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3:32:50

县域农行范文篇1

关键词:县域支行;IT;运维;现状;对策

县域支行作为农行最底层的分支机构,直接面向社会和客户,是农行对外的服务平台和窗口,代表着农行的品牌和形象。如果支行信息科技生产运维管理水平不高,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该支行及网点的信息系统运行将得不到有力保障,轻则导致业务不能正常开展,重则影响到农行的声誉与形象,造成声誉风险。加强县域支行信息系统安全与稳定,提高其IT运维管理水平,不仅是农行业务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内部控制的需要。因此,加强支行信息科技生产运维队伍建设,提高支行科技人员技能,提升支行信息科技生产运维管理水平,确保县域支行及其网点信息系统能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为客户提供一个可靠的业务办理环境,对提升农行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支行IT运维现状

(一)没有专职的信息科技人员县域支行以业务经营为主,再加上岗位编制有限,一般不会配备专职信息科技人员,往往是从业务岗位中挑选具备计算机知识的人员来兼任。通常情况下,兼职科技人员会将专职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优先处理,将兼职的IT运维工作放在第二位,待专职的事情完成后再进行处理,甚至是不处理。(二)兼职科技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县域支行的兼职科技人员,基本上不是信息科技等相关专业毕业,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技术维护能力弱等问题,故障的排查和处理周期较长。再加上兼职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业务学习上,不愿抽出时间学习信息科技知识,导致技术水平停滞不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原有的技术知识已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IT运维需要。(三)兼职科技人员老化严重,后备不足县域支行员工年龄结构普遍偏大,部分支行超过40岁的人数已达到80%,兼职科技人员更是老化严重。与此同时,新入行员工则一般都被安排在客户经理等相关业务岗位上。另外,干业务更容易出成绩,收入较其他后台岗位高,年轻员工会偏向性地选择业务岗位。久而久之,造成支行信息科技生产运维人员老化、后备不足的困境。(四)IT运维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新系统推广难度大因为没有专职的科技人员,IT运维制度在支行推广实施时,难度较大,会有打折扣的情况出现,相关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在业务繁忙阶段,新系统推广没人接手、没人干,或是干了,但是进度不够快、不够好,影响新系统推广的进度。

二、县域支行IT运维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改革,基层科技处于改革末端随着农行信息技术改革的推进,IT构架的调整,以及数据全国集中及综合业务系统的上收,科技人员呈现出“倒金字塔”的趋势,人员规模及资源配置从总行、省级分行到二级分行逐级递减,且递减幅度越来越大,处于改革末端的县域支行基本上已无专职科技人员。(二)业务竞争激烈,导致科技生产运维被边缘化随着工行、建行等大型商业银行重返县域战略的实施,加上本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抢挖客户资源,业务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县域金融市场面临鲸吞蚕食的局面。为了提高业务的竞争能力,抢夺客户资源,争夺市场份额,县域支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偏向业务经营领域,科技生产运维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三)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得不到重视IT运维作为支行业务发展的“后援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IT运维工作不能直接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业务上的经营成果也不能通过量化方式直接在IT运维上得到体现,不像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其价值跃然纸上,其产生的利润能够体现在财务报表中,造成信息科技生产运维工作在支行得不到重视。(四)综合考核分值占比低在综合考核中,信息技术所占比值低,考核分数比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偏重的导向,支行管理者会在分值高的领域投入更多,相反地,分值低的领域被搁置一旁。工资、费用先往分值高配备,人力先往分值高配置,重心先往分值高偏移。这也是造成县域支行IT运维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五)无法计价考核IT运维是一项维护、管理的工作,无法量化到某件产品或收益上,难以进行计价考核。当前,业务岗位可以通过产品的营销数量、拉到的存款数量、发放的贷款数量、办理的业务笔数、新开的个人账户数或对公账户数等进行量化计价考核,这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导着员工不断向有计价考核的业务岗位靠拢,而IT运维因无计价考核而受到冷漠。

三、解决办法及对策

(一)加强信息科技生产运维宣传,提高认识县域支行信息科技得不到重视,往往和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足有关。很多IT事故的发生也是因为平时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所致。为提高IT运维质量,加强支行信息科技生产运维的宣传是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只有不断地开展生产运维宣贯,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重要性才能在支行生根发芽,才能提高大家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认识,从而重视IT运维工作。(二)加强信息科技队伍建设在不影响生产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二级分行信息科技部门可以定期从支行抽调1-2名刚入行大学生到相应岗位上进行锻炼,提升IT运维水平和能力。与此同时,要充实基层科技人员队伍,科技主管部门应积极主动加强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及向行领导汇报,争取相关部门及行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在每年的大学生招聘中,意向性地面向高校招聘计算机相关人才,不断充实基层科技人员队伍。(三)提高信息科技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在支行的年度考核中,适度提高信息科技考核在综合分数中的比值,对提高支行运维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分值一是可以体现信息科技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二是可以引导支行管理者加大对信息科技生产运维的重视度,有利于信息科技生产运维制度的落实执行,提高支行整体运维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信息科技风险。(四)细化计价考核可以将信息科技生产运维与业务计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挂钩。如业务人员成功营销一笔业务,总的计价收入是1000元,那么,信息科技人员可以得到5%的计价工资收入,也就是50元。如此细化之后,原本不能计价的信息科技工作也能实现计价,信息科技人员的价值可通过业务人员的业务营销来体现,提高了支行信息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制定激励机制二级分行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科技激励考核机制,每年划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定期对每个支行的信息科技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考核分值兑现给IT运维人员。例如,每个季度拿出3000元作为支行科技人员的奖励工资,考核分数为100分的,可获得3000元奖励,考核分数为99分的,可获得2800元奖励,以此类推。通过制定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支行IT运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支行科技人员工作起来有动力,执行起来有劲头。

四、结束语

县域支行作为农行整个网络的节点,为农行创造着直接效益,就好比大树的根系,为树干、树枝、树叶提供水分和养料,它的好坏与整棵大树息息相关。因此,县域支行信息科技生产运维工作就更加举足轻重、任重道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县域支行信息科技生产运维管理队伍,提高支行、网点的生产运维管理水平,确保县域支行及其所辖网点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维护农行形象和利益,这也是农行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必须面临并解决的一个问题。

作者:严林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

参考文献:

县域农行范文篇2

一、当前农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位不明确,错位市场。农行的绝大部分营业网点在农村,而且自成立以来也是以农村业务为主体,不仅贴近农村市场,而且具有一支经营农村信贷业务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理应在农村金融市场大有作为。然而,前一时期,农行的市场定位模糊不清,不能适应农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现实,片面追求大集团、大企业,忽视了中小型私营企业的信贷需求,信贷经营与农村市场需求严重错位。

2.准入门槛高,投入较难。近年来,上级行对贷款企业的法人代表素质、固定资产、生产经营规模、年实现利润及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都有严格的要求,目前虽然放宽了部分条件,但是和县域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资金需求状况相比,条件还是较高,且信贷制度缺乏灵活性。同时,对中小企业贷款原则上都要求提供房地产抵押,但现实中有的中小企业连土地、厂房都是租赁的,房地产抵押有的即使有房地产,也因贷款抵押率低,融资期限短、成本高(一般抵押率是土地、房地产评估变现值的40~60%;银行根据企业信用度,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按利率政策规定范围内普遍上浮30~50%;同时办理评估、登记还要交纳不菲的中介服务费用),不得不转向民间高利息借贷。

3.审批链条长,效率较低。目前,县级农行除低风险业务外基本上没有贷款审批权,这种信贷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域经济的状况不相协调。一方面,受信息不对称因素限制,有审批权的上级行对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经营及资信状况很难准确把握,仅依据县级行上报的书面申报材料进行审批;而掌握中小企业资信情况的县级行却没有审批权。另一方面,决策程序多、链条长。一般一笔贷款要经过县级农行的客户部门调查、信贷管理部门审查、贷款审查委员会审议,再逐级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从申请到审批、发放要履行许多道手续,再加上评估和登记,一切顺利的话,至少也要二十天左右的时间,这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时间紧、频率高、周转快的特点存在很大矛盾。

