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8:09:58

中药产业

中药产业范文篇1

当前,中药工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提取分离工艺粗放、装备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贫乏、缺乏系统集成优化、自动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中成药质量和疗效不稳定、服用剂量大等问题,这是造成我国中药工业至今落后于世界天然药物制造业水平的主要原因。

“**公司”自2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三大领域(提取、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八项技术的研究。一方面成功地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分子蒸馏等新型提取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项目合作,逐步在中药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进行推广应用。**公司的建设成绩及发展构想,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赞同。按照这个思路,**公司走出了一条注重自主创新,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之路。

一、充分发挥优势技术作用,打造技术品牌,确立学科地位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作为我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成功实现了高新技术、先进制药设备与大产品的完美结合和创新,在中国制药企业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一)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该技术是**公司优势较强且较为成熟的技术。“八五”以来,广药集团一直从事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及广东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在国内率先对近70多种中药开展超临界CO2提取工艺的系统研究,证明了该技术可用于中药领域,提出并总结了该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优势,并对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在中间体、单味或复方中药的提取及新药开发、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经验;发表有关该技术应用于中药的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成果奖励6项。有关的论文、成果和技术推广极大地推动了该技术在全国中药领域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形成了以葛发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梯队。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国内领先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线(萃取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萃取设备的工作压力设计在国产工业化装置中最高,萃取系统采用集成优化技术,集成了结晶、干燥等技术,与后处理设备形成了超临界萃取-结晶-干燥成套技术生产线),陆续将青蒿素、成熟品种成套技术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二)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股东单位的强强联合,成功对中药水提-浓缩-干燥过程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克服了传统水提醇沉存在的“用水量大、能耗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同时重点解决了中药浸膏喷雾干燥出现“粘壁”的技术难题,其技术工艺及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先后在15个省市35个中药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推广。并起草和制定了全国仅有的三项中药浸膏工艺装备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工业生产无装备标准的空白,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要求。

通过与四川中药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对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进行了大孔树脂尤其适用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精制分离。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600吨/年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成套生产线(二罐套用提取技术、全程自动化控制、关键工段实现闭路监控、有CIP自动清洗、自动报警、自动跟踪功能),并将成熟的品种及成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二、在发挥成熟技术优势同时,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形成技术储备

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兴技术的研究,选取适合应用于中药、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的新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技术储备,形成技术梯队。

传统的中药提取由于存在很多问题,急待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提取分离新技术在其它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各具优势。**公司选择了有应用前景关键性技术、共性技术、适用性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超声提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指纹图谱技术等等。通过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别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医药集团为依托,结合企业产业化的需要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高技术企业发展很容易陷入过于追求高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业化需要的困境,其后果是在盲目“烧钱”的同时,却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退,作为广药集团下属中药企业重大产品研发平台,**公司的最主要任务就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的产品升级,提高其产品科技竞争力,因此决定了公司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化。我们在注重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已经成功地通过应用高新技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奇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通过与**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潘高寿战略发展技术合作委员会”,围绕企业“打造上呼吸道用药第一品牌”的发展目标,全面负责潘高寿药业的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种二次开发、新工艺与新剂型研究与应用、传统制药设备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等工作。在名优品种二次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公司已与**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名优大品种——清热消炎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开发,将指纹图谱技术、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工业化大生产。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提升,受到企业的好评,也使得我们更加明确了发展定位:立足企业发展,实现技术升级。

四、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产业化,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赢利,有稳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公司的各项发展,所以,我公司在保证科研任务的同时,为了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选择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成熟产品实现自主产业化,实现“青蒿素”、“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的产业化,实现“自我造血”,为公司的发展及新产品开发提供经济保障。

被称为首创绿色提取青蒿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青蒿素”于20**年10月已成功投产。该品种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20**年预计销售收入6000万。并按照**医药集团的青蒿素产业链战略部署,开展青蒿素系列衍生物的研究,该产品群将成为广药集团“十一五”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独立研制开发的“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功产业化。**公司除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外,还就该产品的提取工艺申请了3项专利,利用核心提取技术将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成功阻断了行业内企业同类产品的注册,使“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唯一批准的灵芝孢子油类产品。该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

利用已建成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及将建成的注射用蛋黄卵磷脂专用后理生产线将实施药用辅料注射用蛋黄卵磷脂的产业化。成功解决进口产品注射用蛋黄卵磷脂国产化问题。

充分发挥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优势,为社会同行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中药标准提取物。利用建成的罐组动态逆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喷雾干燥的示范生产线已成功完成陈李济药厂风湿平提物的试生产。

五、利用自身优势,为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发挥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并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中医药振兴计划,给广东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公司结合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依照本公司的技术优势及实际情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特色,取得突破:

(一)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推广技术平台:发展新型单元技术、在线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及装备;融合传统和新型提取分离技术,提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成套实用技术;加速推进现代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新产品中的应用,促进传统提取分离工艺及装备的技术升级;实现工程化验证、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不断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工程化研究成果。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试和产业化规模上推出国产化的装备。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型适用的技术及装备。

(二)中药新药研究及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服务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在多项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新药、天然植物药的深层次研究开发和应用及名优品种的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重点放在广药集团名优品种上,目标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等,努力使广药集团的产品进入世界医药市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广东省的医药产业提供高档次中药品种。

(三)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已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作为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产业管理的人员培训基地。同时与国内外一批著名的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中药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六、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点体会

用短短4年的时间,**公司从一家注册资金仅百万元的地方性研发机构发展成为国家和地方中药现代化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坐标,戴上了“四级中心”的桂冠———“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医药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政府“十五”规划“十百工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这得益于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及在建设过程中给予的关注和监督。也有赖于广药集团公司领导对当前行业发展的充分认识及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准确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提取分离技术严重滞后于制剂技术,不仅工艺粗放、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质控手段,而且制造过程以落后的单元操作为主,远未实现整个工艺过程的集成和优化,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为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优先解决单元工艺技术、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优化等关键技术及装备,迫切需要建立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地研究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技术,通过工程研究中心的运作和辐射作用,建立中药工业过程先进技术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中药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水平。

根据《广药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方案》,依托**公司“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条件基础,将**公司发展成为广药集团所属企业中药现代化提取技术攻关及实施中药大项目研究创新与产业化平台。

