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前沿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2 17:10:32

审计前沿知识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1

笔者认为,《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相对稳定的《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其核心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会计学本科生《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课程设置

表1所示,《会计前沿》课程名称都有所不同,课程性质均为专业选修课,其学分数为2。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如表2所示,《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通过教师理论授课,帮助学生加深对会计发展理论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关注会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通过学生自主式学习,不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以及核心问题等。《会计前沿》不同于《会计理论》课程,《会计理论》课程主要讲授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知识,而《会计前沿》课程重点关注会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即会计发展理论。如表3所示,《会计前沿》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宁波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笔者认为,《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会计学科前沿研究方法;(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3)国际审计准则;(4)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5)商誉会计;(6)盈余管理;(7)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8)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等。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我国大学常用教学方法包括系统讲授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实习指导法、研究指导法等,而新型大学教学方法包括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微型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导式教学法、合同教学法、个性化讨论法等。如表4所示,《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授课、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等。其中宁波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值得借鉴。

(五)考核方式

如表5所示,《会计前沿》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和期末考核等。

三、会计学本科生《会计前沿》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

《会计前沿》属于会计学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它主要讲授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其目的在于扩宽专业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会计前沿》课程可考虑“动静结合”。这里“静”是指对于会计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包括会计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会计准则国际比较,以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等,其教学内容应保持相对稳定,并以教师主讲为主。“动”是指对于会计学科发展的特殊问题,包括商誉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等,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师生协商,灵活处理,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模式优化的关键。《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动静结合的特性。教学内容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应体现差异。如前分析,《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课堂提问、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和小组发言等。对于会计学科发展基本问题的教学,包括会计学科前沿研究方法、会计准则国际比较等,教师可采用理论授课和课堂提问等教学方法,而对于会计学科发展特殊问题的教学,其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包括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和小组发言等,师生可以互动,以顺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三)改进考核方式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科技;投资专业;人才培养

金融科技是当前金融业以及金融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关注对象和话题。金融科技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万物互联的大环境下,积极与金融领域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应用或业务模式,改变了既有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生态,引起了金融各业的变革。金融科技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不断创造便捷性、低成本、普惠性和智能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于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现状,必须加强现有投资专业建设,以适应金融科技环境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切实推进金融科技在高校落地,从理论基础、应用创新和未来发展角度深入探索与实践,为高校金融投资专业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为国家培养高级金融复合应用型人才[1]。

一、金融科技发展对投资人才需求影响

(一)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投资领域的影响。金融+科技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能够形成深度化学反应的创新。当前,金融科技以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型的技术为基石,以金融业务为载体,正改变着金融传统经营模式,并成为金融业转型的最强推动力。金融科技究竟通过哪些渠道影响金融投资领域呢?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加工判断后,提取有效数据信息再反馈给金融机构,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驱动金融智能化发展[2]。智能投顾,就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而来的,如工商银行的“AI投”、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和国信证券的“金太阳智投”等,这些智能投顾能够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提供定制化的理财服务和资管服务。其次,大数据技术对金融活动中产生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分类存储和深度挖掘,在客户认证、精准营销、融资授信决策、风险控制和量化交易等应用场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系统,能够重构金融行业底层架构,正在试水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清算、票据交易、供应链金融和征信等领域,它将构建一种全新的金融底层技术,颠覆现有的金融生态。(二)高校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趋势。为了培养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投资人才,全球多所大学纷纷设置了金融科技相关课程。如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外高校于2017年先后推出全新的金融科技线上课程。该课程不仅探讨比特币与人工智能等热点话题,还深入剖析由科技引发的金融体系自身的结构变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于2018年1月首次推出了区块链软件课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结算和清算成本,有利于数字货币的开发和应用。为了提高区块链技术的理论教学质量,不少大学紧跟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投资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转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也正在计划为学生提供区块链技术课程。2017年1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与金融科技公司联手,积极推进金融科技专业群建设。2017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金融科技系,一手抓金融科技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一手抓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引领的金融科技教育实验区。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我国BAT旗下拥有金融牌照的子公司,如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等,对于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数量每年呈直线上升趋势。预计未来5~10年,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尽管我国金融人才数量众多,但缺乏跨学科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因此,传统经济学框架下的金融教育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金融教育如何培养科技与金融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是摆在金融学科教育教学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于2017年底开始对投资专业进行大力改革,即融合金融科技前沿和传统金融理论,将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前沿科技内容纳入金融与投资专业教学体系,夯实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拓展理论联系实践的途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加强师资建设等,以适应金融科技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弥补金融创新浪潮中的人才短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投资专业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和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型专业。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投资专业建设水平,如何培养有效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投资人才,是金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以教育部规划金融类课程标准为契机,对投资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既保留一定的传统、经典的投资专业课程,又将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相关的计算机编程、大数据分析等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形成支持学习金融科技的基础理论课程。人类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与人工智能设备进行沟通,让其按照人类的思维、命令去执行相应的金融业务、设计金融产品和程序化交易。以往,国内投资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学习宏观金融理论,由于缺乏金融科技的相关书籍、平台,在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弱,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金融企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在金融实验教学中加大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学习,如C、Python和R等语言,架构人类与人工智能设备对话和沟通的桥梁,进而提高投资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人工智能设备的能力。此外,组织业内专家和授课教师讨论和研究相关课程内容,增添教材之外的与金融科技相关的教学内容,形成有效互补。通过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投资专业已基本满足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二)推动金融科技相关课程建设。随着金融科技迅速发展,更新和丰富金融科技理论教学内容是高校投资专业必须重视的工作。如果不具备金融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学生就无法快速适应经济发展对高精尖人才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相关课程建设,首先开设了金融科技选修课,包括人工智能与金融投资、大数据分析与量化投资、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等课程。由于课程的教材和资料严重匮乏,因此,采用了微课程(8课时)的形式,将国内外的理论和网络资源整合成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通过近一年的课程建设,已形成较稳定的金融科技相关课程群。将传统金融投资知识融入现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开展翻转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金融科技课程群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将继续在已开设的课程基础上,吸收更多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编写金融科技相关的教材,通过积累和沉淀,将其打造成常规课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跟上经济社会对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的节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金融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三)推进在线开放资源建设。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运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手段,融合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塑造新时代的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既能满足校内学生的即时学习、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又能供校外学生体验学习,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1.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是教育部近年力推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规模网络共享课程。南京审计大学投资学在线开放课程于2017年9月上线,是投资学课程组在投资学校级慕课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设而成的,2017年3月获得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项目。投资学在线开放课程吸收线上优质课程建设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学习模块有机融合,并厘清投资学与其他投资专业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和衔接关系,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动态、行业技术进步和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探索建设基于PC端、移动端、云共享和在线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介质,综合运用新形态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互补、混合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投资学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建立云平台,便于授课教师展示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讨论金融科技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提升线上线下互动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运用邮件、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延伸课堂教学空间,与学生形成多维互动授课、答疑、交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建设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南京审计大学成功建成金融市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它是依托江苏省省级虚拟仿真培育项目,具有多层次、开放式和移动式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功能,将线下实验教学嵌入线上实验平台,是“互联网+”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3]。金融市场虚拟仿真实验以证券、外汇和期货为实验对象,以交易过程、技术指标、量化投资、组合管理、衍生定价等为实验内容,借助金融科技、VR等科技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开展分层教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的需要。主要包括:(1)应知应会。金融投资实验的基础、认知内容,满足初学者。(2)能力定制。以动手分析实验为主,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3)创新提高。将计算机语言、区块链、金融投资理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进行虚拟实验,解决现实中线下难以完成的实验,进而培养卓越创新金融人才。(四)建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促进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检验学生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分析和动手能力,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外在手段。金融企业和科技公司频频举办量化策略投资、人工智能竞赛,这实际上是其招募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竞赛内容,通过组织课内外竞赛活动,让学生将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演练中,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内在潜能,使学生通过获得丰富的竞赛成功体验来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三、加强金融科技教学团队建设

