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5 00:56:30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1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师风、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国培计划、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2.0工程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整合教育、教学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拓展教师培训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升教职工思想素质

全面落实学校党组织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基本制度。坚持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教育。

三、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全面改善发展品质

1.服务实践,培育精品

进一步提高对教科研工作意义和规律的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关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广泛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和科研创新。扎实推进精品课题建设,进一步提高在研课题的研究质量,着力培育精品课题和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育教科研典型学校和骨干教师。加强不同类别、级别课题研究进展及成果、经验的交流分享;发挥新一轮教科研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教科研氛围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逐步提升。(责任部室:教研部)

2.专业支持,服务发展

积极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工作,组建学校课程建设指导小组,为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提供指导和服务,协助并督促学校进一步明晰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整合拓展课程资源、细化管理举措、强化课程评价。鼓励、指导学校认真梳理既有课程和项目,认真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工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同时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努力彰显学校特色。深入调研,积极与学校联系沟通,举办研讨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责任部室:教研部)

四、抓实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国培项目:

3.积极抓好省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20)项目的工作,做好国培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者研修培训项目、教师工作坊培训项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培训项目等工作,全面提升我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按照省教育厅工作计划,安排管理员及辅导教师相关培训,而后相继展开其他培训。12月30日前完成该项目培训任务。(责任部室:综合办公室)

4.积极抓好省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2020)项目的工作,做好国培幼儿园长培训项目、教师工作坊培训项目等工作,全面提升我县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按照省教育厅工作计划,安排管理员及辅导教师相关培训,而后相继展开其他培训。12月30日前完成该项目培训任务。

(二)省培项目:

5.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继续推进和指导好省中小学幼儿教师2020年全员远程培训工作。安排部署全县远程教育学员报名工作,同时明确辅导教师。对辅导教师进行培训。参训教师开展网上注册学习。12月初完成培训任务。(责任部室:师训部)

(三)与教育管理(江苏)有限公司合作培训项目

6.为全面提升县基础教育办学品质,“做分数之上的教育”,我县与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培训,全面启动品牌项目培训,通过一年时间的系列培训,将“做分数之上的教育”的理念在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师中进行普及,使县域内基础教育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掌握“做分数之上的教育”的理念以及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师资培育、评价服务、学校发展的路径、方法,进而改变课堂现状,改良师生关系、优化家校联系,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创建一流学校,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可持续发展。(责任部室:干训幼教部、师训部)

(四)全面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7.学校结合县教育局,会同省市教育培训机构,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细致、有条不紊的抓紧抓好,抓出特色,抓出成效。学校将按照培养计划安排开展各项工作。首先做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引领,并根据教育教学的专业需求、青年教师成长需求。通过外聘专家讲学、内请本县优秀教师讲学等措施,集中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制定青年教师学习计划,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开展有特色的培训和指导。有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到外地名校进行参观考察、跟岗学习、听课评课、教学研讨交流等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理念,更新思维,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12月完成本年度的培养任务,并对青年教师进行年度考核。(责任部室:教研部)

(五)以“中小学科普辅导员培训为引领,掀起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潮”,并列入本年度内重点改革创新工作。

7.针对我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滞后的实际,我校已于省科技协会、市科技馆沟通,并达成了合作意向。年度内,组织全县中小校科普辅导员开展系列培训班,聘请省市科技创新专家亲临授课,以此拉动全县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走进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从而掀起青少年科技振兴热潮。(责任部室:师训部、教研部)

(六)举办思政课教师培训班

8、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我校准备举办全县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班。(责任部室:师训部)

(七)持之以恒的做好班主任微信课堂、家教共建(家庭教育栏目讲座)、师德师风、汉字书写、学前教育、教研组长培训以及其他系列短期培训班。(责任部室:教研部;师训部;干训幼教部)

五、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努力做好其他方面的相关工作

9.加强教职员工自身建设。一方面我们邀请县委、县纪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到校讲课,提升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开拓政治视野。一方面聘请学院培训科长、市教育局市教科、教研室来校讲学,提升新时代教师培训工作业务水平。(责任部室:综合办公室、师训部、干训幼教部、教研部)

10.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资产管理、维修等工作。(责任部室:总务处)

11.做好微机室、微格室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教师培训中正常使用(责任部室:信息部)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为目标,集中力量实施全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我县普通中小学校建成标准化学校,实现各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宜、设施完善、安全耐用,办学水平大幅提升,校际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县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其实施。各乡镇政府分别制定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结合城镇化建设、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及人口规模,统筹制定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分年度确定目标,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3、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重点解决我县学校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学校生均占地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设施不配套、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简陋等突出问题。列入前3年建设的学校应是在区域范围内地处偏远、办学条件和水平相对低下、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学校。

4、立足实际,实行一校一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全面掌握本乡镇学校的规划布局,合理确定每所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重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城镇薄弱学校建设。坚持着眼于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求;坚持启动项目与中央、省市投资方向一致;严禁不合理规划,杜绝超标准建设,现有超大规模学校要采取措施,逐步过渡到适宜办学的规模。

二、工作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我县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实现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配备、教师配备、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五个标准化”,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设达到标准,校园环境规范整洁,设施设备充实完善,教师素质显著提升,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1、校舍建设标准化。校舍建设必须确保师生安全,在抗御重大意外灾害时,学校可作为周边地区的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各类校舍用房设置齐全且使用面积达到标准,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生均学校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符合标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各个功能区相互分开,功能齐备;寄宿制学校要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宜的学生宿舍、餐厅;应建有公寓式教职工公寓;建有标准的运动场地;校园达到绿化、美化、净化要求。学校必须编制校园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合理布局。

2、设施设备标准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相关标准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文体器材、电教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信息技术设备、卫生保健等设备的配置应符合标准,达到实用、够用、耐用的目标。农村中小学校应建设卫星收视系统,配备卫星接收天线、卫星信号接收机、计算机等设备。集中办学的,在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后,可采用校车、租用班车等方法解决学生上学交通问题。

