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3:43:35

县域金融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样本县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变迁发展过程,探索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路径选择:在大力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宏观背景下,鼓励和支持西部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发展,加大对政策性金融的优惠扶持力度,控制金融资源的流出,强化金融组织的县域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效应。

【关键字】西部县域金融;金融制度创新与发展;西部经济与增长

一、引言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是新制度经济学(NewlnstitutionEconomics)的一个基本问题,也被我国的改革实践所证实,“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就较好地解读了制度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JognN.Drobak,JognV.C.Nye,2003)。因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一直被人们用来使其相互交往具有稳定性,并且提供特定的激励框架。对于金融制度的解释,国内学者撰文定义的较多,但从纯粹制度学的角度考察,金融制度实际上是有关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规等构成的规则集合,其实质是为调节人际关系并总在金融领域存在的行为规则,金融制度创新或变迁的激励来源于风险的规避和利润的追求。研究表明,金融制度既可以成为经济进步的工具,也可以成为经济停滞或衰退的工具。进一步说,金融制度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成为促进经济进步有力而有效的工具(范恒森,2000)。仔细审视我国的改革,应该说,我国以渐进式推进为基调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但各项改革推进到今天已进入攻坚阶段,正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从金融实践看,我国的改革之所以进一步深入推进十分困难,有些经济学者认为金融体制或金融制度问题是其“瓶颈”,也是其“突破口”。所谓“瓶颈”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是指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安排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者说制度变迁已经出现了边际效率为零的状况(陈宗胜,2000),金融制度亟待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西部县域金融制度亟待创新与发展。为此,本文选取四川省达州市所辖的A县、B县和C县3个县为一组样本个案,对西部县域金融制度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以试图通过本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国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最优路径。

二、一般描述:基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经济史学家诺斯(DouglassC.North)指出,由于技术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会使一个经济中某些原来有效的制度安排变成不是最有效的,新的制度安排就可能被创造出来以取代旧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变迁是由于新的、有利的经济机会而产生的。调研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渐次深入,西部县域金融制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变迁轨迹。

(一)从金融趋同到市场退出:改进的资源配置

样本表明,西部县域金融制度正在经历着一个逐渐改进低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反映在金融趋同向市场退出的变化进程之中。

1.金融趋同:资源的浪费。一般地,金融的聚集程度应与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的空间流转水平相匹配(Florence,1948)。调研发现,西部县域金融组织种类和金融产品的趋同性特征十分明显,导致了县域金融在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多元化、差异化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增大了同一社区金融同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形成了事实上的资源浪费。一是金融组织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均衡。除1个样本县将城市信用社归并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外,其余样本县都设置了人行、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支行、城乡信用社、邮政储蓄9类金融机构。金融组织种类的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无关,呈“互挤型”的区域金融聚集状态,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金融产品在纵向服务中基本同质。县域银行业机构主要经营存贷款主营业务和中间业务两大类,金融产品同质性较强。在县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城乡信用社经营的业务差异不大,在县以下的农村,农行营业所、乡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都主要经营存款业务。

2.市场退出:资源的改进。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部分县正在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策略,这种退出,一定意义上说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改进,但同时又造成了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力度的削弱。一方面,在保持金融组织种类不变情况下的网点撤退。1997年至2002年样本县6年时间分别撤销159个、降格133个基层营业网点,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2001年农村撤销或降格的网点数最多,达142个,占撤销或降格总数的48.6%。一方面,在加大资金组织力度情况下的资金运用权限的上收。主要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支行的贷款权限较以前大大减小,只能发放小额质押贷款和部分足值资产的抵押贷款,其余新的贷款发放或者建立新的信贷关系均须逐笔、逐项上报各自的市级分行,甚至省级分行。

(二)从金融剩余到金融流失:区域的经济视角

1.金融剩余的产生。样本显示,西部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乡居民以储蓄存款为主要形式产生和聚集了大量的金融剩余,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农户储蓄剩余。1993年到2002年样本县农户储蓄存款余额每年以10%~30%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同期农户贷款余额占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之比从1993年末的77.5%下降到了2002年末的50.6%,特别是2001年末这一比例降低到了26.33%。可见,农户在为金融机构提供储蓄的同时得到的贷款支持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形成农户储蓄剩余。需要说明的是农户储蓄存款的20%~40%是农户用自己的劳动通过在区域内或区域外务工的方式形成的。同时,小额农贷需求与县域经济发达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源于小额农贷额度设计不合理而出现了小额农贷需求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样本县受到了限制,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剩余的积累。第二层面,银行存差剩余。近几年样本县银行存贷差呈迅速扩张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表现得更为明显。2002年末样本县银行存贷款差额达33.77亿元,占当年各项存款余额的1/3强,即使剔除缴存存款准备金、邮政储蓄、贷款核销等因素后,仍有17.57亿元的可贷资金,分别占当年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的19.47%和31.17%,于是在农户储蓄剩余基础上最终产生了大量的金融剩余。

2.金融流失的渠道。从样本调研看,西部县域地区大量的金融剩余主要通过三条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到了县域外。一是邮政储蓄。样本县邮政储蓄余额从1993年的7741万元逐年发展到2002年末的89485万元,增加了近11倍,年均增速达20%以上,邮政储蓄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之比在6%~12%之间,邮政储蓄年净增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净增额之比9年时间有7年都在9.5%~23%之间。二是资金上存。样本县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县支行和农村信用社将县域内组织的大部分资金上存到了各自的上级行社。2002年样本县上存资金净增额达46130万元,分别占当年存款净增额和贷款净增额的68.25%和73.7%。三是异地拆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A县和B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异地贷款、拆借的方式违规将县域内组织的部分资金投向了区域外,而且金额较大,从1997年的28848万元逐渐剧增到了2002年的51081万元。这两个样本县的外拆、外贷资金余额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一直保持在11%~14%之间。

(三)从资产恶化到经营亏损:低效的营运结果

西部落后地区县域金融机构经营效果一直不理想,资产质量差,经营亏损金额较大,成为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变迁的显著特色。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1.巨额的不良贷款。2002年末样本县的不良贷款余额近30亿元,是当年存款余额的1/3和贷款余额的1/2强。最近10年,1995年以前不良贷款占比相对较低,此后基本上都在50%左右,经济条件越差的样本C县不良贷款占比越高,有的年份甚至高达60%以上(见上图)。

2.较差的经营效益。与巨额的不良贷款相对应的是较差的经营效益,除A县在1993年和2002年获得了很少的盈利外,样本县多数年份是亏损,亏损金额从1994年的2492万元逐渐剧增到1998年的17635万元,随后有所好转,但1999年~2001年亏损金额仍在1.1~1.3亿元之间。

(四)从正规金融制度到非正规金融制度:制度的供给缺口

1.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理论上讲,市场上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可以达到一般均衡,人们对现有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就能够接受并愿意保持下去。在我国县域金融制度的发展初期,国家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正规金融制度的设计较好地实现了一般均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转轨,初始均衡状态被打破,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制度需求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现有正规金融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体现为正规金融组织体系从区域内集中的资金不能较好地满足区域内巨大的资金需求。

2.非正规金融制度的补充供给。面对县域正规金融制度的供给缺口,民间借贷这种非正式金融活动在县域内自发地活跃了起来,而且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和较强的信用约束,违约案件十分少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域资金供求矛盾。从对657户城乡居民户的样本分析可以看出,35.15%的农户和58.41%的县城居民有民间借贷行为。民间借贷形式主要以向同一社区的私人借贷为主,用于临时性的经营生产和生活资金周转。在有民间借贷行为的调查对象中有43.97%的没有利息,有利息的,年利率一般在10%~30%以内,为正规金融组织的2~6倍。从借贷规模看,县城地区的借贷金额多数在10000元以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借贷金额多数在5000元以上,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民间借贷活动越频繁。

三、逻辑命题:来自变量禀赋的合理推演

制度是一个涵盖很广的范畴,不仅包括体制、政策和法规,而且还包括道德、伦理、观念和习惯等。因此,影响制度变迁的变量很多,既有东中西部共同的特性,也有西部地区特有的自身特性。本文主要从影响制度变量的自身禀赋特质出发,对西部县域制度的变迁演进做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共同的因素进行深层次分析论证。

(一)区位禀赋劣势——金融的约束

1.经济落后:区位的约束。样本显示,作为地处西部的县域地区,不具有东部沿海县域地区的诸如口岸、平原等先天的区位优势,以山地与丘陵地形、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农业占据主体等为主要特征的区位劣势,导致了区位经济长期滞后于东部发展。2002年,人均GDP西部地区仅为5382元,而中部、东部地区分别为6973元、13328元,中部、东部分别是西部的1.3倍和2.48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西部地区为597元,与中部差不多,但东部为3011元,东部是西部的5.0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西部为1776元,而中部、东部分别为2279元、3885元,中部、东部分别是西部的1.28倍和2.19倍(见下表)。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可能孵化出发达的金融。