金融科技相关的教学理论和实验需要教师的教授和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是培养符合金融科技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专业教师的自我提升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一是将金融科技与自己攻坚领域的理论知识融合,多参加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和会议,及时跟上金融科技的发展节奏,增加与最前沿金融科技人才沟通的机会。二是从实践着手,积极到金融科技公司调研,参与金融科技项目,使自身研究与最新的金融科技、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接轨。只有将教师个人发展与金融行业发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推动金融科技教学团队建设[4]。

四、夯实金融科技实践教学基地

现代科技创新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5]。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与苏宁金融公司、南京证券、弘业期货等金融机构建立金融科技协同研究所,深入研究金融科技的理论、技术、发展和应用,并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金融科技实习基地。投资专业学生在大一主修通识课;大二开始接触专业课和金融科技类课程;大三期间,邀请企业导师进入课堂,或引入金融科技企业真实案例,让学生做实践项目,实现金融科技进入校园,增加产学研参与主体;而到了大四,学生则进入金融科技公司实习与就业。这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实践金融科技领域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大学转型发展之路。

五、结语

在金融科技发展新形势下,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制订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探索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高端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为投资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一套创新模式,以期为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输送高级跨学科复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

[2]乔海曙,杨彦宁.金融科技驱动下的金融智能化发展研究[J].求索,2017(9).

[3]杨晓,施於人,王国超.“互联网+实验教学”的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7).

[4]张敏锋.经济新常态、金融科技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创新[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1).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科创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科创板

科创板是由国家主席于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科创板的开创,增加的不仅仅是一个板块,更是一种全新的制度模式,在这种制度模式下,政府由原来的“运动员”变为了“裁判”,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市场。这种转变是一次大的制度创新,给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科创公司的特殊性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报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只有更好的把握科创公司的风险特征,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审计工作,才能保证比较高的审计质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一、科创板及注册制

(一)科创板的市场定位关于科创板的市场定位,中国证监会在2019年3月1号《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在该办法第一章的第三条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是行业属性。科创公司必须是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其次是企业自身条件。企业要有自身的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形象好、具有较大成长性等。(二)注册制的特征尽管学界对注册制与核准制的界限始终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但基本的共识是,注册制和核准制的本质差异是由谁来判断发行证券的品质。具体来讲,与核准制相比,注册制具有如下特征。(1)进行形式审核;核准制下,政府需要对发行上市的公司进行价值判断,实行实质性审核,而注册制下,政府仅对公司进行形式审核。(2)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注册制下,为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发行公司在发行、交易、重大事项以及公司情况等各方面都要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保证上市公司的公开透明。(3)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注册制下,股票发行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削减了政府的一系列行政权力。

