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建议十篇

时间:2023-06-06 17:55:57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摘 要:县域金融是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它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分析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县域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县域金融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县域金融;县域经济;县域金融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83-02

收稿日期:2015-02-14

作者简介:王元建(1973-),男,湖南衡阳人,硕士,保险职业学院管理学讲师。研究方向:金融。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县域金融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县域金融机构自身建设滞后、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外部支持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突出,使得县域经济在得到金融支持和服务上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因此,如何发挥金融要素在现代县域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变县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区位优势为开发优势、基础优势为比较优势,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和谐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县域金融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县域经济中金融支持弱化的成因,从县域经济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加强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县域金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温家宝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其进一步指出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小康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1]。众所周知,的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县域小康建设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县域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逐步推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使农业产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更加合理,资本密集程度增强,对县域金融的依附性进一步加大。第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县域金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走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流动,这与国家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相一致。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让一部分农民变成市民,农户发展为个体工商户,新市民和个体工商户的日益增多必然催生对金融的需求。第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包括农民生活保障的发展、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乡镇基础建设的发展、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等,发展这些事业所需要的主要资金都离不开县域金融的必要支持。

2. 新农村基础建设需要县域金融的大力支持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新农村建设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县级政府的积极落实。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凸显,最主要表现就是农村建设资金不足。新农村建设从房舍建筑布局到配套设施的完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民间融资暗流汹涌,但对于规模庞大的新农村建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县域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3. 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县域金融的倾斜支持

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发展、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中小农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中小商业企业、中小交通运输企业、中小建筑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骨干。十八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样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金融业信贷投放的支持功不可没。但从总体上看,县域民营经济通过金融信贷获得的资金投入占比,与其对县域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占比是极不相称的,因此,县域民营经济更需要金融业的倾斜支持。

4.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县域金融服务的多元化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无论农产品加工业还是商品流通业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服务,,例如:多层次、多种类的信贷服务,多渠道的汇兑服务,多形式、多种类的投资理财服务等。同时还需要县域金融提供便捷的结算工具和现代化的结算服务等。为此,为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质量,县域金融也应随着业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的逐步深入,在数据集中处理、业务流程和业务科学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的配套法规,以确保金融服务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以服务创新为目的的内部激励机制和外部监督管理建设,注重吸引和采纳现代金融服务的管理方案,规范金融服务市场行为,不断推进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县域经济管理,建设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是依照仿生学原理来发展建立金融体系的良性运作发展模式。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经济学家指出:一个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风险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此,加强县域经济管理,加强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就成为政府部门加强指导与调控的重要政务之一。因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部门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时,重点应放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上,将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与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政府积极协调司法部门,配合金融机构搞好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切实规范中小企业分立、兼并、重组工作,确保银行债权的落实。

2.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县域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提供保障。

二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活动,并长期坚持。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法治和德治并举。四是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优化信用道德环境。建立完整的农户资信档案,及时调整对信用用户户核定的信用贷款额度,增强金融部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控制的能力,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3.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当前我国公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许多中小企业信用度较低,由此造成县域经济融资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打对培植的信用主体要在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推动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其次,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加快金融法律体系建设,建立“银政”合作互助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改善县域信用环境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政府、金融、司法等部门联动,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职责,综合利用舆论、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债行为。其三,努力提高金融消费者和执法者素质,打造社会信用文化,营造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吸引力。

4. 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政务支持环境

优化政务支持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一是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和农业贷款担保体系,既要包含对县域经济提供支撑的中小企业, 也要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二是出台县域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比如金融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打造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就财税政策而言,可以以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任务为出发点,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税收,并且由财政弥补那些由于县域金融机构办理政策性支农任务所造成的亏损。

5. 整治经济秩序,营造法制氛围、恪守信用的经济环境金融信用环境的优化依赖于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努力。一是创造良好的执政环境,政银联手,彻底杜绝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优化县域金融环境。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树立法制思想,规范执法行为,透明操作程序。三是创造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四是创造厚实的市场保障环境。政府应着力引导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切实维护金融合法权益和防范区域金融风险。

三、结语

县域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县域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县级金融业实现自身发展和稳健运行的根本出路所在。各金融机构要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好做活县域金融。;立足现实,结合实际,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2

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与ッ骷岸垦睾:湍诘卮笾谐鞘邢啾龋颐窃谧式稹⒓际酢⒐芾怼⒔煌ǖ确矫娑疾徽加攀啤C娑约ち业氖谐【赫颐侵挥辛⒆阕试从攀疲罅Ψ⒄咕哂凶陨硖厣陀攀频拿⑻亍⒂拧⑿虏罚拍苷剂焓谐⒆炒蟛怠⒎⒄咕谩?/FONT>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到2010年,我县要培育起2—3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县域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综合实力进入全州中上等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分散经营集中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4%。

──实施“兴工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我们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低。我们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业化进程,要以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以对外开放推动工业化,努力增强发展动力;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带动工业化,努力优化资源配置;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切实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好散花经济园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园区为重点,着力抓好建筑建材、亚麻、酒业、乳猪、腐乳、矿产、化工等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统筹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通盘谋划,整体运作,促进城乡联动、工农对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非农产业比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能源利用率等大幅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二、努力培植县域经济建设项目

