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清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0:46:04

债务清理

债务清理范文篇1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债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工作进展缓慢,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一些地方债务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确;一些地方新债不断发生,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化解债务主动性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有效解决乡村债务的办法;一些地方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矛盾尖锐,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沉重的乡村债务影响了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并成为诱发农民负担反弹的严重隐患。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清理核实,锁定债务数额

清理核实乡村债务的原则和要求:一是摸清底数。要对**年12月31日以前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包括以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等名义担保形成的债务,尤其是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进行全面核实,分类清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债权保全措施,严厉制止和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严格审核。地方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相关部门,结合清理和规范乡村财政财务,对乡村债务进行认真审核,逐项核实认定,锁定债务数额。三是明确责任。根据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明确债务偿还的责任,落实到单位或个人。四是分类处理。要区分乡镇债务和村级债务的不同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和办法,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要在认真清理核实的基础上,按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掌握债务变化情况和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严格执行政策,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39号)的各项规定,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部门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顶风违纪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曝光;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要求都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盲目攀比,不得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更不得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严防产生新的乡村债务。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乡村的承受能力和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得违背农民意愿,不得让乡村负债搞建设,更不能搞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化解乡村债务试点范围和顺序

已经具备较好工作基础的省(区、市),可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在全省(区、市)范围内进行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继续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化解乡村债务要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力措施,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农债务着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属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财政部要会同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积极探索并制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等公益事业债务的具体办法。

四、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增收节支偿还政府债务

各地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财力。要积极稳妥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财政支出可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落实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水平,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负债和其他应优先化解的乡村债务。省级财政要结合中央“三奖一补”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对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债务成效突出的县乡村给予奖励,支持基层推进化解乡村债务工作。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化解乡村债务的激励措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促进乡镇增收节支偿还债务。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县、乡政府采购制度和乡镇政府公共投资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

五、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收支行为

要建立村级资产台账,加强村级资产管理,严防村级资产流失。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坚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委托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完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村级民主理财制度落到实处。要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做好村级财务年度预决算,并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固定资产、资源性资产的处置、拍卖、发包等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要完善村民议事规则,规范村级行为。兴办村内公益事业,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的有关规定,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切实落实取消村级招待费有关规定,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防止出现村级债务前清后欠的问题。

六、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为化解乡村债务创造良好环境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成本。严格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不得超编进人,坚决清退临时人员,切实制止借债养人;积极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坚决杜绝“吃空饷”现象,减轻不合理的财政负担。要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乡镇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乡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扩大乡村债务清偿能力。在乡村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要做好乡镇撤并、村组合并工作中原乡村债务的清算、移交、处置等工作。

债务清理范文篇2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村级债务审计清理的通知(政办电〔〕54号)要求,为做好我县村级债务审计清理的各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审计清理目的和政策依据

通过全面审计清理,掌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债务底数,摸清债务结构、类型、用途,锁定旧债,遏制新债再生。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收支行为,严肃财经纪律,为逐步建立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创造有利环境。

自查和审计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村级债务的清理核实。主要政策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39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的通知》(政发〔〕2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化解村级债务的若干政策性规定》(办发〔〕1号)等。

二、审计清理对象、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审计清理的对象和范围。本次清理的对象为年底乡镇财政所(经管站)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延伸审计和调查对象为村级债权债务相关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等。

(二)审计清理的内容

1、清理债务的真实性。以年全省村级债务清理后的锁定换据(以下简称“锁定换据”)为基础,逐笔核实乡镇财政所代管核算账内所反映的账证表、债务合同、借据等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合规性,审查有无错报、虚报债务等问题,查清债务的真实状况。

2、清理债权的有效性。以锁定换据为基础,逐笔核实乡镇财政所代管账内所反映的账证表、债权合同等资料有效性和真实状况。审查有无虚假债权、是否为有效债权、是否存在不真实的问题。

3、清理债务总额及构成。在核实锁定换据基础上,查清年至年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增债务、类型、用途,偿还债务数额,逐笔核实新增债务、偿还债务情况,清理锁定截止年底村级债务总额、构成和举债用途。

(三)审计清理的方式。审计清理实行“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三结合的方式进行,清理工作分自查和集中汇审两个阶段进行。各乡镇(场、区)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相关部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自查,整理相关账目、凭证等资料,填写自查表格,向审计组提交自查报告。省审计厅组织审计组于3月24日赴我县集中汇审,集中汇审工作年6月底以前完成。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审计清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债权债务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的需要,是清理锁定村级债务、规范村级财务收支、保障基层正常运转的根本措施,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各乡镇(场、区)要充分认识村级债务审计清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积极配合。县已成立领导小组,各乡镇(场、区)必须高度重视,乡镇(场、区)长负总责,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财政、经管等部门要在认真清理核实、自查上报的基础上,加强协调,积极主动配合审计机关做好审计清理工作;不得虚报债务,弄虚作假,对违反债务清理工作要求的单位、人员,应追究相应责任。

(三)做好债务数据自查工作。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政府要求进行自查(账内、账外),对年村级债务清理中由于漏报、有争议等原因未列入清理锁定换据的债务,也一并自查,按时按要求上报省审计厅审计小组。

债务清理范文篇3

一、总体要求

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坚持“谁举债谁负责、先清理后化解、先承诺后补助”的原则,在省、市政府统一组织下,由各县(市)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具体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化解工作。

二、目标任务和债务化解范围

(一)目标任务。从2011年起,用2年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任务,同时建立制止发生新债的有效机制。

(二)债务化解范围。纳入本次债务化解范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由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化解范围的债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长期债务,主要包括发生于业务用房、辅助用房建设维修和医疗设备购置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对有基础资料能证明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医务人员集资款和拖欠工程款可纳入化债范围。债务计算时间原则上截止2011年6月30日。

(三)财政补助范围。省级财政(含中央财政)按照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适当兼顾其他地区的原则,主要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截至2009年12月31日形成的长期债务化解给予补助,并按照每个乡镇重点办好1所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的要求,结合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当地服务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等,确定债务化解的补助依据。对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的新增债务,省级财政根据各地化解进度和数量给予适当奖补。市级财政对市区(不含铜山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截至2009年12月31日形成的长期债务化解给予适当奖补,具体补助办法按照《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展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徐财规〔2011〕5号)执行;对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的新增债务,由各区自行化解。

三、实施步骤

(一)清理核实阶段。各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底数,锁定债务,按照省上报资料要求整理材料。各县(市)上报资料由各县(市)审计部门审计后报政府主要领导审签,加盖政府印章后于9月30日前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同时报市财政局、卫生局备案。市辖各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上报资料要求整理材料,由政府主要领导审签并加盖政府印章后于9月26日前分别报市财政局、卫生局、发展改革委、审计局;市财政局、卫生局牵头汇总后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报省有关部门。

(二)债务认定阶段。在锁定债务的基础上,将经过审核认定的全部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转交当地人民政府,签订化解债务责任书。各地要于2011年12月20日前完成此项工作,并将工作完成情况及时报送市财政局、卫生局;市财政局、卫生局汇总后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审批同意后于2011年12月31日前报省有关部门。

