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02:23:09

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1

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实行的“刚性管理”

高层管理者对馆员行使绝对权力,将自己和馆员隔离开来,形成二者之间的对立。这样的“北风”管理只能使馆员和管理者之间、馆员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馆员内心缺少温暖、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形成双方对抗的管理方法很难实现人与人内心的亲近与信任,也很难实现组织的整体和谐。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往往以强制执行的口吻下达指令,基层馆员感受不到上层管理者的体恤与关爱而易产生抵触情绪。“刚性管理”容易造成两种局面:一是馆员做事敷衍,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馆员“裹紧大衣”,只求努力保护好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为图书馆的事操心费力、出谋划策。试问:这样的图书馆怎么能有发展的后劲?如何适应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又如何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南风法则告诉我们:以柔制胜是管理的王道,温暖胜于严寒。管理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虽然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因为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已开始实行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在馆员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可见,高校图书馆要想加强馆内上下级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可以从南风法则中汲取智慧。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就长得矮小、单薄,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就是共生效应[2]。事实上,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如英国卡迪文实验室在1901—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共生是指组织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1+1>2”的共生效益。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寻求更广泛的协同共生,使自身通过共生系统的支撑而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强调内部合作,而且各馆之间也在尽力推进各种联合服务,地区之间的协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并不多。由于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普遍偏低,处于边缘化,不受重视,图书馆的作用尚未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此外,图书馆的业绩往往是隐性的,馆员的业绩与师生的业绩无法挂钩,图书馆还是一株单独生长的矮小“植物”。如果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够进一步嵌入到院系中与教师科研队伍“共生”、嵌入到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过程中并与之“共生”,那么图书馆势必会呈现出更加繁盛和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辛巴杜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3]。然后,辛巴杜把停在布朗克斯区的汽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同样放在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的汽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被偷走了[3]。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3]。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就会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滋生并逐渐猖獗。我们可以从破窗理论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进一步扩展。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3],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破窗理论折射到图书馆领域,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各个方面遥遥领先,其成功的关键是注重细节、高瞻远瞩。有些图书馆可能一开始的“破窗”不多,但因为没有加以关注并及时修补而导致更多人打破更多的“窗户”,于是“破窗”多于“好窗”变得司空见惯了。例如,有些读者在图书馆大声说话、接听手机就是一个碍眼的“破窗”,这是因为开始时图书馆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和遏制,以致后来越来越多的读者被这种现象同化。如果图书馆在开始时就对大声说话者以温馨、妥帖的方式加以规劝和制止,那么势必会使读者养成使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必须高度警觉,关注那些看起来是偶然、个别、轻微的“过错”和细小矛盾,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来。

管理法则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启示

南风法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高校图书馆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温度”,善用“温暖”法则。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图书馆对待基层馆员要实行温情管理所谓温情管理,是指图书馆管理者要尊重馆员,理解馆员,爱护馆员,表扬和赞美馆员,亲近和信任馆员,认真倾听馆员的心声,帮助馆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馆员在职继续深造,为馆员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图书馆在以读者为本的同时也要以馆员为本,在刚性管理制度中揉进柔性管理的元素——“人情味”,而且要体恤馆员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使馆员真正感受到上级管理者给予的关爱和温暖。如此一来,图书馆从上至下的关系是顺畅、和谐的,管理者也可以赢得馆员真心的拥护和工作上的全力支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得到爱和尊重。同样,馆员也希望得到管理者的表扬与赞美,而温情管理恰恰能够满足馆员的深层心理和情感需要,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温情管理能够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图书馆实行温情管理、处处关心馆员、事事尊重馆员,那么将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馆员在工作中倍感舒适和温馨,就会在服务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互动关系。同时,温情管理能激发馆员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使馆员敢言敢行,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并乐于不断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沛的工作精力为图书馆做出更大的贡献。温情管理能够增加馆员对图书馆的忠诚度温情管理能够激发潜伏在馆员身上的善性,使馆员心甘情愿地发挥作用,乐于在工作中展现自己,产生良性竞争,增进图书馆内部的相互信任,增加馆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荣誉感。#p#分页标题#e#

共生效应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启示是: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寻求联合共生是一种发展趋势和策略。共同生长、繁荣和发展是共生的目标,高校图书馆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借鉴共生效应理论,开阔眼界,寻找能够共生的对象。谋求与数据库出版商的共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数据库并非一次性商品,而是需逐年购买并只能拥有使用权的特殊商品,因此数据库出版商和高校图书馆之间不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还有合作共生的伙伴关系。没有图书馆的需要和支持,数据库出版商就无法生存;没有数据库出版商的产品质量保障,图书馆无法正常提供服务,建设数字图书馆更是无从谈起[4]。不可否认,数据库出版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图书馆的目标是谋求最低的价格和最佳的性价比,“二者就像行走在平衡木上,供需价格平衡是数据库出版商与图书馆合作共生的关键,这需要相互间的妥协、互让,找到平衡点,从而达成图书馆、数据库出版商、用户三赢之平衡共生状态”[5]。谋求与图书馆联合体的共生CALIS(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BALIS(Beijing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之间共生的两个典型成功案例。CALIS的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下设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7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1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国高校用户提供最全面、及时的文献保障服务。

BALIS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下设原文传递、馆际互借、资源协调、培训4个中心,其建设目的是:在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依托成熟的系统平台,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高校间便捷的网络环境,采用集中式门户平台和分布式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北京地区的高校读者提供原文传递服务。这两个图书馆联合体促进了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益,使广大高校师生受益。随着大家对这种共生效应的一致认同,图书馆界将会出现多种形式的“共生”,为图书馆带来蓬勃生机和活力。谋求内部广泛交叉协作——阶段性共生高校图书馆可以鼓励馆员尝试跨部门或跨项目小组的协作。由于馆员的知识结构、技术专长、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科研水平等各不相同,通过协作可以相互学习、切磋,从而相互影响、启发,使思想得以碰撞和激发。如此一来,对于提高馆员的思考深度与广度、提升馆员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与院系的核心科研团队结盟,成为永久性共同发展的有机体。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双翼,相应地,高校各院系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校图书馆在这种环境下大有可为,应主动寻找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共生共荣的合作伙伴。近年来国外图书馆界已经成功地推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在大学教师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和帮助,缩短了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同时,学科馆员熟悉了科学研究的过程,采取主动方式进行高端信息推送服务,为学校决策者提供情报研究咨询服务,为其制订学校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性信息支持。依据共生效应理论不难发现,影响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各种“共生”问题,如管理者与馆员的共生、馆员与读者的共生、馆员与馆员的共生、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共生、图书馆与院系的共生、图书馆与数据库出版商的共生等。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这些“共生体”的作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在可能存在“破窗”的情况下,首先要在大环境中建立一种行为规范;其次,明示其违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再次,在“窗户”被打破的第一时间进行修补,要建立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和系统,防微杜渐,把危害减到最小。建立人性化的文明服务准则图书馆应给馆员和读者明示: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肯定和被倡导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妥当、不合理、不受欢迎的。明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读者和馆员明确各自的行为准则。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与形象塑造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广大读者和馆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维护,因此图书馆要建立更加透明、可行的服务规范,约束馆员和读者的行为,从而达到良性促进、激励的目的。细化工作内容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保障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基本使命。图书馆要树立良好的馆员信息道德,细化各项工作内容,不放过任何“漏洞”或者“破窗”,从小事做起,给予读者正面、积极的引导。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有了“破窗”不要紧,关键是要有发现机制,并及时修复“破窗”。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服务流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修正并改进服务缺陷。例如,有的图书馆赋予读者管理职责和权利,使其在各个服务环节中找问题,从而促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赢得广大师生的信赖和支持[6]。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常用藏书剔除的方法的分析,阐明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藏书剔除的组织、计划、实施,及其方法和步骤,提出进行以3~5年为周期的藏书剔除,有利于馆藏结构的持续改善。

