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10:14:49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进行联系,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是学习英语的主力军,他们在毕业后就要运用英语进行工作或者在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使大学生们不但能够用语言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理解该国的文化和习俗,不至于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纠纷。这就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

1 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本文中所论及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我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很多人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他们的语法单词,学习说好这门语言的规律,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很难达到有效的交流这样一个学习语言的目的的。大学生在经过多年英语学习之后,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交流所需的量,但真正能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能只侧重笔试的成绩,而要以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为侧重点,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

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2.1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教师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主体,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传播所教授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本人应该具备这些知识,并且掌握传播这些知识的工具和方法。但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要教学方式,考试也是以记忆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要方式,即使是考试得高分的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也经常出现错误或不知如何表达,而其实很多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只是以教材为依据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然而,可以说,在当前全球化经济贸易日趋广泛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要求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尤其是对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了解,高校毕业生也是这些行业的骨干分子,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已经提上日程。

2.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引入跨文化教学,加强平时自我学习;(2)提高本土文化修养,理解多元文化现象;(3)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实践跨文化交流。

3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3.1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在学习英语时,重视音标、单词和语法的记忆,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语篇的理解。到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在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时,就会出现很多文化障碍,很多课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阻碍了成功的交际。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交际中注意礼貌礼仪就不会出现麻烦,但礼貌礼仪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果一味地用本国的常识和风俗去套用,就会出现套错的现象,出现交际障碍。在不同的场景下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说法,仅仅学会单词语法,而不会灵活运用,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的。所以,必须要树立起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在课堂上导入本土文化,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对应语都不是很熟悉,在与外国人的交际过程中只好使用音译法,从而产生误解。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是跨文化交际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都应该加大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

(2)搜索相关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电影和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以不同方法欣赏,边看边讨论或看完讨论或看完表演等,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相关用语,或同一场景下的各种不同的说法。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关设施。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育需要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改革以及教师培训的改革等。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选择上进行改革和试点,逐步推进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推广;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以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化的对比为资料的新型教材,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评估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能力教育,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增加教师培训、师资培养的计划,鼓励英语教师多参加培训,多进行海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会逐步得到重视,这同时也是职业及社会的需求,希望这种需求会逐渐转化为整个外语教学界的改革,并不断使之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6.

[2] 王海英.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61- 62.

[3] 吕吉瑛.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问题[J].Crazy English Teachers:27-30.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1]。具体讲,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指不同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避免因单一文化影响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2]。张红玲(2007.85)指出“如果说交际能力是指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超越了具体语言和文化群体,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多变、应对自如的能力”[3]。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不同角度考察,其具体内容也不同。我们仅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质角度考虑,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细化为以下内容。

1.认知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指对对方国家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了解。包括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语体文化知识、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时间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等。

2.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指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即便不能流利地说对方国家的语言,但至少应具备用通用语(英语)和对方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利用已掌握的对方国家语言文化、语体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指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对方文化、等,并在心理上很好地适应对方文化和交际模式,适应对方的社会文化生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在接受不同文化、信仰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社会环境和交际模式,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4.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指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技巧、和谐相处能力等。行为能力要求交际者克服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和突发问题,使跨文化交际不仅得体而且有效。

5.教学能力。

跨文化教学能力指能和对方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包括汉语和汉文化知识)。

上述五个指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认知能力是前提,应用能力是保障,移情能力是基础,行为能力是过程,教学能力是目标。对普通人而言,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要做到前四点就可以了,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而言,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到第五点才算合格,所以与其他专业的人才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否则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所以本文着力分析课堂教学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心理素质。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的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4]。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意识是第一位的,如果学生主观上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那么就会产生排斥、抵触心理,这样,再丰富的跨文化知识都难以很好地应用,所以健康、正确的跨文化观念、意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第一步。跨文化意识要经过学习、感知、认识、比较、分析、理解和接受的培养过程[2]。所以教师要遵循跨文化意识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在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宽容、开放的心态,树立客观的跨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移情能力,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以足够强大的内心包容力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此外,还需要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作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职业本身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工作时不得将种族歧视、民族偏见、、个人喜恶带到工作中。

