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审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03:19:47

债务审计论文

债务审计论文篇1

一、地方债务的构成及特点

地方债务由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两个部分构成。直接债务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直接举借的或为法律、合同所确认的政府负债,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偿债义务,因而具有确定性;或有负债是由于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政府转嫁而形成的,是由某一个别的事情引起的,而这件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具有不确定性,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虽然或有负债目前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但它是潜在风险很大的债务,因为或有显性债务在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情况下,或有隐性债务在地方政府出于“道义”或公众压力承担还债责任的情况下,都会变成政府直接显性债务,这将会引发地方政府局部性债务向全局性债务风险的演变。

二、地方债务的现实状况及高负债的危害

资金短缺始终是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在这种环境中,政府国外贷款和国内社会资金的品种与金额逐年增加,在各个地区和行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地方长期举债,铺摊子、上项目、搞形象工程,寅吃卯粮,地方债务尤其是基层负债,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运转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直接债务数目庞大

1、从国家有关部门已公开的资料来看,地方负债是普遍的,债务是很沉重的。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粗略统计,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其中,地方基层政府(乡镇政府)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对鄂豫川晋吉五省县乡的调查发现,四川省2000年末仅乡镇债务余额就达195.71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的83.7%,比1999年增幅高达24.64%;当年全省有负债的乡镇高达4172个,占实际建制乡镇的82.56%.河南省1999年债务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乡镇179个,2001年乡镇政府直接债务42.49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乡镇财政收入的72%,90%以上的乡镇有政府债务。

2、从审计结果来看,地方负债高企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去年,我们对西北两家省会城市的财力情况调查发现,地方的债务余额已大大超过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如,截止2003年底,甲市本级的负债余额为595392万元,其中国债转贷资金占总债务的10%、国内外贷款占总债务的75%、基建拖欠款占总债务的3%、其他债务余额占总债务的12%,是市本级可用财力的1.31倍、可用建设资金的4.75倍;乙市本级的负债余额为368887万元,是市本级可用财力的1.38倍、可用建设资金的5.39倍。如果上述两市的财力增长在未来的两年内没有较大的快速增长,那么在2007年的还债高峰期可能出现没有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和正常维护的尴尬局面。

(二)或有债务总量不清,但规模惊人,潜在风险很大

由于政府任期制,地方政府往往从政绩出发,认为或有债务不需要本届政府偿还,因而有意不披露或有负债。再加上目前政府的债务统计只限于直接债务,未包括或有债务,致使中央政府至今无法掌握地方或有债务的真实规模,但有关专家估计,地方或有负债的金额并不在直接债务之下。

我国的地方债务风险一旦形成并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一方面将会大大限制地方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投入,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难以改善,延缓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下岗人员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出缺口,不仅会影响政权运转、群众生活,严重的将会使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遭受巨大的冲击。从国内看,广东的国投事件就是或有负债显性化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国外看,80年代至90年生的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巴西金融危机、阿根廷经济破产都表明,财政是社会经济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发生财政支付危机是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直接或重要的原因。

当然,本文并不是要反对地方举债,毕竟适量的债务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不赞成地方政府靠“借债过日子”(仅指过度举债),以免引发地方乃至国家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三、地方债务的形成原因

造成地方举债的因素很多,既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观一面,又有配合国家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客观的一面;既有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经济原因,又有盲目追求政绩的政治动机。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求发展或显政绩是地方举债的根本原因。

自1992年以来,以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为契机,以及在其后的财政、计划、物价等一系列市场化、分权化的改革和赶超战略的驱动下,开始自主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这时候,互相攀比以及追求政绩成为地方领导人全面介入经济领域的一种动力。在预算内财力无法满足支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开始大量举债进行建设。举债初期,在宏观经济处在需求较旺的前提下,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培植了财源,改善了投资环境,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通货紧束、消费不足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举债的惯性和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地方债务日益严重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二)收支不平衡是地方债务产生的主要原因。

1、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新的税源培育缓慢,财源不足。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未到位,尚未普遍形成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链。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能源紧缺,加大了生活、生产的成本,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前进步伐。

2、地方财政支出压力逐渐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供养人口增多。二是国债项目要求地方资金限期配套到位,在许多“吃饭财政”的地方无疑又平添了一项硬性支出。三是国企改革遗留问题负担重。如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形成了巨额的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给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去年对东部某经济强省的粮食风险基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时发现,1992年4月至1998年5月的新增粮食财务挂帐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97.34亿元、1998年6月至2004年5月的粮食企业财务挂帐总额48.61亿元。

(三)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导致地方债务增加的直接原因。

1、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并未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进行实质性调整。此后,虽然对这两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进行过调整,但总的趋势是事权向地方下放,而财权往中央集中。据统计,1994年以来分税制的实施,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年的22%上升到2001年的51%.如果以这两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按照收入“分成”的比例计算,中央财政的比重应在60%以上。与此同时,省政府对基层政府也是实行事权逐步下放财权不断上收的做法,自1994年以来,每年省级政府对县乡级财政的集中程度平均提高2%.这种事权与财权划分的不对称,并没有通过中央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予以纠正,必然造成地方债务逐渐增加。

2、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一是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无法因地制宜。地方财政由于没有税收自,财政支出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因而无法符合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地的实际支出能力和需求,导致落后地方的财政入不敷出。二是尚未建立科学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人事任免缺乏与干部功过直接挂钩。由于我国的干部任免制度,地方政府官员都热衷于追求政绩,即便是贫困的县乡,也致力于争投资上项目大搞政绩工程。地方政府盲目的短期行为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加重了地方负债。党的“十六大”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中要求审计部门发挥监督作用,审计系统近年来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离任审计,但干部的任免还没有过审计关,人事的绩效考评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防范地方债务恶化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事权为中心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

1、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比重。既要保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不宜片面强调提高中央财政比重。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区别对待,经济发达地区,中央应降低税收返还比例,对中西部地区,中央应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地方政府也应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变省市集中财力过多的情况,增强基层县乡财力。

2、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在保证中央适当集中的基础上,赋予省级政府的税权,将一些区域性强、不影响经济发展全局和分配格局的地方税种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

3、实现事权的合理配置。明晰中央与地方事权,并以事权为中心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地方政府应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使其投资收缩在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上,而省级部门对于一些重要的投资项目应有限参与。

(二)规范各地政府举债行为,设立偿债基金,规避债务风险危机。

1、控制债务规模。首先要强化政府债务的归口管理。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举债批准制度,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头举债行为。其次要债务公开、透明。不仅要举债主体、规模要公开,债务的投向、使用效果也要透明。

2、设立偿债基金。各级政府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政策框架下,以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为重点,从落实偿债资金入手,结合预算编制改革,逐步把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以预算约束举债和还债行为,实现地方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里可以参考广东省政府的做法,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关闭广东省国际投资公司后,广东省政府每年在预算内根据一定比例提取了金融风险基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

(三)推行离任审计,健全以人为本的干部管理行政体制,精兵简政,探索公共服务外包制度。

人事录用制度上采用“职位分类”,按位定人,避免走入“膨胀-精简”的怪圈。干部任免制度上,要建立绩效评估机制,过审计关,综合评定干部的业绩,而不仅仅靠政绩工程;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应追究领导责任,就地罢免。探索公共服务外包的做法,利用多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债务审计论文篇2

