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职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17:11:17

中药职称论文

中药职称论文篇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新疆某肿瘤专科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包括29个接触化疗药物的科室499人,年龄29岁±0.45岁;其中本科96人,大专301人,中专102人;主管护师36人,护师75人,护士388人;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工作能力将护士分为N1~N4级,其中N1级296人,N2级145人,N3级55人,N4级3人。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乌鲁木齐地区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临床一线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科室工作年限1年以上。排除标准:护士长及长期不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哺乳期、孕产期的护士。

1.3内容与方法

研究工具:研究使用的调查量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防护状况调查表》是参考美国OS-HA细胞毒性药物的职业防护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护理、统计专家咨询意见编制而成。经预调查测定Cronbach’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81,CVI为0.817。调查问卷内容:内容为病区提供的防护设备、病区防护制度、科室对化疗职业防护的管理情况等。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4年3月—2014年10月进行问卷调查,与各调查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在得到其支持后,应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防护状况调查表》,由各科室护士长监督,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回答时间20min,护士长负责回收问卷并进行核实,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为96%。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防护用具提供情况

根据医院防护设施设备情况发现医院无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但在接触化疗药物的科室均建立了单室配置化疗药物,据管理者表示该院正在筹划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并且防护设施齐全,均配备了生物安全柜、一次性防护垫、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聚氯乙烯手套、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口罩、护目镜等物品,防护用具提供较齐全。

2.2不同能级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状况

全院护士实行能级管理,根据职称和工作年限将护士分为N1-N4级,根据各能级护士防护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能级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能力越强。

2.3不同职称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状况

根据护士不同职称将调查对象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调查对象中无高级职称,按照不同职称人员防护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职称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越好。

3讨论

3.1防护设施设备提供较齐全

肿瘤专科医院的护士是接触化疗药物最频繁的人群,而大量文献报告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身心均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者会造成脱发、白细胞降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症状出现。而这些不同程度的危害在一定环境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如果拥有良好的防护环境、充足的防护设备、健全的防护体制、严格的管理制度、较强的防护意识,并且做好防护措施,这一系列对健康的影响都会降低到最小。因此,作为肿瘤专科医院,为护士提供齐全的设备,做好防护措施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外文献都显示,使用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之后护理人员的白细胞下降率、肝脏转氨酶升高率、及皮肤损伤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化疗药物配置中心可以有效地降低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的危害,因此,在提供健全的防护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应重点放在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上,为护士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3.2不同能级护士化疗职业防护差异显著

按照卫计委发放的优质护理标准文件,护士必须实行岗位管理,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工作能力,结合医院护士的实际情况,将护士分为N1级~N4级别,每一级别均有不同的晋级标准,达到晋级标准时才可晋升。根据表1数据显示职称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能力越强,原因可能是能级越高的护士工作年限较长、职称较高,在该岗位的工作能力也相对较强,她们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均高于能级较低的护士,工作经验丰富,对化疗职业防护的危害认识的程度也会越高。

3.3不同职称护士化疗职业防护有差异

不同职称护士对化疗药物认识情况也有显著差异,三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职称越高,防护能力越强,原因可能是高职称护士工作经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王卫康等研究显示,比起高年资、职称的护士来说,低年资、低职称护士在化疗防护方面自我保护意识更淡漠,防护措施更难于付诸于实践,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似。

4对策

4.1规范管理,提供健全的化疗职业防护用具化疗

药物的配置应建立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由专人进行配置,并防护到位。但我国多数医院未建立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造成化疗药物配置同普通药物配置。提供健全的防护设施设备是做好化疗职业防护的前提,医院应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管理体系,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

4.2加大检查力度,提升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及防护水平

医院虽然提供各类防护设施设备,但是护理人员的执行力还待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欠缺,医院应通过各种培训、检查方式,促进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将化疗职业防护内容加入到新招护士岗前培训中、日常培训及考核中,实行化疗职业防护的准入制度,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化疗职业防护意识。通过加大检查力度来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将化疗的职业防护列入到各级质控工作中去,督促护士使用化疗药物时严格按照职业防护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

4.3加大培训,提高护士层次

中药职称论文篇2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药学领域这种职业道德问题同样存在,并且非常重要。

1.1 药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药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药学领域的双重关系(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其中社会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职业道德。这里面所说的经济关系是指交易过程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其最主要的媒介是货币和契约。所谓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其涉及面众多,内涵广阔。

相比较而言,人类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历史较长,可以说,自从人类进入了私有制时代就开始了对经济关系的高度关注与研究。并且,由于经济关系的媒介和体现形式均比较简单和规范,因此,管理手段设计也比较容易,相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也比较完善。而药学领域的经济关系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手段上,与其他领域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和研究并不是药事管理的最大难点。社会关系所涉及的范畴较杂,在社会关系调整的过程中往往会掺杂着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因其更具主观性,很难形成规范的管理方法,达到最佳的管理效率。因此,药学领域的社会关系问题是药事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很多药事管理实践都是基于对这种双重关系的认识设计的,如在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受试者和试验组织者之间就存在这种针对双重关系的管理设计,这其中,调整经济关系的是二者签订的劳务合同,调整社会关系的则是知情同意书。随着我国医药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竞争格局,这种社会关系问题在我国体现的越来越多,比如:我国正逐渐成为许多跨国公司临床试验的首选国之一,每年进行的临床试验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必须在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职业道德教育。

1.2 药品消费领域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处于市场信息非对称分布中,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更多的信息。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

由于药品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产品,药品消费领域就存在着这种信息不对'称,患者与药学专业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患者药学信息了解较少,对医学和药学人员给出的专业药物治疗方案和建议是否合理,缺少起码的判断能力,不能进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作为经济人的医学和药学工作者有可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做出不利于消费者的决策,这势必导致信息掌握较少的患者的利益会受到损害,比如药师在非处方药销售时的用药指导对患者的用药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如果药师在进行这种指导时掺杂了个人的经济因素的考虑,就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合理用药决策。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药学人员的道德风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3 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主要是由其产品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药品是用来满足疾病的预防、治疗、诊断需求的,其质量高度关乎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这一行业对各种软硬件设施的控制都比较严格。但是任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效果都需要通过从业者的执行体现,面对繁琐的医药管理制度,监督不可能时时存在,这就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形成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才能使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尽可能的降低,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用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药事管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药学职业道德

2.1 教学立足点

形成两条教学主线,帮助学生在职业行为中形成外在与内在并存的双重控制机制。医药行业是受到政府高度管制的行业领域,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加以调整与控制。教学过程中已明确药事管理的核心是依法管理,而法律和道德是调整行为的两个主要手段,法律是必不可少的调控手段,但其本质上属于被动反应的行为控制手段,缺乏主动性,良好的职业道德则可以形成一种内在激励机制,保持合理行为的持久性。对药学人员除了严格的监督外,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更可以使药学工作者做出对患者和社会最合理有效的药学决策。