2.深化课堂内容,培养应用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个相对年轻的专业,目前这个专业使用的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语言类、文学类课程教材和其他专业的没有区别,只泛泛地讲述学科知识,忽略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建设方面,没有专业针对性,所以要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材本身并未涉及这方面内容,所以教师必须深化课堂内容,在实现原有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层次,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如古代汉语课上学了“六书”理论,那么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可设置这样的提问:“请”字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用六书理论分析(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强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堂上有理论讲授环节,还要有实践环节,能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讲就更好了。还以“六书”知识为例,在问完“‘请’字为什么这样写”后,可再进一步提问:若你是对外汉语教师,在给外国人讲“请”字的写法时该怎么讲呢?让学生亲自上讲台实践。这样安排,学生的教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利用课后作业、第二课堂,培养交际能力。

作业其实就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在布置作业时,不妨与第二课堂、学校的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如双语教学、给外国人做汉语辅导,等等。作业布置尽量采用小团体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这种模式既能巩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执行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整体规划。受篇幅所限,本文只从课堂教学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课堂教学可以和社会调研、海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杰.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0(12):42-44.

[2]童惟.全球化视野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3-25.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5.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去感受世界的精彩。21世纪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培养跨国交际的人才也是国家教育的一大目标。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和国外的高校交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改变引发了教育界的热烈讨论。目前中国大学生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大部分都是应对国内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对于英语文化知识背景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基于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去对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的探讨,这是与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掌握密切相关的。

二、大学生英语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英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跨文化交际所指的就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环境下的主体通过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而进行的更好的交流。从其含义中就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不易性。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双方都能够懂得对方的语言的条件下,如果这一条件缺失了,那么就好比是鸡同鸭讲。双方只能玩起干瞪眼,面面相觑。此时英语作为一种中介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英语成为了从娃娃抓起的事情。实质上,语言和文化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交流的过程,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要想学好英语就应该从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开始,使自己能够切身体会到英语的魅力,也要掌握必要的口语技能,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情况中,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学在取得一定的成果的同时仍旧面临许多问题。

1、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经验不足

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言,背后其实更代表了国外的文化。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去学习国外的文化。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并没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无法生动形象地明显的表达出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点,也无法通过自己来传授国外文化气息,这对于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受教育效果又是大打折扣。而目前我国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师中大部分都是缺乏这样的经验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经验不足。

2、缺乏跨文化的价值观,忽视对文化的教育

上述中虽然有过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表述,可是在现实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中依然是严重失衡的。通常英语教师都过分注重语言的教学,不注重文化的辅助。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跟着教师学习语言技能,掌握单词翻译句子,听力课听听力,阅读课做阅读之类的。教师以完成自己的教学进度为主,学生以完成考试内容为主。当教师在帮助学生解答疑难点时,通常也就是告诉学生标准答案然后说靠语感以及习惯用法等理由,难以从文化角度上去深切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难点。这样只能让学生变得更加糊涂并对学习这门语言失去原有的兴趣。

3、跨文化理论不健全,教学过程中缺乏跨文化意识

相较于国外对国内的文化探索,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当缓慢。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如今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比较成熟和繁荣的跨文化交际学,而我国最早关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工作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并且直到现在也没有普遍应用的实际经验。尽管我国学术界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是切实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例子还是很少的。也就是说,由于我国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体系仍然不健全,使得我国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缺乏跨文化意识。换句话就是,之所以我国大学生英语教学还没有形成跨文化教育的意识是因为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实际脱节而造成的。

4、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训练

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训练就需要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探索。从事高校英语教育的工作者能够切实掌握跨文化的教学规律。必要的实践训练是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一项必要前提,不单单只是普通的做英语练习题还要注重对口语的联系。授课教师对于英语的实践训练展开的方式越多,收获到的教学成果可能更好。研究显示,英语教学的实践训练是与教学成果成正比的,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训练,积极去接触各种实践训练的手段,这对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英语教师们普遍缺乏这样的训练,这也就造成了大学生英语教学无法得到新的突破。