(三)债务化解阶段。由各地政府制定债务化解计划,筹集资金,按照债务协议偿还相关债务。此项工作于2013年6月30日前完成。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进度,提前到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

(四)考核验收阶段。市医改办要组织市审计局、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监察局等部门,加大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指导,对已完成债务化解任务的地区进行考核验收,根据考核结果安排市奖补资金,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并及时总结清理化解债务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四、偿债资金来源

各地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所需资金,从以下渠道筹集: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二是中央财政安排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奖代补”资金、省财政安排的用于支持化解债务的专项补助资金,以及市财政安排的以奖代补资金;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的收支结余资金;四是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任务、核定收支”后超收的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五是统筹有关非税收入;六是社会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镇、办事处积极筹资用于偿债。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化解债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财政、发展改革、卫生、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债务清理、核实、锁定和资金筹集、偿付、监督检查等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具体实施方案,按照省有关时间要求,各县(市)要及时将实施方案上报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同时报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局、审计局备案;各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将实施方案报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局、审计局,经市财政局、卫生局牵头汇总后上报市政府。

(二)摸清底数,锁定债务。根据省统一部署,由各地政府组织审计、发改、财政、卫生、监察等部门对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项、每笔债务认真清理核实,按照债务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债务清理过程要坚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各项债务情况,接受监督,确保债务数据合法、真实、完整和准

确。省、市将对各地上报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情况进行审核和认定。

(三)明确责任,逐步化解。各地政府要按照举债主体、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级、镇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全部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由各地政府负责化解。省政府将与各县(市)政府签订责任书,市政府将与市辖各区政府签订责任书,确保在2年内全部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任务。各地要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制定偿债计划,区分轻重缓急,明确偿债次序,分类逐步化解债务。对于有基础资料能证明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医务人员集资等个人债务,要优先偿还。

(四)落实资金,规范支出。各地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落实偿债资金,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群众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医改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综合改革。各地财政要在预算中单独安排用于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支出,相关资金不作为预算安排正常卫生支出的基数。各地财政部门要在现有财政专户中对偿债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并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偿付债务资金。

债务清理范文篇4

内容提要:晚近由于经济发展、消费形态之变更,随着信用制度之扩大发展,无论企业法人抑或自然人,负担多重债务而无力清偿之情形,已成为严重之社会问题,有鉴于台湾地区及中国大陆在自然人债务清理法制之议题仍处于法制之新生阶段,本文爰分析台湾地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之相关制度,期能作为两岸未来增修法规之比较参考。

一、前言

晚近由于经济发展、消费形态之变更,随着信用制度之扩大发展,无论企业法人抑或自然人,负担多重债务而无力清偿之情形,已成为严重之社会问题。如何清理种多重债务,使其能解放而重建经济、社会生活,实为世界各国当前甚为重要之议题。然而,就此议题之理解上,各国因其民情、立法沿革等不同背景,致使立法模式、用语各有不同,也因此极易造成理解上之困难。[1]是以本文爰定义“债务清理”之对象,即指在其债务到期应偿付时,陷于清偿不能,或其资产小于负债之状态之债务人。[2]所谓“债务清理法制”,即系处理债务人无力偿债时之法律制度,其内容应涵盖“破产、清算”、“重整、更生、债务调整”、“和解、债务协商”等各式不同制度。[3]

就“自然人债务清理法制”之议题,美、日等其他国家均早已确立相关之机制。然而台湾地区及中国大陆,就此议题却同时处于法制之新生阶段,台湾地区因2005年年底爆发双卡风暴,于2006年4月由金管会先予推动“债务协商机制”,为紧急因应此社会经济状况之变迁,学者专家在不到一年之时间,即完成《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草案》(简称消债条例或债清条例),此草案已于2007年7月11日公布,定于9个月后的2008年4月11日施行。[4]而中国大陆地区历经12年的多次修改,终于在2006年8月27日通过《企业破产法》,该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惟该法仍将“非法人组织及自然人”排除在破产主体之外,随着实践的发展及学界对此议题之高度关注,“自然人债务清理法制”之议题,势必成为下一波之修正重点。是以,本文爰分析台湾地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之相关制度,期能作为两岸未来增修法规之比较参考。

二、债务清理制度之目标与功能

(一)债务清理制度的目标

依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债务清理法制立法指南》第一部分“有效和高效率的债务清理法制的关键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为市场提供确定性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2.资产价值最大化;3.在清算和重组之间求得平衡;4.确保对处境相近的债权人的公平待遇;5.规定及时、高效并公正地解决破产事务;6.保全破产财产以便公平分配给债权人;7.确保有一部鼓励收集和提供资料的有透明度和可预测的破产法;8.承认原已存在的债权人的权利,就优先债权的排序确定明确的规则;9.建立跨国界破产的框架。[5]

(二)债务清理制度的功能

无论自然人或法人,于社会经济上皆为经济个体,倘其个人之债务已不能清偿时,并非仅单涉及己身,若债务人之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债权人之资产无法获得清偿而持续恶化,将对其他个人或企业出现连锁影响,导致连串社会经济问题。债务清理制度之目的在于“谋求债务人经济复苏更生”及“债权人公平受偿之双重机能”,因此债务清理法制其有构筑社会经济防火墙之功能,以缓和社会经济状况之恶化。

三、自然人债务清理法制之形态

分析各国债务清理法制之立法可分为三种形态:[6]

(一)清算型(liquidation)

也就是依据法定程序变卖债务人所拥有的全部财产后,按照债权比例平均分配给各债权人。此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一举解决债务人与所有债权人间的债务清偿关系,缺点是对债务人而言,一旦将所有财产变价,要从一无所有至东山再起将有相当之困难。具体法制如美国破产法第七章清算,日本破产法及台湾地区破产法第三章破产。[7]

(二)重整/债务调整型(reorganization/adjustmentofdebts)

原则上采取在司法监督下,债务人与所有债权人成立偿债方案,债务人以其现有资产与未来收入履行该方案完毕,视为其债务已全部清偿之作法。个人重整制度在美日等国发展渐趋于成熟,主要是以社会总体利益为目标,其特色在于主动声请的债务人必须以未来相当规律性的收入来还清偿其既有债务,例如以固定的薪资收入或者其他定期性的投资回报。目的在挽救已有破产之虞而又有财务再生希望的债务人,使其能在维持一般生活标准的同时,又创造出对债权人更多权益的满足,以达成整体经济以及社会的稳定。具体法制如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重整、第十三章债务调整,日本民事再生法与会社更生法。[8]台湾地区公司法之重整制度、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之更生程序。

(三)债务协商型(亦可称和解型)

也就是在债务人财务发生困难时,及早与各债权人达成债额成数降低或延迟付款期限等协议。和解型可说是一种预防破产的机制,让债务人在发生破产可能之时,及早规划个人的财务状况,并提出还债计划。其缺点则是在实际执行时易发生债务人故意拖延还款、部分债权人恶意干扰使债权人会议无法达成和解共识,或是程序冗长等情况。一般债务清理法制均包含清算与重整更生两种作法,而因债务协商本质:原为私法和解,纵债务清理之法律未特别明文规定,亦可适用一般民事法律之和解章节。[9]