3、教师配置标准化。按照有关规定标准核定学校编制,学校的机构设置符合规定,领导班子及教辅后勤人员符合编制、学历、职称以及继续教育等有关标准要求。校长符合任职条件,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普通话测试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达到有关要求。专任教师小学专科化、初中本科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全县教师、校长定期流动制度,实现教师学校均衡配置、学科均衡配置、区域均衡配置,最终为义务教育在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奠定师资基础。

4、学校管理标准化。学校依法办学,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学校的各项管理,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有人员、有职责、有制度、有考核、有奖惩,做到规范有序、民主科学,有特色、有创新。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设计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5、教育质量标准化。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能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教师和学生评价改革,实施综合实践课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学生入学率、毕业率、辍学率均达到或控制在规定的比例。

三、实施时间与步骤

(一)时间安排

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自2009年起实施,至2015年结束,其中,2009年为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启动建设阶段;2010年至2013年为具体实施、年度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

(二)实施步骤

1、调查研究。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现状开展全面调查,摸清基本情况,找准问题症结,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

2、全面规划。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各乡镇制订本乡镇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规划;在各乡镇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全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总体规划。

3、组织实施。根据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突出重点、先难后易的原则,逐年实施标准化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

4、检查验收。标准化建设达到规定标准后,由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检查验收,并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考核评估。

5、表彰奖励。对检查验收达标的乡镇,县政府将进行表彰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认识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是科学合理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普通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普通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图书配备及课桌凳更新工程,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县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基础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整体办学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县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开展这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县今后几年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为加强对全县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教育、财政、发改、建设、规划、房产、国土、供电、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标准化学校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县财政、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积极支持配合。

(三)细化指标,科学规划。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完善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细化指标,科学制定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各乡镇要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对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校,按照学校设置与规划、建设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师资配备、公用经费七个方面逐项排查,达不到省《标准》要求的,科学制定分年度建设改造规划和实施细则,确定资金筹集方案,按年度分步组织实施。要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结合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与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两热一暖一改”等工程建设,对标准化学校建设有关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投资效益等进行评估和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规划过程中,配备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乡镇政府制定完成区域内所有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规划后,上报县政府备案。

(四)统一要求,加强管理。普通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原则上在县域内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各学校的校舍、场地、设备设施等,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装备或更新换代,并实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受周边发展空间限制场地较小无法扩展的学校,要在校容校貌、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达到标准化要求。强化项目管理,中小学校的设计应经过施工图审查,并实施施工监理。对标准化学校建设中的基建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预算控制等,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保证学校基建项目规范运作;对违反程序、渎职和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县域;教研机构;教研工作;创新

近年来,大城县基础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也得到蓬勃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与先进省、市、县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的问题:一是县域教研机构建设与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之间存在矛盾。大城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6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84所,县教研室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一定的缺口,还不足以适应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二是教研室工作思路与学校发展、教师个体成长之间存在矛盾。教研室的工作思路更多的还是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室本位或学科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教师本位。三是单一的教研模式与数字化教研不协调。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走进现场、小规模的、物理形态的教研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

2009年,大城县承担了“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按照“义教课改重农村,学前教育抓特色,教研方式求创新,教学模式重实效,常规工作创品牌”的整体思路,大力开展了县域教研机构建设与工作创新的研究,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提升,确保了教研工作的规范与高效。

一、教研机构建设

1.大力加强了机关建设。承担“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以来,大城县教育部门力求以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为目标,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工作实、作风硬的机关干部队伍。具体讲,通过长期坚持周五集中学习制度,提高了机关干部指导全县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通过明确职责任务,提高了履职能力;通过讲规范、讲程序、讲效率,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通过推进机关工作重心下沉,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提高了机关的服务效率;通过推动机关干部讲团结、顾大局,树立合作意识、“补台”意识,力求全面建设和谐型机关。此外,还全面加强教研室建设,为教研室配强人员、配足经费、配备车辆,为县域教研机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

2.大力加强了教研制度建设。研究制订了《大城县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基本规范》、《大城县校长、主任听课、评课制度》、《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员联校制度》、《大城县中小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大城县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大城县名师带动工程制度》等22项基本教研制度,增强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3.扎实地开展了教研队伍建设。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门类和课程要求,面向全县公开招录了部分学科教研员,并招聘159名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各中小学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组长的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县教育局制定下发了《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工作管理办法》,完善了教研室、教务处、教研组为经线,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为纬线的“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

4.积极推进了教研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增强教研工作活力,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县教研室开通了20个中小学学科公共邮箱,开通了小学语文、中学英语、中学数学、小学数学等部分学科“呱呱视频”社区。创立了主任论坛和骨干教师论坛,每年举办4期。2010年9月份,创办了《大城教育》报(内刊),成为大城县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传播、交流、展示、研究、指导的平台。

二、教研工作创新

1.常规教研活动与网络教研相结合,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县教研室在开展优质课大赛、论文评比、课件评比、送课下乡、联片教研等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通过公开邮箱、博客空间、学科QQ群、呱呱视频、主任论坛等平台,全力构建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实现了优质教研资源的共享。目前,教研室在“呱呱视频”社区开设了中学英语、数学、化学,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空间,定期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为了把网络教研开展得扎实有效、不流于形式,还组建了一支精干的网络教研队伍,由每学科教研员牵头,挑选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了空间的管理团队,按时组织本学科教师按计划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各学科的网络教研活动每周开展1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起了一定的作用。

2.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先后组织了音体美教师培训、小学英语教师口语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中学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县域内教师的群体专业成长,推动教师走上了以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在培训中,还创新了培训形式,使培训效能更高。比如,在组织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时,以研修班的形式,采取了“集中研训、以赛代培、展评代训、全员达标”的方式进行。先对全体参训人员进行“集中研训”;再以竞赛的形式让教师开展活动,进行实践探究,教研员跟踪指导;一个月后,全体参训教师再次集中,由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教师进行说课展评,教研员结合实例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对教师进行培训,并要求参训教师针对自己开展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活动方案,继续开展活动,直到把活动开展好为止。结果是每个参训教师都很好地开展了活动,上交了活动实录光盘。

