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7:20

中药药理论文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1

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与内容分析

1.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民国中医药期刊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期,医药界处于西学东进、废中存西、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下,栏目设置呈现随意性、无标准性等特点,栏目名称呈现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的50种中医药期刊,46种创办时没有明确的编辑体例、收录范围和读者定位,也没有定义栏目名称和栏目内容。通过对栏目的统计和栏目内容的分析,笔者整理出民国时期只收录药学论文的栏目有“药物”、“药物研究”、“药学研究”、“药物学”、“方药”、“验方与治验”、“新药介绍”,期刊与栏目的对照情况见表1。另有些期刊中“学说”、“医药学说”、“医药杂识”、“民众医药”、“专著”、“论文”、“研究”栏目下也刊发中药学研究的文章。《神州医药学报》《绍兴医药学报》创办时就明确了药学栏目的名称和内容。《神州医药学报》“学说”栏目药学部分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类,规定“凡单味之天然品、人造品如草、木、金、石、昆虫、鸟兽及各种精粉、油脂、酒水等”属药物学,“凡合味方剂配合丹、膏、丸、散、酒水各方”属药剂学,“凡药品之炮制成分、之分化”属化制学,“凡植物、动物、矿物之解剖、生理”属格致学[1]。《绍兴医药学报》“学说”栏目分医学部和药学部两门,药学部分生药学和医药化学两类,要求“各科学说,择其最精要者编述之,其间中者编撰,西者译述或征求”[2]。1.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内容研究。药学类栏目是民国中药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体现,是杂志的重点栏目之一,栏目主要收录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论文,以及探讨验方临床功效、药物制剂和药物整理方面的文章。期刊由于办刊目的、编辑出版者和读者定位的不同,药学栏目的研究内容又各有侧重。《苏州国医杂志》“药物”栏目主要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效,从第7期开始,栏目名称改为“药学研究”,着重从名称、形态、产地等九个方面介绍药物的功效。如陶克文的《大黄之功用及其补性之研究》。《国医导报》第1卷“药物研究”主要是民间单方的功效研究,如叶橘泉的《景开草为炎症吐血特效药》。第2卷开始,栏目名称调整为“药物”,收录以科学方式整理药物的论文,以及药物制剂、方药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如黄劳逸的《国医药物学》,沈仲圭的《方药碎语》、周慧心的《验方集解》等。《医药卫生月刊》的“方药”栏目包括药物和验方两部分,药物主要介绍单味草药,包括一些民间秘药,验方主要介绍中成药,如朱寿朋的《肝胃病方两则》。《中医杂志》“药物学”栏目对中药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刊发的论文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单味药物的研究,如许有恒的《浙贝母之形状与培植及制干法》。二是药物的整理与研究,形成方便实用的资料汇编,便于医药界人士使用与学习。如徐子石编的《药性类编》,按药性将492味中药分成宣肺祛风之品、升阳散热之品、回阳温寒之品等23品。三是有关中药理论问题的探讨。如王苇生的《辨中药之真伪》、叶劲秋抄录前人的《药品道地录》等。《中医世界》“药学研究”栏目涉及药物研究、中药学发展、理论探讨等方面的内容。药物研究方面,主要从本原、形态、产地、性味、成分、效能等方面研究中药。中药学发展方面,则呼吁重视国产药物、地道药材的整理与发展。理论探讨主要是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等,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卫生杂志》“验方与治验”栏目记录了民间就地取材的植物药方和功效。《国药新声》“新药介绍”主要从成分、制法、功用、主治、用法、包装等方面介绍当时生产的中成药。“专著”栏目着重从名称、释名、科属、产地、辨真、形态、药用之部、性味、修治、成分、药理作用、医治效用、用法、用量、处方名称、禁忌、制剂等方面对国药进行整理与研究。《绍兴医药学报》有关中药学的文章收录于“学说”栏目的药学部,如严绍岐的《用药要决》、何振华的《本草必用》等。《神州医药学报》中药学研究论文收录于“学说”栏目下的药学类,药学类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小类,如郑肖严的《中西药学汇参》入药物学类,包桃初的《桂枝汤即阳日汤议》入药剂学类,包识生的《香药制造法》入化制学类,徐长卿的《以形象形论》入格致学类。药学栏目的作品是民国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栏目重视中药材和临证用药研究,注重中药资源的推广和整理,谋求中医药改良与发展道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与内容研究

