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十篇

时间:2023-03-30 00:29:45

县域工业经济

县域工业经济篇1

一、县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机制缺陷。在县域发展起来的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属非公有制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而且以家族式组织管理形式居多,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存在较大缺陷。虽然家族制组织形式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较高层次后,就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缺陷,加大了企业拓展空间的难度,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县域内工业大部分属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在培育拳头产品、创名牌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大多数产业领域,产品结构水平依然较低,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名牌产品群。

(3)企业之间关联度低。由于县域内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效益不高,企业间关联度低,配套能力差,没有能够形成使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格局,因而难以把小企业纳入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资产链、技术链和品牌链的协作体系之中,难以带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4)科技创新作用较弱。民营企业吸收科技人才难度很大,人才少、忽视科研投入,企业技术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即使一些技术水平稍高的企业,也主要是依靠引进境外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技术在外情况比较突出。

(5)企业融资难度大。县域内工业是在改革开放和短缺经济的特定背景下,依托自身的体制优势,通过大量的企业生成与外延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属民营企业,规模小、档次不高。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造成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资金的短缺严重妨碍企业的更新改造和规模扩张。

二、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促进县域工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品牌创建,不断创新政府服务举措,综合性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类困难,努力提高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工业经济的总体水平。

(1)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和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法宝。一是引导企业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产权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二是引导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社会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引导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工业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开发,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拓宽思路,采取政府倡导与民间组织、集中推介与分散推广、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上门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设点招商和网上招商。二是明确招商引资重点。在区域方面,按照“立足国内,拓展国外”的思路,定期召开招商洽谈会,并积极主动参与项目推介和对接。

(3)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是企业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的鲜明体现。要坚持把提升骨干企业知名度和引导中小企业开展品牌创建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一是坚持扶优扶强。选定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资本运营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能与国内外企业抗衡的品牌企业。二是引导企业争创品牌。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奖励获得中国品牌的企业,以及对建立品牌营销联盟或以产业集群形式联合拓展市场等给予补助。

(4)加快产业载体建设。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平台,要打造特色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有创新,并注重环境保护,有利于产业聚集和经济持续发展。一要有长远目标,周密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范科学管理;二要坚持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中心城镇为依托,把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共享,集约经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规模,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三要注重层次,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入园的企业,尽可能使县域经济进一步集聚,发展进一步规范,优势进一步发挥;四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联合打造、共同发展、共同受益,防止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

县域工业经济篇2

河北石家庄鹿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050200

[摘要]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对于全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也同样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而这一切都与县域工业经济的管理有关,必须加强县域工业经济的管理,方能保证县域经济合理快速发展。

[

关键词 ]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县域经济管理

1、引言

县域工业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对于该地区的总体发展提供者有力的保障。只有地区工业经济繁荣,县域经济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可以说,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县域的现代化,必须要走工业化这样一条道路。

2、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首先,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县域发展的前提之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能够保证县域财政收入,因此,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工业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工业的高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以工带农的发展策略就是很好的选择,工业经济属于高回报产业,比农业收入高出多倍,其生产速度也远远大于农业的生产速率。而且其收益时效短,见效快,因此,县域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增加经济总额,并且带动农业发展和增速,从而有效的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在城镇的发展有助于城镇朝向城市的推进。工业发展能够保持生产的集中性,从而促进县域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且,工业经济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多,能有效的解决地区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在地区增开一些小具规模的工业企业,根据县域特色开展一些龙头企业,十分有助于县域经济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相互衔接性,带动工农一体化,产供一体化,丰富整个产业链,实现多渠道的经济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也同时有助于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当然,合理的企业建设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县域自然资源。有效的整合自然资源,能够保证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增长,尤其是节约型集中化的县域工业十分有利于改善环境问题,同时不浪费自然环境。而且,企业在县域的建设也有利于带动县域第三产业的生长和发展。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有利于带动企业周边的餐饮业、住宿类、日用百货等方面的发展和扩大,有效的帮助县域服务业的兴起和进步。同时,发展县域工业,为县域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更有利于该地区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3、加强县域工业经济管理

要加强县域工业经济的管理,必须先通过管理县域经济,再过渡到对工业进行管理,这是加强县域工业经济管理的必由之路。下面将具体围绕三个方面来谈如何加强县域工业的经济管理。