中药产业范文篇2

一、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

1、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成绩突出。中药材种植在我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以无公害、无重金属超标、无农药残留、高质量的口碑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出产各类中药材419种,人工栽培种植的药材有17种,全市已经建成中药材产业化示范基地14个(其中白芷、连翘、瓜蒌三个基地已列入省中药材基地),常年栽种面积达80238亩,总产量约4400余万公斤,总产值达1.5亿元,平均亩产值2168元。川白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白芷生产基地,占全国商品白芷的70%。在船山区建成白芷GAP示范基地5个,面积2000余亩,全市种植面积达22000余亩。“白芷GAP基地建设”于2005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全省第三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基地。成功选育出“川芷1号”白芷新品种,成为我省首个通过品种审定的中药材品种。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公司以川白芷GAP项目在美国纳斯达克OTCBB市场成功借壳上市,成为全省首家通过中药材道地资源在国外融资的民营企业。连翘以绿康中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市规范化种植连翘面积达1.25万亩,被认定为“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瓜蒌以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1.2万农户按GAP标准种植瓜蒌1.1万余亩。中药材的种植开发带动了项目区8000多户药农增收,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2、中药新产品研发取得新的突破。在抓好中药材种植的同时,我市重点抓好了中药材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组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中医药科技攻关。银发公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开发出了以白芷为主要原料的“白灵胶囊”、“怡神胶囊”、“脑康宁胶囊”、“芷安美肤膏”、“芷缘香囊”、“泡菜伴侣”等近10个新产品,绿康公司以连翘为原料开发出“连翘茶”、“翘叶防暑降温茶”、“银翘茶”、“翘花茶”等4个新产品,回春堂公司开展“虫草红景天胶囊”开发,泰乐药业开发的国家三类新药“羊藿三川颗粒”获中国新技术产品交易会金奖、“复方半夏片”、“麦白霉片”2个产品获全国独家生产资格,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已建成全泰堂药业公司中药饮片厂、射洪县中药饮片厂、射洪绿康公司中药饮片厂、市陈善堂中药饮片厂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家,年加工中药饮片1000余吨。

二、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市委市府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并由专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由于各成员单位责任明确,各施其职,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国务院和省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有关精神,我市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通知》和《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制定了我市中医药产业10年发展规划和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七条政策措施,为我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积极组织我市中药材生产企业及制药企业参加各种展会及经贸洽谈会。2002年我局组织了7个制药企业及药材生产企业18个新技术、新产品参加了国际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2003年我市又组织了“川白芷GAP基地建设及深加工”、“肤清舒”等9个项目赴港参加“川港合作发展周”洽谈会,其间香港中成药商会与我市皮肤病研究所签订了“肤清舒”产品合作开发日本市场的合作协议;2005年9月,由我局牵头,市政府组成了以科研机构、医院、中药材基地、中药材产业化企业及市、区、县相关部门200多人的代表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展示了我市科研成果近100个。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我市中药材生产基地及制药企业的宣传。2005年8月15至16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日报、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一行16人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对我市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强化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市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产业化运行机制。

一是在实施“川白芷GAP基地建设及深加工”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适度种植连翘、黄姜、麦冬等中药材;二是有计划地指导业主发展市场紧缺的动物类药物,如养殖梅花鹿等,进行系列产品综合开发;三是在运行机制上,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建基地、协会带种植大户、依托科研单位搞开发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川白芷GAP基地建设及开发”项目由我市龙头企业—银发公司承担,并由业主牵头成立了“市白芷协会”,各区县设立分会,有9个乡镇12个村社的10000人加入了白芷协会。协会坚持自主合作、自主经营原则的同时,还承担了指导基地药农严格按照GAP种植规范种植白芷和按保护价收购白芷的义务和责任,确保了药农利益。

(五)以服务为宗旨,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

一是市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及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了《关于将市列为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请示》,帮助银发公司的白芷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顺利通过了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协调小组组织的答辩,被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第二批启动项目。二是主动出面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银发公司与成都联强投资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和实力。三是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市级有关部门的努力,先后为企业取得了国家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国家、省“星火计划”科技贷款以及扶贫项目资金等共计2000多万元。四是组织银发公司的“川白芷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参与2005年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并中标获得经费支持。

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在市科技局的促成下,银发股份公司境外借壳上市的成功,铺垫了一条境外融资新途径。

三、主要工作体会

(一)科学规划是基础:中药材现代化产业要快速协调发展,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环境、特色道地药材、制定好规划和工作重点、工作才有特色、创新、产业才能快速发展。

(二)加强领导是保障:领导充分重视,才能得到各项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科技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科技创新、项目攻关、高新技术的关键。解决人才问题,产学研结合是捷径。

(四)经费投入是支撑:没有经费,科技工作就无法开展,正所谓巧手难作无米之炊。

(五)项目实施是着力点:通过项目能将资金、人才组织起来,通过上下联动,横向合作,形成合力,就能解决中药材现代比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成规划中的目标任务。

(六)加强管理出成效:加强科技项目的管理,能推进项目的进度和保证项目的质量。推进中药材产业的科学发展。

中药产业范文篇3

一、中药材产业工作完成情况

2013年,全年已规范化种植中药材面积约1万亩、管护约5300亩,其中:

(一)杜仲:管护3000亩,产籽9吨,产叶100吨,产皮80吨。

(二)天麻:新栽天麻13.5万窝,产量214吨。

(三)猪苓:新栽猪苓4万窝,产量26吨。

(四)柴胡:新栽柴胡820亩,产量100吨。

(五)银杏:管护1300亩,产量3吨。

(六)其他药材:管护1000亩,产量70吨。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上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相关站所同志为成员的镇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中药材产业项目的组织领导,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扶持力度。镇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高度重视和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制定帮扶计划。各村积极争跑投资项目,大力整合落实支农资金和奖扶政策。

(三)夯实包抓责任。镇上实行责任包抓制,强化了对中药材产业基地的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具体困难和问题。各村明确任务分工明确,部署周密,每个产业都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了合力包抓推进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供、销信息缺乏。没有建立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体系,市场需求信息缺乏,抗风险能力弱,持续增收困难。

(二)产业发展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虽然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但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在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中药材天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没能有效开展工作,制约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药农在生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