4.奖惩不对称,轻奖重罚。由于片面强调风险控制,过分追求贷款“零”风险管理,目前县级农行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贷款责任制,特别是对新增不良贷款实行谁经手发放谁负责收回,但对贷款回收且创造效益的信贷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在这种扭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下,县级农行信贷人员压力过大,为了回避风险和责任,在信贷决策时刻意突出风险控制目标,力求“万无一失”,除对一些有绝对把握的大企业、大项目发放贷款外,不愿为一般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这一管理制度与银行经营的性质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矛盾。

5.产品欠丰富,竞争乏力。目前,县级农行的贷款品种还是几种老信贷产品,几乎没有新的贷款品种推出,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则不断推陈出新,如农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还是仅仅限于房地产抵押和优良客户担保,其他金融机构则推出了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私营业主个人创业贷款、抵(质)押循环贷款等多样化的信贷产品,虽然这些贷款的风险度较房地产抵押贷款要稍高,但是这些信贷产品的创新却贴近了企业,赢得了市场。

二、县级农行强化中小企业信贷创新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强化中小企业信贷创新:

1.创新信贷理念。一要纠正撤并县域网点,就意味着要减缩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的误区,树立新农村建设需要农行增加信贷投入的理念。我们认为,农行县域网点的减少,并不代表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的减少,而是支持县域经济作战略调整。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需要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既要按商业化经营要求运作,也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信贷投放。农行目前迫切要做的是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选准信贷投入的切入点,努力培育高效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构建适宜当地特色的县域经济框架,支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二要纠正信贷投入安全无风险必须选择大集团、大企业的误区,树立择优择强投入的新理念。商业银行为追求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往往把贷款对象锁定于一些大中企业的批发贷款,认为这些企业发放贷款不仅短期风险较小,而且也能带来即期效益;而对中小民营企业额度小、次数多的小额零售贷款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但农行作为身处农村的商业银行如果把信贷投入的眼光只盯住大集团、大企业就有失偏颇了,县域中小企业已经或者必将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将是金融业最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客户群体,不仅是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主要对象,也是业务发展的基础。因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大企业将逐渐走向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信贷资金将逐渐被部分替代、退出。同时,大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一旦建立就很难转移,转移成本高,退出难度大。贷款“垒大户”已经被事实证明风险极高、危害极大。各级行在确保已有的优质客户群体及优质贷款市场份额的同时,要淡化客户的“身份”观念,对中小企业予以更多的关注,着重在行业地位、管理水平、现金流量、营业收入、收支差额、信誉记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客户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信贷投放、票据承兑、信用证、履约保函、代收代付等,实行大小并举、双管齐下的信贷营销策略。三要纠正信贷营销要等客上门的误区,树立主动出击、寻找市场的新理念。长期以来,坐等客户上门贷款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坐等客户上门就是坐以待毙。只有树立主动上门营销的理念,研究市场,研究客户,围绕客户的需求做好信贷营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信贷产品。农业银行要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各县级农行在整合现有信贷产品,发挥现有信贷产品作用的同时,应给予不同地域的分支机构一定的或者相应的信贷创新权力,使其能够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客户以及同一客户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从客户角度出发,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实现信贷产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信贷产品的研发、创新上,既要根据市场需求有机地组合金额、利率、期限及担保方式等因素,更要从贷款审批流程、贷款的前提条件及提供的附加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信贷产品创新要提高技术含量,能较长久地保持优势,最终形成核心产品,从而扩展和延伸信贷产品功能,提高信贷竞争力和信贷业务的派生能力。

3.创新信贷服务。当前,县级农行必须通过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集中人力资源,调整充实客户经理队伍,使其全面彻底走向市场。客户经理在巩固本行已有客户的同时,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市场和客户的了解,开拓未来信贷业务市场。要瞄准金融同业的优质客户,分析本行竞争的优劣势和可能的切入点,从争取业务份额到完全成为本行客户;要关注目前还显弱小的行业、产业和本身发展前景良好的客户,适时介入将其培育为本行的优质客户;要为客户提供信贷附加服务,如综合理财、信息咨询等。总之,要通过创新信贷服务,来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最终把握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4.创新信贷文化。现代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信贷文化已成为其信贷业务竞争力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其信贷业务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商业银行有研究表明:优秀的信贷文化对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业绩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并已成为信贷业务竞争的利器,继而成为决定一个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建设优秀的具有农行特色的信贷文化,就要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要从纯商业氛围中解脱出来,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塑造为农服务、支农贡献、助农发展的价值观;就要更加注重人的因素,营造信贷人员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信贷队伍的凝聚力和信贷人员对农行的归属感,从而在本行塑造出高品位、高素质、高效率的优秀信贷人员群体。同时要让优秀的信贷文化成为信贷风险的又一道防线。

5.创新运作机制。在信贷运作上提高效率,提升层次,逐步推行个性化服务。目前,中小企业需求贷款的特点是时间紧、额度小、频率高。而传统的贷款“三查”程序较为繁琐,不能适应。为此,各县级行要改进中小企业的信贷流程,突出一个“快”字,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上规模、信誉好、资金需求较固定的黄金、重点、优良客户,采取一次性核定1~2年度的贷款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简化每笔贷款的具体办理手续,适应客户的不定期资金需求;对产业前景看好、成长性明显的中小企业开通信贷“绿色通道”,对目前的“贷捷通”产品再优化,提供包括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在内的多种优惠措施;对规模小、平时贷款少的企业提供柜台式信贷服务,不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不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在有效抵押的情况下由县级农行直接办理贷款。

县域农行范文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金融产品创新;零售银行

总理指出:“要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银行以县域为基础,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实行城乡联动,综合经营,积极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赋予了更重要的职责和寄予了更大的期望。资料显示:1980年至2006年的27年间,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投放贷款11.16万亿元,年均投放4133亿元,200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951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0.5%,目前农行54%的经营网点和51%的在岗员工分布在县域,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是唯一拥有农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和在县域乡镇设有网点的商业银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为县域农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最近我们就县域农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南昌县的县域经济与金融业发展状况、县域农行业务拓展的有效途径与模式,对如何把县级农行打造成县域经济的主流零售银行作一初浅探讨。

一、县域经济概况及发展态势

南昌县地处赣抚平原下游,南昌市城郊,东接进贤县,南邻丰城市,西北与新建县隔赣江相望,东北濒临鄱阳湖,中部三面环抱南昌市,国土面积168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小兰经济开发区),255个村委会,人口90万。“十五”期间,南昌县策应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做好“两篇文章”、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可喜成绩。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南昌县地区GDP153.1亿元,比上年(按可比价)增长15.9%;财政总收入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地方财政收入6.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全县人均GDP1.6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5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排名中,成为全省唯一入围综合竞争力A类县(市),在中国社科院评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县市”排名中名列第7位。

2.工业园区快速崛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南昌县以小兰经济开发区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显现了资金、技术、市场的聚集效应,目前已实现投资规模10亿元,18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实现了“六通一平”,落户企业415家,解决劳动就业3万人。已经形成以汇仁集团、江西制药为主的医药医械业;以江铃铸造、洪城汽配为主的汽车汽配业;以清华泰豪、新飞空调为主的电机电器业;以江西涤纶、洪城服装为主的轻纺服装业;以煌上煌集团、今麦郎饮品为主的食品饮料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并有世界500强的美国福特集团、中国200强人民电器集团及意大利VM发动机等一批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园区。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销售收入101亿元,税金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园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县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全县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33.7∶30.6∶35.7调整为17.1∶59.2∶23.7,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经济强县的崛起。