3.1 加强县域政府对经济的掌控

加强县域经济管理,首先要加强对经济管理方面的掌握程度。良好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县域政府依仗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经济管理原则,并且做到自觉遵守这些针对不同经济模式所设立的管理原则。只有熟悉这些经济管理原则,才能让县域政府的经济头脑更加科学,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的采取一些解决措施来解决管理困境。因此,必须提升县域政府对于经济管理的干预水平。县域政府必须做到不推卸自身经济管理责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管理意识。各地区政府部门需要提升自己的经济管理能力,有效地发挥其管理职能,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质量,从而更好的完成对县域经济的管理工作。

3.2 明确工业化发展方针

县域政府在加强对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完善对县域工业的管理程度。首先要做到明确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大方向。只有明确发展方针,坚持正确的道路,才能让日后的发展不走歪路,更加健康持续。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用科学的头脑来解决县域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摒弃传统的工业管理思想,理性面对工业化道路上所出现的管理困境。必须要加强县域工业管理,有助于实现县域工业经济的深入发展,也同时有效推进县域政府对工业经济的管理。

3.3 深化工业经济管理系统改革

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发展必须要依靠良好的工业经济管理系统,这是提升工业化发展速率的有力支撑。要建立符合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管理系统,有效维护经济发展秩序,鼓励企业的良性竞争,规范企业发展道路。县域政府要注意引进先进的工业经济管理技术,比如加强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工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更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并且加大管理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而且,要注意加强管理系统内的教育建设,努力培养出一批有责任、能实干的管理层,用先进科学的工业经济管理技术来哺育优秀的经营管理者,从而促进县域工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同时,要转变管理思想,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科学的县域经济管理机制。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困境,其县域经济管理机制应当因地制宜,才能真正适合该地区的经济运营。县域经济工作者必须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科学高效的县域经济管理机制有助于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规避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和财务风险,让企业更能放开手脚猛抓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自主融合的信心,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能够促进县域经济较好较快发展。

4、总结

在国民经济较好较快发展的今天,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十分良好的势头。唯有加强对县域工业经济的管理,改革传统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县域工业化程度的加深。

参考文献

[1]伍相文.浅谈加强县域工业经济管理的经验与体会.《城市建设》,2012年15期

[2]赵定涛,毕军贤,林寿富.中部县域工业化与环境负荷关系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11期

县域工业经济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工业化;衡阳市;珠三角地区

一、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衡阳市县域经济工业化呈逐年加快发展趋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

257.68亿元增加到330.8亿元,年均增长8.1%,2003年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74.26%,比2000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收入由2000年10.28亿元增加到11.57亿元,年递增4.36%,2003年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0.9%;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60.39亿元增加到87.70亿元,年递增13.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53.30亿元增加到2003的73.31亿元,年递增11.2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17元增加到2003年的3030元,年均增长5.01%。县域经济工业化在加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得到同步提高。2003年,县域工业亏损额逐年减少,盈利能力逐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盈利达2.98亿元;工商税收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二、与珠三角顺德、南海两地的比较

纵观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趋势,形势喜人,但与珠三角顺德、南海两地比较,还存在着经济实力、发展动力、发展活力上的差距。

(一)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如表1)

从国内生产总值上来看,2003年衡阳市所辖5县2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是330.8亿元,比顺德、南海一区的

国内生产总值还低,分别只有它们的64.99%、67.87%;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2003年衡阳市所辖5县2市的地方财政总收入是11.57亿元,还不如顺德、南海一区的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顺德的33.54%、南海的36.21%。

(二)发展动力上的差距(如表2)

2004年,衡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10.7亿元,还不如南海、顺德一区的投资总额,分别只有

它们的62.19%、81.52%;在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上,衡阳市各县、市、区虽有较快增长,但与南海、顺德两地相比,差距仍很大。2004年,衡阳各县、市、区利用外资总额1.53亿美元,仅为南海、顺德一区的1/3强。2004年,自营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2.1亿美元,还不到南海、顺德一区出口总额的一个零头。

(三)发展活力上的差距(如表3)

由于开放水平低,衡阳经济中非公有的成份低,经济活力不强。2003年,衡阳市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7%,比2003年的南海低35.6个百分点,比顺德低11个百分点;2004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32.29亿元,仅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15.29%,同期相比,低于南海63.02个百分点,低于顺德38.51个百分点。

三、珠三角顺德、南海对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启示

在对比中找差距的同时,还要从珠三角发达县(市)的经济发展中寻求一些启示来加快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发展。