企业融资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股权融资,另一种是债权融资,也可以称为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股东同意出让部分企业所有权,并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与老股东同样分享企业的赢利和增长。债券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向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票据等方式筹集营运资金或资本开支。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借出资金,成为公司的债权人,并且获得该公司还本付息的承诺。融资成本是指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融资费用是企业在资金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资金使用费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如股票融资向股东支付股息、红利,发行债券和借款支付的利息,借用资产支付的租金等等。股权融资成本的研究方法,一般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股利折现模型、股利增长模型等。股利增长模型是基于一固定的股利增长率,并不十分符合实际,现阶段应用也比较少。股利折现模型虽然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但是,多数研究者利用此模型计算出的股权融资成本,明显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有时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这样的计算结果显然不符合常理。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经典的计算模型,相比来看简单易懂、操作方便,数据获取较容易一些,在整个估算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客观性较强,测算结果的可比性相对较好。因此,本文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估计股权融资成本。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是探讨资产风险与资产收益的关系,是现代金融市场价格理论的基础并且具有一系列的严格基础假设。它集合了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即选取选择国债的收益率以及所有股票或者所有债权的平均收益率等变量,整理出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面临两种风险,即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现资的组合理论指出,非系统风险可以采用分散投资的方法来消除。就是因为投资者面临着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就包括无风险报酬和风险溢价,股权融资成本则为无风险报酬率与其股票的风险溢价率之和。国内关于事务所审计质量在债务市场作用的研究较少,并且目前仅有的研究也没有一致性的定论,本文采用利息费用占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利息费用占比,即利息支出占公司总负债的比例,利息费用占总负债的比例越高,说明债务融资成本也就越高,相反就越低。由于西方的经济起步较早,因此西方对于市场的经济学研究也就比较早,同时西方的研究学者对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声誉的研究过程也较为全面,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类经典理论:“声誉机制”理论(DeAngelo,1981)与“深口袋”理论(Dye,1993)。DeAngelo(1981)认为,当客户公司决定聘请审计师时,由于不同的客户公司。

二、事务所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实

有了不同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事务所的每次审计都能够增加其对客户公司的了解及业务熟悉度,从而能够为其自身带来专有优势,但同时审计师也随着熟悉的加深而面临丧失独立性的问题。DeAngelo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依靠审计师声誉(审计师规模)使事务所独立于客户公司从而得到解决。因为,如果享有市场声誉的大型事务所,为其自某一客户公司牺牲了审计的独立性,其行为又恰恰被市场参与者观察到,那么该事务所相比于小型事务所来说,由于自自身处于大型事务在客户公司资产专用性投资更高的现状中,从而面临着更大的、其他的潜在准租金的损失。最终DeAngelo得出结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即越有市场声誉,则越能够持审计独立性,并具有更为准确的审计报告动机。与“声誉机制”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著名理论是“深口袋”理论,Dye(1993)提出该理论认为,维持高质量审计可以减少法律诉讼,审计师规模越大,越有市场声誉,越有可能遭遇法律诉讼,因此得出与DeAngelo相似的推论依据,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越有市场声誉,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准确的审计报告的动机越强烈。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大部分关于审计质量与审计师声誉的结论均支持两者存在正相关,并认为国际四大确实代表了高质量审计服务。而对于我国的事务所审计情况而言,国内研究学者认为,国内优秀的审计师集中于国内“十大”所中,并且排名前十位的事务所具有相对较大的规模,因此认为国内“十大”所代表了较高质量的审计。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国内“十大”所为高质量的审计的替代指标,并且将数据控制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基础之上,以避免干扰。对于股权融资成本的样本选取2009到2010年的深沪股票,剔除奇异值和缺失数据后,保留了88个数据样本,并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计算而得出,其中大所审计21个观测量,非大所审计67个观测量,配比较为均衡。债务融资成本的样本选取2010—2012年深沪股票,并选择其剔除数据缺失值和奇异数据后的3年里5个时间点即1月、3月、6月、9月、12月的共131个观测量进行计算,其中包括大所审计46个观测量,非大所审计85个观测量,做到均衡的配比。本文对于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的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新浪资讯。本文将排在前十位的国内事务所定义为高质量事务所,在spss分析工具中取值为1,非前十位所取值为0,为了排除其他审计因素干扰,数据选择中,均选择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数据。Myers和Majluf(1984)指出,在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制约,对外融资成本较高,借鉴“声誉机制”理论和“深口袋”理论的结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则越能够持审计独立性,并具有更为准确的审计报告动机,而我们普遍认为,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投资信息,这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获得准确的高质量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最终影响融资成本,即审计质量先通过影响信息的对称性,从而信息情况影响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1: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假设2: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将名次排在前十位的国内事务所即高质量事务所与非高质量事务所的股权融资成本与债务融资成本均值分别进行对比。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090808421,而非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股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100546377。可以看出,高质量的事务所可以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即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同样,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债务融资成本均值为0.000196936,非高质量事务所对应的债务融资成本均值为0.002283012。高质量的事务所同样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即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为负相关关系。通过均值初步分析,得出的结论同假设1和假设2相吻合。第一步,运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大所审计和非大所审计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方差显著性差异,得到高质量事务所与非高质量所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的两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中,显著性概率为0.705,大于5%,意思为在95%的概率下接受两者方差相等的原假设;方差相等时的T检验的结。

债务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 审计目标 政府性债务审计 体系构建

一、引言

政府资产负债表是对政府财政预、决算的补充,弥补了财政收入和支出只反映资金流量指标的不足,反映资金来源和占用的存在状况、资金结构状况。中共中央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13年11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中央政府资产的主要项目包括:非经营性资产、国有资产、铁路总公司资产、中央汇金拥有股权及中司海外资产、全国社保基金资产、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权益、中央财政存款等。中央政府负债的主要项目有:国债、铁路总公司债务、中司负债和全国社保基金负债、国外负债等。地方政府资产项目有:非经营性资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和地方财政存款、土地储备等。地方政府负债项目有: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贷款、地方政府向上级财政借款、地方政府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

研究表明,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有利于更为全面、科学地衡量政府资产、债务状况、资金结构;有利于反映、衡量政府财务状况的存量指标;有利于改进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可以作为出售、处置国有资产化解政府性债务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有利于政府部门采用更为有效的经济政策或措施。

因而研究构建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的探讨并不多见,确定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仍需要界定一些具体内容。

二、构建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的目的

审计目的是指对审计对象进行审查要达到人们所期望的要求。审计目标是审计目的的具体化,多维度阐释审计目的的内容。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有其特有的目的,也就有其相应的具体目标,从而构成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构建怎样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更为恰当、更好地达到其目的,是开展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需要正视的问题。这种恰当性、目的性主要表现在:

(一)便于开展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

我国政府审计有“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等特点,适应深化改革的需要,要求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要求审计、公示政府资产负债表,要求审查政府性债务,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审计工作的任务,因而更应妥善安排好此项工作,才能节约审计资源和时间。因此,在构建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时,首先应考虑开展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工作的便利性。

(二)便于确定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内容

适应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监督的需要,确定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目的,再确定其具体的目标体系,根据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目标,选取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具体项目的内容。政府资产负债表中所列内容非常繁杂,不可能样样详查,面面俱到,因而只有根据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选取某些项目的侧面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才能较为方便地达到审计目标。因此,构建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有利于恰当地选取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内容。

(三)便于确定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方法

针对确定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内容,要达到其审计目标,就必须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在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发挥的作用也极为有限,审计效率低下。因此,在进行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时,先确定明确的审计目标,才能正确选取适当的审计方法,从而提升审计方法的效率。

(四)便于配置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资源

开展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是为了达到其审计目标。配置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资源必须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只有如此,才能节约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时间。因此,构建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是恰当配置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资源的先决条件。审计资源包括审计人员、审计经费、审计工作时间等。节约审计资源,其实就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确定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就是为有的放矢确定“的”,从而可以据此安排、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构建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的方式

(一)从审计理论角度对审计目的进行分解

审计的目标来源于审计的目的,是审计目的的具体化。因此,可以将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目的进行分解细化,从不同侧面、维度确定具体能够考评的指标,尽可能地量化,如果不能量化,就尽可能具体化,即由原来较为抽象的审计目的,细化为具体可考核、可操作执行的具体目标。比如政府负债规模的审计调查,可以细化为政府负债的真实性目标、完整性目标、列报的公允性目标、举债手续的合法性、举债金额的合理性、偿还债务额度和进度合理性等较为细致的审计目标。这种操作方法,要求设计人员有扎实的审计理论功底和深厚的审计实践经验与经历,而且允许这些审计理论专家进行讨论甚至争论,最后定论。

(二)从现存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实务中调研总结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因而可以调研现存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实务,获取人们的直接认识,再进行讨论、总结、修正、提升。也就是说通过调查问卷、征询记录、实地走访、讨论会等形式,在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实务界中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形成公允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这种操作方法,需要调研较大数量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实务工作人员,并经过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三)从迁移转化企业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得到

