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2 10:10:53

中药专业市场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1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保定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扎扎实实真抓实干,使我校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奋力拼搏,践行“科学规范,创新务实”的校训,本着把我校“做大、做强、做优”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育人工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很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目标,并且受到上级的表彰,连续四年被保定市教育局、市教育局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保定市教育局评为语言文字示范校、被市语委会评为市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学校中药专业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通过省级园林单位的验收,并被评为绿色环保学校。

现就学校基本情况和四年来的主要工作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加强学校管理,规范日常工作

1、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明确管理责任,分工到人。实施分部管理,实行部主任负责制。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对学校办公室、总务处、财务处、学生处、招生办、培训处等处室明确分工,同时完善修订了各处室职责。

2、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千分制”考核、教师聘任和校内效益工资制进行修订,加强了行程性管理,职工教育教学奖罚严明,力所能及地提高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教职工和班主任队伍管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做好成员规划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政治理论,加强教职工及党员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职业学校教师道德规范》等,每位教师撰写了《师德建设学习体会》文章和《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等师德体会文章,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并多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落实备课上课制度、听课制度和作业批改辅导制度、质量分析监控制度。建立了校级领导指导教学制度,校长听课评课达到规定的课时标准。按照上级要求,我校两部教师大部分老师均参加了骨干教师的培训,完成了“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

二、育人育德,陶冶学生情操

鉴于生源的参差不齐,有些家长对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颇有微词,为了转变社会上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口碑,更好地做好招生工作,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指导思想,办老百姓信得过的职业学校。在教室、办公室、实验室、校门口、操场、走廊、楼体外侧等醒目地方,展示名人名言、伟人或英雄画像,让学生时刻受到熏陶和教育,让校园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

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把品德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学生明事理、知感恩、诚信做人,铭记“利人达己、德行天下”的道理。针对企业用人的要求,我们对学生还进行了就业培训,使他们懂得一个人有了好的德行,才会被企业录用,被社会认可。蒙牛的老总牛根生有一句名言:“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这也是我们的养成目标。

我校一直注重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给学生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利用升旗仪式、电视、广播、宣传栏、板报、班会等向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等等,组织五四感恩教育以及“祖国在我心中”等征文比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自豪感。组织学生收看了《文明之旅》的一些优秀讲座,旨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美德,使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充满文明与美德的魅力。组织参加了“快乐大舞台”活动、会计、中药、旅游餐饮等专业技能大赛、艺术月的大合唱、文艺演出、教师节舞蹈比赛、团体操大赛等大型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得到了上级表彰和良好的社会反响,我校团委荣获“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

我校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旅游专业学生胡梦颖等六位同学荣获保定市中等职业学生技能大赛酒店服务与管理项目大赛三等奖。我校学生在参加省中等职业学校客房、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中,其中旅游专业的邱亚倩、朱曼月、董冰冰、张洁、王云共五人获得二等奖,李玟获得优胜奖,并获得团体三等奖;会计专业的兰霞同学获得会计实务项目技能大赛二等奖,张林梦等五位同学获得三等奖,并获得团体三等奖。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办学水平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药文化传统,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目标明确,教学设施先进,积聚了多年的办学经验。近年来围绕我市强力打造中药都的战略思想,以此为契机着力建设中药专业,使之成为我省的品牌专业,把我校建成北方中药人才培训基地。

1、加大投入,提高学生的技能。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2010年10月至今先后投资达620.3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增设了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调剂等实训实验室以及电工基础、数电(模电)实验室、制冷制热、电力拖动、电子工艺实验室,实验设施齐备,应用率高,缩小了毕业生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差距。2013-2014年装备中草药分离提取实验室、显微镜观察室、超净工作室、中草药制剂、加工实验室、药用植物土肥、土壤检测实验室、中草药检测检验中心等实验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进步一的提高。建成专业实验、实训室29个,校外实训基地18个;药都集团和三九集团等药业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工位,在药都集团的GMP车间,学生接触到中药行业的先进水平,具备了标准化、国际化意识。

2、成功申报部级中草药种植实训基地项目,获得国家财政支持240万元,建立高标准的中草药实训基地。

3、专业实训室调整后,实训水平进一步提高。投入近20万元为中药、电子电工、旅游等专业和“送教下乡”专业购置了实训设施。

4、投资购置电脑,把各处室的老化电脑全部换新,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5、投资30万元,完成园林式学校创建工作,进一步绿化、美化了校园,优化了育人环境,通过了省级园林单位的验收。同时硬化了学校办公楼前和餐厅前地面,解决了积水和塌陷的问题。药苑重新规划建设、校园生活区和教学区做了新的规划。重新粉刷装修了办公楼、教学楼的教室、楼道,更换了门窗。

6、图书馆藏书、报刊达到要求,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需要,借阅率高,为学校提供文献信息多,管理规范。有电子阅览室,现代化管理程度高,电子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供教师阅览和参考。

7、拥有标准的体育场,400米环形跑道,体育场地充足,各类体育设施、器材齐全,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8、标本馆的建设:四年来对中药标本馆不断进行完善,今年又聘请了北京的专业团队打造,进行顶级设计与装修,布局设计严谨周密,标本馆充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配备先进的示教设备,不仅满足教学培训的需求更极大地丰富了标本馆的内涵与外延。装潢采用传统中式风格,与陈列展示的中药标本相得益彰,让人一走进标本馆大门,就感觉到浓郁的中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建成我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中药材标本馆,一是为中药专业教学实习服务,运用标本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提供所需的植物标本、实验材料和制药原料;二是为前来我校参观的外省同行、国际友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辨别中药材的场所,对我校特色专业的宣传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学术交流搭建良好平台,成为我校弘扬中药文化的窗口。

“中药是科学的、也是文化的”,中药标本馆充分彰显出中医药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她在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药热爱者提供学习、认识中药平台的同时,给人以传统中药文化的熏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我们始终坚持“抓就业、促招生、强管理、重科研”的办学指导思想,做到“出口畅、入口旺”,把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教育教学管理,重视对口升学,合理设置专业,注重技能训练。

1、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把招生作为评职、评优、评模的一个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专题片在各校播放,制作各种条幅,悬挂在我校的显著位置,村村户户都有我们的宣传语;实行领导干部包校制等多项措施,年年完成招生任务,得到了上级的充分的肯定。为了更好地普及职业教育,我校积极进行宣传,进行高三分流工作,多次下乡到各普通中学开展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2、确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办学思路。加强校企协作,实现招的进、留的住、送的出。科学地把握市场规律,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采取联合办学、代培师资、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为拓宽就业渠道,我们多次去本地以及周边城市的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不仅与三九药业、伊康药业、药王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人才供求关系,而且与北京敬仁堂药业、北京御生堂制药有限公司、山西省景康药业有限公司、三星电子、保定长城、冀中兽药制药有限公司等五十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就业率达100%,并对毕业生做详细的跟踪调查。今年北京宏仁福康、北京宝林堂医药有限公司、北京恒盛海康药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公司纷纷来我校招聘中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中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年四月底我校还和韩国庆南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我校学生可以通过校内考核,推荐到韩国庆南科技大学深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五、重视对口高考,圆学生大学梦

我校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药文化传统,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目标明确,教学设施先进,积聚了多年的办学经验、荟萃了众多的人才精英、形成了开拓、创新的领导核心、构建了高素质、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有着良好的办学环境和效益。2014年的对口高口又创佳绩,升学率100%,圆了学生的大学梦。三名同学考取了本科一批院校,邱娅倩同学以总分662分的好成绩名列省第一。电子电工的朱满仓同学以532分的好成绩打破了12年来本专业无本科的记录。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地方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传承中药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强力打造具有校园整体和谐、又彰显职教特色气质的校园文化,提升我校的外部形象。结合我校中药特色专业建设,依托我市地域经济特色,用当地常见中药材全方位打造校园中药文化,在校园空地合理种植以药用植物为主的花草树木,以祁菊花为主,辅以银杏、鸢尾、射干等药用植物,形成高低植物相间、草本木本错落,“三季有花香、四季有绿色”的格局,让学生既能学到中药知识,又有观赏价值,起到绿化、美化校园的目的。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了遗留多年的茶厂问题,学校南门打开之后,生活区与教学区完全分开,学校布局将会更加合理,鸟语花香、色彩斑斓、窗明几净、特色鲜明的优雅环境,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经过不断探索,学校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绩,对口升学率、就业率均名列前茅。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招生规模急需进一步扩大;二是学校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三是办学经费仍有不足。今后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更加努力,把我校“做大、做强、做优”,为我市经济腾飞和职教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职教中心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学校工作的稳定大局,关系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为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为了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增强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自护自救能力,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积极开展了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努力,学校安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将我校安全教育日活动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从学校规章制度上着手,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1、加强学习,及时传达上级有关的安全指示精神,把握好内涵,领会好实质,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安全意识,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成立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校长宁彦红任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落实了各项安全分管人员,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