(三)产业规模不集中、品种结构单一,种植面积较小。大多以农民自发的个体种植为主,生产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呈现出小而杂的生产局面,且种植不集中,种植面积小。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争取中药材项目。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中药材项目,特别是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研究、标准化基地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品种提纯复壮、扶贫开发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的带动,进一步促进我镇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中药产业范文篇4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我州农牧业工作实际,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近期对我州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具有优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我州中药材生产有着辉煌的历史,1952年-1990年,我州当归收购量达8657吨,年均收购量达227.8吨,1978年我州当归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超过1万亩,当年产量870吨,××州维西县在当归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1974年受商务部表彰并命名为全国十四个当归基地县之一。秦艽和当归因产量高、质量好,曾经是我州中药材的拳头产品。但是,农村体制改革后,原有的药材购销体系被打破,只有少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药材,加上药材市场大起大落,全州药材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从业人员有减无增,全州中药材只有零星种植,由于规模少、种植分散、产量低、利润薄、风险大,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作为××州特色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逐步没落。

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年加大了对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以维西县的秦艽和当归为主的药材品种、面积和效益都有所增加。据统计,20*年低,全州共有药材种植面积4.5万亩,以下为各县具体情况:

维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9万多亩,分布在多个乡镇,其中永春乡种植面积较大,主要品种为木香、秦艽、当归、丹参、桔梗、板兰根、茯岑、虫蒌等;德钦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390亩,主要品种有木香、秦艽、当归、丹参、桔梗、茯岑、虫蒌、川芎、秦归等;香格里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655亩,主要品种有白术、木香、桔梗、川芎、秦归等。我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近几年发展较快,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区。我州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和基础,中药材生产主要分布在具有传统种植的乡镇,这些地方中药材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有一定的种植经验。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近几年新增面积3万多亩,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地。

二是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乡镇或基地。我州产区较多,相对分散,但随着中医药市场的拉动,逐步形成了永春等在千亩以上的乡镇,具有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三是立足当地实际,形成了多种生产运营模式。我州中药材生产传统上主要以农民个体生产为主,随着政府的支持,单位或公司的参与,各地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形成了“基地建设,定单生产”等生产运营模式。

四是品种多样,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品种。我州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适应种植品种较多,主要种植品种有40种以上,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品种。如汶南的徐长卿有1000多亩,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徐长卿传统主产区;其他如桔梗、丹参、黄芩、黄芪、白术、灵芝、玫瑰也具有了一定规模,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影响。

五是中药材种植效益高,发展势头良好。中药材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亩年产值在2000--4000元之间,个别效益在万元以上。因此,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一些乡镇政府因势利导,制定激励政策,加快发展。

六是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州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水平不高,而从技术、认识、效益、政策、规模等方面和趋势来看,正处于一个规模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二、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又逐渐衰退的过程。虽然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基地建设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由于还存在着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药材的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主要原因有:

一是技术水平不高,规范化生产严重不足。虽然种植基地农民有一定种植经验,但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盲目施用农药、化肥问题严重。在一些新种植区,生产管理和技术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州有三个品种(秦艽、木香和当归)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种植,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在加大,但距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还有一定差距,包括这三个品种在内的中药材还没有一项申请规范化生产认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是国家对中药材生产制定的法规性文件,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与否将影响一个地区药材的声誉形象、市场地位、生产发展等,同时也会影响市场准入)。

二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虽然我州中药材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如品种资源潜力、地理环境潜力、种植技术潜力等,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是重要问题。比如,品种资源潜力方面,××州虽然不是当归的原产地,但五十年代以来引进县内种植,已经有五、六十年的种植历史,产品质量好,深受药商和中药医的欢迎,维西当归的特点是归头大,归尾小,功能善补,油脂含量高,质量好;秦艽在当地有野生资源分布,种植数量多,药材地道,深受欢迎。但与其他地区相比,种植面积不大,多数为零星种植。中药材生产的潜力优势几乎没有发挥出来。

三是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加工企业带动力不强。政府部门近年来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在产业发展上未能发挥出较强的引导作用,在生产指导、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力度不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以及销售上的无序性。同时,由于缺乏加工企业的介入,在品种收购、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形成严格的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而且生产加工能力滞后,科研开发能力有限,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此由于受市场的波动影响,造成了农民信息不灵,种植品种不对路,种植技术差,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种植规模小、品种少、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三、推动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州土地资源丰富,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高寒山区占全州土地面积的75%,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种植青稞、马铃薯等其他作物收成低,当地药材质量好,种植历史悠久,有传统的种植技术等特点,建议积极推动我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1、提高认识,明确中药材生产在我州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国际化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家的配套政策来看,中药产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时期,作为源头的中药材生产也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州中药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现代的社会资源优势,中药材发展理应为我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民收入、为生态立州建设做出贡献。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州中药材生产确实为农民增收、地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州中药材产业完全能够发展壮大起来,逐步成为我州的重要产业。

2、加强领导,积极营造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家中药材发展目标,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有关促进中药材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为中药材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具体中药材生产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提供服务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切实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高度,把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协调管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努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通过促进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一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促进和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中医药企业具备资本、人才、技术、加工、市场等多种优势,同时具有产业化生产的能力;大的中药材市场则对中药材种植能够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探索和发展多种符合市场要求的经济合作形式,能够快速的提升我州中医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加快中医药产业的形成。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组织科研院校、公司、基地和农户,加强中药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把市场前景好的我州地道药材列入重点研究计划,研究制定道地药材种植规范,争取列入国家或省研究计划,力争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为我州的中药材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多管齐下,多方筹措资金,为生产开发中药材提供充足的财力保证。我州中药材生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正处于向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注入。政府在财政支出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引导是迫切必要的,政府资金重点投入三个方面:一是扶持示范乡镇搞好中药材生产开发,带动全州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二是支持科技,为研究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提供资金,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三是公共利益投入,如原产地保护、“正品”的保护等。除此之外,解决中药材生产开发资金紧缺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筹措资金。一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要尽快组织力量,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努力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努力争取金融贷款,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对农业生产扶持的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加快产业发展。

