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07:34:10

教务管理论文

教务管理论文篇1

1.1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任务就是由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以身心发展和知识累积为主转变为以完成特定的社会责任、达到一定的社会期望和完成工作的要求为主。对开放教育的学员而言,学习任务就是促使其有效完成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此提高社会威望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学习成为他们职业生涯或生活状态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且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并且很希望有速成效果。

1.2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教育学员在学习方式方面具有自己的倾向和爱好,常见的学习方式有如下四种:①行动型。有些开放教育的学员倾向于“从做中学”,他们对教师详细的讲授往往会感到不耐烦,所以当教师提问的时候就会不经过思考就会给予答案。他们热心于新事物,喜欢新的体验。在集体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也很积极、主动,很多情况下都处于领导者的地位。②深思型。这类学员主要表现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需要很长的考虑时间,经常犹豫不决,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更多地信息。这类学员还喜欢和他人一起学习,因为这样便于收集更多的观点和信息。③理论型。这类学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喜欢先了解基本原理,然后提出假设,并采用循环渐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他们常常用客观的、公正的和逻辑性较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还不接受他人的主观判断和众多的不同观点,往往只看重自己的理解。④试验型。这类的学员喜欢尝试和应用新的观点。对于学习内容,一定要经过尝试后才会相信,而且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善于用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充满信息、精力充沛,因此就会觉得教师讲的太多,他们认为只有在新的情景下才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他们喜欢显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失望。

1.3学习需要的类型多样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内部需要如个人发展与进步的需要、认知兴趣的需要以及得到认同与尊重的需要;外部需要包括社会威望、群体活动等引起的外部期望以及服务于社会组织的需要等。可以概括外:职业提高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刺激的需要、外部期望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组织的需要、认知兴趣的需要等。还有一些学员是为了培养素质、陶冶情操、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和兴趣。这类学员以学习充实精神生活,认为学习即享受。

2开放教育《财务管理》(省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建设的普教化,忽视开放教育学员特色长时间以来,开放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普通教育的延伸或者补充,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与普通教育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国家层面对开放教育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基本与普通教育相似,而忽视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学员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诉求。二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相似。基于开放教育的补充或从属地位,在教师聘任、课程内容、教材征订等方面也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相似。随着学习型社会观点的提倡和深入,开放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广泛多样,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绝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讲授的方法,学员在下面听,教师在上面讲,依然是开放教育教学的主导形式,没有的做到真正意义上开放教学。

2.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结构不够合理合理的结构是促进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结构不合理,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事物的发展就会偏离原来的目标。目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编排基本还是注重基础的财务理论,这种编排方式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理论的系统性,求全、求广、求深,但对符合开放教育需求的实践性、职业性、技能性和参与性的课程内容呈现则比较少,甚至是没有。课程教学大纲等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环节被相应的忽视,甚至实践环节只是理论上的存在,在实际实施活动中,根本没有开设,这种课堂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理论学习不能指导社会生产实践,使《财务管理》课程的效用将大大地打了折扣,导致学员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使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和混文凭,真正到了企业财务管理一线,还是不能完成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

2.3《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材更新较慢,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开放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材更新较慢,满足不了学员在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现在不少教育管理机构对开放教育不重视,不少的人对开放不了解,有部分人甚至把开放教育当作是不正规教育形式,是在糊弄学员。由于不重视,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师资力量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根本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在我国,由于开放教育发展时间比短,理论指导实践的不足,与开放教育相关教材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在现有《财务管理》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很少有体现开放教育学习特点的开放教育教材,内容相对来陈旧,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涉及很少,学生不能从《财务管理》课程中得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财务管理》课程缺失应有的感召力,再加上《财务管理》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公式较多,计算较为复杂,而开放教育学员的基础又不是太好,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对《财务管理》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完全是为了应付毕业学分。

2.4《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单一,考核方式不够灵活,适应不了学员的多方位学习需求当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还主要是文字教材为主,主要是主教材、导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和期末复习资料等,充分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多种媒体的移动学习资源还几乎没有。《财务管理》的仿真虚拟实践软件也比较缺乏,学员的真正实践机会很少。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的纸质试卷为主和平时形成的性考核成绩两部分理论考试组成,学员技能的考核和实践方面的考核非常少,考核只注重了死记硬背,对财务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核不多。

3基于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省开)建设模式构建

3.1根据专业需求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资源财务管理是开放教育工商管理学科中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但是不同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就需要对财务管理课程分层次建设,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学员的需求。目前,开放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很多使用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的财务管理学教材,部分学校在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业、物流等省管课程的财务管理课程也是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财务管理教材,在课程难度上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明显偏大,而不同专业学员采用同一标准的教材,也不符合学员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开放大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可以分为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对于会计专业要采用国家开放大学的统一财务管理教材,统一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的考试,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财务管理是省设课课程,要结合学员实际和需求尽量去自建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在省设课的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中,对工商管理、市场销售、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等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了解基本的理财方法和必要的理财技术即可,财务管理基础作为财务管理的入门课程就可满足需要,同时减少较深理论知识,增加好学易懂的经典案例和理财技能指导的内容,这样学员学习也较为容易,因此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

3.2实现开放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财务管理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而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即使做案例教学也无法将理论基础及应用解释得清楚明白,而开放教育的学员大多都有实际企业工作与管理经历,可能也接触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因此对教师理论教学感到和企业管理实际不一样,因此学习的动力就会不足,教师也缺乏感染力。此外,单纯由教师讲授的知识往往只会让学员被动接受,不去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如何使用以及用于企业管理何处,只有将所学财务知识直接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应用。本人经过多年的开放教育财务管理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从以下方面实现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对接是较为可行的方法,并且效果显著。

①ERP沙盘模拟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ERP沙盘的财务管理模块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平台,作为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非常有效的。ERP沙盘是模拟企业供、产、销实际中遇到的财务行为,促使学员去思考,怎样顺利完成相应的财务活动,这样结合企业实际的教学,学员容易接受,财务技能也相应的掌握。开发财务管理网上模拟实训平台,也是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手段,通过模拟设计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的分配、财务分析等财务活动,使学员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并且能够独立完成相应财务管理活动。每学期都组织学员进行ERP实训比赛,学员通过实训,使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②企业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由于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软件较少,并且真正到企业实际实践的机会更少,这给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主设计模拟实践教学的资料。做法就是将一个教学班模拟成为一个公司或者企业,然后根据公司的组织机构将学生分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扮演,通过模拟操作,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③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调研考查,撰写调查报告。开放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有实际工作岗位,教师可以动员学员到自己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调研和考查,和企业的一线财务人员进行交流、取经,体会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异,探索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并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

④在岗实践。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部分都是有工作的,这就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并且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投资、统筹、利润分配以及流动资产管理等具体方案,通过这种方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有效结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学员还可以在网上教学时相互交流,有时也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⑤邀请企业一线财务人员或财务专家到学校进行具体财务管理的实践讲座,以此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每个学期可以邀请一些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或财务主管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录用会计和财务人员的标准,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的应聘能力和应对实际财务工作的能力。

⑥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开放教育的多数教师都是一直从事课堂教学和研究的,很少有机会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缺少企业实际财务工作的经验,对于财务管理课程案例的理解多来源于文献资料,因此就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学科的现象,很难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研究等方式锻炼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并且丰富教师的财务管理经验。

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将这些企业作为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此增加学员的财务管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资金运作的方方面面,就需要学员从资金筹集、资金储备再到资金投放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此从财务管理实务中去了解和体会,增加对财务活动的感性认识。

3.3基于开放教育学员特点建设有适应性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开放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是有工作在身,有的还有家庭,大多是在工作之余,家务完成后才有时间学习,因此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去听面授课和圆满完成书面作业。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把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网络化,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利用点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在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把考核融入学习过程之中,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算考核合格,不再采用传统的期末集中纸质的考核方式,做到随学随考,学完考过。在课程网络资源中要有学员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随时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4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省开)建设的成果

