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1: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制剂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

篇1

摘要:中药若要进入国际市场,其现代化势在必行。其中制剂工艺与生产技木的现代化是相当关键的坏节。近年一些中药制剂新技木以及一些新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木利用超临界流体扩散系数高,流动及传递性能好、溶解能力强的特点,通过调节压力、温度以及加入适宜夹带剂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等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另外,超临界流体的快速膨胀过程,超临界反萃取过程等也可应用于中药生产领域。

中药生产技术与工艺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使中药生产枝术及工艺工程化有了迅速的发展,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数量的中药仍未能改交“粗、大、黑”的面貌,严重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开发研究适合中药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已经成为广大中药工作者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SCF)是温度与压力均在其临界点之上的流体,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有与液体相接近的密度,与气体相接近的粘度及高的扩散系数,故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及好的流动、传递性能,可代替传统的有毒、易燃、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最常用的SCF-CO2由于具有临界条件温和(Tc=31.3℃.Pc=7.48×106Pa)、对大部分物质显化学惰性、无色无味无毒、无溶解污染、易制成高纯度气体、不易燃等优点,已被广泛庆用于SFE、超临界溶液的快速膨胀过程(RESS)、超临界反萃取过程(SAS)和超临界高分子合成中。

二、中药澄清技术

我国中药制药工业对中药提取液的澄清,经典的方法是醇沉法。但已有不少报道认为将乙醇作为澄清剂有诸多不合理性,如把不溶于醇的无机物成份作为杂质除去是不妥的,许多现代研究具有生物活性与免疫作用的蛋白质、多粮也级易被醇沉淀。另外,醇沉工艺时间长、成本高、损耗乙醇量一般在30%以上,成品中残存的乙醇也可能对药效有所影晌。近年来,一些新材料、新技木开始应用于中药药液的澄清,不仅可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也能保证制剂稳定性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1.澄清剂的使用

(1)101果汁澄清剂成份为食用级原料,是水溶性的胶状物质,安全无毒,不引入杂质并可随沉淀后的不溶性杂质一同除去,通常配5%的水溶液使用。有研究证明,101澄清剂应用于黄芪,茯苓提取液的澄清,能保持药液中氨基酸与总有机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2)甲壳素甲壳素是一种含氨基多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带正电荷,可沉降药液中带负电荷的悬浮物。有人将其用于生脉饮的澄清,效果优于醇沉工艺。用于白芍水提液的澄清,不影响芍药甙的含量。有人将壳聚糖(脱乙酰基甲壳素)用于黄芪口服液的澄清,既能除去杂质又不影响黄芪甲甙及多糖的含量。

(3)ZTC天然澄清剂可除去鞣质、蛋白质、胶体等不稳定成份,并且不影响中药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生物碱、苷类、氨基酸、多肽、多糖等。有人将其用于荆防品服液的澄清,效果满意。应用于八珍口服液的澄清,药液中芍药甙、氨基酸、多糖、总固体的含量高于水醇法所得药液,药理实验也证明该法所制得药液,其作用优于八珍丸。

(4)明胶、鞣酸、蛋清及其他明胶、鞣酸、蛋清主要作用是除去鞣质,还有酶、焦糖等除去杂质成分的。

目前有高速离心与超滤两种较先进的分离技术。其中超滤技术是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滤膜作为分离介质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具有破坏有效成分的可能性小、能量消耗少、工艺流程短等优点。许多文献都证实采用超滤法澄清中药注射液,主成分损失率低,除鞣质、蛋白质、淀粉效率高,澄明度及制剂稳定性好。用于口服液的澄清,也能较好的保留有效成分,且澄清度、稳定性及除菌效果均比水醇法好。用于中药浸膏制剂(片剂、胶囊剂、浓缩丸等)能有效地除去大分子杂质、胶体、细菌,较多地保留有效成分,而且能够克服中药浸膏制剂崩解时间长、服用剂量大等缺点。

三、中药分离工艺

1.大规模制备色谱的应用色谱方法的起源、发展与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色谱方法由分析型逐渐发展到制备型,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中药属于天然化学品范畴,成分多而结构复杂,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很困难,色谱分离技术无疑是这类物质精细分离的有效手段。目前,亟待研究与开发的制备色谱大概有以下几种:

(1)大规模高压液相色谱(HPLC)大规模的制备型色谱同一般制备色谱不同,需采用专门的设备,如可以提供高流速洗脱液的输液泵及可承受高压的色谱柱,色谱分离条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由优化的分析型直接转化为大规模制备型。有报道用大规模HPLC从伞形科植物红柴胡中分得三种皂甙成分Saikosaoninsa,c.和d.,从紫杉的针叶分得7-epi-cephalomannine。

(2)超临界流体色谱(SFC)FC具有比HPLC分离速度更恰似,比HPLC更易除去分离产物中溶剂,与SFE配合使用,提取、浓缩、分离可一次性完成,以及可适用于不挥发及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常可替代气相色谱(GC)和HPLC,有报道综述了SFC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报道。(3)逆流色谱(CCC)CCC是一种不用固态吸附剂的全液态色谱方法,采用一个液态的固定相和一个与固定相互不混淆的液态流动相,对样品进行分配分离。其中,离心分配色谱(CPC)由于其高的回收率、分辨率以及能突现梯度操作、分离大量样品、实现反相操作等优势,而广泛地应用于黄酮炎、口山酮类、蒽类、生物碱、三萜类、木脂类、皂苷类化合物等的分离。(4)分子排阻色谱(SEC)SEC又叫做凝胶过滤色谱(GFC),在多孔亲水性担体上,样品经过立体排阻过程按分子大小递减的顺序被依次选择性地分开。SEC具有根高的样品回收率,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核酸、核苷酸等物质的分离与制备。(5)离子交换色谱优点是方法比较成熟,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肽、核酸、糖类等成分的分离。有报道用离子交换色谱和SEC法,从车前叶中分得具有补体活化作用的多糖。离子交换色谱较适合与反相色谱配合使用,作为最初的分离手段。(6)反相色谱(RPC)RPC是利用组分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进行分离的,RPC分辨率高于离子交换色谱与疏水作用色增(HIC),是进行制备型或生产型肽类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木,也可以进行分离提纯。大孔吸附村脂的血用大孔吸附树脂于70年代未开始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是提取分离水溶性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助于制剂工艺的改进。如用于三七、人参中总皂苷的分离,提取率高,并能除去糖类等水溶性杂质及大部分脂溶性杂质,也可用于绞股蓝皂苷的分离提取、白芍总苷的分离等。