因此,在药事管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职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明确教学立足点和指导思路。在完成课程体系各章相关管理知识和法规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充实和引申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使职业道德教育贯彻课程始终,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作为药学社会人,特别要有道德意识和正义精神,牢固确立社会公德意识,通过这种贯穿始终的教学积累,使学生在不断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接受职业道德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2 教学方法

要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必须以有效的教学手段为辅助,在药事管理教学中,可以在充分考虑相关教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在特定教学环节中职业道德知识的传递方式。

(1)诱导式教学。讲授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解释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药事管理学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问题比较抽象,如果平铺直叙地讲解,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相关专业知识或职业道德理念,一方面学生会感到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采用诱导式教学法可以把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介绍药物临床试验的对照组的时候,可以先不介绍详细情况,采取诱导式教学,让学生自由思考:单纯做一组实验结果准确吗、如何消除非药物因素影响、怎么对照合适、是否可以用空白(安慰剂)对照、你觉得用空白(安慰剂)对照从受试者的角度讲会有什么缺陷,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教学环节实现学生对药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认识。

(2)讨论式教学。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赫钦斯曾经说过:“批评、讨论、发问、辩论一这些是人类真正的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系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具体操作时,可以先针对教材的内容提出具有典型性的职业道德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再根据所学的药事管理知识,结合自我职业道德判断和体会做出陈述性演讲或讨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发言情况,由教师做出归纳总结,形成教学观点。通过这种系统的教学参与,使得学生学会立足于职业道德的正确理念,做出正确的药学行为判断。这种在不同教学内容下多次的讨论式教学,可促使学生逐渐把立足职业道德思考专业问题变成一种行为习惯,提高其在毕业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时的职业道德水准。例如,《药品管理法》第五十九条“禁止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购销中帐外暗中给予、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在讲述该规定时,就可以设计立足于职业道德这一主题的讨论式教学。首先,从专业角度讲述该管理规定的具体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从职业道德角度进行思考,要求学生查阅关于回扣的相关文献,包括现状、典型案例、形成原因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做出职业道德判断,这种行为是否合理、以你目前的职业道德认识你觉得是否可以接受、当遇到这种问题时会采取什么的处理方式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针对其中的观点,可以引导大家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最后,总结形成关于药品回扣的正确认识。

(3)案例教学。药事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理论性较强,这个过程贯穿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更是如此,而管理本身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往往很难产生真实的体会。教学过程中引入恰当的案例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案例是相关问题的现实反映,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案例,能够使学生对问题形成客观生动的认识,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记忆的持久度,一些反面案例更能起到很好的职业道德警示作用。例如,在讲述《药品管理法》第十一条“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时。就可以引入20世纪80年代拜尔向众多不知情的亚洲国家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销售了一批可能被艾滋病毒(HIV)感染的血友病药品的案例,这一在职业道德上有待评判的决策极大影响了该企业的形象,相关的法律纠纷更是旷日持久。通过这种案例,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关于原料、辅料管理的专业知识,又可以让其认识到职业道德在药事管理领域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修正和强化其职业道德观念。

中药职称论文篇3

论文摘要:分析当前医院中药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矛质的主要途径。

我国加人wto,对中医药发展是一个严重挑战和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如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传统医药精华如何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大家都十分关注。我国的中药事业发展缓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药人才缺乏,中药队伍人员素质低下。笔者认为,要实现中药现代化,要使我国传统医药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药队伍是当务之急。

1医院中药队伍的现状

多年来,在我国医疗单位中存在着重医轻药、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在中药人才培养、中药专业技术建设、中药加工炮制、中药质量管理等方面一直未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医院的中药队伍中,从正规中药大专院校毕业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非中药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在从事中药工作,中药人才的严重短缺和断层现象、后继乏人现象是严峻的。

2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2. 1各级部门缺乏对培养中药人才的重视

目前国家教育系统开办的中药大学很少,连专门的中药学校也不多,中药技术人才无源补充。从事中药管理的各级机构和组织存在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没有把中药的技术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在中药人才的使用上,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只满足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很少举办学习班、函授班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中药从业人员得不到正规的训练和教育,这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和中药的发展极不相适应。

2. 2医院中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改善

中药和西药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卫生部门的干部部门至今没有出台正常的中药专业职称晋升制度,致使从事中药工作的技术人员得不到正常的职称晋升,他们的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他们的待遇得不到提高,中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甚至部分从事中药的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改行、调离的现象较普遍,中药队伍无法保持稳定。

3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措施

3. 1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

21世纪建立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体系要根据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既要培养能从事中药科研工作和担当中药学术带头人的高层次的中药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从事中药加工、炮制、制剂生产所必须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教育部门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制订长期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际竞争需要不断调整招生结构。在专业设置上,各院校要适应中药现代化需要,培养中药材加工、药剂、制药工艺、药理、检验分析、临床药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教育形式上,既要发展中药的中高等教育,又要坚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电大、函大等多层次发展,形成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保证各种中药技术人才都有源源不断的输送渠道,以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需要。各医疗单位也要根据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在职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在职中药人员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素质。

中药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 中药技能大赛;中药调剂;易混药材鉴别

[中图分类号] R2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158-02

为大力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检验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提升高职、中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配合教育部于2013年6月10~13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办了第二届“康缘杯”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比赛包括中药鉴定、中药调剂、中药炮制3个部分,竞赛成绩由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与中药炮制分项得分求和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为20%、20%、30%和20%。中药调剂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的相关内容,由药剂人员根据医师的处方需要,及时、准确地将不同类别的中药饮片配合使用[1]。中药调剂的一般程序包括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6个程序。

1 中药调剂比赛的评分标准

审方10分、验戥准备5分、分戥称量5分、按序调配10分、单包注明5分、复核装袋5分、发药交待5分、清场5分、总量误差15分、单剂最大误差15分、调配时间20分,共100分。

1.1 审方部分

审方是中药调剂的第一道程序,正确合理规范的处方可确保临床疗效,直接或间接影响治疗效果,是避免差错事故和医患纠纷的重要环节[2]。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原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等,中药审方的内容包括审处方前记、正文(中药别名、并开、脚注、配伍禁忌、毒性中药用量用法等)、后记等。处方前记包括医院名称、科别、门诊号或住院号,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婚否、单位、住址等。审查处方时,医院名称、科别、门诊号或住院号,患者姓名、年龄、性别是必须具备的。处方中药品名称应采用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名称,即正名,如2010版《中国药典》,否则为别名或偏名;如大黄别名锦纹或将军,槟榔别名玉片等。本次大赛出现了川断,即续断别名。

并开指的是医师开具处方时,将疗效基本相似,或起协同作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成1个药名书写,如二冬为麦冬和天冬、赤白芍为赤芍和白芍、生熟地为生地黄和熟地等。配伍禁忌的内容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其妊娠禁忌药根据对孕妇及胎儿伤害程度不同可分为妊娠禁用药、妊娠忌用药和妊娠慎用药;妊娠禁用药为毒性中药,凡禁用的中药绝对不能使用,如马钱子等;妊娠忌用药为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中药,应避免使用,如天仙子、轻粉、雄黄等;妊娠慎用药一般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药性辛热或过于苦寒的中药,如枳实、三七、大黄、王不留行、西红花、红花等,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可根据孕妇病情需要酌情谨慎使用。结合本次大赛,若出现此方面内容,一定为妊娠禁用药及妊娠忌用药。

