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9:17:08

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范文篇1

关键词:中药处方分析;药学服务;应用

中药是祖国中医的传统药材,随着药学服务的不断发展,中药药剂师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药品调配中,而更注重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药学服务。中药处方不仅是医师给中药剂师开具的书面通知,同时也是中药调剂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对中药处方进行有效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对850份中药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3年8月~2015年9月在本院开具的中药处方共850份,对其进行归类统计,并对分类情况进行相应分析。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药处方中的具体用药品种、使用次数等,并对中药处方中是否存在用药不对症、配伍禁忌以及用量不当等情况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药使用次数分析

850份中药处方中,中药使用次数所占比例为前3位的是黄芪、丹参以及当归,分别占93.5%、92.5%及76.7%。其中,黄芪与当归、红花以及陈皮相比,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但与丹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中药处方分析情况

850份中药处方中,不合理因素所占比例为前3位的是用量不当、重复给药以及诊断与处方不符,分别占1.2%、1.1%以及0.9%。

3讨论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中药处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科学配伍、对症下药,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中药的药效,进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药保健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中药疗效的发挥,甚至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对中药处方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药处方分析应用于药学服务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中药处方分析应用于药品调剂

3.1.1疾病类型与药方是否相符

在中药调剂过程中,中药药剂师不仅需要充分了解中药的特性及其适应证,同时也要熟悉诊断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中药药剂师对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分析时,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确保中药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能够保障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再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合理用药[2-3]。如果患者服用药物后,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药剂师应该与医师进行商讨,分析用药是否科学,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修改药方,从而保障用药的安全性。比如,对于肾阳虚水肿的患者,若为患者开具治疗阴虚的药物为六味地黄丸,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此时药剂师应与医师及时沟通,改用金贵肾气丸。

3.1.2分析药物的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过程中,往往以君臣佐使、相生相克以及相佐相使为原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使用中药,这就要求中药药剂师需要掌握药物配伍的禁忌,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分析药物功效,一旦出现不符合处方规范的药方,应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对药方进行有效修正,从而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提升治疗效果。比如,大黄与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时,两类药物之间会相互抑制,从而影响到患者机体的代谢情况。与此同时,在用药过程中,药剂师应叮嘱患者用药过程中,不宜食用辛辣、生冷等食物,从而避免药效受到影响。此外,药剂师进行药物配伍时,应综合考虑患者自身的情况,辩证分型用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药效[4-5]。

3.1.3掌握用药剂量

中药处方的用药剂量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密切的关系,同种药物用药剂量不同时,药物的功效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老人、儿童等群体来说,一旦用药剂量超过了正常范围内,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此外,对于毒药、剧毒药物的调剂,药剂师更应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防止不良后果发生。由于中药的药物成分比较复杂,若患者长时间服用,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比如,朱茯苓属于一种安神药物,但该药物中含有汞,若患者长期服用该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金属中毒现象[6]。因此,药剂师在调剂药物的过程中,应该严格审查药物的用法、用量,准确调配药物,依据药物的性质,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法,保障药物能够充分发挥药效,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药剂师还应对中药处方中的药性进行有效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医师沟通,依据药典规定处理毒性中药,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3.2中药处方分析应用于药品煎煮

药剂师对中药药方进行审查后,应告知患者煎煮中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煎煮器具的选择上来说,有盖的砂锅与搪瓷杯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于高温情况下,往往不会出现化学反应,因此是煎煮药材的首选器具。特别应注意选择煎煮器具时,不应选择铜、铁等器具,这主要是由于此类器具于高温下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物,从而会影响药效的充分发挥。其次,从煎煮的方法上来说,由于中药含有的成分相对复杂,煎煮前应先采用冷水将药材浸泡40分钟左右,以便药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浸泡药材的水面应高于药面约4cm左右[7]。

3.3中药处方分析应用于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中采用中

药治疗的过程中,药剂师不仅要对中药处方进行有效分析,同时还应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时间及方法,从而保障药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保障临床治疗效果。一般来说,病机位于上焦者,宜饭后用药;病机处于下焦者,宜饭前用药。饭后宜服用对肠胃会产生刺激性的药物,而饭前宜服用补益的药物;早晨宜服用补肾阳药,而下午宜服用补肾阴药;服用煎剂药物时,应将一剂药分为两次或三次服用,于温服条件下服用[8]。此外,对于服药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现象的患者,可向药液中加入少许姜汁,再服煎剂药物,也可以冷服,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用药。对于昏迷的患者可以采用鼻饲的方式服药,若药物属于烈性或毒性,应逐渐增加剂量,防止用药过量引发不良后果。综上所述,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药师与医师应该认真核对中药处方,防止用药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掌握中药使用方法及其配伍禁忌,从而保障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胡爱萍 李娜 单位:萍乡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谢华金,邱芝青,蔡德,等.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28-29.

[2]文美华.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301-302.

[3]傅喆暾,余自成,黄宝康等.中药处方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6):553-555.

[4]徐广侠.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4):281-282.

[5]梅全喜.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策略[J].中国药师,2015,7(6):952-957.

[6]冯建军.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8):131-132.

[7]郝海群.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1021-1022.

[8]金锐,王宇光,曾蔚欣,等.中药临床药学特殊内容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15,35(7):1927-1930.

中药处方范文篇2

中草药的剂量无法有效认定中草药的剂量的限定没有西药规范,医务人员往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个人经验来决定药品剂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医务人员在开具中草药处方时,存在3~15日用量的具体差异,中草药的计价单位分g或10g,稽核人员很难从上传药品总量中判断是否符合常规用量。中草药准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方式造成监管难度增加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草药支付方式为排除法,即除单味或复方均不支付、单味使用不予支付的中药饮片及药材外,其余中草药均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单味或复方均不支付的药品,经办机构日常监管较易,实际操作也无争议;但单方不予支付、复方支付的药品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主要反应在复方组方合理性的认定及药品剂量差异上。基本医疗保险中草药药品数据库的不健全也相应增加了监管难度基本医疗保险西药、中成药药品目录库健全,已做到了药品通用名、商品名、规格、药品生产商与经办机构数据库的统一。医疗机构、药店只有做到使用药品与经办机构药品数据库的多项匹配,才能获得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应支付。而中草药各地名称不统一,地域用药习惯不一,中药数据库相对不完整,许多中草药数据库中无匹配,相关定点机构为了方便,都将具体中草药品名比对为中草药,造成药品核查统计不准,监管效率及效果降低。