教务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大众数学素质教育我国要在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艰巨任务。这里所说的“普及”和“艰巨任务”应明确两层意思:一是入学率要达到普及,从城市来说问题还不很突出,突出的是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要实现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师资、校舍、教学设备以及资金的严重不足;二是入学率普及达标后,并不能说明完成了“九义”教育任务,正如《教育法》所指出“义务教育必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幢。因此,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将由以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人的素质教育过渡。学校不再是仅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场所,这将是学校教育的长期而又艰巨任务。前者要在2000年基本达到,其主要是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行为完成;后者却是长期性的——将延续到21世纪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一、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数学教育有其成功的一面,自1963年数学教学大纲颁布之时起,“加强双基”、“培养三大能力”、“精讲多练”等构成了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进入80年代以来,“追求升学率”和“数学竞赛热”,也使中国数学教育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正是这样的体系之下,优良传统与严重问题并存,高分下隐伏的危机逐步暴露出来,学校教育不管是主观上或客观上实际是围着“升学率”转。由此带来的是什么局面呢?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考重点、升大学。教师平时忙于加班补课,教学着重题海战术。为了升重点率,导致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一些学校几乎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准备中考,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负担沉重。教师为了应付应试教育,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的不同需要,对21世纪社会将需要公民具备哪些数学素质无暇考虑。随着义务教育的实行,“差生”或“慢生”的比例增大,但又不能象“英才”教育那样进行淘汰,这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复杂的问题。因为数学被认为是最难学的课程,学生视学习数学为畏途,许多学生过不了这把严酷的“筛子”。而有的乡中为了实现普及达标率,又降低要求,如个别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跳级学习的不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反而是学习最差的学生,其理由是,反正学不好,让其早些毕业,避免退学,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达标率。试想,如此教育结果,实难说达到了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育大纲规定的要求,也就谈不上实现义务教育的目标了。因此,对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我们虽不应妄自菲薄,但也不可肓目乐观,完成“九义”教育,数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大众数学的内涵及其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系

1、大众数学的历史来由

“大众数学”的提法是1984年在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5)上正式形成的,一大批论文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如“什么样的数学课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如何建立这种课程?”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麦洛(PeterDamerow)等四人负责编辑了“MathematicsforALL”的文集,“大众数学”的口号逐渐广为人知,流传至今。几乎已成为数学教育界广泛认同的行动纲领。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教育改革的报告、方针或方案,改革的目标都是面向21世纪,为培养适应高科技信息社会更加剧烈的世界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人才,谁既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又能造就一流的杰出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谁就能占有21世纪。1986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在科威特举行了“90年代的中小学数学”的专题讨论会,并专门讨论了“大众数学”的问题。可以说,大众数学问题将成为今后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2、大众数学的内涵

“大众数学”一词从词意来说是比较直接、朴素的,几乎人人都能够理解。因此,一般也未作严格的定义,权作原名词看待。就我国义务教育来说,由于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因此,它的数学课程就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而且是能够学习的。这种为现代化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且为所有学生能够学好的数学课程,我们称之为“大众数学”。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下形成的大众数学的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数学以及教育学等各个角度去研究它,也可以用它考察数学教育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从文化的角度看,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大众数学”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如何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因素?如何在教育中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如何处理民族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中讲授数学,是充分利用学生各自文化背景中的数学因素,还是让学生尽量不受已有因素的影响,把数学当作一个全新的天地考察,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当我们把数学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时,“大众数学”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生活的角度看,“大众数学”就是大众生活中的数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有些为人们所意识到,有的则有待进一步挖掘。“大众数学”的客观存在性表明,人们通过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发展或产生一门大众化的学问——生活中的数学,它将对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完善产生重大影响。

从数学的角度看,“大众数学”即数学大众化。数学发展到今天,纯数学已经不可能为普通百姓所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但我们总是在尝试着以某种方式向社会渗透数学,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因为我们应该积极地考虑把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现代数学及思想方法尽快大众化,以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它,掌握它。

从教育的角度看,大众数学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数学教育的反映。实施义务教育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与以往选拔、淘汰式的数学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因此表现在课程上,大众数学旨在建立一种在学生现实生活背景下可以发展起来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数学课程;表现在评价上,“大众数学”将促进人们形成新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都能学会有用的数学;表现在教学上,与“大众数学”相适应的是改革“类型十方法”的教学模式,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3、大众数学与义务教育的关系

目前我国教育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是从1986年开始起草至1992年历时五年半的时间所形成的,它是我国建国后的第六个数学教学大纲,它凝聚了成千上万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心血,它集中反映了我国近十几年来数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判断出发,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现行的《大纲》全面贯彻了这一精神,明当前我国要在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要提高未来民族的基本素质。而“大众数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观念,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更明确、更广泛地提出其实现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有用的数学,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

基于前面列举的教育现状分析,我国数学教育至少突出面临这些问题:一方面,现代社会处处充满数学,要求每个人都应具备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现代数学的发展越来越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这就构成了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再一方面是,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相当多的学生掌握不好,相当多的内容学了没有用,但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迫使他们非学不可。因此许多学生过不了数学这把“筛子”。但与此同时,很多既有实用功能、智力价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掌握的内容,却又学不到。这就反映了我国现行数学教育的弊端,也就严重地制约了义务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而大众数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结合点。可以认为,倡导“大众数学”,以形成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构建“大众数学”意义下的21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是未来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义务教育目标的需要。

三、几点思考

实施义务教育基本目标,进行“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这是一个跨世纪的任务和研究课题,内容广泛且丰富。下面仅就当前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要求以及学校教育的实际,谈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1、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认识义务教育不仅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同时义务教育不是以“升学”、“培优”为重点,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目标。当前,辛勤工作在义务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学校领导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深深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屈从于外部“升重点高中”的压力,教学上也不得不围着“考重点”转。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实施义务教育,是为了提高未来民族的素质。但按目前的情况看,实际上是95%强的学生在陪少数能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在苦读,正如前所说的,三年初中学完,许多学生过不了数学这把“筛子”,最后也糊里糊涂地毕业了,连在学校“潇洒走一回”的感觉都找不到。这种失败的心理,本身就与素质教育相违,实在谈不上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任务。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站在全局的位置、战略的高度,用未来的眼光看待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教育战线的同志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向社会广泛宣传义务教育的意义及基本目的,求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改变以“升学率”标准衡量学校质量的片面的质量观、人才观,为学校教育改革,为落实义务教育的任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要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根本任务。要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把围绕“升学”、“应试教育”、客观上把数学作为“筛子”的观念应有根本的转变。“大众数学”是全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当前广大义务教育的教师应树立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动地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只有在思想上确立了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改革中才能迈出新的步伐。

3、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南,必须认真地研读和理解它,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尺度。根据《大纲》精神,深入了解义务教育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过份强调纯演绎数学的内容和旧教学方法的模式,探索“大众数学”教育实践的新路子。

最后,还谈几点值得说明和探讨的问题。

1、我们强调义务教育首要的和基本的目的,倡导“大众数学”教育新思想,并不排除在义务教育阶段对部分学生的“因材施教”,“英才教育”。相反地也需要重视,这也是完整落实《大纲》的体现,只有这样才是既能培养未来合格的劳动者,又为未来造就一流的杰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真正的拥有21世纪。但义务教育的基本目的不能改变,必须放在首位和突出位置。

教务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革新

财务管理课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属于应用型学科。而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反映出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目前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革新。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

财务管理课的性质属于管理学范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既然财务管理课属于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做资金的预算、如何进行业绩评价,这些都要求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财务管理课的教学不能脱离其自身特点。

(二)财务管理课的特点

财务管理课的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发展变化速度较快,学科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度大,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可操作性、系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的课程。

二、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使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快速投身到实际生产中去的人才是民办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和修正教学计划已成当务之急。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财务管理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三、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改革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WTO的加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一)目前《财物管理》课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1、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了经济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目前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

2、课程内容的重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一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涉及,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通常不同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有些内容重复讲授,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不少时间。

3、教材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二)财务管理课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把握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协调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日趋增多,有时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做到分类务尽。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结合教学目标,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同时这些课程最好由一个教师讲授,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3、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财务管理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难以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学与实践脱节也是值得重视的。学校的实习工作一般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造成其理性认识也必然是肤浅的。

2、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量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得手段越来越多,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高等院校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设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3、重视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在课堂上消化知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财务管理教学效果比较好: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有诊断型和决策型两种。诊断型案例主要描述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借鉴作用;而决策型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两种方法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使用。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知识,比如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时炒股,最后根据各人炒股业绩考核成绩。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归纳比较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通过归纳类比来掌握其规律。归纳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信息的记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但由于难度较大,常常使学生感到头痛,如果使用归纳比较法,便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其方法。