(一)因地制宜,培育县域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要找准突破口,关键在于创新特色经济。珠三角县(市)经济的发展,就是抓住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持久竞争优势,取得了高水平的经济效益。比如:顺德市在第一产业上重点发展了塘鱼养殖和名贵花卉。从第一产业看,衡阳市各县市区都有各自的优势产业,但是始终没能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比如衡阳县的檀桥板栗,虽然是经过数百上千的“洗礼”传统品牌,但是没能做成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檀桥板栗。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发展不求全面开花,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色经济,把其做大做强,并使其成为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者。

(二)发展开放型经济,优化县域经济工业化产业结构

全国百强县中的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工业骨干企业,珠三角的顺德、南海尤为典型。比如,顺德就有容声、科龙、美的、格兰仕、万家乐五大骨干企业;南海有中国最大的内衣和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也正是由于有这些骨干企业才做强了两地及珠三角的第二产业,同时也提升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当然,衡阳也有骨干企业,如衡阳钢管、特变电工是世界一流工厂。但是衡阳县(市)的骨干企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为数较少。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扶持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使县域经济工业化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三)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活力

区域科技水平、科技创新乃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都是促进本区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顺德2001年纳入国家和省级科研计划项目有87项,共开发科技产品100多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61项,历年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1588项,居全国之首,专利实施率达到76%,他们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南海是广东的现代科技示范城市,2001年高新技术产值也达到15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20%。与之对比,可以看到,衡阳市县(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很不理想,目前涉及高新技术的企业很少,因此,有必要抓住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来衡阳市安家落户,提高县(市)企业高新技术含量,逐步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衡阳市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四)区域合作,提升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竞争力

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形成竞争力强大的城市群。现代经济竞争,已不是单枪匹马的竞争,而是产业聚集、力量整合的城市群的竞争。任何一个区域,只要它的发展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不仅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高度发达的城市群,甚至绵延千里的城市密集带。

我国的珠江三角洲,目前也已形成比较发达而且集中的大、中、小城市群,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3%的国内生产总值。衡阳紧邻珠三角,与珠三角合作源远流长,衡阳到珠三角的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

衡阳人力资源充足,矿产和煤炭资源丰富,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并且与珠三角相比,衡阳在工业用水、电、土地等等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可以降低产业转移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因此,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全方位的、深入的、高层次合作,是提升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竞争力的有效捷径。

四、密切与珠三角的合作,加快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对策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其指导思想是:主动接轨,全面开放;合理定位,优势互补;重点突破,梯度推进;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一)深化改革,逐步构建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工业化基本框架

1、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入领域,在使民营企业成为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和其它竞争性产业的主体外,还要在加强行业管理和价格监督的前提下,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的产业。

2、全面推进产权改革,通过出售和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使国有经济更多地退出竞争性领域,鼓励个体经济通过加快发展或股份联合,形成资本相当雄厚的私营经济或混合经济;对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规范,进一步鼓励经营者持大股和采取年薪制、期股制等有效的公司治理方式。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按照“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职能。

(二)聚焦发展,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

1、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开放型经济增长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使之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集中力量引进跨国公司和大项目,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工业园区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以衡阳市11个工业园区为重点,全面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增强衡阳市工业经济实力。

2、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形成开放型经济增长圈。做大、做强、做优、做美衡阳市中心城市,是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要把衡阳的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按照建设部级中心城市和现代花园城市的定位,构建以大城市衡阳为重点,中小城市和县域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增强城市功能和经济辐射力。

(三)实施人才兴市战略,为开放型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服务环境,重视和加强对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要为人才提供创业舞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开创人人争先成才、人人争先创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2、.努力壮大县域经济[R].在全国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2003-09-06.

3、2000~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

县域工业经济篇4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道路 县域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19-03

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对于大多数地区,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说到底还是工业化发展不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部的县区要实现崛起,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工业化核心战略,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也是它与传统工业化的根本区别。

实践表明,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再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霍邱县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十五”期间,我县对14家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改制,实行一企一策,力促企业改而不死,改后重生。如对中华玉泉酒厂、化肥厂、油厂、水泥厂,通过设置条件,选择有实力、有技术、能做大的购置业主,依法公开竞拍,促使其脱胎换骨,发展壮大。4家企业2009年实现产值5.8亿元,税收3523万元,分别是改制前的3倍和6倍。为扶持神虹变压器等3家改制企业进一步壮大,县里出台支持政策,将其从老城区迁到城北工业项目区,生产规模成倍增加。现在,改制企业已有9家成为规模工业企业,4家发展为亿元企业。