(一)巩固提升种植业

要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方针,确保烤烟生产提质增效。一是认真做好择优布局,把80%的计划任务落实在最适宜区,坚持用保浇保灌的好田好地栽烟;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干部群众的栽烟积极性;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倒买倒卖”行为,切实维护好烟农的利益。要认真实施《XX亚麻产业发展规划》,抓好布局,实行集中连片,搞好样板示范。引导企业严格按标准收购,兼顾企业、麻农利益,调动麻农的种麻积极性。油菜种植在我县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军屯、新甸坝区、半山区一带较适宜种植,要搞好择优布局,改良品种,强化科技措施落实,把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500万元。把烤烟、亚麻、油菜作为种植业的重点产业来抓,得到巩固提升,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强壮大矿冶化工产业

我县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现已发现矿产30余种,化工有十多年的发展基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强壮大步伐。一是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二是选准优势,突出重点;三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四是按照环保要求,治理与开发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培育劳务输出业

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进城务工获取劳务收入的“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建立健全县、乡、村劳动输出服务网络,狠抓技术培训,依法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鼓励支持务工者返乡创业,吸进外地创业资本和技术,参与经济建设,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四)做强做大“三乡”特色产业

──名猪之乡。通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县仔猪产业已成为畜牧业中的重点产业,有较好的发展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围绕2010年生产优质仔猪80万头,实现产值5000万元的发展目标。要建立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健全和完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及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网络和技术推广网络。要加大力度,扶强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养殖大户,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要建立健全仔猪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仔猪批发市场。要加强小额信贷资金管理,为发展仔猪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打响牟定名猪之乡。

──名酒之乡。我县正兴集团生产的喜鹊窝系列酒已有十多年的历史,2003年共生产390吨,实现产值726.8万元。要采取有效措施,打响品牌,加快发展。一是引导企业走联合壮大、集团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引导企业打造好喜鹊窝系列名酒品牌。三是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建立现代营销管理体系,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现代销售网络。

──名腐乳之乡。牟定油腐乳历史悠久,畅销州内外。2003年,县3家企业共生产油腐乳355吨,实现产值400万元。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培植,使其发展壮大。一是扶优扶强,逐步整合资源,做强做大“牟定油腐乳”品牌。二是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保证质量,不断提升牟定油腐乳的品位。三是引导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广泛建立营销网络,使“牟定油腐乳”走向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特优产品。使全县油腐乳生产能力达1000吨,产值达千万元,税收百万元。

三、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优化发展环境。这一点我们这次到梁山县考察体会较深,深受启发。我们要认识到,欠发达县的经济属拉动型经济,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长期不投入就会萎缩,而在经济欠发达的现实情况下,政府财力投入、国家项目投入、银行固定资产投入都十分有限,一个地方不怕穷不怕难,关键是要有活力,有了活力就有了潜力,就有了动力,就有了希望;民间积聚着巨大的投资能量和投资热情,有着极其强大的爆发力和创造力,只有吸引外资、激活民资才是一条最现实有效的路子。为此,我们把解放思想、放开搞活、改革创新作为先导工程。梁山县提出的实施“‘全面放开,全民招商,全民经商,全力保护,全面推向民营经济’的‘五全’战略,提出的‘民营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四化’发展方向等等值得我们借鉴。梁山县把优化环境作为长期坚持的大政方针,紧抓不放,创造了群众放心、外商满意的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核发证照、土地使用、资金信贷、用水用电、信息咨询等方面优先安排,促进了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县各级各部门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县上下形成了“进了梁山门就是梁山人,来到梁山县事事都好办”的共识,重商、知商、亲商、爱商、为商的氛围较为浓厚。三是创造优越的服务环境。他们成立了处置“三乱五霸”办公室和行政效率投诉中心,严历打霸除恶,重拳治理“三乱”,有效地保障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20家职能部门集中到收费服务大厅办公,推行了部门服务承诺制,实行了“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和“一条龙”服务,简化了审批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梁山县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全方位放开搞活,大力度招商引资,多层次兴办项目,出重拳治理环境,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牢固树立开放意识

发展经济,离不开资金、技术和项目的支撑。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不发展”的意识。搞好招商引资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之一。这里介绍一下梁山县招商引资的做法。他们全民动员,大搞招商引资。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设立了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实行了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三年全县共引进县外项目400多个,引进县外资金和启动县内民资40亿元。一是老乡招商,营造反哺效应。二是科技招商,培植高新项目。他们把引进高新技术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提高民营项目科技含量。三是以商招商。四是全民招商,从县几大班子领导成员到一般干部职工全力以赴。

(三)扶优扶强龙头企业版权所有

要把龙头企业的扶持、培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办法,积极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加速发展。结合重点产业培植的目标,着力扶持南塔集团、正兴集团、宏羚集团、腐乳生产企业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且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方向的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对选准的主导产业集中资金,重点投入,对龙头企业要一个一个的认真研究,是缺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拿出方案,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扶持产业化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50-01

1.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中观性质的区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民经济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家行政区划中,县域行政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社等更小的基层单元,作为一级贴金基层的行政机构,县级政府起着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域的范围内,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反映,我们可以把县域这一层面的经济,看作是整个国家的基层经济。如果把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说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能否提高,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将十分巨大,关系到贫困县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是关系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大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应放在战略高度来抓。