3、做好安全工作的宣传。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途径,做好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一种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共建安全有序的校园良好氛围。

4、构建主体教育网络,通过“校讯通”做好学校、家长的联系。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学校利用公开信或电话等形式,将采取的措施和要求及时向家长通报,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二、具体落实如下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工作的落实,自上级文件下发后,我校就组织学校全体师生,认真学习了《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的通知》,成立了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分工和责任,落实和完善了相关安全制度。

2、积极营造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安全教育日和重大节日加强宣传,悬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安全宣传横幅和标语,通过宣传栏、墙报板报、广播等形式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创建的意义和工作目标,全面掀起创建的高潮。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文件精神,营造安全文明创建的良好氛围。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里,开展了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向每位学生家长发放交通安全告家长书,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有关安全教育的宣传片。通过以上工作,营造安全教育的网络,家长配合学校抓好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学生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3、坚持升国旗和国旗下讲话,学校领导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安全教育,及时对学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班主任经常利用晚辅导和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主题和节假日,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学生家长书》,并通过校讯通等途径向家长传递信息,提醒家长们在家里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进营业性网吧的危害性的专题讨论,揭示其危害性,教育学生不进入网吧、游戏机室、舞厅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并组织教师进行检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网站上绿色网站、健康网站,收集信息的方法。

5、加强了领导、教师值日值班和学生值岗力度,保持校园清洁,保护学生安全。针对学校校道的实际,学校配足值日领导、教师在校门口、校道上维持秩序,值日领导、教师在送走最后一位学生后方可离开,同时教育学生不买小摊小店内的不洁食品和饮料,防止食物中毒。

6、经常性地进行治安防范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即查即治,不留隐患。在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时扩展学生法律知识。夏季对学生进行防交通安全事故、防溺水、防中毒、防煤气中毒、防盗、防触电、防敲诈勒索等教育,下发了安全教育的相关资料,出版了黑板报,各班积极开展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学校的广播室等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7、严格做好春季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制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成立了预防和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全校教职工提高认识,不得掉以轻心,利用好消毒用物品,对学生进行肠道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对于安全工作,我校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工作抓得紧,抓得实,各方面情况良好,学校教学秩序良好,学校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勤奋敬业,务实争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了不断改进工作,完善措施,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大成绩。

第三篇:职教中心迎检工作总结

为切实做好迎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我校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校。上下团结一致,集思广益,尽职尽责,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近期来备战“迎检”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常规工作方面

1.积极准备各种档案材料、文字材料。

2.带领学生打扫教室、卫生区卫生。学生干劲十足,毫无怨言。

3.每天搞卫生、检查卫生,打扫每个角落。

4.积极进行教室及楼道校园文化建设。

5.积极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6.设计安装楼道内、大门口校园文化牌匾。粉刷学校墙壁,书写标语口号。

7.加班加点迎检。多次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二、依法治校方面

1.有配套的健全的规章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做到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完善。

2.学籍管理严格,制度健全,档案完备。

3.学生入学、建籍、转入转出、毕业等均严格执行省规定。

4.依法做好“控辍”工作。

5.对教师、学生素质评价有领导、有组织、按计划实施,结果得到充分运用。不单纯以考试成绩与升学率评价学生的质量和老师的工作。有吸纳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工作评价的具体措施,效果好。

三、教学工作方面

规范教学行为。我校认真学习《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坚持不懈地抓教学常规的落实,促进教学行为的规范。

1.落实课程设置。

强化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我们遵循大纲,严格执行课时计划,确保教学行为规范化。

2.规范常规管理。我们采取了“三查、两看、一分析”的管理措施,即查教案、查备课、查作业批改;看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考试成绩,以此来规范我们的教学工作。对教学过程有检查、考评、调控和改进措施。

四、德育建设方面

1.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各项工作为育人服务。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教育,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各部门职责明确,密切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重大节日,通过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手抄报展览,演讲赛,班队主题会等活动的开展,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第四篇:中药学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市职教中心成立于1991年2月,是首批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联系基地、中国最具特色职业学校、省示范性职教中心,是一所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10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71人,有55个教学班,在校生2168人。我校是省唯一一所具有中药学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药文化传统,强力打造中药专业。中药专业自1991年开办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1999年医药专业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特色专业”;2002年11月省组织的部级重点职业学校教学评估结论为“职教中心的骨干特色专业(中药专业)建设处于省内领先水平,适应了市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走出了一条生产、科研、教育一体化的路子。学生数量多、就业率高,是名符其实的省级标杆。”;2013年12月中药专业被认定为“省级特色专业”。

我校坚持“突出特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市场办学,中药专业毕业生占学生总数的50%,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0%,为京、津、冀等地以及我们本地多家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把中药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训设施完备,实习工位充足

1、实验室的建设:中药实训楼建筑面积5399平方米,由国家拨款600余万元于2008年筹建,内设中药实训室、中药标本馆和可容纳300人培训的会议厅。2010年投入使用,至今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新增了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调剂等实训实验室,实验设施齐备,应用率高,缩小了学生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差距。2013——2014年投入320万元装备中草药分离提取实验室、显微镜观察室、超净工作室、中草药制剂、加工实验室,药用植物土肥、土壤检测实验室、中草药检测检验中心等高标准实验室,其中中草药检测检验中心可完成中草药农药残留成分、重金属含量、土壤的检测。几年来共建成实训室29个,校外实习基地18个,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工位,在实验室使学生接触到中药行业的先进水平,具备了标准化、国际化意识。

2、标本馆的建设:我校的中药材标本室收集了国内常见、地方名贵、国外珍稀中药材标本达2200余种,设有浸液标本室、腊叶标本室、药材标本室、及学生标本复习室。整个展厅布局合理,艺术地体现了中药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既突出中药的传统特色,又饱含浓郁的艺术气息,把静态的标本变成生动的教材,便于学生学习观察,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结合标本的展示进一步加深巩固所学内容,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是理想的实训场所,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友人和高校学术前来参观学习。

二、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合理

我校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中药专业任课教师49人,其中外聘教师6人,中药专业课教师3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0人,占专业教师比例32%,中级以上职称教师23人,占专业课教师比例74%。中药专业课教师中有10人获得了执业中药师资格,23人获得了高级炮制工技术等级证书。配合各制药厂、饮片厂,开展中药知识培训,培训人员达一万余人。本专业除了基础课,还开设了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成药学、中药制剂学、药理学、中药鉴定学等。我校依据市场的需求,编写了《中药鉴定技术》、《植物组织培养》、《药用植物栽培》等校本教材,不断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反映行业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专业教材,以提高中药专业的教育质量。

我校依托独特的中药资源优势、品牌优势、集散优势和人文优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药都的战略决策,为中药都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对接京津。尤其是天士力等医药集团入驻我市以后,急需大批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开设中药学专业很有必要。

我校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硬件设施,有实力、有能力培养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中药质量监控,有效成分提取、检测,制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把中药专业做大做强,为中国医药的传承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职教中心工作总结

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成立于1991年,是教育部首批公布的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示范性职教中心、中国最具特色职业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联系基地。连续三年得到了保定市和市教育局的表彰,被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我校位于“千年药都”,立足本地特色经济,专业优势强劲,学校的龙头专业为中药专业,是省教育厅命名的“省级特色专业”。根据市场需要,还开设了旅游餐饮、电子电工、会计电算化、音乐、营销、焊接等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71人,有18个教学班,学生2107人。学校占地11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标准的体育场、中药实训楼、中药标本馆各一座,建成专业实验、实训室29个,校外实训基地18个。

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紧扣“质量”这个核心,围绕把我校“做大、做强”的发展主题,除了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以外,2014年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人育德,陶冶学生情操