“十一五”初,我县基本没有工业平台,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快速扩张。为改变这一现状,县委、县政府对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航测地形图,凡是有建设用地的地方,都主要用来发展工业。如围绕铁矿深加工,高起点规划30平方公里的霍邱经济开发区,以县级为主体高标准实施建设,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托县城规划修编,规划了6平方公里的城北工业项目区,主要承载以柳编、凤还巢、老城区“退二进三”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接受省会经济圈辐射、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在霍邱“南大门”规划了6.2平方公里的姚李工业项目区。利用长集农业示范园的原有基础,规划了12平方公里以粮食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呼应省委、省政府开发长江、淮河两流域的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2008年底在淮河岸边规划了岸线6km、占用河滩地3000亩、船台300个的临淮岗船舶制造工业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区两园”工业发展平台。

除了“三区两园”所在乡镇依托平台大兴工业以外,其他有基础、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打造工业项目集聚区,创造条件办工业,现已形成洪集、户胡、马店、临水、周集、孟集等6个乡镇工业板块。

据统计,2012年年底,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28个二类县中均居第1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均居全市第1位。尤其是规模工业企业快速成长,已发展到157家、净增36家,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2.6亿元,同比增长74.3%,其中超2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4家;超1亿元企业36家,累计实现增加值53.5亿元,在全市县区中居第一位,同比增长33%。这些工业企业可以说基本具备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要求,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霍邱基本县情。

这些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做法,确实为县域经济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霍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势明显

1.中部崛起等政策机遇。近年,中央提出了实施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提出来要积极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为中部地区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国家贫困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会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为中部地区的县区接受辐射、主动融入提供了重大机遇,带来了良机。

2.区位、交通优越。区位条件作为区域经济成长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在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循环圈内,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资源总是向区位条件好的区域聚集。从地理位置看,随着阜六铁路开工、阜六高速全面复工,霍邱境内将有两条铁路、三条高速、两条国道交汇,成为水陆互补、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3.自然资源禀赋独具。霍邱既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又是畜牧水产生产重点县,许多产品和资源具有“国强省冠”之誉。霍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石灰石等20多个矿种储量巨大,其中铁矿探明储量17亿吨,远景储量达20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华东第一,是全国唯一一座刚刚开发的特大型铁矿。霍邱铁矿平均品位32%,具有规模集中、矿体厚大、地质条件简单、可选性好、有害元素含量少等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霍邱的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必将进一步加快。

四、霍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工业化虽然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跨越式发展,缩短其进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能否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一个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中期发展阶段的县,我们霍邱应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笔者认为总体思路应该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高端带动,重点突破,全力发展战略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先导性产业,稳步提升基础性产业,限制和淘汰劣势产业。坚持信息化带动,大项目支撑发展;推动企业裂变、央企对接、园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霍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就是要主攻工业。因为只有主攻工业,才能彻底改变封闭落后的农业县形象,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的渠道,才能通过工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推进城镇化发展,才能有效扩大财政来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上,要始终不渝地把工业置于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只有这样,霍邱才可能有“奇迹”发生。

2.必须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工业园区上项目,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集中力量建设了“三区两园”,引进了一批企业,但产业特色还不够明显,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主导产业。当前要重点做好科学规划工作,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力量办成有地方特色,能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能产生“规模、集聚、洼地”效应的工业园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特别要注意选择好入园企业,引进那些对本地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技术含量较高、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企业,避免重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老路。

3.必须构建良好的投入机制。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开拓新的思路,解决原始资金积累问题。要加大招商办工业的力度。现在各地都把招商引资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但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有悖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以大企业、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为主攻方向,注意吸引、大投资商来投资兴业。要加速发展非公有工业。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不论它是国外投资还是国内投资,是外来投资还是本地投资都要一视同仁,在政策、审批程序方面给予同样的待遇,为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县域工业经济篇5