中草药过度使用的原因分析

在某市三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赵某,连续两张处方为红枣、冰糖,药品用法均为自服。从处方组成看,这两张处方不能称作药品处方,简直就是食品售后小票,红枣属于枣类,应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单味不予支付的中草药,但枣类不予支付范围中又注明为大枣、黑枣、酸枣,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排除法就把红枣纳入支付范围。冰糖为食、药两用,根据中药准入排除法原则应当纳入支付范围。这两种药个人用量标准不能确定,经办机构无法从药品超量等规定对医疗机构处理,只能依据处方中不能有自服规定来判断违规,拒付相关费用并处理当事人。当然,这并非个例,中草药过度使用的情况还有很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保险政策的不完善以江苏常州市为例,慢性病患者享受补助的前提条件是使用慢性病补助范围内的西药、中成药,中草药使用不受限制。部分患者补助限额内有结余,冬季又是传统药补之季,中草药膏方就成为慢性病患者首选;既有费用空间,又有进补需求,中药过度使用不可避免。部分人群医疗待遇特殊化大多数享受政策的参保职工年度内门诊补助有结余,年底突击使用门诊公务补助就有了空间,由于西药及中成药都有较明确的适应症及使用剂量,医务人员不愿意承担医疗及费用拒付风险,违规为患者开具不合病情需要药品的可能性较小;而任何疾病都可以用中草药进行调理,副作用小,加之部分中草药食、药两用,承担医疗及费用拒付风险相对降低。部分参保职工医疗保险共济意识不强无论门诊慢性病补助政策还是公务员补助政策,其出发点是为了减轻该部分人群的门诊个人负担,即病情需要的享受补助。少数参保职工共济意识不强,病情不需要用完补助额度的,就将结余额度用在食、药两用的中草药上,违背了国家建立医疗保险的初衷。少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医疗处方权本是法律赋予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权利及义务,医务人员应当正确利用处方权为参保职工提供规范服务,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但少数医务人员把手中的处方权当做拉关系、送人情的工具,滥用手中处方权。《社会保险法》已于2011年7月实施,但医务人员缺乏相关政策学习,对违规造成的后果及性质认知不足。基本医疗保险中草药准入机制不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将部分食、药两用的中草药纳入复方支付范围,给中草药的过度滥用提供较大空间。几种单味不予支付的中草药组合在一起,就变成基本医疗保险可支付的,由于中药复方的合理性无权威认定,经办机构认定处方不合理无据可依。

中药处方范文篇3

【关键词】中药;处方;药学服务

医院每年开据中药处方80000~90000份,主要为中药饮片、部分中成药、中药颗粒。而中药的临床应用有其特殊性,加上历史原因,中药的处方评价很大程度更依赖于医师自身。中药药师在处方点评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仅能够进行基本的用药禁忌、用法用量不适宜等问题的审核[1-2]。为进一步提升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价值,医院中药房尝试进一步深化中药处方分析工作,丰富药学服务内容,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8年8月药学服务改进前为对照组,包括随机抽取的门诊、住院医师40名[男29名、女11名,年龄(40.2±9.2)岁]及门诊窗口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60.3±13.4)岁]进行问卷调查。以2018年8月药学服务改进后为观察组,包括随机抽取的门诊、住院医师40名[男28名、女12名,年龄(40.1±11.4)岁]及门诊窗口患者100名[男44例、女56例,年龄(61.3±14.3)岁]进行调查。药学服务改进前后医师、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改进前中药处方的审核主要根据基本的处方原则,审核是否存在禁忌、违反基本用药原则等内容,若出现问题,会与开据处方的医师进行沟通,通过后才能调配处方。改进后则深化中药处方分析工作,丰富药学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处方分析:除以上提到的工作外,还包括:(1)数据的挖掘,既往用药的统计分析,根据病种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医师不同疾病的用药频次,以供医师借鉴。一方面,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处方使用的规律,辨证用药情况,另外一方面,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核心药对;辨证使用的核心药物剂量配对选择,以供医师相互借鉴。(2)处方分析不仅分析药物配伍情况,还分析药物的处理,特别是重视药物炮制方式优化,如柴胡药物,不同炮制方式的柴胡的功效存在差异。需要认真研究处方、患者辨证之前的关系,审核处方与辨证是否相符,而不是盲目的用药。(3)需要借助现代药理学理论,就中药对代谢的影响进行分析,特别是那些可能与西药发生反应的药物,药物是否可能会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影响过大,对于老年人、原发代谢紊乱的对象,处方审核需要更为严格[3]。1.2.2药学服务:(1)在门诊窗口,发药时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药物的使用方法,饮片的使用时间、注意事项,如常见的“调整用药时间”“漏服少服”“中药特殊煎法”等问题,需要耐心解释。需要详细注明用药事项,处方分析后需要补充好医嘱。(2)重视处方的定期的汇总、统计学分析,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将数据交给临床医师,以利于医师进行自我的经验总结以及质量改进。药房需基于院内的信息系统,为处方分析、药效学分析、疾病辨证、配伍管理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4]。(3)药房需要积极主动的联系临床医师,提供信息支持,确保沟通畅通,及时发现解决问题。(4)临床医师可以向处方分析人员进行咨询,通过微信平台,与药师探讨处方的制定,以解决临床实践遇到的问题,包括处方选择、适应证选择、配伍等。(5)对于疑难病例、罕见少见病例,药房需要与医师一起探讨处方,分析既往处方,根据疗效反馈,分析原有处方的特点、治疗原则、用药特点、君臣佐使等,探讨制定新处方,分析原有处方疗效不佳的原因[5]。1.3观察指标(1)比较。2组临床医师及患者对药房药学服务(医师处方合理性监督、处方学习及经验总结支持,患者药房服务态度、医嘱内容)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评价标准:非常满意10分、满意8分、一般6分、不满意4分、非常不满意2分。(2)比较药学服务改进前后中药处方点评中处方不合理问题(违反辨证原则、超时用药、超剂量、中西药配伍禁忌、特殊人群用药禁忌等)改善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医师与门诊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各项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1。2.2处方点评改进后。中药处方不合理问题总占比为0.93%,低于改进前的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中药处方范文篇4

关键词:处方分析;中药房;药学服务

中药房工作质量影响着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按照药学服务要求,中药房工作需自传统模式中的单纯药品调配向全方位药学服务模式进行合理过渡,而处方分析则是中药房药学服务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1]。本文选取2000份中药处方,对其予以统计分析,观察不合理处方情况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开具的2000份中药处方,其中门诊处方1223份,住院部处方777份。

1.2研究方法

分析处方中涉及到的中药药材、药材使用率、处方失误情况及医疗事故案例等。统计处方不合格原因。

2结果

在2000份中药处方中,不合理处方共计94份,原因主要为诊断与方剂不符、用量错误、药物配比不当、用药重复、未标脚注.