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开汤剂处方时在某味药上角或下角处所加的简要要求,主要为某味中药的特殊煎煮要求,如先煎、后下、包煎、单煎、烊化、冲服等。毒性中药若出现超量问题,也不可断定处方一定有问题。应注意是否有双签字即医师再次签名确认。若有双签字的处方视为正常处方。本次大赛出现附子,脚注处理错误,未注明特殊煎煮方法,且超量使用,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须先煎,久煎,且用量为3~15 g。处方后记包括日期、医师签字或加盖专用签章、审核、调配、核对、发药人签字、药价及现金收讫印戳。

中药审方看似简单,但其意义重大,且涉及中医中药各方面内容,如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同时要熟悉相关药事法规[3]。本次大赛审方时间为6 min,审查两个处方,从最后得分情况看,两个处方应有20个不规范之处。对选手来讲,时间紧,难度不小。

1.2 调配部分

中药饮片的调配部分采用无药斗抓药方式,处方中药分别装在相同规格的容器内,随机摆放在工作台正前方,药盒上不注药名。其中,计价与捣碎工作由工作人员完成。高职组参赛选手需在15 min内逐剂减量调配3付中药,每付中药含10味药,禁止未减戥称量或评经验估分。若在9 min内完成,得20分;每增加1 min操作时间,均有不同分值的扣分,若超过15 min,调配不得分,即扣掉20分。总量误差率与单剂最大误差率均为15分,≤1%的得15分;误差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多扣3分,比如总量误差率为~2%,得12分;误差率为~3%,得9分,依次类推;>5%的不得分。发药环节采用药袋上打钩的方式,考生可在药袋上的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特殊处理、用法用量及饮食禁忌各项上逐一勾选最佳选项。

2 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纵观比赛评分标准[4],所占权重最大的是总量误差、单剂最大误差和调配时间,共占50分,这就要求考生在称量准确的基础上,动作要尽可能快。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时间和分剂称量准确度和易混药材的辨认。

2.1 “一把抓”的练习

“一把抓”的练习,即抓一把药材估算其重量,比如称量根及根茎类药材大黄一把约为15 g,全草类药材如泽兰,一把约为10 g。比如1个处方量是10 g,3个处方量即为30 g,抓3次,再适当增减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练习可大大地节约时间。

2.2 分戥称量

虽然评分标准中分戥称量只占5分,但分剂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单剂最大误差率及总剂量误差率,可以说是调配的最关键部分。比如一味药三剂总量是30 g,逐戥减量时就有可能第一味药量为10 g,第二剂和第三剂就有可能相差1 g以上,一付药为10味中药,那第二付与第三付药就有可能相差很大,甚至是5 g以上。根据比赛评分标准,如是问题就有可能在单剂最大误差上失掉比分,故戥称使用至关重要。现在所用的戥称最小刻度均为1 g,但在此种条件下,单剂及总剂误差必须符合评分标准,故要求学生充分了解所用的戥称。每次称量时的戥杆与校戥时保持一致即可初步解决此类问题。在分剂准确的前提下,把时间控制在12 min左右。

2.3 成方的称量练习

高职组调剂部分要求每方10味中药,且须保证每方中含各类中药,即不同入药部位的中药。因为入药部位不同,药材质地也不同,可体现前期“一把抓”练习的效果;另所选成方必须含特殊处理中药。一贯煎[5]是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剂,由北沙参9 g、麦冬9 g、当归9 g、生地黄20 g、枸杞子9 g、川楝子4.5 g组成,在此基础上加知母9 g、石膏15 g、淡竹叶15 g、火麻仁15 g。根据比赛特点,可将川楝子改为5 g。石膏属矿物类,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需先煎。养阴清肺汤是治疗白喉的常用方剂,由生地12 g、麦冬9 g、甘草3 g、玄参9 g、川贝母5 g、丹皮5 g、薄荷3 g、白芍5 g组成,在此基础上加金银花6 g、连翘6 g以清热解毒,需特殊处理的为薄荷,因其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后下,单包注明。不同成方的练习过程中模拟真实比赛,记录所用时间并根据大赛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这一环节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学生的操作水平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临场发挥更大程度地考验每个人的心理素质。

2.4 易混中药的鉴别

练习时需注意性状相似、功效不同、容易混淆的药材,掌握鉴别关键点。在临床上,这直接关系到药效,甚至是患者生命安全,绝不容许有错配的问题发生。对于此次比赛,若出现错配现象,扣10分,且易混药材的辨认会使考生浪费大量时间,在时间上又有相应扣分。比如,玄参与生地、熟地,玄参可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稀疏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熟地黄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三者同为黑色药材,但玄参外皮略比断面颜色浅,且质硬,而地黄与熟地黄均质软,两者比较而言,熟地黄更软,黏性更大,颜色更黑,可以用“色黑如漆,味甘如饴”来形容。再如,香加皮[6]和地骨皮为临床易混药材,但功效截然不同,香加皮有毒,不宜过量服用,其可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地骨皮可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两者均为根皮入药,外表颜色极为接近,均呈卷筒状或槽状,栓皮易呈鳞片状脱落,体轻,质脆,断面不整齐,但香加皮有特异香气,久嗅令人头晕,味苦,而地骨皮可以用“糟皮白里无香气”形容,味微甘而后苦[7]。

综上所述,中药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中药调剂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疗效及患者用药安全[8]。本次大赛使这项古老技艺得以发扬光大,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给各院校师生提供充分展示中药技能的机会,搭建中药技能的经验交流平台,有利于发扬中药专业的优良传统,并以此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可促进未来药学从业人员努力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真正做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参考文献]

[1] 黄剑臻.2011年我院中药饮片调剂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 4(20):111-113.

[2] 刘俊.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的作用分析与改进策略[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44,46.

[3] 顾学梅.中药审方中的几个主要问题[J].中药材,2005,28(7):641-642.

[4] 国家中国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说明会资料[Z].

[5] 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6.

[6] 廖明冬,王云山.中药调剂中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J].医学信息,2013,26(1):259-260.

[7] 李魁.地骨皮与其混伪品的比较鉴别[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5):231.