1.工业经济发展特征江阴市作为我国“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在经历了乡镇企业改制的阵痛后,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工业经济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工业经济支柱地位突出。江阴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间,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占GDP比重从59.34%调整为56.95%,十年来仅下降2.3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34.36亿元上升为2012年的6460.99亿元,12年内翻了三番多。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江阴市的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逐年提高,产业发展正悄然转型。企业“橄榄型”分布特征显著。江阴地区规模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企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橄榄型”分布特征,大中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多。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003.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高达92.91%。从企业的规模化分布来看,江阴市亿元以上大型企业较多,其中华西村、新长江实业、兴澄特钢、三房巷集团、阳光集团、海澜集团、澄星实业、新扬子船厂等8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200亿元,西城三联、法尔胜集团、双良集团、华宏实业、利电能源等5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100亿元,5家企业超50亿元,8家企业超30亿元,14家企业超20亿元,25家企业超10亿元[7]。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江阴作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一直以来较为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公共研发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到2012年底,全市近7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均设置了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3%的平均水平。其中省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建成“三创”载体面积200多万m2,一批“530”项目注册落户在高新技术创业园、百桥生物科技园、临港新城软件科技园等三创载体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地区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加大,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从2005年的68.3%上升到2012年的75%,7年内上升了6个百分点。产业空间多极化布局。除了中心区域内开发区以外,个别骨干企业分布在诸如周庄、华士、新桥等工业经济较好的乡镇,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经济板块。比较典型的是,2012年,华士镇亿元以上企业超过9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0%。从空间上看,除澄南六镇以生态功能性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以外,以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的中心区域、以临江区域四镇形成的临港新城开发区以及周庄、华士、新桥形成的澄东片区工业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0%左右,形成“三足鼎立”、特色产业功能布局的局面。

2.转型升级现实需求作为我国百强县之首,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业经济一度成为推动江阴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环境要素的倒逼,迫切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率先发展的大框架下,加快推进江阴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而言,促使江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主导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到2012年底,江阴市传统的纺织、冶金、化工三个行业比重超过60%,轻重工业比接近0.5,以科技为内涵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二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江阴制造业大多以原材料加工和中间产品生产为主,产业链中的延伸产品(设备)及其制造企业数量偏少、规模不大,后道产品结构不完善,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偏弱,一些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矛盾相对较为突出。三是资源要素依赖偏紧。多年来,江阴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大量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资源消耗和能耗水平居高不下,导致全市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水耗等指标均高于无锡和全省平均水平。

江阴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1.宏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江阴市作为百强县之首,需要在工业企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贸易营销、信息和商务服务等服务环节,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生产服务体系,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适当将区域内诸如冶金、纺织等位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线(华西村的冶金、周庄的纺织)转移出去,转型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将江阴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之一,形成专业生产服务对工业经济的配套支撑,突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强化市域工业经济的集约化布局。构建“一城两翼”的空间布局框架。“一城”主要指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都市经济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产业,工业实施“退城进园”策略,不再扩展工业用地空间。“两翼”分别指临港新城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依托港口岸线资源,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现代物流为特色的四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依托现有IT、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打造全市新兴产业发展高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中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全面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一是加快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壮大以光伏、风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工程机械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成套装备及其配套产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石化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等产业。二是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培育发展以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生物芯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新传感器产业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具有江阴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通过淘汰一批、重组一批、转移一批的方式,降低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其发展质量,从整体上改变江阴市工业经济的轻重比。推进产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在全市着力推进示范和试点企业建设,加大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重点项目实施,形成示范推进,典型引路,服务支持的发展模式;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研发技术的紧密结合,不断突破自动化关键技术、工业控制自动化关键技术等,努力提高江阴钢铁、机械、纺织、能源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管理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有效推进信息化与生产制造业高度融合。

3.微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带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传统的“两头在外、中间产品多、缺乏核心技术”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江阴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为主要内容,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根本性改造提升,突破和掌握关键性技术,实现从中间产品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延伸。在产业产品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培育开发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苏南的工业经济已经实现了规模的扩张,未来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就要求江阴必须注重培育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手段,着力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更多江阴的名牌产品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通过品牌效应,改变目前制造业仅仅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加工、装配环节的现状;通过加强品牌创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具有名牌产品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结论与展望

县域工业经济篇6

20*年,*市实现区域生产总值106.06亿元,增长19.6%;完成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15元。

探求*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进位的秘密——统筹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功不可没!

广袤农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第一车间

4月10日,由韩国*与中方王迎清共同注资组建的*农村小康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这是*市利用优质农业品牌“长坂坡”大蒜引进的一家大型外资农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市的优势农产品全部和“长坂坡”大蒜一样与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加工柑橘的有新世纪食品公司、加工红薯的有天阳苕酥食品公司、加工土豆的有龙之泉淀粉公司、加工优质双低油菜的有金龙油脂公司、加工花生的有*龙饮品等。截至20*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3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64家,73%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链条,去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45亿元,增长28.6%。