5、努力发展道地药材,打造优势药材品种。我州中药材资源丰富,应选准市场前景好的道地药材,重点研究和开发,发展规模形成产量优势,提高水平形成品质优势,加强宣传形成品牌优势。如何使本地产药材的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出台政策和办法。

中药产业范文篇5

关键字中药产业物料供应商

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是我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之一,然而这一优势正逐渐被打破,据统计,在如今的国际中药市场上,日本、韩国产品占据的份额高达90%;国内市场上,“洋中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国际市场上每年中药的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中药所占比率不足5%。中药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而由于中药生产原料供应的链条比较长,因此原料供应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目前由于人们对于中药越来越重视,一方面,中药治疗对病人的副作用比较小,另一方面,中药是天然药物,对当今追求“天然产品”的人们讲,中药治疗肯定是最佳的途径。随着中药产业规模的扩大,中药的原料供应越来越成问题,一方面,天然原料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种植的中药在环保标准上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中药材的供应成为影响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药生产的特点及对物料供应的要求

中药生产的特点及原料的利用情况

产业链条长,环节众多,每个环节的生产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药的生产如果从原料供应至产成品到消费者手中,纵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果按照国际GMP规范生产,可以想象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中药产业其产品对患者的作用机理目前并不是非常清楚,其理论依据多是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而国际市场上对药品的要求必须有产品的成分、作用机理的说明,否则是不能够作为治病的药物出现的,而只能作为普通的保健品,因此中国的中药生产面临相当大的药理知识的障碍,使得中药产品多以保健品的形式出现在国外的超市中。

中药产业其产品多是复合制剂,其原料为许多种中药材,因此其生产过程中多种原料之间的数量的协调和质量的控制都显得非常困难,再加上医药生产本身就特别严格,因此,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中药材生产的特点

中药材的栽培,既有和农作物、果树、蔬菜栽培一致的方面,也存在有别于这些植物栽培的一面。由于种类繁多,生长地区的不同,各种中药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中药材栽培方式的多样性。总的来说,中药材生产应注意以下特点:

中药材生产讲究产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栽培的中药材,最终是用来防病治病。如果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低或者完全没有,就降低或失去了药用价值。而产量过低,又影响了药农的收入。药材的质量主要由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疗效决定的。此外,药材的形态、大小、色泽,即商品性状(俗称“卖相”)也是质量的一个方面。

中药材栽培有忌连作的特点。很多中药材,特别是一些根茎类药材如白术、菊花、地黄、丹参等都不宜连作。一方面是由于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改变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病虫害严重。此外,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分泌一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也使得连作的效果不好。这就使得原料的总供应量受到限制。

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多样性。由于不同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以及栽培年限的不同,形成了中药材栽培技术的多样性。

中药生产企业物料供应商的选择

根据中药生产的现状和中药材的生产特点,结合供应商的选择理论,提出如下的选择方法:

根据ABC法粗选供应商。根据表1所列数据对中药材供应商进行分类,在保证供应方面,对这三类供应商的要求是一致的。但A类供应商,为生产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供应且数量少,对其加强管理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潜力所在,所以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重点管理。而对于BC类供应商,因其所提供的物资比重小、数量多,他们不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点,可以作一般管理。我们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将A类供应商作为主要的供应商。

利用层次分析法选择供应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内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次各目标的权重。计算组合权重,即得到各方案的相对权重。根据相对权重,选出最优供应商。

集团对物料供应商的管理

建立供应商的竞争机制。根据中药材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制定响应指标的阈值,供应商们在这个阈值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只有进入ABC法粗选出的供应商才有资格进行有关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交货期等方面的竞争。这样,一方面使管理工作得到简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主要的供应商感到有压力,督促他们做好物料供应方面的工作。

做好物料供应的质量审验工作。中药的质量与中药材收购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GMP明确规定:“药品生产所用物料应从符合规定的单位购得,企业应确立定点采购并依规程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的基本原则。

审验的内容。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包括对新选择供应商的质量审验和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质量审验。对新选择供应商的质量审验内容有:供应商基本材料审核,样品检测、验证,实地考察,结论与信息反馈等;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质量审验内容有:物料质量状况回顾,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调查,供应商业绩综合考评等。

审验的程序和方法。对新选择供应商的审验。

成立审验小组。企业以规程形式,明确规定对新选择供应商进行质量审验时,审验小组由供应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物料使用部门、科研技术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其中,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必须协同质量审验工作。审验小组成立后,依规程确定一名组长并由其对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部署。

材料审核。对供应商基本倩况的掌握和了解是进行供应商质量审验的第一步,一般通过对其提供的文字材料的审核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供应商材料审核包括两部分,即:对供应商基本情况调查材料的审核和法定材料的审核。

样品检测、验证。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的确定:审验小组应明确所采购物料的质量标准,此标准可为法定标准或高于法定标准的药厂内控标准,需注意,有内控标准的必须执行内控标准。

实地考察。审验小组在对供应商所提供物料表示满意后,应安排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有时实地考察可不进行或推后进行,在何种前提下可不进行或推后进行,需提供哪些补替材料等,企业在规程中予以明确规定。

信息反馈及跟踪审验。对供应商所提供样品的检测、验证情况及实地考察情况,审验小组应做好向供应商的反馈工作,对于某些检测指标和结果可能还需同供应商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和确定,供应商也可通过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改进,使其产品达到要求或提高质量水平。对质量审验存在问题需做整改的,审验小组应进行跟踪审验并随时记录。

起草审验报告,批准审验结论。审验小组在进行以上工作后,应由组长根据审验情况起草审验报告。药厂应规定审验报告的书写内容和格式。审验报告应对所进行的审验活动进行总结性说明并做出质量审验结论,由审验小组成员讨论通过并签名,提交总工批准。

对已确定供应商的定期、不定期审验。

供应商确定后,在其少量供货及长期供货过程中,应对该供应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验。审验的周期和内容应依据供应商的不同和所供物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定期或不定期审验可围绕如下方面进行:物料质量回顾,包括合格率、退货率、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供货的及时性;质量保证体系或生产设备、设施。发生重要变化时,定期、不定期审验可成立审验小组,或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验应有报告。

