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5 18:16:45

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篇1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政府在管理经济与社会的时候,需要通过审批才能实现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能再盲目地对经济和社会实行直接干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运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我国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给予审批者直接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加之审批标准不公开、审批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透明度较低。笔者认为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与WTO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平等竞争、开放市场、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等基本原则的要求有较大距离,不适应WTO的有关规则。WTO的基本原则及各项规定、协议都是基于市场导向基础之上的,内在要求各成员政府创造开放、统

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变过多的行政干预管制之抑制功能为一视同仁的服务保障功能。

由此可见,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应符合WTO的要求,与国际社会接轨,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以统

一、客观、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相关的法令、条例、判决和决定或从事管理活动,增强可预测性和透明度。所以,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必须按照WTO规则和中国的市场经济规律,有计划地依法进行改革。

2.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行政的必然要求

目前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再加上审批过程的过暗、过乱,行政审批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审批手续繁杂,存在多头、重复、层层审批现象,导致审批时间无限延长,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

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图章,这就使得一些部门和个人很容易利用所掌握的审批大权谋取私利,进行钱权交易,助长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利用手中权力、索贿受贿。另外,大量的腐败现象由搞“暗箱操作”而滋生,审批人员根据经验、习惯、感觉甚至关系来决定是否批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重审批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现象普遍。审批责任不明确,很多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的审批行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审批后的执行情况也缺乏必要的后续监督,往往导致行政行为管理失控和市场秩序混乱。

由此可见,腐败严重损害了行政效率,妨碍了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了预防和治理腐败,依法进行公开、公平、公正行政,就必须改进工作作风,防止,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就必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二、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体改办和中央编办《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及改革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这就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2004年5月,国务院决定国务院部门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加上前两批已取消和调整的项目.国务院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实现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

“市场是最好的裁判官”,“市场是一支看不见的手”,应该充分发挥这支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而我国的行政审批过多干预那些繁杂琐碎的具体事项,人为地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笔者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应把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予以取消,市场竞争机制能自行调节的,交由市场去解决。二是由市场难以有效解决,但通过社会组织能有效解决的,应交由社会组织来解决。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社团等社会组织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美、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挥好社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对建立高效有序的行政审批制度非常重要。

2.简化审批,强化监督机制

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各地政府都陆续向社会公布了相当一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但这些事项的落实情况如何需要行政监察部门的积极参与,采取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措施,否则就会造成改革留有形式或大打折扣。

对行政审批工作监督的目的,就是监督改进工作,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竞争环境。一是健全审批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审监(审核)分离制度,加强部门内部监督检查,防止滥用审批权,建立审批人员定期轮岗和审批回避制度。二是健全纪检等部门的专门监督机制。有关纪检监督部门纪检监察要立足本职,广泛收集企业及服务对象对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反馈给有关部门。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在行使审批权过程中,不按规定的条件、程序进行审批甚至、,以及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行政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应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四是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为了保证一部有效的法律能够被认真履行,不仅要建立起有效的司法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民众与社会的有效监督机制,这其中包括民众的有效申诉渠道、大众媒体的公开报道制度等。要建立和健全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以及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机制。使得社会监督机制有效建立起来,把有关信息通过媒体公示于众,使群众了解改革的意义内容、过程和结果,从而把审批事项纳入整个社会的视野。

3.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思想观念

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职能,以制度的方式明确政府该做什么。

只有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了政府退出市场,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政府审批制度的膨胀在传统体制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则成为政府的附属。因而,经济活动是由政府组织、经济决策也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审批程序下达的。这种情况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初期仍不会有根本改观。这是因为在市场制度很不健全、市场经济活动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多方阻碍时,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保驾扩航”。在当时情况下,政府审批甚至成为市场活动得以实现的条件。而当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微观经济主体被充分激活、经济的自组织功能逐步完善了以后,政府再用行政审批手段去管理经济、管住市场,就只能起到妨碍甚至阻碍市场发展的作用了。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必须及时转变职能,适当退出市场过程。

审批制度篇2

一、**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总书记关于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为总纲,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三级审批机制创新”,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切实加强行政审批监管,努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促进和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安排

(一)精简行政审批项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实现重庆大开放大发展的要求和“应减必减”的原则,适时取消或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认真贯彻《重庆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第四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决定的通知》(渝府发〔2007〕137号),保证国务院取消128项行政审批项目和调整58项行政审批项目落到实处;适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新形势的需要,按照“简政放权、服务基层”的原则,深入实施市政府两轮(四次)区县(自治县)扩权工作,赋予区县(自治县)更大的行政审批权限,增强区县(自治县)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协办单位: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二)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加快审批项目库建设。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现行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认真研究各项行政审批项目,摸清行政审批事项的性质、特点,做好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分类管理工作,加快建设我县系统、全面的行政审批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重庆市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建立行政审批的公开制度,健全行政审批的公开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协办单位: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三)理清行政审批流程,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针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各项行政审批的依据、条件、权责、时限、收费标准和相关申请材料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过程的随意性;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方便人民群众办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拓展网上服务项目,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责任单位: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四)总结改革经验,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市建设领域“五段式”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工作中主协办联席会、超时默许等制度,完善并联审批措施,深入推进我市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协办单位:县监察局、县发展改革委、县建委、县国土房管局,有关单位)

(五)完善审批大厅运行机制,加强审批大厅建设。坚持以行政审批大厅为载体,着力于优化审批职能、充实服务职能、加强协调职能、强化监督职能、突出示范职能、体现纽带职能等六个方面,切实规范行政审批大厅运行方式;积极推进公示告知、否定备案、首受负责、窗口评价、超时默许、联席会议、缺席默认等各项制度,切实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服好务、办好事。(责任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

(六)加快推进乡镇行政审批代办点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行政审批服务。充分认识行政审批代办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工作目标,制订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加快推进乡镇行政审批代办点建设;按照“统一受理、免费代办、限时办结”的工作要求,探索乡镇行政审批代办点工作机制,完善功能,规范运行,抓好监管,努力使乡镇行政审批代办工作成为服务群众的好方式。(责任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

(七)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审批督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渠道;加强行政审批效能监察,探索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努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将行政审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引导和督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责任单位:县监察局、县督查室)

三、**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重庆大开放大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举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进一步增强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审批制度篇3