鉴于生源的参差不齐,有些家长对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颇有微词,为了转变社会上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口碑,更好地做好招生工作,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指导思想,办老百姓信得过的职业学校。在教室、办公室、实验室、校门口、操场、走廊、楼体外侧等醒目地方,展示名人名言、伟人或英雄画像,让学生时刻受到熏陶和教育,让校园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

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把品德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学生明事理、知感恩、诚信做人,铭记“利人达己、德行天下”的道理。针对企业用人的要求,我们对学生还进行了就业培训,使他们懂得一个人有了好的德行,才会被企业录用,被社会认可。蒙牛的老总牛根生有一句名言:“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这也是我们的养成目标。

我校一直注重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给学生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利用升旗仪式、电视、广播、宣传栏、板报、班会等向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等等,组织五四感恩教育以及“祖国在我心中”等征文比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自豪感。组织学生收看了CCTV--4《文明之旅》的一些优秀讲座,旨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美德,使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充满文明与美德的魅力。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办学水平

我校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药文化传统,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目标明确,教学设施先进,积聚了多年的办学经验。近年来围绕我市强力打造中药都的战略思想,以此为契机着力建设中药专业,使之成为我省的品牌专业,把我校建成北方中药人才培训基地。

1、加大投入,提高学生的技能。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2010年起至今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新增了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调剂等实训实验室以及电工基础、数电(模电)实验室、制冷制热、电力拖动、电子工艺实验室,实验设施齐备,应用率高,缩小了毕业生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差距。2013-2014年装备中草药分离提取实验室、显微镜观察室、超净工作室、中草药制剂、加工实验室、药用植物土肥、土壤检测实验室、中草药检测检验中心等实验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进步一的提高。建成专业实验、实训室29个,校外实训基地18个;药都集团和三九集团等药业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工位,在药都集团的GMP车间,学生接触到中药行业的先进水平,具备了标准化、国际化意识。

2、标本馆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中药标本馆进行顶级设计与装修,布局设计严谨周密,标本馆充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配备先进的示教设备,不仅满足教学培训的需求更极大地丰富了标本馆的内涵与外延。装潢采用传统中式风格,与陈列展示的中药标本相得益彰,让人一走进标本馆大门,就感觉到浓郁的中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建成我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中药材标本馆,一是为中药专业教学实习服务,运用标本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提供所需的植物标本、实验材料和制药原料;二是为前来我校参观的外省同行、国际友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辨别中药材的场所,对我校特色专业的宣传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学术交流搭建良好平台,成为我校弘扬中药文化的窗口。

“中药是科学的、也是文化的”,中药标本馆充分彰显出中医药的科学性和文化性,她在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药热爱者提供学习、认识中药平台的同时,给人以传统中药文化的熏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我们始终坚持“抓就业、促招生、强管理、重科研”的办学指导思想,做到“出口畅、入口旺”,把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教育教学管理,重视对口升学,合理设置专业,注重技能训练。

1、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把招生作为评职、评优、评模的一个条件;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专题片在各校播放,制作各种条幅,悬挂在我校的显著位置,村村户户都有我们的宣传语;实行领导干部包校制等多项措施,今年春季招生人数将近300人,创最近几年招生最好纪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的肯定。为了更好地普及职业教育,我校积极进行宣传,进行高三分流工作,多次下乡到各普通中学开展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2、确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办学思路。加强校企协作,实现招的进、留的住、送的出。科学地把握市场规律,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采取联合办学、代培师资、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为拓宽就业渠道,我们多次去本地以及周边城市的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不仅与三九药业、伊康药业、药王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人才供求关系,而且与北京敬仁堂药业、北京御生堂制药有限公司、山西省景康药业有限公司、三星电子、保定长城多家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就业率达100%,并对毕业生做详细的跟踪调查。今年北京宏仁福康、北京宝林堂医药有限公司、北京恒盛海康药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公司纷纷来我校招聘中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中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年四月底我校还和韩国庆南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我校学生可以通过校内考核,推荐到韩国庆南科技大学深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地方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传承中药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以省对市教育督导评估为契机,强力打造具有校园整体和谐、又彰显职教特色气质的校园文化,提升我校的外部形象。结合我校中药特色专业建设,依托我市地域经济特色,用当地常见中药材全方位打造校园中药文化,在校园空地合理种植以药用植物为主的花草树木,以祁菊花为主,辅以银杏、鸢尾、射干等药用植物,形成高低植物相间、草本木本错落,“三季有花香、四季有绿色”的格局,让学生既能学到中药知识,又有观赏价值,起到绿化、美化校园的目的。

学校南门打开之后,生活区与教学区完全分开,学校布局将会更加合理,鸟语花香、色彩斑斓、窗明几净、特色鲜明的优雅环境,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发展。

五、培训高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立足本地,为我市培养实用人才。近年来,市提出了图强进位跨越发展,重返省三十强的奋斗目标,突出中药都建设一条主线,激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两个动力,构建药业经济、园区经济、城市经济三大板块,推进药都品牌化、产业规模化、城市精品化、农业现代化、文化产业化、社会管理服务化六化进程,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五个保障,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实力强大、宜居宜业、和谐善美的石保衡金三角区域中等城市、闻名中外的千亿级中药都,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抢占中药制药产业高端,使技术创新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部级研发基地。这对我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有技能、德才兼备的人才。

六、跟进人才市场,建立培训中心

我校正利用我们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积极联系省食药监局,谋划在我校建立省药品检验上岗培训合格证培训中心和省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培训中心,为我省中药行业培训高技能专业人才,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鉴别能力,提升中药材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经过不断探索,学校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绩,对口升学率、就业率均名列前茅。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招生规模急需进一步扩大;二是学校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三是办学经费仍有不足。今后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更加努力,把我校“做大、做强、做优”,为我市经济腾飞和职教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六篇:职教中心国务院基金调研工作总结

市职教中心成立于1991年,是首批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联系基地,中国最具特色职业学校,省示范性职教中心。是一所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立足本地特色经济,专业优势强劲,学校的龙头专业为中药专业,2013年12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71人,有18个教学班,学生2017人。学校占地11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标准的体育场;中药实训楼一座;学生公寓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学校餐厅可容纳2000余人就餐;中药标本馆收集了国内常见、地方名贵、国外珍稀中药材标本达2200余种;有专业实验、实训室29个,校外实训基地18个。我校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药文化传统,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目标明确,教学设施先进,积聚了多年的办学经验;现开设有中药、旅游餐饮、电子电工、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专业,中药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电子电工与旅游专业为重点专业,形成了骨干专业有规模,重点专业有后劲的整体发展格局,专业设置合理。

我校坚持“突出特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市场办学,中药专业毕业生占我校学生总数的50%,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电子电工、旅游、焊接等骨干专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0%,为京、津、冀等地输送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标本室的建设:我校的中药材标本室收集制做中药材标本2200余种,近两年不断补充、完善,为中药专业教学实习服务,并提供所需的植物标本、实验材料和制药原料,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2、实验室的建设:2010年起至今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新增了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调剂等实训实验室以及电工基础、数电(模电)实验室、制冷制热、电力拖动、电子工艺实验室,实验设施齐备,应用率高,缩小了毕业生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差距。2013—2014年装备中草药分离提取实验室、显微镜观察室、超净工作室、中草药制剂、加工实验室、药用植物土肥、土壤检测实验室、中草药检测检验中心等实验室。我校现有实训室29个,校外实习基地18个,药都集团和三九集团等药业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工位,在药都集团的GMP车间,学生接触到中药行业的先进水平,具备了标准化、国际化意识。

3、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多媒体教学网络、中药研究所的建设,促进职教中心向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使我校真正办成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用人才培训中心、科技示范推广中心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基地。各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并开通了局域网,独立设置的图书资料室、阅览室,图书资料齐全,藏书十万余册、电子图书二十余万册。

二、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学习生活环境

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建设具有校园整体和谐,又彰显职教特色气质的学校绿化。结合我校的中药专业特色加强校园绿化建设,在校园空地种植以药用植物为主的花草树木,突出药业地域特色,以祁菊花为主体,辅以银杏、鸢尾、射干等药用植物,高低树相间、落叶树、常绿树相间,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格局,让学生既能学到中药知识,又有观赏价值,起到绿化、美化校园的目的。精心组织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多种特色活动,校园广播站办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师德建设,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政治理论,加强教职工及党员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职业学校教师道德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强化师德建设的同时,严格了各项纪律,一是采取指纹签到制度,有效地减少了迟到、早退现象。二是完善了“千分制”考核制度,并加大行程性考核的力度。校内效益工资制、全员聘任制为主体的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运行更加规范。三是抓好教学常规等工作的落实。

