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22:02:46

课外活动论文

课外活动论文篇1

小学语文活动课是国家教委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开设活动课应以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目的,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思维为核心,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载体,而作文知识教学在小学语文知识技能训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而它为小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寓教于情趣活动之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引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和点燃学生习作的欲望。如何激趣,首先要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1、角色游戏游戏的天地是孩子们的乐园。课堂是一个静态的空间,在这静态的空间中,充分进行动态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在教学第六册看图作文《春游》时播放儿童曲《春天在哪里》,采用扮一扮图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使静态的图片,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面前。

让全班学生边观看表演边思考:1、谁演得像?2、哪些对话是他们自己加进去的,加得合适吗?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捉蝴蝶”、“逮鱼”等动词的运用,理解得更为透彻,学生创造表演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作文创作兴趣的培养过程中,同时还蕴藏着儿童善感的潜能,如何培养挖掘?在教学《春天来了》景物描写时,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习作的内容,绘制一幅《春景图》,在活动课中,边朗读自己的佳作,边欣赏图画,学生笔下绿的叶,五色的花,可爱的小鸟,蓝蓝的天,嫩嫩的柳条,调皮的青蛙,构成了一幅幅美妙、充满童趣的画面。在教学描写——状物练笔后,可让学生结合所描写的电冰箱、邮筒、黄瓜、苹果等,绘制成美术作品,并附有文字介绍,在活动课中,供大家赏心悦目。

2、拼拼摆摆在教学描写景物方位时,可设计一些图块,让学生摆摆、拼拼,按顺序说出先摆什么,后摆什么,最后再摆什么。有些拼图,又可构成孩子想象创造作文的材料,如学生们自己设计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的《鸭子戏水》、《熊猫打煞、《动物运动会》、《小鸟盖房》……在口述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练笔,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培养。

3、交际生活中耳闻目睹离不开交际手段,学生进行书面表达,首先接通思维的线路是言语的交际。如《秋游卜塘》的习作前,我们上了一堂以汇报为内容的活动课,先让学生在小组自由交际感受最深的印象,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际,引导学生品析,最后围绕交际内容,归纳出以下练笔片断,如:(1)盼秋游;(2)发生在汽车上的事;(3)祭扫烈士墓;(4)我来到了百果树爷爷身旁;(5)我终于登上了山顶;(6)野炊啦;(7)我遇到了难题;(8)归途。学生通过活动课的交际,即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又拓宽了选材的思路。

二、寓教于操作活动之中

动手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以不同的动机参与活动,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方位活动。

1、动动做做在教学有顺序描写一事物时,可要求每位学生带针、线、钮扣、布头,完成整个钉钮扣过程,再想想,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整个过程的顺序如何?然后进行第二次尝试,比较两次钉扭扣的速度,效果有何不同。此外,操作小实验,制作贺卡,课程表,削水果,编抄报,设计读书角,整理书包、抽屉,都是操作训练的好材料。

2、玩玩比比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儿童更是喜欢做自己所喜欢的活动,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无意注意,召唤起他们有意注意,促使他们走进情境,从而达到感受情景,创造情景。

如不少学生各具特长——唱歌、跳舞、画画、集邮等,应鼓励他们多参与一些有益活动。活动课中,教师让他们介绍自己这些方面的亲自体验,一到此时,孩子们真诚的感情自然争先恐后的表露,并启迪不少没尝试过的学生跃跃欲试。再如让学生寻找同一类事物的两件物体进行比较观察,找出异同点,进行交流,从而感受“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从小受到逻辑思维训练以及辩证唯物思维的渗透。

3、组织社会活动作文活动课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将学生带进社会大门。如组织各类作文竞赛,社会考察,信息调查,参观访问,书评影评,读书读报,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使学生在受到高尚情操陶冶的同时,意志的磨炼,毅力的培养,能力的训练也随之发展。

三、寓教于学法活动之中一位有成就的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探索真谛的引导者。

1、指导学法小学生作文常用的体裁一般是记叙文,其中包括写人、写景、记事、状物等,每一类文章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思维过程趋向于写谁?写什么事?为何写?怎样写?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出学法,从而用这些学法积极主动地阅读大量文章,获得阅读、思考、钻研的能力。