企业资产负债表与政府资产负债表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迁移转化企业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的方式,也是较为理想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节约成本和资源,直接从企业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中转化形成,但要注意政府资产负债表有不同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地方,还要注意宏观与微观维度的差异、报表服务主体和编制基础的不同等。所以不单纯是简单迁移的过程,也还存在审计目标转化的过程,即由企业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转化到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在某些措辞、表述、服务主体、适用的法律法规等方面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四、构建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的建议

(一)真实性目标

真实性特指政府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项目是否真实存在,政府经济业务活动在特定的报告期间是否确实发生过,并与相关业务项目的记录相符合,不存在虚列政府资产、负债余额、净资产金额。坚守真实性原则,才能摸清政府资产、政府负债、净资产的静态指标状况等。如果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不能确保真实性目标,就会失去其审计监管的意义。比如地方政府资产项目中虚列非经营性资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和地方财政存款、土地储备等项目的金额,则违反了真实性目标。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的审计,可以采用盘点、核对、审阅、函询、实地调查,结合资产评估的方法、抽查等方法,确定非经营性资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对于地方财政存款的审计,可以采用审阅银行对账单、编制余额调节表、函询等审计方法。对于土地储备等项目的审计则可以审阅土地储备文件材料、账单,函询、实地调查有关单位予以确定。

(二)完整性目标

完整性特指会计报告期间发生的政府资产、政府负债、净资产事项是否均被记录在相关的账项中并在政府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列示,没有任何遗漏、隐瞒政府经济业务和项目,没有账外的项目。完整性目标显示出政府资产、政府负债、净资产信息的完整、没有遗漏和隐瞒的情况,映射出政府部门的诚信、公信。例如对于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贷款、地方政府向上级财政借款、地方政府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负债项目的审计,特别要关注完整性目标,因为往往存在隐瞒负债项目的情况。对于政府债券的审计,可以查阅发行债券的计划书、申报书、批文、与发行机构签订的发行协议书、债券数量和存根、银行存款,调查发行机构实际发行债券的数量、佣金、时间等情况,以确定政府债券所列金额的完整性。对于地方政府贷款的审计,可以审查地方政府贷款的计划书、文件、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协议书、调查银行对应的账目资料,以确定贷款的金额、利息、时间、还款条件和规划等。对于地方政府向上级财政借款审计,可以查阅借款计划书、申请书、批准文件、到款金额、时间、还款条件,查阅银行账项记录、款项使用情况、已归还和未归还的数额。地方政府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的审计,可以检查本地区巨额经济活动情况、结合政府经济工作会议记录、计划书进行分析,访谈相关单位、部门,调查汇报材料、自报材料,调查政府部门与银行之间账目往来情况,以确定此类借款反映的完整性。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审计,可以结合以往年度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的情况,分析本年度的情况,函询或实地调查有关保险资金管理单位,了解相关情况。

(三)合法性目标

合法性特指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项目、内容及编制程序和方法是否符合现行预算会计的要求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成本的计算、收入的实现、投资项目计算等方法的改变是否符合现行法规,是否存在违规事实。合法性目标界定了政府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口径和方法,是确定政府资产负债表金额法定效力的尺度标准。比如针对国有资产,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程》等法规可依。

(四)合理性目标

合理性是指政府资产负债表中政府资产、政府负债、净资产及其项目金额的合理性和不同报告期间变化的合理性。一般认为,政府资产、政府负债、净资产及其项目变化幅度不宜超过10%的标准,否则可视为审计的重点。政府资产、政府负债、净资产的变化应当与财政收入、支出规模的变化相适应。比如财政收入规模的增加,应当会使政府资产有所增加,其变化量成正向变动关系,但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再比如,政府负债增加幅度达到30%,远超过10%的标准,应当从其金额变动幅度的非常性,判定是否合理,从而确定有关政府负债项目是否应当列为此次审计的重点。在审计时,可以结合国际惯例、历史情况、计划、预测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五)准确性目标

准确性是指政府资产负债表是否准确无误地对各项目进行反映,有无计算、估算、测算的错误。特别是指有关项目小计、总计、合计金额的准确性。准确性目标既是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是审计监督的需要。比如公用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建设项目金额是否准确无误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际审计过程中屡屡发现工程招标弄虚作假、虚计工程量、多计支出、增加中间周转环节、增加工程联系单项目、开具各种材料发票等行为达到套取政府财政资金的目的,这样操作对某些相关人员有利,而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其金额的准确性也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中类似的情况,其准确性目标不可忽视。达到准确性目标,一般要运用复核方法、实地调查、函询等审计方法检查证实相关数据。

(六)权利和义务目标

权利和义务是指列入政府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在报表日是否确实为政府部门所有,政府负债是否为政府要偿还的法定债务责任,不存在遗漏或不具有公允性的项目列报情况。权利和义务目标是对相关项目的所有权、应承担的义务的归属性的界定。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权利和义务归属的主体是政府。区分政府与非政府资产、政府与非政府负债,是衡量政府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权利和义务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在审计时,往往需要检查所有权证书、文件材料、手续记录,有时要结合盘点法、函询法、实地调查的方法。

(七)公允性目标

公允性是指政府资产负债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政府资产、负债、净资产状况、偿债能力等情况。公允性目标并不是指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是强调只关注所有重大方面的情况下,能为大家所认可的做法。公允性目标的提出,是在界定“重要性”为人们所能容忍的错弊范围的前提下做到的。比如发现的错误金额很小,未超过“重要性”金额,可能仍然认定为所有重大方面是公允的;如果所发现的错误金额远远超过审计员所认定的“重要性”标准,则认定为所有重大方面并不公允,从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此次审计的审查范围,甚至审计方法也有可能由抽查法改为详查法。

(八)一致性目标

一致性是指政府资产负债表在会计处理方法的使用上保持着前后期的一致,且相关报表相互之间、政府资产负债表内的项目之间、本期政府资产负债表与前期政府资产负债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的数据保持着一致性。一致性目标力图为前后期的政府资产负债表信息保持同样的口径,便于前后期的对比分析。如果某些会计处理方法不能保持前后期的一致,应当在报告或附注中加以说明,并指出影响的金额。如果存在一致性不能遵守的情况,就有可能存在操纵资产、负债等有关指标的行为,达到其特定的目的。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运用询问、审阅、计算、分析的方法检测前后期会计处理遵循的情况。

(九)表达与揭示的目标

表达与揭示是指具体项目在政府资产负债表中是否被恰当地分类、描述和揭示,并且对政府资产负债表使用者所关心或政府资产负债表所无法披露的内容,是否在政府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或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呈现是否合适,一是从报表项目具体规定的要求来看;二是检查报表的格式、形式遵循的情况;三是从报表项目金额的构成情况和特殊情况来分析。在审计过程中,除了观察、审阅表内数据以外,还要审查政府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或报告中所揭示的情况。

五、结论

在审计实践工作中要灵活选取、正确运用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督促政府部门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率、财政收支规模等指标,还要关注国民财富的存量、国有资产的增值、政府净资产的增长、政府资产的运用等。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体系的构建、改进要服从于政府资产负债表审计的需要,服从于经济深化改革的需要。Z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关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海南金融,2011,(4).

2.朱剑飞.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审计健康性审计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11).