四、台湾地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之评析

(一)立法背景

台湾地区现行债务清理法制主要以公司法之重整规定及破产法为主。[10]而适用破产法之要件,应仅有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此项,且于民商合一制度下,破产法应可通用于商人与非商人(即采一般破产主义),并准许债务人与债权人提出申请,而破产法之内容涵盖“重建型程序之和解制度”与“清算型程序之破产制度”,两种程序各别独立。

然而实务上,囿于司法机关不当限缩之见解,致使债务人无论声请破产法之和解或破产程序之案件,往往被认定“债务人债务清理财团无从构成”(即债务清理财团不能清偿债务清理程序之费用与债务,简言之,即所谓“无产可破者”)或“债权人仅一人无进行破产程序之必要”,而驳回其申请。晚近学说虽均已修正立场,然而因前开实务见解仍存在,基于其权威性,其仍继续极大幅度地且无任何正当理由地限制人民利用和解制度与破产制度,导致现有之破产法给予债权人获得平均受偿,与帮助债务人重建其经济社会生活之立法目的,皆无以达成。

其后,为建立起全面性健全之债务清理法制,虽就《破产法》密集召开研修会议,最初原拟先就现行破产法增订“消费者债务清理专章”,并配合修正总则、和解等其他条文,然而因2005年底之双卡风暴严重席卷台湾社会,司法院为了应对立法委员、消费者团体、民间团体及各界舆论纷纷表示关切之急切压力,乃决议先抽出《现行债务清理法草案》中关于《消费者债务清理》之部分,单独草拟过渡性之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11]

(二)《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之概述

1.立法体例

该条例分4章、13节,共158条。为兼顾债权人、债务人双方之利益,使陷于经济上困境之消费者得以清理债务,本条例采双轨制,分重建型之更生及清算型之清算程序,利用此两种程序妥适调整债务人与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间之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债权人获得公平受偿,并谋求消费者经济生活之更生机会。而更生及清算程序,实质上即为破产法上和解及破产之特别程序。[12]

2.不同程序之目的

(1)第四章程序外协商之前置(第151条至第154条)。债务人受法院裁定开始更生或清算程序者,其生活、资格、权利等均将受限制,该程序系债务清理之最后手段,于债务人无法与债权人协商时,始适用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债务。基于债务人对于金融机构所积欠之债务法律关系较为单纯,为使债务人得自主解决其债务,明定债务人对于金融机构因消费借贷、自用住宅借款、信用卡或现金卡契约而负债务之情形,采协商前置主义及申请之对象、协商者应遵循之程序、协商成立之要式要件、及法院审核程序并赋予执行名义。

(2)第二章更生程序(第42条至第79条)。旨在促进债务人自立更生,藉由强化法院之职权调查,将债务人之财产状况透明化,减轻其负担,降低债权人会议可决更生方案之条件,及法院之适时介入,得径为裁定认可更生法案,使债务人得于尽其能力清偿债务后免责,而获重生之机会。

(3)第三章清算程序(第80条至第145条)则为鼓励债务人努力更生,迅速处理分配应属清算财团之财产予债权人,就应属清算财团之财产,以固定主义为原则,兼采膨胀主义[13],并于法院裁定终止或终结清算程序后,迅予债务人免责及复权。而为避免债务人滥用此制度,产生道德危机,并予严谨之限制。[14]

(三)立法检讨

1.任意双轨制之疑虑

台湾地区双轨制之设计,较接近于美、日之立法。[15]不过,完全任由债务人得在更生程序与清算程序为选择,在美国过去之实证经验上,往往出现债务人多倾向于选择清算程序以迅速获得免责之现象。有鉴于此,在更生程序与清算程序间之选择,亦必须为一定之限制,或使清算程序之免责可能予以严格化,以避免滥用。[16]

事实上,当初立法时“行政院”曾建议于第81条加入“债务人财力测试”之设计,可惜最终三读条文并未采纳。其建议条文为:“Ⅰ.债务人于法院裁定开始更生程序或许可和解或宣告破产前,得向法院声请清算;债权人纵为一人,债务人亦得为声请。Ⅱ.债务人向法院声请清算前二年内之收入总额扣除自己及依法应受其扶养者所必要生活费用之数额达无担保或无优先权之债务总额百分之二十者,除债务人未来无工作能力或无固定收入外,法院应驳回债务人清算之声请。Ⅲ.债务人有前项法院应驳回其清算声请之情事者,经债务人同意,以其清算之申请视为申请更生。”依其说明可知,“2005年美国修正破产法之目的之一,即为避免破产制度被滥用,其具体之规定即为提高适用清算程序之门槛,债务人申请清算程序需经财力测试,未通过该门槛测试者,则被认定为滥用破产,法官将予以驳回清算声请或径予裁定适用更生程序,藉此防止有固定收入之受薪者,藉由清算程序免除债务,以适度保障债权人权益。爰建议参照美国实施破产法之经验纳入申请清算程序之门槛机制。”

2.裁判外债务清理程序之配套措施尚不完备

要求债务人在进行法院之债务清理程序以前,先进行法院外之协商或咨询程序,乃晚近其他重要先进国家立法之趋势,盖法院外之债务清理协商不论是对债权人、债务人或国家而言,均为较经济便宜之程序,亦能促使债务人为重建经济生活,主动地采取必要之努力。亦即,裁判外债务清理程序如能发挥机能,不仅可以减轻法院之负担,节省债务人之花费,并可加速债权人之受偿,惟此项机能之发挥必须以可能促成债务清理之合意为前提。因此,倘未充实裁判外程序之适切担当机关或人员,或不可期待债权人在程序上协力或强制其参与程序之机制,径行采取裁判外债务清理程序,不但可能延滞债务人之更生,而且将会增添关系人之不必要劳费上负担。[17]

此外,“行政院”曾参考美国《破产法》,建议于第3条增订信用咨询制度(creditcounseling)。[18]不过,就协商前置事件而言,是否有再另行进行信用咨询之必要,此是否会增加债务人之负担,能提供信用咨询之单位、处所为何及其收费标准为何,均值斟酌。最后,此项建议并未获立法通过。其实,信用咨询程序宜与法院外之协商程序为适当整合。此一方面可提供债务人信用咨询,另一方面又可同时进行债务协商,以简化前置程序。如能促成协商成立,亦得减轻法院之负担。[19]

五、中国大陆法制引入个人破产制度之展望

(一)中国大陆之特殊经济结构

由于中国大陆社会主义之经济体系,初始于1986年颁布的第一部破产法,当时系出于“政策性”之考虑,是以破产主体仅限定于“国有企业”,其后,随着经济发展,1991年《民事诉讼法》始将破产主体扩大及于“企业法人”。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之结构尚未完善”、“物权制度之不完备”,[20]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尤其是“个人商业信用的现状”等因素,破产法虽于2006年进行大幅度之改革,但其破产主体仅限定于“企业法人”,仍然将“非法人组织”及“自然人”排除在破产主体之外,显然,这削弱了破产法的完整性。[21]