期刊专号是指集中一整期的版面,专门报道、论述、研究某一主题或某种专业内容的专刊,其中的学术专号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2.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药学专号是指以整期期刊的篇幅集中刊登药物学研究成果的专刊,强化了期刊的学术理论倾向,拓展了药学专题讨论的浓度和广度,促进了中药学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共有7期,具体情况见表2。2.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内容研究。《医界春秋》“药物学特刊”刊发了15篇有关药物学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探讨发展中草药栽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如张汝伟[3]在《吾国地大物博荒野甚多宜设法垦种草药以应世用而挽利权刍议》一文中提出中草药人工栽培的思路,呼吁“留心国药、留心垦荒、留心弭乱、留心经济侵略”;有的探讨中药制法改良方法,如叶橘泉的《国药改良炮制谈》;有的探讨中药科学化研究的思路,如宋大仁的《中药之科学的研究》;有的是医家对中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如杨华亭的《甘草考证》;还有的是对单味药的研究文章,如岳秀钟的《芦荟之研究》从产地及形态、释名、性质、功用、主治、用量及配合、禁忌等方面作了阐述。《现代国医》“药物专号”陈存仁对人参作了全面的考证和研究。首先介绍了处方用名、古籍别名、外国名词、花名及士名、参商隐名、异类参名,接着从基本、产地、形态、种类、种植、栽培之要点、采取、炮制、性质、近世应用、效能、医治、作用、主治等方面作了研究,然后是张仲景对人参这味药的实验和历代记述考证,以及日本学者对人参的研究成果。专号最后还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和《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中医世界》“药物讨论号”刊登了陈存仁对甘草和黄耆两味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从处方用名、古籍用名、外国名词、药商花名、基本、产地、性质、形态、近世应用、用法、医治、作用、用量、主治、张仲景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成分、辨伪、著名方剂、禁忌、近人学说、参考资料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还刊载了中本汉医名著牛山香月启益著的《药笼本草》。《大众医学月刊》“中药专号”收录了当世名家和前人研究单味中药的文章,并按强壮剂、健胃剂、解热剂、制表剂、攻里剂、利尿祛湿剂、镇痛镇静镇痉剂、镇咳祛痰剂、理血剂、收濇剂、滋补剂、杀虫剂十二章进行归类。如时逸人的《党参效用之考证》、沈仲圭的《附子之研究》等归入强壮剂;章次公的《山药之研究》、叶橘泉的《石菖蒲》归入分健胃剂;贾燮卿的《石膏功用之研究》、金澄甫的《陈金汁治大肠实热之特效》归入解热剂,等等。《中华医学杂志》“国药专号”编辑目的是为“吾人研究国药,自应采取现代科学方法,且不妨利用以前中外学者研究所得之结果,以作更进一步之贡献。本志为提倡是项精神”[4]。伊博恩《中国药物近十年中曾用科学方法试验者》一文,对当时十年来所有研究国药的文献汇集作了评述。朱恒璧的《几种国药之成分及药理》对延胡索、麻黄素、莽草等15种中经进行了分析。余云岫的《三子养亲汤小治验》介绍了紫苏子、白芥子、萝蔔子三味药构成的三子养亲汤临床上治疗43个病例的效验。《新中医刊》“国药专号”收录了15篇关于中药学方面的论文。这些文章有的是对国药发展问题的探讨,如朱小南的《国药前途之展望》;有的是对药物文献的研究,如钱公玄的《香药考》;有的是对药物功效的研究,如蒋文芳的《中药兴奋剂之范围》,章次公的《论止血剂》;有的是临床药物治疗疾病的案例记录,如程绍典的《中国治疟剂之发掘》,汉河的《蔓陀罗华治气喘失眠》;有的是药物史料分析,如朱中德的《本草史话》;还有药物新研究成果介绍,如《国药参三七成分之新研究》、《蒜之新药理》等。

3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的价值研究

3.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史料价值。民国医药期刊最突出的学术意义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不仅是研究近代医药学术发展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也是从出版史、文化史角度研究民国科技相关学科的重要文献资源。3.1.1近代中药学发展史的见证。民国是中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传统本草融汇、吸纳现代科学的探索阶段,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以文字载体的形式见证了近代中药学术发展体系的形成过程,研究中国近代药学史的发展与学术传承,民国医学期刊刊载的论文是不得不研究的重要史料。《现代国医》“药物专号”考订了当时各地中医药学校的药物学讲义,并罗列出当时全国开设药物学课程的学校及所使用的教材,这对于研究民国中药教育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医世界》“药学研究”栏目收录的民国中医药界人士探讨中药学发展、药学人才培养的文章,揭示了当时中药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梳理了1908年~1931年的38种民国医药期刊中收录的276篇药学稿件,是这一阶段中药学发展的见证,对研究中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1.2中药学出版文化的见证。民国医药期刊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期,栏目设置呈现各取所需,栏目名称和编辑体例因时而动,为从期刊文化史、出版史角度研究科技出版物提供了重要参考。《神州医药学报》“学说”栏目收录的药学文章,分成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类,并明确规定各类文章的内涵,这不仅可为研究国内医药期刊发展史提供参考,也为当代医药学期刊在内容体例、功能指向、学科传承等方面如何与时俱进予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民国医药期刊刊载的中药学著作出版广告,为当代研究民国中药学文献的出版史提供了资料支撑。《现代国医》“药物专号”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考订了周秦两汉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药学参考书,清以前书目列出了书名、卷期、作者、来源、存轶情况,有些书目还列出了收藏者;清朝书目列出书名、卷或册数、编著者。民国出版的药学参考书有43种,列出书名及别名、册数、编著者。这对研究中药学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学术价值。3.2.1传统本草文献和中药学理论的传播与传承。针对传统中医药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发展中医药,中药学界有识之士积极开展对传统本草的整理、考订与诠释工作,并积极开展民间草药的整理研究工作,充实本草学内容,同时对中药理论进行重新整理和细化,以促进中药学术的争鸣、传承与发展。这些研究当时中药学发展的文献资料在民国中医药期刊的药学栏目中都有体现。如《苏州国医杂志》“药学研究”栏目着重从名称、形态、产地、成分、炮制、用量、禁忌、功用、主治等方面介绍传统药物的功效。《中医杂志》“药物学”栏目从药物名称、科属、形状、种法、播种期、收获期、制法、性能等方面研究单味药。另外,民国期刊论文中有些作品是尚未以单行本出版发行的个人著述,如王慎轩以女科著称于江浙沪,当时刊载于民国期刊上的《最新中国药物学》专著内容,作为一代名家的药物研究成果,也仅在民国期刊中出现。3.2.2中西药学理论的汇通与渗透。民国时期中药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衷中参西”,通过融汇、吸收现代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等逐步形成新的中药学术体系。传统本草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药物的性状、产地、采集、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内容,吸纳过现代知识的民国中药期刊论文中,往往加入药物基原、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知识内容。如周梦白《用科学方法整理过的几种中药》一文,从本原、形状、成分、试验、效能、贮法六方面整理了十种常用中药。《国药新声》“专著”栏目对麻黄、乌头等国药进行整理时增加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国药专号”中朱恒璧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对延胡索、麻黄素、莽草、当归、兰草、大风子油、洋小蘖素、白豆蔻、细辛、钩吻、闹羊花、丹参、人参、洋金花、芫花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这一时期的成果为以后的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2.3中药科学化的探索与变革。民国时期出现了“中药科学化”的趋向,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中药,开展实验研究。精制中药主要是改良剂型与提炼有效成分;开展实验研究,主要是运用生药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中药性效理论进行验证和补充,同时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及临床作用进行科学的阐释。新方法的引入,为有效考订药物基原、扩充中药性效理论、扩展药物功效与主治范围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途径。民国中医药期刊中的药学文献从一个侧面记录并见证了中药科学化的探索与变革过程。如包天白[5]在《现阶段中之国药科学化问题》一文中提出国药科学化研究工作,主要有两点:“一整理中国药科之文献,备研究生药学之参考,二将实验之有效药物及方案,依据科学,阐述经过原理,公诸研究,宣扬于世界。”《医界春秋》“药物学特刊”收录了叶橘泉的《国药改良炮制谈》、顾子静的《国药制法改良刍议》、宋大仁的《中药之科学的研究》等关于中药科学化探索的论文,这些论文是研究民国中药学创新与变革的重要资料。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2