篇2

论文关键词:中药,口腔,幽门螺杆菌

 

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从牙菌斑、唾液、牙周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Hel icobacter pylori,HP),说明人类口腔环境也是HP寄居的部位。中药具有较强的抑菌或杀灭HP作用,以清热解毒类为多,被称为植物性抗生素。本资料将黄芩、蒲公英、大黄、薄荷、槟榔、甘草配伍制成的中药漱口剂应用于口腔HP阳性患者,通过快速尿素酶技术检测HP,观察用药前后口腔HP感染情况,评价中药漱口剂抑制口腔HP的临床疗效,为清除口腔HP感染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口腔门诊按医嘱正确使用漱口剂治疗的230例口腔唾液Hp阳性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中男65例,女50例,年龄11~68岁,平均(38.7±15.0)岁。对照组中男68例,女47例,年龄10~66岁,平均平均(39.6±15.2)岁。排除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1个月内使用抗生素或胃药、6个月内接受牙周治疗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的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中药漱口剂煎制 黄芩9g、蒲公英30g、大黄12 g、槟榔12g、甘草10g,加水过药面2~3cm浸泡2小时,入锅文火煎制lh,放入薄荷10g文火煎10min药学论文,共两次,用100目筛过滤,调配滤液至适宜浓度,并加入适量0.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防腐剂。滤菌器过滤、杀菌、分装, 4℃冰箱储存、备多次取用。

1.2.2漱口剂的使用 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药漱口剂含漱,每日晨起、中午饭后、睡前各一次共三次,每次15ml,含漱时间3min,并用舌在齿、颊、腭各面搅动,鼓漱后吐出,漱口后30min内不进食,连用7天。7天内戒烟、酒及辛辣刺激性物,每日应早、晚用软毛刷各刷牙1次,不同时使用含抗菌剂的药物牙膏、抗生素药物。对照组: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含漱,使用含漱剂方法同观察组。

1.3检测方法 在患者口腔内牙菌斑、口腔粘膜和舌背粘膜取样,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1]。

1.4、疗效判定 口腔HP抑杀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为HP转阴,有效为快速尿素酶检测时间明显缩短,无效为治疗前后无变化。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HP疗效比较 230例HP阳性患者中,观察组总有效率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2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1,P<O.01)。

表1 两组患者HP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对照组

115

115

27

73

27

15

88

篇3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中药制剂专论;教学改革;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自此,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专业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研究为主,注重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侧重于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河南中医药大学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药学、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我校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涵盖:制剂与新药研究、中药检验与分析、医院调剂与制剂、药事管理等研究方向,以培养具有较强中药学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中药学专业实际掌握科研基本方法,为培养目标。

中药学专业学位-制剂与新药研究方向注重学生中药生产、产品研发能力的培养,中药制剂专论是研究生的重要课程。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中药药剂学作为中医与中药的桥梁,在中药制药工业、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药制剂现代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大力开展中药制剂学理论与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工作,提高中药制药的理论学术水平,深入研究药物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为新剂型与新制剂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保持中药的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的传统优势,努力在复方配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提取纯化、制备工艺等相关研究,逐步实现中药药剂的剂型现代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产业化,从整体上提高中药制药水平,加快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药制剂专论主要包括:中药药剂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索,中药制剂前处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剂型在中药药剂中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制剂口服给药合理性研究与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鉴于授课对象为研究生,为深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我们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侧重前沿性、实践性、应用型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1以问题为中心

开展讨论教学制剂与新药研究方向的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方向多为中药生产、产品研发,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中医药背景,基础知识扎实,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在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教学”,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学以致用。如:在制剂新技术一章授课时,我们以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为例引出章节,以“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为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囊化技术、脂质体技术、微乳化技术等制剂技术,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阐述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成果、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向,做到学会、学深、学透,并能够学以致用。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为切入点,以质量可控为例,阐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工作范畴即原辅料、饮片前处理、工艺、包装、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质量可控性评价对象为药学研究资料中有关质量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稳定性研究资料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质量均一稳定、控制已知的安全风险。并以清开灵注射剂的研制历程、临床应用为例启发学生对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身临其境

进入车间实地教学制剂技术、辅料、生产设备是药剂生产的三大支柱,其中制药设备的发展进步对制剂生产保驾护航,并对制剂技术的推广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多为理学学士,工科知识薄弱,对于生产设备构造、使用,生产车间布局等方面知识欠缺,为此我们利用我校制药模拟GMP车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对车间设计,设备的构造、使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课题研究,未来工作奠定基础。如我们选择感冒清热颗粒处方,充分利用我校制药模拟GMP车间具有较为全面的口服固体设备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提取、浓缩、制粒、干燥等环节,对超临界萃取、多功能提取、微波干燥等设备有更加深入了解,认识到设备改造更新换代的重要性。并分别选用摇摆制粒机、挤出制粒机、快速搅拌制粒机、流化床制粒机、干法制粒机等设备,采用不同方法制备感冒清热颗粒,并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质量检查,使学生对各种制粒方法的特点、设备构造、适用范围、局限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深入医院和制药企业见习

根据课程特点,安排学生在医院药学部、中药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进行见习。通过见习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巩固深化、运用知识的目的。优良的药品是生产出来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推行药品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将“影响质量的危险应减至最低限度;把人为的误差降低到最小限度”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对药品质量具有可追溯性的科学管理方法。生产企业通过:生产和管理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生产工艺、检验、售后服务等硬件、软件多方面的控制达到GMP认证要求,开展生产,产品符合国家标准。通过在企业见习,学生学习了从原料药购进到产品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实施,对GMP实施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对生产中“写你所做的事,做你所写的事,记你所做的事,分析所记的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意识到工艺条件发生偏移是潜在质量事故的发生信号,及早发现、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方可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见习前要求学生对所去医院、企业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优势及特色。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月月舒牌痛经宝颗粒等系列中成药,是全国最大的浓缩丸生产基地。到该企业见习,学生提前学习企业的产品种类,特色品种,特别是六味地黄浓缩丸的生产过程,关注饮片炮制、提取、成型等工序,特别是干燥、灭菌环节,感受微波灭菌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由药房、制剂室、制剂实验室等组成,制剂室拥有国内较先进多能提取、外循环浓缩器、喷雾干燥器、有机无机膜超滤器、纳滤器、高速离心分离机、二级反渗透制水等设备,按照GMP要求改造的制剂车间有颗粒剂、水丸、蜜丸、胶囊等近10个生产线。通过见习学生对调剂(饮片、中成药)、煎药室、特别是具有医院特色的相关科室医疗机构制剂的申报、生产、质量检验等环节有直观的认识。