2、作文评析“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评析课上,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品析原文优缺点,提供修改方案,小到标点,大到结构选材,大家畅所欲言,提高了作文审美能力。通过自评、自改的方式,让学生从小发现自己的错误,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课外活动论文篇2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课外活动论文篇3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 各外种教育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 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 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 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 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 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 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 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 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 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 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 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课外活动小组 ,不应把它们看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 实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 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 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 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 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 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 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 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 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 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 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 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 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 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 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 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 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 ,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等等。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 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开展10 多年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16种,结合本县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 ,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佘山、淀山湖),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 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拔,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 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 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 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 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 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 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 ,如在调查我县乡镇企业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佘山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 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 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凡是活动 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 缺少的重要环节。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地震、环境 等),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如少科站巡展)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资料整理包括:发表在报 刊杂志上的文章(学生亲自动笔写的)可剪贴保管收藏;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以前考察佘山地质地貌、 地震及天文台、淀山湖及乡镇企业水质污染调查等)可以集成册,其中好的文章印发推荐交流;有些活动成果 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相,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四、效果

1.增进了解,加强 德育效果

十多年来,老师指导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的学 生参加了地理课外活动,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在每次的活 动中,他们的言谈举动都远比课上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有些同学遇到困难产 生畏难情绪,也有个别同学工作马虎缺乏认真负责态度,我们就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同时表扬那些 好学上进的同学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老师工作认真,敢于探索。耐心指导,克服困难的精神风貌,思想品质 起的表率作用常常感染了学生;更能激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怎样正确地发展自己在两个文明建设中 锻炼成长为“四有”新人。

现在全校定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有10多人,90年和91年分别向上海虹口区地理教师与广西柳州二中介 绍了我们开展活动情况,并赠送了一些学生小作品,我们的教具制作在县少年宫及县进修学校展出、深受广大 参观者好评。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事 象的方法步骤,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例:学生对县318国道交 通情况了解,促使他们学会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实际问题。首先,我们分二 组在道路两侧按事先制订好的表格,填写二小时内对来去方向的各种车辆、机动车型号、本市与外省车辆、时 流量等作统计。直到交通队调查318国道工程建设及投资,道路长宽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资料,将实地调查与统计 资料汇编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小论文,提供给县有关部门参考,深受他们的欢迎。这样无疑对训练他们各种能 力有极大好处,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收集、整理、 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选择和使用材料,提出见解,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 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自88年到95年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国情知识、地震知识等各类地理知识竞赛仅参加市级各类(地理知识) 竞赛84人,获县一、二、三、等奖20多人,94年获上海市中学生地震知识竞赛团体第2名。每年在校内外宣传地 震等知识,特别是二年1次的科技节同学们都参与活动。科技意识不断增长。

3.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大 自然中天文、环境、人文在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开拓视野,又可让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才 干得以增长。

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仅89年到95年 听地理专题报告全校就达2400多人次(内容地震、环境、人口等)。参加地理游戏(迷宫猜奖活动),全校82 年到84年达千多人次。青浦县地理模型制作获90年上海市优秀课外活动教案一等奖。现在我们把学生的小论文 (考察、调查)小制作包括调查贸易市场、商厦经营、318国道交通等资料整理归档保存。使地理课外活动不断 发展完善,从而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深化。

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得以拓宽。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过程都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 也是知识提高和运用过程。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例:用不同色彩的吹塑 纸做成的中国政区拼图在上祖国行政区域教学内容时效果甚佳。同学们用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对祖国地形分 布及三级阶梯教学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直观。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 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由此可见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 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更能得到各自的发展。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是地理教改成败关 键,因而它既是教改的重要措施,也是教改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使自己的志趣、爱好得以充分 发展和表现,因而也就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特别是立志于从事地理专业方面的专门 人才。

小结

地理知识与技能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知识,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祖国现代化建设对 地理教育需要,是培养后备人才需要,是教育青少年从小爱地理,学地理、懂科学、用科学报效祖国的需要。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改三大板块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着眼点必须从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高度,从地理 教育担当的历史责任,要十分重视沉重的素质教育和储能教育,要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 自觉与自理,智能与个性特长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统筹考虑,使地理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有时代特色的 接班人。