因此,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模式教育的探索,是有利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成果的提高,有利于教育改革,是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于培养我国外交方面的人才也是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会有自己的优劣,传统的教育根深蒂固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时代在发展,所有的事情都在变化。自然教育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何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就成了一门艺术,如何在新时代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成了选择好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本文是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自然是有着不可否认的优点,是适应与时展潮流的。

1、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

上述说明我们有讨论过,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过学习其语言文化背景而从根本上掌握英语,使得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和汉语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在实际应用中真正的学好英语就应该去对英语的背景文化有着根本的了解。在单纯的语言教育中一般难以找到可循的规律,但一旦加上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的规律也就伴随而来。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将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成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英语文化的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其次,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还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意思,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2、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劣势

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利于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与协调。一旦教师将教学内容放在外国语言文化背景的环境下,教师将有宣扬国外文化的嫌疑,学生不仅无法短时间内接纳还会对国外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说明了教师对于国外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后果将直接作用于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反应。目前从大部分从事高校英语教育的教师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来看,不深刻和肤浅是大有人在。站在文化传承方面来看,一旦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不能够得到协调,这是背离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初衷的。

然后就是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从小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转换的教育模式短时间内无法得到适应就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探索的不适应会造成课堂节奏与课堂内容的脱节,这也是于跨文化交际的初衷适得其反的。

3、对于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增强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师资力量。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师资力明显不足,为了更好的构建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要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其次对于教师的跨文化经验不足的情况,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加去海外留学的经验,最好是再去国外进修。体验一番另类的风土人情,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

建立健全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能力培养体系。教师在确认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应该添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教师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在实行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中,要合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协调好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冲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实践。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中掌握英语这一语言技能。要发挥英语学习的社会功能,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渗入至整个跨英语文化教学工作成果中。

积极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训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的接触,教学过程中的口语交流要将学生带入一个原始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感受英语学习的分为。注重学生在课下对于英语文化的探索,使学生具备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一个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习惯,保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四、结束语

中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日趋频繁,对跨国交流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如果能认识到目前自身英语能力的匮乏,进一步去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将会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同时这也就需要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重视时展的需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与时俱进的水平。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育为国家培养涉外交际的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其积极性。因此,我们也应该重视起跨文化交际从而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兴丽.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4,(6):121-122.

[2]朱晓丹.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183-184.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模拟联合国;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日趋重要,大学生是否具备这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较高层次的劳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劳务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研究如何加强这一能力的培养,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已成为英语学习培养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根据著名交际学家Gudycunst的理论,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必须同时具备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我国跨文化交际学者贾玉新对Gudycunst的理论作出概括与引申,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英语)为主要信息媒介,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为对象,以商业、贸易甚至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完成人际交流活动的能力。涉及国际贸易专业,还必须具有该专业中一定层次、领域内的专门知识或能力,并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

二、当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当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相当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1.信息沟通能力不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技能都比较薄弱;2.相互交往能力不高,对语言的社会功能与语言和情景的适应性感知模糊,对交往规则或语用规则基本不了解;3.不能灵活应用交际策略以避免交际中断;4.文化能力欠缺,既缺乏对他国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相当了解,又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以及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灵活性。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一些消极因素(如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外,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理念问题,过于强调工具性,忽视了人本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烈意识;2.外语教学问题,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灵活使用英语及其非语言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在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缺乏考虑商务英语人才应具有的国际人文修养与本民族历史文化修养,文化陶冶过弱,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不够深厚;3.缺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门课程;4.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涉外实践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利用“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践性教学可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实践性教学可分模拟性实践教学与田野式实践教学两类。模拟性实践教学指以虚构跨文化交际的场景来进行教学。“模拟联合国”活动就是实践性教学的较好的典范。具体的“模拟联合国”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可以围绕商务活动来设计,比如建立贸易关系,进行商务谈判等。为了凸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可以将“模拟联合国”跨文化交际活动设计成“任务包”。每个“任务包”都包括两个要素,即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交际对象涉及具体的文化类型、风俗习惯、文化禁忌、交际风格。为了使交际更有效,学生需要迅速调动自己平时学得的关于该文化的知识,调整好自己的交际行为与模式。如对该文化认识不足,比如对其最基本的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方面一无所知,就要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因特网进行了解,以避免出现文化休克。交际目的涉及交际手段,比如书面语与口语的选择,以及使用何种文体,需要使用哪些词汇与句型等。每个“任务包”中应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与目的设置若干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而学生通过各种手段逾越了那些“障碍”,就意味着通过模拟性的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成了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系到我国较高层次的劳动力的素质,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完满、人生价值的实现。在英语教学中能否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从教育教学能否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否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因此,英语教学必须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工具性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对教育的人本性予以足够的关怀,而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人文性与关怀人本性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戴炜华.言语行为和事件的跨文化语用研究[J].外国语,1998(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公共意识;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缺失;构建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就是基于此的学科,其教学多为案例教学,使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基本意识。虽有案例教学,但学生对现实案例并没形成理性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挖掘其深层思想意识。因此,本文引用当下热门案例,结合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公共意识”解析跨文化案例,并探讨教学中构建公共意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规避文化冲突的意识,最终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公共意识的定义