3讨论

中药处方是疾病采取中医疗法治疗的精髓,经科学配伍、对症给药,可将中药的治疗功效充分发挥。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中医保健治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通过临床分析发现中药依然有许多用药不合理或不确定因素,导致药物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致使患者病情逐渐恶化,甚至可引发死亡。所以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在临床中意义重大。近年来,因为不合理用药而导致患者死亡比例有上升现象,且中药处方占有最高比例,达到致死致残药方的一半以上,对于患者生活及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不利影响,所以正确分析中药处方具体药性,科学应用相应中草药,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增加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而且可以缓解患者疾病与经济负担,这也是临床药学服务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任务[2]。处方分析在药品配制调剂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①诊断结果与中药配方相对应:在中药房中配药师需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医中药理论知识,较高的中医诊断技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及配药时,配药师需与诊断医师进行积极沟通交流,在进行处方内中药配制及配置比例确定过程中,需与诊断结果保持对应性。确定处方与病症相对应后,方可按照处方进行药材的配置。若处方药物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配药师应主动询问处方用药是否存在问题,且与医师进行沟通后合理调整处方。对中药进行配制调剂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问题,因此配药师应与医师积极沟通协商,保证用药的安全性,使得中药治疗质量得到保障。②用药剂量:采取中药治疗时,药材用量较为关键,药量若未得到科学有效控制,往往无法保证疗效,有的还会导致患者机体受到不利影响,引发医疗事故。有研究资料显示,药物用量过多的不合理用药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中药剂量会因为病症的不同而变化,与病人自身也具有一定相关性。医师在开中药处方时,需按照患者自身特点确定用药剂量,例如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者、孕妇儿童等在开药方时,需尽量减少用药量,药性应具有温和性。特别是剧毒药材,需严格掌控处方调剂。③配伍禁忌:在中药配伍中,应注意相生相克、君臣佐使、相佐相使等问题,确保合理用药。若配伍不合理极易造成药物毒副反应,如磺胺类药物与大黄相互间有抑制作用,对于药物代谢具有一定的影响。用药期间应嘱咐患者不可进食生冷、辛辣食物,防止药效发挥受到不必要的影响。在用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遵循辨证用药的原则,方可以使得药效充分发挥。④处方脚注:中药处方中在中药名称旁需标注该中药的相关说明介绍,通常均需予以简要描述。例如药材煎煮前的简单加工法、煎煮时间及增强药效方法等。而且配药师需按照处方脚注实际要求指导患者如何煎药用药。处方分析可提高药品调节工作的质量。在调剂药品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处方分析:①注意患者临床诊断结果与处方所列药物治疗方向是否保持一致性,若发现方证并无相符性,需立即返至处方医师并由其进行核实;②对处方配伍是否合理进行分析,查看配伍药物是否有配伍禁忌(如“十九畏”、“十八反”);③核对药品的用法及用量,对于存在剂量风险药物,需核对其用量安全与否,尤其要注意对于老年人、小儿及孕妇等特殊人员,应重点分析药物使用量是否过大等安全性问题[3]。处方分析能够指导患者按照正确方法煎药。调剂处方通过药师审核确定无误后,可辅导患者进行科学煎药。在煎药时应用的器皿、煮具、水等设施均需准备齐全,通过详细讲解使得患者了解具体操作方法及相关禁忌。在煎服中药时,应在常规的煎制方法之上,根据处方以适宜方法进行煎服,常规中药一般用文火、武火交替应用法进行煎煮,这一方法可将药物内有效成分充分煎出。通常情况下,首煎药物时间控制在25~30min范围内,次煎在15~20min时间范围内;若处方的主要作用为解表药为则用武火对其快速煎服,首煎时间为10~15min,次煎时间为5~10min;处方主要作用为滋补调理时需先以武火煮沸,然后以文火慢煎,煎药时间需增长,首煎时间为35~40min,次煎时间为25~30min。药物如有先煎、包煎、另煎、烊化、后下等特殊煎服法时,应详细标注且对患者予以讲解[4]。处方分析为患者的正确用药提供有效指导。在指导患者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病情、药品种类对所用药物加以确定,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应确保按时服用,保证体内的血药浓度稳定,而解表药物则需在空腹状态下趁热服用,驱虫药、泻下药则应在空腹状态下服用,滋补类中药因内涵刺激性药物,往往在饭后用药,安神类药应于睡前服用。通常情况下,中药每日用药3次,若药物为咽喉类疾病治疗所用,则可将用药频次增加,增加病变部位和药液的接触时间。在用药期间应禁食油腻、肉类、生冷的食物,在以清热类药物治疗期间,应禁食鱼肉、辛辣、烟酒等视频,以温补类药物治疗时,则需慎用萝卜、绿茶等食物[5]。作为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最后环节,药剂工作人员需要直接面对患者从而提供有效药学服务,因此需药剂人员工作中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强综合业务水平,科学进行处方分析,以便增强药学服务质量。

作者:李海涛 刘丹 蔺爽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

参考文献:

[1]文美华.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中药,2012,10(11):301-302.

[2]刘淑杰.怀柔区中医医院妇科门诊中药处方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0):66-67.

[3]王进峰.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3(8):329-330.

中药处方范文篇5

1认为处方药味大剂量应用存在合理性

1.1《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偏小影响中药疗效

《中国药典》主要提供药物的用药规范和安全有效用量范围,用量超过《中国药典》范围,可能引起毒副作用。然而按照考证的古今剂量折算方法[4],《中国药典》规定剂量明显偏小,影响中药治疗疾病作用。如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因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其所载方剂中,记载了大量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内容,如小青龙汤中的细辛3两约42g(《中国药典》用量1~3g);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3枚约60g(《中国药典》用量9~15g),炙甘草汤的生地1斤约223g(《中国药典》用量10~30g)等。时至近代对中药超大剂量应用这一临床药学问题,开始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如张锡纯[5]《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专篇论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极力主张超大剂量应用中药,并且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治癫狂的荡痰加目遂汤,所附的医案中甘遂用至三钱,代赭石用至四两,来复汤中山茱萸用二两,取其救脱之功;一味薯蓣饮中怀山药用至四两等等,均是超大剂量用药。现代医家中超大剂量应用中药者亦不乏其人[6]。

1.2药专力宏

从古至今不乏有医家在治疗某些疾病时运用大剂量中药组方,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清代医学家王清任[7]发展了活血化瘀理论,其治中风偏瘫诸症,以益气活血为总的治则,创补阴还五汤,方中黄芪剂量用至四两,其超大剂量应用黄芪的经验至今对临床仍有借鉴意义。云南名医吴佩衡[8]治疗一名产后出血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辨为肝肾之阴气内盛,心肾之阳衰弱己极,下焦之真阳不升,上焦之阴邪不降,一线残阳将绝,用附片150g,干姜50g,上肉桂10g,甘草20g,服用一剂而获奇效。阳虚至极,其邪非温不化时,若仅用几克附子,是否能逐寒?这种以现代“常规”用量为指标恐怕未必能得到真谛,也是导致中医不能治危急重症的原因之一。大剂量用药有其自身的应用法度,并非盲目莽撞、随心所遇,而是有深刻的内涵的。李东垣[9]从方剂配伍的角度,提出处方中主药的剂量可超大。“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其观点为后世处方中主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1.3从中草药中提取和研制成的化学单体药物的剂量反视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的传统用量难以达到其有效剂量范围[10]