3.邱洪京.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4.李媛等.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

债务审计论文篇4

P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

一、 引言

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专项审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 174.91亿元,占当年GDP的1/4,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总收入 。2014年,为积极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测算债务相关指标,评估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预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应“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相关法规及政策的出台已凸显出当前建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机制的紧迫性,但由于相关数据及信息披露有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量化和预警研究尚未得到深入开展,目前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裴育、欧阳华生(2007)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目标及其构建;许争、戚新(2013)、倪筱楠等(2014)、朱文蔚、陈勇(2015)则依照债务资金流向,从借、用、还三个环节依次选取风险衡量指标,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评价机制 ;缪小林、伏润民(2012)按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内部结构风险和外部负担风险分类,讨论了风险指标的选取,并利用HP滤波分析判断了债务风险的长期波动趋势 ;陈梦秋、宋良荣(2013)尝试为地方财政编制资产负债表,并据此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选取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郭宇、庄亚明(2014)基于系统工程论,通过社会经济、举债程度和偿债能力三个子系统构建了风险系统的多层次预警指标体系和机制。

虽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尝试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测算和评价方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多数研究对指标的选取设置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注重实践应用而忽视了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导致债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受到影响;其次,所建立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相对狭隘。多数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与债务风险相关的各项因素,偏重个人主观经验,缺乏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发展历程和特有背景的客观考量。因此,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理论作为基础及依据,结合我国特有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特征与制度背景,构建一套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价机制成为亟需,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二、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特征及内部控制的适用性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主体多元,管理权责不清。在目前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体系中,举债主体包括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部门及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等,债务监管主体包括财政、审计、贷款银行等部门。但在诸多的参与主体中,作为主要监管部门的地方财政只能掌控部分债务,绝大多数存在于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债务由各单位独自管理,其来源渠道复杂,投资方向多样,财政部门难以对该部分债务实施统一有效的直接监管。这种复杂多元的系统使债务的借、用、还被隔绝于不同主体而难以明确权责,在面临债务风险时不能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增加了债务风险向财政风险甚至金融风险转化的可能性。

其次,“重借轻还”,风险意识淡薄。由于债务偿还期限通常大于领导干部换届周期,上界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常常由下届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而当本级政府面临债务偿还危机时,最终会由上级政府“买单”,这种举借权力与偿还责任上的时空分离,导致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相对淡薄,极易出现过度举债行为。此外,我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不尽完善的干部考核机制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在举借债务时,考虑的不是长远发展战略和财政承债能力,而是短期经济效益及“形象工程”。淡薄的风险意识和“重借轻还”的管理态度无疑加重了地方债务负担及债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最后,机制缺失,监管乏力。监管机制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债务的计量管理基础薄弱。目前,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尚未形成统一的统计系统和信息反馈路径,信息分散、统计不准确、反馈不及时都增加了债务管理的难度,降低了债务管理的精度,使得大量透明度差的隐性债务游离于地方财政和人大的监管之外。其次在于缺少统一的风险控制机制。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债务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难以对整个债务系统实施全面的风险预警和控制,这是债务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

内部控制理论自18世纪产业革命后,伴随企业实践发展至今,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也由最早的保障财物安全和信息真实,扩展至经营效率以及战略正确性,以风险管理为起点的内部控制,逐步成为现代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前述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管理权责不清、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控制机制缺失等特征及问题,内部控制恰好是一种在多环节系统中分配权责、实施监督的有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克服债务管理中的权责不清;同时,作为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机制,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促使其着眼于长期发展,立足战略层面对债务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风险控制方面,内部控制是一种主动的风险应对机制,可以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在事前、事中、事后对组织实施连环不间断的动态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弥补风险控制机制缺失问题。

此外,内部控制在行政管理及国家治理中的实践应用也较为普遍。诸多学者认为内部控制能够保证政府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对于提升单位管理和国家治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有学者进一步探讨了内部控制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的应用逻辑、作用机理和面临困境 ,并尝试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问题相结合,探讨基于内部控制的债务风险防范方法 ,但内部控制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尚未有学者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三、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机制的构建

1. 风险指标的选取设定。COSO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它们相互联系,又分别适用于特定目标类别,共同构成能够对环境变化连续反应的一个整体。本文基于该五项要素构建了债务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有限可得的数据资料,共设置了16项风险评价指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控制环境。结合COSO内控整体框架,本文将控制环境设定为债务运行的经济基础和财政基础,从经济和财政两大视角出发,为控制环境选取了七项评价指标。经济基础方面,参考黄运(2002);肖红叶等(2007);郭玉清等(2015)的研究成果,选取地方“GDP增长率”和“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用“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占比”和“商品出口额GDP占比”反映经济发展结构。财政基础方面,选取“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收入支出比”衡量地方政府财力及其流动性,用“财政支出贡献率”(财政支出/GDP)反映地区经济对财政支出的依赖度,以反应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要素旨在识别和分析系统活动中与实现组织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合理确定风险对策。参考黄燕芬、邬拉(2011);缪小林、伏润民(2012)等人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所面临风险的分析及研究,本文将风险评估要素分为规模风险、结构风险和运行风险三类,分别设置风险评价指标,以求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

规模风险即债务总量超过地区经济承载能力,导致债务无法按期偿还所带来的风险,本文从当前规模和发展速度两个角度评估,使用“债务率”(年末债务余额/当年综合财力)和“负债率”(年末债务余额/GDP)两项国际通用指标衡量债务的相对规模,用“债务增速与GDP增速比”衡量债务相对发展速度。结构风险指标参考缪小林、伏润民(2012)的研究成果,选取“担保债务风险”(年末担保债务余额/财政收入)、“逾期债务率”(年末逾期债务额/年末债务余额)两项指标组成对结构风险的评估,其中,“担保债务风险”反映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风险,“逾期债务率”反映地方政府当前积累的信用违约风险状况。运行风险选取“债务依存度”(当年新增债务额/财政支出)衡量,反映财政支出对务资金的依赖性。

(3)控制活动。本文参考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及财政部相关规定,对各地区的政府性债务相关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我们选用各地区在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披露的地区债务管理制度数量作为对该要素的评估,设置“债务管理制度”指标,制度数量和涉及内容越全面,债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4)信息与沟通。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评价体系中,地方政府应及时收集与传递有关债务规模、来源、当前使用情况、偿还情况、政府承债能力、可能面临风险等的信息。本文借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依据各地信息公开申请、网络、出版物等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制定的“财政透明度指数”来衡量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与沟通指标,完善的信息披露可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降低债务风险。

(5)监督。本文将监督要素设定为以控制债务风险为目的,对债务资金运行有效性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本文从审计视角出发,评估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督要素,并借鉴朱荣(2014) 的研究方法,用各地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披露的审计查处违规金额数量衡量“审计执行力度”,查处金额越大,表明审计执行力度越大,监督作用越强。

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由于表1所列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存在差异,考虑我国相关数据获取困难,样本量有限等因素,本文选取均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对负向指标取倒数,得到各指标最终的评价值,将其调整到方向一致可加总的状态,使得债务风险越大,最终评分越大。

对于指标权重的确认,本文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熵值法分别为主因子和次因子赋权。通过向业内专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主因子指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后,确定主因子权重。本文手工整理了2013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专项审计结果,即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的债务审计公告及其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后得到了27个地区2012年末次因子指标的相关数据,考虑样本数量能够满足客观赋权法的计算要求,因此采用熵值法计算次因子指标权重。最终得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布,如表1各指标后括号内数值所示。基于地区i第j项指标的评分和权重分布,测算其政府性债务的总体风险:

由此得到相关地区的政府性债务风险评分,分值越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越大。同时,根据本文所构建的风险评价机制得到债务风险最终评分,可以追溯定位关键风险点,找到“五要素”中具体薄弱环节所在,为后续风险管理和相关措施改善提供有效参考和指引。

四、 结论

本文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及依据,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特征及制度背景,探讨了内部控制理论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适用性。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本质为其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奠定了较合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同时,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债务风险评价模型普遍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本文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多维度出发,构建了涵盖经济基础、财政基础、规模风险、结构风险、运行风险等方面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机制,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评价与预警、控制及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第35号公告《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

[2] 裴育,欧阳华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3):110-119.

[3] 许争,戚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研究――基于东北地区某市的经验数据[J].科学决策,2013,(8):30-47.

[4] 倪筱楠,王莉,袁若愚.基于模糊综合判断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J].企业经济,2014,(5):156-159.

[5] 朱文蔚,陈勇.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J].亚太经济,2015,(1):31-36.

[6] 缪小林,伏润民.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生成与测度研究――基于西部某省的经验数据[J].财贸经济,2012,(1):17-24.

[7] 陈梦秋,宋良荣.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地方政府负债融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13,(6):21-23.

[8] 郭宇,庄亚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4,(4):151-154.

[9] 小林,伏润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与生成:一个文献综述及权责时空分离下的思考[J],经济学家,2013,(8):90-101.

[10] 孙芳城,李松涛.浅议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J].商业会计,2010,(16):61-62.