2.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在全国中等水平徘徊,与县域经济强省差距很大

从全国情况看,河北省县域人口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0%,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发展水平位于中等略微偏上水平。虽然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全国部分沿海省、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形式很严峻。河北省的县域GDP及县域财政收入等都低于其他沿海省份,尤其是县域平均财政规模只有山东省的二分之一,浙江省四分之一,江苏省的五分之一。

2.2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河北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逐年扩大,.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一长幅度,农民增收趋缓;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跟不上非农产业结构的变化,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标准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如果存在较大比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则无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何种水平,都不能说工业化取得成功,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体制障碍。

2.3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经验和经济理论都证明,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区域差距通常要经历先低一后高一再低的“倒U型”过程。主要原因是资源由效率低的地方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的结果,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问题,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应使人均占有量差距得到平抑。河北省的区域差距基本处于差距扩大的阶段,且由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存在一定障碍,区域不平衡问题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差距日益突出。

3.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有山靠山,有水吃水,有资源开采资源,有传统特产发展传统特产,依据这种比较优势理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执行的基本是“凭借优势,发挥特长,一县一业”的思路。有是什么发展什么的比较的比较优势发展思路容易被接受,便于操作和执行,但它可能抹煞经济发展中的创造力,增加技术创新、产品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惰性;也会使经济发展停滞在市场学所讲的“生产观念”阶段,只关注产出,对市场重视不够,造成产销脱节,生产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它还会造成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不同而产生的极度不平衡,而且是落后者有所托词并甘居人后;另外,比较优势发展思路是一种传统的稳步发展策略,在大家都在努力发展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出众的速度和业绩,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既定经济发展目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必须以现实为基础,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在保证继续发扬现有优势的同时,更大力度地鼓励县域经济向符合时代需要的市场型和知识型转化,争取发展的先机。

3.2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是一个可选可不选的模式,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首先必须普遍强化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识,才能确立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大致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它是以农产品的种植为背景的。过渡阶段:形成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和服务。高级阶段:它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并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生产为内容。

县域经济的三段式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要素的功能会逐渐弱化,另一些要素的功能将得到强化。必定使一些产品或产业成长壮大而另一些产品或产业萎缩。这就是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

3.3 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30强的县域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靠资源强县,即资源型县域经济。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域内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支柱产业是依靠资源的优势是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在生产总值中(GDP)中,资源的开发及销售所占比重较大的县域经济。邯郸的武安,唐山的迁安、承德的宽城等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增长的主动力。必须把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走科技兴县之路,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强县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创造更为宽广的产业平台,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高全省、特别是县、乡、镇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较为坚实的社会公众认知基础。要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在资金配套和税收减免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耗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其次,走节约型道路,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县的最大劣势是容易受到市场需求萎缩的冲击,多数情况下靠出卖资源型产品获利,市场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不够,产业循环差,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无度开采,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如张家口的尉县、兴隆的煤炭生产,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生产单位都是靠提高煤炭产量和销售量来获取利润,这种粗放的产业,无论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资源供给方面都缺乏后劲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薄锡年,河北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6(13).

[2] 吴建民,丁疆辉,我国县域经济类型划分的研究[J],世界农业,2010(9).

[3] 杨勇,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园区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4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域经济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对县域经济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致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理解:其一,复合性,指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其二,区域性,是一种行政区域型的区域经济。其三,特色性,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其四,系统性,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不同,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及体系的综合性及相对独立性。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农业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它在县域经济中的权重比较大;而立足于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工业则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部门经济。县域经济是各种经济部门及经济成分最大的包容体,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各个领域――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都是构成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县域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的全局发展。县域经济从产业结构看包括县域内的各次产业;从空间结构看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看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展开,第一个角度,县域范围内各个经济部门和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运行模式及其发展;第二个角度,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讨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侧重于从第一个角度着手,具体而言包括: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不同县的经济应如何发展,应该制定什么样的适合自己县的产业政策,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模式;县域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侧重于对县域经济技术条件和效率的分析;县域产业发展,我们知道,农业依然是县域的基础,工业依然是县域的主导,服务业是县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做好三者的权衡显得尤为重要。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第一,经济增长理论。

合理且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包括全世界在内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县市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没有经济的增长,社会、文化的增长就毫无基础无从谈起,县域经济也是一样,所以经济增长理论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点。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他反对这样的一种观点,即把农业定为停滞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任何贡献,相反只有工业才能实现经济起飞。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了很高的效率。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并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他同时还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进行技术引进。舒尔茨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警示,对中国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他主要用比较制度的方法和他对东亚,尤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知识,从人口增长、资源耗竭、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等方面,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和文化传统,由资源禀赋和技术变迁引起的制度演进进行了研究。他有几个重要结论,第一,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中,一旦这种机制被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赶超目标。第二,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投资超过了国内的储蓄能力,所以引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的摆脱增长率和低储蓄率恶性循环的措施。第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差距是其加快增长的潜力。第四,发展中国家应当实现政府与企业家之间对产业政策和信息的分享。最后,土地确权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第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希曼和威廉姆森。赫希曼认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理论上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会出现一个增长极或增长点,进而形成区域间的不平等,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力量扩散到其他地区,即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威廉姆森发展了所谓的倒“U”字型理论,这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平衡发展理论,在区域成长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拉大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火地区,即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而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第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并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从产业构成来看,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一个成功的可持续项目,必须达到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受到多次逆境和重大干扰后而能存留的能力。二是有效性。经济发展应是一种实质实效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有增长无发展,有产出无效益的虚脱发展。三是公平性。它主要是指农业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部门或行业,应该在各经济部门发展中处于公正的地位。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从增长速度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7-2006年县域GDP增长8.6%,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县域二、三产业比重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1.1和4.8个百分点的落差。从数量上看,相对于东部乃至中部的部分省,河南省县域强县少,第九届全国百强县河南仅有2个,为排在45位的巩义市、73位的堰师市,与数量日益上升的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相比较,我们则是从第八届的7个下降到现在的2个。