3、学校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以此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在教学设置中坚持以“实践能力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各专业兴趣小组为模式,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之外学校还继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好传统,在技能教学上把企业的专业技师引进来参加学校技能实践课教学,运用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使我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三、大胆创新,着力特色建设

1、从体制创新入手,打造中药特色专业品牌。一是在课程设置上,以市场需求来大胆调整和增删课程及内容。克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以技能培养和训练为中心,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必备的相关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二是在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上,实行倾斜政策,不断增加设备投入,保证实验实习的经费支出,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中药专业做大做强,建设成为我省的名牌特色专业,成为我国北方中药人才的培养训练中心。

2、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办学宗旨,以就业为主;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加以规范指导。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注重对教育者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风建设上,倡导师德精神,突出师德意识。注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环境育人放到学校工作的首位,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用教风带动学风,用教风带考风,培育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加强联合办学,做到校企双赢:在新的条件下,我们积极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从中得到启示,结合我校的实际,认真探索,不断取得新的成功和进步。

四、面向市场,调整办学思路

调整思路,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转变办学观念,把招生、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切实抓紧抓好。确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办学思路。科学地把握市场规律,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采取联合办学、代培师资、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今年依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焊接、营销专业。

为拓宽就业渠道,我们积极对接京津,订单培养率达70%以上,就业率达100%。与北京、天津近百家药业、电子、通信企业签订了稳定的就业协议,这些企业也成为我校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同时,依托知名院校,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中医药大学联合办学,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一起承办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中药研究工作,我校也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实习基地,为京、津、冀等地多家企业输送各种人才。今年北京宏仁福康、北京宝林堂医药有限公司、北京恒盛海康药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公司纷纷来我校招聘中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五、学校严格落实国家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设立专门学生资助机构,严格学生资助和免学费公示制度,采用中职自助卡发放资助资金。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2

中医药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经过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还不到位,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不足,部分中医机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陈旧;中医药人才匮乏,特别是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临床技术骨干短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未得到有效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药科研体系还不健全;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各县(市)、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努力开创我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中医药工作。认真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把中西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为中医药发展与提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立足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中医中药相互促进,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

三、健全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一)加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政府在区域卫生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实施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年以前完成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和3-5所县级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合理规划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使县级中医医院建设达到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二)提高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修订完善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制定出台*市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规范,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三)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继续开展示范中医医院创建活动,推出3-5个办院方向明确、中医药服务能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中医医院。推出30-50个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专科(专病)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中医品牌。继续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落实国家、省级名中医待遇,市级名中医享受市管专家待遇。

(四)健全和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功能。强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中医药病床不少于总床位数的5%。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服务规范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必备中药、煎药室和煎药机,到2015年,保证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五)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中医医疗机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组织运营规模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名老中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多地点执业,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筛选一批符合我市实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中医药服务。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与技术,提高运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疾病预防和康复、食疗药膳、运动调摄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严格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到2012年,每个县(市)、区建立一个中医“治未病”示范基地。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理论与技术传承。继续开展历代医家医案及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的整理研究。制定专门政策对名老中医著书立说、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给予支持。组织实施国家和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推荐具有较高资质的中医药人员作为国家和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开展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依托现有中医机构创建2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制定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为系统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老药工经验,形成规范,传承推广。多方搜集民间医药知识、单方、验方和技术,加强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筛选、评价、利用和保护。

(二)推进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支持中医药科研基地建设,搭建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取得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体系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医药研发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加快中医药成果转化。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三)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完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重点做好中医药科研、生产、经营、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申请中医药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妥善保护不宜申请专利的中医药工艺、方法。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要求,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遴选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医药技术人才到国内高等院校和知名中医医院进行学习,强化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筛选一批中医医院争创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达到中专水平,县级以上中医机构中医药人员要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到2015年,乡村医生中中医人员要具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

(二)落实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完善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优先解决相同条件下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问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医带徒活动,河北省名中医、*市名中医,要在双向自愿的前提下,每人带徒1-2名。

(三)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培养。落实国家和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有计划推荐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新一代中青年名中医。通过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重大课题研究、重点研究室建设等途径,培养一批高素质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组织开展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选拔100-200名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

(四)开展城乡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公开选拔一批中医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制定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政策措施,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方面给予照顾。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鼓励乡村医生参加中医专业学历教育。

(五)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中医药人员专业资格考试方法和标准。落实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市重点药材品种资源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植资源库建设,保护药材物种的多样性;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建设,落实国家农村土地流转和山区保护开发的政策,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在优势区域内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积极探索药材种植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生产模式,逐步改变药材分散种植局面,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规范化生产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中药材无公害基地建设,开展技术培训,严格执行无公害中药材地方标准,推广优良品种及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配套技术。以规范化药材生产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药材初加工与深加工,并保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质量。

(二)加快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和落实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名牌产品。鼓励中药创新,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选择经过长期中医临床应用证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的经方、验方,开发为现代中药产品。综合运用现代中药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配合省对我市优势企业的中药注射液、软胶囊、超微粉胶囊、颗粒剂等中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和质量再评价,进一步提高中药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完善质量标准,巩固、扩大优势地位。积极开展中药饮片剂型创新研究,推进中药饮片加工业的改造升级。在中药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物流中心。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到2015年,使中医药产业规模与效益居全省前列。

(三)完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管理。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加大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抽验力度,积极探索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快速鉴别方法;执行《中药材、中药饮片名称及基源标准》,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分级、分类管理,规范中药材市场;推进中药饮片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中药饮片的经营渠道;完善中药饮片包装规范,积极推广规范包装的中药饮片,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购进和使用规范包装的中药饮片;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要配备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准确提供购药指导和用药咨询。

(四)支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发使用。鼓励医疗机构将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验方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的备案记录、调剂记录和临床病历,均可以作为使用历史的证明资料;对于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的传统名方及验方申报医疗机构制剂的,依法简化申报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扶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生产,鼓励医疗机构委托GMP达标的药品生产企业和GPP达标的医疗机构制剂室加工配制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经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使用。

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在中医机构建筑风格、环境建设、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弘扬中医药行业传统职业道德,树立“大医精诚”的价值观,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文化修养。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增强广大群众健康保健意识。在市区内选择2-4个公园,建立档次高、规模大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7个县(市)中医院建立不少于100平米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园地。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尊重保护中医药、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落实中医药发展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项目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局际协调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中医药工作协调会议,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局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协调组织,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合理加大中医事业费占同级医疗卫生事业费的比重。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药制药专业;教学模式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战略背景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药实践教学模式亦是形势所趋。中药制药是一个中药学与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所学习及掌握的知识与企业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直接相关。随着国家对“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各大医药企业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及广阔的成长空间,各大制药企业对中药制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然而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却无法将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1],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只有不断完善并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紧跟形势,满足“一带一路”对中药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我国中药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当前制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1.1教学内容。中药制药属于一个交叉性学科,涉及面广,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也具有很大的挑战。在内容多但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课堂上大多数时间都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机械地记忆每一个知识点,却无法吃透,无法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即便是在实践教学中,也是老师先演示,学生再重复老师所演示的流程,或是根据实验讲义中的流程一步步操作,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学生仅仅单纯地学会了机器的操作,却没有办法将课堂上所学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而中药制药本就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如此机械地学习各操作步骤,易导致其在将来的工作中无法将所学知识联合应用,遇到问题很难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想培养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变被动为主动;老师的教学模式则应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1.2课程设置不合理。各大高校的制药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公共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选修”的结构组成,且专业课的开设均集中于高年级,这样使得同学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迷茫,而到高年级时各种专业课程同时灌输,同学们无暇消化、吸收和思考,从而使得同学们对大多数课程的内容考完试就忘记了[2]。另一方面,现有实践教学课程均是以专业知识为前提,形成单元性的实践课程,课时较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1.3教学评价。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成绩的判定还依赖于期末考试成绩,这样的评定方式并不能将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探索很好地囊括其中,具有一定的偏颇性。而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学生的课程工作在期末考试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完成一份课程工作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经常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3]。在实践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依然是以实验报告的书写及出勤率作为最后的评定,如此并不能客观地体现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评定方式还很容易造成学生间的各种抄袭,以致实验报告大多雷同;会让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形成被动和敷衍的学习态度,不利于中药制药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因此,一个科学的教学评定方式对培养“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复合型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2“一带一路”战略对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目标