质量审验档案。从事质量审验活动的所有材料归入质量审验档案,作为供应商档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审验档案的内容应包括:供应商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或调查表);供应商法定材料复印件;供方质量标准及出具的样品检验报告单;本药厂物料采购标准检验操作规程及本厂出具的样品检验报告单;物料正式采购后三批进厂检验报告单复印件;物料均一性验证“评价及结论”复印件;现场考察报告;质量审验报告;定期、不定期审验材料及报告。供应商质量审验档案应由企业规定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和管理。

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关系。正如在前面看到的那样,中药行业的物料供应商与其他行业有明显的不同,其所提供的中药原料质量及价格差别也非常大,究其原因在于:其产业链条太长,供应商就自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来看,是非常难以做好的,为此作为生产厂家,中药生产企业采用中药产业化生产的模式,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确保物料供应的畅通和安全。

中药产业化发展就是根据中药生产GMP规定,从中药的种植一直到加工、销售,采取规范化操作,在中药种植领域实行GAP规范种植,并在每个生产环节尽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中药价值增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集团公司+供应商+农户”这样的发展模式。

生产企业主要在市场信息的搜集、资金支持、技术咨询等方面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使供应商有实力能够带动中药基地的建设,通过规范化的基地建设,才能够保证企业有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

对于加强供应商管理的政策建议

由于行业特点,目前中药生产企业的物料供应商大都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比较低,大都停留在中药材的收购、批发等业务领域,真正具有规模化供应能力的供应商还比较少,而且,供应的原料质量和数量极不稳定,对生产企业的稳产优产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时,应当立足于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应当着眼于未来。

正因为目前供应商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生产企业应当立足于加强供应商的能力建设,供应商的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供应商的原料基地建设。目前虽然大多数地区都在进行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但是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项目往往都中途流产。按照现代医药GMP管理的相关规定,建设一个GAP中药材基地,无论在技术、资金还是管理等方面都要求非常高,实力弱小的供应商想完成这样的项目几乎不可能,因此中药生产企业必须与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精心培育一两个大型的供应商,按照国家GAP中药材规范化建设的标准,生产合乎产业发展的原料。

供应商的市场反应体系建设。由于传统中医药大都是以野生动植物为原料的,但是现在随着野生动植物的减少,中药产业的原料供应越来越成问题,通过原料供应的影响,市场的波动加大了,因此供应商对市场的反应体系建设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加强供应商同产学研的结合。正如前面论述的那样,中药产业在新世纪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想使这些好的机遇变成经济优势,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来武装传统的中药产业。在中药的种植行业里,着力用现代的育种技术开发新的医药品种,用现代的栽培技术,人工培育产业化生产所需的大量药材。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人工中药材代替野生药材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的广泛参与,最终实现原料的安全供应。

参考资料:

1.刘大可,产业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的权利关系研究,经济学研究,1994.10-12

2.赵希男等,供应结构与供应商的选择,决策与借鉴,2001.240-43

中药产业范文篇6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实体经济,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由于其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少。在此背景下,中药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将有助于中药企业走向国际。中药行业作为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工业与石油工业、橡胶工业等41个工业行业相比,8项经济指标中有7项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率仅次于烟草加工业,大力发展中药的国际贸易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产业格局,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拓展营销渠道,这是当前中药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选择,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渠道的作用能够对产品的销售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传统的药店、医院和诊所属于消费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够直接将中药产品销售切入到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手中,或者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对于中药来说是突破销售渠道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的明智选择。

中药产业范文篇7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实体经济,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由于其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少。在此背景下,中药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将有助于中药企业走向国际。中药行业作为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工业与石油工业、橡胶工业等41个工业行业相比,8项经济指标中有7项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率仅次于烟草加工业,大力发展中药的国际贸易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产业格局,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拓展营销渠道,这是当前中药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选择,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渠道的作用能够对产品的销售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传统的药店、医院和诊所属于消费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够直接将中药产品销售切入到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手中,或者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对于中药来说是突破销售渠道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的明智选择。

中药产业范文篇8

一、主要措施

(一)扎实做好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

有效利用科技下乡及科普宣传等活动,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深入到老百姓田间地角,组织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同时发放相关学习资料并详细解答老百姓问题。通过深入的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使老百姓了解到相关中药材的知识,掌握了种植技术,从而为老百姓更好的种植中药材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积极实施中药材种植奖补项目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特色农牧业的重大安排、部署,我局结合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中药材种植奖补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调动老百姓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并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14年加快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奖补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制定并下发了《县2014年中药材种植奖补项目验收实施细则》。细则对验收的标准、申报的程序和时间以及注意的事项都做了明确的说明,从而使得验收工作得到及时、有序的推进。

对今年全县申报大黄、羌活两种纳入奖补范围中药材面积达到7932.27亩,其中大黄6475.87亩,羌活1456.4亩,我局会同县农工办、县目标督查办、县审计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等单位组成验收组,于7月8日到10月21日,深入到相关乡镇对其进行核实、验收。最终全县通过验收面积为6430.77亩,其中大黄5364.87亩,羌活1065.9亩。未通过面积为1501.5亩,其中大黄1111亩,羌活390.5亩。

(三)大力支持老百姓成立中药材种植专合组织

为了能有效改变中药材种植分散的现状,我局大力鼓励支持老百姓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组织。按照自愿原则,以村组、地域为基础,让老百姓自发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组织。如此,便可以使大家集中起来,发挥群策群力,使中药材种植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同时政府对发展良好的合作组织予以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促使合作组织发展壮大,进一步带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鼓励支持

龙头企业在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一直起到示范带动及技术支撑作用,为了能更好的发挥这一作用,我局进一步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促使其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进而为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狠抓重点品种,打造核心示范基地。以道地优势品种——川贝母为主,依托药业企业狠抓种植技术研究与攻关,制定了相关种植技术标准,建立了川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两个——卡卡沟川贝母种植基地(国青科技)、龙让沟川贝母种植基地(新荷花),新荷花川贝母种植基地成为国内首家通过gap认证的川贝母基地。新荷花现种植面积2700余亩,建立了11个川贝母现代温室育苗大棚,面积3000余平米,主要用于川贝母两年生幼苗的繁育,可以大幅提高幼苗的保苗率,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国青公司瓦布贝母种植已初见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实施中药材奖补项目中,因全县种植面积大、涉及面广、户多、验收难度大。部份农户只种不管,后期管理跟不上。