(二)引入个人破产制度之疑虑

对于中国大陆地区是否应引入“个人破产制度”,当初将“自然人”排除破产法适用的最大原因,即系认为“个人破产制度”入法的时机尚未成熟。盖实施“个人破产制度”的前提是,国家具有比较“完备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而目前中国于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此种情形下,自然人可以隐匿、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如此将造成债务人借破产为名而逃避债务。

然而,上开之疑虑固然成立,但从另一方面说,即使没有破产制度,自然人也大量存在隐匿财产的行为,“破产”与“隐匿财产”没有必然性联系,况且,以企业法人而言,固然其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便利性可能较自然人困难,但这并不等于说法人就不存在隐匿财产的行为,实际上,就逃债的可能性而言,两类主体难分伯仲,如何防止债务人假破产真逃债,此为法律设计与执行的问题,任何法律在执行层面均有其一定之困难性,世界各国亦同样存在恶意逃债的行为,但法律执行的难度并不能成为不制定这个法律的理由。

破产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确实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震荡,产生一些消极的不当后果,但不能仅因这些消极的后果而因噎废食,破产制度本身同时也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正面效果。[22]是以,现阶段实应正视个人破产制度之必要性,与其坐等时机成熟,不如起身从基础构建,并加速相关配套措施之完善。[23]

(三)引入个人破产制度之必要性及迫切性

1.市场主体地位平等之考虑

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个人破产本是所有破产法的起源,而企业法人的破产,只不过是个人破产基础的延伸。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司法实践中,个人破产也一直占绝对比例。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破产案件约130万件,其中个人破产案件高达120万件。私法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切主体都平等地拥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机会,在面临困境时,也应该获得同等的救济。无论是企业法人,还是非企业法人,无论是商事自然人,还是一般自然人,在理论上,他们都应平等地适用破产程序。[24]

2.稳定市场、维护经济秩序之考虑

随着私营经济的大量产生,信贷消费的普及,个人资产出现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已不在少数,然而由于这些主体不具备破产能力,债权人只能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可当法院对此类案件进行执行时,又会由于债务人自身的偿还能力导致执行不能。司法已无法实现人民心中的正义,反而成为经济和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再者,市场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机制,各市场主体间紧密联系相互依赖,放任一些具备破产原因的主体继续参加市场运营,只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影响其他主体的正常经营,倒不如建立一套完善的退场机制,反可维护经济秩序。

5.现实社会发展之需要

中国大陆近年来消费信贷的情形已与日俱增。车贷、房贷以及近年兴起的信用卡消费,使信贷消费急剧膨胀,信贷消费之模式虽然大幅度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但也提高了普通家庭的负债率。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已高于欧美家庭。北京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超过了2003年美国家庭债务的比例115%,上海、青岛、杭州、深圳、宁波等城市家庭债务比例分别达到155%、95%、91%、85%、79%。中国年轻人中,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48%的人不为自己成为“负翁”担忧。有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以前,个人消费贷款还是零,而2004年底,这个数字为2万亿元,占整个金融贷款的10%。[25]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将使个人破产制度之议题愈显急迫。

4.与国际社会接轨之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日趋密切,各国立法不得不考虑本国法的域外效力及外国法的承认与执行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破产法更是极为重要的部分,破产法上甚至已有地区统一破产法出现和订立国际统一破产法的趋势。以现今世界主要国家之破产法体系观之,均就个人破产制度有所规范,倘若中国仍未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则不管是在我国境内的外国自然人还是在外国境内的我国自然人,当具备破产原因时,其处理程序则会发生很多的矛盾冲突,势必造成破产司法上的许多冲突,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之发展实属不利。[26]

(四)引入个人破产制度之立法设计

1.考虑城乡结构性差异

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异非常大,以现今而言,多数农民收入还不高,如果强行在农村推行个人破产制度,将可能形成大量的“自动破产”农民。[27]然而许多大、中城市消费信用的交易模式已十分普遍,已具有一定规范个人破产制度之条件,是以,推行个人破产制度宜采用“逐步推展”的方式,以兼顾城乡间结构性之差异。

2.完善个人财产登记申报制度

法人财产的流转具有公开的特点,其财产范围较容易确定,各国法律对法人的财产登记、申报制度亦有详尽的规定,相较之下,自然人由于和家庭联系过密,清查自然人财产的难度较大,所以,如欠缺相关制度掌握自然人财产的变化,自然人利用破产制度来逃避债务的风险即大幅增加。因此,通过个人财产登记申报制度,能够划清个人财产与家庭财产的界限,使得破产管理人能够迅速、清楚地管理破产人的财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破产人通过非法手段隐匿、转移财产。

3.完善个人财务信用征信体系

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是金融稳定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企业和个人积累信用记录,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发展。近年来,消费者提前消费的意识已日益普及,如无适当的把关机制,即可能造个人破产之情形大幅增加,亦造成社会问题,此时如能完善个人财务信用之征信体系,则在消费者利用银行信贷之初,银行或提供商为了减轻风险,保证这部分借贷资产不会变成不良资产,就会在业务开始时对借贷者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包括对个人数据的审查、以前的银行信用记录,社会信用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排除信用不良之消费者。因此,完善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使个人信用记录和财产处在监控中,培养个人的责任意识,亦为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28]

4.防止恶意逃债的制度设计

立法上设立个人破产制度目的一方面是平等的满足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要保护诚信的债务人,为债务人提供了一次摆脱债务缠身的合法选择,给他们再生的机会,并不是给恶意逃债者“保护伞”。[29]是以,于个人破产制度之设计上,即须有完善防止恶意逃债之措施,如破产犯罪的惩罚制度、严格破产免责制度、制定事后监督制度等,以达到威吓之作用,避免个人破产制度遭到滥用。

(五)小结

综上,从各方面之分析,确实个人破产制度于中国大陆地区已完全有发展之合理性,然而因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的背景,要跨入自由市场经济,无论是在法制度的设计上亦或是人民的观念接受度均存有一定难度之磨合期,再加上城乡结构的严重差异,更使得中国在个人破产制度的推动上更添难度,本文尝试从各方面分析,期能就未来中国个人破产制度的增修作一比较参考,以使整体之市场退出机制更加完善。

注释:*陈明珠,台湾地区翰霖律师事务所律师。

Lawyer,HanLinLawFirmofTaiwanArea

[1]在英国历史上,bankrupt与insolvency的使用是有区别的。1571至1861年间,英国实行商人破产主义,对不能清偿债务的商人,使用bankrupt,含有惩罚和蔑视之意;而对其他诸如医生、神职人员、地主、律师等士绅,则使用insolvency,该词没有贬义的味道。《牛津法律指南》对bankrupt的解释是指具有完整还债程序或制度下的破产,对insolvency的解释是指无力偿还全部债务的状态,无力偿还债务本身并无法律后果。英国1986年以前的破产立法称为“BankruptAct”,1986年改称为“InsolvencyLaw”(该法在香港被译作无力偿债法),立法用语的变化,反映了破产法救助债务人特别是拯救陷入困境的企业的新任务。德国1994年以前的破产法用的也是“Konkurs(bankrupt)”一词,而1994年的新破产法则改用“Insolvenz(Insolvency)”。另外,由于社会文化和法律历史发展的不同,在不同国家bankrupt和insolvency也会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程序与公司破产程序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前者被称为“bankrupt”,后者被称为“insolvency”。参见李曙光:《破产的概念》,《法制日报》2007年01月16日,第11版。