中药职称论文篇5

1.1医药卫生“双师型”素质认识上的误区

“双师型”即“教师资格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兼备,其含义是不但具备教师的任教能力,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而且具备岗位实训的指导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等等。

对于医药卫生高职院校而言,其“双师型教师”的界定除了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外,尚有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护士执业证书等。就执业医师而言,1999年以前具有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可以申请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1999年以后的许多教师虽然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但并未经过临床的专业培训,甚至对临床诊疗现状并不了解,故存在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并不等价的问题,以此为依据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做法亦值得商榷。“双证”即“双师”的认识,使得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盲目投入考证行列,结果出现所考内容与教师自己专业并不相关,甚至出现为证考证、以钱买证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工作的导向。

1.2医药卫生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资源相对匮乏

医药卫生类专业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因而师资资源相对匮乏。随着学生的扩招,专业教师的紧缺成为突出问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比超过1∶20,有的甚至达到1∶30以上,因而专业教师周学时达12节以上,个别教师达24学时。一些专业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重视基础理论的提高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的在校教育而忽视实习期间教育,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加影响了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时间,从而使专业教师虽然具有“双证”及“双师型”教师的资格,但教学的内容与临床的专业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

1.3医药卫生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补充存在矛盾

高职高专院校在师资培养上经常采用“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吸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课,根据专业需要,组建一支具有流动性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队伍。但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卫生高职教育的误解与歧视,加之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待遇又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卫生高职类院校人事制度不健全、不科学,许多高职院校的用人自受到束缚,人员流动困难。

1.4医药卫生高职院校“双师型”不尽合理

由于我国高职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从职称结构上看,表现为低级职称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偏少,且绝大多数为副高职称。从学历结构上看,以本科为主,硕士较少,还有部分为专科学历,而这意味着这部分“双师型”教师学历不达标。职称和学历层次的普遍偏低,使得能够带动和带领其他教师及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缺乏,难以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这成为制约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5医药卫生高职“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尚未建立

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是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而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培训基地主要为附属、教学医院和制药企业。但不少专业教师未能深入至临床(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使教学工作理论与临床(企业)实践不能充分结合。

2.加快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以示范高职院建设为抓手,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构建“五项工程”的双师队伍保障建设和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利用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和合作企业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在院企建立“互聘共培共用”的基础上,打造一支“双师双岗”、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师队伍。

2.1“双师双岗”队伍建设的保障工程

2.1.1组织保障

把“双师双岗”队伍建设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大事来抓,成立三级层面的建设领导小组(图1),其中管理办公室设由学院分管院长、医院分管院长/企业生产经理担任主任,由组织人事处长、教务处处长、医院科教科长/企业生产科长担任副主任,系部主任、副主任和医院科室/企业车间主任、副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由教学管理办公室或专业教师实践管理办公室(各设教学秘书1名)承担具体事务及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师专业实践任务的落实和专业实践质量监控,保证双师教师的培养和合理使用,教师和专业人员同时接受学院与医院/企业的双重管理。

2.1.2制度保障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明确组织领导、工作目标、素质要求和建设的途径和措施,要求系部做好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的部门规划,并根据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四个观测点,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认定的必备和资格条件、认定程序和待遇等四个方面进行制定。并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优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结构。

图1 双师双岗建设的组织保障图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2006年下发的《江苏省医院评价标准与细则(三级综合医院)》的通知(苏卫医〔2006〕76号),其中“5―2―1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料符合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要求;教师被高等医学院校聘用,取得教学职称”。制定《双师素质校外教师评聘与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吸引来自医院(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历、经验和专业技能,在提高其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讲授能力的前提下,鼓励在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教学职称,充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2.2“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双岗”共培共用工程

应完善《专业课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的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并完善“双师素质”认定条件,建立持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长效机制。

将“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纳入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的管理体系中,制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建设的各项配套措施,每半年一次组织教师分批进入医院(企业)锻炼,要求青年教师入院后三年内参加不少于六个月的医院(企业)的专业实践,并建立“师徒”的帮扶关系,医院(企业)技术骨干为负责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提高的师傅,双方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助理工程师等职称的晋升。

制定《教学骨干专业实践管理制度》,促进教学骨干完成挂职、顶岗的工作任务,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病例材料、图片与视频录像,以充实课堂的教学素材,为学生的实训课做好软件准备;每半年组织一次“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单位和参与人员进行交流研讨,促进从理论的角度解释生产实践中的各项工作和事务;加强调研工作,深入医院(企业),在现场参观、考察生产实践的具体流程,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与研讨;提高个人能力、素质、技能,调研学院专业、课程的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信息。并为教师参加各种技术资格考试提供便利,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业余自学,取得与所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资格,完成在临床/专业方面的职称晋升,即主治医师/工程师、副主任医师/副高级工程师。

2.3“校外兼职教师”的“双师双岗”共培共用工程

根据苏卫医〔2006〕76号文,通过《双师素质校外教师评聘制度和奖励办法》和《外聘教师教学职称评定办法》,积极探索校院(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健全校外教师的选拔准入机制,建立“兼职教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校外骨干教师培养和知识持续更新融入兼职教师建设工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根据医院(企业)单位发展的需求,对其青年医生(技术人员)在学历提升、岗前培训、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并通过“帮扶结对”,促使其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方面有所突破,完成教师资格证书的认定工作和助教职称的晋升。

技术骨干培养方面,积极与医院(企业)单位共建研究实体有效支持医院(企业)单位相关学科的建设;共建办学实体,通过学生在第一学年打好专业基础后,第二学年专业课的教学直接安排到医院/企业,增强其教学能力,使学生能直接面对服务对象;为医院(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难题,促进了新技术推广;并通过“导师制”的方式,助其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方面有所建树,完成学院讲师、副教授等方面的职称晋升。

院(企)专家共培共用方面,学校聘任在医院(企业)中有较大影响力、技术水平高的专家为学校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客座教授或专业带头人,建立“一对一”的帮教模式,专业教师为医院(企业)人员的教学“导师”,负责向其传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双方共同学习、不断提高。每两年评聘一次,颁发聘书并明确任期目标,学院按照不低于教授的标准发放津贴。

学院把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加强与医院(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学院新建成的生物医学科研平台等实验室资源和医院(企业)丰富的病例/生产资源,共建科研实体,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科研开发、专利申请等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努力使学院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和强大源泉,促进医院(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4双专业带头人建设工程

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和功能,由7至13名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由相关的行业协会会长或该行业的权威专家担任,学校该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担任副主任,并指派1名专业教师任秘书。制定《专业带头人参加专业实践的管理办法》,促进专业带头人在学历提升、职称晋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提高,并通过在医院(企业)的实践取得相应的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中药职称论文篇6

要做好毕业实习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包括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领导及系、督导老师职责明确的毕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由学生处、教务处、二级院系相关领导组成的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委员会,分别制定实习计划、下达实习任务,由教务处提出实习目标的指标,学生处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由二级院系负责实习基地的联系及沟通工作,对实习基地的技术水平和老师进行考察,了解情况,改善关系,交流学术,沟通思想,合理分工,组成统一协调、职责明确、简洁高效的管理体系。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保证在生活、学习、思想、纪律方面都有专人负责,保证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要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近几年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药学系相继制定和完善了《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细则》、《药学专业实习手册》、《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协议书》。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细则》中,对毕业实习时间、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考核等有关问题做了相关规定。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协议书》中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在《药学专业实习手册》中对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和要求、请假制度等问题做了相关规定。