4、启发式教学法。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作为主讲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互联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映幻灯片,没有生动的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散漫,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形体语言等,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疆.《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王书明.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教务管理论文篇4

1.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已不再是个人表演,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密切配合,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观点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过程,而每个环节的参与都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很多案例取自于生活实践,有些案例甚至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学生对此也比较感兴趣,比起枯燥的理论和公式,学生更愿意接受来自生活实践的案例,从案例中学习知识,因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来。

1.2有利于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较高的理论水平、较丰富的实践知识,或者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指引学生的方向,因此,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的分析和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把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得到的启示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因此,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积累了教师教学方面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3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签约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而绝大部分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则没有实践经验。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利用各种条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而案例教学则相当于间接获取了一些管理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2.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准备:一是教师,主要是对财务管理案例的背景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案例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二是学生,主要是通过对教材和相关参考文献的解读,加深理解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对相应的案例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2.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案例教学实施的重点环节就是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对于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合理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时要积极听取,并鼓励每位学生参与讨论,及时对课堂讨论的进度和范围进行控制。从而使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而讨论的范围又不偏离主题,让各种观点都能够展现出来。同时引导学生在进行激烈的讨论时,又要展现理性的一面,例如要求讨论时既要热烈、有的放矢,又要真诚、互相尊重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做到积极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同时尽量在课后完成相关笔记,把所有精力集中到案例讨论之中。

2.3教师对案例讨论后的小结

学生对案例讨论完毕,并做出分析和相关评论之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其评判结论,阐明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难点,指出学生在案例分析评价过程中的优缺点,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拓展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再次对自身的分析和评价做出判断。

2.4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出总结,加深理解。分析报告在撰写中首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备选方案,再根据结论展开分析,并采用相关的数据及事实支持自身的观点,分析报告在撰写中尽量不要去猜测老师的分析思路,照搬所谓的权威分析评价结论。

3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在选择案例时,要把握几条原则:

3.1.1真实实用原则本原则要求案例的内容是出自现实经济生活,而不是陈旧过时的纯理论数据,否则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案例教学就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在编制案例时,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将一些与之联系合作的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取得后进行加工,整理成案例资料供教学之用。也可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还有相关的专业管理公司、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获取所需的财务数据和资料,来保证案例资料的真实可靠。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务数据案例,如通过网络、电视等手段收集相关的财经新闻,必要时进行合理的加工,以为我所用。

3.1.2针对性原则受教学课时和课程篇幅的影响,不可能将财务管理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另外案例过多,特别是一些综合性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的难度,会造成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厌倦,因而无法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可以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及重难点来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管理等。

3.1.3启发性原则在选择案例时,应考虑案例本身能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能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可以选取正面的教学案例,也可以选取反面教学案例,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的积极性。

3.2要根据案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案例教学有三种教学形式:一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也就是根据课程每章节的具体内容把案例穿插于理论中去讲授。二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把理论穿插到案例当中。通过对案例的阐述、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由此得出的理论。三是在理论课结束之后,专门开设案例课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问题。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结合不同的方法。

3.3要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虽然案例教学有其种种优点,但是他仍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例如,财务管理的大部分课程内容,仍然要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且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学方式的主流仍然是讲授式教学。这并不是否定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说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式外,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情景教学法等。

3.4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确定教师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环节担任不同的角色。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是一个策划组织管理者,需要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除了确定案例总数及各个案例的教学时间外,还要为每个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案例讨论前后的各个细节都要有周密的计划。在案例分析讨论阶段,教师更像一位导演,必要时指导台上的各位同学各抒己见,而演员(即学生)在这个环节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更像一位主持人,要对整个案例讨论进行总结,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分析案例讨论的方法,指出不同案例分析方法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性的方案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报告撰写的阶段,教师是一个施教者,需要说明案例报告撰写的要求等。

4小结

教务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WTO;教育服务贸易;高等教育

一、WTO与中国高等教育“互赠的礼物”

1.中国高等教育向WTO表达的承诺与限制

WTO的核心是《WTO协议》,它约束的只是政府。《WTO协议》分为四大块,其中的第二块是服务贸易(GATS)。服务共12项,教育是其中的第五项,教育又分为五个部门,高等教育是其中之一。在WTO的视野中,教育是服务业,是一种产业。

中国政府向WTO提交的《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中的“C.高等教育服务(CPC923)”,没做任何排除(已首先表明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会更多地面向市常

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中的主要内容如下:

1)跨境交付(指一个成员国向任何其他成员国提供一种服务。如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向别国提供教育服务。):中国不做承诺。

2)境外消费(指一个成员国的居民在另外一个成员国的国境内享受一种服务。如出国留学。):中国没有限制。

3)商业存在(指一个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国的境内,通过建立、经营和扩大商业实体提供服务。如到国外办学。):在“市场准入限制”中,中国“将允许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可获得多数拥有权”;在“国民待遇限制”中,中国“不做承诺”。

4)自然人的流动(指一个成员国的自然人进入并且暂时居留在另外一个成员国的境内并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到中国来任教。):在“市场准入限制”中,中国仅保证“水平承诺”中的内容和承诺“外国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受到中国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邀请和雇佣,可以入境提供服务;”在“国民待遇限制”中,要求提供服务者有“资格如下:具有学士或者以上学位,具有相应的专业职称或者证书,具有2年的专业工作经验”。

根据以上承诺,与我国加入WTO前夕的改革开放政策相比,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拥有权上,外方可占多数权”这一条上有实质上的大变化。总起来看:加入WTO以后,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近期没有大的、直接的影响,主要是一种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它会长期地、持续而深刻地改变中国高等学校的面貌与格局。过了若干年,回头看中国的学校和校长已经是全新的风格,因为WTO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2.WTO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主要挑战

第一,教育观念被迫更新。加入WTO的手续可以短期完成,但观念的转变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急速转变观念是矛盾的和痛苦的思想斗争过程。例如对于教育是否存在市场的认识问题,WTO的成员国有五分之一将自己国家的教育领域作为市场来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须正视确有一个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存在,而且正在向我们逼近,我们要不要与市场化,以及如何参与,时代正逼迫我们表态。

第二,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表现为人才全球性流动和人才国际化标准。“地球村”的现实使人们更经常地在国家之间、产业之间流动,这就要求中国的高校具有国际化的色彩,培养国际性的人才。人们会更多地用国际标准衡量高教的目标和绩效。中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三好”等教育评价标准如何与各国的同行沟通理解,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国际沟通需要获得国际认证,这不是由哪个国家能左右的,这是市场导向。能帮助大学生获得国际证书的专业或教育,将会更受人们青睐,现行的高校培养规格面临挑战。

第三,高教市场国际化。外国的办学机构到中国抢夺生源和教育资源输出到中国,并可以在合作办学中拥有多数权,这构成了国内外高教机构对中国高教市场的激烈竞争。

第四,人才需求量激增。加入WTO,我们在国际上的经济、科技竞争更加剧烈,几乎所有WTO涉及到的学科都需要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今后十年,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要达到适龄人群的15%,要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这意味着现有在校本科生要翻一番,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第五,人才结构失衡。如,金融保险、电信通讯、汽车工业、农业等行业都是我国人才资源比较薄弱的环节,并且培养能力不足。而另一些具有辉煌历史并至今仍是一些行业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重点专业的市场需求已经没有多大。对很多高校来说,教育结构和专业构成的调整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六,多元文化的冲突。WTO带来更多的国外文化,思想方面的影响就更大了。特别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里,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WTO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主要机遇。

第一,带来教育规模空前的大发展。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现状是:现在很多人手里拿了两、三个毕业证书还在上学;下班以后还要赶到夜校或业余学校学习;家长省吃俭用甚至借钱也要供子女上大学;等等。但是,我国现有高教资源短缺,无法满足要求。外国办学机构的加盟,既增加了培养我国高级人才的资源总量(钱、理念、制度、内容、教材、方法、师资等等),又拾遗补缺或带来我们期盼的新思想和满足了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同时刺激了我国高校的上进心。

第二,推动教育体制破旧立新。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能尽快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实用人才,WTO的市场机制要求高校培养人才具多样性和竞争能力。为满足这一需要,必须打破而不是修补现有的教育制度,必须进行制度的创新。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高,他们的进入,给我们送来一次可能打破传统教育制度的机会和外推力,促使我们的教育制度变成多元化的开放的制度。