3.城镇建设商贸繁荣,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南昌县按照实施“大南昌”城市建设组团推进的要求,在县城莲塘拉开城市框架,打造莲塘核心区、象湖新城区和工业发展区三位一体的市政工程,县城莲塘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9万增加至15万人,先后引进了以新洪客隆、南昌百货为代表的城市大商场,培育了以乡味乡情、桂花村为代表的美食娱乐业,推进了南昌国际商贸城、南昌小商品城建设,启动了迎宾大道、澄湖北路商务大街建设,构建了大湖之都、绿地山庄、梦里水乡等一批精品楼盘,致力打造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态人居的昌南绿城。县域按照“富民强镇、和谐乡村”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农业依托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南昌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12家);依托东郊地区“金十字”养殖产业带和南部乡镇“银三角”种植产业带,培育水禽、水产、蔬菜、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发展“一村一品”种养专业村77个,有50多个产品获中国食品认证。二是农村结合产业布局,突出“五路两圈”,从规范整治入手,打造了12个示范村、50个重点村、220个试点村等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三是农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农民创业基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力向工业企业、流通领域、城镇三产转移,近五年全县新增有组织输出劳力5万人,个体工商户发展至6946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153家。

二、县域金融业发展状况及县域经济对金融的需求

1.南昌县金融发展状况。南昌县目前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农信社、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等8家商业金融机构,截止2006年底,各项存款总额为82.7亿元,其中农行19.4亿元,占23.5%,居第一位;各项贷款余额为39.2亿元,其中农行7.2亿元,占18.4%,居第三位(详见表)。

2.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南昌县《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外向化和市场化,努力打造实力昌南、魅力昌南、生态昌南、和谐昌南,加快实现全国“百强县、文明城”的战略目标。具体是到2010年,全县DGP年均增长15%,突破200亿元,人均DGP超3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为12:55:3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突破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突破6000元,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全国“百强县、文明城”。

新农村建设和县域资源开发、市场拓展、产业升级等为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创新信贷模式,进一步优化信贷投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其次,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推出适合于农村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期限的贷款新品种,扩大对农村动产和不动产物权抵押担保、仓单质押、农工商联户担保的贷款范围,创新适应县域经济实体的融资产品;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结算、、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以及银行卡等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合理调整和优化ATM机、POS等现代支付机具设置的布局,发展网上银行、银行卡特约商户,推行银行业务“套餐一卡通”。第三,努力改进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银行发放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实现网络汇兑和支付结算业务信息化,多方位地开展金融服务和金融知识宣传,增进与农民工的沟通与协调。

三、县域农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农业银行客户和市场的优势主要在县域经济,但由于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管理层次多、链条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特别是近些年县级支行担负的责任较多,而业务开展的基础费用等相对较少,制约了业务发展。以南昌县支行为例,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有:

1.产品单一,资产结构不尽合理。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特别是能够满足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信贷及居民消费信贷产品比较单一。在公司法人业务方面,南昌县农行在当地拥有汇仁集团、煌上煌集团、国鸿公司、三鑫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客户,但资产业务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传统信贷模式难以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个人资产业务方面,在同业中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农行的传统优势发挥不够。

2.资产业务偏小,信贷市场业务较为乏力。2006年末,全行各项存款19.41亿元,各项贷款7.19亿元,存贷比仅为37%,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由于法人客户信贷业务转授权上收,贷款必须逐笔上报,使操作流程加长,对存量客户维护和企业客户正常资金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专业人才短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县域金融机构人员基本只出不进,新生力量很少。近年来,在银行新的业务产品不断推出,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的状况日显突出,特别是懂得证券、保险、房地产、国际业务和有较强营销能力、能与高端客户沟通的高级客户经理人才尤其匮乏。

4.基础硬件设施和科技设备相对滞后。基层网点大多办公设备陈旧,设施不配套、不齐全,多数基层营业网点硬件改造滞后,不能有效实施功能分区、客户分层和业务分流,与县域业务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

四、对县级农行打造县域经济中主流零售银行的几点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县域经济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而农行又具有一级法人体制上资金力量集中、城乡网点网络一体化和历史上有专业支农经验等优势,建议在县域农行进行试点,创新一套有别于城市行的业务运行流程体系,探索县域农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发展路径和模式。

1.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细化市场定位。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市场定位已经明确,稳步有序地推进股份制改革,贯彻落实好市场定位战略目标,必须根据县域农行自身经营管理条件、当地资源条件、宏观调控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县域农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市场开发上广泛寻找“三农”产业链和县域产业链上的优质项目和优质客户。要建立健全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授权、管理链条、组织机构等,对县域农行在信贷政策和财务资源配置上相应倾斜,对原有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修订,引导县域农行巩固和发挥自身网络、产品、服务等优势,积极支持县域发展中小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办成联通城乡资金结算、商品流通的县域主流零售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

2.适应县域经济特点,完善信贷授权授信管理。应结合县域支行实际,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担风险,增强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确保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适当加大县域信贷授权授信权限,对经济强县支行优先考虑,如扩大个人信贷业务范围和业务品种,将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作为门市柜面业务,把资产业务做大做强,抢占市场份额。对县域农行授权授信,要从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和支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调整的大前提出发,制订指导性政策,做到一行一策,分类管理,对经济强县地区农行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适度松绑,加大县域信贷投入力度。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县域的存差行增加信贷投入,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三是对有效资产抵押贷款适度放宽限额和审批权限;四是适当下放办理差额银行承兑业务的权限。

3.充分发挥城乡网络优势,实行规模化经营。面向“三农”,依托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延伸县域信贷服务内涵,发挥网络和在信息智能方面的优势,实行资金、信息、技术、产品多元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产业客户和龙头企业的产、供、销一条龙,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联合,实现联动辐射的经济效应。县域农行在服务对象上,注重二、三产业,优先定位于园区工业、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以及城乡个人高、中端客户,应顺势而为,集中资金和规模,侧重支持经济效益佳、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向规模经营的企业和项目转移,向高科技和新兴产业转移,分散信贷风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

4.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县域主流零售银行。业务产品是发挥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职能的载体,必须体现服务功能有效发挥、风险有效防范和创造最佳效益的理念。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外向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要善于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努力开发对县域自主建设和引进的优质项目进行扶持的产品,开发对成长型企业和有一定积累私营业主扩大再生产的贷款产品;针对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设计诸如“城市化建设贷款”项目,支持县域和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抵押难的问题,推出个体商户联保、中小企业联保、担保公司担保、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农业订单质押等形式的担保贷款;在农村综合理财上,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存款、保险、基金、国债一揽子业务产品,试办外出民工“打工创业贷款”和“民工工资”等业务。总之,要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在县域熟悉市场和客户、品牌认知度高、亲和力强等优势,坚持整合传统业务产品与开发新产品并重,不断加大信贷投入,拓展城乡居民个人理财、金穗通宝卡、网上银行等服务领域,以崭新的姿态和形象,把农村行网点办成多业务品种、多经营功能的“连锁超市”,把县级支行打造成县域经济中的主流银行。

参考文献:

县域农行范文篇4

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现代经营理念,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塑造具有农行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现代化银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县域经济,是农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在农行面临股改的新时期,我们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农行的市场推广,人员配置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心,相互促进;在农行内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使命感;在外部强调农行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对农行的认同度和信誉度,以最终达到农行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农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农行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想就以下六点谈谈如何建设新时期的县域农行企业文化。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划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往往与领导者的意识、经营管理思想、管理风格以及气量品质等有很大的关系。首先,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首席设计师,提高领导者素质,强化领导者作用,重视各级行领导班子的选配、教育、培训、评价和监督,做到说话办事言简意赅,清除垃圾发言谈话和会议,坚持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标准,全力推进“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其次,要建立党委(支部)领导,行长负责,工会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第三,构造领导与职工交流的平台,广开言路,对于员工的进言,虚心倾听,细致分析和甄别,从而使广大员工也跟着来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行上下以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让农业银行参与有序竞争、有效开拓业务经营,促进全行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突出以人为本,活化用人机制

在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是最能吸引人才的一条内容。银行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能力、水平和忠诚度的比拼和检验: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谁拥有忠诚的员工,谁就会赢得忠诚的客户。每位员工都渴望有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为之不懈的努力。在理念上,农行“伴你成长”本身具有在伴随客户成长的同时,也伴随员工成长的内涵,因此要求领导要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员工,了解员工的工作、生活及环境情况,解决好遇到的困难问题,把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为工作的着力点,真正让员工以行为家,安居乐业;让员工和领导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员工的素质建设,围绕“打造学习型银行、培育知识型员工”,精心打造“三支队伍”,努力培育“五类人才”,确保“四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发展空间方面要制定相关措施,为员工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把员工个人成长与农行发展结合起来,调动员工参与农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使员工在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切实完善用人机制和对人才的考核机制、培训机制,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变对管理人员“相马”式的委任制为“赛马”式的竞争聘任制,努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坚持“以业绩论英雄”,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材,各显所能,使他们主动投身到农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大潮中,实现人才与农行和谐发展。