藏书剔除即“将某些图书从基本藏书区中撤出,转人某种辅助藏书区、储存中心,或加以注销”的一个过程,将一部分失去使用价值或利用率很低的书刊撤离一线书库[1],可使留下来的藏书更加符合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需要。

一、常用方法的藏书剔除

常用的藏书剔除办法主要有主观判断法、书龄判断法、使用年限法等,其中主观判断法是藏书剔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馆员按照事先拟订的一系列相关的剔除标准(或准则),凭借自己的经验,直接在书架上剔除文献资料。面对的是知识内容千差万别、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藏书,运用主观判断法进行藏书剔除的尺度很难把握。

书龄判断法是根据图书年代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可是相同书龄图书的利用率会相差甚远,单纯以年代决定藏书的去留,就有可能把一些有价值的、使用率高的旧书剔除出去,或者留下许多书龄较短、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

文献寿命“半衰期”体现的是知识情报的老化与更新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一线书库藏书剔除的一个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量化某一馆藏是否超出其有效使用年限,或着超出了多少,都是很困难的。

调查研究法是开展特定范围(读者、专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它过分注重代表范围内的即时需求,忽视馆藏体系整体的、长远的建设和发展。

滞架时间是反映图书使用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如果大量利用率很低的馆藏文献继续留在一线书库,会增加馆藏的承载负担和经济支出,增加读者查找和获取的时间。但如果图书没有放到规定位置,或者读者没有发现它,那么它自然没有被利用的记录,很可能就被选为剔除对象。

目标比对法是根据资源建设目标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然而,藏书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方法有时会加大滞后的周期。

上述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藏书剔除提供依据,总体上说是各有千秋。有些时候,单独使用上述方法在时间、人力、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藏书剔除的需要,需要结合目标、摸索更先进、更科学、更合适的藏书剔除方法。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概况

图书馆管理系统,又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国内图书馆开始运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到目前已经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管理,从简单的单个模块管理提升到功能齐全和强大的集成系统,使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公共检索等,在一个书目数据库中得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全面普及,传统的人工工作逐项逐项地被计算机代替。图书馆管理系统本身从图书馆内部提供信息资源朝着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2-3]方向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图书的库存数量、种类,以及图书的借阅情况,有助于动态的分析和决策,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藏书剔除

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当前,依托各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跟踪特定读者群,核实电子文献、各种数据库、虚拟馆藏的覆盖面、特色和利用情况。与对口院系、各专业尤其重点学科、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掌握对口院系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学生和教师用书需求。根据入藏、流通、阅览统计,确定反映本馆利用状况的藏书周转基点,研究剔除一部分非本馆特色学科的文献、剔除一部分少人问津的文献,对藏书结构、满足率、利用率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藏书剔除工作也可以根据计划进度、一个库一个库、一类一类、持续不断地开展,形成一个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以3~5年为周期的、按主题(或按类别)的藏书剔除制度。

利用计算机很容易列出长期滞架文献的清单,但是要从这几十万条数据中判断出哪些图书应该在这一批剔除的确有困难。况且,判断馆藏图书是否有使用价值,使用频率的高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使用价值的大小同步,滞架书刊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及其时效性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书刊,不应属于剔除之列。因此必须启用专用的系统,把具体的量化指标限定条件输入计算机,如历年利用率要求、出版时间要求、复本数量要求、外观状态要求、修补次数要求等,其中连续利用率、出版时间、复本数量可以从数据库获得,外观状态和修补次数如果有记录以记录为准,没有记录则认定外观状态正常、修补次数为零。在计算机分类分类平成检索之后,记录符合条件的分类结果,生成一个符合量化指标的表单。面对学科知识千差万别、书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具体藏书,不是用几条原则标准就能决定取舍的,随时都可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须对藏书进行逐类审查、逐种鉴别的,任何僵化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对拟剔除文献进行必要的复审。

对于通过复核的拟剔文献,才可以分门别类交付工作人员把对应的文献逐一从架位上按顺序抽取出来,按顺序集中存放。下架后应设一道复核工序,即由复核人员对下架的剔除文献进行认真核对,以防止误剔、漏剔。同时,对获批下架文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把剔除文献的去向反映到相应的数据库,调整库位,生成新的排架号。

藏书剔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藏书质量,让使用率高的藏书留在一线书库的开架书位上,方便读者取用,提高流通书位的利用率,控制开馆成本。斯坦利J斯洛特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图书馆的核心藏书占该馆现有图书的72~84%时,可以保证满足99%的读者使用需求”,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图书馆将其现有藏书的16~28%图书予以剔除,会对1%的读者需求产生影响。所以储藏剔除不能将剔除文献轻率地抛弃,对尚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书刊,优先移至贮藏书库,密集排架,以为读者可能产生的特殊文献需求提供保障。通过对藏书剔除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可从藏书是否符合读者群的需求、藏书分类是否恰当、藏书著录是否准确、藏书排架是否符合读者习惯等一个个侧面为馆员改进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利于修正和调整资源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藏书剔除是藏书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前提下,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为藏书剔除工作提供更客观、更准确的依据,并有效地保障藏书剔除的进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娟,现代图书馆的藏书剔除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6.(26)3:255-256.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3

从理论上来看,图书馆是学者的天堂,图书馆的员工学历水平都较高,而对于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图书馆不仅包括咨询、上架等专业的人员,同时还包括清洁工、保安、水电设备操作等不受学历限制的人员,也就是说,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从各种角度出发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图书馆过分要求学历的限制,不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甚至还有一些图书馆进人没有学历的限制,造成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无法提高,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

2.当前图书管理与服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图书馆是给人们提供借鉴、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应将图书馆的发展重视起来,要抓起管理和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2.1重视“软实力”

“硬实力”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力量固然重要,但是,“软实力”可以说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因此,图书馆要做好管理和服务的“软实力”发展。图书馆的建筑、计算机、家具、网络基础设施、楼宇、送书系统、购书经费等对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归根结底的说,这些设施都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才能将其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于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来说,受“硬实力”的影响并不大,主要取决于“软实力”的发展上。有很多地区的图书馆在“硬实力”上不是特别的突出,更没有特别的优势,但是,在“软实力”的服务上却能做的有声有色,主要就是这些图书馆能够在管理上下功夫,将图书馆的管理放在首位,而不是将硬件设施放在首位,尤其是在这个以服务为主的时代下,更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突出服务的优势。