二、县域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我省中心工业化程度高,低的模式比较突出,县域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链条短,工业附加值低,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慢,企业研发能力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低。在城镇化水平方面,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仅为30%,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

今年来,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我省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比较少,更不用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就地域来说,相对比较知名的企业,如莲花、大用、华英、科迪等,大多集中分布在临颖、许昌县、潢川、淇县一带,除此之外,畜牧产业层次较低,规模经营比重不高,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畜牧业产值与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较低,并且紧随其后的支撑体系建设也没有跟上步伐,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不配套。尤其是改良、防疫、质量监测检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县域经济对外开放度不够

2007年,河南省县域出口仅为16亿元,仅为县域GDP的1.42%,在109个县市中,有20多个县市的出口为空白,有近30个县实际利用外资是空白。招商引进的资金使用质量不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比方说,我们的招商引资渠道不畅,缺乏有吸引力的项目,引进资金的质量不高;并且我们的外向型出口产品还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高污染为主,不利于我们的结构调整及在国际市场上开拓新的市场。

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各县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全省109个县(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可以有四种类型: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拉动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具体来说,资源比较丰富的登封、新密、舞钢等可以选择工业主导型;中牟、汤阴、南召、西峡等,虽然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8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但相对于工业比较发达的工业主导型城市来说,我们倾向于把他们归属于现代农业主导型;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县(市),可以尝试把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嵩县、栾川、西峡等;对于那些,工业资源不足,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低于50%的县(市),选择走传统的农业发展道路。但这四种类型的选择比并非绝对的,也可以相结合而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定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吸纳劳动力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审批、贷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同时,在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的企业走向,即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含量高的道路。

三、积极培育县域特色化经济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占有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发展相对于其它区域来说,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建立自己的特色。比方说,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要加大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农副产品丰富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离城市和大企业近的地方,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到企业、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中;现实优势不明显的地方,要解放思想,广借外力,逐步培育自己的特殊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打造强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的过程,各领正是县域经济极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四、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5

今天,委、政府在这里召开全贯彻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浙江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发展域经济及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委、人大、政府、政协全体领导;委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人大办、政协办、法院、检察院及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部门管理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归口管理事业单位、挂靠单位、对外挂牌单位以及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系统垂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党委书记、长(主任);规模以上企业厂长或经理;《三峡日报》、《三峡晚报》驻沱江记者站负责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域经济讲重要意见。

下面,请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王书记传达了俞正声同志在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俞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部崛起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提出推进工业化必须做到五个结合;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俞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和扩大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情实际,学习贯彻好俞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俞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

下面,请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陈书记传达了邓道坤同志在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邓道坤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奋战“三个二位数”,明确目标快发展;指出要抓住培育场主体这个根本求发展;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打牢基础保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

下面,请委副书记、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域经济讲重要意见。大家欢迎!

……………

刚才,金龙同志结合他自己在浙江新昌县挂职锻炼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介绍了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并就贯彻落实全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和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新昌经验加快发展域经济、大力加强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了动员和部署。新昌县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与沱江差不多,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大大高于沱江,财政收入相当于我们的3倍,其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工业块状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主要经验在于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放搞活、加快体制创新、加速科技进步、营造亲商环境,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中心意识、作为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黄长的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抓经济、谋发展上来,把满腔的热情落实到行动中去,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干出业绩。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委、三峡委关于加强县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加快域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下面,我就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落实问题,再强调两点:

一是要迅速行动,抓紧组织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落实。认真学习贯彻全贯彻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以身作则,率/:请记住我站域名/先垂范;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握重点,认真学习,特别是要全面深刻地领会全县域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委、政府有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透彻,结合实际,快速反应,抓紧落实到位。要真正把中央、委重大部署和委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加快我改革和发展步伐,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中央、委要求和委部署,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这次会议精神来指导具体实践、推动各项工作。

二是要鼓足干劲,在加快发展上下硬功夫。要把加快发展作为我们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落脚点,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围绕中心,把握全局,紧密联系自身工作实际,抓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认真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明确奋斗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委、政府的要求,抓装工业立”这个“牛鼻子”,结合自身实际,把推进工业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加工工业抓农业调整,用工业理念、工业方式抓农业产业化,培育龙头,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扎堆发展,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密集园区;建好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把工业搞上去。搞工业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强”的思想,继续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手段,拓宽招商引资思路,构建招商引资载体,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以开放的观念、开阔的思路、开明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发展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6

省委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委托。副省长禄智明出席会议并作相关工作部署。

在会上充分肯定了10县今年以来克服凝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高度评价了10县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工作和群众的干劲。但他同时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县经济发展指标的确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普遍比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较大。