第三,中国高校的投资机制得以改善。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投资于教育,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不是人人都能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也就是67%。但是,让所有的人为高等学校纳税,这件事情不公平。上大学会有利于就学者将来的前途,因此,让就学者分担一部分学习成本,这是公平的、合理的。中国学生缴纳的学费只占到培养成本的15%,现在也没超过25%,其中还有一些是通过各种形式返还给学生了。同时,国家需要人才,国家财政也要投入一部分到高等学校。

第四,中国高校的运行机制得以改善。首先要按照WTO的规则进行国内高等教育立法,要修改不适应WTO要求的法律、法规、规章。新的、透明的、法制化的管理和运行规则将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运行自,将使松了绑的高校健康快速地成长。

第五,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的流动”的增长均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二、国高等教育应以何种指导思想面对“WTO”

纵观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史和企业变革过程,就能针对加入WTO,建立起清晰的、有信心的、正确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有两件事对我们的教育很深刻。一件事是,我国决定对外改革开放,打开了“窗户”,带进了“苍蝇”,引起了“苍蝇”论者的不满。最终,我们没有关上“窗户”,而是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办法来消灭“苍蝇”,取得了今天的举世瞩目的大好局面。第二件事是,欢迎外商到国内来办企业或合资办企业,当时也有“资本家来了会剥削中国人,会占用中国的资源”的不满议论。现在,我们看到了跨国公司本土化给我们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税收,看到了合资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到了外企对国有企业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看到了国企竞争力的提高和承受能力的增加。

在我国进行WTO谈判过程中,国内又产生了“狼”论。现在中国已经入世,经济界的“狼”论已经没有市场,但是,教育界的恐“狼”心思还很重。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界应对“狼”论进行澄清。

“狼”好不好,让“狼”进来好不好,“狼”进来我们怕不怕,与“狼”分居还是与“狼”共舞,我们是否应变成“狼”?

我们关注“狼”,想向它学习,是因为看着“狼”的日子过得好,羡慕它。有的事情我们想自学,但是学不会,就想向“狼”学习。如果我们老是在远处眺望,就看不清“狼”的细模样;如果我们老是去森林里观察“狼”,成本又太高,所以决定把“狼”请进来。我们心里怕“狼”,但利益的诱惑壮大了我们的胆量,我们手里拿着“棍棒”,瞪大眼睛注视着它进来。把入室的“狼”与我们之间隔一道栅栏吧,“狼”的优点不能向我们展示得淋漓尽致;与“狼”共舞吧,又担心被“狼”伤害;犹豫再三,彷徨多时,最终还是挡不住美好憧憬的诱惑,下定决心与“狼”共舞。一旦与“狼”共舞使我们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下一步是否要冲出家园,奔向大自然(世界高教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真想啊!那就让我们也变成“狼”吧,这样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具有竞争力。(笔者释:这里的“狼”是指国外具有优势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教育专家、教育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这里的“棍棒”是指我国的保护政策;这里的“利益”和“憧憬”是指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确立了以下指导思想: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政策,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乘加入WTO的东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和发达国家教育制度的长处,按照育人和产业发展结合的特点破旧立新,大胆进行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地位。

三、若干主要问题的思考

(一)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法由来已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把它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

1.国际化的必要性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国办高等教育的长处,使自身得到提高,这是一个优化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政治性,教育往往被国际上看作外交政策的一个层面,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形象,现在中国的外交,很大程度是通过大学这个舞台来开展和进行的。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比一般人预料的还要快,1986年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现已经家喻户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资本和商品在国际上的自由流动,它同时使各国人民生活在一个不断缩小的空间和世界里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技术上,现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把全球整个联合在一起。学术上,高等学校传播的知识具有世界的普遍性。文化上,任何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有一种本能的希望了解新东西的渴求,同时,国家间的开放还可以使个人到国外追求发展的机会。社会上,人类面对的共性的问题急剧增加,如和平、发展、环境、种族、人权、妇女等等问题,完全是国际性的问题,单靠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很难解决。制度上,世界上已形成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包括联合国、WTO、奥运会等等,它们制定了所有成员国家都必须遵从的国际规则。

2.怎样才能国际化

首先,思想观念向国际化转变,凡事从全球角度看问题。其次,加强国际性合作,如机构合作、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合作、项目之间的合作。再次,研究和参与解决国际性和地区性重大问题。第四,积极广泛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参观和建立校际关系,如大学生间的交流、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间的交流、政府高教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第五,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和采用双语教学。

[page_break]

(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1.尽快实施高等教育的法制化

加入WTO以后,国家更需要人才,社会要更新知识,个人要增加回报。我们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人才压力、竞争压力和市场压力。因此,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建立一个新秩序,这就是法制化。

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就是指对高等教育的活动给予法律规范,依法处理高等教育法律关系,明确高等教育中的权利、义务、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学校要依法治校;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中国高等教育实行法律治理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政治上,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纲领,在九届二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宪法》修正案规定了我们国家追求的目标是依法治国,这是高等教育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首要环境。经济上,国家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社会上,现在国家各行各业包括科研所、文化团体、医院、体育团体都在改革,高等教育要求民营机制的加入。法制上,《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1993年的《教师法》、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1997年的《高等教育法》等六部专门的教育法律,再加上大量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构成了我国高教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入WTO,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遵法守法的典范,还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依法治教的强大动力。

在WTO协议下的高教法制化管理,就要按照WTO的要求和国际上的规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修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尽快取消教育管理部门的“内部政策”和“暗箱操作”,使各项政策达到WTO所要求的透明度。

2.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

近几年,高校办学自有了较大的落实。但是,从我国社会发展和高教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仍有一些不适应的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七项自给予的力度不够,或者表面上给了,但申报手续繁琐,审批时间拖得太长或难以获得批准。二是条文上真正给予的权利落实得不好,究其原因,既有少数校长怕担责任或蛮干的,也有自制度不具体不便落实的,更普遍的是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内部所属机构管理,从而侵犯了学校的权益。

高校办学自的落实不够,表面上看是政府和高校都有责任,实质上是政府负有主要责任和关键性的责任,因为政府是领导方,高校的各种权力是政府给予的,高校所获得的权力是有限的和相对的。所以,高校办学自的落实主要不能靠高校自身来落实。

如何才能给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和真正落实它呢?高等教育越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就越多越细,管理任务会不断增加,政府如继续按原来的方法具体地管理下去,将会既忙不过来,也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多样化的客观需要。因此,高教改革应向我国企业改革的方法学习,实行“高校无行政级别,高校变为无上级主管高校”。政府应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由具体管理变为整体管理,由硬性管理变为软性管理。政府的必要控制和管理应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规划和立法,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控制,教育的评估与监督,为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供法律服务等四个方面,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所有权和高校办学自的相对分离。

3.办学主体要多元化

繁荣高教广开渠道。对国(公)立大学,公立民办高校,私立民办高校,股份合作制高校,中外合作和外国独资高校,都给予一定的、平等的生存空间。并使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压力。由国家出资建立一批代表中国水平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它们除了为经济和市场培养人才之外,还肩负着引导社会走向文明与发展的重任。放开一大片一般性高校和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使他们更多地用市场机制调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加大民办高教比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到2005年全部完成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时,与不加入世贸组织相比,当年的贸易生产总值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比现在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和1.2%。随着中国教育服务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家庭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各种社会力量主体的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意识进一步觉醒和强化,教育将会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民办高等教育会成为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热点领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会明显增强,民办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也会继续提升。

我国对WTO提供的教育服务减让表中允许合作办学,外方大量合作的对象将是非国有大学,民办高等教育将在合作办学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对WTO提供的教育服务减让表中,还没有允许外方来华独立办学,今后也应逐步开放,这是大势所趋和时代的进步,任何人也拦不祝

4.加速发展网络大学

网络大学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各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美国已有2000多所院校(占50%)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其中有5.4万个网络课程,主要集中在外语、工商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占网络课程总数的70%。90%以上的课程是大学水平的学分课程,公立大学提供的课程约占80%。

加入WTO,我国将逐步开放包括国际互联网在内的国内信息市场,这意味着国外名牌大学的远程教育将会以低成本进入我国教育市常而国内电信资费的大幅度降低,也刺激和促进我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沿海大城市,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对高等教育的热切需求,网络大学的出现,为此带来福音。我国网络远程教育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在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网络课程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我国的网络大学的建设步伐。