2.2加强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是图书馆管理、服务的主要作用者,又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将作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发展因素。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图书馆的发展,应从新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定位,不能忽视图书馆进人的学历,也不能过度的重视图书馆进人的学历,要根据图书馆的整体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趋向合理化。

首先,要意识的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学者知识导航的终身机构,必须要求有着高层次并接受过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图书馆员坐镇,满足读者的咨询需求,这也是图书管理咨询服务必备的专业性人才。

其次,要根据图书馆的各个岗位需求进行人员的选拔,不一定所有的岗位都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如果从图书馆专业方面来分析,上架、咨询、办证、验证、排架、倒架、借还书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担任,对学历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如果从非图书馆专业方面来分析,保安人员、清洁人员、水电设备操作人员等,学历对于这些职位来说没有什么作用。因此,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各个岗位的需求进行管理,通过合理的管理、合理的职位划分,才能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2.3建立图书馆服务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应该建立并且完善图书馆的服务激励机制,通过对图书馆的所有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进而使员工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对读者的良好服务。并且激励手段应该确保多样化,像,薪酬奖励、职位晋升等等,能够全面的调动图书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做好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工作,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

3.总结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4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图书信息资料中心,是为教学、专业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机构[1]。学校要出人才、出成果都离不开图书资料的研究和利用,教学和科研都与图书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书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通部门的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的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窗口”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1图书馆员要做好流通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流通部是展现图书馆利用价值的重要部门,高校图书馆流通部工作人员每天面对青年大学生,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图书馆在他们心中的价值形象。所以流通部的馆员应该比其它部门的馆员更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专业教育。

首先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真正做到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这一服务理念落实到工作中,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服务读者的质量,关系到馆员的品质,优质的服务可以博得信赖和支持,良好的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21世纪高校图书馆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化等多元化的有机结合。随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管理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数字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员不仅要熟悉纸质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分类、整合提供服务平台。这就要求馆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广泛更系统更深层次的服务,成为一个合格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信息知识导航员。现代图书馆已逐渐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向现代的服务方式转变。只有具备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才能架起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流通部的工作是单调而繁杂的,馆员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专业教育。工作人员的博学多才,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态度和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胸襟及默默奉献、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对读者势必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美好和遨游书海的情趣,为读者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借阅气氛。

2做好藏书管理是图书流通工作的重点

藏书管理是做好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献资料管理目标应是损失少、寿命长、排架准确、整齐,使之便于读者利用,使馆藏图书资料经常处在流通状态中[2]。图书流通得越快,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而现实管理中发现,部分入库选书的读者,由于不了解图书的分类体系和排架规律,常出现放错位置的现象,流通部的工作人员要经常巡视架位上的图书,发现有放错架的图书要及时归到正确的架位上;对归还的图书和新到的图书要及时上架,保质保量上好书,以利于读者查找,提高图书的流通率;应随时整架、排架,将乱架率降到最低。笔者发现有的读者到书库找书,在A处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抓在手里然后继续找书,到了B处又看到另一本更喜欢的书,于是就随手把A处的书落在了B处,我们且不说这是故意还是无意,其结果已经造成乱架现象。这样,这些书就长时间错放在其他架位上,不能和其他读者见面,而影响文献资源利用率。如经常巡视,就有可能及时发现和随时纠正这种现象。另外,及时修补破损图书是流通服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读者喜爱的书流通率高,破损率也高,如不及时修补,就会影响图书流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的涌现,图书资料急剧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文献老化也快,对那些利用率不高,或破损严重,甚至长了虫的图书应及时下架,以提高图书流通率。

还有,在藏书管理中也不能忽视书库的防火、防盗和清洁卫生。每位工作人员都要了解有关防火、灭火知识,学会安全用电,熟知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纸质文献不能晒太阳,也怕潮湿,必须根据书库的位置和每天日晒的规律,知道一天当中何时该开窗和关窗。经常清扫书库里的蜘蛛网和书架上的灰尘,由于来往读者较多,每天应清扫一次地板。

3读者违规行为的预防及处理对策

在图书馆的图书流通中,普遍存在着毁书、盗书现象,有的读者为了得到书刊上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为了避免抄写的麻烦或是为了节省复印经费,为了一己私念,不惜牺牲图书馆的信息资料,竟在借阅的书刊上开起了“天窗”,更有甚者,一偷了之。有的在阅读的书刊上,随手记录私人信息,或是结合自己当时读书的心境,把评论毫无保留地写在了所借阅的图书中。尤其是教材及教学辅导类图书,如我馆大部分有习题集的教学辅导书被读者当成了练习册,在书中密密麻麻地填满了答案。

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引起学校及图书馆的高度重视,行为者已完全无视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权利,他们不顾自身的行为将给后来借阅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生、蔓延,这将是图书馆的不幸,也是高校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不幸。笔者认为,当前最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课堂教育,一是图书馆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多强调信息道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去熟悉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动态,在教学中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传递、、利用信息时,要真实、准确、及时,尽量做到信息互补和共享,对人要以诚相待,勿传虚假信息,同时,还要发扬民主作风,反对信息垄断、封锁和独占[3]。

图书馆是大学生课余活动较为集中的场所,是大学生们进行知识、信息的收集、传播、交流以及课余休闲的主要活动场所。特别是直接和学生面对面的流通部在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道德情操的教育方面具有下列优势:①接触学生具有广泛性;②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具有及时性;③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具有直观性;④引导和教育学生具有主动性和多样性。同时,高校图书馆里各种优秀的书刊读物对大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养成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①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阅读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著名科学家的模范事迹和成长道路,可为大学生们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楷模,使大学生学习到高尚的品质;②通过阅读各种书籍,可以使大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大量的优秀读物中渗透着歌颂善良美好、鞭挞邪恶丑陋的主题思想,感彩鲜明,并且通过形象的说理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可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③通过阅读文艺作品或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读书活动,可以寓教于乐,溶思想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使大学生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此外,丰富的历史读物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对于经过教育之后还发现有违规现象的读者,我们只能根据图书馆的有关规章制度来惩罚,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4在流通工作中做好服务育人

图书馆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是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需求[4]。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所具有的教育服务功能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显突出和重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它与大学的课堂教育、实验室实践教育一起构成高校教育的三大支柱,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均能得到充分体现。而流通部门作为图书馆的窗口,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线部门,是读者主要接触部门,也是读者主要活动的场所之一,所以图书流通工作是以读者为中心开展服务工作的。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正处在确立世界观,面对社会选择自己和自己选择人生的重要阶段。如何做好这一读者群的服务工作,发挥图书馆的育人职能,是摆在流通部门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