3.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各中小学都制定了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四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确保每位教师在校教研时间不少于3小时。集体备课、主题研究、课例研讨、课题研究成为主要活动形式。大城一小的聊天教研,第一职中的学科组主题研讨,王屯中学的反思板、反思墙等,创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此外,还定期召开“实验校工作推进会”,通过经验交流、策略指导,为实验校鼓劲加油,促使实验校工作顺利开展,激发起了广大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扶风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布局调整为突破口,以均衡发展为关键点,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了教育长足发展,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新扶风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三个三”确保教育优先、突破、均衡发展

在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扶风县委、县政府立足 “三个坚持”,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三项措施”,确保县域教育优先、突破、均衡发展。

立足“三个坚持”,确保优先发展。扶风县坚持“一盘棋”谋教育,在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科学编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按照“高中城镇化、初中乡镇化、小学中心化、学前教育区域化”的思路,计划未来五年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33所,市县级示范幼儿园29所,力争2013年通过省级“双高普九”达标验收,2015年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我们还坚持“一把手”抓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由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上手、带头带队,举县一致抓教育,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另外,我们坚持“一条心”办教育,整合各类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2011年,全县教育财政性支出达到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2%,比上年增加6302万元。2009年以来,为教育项目无偿划拨建设用地469.2亩,减免税费2780万元,全力支持教育发展。

实施“三大工程”,实现突破发展。扶风县依靠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解决孩子“住”的问题:针对偏远地区孩子住宿难的问题,我们大力度整合教育资金,高标准建设寄宿制学校,实施项目31个,涉及学校24所,解决了2.3万寄宿制学生住宿问题,受到了省市的一致肯定。我县依靠校车工程,解决孩子“行”的问题: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大胆探索,在全省率先实施校车工程,对居住在2.5公里以外5公里以内的学生,早晚由固定车辆接送,每生每天补助交通费1-2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偏远地方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目前,全县校车工程共投入运营车辆27辆,惠及学生1200多名,年补助交通费50多万元。我们还依靠营养午餐工程,解决了孩子“吃”的问题:针对学生长期食用蛋奶产生的厌食现象,部分学校变蛋奶工程为营养午餐工程,即把蛋奶工程的补助转移到午餐中,确保学生吃得可口。同时,抢抓全省首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机遇,从2012年春季开学起,在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提高了补助标准,扩大了受益范围。

强化“三项措施”,推进均衡发展。我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扶风县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办法》,实行中小学领导干部公开竞聘,使一大批能力强、年龄轻的教师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走上领导岗位。先后在18所中小学实行教师招聘,分流教师480多名,优化了师资配置,解决了教师超编、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我县还加强学校管理,提出“三化一高”(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工作高标准)的管理要求,制定《扶风县学校管理细则》、《扶风县学校管理考评办法》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积极举办了三届校长论坛,探索学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提升了管理水平。此外,我县加强教研教改,通过召开高效课堂研讨会、推进会、教改实验分析会、“我来上一节示范课”等活动,促进教研教改取得扎实成效。扶风县成为宝鸡市课改实验示范基地,扶风初中成为宝鸡市初中地理学科示范基地。

县域教育公平,布局调整是前提均衡发展是关键

实施教育优先、突破、均衡发展战略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感觉到,县域教育的公平发展与布局调整、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关系非常紧密。

首先,布局调整是培植优质教育资源的突破口。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也是各级政府抓好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布局调整是培植优质教育资源的突破口和着力点。2008年以前,全县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和布点规划,有限的教育发展资金未能实现高效利用,制约了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2009年,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为近年来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一本规划干到底、集中财力办大事”,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先后争取中、省、市资金1.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建设各类用房15万平方米。高标准的校舍,功能齐全的设施,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5

一、工作宗旨

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依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导全县中小学积极稳妥、规范健康地开展书法教育,提高全县中小学书法教育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二、工作职责

1.参与全县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规划,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学习交流活动,指导中小学落实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师资配备、资源配置及督导评价,推进书法教育健康开展。督促落实通过语文等学科考试考核学生汉字书写水平。

2.指导学校配齐配强书法教育师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书法教师培训,逐步提高书法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引导学校加强全体教师的书法基本功训练,协调推动区域内名师交流和资源共享。

3.指导全县书法教育教研,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达标和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探索新课程环境下的书法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书法教学质量。逐步开展书法教育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积极培育书法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典型,推广书法教育经验。

4.策划组织县级中小学师生书法展赛等活动,为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提供支持,鼓励学校培育书法教育特色项目。参与组织县中小学生“百灵”艺术节书法比赛。

5.邀请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等书法专业人员协助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协调开展与外地的书法教育交流活动。

6.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书法教育进行阶段性计划、总结;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不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专家报告会等活动。县中小学书法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研室艺体科。

三、工作要求

1.成立机构,完善管理。

各教育办公室和县属学校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完善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各级委员会要根据工作职能和实际需要,吸收并发挥书法专兼职教师、语文教师及有书法特长教师的作用,按照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展赛活动、业务交流等职能划分工作小组,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切实发挥引领、指导和管理作用,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2.制定规划,定期活动。

各级书法教育委员会要科学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扩大委员会的影响。要指导各学校建立健全书法教育教学、师资、教研、活动、档案等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和解决书法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各类书法教育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培育书法教育特色品牌,检查和规范各学校的书法教育工作。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6

(2019年9月26日)

尊敬的XXX司长,各位领导和专家老师们,还有各兄弟省份的教育同行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交流的题目是:《延边州提升工程2.0州(区)、县两级专家团队“建和用”的策略》。浅思薄虑,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斧正。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最东部,全州总面积4.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2万,其中朝鲜族人口82万,居民通用汉语和朝鲜语两种语言文字,自治州下辖8个县市,州府所在地为延吉市。延边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91所,有在校学生21万名,有教职员工2.7万名。全州现有朝鲜族学校(幼儿园)139所,其中:朝鲜族幼儿园62所(其中附设幼儿园30所);专设朝鲜族中小学53所、朝汉民族联校21所,全州朝鲜族学校专任教师4872名。