5.进一步扩大专业设置的自

国家规定了高校有依法自主设置学科和专业的权利,但教育部的新专业目录的限制削弱了高校积极为人才市场需求服务的良好愿望。新专业目录是规范了全国的专业设置和拓宽了专业,但缺点是没有照顾市场需求多变的现实。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大,人才需求变化快,学校又很多,400多个专业能满足需要吗?申报新专业增多了,政府有精力年年审批吗?繁琐耗时的审查或不批准不仅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错过了机遇,也淡化了许多学校对市场快速反映的机敏意识。

笔者认为,对于专业设置的管理是否可以先分层次要求。对全国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高校暂时继续实行新建专业由教育部审批的制度,并逐步过渡到“国家出指导意见,各校自行设置专业”;对省属高校实行参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自行设置专业。最终,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既不用政府审批,也不受专业目录的刚性限制。特别在民办高校身上,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市场需求和高校竞争要求它们发掘新的需求领域(想尽点子按社会需求自行设计专业名称),而不想老老实实地按国家的专业目录增设新专业,否则,它们可能会办不下去。所以,如果我们既要求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国外高校竞争高教市场份额,又要求高校接受政府的许多的对其“小节”的条款限制,这是很矛盾的,不利于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

6.进一步扩大招生的自

国家规定了高校制定自己招生办法和自主调节招生比例的权利。但是,所给的权利太校高校必须通过各省招生办公室而不能直接面向社会招生,只能在省招生办公室给定的参加全国高考上线的名单里选择学生,无权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独立的考试和招生规定。在计划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精英阶段,这种高考和录取制度体现了公平。但在花钱上学的市场经济时代,在一些高考录取率达40%多的几乎高等教育达到普及阶段的某些大城市,这些制度就显得有些无意义了,有的甚至成了招生工作的束缚和管理成本的消费。

7.加快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

一是要使辞退制度顺畅地运作起来。这几年,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人员流出,逐步走向良性循环。但是,在高校中,不适应工作的人员的流出工作止步不前,这对高校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它是被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所掩盖。二是“优劳优得”应尽快与人才市场接轨。目前,高校教职工的各项待遇标准基本上是按职称、职务和学历来定,使一些缺乏相应能力和无所事事者也搭上了“高薪”之车,而稀缺人才的待遇与社会上人才市场价格不接轨。另外,待遇能上不能下。三是雇佣外教障碍较大。在中国政府向WTO所提交的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中,对“自然人的流动”表面上看,中国高校想聘就成,实际上,繁琐的审批手续和有意识要“卡妆的指导思想,使聘用难以实现。

8.经费与建设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教投资体制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变革,集中表现在由政府单一投资体制转变为“一主三辅”的投资体制,即以政府拨款为主,校办产业、社会集资和学生交费为辅的投资体制。

但是,投入不足仍是制约着当前高教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核心因素。尽管政府投入逐年增长,如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998年为6775元,1999年为7201元,增长率为6.29%;高教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1995-1998年分别为2.41%、2.46%、2.49%、2.55%,但是,仍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个人交费方面,高等教育的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据中央电视台调查,绝大多数家庭对于平均3000元的学费能接受,再高了就承受不了。1998年,我国高校成本为11020元,若按30%计算,学费是3306元。按国际惯例,个人学费占教育成本的30%左右,哈佛大学的学费仅占21%。我国多数高校目前的收费已偏高。社会集资和校产收入方面,实际向高教投入的总量偏小,并且不稳定。

由此看来,我国各级政府对高教的投入,还将作为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总量增加的主力。据国际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乐观估算,我国政府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另外,我国政府对高校也应实行“抓大放斜的战略。将国家大部分的高教经费用于少数高水平的综合型大学,对多数小的高校或是改为民办,或是民办公助。还有,通过引进外资,研究生教育收费,鼓励企事业单位招人采用交费的“订单”培养等等方法,扩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

9.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要依据社会发展关系、经济需求、我国用工制度改革、个人愿望这四个方面改革。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三个重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许多学校是利己主义,自己怎么方便就怎么培养,有什么富裕师资就扩招什么专业,不管社会需求如何。有的甚至明知是退化专业,或为了教师有工作量,或为了扩大学校规模,照样拼命为该专业争招生指标。

二是本科培养一刀切地“宽打基础,淡化专业”,导致本科层次无实用人才,就业困难。例如,“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8日第8版有一副标题“大学生到技校‘回炉’”,说的是在山东、湖南、广东有许多刚毕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为拥有职业技术资格而去技校学习。现在,我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条线。一条是职高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中等教育实用人才和高等教育大专层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另一条是高中和普通大专,作为文化教育。两条线的顶端是硕士与博士,他们是文化层次最高和专业性最强的人才。而处于高等教育中段的本科教育,这些年来的改革,使其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越来越少。结果是,基础理论厚实有利于向上报考研究生;或本科毕业马上就业在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岗位上,有能力自学改行。这样的考虑有对的一面,但是,现在,全国的本科生全按这个思路培养,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必须进入劳动市场,他们又没有比较具体的较强的劳动技能,自己缺乏明确目标和信心,企业也不愿招来之后再进行长期的培训,矛盾较为突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可以将本科教育分成基础理论型和实用技能型两种,前者中将有多数毕业后升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面要求宽的工作岗位或技术管理岗位,后者直接从事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后者的数量比例要相对大一些。这样做不仅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开辟了职业教育系列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本科层次,也符合社会发展对实用技能要求升高的趋势。

三是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剩余的范围太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加入WTO后的人才需要。所以,专业目录应尽快扩大,并在运行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

10.国内外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整合与互通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求学者和求职者在国际间的流动更为频繁,这就需要在国际惯例和规则中建立国家之间的学分制、学位制的互认制度。其中包括,普通高校之间的学历学位学分互认,网络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之间的学历学分的互认。

另外,还要尽快规范国内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之间教学成果的互认,包括:我国高校中学分与学年的互通,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横向的互通,等等。

参考文献:

①孙志军:李祥云《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陈雅芳:《加入WTO对激活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上),《教书育人》2002年第2期

③徐广宇:《WTO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④查卫平编译:《美国大学快速发展远程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6期

⑤劳凯声:《加入WTO,中国高等教育应采取的对策》,“北京广播学院高教论坛”

教务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双语教学;趋势研究;应对策略

1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日益加深的趋势,国际社会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也越来越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进行国际交流的人才就成为各国所急需的资源。这部分人才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其次还应该对本国的基本外交立场以及国际的交往准则加强了解。为了实现专业交流人才的培养,大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双语教学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对于不同地区的地理情况和人文因素加强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而且双语教学应该不仅仅限于英语,还包括日语等相关的语言。本文主要对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相关趋势和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