4.1满足读者需求是服务育人工作的前提流通工作是以读者为服务对象,以馆藏文献为服务手段,通过向读者提供文献资料来传递各种信息,使各类信息发挥其社会效益的育人工作[4]。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和教师,流通部门要根据他们对文献信息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地设置服务项目。如解答读者咨询,帮助他们解决查找资料时遇到的困难;开展联机检索服务,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检索所需要的资料。另外,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借阅期限和册数,延长开馆时间,最好在周末和节假日也能适当开放,便于师生借阅。图书馆流通工作人员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读者,借、收着不计其数的书籍,重复着机械式的劳动,解答着永远解答不完的问题,有时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如果不注意调节,就容易和读者产生磨擦。为了防止类似问题发生,首先,要注意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定准自己的位置,不能有怕麻烦的思想。其次,要有耐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位读者的咨询,争取满足每位读者的要求。即使读者有时的要求过分了,也要耐心地解释或给予变通。要让读者感到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不是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增添负担、增加压力,而是图书馆的职能所在,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广大师生的科研成果越显著,文献利用率越高,越表明图书馆的工作做得好。

4.2做好阅读指导工作是服务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径导读工作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世界观还没形成,有相当大的可塑性,求知欲强。他们有必要借助图书馆这一知识宝库来了解和认识社会,使自己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所以在图书流通工作中需要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工作人员来进行阅读指导工作,在工作中应遵循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如果能有效地做一些真正有助于读者的导读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流通部门的服务育人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4.3工作人员与读者的沟通是服务育人的重要手段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图书馆流通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交流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交流的结果。要学会与读者沟通,要主动与读者交流。这是因为读者服务工作本身就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只有了解对方的愿望和需求,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从沟通的媒体上分主要有两种: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语言沟通和行为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沟通是相互的,沟通的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尊重读者,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只有尊重读者,读者才会尊重你、信任你。所以与读者沟通,态度要和蔼,感情要真切,语言要诚恳,把读者当作朋友来看待,通过交流来达到沟通和理解,形成互相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

总之,服务育人是流通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都能够在工作中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信念,就一定会取得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晓蓉.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J].图书馆论坛,2005,25(3):228-229.

[2]邱春兰,徐晓平.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管理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25(2):241-242.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5

1.文献整理

文献整理主要就是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着录、标引主题和组织目录。文献分类不仅可以为编制文献排列和分类目录提供依据,也为图书馆统计、新书的宣传、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奠定一定的基础。而文献主题标引是根据文献内容所讨论的主题范围,以主题词来组织和揭示文献的。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主要揭示文献内容,文献着录则全面详尽的揭示了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它可以让读者依据文献特征来确定所需文献。图书馆员应及时把各种项目组织成图书馆目录,图书馆目录揭示了图书馆的馆藏,不仅是检索文献的工具,也是打开图书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2.文献典藏

顾名思义就是对图书馆的馆藏进行合理调配与清点,主要包括图书排列、书库划分、馆藏清点和文献保护等。

二、各大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阶段,服务形式单一。一般借阅服务方式都是面对面的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主要以图书馆的馆藏为轴心,以收藏,加工和保存图书,报刊,资料等文献信息为主,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等较低层次的服务。服务工作处于被动和封闭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等读者上门的服务。具体地说很多馆员不是服务者,而是图书管理者和主人,它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是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等读者上门查阅或者借阅。而且好多学校图书馆建立的时间短,导致发展历史短,加之与外部联系的又少,逐渐便形成了所谓的“内向型”封闭服务模式,所以其业务便大多都局限在图书馆之内,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本校师生,以致图书馆的活动少,影响小,读者少。

三、各大高校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方向

1.不断强化图书馆服务意识

更新服务观念,使馆员从陈旧落后,保守的模式中跳出来要改变那种传统的以收藏文献种类册数为衡量图书馆规模和等级的思想观念,不断深入引导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以信息利用效率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大力倡导开拓进取,无功便是过。信息服务人员还应自觉树立市场竞争,时效,创新和服务观念,自觉运用新的思想观念去指导工作,强化图书馆工作服务意识。

2.建立图书馆信息一次性管理模式

(1)改变传统市场运作方式,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实现帕累托效应,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为了使读者查找信息时不再盲目,充分利用文献资源,还应建立一条龙服务,即流通,咨询、期刊一次性信息管理。

(2)应建立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新模式,达到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文献信息更新要快,图书管理员需要改变并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的详细步骤,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为使文献知识的更新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势在必行。

3.建立图书馆内部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现代高校图书馆必须配备有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具有相应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职责要求就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技能。所以,加强对馆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是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工作之一。馆员在日常小细节中就应该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带有特色,富有个性。图书馆要打破落后,陈旧,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应该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内部人员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首先,应订出具体详细的馆内人员培训计划,设定专门监督检查人员,以督促每个馆员达到要求。其次,还应强化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思想意识,使馆员在内深处就清晰地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是必然趋势,从而主动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

四.结束语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6

1.1情绪管理模式

流通馆员情绪管理模式是指流通馆员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进而恰当地表现出高校图书馆及读者所期望的情绪行为的过程。流通馆员的情绪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1)情绪表现属于过程行为,在流通服务过程中完成;(2)馆员情绪能影响读者的情绪、态度、认知和行为;(3)流通馆员的情绪具有可控性、传染性和塑造性;(4)遵循服务人员的情绪的表现规则。

1.2情绪管理的数学模型

通过上述理解,文中定义个人的情绪为变量,这个变量以及其变化遵守一个高度的非线性系统,但此系统易受到各种刺激并产生各种观念,这个过程定义为外力。情绪和外力之间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绝大多数的状况下,这些非线性系统将会产生混沌现象。最简单的混沌———达芬(duff-ing)振子的轨迹图。处于轨道上的每个点都是情绪在某些时刻的数学表现。x轴上两个中心点(1,0)和(-1,0)则可以形象为两种不同的情绪稳定状态。正常情况下,如果外力没有受到刺激产生新的观念:即系统没有耗散(系统能量未衰减)的话,个人的情绪状态将保持原有的固定环形轨道运行,受到外力作用之后,个人的情绪状态将形成另一个环形轨道,直到轨道接近中间原点;这个点具有非常强的不稳定性,即一点作用力,就可以使得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情绪状态,并且维持轨道运行,直到有另外一个外力促使情绪继续转移,并回到原来状态的周围。事实上,流通馆员的情绪绝对不会只有两种状态,情绪所形成的系统也绝对没有达芬系统这么简单。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亦可借助于非线性动力系统与混沌的一些规律来理解流通馆员的情绪。这样一来很容易理解,如没有外界刺激就不会产生不同观念,情绪就不会产生变化。

2流通馆员情绪的影响因素

Strazdins提出,影响情绪工作的显著因素有6个:社会地位、家务劳动的分配、组织气氛和奖励机制、角色期望的要求和人际交往频率、角色特征显著性、人格和技巧。具体到图书馆流通馆员中,对情绪产生影响的外力(刺激、观念)分为自身因素和外在影响。其中,外在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及读者因素。