2002年东中西部部分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元

─────────┬──────┬──────┬──────

│项目│西部│中部│东部│

├─────────┼──────┼──────┼──────┤

│国内生产总值(GDP)│15715.35│31377.96│70371.56│

├─────────┼──────┼──────┼──────┤

│其中:第一产业│19.18%│16.44%│10.66%│

├─────────┼──────┼──────┼──────┤

│第二产业│42.44%│46.40%│55.56%│

├─────────┼──────┼──────┼──────┤

│第三产业│38.38%│37.16%│33.78%│

├─────────┼──────┼──────┼──────┤

│人均GDP│5382│6973│13328│

├─────────┼──────┼──────┼──────┤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597│596│3011│

├─────────┼──────┼──────┼──────┤

│农民人均纯收入│1776│2279│3885│

─────────┴──────┴──────┴──────

注:①东中西部数据根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数据整理(没有统计数据),样本县数据根据各县统计局数据整理。②东中西部按传统划分方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省区市;中部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9省区;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市。

2.环境欠佳:观念的约束。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县域经济相伴而生的是思想观念落后所造成的投融资环境较差,限制了西部县域金融资源向本地内源化投资的有效转化。一是信用环境亟待改善。西部部分地区信用文化缺失,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现象较严重。2002年末样本县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余额高达17492万元(占同期贷款余额的3.1%)、利息10292万元,逃废债企业户数多达120户,其中91户、占75.83%的企业是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国有企业。二是金融案件执结率较低。1993年到2002年样本县金融胜诉案件涉案金额共计22166.8万元,其中得以最终执行的涉案金额仅为9341.5万元,占胜诉案件涉案金额的42.14%,而同期样本县共支付诉讼费用469.6万元,占胜诉案件执行金额的5.03%。三是中介部门收费偏高。客户到银行贷款,按规定要到工商、房管、国土等中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程序繁琐,重复评估,收费偏高。据调查,在样本县以125万元的足值资产按80%抵押银行贷款100万元计算,需要客户支付13927.25元的各种行政规费(不含保险费用),正常合理的贷款需求受到影响。

(二)共同变量异化——西部的分析

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无论是东部、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制度变迁之初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因素,如金融改革与实践都是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下进行的,所有金融机构都是国家所有的。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自身禀赋特质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制度变迁结果的大相径庭。

1.相同改革路径:不同变迁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县级农村经济金融领域,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农村经济制度的诱致性改革模式,农村先后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两次制度性变革;一种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改革模式。农村信用社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开始,先后经历了1乡1社、的一个部门、隶属于农行的基层网点、中央银行直接领导管理的农村乡镇“储蓄信贷机构”。农村经济领域的两种改革模式的不同步,必然演绎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不相协调性。面对这同一初始状态,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优惠的政策支持,按市场效益和效率原则吸收了大量来自西部的金融资源,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逐渐抵消了初始状态的不相协调性。而作为西部地区,自身禀赋明显处于劣势,在经济不发达中的金融成长受到限制,源于农村的金融剩余流出县域外成为必然,金融资源在县域内难以自动地实现合理配置。

2.相同初始产权:不同分化结果。从更深层次看,只有从金融产权形式的效用函数出发,才能深刻而准确地理解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1997,张杰)。由于我国金融产权初始状态是公有金融产权形式,国家以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在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合乎逻辑地呈现出一种“刚性依赖”。这种依赖性,集中通过国有企业在国有银行贷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体现出来,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和经营亏损。由于东部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产权体制的变迁既迅速又到位,部分地抵消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不良贷款和经营亏损。而西部县域地区,由于自身禀赋劣势而造成的经济不发达,民营经济发育迟缓,国有企业产权分化进程较慢,必然地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额大、占比高、经营亏损多、时间长等问题。调研表明,最近10年样本县尽管经过了资产剥离、核呆等行政手段,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贷款余额占样本县贷款总余额的比例一直在40%~80%之间,而国有企业50%以上的贷款演变成了不良贷款。

四、行为集合:立足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

任何一项制度安排与制度选择都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根据成本费用与收益分析权衡决策的,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DouglassC.North,1994)。如前所述,现有的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此,在西部既定条件下如何设计好一个最优的县域金融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我国西部县域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一)制度安排平台:经济的内涵增长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县域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是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起点和终点,县域金融制度的设计必须以此为平台,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根据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关键在要素的增加和收益率的提高。因此,西部县域地区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增加或引入的要素特别是可变要素在西部收益率较以前、甚至较东部有所提高,通过要素量与质的变化,尽可能挖掘西部潜力,促进西部经济的内涵增长,加快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一是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形成西部经济发展较强的初始推动力;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快机构的改革,实行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促进民间资本向投资的转化;三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提高企业素质,规范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促其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夯实信用基础,优化投融资环境,注重西部信用体系的建设;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农业这个弱质产业进行扶持,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培育农村金融的持续增长源泉。

(二)制度安排思路: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金融制度的安排与设计的思路上,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实用性。西部县域金融制度安排的思路可设定为:在鼓励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基于市场原则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县域政策性金融的优惠扶持力度,限制金融资源外流,强化区域金融服务功能,实现西部县域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这种制度安排主要基于三点:一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倾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对西部倾斜的金融政策最容易通过政策性金融来实现,西部经济制度与金融制度改革的不同步,也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进行倾斜支持,西部县域经济跨越式、追赶型发展客观上更需要国家在调度资源包括金融资源上给予倾斜。二是商业性金融不是支农扶弱的效用函数,而政策性金融是“三农”的必须。商业性金融具有一般意义上工商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共同特征,寄希望于商业性金融对支农有多大贡献并不现实,近年来商业银行积极收缩农村阵地,就是其商业化改革而形成的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真实体现。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如法国,一般商业银行同样也不愿意进入农村地区和农业信贷市场。从国际经验看,当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而非发达阶段时,不是依赖商业性金融,而是大大强化了政策性金融功能。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效利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杠杆,使美国始终保持其先进农业大国的国际地位。日本以“制度贷款”的方式,通过政策性金融对农业进行了大力扶持。三是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面临非正式制度障碍。合作金融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农户是否客观地存在“合作共济”的基础——“乡绅”参与和诚实参与,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农户要具有自发的“集体理性”前提,合作金融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进一步看,合作金融的终极目标是利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单个社员不易解决的经济问题,即所谓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自己独立的效用函数,而是各成员效用函数的累加”,正是合作精神的体现(王自力,2002)。事实上,基于农户的自身素质较低、小农经济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和传统型农业占据县域经济主体地位的现实状况,合作金融在调查的样本县缺少真实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也是我国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最大的非正式制度障碍。样本县95%的农户从没有参加、也不想参加当地农村信用社的社员代表大会。

(三)制度安排路径:金融的机制再造

1.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强化:由单一转向综合。政策性金融具有填补资本市场空缺、对公共产品的倡导性和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特殊职能。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对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劳动生产力低下,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在国外农产品输入冲击下更加脆弱,所以强化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金融十分必要。因此,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对在样本县仅仅收购稻谷一种粮食的农发行的职能作用必须给予重新定位与调整,把农发行办成综合性的执行政府意图的支农金融机构,集中支持国家粮棉等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扶贫开发和发展中间业务等方面,把原来由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的支持西部农村发展的职能承担过来,通过政府扶持项目强力拉动民间资本、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及其他金融形式逐步从事符合政府意图的贷款和投资。

2.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重组:由撤退转向整合。强制性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资金上存比率,限制县域资金通过上存渠道流出县域外。在机构的撤退上,可规定一个存贷比例,对当地贷款发放能够达到这个比例的,可保留此机构继续为当地服务;在当地贷款达不到这个比例的,可迫其退出县域经济领域,让出存款市场,限制本地资源外地化。适当考虑对支持西部县域经济的商业银行进行减免税收及相关费用,让商业银行有利可图,自觉地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西部农村县域。

3.西部农村合作金融的定位:由模糊转向确定。弱质产业融资与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一对共生体,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因为农户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始终是国家政策的内在需要,也是农户获取生存的需要,二者的一致性导致了农村金融天然具有政策性金融的特质。因此,如何定位农村信用社非常关键。一是在职责定位上,农村信用社一定要立足于农村地区,认真履行为“三农”服务的职责,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在功能设定上,可考虑既有政策性业务功能,又有商业性业务功能,在寻求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工具的创新上有所发展。国家对政策性业务可适当给予财政补贴,这也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农业的基本做法;同时通过业务范围的界定,适当发展商业性业务,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性业务的盈利机制来弥补政策性业务的亏损。三是在资金运用上,通过制定严格的管制政策,坚决限制本地资金外地化,引导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必须用于支持和发展“三农”。

4.邮政储蓄机构的机制建设:由“吸血”转向“输血”。邮政储蓄的“吸血”功能主要体现在吸收的存款上存人民银行成为基础货币,而未能及时有效地投入到当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向农村返还邮政储蓄资金的“输血”机制。一是鼓励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购买国债,或者是购买政策性金融券,特别是可以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把农村资金运用到农业、农村。二是通过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返还,但要严格操作。三是建立县域金融机构与邮政储蓄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但要注意长期资金定向关系的借贷风险问题。四是时机成熟的时候,可将现有的邮政储蓄机构改建成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于为县域经济服务,自主灵活运用资金。

主要参考文献:

[1]JognN.Drobak、JognV.C.Nye,张宇燕等译.新经济制度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范恒森.金融制度学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宗胜.发展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杰.重新认识中国的国有金融体制及其变迁过程[J].金融体制改革,1997(12).