公共意识“指现代公民对社会公共领域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指孕育于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之中,以公共生活为立足点,以公共伦理为准绳,以公共利益为旨归,以公共参与和公共关怀为行为表征,以公民对公共领域认识和行为自觉性为基础而呈现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本文主要从案例涉及的社会公德意识、参与意识等方面着手,论述教学中公共意识的某些缺失和培养策略。

二、公共意识的缺失

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实证性论文只占很小的比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大力加强实证研究”。案例教学研究中,实证研究不可少。笔者针对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百名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虽调查范围较小,但也能以小见大。

题目一:如何看待“大陆幼童在香港大街的便溺事件”

不知道此事的占22%,与己无关的占7%,能理解接受的占62%,认为香港市民多事的占3%,反对此行为的占6%。就这6%的学生深入调查,其反对原因基本为感性范畴。只有一个学生谈到,随行父母有责任维护公共领域。

在此案例中,且不论香港早有相关法律,单就香港市民的参与意识,就凸显出其文化蕴含的公共意识。唯其如此,才会发生冲突。因学生常见在大街小巷、集会、公共交通工具上幼童随时随地便溺的行为,基本无人异议。如果幼童父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可以理解,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读这一事件时,则与公共意识的要求相差甚远。

题目二:如何看待中国大妈自发在卢浮宫前跳广场舞

学生对大妈的行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持中庸态度。而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缺乏,即是公共意识的缺失。他们并不觉得大妈把广场舞“搬”到法国公共领域卢浮宫前有何不妥。

问卷调查显示,基本没人从公共意识这一角度对当下文化冲突案例进行分析。由此推知,当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反应和措施,那么文化误解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与其专业要求不相符合。

三、公共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公共意识有些缺失,教学中就有培养的必要性。那么首先需了解其缺失的原因。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我们传统文化在公共意识的阐述方面不够突显。传统文化不缺公共意识,但是此公共意识的内涵明显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意识。因此,如何把传统的概念与时俱进,能够结合当下实际,对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就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案例教学刚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能够重新梳理整合完善此文化的核心内涵。另外,缺乏实践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现实中实践常流于形式,或比较匮乏。当问及“你认为目前公共意识实践教育状况如何”时,80%的人认为没效果,另外20%的人认为媒体进行曝光后有效果。现在媒体加强了宣传或批判,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就笔者观察,生活中公共意识的宣传和实践行动并不多。再者,在案例教学中,多固守从学习方法上探讨案例学习本身,很难跳出来深思不同案例背后蕴含的文化核心理念。因此本就缺乏公共意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又缺少实践活动,在分析案例时,很难首先意识到其文化思想核心。

要在整个文化范畴内构建公共意识,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探讨。单就一门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有意图地构建公共意识,值得尝试。本文试图提出思路,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实践,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

学生对公共意识来源的理解也不同:认为来源于学校的占45%,来源于媒体的占32%,来源于家庭的占16%,来源于公共环境的占4%,来源于朋友的占3%。根据学生的回答,列举如下措施:

1.精选案例

跨文化交际教学是课堂教学,无法亲身践行,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文化差异、时代特色、学生兴趣等,遵从“新颖性与真实性、生动性与针对性”原则。每次长假期间,媒体任务之一就是曝光缺乏公共意识的后果。那么可以利用这些有效资源,甚至可以借鉴公益广告,如央视最近的做“文明人”广告,引导学生探讨。最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中亲身所遇案例,可提前搜集,集结成册,供探讨学习。

2.结合德育课程,加强实践

“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学校德育课程一直都有,但为什么在经历长期的公德教育后,大学生公共意识还如此匮乏?这说明德育出现了弊端。要结合德育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光靠任课教师的力量很难做到,需要教育团队支持和协作。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可以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如,课后问卷调查、公共意识宣传、志愿者活动等。

3.家校联合

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被过于宠溺,缺乏公共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离校后若缺乏实践和鼓励,学校德育大打折扣。况且,家庭本身也可能缺乏公共意识。“可以让子女反向引导家长……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把家长角色置换进案例,学生根据家长实际设计案例,并提出解决办法。于是,教育就不再遥远,并且家、校共赢。

4.教育者自身应加强公共意识的学习和修养

只有教师具有更高的公共意识修养,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否则,其教育就只是空头文章,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效果适得其反。

总之,公共意识是跨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如何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加强公共意识,更好地预防文化矛盾冲突,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走出去展现我们文化的魅力,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他者文化核心,比如公共意识,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走出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观照[J].理论与改革,2012(3):107.

[3]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26.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9):323.

[5]张晓青.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11):104.

[6]王万明,王瑜卿.高校德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J]. 中国高等教育,2004(7):34.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李睿(1975- ),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旅游英语教学。(辽宁 锦州 121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37-02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旅游业迅猛发展,使得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聚在一起。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为外国游客服务过程中,除了要有流利的外语能力外,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其沟通交流势必会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外国游客满意度,从而增加旅游外汇收入,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因此,培养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中,符合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与交往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针对文化冲突而提出来的,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外游客在交流中往往出现障碍和困难。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旅游从业人员对外国游客服务的基本能力,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形象的核心。

近年来,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广度和力度在不断增强,与其他学科比如社会学、美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潘亚玲经过调查发现,外语教学实践与职业实践的结合是一个薄弱环节,跨文化教学实践已不能适应越来越高的人才职业实践要求。通过查阅,发现将跨文化交际理论引入行业外语教学的研究微乎其微。王立非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出发,提出了包括商务策略、跨文化策略、交际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内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理论构架。该能力框架从全新视角阐释了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能力结构、将商务策略列入了能力框架。安晓宇以河南省涉外导游和外国游客为调查对象,调查了河南省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失误以及外国游客对导游的满意度,发现作为中坚力量的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诸如语言能力不过硬、文化认知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研究为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引入行业外语教学中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作用,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外语跨文化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本文通过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进一步拓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渠道,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外语教学的跨文化进程。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

1.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高校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渠道。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的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教学中,普遍缺乏可行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缺乏完备的教学培养方案,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外语交流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多年来,大学外语教学一直侧重于语法、词汇的讲解和语意的分析,旅游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而这恰恰与旅游服务部门对实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由于对跨文化教育重视的不足,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没有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缺乏适合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材和教学材料。很多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向学生传授跨文化知识,这种缺乏指导、不成体系的跨文化教育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需要。