2.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影响流通馆员情绪系统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性格、工作经验、工作态度、个人价值观、职业观等。目前,国内流通馆员队伍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流通馆员存在的先天优越性(例如耐心、社交能力、整理能力、声线等)比男性更合适其岗位。同时,流通馆员普遍临近更年期(如温州大学、丽水学院图书馆、南昌大学等),这个时期情绪易变动,也使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工作经验丰富的流通馆员比工作经验较少的馆员更易调控自己的情绪;工作积极的流通馆员比工作倦怠的馆员更能高效工作;热爱流通服务工作的馆员比不热爱的馆员更能够进入积极的情绪劳动状态;态度端正的流通馆员比消极的馆员更易融入服务工作中。

2.2社会因素

(1)不招待见和不被理解。社会上很多人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图书馆员工作就是清闲的借还,缺乏高知识水平(整体水平及素质不高),不可能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另有些人选择不去图书馆,保持着不需要你们,你们的设立毫无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直接导致流通馆员在社会上感到地位低人一等,自卑、压抑和毫无荣誉感,对流通工作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2)低于教师岗位的不公待遇。在高校内,作为教辅单位的图书馆,馆员和教师若同样的职称,教师的绩效系数毫无理由就是比你高。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公平让高校馆员情绪低落且产生抱怨,进而工作消极。

2.3组织因素

高校图书馆各部门设置岗位有异,工作强度和任务量存在差异,各部门工作性质和氛围也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会促进或妨碍馆员的情绪表现。例如,在资源建设部与信息咨询部,这些部门的工作更易受到领导的关心与重视。相比较流通部,因为工作单调枯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再加上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的各类资源应用指数倍增,流通借阅量又逐年下降,这些方面特别容易造成员工的消极情绪。而流通部的情绪劳动在日常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流通馆员直接服务读者,他们情绪劳动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2.4读者因素

高校流通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除了他们还有本校教师,还有可能会存在一些社会人员。在校学生的生活背景、阅历、情绪以及他们对流通馆员的认知等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人对流通馆员的角色期望相比其它社会角色越来越高。并且,在一般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中,馆员的服务态度被投诉率相比其他部门要高。这是因为,流通馆员接触读者的频率比较高,情绪劳动工作也越多。

3流通馆员有效管理情绪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Ashforth&Humphrey认为情绪劳动与服务接触中,服务员系代表组织面对顾客、服务过程必须面对面互动,服务接触具有变动性(dynamic)与突发性(emergent)、抽象性质的服务让顾客不易评断其质量的好坏。陈永愉博士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研究论证了情绪劳动深受潜意识(观念)的影响,情绪劳动中的深层情绪伪装及基本情绪表达与互动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由此可见,适当的情绪管理对提升高校流通馆员乃至整个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是有必要的。

3.1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

流通馆员为学校师生及社会人士提供最基础的书刊整理、借阅服务,是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信道。正因如此,流通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情绪互动是其服务提供的必要内容。读者对流通服务质量的评价中,除了包括享受到的服务“结果”,还包括感受到的服务“过程”。正如前面阐述的流通馆员情绪表现的第一个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所感受到的与流通馆员之间除了语言、肢体、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行为互动外,还包括流通馆员的亲切微笑、愉快语气、耐心热忱等因素。换言之,即使馆员为读者完成了服务,但是在服务进行的过程中,情绪没有表现到位,那么,读者依旧会感到服务的质量不高,可以说,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服务。可见,流通馆员的情绪劳动决定了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

3.2提高读者满意度的需要

以读者为导向服务的流通馆员除了建立和谐的馆员读者关系外,还要兼顾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感知价值,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流通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影响着读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当流通馆员以良好的情绪为用户服务时,绝大多数读者也会以友好的情绪作为回应;而当流通馆员表现出冷漠态度或者不理睬的情绪时,即使完成了服务过程,绝大多数读者还会感到不满意,对图书馆的感知价值存在偏见。在读者被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流通部的服务氛围及流通馆员的情绪表现等因素都会影响着读者对服务质量的价值感知。因此,对流通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4流通馆员有效情绪管理的对策

情绪管理只有一条规则:当人的观念正确的时候,人的情绪就稳定在一定的轨道运行。人是观念的高级动物,观念改变,态度就改变,信念也会同步改变,然后情绪就会不一样。事件的发生是不容易控制的,然而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为了有效做好流通馆员的情绪管理,提升高校图书馆流通部乃至全馆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提出两点建议。

4.1稳健自我情绪系统

情绪系统并非先天存在,而是个人后天与外力不断交互时自我反省、自我变化的产物。从系统角度判断,一个系统是否稳定,在于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和系统是否具有自我调控能力。作为流通馆员,在不断的情绪劳动中,其情绪波动的自动控制机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情商高手具备超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两方面。图书馆流通馆员稳健的情绪系统应该可以分为:真实表现积极情绪、假装表现积极情绪、压抑消极情绪。围绕以上三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流通馆员会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反省,如果反省后发现情绪不对,应该作出调整,回归正确的情绪轨道。情绪可以管理,就是因为人可以方便地调节、整理、改变、控制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个人能够管理好个人的情绪,最有效地办法,就是时刻调整自己的观念,而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者老怨天尤人,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希望环境会发生改变,中国文化中的“面壁思过”是最恰当的阐释了。

4.2降低外力的干扰强度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7

1.1年代分布

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8年李子瑞和郭晓都开始对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进行研究,郭晓都的《关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整体构思》刚一发表即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这说明当时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已经开始重视。2000年之前发表的文章共4篇,2000年之后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000—2009年间最多的一年发文5篇,最少的一年2篇。2010年后文献数量增长较快,2011年达到18篇,说明战略管理思想近年来在我国图书馆界受到了学者和管理者的重视。

1.2期刊分布

从文献发表的期刊上看,有30篇分别发表在9种核心期刊上,占文献总数的32.3%,说明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文献质量相对较高,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图书情报工作》发文6篇,列在首位。另外,所发文的9种期刊占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47.4%,可以看出其刊物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大的。

1.3作者分布

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界,既有来自高校图书馆,也有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不仅有重点院校图书馆参与,不少地方院校图书馆也纷纷着手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出现了以吴建中、柯平、赵益民等为主的业界知名专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30篇文章(独著17篇,合著13篇)共涉及作者44人,这些作者分布在11个省市的28个单位当中,其中高校图书馆19个,公共图书馆及研究院所共9个,说明高校图书馆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力军。从核心期刊发文的人次上看,仅南开大学就有24人次,云南师范大学6人次位居第二,这可能与柯平(南开大学)、赵益民(云南师范大学)两位专家重视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有关,可见专家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2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虽然历程还不长,但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呈现出研究热情持续时间长、研究范围覆盖面广、知名研究者多、研究成果质量高等特点。