要使地理外活动持续深入发展,必须用科学理论指导活动实践,必须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吸引 学生,在活动中向高质量,高水平、系列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使活动逐步形成:活动内容新颖化、活动形式 多样化,实施步骤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方法自动化(自理化),愿地理同仁一起来培育地理园中的这株新 苗。

为了推动地理课外活动普及提高、深化地理教改,特此建议:(1)各级主管领导应十分重视地理课外活动, 要从活动教材资料(需加快编写),活动资金、活动场地等方向给予大力支持和提供必要的条件。(2)切实做好 宣传组织工作,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投入活动,必须做好动员工作,用广播宣传,用布置环境创造气氛(小作品 展),指导老师必须有计划,在管理操作指导等环节上做到放而不乱,导而不死。(3)严格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要对学生思想、纪律、行为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尤其对好人好事好作品及时表扬交流,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小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写组编,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2]褚亚平等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过宝兴主编,《地理调查研究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孙大文主编,《优秀教学课堂实录选评》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课外活动论文篇4

关键词:强化阅读;知识竞赛;情感教学

一、对阅读教学进行强化

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是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字词句,才能逐步建立自己的语感。因此,教师要在课外重点组织阅读活动,为学生提高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笔者在实践中,一般是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一个小时时间进行阅读,并在一周内抽半个小时的课内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和讲解,让他们能够消化所阅读的材料。另外,笔者还组织班委在教室墙角放置了一个课外阅读架,专门放置一些文学作品、少儿读物供学生阅读。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需要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培养阅读的好习惯。

二、开展趣味性的知识竞赛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团体竞争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强化课内学到的知识。笔者在实践中,常常在一段时间后就开展一些趣味性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表现出来,让他们学以致用,乐学好学。比如,笔者曾组织过一个单词接龙比赛,利用偏旁、读音等规律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接龙比赛,让学生比赛哪个组能接到最后。这种比赛竞争性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强化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值得推广。

三、通过培养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来开展情感教学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要多重视情感教学,要通过朗读和表演来强化和实现。在课外活动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充满感情,使他们体会到课文的意义和情感,从而引起共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质向更高层发展。另外,在开展感情教学中,笔者还注意在课外编排一些小的表演活动,在郊游、读书会等场合中,主要是结合课内学到的一些故事和情节,再次编排后让大家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还能够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够对课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一定的阐释,进而使语文的教学实效得到一定的提升。

课外活动论文篇5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历史课等现象并不少见。因此,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活动课程。笔者认为在现有的语文课程体系中开展语文活动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弥补了学生语文素养缺憾。下面就从“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开展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程;内涵;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探索的必要。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来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活动课程”理论,有的来源于“自然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的则来源于“活动主义”思潮。而无论哪种“活动课程”都体现出同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的思想,活动教学的思想最早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他们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应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

到了近代,活动教学的思想在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得到迅速发展。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他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他不仅要求从现实中去找真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

学。”\+①他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倍尔则主张“自我活动”。这些思想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种哲学认识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和不断改组”、“从做中学”、“儿童中心”等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课程理论即后人通常所说的“活动课程”理论,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关于活动教学所具有的人文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活动的本质所做的明确规定也可以作为佐证,他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本质活动,他既不同意费尔巴哈的纯客体理解,也不同意黑格尔的纯主体的认识,而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活动课程”来源于什么,其要义都只有一个,即教育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儿童的活动来设计课程,重视儿童的本性与自由,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随着1896年~1903年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这种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活动课程,在美国历时五十多年,影响深远。我国于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中就有关于活动课程的规定,日本1947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日本初中开展“特别活动”,这些举措显然都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理论的影响。

(二)新型活动课程界定

我国新型活动课程是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杜威主张为了学习,必须动手做些事。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④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⑤新型活动课程吸收借鉴前人的理论精华,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的课程形态。

我们把“活动”定义为一切内隐和外显的精神和肌体动作,是“外在的物质活动与内在的观念活动”的统一。\+⑥新型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活动课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实,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活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最新信息,同时使学科课程知识融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构成;育人功能上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特色发展。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

要充分说明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应当从什么是“课程”和“活动课程”开始。课程论专家钟启泉老先生在《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论述了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为理论基础,由此就构成现代课程的三个板块,即:理科课程、实用性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而语文活动课程便是以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设计为主的,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常被人们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活课程的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对活动课程内涵的论述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