指出,10县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希望,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一是有政策机遇。10县都处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能享受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有区位条件。习水、务川、道真、正安、绥阳、凤冈、余庆等具,地处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平塘、独山、三都等县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强与成都、重庆、球三角等地的衔接与合作,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有资源优势。10县各有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有产业基础。10县中,习水的煤炭、白酒,余庆的电力,绥阳、道真、平塘、正安等县的烤烟,凤冈、余庆、务川、正安等县的茶叶。绥阳县的辣椒,独山的盐酸菜等发展得都很好,继续扶持并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有发展后劲。10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强调,要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工作的“两个大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10个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决心转型,由农业大县或以农业为主的县转向农工业并举乃至工业主导的县,下决心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把工业做强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要规划建设城镇新区,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第四,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搞好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抓好拆迁、征地、服务工作,把县域内公路建设好,实现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第五,要全面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实机制建设,把发展型干部提拔到发展岗位上来。

要求,省直各部门要加大对10个县的支持,从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放权让利,开绿灯、给政策,为10个县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有利的条件。

禄智明就贯彻会议精神提出了具体意见,遵义市委主要负责人和10个县负责同志做了交流发言。遵义市、黔南州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任玉梅)推动“县域经济”提速转型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凤冈召开专题会议李枫

12月29日晚.省蚕、省政府在遵义市凤冈具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丁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推动2011年全省经济发展增速排名靠后的绥阳、正安、道真、务川、凤冈、余庆、习水、独山、平塘、三都等10具提速转型、加快发展。

省委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委托。副省长禄智明出席会议并作相关工作部署。

在会上充分肯定了10县今年以来克服凝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取得的工作成绩和亮点,高度评价了10县党政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工作和群众的干劲。但他同时也指出,同全省相比,10县经济发展指标的确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基础普遍比较弱、增速排位下降位次比较大。

指出,10县发展很有潜力、大有希望,必须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一是有政策机遇。10县都处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能享受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有区位条件。习水、务川、道真、正安、绥阳、凤冈、余庆等具,地处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平塘、独山、三都等县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附近,加强与成都、重庆、球三角等地的衔接与合作,吸引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可以实现借力发展。三是有资源优势。10县各有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有产业基础。10县中,习水的煤炭、白酒,余庆的电力,绥阳、道真、平塘、正安等县的烤烟,凤冈、余庆、务川、正安等县的茶叶。绥阳县的辣椒,独山的盐酸菜等发展得都很好,继续扶持并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有发展后劲。10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强调,要坚持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省工作的“两个大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10个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下决心转型,由农业大县或以农业为主的县转向农工业并举乃至工业主导的县,下决心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把工业做强做大。第二,亳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大规模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要规划建设城镇新区,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第四,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搞好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抓好拆迁、征地、服务工作,把县域内公路建设好,实现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第五,要全面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六,要狠抓落实机制建设,把发展型干部提拔到发展岗位上来。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7

县域经济被写进党的文献

十六大以来的三年(2002年11月至2005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三年。这三年的重要特点是中国对25年改革开放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和对未来发展进行创新部署,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明确探索”,表现在:一是党的文献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深化探索;二是地方政府顺势而动,在实践中开始着眼“体制突破”进行发展县域经济的探索。三年“明确探索期”的完成意味着县域经济将进入大发展新阶段。

中央对县域经济内涵进行“明确探索”。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文献。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壮大县域经济”;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系统地表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六届五中全会,党的文献对县域经济内涵的表述不断深化,表明中央对县域经济内涵的“明确探索”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议关于县域经济的系统表述,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是新型县域经济,即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

地方政府着眼“体制突破”进行发展县域经济的探索。三年来,浙江、河南、福建、安徽、湖北、辽宁等省进行了“强县扩权”等不同形式的“放权”改革,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强县扩权”之举,直指上世纪80年代兴起继而约定俗成的“市管县”体制。在由《中国经济周刊》评出的2004中国十大经济关键词中,县域经济和执政能力建设、市场经济地位、中部崛起、民工荒等一起并列其中。

三大创新部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中央对中国未来发展已经作出了一系列创新部署,其中有三大创新部署与发展新型县域经济直接相关。十一五期间,这些创新部署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将力推县域经济大发展。

一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在2004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在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必将加大。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新方向。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三是减少行政层级。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减少行政层级。

和国际上通行的三级政府不同,中国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为:中央加上地方政府的4个层级“省-地级市-县、区-乡镇”共5个层级组成。其中,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县层级矛盾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小,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减少行政层级是中央在重大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这意味着两个信号:一是从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层面构建省直管县体制将是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旋律;二是将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权责。两个信号对县域经济大发展都是利好信号。

县域经济大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第三阶段重要特征

从中国经济的阶段性视角看,新世纪新阶段县域经济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遵循“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普遍性趋向”发展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遵循”客观上也强化了中国经济的二元制结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割裂式并存”状态。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1980年代初期是中国的农村经济时代。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重点在乡村。农村经济获得了短暂的较快发展。但严格说,这是不完全的农村经济时代。因为农村改革重点在土地,将土地承包给农民。

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入城市经济时代。1984年,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拉开序幕;1992年中国进行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制改革,真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1997年,国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启动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0年,中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223个增加到663个,出现了东南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城市群。这期间,城市发展政策很多,但针对农村的政策却很少,也不到位,对县域经济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农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在1980年代后逐渐放缓,近十多年发展速度更是大大下降。