4借助产学研合作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建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依托合作项目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工作,将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依托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银花深加工产品金姜颗粒、银花含片的研究”,培养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家保健食品注册政策、生产、销售状况充分了解,强化学生对保健食品剂型选择、制备工艺优选、质量标准起草、中试生产、申报材料撰写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5改革考核方式

在教学活动结束时,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布置设计型作业,开展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同学之间的讨论,给出解决方法和实现手段,课程以论文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6结语

通过教学反馈,研究生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表示赞成,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学到了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增加了学习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今后将进一步推广双师制,将从事药品生产、研发的导师做专题讲座。在合作单位中遴选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的导师,不定期到校给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特别是在开题、答辩环节,聘请其作为外审专家,对研究课题提意见、润色、把关,提升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并使学社在未来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实现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吕东勇,邝卫红,王宏,等.发展中的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78-80.

[2]朱志军,白娟.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9):16-17.

[3]徐莲英,陶建生,冯怡,等.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J].中成药,2000,22(1):6-18.

[4]白东亭.深刻领会GMP的实质是实施GMP的前提[J].中国药事,2003,17(2):128-130.

篇4

江西中医药大学按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本校“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完善中心硬件平台、加快软件建设、改进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适应于中药学类专门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努力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实验设施完善、实验装备精良、实验教材先进、教学体系多维、教学队伍合理的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真正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示范基地。

2多维立体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以基础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班和实训实践平台为依托,构建多维立体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凸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与中药产业的结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促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中药产业实践的良性互动,使培养的学生中药学实践能力更强,更加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心实验室除了本科教学实验室外,还建有包括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实验室,中药制剂制造应用基础实验室,中药活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实验室,以及建设中的中药传统炮制实训室、中药制剂成品检验实训室、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新药筛选实验室等具有中医药学特色的实验(实训)室,能满足中药学类学生实验实训的所有需求。学校还有国家固体制剂工程制造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族药与中药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神农园)等,可充分满足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实习。中心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如下4个平台。

2.1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深化基础模块

按课程归属分类,将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分为基础化学类、专业化学类、药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制药类教学板块,并分别下设功能实验室。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通过归类整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除上述5个板块之外,还具有以下特色教学系统和实验室。

(1)实验示教系统。承担各实验教学项目,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验操作的查阅、结果分析等服务,成为具有较大容纳能力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场所。

(2)化学类虚拟教学系统。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虚拟实验室等。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扩充实验项目,让学生先进行虚拟实验练习,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有效提高实验效率。

(3)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通过升级改造现有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更利于资源环境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微观实验的演示、示范、指导,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具有实时监控功能、屏幕控制功能、示范教学功能、师生交流功能、作业下发及批改功能、屏幕录制和课件制作功能、彩信交流功能、拍照功能和自动开启功能等。

2.2实训平台———实训拓展模块

近年来,中医药专业就业的竞争压力增大,对中医药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进行过程中和实习前的实训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中药学类学生本科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实践环节,对于构建中药学类学生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学类学生课外实训基地包括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传统中药炮制实训室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专业相关知识,充实其专业结构和文化背景。中药标本馆由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植物标本室组成。其中中药综合展厅由原药材展区和饮片展区组成:原药材展区包括经典生药、国际生药、名贵药材、江西特产药材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中药研究专题标本;饮片展区展示了临床常用饮片和闻名遐迩的江西“樟树帮”、“建昌帮”等特色炮制流派的中药饮片。药用植物园将各种中医药文化景观点缀园中,已逐步成为将生态与人文结合、专业实践与校园景观结合的重要基地,为中药学类学生课外见习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传统中药炮制实训室强调传统中药制药实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在传承“樟树帮”、“建昌帮”两大江西中药炮制流派特色的基础上,以从传统炮制加工实训到临床饮片模拟应用的实践,来构建中医药类学生完整专业知识的“形象教学”平台。通过传统实训拓展,将进一步提升江西省传统的中药制药的传承水平,培养能够传承传统中药制药文化和技艺的中药学人才。

2.3实践平台———创新能力培育

实践平台是进行产学研结合培养中药学类学生的重要平台。我校现有的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民族药及中药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现代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和新药筛选平台。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了中药提取纯化、固体制剂、质量控制、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制药工程等技术平台;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已形成“产学研”结合模式圈,实现从处方筛选、药材粉碎、提取、浓缩、分离纯化、制剂成型、检测等一整套制剂制备过程,保证了中药制剂质量、安全。实践平台为培养中药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参与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现有实践平台基础上,中心拟再建设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和新药筛选平台,并将着重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进行挖掘,开辟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思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2.4创新实验班———能力强化模块

创新实验班一直是我校独具特色的培养创新创业及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中药科研实践班”已开办10年,“药学摇篮班”也已开办3年。中药科研实践班实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的双重培养机制,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培养的“121”模式。“121”的含义分别是:“1”———学生入学后第一、第四学期基础课程一个完整学习阶段;“2”———学生在校期间2次较长时间的集中实践训练,分别是大学第五个学期的集中科研实践阶段与大学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1”———学生在大学第六、七个学期的专业课程一个完整学习阶段。通过综合应用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各类学科竞赛和专业课题培训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药学摇篮班是创新实验的另一个代表,采取由浅入深、分段培养,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技能、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实验设计和专业志趣为目标。中心拟继续开展类似创新实验班的工作,并将实验班模式逐步推广到其他教学班级,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中药学类人才。

3深入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中心强调深入进行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强调对外学习和交流,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改革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使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管理、设施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更高水平,更加有利于中药学人才培养。

(1)推进分层次教学。中心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基础、拓展模块中,设置了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为学生营造自主、宽松的实验氛围;在创新、强化模块中,给学生提供综合设计与研究创新的实验机会,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大胆创新,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心将在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条件具备的实验课开发电子多媒体课件,实现多媒体教学。中心将通过自建的实验教学中控平台,收集和开发各种实验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

(3)实现产学研结合最大化。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促进实验教学与中药学行业的有机结合。

(4)实施开放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5)鼓励虚实结合的实验模式。逐步改变实验室单一的课内实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实验,设置虚实结合实验。对于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直接在课内完成,有些实验则直接在课内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验证和演示的目的。