行政审批是指政府为了达到某些自身所预期的目的,根据自设的标准,通过审查公民或法人的条件具备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其从事某种活动。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主要由行政许可(持续性的授权)、行政审批(一次性的授权)、行政登记(确认权利能力或行政能力)和行政认证(认证自然人的从业资格或法人的从业资质)四大部分组成,核心是解决“谁可以干什么”这一问题。行政审批制度的精神实质在于为政府主观中的公共利益而限制公民和法人从业的权利与自由,使公民和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营利的或非营利的)符合于政府偏好的价值序列。它集中体现了管制行政的一些基本理念:①公民和法人并非天然地具有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的权利,此种权利的获得毋宁说是法律授权(在实践中表现为政府授权)的结果。②公民和法人并不确知自己的利益所在,只要能够做到依权威之令而行,就可以经济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并增进他人及整个社会的福利。③政府是全知全能的,它具有完全理性、目光敏锐、理解力强,能够根据对所掌握信息的解读和研判作出前后一贯的选择,其选择总是能使社会效用或社会福利最大化。④公民和法人的目标函数必须与政府的目标函数相一致。政府的任何旨在维护根本利益的政策或努力都被认为是天然的或自然的“利国利民”。那么只有当公民和法人的目标函数与政府的目标函数相一致时,公民和法人的此种逐利行为才是正义的,从而被社会所相容。

因此,行政审批制度与以管制为本质特征的全能统制型行政模式具有十分紧密的内生联系。它的建立并非像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是出于政府扩权、寻租的原始自利性冲动,而是有深厚的制度背景和理论基础。如果说,全能统制是我国建基于计划经济基础上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内容,那么行政审批制度则是此种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形式,后者的建构实出于前者的逻辑必然。行政审批制度是管制行政的制度典型。

二、行政审批的价值预期

1.避免资源浪费,保持总量平衡,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政府作为一个权威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中心,它能够基于其对现有资源和需求的全面透彻性了解,编制一个括约整个经济生活的指令性计划,然后根据这一计划对企业、公民的个别性经济活动进行审批,从而确保资源的具体配置吻合预定的指令性计划,这样一来,资源总是恰到好处地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需求也总恰如其分地得到满足,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产业结构也保持在一个合理状态。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生活状况,需要理想化的条件,然而在现实中理想化的条件并不存在。

我们并非一定要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其实只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市场秩序——确受保护的分立的财产所有权、自由的意志表示以及灵敏真实的价格机制——就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与运用,保证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保证产业结构的动态性合理化趋向。

2.控制经营风险,防止商业欺诈,避免恶性竞争。

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我国,控制经营风险、防止商业欺诈、避免恶性竞争的责任完全赋予了政府,而政府用以履行这一巨大责任的制度凭借就是行政审批制度。在行政审批制度的主张者看来,政府掌握着任何一个市场主体所无法想像也无法掌握的无比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也拥有在众多复杂利益关系中进行精确的权衡比较和公正合理取舍的理性行为能力,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性因素,有效拒斥那些被认为不具条件或无责任能力的人进入市场,这样就从根本上控制了市场主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经营风险,并通过确保市场主体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来防止商业欺诈现象的发生。而政府的审批从源头上保证了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恶性竞争成为多余,纵然发生恶性竞争也能及时制止。

然而,经营风险、商业欺诈、恶性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市场现象,是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本身造成的,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有逻辑地产生上述市场现象的可能性,行政审批制度非但无助于消除之,反而有可能使之更趋激烈。

第一,行政审批与经营风险,众所周知,经营风险来自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及其不可预测性变化。行政审批却剥夺了直接栖身于市场环境的利益主体的自主决策权,使其无法动用所掌握的不为他人所知的地方性知识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与控制;且审批者远离市场环境,对市场环境没有类似市场主体的切身感受。藉此之故,它所获得的市场信息虽然可能更广泛、更大量,但也必然是更抽象更滞后,失去了信息价值之所在的具体鲜活性,这反而给审批同意的经营项目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第二,行政审批与商业欺诈。

消除商业欺诈的治本之策不是降低交易对象的流动频率,而是建立使人有恒心的产权制度和有助于交易信息传播的市场制度,如消费者投拆、信用登记、信誉调查和资质认证。有了这些自生自以的市场制度安排,交易信息的传递将十分迅捷普遍,任何交易人的第一次欺诈都将是他经营生涯的最后一次交易,利益主体惧此后果而抑制自己的欺诈冲动并转向注重诚信建设,以求交易的可持续性。行政审批制度则不然。它是一项非市场制度,它不当介入会破坏上述市场制度的作用。在审批制度下,市场主体交易权利的实现并不取决于其前期交易行为道德属性,而取决于政府意志。利益主体就没有兴趣和耐心去关心交易行为的合道德性,而是把自己的主要时间或精力(约占60%)以及相当一部分资源用于处理与政府各式审批机关的关系上。总之,政府部门的权力越大,企业面临的环境越不确定,坑蒙拐骗就越盛行。

第三,行政审批与避免恶性竞争。

在一个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恶性竞争并不普遍,因为私有产权的利益损失和自由的市场出入机制是恶性竞争的硬约束。但是在公有产权下,就很容易形成所谓的恶性竞争。对于抑制这种恶性竞争,政府行使审批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公有产权下,企业数量、经济产值都成了政府政绩的主要表现物,于是企业越办越多,远远超出市场需要。据说全国共有药厂63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16000多家(超出医院数量)。如此众多的企业为求生存,怎能保证不出此恶性竞争之下策?此其一。其二,企业的成本、价格核算相当复杂,且我们据以生产某项产品的那个最低成本是我们要通过竞争去发现的东西,由此决定,从一般情形来讲,一个局外人是不可能对何谓“适当的”投资回报、何谓低价倾销作出客观判断。因此通过审批给出的价格很难说就是一个与市场机制形成的价格相近的公道价格,它虽然表面上抑制了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但可能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离开了消费者利益,也就没什么民族利益。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更恶劣,后果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3.控制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

政府审批的实践效果表明:行政审批并不是控制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的理想制度安排。

首先,行政审批是一项高成本的管制性活动。为了实施审批,政府需要设置机构,配备人员,提供经费。而行政相对人要自行或委托他人递交材料、开展寻租,这些构成了行政审批的经济成本。除此之外,行政审批还可能导致道德成本和社会成本。

其次,行政审批使符合审批标准的外部性合法化。为了某种公共利益,政府在社会要求下针对某种市场交易行为的外部性制定一整套标准,据此标准对市场主体的交易申请进行审批,能够获得政府批准的交易行为具有了交易的合法性。然而交易的合法性并不意味着交易行为外部性的消失,也不意味着交易行为外部性的合理化。但市场主体却可能因此而失去进一步控制外部性的兴趣和积极性。许多污染企业一旦交了排污费或达到政府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为不至于进一步增大生产成本,确实没有激励再进一步治理污染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是严格的管制与严重的污染并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行政审批有可能驱使政府以审代管,以罚代治。在审批制度下,政府往往可能把复杂的管理工作简单化为审批和收费,以为只要按标准审批和收费,并对违规或超标的交易行为处以经济处罚就解决了交易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尤其当此种经济处罚与执法者自身经济利益挂钩时,更易导致平时疏于管理,一俟违规行为出现则重施处罚,以求谋利。