[2]参酌联合国债务清理法制立法指南(UNCITRAL),LegislativeGuideonInsolvencyLaw,1(2004):debtorisgenerallyunabletopayitsdebtsastheymatureorwhenitsliabilitiesexceedthevalueofitsassets.[3]实际上,“破产”仅仅指的是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这样一种事实状态,而在现实社会当中,对于这种事实状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4]依据金管会之规定,“债务协商机制”系属临时过渡措施,该机制已在2006年12月31日停止运作。惟利用该机制而达成之还款方案仍不因此失效,债务人仍应按时还款。

[5]参自李曙光:《破产法的目标》,《法制日报》2007年3月24日,第11版。

[6]李礼仲:《建构我国消费者债务清理法制之刍议》,2007年1月,来源: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7]清算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处理无偿付能力债务人的唯一方法,但近三十年来,经济学和法学的发展对此提出了质疑,即一债务人可能不会很快或立即丧失偿付能力,债务人丧失偿付能力有一个渐进过程,通过一定的对债务人偿付能力状况的预警制度和反财务危机手段,或许债务人就会避免被清算。而企业重组和拯救制度就是这样的方法。当然,它的前提是企业重组和拯救最终使债权人得到的利益比清算制度要多。参李曙光:《何谓破产清算?》《法制日报》2007年1月30日。

[8]王志诚:《从日本个人债务清理法制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之立法得失》,《台湾本土法学杂志》(台湾)2008年1月第102期,第118—142页。

[9]徐汉堂:《债务清理法制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2007年,第11—15页。

[10]台湾地区之《公司法》重整规定(《公司法》§282)系针对“公开发行股票或公司债之公司”始有适用,属于破产法之特别规定地位。

[11]为全盘改革债务清理法制,台湾地区“司法院”于2007年1月30日公布了《债务清理法草案》,目的在取代现行《破产法》,并在其第4章增加大型公司220重整之规定,而作为债务清理法制之一般规定(亦即就自然人、非自然人、重建型程序、清算型程序之债务清理法制,进行全面性之研拟与建立)。事实上,非自然人之债务清理法制,原系委由公司法之主管机关“经济部”提出相关立法,“经济部”为使公司破产退场与重整更生之法制单一化,自2005年起加紧研拟《公司重整破产法草案》。然而因其后草案之研拟进度未如预期,反而“司法院”之《债务清理法草案》已于2007年1月正式对外发表征询意见,双方嗣于同年2月达成协议,有关公司重整破产之相关规定,亦由法院研修中之债务清理法修正草案一并规定。

[12]第13条:“债务人依本条例声请更生或清算者,债权人不得依破产法规定声请宣告债务人破产。”

[13]第99条:“法院于裁定开始清算程序后一个月内,得依债务人之声请或依职权,审酌债务人之生活状况、清算财团财产之种类及数额、债务人可预见之收入及其他情事,以裁定扩张不属于清算财团财产之范围。”

[14]王志诚:《清算型债务清理制度之解构——以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之清算机制为中心》,《月旦法学》(台湾)第150期(2007年11月),第38页。

[15]不同于德国,台湾地区之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比较接近美、日之立法方式,亦即“更生与清算”双轨制,由债务人予以选择,适合其进行之程序。参自沈冠伶:《消费者债务清理制度之研究——从德国法之发展评析<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台北大学法学论丛》(台湾)2007年9月,第63期,第138—143页。

[16]《由美国破产法看台湾<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一银产经信息》(台湾),2006年04月号,第49—50页。

[17]许士宦:《消费者债务清理之协商、更生与清算程序》,《台湾本土法学杂志》(台湾)第102期特刊(2008年1月),第32—33页。

[18]郭兵:《美国破产法律制度》,《人民司法》1999年第5期,第50—53页。

[19]沈冠伶:《消费者债务清理制度之研究——从德国法之发展评析<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第156—173页。

[20]中国大陆由于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个人不被视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无“产”可言,也就无“破产”一说,亦即个人破产制度能够确立和存在之基本条件,即确立个人财产之存在,并设置一套完备的物权制度予以规定和保护。如此,在债务人需要破产清算时,才能明确区分何谓“自己财产”,以界定破产财产的范围和破产债权的范围,依法将财产进行拍卖、抵偿、予以分配清偿债权。

[21]彭兴庭:《新破产法实施,个人破产何去何从?》,见《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6月7日。

[22]汪世虎、李刚:《自然人破产能力研究》,见《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第39—41页。

[23]蔡八弟:《中国“负翁”大量涌现个人破产立法在交锋中徘徊》,见《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11月第43期,第30—32页。

[24]《平等适用破产程序是个人权利》,见《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06月06日。

[25]李郁:《个人破产法离我们还有多远》,见《法制日报》2005年06月29日。

[26]蔡八弟:《负翁族大量涌现、个人破产需立法》,见《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10月第42期,第32—33页。

[27]李曙光:《破产法的重要性与新破产法的起草》

债务清理范文篇5

一、高度重视债务清理核实工作

全面清理核实,摸清债务底数,锁定债务数额,是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个清理化解债务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对下一步妥善化解债务具有直接影响。各乡镇一定要增强全局观念,务必高度重视,在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专门负责清理核实工作,确保清理核实工作顺利进行。

二、明确清理核实工作分工

根据化债组〔2007〕1号文件精神,我县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具体安排是:县级和乡镇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由财政局负责组织;村级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由农委负责组织;学校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由教育局负责组织;县审计部门负责对债务数额进行审查核实。各部门要本着实事求实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把债务数据搞清、搞准、搞实,确保债务数据真实、准确、可靠。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清理核实债务纳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积极推动,确保按时、高效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

三、债务清理核实的范围

此次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范围:截至2005年12月31日,县、乡(镇)人民政府、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为完成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垫资,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单位、个人借款等形成的债务。债务用途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

农村完全中学和职业中学教育债务中的义务教育债务数额,按债务发生时初、高中学生数比重折算确定,只计算初中部分。

对世行贷款、其他有关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中涉及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部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处理。

下列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不属于此次清理核实范围:

1、教职工宿舍(校内教职工休息室除外)修建及设备购置;

2、农村中小学人员工资和运转性债务;

3、2005年12月31日以后发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4、民办学校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5、明显超标准兴建的非教学必需硬件设施形成的债务;

6、债权债务关系不明晰,债务用途不明确,债权人不落实,债务数额无法核实,难以认定的债务。

对不属于此次清理核实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纳入当地政府债务范围,统筹考虑,逐步化解。

四、清理核实的程序和步骤

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分级实施”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清理核实债务实行项目管理,以负债项目为基本对象,对每一个负债项目逐笔进行登记,财政局、农委、教育局分别对乡镇政府、行政村、农村中小学上报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要进行逐笔核实、汇总,在汇总债务报表时,先按3位数自编流水号进行汇总上报,由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再对项目进行统一编号,建立债务台账和清册。