自提升工程2.0启动以来,延边州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实施,精心制定培训专家团队遴选及培养方案,抓住关键节点,有序推进工程。下面,我从延边州提升工程2.0州、县两级专家团队的“建”与“用”两个方面的策略,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能力提升2.0团队“建”的问题

(一)为何建。

首先,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整个区域的提升工程如果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起来,扎实稳步的推进下去,一定需要一个具有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核心团队。可以说,州、县两级培训团队是区域“提升工程2.0”有序有效实施的中坚力量,是“整校推进”实施质量保障的关键人物。

其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们明显感到我们延边州内汉族教师和朝鲜族族教师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差距正在拉大。一是由于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们还有很多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能力较弱的少数民族教师。二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学习资源和专业指导外援力量严重不足。合作机构和上级高校无论在培训资源和实践指导上都很难满足朝鲜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和成长的需求。因此,少数民族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作一直都是民族教育全面发展的短板。下一步,延边州若想抓好提升工程2.0工作,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就必须优选一批符合民族地区教育需求,州、县两级都能用得上、用得好的本土专家,充分发挥本土培训专家团队作用,有层次、有差异的推进学校提升工程2.0培训。

(二)如何建。

1. 明确团队工作任务。州一级通过县市申报考核遴选一只精干的州级专家团队,人数不超过10人,负责指导全州各县市的能力提升专家团队工作,规范管理,监督进度。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县级培训团队与教师人数不低于1:100的比例,组建县级培训指导团队,负责制定本区域提升工程2.0规划方案,组织区域引领性研修,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完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开发建设本地少数民族教师学习资源。校一级由校长牵头组建,人员包括教学校长、学年主任和信息化教学种子教师,负责提升工程任务校本化落地和实施。

2. 团队遴选标准。

按照提升工程文件要求,以县市培训团队为例,我们要求县市的团队成员构成一定要包含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培训者、中小学骨干教师。我们对这一级团队成员的素质要求是:第一要有积极拥抱和实践信息化教学的情怀。第二是要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第三是对当前支持教学变革的先进技术达到精熟掌握。第四是具备各种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能力。第五是善于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具有信息化教学指导力,并有自己的信息化教学主张。第六是要双语培训能力者优先。要立足民族教育,选好民族信息化指导教师,不让民族学校教师掉队。

3. 团队层级和职责分工

各级团队具体划分人数安排如下:州级专家核心团队(7人),县市级培训团队(1:100人),校级培训团队(1:10人)。

团队职责分工如下:(1)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提升工程2.0培训课程研发、技术支持、培训班课程实施与改进等工作;(2)应用考核专家组,负责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导、调研和实施测评等工作;(3)资源建设专家组,负责提升工程2.0资源整理制作、归档和基层学校提升工程2.0资源建设指导等工作。各层级团队在州一级团队统领下,分模块三维包保,按计划层层落实、步步跟进,确保全州能力提升工程2.0一盘棋。例如:我们赋权提升工程2.0团队专家组统筹指导全州提升工程工作的权利。由州级团队拿出全州的提升工程2.0培训年度计划表、推进落实表、课程指导安排表、送培到县活动方案、县域示范活动方案等。在州团队指导下,各县市提升工程2.0团队专家组,分别负责本地政策文件方案解读与指导、微能力点认定指导、学校整体推进项目策划、信息化教学技术指导等,各司其职。学校则要成立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专家组。要选拔学校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好的教师担任学校信息化教学示范引领教师,做好教研组的教师培训示范指导。这样,能够做到:人人有活做、人人有事做,各个团队都能充分发挥各级专家团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形成州、县、校三级层层管理的差异性引领机制。

二、提升工程2.0培训团队如何“用”

通过对相关文件的学习,我们归纳出培训团队的重点工作内容有三个。分别是“以校为本混合式研修的指导、校本考核工作的指导,本地少数民族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因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仅对团队如何指导混合式研修进行稍微展开叙述。在学校混合式研修指导工作方面,我们为培训团队设计了“研、磨、练、测”这样四个环节任务。

这四个任务具体分解为:

研。

一是要求培训团队协助学校分析提升工程2.0现状,从技术层面、观念层面、教学习惯等层面,了解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

二是要求培训团队聚焦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的难点和增长点,分析各方面原因。如:有的是教师年龄偏大,有的是设备分配不合理,有的是学校对考核风向标指向不明,有的是学校不利于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等等,从而为学校确定提升工程能力关键点的选择提供科学指导。

三是指导学校能力提升过程中的课程资源研发和案例成果梳理,尤其要重视民族学校民族特色课程资源的研发,一定要确保教师们学有所获,要努力做到人人有成果,校校有亮点。

磨。

要求培训团队聚焦学校落实提升工程2.0,充分运用“项目助学计划”逐一跟进、深入县市,层层打磨。

第一磨方案。在一校一方案、一教研组一活动案、一教师一个案的基础上,要求各级结合工作实际深度研磨行动方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第二磨团队。延边州已经确定州教育学院为培训团队培养基地,并计划对培训团队开展培训练兵活动,从而增强团队指导力。

第三磨课堂。要求学校在愿景指引和校本研修框架下,要基于信息技术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新样态。培训团队要入校协助学校深度打磨研究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的教学案例,形成成果并进行辐射。

练。

一练培训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我们计划在集中研修的基础上要求各团队成员选择一个试点校作为实践基地,基于网络全程参与能力提升全过程,锻炼提升团队信息化领导力。

二练教研员信息化教学指导力。教研员是信息化课改的领头雁,必须让教研员先学、先知、先用、先会。我们将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科教研员上信息化教学示范课,研讨课。在学练过程中跟教师同成长,共进步。

三练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经历一个从理念认识,到技术掌握,到创新应用的过程。因此,必须增加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密度和深度,要把25学时以上线下研修做到位。我们计划像“一师一优课”一样,组织全州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晒课”活动,由各级培训专家团队负责评审选拔,遴选出一批包括朝鲜族学校的优质信息化教学课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州各民族教师人人都练到位,让每个学科都练到点上。