(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⑦而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

(二)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要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上升到理性活动,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

(三)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朗诵比赛。

(四)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学生可能在 “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五)语文活动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习俗等等。而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以来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在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就非常强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中不但要求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完成任务,而且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培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通过语文活动课这座桥梁,将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注释]

①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选集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卷第18页.第2卷第118一119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⑥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5页

⑦陈钟墚・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4年第8-9期16页8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外活动论文篇6

【关键词】问题驱动法 思想政治 兴趣 培养

对政治课兴趣的不平衡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要是政治课内容与教师的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外兴趣活动是在其课堂教学之外,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强调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个性发展,捕捉促使学生智能走向成熟的生长点并加以引导,使其升华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模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问题驱动法概述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活动通常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当“主角”,教师一般只是从旁指导。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加者,而且是活动的组织者,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自己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动手、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成了认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独立思考、钻研和创造的精神。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全面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第一,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有些问题无法具体化和深入化,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和延伸。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通过阅读报刊和课外书籍,参加各种报告会、座谈会。广泛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扩大知识面,使课堂知识得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能大大开阔眼界,扩大知识视野,拓宽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理论与实践不易统一,而课外活动正好弥补课堂教学的这种不足。课外活动给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中去,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学生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他们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指导小论文活动

小论文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课外活动。它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它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论文的特点

1)小论文的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小论文的完成往往是校内外多种形式“协同作战”的结果,即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的结果。

2)小论文是高中生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重要形式。高中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践的、理论的和思想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了认识,有的则要通过学生运用课堂上学的理论去独立地分析和认识,而小论文便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较系统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尝试。

2.指导兴趣小组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兴趣小组是以兴趣为纽带,按自愿原则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有关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学习小组,如哲学兴趣小组、经济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法学兴趣小组、国际知识兴趣小组等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想政治课学习骨干。在课堂教学里。学生的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往往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却可以表现得很明显,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1)重视兴趣的激发。兴趣小组虽然是以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但仍有一个巩固和深化兴趣的问题,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以为兴趣小组反正是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可以不考虑趣味性,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去对待高中生,那么很可能原来有兴趣的同学也会变成没有兴趣了。

2)要注意正面引导。高中生求知欲旺盛但政治上不成熟,当他们对思想政治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往往不加选择地阅读大量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书籍,却又缺乏批判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多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已知道的一些西方东西,要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分析、辨别。

3)要注意因材施教

兴趣小组成员与其他同学相比,一般基础较好。因此,教师在安排讲座、社会调查和小论文活动时。应相应提高要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教师应舍得花大力气精心指导尖子和骨干,推动全班同学一起提高。不过,兴趣小组的成员水平也不是划一的,有的同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基础条件却并不怎么好,教师更应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总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三、结论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实现高中政治教育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课外活动论文篇7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教育改革快速实施的今天,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设计。一般来讲,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教材中的课文以及写作两个主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除此之外,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联想能力的提升。像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设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解析。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再让学生从自己个性角度去谈个人体验,促进初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观点。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题,发现作文题目的层次性,就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想法的多元化,让学生的写作结果更加丰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开发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工作。

(一)丰富初中语文课外活动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普遍缺少课外活动,教师过于关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忽视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他们才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多元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乐于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所以,当代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利用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去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未知欲望。课外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课内教学需求,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展学生的视野,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比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像在以“我的自然之旅”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来一次自然之旅。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季节,选择不同的自然之旅项目。在春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在夏季,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森林公园,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深入观察,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有利于其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初中语文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分组讨论活动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更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得以形成,共同探究语文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活动的开展,会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思维活跃度高与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一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得出小组讨论结果。比如讲解《背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分享他们的个性化想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在讨论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其它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

三、结语

课外活动论文篇8

这里我要做的不是规范的学术报告,主要是向大家汇报思想品德课题组两年来所做的工作。另外,探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成熟,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本课题自开展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我们组织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标,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会,围绕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及时了解教改动向,获取最新教育信息,我们还组织适当的外出学习。另外,课题组还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新课标学习,使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的书籍有《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课堂教学论》----