(6)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模块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现场授课与指导的常规教学方法;对于拓展模块,一般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与实验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强调启发式实验教学;对于创新和能力强化模块,则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1)培养制度。中心注重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学校建立了委托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等相关制度,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委托或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中心依托学校相关制度,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养,注重提升中心实验教学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培养举措。鼓励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访问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学术交流,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资助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改革相关课题的研究,使他们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5运行机制

5.1管理制度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与管理,出台了专门的文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推进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并对教改研究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所有设备采购由学校审批。中心挂靠药学院,负责建立教学体系,安排实验教学和管理维护实验室。中心实行教管适度分离的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管理机制。中心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备的制度下进行有效管理,可确保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5.2运行措施

(1)不同层次实验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采用不同的开放形式。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要求本科生全修;对于开放性实验、中药科研实践、药学摇篮实践和毕业实践,则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指导教师提供多方位指导、学生通过网络选题,使学生接触相对完整的科研过程,选题—文献查阅—课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实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实验室全天开放及其他条件保障。

(2)课外开放实验活动。作为开放性实验、中药科研实践、药学摇篮实践和毕业实践的补充形式,中心所属实验室还对本科生进行创新立项和各项竞赛活动实行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开放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和拓宽了对中药学的认识,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更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实验室的完全开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固体工程制造中心实验室的完全开放,方便了学生从事药物开发、中药制剂的实验和设计创新,并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通过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6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检测;光谱成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64-01

中药饮片是在中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配制剂的实际需要,对中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炮制而形成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中药材的质量也就决定了中药饮片质量的优劣,而中药饮片的质量对临床中药制剂的质量和药效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长期以来国缺乏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等有效的法律法规。因此,中药饮片质量的检测和控制对于保证中药疗效和广大人民安全使用中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论文对中药黄连片活性成分进行了检测,现将分析报道如下。

1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及过程分析

1.1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分析中药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等,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1]。由于其主要活性成分多数具有荧光,所以采用荧光光谱成像技术对黄连饮片进行检测。光谱成像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是传统的二维光学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2]。另外,这种技术还集中了光学、光电子学、电子学、信息处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光谱成像技术运用范围很广,可以进行图像采集、显示、处理和分析解释等[3]。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光谱成像技术构建中药黄连饮片是我光谱成像指纹图谱,从而实现黄连饮片的活性成分空间分布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不仅科学,而且可靠、准确。检测结果可以为入药部位选择及饮片质量的评价提供依据。

1.2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过程分析在进行实际检测时要先调节系统接收端的高度,以保证达到最大的空间分辨率。然后根据药物的特点设置系统中的参数,主要包括光谱分辨率参数、范围参数和接收器曝光时间参数等,这些参数会根据不同的药品做不同的调整。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检测时这些参数的范围是光谱分辨率参数5nm、范围参数480-680nm、接收器曝光时间参数800ms。接着将被检测物品放置到载物台上,要注意调整紫外光源和载物台的相对位置,使其均匀激发显示出若干个狭窄的光谱带。最后用计算机专用软件对检测所得到的数据图像进行处理。2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数据分析

中药黄连根部有皮层、木质部、髓部三个部位,这三个部位是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但是看不到的是这三个部位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是不相同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特性的判别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用光谱成像技术分别在三个人工选取10×10像素的小区域内对这三个部位的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个部位的光谱曲线存在明显的差异[4],其光谱曲线平均值如下图所示(图1)。木质部、髓部和韧皮部的峰形和峰位相似显示性较大,而峰面积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光谱图像的重构和分类处理,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药黄连各部分的活性成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统计三个部位中的像素所占面积的对比情况,结果显示,木质部、髓部、皮层各自占的总面积分别为30.3%、18.5%、51.5%。由此可以看出,中药黄连饮片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木质部中含量最高、其次是髓部、皮层中的含量最低[5]。3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讨论

论文对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检测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了解中药黄连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分布,有效的对其药用部位进行质量评价。论文以中药黄连饮片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药鉴定学与分析化学知识,运用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对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进行检测。通过对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的检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药黄连饮片不同组织结构中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性比较明显,而且这也直接决定着入药部位的如何选择,但目前中药入药部位的选择主要通过经验来判断的,这对药效的发挥及药品质量的控制都是非常不利的。论文运用荧光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对黄连饮片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可以通过分析黄连饮片不同组织部位的光谱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检品活性成分的空间分布。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图像分割,获得饮片各组织结构的空间分布及其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这些数据都可以为入药部位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4结语

通过论文的研究发现黄连饮片根茎的不同部位中所含的活性成分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木质部中含量最高、皮层中的含量最低。同时,论文还可检测出不同部位像素所占的空间面积比例,有效的检测出活性成分具体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不仅有利于确定黄连饮片的主要药效成分,而且可以为其入药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参考文献

[1]赵静,庞其昌,马骥,等.中药黄连饮片活性成分分布的检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1(6):1692-1697.

[2]李彩虹,周克元.黄连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药,2010,21(2):466-470.

[3]Youn MJ,SO HS,Cho HJ,et al.Berberine a natural product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enhanced apoptosis through a mitochondria caspase mediated pathway in HeLa cell[J].Biol Pharm Bull,2011,31(5):789.

篇6

【关键词】生脉膨化胶囊;生脉胶囊;人参皂苷;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生脉膨化胶囊和生脉胶囊处方均由红参、麦冬、五味子3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胸闷、气短、心悸等症。本实验将红参膨化后用于生脉胶囊制剂,得到一种优于传统生脉胶囊的新胶囊制剂——生脉膨化胶囊制剂,对生脉膨化胶囊和生脉胶囊质量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中药膨化技术是借助食品的膨化原理,利用相变和气体的热压效应,使中药内部的液体迅速升温汽化,形成海棉状空心网状结构。膨化可使中药质地疏松,形成空心网状结构且细胞壁破碎,细胞内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有效成分不经过渗透压的浸提过程,而经过溶解、胶溶或洗脱的过程溶解出来。据文献报道,红参膨化炮制后薄壁细胞破碎,厚壁细胞散离,故质地疏松,有效成分更容易浸出;红参膨化前后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其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9[1]。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SPD-20A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KQ5200DE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SL-302电子天平(上海民桥公司);层析缸(20cm×10cm);层析柱(内径10mm);ZF-2型三用紫外分析仪(天津市富兰斯电子科贸有限公司)。

