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5:30

审计案例论文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1

根据有关要求,不含B股的境内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在经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时,还须经境外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截止2000年底,在沪深两市中,除含有B股的上市公司外,银行类上市公司只有三家,即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从这三家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来看,许多报表项目存在较大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报表项目的数据作比较,其差异状况如表一。根据表一的数据,可以将境内外审计差异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财务状况方面的差异:(1)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总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2)负债差异。除民生银行没有负债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期末负债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0.4%;(3)股东权益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股东权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5%;(4)每股净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每股净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4%。

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除发展银行没有每股收益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29.6%。

3.现金流量方面的差异:(1)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除浦发银行没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都有该方面的差异,且其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118.6%;(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三家上市银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276%。

不难看出,上述境内外审计差异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其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对于基数较大的指标,其相对差异较小但其绝对差异较大,而对于基数较小的指标,其绝对差异较小但其相对差异较大;二是其差异又都是同向的,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由此,如果会计信息没有审计比较,上述差异特征就显现不出来,那么,会计信息的单向虚增或虚减就不易被发觉,其危害性不可小视。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尽管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公司和大银行都聘请了“五大”国际会计公司进行审计,但其审计所遵循的是当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公司和银行在收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后不久,其持续经营假设就受到严峻的挑战,不是被重组就是被清算。如果当地政府要求国际会计公司在审计过程中,除遵循当地法定审计要求外,再增加按照国际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审计差异的补充资料,则会使审计更加深入。这对于揭示企业或银行潜在的财务危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管理当局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也以境内上市金融类公司作为试点。然而,揭示差异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缩小或消除差异。

二、差异的主因:会计估计差异

会计信息境内外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另一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对于前者,只有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来消除;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提高会计及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或估计水平来缩小。客观地说,上述三家银行都存在着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和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可我们的问题是,造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会计准则设计上的差异,还是会计准则运行差异?经过分析,不难发现:

第一,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是由于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末余额差异和本期计提差异所引起的。而按照财政部《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财会[2000]20号,以下简称“20号文件”)的规定,上市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核销和风险认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

“20号文件”中规定,贷款呆账准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计提。合理计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的提取方法,另一是合理的提取比例。对于前者,文件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这一规定已经改变了原来按期限法(一逾两呆)提取呆账准备的做法;对于后者,文件规定不再按统一的比例计提。上市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同时要求上市银行采用追溯调整法来消化不良资产。而所有这些规定与国际惯例完全吻合,有鉴于此,如果说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存有差异的话,这只是实务操作中的判断或估计差异,是由于国内外银行会计人员的分类和比例判断标准不同所致,而不属于会计准则设计或本身的问题。由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上市银行提取呆账准备的合理性作出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通过对三家上市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境内外审计比较,发现国内外职业判断的差异比较大,无论是期初、本期和期末呆账准备金,其境内审计数都远远小于其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分别为106.7%、84.9%和103.8%。有关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具体差异见表二。

我们知道,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初余额和本期计提数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利润总额和资产构成。从上表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在2000年度提取一般准备金后,呆账准备金金额达到4.70亿元,高于会计人员按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法测算应提取的呆账准备金3.40亿元,因此2000年度不再另行提取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认为:基于稳健原则,应在报告期期初增加计提呆账准备6.05亿元,报告期内增加计提呆账准备3.25亿元。由此造成境外审计的年度利润总额比境内审计的利润总额少3.25亿元。浦发银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境内审计师按五级分类测算后,仅计提3.02亿元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则认为应计提4.92亿元。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相比,深圳发展银行则足额提取了呆账准备金,境内外审计结果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该项会计政策而产生的追溯调整,境内外审计的差异较大,境外审计师认为年初应增加呆账准备金10.43亿元,构成了境内外审计师对净资产审计数的主要差异。由此可见,尽管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纳了贷款的五级分类法,但是由于银行会计人员判断五级分类的标准,以及按五级分类标准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的比例不同,导致境内外审计的巨大差异。

第二,上市银行现金净流量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国内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没有实质差别。

勿庸置疑,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于现金的定义一般不会产生异议;对于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除赞同一般公认的“期限短、流动性强的投资”外,还认为其应是“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我国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虽与IASC基本一致,但只对“期限短”作了明确解释,对其他三个条件只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这很可能导致企业或银行主观臆断或无所适从,甚至通过“适当判断”来谋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从而带来新的报表粉饰问题。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对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确定标准的权威性规定,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是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上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构成范围的会计政策披露。深圳发展对现金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对现金等价物给出了“现金等价物是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很低的投资及存放于中央银行可运作之款项”。浦发银行虽然没有在附注中披露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会计政策,但以表下注解的方式说明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范围,它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备付金。与之相对应,境外审计师则认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存款余额、低于三个月的拆放同业和低于三个月的存放同业组成。不难看出,境内外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差异,是导致现金净流量审计差异的原因所在。

因此,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结果的差异,不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而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主要是由于境内和境外审计师对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不同造成的,属于会计估计的差异。