[5]DouglassC.North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县域金融论文篇2

作者:张辛雨 单位: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要创新精简思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改造”优于“撤并”,把县域相应的分支机构逐步改造成以经营微小企业、小企业和个体户业务为主的专业零售支行,或者将所属县级支行整体移交给当地农村信用社。此外,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一是结合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村股份制或合作制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强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符合“三农”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适当降低门槛准入条件,通过加强培训确保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四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设置,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约束机制,严格风险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校正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增强服务功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不同模式;适当采取国家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制。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一是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保险体系;二是要拓展县域资本市场,建立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等机构,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连续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村金融业务税收优惠等一系列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才能与经济同发展。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金融也要不断创新,以增强其服务功能。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切实加大县域金融开放度,实现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创新服务。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可考虑适当降低税率扶持。二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扶持功能,加强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三是发挥农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大型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适当发挥其政策性作用。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主导县的金融支持应侧重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植政策。例如,县域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服务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服务业主导县呈现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应注重对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首先,县域金融机构应支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综合考虑旅游产业链的资金投向,合理分配贷款资金。其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金融需求。例如,实现各银行的联网和拓展针对旅游者的消费信贷。最后,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现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越来越鲜明的特征就是经济金融化,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县域经济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环节,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本文从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匹配发展视角,探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金融对策分析。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县域金融等突出问题,构建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并针对县域经济中不同产业模式进行金融支持。

县域金融论文篇3

(一)金融发展理论概述1955年,E•S•肖以名为《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的著作,格利以名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构建了金融发展的模型,此模型具有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到繁变化的特征。该模型论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作用成正相关的命题,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则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1966年,帕特里克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充分论证了许多金融问题,核心问题为货币供给和需求推动。研究表明,金融体系通过刺激投资和储蓄的方式,来制约资源配置和改进资本构成。如在实践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政府会运用金融优先发展方式,去推动货币供给总量,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1969年,在35个国家100年经济发展信息基础之上,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相关率正相关。这一重大结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根基,为今后的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分析方法,很有积极指导意义。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其研究结果说明金融要素、金融体系的完善在经济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研究经济的发展,必须从金融领域入手,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研究金融体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减少金融抑制,最终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概述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的借鉴学习基础之上,我国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1995年,张杰提出金融成长的定义,指出金融成长范畴有两个方面,即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张杰从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三个角度研究了其对金融成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理论。1997年,王光谦提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三方面的贡献。贡献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资源再配置及规模效益的方式,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之二:金融借助经济转型,来提高储蓄-投资要素,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之三:金融产业借助自身价值创造,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2003年,计承江提出发挥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找准均衡点。需借助金融“杠杆”找准城乡统筹建设的着力点,找准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支撑点,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2004年,周小川强调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三)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论概述党的十六大会议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说,此后,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2007年,郭建民和蔡国华指出,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各地县普遍存在。其具体表象是县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投入总量不充足的问题。他们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金融,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职能,来体现合作性金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去克服县域金融抑制的现象。同年,另一学者李文森指出,“三农问题”的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县域金融所面临困境。因为县域经济范畴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弱势群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反之则较落后。解决县域金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好两组矛盾:即金融企业商业化运作和县域经济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及民间金融良性扩张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之间的矛盾。如今,在我国学术领域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还较少,还未构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还不系统、全面,这就需要对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二、金融支持理论综述金融支持指国家和各级地方金融机构借助多种金融工具,来推动某个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动。其途径是借助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快,反之亦然。

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业也很发达。

(一)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当金融发展到相当水平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高效运行,金融工具需多样化。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多,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二)以金融推动主体不同的分类以金融推动主体的差异,将金融支持分为两类,即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1.政策性金融支持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异,存在国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政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认知。政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据一般认知的效率准则去实施,而是根据政府政策目标而制定的,相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它较好的兼顾了社会的效益与政策的。2.市场性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将市场机制做为前提,各产业通过金融机构来取得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市场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以社会存款为资金来源,借助负债完成信用创造,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等特征。从而实现资金支持各类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三)以金融支持形态不同的分类以金融支持形态的差异,把金融支持分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金融结构支持三类。1.金融制度支持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种金融制度、政策对经济所产生作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组织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2.金融总量支持金融总量支持是以多个金融相关指标为依据,研究某个选定区域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投资总量额度、货币资金量多少等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3.金融结构支持金融结构支持是以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金融工具不同等差异,从而支持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往往可能造成其经济的落后,甚至停滞。政府通常是给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激励制度,刺激金融机构提高货币数量、吸收存款,促使相关机构增加租金机会,从而利用创造的租金机会,来调动国民经济相关机构的投资、生产及储蓄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有力的金融支持,两者关系密切。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金融制度、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故通过金融发展来转变落后的金融现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一条根本途径。三、金融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处于主导地位。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发展水平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落后地区亦如此。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就是县域的金融发展。

(一)县域资本与县域金融发展经济发展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结果。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必须以资本合理配置为前提。县域经济存在资本投入不足,劳动力供给充足等特点。金融工具的多寡,金融市场类型多样化及金融机构的多少等因素制约着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要发展必须改善以上因素,刺激县域经济主体投资与储蓄的需求,集聚丰富的社会资金,使其流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支持。

县域金融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差异;收敛性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49-05

一、前言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在县级行政区划内开展金融中介服务和提供融资活动的总称。研究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满足其金融需求。新疆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平衡增长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及收敛性有利于掌握新疆县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为制定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国家金融制度不同决定其金融体系的收敛性也不相同。如Magda Bianco, etc.(1997)对六个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金融体系历史演变及特征进行了对比,发现不同金融体系之间的收敛性是有限的,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代表不同的均衡结果,对经济的非金融特征起补充作用。二是家庭金融资产的微观层面。如Bartiloro 和 De Bonis(2005)研究1995-2002年欧盟 12 个国家的居民金融资产占GDP 的比重,结论是12个国家之间不存在σ收敛,而存在β收敛,说明欧洲12国的金融资产占GDP 的比率演进相同,金融结构趋于相似。Bruno 和 De Bonis(2008)对1980-2005年 OECD 九个国家的家庭金融资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进行研究,结论是金融资产、股票、保险和其他产品之间存在收敛性。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李敬等(2008)认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城乡差异,其次是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和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且东中西部间金融差异有加速扩张的趋势。石盛林(2010)以金融相关比率指标测算了我国县域金融发展的β收敛,研究结论是我国金融发展收敛速度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政策外力是影响区域金融收敛速度的重要因素。陆文喜(2004)认为区域金融发展存在收敛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的特征。赵伟和马瑞永(2006)认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绝对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陈恩和黄桂良(2010)研究了1978-2008年广东区域金融的情况,结论是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不存在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区域金融呈现β条件收敛和马太效应。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金融体系宏观层面和家庭金融资产的微观层面;国内的区域金融的差异及收敛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或省际之间的对比,对县域农村金融发展的水平及收敛性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已有的文献也主要使用单一指标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

本文在以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一是建立五个维度九项指标体系衡量县域金融发展水平,避免单一指标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缺陷;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以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对2006-2011年新疆85个县(市)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收敛性进行测算和分析,为新疆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测算

选择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的权重并计算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多变量族的少数线性组合(新的变量族)来解释全部变量的协方差结构,挑选最佳变量子集,简化数据,提取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法,新变量之间不相关,新变量方差尽可能大,但新旧变量方差和保持不变。其步骤如下:

(1) 指标标准化采用如下公式:

主成分分析分法的分析步骤比较规范,各原始指标的权重不带人为主观意识,比较客观科学,便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收敛性的测算

(1)σ收敛。σ通常指研究对象的标准差,σ收敛就是指即研究对象的标准差随时间推移而趋于下降。σ收敛检验公式为:

三、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现状

(一)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选择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反映金融机构和服务人员覆盖面)、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基础性储蓄和信贷服务)、金融服务覆盖面(农村地区获得信贷服务的农户比例和中小企业比例)、农村金融对经济的贡献率(信贷贡献率、存款资源在农村地区信贷比例)和金融信贷业务质量(农村地区不良贷款率)五个维度九项指标来衡量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具体指标见表1。

(二)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以2006-2011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88县(市)农村金融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县(市),最终选择85个县(市),占新疆全部县(市)96.59%,能够代表新疆县(市)状况,共计510个研究样本。主要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中万人拥有服务人员数、百元GDP贷款贡献率和存款资源运用水平三项的标准差较大,说明这三项指标方面85个县(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三)新疆县域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1、新疆县域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新疆县域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相关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2006-2011年新疆农村金融的万人金融机构网点数、万人拥有服务人员数、百元GDP贷款贡献和存款资源运用水平先提高后下降,存在波动、总体趋势有所降低,但人均贷款水平和人均储蓄存款水平也存在波动,近年来不断提高,总体发展趋势不断向好,百元GDP不良贷款额不断降低,金融机构信贷质量也不断提高。