1.2材料人参、麦冬、五味子购于成都市荷花池中药市场,由本院王盛民鉴定,符合2005版《中国药典》之标准;人参皂苷Re、Rg1对照品(中国生物药品检验所提供,Re:110754-200421,Rg1:110703-200424);五味子醇甲对照品(中国生物药品检验所提供,批号857-20010);红参、麦冬、五味子对照药材(中国生物药品检验所提供);生脉胶囊、生脉膨化胶囊及相对应的阴性样品(自制);乙腈(色谱纯);正丁醇、甲醇、氯仿等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方法与结果

2.1胶囊制备工艺本实验研究的生脉胶囊和生脉膨化胶囊皆为自制胶囊。处方:红参330g,麦冬660g,五味子330g,制成1000粒胶囊,3粒/次,3次/d[2]。生脉胶囊的制备工艺为:红参粉碎成细粉,过80目;麦冬用70%乙醇提取;五味子水煎煮,麦冬、五味子提取液喷雾干燥成细粉过80目,与红参细粉混合均匀,装入0号胶囊。生脉膨化胶囊制备工艺为:红参膨化后粉碎成细粉,过80目;其余同上。

2.2薄层色谱鉴别

2.2.1红参薄层鉴别取生脉胶囊内容物、生脉膨化胶囊内容物、红参对照药材粉末(过80目)及红参膨化品粉末(过80目)各3.0g,分别加入70%乙醇30ml,水浴回流提取,温度为80℃,回收乙醇,残渣用30ml蒸馏水溶解,再用乙醚脱脂两次(30ml,15ml),合并到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过的正丁醇萃取两次(30ml,15ml),加入15ml的蒸馏水加热浓缩至干,残渣用2ml的甲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3];另取无红参的阴性样品3.0g,按同样方法制得阴性对照溶液;再取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加甲醇溶解至每毫升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各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正丁醇∶甲醇∶水(13∶10∶10∶8)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再放入碘缸中至斑点清晰[4~6]。见图1。

2.2.2五味子薄层鉴别分别取生脉胶囊内容物、生脉膨化胶囊内容物、五味子对照药材粉末各3.0g,各加三氯甲烷50ml,超声处理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各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五味子的阴性样品3.0g,同法制成阴性样品溶液;再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加甲醇溶解至每毫升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各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醋酸乙酯-甲酸(15∶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2]。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见图2。

2.2.3麦冬薄层鉴别分别取生脉胶囊内容物、生脉膨化胶囊内容物及麦冬对照药材各3.0g,分别加入三氯甲烷-甲醇(7∶3)混合溶液30ml,浸泡3h,超声处理30min,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各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麦冬的阴性样品3.0g,同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分别吸取上述各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醇-冰醋酸(80∶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2]。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见图3。

2.3含量测定

2.3.1色谱条件色谱柱为SymmetryC18(4.6mm×250mm,5μm,美国Waters);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体积比19.7∶80.3);检测波长203nm;柱温30℃;流速1.0ml/min[7~8]。

2.3.2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g14.1mg,人参皂苷Re2.0mg,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使溶解,并定容到10ml,摇匀,待用。

2.3.3标准曲线取“2.2.1”项下制备的混合对照品溶液2,4,6,8,10μl,分别注入色谱仪,测得各峰面积。以人参皂苷Rg1进样量为横坐标、以人参皂苷Rg1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回归方程为:Y=23974.6200X-46.0200,r=0.9999(n=5),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进样量在0.82~4.1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人参皂苷Re进样量为横坐标、以人参皂苷Re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回归方程为:Y=11737.8275X-234.0950,r=0.9999(n=5),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e进样量在0.40~2.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4精密度精密吸取“2.2.1”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10μl/次,测定人参皂苷峰面积,得出人参皂苷Rg1其RSD=1.02%;人参皂苷Re其RSD=1.19%,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良好。

2.3.5生脉胶囊人参皂苷含量测定

生脉胶囊供试品:分别取6份生脉胶囊内容物,每份2.5g,精密称定,分别加入70%乙醇各50ml,密塞,称定重量,将6份样品分别按10,20,30,40,50,60min,超声处理,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阴性溶液:取不含红参的阴性样品2.5g,加70%乙醇,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取滤液作为阴性样品溶液。表1生脉胶囊人参皂苷含量(略)

稳定性实验:精密吸取“生脉胶囊供试品”项下超声提取40min样品20μl,分别在0,2,4,6,8,10h进样测定,结果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的RSD分别为1.96%和1.75%。

重复性实验:称取生脉胶囊内容物5份,每份2.5g,按“生脉胶囊供试品”项下超声提取40min,测定,结果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的RSD分别为1.16%和1.05%。

加样回收率实验:取已知人参皂苷含量的生脉胶囊内容物6份,每份约1.0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适量,按“生脉胶囊供试品”项下超声提取40min,测定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54%,RSD=0.89%。

2.3.6生脉膨化胶囊人参皂苷含量测定

生脉膨化胶囊供试品:分别称取6份生脉膨化胶囊内容物,每份2.5g,其制备方法与“生脉胶囊供试品”项下制备方法相同。

阴性样品溶液:制备方法与“2.3.5”项中阴性溶液制备方法相同。

稳定性实验:精密吸取“生脉膨化胶囊供试品”项下超声提取10min样品20μl,分别在0,2,4,6,8,10h进样测定,结果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的RSD分别为1.01%和1.09%。

重复性实验:称取生脉膨化胶囊内容物5份,每份2.5g,按“生脉膨化胶囊供试品”项下超声提取10min,测定,结果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的RSD分别为1.03%和1.07%。表2生脉膨化胶囊人参皂苷含量(略)

加样回收率实验:取已知人参皂苷含量的生脉膨化胶囊内容物6份,每份约1.0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适量,按“生脉膨化胶囊供试品”项下超声提取10min,测定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01%,RSD=0.65%。

按上述方法测定,得到生脉胶囊样品、生脉膨化胶囊样品、对照品溶液及阴性样品的HPLC图,见图4~7。人参皂苷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2。

2.4生脉膨化胶囊和生脉胶囊人参皂苷含量比较

从上述表1和表2生脉胶囊和生脉膨化胶囊中人参皂苷含量,可以得到如下图8,生脉膨化胶囊和生脉胶囊在同一时间的人参皂苷含量。

3讨论与结论

TLC色谱鉴定确定了生脉制剂中红参、麦冬、五味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从图1~3可以看出,红参、麦冬、五味子在相同的位置都有相同的斑点,说明膨化并没有使生脉胶囊有效成分缺失。

从表1~2及图8可以看出,生脉膨化胶囊和生脉胶囊中人参总皂苷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但生脉膨化胶囊人参皂苷溶出速率明显快于生脉胶囊,这是因为生脉膨化胶囊中红参经膨化后,内部的液体迅速升温汽化,形成海棉状空心网状结构,使其质地疏松,有效成分更容易浸出,故其人参皂苷溶出速率更快。生脉胶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脑血栓等症,病人发病时需服用速效药物以减轻病人痛苦,而本实验制备的生脉膨化胶囊比传统生脉胶囊释药快,且不影响传统生脉胶囊的药效。

本文通过对生脉膨化胶囊和生脉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确定了中药膨化技术用于中药制剂的可行性,为在中药制剂中推广膨化技术奠定了基础。新晨:

【参考文献】

1]张翠英.人参膨化炮制及膨化饮片的质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级研究生学位论文.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24.