三、缩小差异的对策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审计报告的境内外审计差异是巨大的。不难设想,沪深非银行上市公司的境内外审计差异究竟有多大。面对目前的现状,千万不可小视,更不能听之任之,当务之急是怎样去缩小会计估计的境内外差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审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重视,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业务素质、案例选用、考核办法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审计基础课程是建立在许多专业知识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性。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审计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重视和接受。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审计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好的一系列案例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审计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从审计教师方面看: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

大多数中青年审计教师都是学校的专业教学骨干,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专业知识较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他们在审计教学中虽然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了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从案例选用方面看:审计基础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难以满足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

(一)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教材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是来自国外的典型案例,很难与我国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也难把审计案例所反映的审计实务与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审计基础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一些教材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从考核评价学生方式看:形式单一、简单片面

传统的审计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是“老师出题,学生背诵”,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老师改卷评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后,有的教师仍然沿用这种传统考核办法,没有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力求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审计教学效果。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1、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术研讨等,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主动参加审计师和会计师全国考试,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审计教师还应当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案例的设计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案例即能融会相关审计理论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我们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在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案例不需特别典型,但要和即将讲解的内容密切相联。

(2)在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案例不要求综合典型,但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实用性强。

3、在课后运用一些大型的、典型综合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这类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在会计执业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综合性强的案例都可选用。学生讨论分析这类案例,可以拓展视野,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加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

1、理论测试。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仍通过开卷或闭卷笔试考试,老师出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来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2、课堂讨论。每一次进行课堂讨论前,都要求学生事前预习某一案例,根据所要讨论的问题写一份书面的讨论提纲,以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并避免学生在讨论中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和效果。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由小组组长记录每位成员的基本观点、讨论的要点、发言的内容等,教师则在讨论中起着主持、组织的作用。讨论结束,每位成员就自己讨论的问题及得到的启发或结论写一份简单的总结报告。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撰写一份审计报告。课程学习结束,教师准备一个较典型的审计案例,要求学生就案例中给出的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按照审计报告所固有的写作格式,写出一份审计报告,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撰写审计报告是审计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检验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审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代替课堂讲授的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社会实践教学

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掌握了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审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重视,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业务素质、案例选用、考核办法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审计基础课程是建立在许多专业知识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性。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公式化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审计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重视和接受。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审计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好的一系列案例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审计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从审计教师方面看: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

大多数中青年审计教师都是学校的专业教学骨干,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专业知识较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他们在审计教学中虽然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了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从案例选用方面看:审计基础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难以满足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

(一)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教材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是来自国外的典型案例,很难与我国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也难把审计案例所反映的审计实务与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审计基础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一些教材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从考核评价学生方式看:形式单一、简单片面

传统的审计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是“老师出题,学生背诵”,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老师改卷评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后,有的教师仍然沿用这种传统考核办法,没有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力求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审计教学效果。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1、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术研讨等,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主动参加审计师和会计师全国考试,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3、审计教师还应当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案例的设计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案例即能融会相关审计理论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我们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在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案例不需特别典型,但要和即将讲解的内容密切相联。

(2)在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案例不要求综合典型,但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实用性强。

3、在课后运用一些大型的、典型综合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这类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在会计执业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综合性强的案例都可选用。学生讨论分析这类案例,可以拓展视野,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加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

1、理论测试。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仍通过开卷或闭卷笔试考试,老师出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来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

2、课堂讨论。每一次进行课堂讨论前,都要求学生事前预习某一案例,根据所要讨论的问题写一份书面的讨论提纲,以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并避免学生在讨论中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和效果。在分组讨论过程中,由小组组长记录每位成员的基本观点、讨论的要点、发言的内容等,教师则在讨论中起着主持、组织的作用。讨论结束,每位成员就自己讨论的问题及得到的启发或结论写一份简单的总结报告。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撰写一份审计报告。课程学习结束,教师准备一个较典型的审计案例,要求学生就案例中给出的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按照审计报告所固有的写作格式,写出一份审计报告,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撰写审计报告是审计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检验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审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代替课堂讲授的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社会实践教学

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掌握了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4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不断冲击着我国的证券市场,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也引起了社会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极大关注。如何对舞弊进行审计,已成为审计界的一个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舞弊审计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以美国和加拿大为首的西方国家异军突起,并完成从传统审计查错纠弊的职能到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别的转变。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指出,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主要包括:(一)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二)侵占资产;(三)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四)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五)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可以看到,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舞弊的定义与美国会计界对职业舞弊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挪用财产和贪污腐败都是侵占资产的具体方式,“虚假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采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中所指出的(一)、(三)、(四)以及(五)这四种方式。

我们知道,舞弊审计是为防止、识别和用文件证明贪污、盗窃、欺诈、腐败这类舞弊行为而进行的审计活动,与财务审计关注各种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不同,舞弊审计需要更多的思维形式而不是常规的技术方法,它重点放在研究和分析例外、古怪的事,以及会计违规事项和行为结构上,而不是放在对会计报表的错误和遗漏上。舞弊审计人员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中,而不是从审计教科书或上年的工作底稿中学到的。因此,对于舞弊进行审计就要采取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不同的方法,很多在财务审计中适用的方法在舞弊审计中却不适用。