二、科创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分析

(一)来源于新制度的风险。注册制下,政府由决策者变为监管者,中介机构的职责更加强化。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中介机构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科创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于投资者来说意义重大。要想保证比较高的审计质量,需要审计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些挑战使得审计人员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核准制下,发行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行条件,经过政府的实质性审核方能上市。因此核准制下公司的发行上市会很激烈,激烈地竞争淘汰掉了很多实力不济的企业,这在源头上就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有所降低。而在注册制下,一大批成长型与创新型企业得以在科创板上市,这些企业多处于成长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内部控制、企业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与成熟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但使得科创公司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难度与风险。注册会计师要想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就必须保持更加谨慎的职业态度,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方能降低审计风险。(二)审计人员因缺乏科技领域的知识而带来的风险。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与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很高的风险性。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但科技领域知识储备不足,这种不足大大限制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的了解深度与广度。站在审计客体的角度,科创公司与一般上市公司相比,因其多处于成长期且大多面向我国的科技前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风险性。站在审计主体的角度,审计人员科技领域方面的知识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与难度。面对一些需要很高职业判断的复杂事项,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实际业务的深入了解,很难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科创公司的报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若注册会计师不能尽快适应该变化,很难胜任科创公司的审计业务。(三)科创公司的高经营风险使财务报表整体风险增加。科创公司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处于成长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此阶段产品尚处于被消费者了解与接受的阶段,企业经营风险高,主要依靠权益融资来实现自身的高增长。从科创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来看:高科技产品若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则将迅速发展,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若高科技产品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或产品销路不畅,则可能会把公司带入到破产的边缘。面对如此不确定的企业市场外部环境,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可能为了维护自身的上市地位而弄虚作假。从科创公司的内部因素来看:一方面,这些公司对于科技人才与知识产权的依赖性较高,关键科技人员的离职对公司的经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研发对于公司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发失败对于企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另一方面,科创公司的创业者多为科技人员,其在经营管理能力上的不足也易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谭春枝,2019)。无论是外部市场环境还是内部因素,科创公司都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而这些公司又特别需要通过上市融资来实现自己的快速发展,因此其弄虚作假的动机更加强烈,财务报表的整体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加。

三、科创板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对策

(一)加快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在科创公司的审计中,科创公司业务的技术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对其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要完成对其的审计目标,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学科领域的高度融合,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成为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科创公司的审计业务对于复合型的审计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科创公司还未正式发行上市的这段时间里,应抓紧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为科创公司未来的财务报表审计奠定基础。(二)提高审计人员的软实力。审计人员的软实力,不是其业务水平,也不是其沟通表达能力,而是其道德素养。在科创板实行注册制的环境下,政府仅充当监督者,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愈发凸显,作用越大,带来的是更大的责任与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软实力,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审计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性,不泄露公司的机密,不为利益所迷惑,不惧势力与权威,真正做到客观公允。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要注重整体文化的培养,完善相关的制约机制,为审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三)充分运用智能审计技术,降低审计风险。智能审计是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对审计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充分挖掘,以获取更多相关的审计线索(曹顺良,2012)。目前我国的智能审计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审计软件的智能化水平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的智能化审计需求,风险水平较高的科创公司对智能审计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传统审计中,因被审计单位数据量太大太杂,审计技术不先进,只能采用审计抽样的方式来推断错报,从而减少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但审计抽样技术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抽样毕竟不是百分百检查,有些重大错报可能被漏掉,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而智能审计技术,通过更加智能化的审计软件,构建更加智能的审计模型,对全部审计数据进行充分分析与挖掘,部分代替职业判断,减轻审计工作强度。

四、总结与展望

科创板的设立及注册制的试点,必将会接受一批科技型及创新型企业的发行上市。而保证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及完整性,无疑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大挑战。面对新板块、新制度、新企业,审计人员只有把握科创公司的风险特征,借助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手段,开展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才能不负投资者的期望,不负国家的重托。

[参考文献]

[1]陈洁.科创板注册制的实施机制与风险防范[J].法学,2019(1):148-161.

[2]彭冰.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J].证券法苑,2017(12).

[3]谭春枝,黄家馨,莫国莉.我国科创板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防范[J].财会月刊,2019(5):143-149.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CPA;非审计服务;独立性

非审计服务在飞速发展,从传统的会计、审计向电子商务认证、信息系统认证、绩效评价认证、管理咨询等方面进一步拓展。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在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对审计独立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引发了关于非审计服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因素的探讨。

一、非审计服务和审计独立性

(一)非审计服务

非审计服务,是相对于审计服务而言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并收取一定费用的除审计服务以外的多种服务的总称。

IFA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CPA的服务划分为两大类:保证业务(assuranceengagement)和相关服务。其中,保证业务按照其业务对象是否与历史财务信息有关又被分为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以及除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之外的保证业务。相关业务包括商定型程序、代编会计报表等。

林启云认为非审计服务可划分为传统非审计服务与现代非审计服务。财务报表审核、代编财务报表、税务服务等可归入传统非审计服务;而鉴证性服务和咨询服务则是现代非审计服务。路远志、郭彦斌认为非审计服务包括咨询服务和除审计服务外的鉴证性服务。