2.1图书馆战略管理意义与内涵研究

2.1.1图书馆战略管理意义。

在信息与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媒体和信息服务机构不断涌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一些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直接威胁到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图书馆视野从面向现实到面向未来,图书馆从一般管理走向高层管理的必然要求”,将战略管理理论和竞争优势思想引入图书馆领域,对图书馆发展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雷永立认为战略管理能够促进图书馆管理者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同时规避可能对图书馆构成的威胁;战略管理有利于图书馆优化配置内部资源,有利于图书馆提高内部各部门的高效运作,有利于发挥组织的协同作用;战略管理可以对图书馆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2.1.2图书馆战略管理内涵。

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考证》揭开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序幕。从图书馆角度来说,“现代图书馆战略管理是指图书馆从整体利益和根本宗旨出发,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充分研究现代图书馆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之上,选择和确定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规划,进而培养现代图书馆的相当能力,并将这种规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也可以说“图书馆战略管理是为保障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规划与指导图书馆的全部活动”。实施战略管理,就是要使图书馆在当今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挖掘和创新,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实现自己长期的发展目标。

2.2图书馆战略管理范畴与过程研究

2.2.1图书馆战略管理范畴。

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的范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1)理论角度的研究。柯平、陈昊琳的《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系统介绍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与关系模型,以近几年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观点与成果为基础,提出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的目标。2)实证角度的研究。李敬平《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图书馆战略目标制定与调整之探讨———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为例》总结了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只有适时调整战略目标,战略管理才能行之有效。3)技术角度的研究。符绍宏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战略管理》、陈和溪的《强化高校图书馆技术战略管理的思考》分别从图书馆工作的技术角度如何实施战略管理进行了分析。4)用户角度的研究。陆萍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战略管理》强调用户是图书馆所有管理活动的焦点,指出图书馆战略管理应随用户需求和图书馆自身变化而变化。5)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刘爱琴的《论图书馆战略管理中的竞争情报支持》和蒋丹的《高校图书馆的战略管理与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图书馆战略管理与情报学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2.2.2图书馆战略管理过程。

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因各馆的性质、规模等情况的不同不可能有一种固定模式,但基本思路应该是一致的。刘爱琴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过程由战略定位与分析、战略选择与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等几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阶段和若干必要的环节构成。柯平对战略管理提出了五项任务,他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主要有提出使命和战略远景、建立目标体系、制定战略、实施战略与评价战略等五项任务。雷永立认为,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几个方面。战略制定必须抓好战略调研、战略决策、战略具体化等三个环节。战略控制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保证战略计划的执行所采用的不断审定实际工作、信息反馈和纠正偏差的系统。战略管理的三个过程缺一不可,战略制定是前提,战略执行是关键,战略控制是保障。

2.3图书馆战略管理原则与方法研究

2.3.1图书馆战略管理原则。

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管理中应遵循一系列原则:1)先进性原则。图书馆是一个发展中的有机体,在确定其发展目标时,既要考虑实用性,更要体现先进性。如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系统都应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空间,不能只满足一时之需。2)可行性原则。张素认为明确图书馆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方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使制定出的战略规划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3)整体性原则。陆萍认为战略管理关系整体和全局,使原来在管理中不断分工的局面得以扭转,强调整合而不是分割。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应有整体观念,要将自身办馆条件、服务水平、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通盘考虑。4)全员性原则。雷永立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为制定战略献策,为执行战略出力。曹明国认为让图书馆的每个员工都参与到规划管理的进程中,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在图书馆事业中的职责所在。

2.3.2图书馆战略管理方法。

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需要运用相关管理方法:1)分析法。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分析图书馆复杂的内外环境、借助战略制定和选择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强化和发挥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并利用图书馆的人才、文献资源、网络资源等,以达到对图书馆发展、创新的优化管理。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图书馆会面临许多不同的内外环境和不同的目标任务,管理者就要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所制定的战略规划做出相应调整。2)舍弃法。战略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发展理念的更新,现代管理理念要求图书馆摈弃传统的工作计划式的规划思维,树立足够的战略意识。图书馆工作者特别是图书馆的管理者一定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要清醒意识到图书馆面对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只有更新理念采用现代管理的方法才是时代所需。另外,图书馆战略管理还需要用到如借鉴法、对比法、分类法等方法,限于篇幅笔者不一一列举。

3我国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存在问题及对策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8

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中心,对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图书馆是一个社会公益机构,没有企业所面临着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有限的经费也不能获得最佳的使用效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得到规范和发展,这些管理方面的瓶颈构成了图书馆进一步发挥信息服务功能的障碍。而作为在产业界广受好评的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的优化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集成系统的效率。近年来,信息管理学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基于文献管理的图书馆的职能和管理手段发生了转变,图书馆管理日趋向于工程化,主要表现为采用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的工程技术;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工程化[1]。同时,在当前图书馆中,不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存在着馆舍空间不足、图书馆员工作分配不合理、图书等文献使用效率不高、用户服务响应不及时等问题。马昀在论文[2]中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僵化、服务形式单一、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图书馆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现代产业管理的先进手段成为现代图书馆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本文即在分析和研究工业工程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基于工业工程理念的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的相关策略,以解决当前图书馆管理中的问题。运用精益管理模式的理念,可以分析出图书馆中的价值增值过程和价值非增值过程。其中提升用户的信息服务水平的过程被称为价值增值过程;而其它一切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都视之为浪费。正是基于当前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着的大量非价值增值和过程,采用在工业界广泛使用并效果显著的工业工程理念与技术,对提高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工业工程理念与精益管理模式

2.1工业工程(IE)理念

现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这些管理手段和方法集中体现在其所分立的工业工程学科。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并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明、预测、评价其所获得的结果。它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能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最优化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国际上与MBA教育齐名的十大教育支柱之一[3]。IE最早产生于美国,由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所创立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工业工程的起源。上世纪50年代,日本引进并发展了IE,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精益生产模式,成为IE发展的新阶段,受到各国产业界的重视。我国最早将工业工程引入到生产实践中来,要数华罗庚于上世纪60年代领导开展的优先法、统筹法等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工业、交通运输、建设、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4]。现代工业工程不仅应用于工业领域,还扩展到一切组织和机构,包括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应用的目标就在于对组织或机构整体系统的优化。现代工业工程主要突出以下思想[5]: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观点。

2.2精益管理模式

精益管理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广泛采用。WomackJP,JonesDT在著作[6]中系统地提出精益管理模式思想,此后精益管理模式成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下,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管理价值流,通过运用精益管理模式工具,适时适量生产,减少浪费,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流程,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7]。简而言之,精益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永无止境地消除浪费并为顾客创造价值。精益生产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运用IE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法,追求对企业中各种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追求整体系统优化、推行零库存制度、消灭一切消费以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以此来创造出最大的生产效率和效益。JIT(及时生产)模式、“5S”活动、作业标准化、作业均衡化、ECRS技术、5W1H技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都是精益生产模式的典型应用,在各类型企业和组织的应用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中的主要应用。精益思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时刻围绕管理价值核心,不断消除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每个员工积极参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用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和管理模式,也越来越被服务行业所广泛应用,特别是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精益思想有利于开展高效管理,实现在消耗最少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接近客户需求的目标,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叶丽花[8]把精益管理模式引入到医院感染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周艳霞,蒋俊青,曹美嫦等通过使用精益管理模式理论改进手术室工作流程,提高了手术室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医师、护士以及患者的满意度;DavidSimons和DavidTaylor[9]通过对英国某牛肉供销精益改善,使交付时间缩短了20%;杨青,陈雪,闫植林[10]将精益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民航地面服务过程,并构建了精益的民航地面服务体系框架。