曾几何时,*顶着全国粮食主产大县、全国畜牧大市,*省粮食、油料、水产优势产区等众多光环。然而,这些光环没能让农民得到多少实惠,财政也未得利,*农业的骄傲变成了焦虑,农业产品的转化增值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痛定思痛。*人犹如梦中惊醒: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化农业,统筹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思路一变天地宽。*市把农业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法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蒙牛乳业、浙江新世纪食品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与板块基地建立的紧密合作,有力地带动了板块基地的发展。新世纪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朝鲜蓟、柑橘、小黄瓜、甜玉米等农产品5万多吨,年产值达2亿元。翔鹤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猪繁育、购销、屠宰、加工的涉农企业,年屠宰生猪10万头,目前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正在加紧建设。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为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去年,这些企业提供的税收近2亿元。

两万农民成了亦工亦农的“两栖”人

5月上旬,在*打工3年多的子龙村农民张玉媱在地处本村的大地陶瓷厂找到工作。在*,像她这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中源陶瓷、*水泥等大批企业落户*,2009年一季度,在建工业项目就达45个,蒙牛乳业、新世纪食品等大批落户企业也进入蓬勃发展期,用工量猛增。

*把服务企业发展与建设新农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每年拿出16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保障等部门深入市内1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用工调查,开发就业岗位8000多个。

工业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增收门路。*水泥公司所在地的*市三桥村共有1000余人,其中有300余人在该公司务工,加之从事三产等相关产业的人员,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有人在*水泥公司挣钱,其中从事运输的车辆就有50余台,这些人中有的年收入高达6万余元。在*像这样一个企业带活一个村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2万农民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既靠打工增加了收入,又兼顾了农业生产,促进了*的和谐发展。

扶壮财力反哺“三农”

20*年,先锋村农民种植西瓜2000多亩,西瓜丰收,行情也好,可偏偏路难行,几场阴雨过后,路成了一滩泥,大伙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瓜烂在地里。如今,先锋村借助国家和市里的补助政策,硬化通村公路15.5公里,农民的行路难得到了彻底解决。

近几年来,*市每年用于扶持“三农”的资金逐年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得益于财政蛋糕的不断做大,而财政蛋糕的做大得益于“优先发展工业”。20*年,全市50万元以上续建和新建工业项目达101个,累计完成投资29.43亿元,增长72.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42亿元,分别增长43.7%和26.6%;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7家,总数达到126家。持之以恒的抓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壮大了财政支柱,20*年财政收入达到7.19亿元,78%来自工商税收。

县域工业经济篇7

——平罗县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展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平罗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县,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跻身于西部百强县之列。

一、“十五”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积极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煤、电、油、运、水紧张、“非典”、禽流感、五号病、霜冻灾害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69.9%,年均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0元(1070美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5亿元,年均增长15.2%;县级财政收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0.3%,完成“十五”计划的277.8%,财政支付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的36.6:33.9:29.5调整为2005年的22:52:2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9.5%提高到2005年的40%,提高10.5个百分点。

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3.4%,完成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04%。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与200*年相比,年销收收入达500万元的企业由21家增加到5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兴平冶金、沙湖纸业、三喜科技、大地冶化、宝马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到2005年,入园企业近500家,园区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大石头煤矿、宇飞碳化硅拍卖,五金厂、皮鞋厂破产,印刷厂解体工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一是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企业和三产数量少,规模小,2005年全县人均gdp为9156元,分别比全国和西部百强县平均水平低16644元和4344元。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突出,以电石、硅铁、焦炭、煤炭采选、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循环经济链条没有形成。三是竞争实力较弱。工业经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和带动,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仍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协调。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52:26,一产比重太高,三产太低。工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5%,轻工业仅占32.5%。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集群规模较小,全县经济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发展活力不强。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大银川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既对平罗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加剧了平罗县的人、财、物、产业、技术、项目等社会财富的外流。同时,银南各县已凭借交通条件、农业、流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资源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资金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影响,金融机构普通紧缩银根,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少贷、惜贷或只收不贷,造成企业因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满负荷生产。县级财政收入较少,财政收入增幅仍然小于刚性支出增幅,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32.6亿元,年均增长20.2%;第三产业11.9亿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19.7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十一五”期间,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降到45%以下。

3、对外开放:年均招商引资总额增长20%以上,出口年均增长16%以上。

2010—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6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20.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8.4%,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大文章:

(一)突出主导产业,做好支柱培育文章。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平罗县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突出精细化工产业,突破轻工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活性炭、轻工、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办特色工业、优势工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引导支持企业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上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衔接程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群和块状经济效应。