(一)11月7日,县政府根据省市要求召开全县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动员会,对我县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进行全面布置,启动我县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各有关部门、乡镇要根据省制定的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报表格式及填报要求,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并明确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

(二)11月8日-11月18日,在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乡镇,按照全县统一要求,对负债项目、债务发生的时间、数额、来源和用途、合同协议等逐项登记,全面清理。在清理过程中,要查清欠债数额、债务构成及债权人情况,认真填报债务情况登记表,归集有关账表、凭证、合同、借据等相关原始资料。

经过清理的债务情况要在负债单位进行公示,公示内容为借债时间、欠债数额、债务人、债权人等情况,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相关报表完善手续后,各乡镇经管、财政、学校相互确认分别报各主管部门汇总后在11月19日前报县财政局。

债务清理的相关原始资料主要有:

1、基建工程立项依据、相关会议记录、施工合同、验收报告、工程预(决)算、决算审计报告、资金结算凭据资料等;

2、设备购置的相关合同、发票、验收记录、资金结算凭据资料等;

3、向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的原始合同、借据、拨款凭证等;

4、能够证明债务情况的其他原始资料和凭证。

(三)11月20日-11月30日,县审计部门负责对债务数额进行审查核实。在审计检查中发现不实的债务,一律不予确认,由单位自行组织化解。审查核实结果录入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按欠债项目逐项编号,建立债务台账,并以县人民政府名义逐笔书面确认,形成清理核实工作报告,上报市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审计部门将对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检查。省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依据审计检查结果,下达债务认定通知书。

五、债务清理核实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清理核实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债务清理由财政部门牵头负责,债务核实由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审计核实方案由省审计厅另行制定)。各组成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清理核实债务工作的管理、指导、服务和监督,共同做好清理核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

(二)实事求是。各有关部门、乡镇要规范操作,如实反映农村义务教育欠债情况,坚持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确保债务数据全面准确、真实可靠。要广泛宣传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相关政策,实行阳光操作,切实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违规,凡符合政策的债务一笔不遗漏,政策范围外的债务一笔不认可。

(三)把握政策。此次清理核实的欠款,对涉及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以商业化原则为基础,鼓励债务人和债权银行充分协商,通过债务重组方式以及实行挂账停息、债务豁免等形式减轻债务负担。向个人借款或工程垫款等形成的债务,当时未经双方协商明确利息的,一律不计息,按所欠本金计算债务;双方协商明确利息的,若利率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按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分段计息;若利率低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按双方协商确定的利率计息。各地要按照“分段计息,息不转本,利不滚利”的原则,剔除已经转入本金的利息。对于过去已支付的高息部分,要冲抵本金。积极支持债权债务双方通过协商减债等方式化解债务,对协商核减本金和放弃收取利息的,可优先予以偿还。

(四)确保稳定。在清理核实工作中,既要把握政策,坚持原则,又要尊重群众意愿,消除由此引起的干群矛盾,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要深入调查研究,细化工作措施,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对因清理核实债务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要及时处理。要坚决防范和制止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事件,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和农村社会稳定。

债务清理范文篇6

【关键词】债权债务清理;问题;步骤债权

债务清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效地处理企业的债权债务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能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本文从分析企业的债权债务清理的重要性出发,对企业债券债务清理的一般步骤做出探讨,以及对其他相关方面做出强调。

一、当前企业债权债务清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大部分企业对其债权债务的管理比较粗放,债权债务管理的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局面十分混乱,集中导致了企业的债权债务处理效率不高,甚至出现债权债务的挂账时间无限延长的问题,直接导致大量的死账出现,大部分的成本费用无法对应,大量的资金由于长期地挂账问题而不能发挥作用,极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其次,企业的债权债务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再加上企业的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晰,对企业自身债权债务的管理职责缺乏认识,导致企业许多部门的配合不够紧密,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最后,企业处理债权债务的方法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在具体操作中,企业往往不管债权债务的轻重主次进行一把抓,采取统一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开展的难度,降低了成效。

二、企业债权债务清理的主要步骤

(一)建立应收账款动态管理机制。企业为了提高其在债权债务清理上的质量,首先需要建立上下联动的动态应收账款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具体的账簿,对企业的所有债权债务进行统计,明确每一项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动、账龄等相关内容。并且,企业需要安排管理人员在每个月的月末编制本月完整的应收账款明细表,重点突出其中数量较大、账龄较长的债务,同时向上级提出采取相关的防止债务难收回的有效措施。(二)进行企业债权债务的职责分配。企业需要将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保证权力的明确划分。因此,企业需要对债权债务清理采取横向管理的措施。具体来说,企业进行债权债务的横向管理就是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有序划分企业的债权债务,按照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清理方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保障债权债务清理责任到人。具体来说,划分债权债务清理责任主要从按照交易事项和部门性质两个方向进行划分。其中,按照交易事项划分是将每一项债权债务对应的经济往来的部门作为本次债权债务清理的责任部门。其中,责任部门的行政负责人为本次债权债务清理的首要责任人,其他人员根据与该项经济往来事项的远近关系分为主要和次要项目责任人。按照这一责任分配原则来将债权债务清理责任划分给每一个责任人,从而保障问题解决的时效性。而按照部门性质划分职责的方法则是首先区分部门的性质,主要由招投标部门、物资装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组成,在实际的债权债务清理中,需要根据涉及到的部门责任来分配任务。(三)理清债权债务清理的流程。为了保障企业债权债务清理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应该保证债权债务清理的发生在企业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一般来说,企业的债权债务管理又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其中,事后管理指的便是企业的债权债务清理,即对期后的企业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清理目标选择对应的清理方式;事前管理和事中管理便是指通过登记和分析企业的债权债务的相关内容,来做好企业债权债务的清理基础奠基工作。(四)增加清理债权债务的灵活性。企业在清理债权债务时,不能一概采取强硬的清理措施,而是要灵活的运用各种处理办法,尽可能地降低债权债务清理的成本。对于资金状况不好的债务人,企业应该采用债权转换等方法进行债务的清偿,并且严格进行资产评估、转移等工作程序。而对于资信较差的债务人,企业应该采用合理的法律手段来进行维权。总之,企业要对债务人进行有效地区分,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来合理解决,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债权债务处理的效率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企业债权债务清理的注意内容

(一)进行企业债权和债务的定期对账。为了确保清理企业债权和债务的质量和效率,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债权债务定期对账制度,保障企业随时掌握自身的债权和债务信息,有效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合理规避企业运行出现的问题。(二)有效设置会计科目。企业还需要增加会计科目设置的有效性,建立相关高效、严格的管理制度。具体来说,由于企业的债权和债务科目设置通常按照单位名称确定,因此,在使用单位简称时,要遵守简洁、明确、不能重复的原则。同时,简称对应的单位需要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并且建立债权债务明细台账,对该单位的经营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内容做好登记,以便于之后的债权债务核对。当遇到单位名称变更的情况,企业应该及与该单位再次确认债权债务相关内容,并确保其名称在会计明细科目中进行了正确的更正。(三)处理与关联方的债权债务清理。由于不同关联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日常往来时,经常会出现一方记账,另一方未记账的情形,存在比较大的时间误差。因此,在清理企业的债权债务时,需要特别注意关联方的交易内容,尽可能地减少双方记录的时间误差,确保双方账目的一致。(四)增强清理企业债权债务的合理性。企业在清理其债权债务时,需要按照“激活僵化财源”的处理原则,增加债权债务管理的全面性。由于单位的债权债务都有明确的收付款期限,企业应该在既不影响单位债权收取的情况下,用单位的合法债权来偿付其相应的债务,以保持企业的信誉。(五)加强企业债权债务的内部控制。企业还需要加强其债权债务的内部控制。首先是要详细做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工作。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充分、广泛地收集客户信用状况的相关资料,并且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定性分析。其次,企业要制订科学的赊销方案。比如,可以按照具体情形采取有担保的赊销、附条件的销售等方案。此外,企业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赊销审批手续,明确各方的责任,并且制订好奖惩的办法。企业的债权债务使用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此,企业需要加快采用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来管理好企业的债权债务,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债权债务双清的分析与对策[J].杨会青.商场现代化.2017(29).