2.师资水平与观念。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我国。而跨文化交际研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只是近十年的事情,国内教师对此的研究和实践很少,国内评判英语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仍然是语言功底,因此我国外语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跨文化知识体系,其自身的跨文化知识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现实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拓展跨文化知识,发展跨文化技能,使其不仅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拥有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跨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从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3.传统文化缺失。由于对自身传统文化学习的忽视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这种缺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认识和学习,从而影响到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之一并不是来自对目的与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与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差异的不了解。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外国语言文化的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对外服务交流过程中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1.重视跨文化教学。学校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而外语教学则是跨文化教育最有效、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学校应该通过确定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教学大纲,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应系统合理地编排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是实现跨文化目标的先导因素和基础环节。由于教师本身对于跨文化教育认识的局限性,很多教师误将课堂上对文化知识的讲授等同于跨文化教育。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具有深厚中西文化内涵的师资队伍,使跨文化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师资培养可以通过在职培训、顶岗实习和出国培训三种方式来完成。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服务部门,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沟通交往的机会较多,所以除了在职培训和出国培训方式外,可以让教师到酒店等部门顶岗实习,此举为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3.汲取中西文化内涵。外国语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中西文化比较同时进行才能深层次理解和学习跨文化内涵。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容易造成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模糊认识,所以学习和了解外国语言文化的前提是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应当深入接触学习更多的西方文化。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西方影视作品,参加英语角,收听收看有关报道西方国家的节目和阅读关于西方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来了解更多关于西方国家的知识。另外,需要关注和熟悉中西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引入文化测试。测试和评价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的发动机。将文化测试引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重视程度,是合理评价跨文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途径。张红玲将文化测试内容分为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和交际技能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文化知识测试可以采用填空、选择和判断等客观题形式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情感态度测试可采用社会距离等级法、语义级差法和跨文化发展模式等方法;交际技能采用笔试或直接观察学习者真实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测试必须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旅游服务部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测试的评价体系,使其发挥其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的发动机作用。

四、结语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使其满足于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范敏.“高师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2).

[2]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08(4).

[3]安晓宇.旅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以河南省涉外导游为例[J].中国商贸,2012(8).

[4]李娅林.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分析[J].考试周刊,2009(33).

[5]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外国语文,2010(4).

[6]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 2012(2).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99-02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落地实施,需要大量掌握外语,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能熟练运用贸易、金融规则或掌握国际通用技术规范的高技能人才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必须自觉调整为培养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应对教育国际竞争的需要。

本质意义上的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基本知识技能、专业性知识技能,还特别需要具备能与国际化相匹配的能力和素养,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综合起来就是国际意识、综合能力素质,能尊重并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化差异,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在国际交流中能充分表达与沟通思想,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际性竞争。

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应该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教育的文化内涵,忽略了与国际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文化是人类长期活动创造的产物,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言使用者与非本族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用宽容的态度,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及文化背景,使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从事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相关研究表明,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获得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要求高职学生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交流,也要求高职院校依据本校国际化发展的状况,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现状及需求

高职教育国际化目前常见的形式包括国内国际化和国外国际化,国内国际化是在国家或地区境内提供国际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交流资源,使学生进行国际性高端技能学习或促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国际知识、增强国际经验、开阔国际视野的过程。国外国际化是指充分利用他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交流资源,让学生和教师走出国门学习,获得国际化的知识与技能、创业就业经验并不断开阔国际化学术文化视野的过程。

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点和表现形态有差异,但无论国内国际化还是国外国际化,都需要国际化知识储备、国际化视野、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以国内国际化发展为例,随着“走出去、引进来”教育国际化策略实施,外籍教师、外籍学生、中国教师、中国学生在一个校园、一个课堂上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景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到各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出现过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矛盾。因为教育国际化必然带来人员的流动,但这些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有差异,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差别很大,中外师生之间都有可能会遇到文化差异造成的困惑或困扰。尤其是尚未形成独立世界观的高职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如何进行跨文化的有效沟通,真正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使之从院校国际化发展中获益,这是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所有相关者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此问题。关于教育国际化,加拿大比较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著名学者简・奈特(June Knight)在著作《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中曾这样描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跨文化维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的过程。这个描述中国际/跨文化维度主要指国际、跨文化、全球的观念。分析这段描述,不难发现简・奈特认为教育国际化中跨文化是核心问题,而跨文化的实现是以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依托的。我们认为,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这些路径得到启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

国内国际化和国外国际化在当今高职院校国际化进程中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但从实际状况看,职业教育的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难以获得走出国门直接接受异文化的机会,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更多还是表现为国内国际化。

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在学院管理中,应注意创设具有文化包容性的管理文化,从管理层面开始能认识并尊重不同的文化,掌握高职院校中国际化人员的基本状况,对各层次国际人员带来的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和解读,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改变那些已不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建立适应形势需要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注意对教师、学生进行跨文化培训,使教师学生充分认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等,能运用各种技巧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能从学院国际化进程中获益。