舞弊审计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激励审计人员有意识地去查询和预防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地舞弊审计人员,就要了解舞弊人员的思维方式,舞弊审计人员头脑里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检查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是否遵循会计标准和审计准则,而是要思考“在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中,哪个是最薄弱环节,哪些人会利用这些环节,哪个环节最容易诱发舞弊行为等。

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关注那些容易引发舞弊的会计“信号”,比如一些非常交易事项,像非主营业务占公司业绩主导地位的事项、非货币性交易、关联交易、复杂股权控制关系等事项。另外某些会计变更、资产重组涉及诉讼纠纷等重要会计事项以及经营出现危急的事项也是舞弊行为经常发生的地方,应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

在舞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心态:怀疑、谨慎。在关注每一个审计环节时都要假定它是有问题的,存在着舞弊行为。然后要搜集容易产生舞弊风险的信息。比如,询问公司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关键管理人员;有效运用分析性程序识别、评估造成舞弊风险的因素等。

1、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并将其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职业怀疑主义”观点是由美国SAS第99号提出的,它为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职业谨慎这一概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第99号首先假设不同层次上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包括共谋、违反内部控制的规定等,并要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它要求审计舞弊必须先了解舞弊环境及特征,强调计划阶段审计小组就应集中讨论和思考舞弊可能会怎样发生及会在哪发生,促使其对潜在的舞弊保持更高的警觉,以共享审计经验,共同提高发现舞弊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全过程保持职业谨慎,获取必要信息,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每个项目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应首先思考是否有舞弊的嫌疑,不能推测管理层是诚实可信的。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造假成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业绩都不可信,都存在粉饰报表嫌疑。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怀疑精神,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是公允的,就应认为其不能公允反映企业情况,存在舞弊嫌疑。

审计人员不仅应了解会计审计问题,对于客户的营业性质与风险及交易的经济实质,也必须彻底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好奇心及敏锐的观察力,对于看似无关的问题或线索,能锲而不舍。

2、充分关注审计风险点,并借助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进行评价。审计风险点对注册会计师起着提示和导向作用,因此,精心设计并有效制定审计风险点,对审计人员发现舞弊起着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点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宏观政策、法律限制等方面的因素。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应能识别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信号。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将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根源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该准则建议注册会计师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上,这些条件可以归纳为:压力、机会和借口。当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很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3、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对企业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从对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来发现舞弊的存在。

从审计角度分析,舞弊的存在与发生,说明被审单位组织管理上有漏洞,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实施舞弊审计时,需考虑并注意对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以及相应地检查和评价经营业务的各个部门可能暴露的风险,来发现舞弊。为此,审计人员应确定被审单位是否建立了现实的企业目标,是否有书面政策以说明具体的规则及在发现违规行为时应采取的行动,是否建立和保持了恰当的授权政策,是否已制定了用以控制一些活动和保护资产的政策与程序及其机制,是否具有为管理层提供足够、可靠信息的通讯渠道,是否具备能够保证控制的控制环境,是否需要提出一些协助防止舞弊的建议等。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案例;审计教学

一、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实务。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普遍感觉审计学课程难教,尤其是审计基本理论,而学生则普遍反映难学、枯燥,其主要原因有:

(一)审计基本理论的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

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条文多,而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的东西零星分散,不系统。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以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

(二)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多、内容深

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太多,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审计基本理论涵盖的内容不仅广而且深,如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把握,对审计重要性高低的评估和对可接受审计风险大小的确认、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等,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不少审计概念和理论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其语言表述不太符合中文习惯,更难理解。

(三)审计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材中审计基本理论,多是说理性的,很多内容是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条文,内容枯燥、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的意义

通过案例学习财经类课程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审计案例应用于审计基本理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局面,给枯燥的理论增加了鲜活的背景和情节,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提高认知及感悟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基本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案情、有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认真研究案例,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建立教学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审计实际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进行分析、筛选、改编和更新,使之典型化和系统化,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在案例讨论中灵活指挥,从而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审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审计案例

根据多年的审计教学和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笔者在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精心搜集和编写了若干审计案例(见表1),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真实案例

这一类审计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笔者选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起诉德勤的案例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使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还选择了张洪涛猝死的案例、河北邯郸农行被盗的案例、贪污犯胡建军的案例等。这些案例虽算不上经典,但曾引起媒体轰动或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引起学生对审计理论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虚构案例

这一类案例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这些虚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四、应用审计案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为优秀。笔者的体会是,要实施好这种教学,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根据审计基本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发挥各自优势。

(二)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准备丰富、适用的案例资料,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案例教学时间,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考核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李小惠.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0(4).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6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下简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日常工作的新业务,成为审计理论界、教育界与实务界研究的新领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热点。截至2018年11月17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其研究已发展5年。在中国知网(CNKI),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篇名”搜索、高级搜索,分别有352篇、342篇文章。笔者使用文献研究法、分类比较法、分层分析法等查阅前述文章,研究后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可概括为:从无到有,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单项研究到综合研究,从专业新闻、学术会议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审计研究与审计实务开始相互影响、促进。