(二)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发展文章。企业是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沙湖纸业、兴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华、宝马化工、中钢公司、永威炭业、广华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天瑞公司2×5万kw和兴平盛元公司4×5万kw矸石自备电厂、宝塔石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对优势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县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区、市贴息补助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4家产值达10亿元、5家产值达5亿元、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促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狠抓载体建设,做好园区经营文章。立足发展园区工业和打造产业集群带,重点抓好全县工业园区的经营与管理,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和集中,着力把工业园区建成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工业发展的“特区”和产业培育的“孵化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一是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园区规模,积极扩大园区土地储备总量,缓解园区工业用地矛盾,满足新入园工业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依法、依约清理、回收园区内企业闲置土地和破产、倒闭企业占有土地,盘活园区闲置资产,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二是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个人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园区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三是灵活经营政策。坚持“谁引进,谁所有”原则,积极鼓励外地和乡镇引进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每年将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工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的技改扩能和产品开发,利用“极化效应”培育和强化园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其发挥“扩散效应”创造条件。

县域工业经济篇8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路径选择

1 推进工业化,加速现代化进程,必须对我国的城镇化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中国的城市化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其城市化也就有其特定的内涵。我国的城市发展受中国工业化落后于发达国家100―150年的影响,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城市发展的水平落后发达国家上百年。从1978年至2002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39.1%,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是世界同期城镇化平均速度的2倍多。研究表明,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从30%上升到70%,英国花了二百多年,到1850年左右才实现。美国从1820年到1920年间花了大约一百年时间。中国估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6%,要达到70%的目标,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因此,真正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将是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城市化有着自身规律和特点,大、中、小城市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其规模结构取决于历史条件、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集中的能力及其他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均城市化占地是1.23亩,去掉退耕还林面积也要0.8亩,按此计算,如果到2015年中国的非农业人口再增加3个亿,中国的城市化率也才能达到45%,耕地却要占掉2.5亿亩。所以,土地以及粮食供给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就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极大制约,为了减轻城市化与农业在土地资源上的矛盾,必然要走大城市化的道路,这就使中国城市的“容积率”水平比任何国家都高得多。容积率高就意味着高楼大厦多,而高层建筑每平方米消耗的钢材比一般性建筑要多出1/3。这就引发了钢材的供需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仅靠国内生产是不可能的。另外大城市的过度膨胀,也会出现城市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尤其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能力有限,主要靠发展大城市来实现人口转移和集中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路子,适度发展大城市,合理引导大城市规模扩张;坚持以现有中小城市扩张为主,遵循小城镇成长为小城市,小城市成长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的梯度成长的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加快县域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建制镇的发展,使之成为功能完善,实现人口集中的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2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理应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头戏。

很多实证分析表明,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是新世纪头二十年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小城镇已经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不少地区通过实践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如:北京的郊区城市化实践、广东的板块式城镇化、苏南中心城市圈发展模式等,在城镇化的发展实践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加快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拓宽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只靠政府一家投入就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必须发挥市场优势,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努力促使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健康稳步发展,不仅能解决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更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的收入越高,上海市2006年城镇化率为88.3%,居全国之首,上海农民的收入也居全国第一。

3 发展小城镇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不可能一样。因此,在我国推进城镇化,不能走一些国家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我国的城镇化要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注重发展小城镇,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城镇的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在城镇数量布局、城镇规模的把握、城镇功能的定位上,要严格按规划办事,不能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把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要注意发展小城镇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要创造条件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及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改进户籍制度,取消政策限制,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要把握好先有“市”后有“城”的顺序,以农产品加工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努力在小城镇形成有特色的符合当地生产力水平的支柱产业。要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努力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要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建立劳务市场、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安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努力为农民进城打工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和社会稳定的风险。要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陈吉元、韩俊等著.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县域工业经济篇9

一、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导向从总体上,我国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准确地说还是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题。如果说在进入新阶段以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还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那么进入新阶段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更多地来自农业和农村外部。目前非农收入已经占农民收入的50%左右,农民收入来源逐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已经越来越取决于工业和农业、城乡经济的相互关系。因此,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把着力点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之外。

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提高工业、服务业部门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而且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这种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难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还会增加农业和农户的市场风险。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从而也是最终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进入新阶段,要发展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济方式,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鼓励农民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户之间的相互联合,降低生产交易成本,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分享规模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