在引进留学生到校学习的同时,注意中国文化的导入和推广,通过设计各类活动,引导不同文化的人士在尊重各自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接近中国文化,进而理解中国文化,使这些学生能融入中国文化。

(二)教学活动是关键环节

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许多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起点应该包括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念。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不可能自然习得,而是必须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时要建立起帮助学生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理念,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等环节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1.考虑通过购买版权的形式,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际通行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则;可以考虑借鉴国外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国际职业环境;注意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课程,甚至全外语课程,同时关注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2.注意增加包含国际性内容的课程,如在选修课模块增加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等课程,或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增加中外文化的比对、著名国外企业文化介绍等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国际观念、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其国际视野。

3.注意增加语言培训内容,重视外语教学、双语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积极意义。在“一带一路”政策指引下,中国企业、中国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高职院校也应根据合作区域及本院特色适时增设东南亚国家语言文化学习的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东南亚各国的政治文化,增加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4.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让教师充分认识多元文化、切实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师本人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认识其价值,才会有动力主动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文化输入从来都是双刃剑,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元文化理解中的中介作用,教师发挥好中介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教育现有发展条件下,不可能让所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跨文化的熏陶,因此,对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跨文化教育培养,使他们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成长的学生课堂行为的差异,尽可能在课堂上营造不同文化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平等交流的氛围。

5.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关注课程内容的同时,注意尊重中外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主动寻找学习内容中的文化信息,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就多元文化有关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能从各自角度理解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之不会把各自社会的行为准则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不恰当地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

同时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加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增强中国学生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文化自信,尤其对中国学生而言,只有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具备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才有可能正确认识他国文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依托

从文化学理论看,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注意在使用宣传标语、横幅、海报、展板等可视的物质文化时,尽量采用双语甚至多语,采用多元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士均可解读的文字符号;使用的视觉符号,例如色彩、造型也应更多符合国际惯例的表达;使用称呼、地址、日期等表述时,要符合国际通用的规则,营造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氛围。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课程教学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但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样也反映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在课堂之外,要关注跨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通过社团、联盟等形式打造中外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交流平台,使之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激发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校园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例如高职院校与国际人士接触较多的管理者可以参与跨文化课程的培训,可以组织跨文化的联谊活动,诸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体育活动等,使校园文化更丰富多彩,使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异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焱.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11(10)

[2]潘小明.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与动因[J].职教论坛,2013(33)

[3](加)简・奈特(June Knight).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教学

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逐渐加强,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这也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自2007年5月以来,全国近百所大学获批为该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成为第三批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单位,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硕士专业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下面本文将以北京理工大学的MTCSOL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2年,国家汉办在旧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师认证的有关标准和中国汉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简称《新标准》。《新标准》要求汉语教师要“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国基本国情,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具有跨文化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每个次标准做出了详细解释。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其要求汉语教师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跨文化能力方面,要求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并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1]针对以上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大纲及课程设置。除了让学生习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二、跨文化敏感度的探究

Chen和Starosta在1997年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种人们能够积极乐观地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以便激发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使恰当有效的行为的能力。它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得以解释:自尊、自我监督、思想开放、移情、交际参与度和理性判断。在交际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自信,不仅能在交际中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感,更有利于处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压力和挫败感。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测量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陈国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TheinterculturalSensitivityScale)在学术界使用较为广泛。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含有二十四项问题,能够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个要素: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以及交际专注度。[2]度量表的选项分为五个程度,每一程度对应相应的分数。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答题,最后统计分数以判断其跨文化敏感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因此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北京理工大学会在该专业每届硕士生上课的第一天和课程结束的前一天进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目前,学校已接收两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两届学生调查后发现,学期初的调查结果与学期末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学期初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分值最高,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分值较低,而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最低。这说明学生在学期伊始时已经有了较强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在过往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同时在交际中能专注于互动,但在交际中缺乏自信且缺乏交际愉悦感,即只是完成了跨文化交际,并没有享受其中。针对这一特点,北京理工大学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调整,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增加了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时间。学期末的调查显示,交际信心一项的数值上升最多,交际愉悦感其次。这说明,在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一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所提高,这能使学生尽可能靠近国际汉语教师的标准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多元识读教学模型