(二)审计独立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7年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职业道德概念》中将独立性定义为“正直、客观的行为能力,其中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对所有被检查事项保持公正态度的能力”。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对独立性作出解释:审计人员必须公正,而且不抱有有损于客观性的偏见或成见。

美国托马斯·希金斯(ThomasG.Higgins)提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外在”独立性、“表面”独立性,指注册会计师必须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又称“内在”独立性、“事实”独立性,即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审计独立性是实质独立与形式独立的统一。实质独立是根本,而形式独立是实质独立的保证。

二、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加大非审计服务的份额,实行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到来,新兴鉴证服务和非鉴证服务成了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主要领域。

新兴的鉴证服务相对于法定的审计业务而言,盈利能力增强,风险降低,是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主要包括网誉认证、系统认证、养老服务认证、企业业绩评价认证、风险评估鉴证等,CPA可以依靠自身独立、客观、公正的优势选择各种新兴的鉴证性服务。

非鉴证性服务包括会计服务、税收服务、内部控制、资金运筹、管理咨询等。其中咨询服务是企业需求量最大、也是非审计服务领域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增值服务。

三、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有四个方面:非审计业务的性质;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CPA的自身素质。

(一)非审计业务的性质

非审计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对审计的独立性影响有所不同。如新兴的鉴证业务中包括的认证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信息质量,对审计独立性没有影响。而CPA向审计客户提供的非鉴证服务,则会由于非鉴证服务的性质,使它可能对独立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税务服务、会计决策辅助、资金运筹被认为对独立性的影响较小;而如果CPA进行管理咨询服务,则会由于自我评价、自身利益等产生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如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管理人员选择、制定政策、市场可行性研究、管理层薪酬计划、兼并收购服务、投资顾问、精算服务等对独立性的影响较大。

再例如从事管理顾问和企业业绩评价认证两种非审计服务。管理顾问的工作性质可能将CPA置于公司的管理者位置,则容易与客户管理层达成共同利益,导致在进行审计业务时,扮演管理角色的CPA可能难以客观地评价与判断企业的业务活动和交易性质,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而从事企业的业绩评价认证,则完全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企业活动效率和效果的真实性、公允性等进行验证并发表意见,所以不会对审计的独立性有影响。

(二)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

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影响了CPA的独立性判断,并且随着非审计服务占审计收入比重的增加对独立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非审计服务的收入超过审计收入时,被列为是影响审计独立性最严重的因素之一。

CPA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当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有超过审计服务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核心业务的可能时,便会在非审计服务与审计服务之间形成市场竞争,CPA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非审计服务,造成审计服务竞争力趋弱。这对审计的独立性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高额的非审计服务收入可能导致事务所对客户增加经济上的依赖性,进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在与客户发生意见分歧时,CPA可能担心坚持原则会失去这些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客户,从而失去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因此,在坚持独立性的立场和利益获得之间会进行博弈,一旦利益占了上风,便会放弃独立性,难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发表审计意见。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CPA在从事非审计服务时能否保持审计独立性有重大关系。越是规模大的事务所,在提供非审计服务时,认为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能够增加事务所的信誉资本,为了树立CPA在广大公众面前客观公正的良好形象,事务所将自觉提高其独立性。同时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实力强,资产雄厚,客户数量较多,收入比例均衡,来源某一客户的收入损失小于信誉损失,失去客户代价小于信誉代价,有能力抵抗被审计客户的经济压力,能拒绝被审计单位的不法要求,维护审计独立性。相反,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实力较弱,客户数量较少,收入比例不均衡,有经济依赖性,失去客户代价大于信誉代价,来源某一客户的收入损失大于信誉损失,无能力抗衡施压客户,容易受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接受被审计单位的不法要求,从而丧失审计独立性。

(四)CPA的自身素质

CPA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等自身素质使得CPA在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不同。

专业胜任能力是对CPA专业素质的需求,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条件。CPA对会计和审计知识的掌握比较充分,但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却比较缺乏,而现在的非审计业务涉及各行各业,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如从事系统认证需要CPA对基础设施、软件、人员、程序、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和测试并发表意见,需要CPA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有实践经验,在审计过程中才可以不被动依赖被审计单位的指导和协助,形成独立的审计意见,不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

恪守职业道德,是对CPA在非审计业务拓展中最基本的要求。要求CPA在从事非审计业务工作中必须遵守职业行为规范。CPA要对所从事行业的职业性质有全面认识,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正确处理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和审计独立性关系的对策

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对审计独立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审计业务的开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为此,笔者从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展对审计独立性影响较小的非审计服务,积极探索前沿的非审计服务

拓展对审计独立性影响较小的非审计服务,如新兴鉴证性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小,这是今后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主要方向;税务服务对独立性影响较小,而且税务服务历来也是向客户提供的传统服务项目,应该继续发展,保持并开拓市场份额;CPA可以做一些为企业编制会计报表、记账,会计决策辅助等会计服务;另外,在不损害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CPA可以进入管理咨询领域,从事部分管理咨询服务。

对于较为前沿的非审计服务,这些服务在国外已经较为广泛,且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些服务在国内的事务所开展较少,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不高,需要探讨这些服务的开展方式、内容及对独立性的影响是不是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如提供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人员选择与CEO的聘用、制定政策、市场可行性研究、管理层薪酬计划等,这也是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未来发展领域。