二、述评文献回顾

2015年,伴随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成果日渐增多,文献研究综述或者相关专业会议述评开始出现。截至2018年11月17日,文献研究综述或者专业会议述评文章11篇,主要文献如下:张爱民[1]根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信息,分析2014年我国审计机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征和难题,提出了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若干建议。牛彦绍[2]梳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张婷[3]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的不足,从制度规范、审计方法创新、重视审计案例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林进添[4]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90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发表年度、来源等进行分析,提出“通力合作、学科融合、细化主题、凝练经验、提升水平”等建议。陶宇[5]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要性、概念、主体,提出述评和展望。仵文霞、杨荣美[6]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伍彬、伍中信[7]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和综合的讨论内容较丰富,涉及面较广,对具体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结果应用及责任追究机制探讨不足。王娟[8]从资源审计、环境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责任界定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郭旭[9]对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合作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交流会情况进行了会议综述。马志娟等[10]对2017年资源环境审计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进行了会议综述。

三、研究文献概况

(一)总体数量与年度分布。在中国知网(CNKI),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篇名”,不作其他任何限制,分别进行搜索、高级搜索,依次有352篇、342篇文章。审阅每篇文章的标题、内容、发表时间和文章载体,删除同一作者在不同刊物重复发表的文章以及2013年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新闻报道后,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每年文章数量依次分别为30篇、42篇、81篇、97篇、85篇,共335篇。因此,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成果稳中有进。(二)基金资助情况。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级审计机关基金项目等支持。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章335篇,其中72篇文章得到一个或者多个基金项目的支持,占全部文章数量的21.49%。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受到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章数量依次分别是4篇、6篇、26篇、19篇、17篇。各类、各级基金项目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支持力度相对稳定。

四、研究主体

(一)研究者(作者)合作信息。表明作者合作情况的指标,通常有著者合作度、合著率、篇均作者数等。著者合作度是指在一定的论文集合中合著文章与单作者论文的比例;合著率主要是指在一定时域内,某期刊、某学科多著者论文数与总论文数之比;篇均作者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期刊、某学科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335篇文章成为本课题研究总体,其中,101篇文章是2人或3人及其以上的作者合著。根据文献研究法,合作度和篇均作者数反映作者合作程度,根据前述数据信息,计算出总体的著者合作度为43.16%,篇均作者数(文献单元作者系数)为1.40。1人作者(独著)的文章有234篇,占比69.85%;2人作者(2人合著)文章篇数为75篇,合著率为22.39%;3人及其以上作者(3人及其以上合著)文章篇数为26篇,合著率为7.76%。研究表明,5年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主要以1人作者为主,合作研究有待深化。与林进添[4]2015年研究数据相比,指标数据呈下降趋势。相关信息见表1、表2。(二)研究者(作者)身份信息。高校教师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情有独钟,并保持稳定。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文章研究者(作者)所在单位约40%~45%集中于高校,该指标在2017年下降到34%,2018年又恢复至约40%。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审计学会、审计科研所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热度有一定波动,呈下降趋势,除2016年、2017年外,2015年、2018年均比2014年下降约一半。其他单位人员或者审计、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热情高涨。2014年初至2018年11月17日,文章作者数量已从2014年度的16.67%升至2018年度的35.29%,增加一倍多。

五、研究领域或对象

(一)研究领域或对象分布状态。1.研究结果。根据在中国知网(CNKI)搜集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课题研究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涉及多个领域或对象,主要分布状态如下。(1)主要研究领域或对象。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础理论或者概念,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政策制度及其解读或探讨、对策,均约占文章总数的30%。(2)次要研究领域或对象。以案例或者审计实务为基础开展研究,研究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审计模式、方式方法、审计机关领导讲话或新闻报道、文献研究综述或会议述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其比率分别是12.54%、8.96%、8.36%、3.58%、3.28%、1.79%。(3)研究接近空白领域或对象。本课题的研究数据显示,湿地、土地、大气、水环境、水资源、森林、草原、矿业、海洋等专项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章之和,仅仅占文章总数的2.39%。特别是大气、水环境、草原、海洋4个专项审计领域,研究文章极少。与海洋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文章,主要有商思争[11]2018年撰写的《大数据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讨———以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例》和商思争[12]2017年撰写的《领导干部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及相关表格设计———以连云港海域为例》。2.相关述评。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国有资源实行审计全覆盖,国有资源审计全覆盖的对象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岸、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基于此,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存在不足或者空白,不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利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有效开展。建议审计理论与实务界集中力量,填补研究空白,服务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实务工作需要。(二)研究领域或对象涉及的行政区域、层级。1.研究结果。截至2018年11月17日,有34篇文章研究涉及不同层次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占文章总数的10.15%。其中,研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办)四级行政区域的文章数量分别有11篇、13篇、9篇、1篇。基于此,研究地区(省辖市)层级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章最多,研究省级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次之,研究县(区)级行政区域的位列第三。研究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文章较少,仅有1篇。目前,尚未发现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者以自然资源资产天然分布区域(流域)的相关研究成果。2.相关述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以省、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审计试点开始。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浙江省湖州市、湖南省娄底市、贵州省赤水市、陕西省延安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此后,在北京市怀柔区、天津市蓟县、河北省开始审计试点。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标志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大多数自然资源、资产有其自身鲜明特点,分布多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的通知》(厅字〔2017〕39号),决定自2018年起,在全国县级及以上审计机关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我国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行政区域大小、不同层级,必然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其研究,既要审计领导干部宏观决策科学性,又要着眼于审计基层领导干部执行有效性,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因其自身天然因素客观流动,有可能跨越一定行政区域。因此,审计机关特别是省级审计机关以及国家审计署开展跨区域、跨流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必然。基于此,充分做好相关研究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同时,国家方针、政策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预期效果,三分部署、七分执行。目前,我国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的职责众多,但权限相对较小,落实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用、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的重心往往在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甚至村(居)层级。因此,亟需开展乡镇(街道办)党委政府以及村(居)层级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探索研究。