(二)道地中(藏)药材生产周期长,见效缓慢,影响农户积极性。

(三)市场信息和销售机制不健全,中藏材种植市场风险较高。

三、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要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强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搞好中药产业布局,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

(二)要加快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建立种子种苗基地,为中药材种植提供服务;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着力建设贝母、大黄、羌活、秦艽、“三木药材”等道地药材的基地化种植。

(三)要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品种科学种养研究;开展珍稀频危药用动植物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新品种研究,开展珍稀频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药产业范文篇9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搞好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性

当前,随着中草药在世界范围产生的广泛影响和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县中药材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据统计,世界上有超过3/4的人口在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中草药产品,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潜力日益显现、作用日益增大。为了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国家正逐年加大对中药产业化开发与现代化研究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方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确定了重点项目,这将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拉动力,给中药材产业开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县多年来一直是药材传统种植大县,在推动农村进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成为主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过去的工作中,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群众脱贫致富的要求相比,同我县中药材资源大县的地位相比,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药材基地建设上,还停留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更新品种上,集约化程度低,未能与制药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在中药材生产上,缺乏对传统优质药材品种的培育和扶持,生产技术不规范,不能适应药材产业化的要求。三是品牌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和拳头产品。四是营销观念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优势品种市场占有额不大。五是产业链条不完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药材加工企业还属空白,大宗中药材仍处于卖原料和粗加工的初级状态,没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新一届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县在规模种植上已成为陇南第一药材大县,但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中药材产业潜力很大,同时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全县上下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高度责任性,紧紧抓住中药材产业发展机遇,牢固树立“药材富县”的强烈意识,确立中药材产业在我县农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中药材产业开发投入极大的热情,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全力投入中药材产业开发,努力把我县的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增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信心

(一)基本思路

年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县第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南果蔬,北药牧,全县兴劳务”的产业开发思路不动摇,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奖励扶持工作措施不放松,强化基地建设,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种植模式;完善药材专业市场,组建全县药农总协会,提高药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培植龙头企业,加快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着力推进我县中药材开发走上社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路子,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二)奋斗目标

抓好三片传统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做好哈达铺至阿坞、哈达铺至庞家、理川至八力、南阳至好梯四个中药材示范带建设,建成31个中药材示范点,通过片、带、点示范,年内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4.5万亩,全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当归9万亩、党参6万亩、大黄4万亩、红黄芪7万亩、柴胡3万亩、其它6万亩)。预期药材总产达到4124万公斤,总产值达到3.8亿元。培育五个拳头产品,即当归、红芪、黄芪、党参、大黄。实施好两个项目,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户后续产业发展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和县官鹅沟百味中药材示范园建设项目。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以哈达铺、理川两片7个乡镇20个村为重点,建成9万亩当归种植基地。以将台、何家堡、城关、贾河、车拉、新城子6个乡镇15个村为重点,建成7万亩红黄芪、3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南阳、新寨、狮子等7乡镇为主,在良恭河流域、岷江流域发展大黄4万亩、党参6万亩。在适宜区发展市场价格看好的名优中药材6万亩,基本形成“一区一品”的种植格局。

(2)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引进新品种25个,集中连片在等地建立县级药材种植示范点6个,即庞家乡许家村500亩黄芪无公害栽培示范点、好梯乡彭家山500亩党参无公害栽培示范点、哈达铺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其中集中连片1000亩)、理川镇蔡家村千亩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阿坞乡各竜村500亩当归GAP种植示范点、将台乡罗家村500亩红芪无公害种植示范点,在每乡镇建立乡级示范点1个,全县建成药材种植示范点33个。抓好官鹅沟百味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建设,将示范园建成全县药材示范展览、科技培训、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其成为全县的药材培训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基地和农业休闲娱乐基地。

(3)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药材基地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药材基地建设项目,是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努力构建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按照市上要求,在全县退耕区阿坞等9个乡镇15个村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12500亩。在基地建设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积极开展中药材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农民科技培训,推广中药材GAP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现基地建设良种化。

(4)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条。一是要成立由药材种植大户、药材企业为主的药农总协会,统一组织,统一管理,互通信息,严格标准,整体增强抵御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切实帮助引导协会发挥作用,支持协会间加强协作,建立协会联盟,下功夫提高药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使药材销售更加便捷,效益更加明显。二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多方招商,引进外资,力争年内引进1户制药企业落户。同时,在全县选择产品开发先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效益比较好的药材企业作为龙头进行重点培育,逐步形成基地加农户、企业带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5)加强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多方争取资金,争取完善城关中药材加工一条街、衙门地药材加工一条街,新建南阳党参销售加工一条街,建设计子川中药材市场,并组织加工大户开展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利用政府网站和农业信息网,建立县中药材专业网站,向国内外定期药材信息,互通市场行情,实现网上交易,促进产品流通。

(6)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制定完善《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教材,发放到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指导。在药材种植重点区域培训种植大户300户,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加工流通体系培训加工户300户,引导种植户和加工户的积极性,为全县中药材的发展做出示范带动作用,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7)积极开展注册认证,提高产品竞争力。切实加强“一注册三认证”和名牌产品创建申报工作,年内完成8万亩无公害党参产品认证。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中药材产业开发各项工作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农口各单位要在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把中药材产业开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科学谋划,狠抓落实。对中药材产业开发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全体干部职工要全身心投入,推动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同时,要立足全县工作形势,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严格组织实施,为顺利推进中药材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强化工作责任。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建设、注册认证、龙头企业、产销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各乡镇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制订具体规划,明确责任目标,细化工作任务,严格绩效量化考核制度,切实把中药材产业的责任、任务落实到乡、村、社、户和广大干部群众身上。

3、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搞好示范,抓好指导,培育一批产业示范户,使其发挥辐射作用,力争全县户均达到1个科技明白人。同时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的技术指导,确保产量和质量双向提高,稳定发挥效益,带动和帮助周边群众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步伐。县中药材中心要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在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全力办好6个县级高标准规范化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既要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更要注重启动民资、招商引资,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客商多元投资的体系。涉农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政策和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优势,编写相关项目报告,积极开展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引导和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风险投资等方式,投资开发农业特色产业,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发展订单生产,解决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中药产业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中医药产业;优势;措施