21世纪初,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割裂式发展掩饰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出口外需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弊端显现,内需的经济发展拉动力不足的难题凸显,而拉动内需的重点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和复苏农村需求都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中国进入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县域经济大发展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性特征。

县域经济大发展所处的三大新背景环境

当前,发展县域经济所处的时代特征已出现新的变化。发展县域经济将受这些新的时代特征约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剧。进入新世纪,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参与多边贸易机制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主义的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十一五”期间将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了27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开始从行政区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关系是在区域相互开放、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系统,而不再是“画地为牢”、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的行政区经济。

二是政府“服务型功能”强化。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是对政府转型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具体部署。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服务两字折射了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走向: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初期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政府替代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结束。

三是经济“生态型特征”凸显。从实践看,人类经济长期处于“旧式现代性”阶段,即社会与自然不协调,经济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阶段。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全球经济社会生活景观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人类对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表明“旧式现代性”已经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

进入新世纪,探索经济的“新型现代性”成世界潮流。“新型现代性”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经济、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和谐。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生态和谐性”。

走出三大误区把握三种规律性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应走出三大误区,把握三种规律性。

一要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

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形成“县级政府经济圈”现象。突出表现在:县域工业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拼杀,在资源整合上互相掣肘,在产业区域分工上不协调等。

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性、开放性兼备的经济体系。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一是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产业基础等,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在全国的定位;二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主动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在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

二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民主性”,县域经济是“民主经济”。

县域经济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领导干部个人影响大,往往是新官新思路,新年新口号。县域经济要大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进行“自我革命”,自觉放弃权力,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管规划不管计划。

把握县域经济的“民主性”,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让所有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老百姓经济”:千家万户的自我积累、千家万户的自觉投入、千家万户的走向市场、千家万户的研究管理、千家万户的创造财富、千家万户的承担风险。老百姓经济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政府发挥的应是“经济促进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制定“秩序规则”,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制定“过程规则”,在市场失灵或竞争失灵时采取与市场一致的过程政策,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

三要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特色性”,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但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县域经济也不可能“全面开花”。各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要研究比较优势,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坚持特色型原则,“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有所为,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避短”就是要有所不为,有所放弃,不搞“鸡零狗碎式”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8

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这个大局,发挥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履行职能,扎实工作,努力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

一、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凝聚力量

坚持团结和民主,是政协性质的集中体现,是政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据,是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大团结,实现大联合。要坚持求同存异,广交朋友,深交朋友,进一步搞好合作共事,搞好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多作宣传群众、联系群众的工作,引导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的伟大事业上来。要适应统一战线对象和范围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对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新阶层的先进分子,主动开展与他们的联谊和交往,加强与他们的团结。要积极开展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谊,利用一切机会,积极主动地搞好宣传,增进了解和友谊,促进交流与合作。要最大限度地把政协所联系的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壮大,促进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大团结、大联合,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

二、发挥政协协调各方的优势,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营造氛围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需要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政协委员分布在社会各阶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上下沟通、内外交流的纽带,在维护稳定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优势。要把维护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惜团结,在广大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中间,多做解疑释惑和宣传引导工作,达到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达成谅解的目的。要充分尊重、体谅各界群体在信仰、价值观、具体利益和要求上的差异,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体现政协组织的包容性。要密切关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干部政策落实、城镇低保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理顺情绪、协调关系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要更加关注民生,深刻认识群众利益无小事,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作为协商监督、参政议政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言为民所建、利为民所谋,通过履行职能的活动更好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多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发挥政协智力雄厚的优势,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建言献策

政协汇集了来自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界别的优秀人才,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具备了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献计献策的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要注意发挥其“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目标的实现,想大局,议大事,积极建言献策。但由于政协不同于党政部门,也不同于群团组织,所以,政协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必须着眼于协商监督有水平,参政议政出成效,力争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首先要注意针对性,要认真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的全局性和政策性方面思考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要紧紧抓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中党委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准题目,重点围绕项目建设、产业调整、节能减排、优化环境、完善机制等方面的工作,依托政协人才优势,精心组织、深入调研,对重大问题进行连续调研、跟踪调研,不断加大调研的力度和深度。并通过召开委员专题论证会和专题协商、监督会等形式,力争提出具有前瞻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以有助于促进市委、政府部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务实性。政协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注意与党委和政府部门沟通,征求意见,达成共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已决策的问题,应着重研究政策与措施是否得力、适用,进而提出完善决策的建议;对于尚未决策而又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注意抓苗头,抓倾向,作出发展预测,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为党委和政府部门排忧解难。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9

一、黄河明清故道基本情况

苏皖鲁豫黄河故道又称黄河明清故道,是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海,1855年(清成丰五年)北徙山东利津入海,727年间河道摇摆泛流、泥沙沉积形成的以故道大堤为分水岭,岗、丘、垄、洼相间,地处华北平原南端、独特且相对独立的“地上悬河”。

故道主体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和东坝头,向东偏南经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山东省东明县、曹县、单县,安徽省砀山县、萧县,江苏省丰县、沛县、铜山区、邳州市、睢宁县、宿豫区、宿城区、泗阳县、淮阴区、淮安区、涟水县、阜宁县、响水县和滨海县等,于滨海县大淤尖入黄海,全长730多公里,堤距平均宽3公里,最处11公里,大多高出附近地面3.8米,形似一条巨大垄岗。