测。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7

1 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1.1 科学定位,制定规划

按照“高起点、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龙游”县教育局制定《龙游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实施规划》《龙游县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三年规划(2009—2011年)》《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2012—2014年)》,切实加大学校教育装备建设力度,推进全县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优质均衡发展。

1.2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在资金分配上,采取“全额扶持薄弱学校、部分资助中心学校、专项补助新建学校、适当奖励先进学校”的办法;在工作进度上,按照校情分年度、分项目、分步实施到位,确保偏远和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确保全县教育信息化扎实推进、整体创优。

1.3 规范标准,注重实效

根据省定标准,进一步规范组织机构、教室环境、资源存储、设备管理、设备使用、培训科研等方面工作,使全县学校设施配备达标1所,日常管理使用规范化1所。两年来,按规划要求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全县所有中小学已通过100兆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学校计算机平均生机比达7:1、多媒体平均班套比达1:1、光盘放像点遍及所有农村小学、“浙江教育资源网”注册率达100%。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热情高涨,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2 多措并举,多元投入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龙游县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坚持“多条腿走路”,“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装备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2.1 加大财政投入

自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学校装备建设专项经费100万元,并做到逐步提高。2010年,根据实际情况再追加843万元,为2所高中配置高考机房,为新建学校配置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设施设备,为全县中小学安装校园监控系统;2011年、2012年财政专项经费分别增加到140万元和300万元,新增标准化实验室4个、计算机教室10个、手自一体录播微格教室2个,全县中小学所有班级多媒体达到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标准配置要求。

2.2 争取项目支持

龙游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至2012年,已争取“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光盘放像室129个、多媒体教室323个、计算机教室14个、网络远程教育点播教室3个,“书香校园工程”图书7.12万册,“标准化实验室工程”通用技术实验室6个、数字实验室3个、探究性实验室12个,有力地助推了龙游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3 注重借力发展

通过“家校通”项目,与龙游电信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教育城域网,由电信公司投入资金建设教育城域网、改造升级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实施网络中心机房托管及校园无线覆盖工程,实现了合作多赢。许多学校还根据自身特点争取社会各界资助。如沐尘畲族小学积极向省民宗局争取补助经费,用于学校装备建设;马叶小学、雅村小学、梧村小学、社阳小学等学校争取企业赞助、个人捐资,拓宽教育信息化投入渠道。

3 强化应用,提高质量

3.1 统筹规划,措施具体,推动应用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教室里的电视机与笔记本电脑相连,将班级现有的电教设施整合成简易多媒体教室,把网络的教学资源直接引入了课堂,教师演示、操作方便快捷。

2)强化培训。加强技术应用培训,组织全体校长和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学校进行分层校本培训,对个别年龄较大学习有困难的老年教师“一帮一”的“帮困”辅导,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施上课。

3)活动竞赛。每年组织一系列评比、竞赛活动,以评代训,以评促练,“促使”教师使用教育技术。2007年,龙游县组织开展了主题为“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年”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理念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各类教研活动中,充分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评议环节引进QQ群形式,将听课教师的即时评价意见同步展现出来,真正发挥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优势,体现新课程注重“生成”的核心理念。

4)政策激励。许多学校采取单位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为全体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目前,全县教师个人笔记本电脑拥有量达2450台,占教师总数的85%,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电脑备课,强化了“班班通”应用。建立健全教师电脑使用检查考评制度,保证教师自觉地将教育技术设施设备运用到教学中去。

3.2 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

1)促进了教师成长。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是教育信息化优势所在。龙游县桥下小学借助“农远工程”的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建立了校际网络研修共同体,将6所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在一起,可多边、异地参加学科研修小组活动,这一新颖的模式让教师受益匪浅。学校以此内容为核心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分获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20件多媒体课件作品入选《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

2)激活了课堂教学。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鲜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吸收知识、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显著提高。近几年,组织参加的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评选活动中,龙游县学校学生的获奖率都明显上升。

3)提高了管理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学校的重大活动都成功地利用了无线E网,学校的影响力也日渐提高,社会形象得到提升。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8

一、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

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整合教学资源就是充分发挥教研室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的帮扶支教活动,调配教学资源,让薄弱学校充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实际困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我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有:1、结对帮扶。即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教学帮扶对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支教活动,通过举办讲座、上示范课、听课评课,共享优质教师的教案、教学论文、课件、试题等形式,让强校参与到弱校的发展中来,让优质的教学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2、诊断指导。即由县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研员介入到薄弱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去,深入剖析其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会诊”,找出“病根”,然后对症“下药”。诊断指导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教研室的教研资源优势,实现教研“扶贫”。

在诊断指导的实践中,发现属于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积极向学校领导层提出建议,为其出谋划策,并提供其它学校的成功管理经验供其参考借鉴;对于领导班子的问题,我们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汇报,请他们及时解决;对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学科教研员与教师开展平等对话,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采用“单兵训练”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送教下乡。即由教研室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到农村学校巡回上示范课,通过现场示范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

目前,我县教研室在全县聘请了30名兼职教研员,这些兼职教研员都是各个学科的带头人,每年我们都组织这批教师到基层学校上示范课,让基层学校分享到优质的教师资源。10个教育管理组也采用这种做法,在辖区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组成送教组送课到校。

送教组送教步骤是:①各校确定本校急需送教的学科,报送送教领导小组;②送教领导小组选定承担送教任务的教师,排定送教时间、顺序;③被送教学校提前两周将有关学科的教学进度通知承担送教任务的教师(同一学科的送教教师不少于2人,每人至少上1节示范课、听2节课);④在上课之前,先召开短会,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在会上宣传送教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教师做好听课记录(全县统一制发听课记录);⑤听完课后,开展评课议课活动;⑥送教活动结束后,所有送教教师再坐下来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修订计划,完善措施。

