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和对策

时间:2022-07-07 10:36:28

审计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和对策

[摘要]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揭露问题、解决问题、长效机制和抵御风险等积极意义,通过推动“放管服”改革、动能转换、提质增效、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成果共享等作用机制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提出审计新作为有利于作用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审计;县域经济高质量;作用机制与对策

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审计机关是服务经济促进县域发展的宏观管理部门,围绕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布局,对经济发展发挥全面监管效能。反映并揭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党委政府宏观决策的参谋助手;坚持系统理念多层次、系统性总结审计成果,推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促进部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保持政令畅通,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实现动力变革;紧盯公共资产资金项目绩效达标,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变革;以此寻求最佳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本文研究国家审计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国家审计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揭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础的职能,督促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对县域经济的执行起到震慑作用。审计将重大改革任务推进、重要政策措施落实和重点项目进展作为审计范围和内容,在审计过程中揭示经济运行中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弊端,及时揭露权力运行中的弄虚作假、违纪违规、滥用职权等,经过查实举证进行专业评判行,并从发现的问题中寻找权力运行轨迹,以此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管理责任。以经济监督为基础职责,审计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实功能,对照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评价标准,对县域经济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研判,对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审核,以此对县域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外部监督力量和震慑作用。

(二)解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审计工作的重心和意义不仅仅是在于“查”,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只是手段,目的是提供审计服务。审计机关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进行“经济体检”,以小见大、查微知著,微观入手后宏观着眼经济发展,在宏观管理中特别是督促有效执行决策和促进决策不断完善中,可以起到独特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避免风险的目的。

(三)提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审计机关汇总单项审计结果形成总体审计评价,为县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大众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有关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有助于有关经济部门及社会大众了解报告所涉及时空范围内经济总的情况及发展态势,能够把握总体上存在问题的广度、程度及趋向,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负起履职尽责责任,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综合审计报告因涉及点多面广,有情况、有分析,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提出的审计建议,是一种后续跟踪服务,服务于各有关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政策、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审计机关通过保障重大改革任务推进、重要政策措施落实和重点项目进展,有效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长期发展。

(四)提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防控风险的能力

防范化解经济风险是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审计内嵌于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如财政、投资、政策、经责、民生、国企等经济全领域,对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是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是防控经济发展风险的重要保障。县域经济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能够防止权力滥用和经济行为失控,具有抗变异变形的经济防御功能。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风险也在增加。审计的全面、独立、专业监督,保证了国家审计能够及时识别风险、揭示重要的风险领域,提前预警重大经济风险,研究风险积累过程及成因,在源头及早化解不利因素,以保护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审计以其独有的专业性强、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等特点,从宏观和全局来分析问题,提出经济政策关联部门之间的协同衔接审计建议,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维护县域经济发展安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二、国家审计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推动“放管服”改革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政府简政放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通过市场手段将土地、资本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流向优质企业,政府创新监管方式,助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放管服”改革审计通过政策跟踪,从体制、机制、制度改革运行的重要事项中,揭示改革过程中工作推进缓慢、政策目标未实现;因组织领导弱化、监管方式陈旧等原因导致的重点领域风险管控不力;因服务意识不强、职责职能履行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的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低下等“放管服”改革过程中的堵点,针对性提出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解决“放管服”改革的难点,更好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府职能持续转变、市场主体持续激活。

(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关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对传统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深化改革,包括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动能转换技术、动能转换产业。新旧动能审计定位于传统的产业改造升级、技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项目推进等新旧转换重大工程进行审计,站在加快培育“四新”经济体系的全局高度,找准问题症结,提出针对性建议,深化推进改革破题,推动精准确立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规则体系;通过审计督促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坚决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决策部署,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落细,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财政资金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政政策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放大效应。审计对财政大帐每年必审,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到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特别是绩效审计,围绕“政策—项目—资金”的顺向思路研究审计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实施后再沿着“资金—项目—政策”逆向思路分析提炼问题根源、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种审计模式提高资源资金配置效率,发挥财政政策更大的效益,因此审计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监控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安排、项目审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减少地方政府的投资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损失浪费等问题,能够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通过监控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和目标设置合理科学,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高效发展。

(四)推动绿色生态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县域经济才能高质量发展。跟踪污染防治政策落实情况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按照“政策、资金、项目、责任、绩效”五位一体审计思路,聚焦“数据分析、资料审核、实地调查”三环节,对污染防治项目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拨付分配使用、工程实施绩效和政策目标落实情况的进行审计,科学研判开展污染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揭示问题,确保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通过审计,推动解决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保领域的问题,引导领导干部稳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力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统筹经济责任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以生态保护为导向,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现状与趋势,查实问题分清责任整改到位,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谋事干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促进绿色发展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五)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的必然要求。审计署制定《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各级审计局机关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发现问题建言献策,提出审计意见,为乡村振兴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监督检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监督检查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是否存在互相推诿、扭曲政策内容、执行政策有偏差等问题,促进政令畅通。监督检查资金安全和项目管理,跟踪审计各项任务精准落实,重点查处惠农补贴“一卡通”管理中存在的骗取套取、侵占挪用等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群众身边的贪污私分、失职渎职腐败与作风问题,涉农项目实施中的高估冒算、利益输送等问题,维护涉农资金安全绩效,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促进各项乡村全面振兴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不断完善。

(六)推动成果共享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审计对与人民群众利益最为密切的民生资金、项目和政策进行的监督,包括扶贫、“三农”、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教育、医疗、救灾等资金、项目和政策,实现县域层面的经济成果共享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审计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责任型政府;二是合理分配县域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三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提升国家审计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经济利益守护意识融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利益的守护者,应主动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格局,立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视野,积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新突破提供坚实保障。要准确把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审计发展规律。坚持目标方向、问题导向、结果动向相统一,站在讲政治、利大局的视角反观审计、实施审计,以跟踪审计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贯彻落实为抓手,将经济发展的大主题转化为审计目标的小切口,点面融合分析总结,量化深化审计效果。还要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全面客观看待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错误,分辨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探索实践与以权谋私、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细则,保护支持新兴事物以利于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强化协同共促意识畅通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审计要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经济发展大局的眼光看待审计作用,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审计的使命,不断丰富体制、政策制定等层面的协同推进方式方法。要进一步发挥跟踪审计关口前移、介入及时、全程监控、内容深广、及时预警的优势,及时查明政策和决策的落实情况,为党委政府提供客观、翔实、可靠的信息,不断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在过程控制、信息反馈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在坚持事后审计、事中监督的同时,积极向事前决策阶段渗透,促进各项决策部署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三)强化研究型审计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

审计要履行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责,立足微观、着眼宏观,把审计事项置于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分析,把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放在改革发展大局下进行审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从更深层次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审计人员要强化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不仅要有查核问题的能力,还要做分析研究的高手,“跳出区域谋全局”从体制上分析原因,“跳出单位看行业”从机制上找根源,“跳出个案找规律”从制度上找办法,从深化改革、提高绩效、强化管理多维度提高审计建议可操作水平,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审计成效。

(四)强化审计整改打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一公里

做好审计整改是国家的改革决策部署,能够进一步保护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审计—整改—规范—提高”主线,推动标本兼治,实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审计结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分类整改,对于整改难度小的问题能做到立行立改;对于整改难度大的问题,基本能明确时间节点,制定相关的整改计划,稳步按整改计划推进整改;对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能按照审计建议出台或修订相关文件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以高质量的整改成效更好地保障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5(9):64-67.

[2]朱清.把握审计“经济体检”新要求促进青海高质量发展[J].审计观察,2019(5):68-71.

作者:赵树青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