中药材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利益链上的收益,让种植中药材的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收入更有保障、脱贫更可持续。本文就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管理进行概论,以期对于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1当前中药材种植具备的产业优势

1.1党和政府的乡村振兴政策指导投资新领地

中药材从质量源头抓起,多措并举推进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合作社、制药企业将按高于市场价5%~10%的协议价收购药农基地上的所有药材。吸纳建档立卡农户加入合作社,采取优先提供务工、种植技术、帮扶物资、订单收购等措施,通过种植、加工、销售中药材等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在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核心区的中药材劳务就业方面,从开展标准化种植以来,合作社、部分种植大户吸纳的务工农民,带动周边群众大幅增加收入。中药材作为重要产业,中药材收入为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作出贡献。现已基本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中药材产业体系雏形。而随着“中国药都”发展路径的确定,以及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中国药都”的未来令人充满期待[1]。县域中药材覆盖村庄数量多,直接或间接就业吸纳度高,富县富民作用显著,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贡献高,对社会发展贡献集中表现在促使全县城镇化方面。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尊重市场导向、党委政府主抓、企业主推、群众主干的良好局面,走出一条“认识优势精准化、产业规划科学化、田间种植标准化、系列加工规模化、龙头商品品牌化、营销市场专业化”的路子。地方政府把党建引领、产业推动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探索出“三联三带三提升”党建引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蜕变”之路。通过党组织联建、经营主体联营、农户联帮“三联”,打好稳定增收、补齐短板的“组合拳”。引进企业,引导域内合作社组建成立富民产业联合社,组成利益联结体。唱响农户政府帮、单位帮、党员干部帮、社会人士帮的“大合唱”,帮扶单位筹资支持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通过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三带”,实现农户土地入股拿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自我发展得现金等多重收入。引进企业与联合社签订“一般农户高于市场价5%、建档立卡户高于市场价10%”种植中药材的收购协议。带动群众建成中药材育苗创业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群众将土地入股企业,年均进行每亩分红[2]。育龙头、建基地,强化主体带动作用,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多型旋耕机、插苗机、采收机的应用,中药材主要栽培品种的普及,辛硫磷土壤消毒、5%香芹酚水剂、育苗移栽土传病害方案化防治等绿色防控方法的推广,引导农民从普通农业向生态、绿色有机农业转型;加强产销对接,在中药材基地建设过程中,引进药企,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中药材产业基地成为企业药源基地;强化利益联结,引导辖区内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入当地富民产业联合社,实现多类资源、多方主体、多个层级、多种所有的最佳配置和有效组合,弥补单个合作社发展的不足。形成“中药材产业发展好、示范带动好、利益联结好、增收效果好,群众内生动力强”的“四好一强”中药材特色产业。围绕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通过县、镇培训,企业、合作社实训等方式,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中药材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建立中药材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库。积极为返乡中药材创业人才搭建宣传、服务、合作平台,激发优秀中药材人才返乡创业的内生动力,实现中药材优秀人才与乡村振兴项目深度对接。选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人员为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为乡村振兴增力添智。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在群众居住集中区域制作中医药、中药材、中医药文化等各类宣传展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合作社带富力、提升脱贫成效“三提升”,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牢稳定发展的基础。结合主题党日、集中学习、中药材相关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平台,在会场、炕头、田间地头宣讲重要思想,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党员干部结合“双包一访”宣讲中药材种植精准扶贫以来的巨大变化,让群众感受到中药材种植精准扶贫取得的显著成效,感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3]。

1.2国字号平台引领投资新高地

中药材道地产区高擎“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产区和“药博会”举办地的“国字号”大旗,以“绿色、道地、高质量”为实现路径、平台,引领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独一无二的政策支持、品牌价值。始终坚持“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理念,紧紧围绕药博会的举办,不断加大城市配套、产业配套、基础配套、服务配套力度。占有道地优质的中药材资源高地,不断擦亮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新名片。

1.3天赋优势造就投资新宝地

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六化”并进,国内各省区先、后天都有一定的优势。

1.3.1先天禀赋

(1)历史:种植和营销中药材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归、甘草等道地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深涵着国学、哲学和中药学。随着全民大健康理念向全国、向世界的推进,中药材和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医药已经成一块过上小康生活的敲门砖,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言。(3)中药材种植品种: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水土环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良好的自然禀赋,为生长丰富的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种植中药材提供天然良好环境。(4)中药材贮藏:气候湿度小、光照足、通风好,干而不燥,凉而不阴,常年实际温度-10~25℃,相对湿度25%~75%,处处是天然的阴凉库,药材存放不生虫、不发霉、不变质,适合大宗中药材的仓储保管,是中药材的集散地,是“天然药仓”和“天然药库”,随着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提升,正逐步形成“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格局。

1.3.2后天优势

(1)加工:产品涵盖中药饮片、配方159颗粒、中成药、保健品、药妆等多个系列。(2)市场:作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中药材交易中心已形成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终端云仓相衔接的交易平台,建成以多个中药材市场为龙头的健全市场体系。(3)研发:与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已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组建成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施科技合作项目多项,取得科技成果颇丰。(4)品牌:制订中药材地方标准,注册中药材商标。(5)交通: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公路纵横交汇,是名实相符的联结周边数十个市县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让全国各地的中药材,沿着高速公路、铁路倒流进行仓储、存放,促成“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格局。近年来,已有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的进口药材大量进入,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4]。

1.4优质环境促成投资新福地

突出体现在交通、生态、金融、营商环境的明显转变上。(1)作为“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地处城市群、经济圈战略要地,高速公路、铁路加快建设,“外联内畅”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2)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红色记忆交相辉映。特别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定力,全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大片土地披上“绿衣裳”。更为重要的是,树牢“产业优先、企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制定出台支持招商引资项目若干措施,建立“首贷金融服务中心”,上线运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一网通办”服务,努力营造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长得大的优质营商环境,投资将得到舒心高效的环境服务。

1.5高端品牌凝聚投资新名地

当地政府按照中药材种植“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生产标准化、追溯信息化、绿色有机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管理法制化”的目标,聚集龙头制药企业及合作社、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建设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生态有机药源基地,加速形成“国有名药,国药世用”的中药材高端品牌良好发展格局。