4、对口培训。即针对薄弱学校的需要,为薄弱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缺科教师。

薄弱学校往往缺乏学科骨干教师,一些学科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甚至无专职教师,一般都由兼职教师任课,这些教师在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所以,为薄弱学校对口培训教师就尤其重要。培训工作采用了送培、互培和自培等三种形式。

送培:学校根据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取得合格学历。

互培:由教育管理组组织,通过区域性的学科教研活动,采用互帮互学的办法,相互促进,提高专业知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自培:立足于校本培训,依靠本校骨干教师或县专、兼职教研员的力量,采用带徒弟的方式开展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是我们提倡采用的主要方式,其具体做法是:

学校首先确定培训对象,并把培训落实到教研员优秀教师(以下简称“指导者”),然后制定培训计划(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培训对象须根据计划提前自学相关知识,在自学中遇到障碍时,可以记录下来,待日后集中指导,也可以通过电话联系进行及时指导,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指导等;受培者在备课时必须写出教学详案。指导者结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听受培者的课、查看受培者的教案和检查学生的作业来发现受培者的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指导,让受培者在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缩小校点教学水平的差距

为把教师组织起来参加区域性教研活动,实现教研资源优势互补,从而以教研指导教学、规范教学、促进教学,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努力开拓新的教研思路,积极建构县中心教研组、管区联合教研组、学校教研组三位一体的教研网络,大力开展以教师为活动的主体,区域活动为主要形式,校本研究为基础的区域性教研活动。

1、充分发挥县中心教研组的引领作用

在三级教研组织中,县中心教研组是龙头,处于首要地位,是学科教研的中心。中心教研组成员由县教研室专兼职教研员和管区学科教研组组长组成,因此在全县教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在活动计划上,中心教研组每学年初制定出全年的教研计划,定出每学期的教研专题、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时间地点,并通知各教育管理组,要求各管理组和学校定出相应的教研计划。

在内容上,我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的困惑作为教研的热点,引导教师开展教材培训、专题研究、探究教材、教法改革,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入课例交流当中。

在形式上,我们改变了教研员一言堂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把对话、交流、互动有机地融入到教研活动当中,让教师将自己教学的成功和困惑与大家交流分享。为了让老师更好地解读教材、明晰课堂教学结构,我们还采用质疑答辩的教研方式。在研讨中,老师们通过口头或书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个人的建议,甚至是提出问题进行对话。

互动的教研方式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教师们解除了困惑,让教师们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教师们每参加一次教研活动都能得到一些收获。中心教研组在发挥教研组的职能方面总结出了很好的经验,使教研活动落到了实处。

2、大力开展联校联合教研

中心教研组研究的是全县教师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但我县由于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局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占有的教研资源差距较大,为了更好地解决学校和教师身边的问题,我们以教育管理组为主体,依靠教研联组把邻近的学校,或者有同一研究专题的学校组织在一起,由教研联组老师组织,各校教研组长协助开展联校教研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校,有理论交流、有课例展示,并选择教学中的难点,围绕专题进行系列研究活动。这些专题的研究来自于教师教学的一线,解决了教师身边的问题,大大促进了骨干教师的成长,也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平台,催生了一批新的骨干。不少年轻教师,争先在活动中上研讨课,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迅速成长。

教育管理组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通过建立教研联组,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整合了各校的教研资源,改变了教研活动零碎分散、盲目性及随意性大的状况,变无序为有序,低效为高效。

3、切实落实校本教研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单位,只有在提高每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每一个教学班的教学质量,提高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各个学校有各自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各校在教学上遇到的困难,最终也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只有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充分挖掘本校的教研力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教研室大力宣传、发动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我县各学校的校本教研蓬勃发展。有的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活动,写下了师生们的课改中点滴故事;有的学校引导老师进行教学反思,记录了老师们在专业发展中的成长足迹。

三、落实“两项”基础工程,整体提高教师素养

新课改的任何理念、方法没有教师的实践和努力,都将成为空谈。教师专业水平差异大小是决定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我县高、初中办学规模急速扩大,教师被迫层层拔高使用,师资水平不仅落差增大,而且学科教师配备失调,不少学校出现多个学科均无领头羊的情况。加强对教师的教材培训,增强其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演练,增强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两项工程,是短期内大面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消除因教师差异而造成教育非均衡化现象的重要措施。为此,县教研室发挥职能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教师教材培训”和“合格课工程”。

1、教师教材培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对话得以展开载体。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文化领悟与理解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都有较大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活动能力,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师生对话得以顺利展开,使学生的文化构建过程得以顺利发生。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和再创作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课程改革使教材更新速度加快,版本增多,增加了教师正确理解和使用的难度,因而加强教材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以县教研室为中心,各学科专、兼职教研员为骨干,校本培训为重点,人文关怀为纽带,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终极目标,包括“送出去”、“请进来”、“县内自主培训”等三种方式的教材培训机制。

我们将教材培训的着力点放在三个方面,以帮助教师消除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作的障碍,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①宏观上的纲领性的引导,帮助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②帮助教师消除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盲点和缺失,吸取和更新知识和技能,鼓励教师努力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主人;③通过示范课、观摩课、说课等方式以研代培,指导教师具体应怎么操作,怎么上课。

县内自主培训以三种方式在各层面展开:一是全县集中培训与学科教研员深入各片区巡回辅导相结合;二是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与教师个人备课、钻研教材相结合;三是示范课、观念课、教师互动交流的教研活动与教材培训相结合。

2、合格课工程。合格课就是指符合教学目标,达到课标及教材要求的课。我们为这一工程锁定的双向目标是:其一,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师从“高耗低效型”向“低耗高效型”转变;其二,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舞台,促进教师练好“内功”,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历练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引导教师向着“合格”“优质高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专家学者型教师”发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保证合格课工程的实施。

首先,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们采用了“三三制”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纵横沟通、整体推进”策略,总体规划布局。