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2006年至2011年85个县(市)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九项指标选择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0%以上的四个主成分(2006一2011年年都选择了四个主成分)进行降维处理,确定指标权重,再依据特征根和标准化的数据计算每年新疆85个县(市)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运用SPSS16.0软件,具体计算过程略)。表4是新疆85个县(市)2006-2011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新疆85个县(市)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从2006年的0.4501到2011年0.5132,提高14.02个百分点;但是县(市)间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有所扩大,说明85个县(市)在六年的时间内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县域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在具体分析85个县(市)中,有51个县(市)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有所提高,而34个县(市)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具体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2006-2011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51个县(市)中有30个在北疆,占58.82%,占全部北疆44个县(市)的68.18%;金融发展水平下降的县(市)的34个县(市)主要集中在南疆三地州(即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占22个县(市),南疆三地州属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和高原荒漠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经济的滞后也影响了金融发展水平。

四、新疆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一)收敛分析

依据研究方法的式(4)和式(5),计算出2006-2011年新疆85个县(市)的收敛状况,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2006-2011年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σ收敛状况,标准差存在波动,呈现发散收敛再发散的态势,总体标准差差距不断扩大,从2006年的0.2819扩大到2011年的0.3623,说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总体差距在不断扩大,同期的变异系数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

(二)绝对收敛分析

依据研究方法的式(6)和式(7),利用Eviews6.0软件,计算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绝对收敛,结果如下:

(三)俱乐部收敛分析

依据以上分析,整体上新疆县(市)金融发展水平呈现β绝对收敛特征,新疆北疆、南疆和东疆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收敛,进一步用俱乐部收敛进行分析,设虚拟变量北疆=0,南疆=1。得以下结果:

从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新疆北疆、南疆和东疆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收敛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均为负值,但是南疆地区系数没有通过p检验,即南疆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东疆和北疆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且东疆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收敛速度(-0.2233)明显快于北疆地区(-0.0493),东疆地区指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哈密、巴里坤和伊吾6个县(市),相距较近,经济特征与结构相似,发展趋势方面更容易趋同。南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发散状态,南疆三地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南疆地区各县(市)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北疆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俱乐部收敛,北疆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较快,所以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也呈现收敛特征。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2006-2011年新疆85个县(市) 农村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从收敛性分析看,各县(市)间农村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存在收敛;初始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的县(市)增速越快,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绝对收敛的趋势;新疆北疆、南疆和东疆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不同的发展趋势,北疆和东疆地区受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各县(市)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俱乐部收敛,而南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发散状态。

(二)启示

发挥政策对经济的外生推动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分区域制定县域金融的发展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县域农村金融的发展。

明晰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和重点,使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特征,明晰区域发展的定位和重点,农村金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和保障。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金融发展体系。根据目前新疆农村发展的形势,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金融体系,分阶段、分步骤促进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实现各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均衡。

参考文献

[1]Magda Bianco.Financial systems across “developed economies”: convergence or path dependence? [J]. Research in

Economics, September 1997, 51(3): 303-331.

[2]Laura Bartiloro and Riccardo De Bonis.The financial systems of European countries: theoret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rving Fisher Committee Bulletin 21, 2005, 119.

[3]Bruno ,De Bonis.Do Financial Systems Converge?: New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Financial Assets in Selected OECD

Countries, IFC Bulletin No 31,2008,383-401.

[4]李敬,冉光和,孙晓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J].当代财经,2008,(03): 36-42.

[5]石盛林.我国县域金融发展水平收敛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12):31-34.

[6]陆文喜.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02):123-126.

[7]赵伟,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经济地理,2006,(01): 13-17.

[8]陈恩,黄桂良. 广东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 2010,(01):60-67.

县域金融论文篇5

一、县域金融一般理论

1、县域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一词在金融资本家戈德史密斯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涉及过,戈德史密斯对其做出了解?,他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构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组成,这些金融工具、机构的种类越多、分布越广、组合越复杂就促成了金融发展。在麦里金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到了“金融深化论”,又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对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研究,丰富了金融发展的内涵。综合上述理论,县域金融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县域金融资产和机构数量的增长;二是金融体系的完善建立,制度的改进与创新;三是金融效率的提高。

2、县域金融发展的条件

(1)县域金融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县域金融体系的完整构建将会引领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与相互促进,顺畅的体系运行机制会促进各金融企业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增强信息沟通与资源互补,同时完善的产业运行规律和市场规则为规范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相关准则,也能防止恶性竞争,使其良性发展。

(2)民众的金融观念。民众的观念影响思维模块,作用于金融观念。由于县域信息传递与发展有限,并且大部分民众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于金融观念也是似是而非的,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金融行为,因此只有增强民众的金融观念即机会成本意识、金融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广,缓解金融产业的融资来源狭窄问题,同时也能为人民带来新的收益途径,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

(3)提高社会的信誉环境。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投资者都清楚,信用评级越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融资才能更顺畅,由此可见信誉会影响交易成本。如今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更是诚信的经济,只有诚信的市场经济才可能是高效的市场经济。如果融资主体能诚信的将应有的信息告知于金融机构、市场,贷款机构就能充分分析,从而做出理性判断,避免“逆向选择”,同时,如果在投融资方面双方都能诚信相待,实现信息的充分对称化,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会十分融洽,县域金融的高效发展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二、陕西省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的现状

1、城固县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其现状

(1)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类型。目前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大致七类: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二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是城市合作银行:陕西信用合作社;五是国有以及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六是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七是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机构。

(2)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 ①促进了城固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活跃的直接投资、贷款等方式广泛的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活跃了当地资金的流动,开发了很多项目,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资金投资项目,对城固县当地的工业企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表2-3列示城固县2010-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产值,其中金融业对当地GDP占比总体在逐步上升。可见金融的发展对于县域生产总值及其经济的推进作用。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②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体系,通过对农户、个体户、小微企业等提供的小额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资金短缺问题,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类型的保单也为企业、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总的来说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县域金融机构构成不完善,缺乏部分金融机构

目前,根据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现状,结合城固县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经济指标的反映可知道,在金融机构构成方面还是很不完善的。

在工业企业方面,根据表3-1可知,工业、企业有内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在根据城固县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不同程度上逐年增加投资,并且也在扩充着企业数量,然而纵观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来看,城固县县域内的财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并且发展的不够成熟,难以胜任企业的发展要求,不能为企业很好的规划财务资金、提出投融资计划。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在民众投资理财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和民众理财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心于在证券市场做投资,证券公司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然而在城固县县域金融的发展中并没有见到证券公司的身影,根据调查走访,大多数居民都是通过电话联系证券中介机构和网上操作等来投资,这样不仅会减缓金融资金的活跃程度,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而且更严重的还会让不法分子抓住机会,行使金融诈骗等,让民众蒙受损失,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2、县域各产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与县域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不平衡

(1)城固县县域金融资金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个体工商户、小型微利企业主、各工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机关组织。

①农民。城固县域内以农户居多,农民也成为了金融资金的最大需求者之一。虽然单一个体需求规模较小,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固县关于加强农业发展,改善并增强相关农产品产量政策的推行,农民创业基数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农业总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如表3-2所示

表3-2 2010年-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及其占比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②个体工商户及微小型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微小型企业主也是县域金融资金需求的主力军之一,其数量多、集中度低、涵盖的行业广,主要包括:小型工厂主、零售批发业主、餐饮业主等。

③各工业企业。县域内大型的工业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运作和投资方面也是离不开对资金的需求,并且需求量是巨大的。

④国家有关组织。主要为县域政府的有关部门及机关组织。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县域范围内必然要进行大规模交通设施、电力设施、通信?O施、教育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笔资金仅依靠国家财政是不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加注金融机构的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

(2)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城固县县域的金融资金共给主体主要是各大金融机构,通过城固县统计年鉴列示可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陕西信合等以及一些保险公司是城固县县域金融资金的供给主体。具体的借贷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2010-2015年城固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额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在城固县县域内各个产业可以说都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然而结合几大金融机构的借贷情况来看,存入的多而真正贷出的少,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失衡,资金调节十分不合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根据城固县的具体状况调整并完善县域金融体系的构成

高效率的金融组织体系是支持县域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体系中,县域金融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是实际上其分工体系并不完善,一些必须的金融机构有缺失,金融体系布局部分失衡。为了促进城固县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效服务金融体系。具体如下:

(1)在工业企业方面。为了适应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城固县更好得投资与发展,城固县可以建立几家组织完善、制度成熟、技术过硬的财务公司,帮助企业分担财务工作,分析和调整财务风险,帮助企业避开财务困境的威胁。同时,城固县也可以在企业融资方面引进几家融资租赁公司,缓解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2)在民众投资方面。随着城固县民众投资热潮的高涨和理财意识的增强,在县域金融体系中应该增加一些证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使人民可以亲身参与进来,更切实的接触到股票、债券、基金的投资活动中,更新他们的理财观念,改变县域落后的文化观念,活跃资金的流动性,让钱真正的“活”起来。