2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模式的趋势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深入,双语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采取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也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应用的广泛化决定了双语教学必然会拥有光明的未来。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双语教学模式的总需求量日益增加。国家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必然离不开财务会计方面的往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总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正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进行跨国贸易必然离不开掌握国际交往技能和双语的财务管理人才,这也是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的重要人才支撑。加强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学生双语教学的力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创设出国际贸易的相关场景,为其国际交往和贸易的实现做准备,进一步实现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也正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对于双语国家贸易人才的需求正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也就必然导致双语教学模式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2双语教学模式的质量要求呈现出日益提高的趋势。国际交流人才必须要同时具备基本的会计和财务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要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并推进国家进一步与国际社会接轨。现阶段我国正对国家会计专业的学生标准进行重新修订,修订之后的内容和标准正呈现出日益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趋势,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实现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更不是仅仅把会计知识转化为外语进行讲授,而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外语能力和高校财务知识实现国际贸易环境下问题的及时解决。2.3双语教学模式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化。双语教学只是为了实现专业知识教授的一种模式,并不是实现语言水平提升的方式。这就要求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中文和外语相结合的方式,始终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总观念,在此基础上将财务和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外语知识进行合理的结合,并将理论投入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行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总目标。2.4对双语教学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可以帮助学生在合适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综合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务管理知识的国际化和应用型必须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对双语环境呈现出较为迫切的需求。但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教学环境还是以中文为主,很难实现双语环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比如通过宣传栏等方式营造出双语学习氛围,进一步实现学生双语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尚未形成成熟的双语教学意识。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际交流和贸易准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并没有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课堂上仍然以中文教学为主甚至根本不运用外语。很多学校的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双语教学缺少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个创新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3.2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较少。我国很多高校老师主要使用的语言都是中文,很少有使用英文进行授课的老师,更时难以找到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老师,这就导致高校能攻击承担起双语教学任务的老师数量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给课堂授课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3.3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质量难以满足学校和课程发展的需求。双语教学要求老师一定要掌握熟练的外语专业知识,并拥有丰富的实践交流经验,与此同时老师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会计财务知识,并树立起全球化的视野和立场。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教师仅仅拥有国内的学历,没有国外留学的经验,缺少实践经验和技能,这就导致教师的质量难以满足相关的需求。3.4缺少双语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材。现阶段我国有部分高校具备双语教学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是从总的大方面来件,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符合标准的教材,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几乎只有中文版本,有的学校甚至只使用老师自己编订的相关教材;较好的情况是中文和英文相互掺杂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双语教学提出的需求,也会导致课堂讲授质量的下降,给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3.5双语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进行的双语教学仅仅有模式,并没有实际上的应用,学生所掌握的仅仅是数目不多的词汇和句子等,这些不仅仅不会给学生产生实际的教育作用,更难以实现国际化视野和立场的传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甚至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学生只有接受双语教学模式,才有可能满足社会进步提出的要求,这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选择,这也就意味着双语教学模式正呈现出日益广泛化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还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如下的解决写略。4.1提高双语意识。学校、老师和学生必须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双语教学意识,必须要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2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首先高校在选择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老师的素质考核,包括学历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有着明确的认识;其次,老师还必须要有全球化的基本视野,并能运用自己的技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双语教学模式的最终需要。4.3促进教材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政府应加强对教材编订的重视程度,组织专业人才对教材进行及时的编订,尤其注意案例的使用,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坚决防止单纯解释现象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编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材。4.4对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创新。财务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的编排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基本需求,尤其应该重视实践技能和全球视野的强调。4.5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不具备双语教学的天然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基本国情就必须在日常教育中着手创造较小的双语环境,并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学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时代的进步和变迁中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面对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的基本情况,只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才有可能满足时代进步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育,包括质量和数量方面的双重关注,还应该编订合适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晁伟红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炜,蒋堃.高校双语教学实践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8(18).

教务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 跨文化课程 优化 教务管理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6

0 前言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条例要求,高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多途径邀请外籍教师来校为本科生开设“全英语国际课程”,内容可包括学科专业相关知识、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等,我们把这种外籍教师开设的“全英语国际课程”,可以归类为“跨文化课程”课程。

跨文化课程带来的是一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风格的课堂文化,比如四川大学实践与国际课程周的化工类跨文化课程《Chemical Process Risk Control and Accident Prevention》,就是由任职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具备有危险化学品及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监察组组长资历的高级工程师,用列举自己亲自处理美国较大具体安全事故的完整流程来完成讲授的。

跨文化课程给高校课堂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开阔了高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当然也给高校课堂教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更好实现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建设、组织运行、提交评价等是值得思考的因素。通过实践证明,跨文化课程的教务管理的确有值得优化和持续改进的新探索在等着我们。

1 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高校作为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执行者之一,要让课程内容本身体现出国际化是第一步。在设置化工类的跨文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首先考虑其国际化的工程背景,这样可以很好地弥补我们师资队伍工程背景较弱的现象,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较快了解到国外工程的实例,开拓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其次我们会考虑讲授跨文化课程的具体主讲教师的个人工程资历,例如邀请国外的行业专家或工程师,这样可以很好地完善我们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结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较快了解到国外的行业发展水平,较快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为此,在化工类的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建设过程中,可以单列成一个课程群以方便管理。这个课程群可以不断补充和更新,目的就是要把最新的、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最有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论传播给学生。因此要求教务管理必须提前做好第一轮沟通联络工作,一般会提前半年以上先把学校政策文件发往各推荐渠道的联络人,同时陆续从各推荐渠道收集这个课程群的相关资料,包括有跨文化课程任教教师资格的材料、有跨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材料、有跨文化课程授课对象的资料,以充分保证课程群所有课程资料的完整性,并在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提交到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跨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是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第一大步,教务管理的重点就是加强沟通,包括与专业负责人的沟通、推荐渠道的沟通等。优化的方法可以提前请专业负责人提交开设计划,并将既往的执行文件下发推荐渠道的联络人参考,这样在收集跨文化课程群信息时就更加准确可行。

2 跨文化课程的编排和运行

在学校审批后获准开设的跨文化课程确定下来,教务管理就将与开课外籍教师进行第二轮沟通,这次沟通将完成保证课程顺利开出的精确课程表的编排,编排的原则应该尽量照顾外籍教师的意愿,同时也要保证预期的授课效果。可以采取集中编排、分段编排或交叉编排等方式,并结合近年来跨文化课程授课具体反馈情况进行课表设置。

在学生完成跨文化课程选课后,教务管理应该将选课结果和开课时间地点编辑成常规形式及时提交给推荐渠道,并由推荐渠道的联络人通知外籍教师准确安排行程,确保教学正常运行。

为了进一步保证跨文化课程更能够为本科学生所吸收,减小本科学生与外籍教师沟通的障碍,配置跨文化课程研究生助教也是保证课程顺利运行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务管理应该提前组织跨文化课程的优秀研究生助教队伍,同时保证研究生助教与外籍教师的无缝对接,保证助教在跨文化课程结束后及时协助外籍教师完成成绩的登录。

跨文化课程的编排和运行是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第二大步,教务管理的重点就是如何维持跨文化课程的有效运行。优化的方法就是要把跨文化课程的课表编制得足够细致,并提前把便于解读的课表交付给推荐渠道的联络人,同时也要交付给担任跨文化课程的研究生助教。

3 跨文化课程的监控和提升

在进入运行后的跨文化课程群,如何实现实时的质量监控,探寻可以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同样也是值得我们讨论的。

学生评教是我们完成跨文化课程质量有效监控和提升的方法之一,主要可以设定四个左右的监控点,比如是否能够听懂并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展现你所想知晓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是否有课堂内外的师生交流、是否达到了你的期望值。

组织跨文化课程任课教师与本校教师的座谈,也是我们完成跨文化课程质量有效监控和提升的方法之一,采取集中座谈或分批座谈的方式,加强中外教师的进一步了解和交流,把控和学习跨文化课程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共同探寻和逐步提升。

组织评选优秀跨文化课程任课教师的活动,同样也是我们完成跨文化课程质量有效监控和提升的方法之一,可以采取现场报道或网络展示的方式,把跨文化课程任课教师的风采呈现出来,开展投票评选活动,促进跨文化课程正能量的充分发挥。

跨文化课程的监控和提升是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第三大步,教务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及时收集质量监控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完成必要的资料整理和分析,为跨文化课程的可持续性开设打下良好基础。

4 跨文化课程的经费和保障

跨文化课程的开设需要独立的运行经费支持和保障,当然这个经费支持和保障是由学校对口部门制订相关政策的,教务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及时协助推荐渠道的联络人解读相关政策,以便外籍教师通晓自己的执行价值,及时完成自己的决策。

跨文化课程的外籍教师来自全世界,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务管理需要学习使用一些对方的思维方式,以求达到精准明确的解读相关政策,争取他们最大限度的理解和信任,并及时为外籍教师解决意外发现和发生的具体问题。例如有关外籍教师开设跨文化课程的日常运行和最后课时酬金等的支付问题,教务管理就要求提前告之中国的现行税收标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跨文化课程的经费和保障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第四大步,也是为开设跨文化课程画上符号的一步,是圆满结束的句号,还是充满疑惑的问号;是富有内涵的感叹号,还是挂上遗憾的省略号?教务管理也需要重点把控。

5 结论

总之,开设跨文化课程的确给教务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但是教务管理的宗旨和精髓还是固定的,以上四大步是我们围绕这个宗旨和精髓展开的延伸和扩充,努力找寻适合跨文化课程的教务管理方法,争取可以优化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管理体系,一个国际化的管理体系是我们的目标。

现在至今后,跨文化课程开设的规模将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跨文化课程推荐渠道也会越来越多,教务管理的工作压力必将随之增加,这样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应对方法肯定将应运而生,所以,在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也将不断向前,那么有关开设跨文化课程优化教务管理的讨论也要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教务管理论文篇8