[2]债权债务清理风险控制及案例分析[J].关翠.财会通讯(理财版).2017(08).

债务清理范文篇7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债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工作进展缓慢,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一些地方债务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确;一些地方新债不断发生,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化解债务主动性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有效解决乡村债务的办法;一些地方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矛盾尖锐,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沉重的乡村债务影响了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并成为诱发农民负担反弹的严重隐患。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清理核实,锁定债务数额

清理核实乡村债务的原则和要求:一是摸清底数。要对20**年12月31日以前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包括以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等名义担保形成的债务,尤其是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进行全面核实,分类清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债权保全措施,严厉制止和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严格审核。地方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相关部门,结合清理和规范乡村财政财务,对乡村债务进行认真审核,逐项核实认定,锁定债务数额。三是明确责任。根据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明确债务偿还的责任,落实到单位或个人。四是分类处理。要区分乡镇债务和村级债务的不同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和办法,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要在认真清理核实的基础上,按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掌握债务变化情况和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严格执行政策,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39号)的各项规定,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部门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顶风违纪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曝光;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要求都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盲目攀比,不得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更不得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严防产生新的乡村债务。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乡村的承受能力和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得违背农民意愿,不得让乡村负债搞建设,更不能搞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化解乡村债务试点范围和顺序

已经具备较好工作基础的省(区、市),可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在全省(区、市)范围内进行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继续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化解乡村债务要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力措施,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农债务着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属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财政部要会同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积极探索并制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等公益事业债务的具体办法。

四、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增收节支偿还政府债务

各地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财力。要积极稳妥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财政支出可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落实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水平,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负债和其他应优先化解的乡村债务。省级财政要结合中央“三奖一补”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对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债务成效突出的县乡村给予奖励,支持基层推进化解乡村债务工作。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化解乡村债务的激励措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促进乡镇增收节支偿还债务。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县、乡政府采购制度和乡镇政府公共投资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

五、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收支行为

要建立村级资产台账,加强村级资产管理,严防村级资产流失。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坚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委托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完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村级民主理财制度落到实处。要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做好村级财务年度预决算,并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固定资产、资源性资产的处置、拍卖、发包等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要完善村民议事规则,规范村级行为。兴办村内公益事业,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的有关规定,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切实落实取消村级招待费有关规定,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防止出现村级债务前清后欠的问题。

六、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为化解乡村债务创造良好环境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成本。严格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不得超编进人,坚决清退临时人员,切实制止借债养人;积极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坚决杜绝“吃空饷”现象,减轻不合理的财政负担。要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乡镇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乡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扩大乡村债务清偿能力。在乡村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要做好乡镇撤并、村组合并工作中原乡村债务的清算、移交、处置等工作。

债务清理范文篇8

一、全面清理核实,锁定债务数额

清理核实乡村债务的原则和要求:一是摸清底数。要对20*年12月31日以前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包括以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等名义担保形成的债务,尤其是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进行全面核实,分类清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债权保全措施,严厉制止和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严格审核。地方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相关部门,结合清理和规范乡村财政财务,对乡村债务进行认真审核,逐项核实认定,锁定债务数额。三是明确责任。根据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明确债务偿还的责任,落实到单位或个人。四是分类处理。要区分乡镇债务和村级债务的不同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和办法,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要在认真清理核实的基础上,按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掌握债务变化情况和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严格执行政策,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识国办发〔20*〕39号)的各项规定,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部门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顶风违纪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曝光;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要求都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盲目攀比,不得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更不得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严防产生新的乡村债务。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乡村的承受能力和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得违背农民意愿,不得让乡村负债搞建设,更不能搞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化解乡村债务试点范围和顺序

已经具备较好工作基础的省(区、市),可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在全省(区、市)范围内进行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继续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化解乡村债务要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力措施,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农债务着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属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财政部要会同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积极探索并制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等公益事业债务的具体办法。

四、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增收节支偿还政府债务

各地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财力。要积极稳妥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财政支出可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落实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水平,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负债和其他应优先化解的乡村债务。省级财政要结合中央“三奖一补”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对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债务成效突出的县乡村给予奖励,支持基层推进化解乡村债务工作。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化解乡村债务的激励措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促进乡镇增收节支偿还债务。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县、乡政府采购制度和乡镇政府公共投资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

五、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收支行为

要建立村级资产台账,加强村级资产管理,严防村级资产流失。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坚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委托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完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村级民主理财制度落到实处。要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做好村级财务年度预决算,并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固定资产、资源性资产的处置、拍卖、发包等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要完善村民议事规则,规范村级行为。兴办村内公益事业,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的有关规定,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切实落实取消村级招待费有关规定,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防止出现村级债务前清后欠的问题。

六、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为化解乡村债务创造良好环境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成本。严格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不得超编进人,坚决清退临时人员,切实制止借债养人;积极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坚决杜绝“吃空饷”现象,减轻不合理的财政负担。要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乡镇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乡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扩大乡村债务清偿能力。在乡村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要做好乡镇撤并、村组合并工作中原乡村债务的清算、移交、处置等工作。

债务清理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市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制止发生新债务的有关精神,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化解乡村债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清查的对象和范围

清理核实截止年月31日,由乡镇财政所、农经站代管核算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各类债权债务。本次清理审计认定不含农业人口比例在50%以下的街道办事处,不含农业局管理的“小三场”(林场、原种场、养殖场)。

三、清查内容

以年村级债权债务清理锁定换据为基础,逐笔分类清理在乡镇财政所(农经站)代管核算账内的债权债务数据,全面反映村级债权债务总额、构成、用途情况。在清理自查的基础上审计认定债务产生的时间段,即年底之前形成的债权债务总额和至年期间新增和化解债务情况。同时延伸审计核实锁定到债权人。