(二)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增强抗压能力

我国事务所经营规模小,业务比较单一,应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采取紧密型的组织结构来扩大规模,开展规模化经营,即内部每个成员之间统一事务所名称、执业标准,质量监管等以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即更有能力在从事非审计业务时抵制客户不许披露盈余管理行为的压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和质量控制系统,对CPA进行专业训练,有利于保证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质量;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能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策略拓展非审计业务,扩大非审计业务市场占有份额。

(三)对非审计服务的收入进行充分披露,严密关注非审计服务占审计收入的比重

首先,要求对客户和事务所充分披露与非审计服务有关的信息。客户应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CPA提供的非审计服务的类型、非审计服务费用明细数据等。事务所首先应披露提供非审计服务而增加的收入,因为非审计服务的收入占审计收入的比重越大时,对独立性影响越大。其次,应披露对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客户时非审计服务所占的比重,因为当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时,当非审计服务所占收入比重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审计独立性受到严重威胁。最后,还应加强对非审计服务类型的披露,因为不是所有的非审计服务都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威胁。只有进行充分披露,才能够判断CPA提供的审计、非审计服务是否恰当,是否还能够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

(四)对CPA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首先要对CPA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在CPA执业中存在不少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这都需要通过强化职业道德约束加以解决和规范,使其不受利益诱惑,使CPA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维护独立性。要使CPA意识到保持审计独立性是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从而避免对独立性的要求流于形式。其次,CPA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提供非审计服务中还应努力学习法律、技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成功经验,提高CPA深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立足审计业务并拓展非审计业务。

【参考文献】

[1]林启云.注册会计师非审计业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5-120.

[2]郭焰.非审计服务与投资者感知的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9(5):27-28.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公众对财会出现了不信任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对会计进行监管、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对审计的能力以及执业诚信进行高度的重视,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带来了挑战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产品的纵深开发。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审计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与创新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1、教学实践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这些只是单纯的教学内容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思路产生了闭塞,学生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培养社会性的人才相悖。审计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模式使得学生获取基本技能和更好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和实践,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不断改变传统的观念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职教育体系也有待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观念对会计专业的偏见。

2、就业发展导向的要求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形势较为严峻,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距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程度上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提升和发展,并且能够很好的参加工作。

二、审核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会计专业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审计教学应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还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兼顾审计实务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要进行引导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相结合,实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模式,教师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好的促进教学内容的进行。

(三)尝试审计模式训练的方法

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审计相关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审计技能的灵活的掌握,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的动手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就需要实施对学生开展审计模式的训练。

三、审核课程教学在会计专业中的实践总结与改进方法

(一)教师对教学前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助学导学的角色,并对教学内容做好前期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内容,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得专业知识。

(二)让学生对审计工作的整体流程进行理解和很好的把握。对于实物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学生要对整体操作流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够深入的了解这种科学的审计模式。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6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7

(一)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专业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资源的共享,因而,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吸纳多方资源。整合的教学资源既包含师资,也包含教学硬件资源。黑龙江大学借助社会保障审计科研项目,鼓励各个学科背景教师参与到项目中来,通过对真实、海量的社会保障审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尽可能地整合硬件资源,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室。加大审计和计算机专业设备的开放程度,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专业、审计和计算机专业共享的数据库,方便各专业广大师生便捷地使用资源,并应用于研究工作。同时,强化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分析、评价、仿真、预警与建议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来推动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民生领域科研团队能力,培养多学科背景的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依托部级和省级社会保障科研项目,采取联合立项、联合科研、联合创新的方式,增强跨学科师资团队的科研能力建设。此外,加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合作教学、共同培养的机制。

(二)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

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提高学生选择的自由度。社会保障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的需求选择不同院系的课程,如选择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经济学院福利经济学、审计学、统计学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数据库与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跨学科进行课程选择,三年选修并完成一定量的课程学习且考试合格,即达到跨学科选修课标准。这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特色,在满足广大跨学科研究生选课需求的同时,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跨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将为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在治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不同的理论中提取精华。因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鼓励包括社会保障专业在内的多学科背景学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通过学生间的互通,逐渐形成理性思维逻辑,构建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法。另一方面,邀请社会保障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审计方面研究者等定期给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通过研讨活动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建立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四)开展双语教学

目前,黑龙江大学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领域积极探索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目标以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将英语作为一种拓宽研究视角的工具。从教学模式上看,以社会保障专业导师选取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论文为教学素材。目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双语教学主要选取《Publicadministration》、《InternationalSocialWelfarePolicy》和《SocialPolicy&Administration》等SSCI期刊核心论文为授课教材。从授课方式上看,导师与学生实现双向互动,开展广泛讨论与研究,以期达到深入理解论文的目的。教学过程最后由专业导师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梳理,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业界信息、理论知识、论文写作、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提升了文献的搜集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国际社会保障最前沿的理论,为学术论文的撰写起到指导性作用。今后黑龙江大学仍将社会保障双语教学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双语教学的内容,打造双语教学的专业特色。

二、教学条件体系的构建

(一)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

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提出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要求,规划要求未来要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这里所指的人才需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目前,黑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不高。未来社会保障专业在教学条件体系构建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活动中。但结合当前黑龙江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建成时间短、学生数量少的实际情况,专业自己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因而在探索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选择“学生自主找实习单位和专业推荐实习单位”的方式。学校加强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区、慈善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拓宽实习渠道。通过探索建立学生实习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步建立实践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