2、完善县域企业自身融资条件,提升各产业信贷环境,同时做大信贷总量以此来满足县域各个方面的资金需求

一方面县域内的中小企业要对自身加强合规管理,完善企业制度,规范项目风险评估,努力提高其信誉水平;另一方面,县域的企业发展要践诺持续稳步发展的原则,对每一个项目的资产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收益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论证其适应性,减少盲目投资的损失。与此同时,县域政府在提升县域信贷环境方面,积极协助县域金融机构创立金融安全区,推进县域中介担保机构的建立,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登记、公证等机构予以监督管理。

县域金融论文篇6

关键词:县域企业;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4-0018-05

一、引言

县域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促进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而要实现县域企业的蓬勃发展,则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目前,我国县域企业发展中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较大,“金融贫血” 仍然是制约县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 全面认识和分析县域企业的金融需求,对完善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一些机构和学者已经对县域企业的金融需求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例如,银监会(2006)以全国946个县(市)、2万家农村中小企业为样本,开展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调查。韩俊等(2007)以108个县域企业为样本,分析了县域企业的融资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2008) 调查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北京、上海)的1975个行政县(旗、县级市)的县域金融服务和金融需求情况。

总的来看, 目前的调查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并就大部分县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明显受到资金制约,融资难是制约县域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但已有的调查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一是对县域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不够, 导致针对性不强,部分研究调查过于分散,存在系统误差;二是针对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的定量分析较少, 缺乏深度的实证分析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数据, 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检验, 以期对当前中国县域企业的金融需求现状做出更为准确的描述和恰当合理的分析。

二、研究模型设计与样本选取

当因变量是分类变量而不是连续变量时, 线性回归模型就不再适用,而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县域企业贷款需求”作为因变量,将县域企业的贷款需求分为4个等级, 用来反映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差异和层次。同时,因变量的不连续性并没有限制自变量的类型, 自变量仍可以保持连续变量的形式,也可以是分类变量,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便利。

从数据使用和模型的解释力来看,Logistic回归对数据的要求比较宽松, 不需要数据的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假设。 由于本文的数据是来自全国18个省(市), 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数据很可能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具有异方差的性质。因此,选择Logistic模型来进行分析,增强了可靠性和有效性。另外,回归模型的结果具有概率含义, 更具解释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变量反映了“县域企业金融需求”这一事件的概率, 由这个概率可以分析该自变量对县域企业贷款需求的影响情况。 鉴于县域企业借贷行为的复杂性,这种解释更具合理性。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logit(y)=ln(■)=?茁0+?茁1x1+…+?茁kxk

其中logit(y)表示将y做Logistic变换,表示给定x时,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一转换的重要性在于,logit(y) 有许多可利用的线性回归模型的性质。logit(y)对于其参数而言是线性的, 并且依赖于x的取值,对于Logistic模型的各个自变量前的系数,可以按照一般的回归系数那样来度量和解释。 一旦拥有观测的自变量的样本值,并拥有其事件能否发生的观测值,就能够使用这些信息分析和描述在特定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分析其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定义一个新的变量,事件发生概率与事件不发生概率之比(odds),可以用来解释回归方程的系数:

odds=■=e■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茁i为正时,e■将大于1,即事件发生比odds会增大, 说明?茁i代表的影响因素对事件概率有正的作用,会增大因变量;反之,该影响因素则对事件概率有负作用,会降低因变量。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直接根据这一原理进行自变量的参数分析判断。

综合以上的分析, 只要我们拥有各个事件的观测自变量构成的样本, 并同时拥有其事件发生与否的观测值, 就能够使用这些信息来分析和描述在特定条件下事件的发生比及发生的概率。 至于模型中参数的估计,采用了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与最小二乘法相比, 该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线形回归模型, 也可以用于更复杂的非线性估计。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一种非线性模型, 采用极大似然的估计方法会更准确,并且估计的性质同样具有一致性、渐进有效性和渐进正态性。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县域企业金融需求问卷调查及专项调查,调研范围覆盖全国18个省(市、区),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2份,其中340份有效问卷 ① 。样本企业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三、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子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 影响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因素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经营情况、贷款成本、流动资产规模、 是否有向外投资或借贷的倾向及获得贷款的便利性等,但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影响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因素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同时,由于样本选择不同、计量分析方法不同,计量分析结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18个省市县域企业金融需求问卷调查显示,不同地区、 不同类型县域企业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不同类型的县域企业所能承受的贷款利率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而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影响县域企业的借贷需求是有待检验的。同时,从已有的问卷调查来看,企业收入水平、借款利率、企业收益率、投资倾向、县域企业所在地与金融机构的距离以及借款期限都是影响借贷需求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选择了9个变量来进行建模(如表2所示),通过计量模型来检验这些因子与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的关系。

从理论上分析, 影响企业借贷需求的主要因素应包括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情况、借贷成本、流动资产规模、借贷期限、投资倾向以及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等。 本文对影响企业借贷需求的因素做出以下判断。

收入假说:企业的收入状况对企业的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企业的收入状况反映了企业对生产投资、 现金支出的支付能力,因此,收入水平越高,资产负债的规模越大,现金流量越大,企业的借贷需求就越大。

利润率假说:县域企业经营收益状况(收益率)与企业借贷需求应负相关, 即企业的利润率越高,对外的借款需求会越小;反之,借贷需求会越大。

利率假说:根据一般的市场机制,在自由资本市场中,借贷利率与企业的借贷需求负相关,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借贷需求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流动资产规模假说: 流动资产是企业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运用的资产, 直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需要的流动性。因此,流动资产规模应与企业金融需求正相关,即流动资产规模越大,一般相应而言企业金融需求也越大;反之,金融需求越小。

借款期限假说:由于向银行借贷存在成本,一般对长期借贷的需求会比较小, 而短期借贷需求会更大,即借款需求与借款期限负相关。

投资倾向假说:企业的生产投资规模,特别是生产性现金支出的规模对企业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即企业的生产性现金投资规模越大,企业对借贷资金的需求也越大。

金融机构服务假说: 金融机构与企业距离的远近、服务政策、态度的好坏,都会对企业的贷款需求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金融机构与企业的距离与企业使用服务正相关,即距离越近,获得金融机构的服务越便捷,贷款需求就越大。

(二)计量结果及分析

对全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及参数估计如表3所示。

模型的似然比统计量为98.99635,Prob>chi2=0,因此在1%的显著水平下,模型是显著的。另外,从模型的系数来看,由卡方检验(Wald Chi-Square)的P值可以看出,模型中有三个变量(县域企业的2007年收入、10年收入、10年收益率)的P值小于10%,附近有无金融机构的P值接近10%,这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 这4个变量通过了回归系数的检验,拒绝原假设。而流动资产规模、企业投资倾向、企业贷款利率、 贷款期限及是否外借资金这5个变量不显著,没有通过检验,表明这5个变量不是影响当前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主要因子。

由于模型中的自变量有不显著的因素, 对其他因素的参数估计存在一定的干扰, 因此依次剔除这些不显著的变量,重新进行Logistic回归,找出最优结果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表5所示。

由表4的检验结果, 得到似然比统计量的值为

-100.65796,Wald统计量的值为51.55, 且P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是显著的。同时,由表5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的系数均通过检验,这说明县域企业10年收入、附近有金融机构、企业10年收益率是当前影响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重要因子。

根据表5的系数,可以判断出变量对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影响。 首先,10年收入变量的系数为0.0002949,符合初始判断,即10年收入与企业金融需求呈现正相关, 收入水平较高的县域企业对借贷的需求也较高。 这主要是因为收入规模显示县域企业的生产规模, 收入高的县域企业一般生产经营规模大,支出也较多,在流动性受到约束时,借贷的需求量往往也更大。

其次, 附近有无金融机构也是影响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重要因素。 系数为正, 符合初始的经验判断。 说明金融机构的有无和服务的便捷性是企业金融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回答可以看出, 基本上所有企业都会选择服务质量高、态度好、离得近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有无熟人和关系也是选择金融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最后, 企业近10年利润率的系数为-3.103144,在5%的水平上显著, 证实了此前的利润率假说。县域企业经营收益状况(利润率)与企业借贷需求负相关。即企业收益状况良好时,流动性较宽松,向金融机构的借款需求会比较小;收益率较低时,流动性紧张,借贷需求会变大。

另外要说明的是, 虽然利率并没有纳入方程的影响因素, 但这并不表明利率不影响县域企业的金融需求。这是因为,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外生的,受到严格的管制,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中所讲的那样,金融市场的利率具有内生性的特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成本和风险,不能有效反映市场的真实信息。而且企业借款很多时候取决于是否有关系和熟人, 在这种情形下利率也是可以私下商定的, 并非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因此,在外生性的条件下,一方面,市场供求不能影响利率,也不能由利率反映;另一方面,利率的外生性和不公正性也使其丧失了调节市场供求、 优化资金配置的能力。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利率与借贷规模在计量模型中难以显示出明确的相关性。