3图书馆引入工业工程理念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分析

鉴于目前图书馆管理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引入工业工程中的精益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以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构建图书馆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体系,将用户服务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以工业工程的若干技法作为支撑,实现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精益管理模式,可以用精益管理模式的精益屋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图1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的精益屋图

3.1在图书馆中积极开展“5S”活动

“5S”来源于英文中整理(Sort)、整顿(Straight-en)、清扫(Sweep)、清洁(Sanitize)、素养(Self-cul-tivation)五个单词的开头字母S,故以“5S”来代指这五项活动。5S是精益的基础,主要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兰琼,卢达溶[11]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在图书馆中开展“5S”管理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在图书馆中开展“5S”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在图书馆中开展“整理”活动主要有,加强对书刊、报纸等文献资源的整理,减少由于馆藏无序给图书馆读者带来的找不到书的因扰。同时,要将核心馆藏与非核心馆藏区别开,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图书馆中开展“整顿”活动是在“整理”活动的基础上,对整理后的书刊合理布局,不需要的物品坚决清除,对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定位摆放,一旦发现错位,则及时更正,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错架的情况。实施“三定”,即定物品的摆放区域;定合理的物品数量;制定合理的标识。通过目视管理、定位管理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环境优化,为工作人员和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清扫”活动,则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工作台、书架、图书文献、检索机、桌椅等所有图书馆的空间定期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书籍摆放整齐、桌椅书架无积尘等。“清洁”则要求巩固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保持并维持其成果,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环境。“素养”是指培养和养成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素养”是整个5S活动的中心,它要求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其它四项活动(4S)持续进行下去的保证,同时也在4S活动中升华。对图书馆馆员“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养成教育、集体活动的方式培养;但主要是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日常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得人的素质与图书馆管理活动同步发展,使得“5S”活动在“巩固———提高———再巩固———再提高”的循环中,实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2用“5W1H”技术来提升图书馆的计划管理的水平

“5W1H”技术是国外管理学家对计划工作内容的概括,即:Whatshoulditbedone(做什么)?Whyshoulditbedone(为什么做)?Whenshoulditbedone(何时做)?Whereshoulditbedone(何地做)?Whodoesit(谁去做)?Howtodoit(怎么做)?通过对计划工作的不断追问,将计划做得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步步落到实处。图书馆管理中,可以将“5W1H”技术用在图书馆的各项计划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常用的计划工作包括:馆舍修建计划、文献采访计划、文献编目计划、人员招聘计划、数据库定购计划、活动组织计划等。这些计划工作是图书馆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计划安排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采用“5W1H”技术,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使得计划的制定精益求精。以对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定购工作为例,运用“5W1H”技术具体分析如下:做什么(What)———向数据库提供商购买下一年度的机构包年使用权限;为什么做(Why)———为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科研工作者、学生与教师、普通读者等)提供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以支持其科研和学术的需要;何时做(When)———依照各数据库服务商合约到期前3个月;何地做(Where)———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谁去做(Who)———图书馆馆长、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图书馆数据库相关工作人员;怎么做(How)———通过向图书馆数据库用户的调研和反馈,在根据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数据库服务商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内容和价格,使得数据库定购经费预算得到最大的用户满意度。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定购工作的“5W1H”的提问,可以明确该项工作计划的各项细节,使得工作计划合理和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可以对计划工作从总到分嵌套使用“5W1H”技术,为图书馆的计划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以达到提升图书馆计划管理的水平。

3.3用“JIT”思想,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从制造业中移植而来的“JIT”思想,即“适时生产”(Justintime)也称准时化生产,它要求根据客户的需求,在需要的时候才生产,并保证质量要求,以此降低库存成本。从JIT思想的概念来看,按需生产和及时生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保证质量和零库存则是其精益思想的体现。图书馆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也面临着如何减少成本,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减少用户在图书馆查询和检索文献的时间;减少还书上架的时间周期;降低库存馆藏图书数量;减少预约借书的等候时间等。在图书馆中运用“JIT”思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增加文献检索机器,合理配置在图书馆各个区域,并准备笔和纸,以方便读者在最近的检索机上查询相应的索书号,并记录下来。*建立一个还书及时上架的流程,安排专门的人员将用户所还的图书,不经过等待,直接检查、加磁后放入到所在的书架,从而取消待上架馆藏书库,做到“及时生产”,最大化图书的利用效率。*取消还书后的库存时间,书籍还后,经质量检查后,立即摆放在相应区域的小车上,由专人负责上架,流水线方式的作业以保证书籍的及时循环使用。*用户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向图书馆提出的预约借书、文献查询的申请后,由专任图书馆员通过馆内查找、馆际互借、网络文献传递、购买定购等方式,在预约期内完成文献的准备,使得预约用户到期后可以拿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

3.4运用“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出让人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人因工程学(HumanFactorsEngineering)是一门运用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改善工作系统(包括人、工作、工具、设备、工作场所、工作责任和周围环境等),使得人员能在最安全和舒适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工作效率的科学。在图书馆中有大量的涉及到人机环境的问题,例如: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台的设计、文献检索台的设计、书架的设计与摆放;图书阅览台椅的选择、各功能区域照明设计;藏书库的设计、图书馆环境装饰等。由于国情和地区的差异,不同地方的图书馆由于其服务对象的体格和偏好的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善图书馆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以适应最大多数人群的需要。以图书馆中照明设计为例,设计的原则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人工照明设备为读者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图书借阅环境。由于图书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不同,对照明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借阅书库的照明设计的目标是使读者感到舒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的疲劳感,保护视力。从节能和视力的舒适度来看,选择吸顶式的照明度在150~200lx垂直照明的荧光灯,并辅以适当的局部照明,使得光线均匀漫射,以读者可以轻松地阅读书籍中的小字体为宜。图书馆中其它各区域的照明也以舒适和满足工作要求为原则进行设计,表1给出了图书馆各功能区域照明设计的细节。

3.5标准化作业与持续改善

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是贯穿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始终的基础。标准化与持续改善看似是互相矛盾的,但却是实质相同的两个方面。标准化使得改善得以完全、彻底地贯彻,而不断的改善则是建立在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持续改善的对象,而没有持续改善,标准化作业成为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僵化的工作方式。标准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图书馆工作的无效工作和浪费,合理规划和确定图书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在对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过程中,可以采用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重新规划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使得各岗位工作负荷均衡,减少等待与浪费。“持续改善”是IE不同于其它工程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IE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最终需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持续改善。