这几个校园网站系统都是在独立服务器上运行的,而且都是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管理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第一,教务处和学校各个部门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分工和交互,各行其责。为便利日常工作,非常有必要开发校级的教务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级的单点登录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应具有统一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的管理、增删、授权等功能。第二,为了保证学校和院(系)两级系统的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安全管理,以保证良好的数据质量。第三,需要定期的数据备份和方便的数据恢复,以减少或避免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可能的数据损失。第四,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由于系统将有较大的数据量,原始数据的导入、输入及编辑等操作应当简易,并支持多方式的修改。根据以上教务管理的基本需求,本文设计系统主要完成的任务有两个:前台功能和后台功能。前台功能主要是运行和用户相关的处理,如提供课程信息、选课管理、学员注册、成绩查询、教师评价等。后台功能主要是运行后台管理员权限操作,用于对学员的信息管理和维护。

2单点登录技术

单点登录系统(SingleSignOn,缩写SSO),这一解决方案正是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而提出的。单点登录系统集中保存和管理原来分散的用户管理。各个系统之间可以进行用户身份的自动认证,于是校园网的管理员只需要在唯一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中进行添加和删除用户账号。在单点登录系统中需采用中心认证服务,CAS(CentralAuthenticationService)。采用CAS的目的就是集中分布在一个学院内部各个异构系统的认证工作,通过一个公用的认证系统统一管理和验证用户身份。用户若在CAS上认证通过,将获得CAS颁发的一个证书。用户可以使用CAS证书在承认此证书的各个内部系统自由访问,不需要重复登录认证。

3系统设计

我们将教务管理系统应用在职责上分成3层: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业务层(BusinessLayer)、持久层(PersistenceLayer)。表示层采用的是Struts2.0框架,Web页面技术采用的是JavaScript技术。业务层采用的是Spring框架,分为Web控制层、Service层、DAO层以分离控制层与业务逻辑层。持久层采用实体关系映射工具Hibernate完成。它可以通过Hibernate将关系型的数据库的数据映射成对象,以实现以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操作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设计,大体分为数据存储安全和数据传输安全两部分。对于直接针对SSO的数据库服务器和CAS认证服务器进行的尝试窃取数据攻击,在部署上可以在通过内外网划分,将数据服务器放在局域网内来提高整体系统的安全性。在内外网入口处,通过增加防火墙对访问的域名和口地址进行有效限制,针对数据存储服务器直接进行攻击方式,实现了有效的防范。将整个单点登录系统部署分为内外网部署,并在内外网间设置了防火墙,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库服务器除SSO认证服务外不需要其他服务器或客户端直接访问,因此放置在由局域网交换机连接的内网之中可以极大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内网的入口是唯一的,在途中是一台CAS的SSO服务器,在实际系统环境中,为了保证内网各服务器数据的安全性,在内外网交叉的入口处加防火墙是必要的,利用防火墙本身的包过滤和访问限制等设置,有效降低了服务器被攻击的风险。CAS的SSO服务器的合理部署可以使网络对学院Web网站的直接攻击减少。但是它不能预防被拦截攻击的隐患,而且学院前台Web服务器本来就要对信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维护,所以尽量不要把用户基本信息和认证信息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把用户的登陆信息改放到CAS的SSO服务器是解决多系统用户认证的有效方式。

4结语

教务管理论文篇9

(一)目标设置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全方面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在政府、金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科研、教学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员。可以说,这一目标定位过于笼统,内容宽泛,无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无法帮助老师明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体系搭建混乱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主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我国财务管理体系沿用了西方管理学的成熟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国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本土性,在我国情景下可能会“水土不服”,而且,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之间也可能存在重复或遗漏,使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及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摄取和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三)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高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生动与形象。但是,一些老师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认为投影仪和黑板相结合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真谛。此外,由于财务分析与决策软件的缺乏,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能选择照本宣科,无法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现行的教学方式不能改革,那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只能是摆设,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教学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高校很少设置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仅有少数的学校在探索财务管理与沙盘模拟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国外的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实践课程设置,包含课内实践教学、实验室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种形式。这主要是由下述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主观上,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实践环节看作重要的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客观上,实践环节的开展需要企业的配合,而财务管理部门掌握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校外的实践环境很难满足,而校内设立专门的实验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许多高校因此只能放弃实践课程设置。

二、重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

选择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建立合理的教育制度,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专业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宽基础、针对性、拓展性”的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适当的实践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迈出校门即已具备从事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

2.专业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品德合格,专业素质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且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出纳、会计、银行柜员、审计、税务员、存货管理员、统计员及客户信用管理等工作。

(二)搭建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兼顾与相邻学科间的关系。应在设置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税法和经济法、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学、成本与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内部控制以及初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中、高级财务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为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在保证专业方向的课程特色的同时,适当开设专业限选课以满足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包括金融市场学、个人理财、数理统计与计量分析、税务会计、审计学和保险学等。解决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另外,应积极向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学习,引进和建立教学案例库,通过教学案例的学习和讲解,更生动和有趣的将的财务理论与实务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大量的新兴学科知识和网络技能融入到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之中,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财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保证。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思维,主动探索更有效的和更合适的教学模式。为保证财务管理教师队伍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学校应采取责任追究和效果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岗位责任,完善考核制度,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信息沟通渠道,积极引进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打造一支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具备创新和改革精神、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教学方法体系:

1.ERP沙盘模拟实验课

ERP沙盘作为企业模拟工具,通过使学生组成任务小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决策,可以作为实验室教学内容,弥补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明确企业运作流程,熟悉资金运作形态,更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促使学生的全局观,将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2.广泛开展合作性教学活动

积极扩展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与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定期向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实习生,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财务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使其理解和掌握财务分析和决策过程。

3.实施双语教学

教务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发达国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经费分担

作者:刘泽云(1975-),男,云南丽江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中心博士研究生(100875)

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一国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和地区不平衡的主要措施。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各自建立起了适应本国国情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本文将对美、日、德、法、英五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制度加以介绍,以期对我国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起到借鉴作用。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与国家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密不可分。因此,在比较各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各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各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美国和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日、法、英三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制度各有不同。每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地区政府(regionallevelsofgovernment)和当地政府(locallevelsofgovernment)两级(表1)。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独立的财政预算,各级预算的编制、程序和项目分类大致相同。

表1:五国地方政府1

国家地区政府当地政府

美国州郡、市、县、镇

日本都、道、府、县市、町、村

德国州市、镇

法国大区和省2市、镇

英国郡区

1:资料来源: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1998)

2:这里把法国的大区和省两级政府合并称为地区政府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指上下级政府间和同级政府间的无偿资金转移。一个国家的财政转移制度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转移支付的模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以采取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模式和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蒙丽珍,1997)。前者仅依靠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转移支付;后者以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转移支付为主,辅之以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美、日、英、法四国普遍采用纵向转移支付模式,而德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以纵向为主,但州级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规模也不小,是后一种模式的典范。

二是转移支付的形式。从使用的目的和方式来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王善迈等,1998)。前者通过公式法拨款,不规定资金的使用方向,也不附加条件,主要用于平衡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别;后者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拨款,规定了资金的特定用途,接受方无权变动,而且通常还要接受一些附加条件(如必要的配套资金),一般用于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德、法、英三国主要采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办法;美国的联邦补助以一般性转移为主,州补助以专项转移为主;日本的地方交付税是一般性转移,而国库支出金是专项转移支付(表2)。

表2:各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国家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其它转移支付形式

美国1、联邦对州:经常性收入共享计划

2、州对基层政府:州补助联邦补助联邦对州和地方的某些税收项目的减免

日本地方交付税国库支出金地方让与税

德国1、中央对州:增值税共享、联邦补充拨款、统一基金

2、州际横向转移支付

3、州对市镇:一般拨款1、中央对州:共同2、任务拨款

3、州对市镇:专项拨款

法国一般性补助专项补助1、中央政府代替某些无纳税能力的或人向地方政府交税

2、中央政府的退税

英国地方收支差额补助专项补助

资料来源:同表1

二、各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按照管理集权程度划分,这些国家对义务教育的管理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相关可:张斌贤,1996)。

(一)中央集权型

在这五个国家中,法国的义务教育管理最集中。国民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公立学校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全国所有公立学校的教职工都是它的雇员。法国全国共分为28个学区,每个学区由数个省组成,学区总长对隶属该学区的学校拥有广泛的管理和监督权力。学区内的各省设有省级督学员,负责省内初、中等教育事务,在初等教育领域的职权很大。