三、行政审批的逻辑后果

由于缺乏行政审批方面的立法基础与司法控制,我国的行政审批无论是项目设置、程序建构,还是审批监督,都尚处于非法治状态,并产生诸多严重负面问题。

第一,限制创业自由,抑制行为自主性,弱化社会的内源个体性活力。

一个有权威而没有自由的社会,可以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但绝不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行政审批是政府管制系统里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实质是把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资源的配置——一种“本属个人的权利”转移给了政府。就此而言,任何一种行政审批都是对选择自由的限制,而选择自由恰恰是自由的最本质规定。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如果是不自由的,那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和负责任的心态,就不可能调动起他的所有潜能,就不可能对其所拥有资源作最佳分析判断和运用,也就不可能有被人视为“民族之灵魂”的创新。

第二,导致权力****。

政府不外是一批以某种名义合法地垄断着强制权的理性经济人的集合。由此决定了任何名义下的政府都存在****的可能性,体制的优劣就在于限制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能力。

行政审批制度是一种授权政府的制度,巨大的审批权在计划经济年代即已存在:仅仅因为缺乏交易对象和严格的控制机制而免于****。自从实行市场化改革,交易意识及行为模式迅速泛化并浸及政府行政管理。人们发现了权力的经济价值,于是在行政审批当事双方各自效用最大化的心理驱动下,权钱交易的寻租性****具有基于经济理性的逻辑必然性。因为这种交易对审批者和贿赂者来讲是个“帕累托改进”,而由寻租行为所引发的社会成本则会成为消费者的额外负担,这实际上是规制者与被规制者对消费者福利的共同剥夺。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及其内在缺陷成了有权者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条件。各国的经验均表明:只要存在着政府管制,****问题就会随之而来;管制越多,****越严重,****问题越难解决。

第三,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

历史地看,市场机制的萌发和定型是一个缓慢发育的过程,其中政府的正当作用不是创制规则,而是确保市场本身所孕发的规则得到良好的遵循,或者说“确使那个调整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机制得以正常运转”。然而行政审批制显然超越了政府的这一职能定位。①行政审批就内容而言是资源的权力配置,它深深地受制于政府的原则、价值偏好和目标函数,而政府的原则、价值偏好和目标函数又往往与社会、市场有别。一旦面临此种情况,政府就会打着维护公共利益或长远利益的旗号,利用强力压制社会、市场,破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市场趋于萎缩。②在市场环境中,行政审批几乎与****相伴而形影不离,而以寻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是公平竞争环境的最大破坏力量。它造就了一种以政府为圆心的差序性企业地位结构。③市场机制是依靠灵敏的信息传递发挥作用的,但审批制却阻断了市场信号与市场主体的直接联系,使之丧失原有的价值意义。当市场信号失灵,市场机制也就失效。因此,审批制度覆压下的市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审批制度不革命,市场机制、市场秩序就断难建立。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构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科学概念的浮现,人们从市场经济角度对政府职能定位进行重新考察,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

然而,审视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不难发现,由于改革理论上的不透彻、行政审批的制度惯性以及既得利益和控制权收益的阻梗,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目前的改革大多是应急型、浅层型和减量型的,改革偏向审批项目数量上的压缩,有的地方甚至玩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数字游戏。

导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政府方面的观念制约、利益驱动和体制惯性。

在此过程中,首先确实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改革就可能异变为没有明确趋赴的盲动。

第一,审批范围最小化。

行政审批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尽管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市场主体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有时会损及公共利益,为此,政府必须通过审批规约市场主体的此种努力,为公共利益提供屏障。但必须明确的是,行政审批的适用范围必须最小化。凡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行政审批事项,不符合政、事、企分开的行政审批事项,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妨碍市场的开放、妨碍公开公正竞争的审批事项,都必须坚决裁撤。另外,审批范围也不能由政府单方面主观确定,而必须立基于市场社会的内生要求。市场通过一个试错过程终将逐渐型构出一种妥适的制度安排。

第二,审批程序最简化。

行政审批往往直接关涉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为此必须注重建立环节简省、侧重于保护行政相对****利的行政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机关和责任人员,告知提交审批所必须具备的有关要件以及各个环节的法定逻辑次序和审批时限,建构有关审批的听证制度和申诉复议机制。

第三,审批过程公开化。

暗箱操作是现行审批制度的一大弊端,是滋生****的适宜条件。因此,铲除****的一剂猛药是审批权力运行过程最大限度地公开化,增强审批制度的透明度,尽力压缩审批机关自由裁量的空间,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实现权力运行的规范化。

审批制度篇4

摘要: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事前控制手段,也是行政权力运行的一个重要方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行政 审批 改革

10年前,我国提出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后,我国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背景与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任务密切相关。加快转型升级不仅要调结构、促转变,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包括行政审批制度在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当前,重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恰逢其时。

一、规范审批权责任关系,遏制权力主体寻租行为

权力与责任是一对孪生兄弟,拥有权力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重。权力集中、权责不匹配,或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是导致行政审批权力配置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以责任控制权力,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权力控制措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必须首先理顺和规范行政审批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依循“对谁负责”、“对何事负责”、“由谁负责”、“如何负责”的逻辑主线进行行政审批问责的制度构架,同时将问责制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等内容以制度、条文的形式确定和规范下来,以此来遏制行政审批主体的权力寻租行为。

二、建立多层次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公开性与透明性

一方面,要形成内外部监督主体的监督合力。行政审批的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一般监督(层级行政监督、主管监督和职能监督)与专门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行政审批的外部监督体系包括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健全行政审批监督体系,必须首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形成内外部监督主体的监督合力。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进行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之后,应当将编制目录对外公布,特别是对审批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条件、审批时限等,要明确具体地公之于众,从而强化行政审批监督公开性与透明性。

三、准确把握审批制度改革的尺度

辩证的、发展的、历史的思维方法会帮助各级领导者更加理性更加准确地把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尺度。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审批清理和规制放松的重点应当是影响市场竞争和限制社会参与的经济性审批,包括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以及背离法治精神的“红头文件”等非行政审批领域。与此同时,对与居民生命健康攸关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害预防、生态环境安全则要完善规制;对规制者和审批者的行为规范和公平性原则要加强规制;对规制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克服职能交叉、多重审批和推诿扯皮现象,保证规制标准的统一和效率。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需要强化的辩证思维。