3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与所在的实习基地密切相关。我院从2006年开始,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刚开始的几年内,实习基地以省内外的药检所为主,实习内容主要为药品检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实习检查过程中发现,省内的地市级药检所,在实习期间,检验任务少,学生实际参与动手的机会少,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为主的实习基地,并与20余家实习基地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也包括国内知名的药品研发公司,这些基地科研水平高、设备先进、专业门类齐全;同时拥有一批学历较高,科研经验丰富,热心教学工作的带教教师,具有较好的基本生活条件,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实习的专业需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4抓好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与实习基地建立了学生实习的兼职带教老师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有实习老师带教,而且要求每位老师的带教学生不能超过5人,以保证带教效果;带教老师至少要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业务水平高、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善于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要掌握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了解、熟悉有关资料,并作好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应安排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对每位学生的指导和答疑时间每周不少于2次。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与实习基地建立了兼职老师聘任制度,兼职老师根据其相应职称,由学院聘任为兼职教师并发给聘书,聘期为3年,学院现在共聘任兼职教师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0%。根据兼职老师带教情况,按照25%的比例每年评选先进带教老师,对先进带教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提高实习质量和积累带教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学生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

5.1学生在进入实习基地之前,首先要做好学生在各实习基地的分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习基地科研内容,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过程的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由于学校实习基地均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大城市,实习成本较高,不同的实习单位提供的生活条件不同,因此,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家庭经济状况、实习基地生活条件等因素,开展细致的工作,做到学生的合理分配。在学生分配完成后,要在系领导的主持下,召开一次学生实习的动员会议,对学生实习进行引导和教育,说明实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重点强调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以减少失误,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5.2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一段时间后,学校要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院、系领导和学生处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到各个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和进度。专业教师要了解这个实习基地的实习安排、内容、进度以及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征求实习基地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带教教师座谈会了解学生的表现。学生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汇报会,要求各实习小组写出总结,和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改进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

5.3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的无障碍沟通渠道。为及时掌握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的生活、实习情况,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安全管理,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即学校辅导员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辅导员与学生、实习小组组长与辅导老师的信息沟通机制。由各实习基地小组长每周定时向辅导员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包括学生课题进展、实习考勤执行、请假情况等。由于每年3~4月份正是学生参加研究生复试的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考研调剂、参加复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时间的保证;同时,由于有的学生考虑将来就业问题,也会提前参加一些工作面试,甚至要求提前进入试用阶段。面对这些不同的问题,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实习基地老师保持及时联系,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原则上要求学生一定要保证实习课题的顺利完成,不允许提前参加工作。外出参加研究生复试和调剂一定要提前和带教老师及学校辅导员写出书面请假条或者电话请假,请假期间要随时与辅导员和实习基地老师保持信息畅通。

中药职称论文篇7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文化,以其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有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学文化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的基础和主干。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妙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

河南是中医的源头,是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了植物药,车渔猎生活中,逐发现了动物药;在冶矿生产实践中,逐渐发现了矿物药。与此同时,又发明了针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相继同世,《黄帝内经 》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阳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进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当时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医荟萃,是名医最多,献最大的地区之一。

中原地区在历史还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产于怀庆府(今焦作市 )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距今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众多的中草药中,独享有“华药”的美称,由此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转贴于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小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中原医学文化以张仲景文化及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张仲景的医德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二,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诊疗方法,为中医临床医疗的通用模式,一直是中医诊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一直指导着中医;三,承前启后的医方文化。仲景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祖剂”。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所喜用。医圣发展,已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对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的医学、人文等均有较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不仅是界人民的巨大财富。国人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称之为“活人书”。其影响早已跨越国度。进而又形成“伤寒学”、“伤寒文化”。一些国外的医家还专神祠,将此称之为“归宗”。由此可见中原医学文化的魅力的影响。

中原医学文化以其独特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要传承医学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就必须把握其本质特点:文化的内涵,使中医文化真正作为国粹不断发扬光大。

中药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 中药调剂学 中医教学 培养目标

《中药调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门学科,是以祖国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地用药情况和传统的药工经验以及现代医药学理论知识,对中药调剂、炮制、制剂、中成药等方面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论述,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中药专业其他专门学科均有重要联系。作为将来从事中药调剂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在掌握上述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学习好《中药调剂学》。笔者主要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应掌握中药标准、中药处方、中药配伍与禁忌、中药合理用药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实训操作掌握中药计量工具的使用、中药配方程序、中药处方调配、煎药与服药等基本操作技术。同时熟悉中药调剂的相关法律法规,调剂人员的职责与道德规范,中药调剂室的基本设施及工作制度,了解中药的临方炮制与制剂及中药贮藏与养护的技术。

一、知识培养目标

1、应掌握中药处方

处方是医师诊断患者疾病后为其预防或治疗需要而写给药剂调配人员的书面通知,它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意义。处方的结构包括前记、正文、后记。

2、应掌握中药配伍与禁忌

“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中药配伍中最重要的配伍禁忌歌诀,要掌握牢固。调剂人员在处方调配中应认真仔细,若发现有配伍禁忌的处方,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避免盲目配伍应用。

3、应掌握中药配方程序 通常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5个环节。

审方环节要审查处方用药规格、剂量、用量、用法、给药途径,是否有重复给药,药物配伍禁忌等。审查处方中有无“相反”“相畏”“妊娠禁忌”药味。计价应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计价,不得随意估价和改价。调配是中药房完成医师对病人辨证论治,正确用药的重要环节。调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对戥、持戥、调配、分剂量。复核以确保调配处方的质量。发药要核对患者姓名、取药凭证号码以及药的剂数,注意区分姓名相同相似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确保中药饮片质量

要设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医嘱调配。凡是质量不合格的饮片不能入库上斗。

2、中药处方调配

调配要称准,分均匀,要按照“等量递减”“逐项复戥”降称取的饮片倒在包装纸上。调配处方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配方前应检查戥称是否准确,称取饮片是否与处方相符,饮片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有无以生代制等错误,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的是否分开,贵重药、毒性药是否处理得当等。配发饮片时应注意点排方法。调配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名、姓名、年龄,查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按规定,调剂一般药称量误差不超过5%;。

3、煎药与服药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煎药方法和服药法应予足够重视。明代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煎药应选用陶器、玻璃和搪瓷制器皿质量好,勿用铁器。煎药用水最好采用洁净的水,以减少杂质混入,不宜用热水浸泡饮片。加水量一般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服药一般宜温服,解表药宜热服、祛寒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凉服。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讲究饮食。注意忌口:肉类、豆类、生冷、酒类、酸味、茶等,应尽量避免。

三、素质培养目标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中药调剂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钻研业务,要充分认识到中药调剂工作的重要性,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待调剂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能熟练地按规定程序正确调配好各类中药处方。

2、提高中药调剂人员的业务水平

中药职称论文篇9

医疗工作中,临床护士经常会接触一些体液、血液或一些对其身体有害的药物,甚至被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另外医学的发展使临床护士接触传染病传染源等有害因子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局部接触到的血量会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1]。为探讨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情况及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我们对本院2007年第2季度护士戴手套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的10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8~40岁,平均27.0±6.8岁。文化程度:中专34名,大专36名,本科30名。工作年限1~22年,100名均为临床一线护士,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