(二)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另外,因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基础,而创新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及说课大赛,以此来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演讲新教法,努力增强教研课改能力。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①好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但又不能让生活替代思想品德课;②教师的语言要科学、规范,要有美感并富有激励性,教师平时要善于博览群书,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③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并研究“评价”,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课题组积极把研究的成果向外推广。2月份,吉留祥、杨义平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评价。3月份,刘美珍老师送课下乡。另外,课题组把九年级思想品德所有科目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放在二中网上,与全省思想品德老师共享交流。

(三)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开展中考试题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月活动。除了开展校内沙龙活动外,课题组成员还发挥网络优势,参加人教版思想品德qq群、鲁教版思想品德qq群,自己建立苏教版思想品德qq群。在网络上与各地思想品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活动。

(四)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要求课题组成员制订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扎实研究过程,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可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如吉留祥老师的《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获得常州市2009年思想品德年会论文二等奖。

(五)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使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每学期,课题组都举办一次思想品德课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如:手抄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故事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报告等,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拓展、在开放中提升,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又一表现。

我校潘国庆老师见义勇为,获得金坛、常州政府表彰,课题组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居委会自行车失窃情况调查活动”。还开展了“塑料瓶回收研究”活动;“盲道行走体验”活动-----

(六)让生活化作教材,营造文化氛围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为了营造思想品德课文化氛围,学校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更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文化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校园过道里的板报和书画,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这些墙报、宣传画、黑板报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品德教育,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原先那种视课堂为“生命”,认为只要掌握了课堂上传授的理论,学生便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旧观念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有意识地驾驭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同时,学校已逐渐形成了以课研促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它使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教研成为了自觉行动,教师们实现了“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在教学和课研上的自觉性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多次的研究中,教师们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或获奖。

3、培养了学生学政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课堂中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具体成果有:

活动课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 教师论文选编;

学生小论文选编;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光盘);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获奖证书。

课外活动论文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互动

1998年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首次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之际,就意识到文化学习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设置了“欧洲文化入门”、“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国家概况”等相关课程。直到2005年9月,笔者首次对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依照胡文仲教授的观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分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缺项、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学典故、语篇结构、文体特点、语用规则、讲话顺序和非语言交际”,结合学生实际,本课程自行制定了涵盖以上研究方向的教学大纲,实施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形成相应的文字材料和电子课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模式,选择尝试了三维互动教学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课堂内互动方法

屠蓓(1994)说过,“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在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文化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鉴于首次开设,这门课主要内容有:文化和交流的相互作用、语言与文化差异、文化冲击和文化休克、种族中心主义、语言沙文主义、英汉姓名、称呼、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与交际、日常社会交际礼仪、请客送礼、非语言交际、英汉成语、谚语、习语、禁忌语、颜色词、动植物词汇和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以及一些特别的跨文化交际场合如跨文化约会、婚姻、商务、旅游比较。本课程用双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广泛开展课堂内互动活动,主要步骤有:

1.专题讨论互动。按照课程安排,在专题讨论前教师选择一定的话题或编辑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课外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而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时学生应注意借助多种资源和独立性。例如,就“文化”的概念这一主题,学生通过课前的准备,会得出不同的解释。在专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参与者(participant),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其心理障碍,提高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参与学生课堂活动时,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营造轻松、自然而又热烈的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在无压力、无忧虑的环境中通过语言交流实践,使所学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潜意识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再就多种观点归纳出一个高度浓缩的概念供学生理解,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辩论互动。主题讨论和一般辩论,以课程内容为主,教师在辩论活动的过程充当裁判(judge)角色,对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最后进行评价。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归纳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涉及肢体语、时间语、空间语,而肢体语可以细分为面部表情语、眼神语、手势语、体态语、身体接触语、气味语、副言语。副言语研究侧重于声调的高低、强弱、快慢、停顿等,相貌服饰语指人们的相貌衣着手饰及个人用品发出的非语言信息,这个辩论环节为下一步的情景模拟打下了理论基础。