故道横贯苏皖鲁豫四省,涉及8个大市25个县(区)444个乡(镇),总人口26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2万人,各县(区)土地总面积约540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约3100万亩,区域内各县(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比所在省平均水平低10%―40%。这一区域既是革命老区、粮棉油主产区,也是土地沙化严重的贫困地区。

河南省境内黄河明清故道西起兰考县三义寨和东坝头,东至安徽省界,中泓全长约201公里,流经开封、商丘市的6个县(区),故道流经县域的土地面积963万亩,耕地面积600万亩、人口500万人。

山东省境内黄河明清故道西起河南省界,东至江苏省界,中泓全长约129公里,流经荷泽市的3个县,故道流经县域的土地面积750万亩,耕地面积520万亩、人口363万人。

安徽省境内黄河明清故道西起河南省界,东至江苏省界,中泓全长约94公里,流经宿州市的2个县,故道流经县域的土地面积457万亩,耕地面积250万亩、人口243万人。

江苏省境内黄河明清故道西起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二坝村,东至盐城市滨海县滨海港镇大淤尖村入海口,中泓全长496公里。大体呈扁平的“V”形走势,流经徐州、宿迁、淮安、盐城4市14个县(市、区),流经县域的土地面积3227万亩,耕地面积1715万亩、人口1538万人。其中,徐州境内河道总长度234公里,占全部黄河故道总长度的32%,占江苏省的47%,共涉及5个县(市、区)、43个镇,沿线区域土地总面积405万亩,总人口154万余人。

二、黄河明清故道现状评价

由于历史、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黄河明清故道流域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村庄面貌落后、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尤其是资金、项目、技术匮乏,国家给予的政策帮扶相对偏少,贫穷、落后、脏乱差是这一流域的真实写照,一直是苏皖鲁豫四省发展的“洼地”和“短板”。

一是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故道沿线经济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普遍受到当地财政收入水平的限制,整治开发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扶贫开发和城乡统筹的推进。以徐州市黄河故道流域为例,区域内集中了2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全市1/3的经济薄弱村和1/4的贫困人口,农村人口高达239万人,城镇化率仅为23%,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500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有3600元。徐州市流域内还分布着1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部级高新区和多个省级工业园区,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二是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发展不均衡。故道沿线大多属于自然经济,农业仍是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传统封闭劳作,生产经营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品种过于单一,农民收入过度依赖特定的农产品,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难度大。同时,交通、水利设施落后,也限制了产业资本的积累,以及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升级。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老化。故道沿线蜿蜒曲折,区域内道路通达率低,缺少贯通性主干道,且沿线分布多处湿地等生态保护区及滩地等地质条件不良的路段,区域路网密度、高等级公路密度水平均较低。水利基础设施老化落后,原黄河堤防工程几乎荡然无存,明清时期修建的防洪工程体系已不多见,即使有也多残破不全。故道河床和库区自然淤积情况相当严重,工程老化失修问题普遍存在,故防洪能力明显降低。

四是土地利用粗放,空间布局不合理。流域内土地属黄泛冲击平原,土壤类型为黄潮土和盐湖土,含盐量较高,改造难度大。土壤质地多为沙土和飞泡沙土,保水保肥能力差。耕地呈碎片化分布,高亢旱田普遍。农村居民点多而分散,人均农村居民点高达296平方米,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低。流域内部分地区工业用地需求旺盛,区域间建设用地供需错位十分明显。同时,流域内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区域内四省25个县5400万亩土地中,尚有2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林地、果园和荒地,通过改造整治可建成1 500万亩标准农田和500万亩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同时可新增80万亩左右稀缺的耕地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和价值巨大。

五是生态问题突出,修复治理难度大。黄河明清故道整体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退化严重,导致了黄河明清故道滩区洪、涝、渍、旱、沙、碱等灾害频发。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地居民收入过度依赖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开发,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集中显现。加之生产技术落后,当地普遍存在秸秆焚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现象,导致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减慢,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多样性破坏,环境整治任务较重。

三、加快黄河故道扶贫开发的建议

黄河明清故道沿线区域是苏皖鲁豫四省发展的一条贫困带,实施黄河故道扶贫开发,既是沿线区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沿线群众发展致富的急切盼望,更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于改变沿线区域落后面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四省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各地多年来的努力,黄河明清故道治理和开发取得了多方面积极进展,已具备了广泛、深度实施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基础和条件。但是,黄河明清故道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区域范围广,整治开发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为确保实现目标任务,造福黄河明清故道沿线群众,加快故道沿线地区改进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状况、改良生态环境,必须在政策措施、项目资金、体制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扶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将黄河明清故道综合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议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国家水利、农业、旅游、城市群等项规划,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苏皖鲁豫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黄河明清故道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明确优先支持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点区域,制定黄河明清故道治理的相关标准,在开发时序、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标准及产业发展定位上提出统一要求,从国家层面优先安排实施重大项目,加大对故道沿线交通、水利、扶贫、农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实施故道沿线高等级公路建设、沿线水系疏通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二是建议建立黄河明清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协调机制。黄河明清故道沿线涉及苏皖鲁豫4省、8个地级市、25个县(市、区),故道深度整治和综合开况复杂、难度大、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做好统筹协调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黄河明清故道沿线各地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总体来说仍是点状开发、各自为战、标准不一,区际之间协调不畅,整体开发态势尚未形成。区域联动、整体开发既是黄河明清故道综合开发的现实需要,也是沿线省市的共同心声。建议尽快建立4省8市黄河明清故道综合开发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综合协调工作机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有关问题。鉴于徐州是整个故道开发的关键节点和中心城市,率先开发积累了一定经验,建议办公室设在徐州市。