1.2方法此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是在参阅大量文献和请教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内容包括3部分:①一般情况资料:年龄、职称、工龄等;②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包括13项护理操作项目(总分26分),全部戴手套为2分、有时戴手套为1分、都不戴手套为0分单选作答;③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调查,自行填写。为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定统一调查问卷的操作方法和解说语,再由指定调查员分别到临床科室发放问卷,当时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采用百分比及χ2检验。

2结果

2.1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 结果见表1。

从表1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和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极低,而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引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

2.2不同工龄和职称的护士与戴手套情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见表2、3。依照护士对第二部分的得分情况作频数分布图,属于偏态分布,取其中位数确定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情况,确定得分高低的标准,低于或等于中位数值为低分,高于中位数值者作为高分。

从表2显示:不同工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随着工龄的增加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从表3显示:不同职称的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情况对比有显著的差异性,这说明随着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

2.3影响戴手套操作的因素 根据填写影响戴手套操作的主要原因的100张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主观的因素(嫌麻烦、浪费、不方便)所占比例高,具体见表4。

3讨论

3.1不同操作时手套的使用情况不同 首先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加药、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戴手套人员较少,气管切开换药、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使用医用手套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分析其原因是:①护理人员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医用手套会影响一针见血的成功率,尤其是慢性病及化疗患者,因长期输液血管弹性差、血管细、脆性高,戴医用手套会严重影响抽血、静脉输液的成功率,而且戴医用手套进行输液操作时,易发生输液贴与手套粘连的现象,这样既影响操作速度,又易造成医用手套的破损;②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戴手套操作担心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患者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传染病,并且影响护士与患者肢体语言的交流;③三基中静脉输液操作中无需戴手套,所以有些护士没想到戴手套;④护士在加药时戴手套少的原因是科室内加药量少,而大多数护士认为影响护士健康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且内科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几率低,接触化疗药物时多数会戴手套,护士还认为戴手套影响操作速度;⑤护士在进行口腔护理、褥疮等破损伤口护理及气管切开换药时采用无菌操作规程,认为手未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进行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⑥护士在持血标本及其他化验标本时未与患者的标本直接接触,因而多不戴手套。其次护理人员在进行会阴护理、更换引流管、料理血液污染的器物、有伤口的手可能与血液和体液接触时、护理皮肤有血迹的创伤患者时使用医用手套的比例较高,其原因是:绝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对于进行这些有明显的体液污染或是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时,由于担心传染病,均能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

3.2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护士使用手套情况不同 从表2及表3看出,不同工龄、职称的护士其戴手套的情况不同,随着工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提高,护士在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也增强。由于积极创造和提供职业安全教育学习机会,每年对新护士进行岗前专门教育,同时送出一些护理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职业安全知识培训等,每年开展安全知识、医院感染知识讲座。因此,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护理操作时戴手套的意识增强。

3.3影响戴手套的因素表4显示影响戴手套操作因素有:①戴手套时影响操作和担心患者有意见占相当比例;②认为没必要、没想到戴手套或戴手套太浪费、太麻烦,主要反映在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抽血、静脉输液时。说明护士对标准预防知识认识不强,根据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标准预防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5年提出,我国1999年引入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

3.4下一步的措施①加强业务学习,普及院感知识。据资料显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要预料到接触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均应戴手套,如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料理血液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方面均要戴手套。不论护理的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均需进行隔离,应加强护理人员对使用医用手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的培训,加强护士关于使用手套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其具备该方面的临床技能,知道何时使用手套,如何使用手套,了解未使用手套可能造成的后果,从思想上接受标准预防的观点,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护理意识;②健全规章制度。在《医疗用品的管理作用条理》中进一步强调关于使用手套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加强对护理操作的监督。同时改变护理操作规程,如静脉输液中必须带手套操作,以加强护理人员使用医用手套的依从性;③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可利用板报栏、宣传手册或入院宣教中向患者说明什么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戴手套、戴手套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患者的偏见,解除护士的顾虑,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对护士是否合理使用手套的情况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春萍,王钟珍,肖小炜.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396-398.

中药职称论文篇10

【关键词】 三甲;中药部门;药事管理规范;探讨

我院现为深圳东部最大型的综合医疗机构,因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极具膨胀,正积极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满足当地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2006年来,为进一步加强中药管理,深圳市卫生局制定了《深圳市医疗机构“放心中药房”Ⅱ期建设评估标准》,我院已于2009年第一批顺利通过了该项评审。在医院创三甲的过程中,对已通过深圳放心中药房Ⅱ期建设评估的中药部门同样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药剂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对中药部门建设标准管理内容进行规范化、具体化、细致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的改进,对我院中药药事发展有了较大的促进。

本文对我院中药药事管理规范的确立和执行改进进行了探讨,希望文中提出的部分建议能为医疗机构中药部门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些有益的借鉴。

1药事管理规范来源《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以下简称为基本标准)、《广东省医院等级标准与评价细则(三级综合医院)》(以下简称为分级标准)、《深圳市医疗机构“放心中药房”Ⅱ期建设评估标准》(以下简称为放心中药房标准)、《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参考正在修订并即将颁布《广东省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组织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广东省综合医院药学部门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工作规范》、《广东省医疗机构药房建设规范》、《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库建设规范》等多个规范。

在前三项规范标准对三级综合医院中药药事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我科参照其余规范内容补充整理,最终制定出一套符合我院实际的中药药事管理规范,主要项目和内容分为:(1)中药行政和分级管理;(2)场地设施管理;(3)药品质量管理;(4)处方管理;(5)中药临床药学与科教工作。

2中药药事管理规范项目内容与持续改进措施

2.1中药行政和分级管理(见表一)

表一中药行政和分级管理标准

基本标准 分级标准 放心中药房标准 我院管理规范

部门设置 中药饮片调剂组

中成药调剂组

库房采购组 无具体要求 中药房、中药煎药室、中药库、中药炮制室、中药制剂室 药学部的中药科:中药房、

中药煎药室、中药库

药学部门分管中药的负责人任职资格 副主任中药师以上 副主任中药师以上 副主任中药师以上 副主任中药师以上

小组组长 主管中药师以上 调剂室负责人应具有主管药师以上职称 无具体要求 主管中药师以上

调剂、制剂、药库技术岗位 中药专业技术人员 中药专业技术人员 中药专业技术人员 中药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取得药师或以上专业职称

处方审核、发药核对 调剂复核人员应具有主管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 配备与其任务相适应的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 药师任职资格

药品咨询、临床药师、不良反应监测 无具体规定 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专业技术工作 无具体规定 药学本科或以上学历 主管药师或以上专业职称

采购人员 库房采购组负责人应具备主管中药师以上 无具体规定 中药士以上 库房采购组负责人主管中药师以上;采购员药士以上

饮片质量验收人 中级以上职称 无具体规定 无具体要求 中级以上职称

煎药室人员 中药师负责;煎药人员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 无具体规定 中药师(士)负责;