3.情景模拟互动。基于“输入Input―情景context―过程process―输出output”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求学生亲身参与模拟实践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即非语言交际的媒介,如物体、触觉论、时间观、举止神态学以及空间关系学的概念和实例。模拟主体在事先准备完善的情况下为其他同学进行演示,教师与学生同时充当演员(actor)角色,之后得出实践活动总结。主要演示语言交际,如赠送和接受礼物时的文化异同、称呼、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非语言交际的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衣着图案、艺术品的吉祥图案等等。演示前先让学生观看英语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飘》、《儿子与情人》影视镜头中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在中国文化非语言交际方面,教师挑选了《诗经》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花间集・何满子》的“歌袖半遮眉黛惨,泪珠旋滴衣襟”,并佐之以PPT图片,之后教师讲解其隐藏的意思,学生纷纷要求上台表演模仿。婚俗方面挑选中国传统“掀盖头”和西方的教堂婚礼,学生争先模仿,使得课堂高潮迭起、收效甚佳。

二、跨文化交际网络互动方法

网络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学生自主学习,它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自主学习或独立学习理论,该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德迈和穆尔。另外,德国的德林认为:网络教学是由教师、现代教育资源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只有存在着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资源、学生与学生的三维互动关系,网络教育才能正常活动。Williams和Burden(2000)提出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时认为:知识是由个人自主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鉴于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所以课堂网上学习互动围绕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是知识构建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该模式,网上学习互动方法有:

1.网络学习社区互动。教师公布与跨文化交际学习的相关网站,鼓励并要求学生登陆查找相关信息,养成网络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讲解英汉吉祥动物词汇文化含义、英汉植物词类文化含义之前要求学生先在网络进行搜索,搜索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而且记忆印象特别深刻。有些学生在非语言交际的学习中找出吉祥动植物的图片,在演示时制作成Power point,栩栩如生,活跃了课堂,增强了学习效果。

2.省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发电子邮件向教师提问,教师再将问题的答案回复给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分享,学生间也可以对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一个网络论坛。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就美国和英国国徽、国旗所承载的信息(非语言交际)进行探讨,教师随后给出完整的解释,有的放矢,2004级的17名学生就是通过这种网上互动确定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

3.在线互动。就Unit 7禁忌语的话题,课前让学生准备:什么是禁忌语?中西方对禁忌语的态度存在哪些差异?原因是什么?哪些话题构成对西方人的禁忌语的侵犯?你发现禁忌语观念在中国有什么变化吗?通过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的实时答疑,在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两种方式直接向教师提问,教师即时回答。

4.电话、短信互动。电话、短信答疑具有答疑时间、地点、方式灵活等优点,不足之处是解答欠缺完整性。

5.网络教学场地的互动。主要包括:(1)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学习互动。设施基本功能有:供教师进行讲授、讲评、演示分析、场景模拟、辩论,供教师进行多种媒体组合教学时使用,教师可结合投影仪、幻灯机和音响等设施进行授课,播放文化休克的影视镜头,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演示、场景模拟、辩论。(2)电子阅览室学习互动。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使用,学生可以浏览电子图书,可以学习网络资源,可以使用各种音像资源,也可供教师在进行特殊课程或者课程的特殊章节教学时选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较大的网络教学活动,如在线讨论等。

三、跨文化交际课堂外互动方法

语言环境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除了在教学环节上注重知识的传输,还进行跨文化商务实践、跨文化商务英语洽谈实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还运用现代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身临其境的跨文化商务语言氛围,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对基本的跨文化商务常识和基本的商务礼仪有所了解。

1.校内第二课堂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每期的英语节,课堂教学配合主题文化周活动,全面了解欧盟和英国、美国等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风土人情,活动形式包括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英文歌曲大赛、演讲大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每个星期四下午凌波桥边的英语角,注重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校外第二课堂互动。要求学生广泛地接触外资企业,让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企业见习,为客户服务、学习人际商务技巧,进行实训商务实践、进出口业务洽谈实训、进出口函电拟写实训。

3.校外实践活动互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除参加校内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实习中,亲身参与接待外商、接洽业务、各类展会的筹划,承担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种科研、培训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如2006年、2007年,先后有150名学生担任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中英文导迎员,受到了主办单位的好评;2007年6月,10名学生担任中国湖塘纺织博览会暨“国际模特大赛”的英语翻译,荣获承办单位颁发的荣誉证书等等,让学生接触到了直接的目的语的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直接的锻炼和提高。

4.国际视野放映厅互动。定期为学生放映有关典型文化和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的电影或记录片,开展英美电影台词模仿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文化及跨文化知识讲座。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四场文化及跨文化知识讲座,邀请外资企业高层领导、海外校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兼职教授以及其他外籍教师开设讲座,让学生与外商、外籍人员有一个面对面的接触机会,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力求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结语