[11] 张少春.抓实抓好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努力打造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升级版”[J].中国财政,2013,(16):8-10.

[12] 杨兴龙,何国亮,内部控制服务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的逻辑和机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0):63-69.

[13] 药清,董玲.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J].财会通讯,2014,(3):106-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风险防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究”(项目号:14AGL008)。

债务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乡镇政府;债务特点;债务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债务审计方法与措施

一、乡镇政府债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乡镇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投入的拉动,但由于发展经济的财力有限使得举债成为经济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它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了经济发展。

其次,乡镇政府的债务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民间资本的实际可支配资本缩小,也影响到了财政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投入,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因此,合理的政府债务规模,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发挥债务审计的作用,对控制债务规模,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二、近年来乡镇政府债务所表现的重要特征

一是债务规模比较大,涉及面非常广。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债务,而且债务规模大,并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是债务构成错综复杂。既有乡镇财政和所属部门单位机构,又有其他乡镇事业单位;既有显性债务,又有隐性债务;既有在账面反映的债务,又有在账外反映的债务;既有直接形成的债务,又有担保形成的债务。

三是债务形成时间和空间跨度大,累积时间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些债务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

四是从乡镇政府债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的乡镇的债务余额占主要方面。

五是现有的乡镇政府债务情况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六是乡镇机构、人员变动频繁,账务管理不规范。

三、乡镇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转型期刚性支出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这个时期在社会管理方面存在众多复杂的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成为乡镇政府转型时期的主要任务,城镇化建设成为政府的一项刚性支出,逐渐形成了规模不小的政府债务。

(二)收支不平衡

乡镇政府的收支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能源紧缺等。

另外,我国的人口结构老龄化给财政带来庞大的支出压力,同时政府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

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乡镇政府面临更大的支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它们会采取举债的方式获得竟争资本,从另一角度也形成了乡镇政府债务融资问题。

(四)体制改革不到位

体制改革不到位主要包括: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等方面的原因,从而必然造成地方债务逐渐增加。

(五)区划调整、乡镇合并的影响

由于乡镇区划调整、乡镇合并等原因,原来的几个乡镇合并为一个乡镇,原来乡镇的债务也随之合并,这直接导致了乡镇级债务规模的扩大。

四、进一步加强乡镇政府债务审计的措施

(一)正确把握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债务审计的重要内容包括:一是公路建设欠付的工程款;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付的工程款;三是欠发干部职工工资;四是保机构运转的欠款;五是政府对外担保债务;六是政府兜底债务等。

债务审计的重点要放在这些债务形成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充分利用调查、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手段

第一、充分收集相关资料。一是对工程项目建设欠付工程款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乡镇债务的主要资料:未入账的债务的基本情况、形成债务的原因;以及未入账债务的立项文件、规划设计、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工程监理资料、竣工决算等相关的档案资料、还要资金来源、资金结算情况、欠款手续或预付工程款等。二是对担保债务和政府兜底债务要提供担保合同、企业破产法院判决书、若是银行贷款还要提供催款通知书等足以证明的相关资料。

第二、对资料的真实性进和行认定。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确定乡镇债务的真实、合法性,对突击入帐的虚假债务一律不予认定。

第三、要进行审计调查,对有疑问的帐外项目建设欠款,必要时前往实地调查核实工程项目的真实性,对大的账外债务还要与债权人进行核实。

(三)利用制度约束,规范债务管理,以减轻债务审计的难度

1.健全债务的统计披露体系,建立适合的债务统计体系,并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债务管理工作。

2.明确债务的用途,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建设等主要用途,并借助市场力量,以较少的资金带动更多的项目,提高群众满意度。

3.建立债务的预算约束机制。建立一套预算管理体系从而约束债务规模和使用方向。

4.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债务管理,使其逐步法制化。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负债行为,完善机制,加强债务风险管理和控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通过盲目举债来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特别是因工作失职,造成损失浪费和无法按期还本息的行为,要严厉追究领导和直接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四)成立专门债务管理部门

建议在乡镇政府设立专门的债务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对乡镇政府收支情况以及工程建设程序、项目建设所形成的债务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确保政府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使用,政府债务能够及时得至偿还并履行承担的义务。

(五)利用信息化审计,注重审计成果的利用,从而提高乡镇债务审计效率

此外,在乡镇政府的债务审计中,增加对乡村一级的债务审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协调经济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做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合理确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债务规模,防止债务风险而影响经济发展,实现乡镇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在乡镇政府债务审计工作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完善审计监督和债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科学预警机制,切实履行审计职责,使审计成果得以更好地利用,从而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明.财政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出版社,1999.

[2]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债务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 新常态 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审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进入一个新常态,欧洲债务危机的出现使得各国政府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颇为关注。政府债务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债务融资行为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又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国家审计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对确保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充分必要性

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巨大,面对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渐暴露,为后金融时代经济稳健发展埋下了隐患。首先,部分地方债务规模较大,管理不规范,负债率、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偏高,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政增速回落的新常态,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或将引发区域性政府信用风险和财政风险。其次,投融资平台作为主要地方债融资主体,存在过度依赖土地、投资缺乏整体规划、项目收益水平较低、与地方政府责权利关系不明确等问题,若房地产市场回落,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等收益减少,或将引发地方债违约甚至无法兑现的风险。再次,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债务违约和兑付危机最终都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形成,或将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最后,若不及时控制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增加的地方债务风险将会由区域性演变到全局性和系统性,威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最终诱发经济和社会政治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逐渐暴露,必然需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

二、江苏某市政府性债务审计现状分析

(一)江苏某市政府性债务特点

江苏某市政府性债务由来已久,最早发生在1984年,90年代开始大规模出现,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债务规模逐年增长,2014年底较2013年底增加10.68%,2015年底较2014年底增加18.71%;第二,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市政建设、交通、生态、环境和住房保障等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第三,债务资金来源单一,银行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债权人,土地出让收入是主要的偿债资金,偿债风险大;第四,目前地方政府不允许公开举债,融资平台公司是政府性债务的主要融资人,盈利能力弱,还款压力巨大。

(二)江苏某市政府性债务审计发现的问题

近几年,审计组在对江苏某市政府性债务审计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第一,政府举借债务机制尚不健全,抽查的新借债务,除贷款合同外,未见其他任何资料,未制定债务收支、使用和偿还计划,缺乏对项目可行性分析等长远规划,对债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管理缺失;第二,债务管理制度相对健全,但未能落地实施,制度规定与政府性债务管理程序和要求模式不相一致,二者严重脱节,使得制度形同虚设;第三,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使得政府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债务的整体运行情况,影响领导层在债务管理方面的决策;第四,相关部门未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缺乏行为约束等规范,债务管理存在风险和漏洞。

(三)江苏某市政府性债务审计存在的不足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应具有揭示、预防和抵御三功能,同大多审计机关一样,当前江苏某市在政府性债务审计中充分发挥了揭示违法违规的功能,但预防和抵御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审计机关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独立性不够,在审计过程中很易受“人情”“关系”的干预,会使地方债审计披露的强度和力度大打折扣,从而削弱审计的揭示功能。第二,当前,地方债审计多数停留在事后审计,以摸清债务的规模、结构和管理情况为主,在事前事中对债务举借、项目可行性论证、使用投向等方面无法把关,削弱了审计的预防功能。第三,地方债数据繁杂,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参与审计的人员有限,审计模式传统,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揭示风险有限,削弱了审计的抵御功能。

三、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审计路径探索

(一)健全地方债务审计监管机制

近两年,新修订的《预算法》以及国发z2014{43号文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都加大了对地方债务的监管,但是尚无与地方债务审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问责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对地方债进行审计后只能对问责事项定性,却不能明确地界定问责对象,加之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的缺失,都使得地方债务审计的免疫力大打折扣。因此,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良好的审计问责制度,加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转变审计“双重领导体制”为“垂直领导机制”,都能够有效帮助地方审计机关做好地方债务审计工作,发挥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监督作用。

(二)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目前,国内缺乏一套有效的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难以量化地方债务风险,也难以引起地方政府对“过头债”的认识和重视。因此,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迫在眉睫。国家审计部门应部署研究一套成熟有效的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地方审计机关根据掌握的债务信息,及时对举债主体、举债期限、举债金额、偿还情况进行汇总分。通过分析债务率、借新还旧率、债务依存度、债务增长率等相关指标,评估地方债务风险,及早发现问题,加大地方政府对债务的认知,使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国家财政损失。

(三)加强审计铁军建设

审计工作的基础在于人,核心也在于人,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需要一支拥有铁的信念、铁的纪律和铁的担当的队伍。首先,要结合审计纪律八项规定,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廉洁从审;其次,要结合新常态下各项法律法规和审计知识的更新,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找准并补好业务“短板”,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能力;最后,要结合审计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步伐,加强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方法和审计“大数据”挖掘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能力,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为镇江市审计局)

[作者简介:马畅(1988―),女,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审计与内部控制。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镇江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镇江政府性债务审计监管模式探讨”(SZC120150310081)。]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基于风险导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究[D].南京审计学院,2014.