三是建议加大黄河明清故道综合开发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在故道区域优先安排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加大财税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国家把综合开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开发资金用于公益类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帐核算,专款专用;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对涉及发改、财政、农业、农开、水利、林业、交通、国土、建设、文化、旅游、扶贫、环保等各类项目资金,给予政策倾斜,优先集中安排用于黄河明清故道综合开发;强化投融资保障机制,利用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银行对黄河明清故道发展给予信贷支持。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是建议加大黄河明清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土地综合整治是黄河明清故道综合开发的中心任务,应根据故道沿线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安排各产业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双赢”,在保障耕地规模、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用地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建议重点在探索“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归并整合零散居民点及基本农田、推进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 产业布局 跨越式发展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已成为关系提高综合国力,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优化配置当地各种资源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将会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技术产业,用先进实用技术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大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县域经济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县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县域资源利用率。加快特色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变县域产业指向,弱化当地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促进县域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2、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基本目标。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县,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县与县之间发展各自不同的特色产业,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带动县域内优势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通过立足县域特色,扶持县域特色项目,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开发、加工、销售的系列产业,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3、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分散的农户和多变市场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带动。龙头企业或组织可以作为沟通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能较好地解决产、供、销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减少市场风险。这种依据市场导向的生产安排有利于化解市场风险,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并为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城乡统筹,增加农民收入。从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凡是县域经济较强的地区,其产业发展已从多样化转向了特色化,分散在特色经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正在迅速集聚到工业园区,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仅增强了县级财政实力,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统筹城乡背景下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问题。根据笔者对宜昌市5个县市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思想观念陈旧

有些县市的主要领导干部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县域经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产业结构,导致当地经济结构单一,人为地设置地方贸易壁垒,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些企业抱有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不愿投资开发新产品,不敢大力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与科研人才,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导致经济发展与建设规划脱节,企业布局不合理和无序建设问题突出,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特色定位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的县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引进了一批过度超前短平快的项目,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为了尽快改善当地经济状况,盲目上马短平快的发展项目,缺乏对产业的深入研究,导致本地的特色定位不准,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工业上,不少地方仍以生产原料和半成品为主,工业附加值偏低,各区域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管理机制不灵活,企业发展受制约

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部分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仍然不灵活,在转轨的过程中,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着资产运营质量不高的现象,具体表现是观念陈旧,市场经营意识淡薄;企业决策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明显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其管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早日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4、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遇到冲突时,他们往往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偏低,对环境污染控制不力,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有的县只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盲目引进外资企业,马高污染、高耗电的项目,造成县域环境质量迅速下降。这种做法带来的不是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县域经济失去又好又快发展的载体。

三、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既要立足特色又要立足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1、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使城乡产业由目前的失衡走向协调,由分割走向融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调控经济的管理职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组合,实现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二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和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破除体制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享受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

2、加强产业集聚,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一是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点。也就是说要选择具有基础共性的产业进行集聚,使之聚集起来后,能够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在集聚区内产生合作剩余和竞争剩余。

二是为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针对资源寻找型、市场寻找型、效率寻找型、资本寻找型等不同类型的产业投资者,提供差异性的产业集聚环境,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是建立合理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可以寻求建立公共服务的有偿转让、税收分成、按要素分配等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主体间的公平、合理分配,调动各区域单元加强经济合作的积极性。

3、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打造农业精品产业链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基地少,标准低,特色不突出。要围绕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加快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收益。

二是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已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要强化其品牌意识和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塑造优势品牌。对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科技、外向型龙头,要在资金和能源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带动力。

三是努力创造精品名牌产品。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应加大农产品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尽快打造一批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评估活动,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打造名牌农产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4、围绕扶持特色产业,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体系。要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建立和完善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控制体系、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在目前情况下,可先行尝试建立外向型经济联席协调制度,对需要统一协调的项目,由政府召集联席会议议定,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不打折扣。

三是建立为县域企业提供外贸人才服务的机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针对县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外贸人才缺乏的情况,建立专门的外贸服务机构,为县域企业提供贸易谈判、贸易政策、贸易信息等服务。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县域工业发展定位。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布局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改变粗放式运作,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理念,注重发展具有县域区位特色的“低碳”、 “环保”的新产业,坚持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发展机遇和空间,使县域新型工业化能紧贴各县实际,更有利于县域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是增强县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使通过自主创新,努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抓好县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并不断壮大绿色和低碳产业,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要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6、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发展活力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消除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制约。要以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整合生产要素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存量引增量,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县域工业化建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合作,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做强大企业,做“特”小企业。不断提高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是要创新县域管理体制。目前强县扩权、财政省直管、行政省直管等改革已经试行。但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县域管理体制机制,关键是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县域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级更大的自。还要改进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是要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工夫。要根据各县实际,切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坚持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破解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要完善政策法规,统筹城乡就业。要着手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实行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合理科学地设立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能到达乡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红辉.壮大县域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J].特区经济,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