煎药人员具备上岗证 中药师负责;

煎药人员具备上岗证

技术人员结构 三级医院中药房专科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不低于50% 综合医院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8%;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应≥30% 具备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8%;专科以上≥50%;本科以上≥30%;全部具备上岗资格。

临床药学部门 有条件的医院应有中药临床药学人员 无具体规定 鼓励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 设置一名以上中药临床药学人员

药事管理委员会 无具体规定 无具体规定 有中药技术人员参与 有中药技术人员参与

由表一可见,三个管理规范标准的要求各有内容,综合汇总后制定我院规范,根据我院中药部门现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如下:

部门设置:1. 中药房应由药剂部门统一管理,成立中药科,下设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我院现有中药饮片调剂组、库房采购组,无中成药调剂组,中药调剂归于西药调剂组管理,极不合理。整改中包括申请必要的中成药调剂场地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满足成立中成药调剂组需要。2. 至少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置中药制剂室。我院已符合相关要求,在现有制剂室条件完备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中药制剂的申报工作。

中药部门负责人:应为高级职业技术人员,学科带头人。我院现为中级专业人员,不符合三个标准的规定,为保证管理质量,需要新的人事任命。

中药药学人员配备:结合多个标准的要求,调整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8%,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不低于50%,本科以上学历的≥30%,全部具备上岗资格。我院中药人员现有技术人员全部具备上岗资格,占药学人员比例为22.4%不达标,专科以上达61.5%符合标准,本科以上9%远远不符合要求,需申请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

调剂人员:应由中药师以上人员审核处方。我院已满足此项要求。

采购人员:根据三项要求,将我院库房采购组负责人规定为主管中药师以上,采购员药士以上。可满足该标准。

中药煎药室:由中药师以上人员负责,煎药人员经过本机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已符合该标准。

临床药学部门:我院已设置一名以上中药临床药学人员,参与临床会诊、门急诊处方的日常点评工作和社康中药药剂检查等工作。

药事管理委员会:已更名为药物与治疗学委员会。我院已符合相关要求。

2.2场地设备管理(见表二)

表二场地设备管理标准

基本标准 分级标准 放心中药房标准 我院管理规范

调剂室面积 不低于80 m2 不得少于100 m2(含二级库),日饮片处方数超过100张时,每增加20张处方应该增加6 m2 中药房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 中药房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并配备相应的除尘设备

药品品种 常用中药饮片500种 800床位以上的医院中成药品规数≤300种 药品供应品种满足>95%临床需要 常用中药饮片500种;

中成药品规数≤300种;

满足>95%临床需要

调剂室设备 药斗、调剂台、电子秤、小型粉碎机、冷藏柜、新风除尘设备、药戥、铜缸、贵重药品柜、空调、计算机、打印机、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小型煅炉烘干机、消毒锅、标准筛 无具体要求 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参照国家基本标准要求

储存设备 除湿机、通风设备、冷藏柜或冷库、药架 无具体要求 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参照国家基本标准要求

中成药调剂室 面积不低于60 m2

药架(药品柜)、贵重药品柜、冷藏柜 无具体规定 中药房面积按《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范》和《中药处方和调剂规范》执行 面积不低于60 m2

药架(药品柜)、贵重药品柜、冷藏柜

中成药仓库 无具体规定 无具体规定 中药库总面积不少于200 m2 中药库总面积不少于200 m2

中草药库 无具体规定 中西药库总面积面积不得低于350 m2 中药库总面积不少于200 m2 总面积不少于50 m2

煎药室 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 无具体规定 煎药间、清洗间、冰箱、

量杯、过滤器、计时器、储药器、药瓶器 煎药机、包装机、冷藏柜、煎药间、清洗间、冰箱、

量杯、过滤器、计时器、储药器、药瓶器

《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库建设规范》内容:中药房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中草药库总面积不少于50 m2,,并配备相应的除尘设备。开展TPM、临床药学等其它业务的,应按要求另行设置。

中药调剂室:我院饮片调剂室面积只有100m2,无法到达标准,需申请必要场地。常用中药饮片为300多种不达标;需配备小型粉碎机、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小型煅炉烘干机、消毒锅、标准筛等设备。中成药现归西药调剂组管理,无单独调剂室,不合理。

中药仓库:中药库总面积不少于200 m2,不达标;中成药属西药库管理,不合理,需单独设立。其余符合相关规定。

煎药室:符合相关规定。

2.3药品质量管理(见表三)

表三药品质量管理标准

基本标准 分级标准 放心中药房标准 我院管理规范

规章制度 人员岗位责任制、药品采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在职教育培训制度等 无具体制度

项目要求 中药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药品(中药)采购工作制度、中药库工作制度、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医疗用毒性中药管理制度、中药品管理制度、各级中药专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制度、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制度、设备使用、维修保养制度等 参照放心中药房标准

中药调剂 严格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的医院中药调剂规程、等中药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 1.中药饮片调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管理记录完整。

2.饮片贮存符合要求,无串斗或霉变,虫蛀等不合格药材。

3.饮片质量,称量符合规定,每剂误差≤±5%。(抽查5剂中药饮片方剂) 1.中药饮片调剂等候时间≤20分钟

2.应向病人提供药品价格清单

3. 正确使用合格的计量器具,中药饮片应一秤一药,不得以手代称,应当以等量递减的方法准确调配。调剂重量误差〈±5%〉

4. 调剂复核率100%

5. 调剂室标识明显,药价表、调剂标准规范和工作制度要上墙,设有用药知识宣传栏;中药包装符合有关要求

6.调剂室内无伪、劣药(包括中药饮片霉变、虫蛀、结串、走油等),如有发现应及时退回药库并记载,中药饮片调剂室内无串斗和落地药品

7. 协定处方应经药事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备案。

8. 毒麻药品、贵重药品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毒麻处方合格率100%。

9. 有差错事故登记、原因分析、处理意见

10. 调剂人员必须衣帽整洁、文明热情,操作迅速、熟练、准确

11. 建立院内外医、患监督组织,定期、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评议活动 参照放心中药房标准。增加每月盘存金额不超过库存金额的±0.5%

中药采购 严格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的医院中药调剂规程、等中药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 1.有药品采购,验收,贮存,配发管理制度和流程,记录完整,准确。

2. 有药品召回制度。 1.以用药目录为依据,购药计划经中药分管主任审批

2. 在确保药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从证照齐全的企业购进药品;购的中成药必须有生产厂家、正式批准文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日期的合格药品,采购进口药口必须提供有关文件

3. 采购人员建立工作日志,记录每次采购工作情况,日记内容应至少包括:日期、药品名称、来源地、数量、采购人;妥善保管每次采购计划和审批手续

4. 采购药品实行进药单位、购入品种与数量、购入各品种价格“三公开”,并每季度向药事委员会备案,年终有书面总结

5. 药品采购实行采购、质量验收、药品付款“三分离”管理制度,单位药事委员会行使对药品采购的监督权,建立药品购销记录制度与客户档案

6. 采购中药材、饮片必须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办法》、《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饮片包装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以放心中药房标准为具体执行标准