债务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破产清算;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破产清算审计,指注册会计师接受管理人委托,充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出具破产清算报告。注册会计师接受管理人委托执行该项审计业务时,被审计单位已被法院裁定受理了破产申请,无法持续经营。基于以上情况以及目前在破产清算实际操作中,对于存货、债权的认定、出售资产的交易等方面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以及中注协颁布的《注册会计师承办企业破产案件相关业务指南(试行)的规定》,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体会,仅对破产清算审计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一、破产清算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清算审计的概念

什么是破产清算审计,根据我多年的审计经验,认为从广义上讲,清算审计是对清算企业的清算原因、责任和过程等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向管理人提供审计报告,以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种经济活动。狭义上讲,清算审计就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清算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基于对破产清算审计这样的认识,我们只把法院宣告破产,进入了清算程序的审计项目才叫做破产清算审计,本文中对于破产清算审计中有待规范的问题和建议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二)破产清算审计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会协[2008]1号《注册会计师承办企业破产案件相关业务指南》和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23号《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规定。

二、目前破产清算审计中有待规范的问题

(一)对存货的认定应实质重于形式

破产企业的存货大多是库存积压时间较长,产品过时、原材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久不需用或不能使用,另外,有些产品因保管不善所造成短缺、毁损、被盗等原因这些给存货认定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存货要进行变现处理,审计过程中与资产评估师、拍卖师及管理人共同协商,将此类存货列入无市场价值或市场价值很小的范围,进行估价处理,不再盘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账务处理。

在目前的破产法等相关规定中,对于实物资产强调要盘点,盘点的确是实物资产审计不可缺少的程序,但还要分析判断,如果实际价值很小,远远低于账面价值的资产认定的目前如何操作并没有说明。笔者认为: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存货的实际使用价值,然后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存货加以认定,才能达到更好的审计效果。

(二)对于交易资产的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第三十一条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转让财产的;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放弃债权的。

以不合理的价格出售资产,必然存在着利益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谋取个人利益。有些国有企业破产之前,相关负责人将该类资产低价转让,等待企业破产完毕,摇身一变又成了购买资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虽然破产法中也强调企业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义务、勤勉义务,致使所在企业破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如果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是不是就不受到法律制裁。

对于该类事项,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也是难点,建议破产等相关法规中对于申请破产前的资产处置应该有更严格的法律处罚措施,保护债权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利益。

(三)破产债权的认定

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审计时使用最多的审计程序是函证,而对于时间过长无法进行函证的要查验企业催收记录和实际发生时的原始单据,以确定该债权债务的真实性。特别是一些金额较大的债务,函证后未回函的,应关注是否属于收入性质的款项。

对于属于收入在往来挂账的事项在破产审计中常有发生,不能仅仅按函证和简单的替代程序,而是应深入取证,搞清事项真实情况后再发表审计意见,规避审计风险。

三、完善破产清算审计的建议

(一)统一审计报告格式

目前的破产清算审计还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在制度上建立健全破产审计程序,然后针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些操作指南,以供大家参考,最后对审计报告形成一个统一的格式。

(二)应确定的审计重点

虽然破产清算审计较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复杂,但只要抓住重点是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 笔者建议应将以下作为审计重点。

1.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

破产企业的审计主要是资产、负债和权益的核实过程,首先各项实物资产的监盘、分析及核对;然后对债权债务的核实以及各项税费的审验;对待摊费用和长期待摊费用根据非持续经营的考虑,建议全部核销;对长期投资的审验;对应付职工薪酬的审验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中的职工安置预案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审计人员应根据劳资部门提供的职工花名册对工资的提取进行核对,核实列支金额是否正确。核对安置方案中预提的安置费用是否与相关政策相符,提取的金额是否正确。对于社会保险的缴纳是否正确,可以直接取得社保部门的相关证明,确定计提金额和欠缴金额。最后是对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认定。如,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作为审计人员也要关注这类事件,特别是货币资金的还款记录,逐笔核实、分析判断。对于查出的问题及时与管理人沟通。管理人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将追回的资产作为破产财产,调整相应的报表。

2.与管理人的沟通和协调以及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企业破产后管理人负责破产企业的工作,注册会计师无论是审计前、还是审计过程以及审计外勤结束后形成审计报告之前,都离不开与管理人的沟通与协调。在审计中对于重大问题首先要进行审计小组讨论,形成初步结论,然后与管理人沟通,共同将审计工作进行完毕。到了破产清算后期,形成审计意见前,需要与管理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换意见。

3.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撰写应该注意的事项

注册会计师撰写审计报告时,使用的是长式审计报告格式,在报告中应该包括的内容有破产清算企业的基本情况、需要调整的事项、虽未调整但需特别说明的事项以及调整前后资产、负债的对比,特别是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应在报告中列示,最后形成的审计结论。

对于这些理论上的问题,基本是按照审计准则和要求进行的,要想做好破产清算审计工作有了这些理论还远远不够,还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上是我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审计经验。希望能够给同行审计此类业务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晓慧.审计实验室4——其他鉴证业务的风险控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曹思源.论现行破产法的修改[J]..

[3]林会平.审破产案件若干规定实施中的问题探讨[J]..

[4]钟研发.《企业破产法》确立的管理人制度介绍[J].2007(04).

[5]徐永前.新企业破产法100问[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2.

债务审计论文篇8

关键词:表内负债;表外负债;会计信息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通过特有的工具和手段对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信息使用人在使用信息时,很多信息都是通过会计报表来进行反映的,特别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更是如此。诸多的表外信息中应该说负债信息是一种较为重要的信息,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时候忽视了表外负债的存在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一结论在安然公司及其股东的身上应该说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Enron公司利用美国会计准则的漏洞,经过精心策划推出的SPE(Special Purpose Entity)即特殊目的实体,将表外负债的运用演绎到了极点。通过SPE高估利润,隐瞒负债,安然公司不恰当的利用SPE符合特定条件可以不并表的会计惯例,将本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3个SPE(JEDI,CHCWCO,LJM1)排除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范围之外,导致1997年至2000年期间高估了4.99亿美元的利润,低估了数十亿美元的负债。Enron3500个子公司和关联公司中至少有数百个是类似于SPE的实体。通过建立这些实体,Enron可以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个人那里筹集资金,而这些债务却没有反映到报表上,所以Enron保持着良好的信用等级。事实上,除了我们大家广为熟知的特殊目的实体外,还有许多表外负债,如:经营租赁产生的负债、售后资产回租产生的负债、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所产生的负债、资产证券化、未合并实体产生的债务、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中文摘要的负债、资产重组引发的负债(合并、兼并所引发的负债)、关联交易引发的负债、环境污染引发的负债,等等。尽管表外负债如此重要,但由于表外负债自身存在的确认难、计量难和披露难等特点,使得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公司表外负债的研究一直都处于零散和浅显的状态。相对于表内负债而言,表外负债的研究可以说是只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用一片空白来形容。现实的惨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对这些表外负债不进行研究,难免将会出现更多的Enron悲剧。