四、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行为

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行为的程序。依法行政不涉及条件和程序则无从谈起。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行为,对每一项行政审批所指向的范围、满足的条件、办理的程序作严格规定,是做好行政审批工作的前提。由于长期的非法治化管理和计划经济管理,只有极其有限的行政审批项目在设定时确立审批的条件和程序,一般都是只设立了项目及其管理的范围,未规定项目的审批条件、程序具体如何办理,由审批机关甚至审批人员决定而带来了诸多问题。这种状况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和加人的要求今后肯定会得到改进为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事业进步,现时迫切需要完善行政审批的项目批准条件和程序。由于经济社会事务的复杂性,许多事情都不是一批终局,而是需要连续的、多个的一整套的审批。因此,对少量的一批终局的行政审批事项,其审批的条件和程序相对较为简单,但仍要根据客观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批准应当符合的条件和遵循的程序对需要连续多个审批的联办型行政审批事项,要在规定单个的行政审批应当满足的条件和办理的程序上,本着行政效率原则,系统地分析这个事情到底涉及多少项行政审批。从第一个审批的受理开始到最后一个审批办结有哪些过程。哪些审批之间是前后置关系,哪些审批之间是左右平行关系前后置审批如何衔接,平行审批可否并联前后置与平行间可否结合、如何协调。统筹这些情况,本着不重不漏的经济的原则合理确定这些审批的申办材料本着联审会办、统筹兼顾的原则规定办理的总程序和分程序,以实现行政审批工作的快捷、高效。确定审批条件要做到合法规范、尽可能地不留给审批人自由裁量的余地。制定审批程序要科学严谨,不出现因人而异的规定。行政审批的条件和程序的制定应当遵循立、司分离的原则即制定者不执行,执行者不制定至少不决定制定。这些条件和程序一经确立,就必须赋予其刚性,保证严格执行。

五、加快推进,形成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乡镇和街道(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和完善由市、县(区)和乡(镇)组成的层级清晰、有机互补的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架构,进一步强化面向基层办事群众的服务,形成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的行政审批服务网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

审批制度篇5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政府在管理经济与社会的时候,需要通过审批才能实现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能再盲目地对经济和社会实行直接干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运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我国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给予审批者直接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加之审批标准不公开、审批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透明度较低。笔者认为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与WTO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平等竞争、开放市场、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等基本原则的要求有较大距离,不适应WTO的有关规则。WTO的基本原则及各项规定、协议都是基于市场导向基础之上的,内在要求各成员政府创造开放、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变过多的行政干预管制之抑制功能为一视同仁的服务保障功能。

由此可见,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应符合WTO的要求,与国际社会接轨,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以统一、客观、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相关的法令、条例、判决和决定或从事管理活动,增强可预测性和透明度。所以,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必须按照WTO规则和中国的市场经济规律,有计划地依法进行改革。

2.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行政的必然要求

目前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再加上审批过程的过暗、过乱,行政审批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审批手续繁杂,存在多头、重复、层层审批现象,导致审批时间无限延长,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图章,这就使得一些部门和个人很容易利用所掌握的审批大权谋取私利,进行钱权交易,助长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利用手中权力、索贿受贿。另外,大量的腐败现象由搞“暗箱操作”而滋生,审批人员根据经验、习惯、感觉甚至关系来决定是否批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重审批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现象普遍。审批责任不明确,很多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的审批行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审批后的执行情况也缺乏必要的后续监督,往往导致行政行为管理失控和市场秩序混乱。

由此可见,腐败严重损害了行政效率,妨碍了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了预防和治理腐败,依法进行公开、公平、公正行政,就必须改进工作作风,防止,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就必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二、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体改办和中央编办《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及改革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这就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2004年5月,国务院决定国务院部门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加上前两批已取消和调整的项目.国务院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实现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

“市场是最好的裁判官”,“市场是一支看不见的手”,应该充分发挥这支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而我国的行政审批过多干预那些繁杂琐碎的具体事项,人为地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笔者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应把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予以取消,市场竞争机制能自行调节的,交由市场去解决。二是由市场难以有效解决,但通过社会组织能有效解决的,应交由社会组织来解决。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社团等社会组织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美、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挥好社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对建立高效有序的行政审批制度非常重要。

2.简化审批,强化监督机制

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各地政府都陆续向社会公布了相当一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但这些事项的落实情况如何需要行政监察部门的积极参与,采取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措施,否则就会造成改革留有形式或大打折扣。

对行政审批工作监督的目的,就是监督改进工作,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竞争环境。一是健全审批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审监(审核)分离制度,加强部门内部监督检查,防止滥用审批权,建立审批人员定期轮岗和审批回避制度。二是健全纪检等部门的专门监督机制。有关纪检监督部门纪检监察要立足本职,广泛收集企业及服务对象对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反馈给有关部门。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在行使审批权过程中,不按规定的条件、程序进行审批甚至、,以及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行政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应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四是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为了保证一部有效的法律能够被认真履行,不仅要建立起有效的司法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民众与社会的有效监督机制,这其中包括民众的有效申诉渠道、大众媒体的公开报道制度等。要建立和健全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以及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机制。使得社会监督机制有效建立起来,把有关信息通过媒体公示于众,使群众了解改革的意义内容、过程和结果,从而把审批事项纳入整个社会的视野。

3.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思想观念

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职能,以制度的方式明确政府该做什么。

只有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了政府退出市场,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政府审批制度的膨胀在传统体制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则成为政府的附属。因而,经济活动是由政府组织、经济决策也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审批程序下达的。这种情况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初期仍不会有根本改观。这是因为在市场制度很不健全、市场经济活动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多方阻碍时,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保驾扩航”。在当时情况下,政府审批甚至成为市场活动得以实现的条件。而当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微观经济主体被充分激活、经济的自组织功能逐步完善了以后,政府再用行政审批手段去管理经济、管住市场,就只能起到妨碍甚至阻碍市场发展的作用了。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必须及时转变职能,适当退出市场过程。

三、结语

由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场政府的自我变革,在取不取消、取消哪些、如何取消等问题上缺乏明晰的操作规范和约束机制,难以进行到底。要使这项改革深入下去,必须通过立法,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规范。《行政许可法》的即将贯彻实施,将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有力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促进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进和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大大推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一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唐铁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审批制度篇6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继续坚持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的步伐。??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从河北实际出发,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实事求是,按照坚定性与渐进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务求实效。要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运作,强化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运行、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创新管理理念和审批方式,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把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贯穿始终,完善决策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完善配套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年的主要任务??

