度超前的发展地位,把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坚持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原则,坚持普及与提高、规模与效益、精简与高效相结合原则,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创建教育强区为新的起点,不断推进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地向高水平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适应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强化区级人民政府对统筹义务教育发展方面的职责的同时,明确乡(镇)职责,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区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各项配套经费落实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全市率先实现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目标。

三、内容措施

(一)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1.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新体制。区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承担主要职责。区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规划布局、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事管理和规范办学等方面负主要责任。具体是负责制定本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调整中小学布局;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人民政府的实施办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按照省政府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负责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任免、教职工的聘用和培训管理;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以及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并开展帮困助学活动;领导并组织实施教育强乡镇创建活动;对乡镇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和农村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

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初中由区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并接受乡镇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乡镇中心小学的主要职能是:按照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负责实施组织本乡镇的小学布局调整和“普九”扫盲工作,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做好本乡镇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协助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本乡镇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和评优培训等工作。乡镇初中除完成以上相应工作外,要负责本乡镇预备劳动力培训组织实施工作。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校长对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同时还应定期检查校园周边文化娱乐设施场所,了解治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科室和当地乡镇政府报告。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乡镇政府教育职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乡镇人民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在切实加强乡镇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大力开展乡村成人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依法保障农村学校安全等方面责无旁贷,切实负起领导、管理责任。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各乡镇农村教育工作的考核力度,继续将其列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乡镇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域农村义务教育的组织协调、儿童入学、土地征用、校舍周边安全、发展幼儿教育、保全教育资产和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负主要责任。具体职责是:依法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术培训和职业证书考核,继续开展扫盲工作;根据区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本乡镇幼教事业发展实施方案,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并做好幼儿园的布局规划和校舍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做好中心幼儿园的校舍建设工作;按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做好学校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预留、划拨及征地协调工作;负责保全教育资产,防止教育资产流失,对因历史原因没有及时办理国有资产登记手续的教育资产,应帮助办理;对布局调整中的闲置教育资产,经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并处置后,所得收入要全部用于发展本乡镇的义务教育;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对维护学校治安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格排查并清除校园周边安全隐患负直接的和主要的责任;积极实施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多渠道筹措经费,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入学;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每年教师节、“六一节”等重大节日,乡镇主要领导要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庆祝和慰问活动。

(二)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建立“两保一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原则,编制教育经费预算方案,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1.保工资,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制度,稳定教师队伍

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区级财政统发制度。根据国家规定,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由区财政按月直接拨入教职工个人工资帐户。确保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工资标准及各项补贴、津贴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预算内经费中适当安排教职工的政策外福利费支出。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职工收入的差距,逐步使其走向均衡。

2.保运转,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来源,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47号),区财政按照省政府核定的三类地区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确保预算内公用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并做到逐年有所增长。对按固定资产管理的办公设备、专用设备、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等购置费用,根据浙财教字〔2003〕36号文件规定,由区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另行安排。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举债建设和举债运转,教育主管部门要清理核实原分级办学体制下形成的义务教育学校负债,对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固定资产而产生的负债,应由当地政府负责或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学校不得擅自举债添置设备或发放教职工福利,确需举债的,须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并落实所欠债务偿还渠道和偿还办法。

合理制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切实保证公用经费到位。要使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逐步达到城镇同类学校标准。区政府根据省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统筹安排,予以保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由区级财政预算安排。

3.促发展,健全教育经费预算制度,依法保证农村教育投入

区财政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保障“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及其他教育专项的配套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挤挪占用上级政府下拨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和各项基础设施专项经费;同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中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总额和比例逐年增长。

多渠道筹措校舍建设资金,消化历年“普九”校舍建设欠费。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校舍建设项目,由区人民政府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对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应按有关规定以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

4.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调整后,区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改革农村中小学预算外经费管理办法,预算外教育经费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实行“集中管理,分类指导,预算监督”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到20*年,基本完成我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柯城区布局调整按照“一城三片”的整体框架实施。“一城”就是老城区和以后的新城区,“三片”即巨化片、航埠片和石梁片。根据柯城区的区域优势,要走“做大市区教育,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的布局调整之路,形成柯城区独特的整体教育框架。

乡镇要会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区域调整规划、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小学危房和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随着“康庄工程”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农村乡镇要下大力气办好中心小学,大的镇要完善寄宿制的设施,并辅以几所完小,规模较小的乡则以一所中心小学为主,形成高质量和结构完备的农村小学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被撤并学校的资产,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要优先用于乡镇或村的幼儿园建设,或通过作价转让、拍卖等方式盘活资产,校产置换所得资金全部用于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继续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对农村中小学的捐赠。

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至20*年止,积极争取“省财政每年将继续安排危房改造资金2000万元,用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努力改变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面貌,逐步统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到20*年,全区85%的学校要基本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要继续依靠政策,积极争取得到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工作的支援。

(四)加强管理,切实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柯城区完成了省级教育强区的创建以后,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今后要把注意力着重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上,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益为目标,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纳入学校教育的规划、评估、督导工作之中,从而带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教育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在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

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并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1.按照国家、省有关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严格核定编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区教育和人事劳动主管部门在省政府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学校生师比,具体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合理有效的配置教师资源。

2.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试行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度。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把好教师进口关。试行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制度,逐步建立一套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强化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平衡城乡师资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职权利相统一、考查培养和管理使用相统一、校长负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原则,逐步推行竞争上岗的管理干部任用机制。积极选拔和培养教育后备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4.完善并推行教师评价考核和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改革以学生考试成绩决定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价考核办法,重视教师教育能力和教育成果评价相结合,积极探索并完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有计划地开展“城市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建立结对支教关系,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讲学、指导,互派教师、管理干部顶岗挂职锻炼,并将支教工作与教师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结合等形式,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防止优秀教师过度向城市学校集中;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得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坚决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通过建立数量精简、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

加强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1.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检查制度。区、乡镇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具体落实措施,明确目标责任,保证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并把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列入党政干部考核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应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大专题报告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并认真接受人大的专项督查。

2.建立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区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第一领导人和责任人。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的教育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要应以表彰,对不履行责任的乡镇,要追究责任。

四、组织领导

教务管理篇10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2)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