[3]高彩霞,王成章.人参皂苷的提取和精制工艺研究[J].林产化工通讯,2005,39(5):5.

[4]周漩,冯毅凡,郭晓玲.主成分分析法用于人参皂苷薄层色谱分离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101.

[5]陈英杰,窦德强,赵春杰,等.人参的新成分、新活性和质量规范化研究[J].人参研究,2002,14(1):3.

[6]张崇禧,郑友兰,张春红,等.不同方法提取人参总皂苷工艺的优化研究[J].人参研究,2003,10(4):5.

篇7

5月14―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并同期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联盟会议,制订常见风湿病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现将会议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1、征文内容:①重点征文领域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痛风、白塞氏病、系统性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②中

药制剂治疗风湿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研究;③中药有效成分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实验设计;④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风湿病的科研设计、临床研究、经验体会;⑤疑难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个案报道、临床经验总结;⑥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标准、中医治未病技术制修订标准及中医疗法的研究成果;⑦常见风湿病中西医药物治疗的专家共识建议、草案;⑧风湿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经验体会、临床总结;⑨其他有关中西医结合在风湿病领域的热点问题。

2、征文要求:①稿件应为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论点鲜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②稿件全文限4000字以内,并附400字以内的结构式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及关键词;请提交电子版至投稿邮箱,不受理手抄及复印文稿;③稿件一律用Word文档排印,标准A4版面,标题用宋体三号字,作者及单位用楷体小四号字,注明单位科室、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摘要与关键词用宋体五号字,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课题者请注明;④录用文稿纸质版须加盖单位公章邮寄;⑤论文经审评录用后,将收入“会议学术论文集”,组委会将给作者发送会议论文录用通知;⑥欢迎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3、截稿日期:2016年3月31日(以邮戳日期或电子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4、联系方式:①联系人及电话:李略15566080836 岳月15604008885 固定电话024-31961263;

②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33号 邮编11003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 岳月收

篇8

【关键词】:中药;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R3;D9 文献标识码:A

一、世界青睐中药研发

据悉,目前全世界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

在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中国中医典籍,其生产原料75%从中国进口,但日本中药产品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却占有80%的份额,韩国所占的份额也达10%。这些国家从我国进口粗加工的原料药后再行精加工,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片剂、胶囊等,立即高价行销全球,其中包括反销中国市场,其数量竟占到我国中成药市场的三分之一。

不久前,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瑞士诺华公司在上海宣布,在已经投入200万美元的基础上,将再投入1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展开为期3年的中药提取物研究。全球药企巨头---德国马博士大药厂也表示,其属下用于治疗便秘的植物药已正式抢滩中国。而此前日本大幸药品株式会社也刚刚将其汉方药新剂型强力推向华南市场。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国外公司正通过知识产权占据国内的中药市场份额。他们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方面利用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然后再通过侵权赔偿来打垮中国企业。例如,吉林生产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被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中国的人参蜂王浆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变成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韩国人在中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专利,这些专利批准后,意味着在中国国内,“同仁堂”等企业也不能生产和销售传统的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和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

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药正备受青睐。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是全球天然植物药企业的必争之地。

二、中药知识产权在流失

专家指出,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保卫本土市场的重要战场。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敏说,目前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日本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处方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覆盖率却达到80%。

据了解,国外公司为了抢滩中国市场,在中国抢先申请的中草药专利已经有1000件;而国内一些企业和老中医却以秘方为“荣”,不会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来保护自己,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稳固占领国内外市场。

以中药专利保护为例,多年前我们就已有沉痛的教训,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根据科研论文进行结构改造并抢先申请了2亿-3亿美元的出口额;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江苏地道的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银杏目前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共有68件,外国人申请的有4件,但却几乎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而这些教训仅仅是冰山一角。

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使得我国本土中药痛失市场先机。据统计,2002年,我国中药领域的专利申请仅有3026件;2003年,我国中药领域PCT仅占国内申请的0.6%。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专家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中药都是来自于动植物,申请到专利的难度较大,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的数据,很难证明中药所具有的疗效。很多中医药的知识都是作为一种秘方存在的,秘方虽然疗效显著,但机理是什么说不清楚。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中药尚待标准化,这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阻力之一。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境外资金,不惜将自主知识产权―――中药处方拱手交给外商。这种“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做法,只会使我国的中药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三、本土中药必须突围

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土中药”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既没有专利保护,仿制也就在所难免。当外国人用高科技手段“敲碎”了中药的这道技术屏障之后必将长驱直入。业内人士担忧,民族中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弄不好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

事实上,发展中药产业必须保护好中药处方专利,坚持自主创新。加入世贸组织后,药品进口税将大幅下降,新药研发必须从仿制向创新转变,否则就没有立足之地。我国的制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创新机制,组建研发机构,适时推出新一代中药产品。中药企业必须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整个社会也要进一步加大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中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据称,目前国内的许多中药企业都在加强对中药的研发。如白云山中药厂为抢占抗生素限售后的中药抗生素市场,一举投入6000万元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中药消炎实验室。不久前,三九企业集团规划投资总额超过7.2亿元,建立三九现代中医中药产业化研究开发基地项目,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三九还收购了日本东亚制药登陆日本,从而让本土中药跻身国际主流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同仁堂斥资2亿元开发中药,并挑选一些优势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寻找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中药予以收购,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投放国际市场。

正由于目前“洋中药”的价格偏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中药应先“跑”半步,在渠道和品牌上设立自己的门槛。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中国传统中药有较好的消费习惯,国内药企应以树立品牌等方式延续这种忠诚度。同时利用“普药精制”等战略,占领更广阔的中低档药品消费市场。而在另一方面,“洋中药”冲击国内中药市场,也会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及市场榜样,最终像家电、手机等产业兴起一样,“群起而追之”。