“三三制”指三个阶段、三个步骤及三级考核。

“三个阶段”: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

“三个步骤”:学校考核按三个步骤及要求进行。一是本人自查自评。教师自己认为已达合格标准后,向学校提出考核要求。二是教师互评。教师之间运用合格课标准广泛进行随堂听课评课,学校广泛听取教师听课评课意见,作好评议记录。三是学校组织有关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考核组,严格按照标准对被考核教师进行不少于四次随堂听课评课考核,最后综合教师互评意见和考核组意见确定考核结果。

“三级考核”:学校、片区、县三级考核相结合,县级考核为终结性考核。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纵横沟通、整体推进”,即是教研室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以典型引路,带动全局。县教研室教研员深入到学校第一线指导和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其次,注重过程,狠抓落实。一是在实施初中合格课工程的具体运作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力求取得实效。二是学校立足于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自主意识,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三是教师积极主动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使自己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发展的主体。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9

一、建立基地,确定点校

我们是市级教研部门,所以在开展工作时,先与各县区进行了协调沟通,分别确定了四所城镇中学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城镇基地校,确定了四所农村中学为农村区域研修点校。

二、制定方案,开展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我们开展了以“教师专业素质情况”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活动采用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成绩。

普遍调查采取情况统计分析的办法,抽样调查是深入四所农村点校,采取问卷、座谈和深入教学教研活动等方式,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

1.教师的基本情况调研。

制订详细的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下发到各校。具体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第一学历及专业、最后学历及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级别等。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就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课堂教学现状调研。

各学科教研员深入四个农村点校课堂,通过听课、看教案、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了解各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教学能力等。教研员在听课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专业指导,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调研结束后分学科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最后汇总提升,形成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3.教研活动现状调研。

在每个农村点校参加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与这个教研组的教师座谈,了解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形成农村初中教研活动情况报告。

4.问卷调研。

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设计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问卷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了解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并分块形成调研报告。

5.与校领导座谈。

通过设计好的座谈提纲,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及教育教学质量情况。

6.总结反馈。

在完成上述活动后,教研员将听课情况及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向所在学校领导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我们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整理,并撰写了“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调研报告,确定了农村区域研修的方向,制定了研修规划。

三、立足实际,开展活动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区域研修工作的基本思路为:抓住一条主线,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促进四个发展,即学校学习化、教师专业化、教研员专家化、教学高质量化;采用四种途径:专业指导、示范引领、主题研讨、资源共享;达到一个目标: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任务包括: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包括领导、管理、引领等组织机构;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包括计划、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同伴合作、自主研修的氛围,使研究学习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养成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法及经验;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学校及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1.成立组织,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

(1)成立农村区域研修管理指导组织。

具体分为三级:市学院建立市农村区域研修领导小组:由市学院分管领导和学科教研员组成,负责区域研修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领导。各县区建立研修管理指导小组:由县区组长和学科组长组成,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初中教研的业务校长为组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员为本区域学科研修的组长,在区域研修校中按学科选出一名副组长。各区域建立研修领导小组:由区域研修点校校长任组长,成员校校长任组员。

(2)组建学习型组织。

各区域研修组织根据需要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研修团队。学习型组织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组织:一是学校学科教研组,主要由本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由学校学科教研组长负责,进行日常教学研究;二是校际联合的区域学科教研组,要求每个区域每个学科组建成一个区域研修学科教研组,由区域研修体学校的学科教师组成,由进修学校和区域研修学校共同协商确定学科研修教研组长,主要进行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研修指导由市、县教研员共同负责。

2.指导引领,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序进行。

(1)定方案,送指导,助推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制定区域研修方案。在2014年与确定的区域研修点校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撰写“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的调研报告,制定初中部农村区域研修方案。

二是进行培训指导。首先,对农村区域研修校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区域研修点校建设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其次,指导基地校制定区域研修方案。最后,指导点校开展研修活动。要发挥省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示范校的经验、做法指导和带动点校的发展。通过抓基地、抓点校,以强扶弱、以点带面,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助推薄弱校的进步和发展,引领和推动整个区域教研的发展和提升。

(2)定主题,抓教研,助推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各县、区学科教研员负责指导本学科教师分析教师素质和教学现状,找准薄弱点,确定研修主题,制定研修方案。市学院教研员提出年度研修主题,供各学区参考。

确定研修主题时要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3)给任务,压担子,推动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一是任务驱动。通过制定区域研修方案,给基地校和点校任务。各点校制定自己的研修方案,研修计划,校际间的区域性学科教研组按照学院要求,定期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学校学科教研组要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校际联合的区域教研组要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组要每月上交一次教研活动纪实,市县学科教研员要对活动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各学科教研员要定期给点校及研修成员校教师任务,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课题拉动。各学科根据各县区域研修校的教研活动主题及调研情况,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要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三是城乡联动。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的作用,学院初中部为城镇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与农村研修点校结对,通过拜师、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将示范校的经验和做法辐射给区域研修校,在榜样的带动下发展提高。

四是网络互动。各学科通过QQ群进行学科交流、研讨活动;通过教师研修网,为区域研修校教师提供各种教学、学习资源,并及时将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况上传。点校学科组长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并将学习过程及困惑及时反馈给市县教研员。

县域学校科研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 职业教育 黄河三角洲地区

[作者简介]朱玉业(1970- ),女,山东滨州人,山东滨州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山东 滨州 25662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黄河三角洲大开发”科研计划立项项目“城乡统筹视野下职业教育服务‘三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xyh10)和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黄河三角洲城乡统筹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课题编号:2009zcj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10-03

与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样,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二元结构。所谓城乡统筹,是指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统一筹划,互动发展,协调发展,以形成双赢的发展格局。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机遇。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该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不能人为造成新的城乡不平衡。

一、城乡统筹职业教育提出的背景

1.国家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职业教育方面,提出了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等相关举措。城乡统筹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更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

2.教育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对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有明确举措: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并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分四个部分展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务必“统筹城乡”,各级职业院校也应该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服务“三农”的重任。

3.区域发展背景。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随着“黄三角”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内职业教育面临技能型专门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区域经济大发展带动人才需求高涨的双重机遇,特别是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所需人才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鼓励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职业教育集团,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能力。