六、研究成果载体与引用

(一)选取的研究成果载体。本课题研究选取财经类、自然资源资产类、环境保护类核心期刊或者报纸、高校学报、硕士论文、非专业报纸、专业学术研讨会(论坛)为文章具体载体。除此之外,作为非财经专业期刊和其他专业期刊,研究设计涉及具体的期刊名称如下:审计研究、会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中国审计报、中国内部审计、中国环境监察、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测绘技术装备、测绘、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中国测绘、中国注册会计师、高校学报、审计月刊、会计之友、财会通讯、财会月刊,其他财经期刊、其他专业期刊,硕士论文,报纸、学术研讨会(论坛)。(二)研究成果的发表载体。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335篇研究成果发表载体的情况如下。研究成果的发表载体主要是其他财经专业期刊(占38.21%)和其他专业期刊(占13.43%),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硕士毕业论文共有33篇,占全部文章的9.85%,位于第三。在《中国审计报》发表的文章29篇,占8.66%,位于第四。在《审计月刊》发表的文章23篇,占6.8%,位于第五。在《审计研究》发表的文章15篇,占4.5%,位于第六。在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15篇,占4.48%,位于第七。在《会计之友》发表的文章8篇,占2.39%,位于第八。(三)研究成果的引用。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2014年度研究成果(有效文章30篇),被引用近1100次。至今仍未被超越,充分显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早期研究者拥有较高审计理论水平。2014年第5期《审计研究》,蔡春、毕铭悦[13]撰写的《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被引用210多次,下载6800多次,被引用数量位居第一,约占全部被引用量的20%。

七、硕士、博士研究成果专题

(一)总体情况。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尚未发现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但有33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2015年,有2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启硕士毕业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分别是内蒙古大学硕士余静[14]研究撰写的《内蒙古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程月晴[15]研究撰写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16年,有3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硕士毕业论文,作者单位分别是山西财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2018年分别为16篇、12篇。其中,2017年、2018年,南京审计大学共有8位硕士毕业生撰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南京审计大学是高校硕士毕业生撰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最多的高校。(二)研究内容。1.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础理论或者相关概念。内蒙古大学余静[14]主要研究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及如何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范围,如何界定责任划分,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和途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刘阳[16]介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意义、相关概念及其与环境审计的关系,并以J省N市为例进行分析。南京审计大学张艳[17]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主体、对象、内容、方法等。南京审计大学夏廷振[18]针对当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建议,涉及确定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重点内容、审计目标的推进及审计项目整合方面。江西财经大学王佳伟[19]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阐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重点以及相关审计制度方面的特征及审计案例。2.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程月晴[15]等多位硕士毕业论文均系统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部分作者结合案例或者理论研究,提及评价指标及其指标研究。3.审计案例或以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务为基础开展研究。岳晶晶[20]结合B区开展的领导干部水资源离任审计试点项目所采取的措施,综合现有文献相关研究,针对思想意识、政策制度、实践操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张晓云[21]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运用案例研究法,结合XA市审计局案例,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制定生态红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终身问责制等。4.其他相关研究林一川[22]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法律制度构建,视角独特,提出自然资产资源离任审计法律制度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审计法律关系主体、审计法律关系客体、审计法律目标等法学理论框架内容。刘露[23]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理论及报表编制理论依据等,以W市水务局局长离任审计为例探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运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三)研究方法。综合前述研究成果,发现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研究与理论规范研究相结合。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归纳分析、演绎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本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四)研究成果引用。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截至2018年11月17日,硕士毕业论文具有一定深度,被其他研究者引用,体现了硕士生和指导教师研究水平。2015年,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程月晴[14]研究撰写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用19次。2015年,内蒙古大学硕士余静[13]研究撰写的《内蒙古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研究》,被引用9次。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荀超群[24]研究撰写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被引用11次。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均被引用2次。2016年兰州财经大学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研究撰写的毕业论文各被引用1次。其他高校的硕士毕业生论文暂未得到引用。详细信息见表3。(五)研究主体学位类型。1.授予的学位类型。本课题研究发现,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的学位类型不同,甚至跨学科门类。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的学位主要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会计专业硕士(MPAcc)、审计专业硕士(MAud)、法学硕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L)、公共管理硕士(MPA)。2.授予的学位数量分析。2015年至2018年,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被授予学位人数为33位。其中,公共管理硕士4位,工商管理硕士2位,法学硕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位,会计专业硕士或会计学硕士12位,审计专业硕士14位。数据显示,会计专业硕士或会计学硕士、审计专业硕士占被授予学位总量的78.87%。其中,审计专业硕士学位占42.42%,会计专业硕士或者会计学硕士占36.36%。