三、弘扬奉献精神,塑造服务文化

服务文化是优质服务的不竭之源,银行同业竞争实际上就是服务的竞争。首先,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网点改造升级,开设不同功能区,将农行城区网点打造成精品网点,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其次,必须在全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后台部门为前台服务,前台部门为客户着想,共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系统化的金融服务;第三,努力提高高端客户的市场份额,促进银行对理财产品及理财服务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银行中间业务的提升,推动整个银行战略转型。在办理业务时,应讲究文明用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供超值服务,将简单的办事程序升华为高层次的服务文化,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客户的满意为落脚点,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具体服务环节上密切关注客户排长队的问题,着力改善和提高临柜服务效率和质量,严肃查处服务领域的违规现象,坚决消除不利于提升服务形象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不断提升员工服务意识。优质服务是成功营销的基础,维护则是保证营销和服务成果的必要补充,要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企业的经营走向,以调整我们的服务手段,努力在客户中树立优质、诚信形象,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负责任、讲奉献形象。

四、完善激励机制,激活企业文化

实践使我们悟出一个道理:考核出效益,激励促发展。坚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对单位和个体实施有效的激励,激活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是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统一在一个体系之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高薪酬的竞争力,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技能、岗位价值决定岗位工资,贡献、绩效决定年度总收入。二是努力创建权责明确、奖罚对称的个贷业务发展机制,专列效益工资挂钩存款组织与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同时完善中间业务激励办法,匹配专项效益工资与费用进行挂钩激励考核。三是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实行多种激励手段,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如目标激励、人本激励、情感激励;比如为员工提供加薪、旅游、住房、名誉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供员工个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激励方式;改变对员工动不动就扣奖金、扣工资的做法,通过正面的引导,提升员工士气,助长其积极行为,避免消极行为。同时也要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力度,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功过分明,瑕不掩瑜,瑜不避瑕。给员工更多的展示自我、受鼓励的机会,对员工的工作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人生的乐趣,让他们因自己的潜力得以发挥而倍感舒畅,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梦想在工作中得以实现而获得满足。

五、致力服务三农,唱响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品牌文化的差异性客观地影响着品牌市场的大小,所谓“愚者推销产品,智者经营品牌“,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同质化,必须赋予文化的品味与灵魂,实施文化营销、才能形成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成为真正的强势品牌,领跑市场。服务三农是国务院交给农行的光荣使命,是农民的需要,亦是农行效益之所在,更是农行独有的文化品牌,比如象发行“惠农卡”,推出“公司+农户”贷款等。首先,农行利用在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面向县域经济,服务“三农”,将支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及扶贫开发等作为工作重点,有力地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选准支持项目,强化风险控制,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必将是互利双赢;其次,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对成长型中小企业实行差异化服务,支持企业技术进步、补充流动资金,制定合理扩大再生产的贷款定价政策,在信贷授权权限内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和推广多样化信贷产品,不断扩大金融产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第三,优化县级支行资源配置,要将县城及中心集镇作为农行“面向三农”的主要支点,做到网点布局随资源而动,利用银行卡、电子银行、转账电话等现代金融产品和渠道,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结算服务,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我们要推进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有机联动,用心做实做细做好贯通城乡文章,着力构建“服务三农,关注民生”的新型支农金融生态圈,致力打造金融经济和社会发展共生共赢的局面,让农行在尽社会责任和追求利润的本质能够在服务“三农”中得到有机统一。

县域农行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银行县域经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实施,必将带动县域经济更加蓬勃地发展,同时衍生出巨大的商业金融需求,为银行业特别是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下面,以寿光为例,笔者就农业银行应该如何在支持县域经济中发挥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三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

寿光是一个农业大县,是闻名中外的“中国蔬菜之乡”。在蔬菜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下,寿光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带来了各种旺盛而迫切的金融需求。这些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金融需求,如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农业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中的资金及其它金融需求;二是来自农业企业的金融需求,如蔬菜加工、包装、贮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及其它金融需求;三是来自流通环节的金融需求,如农产品运输、销售及农贸市场建设中的资金以及其它金融需求。针对上述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在近年来精简网点、减员增效的实际情况下,须量力而行,积极发挥作用:一要重点支持工厂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而对散小客户则主要提供小额质押贷款等风险小、易管理的金融业务产品服务;二要重点支持一头联基地、一头联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对整个农业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就抓住了支持“三农”的主要矛盾,就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安装上了强有力的“引擎”;三要重点支持联结城乡、沟通海内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寿光有着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另在11个乡镇建设了“卫星”式的市场,形成了功能强大的蔬菜集散网络,号称“买全国、卖全国”,农行以其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城乡一体化的网络比较优势,在解决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升级改造以及日常运营中的金融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而独到的作用。农行要发挥好上述作用,还要在信贷政策调整上、经营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如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季节性明显的特点,给予特别授信,配置短期信贷规模,增强支持龙头企业的灵活性;适应农业银行撤并网点、减员增效的形势,不断优化人员和网点配置,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做到网点人员减,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降;针对农户的生产经营特点,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品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操作流程,特别是对低风险的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实行营业网点柜台化办理,随报随审,即批即贷,最大限度的方便农户。

二、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

寿光市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到2005年末,已有私营企业21228家,其中个体私营业户18290家,民营企业2938家。营业收入496亿元,实现税收14.4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3%,已经成长为当地最具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群体。因此,在当前大企业融资渠道日渐增多以及金融同业竞争导致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大力开拓中小企业及私营市场,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对我们网点资源相对占优的农业银行来说既是可行的,又是重要的。一要积极建立中小企业项目库,重点选择具有区域行业竞争优势、产品市场销路好、具备成长性的优质小企业客户,以及与集团客户相关联的配套型、加工型和高新技术型小企业入库;二要加快构建小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处理机制,完善小企业评级体系,简化业务办理环节和手续资料,在管理规范、小企业客户资源富集的区域行设立小企业贷审中心,集中受理小企业业务;三要增强创新意识,根据小企业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积极创新服务,为小企业量身打造特色产品,重点抓好全额抵押自助可循环贷款、简式快速贷款、个人综合授信可循环贷款等产品的推广,实行灵活的贷款担保方式,适度扩大小企业贷款抵押品范围,满足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四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授权授信、担保方式、产品,加快推广个人生产经营最高额贷款新产品,扩大支行的审批权限和经办机构,支持县域个体生产经营业快速发展。

县域农行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县域农行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真正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是目前农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最近我们对农行武宁县支行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也引发了对县域农行如何搞好服务“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思考。

一、武宁县“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武宁县位于江西西北部,地处赣鄂湘三省边陲,全县总面积3507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辖8镇11乡、1个开发区和1个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和农民人均收入同步提高。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8.42亿元,第二产业16.64亿元,第三产业7.1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6.4:51.4:22.2,结构日趋优化。2007年财政收入2.66亿元,占GDP的8.3%,比上年增长20.7%。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1.75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占83%,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GDP的46.9%,增长47.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8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9.5%,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增长6.9%。