发展县域经济最重要和最迫切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从全国来看,经济大县强县,无不都是工业或服务业发达的县市。进入新阶段,推进工业化要改变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两张皮的状况。要看到,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发展空间已受到明显制约。特别是在入世后,迫于激烈市场竞争的压力,乡镇工业也强化了资本替代劳动的机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发展乡镇工业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如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运输业等;积极促进城乡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打破现有的阻碍城乡产业整合的管理模式,在规划、政策制订和实施上对城乡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和引导城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重组和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为县域经济工业化既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增大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只有继续推进工业化,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城镇化为支撑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又能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加

快城镇化进程,也应成为县域经济的重头戏。相对于城市已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而言,农村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造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应该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阶段,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要改变以前盲目追求“硬化、亮化、绿化”的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改变政府主导圈地造城搞建设的机制,实行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使小城镇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使农民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和效益,切实防止抽取农业和农村资源超前建设小城镇,这不仅从根本上不利于城镇化,还会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的恶化。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带动小城镇建设。要分别轻重缓急,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使之尽快完善功能,繁荣经济,发挥城乡经济结合部的作用,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已经不合时宜的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我国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东部地区可适应大都市圈和城镇体系发展的需要,推进城镇网络发展,中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中心镇和发展重点小城镇。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小城镇建设更不能急于求成,贪大求洋。

三、发展县域经济要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进入新阶段以前,县域经济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度创新的推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解放了农业生产潜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90年代初中期,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主要是乡镇企业崛起,有了农村办工业的制度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民从“多元化”经营中得到了单一农业经营模式难以得到的收益。

进入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同样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来源于思想解放,来源于社会实践。当前,县域经济制度创新又进入活跃期,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定单农业、农民户籍制度改革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等,这些领域的制度创新,必将带来生产力的新的解放。因此,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制度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必将促进新阶段县域经济的新发展。

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要更加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清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城乡商品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和城乡企业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重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 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县域工业经济篇10

##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县是民族贫困县,和兄弟县区一样,近年来面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县坚持改革方向,稳定现行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努力培育和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按照“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教学、卫生、生产、建设第一线”的总体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年来,我们共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余人,其中师范类毕业生===人,全部安排在教育战线,充实农村义务教师队伍。全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得到了妥善安置。同时,还从外县市引进安置大专以上优秀毕业生===人,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拓展思路,把毕业生就业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切实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一是成立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组织人事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和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教育局、人事局、财政局、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年度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始终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全县人才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将其列入了全县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年度重要议事日程。每年都适时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上对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为优秀毕业生,特别是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打开了就业的“绿色通道”,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平台,也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找到智力支持。如我县从毕业生中录用了几名规划、工程测绘、网络信息等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县城镇规划、工程评估、政府上网工程等工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机制。结合人事制度改革,我县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对毕业生就业的给予倾斜,为优秀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四是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措施来抓。作为贫困县,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十分不易,安置一个毕业生也非常困难。为此,我们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温暖工程”来抓。在安置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我们优先安置困难毕业生,为其家庭和本人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安置好这些毕业生就业,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深化改革,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第一,创造条件,引导并吸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坚决清退不合格的教师和代课教师,空出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近年来通过清退代课教师腾出岗位===多个,由大中专毕业生来补充。二是结合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减员分流工作的逐步深入,按照国务院国发[====]==号文件精神关于“新增人计划和自然减员及其它减员空出的岗位主要用于解决大中专毕业、干部等国家指令性、政策性优先安置人员的就业”的精神,近年来,我们从大学本科学生中择优录用了==多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今年还面向应往届 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考了==名公务员(现正在审核阶段),充实到了县直机关和各乡镇。此外,在社区建设中,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社区干部的竞聘,今年共在大中专毕业生中录用社区干部=名。

第二,拓宽渠道,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随着全国上下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鼓励,我县的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的重要渠道。为加大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力度,我们以劳动力市场为阵地,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招聘专场洽谈会,及时为民营企业提供人事人才服务,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我们致力于水电开发,并吸纳了==余名毕业生在水电行业中就业。同时,认真落实省市就业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工商、税收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和优惠,使自主创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另一条重要渠道。近年来,有==余名毕业生在县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在长沙、永州及桂林、张家界等地实现了就业。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安排毕业生就业。针对毕业生专业需求不平衡的情况,我们加强了宏观调控,将一些找不到专业对口部门接收的毕业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转行培训,充实到其他人才紧缺的行业中去,缓解人才供需矛盾。如我县====年来,从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名有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常规培训,然后充实到教育工作第一线,这样既解决了就业压力问题,又充实了教师队伍。

三、加强管理和服务,确保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