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三维互动,学生在互动中自己探索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体会文化冲突,实践跨文化交际策略,从实际效果看,为学生未来应对工作环境中的挑战提供了实践机会。从学生问卷看,100%的学生称赞图文并茂的授课内容,91%的学生认为英语能力方面得到提高,92%学生觉得自己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了解了各国文化、风俗,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熟悉了不同文化差异。96%的学生对跨文化已产生浓厚的兴趣,95%的学生认为此课程有助于他们开拓视野,收获知识。经过近4年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开设本课程产生了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也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

课外活动论文篇10

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学生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归纳总结等方法通过对本院大学生近三年来参与的科技活动,思想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课外活动;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校的学生活动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是一种隐性教育。大学生活动的目的虽然与素质教育相一致,但具体的活动并不直接表现出与教育内容的一一对应,也不承担硬性的任务。因此,学生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很多样,形成不同类型的活动有其不同的特点,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通过查阅相关的刊物和文献资料,发现对高校开展学生活动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是培育人才的摇篮。而学生活动无论在教学的辅助还是学生能力思想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梳理各类参考资料,统计出现近几年我系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情况,

国外在学生活动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文章从学生活动的特点、项目管理、策划方案以及学生活动与年龄社会层次差异等不同产生的不同效果。但针对高校学生活动尤其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活动的调查研究并不多 ,这与他们各国的学生管理机制和社会制度有关系,所以,本文针对我国的社会特点教育体制及我校学生活动的情况出发,对我校体育系学生在校进行的学生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参与学生活动的类型、特点、效果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近几年学生活动的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我系在今后组织学生活动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0年、2012年2013年的学生课外活动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理论专著、学术期刊和相关报道,以及通过Internet网查阅关于学生活动文章与报道,分析出学生活动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访谈法

在选题与撰写本题中,走访了本院多名教师和学生干部,就如何看待当今学生课外活动和近几年学生活动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访问探讨和交流。

(3) 归纳总结法

将学生活动中的具体数据和理论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得出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二、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充实和完善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班风、学风建设至关重要。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性活泼个性强,通过开展一系列以班级为单位参赛的竞赛活动,能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促进感情交流,加强班级团结;同时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与这些朋友的交流过程中,会逐渐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大学里所开展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发掘自身潜能,培养兴趣爱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出众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组织并参与各项学生活动,经过实践的锻炼与洗礼是分不开的。

三、大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科技活动、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五大类。文体活动,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大致可分为:三大球类、歌舞类、人文类、素质拓展类。体育系领导老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思想理念,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倡同学们在假期中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应该做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以社会为对象,让我系学生在社会中锻炼,技能在实践中成熟,逐步拉近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尽早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四、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特点

(一)竞技类比赛受到追捧

学院通过各类竞技比赛激发学生竞争、不服输、讲求团队精神的个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 关注个人未来发展

在学院组织的公务员讲座、考研经验交流会、英语四级经验交流会、教授、博士学术报告会及学生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中学生参与人数逐渐增加,尤其即将毕业的同学较多。可见,当今学生已能较早考虑升学及就业问题,职业规划意识逐渐提高。

五、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和支持

虽然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但在社会高度关注学生,学生思维不断变化的今天,力求稳定、固守传统的情况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学生课外活动需要积极的指导和支持,缺乏引导和支持的学生活动,往往会敷衍了事,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学生课外活动无论是在学风建设上还是在学生能力培养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建议有关领导应切实在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方面给与支持和关注。

(二) 学生活动要依托本所学专业,突出特色,提高科研活动水平。

学生课外活动要以专业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并努力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创出品牌。在保持对文娱、竞技类活动热情的情况下重点发展科研、探究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 控制活动数量,努力打造精品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不应关注其数量,粗而泛的开展;而应在乎其质量。一个成功的活动,必定是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受广大学生欢迎的,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较强的教育意义的活动,这需要组织者深入思考,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一个精品活动从组织到实施必定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其效果及对学生的影响也会非同凡响。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形式活泼,气氛热烈,表现力强的活动则更受欢迎。 (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敬菊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1-23.

[2] 韩雪莹.以创新学生活动为载体拓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