4结语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馆管理创新

1创新是时展的鲜明特征

总书记曾在一次全国科学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又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些精辟论断不仅阐明了创新的历史意义,也提出了创新的现实要求。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

创新就是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根据人们的认识和需要,目前已形成了多种类型,如有促成物质实物的发明或革新的实物创新与提出解决问题新对策的创新对策,有设计某种新的制度、体制、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创新与提出某种理论构想的理论创新,还有提出观察事物的新角度、新认识、新观点的认识创新等等。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其它所有部门的发展都依赖知识的增长,因此,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

2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创新的问题。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人们的精神和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概莫能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所在。

2.1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之中,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2.2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嫩芽,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抑制了首创精神。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2.3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一个蕴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朝纵深的发展,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领导者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体

管理创新总是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保持一种最佳效果的状态。同时也创造条件引导系统环境向有利于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从我国图书馆目前的情况来看,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的能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在管理机制上,要使人们总能得到一个正确的、奋发向上的信号。优秀的图书馆领导者已成为图书馆行业的稀有资源,其作用具有不可交换性。3.1创新意识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愿望和意念。领导者,即领先、引导、组织、协调者。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其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由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快速突破的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和职责决定的。这一背景要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变化的对象和内容,而且要适应变化的力度和节奏,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变化的动向,善于果断地捕捉变化的契机,善于促进本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这也正是图书馆领导者与一般员工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3.2讲学习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关键环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渊博的知识,这不仅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领导工作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作为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个人的形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辩证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潜下心来致力于构建符合创新要求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伴随着大胆地实践和探索,使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统一。其次,领导者还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学风,增强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创新意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创新能力。

3.3良好的环境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外在动力与根本保证。美国现代管理学家H·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因此,一个健全的创新环境成为了管理创新能否有效、健康开展的根本保证。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份之于植物生长一样,管理创新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营养,需要有激发人们突破陈规陋习、大胆创新的原动力。切忌对领导者的管理创新一旦出现失误或问题,就采取横加指责的态度。而应当允许探索与试验,允许失误和改正错误。真正做到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创新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证明,适当的政策扶持、激励、引导和保护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同时,还必须在馆内外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宽松和谐、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2002年第1期(No1,2002)傅安平: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3.4活泼的馆内创新机制是培养未来一代图书馆领导者的催化剂与孵化器。同志指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险,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目前,我国图书馆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仍相当普遍,压制了大批年轻的创新骨干人才的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图书馆本着珍惜人才、人才为本的原则,选好、培养好、用好、关心好杰出青年人才的成长,在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上向创新人才倾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党组织还应把培养和造就青年创新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时刻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中,在馆内构建一种活泼的创新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

4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4.1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图书馆管理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工作中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也不能认为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创新是为了出风头,摆花架子,而应该找到一个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外单位的好经验与本馆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在“上情"“下情"市场经济“行情"的最佳结合点上创造地形成适宜本馆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走群众路线,实行开放式管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应本着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负责的精神来作规划,图发展。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因为群众的实践智慧和经验,是图书馆领导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及时把群众的创造上升到规律性认识,是领导者开创工作的重要法宝。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最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领导者增强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图书馆领导者的创新行为只有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其创新意识和决策只有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才能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有效动力。

4.3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在知识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纷繁复杂的新世纪,图书馆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方式,建立一支由本馆和外单位优秀人才组成的智囊团,集思广益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来代替自己从事大量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减少由于思考不周而造成的失误,另外,管理创新既离不开纵向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也离不开横向借鉴兄弟馆的成功经验。图书馆领导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全新、林辉基.学习关于创新意识的论述.发展论坛,1998(8)

2.张庆家.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1)

3.张康之.管理活动中的创新思维.理论与改革,1999(1)

4.赵玉田.知识经济与管理理念的创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1)

5.许卫国.创新是当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理论前沿,1999(4)

图书馆管理论文篇10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工作实践。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事业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队伍素质日益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促进了知识创新,促进了知识信息量急剧增长,社会对知识信息量的需求增加,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同时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意味着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内容要发生巨变,而且也意味着图书馆管理要面临新的挑战。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阵地,我国已经开始对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进行试点改革,即人事制度、聘用制度、薪酬制度、组织机构、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此外,图书馆员正从书籍保管者到信息提供者,文献资料正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图书馆的馆藏正从自身到无边,服务模式正从读者来馆到我们到读者中间,服务正从按时提供到及时提供,业务发展正从自建到外包等。

二、制定图书馆法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虽然要求制定图书馆法的呼声很高,国外也非常关注中国图书馆法的颁布情况,但至今我国尚未制定出一部统一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图书馆法,这很不利于图书馆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法制化,也不利于唤起公众对图书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颁布了图书馆法,对保证这些国家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指出,“为了提供永久性和不断发展的国家图书馆事业,全面管理和协调只有靠立法才能获得”。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图书馆法制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统筹协调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科学发展观指出:“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同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表明,不能有与经济建设等不相协调即非科学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方面,必须主动跟上全面发展和协同发展的步子。因此,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要与经济取得协同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对经济建设具有反作用,它又是知识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知识的生产、传播以及使用都要借助公共图书馆。再者,教育和科学等文化事业已有相当的发展,而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有可能贻误经济、科教、文化的全面的更高速度的进步,与整体的平衡发展要求极不协调。

四、以人为本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公共图书馆管理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以人为本”。对于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以人为本”是以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即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必须时刻热切地关注人民群众的这些需要,并以此作为发展这事业的根本性目标和依据。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种种需求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图书馆应根据其具体需要情况来发展。

五、全面创新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图书馆创新包括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技术上,要善于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理论,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利用先进设备创建数字化的图书馆。在服务上,图书馆要立足自身,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坚持重点和一般相结合的原则,联合开发信息工作的新特色,为用户提供富有特色、高质、高效率、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是品牌。图书馆要通过创新,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和知名度。这不仅要靠多元化、创新型的信息服务、信息产品,更要有创新型的营销策略。

六、人力资源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知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从目前看,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人员的结构适应不了现代图书馆的要求,而个别图书馆大量的优秀人才还在外流。所以,图书馆应采取积极措施,全面培养工作人员。要强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图书馆员应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努力成为图书馆学的研究者、网络信息技术的专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咨询专家。图书馆要改革用人机制,实施竞聘上岗,创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干的气氛和机会。

七、共建共享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文献信息资源是稳定、系统、绿色、可重复利用的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录和人类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在人类社会信息化和知识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在这一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将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和途径,是图书馆实现降低成本、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方便用户、有效增值的快捷途径,能制造一个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良好环境,有利于节约图书情报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由于我国各行业、各类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图书馆都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况且,一个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也有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公共图书馆管理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站在时代的前沿,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谭祥金.为公共图书馆辩护.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

[2]程亚男.图书馆服务的人文分析与评判.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

[3]陈传夫.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社会价值与国际研究动向.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

[4]杨勇.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图书馆.图书馆论坛,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