“一带一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于中医药而言,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好机会。虽然“一带一路”上相关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很大差异,但追求“健康”则是共同的目标[4]。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药制药专业作为中医药行业内的一个现代化发展,更应该紧跟战略步伐,适应企业需要,培养更符合国家利益,服务地方发展的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5]。

3“一带一路”战略下制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1教学目标要与企业需要相符。现各大企业在招聘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对其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而摒弃传统课堂上老师为中心的思想。以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锻炼学生自我思考能力为主,老师在课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通过思考或同学间讨论去解决问题。如此,不仅实现了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找到的答案比被直接告知要深刻得多,还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升自信,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探索答案的过程,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是“主动学习”“会学习”的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掌握日新月异的制药专业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适应知识更新、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6]。3.2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中药制药是集药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将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的能力。因此在中药制药专业应用型、专业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药制药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7]。“一带一路”战略下,各大药企更青睐于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由此,笔者提出并教学中运用了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人,在实践教学中转换老师与学生的位置,老师仅在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以流程操作为主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设计方案,亲历每一项生产环节,所有操作均遵照标准作业程序(SOP),制备各种剂型,并严格按照药厂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完成最后的质量检测。以小组为单位(6~8名同学一组),每组一个导师进行辅导,以便于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了解,实现教学中因材施教,更好地提升每一位同学的综合能力。小组式的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同学的优势,提升合作意识、团队责任感及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在进入真正的工作岗位时,能快速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3.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对每个学生进行最后的考评,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项目如实践报告、课堂表现、操作能力等,划分并量化各项目的分值,评定和记录各项目的分值后,按各项目所占比例计算形成性评价的总成绩,在此基础上计算最终成绩[1]。形成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施加了压力,也由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在实践当中有自己的思考,而非只是跟着老师的步伐往下走。呈交报告形式不固定,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记录下来,促进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合理的教学调整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积极响应也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热情,促使教师不仅仅满足于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注重自身的实践能力。由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1]。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全面地、多层次考察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尤其是动手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4结果与讨论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台阶,中医药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个不可错失的好机会,国家支持,广大民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可以说,整个健康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中医药事业正走向国际化,中药制药专业作为中医药事业的一份子,培养新形势下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非常急迫。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药制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在一定角度上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企业、国家的需求,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助于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完善实践考核制度,培养出高质量的中药制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丽,马群,艾璐,等.中药制药专业中试实践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2,31(2):23.

[2]樊宏霞.“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15(5):126.

[3]王干湘,钟静磊.“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20(4):8.

[4]刘勇,肖伟,乔晶,等.中药和一带一路[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2):93.

[5]胡晓娜,孔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工程型转型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39):176.

[6]王秀丽,刘勇.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制药专业中试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药房,2015,24(24):2298.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4

1.1中药材种植隐患同一种中药材产地众多,不适当的引种使许多药材不具有地道性,如:牛膝、白芷等。药材的生长活动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土壤成分对中药内在成分影响极大,我国的道地药材就是中药品种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统一。由于近年来对一些中药材的过度采挖,很多优质品种的野生资源急速减少,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濒临灭绝,如:野生的天麻、三七、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由于药农缺乏药学知识,在药材栽培中随意使用农药,为了增产随意使用化肥,在药用动物的养殖中使用激素等,从而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

1.2药材的采收时间不当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同一植物仅采收时间不同,对质量影响很大。不少药材未到收获季期或者最佳收获期即被采收入药,如:薄荷应在花期采收,此时发油含量高,而有人为了药品的产量偏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又如杜仲一般种植10年才开始采收,但药农为了早点获利生长2~3年就采收销售,由此可见药品的质量会大受影响[1]。

1.3炮制规范不统一,质量标准不完善目前,《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地方中药材炮制规范共同形成了中药饮片的三级标准,《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收录的534种中药材,有379种需要切制或者炮制后方可入药,对于这些品种均应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但实际上仅有20种有质量标准单列,《中国药典》2005年版也仅是新增和修订了3个饮片品种的质量标准,1988年出版的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只收集了554种常用中药材的炮制规范,但全国药用资源共一万二千余种。其中在市场上流通较大的品种就有数千种。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还没有统一的炮制规范,饮片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地方炮制规范为主,其名称、制法及操作工艺各地差别较大,况且,绝大多数饮片质量标准只是外观质量性状和简单的物理化学鉴别描述,相当数量的品种无专属性鉴别,更无含量测定,还缺乏对有害金属、坤盐的限量要求。这种现状,给药品检验、监管带来很多的困难,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1.4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而言,我国中药饮片的突出问题就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具体表现形式有:(1)伪品、混淆品时有出现。如红枣皮冒充山茱萸;小平贝混充川贝母;理枣仁混充酸枣仁;赤链蛇加工后冒充金钱白花蛇等。(2)人为造假。如法山甲用明矾浸泡增重;海马内灌水泥;全蝎用盐水浸泡增重等。(3)药渣回用。如丁香、檀香提取挥发油后供药用;(4)人为掺杂。酸枣仁、柏子仁掺果壳;菟丝子拌沙子等。

1.5生产不规范目前我国药监部门规定中药饮片的生产必须是正规的饮片生产企业生产,并且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但从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还是十分复杂,虽然在中药饮片的包装上贴着某某企业生产,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中药饮片都是在小作坊生产后加贴正规企业的标签。

1.6购销渠道混乱当前违规经营中药饮片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安国、亳州等地的药材批发市场,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由来已久,饮片来源稳定,销售客户稳定,加工、批发、分销形成网络,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整顿,但始终割不断其利益链条。这些饮片都不是正规的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简单,饮片质量无保障,只是靠价格低廉来占据市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某些单位从无证经营者、个体户或集贸市场等非法渠道购进质量差,价格低廉的中药饮片,使得部分劣质的中药饮片进入了医疗机构的药房。

1.7贮存保管不善有些医院或药库等单位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中药饮片,只能简单的堆放在一起。众多的中药品种所含成分各不相同,有的怕热、有的怕潮,若贮存不当,饮片即会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等现象,致使中药饮片变质,失去了应有的疗效。

1.8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中药人才缺乏中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现在从业中药的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专业技术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或者学习,特别是在农村的涉药单位,他们的知识面窄,识别能力差,工作只是凭感觉,缺乏为中药饮片实施严格把关的业务技术水平和能力。

2改进建议与对策

2.1统一和完善质量标准研究与制订全国统一的中药炮制规范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明确其产地、生长周期、药用部位、规格、色泽、水分、卫生学、显微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毒性成分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测定及其指标控制,使饮片的质量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客观上量化指标,为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逐步实现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中药饮片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状况,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2]。

2.2加快建设符合GAP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资源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是保证中药材生产的基础条件,规范中药材栽培和加工技术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是保证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条件。而中药材GAP是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多种因素,规范药材生产的多个环节乃至过程,从而达到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系统的质量管理规范。因此,要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在野生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必须尽快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2.3规范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抓好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工作,依法加工炮制,严格控制饮片质量对中药治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材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炙、煅、蒸、煮等加工炮制方法的管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所以,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3]。

2.4规范中药饮片的购进渠道从合法的渠道购进中药饮片,是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施GMP,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是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就是杜绝假劣饮片的流通,净化中药饮片的市场。所以,我们涉药单位购进中药饮片,必须从有资质的合法企业购进中药饮片,不能贪图利益从非法渠道购进劣质的中药饮片。

2.5重视业务培训,培养中药专业人才中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做好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提高广大从事中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老一辈中药人员的传统经验,使其有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积极利用中医药专业院校的力量,加强后继中药人才的培养。促使从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掌握中药发展的新动态,了解伪劣中药饮片产生的原因,增强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提高业务素质,适应中药现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5

关键词:中药饮片质量隐患

一、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材种植隐患同一种中药材产地众多,不适当的引种使许多药材不具有地道性,如:牛膝、白芷等。药材的生长活动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土壤成分对中药内在成分影响极大,我国的道地药材就是中药品种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统一。由于近年来对一些中药材的过度采挖,很多优质品种的野生资源急速减少,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濒临灭绝,如:野生的天麻、三七、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由于药农缺乏药学知识,在药材栽培中随意使用农药,为了增产随意使用化肥,在药用动物的养殖中使用激素等,从而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