(一)抓好《河北省依法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共830项)》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依法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的通知》(冀政办〔*〕9号)公布了依法实施的830项行政许可项目。省政府各部门要逐项对照,严格自查落实情况,对超出目录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要逐项说明情况,凡属擅自设立的,要一律取消。各设区市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对省政府公布和本级政府公布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自查自纠工作要在*年5月底前完成,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审改办)写出报告。省审改办将对自查自纠工作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二)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对目前省政府各部门行使的各类审批权进行再清理,逐项进行复查复审和评估论证。凡是国务院已经明令取消的要停止审批并公布取消,作出改变管理方式等其他调整的,要及时进行调整,确保落实到位;对我省依据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设定的项目,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新进行审核,提出继续保留或取消意见,特别是对原依据省政府规章设定的许可项目,因未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已经超过了过渡期的,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要予以取消;要依据精简、效能原则,努力再取消一批。省政府各部门要据此提出进一步削减本部门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方案,于*年5月底前报省审改办审核,经省政府同意后统一向社会公布。??

做好与国务院*年将公布取消项目的我省衔接取消工作。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提出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报省审改办。凡国务院决定取消的事项,要及时停止审批并公布取消。??

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省审改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同意后另行部署。??

省审改办要编制我省依法继续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包括依据地方性法规和省人民政府规章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经省政府同意后予以公布(事项除外)。??

(三)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权和审批权的规范和监督。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行行政许可权和审批权运行过程的动态公开。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我省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有关要求,制定审批流程,优化审批程序,实行权力运行过程的动态公开。要确定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的行政审批项目,先期实现运行过程的动态公开,并逐步将其他行政审批项目纳入实行动态公开的范围。要按照流程图所规定的审批程序,如实记载权力行使过程各环节情况,建立运行记录。要运用系统化的思路、结构化的程序、现代化的技术,建立动态公开机制,及时将权力运行过程有关信息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开,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增强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的有效性。??

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审批。要把电子政务建设和推行政务公开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广网上审批,提高工作效率和审批透明度。要积极探索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控系统,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审批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逐步实现网上审批、网上公开、网上监督。??

加强对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要采取多种形式,把是否存在规避行政许可规定的现象、取消项目是否落实、保留项目是否规范、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是否到位等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逐步建立对《行政许可法》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凡是与《行政许可法》不一致特别是违法设定行政许可的,要依法作出处理。要对备案、核准事项的范围和程序进行研究,严格加以规范,坚决制止和纠正以“备案”等名义搞变相审批和权力上收行为。今年下半年,有关部门要以提供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部门和行业为重点,对全省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有重点地加强备案审查,发现违反《行政许可法》设定许可项目、增设许可条件和规定许可收费的,要依法作出处理。??

认真落实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省纪委、省监察厅制定下发的《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冀纪〔2003〕14号)的规定,对违反规定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对申请人行为的监督,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做好取消审批后仍需加强监管事项的后续监管工作。要善于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履行监管职能,对取消审批后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项,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有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建设承包、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另有规定的外,必须采取拍卖、招标投标等市场运作方式,规范运作程序,加强市场监管;对取消审批后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事项,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企业经营自,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实现对企业的间接监督管理;对取消审批后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取代个案审批的事项,要抓紧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对取消审批后由事后备案管理取代审批的事项,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事后备案管理制度;对取消审批后转为日常监管的事项,要采取加大事中检查、事后稽查以及加大处罚力度等办法,保证相关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做好改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移交和处理工作。对改变管理方式的行政审批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向社会团体、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的移交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团体、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中介机构依法执业的模式,使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规范地承担起行政机关转出的部分职能。要对已经移交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管理的审批项目的落实情况和实施主体行使管理权情况进行检查。因没有相应机构而尚未移交出去的项目,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报省审改办。??

(四)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进一步落实7项一般制度和4项特别制度。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健全行政许可有关配套制度意见的通知》(冀政办函〔*〕8号)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制度,行政许可审查制度,听取申请人、利害人意见制度,实施行政许可的听证制度,对被许可人的监督管理制度,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7项一般制度;根据业务和行业特点,建立健全招标、拍卖的程序和规则,考试、考核的程序和规则,检验、检测、检疫的程序和规则以及委托实施行政许可制度等4项特别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集中办理制度、行政许可决定公示制度,健全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制度、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备案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保障行政许可的经费,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消除设立行政审批项目的利益动机,切实解决乱收费问题。??

建立行政许可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和审查论证机制。要建立行政许可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行政许可项目的实施情况适时进行评估。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对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没有必要继续保留的,及时按照法定程序向设定机关提出调整建议。要研究建立新设定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查论证机制,做好新设定行政许可项目与现行行政许可项目的衔接,避免出现新的多头许可、重复许可。??

完善和规范企业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健全投资监管体系。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号)的有关要求,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完善和规范企业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健全投资监管体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针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搞好投资主管部门与土地、信贷、规划、环保、安全等部门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在相关管理环节上的衔接,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为投资者提供便利。??

(五)清理规范和培育发展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对改变管理方式的37项行政审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省发展改革委、省工商局、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要对37项改变管理方式、不再实行审批,并交由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实行自律管理的事项的有关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承接政府转移事项、实行自律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办法,*年8月底前报省审改办。??

清理规范和培育发展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按照国务院审改办的要求,省财政厅、省司法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要对会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等三类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进行清理规范,开展提高能力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的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对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依法分类管理、完善自律机制、提高行业管理能力、改善服务环境的对策和措施;提出政府委托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办法。*年9月底前报省审改办。??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进。经省委、省政府研究,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付志方任组长,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张绍廉和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王雪峰任副组长,省法制办、省国资委、省人事厅、省监察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有关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监察厅,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各设区市和省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要及时调整充实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要结合实际,明确任务分工,落实责任主体,认真组织实施。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政策指导。??

(二)搞好协调配合。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省监察厅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牵头部门,要履行好组织协调职责,认真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项工作落实,要依照法律规定,对行政审批项目逐项审核、把关,并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评估论证;省政府法制办要积极配合,做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研究制定《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相关配套措施;省财政厅负责对行政许可收费的清理和行政许可经费保障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负责对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进行清理规范,开展加强行业自律试点工作,制定相关办法;省人事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要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各单位在工作中遇到职能交叉等问题,要及时协调,妥善处理。要加强对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职能的修订和调整,使各项工作统一协调、整体推进。??