四、不同地区县域企业金融需求差异性的检验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 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经营类型县域企业的生产和消费倾向出现分化,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差异性也日渐明显。 为了进一步定量分析这种差异性是否显著, 下面从地区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次调查以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划分为依据, 分析各个地区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差异性。

东部地区的样本包括福建、山东、浙江、江苏和河北, 是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中部地区样本涵盖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吉林和黑龙江。西部地区样本包括云南、贵州、甘肃、四川、重庆和陕西。首先加入虚拟变量mid、est区别不同地区。

由以上加入地区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 得到似然比统计量的值为96.704108,Wald统计量的值为59.46,且P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是显著的。同时,由表6可以看出,除附近有无金融机构以外,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其他所有变量的系数均通过检验, 这说明县域企业10年收入、10年利润率、地区变量都是当前影响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重要因子。可以看到,相对于没有加入地区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加入虚拟变量后,附近有无金融机构的显著性降低, 显示出该变量对西部地区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的影响较不显著。 可能是由于中、东部地区的样本显示出该变量的影响更显著。另外, 地区虚拟变量也都满足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县域企业的贷款需求确实存在地区差异。 中部虚拟变量和东部虚拟变量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示为正, 说明中部和东部县域企业的借款需求都大于西部企业的借款需求,中、东部地区的县域企业金融借贷比西部地区更为活跃。两者结合,证实西部地区由于金融抑制,金融机构较少,服务弱于中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 导致本地区县域企业的贷款意识不强,贷款需求不如同等情况下的中东部企业。

五、 不同规模县域企业金融需求差异性的检验

将样本数据分为3个层次: 小规模县域企业,即企业年收入少于100万元的,共18家企业;中等规模县域企业, 即企业年收入处在100~5000万元之间的,共106家企业;大规模县域企业,即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 共17家企业。 对于不同规模的县域企业,分别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

(一)小规模县域企业

通过回归结果可知, 似然比统计量的值为7.7266117,Wald统计量的值为9.70,且P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是显著的。同时,由表7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变量的系数通过检验, 这说明县域企业10年收入、10年利润率是当前影响小规模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重要因子。相比于整体样本,小规模企业的回归结果显著性较弱,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变量也更少,原因可能是样本数量太少,而且数据相似度较高。对小规模县域企业,收入系数为正,证实了收入假说;利润率系数为负,也验证了利润率假说。只有两个变量进入方程,若不考虑样本数据的问题,也可能是小规模县域企业本身借贷活动的特点。 小规模县域企业借贷需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当年的收入和利润率,其他变量的影响都很小。即县域企业是否借贷、借贷规模,都取决于当年的生产经营状况。

(二)中等规模县域企业

通过回归结果可知, 似然比统计量的值为42.223027,Wald统计量的值为72.95, 且P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是显著的。同时,由表8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变量的系数通过检验, 这说明县域企业10年收入、10年利润率、附近是否有金融机构和流动资产规模是当前影响小规模县域企业借贷需求的重要因子。相比于小规模企业的回归结果,中等规模企业回归结果显著性更强, 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变量也更多,从技术角度出发,原因可能是样本数量较大,数据更分散。若不考虑样本数据,其他可能的原因则是对于中等规模的企业,流动资产规模和附近有无金融机构确实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流动性紧张时企业需要向金融机构借贷,反之则不借贷。金融机构的远近、 服务的便捷性是中等规模企业借款时考虑的因素,若近水楼台,则更倾向于增加借贷需求;若距离远不方便获得服务,则减少借贷需求。

(三)大规模县域企业

通过回归结果可知, 似然比统计量的值为1.9198307,Wald统计量的值为5.72,且由表9可以看出,变量的系数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这说明模型不显著,回归结果的解释力很弱。这主要是因为样本数据太少,且数据高度相似,过于集中,难以回归出理想的结果。

本部分的分层次差异分析由于样本数量的问题导致回归结果质量下降。首先,因为Logistic模型使用的最大似然估计法在大样本和中等规模(比如n=100)样本下性质较好,但在小于100的样本规模下使用风险较大。而且,样本数量也限制了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因为模型中需要估计的参数越多,需要的观测案例越多。其次,样本分层次后数据条件不好(如因变量的变化太小)时,也需要较大的样本,但由于样本数据有限,分层后虽然因变量趋同,但数据减少。最后,模型的因变量分类越多,需要的观测案例越多,而本文中虽然因变量分类大于2,但样本规模受到限制。以上种种,都影响了对总体样本进行分类回归分析的效果。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县域企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扩大城乡就业和活跃城乡市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验证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年收入)、生产经营情况(利润率)、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附近是否有金融机构)、流动资产规模等是影响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的重要因素, 并且我国县域企业金融需求存在地区差异和规模差异, 欠发达地区县域企业和中小规模县域企业金融需求受到严重抑制。

为改善县域企业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发挥县域企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必须充分考虑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的差异性, 发挥好金融支持的作用, 为县域企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西部地区的金融抑制不容忽视,金融抑制既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结果,也是原因,两者相辅相成。金融抑制导致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活力的市场经济行为难以启动和进展。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实际, 按照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县域企业金融需求特点,有侧重地改善县域金融服务,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特别要重视加快深化农村地区金融改革,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改革,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县域金融体系,缩小县域金融服务的地区差异, 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另一方面, 特别需要关注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丰富针对它们的信贷产品,大力试点和推广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和企业联保贷款,加快存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抵押、存货抵押等新型质押抵押方式的探索和推广, 提高县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满足率。 同时, 增加县域中小企业信贷审批的弹性,增加信贷产品额度、期限等方面的灵活性,优化审批程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此外,积极开展面向县域中小企业的支付、 汇兑、 结算和承诺类金融服务,通过提供支付、汇兑和结算类业务,保障资金安全,加速企业资金流转,并通过提供承兑、保函、信用证等担保承诺类业务, 消除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课题组.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调查[J]. 中国金融.2007(2).

县域金融论文篇7

关键词:灰色聚类;金融排斥;地域差异;吉林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217-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问题,连续多年出台的一号文件均涉及农村金融问题。2012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2010年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农村金融服务缺乏,截至2010年末,全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05 855个,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5.0%,平均每个乡镇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仅3.27个,每7.45个行政村才分布1个;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29个;全国仅拥有1家营业网点的乡镇9 532个,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27.9%;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尚有2 312个乡(镇),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6.7%。理论界把这一难题归结为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阻止了农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农村金融排斥作为社会排斥的一个子集,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农村金融排斥程度的提高不仅会加剧城乡二元经济差异程度,而且会加剧农村不同群体的分化,从而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因此,中国具有研究农村金融排斥的现实背景。

本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研究范围广泛。现有文献多是分析微观个体层面的农村金融排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层面的分析较少,本研究是从县域农村金融排斥的视角进行的,有助于扩展农村金融排斥的研究层面,同时吉林省又是中国传统农业大省,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研究方法新颖。现有研究主要从两个方向切入,要么宏观理论的分析,要么通过微观调研进行计量分析,且用的较多的是回归分析。中国经济统计经历几次变革导致数据灰度较大,所以采用回归分析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尚未见用灰色聚类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农村金融排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聚类和灰色关联分析法,适合用在数据存在灰度的研究中,并扩展了农村金融排斥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范围是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排斥,进行的是县域农村金融排斥程度的地域差异研究。就全国而言,绝大多数地方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县域,仍然处在传统的农业时代。农村范围大、农民数量多,并以农业生产作为绝大多数老百姓居家度日、维系民生的主要收入渠道[1]。吉林省属于典型的农业大省,整体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研究的范围界定为吉林省的县域农村金融。

1 文献综述

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概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出现,是社会排斥的一个子集。Leyshon等[2]认为金融排斥就是直接或间接排斥穷人以及弱势群体享用主流零售金融服务的状态。关于如何衡量金融排斥,Kempson等[3]提出“六维度”分析方法,通过六个指标来衡量金融排斥情况。一是地理排斥,被排斥对象需要借助公共交通工具才能到达远处的金融服务机构。二是评估排斥,如通过风险评估程序限制了客户接近金融资源;三是条件排斥性,即附加于金融产品的条件不适合某些人群的需要;四是价格排斥性,即金融产品定价过高,一些人只有支付自己不能承受的价格才能获得金融产品;五是市场营销排斥性,即一些人被排除在金融机构产品营销目标市场之外;六是自我排斥性,即人们认为申请获得金融产品的可能性很小,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从而把自己排除在获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外,自我排斥还分为主动自我排斥和被动自我排斥。显然这一指标体系能够从金融机构的经营层面对某一地理区域的进入那个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Wayne等[4]利用1999至2005年的数据对加拿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排斥状况进行了研究,实证部分利用Probit模型分析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当个人收入和财富减少时,金融排斥的可能性会上升,两者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国内学者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对中国金融排斥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徐少君等[5]、隋艳颖等[6];祝英丽等[7]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采用AHP(因子分析法)计算了中部县级单位的银行业综合指数;高沛星等[8]人基于省际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地域差异,同时还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形成中国农村金融排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胡振[9]则从供给的视角对中国农村金融排斥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程序、附加条件、经营取向、经营模式等均对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很强的排斥性;李涛等[10]则从储蓄、基金、保险、贷款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排斥状况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居民在上述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排斥状况。因为金融排斥的研究是从国外起源的,目前关于金融排斥的衡量上接受度比较高的是 “六维度”分析法,国内的衡量指标体系均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而构建,同样一个维度方面不同的研究者选用的具体指标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样就导致了结论的不一致。本研究的做法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3个类别9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灰色聚类当中灰色关联聚类法的特点(用于同类因素的归并,使复杂系统简化),对农村金融排斥衡量因素进行归并、提取,从而构造一个新的农村金融排斥指标体系,再运用聚类分析法利用新的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进行科学的聚类和分析。