1.6无限商机汇聚投资新洼地

抢抓“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生态科技创新城、国际陆港、中医药信息物流港、物流中心、仓储商贸物流中心等规划建设,并建立健全生态产业发展体系。执行好政府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意见、产业专项规划、产业专项行动计划、项目。推进管理机制“五位一体”:推进调度、统计监测、绩效评价、督查考核、结果运用。项目切实强化政策、金融、人才、科技、环境等要素保障,为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打开新局面。把中医中药产业作为区域大产业来抓,以满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为核心,紧盯医养、药养、食养、游养、住养、水养、文养、体养等养生文化的融合,打造中医中药、保健养生、药膳食疗、文旅休闲、体育健身、现代养老等健康产业集群,加快大健康产业带、中医药健康城等项目建设,努力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弘扬中医国粹、呵护人类健康中趟出新路子。

2促进当前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措施

2.1做好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顶层设计的引导。从“十一五”开始,陇西坚持这样做,从未间断。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一直为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做顶层设计。一直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抢抓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政府全力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建设现代化仓储设施、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良好农业规范(GAP)种植基地、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中成药加工企业,研发保健产品,创建名优品牌。

2.2将中药材种植做细做精

“药都”要有药材,要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的大规模种植中药材。一直坚持把标准化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突出“有机、绿色、道地”要求,科学种植中药材,做到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依托药圃园,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提纯复壮、野生品种驯化、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试验、中药材品种选育、中药材标本制作等工作,先后制定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及栽培技术操作规程。颁布中药材地方标准,为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科学指导[5]。采取“企业牵头建基地、协会搭桥连农户、技术部门搞指导、乡镇配合抓面积、县上适当拿补助”的运作模式,每年筹措专项扶持资金,对标准化种植基地及核心育苗区补贴。鼓励制药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等方式建立标准化药源基地。引导广大药农推广应用无公害种植、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杜绝农肥(壮根灵)、农药等化学药剂使用,降低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道地品质。逐步成为部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

2.3将中医药产业平台做大做强

着眼提高中药材的附加值,坚持中药材加工从粗放到精细,从凭经验判断到遵循标准,从小作坊手工加工到大型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打造出集中药饮片、提取物、成药、保健品等为一体的大众化、高端化产品加工体系。为做精做深做大中药材加工业,坚持打造加工园区,让加工业有大“摊场”。按照“园区承载、龙头带动、技术支撑”的工作思路,规划建设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标准化生态产业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入驻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培训,投种子种苗,通过给老百姓培训标准作业流程(SOP),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要求,进行GAP的基地建设,使得中药材的产业链有很大的延伸[6]。目前,中药材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集原药切片、颗粒剂、配方饮片、成药提取、混合成药及更多高端产品为一体的加工链,将产业加工推向更高层次。坚持“以文引医、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养结合、康养结合、以药兴商、以商助农”的中医药、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中医药产业推向大健康转型。谋划实施智慧中医堂、中药材特色小镇等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建成中医康养一条街、中医养生楼,大力发展中医康养、中医保健、中药膳食等大健康产业,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和释放。在建设加工平台的同时大力打造储存平台。得天独厚的中药材储存优势和区位优势催生仓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一方面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扩大仓储规模,提升静态仓储能力,现代仓储物流项目先后落户,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贮藏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争取成为国家的“天下药仓”。

2.4将品牌做到优质化

(1)打造节会品牌。以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医药行业盛会”为目标,承办举办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中医药产业博览会。(2)建设原产地品牌。争取中国农学会的原产地、特产地的命名,争取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审查注册认证,争取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3)建设商品品牌。申报注册中药产品商标、知识产权,使中医药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5将中药材市场做到专业化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中医药产业市场建设走过一条低端向高端、农贸市场向专业型、线下向线上、人工向智能转变之路。中医药科技企业相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集公共服务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中药材交易商铺、原药材交易大棚、现代化的江能集团中药饮片展销厅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吸纳常驻经销商户进行原药材、饮切片交易。中药材交易中心上线运营,通过运用“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服务模式[7],有效解决产业上下游客户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不确定、融资难、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新时代专业化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让商品可追溯,制药企业逐步实现中药材可追溯的程序,可追溯化使药品的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通过扫码,可以看到一个药材从播种、生长、采摘、储存、物流、生产、加工全过程,增加它的可信度。

2.6谋划补齐短板

(1)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在于科技,在于人才。中药材的道地性以人才资源、老百姓的知识文化结构(其对中药材的认知、对中药材的理解)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对种植熟悉的农村工作者,或者是药材的种植者、药品的炮制者,对中药材的成分、性能、功效等应把控好,可引导一些职业中专、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与中医药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灵活开展短期培训、线上培训,加强对产业农民、产业工人、产业技术干部的培训。(2)中医药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政府要持续加大陇药文化内涵的提升。将城市的演艺、餐饮、保健、建筑、旅游、文创、社会氛围都紧紧围绕中药材做文章,把一个城市和一个产业融到一起,形成互带互促的格局。在打造特产中药材品牌、提升文化内涵上,围绕中医药文化精神、全民大健康理念、道地药材做文章,工作在药乡、生活在药乡、游在药乡、食在药乡、康养在药乡,让“千年药乡”的味道更加浓厚,与人生息息相关。从神农尝百草,到屠呦呦提炼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瑰宝,在“千年药乡”成为助推当地实现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相信在未来,中医药产业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还能为蓬勃崛起的药材之乡带来更多魅力!

参考文献

[1]甘肃广播新闻.“药都”陇西:把产业延长,让增收加码[EB/OL].(2020-08-26)[2021-03-05].

[2]康小刚.脱贫攻坚奔小康,“三联、三带、三提升”-陇西县柯寨镇以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N].甘肃日报,2019-12-29(1).

[3]柯寨镇党政综合办.组织“五大融合链”,陇西柯寨镇为乡村留下“三笔财富”:陇西柯寨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推进[EB/OL].

[4]甘肃学习平台.甘肃陇西:一株中药材如何嬗变为县域大产业[EB/OL].

[5]赵军,师建平.以文引医带动模式在中医学术传承创新中的重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6):61-63.

[6]赵军,师建平.对中医药高等院校“以文引医”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