审批制度篇7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处于尴尬的境地。原因是行政审批制度的痼疾已不是仅仅靠单纯的审批制度改革就能解决的,只有诸如社会中介组织改革、公共财政改革、人事改革以及政府管理方式改革等多种措施配套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突破瓶颈,朝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人事;中介组织;公共财政体制;政府管理方式

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地深入,政府部门越来越清楚地发现,行政审批的许多痼疾并不仅仅是由行政审批制度本身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于是,转变政府职能,把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的职能归还给社会和市场;清理社会团体,让社会团体脱离政府的荫庇独立承担社会职能;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部门小金库,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精简机构和人员,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转变观念,变单纯的管理为管理和服务并重,改革行政管理方式等就成了当务之急。

到目前为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处于瓶颈的境地,没有这些改革措施的配套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不能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实是一场深层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全局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内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共同配合实施,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变目前的这种尴尬境地,就需要各项配套改革与之齐头并进。

一、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和社会各司其职

行政审批是带有浓郁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管理方式,也曾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事无巨细都要征得政府部门的许可和批准。这种“无限”型的政府过分突出市场和社会的缺陷,忽视政府自身的弱点。然而,殊不知政府和市场都是有其内在缺陷的,都不是全能的。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全能”政府的弱点也就不断地凸显出来。社会和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完全被扼杀,政府包办了一切。现在中国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将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国际化市场,面临国际规则的挑战,中国政府惟有转变职能,变“无限”型政府为“有限”型政府,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职能,轻装上阵,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那么应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呢?政府与社会以及市场的界限在哪儿呢?政府应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和社会规律办事。

新出台的许可法规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都可以不设定行政审批。

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使其自食其力

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管不了和管不好的职能交还给社会和市场,由社会和市场独立承担这些分离出来的职能,就必须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发挥它们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但是,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对社会团体的清理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是一些社团组织的合法性有待质疑。四川省在“四项清理”(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银行帐户、社会团体)中,在国土、建设、工商、质监四个试点部门中共清理出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50个,经审核,注销协会学会11个,保留39个,注销的比例为22%.

二是一些社团组织独立性不强。或为政府部门的变相分支,“官办性”很强,在人、财、物等各方面与政府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千方百计找靠山,找挂靠单位,依赖于政府部门,靠与政府部门的特殊关系,拉拢业务,寻求保护,从而给政府部门一定的物质利益。

这样,必然造成政府部门和中介组织不分的现象,导致政府部门对某些中介服务的垄断,影响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却是由来已久的,“每次机构改革,都会有相当数量的政府机关人员被分流,将分流出来的人员组建成为本行业提供中介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成为安置分流人员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在我们的一些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调研中也得到了证实。

不仅如此,中介组织自身的素质也很堪忧,而且政府对中介组织的管理不到位。这些都将影响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在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清理社团组织,大力培育和规范管理中介组织是当务之急。

首先是全面清理整顿,巩固脱钩改制成果。要求城区各中介机构按照脱钩改制进行自查,确保与原挂靠单位在人员、业务、财务、名称、办公地点等方面彻底脱钩。对未彻底脱钩和不具备职业资格条件的中介机构由工商部门予以注销;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段干预中介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各类中介性事业单位必须改制为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机构内部运作机制;建立执业质量审核制度,加强执业风险防范。

其次是培育中介市场,发展壮大中介机构。引导和支持中介机构采用联合、兼并等方式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引导竞争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中介机构联合组建中介集团公司,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最后是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运作。成立市中介组织发展局,实行由市中介组织发展局统一实施监督管理、中介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运行机制,并由市中介组织发展局加强对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监管。

三、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

行政审批中的收费混乱是企业和公众反应最强烈的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说,行政审批权是与行政收费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为什么行政审批的范围如此之广,项目如此之多,程序如此之繁杂,时限如此之长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没有审批权的政府部门要设置审批项目的原因。利益的驱动,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遭遇到了重重阻力,也不利于观念的改变。

因此,各级政府在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一般都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银行帐户进行了清理。四川省在四个部门的试点中,共清理出银行帐户223个,撤销银行账户108个,保留账户115个,撤消比例占4843%.

四川省财政厅、物价局联合对省级各部门开展了“四项清理”中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决定从6月18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97项,暂停3项,涉及37个部门。这次取消(暂停)收费,涉及全年收费金额17352万元。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后,各部门、各单位履行政府职能所需经费,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由同级财政纳入部门综合预算安排。

这一举措对于清除遗留问题、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进一步遏制部门利益,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就要实行“收支两条线”部门财政预算以及国库统收统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当然这将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打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统收统支体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以及税收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政府逐步明确了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并为此在财政收入体系、财政支出体系和财政宏观调控体系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

2003年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一是财政收入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研究并逐步规范政策外补贴和银行帐户,改革非税收入收缴制度;二是支出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扩大。部门预算改革要在市、县一级取得明显突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结合贯彻《政府采购法》,使政府采购规模有更为明显的扩大。

四、进行人事和机构改革,解决后续问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政府将把一些职能外移给中介组织,也就是说,政府职能的转变,将直接与机构改革同时进行。因为既然政府的职能规范化了,原本不应由政府管理的事务被分离出去了,那么相应的机构设置就应该取消了,那么原来这些职能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就面临下岗了。同样,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削减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而这直接会引起工作量的减少,导致对行政工作人员的需求的减少。那么这些被减下来或说是分流出来的人员该何去何从?

这些都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所应同时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无后顾之忧。进行机构改革是容易的,关键在于如何安置这些被分流出来的人员。前几次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改革之所以不尽人意,矛盾还在于人员的问题无法妥善解决,所以机构精简、膨胀又精简,进入一个怪圈。

如何来解决这些被分流出来的人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公务员已不是以前所谓的“铁饭碗”了。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竞争择优。也就是说从被录用到考核、晋升,都要不断地面对竞争,进行优胜劣汰。现在政府机关还在实行末位淘汰制,尽管这一作法是否科学有待商榷,但这至少说明,公务员也只是一种职业,它同样会面临下岗。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要使人员能够自由流动,关键还在于要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保证出口畅通,让进口与出口良性循环起来,才能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社会化配置。

五、转变观念,改变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审批制度已成为政府转变观念、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的突破口。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时代典型的行政管理方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强制性和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已逐渐为开放性、柔和性的服务方式所取代。尽管领导作风、长官意志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逝的,但是,这至少是可喜的第一步。

审批制度篇8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为进一步规范直属高校银行贷款行为,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并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4]38号)等文件精神,我部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贷款审批范围

我部每年根据“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测算各直属高校贷款风险指数。

贷款风险指数=期末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凡贷款风险指数大于0.6,即较高风险以上的学校的新增贷款均纳入审批范围;

凡贷款风险指数低于0.6(含0.6)的学校的新增贷款,按教财[2004]1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实行备案制度。

二、贷款审批程序

凡纳入审批范围的新增贷款,均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由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校内决策程序,科学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及还款计划等,向我部提交贷款申请报告等有关材料。

(二)审批工作原则上在我部有关部门收到学校完整申请资料后的20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回复意见或完成审批工作。

(三)经我部审批同意后,有关学校方可与合作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并将正式签订的贷款协议的复印件报我部备案。

三、贷款申请材料

直属高校在提交贷款申请时,必须提供以下材料:

1.贷款项目的申请报告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贷款项目名称,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贷款用途,贷款必要性,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分年度偿还贷款本息计划和措施,学校拟贷款期间内分年度非限定性净收入测算等);

2.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3.学校拟新增贷款后,按“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自测贷款风险指数表。

四、贷款审批原则与内容

(一)银行贷款审批的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学校的收入状况、贷款需求与实际偿债能力,做到量力而行;贷款期限适当。

(二)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贷款必要性;贷款预期用途的合理性和效果;分年度贷款计划和偿还计划的合理性;偿债能力;贷款风险程度等。

五、审批结论与权责

我部将根据评审的结果,对直属高校的贷款申请做出同意或不同意贷款的审批结论。

凡纳入审批范围但未得到我部审批同意的贷款项目,直属高校一律不得贷款。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的,一经发现,将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审批结论主要用于控制学校财务风险。学校对送审数据和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按照“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学校作为贷款主体和还款主体的地位不变,承担贷后管理和偿还贷款的一切责任。

审批制度篇9

一、即办件办理的基本程序

程序简便,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的审批事项,均属即办件,由窗口工作人员即收即办。其基本程序为:

(一)申请人按规定提交申请材料及有关材料;

(二)窗口工作人员受理申请,审查申请材料;

(三)窗口工作人员根据审查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

二、承诺件办理的基本程序

程序较为复杂,需要论证,通告,召开听证会,现场踏勘以及需要转有关部门或上级审批,当场不能办结的审批事项属承诺件。其基本程序为:

(一)申请人按规定提交申请材料及有关材料;

(二)窗口工作人员受理申请,并当场初审申请材料,材料齐全的,填写《窗口承诺件通知书》交申请人;通知书要明确办理时限;

(三)窗口单位要在办理期限内组织审核,论证或现场勘查;

(四)窗口单位根据审核或现场勘查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严格按照时限要求予以批准,办结。

转报事项,受理部门为责任部门。采取一包到底的办法,在承诺时限内办结该事项。

三、联审件办理的基本程序

需经两个以上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和基建、技改等重要项目,均属联审件,联审件实行责任部门受理并牵头联合办理制度。联审内容包括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审批、竣工验收等。

基建项目联审件的受理责任部门为县发展计划局;技术改造项目联审件的受理责任部门为县经济贸易局;个体私营企业联审件的受理责任部门为县工商局;外商投资企业联审件的受理责任部门为项目建议书或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部门;其它联审件以该事项第一个受理窗口部门为责任部门

联审件办理的基本程序为:

(一)申请人按不同的申请事项,向政务中心规定的责任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及有关资料;

(二)责任窗口受理联审件后,首先填写《联审件受理通知书》交申请人,同时通过局域网抄送各联办窗口和政务中心业务科;

(三)申请人按规定分别向各联办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和有关资料;各联办窗口分别填写《窗口承诺件通知书》交申请人,按承诺件程序办理;

(四)根据需要,“中心”可召开并主持重大项目的联审会。联审会审查通过的事项,有关承办窗口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办理;

(五)最后,审批窗口根据各联办窗口的审批结果或重大项目联审会的意见进行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

四、补办件办理的基本程序

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过程中,需要申请单位或申请人补办有关事项的均为补办件。承办窗口单位必须一次性明确告知需补办的事项,待服务对象补全申报材料后按即办件,承诺件或联审件办理。其基本程序为:

a)窗口工作人员填写《补办通知书》,交申请人;

b)申请人按要求将补办材料提交“中心”窗口单位审查;

c)窗口单位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

d)承诺时限从申请人按要求补齐材料之日算起。

五、退回件办理的基本程序

不符合国家、省、市、县有关政策,或不符合我县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求,以及经现场核查,不具备批准条件的可作为退回件予以退回。其基本程序为:

a)申请人提交申请后,“窗口”工作人员如能够当场或当天认定申请应退回的,应当场或当天认定;如项目内容较复杂,无法当场或当天决定的,可会同有关人员共同审议或核查,在承诺时限内退回;

b)“中心”窗口单位须填写《退回件通知书》交申请人;

c)申请人对申请事项退回有异议的,可向“中心”申请复核,也可以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有关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本办法由成武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收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服务企业和基层群众,减少收费环节,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收费管理工作透明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单位,统一在规定的金融机构开设专户,行政审批项目附带费收一律在“中心”所收款存入该专户制定。

第三条各入驻单位在“中心”的统一管理下,行使执收主体职能,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收费事宜。所收款项按原管理渠道管理。

第四条收费程序:服务窗口开具缴款书交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到收费窗口缴款——收费窗口出具收讫证明——服务对象到原服务窗口领件(窗口办理业务并将行政事业收据交服务对象)。

第五条“中心”业务科负责对各入驻单位的审批项目附带收费标准,依据相关文件进行审核,防止出现乱收费或不收费现象。

第六条对不按标准收费的服务窗口,由“中心”监察室按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转交有关部门给予责任人党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条服务窗口和收费窗口每月底将收费情况上报“中心”业务科。

第八条本办法由“中心”负责解释。

投诉受理制度

一投诉范围

服务对象到“窗口”办理事项时,对“窗口”单位及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均可投诉。

1、违反“六公开”承诺;

2、违反审批事项办理的有关规定;

3、对所处理事项持有异议

4、有吃,拿,卡要和其它不廉洁行为

5、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

二、投诉方法

投诉方法可采用口头或书面两种形式,但涉及重大事项的投诉,应采用署名书面形式,“中心”对投诉者的身份,姓名予以保密。

三、投诉受理

投诉由“中心”监察室受理,监察室人员在受理投诉时,对投诉者应礼貌、热情、诚恳,认真做好口头投诉的记录和书面投诉的接收、登记,分析投诉材料,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四、投诉受理时限

监察室所受理的口头投诉,应马上进行协调,尽可能当场做出答复;一般书面投诉,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对较为复杂或涉及两个以上部门事项的投诉,监察室要积极协调处理,努力给投诉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一、文明用语

1、接待服务对象要使用文明用语,讲普通话,语气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见到服务对象要主动打招呼,办理完毕后要说“再见”

3、电话铃响三声以内要迅速接听,接听时要首先说“您好”。

4、遇到本人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要说“对不起,请稍等,我帮你问一下”;或者把服务对象指引到应去的窗口。

5、当服务对象提出意见或建议时要说“谢谢您,欢迎您监督和帮助”。

6、当受到服务对象表扬时要说“谢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7、在办理有关审批手续、证件时,要说“请稍侯,我马上给您办理”,“对不起,您还缺少XX材料,我现在把补办件的清单给您”,“下面的手续请到XX窗口办理”等。