武宁县域经济具有四大特色:①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钨、锑、大理石、瓷土等,现有法人煤矿12户,钨加工企业2户,锑加工企业2户,大理石厂34户。②小水电资源丰沛。至2007年底,全县共建小型水电站97座,总装机容量6.5万千瓦小时,装机容量在5000千瓦小时的有2座,年发电量达1.3亿度。2008年4月份,九江华宁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又在礼溪镇下坊村开工兴建装机容量3.6万千瓦、年发电量1.11亿度的下坊电站,总投资3.6亿元。③森林丰茂。全县有林地面积373.5万亩,森林覆盖率64.1%,活立木蓄积量达773万立方米,林权改革后,林农护林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发展大有前途。④工业园区成果丰硕。武宁县目前建有万福工业园,属省级开发区和省级民营科技园,规划面积2万亩,现已形成节能电器、医药胶囊、矿产化工、玻璃钻石、汽车配件、纺织服装为龙头的六大支柱产业。到2007年底,入园企业达106家,其中投产企业84家;园区工业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38%;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增长39.6%;上缴税收4926.6万元,增长90.7%;企业净利润2.35亿元;劳动用工达1.2万人。此外,武宁县位于庐山西海全国风景名胜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现已成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其旅游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武宁县农行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行武宁县支行在省、市分行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始终把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作为业务工作的重点,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完善健全政策措施,组织运用资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城镇一体化建设,强力助推“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为武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重提升。到2008年6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47441万元,比2005年末净增1734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1087万元,其中2006年至2008年6月新放贷款7037万元。特别是2008年以来,武宁县农行加大了有效信贷投放,至6月末已累放新贷款3716万元,其中:法人贷款1850万元,个人贷款1866万元。该行2006年和2007年累计到期贷款4708万元全部收回,收回率均为100%,没有出现新的不良贷款。2007年该行实现各项收入1282万元,其中利息收入541万元、中间业务收入205万元,账面盈余474万元,该行还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计划2008-2010年净增贷款27400万元。近期,县农行支持“三农”的主要举措是:

一是积极支持优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武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也是各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重点市场。武宁县农行按照县委、县政府“全民创业”、“工业强县”的战略措施,实行因地制宜,择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优质法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汇兑、银行卡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了AAA级民营企业九江市昂泰药用胶囊公司,使之产、销、利同步提高,成为江西省优秀民营企业。2008年春,县供电公司遭受冰雪灾害损失严重,武宁县农行及时贷款300万元,解决救灾资金困难,使供电公司能及时恢复供电,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好评。

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武宁县农行抓住这个关键,着力从结算、现金供应、信贷服务方面,扶持县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例如,支持船滩镇剿丝厂改制为民营的武宁县凯丽丝业有限公司,年收农民鲜茧25000担,年产优质白丝140吨,产值3000余万元,带动船滩、礼溪、东林、清江四个乡镇的农户种桑养蚕,增加农民年收入达2500万元。又如支持江西晨阳灯业有限公司生产节能灯,取得良好效益,带动工业园区引进节能灯企业12家,人园资金23.83亿元,吸纳农民工1580人,增加农民工年收入2607万元。

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城镇一体化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定居于城镇,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武宁县农行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拓展住房按揭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仅2008年1-6月就发放个人贷款1137万元,同比增加1026万元,其中,发放住房按揭贷款526万元、个人生产经营贷款502万元、综合消费贷款109万元,帮助农民工定居城镇、建设城镇,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四是着力为各类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武宁县农行主动适应和引导县域金融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投资理财、电子银行、代收代付、消费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引领县域金融服务升级。仅2007年以来至2008年6月,该行发行金穗卡56249张,销售各类基金、寿险产品2990万元,代收各类电话费、水电费、学杂费等1721万元,代付各类资金333万元,开通电子银行3537户。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使县域广大客户感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的快捷方便,巩固了农行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也增加了农行业务收入。

三、对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

1、解放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增强机遇意识,夺取发展先机。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定,江西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同时,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明了农行改革的方向,全行上下正在推进股份制改革,“三农”金融业务的经营机制必将更加完善,这些都为县域农行业务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内外部环境。农行县域支行必须抓住这些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把业务做强做大,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其次,要增强竞争意识,发挥农行自身优势。随着WTO后过渡期结束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都将进入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势必更加剧烈。面对这种形势,农行县域支行必须调整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网络、资金、产品、社会资源等优势,大力拓展业务,占领和农行地位相称的市场份额,在县域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农行经营效益。必须消除“支农吃亏论”的想法,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随着建设新农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中部地区县域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旺盛的金融需求,有着金融业务的巨大空间,蕴藏着巨大盼潜在商业价值。如果不率先发掘这一潜在市场,县域农行将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充分分享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无限商机。

2、园地制宜,体制上要有新突破。农行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特点,构建有利于农行县域支行业务发展的管理机制,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子,做到因行施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县域农行要充分运用好现有县域服务网络资源,深入分析县域机构撤并与续存的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准确把握自己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有差别地设置县域机构网点,对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不合理的,要予以优化调整。要改变把县域机构单纯当作吸存网点的做法,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县域机构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类产品的综合性营销平台。在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要适应县域信贷业务特点,推进县域农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对于风险控制水平高、业务市场广阔、有效信贷项目多的县支行,应扩大信贷授权,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主权,适当下放优质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精简业务流程,加快办贷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建立合理合规的权责机制,在不违背一级法人原则、有利于风险防控的前提下,既要落实信贷风险责任,也要强化正面激励引导,纠正一些领域权、责、利脱节的现象,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开展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公务员之家

3、不断创新,产品上要有新突破。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既是农行的职能,也是农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县域农行要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三农”,就必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化,让他们享受到优质的、个性化的、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这样业务才会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行与客户“双赢”。目前,我省县域金融产品相对短缺,尤其是贷款品种和中间业务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完全满足“三农”经济发展需要。为此,县域农行应根据县域客户特点和特定市场需求,加快“三农”金融产品研发,或根据我省县域经济特点对统一制式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保持在县域金融产品领域的领先和主导地位。要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县域中小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农户生产生活消费信贷、提供公共金融配套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贷款产品;围绕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保险、基金、同业、个人理财等业务,创新开发中间业务品种。

县域农行范文篇7

【关键词】服务三农面向三农财税政策

一、农行股改“面向三农”面临的主要矛盾

农行股改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方针进行,这意味着农行将定位于“三农”,按照完全的商业化模式经营运作。农行商业化经营的本质属性与面向“三农”这一弱质产业的政策要求要完全统一起来,存在许多矛盾需要财税政策化解。

矛盾之一:县域农行运作困难,内部矛盾重重。首先是商业运作追求高效与业务办理效率低下的矛盾。例如,在上级行授信额度内办理还旧借新业务,中行、工行、建行一般1-2天就可以办完,而农行常常需要3-4周甚至超过1个月的时间。其次是农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较高与涉农客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矛盾。再次是农行员工的整体知识、年龄结构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最后是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科技构成高与农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营业条件差的矛盾,严重制约县域行的业务发展。

矛盾之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竞争不公平的矛盾。一是部分地区农户和中小农村企业信用意识较差,甚至利用假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直接影响了农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诚信与担保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对恶意违约行为进行有效钳制;三是部分地区农行的网点被撤,营运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小、信息风险大的农户、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银政合作仍需加强。一方面,财税支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金多头管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财税与农行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方式,农行为政府项目的资金配套受到诸多约束,人为限制了农行的发展速度。

矛盾之三: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的矛盾。“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农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农行还必须商业化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如何兼顾,农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没有严格的财税支持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督,二者很难兼顾,容易形成新的巨额不良资产。

矛盾之四:地方政府对“三农”贷款投入期望值高与现有信贷准入要求严的矛盾。虽然农行基层机构是一级法人体系下的商业金融授权机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会利用各种手段对农行经营施加影响。这一情况过去曾普遍存在,今后也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农行服务“三农”的定位明确后,各级政府对农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的期望值会更高。而农行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将更严格、更精细,出现不良贷款之后对责任人的追究将更严厉。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评级授信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下,服务“三农”的职能很难充分发挥。

矛盾之五: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与服务“三农”整体收益偏低的矛盾。农行股改到位后,股东结构将多元化,无论是国家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还是广大股民都要求回报最大化。但“三农”产业和县域经济客户存在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报率低、风险系数高的基本特征,与纯粹的商业银行经营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给农行经营业绩和市场形象带来很大压力。