2 模型简介、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中应用比较多的是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聚类分析。灰色关联聚类是根据灰色关联矩阵将一些观测指标划分成若干个可定义类别的办法,即进行同类因素的归并,使复杂系统简化,一个聚类可以看成是属于同一类的因素的集合。通过灰色关联聚类,可以判断出哪些因素大体上属于同一类,使得能用这些因素的综合平均指标或者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代表这若干个因素而使信息不受严重损失[11]。

基于金融排斥的定义和以上原则,结合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这里将以下三个方面作为金融排斥的维度:网点和人员维度、存款维度、贷款维度。如表1所示。其中网点和人员维度是指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分布情况,如万人机构覆盖度,即每10 000名农村居民所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万人拥有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数用每10 000名农村居民所拥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数量表示;存款维度包含人均存款水平、人均储蓄存款水平两个指标;贷款维度包含人均贷款水平、农户户均贷款额度、获得贷款农户所占比例、获得贷款企业所占比例和贷存比来表示,人均贷款水平用县及县以下存款余额比乡村总人口来表示;农户户均贷款额度即用全年农户贷款总额除以农户数量;获得贷款农户所占比例用非市辖区获得贷款农户数在非市辖区农户总数中的比表示;获得贷款企业所占比例用非市辖区获得贷款企业数占非市辖区企业总户数的比表示;贷存比用非市辖区贷款总额除上非市辖区存款总额表示。从以上九个指标可以看出,这一体系包含了六维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金融机构基本情况中,万人机构覆盖度准确的体现了地理排斥,同时万人拥有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数体现了营销排斥,因为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是实现营销的载体。在贷款维度中,获得贷款的农户和获得贷款的企业占比情况很好地反映了评估排斥的内容。同时必须注意到金融排斥程度的衡量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分布图集》、历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历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等。从图集中获得的数据包括吉林省39个县(包含县级市,县级市也统称县),因为本研究的是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而农村多是在县及县以下,虽然地级市及省会城市下属的区中也有农村,但那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典型农村,本研究针对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县域农村金融排斥。表2是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指标体系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 估计结果及说明

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求出灰色关联矩阵,表3给出了运算结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用的是灰色绝对关联度。

利用表3对指标进行聚类,令临界值r=0.9,从第一行开始挑出大于0.9的值,则有ε2,3=0.915 9,ε2,6=0.980 8,ε4,8=0.975 5,ε4,9=0.967 6,ε8,9=0.944 7。从而可知X2、X3、X6可以归为一类;X4、X8、X9可以归为一类;剩下的X1、X5、X7各自作为一类。把9个因素归为5个类别,取标号最小的作为各类的代表,这5个因素是X1、X2、X4、X5、X7。经过灰色关联聚类,建立只包含5个指标的农村金融排斥衡量体系。通过灰色关联聚类的降维处理,使得农村金融排斥体系更科学和简单,这是相对比较客观的处理方法,克服了人为增添指标的主观缺陷。吉林省39个县的地理分布统计情况是:东部有延边、通化、白山,顺次下辖7、5、4个县,合计占吉林省县城数量的41%;中部有辽源、四平、吉林市、长春四个城市,顺次下辖县的数量是2、4、5、4个县,合计占吉林省县城数量的38.46%;西部有白城、松原,各自下辖4个县,合计占全省县城数量的20.51%。

运用灰色关联聚类法提取5类因素之后,再用SPSS 13.0中的聚类分析法对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区划进行聚类。按照通常的做法,将金融排斥程度分为较轻、较重、严重3个等级。表4给出了吉林省39个县3群集聚类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程度的地域分布特点。金融排斥较严重的区县数量较多;金融排斥较重和较轻的地区占的比重少。

出于统计上的简明性原则,这里把数量分布做出来,表5是吉林省县域农村金融排斥情况统计。从表5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整体上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比较严重。因为属于金融排斥严重的县有24个,占全省的61.54%,属于较重的有10个,占全省的25.64%,属于较轻的仅5个,只占全省的12.82%;

二是地理分布上东、西部是金融排斥最严重和最集中的地方。东部和西部金融排斥严重的县分别有13个和6个,合计19个,占到金融排斥严重的县的79.17%。而中部属于金融排斥严重的县只有5个,仅占金融排斥严重类别县的20.83%。

三是中部是金融排斥最轻的地区。金融排斥较重的有10个县,较轻有5个县,两者合计15个县,在这15个县当中属于中部的县有10个,占66.67%。在金融排斥较轻的类别当中,中部县占到80.00%。

4 总结

本研究在总结前人关于金融排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农村金融排斥衡量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聚类进行同类因素的归并、提取,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吉林省39个县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进行了聚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地域差异、特点。一是整体上看,吉林省金融排斥比较严重;二是地理分布上,东部、西部是金融排斥最严重和最集中的地区;三是吉林省中部是金融排斥最轻的地区。吉林省农村金融排斥地域差异要求政府在制定缓解农村金融排斥程度措施时应该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认识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引起吉林省金融排斥普遍较重和出现地域分布上述特点的具体原因值得专家学者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亚平.“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J].江汉论坛,2009(5):5-12.

[2] LEYSHON A, THRIFT N.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and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Withdrawal[J]. Problems and Policies,Area,1994,26:268-275.

[3] KEMPSON E, WHYLEY C.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J].Insurance Tends,1999,21(4):18-22.

[4] WAYNE S, JERRY B. Examining evidence of financial and credit exclusion in Canada from 1999 to 2005,Socio-Economics,2009,38(12):966-976.

[5] 徐少君,金雪军.农户金融排除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J].2009(6):62-72.

[6] 隋艳颖,马晓河. 西部农牧户受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3):50-60.

[7] 祝英丽,刘贯华,李小建.中部地区金融排斥的衡量及原因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70-74.

[8] 高沛星,王修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农业技术经济,2011(4):93-102.

[9] 胡 振.基于供给视角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原因分析[J].吉林农业,2012(5):19.

县域金融论文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 服务水平 县域金融服务 路径 探究

一、分析县域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的现状

(一)全面分析县域小微企业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服务的要求

1、发展小微企业需要投资很多资金

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形式是融资。一方面发展小微企业逐步对资金需求的规模。由于县域资金外流情况十分严重,从而大大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很多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要求都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是集中利用县域资金,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更偏向于优势产业和大型产业,实行集中资金投放,造成长期发展小微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也没有办法得到切实的满足。

2、多元化发展小微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发展小微企业对县域金融综合服务质量的要求。当前,还是以银行类型的金融机构为县域金融的核心竞争市场,像保险类型、证券类型以及基金投资等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并没有得到高速的发展,用于投融资的金融类型非常少。由于小微企业具有低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和规模小的特点,类似担保和保险的金融服务大多不愿意提供给县域小微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没有设置专业的用来评级资信的机构对那些资金需求大的县域小微企业实施信用评估,同时也没有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做支持担保,这些情况都使得县域小微企业在融资需求上面临更大挑战。

第二,小微企业发展对新的金融产品的要求。当前,与那些发展较快的金融环境相比,县域区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还是比较小,服务机构不完善,金融产品单一等情况非常明显。金融服务体系的单一性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大范围、多样化的服务要求,同时也使得县域小微企业无法通过组合金融产品来预防金融经营风险。

(二)分析县域金融服务供给状况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构成状况

正规的金融服务机构是指在县域区,以保险类和银行类为核心,正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是创办县域金融服务标准的立足点。县域金融服务扶持小微企业进步的主要形式是,依靠像银行一样的金融机构来实行。非正规金融组织指某些金融组织提供非法服务,主要包括地下钱庄以及民间借贷等金融服务机构。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进步,尤其是小微企业经济的进步有非常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建立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供给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县域金融服务的深入改革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体系,除了传统金融服务之外,一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单位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也日益兴起。自从出现了这些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大大推动了县域金融的进步和发展。县域金融正逐渐在扩大资金投入规模,大幅度增加了总量。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县域金融服务市场的日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上促进了我国县域金融服务方式的改进和产品创新。现阶段,有一部分县域地区通过长时间的探索成功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担保贷款的手段,总结出了应收票据质押贷款和存货质押贷款等形式,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进行贷款的难度。

二、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缺陷及原因

(一)缺少健全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由于发展小微企业的水平很低,与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比较,资本回收率很低,因此,将金融业务推动到县域区,并共同建设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缺乏工作积极性和执行力。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支持没有办法满足小微企业发展对大量资金的需求。由于银行贷款转移了审批权,在县域贷款方面更倾向与大型企业和优势企业,不断减少了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第二,地区性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很小并且分布不均,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二)金融产品创新不充足,结构不健全