二、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1.黄河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决定了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必要性。(1)人口情况。截至2009年底,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口达989.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52万人,城镇人口370.41万人,城镇化率平均为33.5%。黄河三角洲地区总体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地区。区域内城镇化率差异较大,最高的东营市达57.8%,而最低的庆云县则只有17.1%,各县市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规划中确定的目标是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4%,2020年达到60%,即从现在到2015年需要提高城镇化率20.5%,以现有人口数计算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数将达到202.94万人。到2020达到60%时,要在10年由农业转为城镇人口262.33万人。巨大的人口转移压力,决定了需要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职教情况。区域内的高职院校有5所(滨州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山东大王职业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中职及技校38所,总计在校生近15万人。各个学校的发展不平衡,城市职教较好,县级的职教中心很多名存实亡。这种不平衡的状况,需要城乡院校之间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3)产业情况。区域内已形成粮棉、畜

牧、水产、蔬菜、林果、食用菌、桑蚕、花卉农业支柱产业和化工、纺织、机械、食品、造纸等主导工业产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构建以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以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产业的调整升级为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2.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1)促进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黄河三角洲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比例为1∶8左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地市人才需求规划,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达40万人。仅滨州一地,与六大产业相关联的行业企业,就急需高技能人才8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30%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0%以上。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2)服务农民就业转移需求。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需要在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这些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2009年滨州统计数据,223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122万人(54.72%),高中及中专、技校人数为17.9万人(8.01%),大专以上1.5万人(0.67%)。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全面提升基层管理者和农民素质。在现有情况下,职业院校有优势也有条件去承担这一历史职责。(3)完善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越来越需要开放办学,必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满足在职企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中职毕业生等对继续教育的需求。(4)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内职业学校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使职业教育体系内在师资、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教育设施等方面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和发展薄弱地区的支援力度。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已做的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都在20%以上。初步搭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教中心、技校等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职教体系,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县市探索了“三教统筹”的模式方法,开展了“农村劳动转移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各校也探索了“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及途径,大批教师走向田间地头和企业厂房,通过“三下乡”、企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广科技知识。

2.存在的问题。(1)区划困境。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区划困境,区域涉及6个市,在规划框架下各市之间既有合作也存在激烈竞争,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急需建立各县市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并由政府进行推进。(2)资源稀缺。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没有得到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相应的导致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稀缺。在“双师型”素质教师、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条件较好的高职也未能得到满足,县乡的职业教育更为欠缺,城乡统筹过程中需要继续处理好重点建设与面上发展的矛盾。(3)职教困惑。区域以高职教育为龙头的职教体系虽然初步搭建,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管理的职教体系,高职与中职、高职与技校、公办与民办等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这给管理和统筹规划带来困难,学生升学渠道不畅通,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还没有建立。(4)资源浪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及行业培训各自为政,相互沟通机制不健全,在进行职业教育投资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职教资源的浪费。

四、黄河三角洲地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城乡统筹职教的体制建设。在区域规划框架下促进政府层面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各市应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政府应在区域规划框架下从城乡联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视角设计和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公共财政应该更多地支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切实解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利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机遇,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通过公共经费资助帮助弱势群体接受适当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质量。

2.完善以高职为龙头的职教体系。进一步优化、梳理面向农村的职教网络,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理顺关系,把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发挥出来。政府主导,依托高职院校,联合区域内高职、中职、技工院校等各类学校,成立校校教育集团,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内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联合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高职院校、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成立校企职教集团,交流信息,拓展空间,互利共赢。

3.启动城乡统筹职教的系列工程。区域内职业教育面临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区域经济大发展带动人才需求高涨的双重机遇,区域内必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如“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积极发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人才“智库”优势,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开发等服务,继续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提供农业新技术培训、送医送药下乡、农村支教等惠农服务;继续实施“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及应用技术转化,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支持教师与企业一道进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

4.疏通城乡统筹职教的信息渠道。成立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协会,搭建交流平台。建设黄河三角洲网上职教平台,展示和宣传区域内各学校,形成集中职、高职、技工学校、培训学校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由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涉及不同的行政区,要统筹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可行的方法是在协会基础上进行,实施跨行政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四级协调联动机制。黄河三角洲职业教育协会:引导和推动区域内达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愿景,为区域内各县市制定积极的职教政策提供参考,宏观协调各县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市级教育信息建设主管部门:制定推动职教信息建设的各项政策,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保障条件;各县教育信息建设主管部门:立足各自实际条件,在上级部门引导下开展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规划,开发和建设自身特色资源;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将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相结合,构建以实用为导向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环境,促进资源共建与有效应用。

5.促进城乡职教资源的合理配置。(1)全面、优化配置。在城乡统筹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注重硬件的建设,而忽视软件的配套。相比硬件建设,目前县级及以下的职业教育,更加缺乏的是职教理念、管理经验、技术资源等。资源配置中的“优化”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也是城乡统筹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要制定配套管理措施,促进重点建设的运动场、实训基地、课程资源等在相近院校共享;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改变“重建设轻使用”的状况,对资源配置的后续使用工作加强监控,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多种形式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方法要多样化,注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各校要通过项目竞争提升理念,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办学水平;要注重对农民、城市打工人员等弱势人群的扶持力度;要通过农村支教或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开展对区域内农村职教的对口支援;要实行跨行政区联合办学,组织职教集团,增强发展能力。

6.构建城乡统筹职教的保障机制。(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职业教育是发展的一个方面,没有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单独谈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没有意义,只有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机遇,注重引进农村发展项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之间差距缩小了,城乡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2)政府重视是根本保障。要把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列为地方党委的重要工作任务。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办学实力强、办学水平高、办学效益好的骨干学校,使之成为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3)绩效考核促城乡统筹。实施目标管理,将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和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09]3027号)[Z].2009-12-02.

[2]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

[3]胡小勇,刘琳,胡铁生.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共建与有效应用的机制与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0(278).

[4]蕫仁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09(11).

[5]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