矛盾之六:监管标准的一致性与服务对象风险系数差异性的矛盾。农行市场定位于面向“三农”,但在现阶段,“三农”毕竟还是弱质产业,县域经济的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做业务,面临的风险相对会大一些。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对农行的监管标准与其他商业银行是一样的,这个矛盾很难处理。【摘要】农行股改后新的市场定位表明,农行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财税政策与金融制度安排不到位,农行面临的诸多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服务“三农”问题的瓶颈。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构建我国财税政策支持下农行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服务三农面向三农财税政策

一、农行股改“面向三农”面临的主要矛盾

农行股改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方针进行,这意味着农行将定位于“三农”,按照完全的商业化模式经营运作。农行商业化经营的本质属性与面向“三农”这一弱质产业的政策要求要完全统一起来,存在许多矛盾需要财税政策化解。

矛盾之一:县域农行运作困难,内部矛盾重重。首先是商业运作追求高效与业务办理效率低下的矛盾。例如,在上级行授信额度内办理还旧借新业务,中行、工行、建行一般1-2天就可以办完,而农行常常需要3-4周甚至超过1个月的时间。其次是农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较高与涉农客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矛盾。再次是农行员工的整体知识、年龄结构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最后是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科技构成高与农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营业条件差的矛盾,严重制约县域行的业务发展。

矛盾之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竞争不公平的矛盾。一是部分地区农户和中小农村企业信用意识较差,甚至利用假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直接影响了农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诚信与担保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对恶意违约行为进行有效钳制;三是部分地区农行的网点被撤,营运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小、信息风险大的农户、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银政合作仍需加强。一方面,财税支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金多头管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财税与农行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方式,农行为政府项目的资金配套受到诸多约束,人为限制了农行的发展速度。

矛盾之三: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的矛盾。“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农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农行还必须商业化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如何兼顾,农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没有严格的财税支持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督,二者很难兼顾,容易形成新的巨额不良资产。

矛盾之四:地方政府对“三农”贷款投入期望值高与现有信贷准入要求严的矛盾。虽然农行基层机构是一级法人体系下的商业金融授权机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会利用各种手段对农行经营施加影响。这一情况过去曾普遍存在,今后也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农行服务“三农”的定位明确后,各级政府对农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的期望值会更高。而农行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将更严格、更精细,出现不良贷款之后对责任人的追究将更严厉。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评级授信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下,服务“三农”的职能很难充分发挥。

矛盾之五: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与服务“三农”整体收益偏低的矛盾。农行股改到位后,股东结构将多元化,无论是国家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还是广大股民都要求回报最大化。但“三农”产业和县域经济客户存在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报率低、风险系数高的基本特征,与纯粹的商业银行经营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给农行经营业绩和市场形象带来很大压力。

矛盾之六:监管标准的一致性与服务对象风险系数差异性的矛盾。农行市场定位于面向“三农”,但在现阶段,“三农”毕竟还是弱质产业,县域经济的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做业务,面临的风险相对会大一些。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对农行的监管标准与其他商业银行是一样的,这个矛盾很难处理。

Y=2.739750L0.677054F0.140460I0.207506P0.188964

从模型结果可知,各变量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统计量检验。并且模型结果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同时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99%的F检验。另外调整后的R-squared高达0.997269,说明模型具有较大的拟合度。因此,从回归结果看,我们可知对农村的信贷投资,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即信贷投资每增长1%,农户人均纯收入可增长0.21%。因此,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农行1.7万亿的涉农贷款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另外也意味着当前农村对金融的需求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存在供给缺口,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来完成。

依据之三:金融协调政策与财政支农政策的整合理论

爱德华·S·肖说过,金融体制缺乏效率的问题,不可能只由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决。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与其他非金融政策的改革配套进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时如不同时采取正确的国内税收刺激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仅仅改革金融制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推进农行改革,财税政策的配合至关重要,财政的无偿投入与商业性银行的有偿投入相结合,二者能够达到共同的政策目标。财政支农政策与农行“面向三农”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两大政策的着眼点,都是针对农村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三农”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的归宿,都是力求“三农”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涉农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两大政策的紧密联系还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实施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因此,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财税政策与农行改革政策协调配合的紧迫性,源于农村金融产业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三农”经济发展运行的实际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与完善支持农行股改“面向三农”的财税体系

(一)清晰界定农行“面向三农”的含义,是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的前提

“面向三农”的股改方针既是一种改制方向性的要求,又是一种农行市场定位,体现在具体操作上的要求很高。农行怎样运作,才算是符合“面向三农”的定位,政府与农行之间必须达成制度共识。只有这样,对农行而言,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对政府而言,才可能对农行有着量化、一致、稳定、规范的系统考核。从目前看,对“面向三农”的含义界定仍不清晰。我们认为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面向三农”必须由权威部门加以明确,并在政府与农行之间形成高度共识,以便于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

(二)农行面向三农的财政支持体系

1.财政投入政策体系。财政投入是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增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资规模来实现。(1)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部门具有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功能,需要政府直接、持续的资金投入与资金扶持。(2)农行历史上曾经承担了巨大的政策性信贷任务,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理应由财政予以消化(建立支农风险金),其核心资本严重不足,可由财政部分的注资或入股。

2.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是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的一种补贴,是直接或间接向农行提供的一种无偿的转移支付。与财政直接投入相比,财政补贴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是政府鼓励与支持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农行而言,更适用于财政补贴的运用。如国家对三农信贷的利息补贴,对设施农业的补贴,对农村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贴息等等。

(三)农行面向三农的税收支持体系

1.农行涉农业务流转税制的改革。农行县域业务营业税改革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保留现行营业税制,降低税负、扩大范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废除农行县域业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条件。第二步是改征增值税。应当按照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征税范围先行扩大到农行县域业务,对大部分业务实行基本免税法征收增值税,对手续费、咨询费等征收增值税。同时,取消农行县域业务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农行县域业务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1)降低所得税税率,减轻农行县域业务的税收负担;(2)修改税前扣除规定,规范和统一税基。取消计税工资限额,与农行县域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应当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放宽涉农业务坏账核销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在税前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统一和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比例;将预提税改按应计提项目的实际汇款额征收;(3)按照涉农金融业务的不同和所属区域不同来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县金融业务可规定较低的税率,给予较多的税前扣除,对国定贫困县的涉农业务免征所得税;对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的县(县级市),以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定贫困县经营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或先征后返专项用于增加风险准备以提高风险覆盖能力;(4)取消县域农村银行机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5)降低县域存款准备金比率;(6)提高税前损失准备金计提比例。

参考文献:

[1]王汉章.论发展县域农村金融产业的财政对策.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7).

[2]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王汉章,李上炸.略论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现代财经,2008,(6).

[4]郑良芳.对搞好农行股改等工作的一些思考与建议.深圳金融,2007,(10).

县域农行范文篇8

[关键词]县域经济;金融产品创新;零售银行

总理指出:“要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这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银行以县域为基础,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实行城乡联动,综合经营,积极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赋予了更重要的职责和寄予了更大的期望。资料显示:1980年至2006年的27年间,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投放贷款11.16万亿元,年均投放4133亿元,2006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951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0.5%,目前农行54%的经营网点和51%的在岗员工分布在县域,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是唯一拥有农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和在县域乡镇设有网点的商业银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为县域农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最近我们就县域农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南昌县的县域经济与金融业发展状况、县域农行业务拓展的有效途径与模式,对如何把县级农行打造成县域经济的主流零售银行作一初浅探讨。

一、县域经济概况及发展态势

南昌县地处赣抚平原下游,南昌市城郊,东接进贤县,南邻丰城市,西北与新建县隔赣江相望,东北濒临鄱阳湖,中部三面环抱南昌市,国土面积1683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小兰经济开发区),255个村委会,人口90万。“十五”期间,南昌县策应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做好“两篇文章”、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可喜成绩。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南昌县地区GDP153.1亿元,比上年(按可比价)增长15.9%;财政总收入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地方财政收入6.24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全县人均GDP1.6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5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排名中,成为全省唯一入围综合竞争力A类县(市),在中国社科院评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县市”排名中名列第7位。