1材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1.1纳入标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医药的内容,如复方、中药、中药成分、证等,均可被纳入。文献检索的年份设定在2008—2018年。语言不设限定。1.1.2排除标准①研究方法未涉及网络药理学内容,而仅提到“网络药理学”;②研究内容未涉及中医药(含少数民族医药)领域相关问题,如:现代化学药品、合成药、植物药、外国药物等,或仅提到“中医药”“中医”;③仅做综述,meta-analysis,论述,社论;④数据库平台建设等。1.2资料来源与文献筛选。文献检索范围为PubMed与WebofScience两大外文数据库,以“networkpharmacology”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纳入包含主题词为“TCM”或“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或“Chineseherbs”并且发表年份在2008—2018年,检索式为:((networkpharmacology)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orTCMorChineseherbs))AND("2007"[Date-Publication]:"2018"[Date-Publication])。文献检索由2位研究者同时独立进行,阅读所获文献题录和摘要,去除重复题录和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之后,下载所有文献的原文,进行一一核实,并交叉核对所纳入的文献。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的,由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或由第3位研究者决定。1.3分析方法所有相关信息均纳入Excel,进行频数统计与分析。数据采用SPSS.20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检索结果。根据上述检索策略,我们在PubMed和WebofScience两大外文数据库分别检索到与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相关文献717和374篇。导出题录与摘要,剔除重复文献,共获得原始题录844篇。根据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题录与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初步纳入文献316篇,待核实文献273篇。之后,下载所有原文,进行再次复核,纳入文献112篇,最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或第3位研究者决定,纳入19篇。最终,纳入447篇全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2.2发表年份与数量。按照纳入标准,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文章于2008年开始发表,但数量较少,仅有2篇[4-5],但真正介绍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文章,则由中国第二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团队在2009年发表[6]。在随后的4年里,这方面的文章亦不是很多,从2013年开始逐渐增多,而增幅最大的当属2017、2018两年,尤其是2018年,有关中医药网络药理学文章的发表首次突破100篇。见图1。2.3发表地区分布情况。2.3.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据统计,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487篇次(注:某些第一作者单位不唯一,统计时分别计算;下同),其中北京占有132篇次,达27.10%。笔者对国内前10名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同时,我们进一步细分了第一作者单位在北京的分布情况,发现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55篇)、北京中医药大学(34篇)、中国医学科学院(11篇)、清华大学(9篇)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7篇)。再者,我们也发现少数第一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4篇)、德国(2篇)和韩国(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2共同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所纳入的文献中,173篇含有共同第一作者,其所在单位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188篇次,其中北京55篇次,达29.26%。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共同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统计时,我们也发现少数共同第一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5篇)、德国(1篇)、韩国(1篇)、埃及(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3通讯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在447篇纳入的文献中,均有通信作者,以通信作者单位发表,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444篇次,其中北京123篇次,达27.70%。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通信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再者,我们进一步细分了通信作者单位在北京的分布情况,发现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47篇)、北京中医药大学(30篇)、中国医学科学院(12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10篇)、北京大学(9篇)及清华大学(9篇)。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少数通信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4篇)、德国(2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韩国(1篇)及澳大利亚(1篇)。2.3.4共同通信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所纳入的文献中,214篇含有共同通信作者,其所在单位分布国内不同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共计262篇次,其中北京81篇次,达30.92%。同时,我们对国内前10名共同通信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再者,统计时,我们也发现少数共同通信作者单位隶属国外,分别来自于美国(8篇)和韩国(1篇)。2.3.5跨国合作情况。在所纳入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与国外合作的有9篇(分别来自于美国3篇、巴基斯坦2篇、埃及2篇、以色列1篇、澳大利亚1篇),此外,有2篇完全来自于德国,1篇来自于韩国,还有1篇由美国与韩国合作。2.4研究内容。2.4.1研究载体。自从HopkinsAL于2007年10月份在NatureBiotechnology发文初步论述其对网络药理学的认识之后,2008年就有有关中医网络药理学的文章发表,经过10余年的发展,有关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发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较大的发生在2017、2018年,所涉及的研究载体包括中药复方、数味中药(注:文中未提及具体方剂,又不属于配伍或药对的2味及2味以上的药物组合)、配伍、单味药、中药成分及证候研究。其中,中药复方类研究最多(223篇次),其次为中药成分,单味药及数味中药次之,紧接其后的是配伍,而具有中医特色的证的研究论文最少。结果见表2。再者,我们对中药复方类进行了细分,发现自拟方占据复方类研究的一半之多(130/223),时方与经方(注:限定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分别为49和40篇次。因有5篇文章,存在经方、时方、自拟方2种及2种以上的混合研究,故在统计时,采取重复计算。2.4.2研究方向。在纳入的447篇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药物作用机制、分子机制、炮制、中医四气、药物毒理、脏器毒理、气与血的分子机制、证及疾病机制等,共计481篇次。若以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ICD-11疾病系统分类[7],则共计423篇次(含传统医学病证7篇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85篇次)、肿瘤(76篇次)、消化系统疾病(63篇次)、神经系统疾病(55篇次)以及肌肉骨骼系统或结缔组织疾病(32篇次)。对肿瘤进一步细分,发现运用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乳腺癌、结直肠癌及肝癌的较多,分别为11、10及7篇次。2.5.3论文提出预测后的验证情况。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数据进行挖掘,这是一种预测,其对预测结果正确与否,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在447篇文献中,有166篇文章进行了验证(注:文献验证、分子对接仿真实验等验证方式,并未计算在内)。从表3可以看出,在2013年以前,中医网络药理学对预测结果验证较少,累计不足验证文献的10%,而从2015年开始,预测结果的验证比例上升趋势很明显,尤其是2018年一年,其验证文献占全部验证文献的近1/3。再者,在166篇验证的文献中,13篇文献发表于非SCI期刊,内含2篇以中文发表的国内期刊,剩余153篇,均发表于SCI期刊。2.5期刊分布。所纳入文献,共发表于105种期刊,中文刊仅有4种,分别为中国中药杂志(45篇)、药学学报(7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篇)、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篇),合计发表54篇,占12.08%(54/447)。在剩余的101中英文期刊中,据2018年JCR引证报告,除AfricanJournalofTradition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s(未被纳入),BiomedicalReports(未被纳入),ChineseScienceBulletin(未被纳入),Cellular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被剔除),Oncotarget(被剔除)和TumorBiology(被剔除)外,其余95种刊物,均为SCI。2.6参考文献引用情况。普赖斯指数是指近5年文献占所引文献中的比例,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期刊所载论文(引文)的新颖性和使用寿命,是一种衰减系数[8]。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越新颖,其老化的速度也越快。在纳入的文献中,我们根据语种不同,统计了文献不同年份所引用的文献总数、相对近5年文献引用数、平均引用文献数及普赖斯指数,见表6。