当前表内负债信息披露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无法反映报表日尚不能确认的负债;无法反映报表日尚不能计量的负债;无法反映报表日形式上没有形成,但实质已经形成的负债;无法反映公司履行中合约所产生的负债。这充分说明当前公司负债信息披露已经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公司表外负债的界定及利弊分析

研究表外负债,首先就要界定表外负债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来研究它的特征,最终研究出表外负债的外延。表外负债是与公司表内负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成为或有可能成为公司的负债,但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及其它原因而未能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的负债。从其范围上看就是除了在三大会计主表以外的其他媒介中披露的负债都是表外负债,具体的就是应该在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负债。公司表外负债和表内负债相比,其确认本身的困难,导致其内容的不确定性增大。这种不确定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1)计量方面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表现在计量手段的不确定性,即它除了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可以用非货币的手段进行计量。另一方面,表外负债的许多指标除了财务指标外,还有一些非财务指标。(2)披露方面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把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会计信息也纳入披露范围。(3)所用媒介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披露没有固定的媒介,没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和固定的填列方法,因而可以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4)披露时间的不确定性。表外负债披露反映中文摘要的会计信息着重在揭示未来将会发生的信息,所以它能反映负债主体和经济环境发生变动等复杂情况下的会计信息。

二、当前公司表外负债存在的问题

1.会计界对表外负债的概念认识有待提高。对于什么是表外负债?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对表外负债概念的理解程度究竟如何,这关系到对表外负债信息提供的准确性问题,如果会计人员对于表外负债信息理解的透彻,那么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处理就不会出现重大的差错,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具有很好的价值。目前会计界对于表外负债概念的来源主要集中于会计准则、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关于表外负债的,其中主要是关于或有事项中的或有负债

2.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表外负债情况少。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表外负债的规定比较少,在实务中对表外负债的处理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则主要根据会计准则来处理的,在准则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是没有压力对表外负债信息作出披露的。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于表外负债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因而在会计实务中可能存在不能辨别什么是表外负债,以及对此如何处理的问题。

3.领导者对表外负债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公司领导者对表外负债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是认为表外信息是表内信息的附带部分,只要正确披露了表内信息,表外信息披露多少并不重要;二是认为表外信息披露过多有损企业的商业秘密,应尽量少披露。事实上表外信息内容丰富,不仅有财务信息,而且有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表外信息不仅对表内信息起到补充、解释和证明作用,而且还是对表内信息的延伸和扩展,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某些表外信息甚至比表内信息更有用。

4.注册会计师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关注度不够。经有关资料调查统计,注册会计师在对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审计过程中,对表外负债信息的关注情况,详细了解的占12%,一般了解的占30.1%,不做了解的占14.3%,未回答的占43.6%;进行表外负债信息审计的占12%,没有审计的占27.1%,向管理当局建议重视的占17.3%,未回答的占43.6%。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的表外负债信息侧重于了解,而对于审计却做得不多。这是因为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已经认识到表外负债信息对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影响,对审计报告可能存在影响,所以要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中国审计准则中对于表外负债信息的审计规定涉及不多,注册会计师在涉及表外负债信息时,主要是向管理当局索取申明书,就有关表外负债信息作出申明。同时,由于表外负债信息的复杂与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比较困难,在审计准则没有明确要求进行审计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有规避风险的倾公司表外负债研究向,注册会计师采取消极保证。即只对管理当局申明书中的有关表外负债事项进行审计,而申明书中没有提及的则只进行了解。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

参考文献:

债务审计论文篇9

【论文摘要】 应付账款审计是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中的核心部分,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等活动中应该支付的货款或劳务报酬,它产生于赊购过程中,是比较大的项目之一。下面文章就应付账款的几个审计目标,谈谈审计师可以实施的程序。

一、应付账款审计方法

应付账款最重要的目标是确认所有应当记录的款项均已入账,相应的审计程序是检查应付账款是否计入了正确的期间,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应付账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怎么查找也是应收账款代表性最强的实质性程序。应付账款不入账,则降低了被审计单位的负债,对于状况不佳的企业来说,隐瞒,造成偿债能力较强的假象,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和借款。审计师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检查。

第一,检查债务形成的原始凭证。因为原始凭证代表了债务产生的时间,如验收单,卖方发票和入库单等上面的日期应该和应收账款的确认日期一致,可以看出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上期应该确认的有没有计入下期。

第二,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如果发现所付的凭证的发生时间是资产负债表编制日的上年,那么应付账款就延迟确认了。

第三,获取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一般来说,对账单是由催款人发出的,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即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应该从非财务部门获取对账单,因为财务部门如果想粉饰财务报表,就会篡改凭证。当审计人员发现对账单与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余额有差异的时候,应及时调整,处理方法与未达账项相似。

第四,检查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的银行对账单及有关凭证,可能是上年未入账的应付账款。

第五,结合存货监盘程序,重点审查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入库的采购明细账和入库凭证。通常情况下,不会隐瞒材料入库的记录,因为材料越高,存货越高,成本越低,利润越高,可以偷逃税款。

材料入库记录是应收账款发生的来源,而银行付款单据、对账单和有关凭证是应收账款的去向。只要把这两关把握住,应收账款的审计效率就很高。所以确认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应付账款是否真的存在也是重要的审计目标,对此,审计师可以采用函证的方式。

二、适当选择实质性分析程序

被单位状况比较困难,发生舞弊的可能性比其他单位要高或应付账款金额比较大,审计人员都可以实施函证。但被审计单位财务处与困难时期,想借款就非常倾向于展示本单位偿还的能力,会刻意隐瞒债务,很多账款就不会入账,因为函证都是以被审计单位的入账记录为标准,被审计单位存心想隐瞒某个债权人的应付款项,没有建账,那函证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它不具有针对性。但函证也不是一定不能发现未入账的应付账款,当与供货人有很多笔赊购交易时,发函同一供货人,可以查出被审单位漏记的业务。不过,财务困难时期有些情况函证是能发挥作用的,一些大额供货商,有购货,明码实价,对这些被审单位不得不入账,但他可以把金额篡改。函证对于存在和计价是非常强有力的。被审单位如果混乱,计价不清,漏记多记款项时,应付账款函证就起到作用。函证对象是应付账款大额重要的债权人或者余额很小的供货商,余额很小,则一定是低估了。应采用积极的函证方式,如果得不到回函,审计师必须采用替代程序。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选择实质性分析程序。

第一,将应付账款的本期期末余额与本期期初余额相比较,分析差额原因。本期期初余额和上期期末余额的结果应该很接近,有出入,可以从两方面原因。应付账款一般都是所欠的购料款,的卖价是由采购量和采购价格构成。当本期的采购量没有很大波动时,应付账款的增加就是由采购价格的上升引起的,反之,就是采购量的增加引起的。价格变动这是供给关系的结果,可以从市场行情中得知,不是被审计单位可以随意捏造的。

债务审计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以尽职调查凝聚核心竞争力的案例研究

 

今明会计师事务所[①]在创立之初,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新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把所有业务重点放在传统年报审计中,由于年报审计的势力范围已基本固定,进入市场的成本大,而且事务所在声望和技术上尚不能与做年报审计市场资格老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抗衡,缺乏竞争优势。于是,今明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事务所拥有许多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同时精通兼并重组法规和商务运作的注册会计师这一特征,把战略定位集中在发展精品业务――为国外机构或组织在中国境内并购活动作尽职调查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客户数量虽不多毕业论文格式,但近三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4.21万元。

尽职调查也称审慎调查(due diligence),是指在收购过程中买方对目标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经营和财务情况、法律关系以及目标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的一系列调查。今明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发展战略指导下,致力于尽职调查业务的开拓和积累,他们基于但不局限于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凸现价值特征,针对不同公司的具有特性的委托,今明会计师事务所组成攻关小组研究针对性的调查方案以及报告形式,经过多个项目的磨合,已经逐步形成了凸现专业性的尽职调查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以及报告模版,并拥有了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和精干的专业团队。事务所建立的并购目标企业尽职调查规范的流程指南包括:

1.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发展历史及结构

2.了解和评价企业人力资源,如管理架构(部门及人员)、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酬薪及奖励安排、员工的工资及整体薪酬结构、员工招聘及培训情况、退休金安排等