八、研究结论与建议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7

根据2012年全省审计科研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经研究,确定我市2012年度审计科研计划如下,请有关单位和人员认真组织,及时结题,并按时将课题论文及相关资料报送到市局综合科。

一、本级预算执行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务研究。本课题作为我市今年向省厅重点申报的科研项目,拟从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审计监督的重点、审计发现问题以及典型案例与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市局业务科和各县(市、区)参与实施,课题论文题目可自定。每县(市、区)审计局提供1篇科研论文。由市局财金科负责组织,并形成课题论文(文字篇幅以10000字为限)向省厅报送。县(市、区)报送的课题论文参加全市审计科研论文评选。10月份以前完成。

二、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由市局经济责任审计一科组织实施,县(市、区)审计局参与。拟从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规范化、对被审计对象如何进行科学评价、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市局经济责任审计一科最后形成1篇内容完整、具有一定指导性和操作性、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论文。10月份以前完成。

三、征集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由市局信息中心负责实施,并形成一条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各县(市、区)要以此为契机,在大力开推广AO应用审计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组织提供。市局信息中心要与省厅保持经常联系,在搞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县(市、区)审计局的指导。有关工作要求仍按去年规定执行。

四、开展审计学术交流。由市局综合科负责实施。拟在今年四季度初,召开一次全市审计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以上述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实务和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为主要内容,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按交流内容分别选出优秀审计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具体形式和时间另行通知。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8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助性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9

一、以抓内审队伍建设为载体,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开展内审同步项目,提高内审业务水平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内审建设性作用。

我们今年组织各镇街内审机构同步开展了全区公立卫生院2008年度财务收支与收费情况审计调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统一工作方案、先行试点审计、审前业务培训、审中交流补缺、统一汇总分析的组织实施方式,对基层内审人员起到了较好的岗位练兵作用,提高了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促进提高了内审质量。审计结果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区委书记、区长和分管区长分别在综合报告、卫生院“收支两条线”试点情况报告与卫生院消防安全隐患专报上作出批示,要求区卫生局认真采纳,研究分析卫生院存在的问题,以改革的思路,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对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的经验认真总结,加大推广力度,对镇街卫生院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抓紧整改。促使了卫生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起草并向区政府提交了《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等四项制度,并上报了建立药品统一采购配送平台的实施方案,为下一步推进卫生院的改革、改善医政、医患关系提供了决策依据,充分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在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配合下,向审计署上报了计算机AO案例。

二是组织举办培训班,提高内审人员的技能与水平。

针对目前我区各镇街投资项目较多,审计任务重、要求高,而基层单位建设项目审计缺乏经验、管理薄弱的现状,经年初征求各镇街意见,向市审计局申请承办了市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培训班,联系邀请了招标办、审价中心等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就招投标程序和法规,工程造价控制和审价管理,建设项目审计中的问题和关注点等进行阐释和分析,受到基层内审人员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通过案例演示、建立台账制度,引导促进内审实践工作。

2011年按镇街、机关、企业分类分次召集会议,选择有特色的案例,请有亲身实践经验的内审人员演示讲解,满足内审人员借鉴兄弟单位实践经验的要求,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根据会员单位的特定需求,牵线搭桥,帮助联系相互学习。

同时通过建立内审台账制度,对内审日常工作、内审项目以及内审成果的收集整理,形成内审台账,促进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是利用多种载体,加强内审宣传交流。

2011年编印《内部审计》杂志2期,创刊编印《内审信息》4期,发出信息简报报导38篇其中会员单位提供8篇,被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与网站刊登35篇次。为各镇街、部门和企业及时沟通信息,加强内审人员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我区各单位内审工作共同发展。同时,今年恰逢省内审工作规定出台,我们利用网站、刊物等形式,在各种培训、会议等场合多次宣传省内审规定。在8月承办的我区以镇街内审负责人参加为主的市建设项目审计培训班上,9月、11月分别举行的企业、机关部门片组会上,都专题解读了省内审规定,要求内审人员依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五是修改完善制度,进一步深化内审考核。

修改完善考核内容。今年年初根据会员单位的意见建议,相应修订了区内审考核制度中评分标准,在简化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基础与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考核力度;强化了对内审专职人员、内审工作台账及内审成果利用等方面的考核力度。使考核更有利于引导的内审工作符合新的发展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各镇街、有关部门、有关企业的考核自评与汇总工作。

二、创新工作方法,做到“目标、任务、责任”三个早落实,较好完成上级任务。

一是为提升我区内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今年主要围绕“内审工作在全省、全市保领先”的目标,在年初召开的全区内审工作会议上,落实“做优秀项目,写优秀论文,编优秀案例,出优秀调研课题”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片组、每个单位、每个人员身上,给内审人员充分的时间准备,沉下心来思考,在工作中及时总结,工作节奏紧凑而不忙乱,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报送的项目、论文、案例水平都比往年有了较大的提高,数量也较多。当年共收到28个项目档案、30篇论文经验材料、15个案例;向上级报送内审项目5个,推荐内审论文14篇,案例10个,经验材料11篇;现已知2个获得省优秀与表彰项目,2个市优秀项目,经验材料100%采纳,省采纳2篇,市采纳9篇,课题论文与案例暂还没有评选结果。