例如(用量均按成人每日量均值计算):①青蒿素是从药材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口服每天1000mg有效,青蒿中青蒿素含量约0.5%,折算药材用量约每天200g,而《中国药典》规定青蒿用量为4.5~9g;②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肝炎,口服每天600mg有效,山豆根中氧化苦参碱含量约0.4%,折算药材每天150g,而《中国药典》规定山豆根用量为3~9g;③麻黄素预防血压下降,口服每天150mg有效。麻黄中麻黄素含量约0.5%,折算为药材用量为每天30g,而《中国药典》》规定麻黄用量为1.5~9g。绝大多数中药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综合作用,但这种综合作用,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效果,也可能只是多成分多靶点效应的简单加和,甚至还很有可能是多成分多靶点的拮抗作用效果。所以,从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推测中药的剂量,虽然难免有失偏颇,但还是可以折射出中药传统剂量规定的局限性。

1.4古今度量的折算存在差异

《伤寒杂病论》药少而精,效专力宏,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仲景方剂用量概以斤、两、株、尺、斗、合、匕等给予量,其药物用量如何换算为当今的用量,众多中医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依然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后世有《伤寒杂病论》一两为今1.6g、3g、6~9g、13.92g、15.625g等等之说。杜雨茂、程先宽等[11-12]认为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的数据比较合理,提出1两(24铢为1两)约13.92g的观点。如今教科书应用的剂量主要受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汪昂《汤头歌诀》的影响,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也”、“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因李时珍、汪昂的著作影响深远,这种认识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药量为《伤寒杂病论》经方量的五分之一。

1.5中药材质量下降常规用量影响疗效

目前,临床用药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药典》规定的用药量,一般都按以前的野生药物而定,但现在使用的几乎都是人工种植和养殖的药物,因而其有效成分比野生药物有所下降;且由于用药质量改变了,其用量也应有相应的增加[13]。

2处方药味用量超出《中国药典》规定剂量存在的弊端

2.1毒副反应增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用药安全性的重视,中药用量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受到了质疑,尤其是对超大剂量的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每味中药临床用量的灵活性恰好是中医临床疗效之所在,但总得有个“度”,不能随心所为,无限偏大,无法可依。《中国药典》中,每位中药均有一个剂量范围,在常规剂量下使用较安全,不良反应很少,如果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一旦发生医疗方面的纠纷或医疗事故,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经验或某份医案决定药量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现代人用药,剂量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14]。如近年来出现的“中草药肾病”[15];李爱群等[16]在对中药致肾损害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后认为,从量效关系来看,短时间用量过大是造成中毒、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占93.25%);彭学莲等[17]分析了中药致肝损害的文献,认为从量效关系来看,用药时间过长,造成药物蓄积导致肝损害的占50.72%;用量过大,造成中毒的占39.1%。

2.2量大与疗效不成正比

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其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随着内在的和外部的改变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各种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效应。在实验中,研究者给予动物数倍于治疗量的中药并没有出现强于治疗量效应的现象发生。如酸枣仁汤是临床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著名古方,有关此方的药理实验研究目前多局限于镇静催眠作用的初步观察。王欣等[18]从行为角度观察了酸枣仁汤的抗焦虑作用,从小剂量开始此效用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剂量后,抗焦虑效应不再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者认为中药超治疗量药效并不显著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其一、可能是中药各种成分之间产生拮抗作用的结果,使药理活性降低,甚至消失。其二,可能是中药里的某种化学成分具有肝药酶诱导剂的作用,使药酶活性增加,加快其他化学成分的代谢,失去药理活性。其三,中药与大多数西药一样必须同机体的细胞某些受体结合,才能发生生物效应,结合的受体越多,产生的药理效应越大。但因受体数目有限,故有饱和性。

2.3剂量大则煎煮服用不便

芦柏震等[19]认为剂量越大,煎煮时加水量必然增加,煎后药液就多患者服完大量煎液难受,否则影响治疗效果;传统的煎煮容器无法盛装如此多的药材,使得同一帖药要分两次煎煮,影响煎煮效果。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仙鹤草、绞股蓝、夏枯草、水牛角片等药为组合方,且处方用量在25g以上时,由于药材质量轻、体积大,患者常为煎药为难。

2.4浪费药材

杨付明[20]认为,中药剂量大小使用应考虑:有效成分所占的百分比、有效成分溶出程度的百分比、煎煮药液总量的多少、服用药液总量及用药剂量等。因此如何提高溶出程度是提高药物实际吸收量的关键,一味依靠加大用药剂量来实现提高疗效的作法,既是对有限药物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2.5今人体质不比古人不耐受大剂量

从生理角度分析,不同人种以及同一人种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显著的差别,且环境的改变,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影响。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且环境污染严重,辐射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现代人的体质不如古代人壮实,不耐受大剂量,因而临床上应注意个体差异,做到知常而又能达变,剂量恰如其分,即能愈病又不伤人。

3小结

综上所述,一方面中药大剂量临床应用多以峻剂取胜,现代临床报道及有关总结已广泛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药物的超《中国药典》大剂量应用,临床毒副作用增加。二者颇似矛盾,然而认真思考此问题,值得对比研究。以经方为例,据统计,《伤寒杂病论》药物共有34味药的使用量等于或超过《中国药典》的最大药量,以此作为大剂量用药来计算,占全书89味总药数的39%;大剂量使用总共152方次,参与组方85个,占全书112个方剂的76%。《伤寒杂病论》大剂量用药绝大部分作方剂中的君药(占75%)[21],这种源清本正的“针对病机+主药量大=君药”的内容涵义和表现形式,一直影响后世中医方剂学的组方和规律[22]。

中药处方范文篇6

1中药处方分析

近年来,全球很多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因此,分析处方,正确选择并合理使用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轻患者负担的关键,也是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任务。我院近年来开始实施对中药处方的评价工作,每周由专人抽取中药处方20页,对处方的中药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点评并汇总,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处方,然后将不合格处方分离出来,对中药不合理用药原因进行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处方分析情况具体见表1。

2处方分析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2.1处方分析在药品调剂中的应用

2.1.1诊断与方剂对应

中药房药师既要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要具备中医诊断学知识与技能。药师要经常与医师沟通,接到处方时首先要分析处方的药物是否与临床诊断相一致,方证对应,才能依方调剂。例如,风寒引起的感冒患者,如服用羚翘解毒丸、板蓝根颗粒等清热解毒药后无效果,此时药师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对处方中存在的用药问题提出建议,最后经医师确认后,更改处方调剂。又如肾阳虚水肿的患者,如开具治疗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则作用相反,药师应及时与医师建议,改用金匮肾气丸。有的医师将外用药当作口服药开出处方,如某腮腺炎病人开具青黛口服,可能给患者带来身体伤害,因此,中药调剂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2.1.2药物用量