1.2药材的采收时间不当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同一植物仅采收时间不同,对质量影响很大。不少药材未到收获季期或者最佳收获期即被采收入药,如:薄荷应在花期采收,此时发油含量高,而有人为了药品的产量偏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又如杜仲一般种植10年才开始采收,但药农为了早点获利生长2~3年就采收销售,由此可见药品的质量会大受影响。

1.3炮制规范不统一,质量标准不完善目前,《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地方中药材炮制规范共同形成了中药饮片的三级标准,《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收录的534种中药材,有379种需要切制或者炮制后方可入药,对于这些品种均应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但实际上仅有20种有质量标准单列,《中国药典》2005年版也仅是新增和修订了3个饮片品种的质量标准,1988年出版的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只收集了554种常用中药材的炮制规范,但全国药用资源共一万二千余种。其中在市场上流通较大的品种就有数千种。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还没有统一的炮制规范,饮片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地方炮制规范为主,其名称、制法及操作工艺各地差别较大,况且,绝大多数饮片质量标准只是外观质量性状和简单的物理化学鉴别描述,相当数量的品种无专属性鉴别,更无含量测定,还缺乏对有害金属、坤盐的限量要求。这种现状,给药品检验、监管带来很多的困难,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1.4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而言,我国中药饮片的突出问题就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具体表现形式有:(1)伪品、混淆品时有出现。如红枣皮冒充山茱萸;小平贝混充川贝母;理枣仁混充酸枣仁;赤链蛇加工后冒充金钱白花蛇等。(2)人为造假。如法山甲用明矾浸泡增重;海马内灌水泥;全蝎用盐水浸泡增重等。(3)药渣回用。如丁香、檀香提取挥发油后供药用;(4)人为掺杂。酸枣仁、柏子仁掺果壳;菟丝子拌沙子等。

1.5生产不规范目前我国药监部门规定中药饮片的生产必须是正规的饮片生产企业生产,并且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但从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还是十分复杂,虽然在中药饮片的包装上贴着某某企业生产,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中药饮片都是在小作坊生产后加贴正规企业的标签。

1.6购销渠道混乱当前违规经营中药饮片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安国、亳州等地的药材批发市场,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由来已久,饮片来源稳定,销售客户稳定,加工、批发、分销形成网络,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整顿,但始终割不断其利益链条。这些饮片都不是正规的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简单,饮片质量无保障,只是靠价格低廉来占据市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某些单位从无证经营者、个体户或集贸市场等非法渠道购进质量差,价格低廉的中药饮片,使得部分劣质的中药饮片进入了医疗机构的药房。

1.7贮存保管不善有些医院或药库等单位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中药饮片,只能简单的堆放在一起。众多的中药品种所含成分各不相同,有的怕热、有的怕潮,若贮存不当,饮片即会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等现象,致使中药饮片变质,失去了应有的疗效。

1.8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中药人才缺乏中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现在从业中药的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专业技术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或者学习,特别是在农村的涉药单位,他们的知识面窄,识别能力差,工作只是凭感觉,缺乏为中药饮片实施严格把关的业务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改进建议与对策

2.1统一和完善质量标准研究与制订全国统一的中药炮制规范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明确其产地、生长周期、药用部位、规格、色泽、水分、卫生学、显微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毒性成分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测定及其指标控制,使饮片的质量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客观上量化指标,为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逐步实现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中药饮片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状况,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公务员之家

2.2加快建设符合GAP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资源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是保证中药材生产的基础条件,规范中药材栽培和加工技术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是保证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条件。而中药材GAP是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多种因素,规范药材生产的多个环节乃至过程,从而达到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系统的质量管理规范。因此,要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在野生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必须尽快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2.3规范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抓好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工作,依法加工炮制,严格控制饮片质量对中药治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材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炙、煅、蒸、煮等加工炮制方法的管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所以,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2.4规范中药饮片的购进渠道从合法的渠道购进中药饮片,是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施GMP,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是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就是杜绝假劣饮片的流通,净化中药饮片的市场。所以,我们涉药单位购进中药饮片,必须从有资质的合法企业购进中药饮片,不能贪图利益从非法渠道购进劣质的中药饮片。

2.5重视业务培训,培养中药专业人才中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做好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提高广大从事中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老一辈中药人员的传统经验,使其有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积极利用中医药专业院校的力量,加强后继中药人才的培养。促使从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掌握中药发展的新动态,了解伪劣中药饮片产生的原因,增强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提高业务素质,适应中药现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6

【摘要】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在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本文就目前中药饮片普遍存在的质量隐患及对策进行浅析。

一、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药材种植隐患同一种中药材产地众多,不适当的引种使许多药材不具有地道性,如:牛膝、白芷等。药材的生长活动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土壤成分对中药内在成分影响极大,我国的道地药材就是中药品种与生态环境的最佳统一。由于近年来对一些中药材的过度采挖,很多优质品种的野生资源急速减少,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甚至濒临灭绝,如:野生的天麻、三七、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由于药农缺乏药学知识,在药材栽培中随意使用农药,为了增产随意使用化肥,在药用动物的养殖中使用激素等,从而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

2药材的采收时间不当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同一植物仅采收时间不同,对质量影响很大。不少药材未到收获季期或者最佳收获期即被采收入药,如:薄荷应在花期采收,此时发油含量高,而有人为了药品的产量偏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又如杜仲一般种植10年才开始采收,但药农为了早点获利生长2~3年就采收销售,由此可见药品的质量会大受影响。

3炮制规范不统一,质量标准不完善目前,《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地方中药材炮制规范共同形成了中药饮片的三级标准,《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收录的534种中药材,有379种需要切制或者炮制后方可入药,对于这些品种均应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但实际上仅有20种有质量标准单列,《中国药典》2005年版也仅是新增和修订了3个饮片品种的质量标准,1988年出版的部颁标准《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只收集了554种常用中药材的炮制规范,但全国药用资源共一万二千余种。其中在市场上流通较大的品种就有数千种。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还没有统一的炮制规范,饮片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地方炮制规范为主,其名称、制法及操作工艺各地差别较大,况且,绝大多数饮片质量标准只是外观质量性状和简单的物理化学鉴别描述,相当数量的品种无专属性鉴别,更无含量测定,还缺乏对有害金属、坤盐的限量要求。这种现状,给药品检验、监管带来很多的困难,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4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而言,我国中药饮片的突出问题就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问题,具体表现形式有:(1)伪品、混淆品时有出现。如红枣皮冒充山茱萸;小平贝混充川贝母;理枣仁混充酸枣仁;赤链蛇加工后冒充金钱白花蛇等。(2)人为造假。如法山甲用明矾浸泡增重;海马内灌水泥;全蝎用盐水浸泡增重等。(3)药渣回用。如丁香、檀香提取挥发油后供药用;(4)人为掺杂。酸枣仁、柏子仁掺果壳;菟丝子拌沙子等。

5生产不规范目前我国药监部门规定中药饮片的生产必须是正规的饮片生产企业生产,并且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但从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还是十分复杂,虽然在中药饮片的包装上贴着某某企业生产,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中药饮片都是在小作坊生产后加贴正规企业的标签。

6购销渠道混乱当前违规经营中药饮片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安国、亳州等地的药材批发市场,超范围经营中药饮片由来已久,饮片来源稳定,销售客户稳定,加工、批发、分销形成网络,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整顿,但始终割不断其利益链条。这些饮片都不是正规的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艺简单,饮片质量无保障,只是靠价格低廉来占据市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某些单位从无证经营者、个体户或集贸市场等非法渠道购进质量差,价格低廉的中药饮片,使得部分劣质的中药饮片进入了医疗机构的药房。

7贮存保管不善有些医院或药库等单位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中药饮片,只能简单的堆放在一起。众多的中药品种所含成分各不相同,有的怕热、有的怕潮,若贮存不当,饮片即会发生霉变、虫蛀、变色、走油等现象,致使中药饮片变质,失去了应有的疗效。

8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中药人才缺乏中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现在从业中药的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专业技术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或者学习,特别是在农村的涉药单位,他们的知识面窄,识别能力差,工作只是凭感觉,缺乏为中药饮片实施严格把关的业务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改进建议与对策