3.了解评价企业市场营销及客户资源 ,如产品及服务、重要商业合同、市场结构、销售渠道 、销售流程、定价政策、信用额度管理 、市场推广及销售策略、促销活动、售后服务、客户构成及忠诚度。

4.了解评价企业资源及生产流程管理,如产房、生产设备及使用效率、研究及开发、采购策略、采购渠道、供应商、重大商业合同等。

5.了解并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如会计政策、历年审计意见、三年的经营业绩、营业额及毛利详尽分析、三年的经营及管理费用分析、三年的非经常项目及异常项目分析、各分支机构对整体业绩的贡献水平分析等

6.对公司主营业务的行业状况分析,如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特殊的经营环境和经营风险分析、公司在该行业中的地位及影响

7.对公司财务情况分析,包括三年净资产审计 、资产投保情况分析、外币资产及负债、历年财务报表的审计师及审计意见、最近三年的财务预算及执行情况 、固定资产、或有项目(资产、负债、收入、损失)、无形资产(专利、商标、其他知识产权)等。

8.进行利润预测,主要包括未来两年的利润预测、预测的假设前提、预测的数据基础、本年预算的执行情况等

9.进行现金流量预测,包括资金信贷额度、贷款需要、借款条款

10.了解评价公司债权和债务,包括债权、债务基本情况明细、债权/债务有无担保及担保情况、债权/债务期限、债权/债务是否提起诉讼

11.详细描述公司的不动产、重要动产及无形资产土地权属 ,包括房产权属、车辆清单、专利权及专有技术、资产抵押担保情况的底稿

12.了解并评价公司所有或有事项

13.其他情况说明底稿,包括公司股东、董事及主要管理者是否有违规情况;公司有无重大违法经营情况;上级部门对公司重大影响事宜

14.列示企业经营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的底稿。

今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起质量控制体系,约束所有承办尽职调查的项目小组严格按照业务流程指南执业,尤其重要的是毕业论文格式,事务所把每一单尽职调查的项目都当作一个重要的攻关课题来做,不仅委派具有相关专业特长的注册会计师组成项目小组,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其风险以及特殊事项,形成针对性的调查结果和报告;而且会结合项目的特征寻找事务所内外相关的专家,对尽职调查业务中反映的特殊或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审定,保证每个项目的价值增值性。正是由于今明会计师事务所对每个尽职调查项目的尽职尽责的专业性表现,让委托方和其他报告使用者、甚至被调查方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精神都赞叹不已,日后,他们有什么需求都会毫不犹豫地再次聘请今明会计师事务所来承办论文网站。另外,今明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在每一单尽职调查业务中发现的被调查者的潜在服务需求,都会委派专门人员跟踪研究,以此拓展相关的鉴证或服务业务。

二、事务所执行尽职调查业务的属性及其内容

作为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并购风险的重要手段,尽职调查已经越来越得到了企业及其管理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在并购开始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调查是为了了解目标公司各方面的情况,提高并购的效率,这样的调查工作比较专业,需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可以委托给律师,但也可以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在收购过程中,买卖双方谈判的时候更多是从价值的角度讨价还价的,因此,基于净资产审计,并从价值角度提出调查的情况毕业论文格式,更能够满足委托方的需要,为此,如果委托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做尽职调查,将会获取更大的增值服务,当然,在会计师事务所委派的的项目小组中,应当配有熟悉法律的专业人士。

一般,客户如果聘请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组成的团队一起做尽职调查,注册会计师主要负责净资产审计,但要特别关注哪些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表示但却影响目标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所有或有事项及其影响,要详细地在尽职报告中予以说明。如果委托方把整个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都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就不能把此简单做成净资产审计,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该项业务做成融合鉴证和咨询的综合的业务:

1.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企业收购业务的动机;被收购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被收购企业的历史沿革及股权结构;被收购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层信息。

2.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调查

主要调查被收购企业的财务组织架构和财务人员信息;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报告体系;被收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含财务授权体系、资金管理流程、业务控制流程);财务预算体系和执行情况;被收购企业所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

3.企业会计报表和重点报表项目审查

主要包括:(1)企业会计报表整体分析,如比率分析;趋势分析;行业分析等。(2)盈利能力分析,如损益表及其相关附表的可靠性审查(是否虚增收入与利润);被收购企业利润的来源(主要来自哪些产品);被收购企业的收入的来源(主要来自哪些产品);被收购企业利润及收入来源的地区;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和毛利率波动及其原因;被收购企业的大客户情况;经营费用波动情况及其原因,费用可控项目情况;管理费用波动情况及其原因,费用可控项目情况。(3)现金流量分析,如现金流的质量分析;现金流结构分析;现金流入及流出主要驱动因素分析;现金流预测分析等。(4)资产质量分析,如货币资金限制性分析;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分析;存货价值分析;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及技术含量分析;无形资产原始价值及估值分析等。(5)重点报表项目审查。

4.需要关注的重大事项审查

主要包括关联方关系识别及关联方交易审查;帐外负债及或有负债审查;无形资产及研发费用审查;有形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审查;在建工程建设情况审查;贷款及担保情况审查;员工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审查;未决诉讼情况审查;资产负债日后事项审查等。

5.税务及税务风险审查

主要审查企业现行税负构成;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纳税及扣缴义务的履行情况;税务风险(未履行纳税义务的风险)等。

6.人事及薪酬制度审查

主要调查企业执行的薪酬体系;关键管理人员薪酬和激励机制;员工薪酬水平分析;劳务合同的签订及解雇赔偿约定;员工社保缴纳情况及分险分析。

三、事务所以尽职调查业务凝聚核心竞争力的技巧

运用安德鲁的SWOT分析法,今明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就是拥有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同时精通兼并重组法规和商务运作的注册会计师,劣势就是成立时间短,没有更多的年报审计客户;机会是外国机构或组织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购并时需要外语比较好的专业人才;威胁是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尽职调查业务已经开展的比较成熟。把以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分析后,今明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发展高端客户的尽职调查毕业论文格式,在战术上采用基于但不限于会计审计的技术方法,凸现价值判断优势,进军具有一定品质的在国内外市场进行并购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提高业务的品质,也避免了在底端客户层面与律师事务所“肉搏”的局面。分析今明会计师事务所以尽职调查凝聚核心竞争力的技巧有:

1.选择高品质的客户群。会计师事务所只有选择具有较强内在需求、对服务品质较其他敏感、成长性强、能够理解和认识尽职调查报告价值的客户群中开拓尽职调查业务,才能把尽职调查做成高品质业务。试想,如果今明会计师事务所把尽职调查的目标市场定位在行政“拉郎配”的国有企业改制业务中,在外部压力和不理解中,不仅尽职调查的收费很低,最主要的是尽职调查报告仅仅是摆设或是“市场经济的标签”,注册会计师根本没有时间和动力提高该业务的品质和价值论文网站。

2.提高规范操作和有价值的专业判断份额。今明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能够把为外国机构或组织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尽职调查做成事务所的标杆业务,是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研究开发的以价值增值为核心的技术模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精干的专业队伍,这既保障了所有的尽职调查业务都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提高尽职调查业务质量的稳定性,也保证针对具体问题注册会计师能够作出高水平的专业判断,增加尽职调查业务超越期望价值的质量品质和差异性,这样,今明会计师事务所开拓的尽职调查业务才具有竞争优势。

3.把尽职调查业务树成标杆业务,以此标杆业务辐射开拓更多的鉴证或相关服务业务。事务所树立的标杆业务,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由具有优势的以价值增值为核心的技术模版支持。(2)由具有专业特长的注册会计师团队参与。(3)能够得到客户、被调查者、或报告使用者好评,以此能够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尊重。这种属性的标杆业务具有辐射性,能够给客户、被调查者留下深刻的专业印象,并赢得了客户、被调查者信赖和敬佩毕业论文格式,这是利用标杆业务辐射型开拓业务的前提条件。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尽职调查时,如果能够透过数字和表面查证清楚背后的财务、经营、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增值价值,报告使用者会继续委托事务所承办其他业务,这时,只要注册会计师留心跟进研究,就能够进一步为尽职调查的客户及其委托人提供更多的其他鉴证或相关服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