2.工业园区快速崛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南昌县以小兰经济开发区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显现了资金、技术、市场的聚集效应,目前已实现投资规模10亿元,18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实现了“六通一平”,落户企业415家,解决劳动就业3万人。已经形成以汇仁集团、江西制药为主的医药医械业;以江铃铸造、洪城汽配为主的汽车汽配业;以清华泰豪、新飞空调为主的电机电器业;以江西涤纶、洪城服装为主的轻纺服装业;以煌上煌集团、今麦郎饮品为主的食品饮料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并有世界500强的美国福特集团、中国200强人民电器集团及意大利VM发动机等一批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园区。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销售收入101亿元,税金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园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县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全县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33.7∶30.6∶35.7调整为17.1∶59.2∶23.7,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经济强县的崛起。

3.城镇建设商贸繁荣,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南昌县按照实施“大南昌”城市建设组团推进的要求,在县城莲塘拉开城市框架,打造莲塘核心区、象湖新城区和工业发展区三位一体的市政工程,县城莲塘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9万增加至15万人,先后引进了以新洪客隆、南昌百货为代表的城市大商场,培育了以乡味乡情、桂花村为代表的美食娱乐业,推进了南昌国际商贸城、南昌小商品城建设,启动了迎宾大道、澄湖北路商务大街建设,构建了大湖之都、绿地山庄、梦里水乡等一批精品楼盘,致力打造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态人居的昌南绿城。县域按照“富民强镇、和谐乡村”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农业依托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南昌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其中部级3家、省级12家);依托东郊地区“金十字”养殖产业带和南部乡镇“银三角”种植产业带,培育水禽、水产、蔬菜、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个,发展“一村一品”种养专业村77个,有50多个产品获中国食品认证。二是农村结合产业布局,突出“五路两圈”,从规范整治入手,打造了12个示范村、50个重点村、220个试点村等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三是农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农民创业基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力向工业企业、流通领域、城镇三产转移,近五年全县新增有组织输出劳力5万人,个体工商户发展至6946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153家。

二、县域金融业发展状况及县域经济对金融的需求

1.南昌县金融发展状况。南昌县目前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农信社、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等8家商业金融机构,截止2006年底,各项存款总额为82.7亿元,其中农行19.4亿元,占23.5%,居第一位;各项贷款余额为39.2亿元,其中农行7.2亿元,占18.4%,居第三位(详见表)。

2.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南昌县《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外向化和市场化,努力打造实力昌南、魅力昌南、生态昌南、和谐昌南,加快实现全国“百强县、文明城”的战略目标。具体是到2010年,全县DGP年均增长15%,突破200亿元,人均DGP超3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为12:55:3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突破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突破6000元,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全国“百强县、文明城”。

新农村建设和县域资源开发、市场拓展、产业升级等为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创新信贷模式,进一步优化信贷投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其次,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推出适合于农村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期限的贷款新品种,扩大对农村动产和不动产物权抵押担保、仓单质押、农工商联户担保的贷款范围,创新适应县域经济实体的融资产品;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结算、、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以及银行卡等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合理调整和优化ATM机、POS等现代支付机具设置的布局,发展网上银行、银行卡特约商户,推行银行业务“套餐一卡通”。第三,努力改进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银行发放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实现网络汇兑和支付结算业务信息化,多方位地开展金融服务和金融知识宣传,增进与农民工的沟通与协调。

三、县域农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农业银行客户和市场的优势主要在县域经济,但由于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管理层次多、链条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特别是近些年县级支行担负的责任较多,而业务开展的基础费用等相对较少,制约了业务发展。以南昌县支行为例,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有:

1.产品单一,资产结构不尽合理。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较少,特别是能够满足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信贷及居民消费信贷产品比较单一。在公司法人业务方面,南昌县农行在当地拥有汇仁集团、煌上煌集团、国鸿公司、三鑫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客户,但资产业务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传统信贷模式难以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个人资产业务方面,在同业中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农行的传统优势发挥不够。

2.资产业务偏小,信贷市场业务较为乏力。2006年末,全行各项存款19.41亿元,各项贷款7.19亿元,存贷比仅为37%,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由于法人客户信贷业务转授权上收,贷款必须逐笔上报,使操作流程加长,对存量客户维护和企业客户正常资金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专业人才短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县域金融机构人员基本只出不进,新生力量很少。近年来,在银行新的业务产品不断推出,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的状况日显突出,特别是懂得证券、保险、房地产、国际业务和有较强营销能力、能与高端客户沟通的高级客户经理人才尤其匮乏。

4.基础硬件设施和科技设备相对滞后。基层网点大多办公设备陈旧,设施不配套、不齐全,多数基层营业网点硬件改造滞后,不能有效实施功能分区、客户分层和业务分流,与县域业务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

四、对县级农行打造县域经济中主流零售银行的几点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县域经济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而农行又具有一级法人体制上资金力量集中、城乡网点网络一体化和历史上有专业支农经验等优势,建议在县域农行进行试点,创新一套有别于城市行的业务运行流程体系,探索县域农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发展路径和模式。

1.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细化市场定位。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市场定位已经明确,稳步有序地推进股份制改革,贯彻落实好市场定位战略目标,必须根据县域农行自身经营管理条件、当地资源条件、宏观调控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县域农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市场开发上广泛寻找“三农”产业链和县域产业链上的优质项目和优质客户。要建立健全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授权、管理链条、组织机构等,对县域农行在信贷政策和财务资源配置上相应倾斜,对原有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修订,引导县域农行巩固和发挥自身网络、产品、服务等优势,积极支持县域发展中小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办成联通城乡资金结算、商品流通的县域主流零售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

2.适应县域经济特点,完善信贷授权授信管理。应结合县域支行实际,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按照商业化经营的原则,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担风险,增强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确保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适当加大县域信贷授权授信权限,对经济强县支行优先考虑,如扩大个人信贷业务范围和业务品种,将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作为门市柜面业务,把资产业务做大做强,抢占市场份额。对县域农行授权授信,要从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和支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调整的大前提出发,制订指导性政策,做到一行一策,分类管理,对经济强县地区农行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适度松绑,加大县域信贷投入力度。一是适当下放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减少中间环节;二是对县域的存差行增加信贷投入,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三是对有效资产抵押贷款适度放宽限额和审批权限;四是适当下放办理差额银行承兑业务的权限。

3.充分发挥城乡网络优势,实行规模化经营。面向“三农”,依托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延伸县域信贷服务内涵,发挥网络和在信息智能方面的优势,实行资金、信息、技术、产品多元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产业客户和龙头企业的产、供、销一条龙,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联合,实现联动辐射的经济效应。县域农行在服务对象上,注重二、三产业,优先定位于园区工业、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以及城乡个人高、中端客户,应顺势而为,集中资金和规模,侧重支持经济效益佳、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向规模经营的企业和项目转移,向高科技和新兴产业转移,分散信贷风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自身经营效益的提高。

4.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县域主流零售银行。业务产品是发挥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职能的载体,必须体现服务功能有效发挥、风险有效防范和创造最佳效益的理念。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外向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要善于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努力开发对县域自主建设和引进的优质项目进行扶持的产品,开发对成长型企业和有一定积累私营业主扩大再生产的贷款产品;针对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设计诸如“城市化建设贷款”项目,支持县域和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抵押难的问题,推出个体商户联保、中小企业联保、担保公司担保、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农业订单质押等形式的担保贷款;在农村综合理财上,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存款、保险、基金、国债一揽子业务产品,试办外出民工“打工创业贷款”和“民工工资”等业务。总之,要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在县域熟悉市场和客户、品牌认知度高、亲和力强等优势,坚持整合传统业务产品与开发新产品并重,不断加大信贷投入,拓展城乡居民个人理财、金穗通宝卡、网上银行等服务领域,以崭新的姿态和形象,把农村行网点办成多业务品种、多经营功能的“连锁超市”,把县级支行打造成县域经济中的主流银行。

参考文献:

县域农行范文篇9

一、中央确定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为我行确立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战略指明了方向,符合中国国情和农行实际。