中药处方的用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剂量不同,功效不同。对老人、儿童、孕妇及久病体虚者,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对毒药、剧毒药的处方调剂时更应控制剂量,以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中药的药物化学成分比较复杂,长时间应用,有些可能发生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安神药朱茯苓含有汞,长期应用会导致金属中毒。有研究认为剂量过大的不合理用药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主要原因。因此,药师在调剂过程中,应对饮片用法、用量进行核查,准确调配,根据药材性质确定正确的处理方法,确保达到治疗目的和用药安全;药师还要对药方及时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对毒性中药处方应该按照药典规定开具,以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防止医疗纠纷。

2.1.3药物配伍禁忌

方剂的组成是在方剂配伍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1],药师在审核处方时要分析处方配伍禁忌、有无妊娠禁忌等,对患者进行病情询问,分析医师用药意图,根据药物功效对处方进行审查,如不符合处方规范,及时和医师沟通,请医师更改处方。《中国药典》有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所谓“乌头反贝母”指的是川乌、草乌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2]。中西药配伍不当也会产生副作用,如大黄、虎杖等中药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会导致代谢障碍;蒲公英能影响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当归、丹参与华法林、阿司匹林合用时,可导致出血等不良反应;山楂、乌梅、陈皮等含有有机酸成分的中药与碳酸氢钠、氢氧化铝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合用时,会发生酸碱中和而降低药理作用。患者在用药期间,与某些食物也有配伍禁忌,如肾炎及水肿患者忌吃含盐量高的食物;患哮喘、过敏性皮炎、肝炎等患者,在服药时不能吃鸡、羊、猪肉、鱼、虾、韭菜等食物;热性病服寒凉药要忌食辛辣食物[3];寒性病服温热药要忌生冷物;服人参、西洋参等滋补药时要忌饮茶,高热患者要忌食油。因此,必须根据疾病和药物的性能特点以及个体差异综合考虑,这样才可发挥药效,缩短病程,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2.1.4中药处方脚注

中药处方脚注是指处方中药名旁标注对该味中药饮片的简明要求。如处方中种子、果实类应打碎入药;薄荷、木香等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不宜久煎;附子、川乌、草乌等应先煎60min,降低毒副作用;花粉类、细小种子类可考虑包煎;鹿角胶、阿胶等要考虑烊化。因此,药师调剂要根据处方脚注的要求指导患者。

2.2处方分析在科学煎药中的应用

药师在审核调剂处方时,应告知患者正确选用煎煮器具、用水及方法。在煎煮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程与各种禁忌。有盖的砂锅和搪瓷杯化学性质稳定,且受热均匀,是煎药的首选器具,不宜使用铜、铁、铝等器具,因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为利于煎煮时药物的翻动,煎器容量应适当大些。煎煮用水应选用含有矿物质少、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复杂,煎药前先用冷水浸泡30~60min,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浸泡用水一般高于药面3~5cm,第二煎水量超过药渣1~2cm。药师根据治疗目的告知患者煎煮时间,外感咳嗽、感冒、皮肤病等用解表类处方,但煎煮时间不宜太长,头煎沸后武火15min为宜,二煎沸后5~10min为宜;八珍汤、肾气丸、三才汤等补益类处方煎煮时间要长,头煎沸后30~60min为宜,二煎30min为宜。一剂中药需煎煮2~3次,为确保不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应趁热过滤药汁,药渣压榨取汁后混合,一日分2~3次服完。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应打碎或掰开入药,质地坚硬的中药饮片应该先煎。为降低乌头碱含量,减少毒副作用,川乌、草乌类可先煎30~60min,薄荷、木香等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散失,降低疗效,可考虑后下。富含绒毛的辛夷花、旋覆花等应包煎,避免绒毛刺激咽喉,而细小种子类、动物粪便类、花粉类药材也可考虑包煎。鹿角胶、阿胶等胶类药材与其它药物同煎,不仅会粘连成块,而且还会影响组方中其它药物的煎出,应考虑烊化[4]。药师应根据处方对患者交待清楚煎药方法,使药物疗效发挥到最好。

2.3处方分析在服药时间和方法中的应用

药师不但应对中药处方的功用进行分析,还要告知患者正确的服用时间及服药方法,以保证药效。正确服药方法有助于对疗效发挥作用[5]。病在上焦者,应饭后服药;病在下焦者,应饭前服药。应在空腹时服驱虫药、攻下药,睡前服安神药,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和消食药,饭前服补益药,发病时服抗疟药,宜晨起服补肾阳药,黄昏时服补肾阴药。服用煎剂时一剂分2次或3次,一般情况下要温服。热证者可寒药冷服,寒证者可热药热服。服药呕吐者,应加少许姜汁,然后再服煎剂,也可采用冷服、少量频服的方法。昏迷者可鼻饲,烈性或毒性药应注意剂量逐渐增加,慎勿过量。服用丸剂时多次少量,不宜单次大量服用,且用药疗程相对较长。

中药处方范文篇7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中药房;饮片;处方;质量控制;采购;存储;配发;药品配发准确率;退换药品率;平均取药时间;对照研究

中药是以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包括植物类、动物类、矿石类等药物,约一万两千余种,常用药物超过550种,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及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灵活掌握,对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具有重要作用[1]。中药房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门,规范化管理的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种类繁多,配伍、用量等均有严格要求,给中药房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我们将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2]应用于中药房的工作中,获得满意效果,与传统中药房管理模式对照,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在青海省中医院中药房选择取药患者处方800例,实施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前后各400例。1.2纳入标准。①中药处方药味≥20种。②就诊当天处方。1.3排除标准。手写处方字迹潦草。1.4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参照《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2],构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及的中医临床诊断、处方与饮片用名等统一管理,并从中药采购、存储、配发等多个方面实施中药质量管理。1.4.1采购。采购人员需具备专业的中药知识,并定期中药知识和采购知识培训,由验收、保管、采购人员共同组成采购小组,严格核验饮片供应商资质确保饮片来源的合法性,定期评估饮片质量确保饮片的质量。禁止随意采购,并按照不同中药分类采购,如葛根与茯苓片、附片与何首乌、川牛膝与续断、西洋参与桔梗等形状相近,极易混淆;这些均需在采购验收过程中充分重视,避免采购不合格饮片。1.4.2存储。参照《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2]。中药饮片存储过程中要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不同类别的饮片区别存放,以确保药效,如人参应保持干燥;白参应充分晒干后,防止生虫、霉变;藿香等具芳香类饮片,存放需远离热源,防止有效成分挥发;桑螵蛸、露蜂房等动物药保存前要蒸熟或用化学药物熏杀害虫,防止虫卵孵化。1.4.3调配。参照《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2],制定《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规定》,统一饮片名称,中药师严格按照医师处方调配药品,处方中涉及配伍禁忌或剂量不符合药典标准时,必须与医师沟通,具有毒性的中药饮片需向患者重点交待用药注意事项及保存方法等。1.5观测指标。药品配发准确率、退换药品率、取药时间、患者满意度。1.6评价标准。药品配发准确率以首次发放为准;退换药品包括饮片质量不合格,调剂错误等;取药时间以患者到取药窗口开始计算,直至离开。1.7统计分析专业统计人员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药品配发准确率、退换药品率药品配发准确率、退换药品率实施后优于实施前(P<0.01),见表11。