3讨论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3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1992,3:8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4

1.1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每类炮制方法及每药的炮制方法的起源、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更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演变原因,找出其理论依据,探知其炮制目的所在,从中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提出科研思路,做到古为今用。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炮制过程的本质变化为核心,向炮制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药材,充分发挥药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4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

2.2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2.3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

2.4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定江.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和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1992,3:8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是为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常见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为从事中药药理相关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1研究背景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与中药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等课程关系密切,故对主讲教师的知识背景要求较高,如何整合教学团队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大多在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中药药理学这门课程,缺乏该方面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其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科研工作大多是研究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故亟待学生在研一阶段系统学习的过程中补充该方面的知识。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大多教学课时少,故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学改革方案

课程组近年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进一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1优化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融合了现代科学知识和传统医药理论,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中药学、中医学、药理学等学科的教师整合到课程教学团队中来。对青年教师,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拟订培养计划,为他们聘任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坚持带领青年教师每2周进行一次学术或教研活动,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方法讨论、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设计等;认真贯彻落实青年教师听课制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通过观摩、研讨、培训等方式,开拓视野;在教学团队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科研反哺教学。

2.2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2.2.1注重课程思政抓住契合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渗透性原则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挖掘现代研究中能体现创新精神和传统文化引领下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寻找最佳的融入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经据典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实现教书育人效果的突破[1]。在每一章的教学目标中增加思政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将相关思政元素融入,在教学评价中强调诚信等等。比如,在讲到青蒿的药理研究方法时,可通过屠呦呦研究员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大国工匠精神、严谨求实精神等思政教育;在讲到麻黄碱的药理作用时,通过介绍麻黄碱与冰毒之间的关系,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敬畏法律。也可在讲某一味中药之前以典故开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介绍越王勾践亲自尝野菜,振兴越国的故事引出鱼腥草。2.2.2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秉承立足学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模块化处理的教学内容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相关知识模块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开展课后科研实践拓展训练。课程以理论和实验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建构“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调整知识构成与能力构成的比例以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比例。知识构成部分重点介绍研究中药药性、炮制、配伍与禁忌等中药药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中药药理研究设计与统计;新药申报及毒理研究的基本知识;各类中药功效的药理研究方法;“证”的动物模型及中药药理研究方法;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能力构成部分重点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合理选择“证”的动物模型及中药药理研究方法设计中药功效主治的药理实验方案。理论教学包括总论和各论2大部分,参考陈奇教授的著作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从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知识模块化处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基础知识,各论部分主要涉及中药功效、中医证候模型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常见病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中药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法等。理论教学部分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灵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可开展专题式课堂教学。开展专题式课堂教学时可以专题科研课题的讲座和讨论等方式进行。邀请课题项目负责人、新进博士以及高年级优秀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教师或研究生介绍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切身感受、经验或教训,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并从这些专题讲座中学习和领会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课主要涉及常见病症的中医证候模型及中药治疗常见病症的药效学研究方法。通过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布置学生自主设计课题,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教学部分可采取定期带研究生进实验室,开展病症模型的制备、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技术等培训[2]。2.2.3活用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获得知识。将讲授法、CBL法、讨论法、比较法、演示法等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2.3.1理论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结合CBL法、讨论法、比较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丰富的知识;CBL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如通过介绍中药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对中药抗病毒药理作用的认识[3];讨论法指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分析和解决问题,并相互启发、交流。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如讨论清热解毒中药是不是等同于西药抗生素,加深学生对中药多靶点起效的认识。比较法是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教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教学方法,可将同一药理作用采取的不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明白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而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法。借助慕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课前线上教学内容与视频;课堂进行答疑讨论;课后复习、测试等集课前、课中、课后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2.3.2实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法主要介绍实验的机制,能使学生明白实验要点;演示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操作示范,使学生学会该操作技能。比如,可向学生演示免疫组化法的操作过程及如何光镜下观察图片,何为阳性反应等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2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可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2.2.4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改变传统的考核内容,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增加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开展中药药理研究的能力、创新及批判能力,是否具备借助网络等教学资源独立获取专业知识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过程性评价,将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讨论问题的情况、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实验操作和方法掌握情况以及课题设计等组成。课题设计要求选题新颖、思路清晰、指标先进、具有可行性。对课题设计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不再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更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素质(思政)水平。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考核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教学情况并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根据反馈内容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3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方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1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课程组教师认真备课,积极汲取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支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老中青结合的优秀课程团队。课程组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3.2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经过系统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的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不但掌握了中药药理的常见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而且更加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及家国情怀。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多次在校级以上科技活动中获奖,多次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中进行成果展示。多人次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并考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中医药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继续博士阶段的深造。总之,通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努力从加强课程思政、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内容及方式等方面,切实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静,张亚杰,刘佳,等.中药药理教学改革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38):42-45.