由于暂未支付或结算形成的应付未付款项,财务处理不规范导致的账面挂应付款而实际已支付的款项,不属于债务性质,不在本次填列范围。

四、清查的方法步骤

㈠宣传动员阶段(3月12日至3月15日)。市政府召开村级债务自查清理审核认定动员会,安排部署全市清查审计工作。从市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5个村级债务自查清理审计认定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工作专班)。各工作专班到镇(办、区)后,也要集中召开一次由镇(办、区)主要领导、分管农村财务工作的领导、村级负责人、农经站长、财政所长和村级财会人员参加的村级债务自查清理审核认定动员会,在会上宣读自查清理审计认定村级债务工作方案,对相关人员讲明具体要求,并由镇(办、区)领导、村级负责人、农经站长、财会人员与工作专班签定承诺书。

㈡自查清理阶段(3月16日至3月22日)。各镇(办、区)在市农经局、财政局的指导下组织农村财会人员分别到各村组自查清理村级债权债务,逐笔填入统一规范的纸制表格,并将村级债务资料、表格分时段送到工作专班进行真实性核实确认。

㈢延伸调查取证阶段(3月23日至3月25日)。各工作专班针对核实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及时延伸到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进一步进行审计核实确认债务。

㈣公布结果听证阶段(3月26日至3月28日)。各工作专班人员分别到各村召开由村组干部、债权人、原村组负责人和村群众代表等参加的债务确认听证会。清理审计组将初步审核认定的本村债务向大家公布,听取意见,如有新的疑点问题及时调查核实。

㈤村级债务公示阶段(3月29日至4月3日)。各工作专班将经过以上程序审计核实的村级债务在本村醒目的地方公示,时间不少于5天,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审计组电话和农经局办公室电话一并公布),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㈥双方互认债务阶段(4月4日至4月6日)。各镇(办、区)农经站、财政所将已经过审计核实确认的村级债务,分村逐笔填入统一规范的纸制表格和电子表格并进行汇总,经各工作专班核实后,由清理审计组长、镇(办、区)村负责人、农经站长和财会人员分别签字确认。各镇(办、区)农经站、财政所要及时将汇总签字后的纸制表格和电子表格分别上报市农经局、审计局和农村财政管理局存档。

五、工作措施

㈠明确职责,加强协作。村级债务自查清理审计认定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实施,采取先自查后清理再审计核实认定的方式进行,实行“四个统一”,即:由市政府统一制定村级债务自查清理审计认定工作方案;统一组建自查清理审计认定工作专班,指导和核实认定债务;统一工作步骤和方法;统一表格汇总和上报时间。市财政局负责村级债务自查清理审计认定整体工作的牵头和后勤保障;市农经局负责村级债务自查清理阶段的指导和督办工作,村级债务汇总分类和《村级债务自查清理工作报告》的起草;市审计局负责村级债务的审计核实认定工作,并加强与省审计厅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将省审计组汇审信息向市政府汇报;市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等相关部门也要全力予以配合。

㈡扎实工作,化解矛盾。要从讲政治、讲全局的高度,积极稳妥搞好这次村级债务自查清理审计认定工作。各工作专班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实事求是地将村级债务如实填写上报,同时,注意处理好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重视防范风险,避免激化矛盾。

债务清理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这次理顺农村经济关系、清理村级债权债务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的通知》精神为指导,以“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为目标,以全面清理核实、锁定债务数额、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分级分类建立台账、规范债权债务管理、控制新债、化解旧债为总体要求,清退和归还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各种欠款,理顺好历年村级债权债务往来不清、关系不畅问题,彻底摸清村集体经济的家底,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清理的原则。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办事,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责任,严肃工作纪律,切实做到不漏报,不错报,不多报,严禁无根据地随意编造、扩大债务事项,严禁更改、变动债权债务账目,严禁弄虚作假,做到依法依纪办事。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领导负责制、清理核实人员责任限时制,认真细致、全面彻底清理核实村级债权债务,真正做到项目全面、类别清楚、数额准确、证据确凿、不搞变通、不留死角,将此项工作抓准、抓细、抓牢。

(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清理核实债权债务过程中,要秉公办事、严格把关,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凡涉及群众利益的债务都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得到群众认可。

(四)坚持账内账外相结合的原则。清理核实工作要切实做到以帐为主、清账不动账、清理不改账,对财务账目上登记的债权债务,都必须清理登记在台账上,不得对原始账目进行更改补记;对财务账目以外没有作挂账处理的债权债务,应注重证据,实事求是的建立台账。

三、方法步骤和具体安排

依法理顺农村经济关系,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阶段。采取镇领导干部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党员干部联户方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按照清理内容和标准,搞好清理整顿工作。在工作中要突出重点,对一类村以自查为主,二类村成立工作小组靠上清理,确保清理工作的效果。根据帐内帐外资料,将集体债权、债务落实到户、到人;排查历年来无故拖欠承包费、农业各税、“三提五统”及其他税费的农户及拖欠金额。

(二)依法处理阶段。对已形成的农村债权债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分类处理,掌握政策界限、对症下药,逐步消化解决,维护农民群众和债权人利益。

1、清收农户欠款,偿还村集体债务。对欠村集体承包费、镇统筹款、水电费、农业税费、以资代劳款等款项的农户要逐一下发催缴欠款通知书,规定上缴时间;对不在规定时间内缴齐所欠款项的户,经农户认可,换发新的会计凭证(即一律由农户逐个写欠款条),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还款协议;对一些有经济偿债能力,而又拒不交纳的户,可依法进行清收;对死账、呆账、悬账,要根据程序核销。另外,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

2、抓好债权债务置换,结对抵冲消债。对村集体与往来单位或个人形成的“三角债”,在做好工作、协商自愿的前提下,动员债权人、债务人自愿结对子,相互置换,办理手续,冲消集体负债额度。

3、依法削减高利贷,减息压债。对于高息借贷,通过清理一律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标准,不计复利,重新核定利息和债务。具体工作中,各村要按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停息还本,签订协议;工作有难度的,采取“挂息付本”的方式,将利息记入往来,逐年还本。对欠发的干部工资,一律不得计息。

4、盘活集体资产,变现还债。对现存的集体资产,在清理的基础上,重新估价,在经过严密的民主程序的前提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分别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方法,盘活存量资产,做到虽不能增值,也不能存放贬值。

(三)建章立制、检查验收阶段。在理顺农村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有关制度,重点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责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对给村集体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凡违反规定,擅自借款发生的债务,要按照谁借款谁负责还款的原则处理。村集体兴办生产经营项目、举办公益事业,必须坚持量入为出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经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清理整顿结束后,对各村清理整顿情况逐村进行检查验收。具体采取异地交叉验收的方法。检查结果纳入“三规范”活动的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兑现,保证清理债权债务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组织领导

这次理顺农村经济关系、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工作时间紧,情况复杂,工作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各村和镇直有关单位,要把思想统一到镇委、镇政府的决策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下大气力搞好这次清理整顿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一)成立村级债权债务理顺工作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镇成立以镇长赵洋为组长,副书记李军善及各包管区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经管中心、财政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等单位负责人及各管区主任为成员的村级债权债务理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班子由经管中心全体成员和全体包村干部组成。具体工作分五个组,由各包管区领导抓好本组工作的安排、调度、落实和验收。各村都要成立由支部书记(负责人)任组长,村主任、文书任副组长,财会人员及部分党员群众代表和村老干部参与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村的清理整顿工作,并根据方案的要求善始善终地搞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