(一)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拥有能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而有效沟通的能力。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有更深层的含义。国际汉语教师需要有能力成功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需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批评地识读对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避免“非你即我”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即通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来实现。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已呈现多模态化,因此我们交际和认知的方式也是多模态、多元的,仅仅掌握传统的识读能力已不能完成多元国际环境下的交际。新伦敦小组(NewLondonGroup)在1996年发表了《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3],认为随着传播媒介带来的交际方式的不断变化,需要通过交互运用不同的交流模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获得意义。[4]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建构多元识读教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提高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效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是指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设计”,包括意义的主动设计和社会未来的积极设计,具体地说是可利用资源的设计、设计过程及重新设计。[5]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及改造时操练。[6]北京理工大学依据这四个要素构建了以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实际操作中,明确指导是指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讲授;情景操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视频、PPT等资源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转换;批判性框定是指学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文化语境中体会的不同文化含义,深层剖析世界各文化并再输出,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改造时操练是指学生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北京理工大学按照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安排了跨文化交际课程,见表1.所有的教学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1至8周的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授为主,授课内容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9-14周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消化理解,从跨文化角度展示世界不同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在课外,安排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体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过程。15至16周仍然以学生为主,学生自行选取汉语教学知识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并演示。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意识 培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及全文往往只求表层意思,而不能理解深层含义。究其原因,学生自身语言知识有限,而且缺乏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受中国文化教育的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风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对全文的理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它成份的媒介。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加强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外语,提高社交能力。

(三)有利于文化交流学生通过所学的语言材料了解民族文化,一方面可以受到国外文化的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才能在跨文化交往中求同存异,保持自我,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大学英语教师缺乏跨文化意识培养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跨文化的视野,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讲授语言知识。近年来,随着交际法教学的普及和对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讨论的增加,广大英语教师开始关注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讨论、研究和教学的主要焦点仅仅集中在目的语的文化导入上。教师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无法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1]。

(二)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以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用英语进行交际。虽然有些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普遍较弱,如对交际方略、规则和礼貌等知识知之甚少。如果不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不理解,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误解对方以致交际失败。

三、对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跨文化素材

大学英语教材不仅仅是传输英语知识,还是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所以大学英语教材首先要从社会需要和培养跨文化教育人才的目的出发,协调好社会、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英语教材要体现两种文化相异的材料,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课文内容应该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教材内容能与本国文化对比,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寻找两种价值观解释的热情。根据跨文化教育的需要,教材中应当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及可以学习借鉴之处,要能帮助学生去寻找、获得和理解目的语国家的知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一种理念,不同文化各有其特点,可以互补,贵在善于吸收和扬弃。英语教师要积累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理解的技巧,使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得到内化和深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英文和中文文化修养,正确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2]。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锻炼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从而透视各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及其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激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外语,并且应用自如。

参考文献

[1]张 蓉.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

8,(2).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我国,对跨文化交际开展广泛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大纲都对教师应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学生应掌握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1。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而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2“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3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它涉及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应不仅培养人才的英语素质而且培养其文化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使用英语这门工具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当前国家需要的是真正能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跨文化交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达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实现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确切地说,是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的一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迅速地走向世界,中国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参与解决更多的国际事务。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来解决。反思我国的英语教学,由于长时期受到传统教学法和应试教学的影响,结果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学“哑巴英语”等现象论文的格式。因此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教育、开展文化教学,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第一,大学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能够正确理解文化差异,尊重不同文化,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比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注重文化差异的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教词汇,决不能把英汉语作简单地一一对应,一定要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两种文化的比较,aluckydog不能译成“幸运狗”,在汉语中,“狗”是贬义词,而在英语中dog是个褒义词,应译为“幸运儿”。因此,注重词汇文化的内涵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不会造成交流障碍。各国的风土人情都各不相同,在介绍这些差异后,就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利用第二课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时间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机会。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组织观看英语原版电影,还可以举办英语戏剧表演活动,。同时,还可以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协会,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留学归国人员或外籍人士来介绍一些英美文化的知识。总之,让学生在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减少跨文化交际时的困难。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相应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育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P3

[3]Kramsch. Claire, Context and Culture in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P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