(二)完善教学配套资源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产业;金融审计;金融风险

1集团企业金融审计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1.1集团企业金融审计开展的必要性。1.1.1金融业务内部控制风险。即影响金融业务内部控制功效发挥和目标实现或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设计的缺失、执行所带来的风险。产生内部控制风险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讲可以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部控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1.1.2金融企业客户信用风险。即金融业务交易对手到期无力履行合约和到期违约的风险。例如资金融通业务存在个人欺诈风险,业务审批和业务执行分离制度失误形成的风险。1.1.3金融市场风险。即由于对利率、证券价格或汇率波动预期的失误,导致价格反向变动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业务都发生在金融企业之间、金融企业与客户之间,因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对市场的判断和发展趋势产生影响。1.1.4金融流动性风险。即部分业务市场研究深度不够,对国际与国内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判断不准,以及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1.1.5金融法律风险。即由于金融业务创新性强,因理解上的偏差,产生与法律相背的风险。如衍生产品交易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理解上的偏差产生的风险,以及法律法规的空白导致一些衍生产品交易合约无法履行带来的风险。1.2集团企业金融审计面临的问题。1.2.1金融审计专业人才短缺,难以满足金融领域审计需求。从金融人才供给方面看,人才质量和结构矛盾的现象突出,素质、能力、知识协调发展的“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相对短缺。从业务知识更新方面看,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呈现出综合化、网络化、衍生化趋势。企业现有金融专业人才由于受工作岗位等影响难以掌握最前沿的金融知识。1.2.2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保证金融审计工作效率。一是审计软件信息化程度低。集团企业财务软件投入大,几乎每年更新一次,信息化水平高,审计软件由于是小众软件,只有生产制造业应用软件,缺乏金融模块定制,软件供应商和企业积极性均不高,审计软件目前大都停留在传统的凭证及明细账查询上,“过时”的审计软件难以驾驭财务及业务数据。二是审计人员信息化思维不高。企业内审人员目前的思维还停留在翻账本、看凭证上,对审计异常数据主要靠审计经验发现,现有审计信息系统资源使用率低,在审计信息化推进中,对于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掌握软件支撑环境,又要娴熟掌握操作和流程,还要通过处理海量冗杂的数据建立相关数据模型。三是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难以破除。目前审计系统多数以读取分析财务方面的数据为主,金融板块的金融系统、期货基金系统等金融数据无法取出,信息融合度低,难以对数据量大的金融数据进行分析。

2集团企业风险导向金融审计模式的创建

2.1风险导向金融审计内涵。从内审风险模型“内审风险=检查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来看,被审单位的重大差异或缺陷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大,金融企业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也普遍较大。金融企业也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通过一套规范、系统的方法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效果。风险导向型审计是适应金融业审计的一种先进的方法。2.2风险导向金融审计特点。风险导向审计作为新的审计模式,形成了“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审计取证新理念,其主要特点有:(1)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是核心。通过对金融业务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辨识金融业务风险,将审计资源集中在企业的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2)充分应用分析性程序。传统审计对数据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绝对数比较、相关比率及趋势分析上,得出的结论比较单一,风险导向审计分析多样化,且结合计算机软件分析,将海量数据导入软件,能快速准确的得到高质量的审计结论。2.3风险导向金融审计重点。在进行集团金融业务审计时,由于金融业务涉及领域广,要根据所审金融业务的特点,找出业务的风险点,明确审计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集团金融风险导向审计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风险管控方面。主要审查公司是否根据整体战略定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经济周期运行特点等因素,制定中长期业务发展规划及风险管理目标;是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否建立风险指标监测机制、报告机制、预警指标体系和处置预案;是否建立资金系统的备份和应急制度,定期对资金系统硬件设备、数据库、网络设备、病毒库、备份等设施进行巡检,不定期对计算机病毒、可疑软件等进行专项检查。(2)内控管理方面。主要审查公司是否按照风险管理战略与内部控制目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能涵盖各项业务的全过程和各风险点,控制手段是否恰当合理;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有无重大缺陷,包括“三会”是否健全并按章程履行职责、高管是否到位并切实履职尽责;与股东是否在业务、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相互独立,有无股东侵占公司利益;是否建立健全相互制约的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是否存在被国家相关监管机构要求整改的事项。(3)财务状况方面。主要审查各类资产负债的性质和内容,是否根据风险监管报表的要求正确分类,对于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准的,是否严格采用最高比例进行调整;固定资产规模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资产结构是否得到调整,资产风险是否得到控制,资产收益是否得到提高;存放同业存款是否违规存放,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行为。2.4风险导向金融审计程序与方法。风险导向金融审计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分析、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和整理评价审计证据四个步骤。(1)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导向金融审计要关注企业风险因素,融合企业风险与审计战略,针对被审单位所处的金融领域的特点,对金融活动的风险点予以及时识别,包括正常的金融中的风险和周期性或临时性活动的风险,也包括开展新业务、采用新技术前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根据识别的风险事件,编制金融风险事件评价表,列明风险事件重要程度,风险事件重要程度=影响程度×发生可能性。(2)内部控制测试。风险导向金融审计内部控制测试程序,主要针对已辨识的金融风险,检查是否建立了对应的内控制度和内控流程,流程和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对主要流程进行穿性测试,广泛应用金融风险评估技术以及分析性测试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3)实质性测试。风险导向金融审计实质性测试,主要对各类交易、账簿、报表、重要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进行详细审计,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审计数据的整理排序,排出重要账项,分析总体财务指标和变动趋势,发现审计线索。(4)整理评价审计证据。风险导向金融审计对审计证据的整理评价,主要对收集到的分散的原始状态的审计证据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适当的、充分的审计证据。对审计证据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最终形成支持审计结论的有效证据,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最终形成金融审计报告。