四、知识产权是“命根子”

“知识产权无疑是民族中药产业面对挑战时必须紧紧抓住的利器”,这已成为共识。中医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多个方面;内容包含中药材、饮片、处方、制药工艺、文献及信息资源等。据专家分析,近年来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逐渐法制化、规范化,但其中仍存在意识薄弱、缺乏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和管理专业人才、地道药材未得到充分保护和中医药传统知识难以得到保护等五大明显不足。对此,专家们提出了中药关键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1. 以专利保护中医药核心技术。中医药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向进入国提出专利申请,在真正意义上保护其国际市场利益。目前,我国涉及中药行政保护的依据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但行政保护只是国内强制性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还是要依靠专利这一武器才能保护自己的药品知识产权。

2. 以商标保护树立中医药的国际品牌。中医药产品应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塑造中医药驰名品牌,敢于和国际上的名牌较量。

篇9

论文关键词:论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病害日趋严重,养殖中所使用的渔用药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抗生素、促生长剂、杀虫药等的大量使用,带来了药物在鱼体内大量富集残留和病原体的抗药性等问题,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既危害了人类健康,又污染了环境。开发和生产安全、高效的无公害鱼药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草药具有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抗药性不显著、资源丰富以及多样化等优点,在防治鱼病中,除了兼有药性和营养性外,还具有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高的功效。为贯彻落实“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绿色无公害安全水产养殖生产,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草药的作用

1、抗菌、抗病害

如大黄、黄柏、黄岑有抗菌功效,能够抑菌;苦楝皮、马鞭草、白头翁等能杀虫。

2、增加机体免疫力

水产动物具有相对完善的免疫力功能,中草药可以对其起调节作用。

3、可以完善饲料的营养配伍,提高饲料转化率

中草药本身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等,某些中草药还有诱食、消食的作用。

二、中草药的特点

1、资源广、成本低

我国地域辽阔药学论文,中草药资源丰富,易种易收,且使用简便。

2、在动物体内无药物残留无公害

中草药是天然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的自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成分易吸收利用,不能被吸收的也能顺利排出体外,在体外细菌分解,不会污染水环境。而一般的化学药物成分会积累在动物体内或残留于水体中。

3、毒副作用小,在动物体内不产生抗药性

通过中草药组方配伍,利用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防病治病的功效,减弱或消减了毒副作用。有毒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后,毒性会降低或消失,此外至今医学研究还未发现中草药有抗药性的问题。

三、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大黄 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抗菌的作用最好,有收敛、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瘤的作用。用以防治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嘴病等。

2、乌柏 又名柏树、木蜡树,其叶含生物碱、黄酮类、鞣质、有机酸、酚类等成分,主要抑菌成分不酚酸尖物质,在生石灰作用下生成沉淀,可以用来防治烂鳃病、白头白嘴病等。

3、五倍子 含鞣酸,有收敛作用,能使皮肤粘膜、溃疡等局部蛋白质凝固,能加速血液凝固而达到止血效果;能沉淀生物碱,对生物碱中毒,有解毒作用,抗菌范围广,用于水产动物细菌疾病的外用药。

4、辣蓼 鞣质,黄铜类,蒽醌衍生物及蓼酸,用于防治细菌肠炎病。

5、黄芩 多年生草木植物以根入药,有抑菌、抗病毒、镇静、利尿解毒功效,可防治烂鳃病、打印病、败血病、肠炎病。

6、黄连 双名鸡爪连,川连,味连,上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学论文,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

7、穿心莲 一年生草本植物,含穿心莲内脂及黄酮化合物等,有解毒、消肿止痛、抑菌止泻及促进白细胞吞噬细菌的功能,药用全草,防治细菌性肠炎病。

8、黄柏 又名案木,聚皮,无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血病站。

9、大蒜 药用鳞茎,其有效成分大蒜辣素,有止痢、杀菌、驱虫及健胃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类病。

四、存在的问题

1、水产用中草药基础研究落后,目前水产养殖用中草药不论是单方或复方制剂,其作用大多借鉴中医药历史资料记载、临床用药经验的累积来确定。但传统中草药理论缺乏对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抗病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像西医那样做药敏试验和解剖实验,对临床反应和临床实验数据等有关详细记录。要从药理方面逐一进行试验研究,尚缺乏相应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因此,在应用过程当中要注意配伍禁忌问题。

2、中草药研究与开发受到了重视,但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在免疫增强剂尤其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上的研究开发较多。但总体而言,我国中草药产业基础研究与开发薄弱,生产工艺落后,工程化水平低,中药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状况,即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及自动化生产水平低。此外,中药剂型落后。而国家投入到中草药研究中和资金也少的可怜。目前养殖用中草药行业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3、剂型混乱,消化吸收存在着障碍,严重影响了药效。目前在水产病害防治过程中应用的中草药,剂型呈现多样性,基本包括了粉剂和水剂。其中粉剂有普通粉碎剂和超微粉碎剂;水剂有水煎水剂、化学萃取水剂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水剂。而这其中大多数剂型是以普通粉剂形式存在。中草药大部分品种成分组成基本以粗纤维和几丁质为主药学论文,而水产动物特殊的消化结构又决定了它们对几丁质与粗纤维的消化吸收效果很差。所以普通散剂由于水产动物对它有着消化吸收障碍而显效果差显效慢,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中草药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有关水产养殖用中草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和部分有效成分的研究上,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中草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结构、提取、有效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毒理学等药理学方面均缺乏对水生动物的促生长、疾病防治、诱食、改善水产品品质等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其特征、作用机理,以期筛出效果良好的水产品用中草药。

2、形成以市场规律为导向的中草药研究机制。食物源性的农药、兽药残留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疾病,尤其是动物疾病的防治转向中草药的研究为目标。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3、结合水生动物消化吸收的原理,在剂型上给矛改变,如超微粉碎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其消化利用率,从提高了疗效。

4、统一质量标准,严格把握好原料的质量关、产地关,同时避免原料的污染,使组方更合理与科学。

篇10

1.2含鞣酸较高的中药如虎杖,大黄及其含大黄的中成药等不能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硫酸亚铁等同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与西药在肠道内结合,而不被吸收并影响药物排泄,如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合用,可与其中含有蛋白质结构的肽键或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差等症状。

1.3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药神曲,麦芽等,若与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或破坏酶而影响中西药的疗效。