[2]曾嵘,王志琪,杜可,等.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中药药理学专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0):103-105.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6

中药复方是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涵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物不良反应大及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植物药重新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虽然中国在世界“复方类”天然药领域具有综合优势,但是中国在世界植物药领域并不处于优势地位,而是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为代表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作为传统医药大国,中药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一直在5%左右,和我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日、德等国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就是在现代化方面走到了我国的前面。加强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现代化及中药新药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研究方向,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西药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整体观思想。现代西药均是结构和理化性质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剂型先进,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清楚;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药效的发挥是其所含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作用途径、环节和靶点所表现的综合作用。辨证施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中药不等于一般的植物,它必须具备中药应有的真正的内涵,离开了中医药整体观,单纯追求西药化,将使中药药理学研究路子越走越窄。二是现代科学化。从药物的角度来看,中药与西药的作用对象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作用于机体生物大分子,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而发挥药理作用,其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因此,客观地讲应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曾多次指出,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应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张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整体观着重于宏观,现代科学着重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便能形成宏观与微观辨证统一的中药复方药理学。

20世纪90年代,Sheehan发表了中药复方汤剂治疗皮肤病过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运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观察了服用中药复方汤剂对过敏性皮炎的疗效,结果显示,复方汤剂疗效显著。PC-SPES在美国的兴起,是中药复方按国际通行标准研制成功的又一例证。专家认为PC-SPES在美国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剂型质量控制较好和疗效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完全可以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来确证,可以进入欧美主流药物市场,关键是研究工作的质和量。

二、应有创新性科研思维

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急需新的理论、学说和方法作为指导,否则不会有突破性成果。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有创新性科研思维。纵观我国医药发展史,之所以未获得重大突破,重要原因是缺乏革命性影响的科研思维,缺乏如DNA双螺旋结构、放免测定、PCR技术等创新性理论和技术。要创新就要有争议,应鼓励那些虽有争议但富有独特见解的理论和方法,并给予经费资助和支持。

从血药浓度法到国内学者提出的生物效应法正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种创新,它给中药药动学研究带来生机勃勃的兴旺局面。抗疟药青蒿素药动学研究正是成功地利用了生物测定法,得到了符合WHO要求的药动学参数。近十多年来出现的“证治药动学”、复方“霰弹理论”、“中药胃肠动力学”等新思路也使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合理使用动物模型

药物的药理学研究离不开动物模型,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动物模型是科学和客观阐述药物药理作用的重要前提。化学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往往是针对其某种或几种特定的药效进行的,因此在选择、制备和使用动物模型主要是针对其要观察的药效或药理作用机制而确定的。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复方是对证治疗,其治病原理是立足于整体,通过复方中所含各单味药的相互协调和补充而发挥调整“阴阳”“气血”“虚实”的平衡以纠正盛衰,其药效是方中所含多种药效成分通过多种途径和作用环节而产生的综合效应。鉴于中药复方药理学作用的特点,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动物模型时应有整体观念,针对中药复方的主效应,从多个相关的病理生理学角度选择和制备动物模型。

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已经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成熟,并步入正轨。肾虚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动物模型,脾虚模型研究工作量(文献量)居第一位,血瘀证模型是造模方法最多的证候模型,目前国内外有关中医动物模型实验的文献有数百篇,证候百余种,覆盖面包括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辨证等。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广泛使用了许多证的动物模型,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处理动物作为肾虚模型、甲状腺和利血平处理作为阴虚模型、大黄处理作为脾虚模型等,实践证明这些模型具有一定的价值,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由于目前关于证的生物学本质尚不清楚,这些模型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还需要深入进行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研究。

四、加强方剂临床药理学研究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新药及上市后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作出客观的评价。临床试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药品临床研究中普遍采用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安慰剂等多种科学方法,力求临床试验的结果真实可靠。

中医的临床研究报道数以万计,但至今缺少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的临床实验报道,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根据李廷谦等的文献调研报告,32,939篇临床研究论文中,属随机对照试验(RCTs)者共3312篇,占10.06%。双盲试验极少,仅有71篇,占2.14%。这些使试验结果的前瞻性、随机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德国科学家开发的银杏叶制剂,其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均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积累的资料非常规范完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循证医学方法可对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在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提高疗效;完善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对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现状、存在问题作出分析;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五、与物质基础研究相结合开展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特别是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是我国目前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至今,关于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的认识很不一致。一种认为除蛋白质及大分子鞣质、树脂、重金属离子、草酸等小分子外都是“有效成分”,所谓“全成分论”或“多成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真正的“有效成分”是有限和少数的,并提出真正吸收入血后的成分才真正起治疗作用。

面对这一问题,开展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有数种研究策略。

一是回避这个难题。认为中药血清成分定性定量没必要进行,或难以进行,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太繁杂,不清楚,不能代表母方的效应。故采用非血药浓度法研究方剂药动学。另外,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药或天然药物时,仅研究中药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只是观察服用中药后含药血清的离体药效。这种研究方法在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面没有直接推动作用,但能说明药效的机理,为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提供药效学方面的数据。

二是以提取单体的效应与原方的活性相似来判定该单体引起了母方的效应。一般先分离提出单味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单体),再研究单体的活性,并与母方比较,根据二者活性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推测,该单体诱导了母方的效应。这一研究方法并未证明分离提出的单体随母方口服进入了血清。但这种研究方法能阐明中药中存在哪些化学成分,各种成分有什么生物活性,确证中药的药效,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数据。

三是对中药进入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认识中药进入血清的化学成分。中药体内成分研究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基本方法,优先开展方剂吸收入人体内的成分分析研究。或者结合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考察中药胃肠动力学、血清药化学等有效组分动态变化的主要过程,实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化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的表达。公务员之家

六、结语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宽及深入,很好地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药学理论结合,化学成分分析与药理效应研究结合,动物实验与临床药理研究结合,所取得的结果终将可以揭示中药作用原理,有效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指导现代中药新药的研制,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永祥.中药药理学新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

[2]贾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反思[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1.