二是根据省市年初的培训计划,做好各单位的内审培训报名、联系、组织工作。当年共有230多人次报名参加中国内审协会、省内审协会、市内审协会的19期培训班。其中:19人次参加了中国内审协会的培训4期,91人次参加省内审协会的培训10期,95人次参加市内审协会的培训5期。报名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的人员有20多人。

三是及时组织开展省市内审调查工作。根据省厅、市局要求,自2011年11月到2012年3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调查。我们根据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发放调查表近100份,采取实地调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展开了此项工作。

2012年内审工作思路

2012年我们内审工作将以深入贯彻落实《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为契机,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提升内审成果,促进内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积极主动开展内审指导服务工作,提升内审为经济发展与领导决策服务的能力,打造内审品牌,更好地发挥内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一、加强队伍建设,突出人才培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内审人员队伍,是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一是建立内审人才库。针对目前内审人才普遍缺乏,企业内审人员流动较频繁的现象,结合本次省市调查,逐步建立我区内审人才库,以较全面地掌握我区内审人员结构、业务素质、执业状态等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打下基础。二是对暂时没有条件配备专职内审人员的单位,指导帮助单位有目标性地培养内审人员,促进单位增强内审人才意识,为今后内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技术创新审计;文献计量;企业创新;审计技术创新

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重要分支,自提出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技术创新审计的应用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理论研究即技术创新审计模型于20世纪80年代由伦敦商学院提出。许多国家的政府、各类民间协会组织或是独立第三方咨询公司以技术创新审计为工具,为企业的创新情况提供服务,协助企业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审计作为新兴的创新管理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采纳,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均采用不同的审计工具对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审计,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额及创新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创新经济快速有效发展。英国已经尝试以政府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审计服务。而创新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2005年,创新首次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中央提出应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自此,创新已经贯穿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技术创新审计结合传统审计的基本方法、专业特点,兼具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帮助企业识别自身的创新能力、评估创新绩效,准确定位企业的创新需求,并提供改进建议,使企业了解创新的同时,帮助企业实现创新能力最大化,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我国对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仍很匮乏,研究进展缓慢,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组织、机构提供技术创新审计服务。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研究动态及发展进行了梳理,为今后的学者明确研究方向。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文章数据源来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简称CNKI),对期刊库里的全部期刊,选择主题为“技术创新”并含“审计”,精确匹配,进行高级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8月5日,共检索出论文204篇。经过人工筛选,将与技术创新审计无关的文章,例如“审计技术创新”等对审计技术进行创新的主题文章,进行剔除,最终形成了由40篇文献构成的基础研究样本及24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构成的核心研究样本。1.2文献计量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法最早由Pritchard于1969年提出,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量性分析。文献计量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关键词互引、作者、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等外部形式特征,研究重点不在于文献本身。研究者可以通过该方法了解所研究文献的总体发展趋势,也可基于关键字等信息的分布做简单的定性分析,用来揭示相关研究的发展规律,是分析论文研究方向的有效工具。

2文献计量法下技术创新审计文献定量分析

2.1样本总体趋势分析。根据样本统计,我国第一篇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的于1997年,较国外晚近20年,从1997年至2019年共有研究文献40篇,其中有5年无相关研究文献,其余年份文献量保持在1至4篇之间,无较大波动。40篇论文中,核心期刊论文合计24篇,占比60%。说明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审计的关注度不高,该领域在国内仍然属于新兴的领域,还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具体统计结果图1。2.2样本分布分析。2.2.1期刊作者与机构分布分析。期刊作者的统计,选取论文排名前两位的作者作为统计基础,统计每一位作者参与的论文数量。根据样本统计,40篇论文中,参与论文数量最多的作者为陈劲,共有7篇,论文时间为1997年至2002年,具体统计见表1。陈劲作为国内研究技术创新审计最早的学者,研究成果最多,且多集中在早期;耿雪松的5篇论文均为第二作者与其他人合作研究;近些年研究成果丰富的作者为樊一阳。从机构分布统计来看,陈劲、刘景江为浙江大学;樊一阳、侯建明、廖雅为上海理工大学;盛亚、桑辉为杭州商学院。可以看出,我国对技术创新审计相关内容研究的学者较少,主要集中在陈劲及樊一阳两个研究团队,且两个团队研究时间间隔近8年。其他作者仅发表1~2篇论文,说明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不够深入。2.2.2期刊分布分析。24篇核心研究样本中,样本来源2篇以上的期刊有五种,分别为《科技管理研究》《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占核心期刊样本的62.5%。上述期刊均为科学管理类期刊,该类期刊论文的研究方向均为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研究等相关方向。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审计的认识还不够明晰,技术创新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分析,本质上属于审计的研究范畴,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只是审计对象的不同,即将传统的财务审计对象变更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未来真正实际提供技术创新审计服务人员大部分还是当前的传统审计人员,因此技术创新审计更应该是众多财务、审计类学者的研究对象。而正是这类研究人员的缺失,使得我国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无法与实践接轨。所以,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还需要更多财经类学者的关注、探索、深入的研究。2.2.3基金分布。在24篇核心研究样本中,有8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4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占比50%。统计说明技术创新审计是国家鼓励、大力支持的研究方向,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应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活动的评价制度体系,探索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虽未明确指出进行技术创新审计工作,但是已逐渐探索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考评,并努力拓展国际化专业评价渠道,正在为技术创新审计的开展作出努力。而上述部级基金的获批正说明该领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需要广大学者投入更多精力的方向。2.2.4期刊关键词分布分析。关键词的汇总分类是将40篇论文中出现的所有关键词进行次数统计。筛选频数3次以上的关键词有15种,关键词总频数为103次,其中关键词为“审计模型”的论文有24篇。通过关键词频数统计(详见表2),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审计模型的构型、技术创新审计方法的探究及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界定,对技术创新审计实际操作或案例研究的内容较少涉及。