1.4含有金属离子如钙、铁、镁、铝等的中药,如牛黄上清丸、防风丸、明目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同用。因上述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形成络合物,致使肠道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同时亦影响金属离子的吸收。

1.5酸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宜与碱酸性西药同用,如中药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都是碱性强的药物,这类药不宜与酸性西药,如阿斯匹林、对氨基水杨酸钠、胃蛋白酶合剂等。相反,含有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如乌梅、山茱萸、蒲公英及中成药的山楂丸,不宜与碱性的氨茶碱,胃舒平等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降低中西药的疗效。

1.6含有生物碱的中药不宜与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中药草乌、附子、马钱子、乌头等均含有生物碱,而这些药不宜与氨茶碱、阿托品等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增加毒性,导致药物中毒。

1.7含有机酸的中药、中成药,不宜与磺胺类药或一些碱性较强的药物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合用,磺胺类药在碱性尿液时溶解度大,排出速率快,相反尿液酸化后,则易使磺胺药的溶解度降低,在尿液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若在服用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又服用富含大剂量有机酸的中药或其制剂时,如蒲公荚,乌梅、山萸肉、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等,都能对抗碳酸氢钠的碱化作用,又可增加磺胺药的不良反应,轻则可引起结晶尿,重则导致血尿。

1.8牛黄不宜与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同用。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有中枢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证明,牛黄能增强水合氯醛、吗啡等的中枢抑制作用,故不宜合用。另牛黄与苯巴比妥钠同用,可增加苯巴比妥的毒性,故亦不宜合用。

1.9丹参不宜与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胃舒平等同服。丹参含丹参酮,与铝镁等金属离子在胃肠道中结合,产生不易被吸收的金属络合物,被排泄而降低疗效。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如乌梅、女贞子、山萸肉,山楂以及保和丸、二至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中成药不宜与碱性西药同服,以免在胃中起酸碱中和反应,从而降低疗效。

1.10大黄,虎杖、茜草等含蒽醌的药物,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否则葸醌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而降低疗效。苷类中药如罗布麻、万年青、蟾酥、北五加皮等有强心作用,与西药苷类同服可增加毒性,严重则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死亡。甘草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片,因其化学结构类似糖皮质激素,有增强钠再吸收及钾排泄作用,易导致药源性低血钾,低钾易诱发洋地黄中毒,故不宜与强心苷同时应用。麻黄及其制剂麻杏止咳片、通宣理肺丸等含有麻黄碱,对心肌有兴奋作用,能加强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与苷类同服增加心脏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1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地榆、石榴皮、虎杖及其制剂槐角丸、抗感灵片、七厘散和四季青等不宜与助消化酶类药同服。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霉生、多酶片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或肽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质可与此二键相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络合物,则使西药酶类降低疗效,含鞣质的中药疗效也降低。含硫化砷的中药如雄黄、砒霜、硫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紫金锭等,其化学成分是硫化砷。砷可使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形成不溶性沉淀,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酶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泻下类的中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火麻仁及其制剂牛黄解毒片、清新宁片、麻仁丸、芦荟丸、润肠丸、大承气汤等,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此类衍生物通过吸附结合方式,可降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的消化功能,二者不宜同服。抗菌类的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如与乳霉生同服,可杀死乳酸杆菌,影响乳霉生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朱砂的中药及其制剂朱砂安神九、紫雪散等,含有汞离子,对酶蛋白质的巯基有特殊的亲合力,不仅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其疗效,还能干扰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易在肝肾中蓄积,二者不宜同服。

1.12中药麻黄素及其中药制剂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不能与降压药优降宁、胍乙啶合用,否则能引起高血压危象,这是因为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具有收缩毛细血管,加快心率的作用。发汗解表药如荆芥,麻黄、生姜及其制剂如防风通圣丸与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致发汗太过,甚至虚脱。

1.13罂粟含有生物碱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主要用于镇痛,镇咳,能抑制呼吸,有使胃肠道及其括约肌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的作用,而西咪替丁对组织胺、五肽胃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酸过多症。如与罂粟同服,会产生呼吸抑制、神志混乱、定向力消失及全身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故当患消化性溃疡病人服用西咪替丁时,不宜与吗啡及含有吗啡生物碱的罂粟壳、阿片,复方樟脑酊等同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抗酸性药物与西咪替丁合用,意在增强疗效。然而,前者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降低,二者合用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抗胆碱药阿托品等与西咪替丁合用时,由于西咪替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所致的症状尤其相似,能加重中枢的毒性反应,故西咪替丁不宜与含阿托品类的中药如洋金花,颠茄、莨菪等同服。

1.14含鞣质中药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含鞣酸,能与铁发生沉淀而不易被人体吸收,使硫酸亚铁失去疗效。碱性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碱能降低胃的酸度,影响铁的吸收,硼砂又能与铁剂作用产生沉淀,也影响铁吸收。部分碱性中药还能加重铁剂引起的便秘。含槲皮素的槲寄生、罗布麻、满山红等中药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硫酸亚铁的铁离子可与槲皮素形成络合物,降低铁剂疗效。雄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不宜与铁剂同服,因雄黄为硫化砷,可与硫酸亚铁作用,生成硫化砷酸盐,二者合用会降低各自的疗效。多价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牡蛎、石决明、代赭石,海螵蛸,明矾及其制剂紫雪丹、牛黄上清丸,复方罗布麻片、牛黄解毒丸等,皆不宜与四环素族药同服。四环素类药物,在偏碱性环境中,能与铁,钙,镁、铝、钾等金属离子产生络合反应,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四环素钙,降低四环素药物的溶解度,妨碍其吸收,从而降低抗菌疗效。消化酶类药物如神曲、鸡内金,淡豆豉及其制剂保和丸含有消化酶,而四环素类药物有破坏酶及其制剂中微生物的作用,同服时可降低消化酶的生物活性,并减弱四环素的抗菌作用。碱性类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四环素类药物在酸度高时易于溶解吸收,而碱性中药使胃液酸度降低,减少四环素类药物吸收。炭剂类中药如荷叶炭、棕榈炭、血余炭及其制剂十灰散等,不宜四环素类同服,因炭类中药能吸附四环素类药物,使四环素类药物有效血浓度下降。甘草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为甘草含生物碱,易产生沉淀,并有吸附作用,使两种药物吸收皆减少而降低各自的疗效。

论文关键词:中药西药配伍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和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查询,搜集整理中药和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相关知识。结果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的疗效,导致药源性疾病。结论研究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崇厚.中药化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