3讨论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房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门,工作繁琐,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饮片的采购、存储、调剂和发放,中药房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传统的工作模式,在繁重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人为性差错,导致药品发放准确率下降,退换药比率增加[3]。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应用于中药房工作已有一定经验,从饮片源头介入,直至患者取药,形成全程干预的长效机制,取得一定效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用药安全。3.1饮片采购。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中饮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中药饮片造假,以次充好等报道屡见不鲜,个别中药饮片供应商为牟取利益,忽视饮片质量,致使中药疗效不尽人意[4]。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成立以采购、验收、保管及专业能力较强的药师为主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监管全院的饮片质量,对饮片的验收、储存、养护等工作定期督导,并对所有人员进行中药饮片鉴别、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等专项培训,提高采购、验收、保管人员专业素质。按计划采购,严格把好验收关,确保饮片的质量。3.2饮片存储。饮片的存储与药效关系密切,存储方式不当会造成疗效下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中药房饮片品种多,使用量大,如药师责任心不到位,易造成饮片积压,加之存储环境(温度、湿度、通风等)不达标,可能造成饮片霉变、虫蛀、泛油等变质现象的发生。建立科学的中药饮片存储方案至关重要。针对大多数中药饮片特性,中药房应确保环境干燥、定期通风,防止饮片发霉变质。对重点养护的饮片,按需存放,重点监测,对于具有毒性的中饮片,需按国家相关要求,专柜存储、专人负责[5]。根据饮片存储量及每日使用量,及时反馈到药品采购环节,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避免饮片积压。3.3药物配伍。临床工作中,处方中饮片数少则十多味,多则二三十味,较少出现单味药处方,且部分饮片可能存在多个名称,医师开具处方时容易造成重复用药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饮片名称,有效避免不规范药名的出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对处方中存在的配伍禁忌,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在确定无误后方可调配,并叮嘱取药患者应注意的事项,避免发生毒副反应事件[6]。

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可使中医方剂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不仅与医师的组方有关,亦与中药房的管理密不可分。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介入,监控整个用药过程,以确保饮片的质量,本研究显示,在应用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后,药品配发准确率明显提高,退换药品率明显降低(P<0.01);平均取药时间缩短(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P<0.01)。综上,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能显著提高中药房工作效率,降低用药风险,对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其忠.中医与中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5.

[2]金伟民.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3):80-82.

[3]姜健.药房调剂工作常见差错分析与防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1):91-92.

[4]黄绍均,黄文霜,李荣贵,等.广州佛山地区部分中药饮片流通市场常见混淆品、习用品以及掺伪品的调查研究(一)[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7):147-152.

[5]张东风.我国对有毒饮片中药制剂从严要求[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6(8):565-565.

中药处方范文篇8

[关键词]中药饮片;处方;汤剂;说明书

古代中医用药注重过程与细节,在开具处方时均附有关于煎药方法、服药方法、用药效果判断、饮食禁忌等说明,这些说明对疾病疗效有直接的影响。如徐灵胎对煎药方法的述评:“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又如《千金方》载服药时的饮食宜忌:“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药饮片处方被简化[1],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主要通过医师和药师的口述,其中的隐患值得我们重视,为了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该尽快建立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学说明书。

1处方书写内容的现状

我国《处方管理办法》未对中药饮片处方的标准进行单独规定,内容要求与西药处方一致,包括处方前记、处方正文、处方后记三个部分,仅在书写方面对药味排列、脚注、特殊说明等进行了规定。国内外中药饮片处方的内容和格式大同小异,着重对患者信息和药品信息的记录,关于饮片使用指导的信息较少。欧洲国家使用中药较为普遍,其处方也具有特色,如奥地利中药处方不包含诊断内容,但对药物标注拉丁名,服药方法、周期具有详细记录[2]。由于我国中药饮片处方缺乏详细的药学说明,煎药与用药的不当较为普遍,不良反应、中毒等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造成伤害。

2中医典籍中的用药说明

古代的医药著作中,药学说明与处方是一体的,《黄帝内经》所载半夏秫米汤[3]:“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文中已经包含了所治疾病、饮片炮制、煎法、服法、疗效判断等内容。《伤寒论》所载桂枝汤,后世医家尊为“群方之冠”:“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仍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文中包含了详细的医药说明,括号中的内容指明了炮制方法,水七升、微火等说明了煎药方法,“去滓……”规定了服药方法,服后“啜热稀粥……”注明了饮食等辅助方案,“若一服汗出病差……”指明了用药判断及处理方法,“禁生冷……”注明了饮食禁忌。这些详尽的说明保证了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药学说明书”的建立