8、禁止使用“不知道,我不管,少罗嗦”等生、冷、硬、顶有伤感情,激化矛盾的语言。

二、仪表形象

1、按规定着装,衣着整洁,按要求佩带工作牌。

2、姿态自然大方,站、坐的姿势要端正,在服务对象面前不准做任何不礼貌的举动。

3、不准留与身份不符的发型,不留长指甲,不染色指甲。

4、女同志化装要大方适度,佩带饰品要庄重得体。

5、不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保持窗口卫生。

三、服务态度

1、接待服务对象时,要主动热情、态度诚恳,及时为其办理手续。

2、服务对象咨询有关问题时,要耐心倾听,全面细致地解答清楚,做到耐心热情、百问不厌。不准冷落、刁难、训斥和歧视服务对象。

3、做到“四个一样”,即对干部与群众一样尊重;对生人与熟人一样热情;忙时、闲时一样耐心;大件、小件一样对待。

4、在任何情况下都严禁对服务对象闹情绪,耍态度,当服务对象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时,要冷静倾听,耐心解释,不要争辩,作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工作纪律

1、“中心”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心”及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工作时间做到“八不”,即:“不吸烟;不吃零食;不玩牌下棋;不大声喧哗;不乱串岗位;不扎堆聊天;不传播流言蜚语;不上网聊天,玩游戏。

2、自觉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办理审批事项,严格办事程序,不得擅自主张,各行其是。

3、严格遵守“中心”考勤和请销假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脱岗,不空岗。

4、严格按照时限要求办理行政审批手续,无特殊原因不得逾期

5、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得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得以任何形式吃,拿,卡,要,不准损坏“中心”信誉和政府形象,做到公开透明,办事公道,勤政廉洁,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

考勤制度

一、政务服务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考勤。“中心”一楼大厅设置电子触摸屏,工作人员每天上下班四次指纹签到,不准迟到、早退。

二、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随时进行抽查,上班期间,窗口工作人员不得随意串岗和擅自脱岗。

三、严格请销假制度。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一般不准请假,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应在窗口内不出现工作空挡前提下,填写统一印制的请假条,请假半天由“中心”办公室批准,一天由“中心”分管主任批准,一天以上需经主任批准。请假条由办公室管理,人员返回及时到办公室销假。未经批准擅自离岗的,按旷工处理。

四、“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每周进行一次汇总,适时予以公布,并纳入“中心”工作考核范围。

学习制度

1、政务服务中心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自觉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坚持集中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学习活动由“中心”党支部组织实施,每周四下午为学习时间。

2、“中心”党支部负责制定中心的学习计划,重点内容为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时事政治,各类业务知识和技能。

3、“中心”人员学习时应使用统一的学习记录本,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中心”党支部对学习和记录情况进行检查。

4、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应事先向“中心”办公室请假,并说明情况,无故不参加学习者,按旷工论处。

卫生管理制度

一、全体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乱倒残茶。

二、“中心”各科室和各窗口要做到每天上班前对桌、椅、柜及地面进行清扫,整理办公用品,实行定位定职管理,达到清洁、整齐的标准。并实行定期大扫除,确保干净卫生。

三、各窗口要做到窗明几净,地面洁净无杂物,楼梯光亮无灰尘,垃圾及时清理。

审批制度篇10

审批何理?

比起1994年的老版本,2004年修订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虽然看上去宽松了许多,但骨子里依然没有本质的变化。所谓的产业政策,说到底,最核心的两个字就是:审批。

这种审批细到什么程度呢?《政策》规定:跨产品类别生产其它类汽车整车产品,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15亿元人民币,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0%之内,银行信用等级AAA;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人民币,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人民币。不知道有谁知道这样规定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如果低于这样的投资条件会带来什么样恶劣的结果?

虽然对现有汽车生产企业自筹资金扩大生产能力和增加品种,投资生产摩托车及其发动机,投资生产零部件施行了备案制,但新建汽车及车用发动机生产企业,现有汽车生产企业跨产品类别生产其它类别汽车整车产品依然施行核准制,需要履行繁琐而漫长的审批手续。

为什么要坚持施行审批制,1994年版《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是这样表述的:国家将促进汽车工业投资的集中和产业的重组,重点解决生产厂点多、投资分散;审批项目乱;重复引进低水平产品;定点厂建设及国产化速度慢(即散、乱、低、慢)的问题。也就是说有关部门要为汽车产业和汽车企业把关,防止他们生产低水平的产品,防止他们因为产能过大而赔钱。这心操的。

如果说目前国家对机场、公路、铁道、党政机关的楼堂馆所实施审批制有其法理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那么时至今日依然坚持在制造业领域施行核准制就显得太落伍了。从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国汽车业目前勉强成气候的几家自主品牌吉利、奇瑞、比亚迪等,几乎都是因为当时有关部门没有严格执行《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结果。如果没有当时部分领导的远见,完全刻板的按照《政策》办,那么现在是否存在一家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都很难说。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1996年,也就是《政策》出台两年后,生产摩托车的李书福告诉自己的一位亲信他要生产汽车。亲信大着胆子猜吉利是要生产微型面包车,李书福拍拍自己的奔驰车说:生产这种汽车。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汽车“吉利豪情”在没有被批准的情况下降生。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都走过类似的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严格的审核政策,中国汽车业会是像现在这样被国外品牌雄霸天下吗?

奇特的成功规律

在中国众多的行业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没有施行核准制的行业都成长出了众多优秀的企业和知名的品牌,凡是实施严格的核准制度的行业,除非辅以严格的国有垄断制度,否则一定会成为国外企业和产品的天下。汽车业已经被耽误了这么多年,还要继续耽误下去吗?

从本质上看,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经济”。众多的资金看好某种产品或者某个行业,便会进行投资。每一个投资主体都会认为自己是市场的先知先觉者,所有的投资计划都可以估算出市场的大致前景,但无法估算出会有多少企业成为竞争对手,一旦产能大量形成,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浪费”。但如果没有这种浪费,每个企业都轻而易举地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企业就不会有创新的动力。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的家电行业,各省市都大量从国外进口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生产线。在当时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充满了对重复建设的担忧。但过剩的产能在竞争中逐渐通过兼并重组、产业升级而消化,最终形成了产能和需求的平衡,并由此诞生出一批有着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反观汽车业,在1990年代初本已经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成千上万的农机修造厂、摩托车制造厂、柴油机厂土法上马搞出了自己的轿车、卡车、旅行车。但一纸审批,终结了绝大多数企业的汽车梦。国际汽车巨头从合资企业中赚得盆满钵满。但当初设想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却始终没有形成气候。中国家用汽车市场成为进口品牌的天下。只有吉利、奇瑞等少数企业成为“漏网之鱼”,勉强撑起了自主品牌的一点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