3集团企业金融审计工作保障措施

3.1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金融审计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健全“多位一体”金融审计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实施虚拟共享团队建设。破解审计任务繁重复杂与审计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组织开展金融审计人才库建设,通过系统培训和参与审计项目锻炼,培养专业人才,构建起统分结合的审计组织新模式。二是开展审计培训学习。3.2融合共享,依托大数据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审计信息系统建设要紧跟企业大数据建设步伐,将审计系统嵌入到大数据平台,提高审计系统数据采集能力,实现企业大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提高审计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建立审计模型,针对金融产业特点对数据进行分析,自动筛查疑点,提高审计效率。组建金融数据分析团队,专注于研究模型、数据分析和线索提取。构建金融审计法规库、问题库和案例库,通过持续积累和完善,在线实施全流程信息化在线审计,提升金融审计能力。3.3顶层设计,构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一是搭建金融风险管理平台。适时成立集团层面的“金融风险管理委员会”,搭建集团层面的金融风控平台。发挥金融风控引领作用,制定金融风险应急响应机制,开展金融风险预测、分析、防范和审计监督,发挥金融风险“拉网式”安全平台作用。二是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金融业务类型,设计标准化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责任制,完善内部业务管理制度,业务风险关口前置,细化项目授信、回款方案,强化审计监督,变业务“碎片化状态”为“系统化管理”。3.4精益求精,提高金融审计质量。一是强化流程管控。实施审计质量提升工程,编制金融审计业务规范和工作指引,提升内审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二是强化现场管理。落实分层级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切实将审计质量、廉政责任和保密责任逐项细化到岗、落实到人,落实审计结果集体决策制度,推行审计质量终身负责制,把牢审计质量“生命线”。三是强化质量考核。探索建立审计质量考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审计业绩量化考核,将项目工作量、审计成效与审计人员综合考评挂钩,提升金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家华,许莉.金融审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许莉.金融稽核与审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9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审计资源因素、审计环境因素、审计风险因素和审计行为因素四大类。

(一)审计资源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所谓审计资源,是指审计服务过程中必须依靠的各种实物的或非实物的基本要素以及审计评价的相应资源。审计资源主要包括审计人才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技术设备资源等。其中审计人才资源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审计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专业能力强、品质好的内审人员作出的审计项目审计工作质量和报告质量一般就高。通常来说,企业审计部的规模也与审计质量的高低是正相关的。审计法规和行业信息是内审人员的行为指南,而这些信息是不停地变化与更新的,内审人员要在工作中应用这些信息作为审计标准,就必须持续地学习,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技术和设备资源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也是重大的,原有的审计技术以及不能充分适应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内审人员要发挥其职能,必须学习使用新的审计技术。而设备资源是先进审计技术的硬件支撑。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因为审计可能成为某些政治组织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政治干预审计的事件就有可能发生。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决定了审计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问题上。审计职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取得社会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必须是以法律为保障的。企业的文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独立性来发挥作用的。