2.1统一和完善质量标准研究与制订全国统一的中药炮制规范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明确其产地、生长周期、药用部位、规格、色泽、水分、卫生学、显微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毒性成分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测定及其指标控制,使饮片的质量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客观上量化指标,为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逐步实现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彻底改变中药饮片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状况,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促进中药饮片产业现代化。

2.2加快建设符合GAP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资源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是保证中药材生产的基础条件,规范中药材栽培和加工技术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是保证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条件。而中药材GAP是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多种因素,规范药材生产的多个环节乃至过程,从而达到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系统的质量管理规范。因此,要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在野生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必须尽快建立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

2.3规范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抓好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工作,依法加工炮制,严格控制饮片质量对中药治病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材净选加工、饮片切制、炒、炙、煅、蒸、煮等加工炮制方法的管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所以,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2.4规范中药饮片的购进渠道从合法的渠道购进中药饮片,是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施GMP,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是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其目的就是杜绝假劣饮片的流通,净化中药饮片的市场。所以,我们涉药单位购进中药饮片,必须从有资质的合法企业购进中药饮片,不能贪图利益从非法渠道购进劣质的中药饮片。公务员之家

2.5重视业务培训,培养中药专业人才中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做好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提高广大从事中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老一辈中药人员的传统经验,使其有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积极利用中医药专业院校的力量,加强后继中药人才的培养。促使从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掌握中药发展的新动态,了解伪劣中药饮片产生的原因,增强识别中药真伪优劣的能力,提高业务素质,适应中药现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7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扶持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健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服务。

(二)主要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创建知名中医医院,建成一批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培养一批知名中医药专家;建立起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各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各级综合医院和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为基础、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点、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

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以下简称各市区)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成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中医医院人员配备标准,制定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5年内,各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中医临床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建设。5年内,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标准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乡村医生,并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方便群众就医。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进一步明确中医医院功能定位。以中央投资市、县级中医医院项目建设为契机,着重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市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将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专科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医药科研队伍,加强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提升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各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年业务收入的1%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

(三)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以中医药科普宣传为引导,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应用率。实施“三进”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开展部级和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环翠区要积极创建部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开展省级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工作,全市创建10处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12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100处中医特色村卫生室。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支援协作,每处中医医院至少要与2处镇卫生院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协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允许公立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受群众欢迎的中医医师备案后到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活动。继续向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实施“三名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按照“一名中医专家带动一个专科,一个专科带动一所医院”的思路,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团队。以人才为基础,大力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带动医院发展,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同步发展的“三名工程”。

(一)名医工程。高度重视国家和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实施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培训和多层次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5年内,培养和引进5名中医药博士研究生,至少培养5名国家和省级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20名市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0名中医临床业务技术骨干、4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推动中医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二)名科工程。加大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投入,在全市培育并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地区分布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专科群体。5年内,要完成2个部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2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任务,建设1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三)名院工程。各级要加大对国家和省重点中医医院的投入。市级着重加大对市中医院的投入,努力完成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任务,使之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管理和服务一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医医院,争创全国知名中医医院。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创建2处部级或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四、完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在投入政策上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逐步增加中医药事业投入。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原则上由本级政府承担,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解决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差、设备陈旧、债务严重等问题。设立“三名工程”、“三进战略”专项资金,为期5年,用于部级、省级项目建设资金的配套和市级建设项目的奖补。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总额2832万元,其中市级1152万元,县级1680万元。具体包括:名中医药专家培养资金330万元,重点专科建设资金1882万元,创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资金60万元,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资金100万元,创建中医特色基层医疗机构资金260万元,中医药科普宣传经费200万元。市卫生局、财政局要联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并监督落实。

(二)制定鼓励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府补偿办法和倾斜政策,激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研究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经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通过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以及人均定额结算等复合式结算办法,鼓励定点医院充分使用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服务。

(三)大力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院中药制剂。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依法简化制剂审批程序,加快审批。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调剂使用。

(四)坚持中医药同行评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实行同行评议。

(五)制定中医药人员鼓励政策。参照省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办法和程序,开展市级名中医药专家评选工作。市级名中医药专家实行动态考核管理,总数不超过50名,每5年评选一次。对管理期内完成年度考核和带徒目标的省、市级名中医药专家,给予奖励。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岗位聘用等方面,适当向中医药人员倾斜,对业绩突出者,单位内部可试行“低职高聘”。

五、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工作政策,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要建立相应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市政府成立市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由市卫生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物价局、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参与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督导中医药工作。各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西医并重,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服务。

(二)工作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成1-2家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中医医院和一批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队伍,造就一批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培养一批基层优秀中医;建立起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产品研发能力和学术水平;构建完善的中药制剂生产研发和用药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泰山中医药文化品牌,继续保持我市中医药工作全省领先水平,力争跨入全国前列。

二、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一)健全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各县(市、区)要在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抓好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落实中医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抓好中央投资市中医医院项目的组织实施,将市中医医院建成基础设施完备、人员队伍精良、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强中医临床研究与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院要坚持“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思路,建成中医特色明显、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中医医院。落实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抓好中央投资县级中医医院项目的组织实施,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5年内完成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各级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按照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配备。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各医疗机构要通过在中西医临床科室之间建立协作机制等形式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民营中医医疗机构。

探索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优势,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鼓励、支持中医医院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

(二)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大力实施“三进”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员占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不低于10%,并达到中专以上学历,至少配备2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到2013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医师,城乡卫生所(室)均要配齐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继续开展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创建工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简化备案程序,允许公立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受群众欢迎的中医医师在一定期限内到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社区、农村开展医疗服务活动,逐步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三)深化中医医疗机构改革。

遵循公益性质,注重社会效益,进一步深化公立中医医院机制改革。通过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中医医院补偿机制,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改进公立中医医院内部管理,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

完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准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知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方便群众就医。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三、大力组织实施“三名”战略

(一)培养一批知名中医。

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多层次的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继续开展名中医药专家评选活动,实施市级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纳入“泰山医学家”建设工程,重点培养10名学术造诣高、受市内同行公认的市级中医药临床学术领军人物,培养30名中医药优秀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优秀基层中医。

(二)打造一批中医名科。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的投入,在全市形成专业覆盖齐全、区域分布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专科群体。重点扶持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重点中医专科,培育中医药专科品牌,带动我市中医药专科水平不断提高。

(三)建设一批中医名院。

加大对国家和省重点(示范)中医医院的投入,建成1-2家特色优势突出、管理服务一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应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四、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创新

(一)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

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建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健全继续教育网络,加强登记、考核、评估管理。搞好中医药继续教育专项培训,大力实施部级、省级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与省内中医药院校联系,鼓励中医药人员参加在职培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全员中医经典著作学习,重视中医药管理型、外向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

积极发掘我市中医药文献研究潜力,系统开展历代医家医案及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的整理研究,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整理研究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对传统制药技术和老药工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形成规范,传承推广。有计划地对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

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师承人员参加国家设置的各种学历与学位培训考试,获得相应学历与学位。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鼓励师承教育,制定专项资金支持政策,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式,使中医药的各种学术流派、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以及独特的技术、技能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

组织实施“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专项”项目,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投入,加快中药研发体系、标准化体系、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疗效评价、中医传承等研究和中药新药以及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的资助比例和额度。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和市级以上综合医院要按照年业务收入的l%设立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要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医药研究队伍,加强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提升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中医药行业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品出口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五、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中药资源的有效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支持中药材生产企业参加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确保中药材的稳定生产供应和中药用药安全。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快建设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促进中药产、学、研结合。

六、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扩大中医药宣传,大力弘扬中医药行业优秀传统职业道德。重点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建筑风格和服务品牌塑造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使之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有突出特色的文化展示场所作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打造泰山中医药文化品牌。

(二)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和对外交流。

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面向未来的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机制。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扶持有条件的重点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等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巩固和扩大民间交流合作成果,推动我市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七、完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一)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

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在资金投入上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对公立中医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建设项目,在土地及基本建设项目各项收费中实行优惠政策。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应由本级政府承担,对公立中医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应给予专项补助。市县两级都要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重点(特色)学科(专科)发展、人才培养、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建设以及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等工作。

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府补偿办法和倾斜政策,激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医药服务特点,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