中药库房 严格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的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管理规范等中药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 1.批分装应有专用区域,制定有药品分装制度和操作规程,分装记录齐全,有核对清场记录。开封后存放的药品管理规范,在有效期内的保存期不得超过半年

2.建立药事应急管理制度和预案,药库和调剂室有库存药品实时管理系统,有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处方用药技术支持系统 1.供应品种(含炮制品),满足>95%临床需要;

2.差错率<1%

3. 库存药品保管完好率中成药、饮片95%(金额)

3. 药品报损率:中成药 <0.5%,饮片<1%(金额)

4. 库存药品应帐物相符,中成药应达100%,饮片实重±5%

5. 建立提前向临床通报库存药品有效期并及时指导用药制度

6. 强化药库规章制度管理

7. 药品存放要求:分类定位,整齐有序

8. 强化药品质量验收制度,严把质量关 以放心中药房标准为具体执行标准。增加中药饮片逐步实行按批号管理

中药煎药 严格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的 医院中药煎药规范等中药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 设置有煎药室的医院,应建立煎药质量管理制度和煎药操作规程;中药煎药人员经过本机构培训考核,特证上岗;有质量管理制度。 1.煎药操作规程:煎药室严格按医嘱和操作规程煎药,煎药器符合要求,煎煮过程准确无误;掌握一般药物煎药法和特殊药物的煎熬法

2. 质量、技术基本要求:药渣煎透度合格率≥90%,实地抽查10剂药渣,不达90%以上不得分;药汁浓度合格率≥90%,地抽查10剂药液,低于90%不得分;住院病人对中药汤剂质量满意度≥93%,病房询问10位住院病人,满意度90%以下不得分

3. 掌握煎药的注意事项:领药、煎药、装药、送药时要认真核对与复写的原始处方(或清单)是否相符;煎药时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注意另包药的投下时间和煎煮方法,不按医嘱煎煮不得分;内服药与外用药应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容器严格区分和标示;煎好的药液一定要装入经过清洗和高温消毒的容器,严防污染;药渣保存24小时备查

4. 管理制度:煎药室归中药部门管理;每月召开一次煎药人员会议,分析煎药质量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做好记录;药剂部门指定一名中药师(士)负责煎药室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煎药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建立煎药人员每半年体检档案,无传染病者上岗;健全卫生管理制度,煎药人员煎药前保持手的清洁并穿戴专用工作衣帽;依情况制定《煎药室工作制度》、《中药煎药室操作规程》,并张贴上墙;住院病人的煎药剂附有复写的原始处方,煎药人员认真做好核对、签收、登记、送药工作;护士领取煎药要经复核、登记、签收,新入院和急重病人的药剂应即领、即煎、即送(取),并有制度、记录;传染病人用过的盛药器须经高温消毒,传染病房盛药器与普通病房分开;加强煎药的质控和监测工作,至少每月一次对煎药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征求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意见;建立业务指导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药剂科主管煎药人员的负责人有半年业务总结、考核和评价。 以放心中药房标准为具体执行规范

中药部门应选择有信义的供货单位[1],坚持从合法的、规模大的GSP达标的药材公司或GMP达标的饮片加工厂作为主渠道购入中药饮片,从源头保证药品质量。

2.4 处方管理(见表四)

表四处方管理标准

基本标准 分级标准 放心中药房标准 我院管理规范

审核处方人员 无具体规定 中级以上职称 按《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和调剂规范》执行 中级以上职称

处方管理标准 无具体规定 《处方管理办法》 《处方管理办法》

《中药处方和调剂规范》 《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处方点评要求 无具体规定 1)处方点评专家组和处方点评工作小组由医院医疗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2)有条件的医院应当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处方点评系统,逐步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联网与信息共享。

3)点评实例:月度门诊处方点评情况报告;月度病历评价情况报告。

4)点评范围:医院所有有处方权的医生所开的处方(包括医嘱单);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评价。

5)点评指标: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平均每张处方金额;合理处方百分率

6)点评结果: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用药不适宜,超常等三类处方)

7)对中药饮片处方,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单独评价,重点是配伍和超剂量用药处方的评价。 符合《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和调剂规范》的规定 以分级标准为具体执行规范

表四可见,处方点评要求在分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较为详尽,依据此标准,我院中药方面制定点评中成药处方为主的标准,主管以上中药师每月参加药剂科和医务科共同组织的门急诊处方常规点评工作,点评结果每季度及时在院内网络公布,奖惩分明。中药饮片点评以调剂部门审核为主,将按规范要求以每季度单独点评的方式进行。

2.5中药临床药学与科教工作(见表五)

表五中药临床药学与科教工作

基本标准 分级标准 放心中药房标准 我院管理规范

继续教育 无具体规定,要求有在职教育培训制度 三基教育和专业培训≥6次/年,考核成绩合格 符合卫生技术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达标要求 专业培训每年≥6次;

三基考核每年≥1次;

中级以上人员每年继教总学分≥25分;

初级人员每年继教总学分≥20分或90学时。

中药临床药学 有条件的医院应有临床药学人员 无中药临床药师的具体要求 鼓励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 鼓励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

科研 无具体规定 无具体规定 要求医疗机构创造条件支持中药学研究工作 科教奖励

专利、学术论文 无具体规定 无具体规定 加分项目 科教奖励

继续教育:每年100%完成达标任务。

中药临床药学:积极引进中药临床药师,鼓励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

科研:积极鼓励科室技术人员申报,科教奖励,并在人员、时间、设备等各方面提供便利和必要条件。

专利、学术论文:科教奖励。

3讨论

3.1多个标准规范各有侧重,综合这些规范内容的大小细节部分,可以让中药部门在各个环节有依可循做到最佳。

3.2本院中药房建设标准的制定,也为本部门在场地设施、人员配备、临床医疗质量服务方面都有加强,一定的人员素质和配备是工作质量的前期保证。多个标准关于中药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和比例均无具体要求,笔者查阅文献[2]后认为,根据卫生部关于《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78)卫医字第1689号),一般综合医院的中药药剂人员按中医师: 中药技术人员= 1∶1.5~2.0的设置的提法较为适宜。

3.3目前医院处方点评普遍侧重西药方面,对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处方的点评,与西药处方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应大力推进中药部门信息化管理,优化电子处方系统,避免管理上的漏洞。[3]

3.4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目前仍以西药为主,对中药临床学的开展还属于鼓励加分阶段。目前,加大对中药处方特别是中成药门急诊处方、病历分析监控、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等,可以作为中药临床质量监控的日常项目来开展。

3.5因人员、设备条件等因素,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在基层综合医疗机构普遍薄弱,如何大力开展科教工作仍是道难题。

参考文献

[1] 相聪坤. 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药房的质量管理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2009,2(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