(三)审计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领导层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审计人员本身的风险管理水平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四)审计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行为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直接的、决定性的。通常,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内审人员在完成审计项目时可能存在偷懒行为,这就直接影响了项目的质量。审计行为学目前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目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效率,为改善上述不合理的现象,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1.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审计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情况,项目负责人最好能提前1—2天到达现场。到现场后必须及时跟被审计单位的联系人进行沟通,告知整个审计工作的大体安排。从而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做好资料准备工作,也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审计报告下发后,被审计单位又提出异议,指出某些问题是不存在的,某些漏洞已经进行了弥补等情况,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由于现场审计过程中沟通不足导致的。从而也影响了审计报告的效率和质量。其实只要在现场审计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审计人员要注意不但要与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更加要与业务人员进行沟通。因为很多情况下,只有实际操作的业务人员才最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情况。所以要想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绝不能仅盯着账本,更要走下基层,了解业务流程。2.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基石,工作底稿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的高低。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既要有规范的格式,又要有完整的内容、明确的观点和充分的依据,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对工作底稿的复核。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审计工作底稿必须经过层层复核,实施三级复核制度,尤其要明确每一层次复核人员所复核的内容和承担的责任。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三级复核制度,但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具体规定复核的程序和标准,无法真正起到控制审计质量的作用。例如在审计人员较少的项目中,审计组长和主审由一人担任,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审计组长就很难去仔细地复核每位审计人员的工作底稿,而是仅仅对形成问题所涉及的底稿进行复核,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有些问题的遗漏。3.保证审计结果有效落实。实施内部审计是不单是要找出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加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从而带来企业管理上的提升。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审计项目并不是为了那份审计报告,而是关注公司业务运行中的问题和漏洞,并设法进行完善和弥补。其次要督促整改,加强处罚。对于已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要提出解决整改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对被审计单位屡查屡犯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要有一定的处罚权限。目前很多审计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整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计部门没有处罚权限,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给予内审部门一定的处罚权限。4.学习使用先进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目前我们处于信息时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内部审计人员要学习使用先进审计技术,包括审计抽样、统计分析、分析性复核、机审计工具和技术、流程图的过程描述等。这些工具多数已经经过发达国家内部审计人员数十年的实践,对于提高审计质量质量与审计效率有着很好的效果。如:在抽样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抽样模型,这样不但提高了审计效率,而且使抽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还可以将各类经济学、统计学分析模型固化到审计信息系统里面,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从而把内审人员从繁杂的数据分析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其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专业判断。这些都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5.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管理起着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和参谋作用。作为企业的“经济卫士”和“经济谋士”,内部审计要并重监督、评价和服务三项职能。在监督企业运营行为,评价企业运营效率效果的同时,通过合理化的审计建议促进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服务。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全面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与公司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站在最前沿。因此必须要加强内审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内部审计工作有其特殊性,它在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评价的同时,还具有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单是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针对问题提出合法、合理、可操作的改进建议,通过审计活动实现被审计单位乃至全公司的增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财务会计、工程管理、税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知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站在最前沿。如果没有上述前提,就很难保证审计建议的适当性,不但浪费公司人力、物力资源,甚至会影响公司整体效率。另外,新形势下企业的业务活动越来越复杂,为适应这一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由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针对性强的专项审计将会越来越多,涉及非常多的新领域,并要求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融入其中,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审计人员对这些新领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有的甚至是空白,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盲目开展,不但浪费审计资源,而且也很难保证审计质量。为满足以上四点要求,提升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我们拟开展以下三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工作:(1)加强内部自我学习。内部自我学习又分个人自我学习和统一组织学习两种具体形式,个人自我学习在学习内容、途径和时间安排上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内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安排进行;统一组织学习拟定于每月开展一次,主要围绕国家新的政策法规和集团公司的新要求、日常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个人自我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等方面开展,统一组织的形式一方面能保证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便于大家交流,扩大学习效果。(2)聘请专家指导和开展对外交流。选择在内部审计界有声望的专家来对我们的审计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并且与内部审计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交流,这两种方法都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快速提高审计方法和水平。(3)继续坚持做好外派培训工作。外派培训具有培训质量高、针对性强、学习时间集中、容易快速吸收应用等优势,因此我们应继续坚持做好外派培训工作,加强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各大院校等权威机构的学习交流,本着全面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并通过一系列控制手段保证培训效果。

审计前沿知识范文篇10

(一)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一个公司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公司的管理单位就需要一套完善高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然而对于公路管理单位想要顺利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一套完善高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同样至关重要。但是纵观我国各公路管理单位,尚未创设一个氛围好的会计审计环境。而且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有很多问题,例如在工作中依旧通过账面资料防弊纠错,运用的技术手段不仅十分的单一,而且还较滞后,这对会计审计工作效率的增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国内大部分公路管理单位的会计审计工作均由从未参与过专业的审计培训会计工作者担任,对审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也知之甚少,实践经验不足,业务知识停滞不前。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都将阻碍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要求的全面实现,导致公路管理单位内部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二)会计审计缺乏独立性。提高管理者与各部门及岗位对会计审计的支持力度是保证公路管理单位的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当前对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是路管理单位最大的缺点。而且在其审计部门中一些审计混杂在财务、监察工作中,也没有实施独立编制,没有凸显出审计的独立性,阻碍了监督和内控作用发挥。(三)忽视会计审计的重要性。当前,有关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性,会计审核工作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这一点,部分公路管理单位缺乏先进的会计制度观念,会计审核人员缺乏相关知识,这将直接阻碍会计审计工作前行步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单位主要实施事后的审计、核算、调查,使会计工作严重滞后,忽视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大大削弱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使管理单位难以实现预期的会计审计效率。

二、完善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想要使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就需要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有以下三点:一是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使会计审计工作者全面掌握新会计制度和先进计算机技术等环节的知识不断增强其业务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人员完成预期任务目标后,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的任务目标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做好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相关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根据基本原则、科学立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要全面了解审计工作者为会计管理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会计人才队伍。(二)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会计审计工作只有具备权威性,其作用才会得到良好保证。如果缺乏独立性,将会阻碍职能作用的发挥,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有效监督。在新会计准则的普及下,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实现审计的独立性。为了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仅公路管理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将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之外而且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具备独立性,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联的情况,实现审计的规范性、独立性。(三)推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当前,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内容,所以公路管理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为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单位内所有活动,体现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为单位领导者提供正确有力的依据;还要制定一套内部控制的制度,让其贯穿于各个管理环节中,严格根据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具体情况,强化会计核算及其监督工作,清晰划分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任务,严厉禁止出现控制真空情况。(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审计工作思路。要想突破会计管理工作中死板的经验,就需要总结过去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要放弃过去的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发展,要有新的尝试、新的思考、新的经验,在会计工作的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规范化、创新化力求站在审计工作的最前沿。(五)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培养专业的审计人与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是一样的,都有三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管理单位内部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制度,要加强新会计准则和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二是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要在实践中总结,每次审计工作都要注意实践总结,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发展,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管理,这要求审计工作者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有坚定的立场与原则。管理的业务工作必须是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以构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为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