西药和中成药的用药依赖药品说明书,中药饮片也是药品,但一般不能直接服用,与前述药品的使用有较大的区别,照搬现有的药品说明书模式不够全面,需要增加相应的内容,如药味处理、煎药方法等。因此称之为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学说明书”,可包含如下内容:3.1药味处理说明药味处理包括原处方脚注说明,也可包括临方炮制内容,这些都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4,5]。如三七粉、川贝母粉碎,阿胶烊化,柴胡醋炒,甘草蜜炙,川芎酒炙,全蝎炕干、研粉等,详细阐述相关炮制方法。3.2煎药方法说明中药的煎煮过程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规范、科学的煎煮有利于增强药效[4]。内容主要包括对煎药用具、加水量、加入药引具体情况进行说明,如将药物放入砂锅,加入大枣3枚,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转小火保持微沸,计时20分钟,重复煎煮三次等。对特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如芒硝处理方法,将方中五味药煎煮好后加入芒硝,加热至微沸即可等。若为散剂、丸剂、煎膏剂等其他剂型,应在说明书中简要说明制作方法,并强调由中药专业人员制备。3.3用药方法说明用药方法中应对用药时间、次数、温度、药量等进行具体说明,这些均是影响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6]。如桃核承气汤“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对特殊用药方法进行说明,如风湿患者用药渣热敷患处,对兑服、冲服药味的具体服用进行方法说明。饮食辅助也是保障药效发挥的手段,在药学说明中应当体现,如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十枣汤“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3.4保存方法说明中药饮片调剂工作中患者拿到的是饮片,在煎煮前涉及饮片保存问题。零散的中药如果保存不当,容易虫蛀、霉变等,影响治疗效果[7]。如密封、干燥、低温等条件保存。汤剂的保存也是要特别提醒患者注意的事项。因现在汤剂未标明保质期,因此应重点交代[8]。医院代煎汤剂的,一般需要冰箱保存。患者自行煎药者,一般需要密闭或加盖,置低温处保存。3.5注意事项说明中药服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和饮食禁忌,配伍禁忌包括中药饮片与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含中药的保健品)、西药等的配伍禁忌。中药之间主要为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可参照中成药的注意事项书写,如本品含甘草,不宜与海藻、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本品含川贝,不宜与川乌、附子和草乌同用等;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主要为化学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影响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如本品含有朱砂、雄黄,不宜与碘化物、溴化物、硫酸亚铁、碳酸氢钠、巴比妥、含苯甲酸钠的药物同服等。饮食禁忌主要是防止患者服药期间食用影响药效发挥及影响疾病治疗的食品,如服滋补药时忌饮茶及食用萝卜,服镇静安神的中药时忌饮用具有兴奋神经作用的浓茶、咖啡、酒及辛辣食物;水肿、肾炎患者应忌高盐食物[9];过敏性哮喘患者及过敏性皮炎、疮疡、肝炎患者应禁食致敏性强的高蛋白鱼、虾、蟹等[10]。3.6不良反应说明中药不良反应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有关饮片和汤剂的ADR报告所占比例很少,但临床还是存在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11]。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原因众多,难以预防[12],在药学说明书中,对于现代研究公认具有不良反应风险的药味应予以提醒。如长期服用含何首乌的处方应注意肝功能;长期服用马兜铃、雷公藤应注意肾功能等。一旦产生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4小结

中药汤剂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目前仍然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用药方式,因此临床使用最为广泛。历代医家均重视中药饮片处方的用药说明,但随着现代医药管理对中药饮片处方的简化,处方中对用药说明体现甚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缺乏指导,从而影响了汤剂的临床疗效。基于“药品均应有说明书”的理念,笔者提出了建立中药饮片处方“药学说明书”的设想,以解决汤剂使用过程中缺乏书面指导的窘境。本文基于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初步提出的中药饮片处方药学说明书包含处方信息、药味处理等6项内容。由于绝大多数患者未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教育,中药饮片药学说明书的语言应力求清晰易懂,并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中药饮片处方药学说明书的实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明确地指导患者用药,得到大量患者用药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来源于临床实践的信息的中医药有效性、安全性研究至关重要,在这些资料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验证,研究结果可以指导临床用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作者:宋英 郑绘 刘莉 黄永亮 袁丽 程希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年华,马明华,徐熠,等.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及分析[J].中国药师,2016,19(2):320-322.

[2]江首彦.欧洲德语区草药文献整理及奥地利中药处方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3]程士德.黄帝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刘凌云,谭胜国.浅谈中药汤剂煎服得法对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3):348-349.

[5]翟华强,王燕平,金世元,等.中药处方脚注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327-2329.

[6]高莉,李青.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3):132-136.

[7]郑黎明,林燕.中药汤剂与中药颗粒剂的对比分析[J].海峡药学,2015,27(6):240-241.

[8]梁锦芬.中药汤剂疗效的影响因素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6,9(2A):179-781.

[9]常明荣.服用中药必须注意饮食禁忌[J].齐鲁药事,2009,28(10):630.

[10]周睿娴.中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方法[J].中国药业,2008,17(18):62.

中药处方范文篇9

一般来说,中药比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少,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即使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材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遴选中药非处方药(OTC)时,在注重疗效的同时,还要考虑的是有无毒性和不良反应间题。随着批准颁布的品种、数量的增加,包括少数中西药合用的品种被选入OTC中,再加上在自我药疗过程中的多种因素,中药OTC的不良反应不但要提到日常用药的管理上来,而且还要从不同侧面综合起来详细加以说明与分析。

1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中成药在常规剂量时,既会产生人们欲达到的治疗作用,又会产生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利于机体的反应,这是药物的固有性质。中药虽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但也具有药物的固有性质,这就是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规律已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中药往往具有多种效应,甚至是相反的效应,在用于治疗某种适应症时,其他效应便成为不良反应。例如当归有养血、活血、润肠的功用,在用于养血、活血时,其润肠的功能便有可能成为不良反应,可引起腹泻或使慢性腹泻加重。药证不符:药证不符即药不对证。自我药疗要注意辨证认病,如果判断失误,用药不但无效甚至适得其反。如果药不对证,连人参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用量不当:自我药疗用量要适当,应按使用说明规定的用量服用,不能自己加量。若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制剂不佳:制剂不佳包括配伍不当、制备工艺不合理;或药物炮制不得法,入药后毒力不减,或相反相畏,出现了毒性或扩大了毒性范围;或炮制、贮藏发生变质等,都会引起不良反应。合并用药:在自我药疗中,由于合并用药不当也会出现不良反应。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原因,如:种族差别、体质差异、性别、年龄、给药不当等。

2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采用自我药疗,除了注意自我判断准确、选药得当外,特别应当注意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不良反应要能识别和紧急处理。对于选择合格的药品,要按照说明书的服法、用量服用,并随时观察是否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以外的症状。例如感冒发烧、头痛,服药后发烧非但不退,体温反而上升,甚至神志不清的症状,头痛更加剧烈,皮肤起红疹,此时除了病情加重外,很可能是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当宜即停药,到医院就诊。

中药处方范文篇10

1数据与方法

1.1研究数据。以安徽某三甲综合中医医院为具体研究对象,医院是安徽省大规模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之一,开放床位2100张,在职职工2000余人,年门急诊160万人次。本研究充分利用该院HIS系统数据,从中药饮片处方中采集数据信息,收集整理该院自2016年-2019年期间的相关处方,并按RBRVS核算方法核算近4年的中药饮片使用绩效。1.2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以关键词为检索词在数据库中检索文献,挑选相关度高的文献进行精读,其次通过现场调研及专家咨询反馈等方法,对相关学科的医师和专家对指标进行专项讨论,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基于RBRVS绩效考核模式初步对中药饮片处方构建评价指标,对指标进行赋值点数,并进一步对临床科室的绩效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

2方案设计

2.1考核范围及指标。根据专家咨询反馈,结合合理用药、避免大处方,将同时满足“味数≥4味,剂数≥3剂”的处方作为考核对象,并由味数绩效、剂数绩效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绩效权重为1∶1,其中,工分是根据2016—2018年中医药饮片绩效奖励数据测算得出,具体味数工分=1.00,剂数工分=1.20。2.2绩效核算公式。通过处方味数、处方剂数分别乘以相应的工分,并乘以质管的中药应用考核分核算出中药饮片使用绩效。中药饮片使用绩效=(味数*味数工分+剂数*剂数工分)*中药应用考核分