(二)地方分权型

1、以地区政府为主:德国、英国

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文化联邦制”,即地区政府(州政府)在文化教育政策上享有绝对的。州负责教学计划、课程表的制定以及教师的指派等等,市镇则负责提供学校的地基、校舍、物质装备以及行政人员等。英国义务教育管理的权力掌握在地方教育当局手中,地方最高权力机关(郡议会)委托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行使其在义务教育领域的权限。

2、以当地政府为主:美国、日本

美、日两国的义务教育管理权限基本上在当地政府。美国的学区行使管理中小学的职责,其决策机关是学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日本中央和地方在教育方面的分工原则为:中央政府负责高等教育,都道府县负责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市町村负责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义务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间的分担模式

1、中央集权模式:法国

法国的中央财政通过国民教育部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直接划拨到他们的个人账户,从而承担了7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表3)。义务教育的校舍建设与学校行政经费则由地方政府负担,市镇政府和省级政府分别负担小学和初中的相应经费。

2、地方分权模式:德国、英国、美国

所谓地方分权模式,是指一国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区政府或当地政府承担,或者主要由地区和当地两级政府共同承担。(1)以地区政府为主:德国。德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州政府负担。教师工资由州政府直接拨入教师个人账户,地方政府负担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在义务教育公共支出中,州政府承担了四分之三的份额,市镇政府承担了五分之一的份额,中央政府所占比重仅在3%左右(表3)。(2)以当地政府为主:英国。英国实行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基础教育财政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是当地政府,即区政府。区政府一般负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80%左右(表3)。(3)地区政府和当地政府共同负担:美国。90年代以来,美国州和当地两级政府共同负担了的义务教育经费的90%以上(表3)。

3、共同分担模式:日本

在日本,中央、地区和当地三级政府都负担了相当比例的义务教育经费。日常性经费中,义务教育教职员的工资由中央政府和都道府县政府各负担一半,教职员以外的图书管理员、伙食调理员、警备员等的工资由市町村政府负责;学生的补助和奖励由中央和市町村各出一半;教科书由中央政府承担,其它教材、设备、图书等由中央和市町村各承担一半。基本建设费则由中央政府承担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其余由市町村承担(陈国良,2000)。九十年代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表3)。

(二)各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

各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不少共同之处。首先,各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的都是缩小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从实际效果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从目标和拨款模式设计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也为地区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其次,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事权划分比较明确,各级政府严格按照规定履行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再次,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额度按照因素法确定,建立在完整、准确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合理,减少了随意性。最后,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实现由各项制度和法令来予以规定和保证,制度化、化的程度较高。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及义务教育经费分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来说,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地方政府财力,间接地保证地方政府投资义务教育的力度;二是中央政府直接承担占据义务教育经费最大比重的教师工资并直接拨付给教师个人,一方面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减少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三是建立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直接规定下级政府必须将该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第一种方式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但要求地方财力尽可能地接近,并且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证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严格地说,第二种方式不属于政府间转移支付,但为了比较的方便暂列于此。第三种形式从制度上给予义务教育较大的优先权,防治义务教育经费被挪作它用,同时便于监督和管理。

表4: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比较

一般性转移支付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美国州政府对学区的州补助联邦对州和学区的联邦补助

英国地方收支差额补助的一部分中央对地方教育当局和直接拨款学校的拨款

日本地方交付税的一部分国库支出金

法国中央政府承担教师工资

德国联邦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各州财力,由州政府负责教师工资

如果对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细分,可称不指定用途的为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称指定用途的(如必须用于人员经费支出、教材支出、学生补助、基建支出或某种类型的教育)为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表4)。这样,可以把五个国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括为以下四种模式:

1、中央政府负担教育工资:法国

法国义务教育财政的重心为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负担了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70%以上。这部分支出是由国家直接转移到教师个人账户上,因此,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力度很小。1992、94、95年,中央政府仅向地方政府分别转移了义务教育公共总支出的2%、1%、1%(表3)。由于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得到了国家的强有力的保障,地方政府只需负担份额较小的基建和行政经费,同时辅之以政府间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对处境不利群体、地区的特别扶持制度,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地区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德国

德国义务教育财政重心在州一级,教师工资由州政府直接划拨到教师个人账户,即由州政府直接转移给教师个人,这部分转移不体现为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州政府承担了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75%左右(表3),仅有极少量的部分由州政府转移给市镇政府。但是,州政府之所以有能力承担教师工资,是因为州政府的财力通过完善的州级财政平衡得到了保障,人均财力的州际差异缩小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德国并没有专门设计一套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并不等于德国不存在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各州间义务教育财政的平衡体现为事前平衡,即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现的州际财政能力的平衡。

3、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为主:英国、美国

(1)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英国

英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包括对地方教育当局所属学校的转移支付和对中央直接拨款学校的转移支付。1994年英格兰学校拨款局(负责中央直接拨款学校的拨款)成立以前,中央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的比例在10%以下,转移支付的力度很小。此后,中央直接拨款学校发展很快,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领域的负担比重有一定程度提高,但这部分经费是拨给直接拨款学校的,不体现为政府间转移支付。1994、95两年,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额仅占义务教育公共总支出的5%左右(表3)。总之,英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央的义务教育经费大都投入不归地方政府管辖的直接拨款学校。

(2)一般性和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兼备:美国

美国的州政府通过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支持义务教育的经常性经费,在平衡州内各学区间义务教育服务水平差距上发挥了极大作用;联邦政府则主要以专项补助的形式满足特殊教育需求,特别针对贫困儿童。两级政府各司其职,互为补充。1992、94、95年,中央政府转移了义务教育公共支出总额的7%左右,州政府转移了约47%(表3)。相较而言,州政府的作用要大得多。

4、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日本

日本的义务教育经费由三级政府分担,从表3可以看出,1992、94、95三年,约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22%~24%的经费由中央政府转移给了地方政府。中央对地方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来自两个方面:国库支出金和地方交付税。地方交付税是一般性的转移支付,在地方交付税分配额的中,中央政府规定了对于义务教育支出项目的标准。国库支出金中的国库教育支出金的95%被用于义务教育,属于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而且专门规定了用途,分别负担义务教育的人员工资、津贴、教材费、基建费、修学奖励经费等,因此还是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三)义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变迁——以日本为例

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理解这一过程对于发展家的制度选择具有别重要的意义。下面以日本为例简单地描述以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变迁过程。

日本义务教育的发展始于明治维新,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的目标、经费来源和管理模式在每个阶段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的发展变化(表5)。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管理权限也在地方,中央对地方基本没有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一战至二战期间,国库支出金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用以保证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起到了均等化的作用,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控制也因此加强。二战以后,地方自治呼声高涨,中央试图通过地方交付税平衡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以扩大地方的自主性。由于不指定地方交付税的具体用途,又取消了针对全体国民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并大大减少了国库支出金的数额,导致地方政府未能按时足额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引起很大混乱。因此在1955年前后,日本政府减少了地方交付税的金额,重新恢复国库支出金的力度,自此,这种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被固定下来,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表5:日本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变迁

发展阶段义务教育目标义务教育

经费来源义务教育

管理模式义务教育财政

转移支付模式

第一阶段

(明治维新——一战)扩大初等教育地方税(固定资产税)、教育费附加地方管理中央监督地方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经费

第二阶段

(一战——二战)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地方税、国库支出金强化中央政府管理以专项转移支付(国库支出金)为主

第三阶段

(二战以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地方税、国库支出金、地方交付税强调地方自主性专向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交付税)并重

此外,美、法、德三国在19世纪末推行义务教育之初,也曾将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全部交给基层的当地政府。这种低重心的投资体制使得当地政府不堪重负,严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进程。后来,这些国家同日本一样,都逐步加大了中央和地区政府的投资责任,提高了义务教育财政的重心。

参考文献

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1998.《德国财政制度》、《法国财政制度》、《美国财政制度》、《日本财政制度》、《英国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

陈国良.2000.《教育财政国际比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善迈,杜育红,张晓红.1998.建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与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5期

蒙丽珍.1997.中国转移支付目标模式的设计.财政.第10期

张斌贤.1996.《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199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要览199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译本

Center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CERI).1993.1995.1998.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Paris

FiscalTransferSystemsforCompulsoryEducationin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