[3]霍道臣.对加强管理促进中药国际化的几点建议[J].中草药,2005,36(2):161.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7

1.1资料

以2013年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为研究对象,共80篇。

1.2研究方法

从论文类型、研究内容、作者地区分布等方面对80篇会议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论文类型分布情况

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占43.75%,调查分析性论文占22.50%,其余为综述和实验性论文,未有应用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疾病治疗的个案报道。可见,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以理论探讨性论文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应用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实践性论文较少,这与中药临床药学目前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情况基本一致。

2.2论文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80篇会议论文中研究内容除中药临床药学浅论最多外,还有中药用药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中药药动学、中药煎药及临方炮制、中药说明书及包装、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等,研究内容较广泛,涉及研究领域也较多。但是,涉及中药药动学、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的论文较少,且多以理论探讨性和综述性论文为主,缺少开展上述具体研究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性论文。通过统计还发现,在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生物利用度监测等方面未有相关论文。

2.3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80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较广,但投稿数量最多的为会议主办地广东(31.25%),其次为天津(18.75%)、北京(16.25%)、河南(10.00%)、江苏(8.75%),其余11个省市只有1~2篇,投稿数量均很少,另外还有海南、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山西、辽宁、福建、浙江、西藏、宁夏等10多个省市未有论文。

3讨论

3.1建立完整的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临床药学工作也成为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的临床药学工作多以化学药临床药学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较少,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较多,而实践性论文较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目前还未建立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也未有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使中药临床药学人员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其二,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目前在我国尚无一名正式的中药临床药师,也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过中药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中药临床药学课程。现在从事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多为受传统中药学教育的中药师经简单的临床药学知识培训而来。传统中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药饮片鉴定,中药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药学人才[2],他们往往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药理等知识,导致难以胜任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此外,还存在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本身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不够等因素。鉴于上述原因,大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均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阻碍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水平的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次会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如有2篇论文对中药临床药学概念、主要任务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有的论文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实践出发,从思想认识、机构建立、编写资料、信息服务、中药调研和处方分析与点评等方面探讨了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方法;有的论文就中药临床药师的定位、工作内容等作了深入探讨;有的论文探讨了医院中药房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有的论文还深入探讨了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中的中药处方点评的科学化、系统化实施要点。此外,有的论文还从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及医疗机构的培养安排方面,对临床中药师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及完善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中药师培养模式。上述会议论文中一些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本次会议首发的《中药临床药学》专著,对指导建立一套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甚至建立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因此,本次会议论文中占多数的理论性文章为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内容、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者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发展。

3.2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有利于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狭义来讲,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从广义上说,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上述狭义研究内容外还包括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中药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监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之间及中药+化学药之间的配伍、中药处方点评、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循证药学、中药调剂与煎服、中药临方炮制、中药临床试验与评价等多方面研究内容[4]。从中药临床药学本身定义及其内涵外延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领域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必然会是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从本次会议论文的内容分布情况看,虽然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在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仍然不够,且有些领域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应积极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的内容。

3.3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促进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提高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现正处在一个研究探索阶段,开展过程中肯定也会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使中药临床药学更好的发展,需要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其存在或碰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正是以此为目的而召开的。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有1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天津、北京3个省市。虽然本次会议论文投稿数量较多,但仅分布在16个省市。由此可知,各地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薄弱,缺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认知度,强化医务人员的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邀请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较低或未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医院代表参加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学术活动,促进上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带动该地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全国中药临床药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4结语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中医药现代化

中药注射剂发展体现临床医疗的需要,也对振兴中医,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丰富医学宝库,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中药注射剂在儿童的使用,可减少化学药的缺陷,在医疗其他方面的应用,期望也是较高的。然而,中药注射剂在质量、应用上也留下许多疑问,本文就此作探讨性研究。

1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应用是按中医药理论,还是用西医理论指导的探讨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以消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应用,这应属于西医理论,血药浓度是否达到有效范围,现在还是个疑问,缺乏数据或依据的证实,而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却效果明显[1],相当矛盾,值得研究。如果按中医药理论指导而分析,中医药理论体现治疗从整体、中药作用多方面的协同作用结果[2],有实用的意义和价值。

中药注射剂的制剂存在性味[3],这为中药注射剂应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使用提供一些依据,比如,在有发热的病例中,中药中的清热药物作用主要不是针对病原体,因活性不足,而中医认为,发热可分别由外邪入里化热,内郁化火等体内或体外因素造成,而中药作用的特色发挥主要是多靶点效应对内源因素及疾病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依靠机体本能改变或修复纠正机体的病变或缺陷,中药的清热药物就是依据这一疾病过程的不同阶段而辨证施治。因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医疗应用也会体现这个特色。摸索、分析、掌握这个特色,融会贯通不是易事,需要坚持不懈。

2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现和发生有多种原因,而与处方及制剂的关联性应有辨别,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的可以预见或预防,但是,有的不可能预见或预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性质有不同,对ADR应科学地分析[4],有区别认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对中药注射剂至关重要,在临床医疗中,应分清ADR对机体造成影响或损害的程度,使用时应保持警觉,密切观测,比较利弊。

按不同理论来甄别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较客观区分,有利于中药注射剂的应用。ADR是药物所具有,需要尽可能降低或减少ADR,在中药注射剂的ADR中,可以找出一些非药物本身的问题,比如在药物使用方法或方式方面[5]。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的过敏反应报道较多,对中药注射剂应用影响大,药物过敏反应有多样性,必须研究清楚,对于其中存在的过敏反应可寻找预知的方法克服,就像青霉素类药物一样,甚至可以说,这一点的重要性不亚于开发。