3数据分析

3.1处方数据及分析。通过对表1数据分析,处方总额,门诊处方远大于住院处方,特别是2016年,有近5倍差距,但近几年差距逐渐缩小,分析原因是医院对住院中药饮片使用加强了考核,以及住院医保政策的支持,但住院仍有增长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引导激励。处方总味数、总剂数逐年增长,总味数平均增长率为27.78%,总剂数平均增长率23.19%,其中达到考核标准的处方张数平均增长率为20%,达标比例均在75%以上,说明医院整体中药饮片处方考核标准较为科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满足标准处方增长较缓,需要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医师对中药饮片的使用。通过对图1数据分析,中药饮片处方中味数分布主要集中在10-20味之间,符合中药处方的使用规则,但1味中药的处方同样数量较高,分析原因主要是患者对某味中药饮片需求,即单独开方。所以在设置考核标准时,按4味为最低标准,充分体现医师的劳动价值。通过对图2数据分析,中药饮片处方中剂数分布主要集中在7剂、5剂、10剂、15剂、1剂,符合中药处方的使用规则,但1剂中药的处方同样数量较高,分析原因主要是患者对某味中药饮片需求,即单独开方。所以在设置考核标准时,按3剂为最低标准,充分体现医师的劳动价值。通过对表2数据分析,味数及剂数处方张数中前10位的味数在近4年的变化,每年略有不同,且变化较小,只是排序上下变动,整体符合中药使用规则,体现处方质量整体较好。3.2绩效核算。通过对表3数据分析,2017年-2019年中药饮片使用绩效总额逐年递增,符合医院整体中医药使用量增长的趋势,其中妇科、儿科在2018年略有下降,妇科2018年下降比例6%,儿科2018年下降28%,2019年略有涨幅;风湿科、呼吸科等其他科室基本均逐年增长,增长最快的为耳鼻喉科,2019年绩效总额环比增长198%,主要是我院耳鼻喉科为重点学科,门诊量较大,患者复诊率高,同时也说明采用RBRVS评价方式赋值工分,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充分调动了临床医生的积极性,医院整体效益增长,促进医院的中医药的使用;肛肠科作为医院中医重点科室,但饮片使用量不大,肛肠二科更是绩效总额呈逐年下降趋势,年绩效总额均未超过2.00万元,骨科、胸外科作为外科科室,年绩效总额均不高,且胸外科呈下降趋势,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引导科室增加中药饮片的使用。综合分析中药饮片处方中味数、剂数的绩效考核指标同中药饮片使用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味数、剂数增加,中药饮片使用量也直接增长,但味数和剂数增长的幅度不同,对使用量的影响也不同,需要进一步分析,为绩效考核方案的完善提高数据支持。

4讨论

4.1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药。在国家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要求下,在公立医院绩效改革背景下,基于RBRVS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符合国家政策趋势的。通过RBRVS工分值数量化临床医师中药饮片处方工作量,使中药饮片使用绩效考核更加合理、科学,鼓励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传承中医药,与国家政策要求相一致,紧跟国家医改价值导向,有利于医院长远发展。4.2有利于细化医师绩效考核分配。传统的中药饮片使用绩效考核仅仅以收入为单一考核指标,没有针对每张处方的考核,分配缺乏依据,难以考核到个人,激励效果不明显,临床医师缺乏积极性,不能认清自己在绩效考评中所处的地位。RBRVS分配模式充分依托临床数据,明确每张处方的劳务价值,突出对医师工作业绩的精确统计,同时也是对绩效管理职能的再次延伸。4.3有利于推动多元化绩效评价机制的形成。随着我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构建有效评估医师技术劳务价值的绩效分配模式,科学、有效地测量医师劳动付出,从而能有效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在中药饮片使用绩效考核中采用RBRVS评价模式,对公立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绩效考核形成推动作用,促进绩效分配机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因此,以绩效分配机制为手段引导医师更加注重临床技能的提升、专注于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回归医疗工作本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5建议

5.1绩效考核动态调整。任何完善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都有可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需要在绩效评价体系被运用一段时间后才能被发现,这就要求管理者根据绩效评价的运行结果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其次,由于外在环境和医院内部情况的改变,医院的管理目标会发生变化,而为实现医院战略目标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应该有所跟进,组织科室调研反馈,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如冬季膏方一般为一剂处方如何充分体现工作量,中药饮片品种不全等问题都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在RBRVS评估系统为考核基础方法的同时,采用多种考核工具方法并行,单纯的工作量考核往往不能完全反应医师的工作价值。规避单一考核方法的劣势,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案根据小范围的试行结果及时调整与修正,考虑到RBRVS评估系统是仅针对技术投入的评估,未考虑到患者个体的复杂性,可以结合CHS-DRG付费管理,增加病种CMI加分,综合成本因素,让方案更加具有操作性,更加全面。5.2积极培养中医人才。提高全院医师对发展中医药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积极采取现代化信息剂数等现代科技发展中医药学,通过文献、病案数据分析,研究典型经方成功治病机理[3]。积极培养中医药人才,依托师承机制,建立医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在职医师西学中、岗位培训、外出进修等,促进医务人员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5.3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中药饮片合理使用是衡量中医院整体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我们要鼓励中药使用,一方面要加强中药开方管理,才能保证医院中药饮片使用整体医疗水平,我院门诊、住院中药饮片处方存在不规范用药情况,其中诊断书写不规范、单张处方药味偏多、剂量错误等问题。通过对临床医师加强培训,对存在问题及时作出整改,对药物剂量、煎煮要求进行明确,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不得开具“大处方”,若需要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要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做好准确记录,根据中药饮片类型,对给药时间剂次数、温度、疗程等用药方法进行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处方的合理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对违反制度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罚,直接体现在绩效考核中[4]。5.4提高中药饮片医保支付比例。中药饮片是我国中医临床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体现,对带动中医专科专病的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中药饮片价格相对较低,使用简便,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员经济负担,也利于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同时又提高了参保人员的参保待遇,所以建议医保部门根据医保政策适当提高中药饮片医保支付比例。综上所述,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评估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虽然从短期效果看在数据上有了较好的效果,但从绩效考核方法本身看,其长期激励效果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根据国家政策及医院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积极鼓励中医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提高中药饮片医保支付比率,引导临床医师使用中药饮片,才能对医院发展作出贡献,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药。

[参考文献]

[1]黄山.RBRVS绩效评估系统的本土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2]徐玉菲,武镝,何倩,等.RBRVS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分配中的应用难点与分析[J].会计师,2019,17(4):76-78.

[3]龚炳铮.振兴和加快发展中医药的思考和建议[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7,34(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