(二)制定鼓励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

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要比使用其他医药治疗的提高10%以上,对住院病人采取针灸治疗的,其治疗费用报销90%。在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使用中医药治疗的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参保人员,其使用中医药的费用报销比例至少提高5%。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通过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以及人均定额结算等复合式结算办法,鼓励定点医院充分开展成本低廉、利润率高的中医药服务。

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依法简化制剂审批程序,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物价部门核定价格的前提下,允许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市内医疗机构中使用。

(三)实行中医药同行评议制度。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实行同行评议制度,切实保证评议质量。

八、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要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考核目标,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扶持发展中医药。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经贸部门要抓好中药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科技部门要加快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立项和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投入和扶持政策,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人事、科技、教育等部门要配合卫生部门抓好中医药人才引进及基层名中医、学术带头人、名中医药专家及中医药临床学术领军人物的培养和评选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将中医药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定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使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标准高于同级综合医院。农业部门负责中药材种植规划制订和生产技术推广,抓好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林业部门负责制定木本中药材发展和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规划,指导木本中药材生产和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抓好木本中药材种植和药用野生动植物培育基地建设,加强对珍贵稀有药材的保护。质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中医药技术质量标准,加强市场管理。卫生部门负责全市中医药工作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对中医药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宣传、国土资源、建设、文化、物价、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积极支持中医药发展。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9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篇10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中医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省新医改方案和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就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继承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科普化进程,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服务。

(二)主要目标。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重点建设3-5所中医“名院”和20-30个中医“名科”;培养造就一批中医优秀人才;加快推广10-20种“名药”;打造1-2家中药制造“名厂”和2-3处中药经营“名店”;规划设置30-50处中医“名所”;建成10处左右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争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逐步建立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有效机制,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优化中医药卫生资源,完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中的中医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到年,逐步建立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以各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为基础,以纯中医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政府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制定中医医院建设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市、县分别办好一所中医医院,对现有中医医院不得随意撤销、合并。加强各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提高乡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促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5年内,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完成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综合医院要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配齐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中医床位数不低于总标准床位数的5%,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开展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创建工作,创建10处左右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

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鼓励、支持中医医院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加强引导,依法管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四)促进中医医疗机构改革发展。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积极开展试点,通过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中医医院补偿机制,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建立和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进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准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方便群众就医。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三进”战略,推动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加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市级中医医院要对口帮扶县级中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县级中医医院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公立医院中医医师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可到执业注册地点外的社区、农村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5年内,争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中医执业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并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创建10-20处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鼓励支持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按有关规定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对祖传或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经过考核可纳入乡村医生的范围进行管理,通过有关培训、创造条件后,鼓励其参加执业医师考试。

三、实施中医药“五名”战略

(六)加快培养一批“名医”。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大力推进名医战略。继续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尊重保护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或“国医堂”,配备相应助手,协助其整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高度重视高层次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团队。5年内,至少评选2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0名市级名中医,3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20名高层次优秀临床人才。

(七)加快建设一批“名科”。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加强国家、省、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和特色(优势)专科建设。5年内,在现有专科基础上争取再建成1个部级重点中医专科、2-3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0-20个中医特色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逐步形成一批代表我市发展水平的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优势)专科群。

(八)加快建设一批“名院”。加强市级中医院建设,使其成为中医特色突出、综合服务能力强、专科优势明显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小综合、大专科”的办院方向,建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综合服务水平较高的中医医院,发挥其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作用。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服务功能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5年内,争取建成1-2处部级重点中医医院,1-2处省级重点中医医院。开展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创建工作,重点扶持建设1-2处高水平的市级重点中医医院。

(九)加快推广一批“名药”。加快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推动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及优惠政策,突出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中药产、学、研结合。涉及自主创新所取得的新药,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符合申请专利条件的,应及时申请专利,以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中药工业技术改造,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中药纯化和提取水平。疏通流通渠道,加快建设我市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打造一批中药制造“名厂”和中药经营“名店”,培育大型中药制造企业集团和中药经营企业集团,形成中药的“大品种”、“大品牌”。

(十)加快建成一批“名所”。鼓励公立医院承办或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突出的纯中医诊所,充分发挥其便民、利民优势,为群众提供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等中医药服务。争取5年内在全市范围内建成30-50处纯中医诊所,在其建设运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十一)切实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系统整理研究历代医家医案及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对传统制药技术和老药工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形成规范,传承推广,并注重对中医传统医术以及相关技术秘密的保护。有计划地对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5年内,依托市、县两级中医医院,设立3-5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整理老中医药专家优秀学术经验,并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十二)加快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支持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和中医药新产品的开发。组织搞好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方、验方的筛选、评价、开发工作,保护和利用民间特色疗法。积极开展常见疾病中医药诊疗方案、非药物疗法及名老中医经验方、民间单方验方的研究与推广,努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调整优化各类专项资金,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疗效评价、中医传承等研究和中药新药以及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的资助比例和额度。县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和市级综合医院要按照年业务收入的1%设立科研基金,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医药研究队伍,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提高中医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中医药行业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品出口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十三)加快构建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培育现代中药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药科技产业。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中药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工艺程序化、操作规范化和产品规模化。建设一批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生产基地。严格执行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规范中药饮片的生产,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大力推进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现代化进程。加强企业、医院、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促进医院中药、医院制剂深入研究和转化。

(十四)加强中医药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加大中医药宣传和中医药知识普及力度,推进中医药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应用率,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挖掘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全面整理现存的中医药文献资料,重点做好我市历代名医著作及民间中医药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工作。结合旅游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强具有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景点景物建设。加强各级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建筑风格和服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五、完善扶持中医药发展的优惠政策

(十五)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事业投入和补偿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继续支持市中医院做好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将县级中医医院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重点加强建设。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原则上由本级政府承担,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应给予相应补偿。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专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

坚持公立中医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政府补助政策,并在投入政策上优先向中医医院倾斜。研究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府补偿办法和倾斜政策,激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中医药服务特点,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及时调整和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鼓励发挥中医药服务的特色优势。对公立中医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建设项目,在土地及基本建设项目各项收费中实行优惠政策。

(十六)制定鼓励中医药服务的保障政策。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研究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使用中医药治疗的,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要比使用其他治疗的提高10%以上,对住院病人采取针灸治疗的报销90%。在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全部使用中医药治疗的门诊慢性病和住院参保人员,其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至少提高5%。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办法,通过实施总额预付、单病种结算以及人均定额结算等复合式结算办法,鼓励定点医院充分使用成本低廉,利润率高的中医药服务。

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经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5年以上,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依法简化制剂审批程序,加快审批。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调剂使用。

(十七)坚持中医药同行评议。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探索实行同行评议。

(十八)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完善评选和培养中医名医制度,逐步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鼓励和支持继承人员积极参加国家设置的各种学历与学位考试及相关课程学习,获得相应学历与学位。积极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做好中医经典著作学习,重视中医药管理型、外向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中医药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有创新发展、有科研成果的中医工作者,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制定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优惠政策,适当增加中医聘任岗位名额,对业绩突出者,单位内部可试行“低职高聘”。从人事管理、中医药人员就业、中医带徒、名老中医评选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帮助。

六、加强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工作政策,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建立相应的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制定、部门协调和组织推动。市政府建立由市卫生、发改、经贸、教育、科技、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法制、物价、药监、宣传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督导中医药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工作制度,把中医药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考核目标,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十)落实部门责任。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卫生部门负责全市中医药工作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履行好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职能。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投入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给予支持,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人事部门要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并落实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事政策,会同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抓好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将中医药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定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中医医疗机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标准不得低于同级综合医院。物价部门要根据相关规定,及时调整和合理制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针灸、推拿、刮痧、拔罐、中医整骨等传统项目的收费标准,合理制定政府部门确定的名老中医药专家诊疗费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中药自制剂价格管理,及时制定和调整中药自制剂销售价格。宣传部门要会同卫生、文化等部门制定近期和长期、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中医药宣传教育规划,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科技部门要加快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立项和资金支持力度。经贸和信息部门要抓好中药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农业部门要制定中药材种植规划和推广中药材生产技术,抓好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林业部门要制定木本中药材发展和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规划,指导木本中药材生产和药用野生动植物培育基地建设,加强对珍贵稀有药材的保护。食品药品监管、质监部门要严格中医药技术质量标准,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国土资源、文化、知识产权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