3基于关键词的技术创新审计文献定性分析

3.1关于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研究。陈劲[1]通过对国外管理审计理论的研究,指出技术创新审计是指以技术创新的度量为基础,找出创新目前的状况和期望状况间的差距,确定问题的所在和需改进的环节,进而提供用以提高创新水平的信息,促进技术创新管理的改善,提高创新业绩。技术创新审计是通过审计的原理和方法来监督、检查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2]。张炜[3]将技术创新审计归类为企业创新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对企业创新过程的追踪、对创新投入、能力及绩效进行评价,发现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廖雅等[4]认为技术创新审计通过获取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审计证据,评价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情况与期望值的相符程度,确定需要改进的环节,提供相应的改进方法。技术创新审计是基于传统审计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组织管理、业绩进行的检查与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5]。黄益[6]认为审计方法引入到技术创新管理中即为技术创新审计,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及管理,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功开展。技术创新审计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新方法及手段,能够识别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及创新能力情况,找出影响创新项目的因素,拟定创新战略,帮助企业对创新过程进行有效控制[7]。韩辛超等[8]认为,技术创新审计不是对技术创新结果本身进行探究,也不是对创新结果的真实合规性进行检查,而是通过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存在的创新不足,进而提出改进建议。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审计的定义基本相同,即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测量,找出企业技术创新目前的状况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而提出改进建议。3.2创新审计的种类研究。创新审计种类有很多种,侧重点各有不同,一些学者侧重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审计,陈劲等[9]从战略、流程、资源、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技术创新审计框架,即SPRE模型,从20个二级指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评价考核;郑海鳌等[10]从支持体系审计、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层次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审计模型及其审计方法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管理提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樊一阳等[11]从审计创新审计准则体系、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内容。韩辛超等[8]从企业信息、决策、研发、制造、营销、融资、组织管理7个方面构建模型,对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进行研究。3.3关于技术创新审计模型的研究。陈劲等[12]把齐萨的过程审计模型与“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模型结合在一起,构建了C-S模型;又从战略、流程、资源、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技术创新审计框架,即SPRE模型[9];郑海鳌等[10]从支持体系审计、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层次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价值链审计模型及其审计方法体系;张炜[4]根据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和全面创新审计模型,从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三个维度,结合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特征,构建了创新型企业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I-P-O模型,未对审计工具、审计方法做具体阐述。樊一阳、侯建明[11]从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三个方面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模型。黄益等[6]针对中小企业,基于价值链分析法,构建了包括技术创新基本活动、技术创新辅助活动、技术创新价值实现三部分的审计模型,包含9大审计要素,37个二级指标。韩辛超等[8]从企业信息、决策、研发、制造、营销、融资、组织管理7个方面构建模型。王爱华等[13]将技术创新过程工作流程与管理流程进行融合,构建了包含组织环境审查、技术引入核准、创新战略审计、核心及辅助创新的管理控制审计为运行系统的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3.4关于技术创新审计方法的研究。桑辉[14]认为问卷法、询问法及技术鉴定法等传统审计方法可以在进行创新审计时运用。陈劲、余芳珍[9]在其构建的SPER模型中运用半定量的方法,企业高管对体系内的指标逐一打分,最后计算出企业核心能力。张炜等[15]采用定性化与定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全面创新审计记分卡,对创新行为进行量表记分。顾晓敏等[16]在构建创新审计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及综合得分时运用多种理论与方法,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运用平衡计分卡原理,在确定权重及得分时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任爱莲[17]在其构建的创新审计模型中考虑了多元化审计主体和创新型企业等因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审计内容设定标准。廖雅等[18]对创新审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创新审计方法有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统计测评法、分析程序法4种,并对每种方法的操作程序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樊一阳[5]建议,应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审计数据进行测度。樊一阳等[19]运用结构方程法对影响技术创新的不利因子进行验证,对技术创新审计方法进行探索,通过过滤掉不利因子的方法提高技术创新审计效率。我国技术创新审计方法的研究是总结归纳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中的审计指标及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对其进行评价。

4评述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