现阶段,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存在缺乏良好的贷款担保和贷款抵押物的情况,尽管部分金融机构也实行一些满足小微企业对融资需求的产品,但是这些金融产品在利率贷款,最小限额,还款时间等诸多方面还不能达到小微企业对多元化、多样化进攻产品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县域金融服务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金融服务机构也没有创新金融产品兴趣和内在动力,从而导致创新金融产品不足,甚至有些成熟的金融产品因品牌和地区限制也没能成功在县域地区进行推广。

(三)银行贷款上移审批权增加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难度

随着银行贷款上移了审批权和体制的改革,县域金融服务正慢慢转移到金融服务发达的城市地区,此外,由于考虑到经济效益性和安全性,县域银行开始上交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各县级以下的营业点都只操作简单的存款业务和转款等业务,存在非常小的贷款权限,大部分县级以下的营业点都只有调查贷款情况的权力,并没有贷款审批权。对很多小微企业的贷款要求,必须得到省级以上的支行审批之后才可以有效实施,这也在一定限度上增加了贷款时间,使存续审批流程变得更为复杂,由于贷款存在终身责任制的特点,使得相关贷款贷款人不太愿意承担贷款金融投资风险,这些情况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小微企业发展实行银行贷款的难度。

三、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的对策

(一)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作用

发展小微企业在资金上的要求为县域银行获取盈利和发放贷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县域商业银行要全面掌握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在资金上的需求这一良好动机,逐渐完善自身金融结构体系,使县域银行信贷政策更倾斜于发展县域小微企业。银行能通过自身营业点和资金上的优势,给县域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体系,积极投身到县域金融体系建设中来,尽可能的项县域地区尤其是小微企业推行更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化的贷款政策。

(二)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服务机构要扩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范围,不但要提供便捷的贷款业务支持,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小微企业开发和研制更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比如理财、结算、咨询和保险等服务。为了更好的解决县域金融营业网点存在的问题,还能像县域小微企业实施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以及电话银行等金融服务,此外,很能够不断推广县域小微企业期货和保险等衍生金融服务产品,进而使小微企业更好的避免信贷风险和生产风险。

(三)发展县域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

要想不断完善县域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体系,为发展小微企业经济提供更丰富的金融服务路径,首先,国家政府部门应该投资组建具有政策性的保险服务机构,深入渗透到某些商业保险没有覆盖到的领域,同时给其他的保险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其次,积极鼓励现有保险服务机构实行县域小微企业商业保险业务,构建具有综合化和多样化的县域小微企业保险业务体系。

总而言之,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小微企业则国民经济的主体,小微企业经济的发展时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升级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持,同时也推动城镇化建设和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程建国.助力小微企业走向发展的春天――“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专题座谈会”发言摘录[J]. 中国金融,2012(14):86-92

[2]刘光溪,李东辉. 推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探索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的云南模式――云南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行动报告[J]. 时代金融,2014,02:240-243+245

[3]冯果,袁康. 走向金融深化与金融包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金融法的使命自觉与制度回应[J].法学评论,2014(02):69-81

[4]何文虎.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以城市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为例[N].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04):66-74

[5]齐贵权,王立春,曹鲁峰. 发展普惠金融的可行性和路径选择――来自吉林阳光村镇银行的典型实践调查[J]. 银行家,2016(03):112-114

县域金融论文篇9

【关键词】人民银行 县域经济 金融渠道 作用 研究

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是由一个个县域经济构成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根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县域经济是由当地的农业、工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共同构成的,其要获得发展必然需要当地各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反过来,当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时,也会对各类金融机构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其转型升级、变得更加优化,同时也会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各类金融机构中的佼佼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

县域经济属于一种区域化的经济形式,是在国家对县级范围内进行行政上的划分的基础上,将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乡镇经济作为其发展的四肢,将农村作为其发展的广阔腹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推进县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服务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还是从地方层面上来说,都将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县域经济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关系

一是人民银行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县城都在朝着城市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县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不了对住房、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涌向县城的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开工建设中便少不了大量资金的注入,这便需要人民银行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上的支持,保证各项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工建设。

二是县域经济得到了发展,会形成一种全新的金融市场,为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据相关数据统计,县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在当前的县域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共同构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长足的发展动力,这些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必定需要相应资金的注入以及流动,这些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广大金融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的需求,同时也为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是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广阔,所以人民银行在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利于促进人民银行在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其财务上的效益获得改善,并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另外,人民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使人民银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防控信贷上引发的风险,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民银行的转型升级、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在当前的人民银行县支行中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低、客户结构弱等问题,相关实践证明,人民银行只有更好地辅助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扩展经营业务、提升资产的质量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全新的转型升级。

三、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

(一)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连接中央银行和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中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其金融渠道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民银行处于中央银行的神经末梢位置,可以向县域范围内有效地传递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并使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贯彻货币政策,提升其管理货币水平。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有效地对货币政策进行监测和协调,畅通政府、企业、银行三者货币流通渠道;二是有效收集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地方政府,作为他们决策的依据;三是发挥贷款的引导作用,保持县域金融的正常平稳运行。

(二)人民银行肩负维持县域经济金融稳定的职责

人民银行在其金融管辖的范围内,严厉打击洗钱的相关犯罪行为,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另外,人民银行还可以加强对人民币流通的管理和监测,从而保证县域范围内人民币的正常流通和运作。除此之外,还利用金融风险防控、信贷登记等制度,来加强辖区内社会信用环境,维护金融的正常运行。

(三)人民银行加强自身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民银行县支行主要承担了辖区内金融账户的管理和支付清算相关工作,这样便可以及时监控资金流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快捷、高效科学的支付结算服务,从而促使企业的资金可以得到正常运转和良好的运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还具有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管理的职能,强化对其的核算功能,将财政资金用到更适合的地方,提升其效益,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人民银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政府、个人等信用体系,来创建更加合理优化的社会信用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辅助作用。

四、结语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央行的下属机构,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了金融渠道方面的帮助作用,其自身具有的优势也帮助县域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根基。

参考文献

县域金融论文篇10

关键词:县域金融机构,地方经济

 

金融做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支持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出台,辖内金融业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摸清县域金融机构近年来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程度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研。

一、县辖金融运行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县域银行金融业发展状况

县辖银行金融机构由涞水县农业银行、涞水县农业发展行、涞水县邮政储蓄银行、涞水县农村信用社组成,共有33个营业网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9亿元,同比增长89.8%。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27亿元,同比增长86.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0:31.9:40.1;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农村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论文。200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9.25万亩,粮食总产量13.01万吨,同比增长3.9%;肉类总产量2.06万吨,同比增长11.4%;食用菌、薄皮核桃、草莓、大杏扁、磨盘柿、瘦肉型猪、肉牛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率达到42.2%,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2009年入统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23亿元,同比增长14.9%。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利用率偏低,资金外流未得到根本解决。资金利用率偏低的主要表现,一是存贷款增长不均衡,存款增长率远远高于贷款增长率。二是存贷比例偏低。三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备付率偏高,2009年末备付率高达38.7%。扣除法定准备金后,可用资金达10.5亿元全部上存或存放于同业,不能发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作用。

2、金融机构偏少。自1998年工行、建行相继撤并后,县域金融机构能够发放贷款的仅有农业银行、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全县机构网点仅有33个。邮政储蓄银行自2008年才开始办理小额信贷业务。

3、信用环境相对较差。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偿贷意识差,甚至恶意悬空或逃废银行债务,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发贷的积极性。

4、金融机构服务硬件设施差,服务品种少,制约了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随着金融业的现代化,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越来越占据主流。然而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来看,自动存取款机仅有8台,野三坡做为部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仅有1台POS机。

三、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县农业银行应以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为己任,扭转脱离本土化服务倾向。科技论文。农行上级行应尽量简政放权,给县支行一定的信贷自主权。二是农业发展银行要重新定位,改变信贷功能单一的现状,围绕农业这个大课题,全力支持国家在农业开发、农村扶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贷款项目。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做为县域金融机构的组成部分,应尽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增收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功能作用。四是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网络系统建设,创新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完善服务功能,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

2、增强企业信用观念,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一是企业应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信贷监督,积极主动偿还贷款本息,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关系。二是建立维护金融债权的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金融部门应与工商、财政、司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协作机制和逃废债企业黑名单信息通报制度,运用综合手段,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惩治力度,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金融部门应加大征信知识宣传,强化全民诚信教育,积极开展创建诚信企业、诚信乡村活动,增强全民的诚实守信意识。

3、坚持项目带动,加强结构调整,增加信贷投放着力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引进项目,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信贷政策的大项目来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放。科技论文。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如县域的玻璃器皿、旅游、红木家具等,提升县域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以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投放标准。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尤其是深加工企业发展。突出对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技术创新的支持,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为银行信贷支持提供有效载体。

4、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三农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或支持三农经济信贷增量进行单独考核,对年度信贷增量或三农信贷增量达到或超过考核标准的,给予适当减免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