3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评价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将有新的规定,这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促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较长时期的临床医疗应用中,有一些药效肯定,ADR较低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医疗中使用,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醒脑静注射液(由安宫牛黄丸处方制备),几十年时间,仍然是一个成功的例子[6]。

中药注射剂制剂中添加剂、赋型剂以及制剂过程使用的溶媒等会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有影响[7],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解决了制剂中一些问题,同时也增加药物成分和药物成分间的相互影响,中药注射剂本来就是多成分而复杂。量变和质变的影响都可能存在,或者共同影响。

4中药注射剂型是中药现代化所必需的

药物的注射剂剂型是不可替代的药物剂型,更有利于中药的应用,也是中药现代化所必需。中药的汤剂是最能体现个体化治疗的剂型,中药注射剂多是由中药的有效汤剂的基础研发而成,由于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进步,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发生改变,人类疾病的状况,人类为征服疾病和人类自身的渴求,甚至疾病过程出现同样的症状有可能由不同病因而引发等方面都有了许多变化,中药注射剂可以改变汤剂的一些不足,减少某些患者的不适应,减少某些无效而对机体有害成分,而且与化学药联合应用也有着明显的优势[8]。

中药注射剂型提升中药的价值,比如儿童在化学药抗病毒或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上的种种限制,在临床治疗寻求适宜的药物时,中药注射剂的存在就有价值,而且有效[9]。虽未经消化道的作用机制,但仍不失有中医药理论指导的意义[10]。现在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还有一些问题,随着科技技术进步中药注射剂质量可控价值、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国家管理,将逐步消除困扰中药注射剂的因素,比如含量不一致[11],ADR中的一些问题,本着“分步骤,分阶段,有条件的恢复使用”的精神,考究中药注射剂。又如,中药的不同极性部位,药效有不一致的反应[12],中药注射剂需经反复多次提取、精制,药效的改变的疑问等。

5讨论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是制约因素,药物具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存在不良反应,在这方面,要进行研究分析,有各种原因,各有不同证据,在临床治疗中的反映又不一致,ADR中的一些问题应探讨,不应堵塞或否定中药注射剂的价值。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化学药(包括部分输液液体)混合问题,要分析药物各成分相互间化学性、物理性或物理化学性的变化,或有可能是特性的改变,分析所出现的改变对药物使用的影响或对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

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改变困境,实现价值,促进中医药理论的研究,扩展中药的应用,中药注射剂型的研究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洁,赵东宝.生脉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疗效观察.中成药,2007,29(3):附14.

2张保国,刘庆芳.麻黄汤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临床运用.中成药,2007,29(3):415-422.

3盛良.论中药四气五味与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说.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4-8.

4薛翔,任进.龙胆泻肝丸、关木通、三叶木通及五叶木通的小鼠体内毒性比较.毒理学杂志,2007,21(4):302-303.

5万骏.中药不良反应辨析.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8(4):348-349.

6王屏,朱立勤,徐彦贵,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Meta分析.中国药师,2008,11(3):317-319.

7孙立,刘晓萌,王欣.吐温-80引起动物类过敏反应的原因初步探索.毒理学杂志,2007,21(4):322.

8黄连淑.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例.中国药业,2008,17(7):51-52.

9胡伟.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50例.中国药业,2008,17(5):50.

10梁琦,谢鸣.从药性多维性的角度认识中药药性理论.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2):45-46.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9

1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中的专业基础学科,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有了《临床中药学》及稍后的《方剂学》,才使得理、法、方药成为一体,为以后成为临床医师的学生,提供传统的、经典的同时也是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用药知识。临床中药学亦是中药学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围绕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而进行现代研究的依据,同时又将各二级学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层面上进行综合,用以促进中药学以效用为主的不断发展,并且将这些新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中医师的知识构体。临床中药学与其它相关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其与方剂学的关系紧密,实为硬币的两面,都以药物的功效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临床中药学重在逐一阐明各单味中药的全部功效,结合临床实用随时进行功效内容的增减及用语的规范,使之记述完整而准确;方剂学主要为了阐明某药在某方中所发挥的某种或几种功效,而且更关注的是复方的整体功效。其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互补,二者关注的都是中药的功效,但中药药理学的侧重是从现代药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而临床中药学的重点在于从临床的角度回答中药“干什么”,二者互为补充。其与临床各科内容交叉,在学习的初期,诸如胎动不安、阴暑、阳暑等概念已先期出现,中药的功效是对药物、对临床表现的反应,是从对证治疗、对症治疗中抽象出来的,不理解这些概念,则无法准确地理解中药学性能、功效和主治。其与基础学科前后呼应,可以说对中药的正确应用是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的实际检验,在某种意义上,中药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金石。临床中药学与其它学科联系的广泛性,确定了多维比较的必要性。

2多维比较阐释教学内容

《临床中药学》的目录是专业学科中最长的,总论部分涉及性能、升降、毒性等共性内容,更难学习的则是各论部分,单味药物涉及性味、归经、基源、功效、主治、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药物之间或性同味异,或功效描述相同而主治不同,或主治相同而侧重有异,因此比较的角度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物进行比较。

2.1病证的比较将不同章节但能治疗相同病证的药物进行比较,如阿胶、白茅根、白薇、鳖甲、侧柏叶、大蓟、地骨皮、海浮石、海蛤壳、槐花、黄芩、藕节、蒲黄、茜草、青黛、桑白皮、生地黄、仙鹤草、小蓟、血余炭、栀子、紫珠草皆能治疗肝火犯肺。类似有脾胃气虚、心脾两虚等。

2.2症状的比较比较治疗相同症状的不同药物之间的差别,如治疗胎动不安,紫苏治疗气滞者,黄芩治疗胎热者,白术治疗脾虚气弱者,杜仲治疗肝肾虚亏者。类似的比较有疹出不畅、疼痛等。