一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作为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覆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使农行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农行坚持面向“三农”,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三农”贷款难问题,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是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战略布局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国家金融战略布局来看,其他大型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了相当部分县域市场,主要为大城市、大客户和大项目服务。合作金融机构单个经营规模较小、市场分散,系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政策性银行受服务功能限制,只能在特定领域开展业务。而农行则拥有10000多个大中城市网点、14000多个县域网点和多家海外分支机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在国家金融战略布局中发挥着连接城乡的重要金融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农行能提供对公、对私、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四大系列230多种产品,证券、保险、基金、黄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推出综合化、集成化、精细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融产品。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行面向“三农”,以县域为基础,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既可以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能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功能互补,形成合力,有助于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为解决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问题进行有益探索。

三是有利于发挥农行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布局和鲜明的经营特色。**年底县域贷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农贷款共计1.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5%;农行60%的网点、51%的员工和42%的存款也都分布在县域。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已全面涵盖各种经济成分和越来越多的产业,农村金融需求正在呈现出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农行在县域的有效发展空间也在日益拓宽。着眼于充分发挥在县域的固有优势,着眼于未来潜在的市场,农行应继续巩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地位,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建立县域业务新型经营模式

新农村建设为农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大为增强,县域经济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二、三产业日益繁荣,特色资源开发成为新亮点,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并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投资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对金融服务产生旺盛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县域商业金融市场将快速扩大。农行具有坚实的县域经营基础、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并建立了专业化的“三农”服务体系,在发展县域业务方面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农行要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机遇,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县域业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高于城市业务,导致农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效率难以提高,网点平均效益和人均效益相对较低。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三农”的效果,更与农行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益的商业化经营目标存在一定矛盾。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商业运作与面向“三农”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县域业务经营模式,做到“三个统一”。

首先,要将服务“三农”与提升农行市场价值统一起来,重点支持县域有效金融需求。农行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优势产业、大型企业和发达地区金融业务,又要强化为弱势产业、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服务的责任。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按照风险管理和分类指导原则优选重点产业、行业和客户,提供本外币结合、境内外联动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揽子金融服务,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培育新的业务增长极,努力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其次,要将服务“三农”与提高农行核心竞争力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农行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县域业务,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建设最大的服务“三农”的银行,最大的中小企业银行,最大的个人银行和最大的网络银行,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践证明,这是现阶段符合农行实际的发展战略。农行规模大、效益好的分行,都十分重视做大做强县域业务,在逐步确立县域市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其他高端业务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市场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全行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再次,要将服务“三农”与推动组织、机制和流程创新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灵活高效、有机衔接的农行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根据经济强县、中心城市郊区县、特色资源县、特色市场县、传统农业县和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业务发展策略。改革控制与决策机制,构建有别于城市行、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县域机构管理模式,着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三农”服务平台。通过创新授权授信方式和业务管理流程,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入力度,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确保县域贷款规模和占比逐年提高。创新产品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的问题,真正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借助信息技术系统,加强和改进县域农行的基础管理、资本管理、风险定价管理与合规管理,建立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倾斜政策,加大对县支行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业务在资金、管理、产品、信息等方面对县域业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加强县支行服务能力建设。

三、坚持商业运作,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在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农行面向“三农”,不能走专业银行时代大包大揽的老路,必须按照商业化经营的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中的有效金融需求,合理确定自身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和服务重点,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一是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要围绕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链延长,重点扶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发展,为“公司+农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对接。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服务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万村千乡市场”等工程中大型农村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兴农资连锁超市的信贷投入,畅通城乡商品双向流动渠道。配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农产品贸易和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对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金融服务方式,促进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是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扶持低耗能、低污染、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创新型、特色型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抓住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提高的机遇,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推动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深化城市大企业和县域小企业的配套合作;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讯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利用覆盖全国所有县域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为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中央政府调控农村经济提供网络平台;提供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拨付、农村社保基金归集及其他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三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积极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扩展市场提供创新服务,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和资本流动,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优选一批县域客户,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着力培植一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在西藏、青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其他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履行好公共金融服务职能,促进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完善系统内联动发展机制,引导和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分行帮助中西部分行加快有效发展。

县域农行范文篇10

一、中央确定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为我行确立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战略指明了方向,符合中国国情和农行实际。

一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作为唯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覆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使农行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农行坚持面向“三农”,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三农”贷款难问题,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是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战略布局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国家金融战略布局来看,其他大型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了相当部分县域市场,主要为大城市、大客户和大项目服务。合作金融机构单个经营规模较小、市场分散,系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政策性银行受服务功能限制,只能在特定领域开展业务。而农行则拥有10000多个大中城市网点、14000多个县域网点和多家海外分支机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在国家金融战略布局中发挥着连接城乡的重要金融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农行能提供对公、对私、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四大系列230多种产品,证券、保险、基金、黄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推出综合化、集成化、精细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融产品。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行面向“三农”,以县域为基础,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既可以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能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功能互补,形成合力,有助于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为解决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问题进行有益探索。

三是有利于发挥农行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布局和鲜明的经营特色。**年底县域贷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农贷款共计1.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5%;农行60%的网点、51%的员工和42%的存款也都分布在县域。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已全面涵盖各种经济成分和越来越多的产业,农村金融需求正在呈现出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农行在县域的有效发展空间也在日益拓宽。着眼于充分发挥在县域的固有优势,着眼于未来潜在的市场,农行应继续巩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地位,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建立县域业务新型经营模式

新农村建设为农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大为增强,县域经济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二、三产业日益繁荣,特色资源开发成为新亮点,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并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投资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对金融服务产生旺盛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县域商业金融市场将快速扩大。农行具有坚实的县域经营基础、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并建立了专业化的“三农”服务体系,在发展县域业务方面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农行要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机遇,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县域业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高于城市业务,导致农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效率难以提高,网点平均效益和人均效益相对较低。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三农”的效果,更与农行控制风险和提高效益的商业化经营目标存在一定矛盾。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商业运作与面向“三农”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县域业务经营模式,做到“三个统一”。

首先,要将服务“三农”与提升农行市场价值统一起来,重点支持县域有效金融需求。农行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优势产业、大型企业和发达地区金融业务,又要强化为弱势产业、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服务的责任。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按照风险管理和分类指导原则优选重点产业、行业和客户,提供本外币结合、境内外联动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揽子金融服务,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培育新的业务增长极,努力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其次,要将服务“三农”与提高农行核心竞争力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农行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县域业务,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建设最大的服务“三农”的银行,最大的中小企业银行,最大的个人银行和最大的网络银行,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践证明,这是现阶段符合农行实际的发展战略。农行规模大、效益好的分行,都十分重视做大做强县域业务,在逐步确立县域市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其他高端业务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市场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全行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再次,要将服务“三农”与推动组织、机制和流程创新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灵活高效、有机衔接的农行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根据经济强县、中心城市郊区县、特色资源县、特色市场县、传统农业县和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业务发展策略。改革控制与决策机制,构建有别于城市行、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县域机构管理模式,着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三农”服务平台。通过创新授权授信方式和业务管理流程,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入力度,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确保县域贷款规模和占比逐年提高。创新产品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的问题,真正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借助信息技术系统,加强和改进县域农行的基础管理、资本管理、风险定价管理与合规管理,建立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倾斜政策,加大对县支行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业务在资金、管理、产品、信息等方面对县域业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加强县支行服务能力建设。

三、坚持商业运作,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在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农行面向“三农”,不能走专业银行时代大包大揽的老路,必须按照商业化经营的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中的有效金融需求,合理确定自身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和服务重点,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一是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要围绕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链延长,重点扶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发展,为“公司+农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对接。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服务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万村千乡市场”等工程中大型农村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兴农资连锁超市的信贷投入,畅通城乡商品双向流动渠道。配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农产品贸易和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对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金融服务方式,促进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是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扶持低耗能、低污染、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创新型、特色型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抓住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提高的机遇,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推动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深化城市大企业和县域小企业的配套合作;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讯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利用覆盖全国所有县域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为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中央政府调控农村经济提供网络平台;提供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拨付、农村社保基金归集及其他服务,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三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积极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扩展市场提供创新服务,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和资本流动,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优选一批县域客户,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着力培植一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在西藏、青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其他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履行好公共金融服务职能,促进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完善系统内联动发展机制,引导和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分行帮助中西部分行加快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