2.3基源的比较比较基源相同药物之间的区别,如槐花与槐角同出一物。前者用其花蕾及花,后者用其果实。二者性味、功用相似,均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治疗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及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槐角止血作用弱于槐花,但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通便,故对于便秘、痔疮肿痛或兼有出血者较宜。槐花清热之力不及槐角,无润肠之功,但凉血止血作用较强,对于大肠火盛之便血、痔血尤为对证。类似的有桑叶、桑枝与桑椹等。

2.4名称的比较比较名称相近的药物之间区别,如白术与苍术、肉桂与桂枝等。

2.5功效的比较比较功效相近的药物之间的区别,如三棱与莪术,二者均具有活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皆可用治癥瘕积聚,血瘀经闭,心腹瘀痛,食积气滞之脘腹胀痛。但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行气。类似的还有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

中药药理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人才;壮瑶药

近年来国家和广西自治区政府为了大力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相继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成为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主要是对传统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造具有壮瑶药(壮药瑶药)学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1.1国家及地方中药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中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在过去和现在都对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独具特色的优势备受世界瞩目,中药产业作为最有创新潜力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将中药现代化课题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1]。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中医药产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打造“南药”品牌,促进广西由中草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产业大省、强省迈进,真正把中草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2010年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医药制造等产业列为14个千亿元产业之一,为广西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现代中药,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养基地,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机遇。这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也为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1.2国家及地方民族医药(壮瑶医药)的需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3]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这些政策给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投入建设意味着壮瑶医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最受瞩目的时代。在我国,湘、桂、粤、黔、滇等省份拥有极具特色的壮瑶少数民族医药资源,为壮药、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壮瑶药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由此可见,这个领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可观的前景。1.3东盟各国传统药物发展的需要。东盟国家与广西地缘相近,气候、物种类似,民俗和文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用药习惯也十分相似。越南、泰国的当地语言与风俗与广西、海南的壮族有相似之处。近年东盟国家市场对中草药和中药制剂的需求迅速增大。此外,中医药在东盟国家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越南政府早就承认了中医的合法地位,泰国1987年正式批准使用中草药,新加坡2000年11月通过了中医师法案,中医师行医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认可。2009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在南宁召开,通过政府合作研讨,中国与东盟十国就传统医药合作达成一致,共同发表了《南宁宣言》,旨在推动传统医药成果共享,共同推进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传统医药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项目的开展为中药及壮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多区域合作、多政策优惠、多方面关注的新兴机遇,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形成一个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1.4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广西中医药大学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和药品生产于一体的具有中医药特色和广西民族医药特色,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高等院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积累了40余年丰富的办学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药产业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朝阳产业,是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对实践能力强、高素质、高质量的中药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中药学特色专业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药文化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引入广西特色壮瑶药学体系《壮药药材学》,在中药学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的建设中,以中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中药学》和专业课程《中药鉴定学》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课《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等及基础课《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等的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凸显特色,有利于培养兼具中药与壮瑶药知识与技能、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药学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2特色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

2.1理论研究方面。明确了中药学专业课程一体化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课程体系。2014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物理学》明确设置了自学、网络学习和翻转学堂的课时。这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重、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广西中药产业及人才培养现状,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医药的号召,为企业及相关用人单位输送优秀的具有壮瑶药学知识的中药学本科人才,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改革,制定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建设中药学特色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具有壮瑶药特色的中药学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壮瑶药特色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满足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中药学专业在民族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2实践探索方面。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壮瑶药理论知识和技能欠缺的问题;二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的问题。课题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开展中药学人才需求的广泛调研,明确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通过对专业进行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以《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为龙头的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将中药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广西壮瑶医药特色的中药学本科专业。着力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实践应用到生活和生产”的能力,建设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专业等层次结构合理、中医中药素养好、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使学科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强,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技术向产业转化。同时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建设。

3实施的结果

3.1教学条件建设明显改善。2011年以前,药学类专业实验室面积4950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多万元。目前,实验室面积增加到12600m2。近5年累计向药学类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约1500万元,现有教学实验设备总值1798万元,5000元以上设备台套数2657台(套)。获批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3.2制定了符合壮瑶特色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民族医药发展的新形势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立足点,修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传统中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结合壮瑶药理论,打破传统教学框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科交叉、民族医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复合型与实用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3.3课程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壮药药材学》等,中药鉴定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药物分析学4门课程获得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称号[4-8]。中药学专业主干课程均建设了网络课程,网上资源基本齐全,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中药知识,还设有壮瑶药专栏。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完成网络作业和在线测试等。中药学课程率先进行考试改革,2015年开始,期末考试实行无纸化考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结合,实地考察,了解民间壮瑶药物的使用情况及资源现状,完善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百草堂药业、百年乐制药厂进行见习,对玉林药市、靖西端午药市、通灵大峡谷等进行调研,拓展知识及视野,提高对民间中草药的认识。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出版教材。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中药学专业教师获得了教改课题,教师及学生多次获奖。3.4师资队伍力量增强,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着力构建人才高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贫困县进行科技服务,将科技转化为经济,拉动企业和贫困县的经济增长。积极参与地方壮瑶药标准的制定,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造,外出访学,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2011年至今有多位老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积极组织教师骨干参加学术交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目前中药学专业引进大量博硕人才,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同时吸收共建单位及医药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参与到师资队伍中,建立“候鸟式”兼职授课制度,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共同承担具有壮瑶特色的中药学专业的培养工作,形成了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该团队荣获了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部级发明奖二等奖1项。教师教学能力也明显提升,药学院教师授课学生评教打分为85.4~99分,获90分以上的教师占96.8%,获得学生最喜爱的教师4人。3.5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药学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2016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奖;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奖项等。近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反映良好。毕业生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由2013年的31%增加到2016年的60%。3.6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中药学学科共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30篇,出版著作19部,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药化学、药物分析学获批学校重点学科,中药药剂学获批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中药学获批广西重点学科、广西一流学科,海洋中药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