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6:12:00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1

1.课堂即兴讨论。《合同法》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一些既紧扣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现实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即兴讨论。在目前开放式教学难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的情况下,课堂即兴讨论既不需要挤占理论教学过多的时间,也不受学生人数的限制,可以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是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常规实施方式。

2.专题讨论。专题讨论与课堂即兴讨论不同,需要有相对完整的一段时间加以保证,一般一个专题的讨论至少需要1节课或者更长的时间。专题讨论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合同法》相关的热点问题或者典型案例,要求学生围绕该问题在课后完成资料收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小组代表阐述己方观点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由小组成员进行回答。相比于短时间的课堂即兴讨论,专题讨论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授予学生理论知识,更教会其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专题讨论的重要意义。

3.课堂辩论。课堂辩论可以以多种方式展开,模拟法庭、角色扮演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法。辩论是法学学科的特色所在,法学的魅力可以在辩论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合同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几次课堂辩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意志。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分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根据老师给定的案例,课后查阅资料、查找论据。课堂上可以分饰各个角色,进行辩论。与专题讨论不同,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主要通过对抗式的交流方式力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通过辩论,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化,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参与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参与式教学固然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以《合同法》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该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首先,在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参与式教学无法真正全面展开。长期以来,虽然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主导地位还是未曾改变。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教学计划、教学资料、教学场地、课堂规模以及师资力量都限制了参与式教学的真正全面开展。清华大学过增元教授曾将参与式教学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四点:(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2)提问式的授课方法;(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4)论文形式的考试。以此为标准,反观我们现行的教学,教学内容受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限制,内容与过程基本固定化。授课方式受课时安排、课堂规模的限制,传授式的教学还是占有主导地位。在评价标准方面,基本还是采取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主,期末成绩在整个评分体系中还是占了过半的比例。笔者在《合同法》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受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离参与式教学的全面实现还有一定的距离。其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缺乏学习的参与热情。笔者在《合同法》的讲课过程中,经常穿插相关案例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真正能热情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多。部分学生只是静等老师公布答案。另外,笔者也发现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搭便车”的现象比较常见。参与式教学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要求比较高,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由学生分组自主学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最后的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方式就给部分自主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付出努力,最后却分享了其他小组成员努力的成果。不仅自己学不到相关知识,也造成了评价结果的不公。最后,开展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了学习管理者、课堂组织者和知识创新者的角色。通过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合同法》课程中的运用实施,笔者认为,要组织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娴熟的管理技巧,这是组织一个成功的参与式教学课堂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应变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包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应变分析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知情意和谐统一的课堂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

三、提高参与式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学校应该赋予教师更广泛的自,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每一门课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性,教师在开放式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限制,无法真正根据其意志来实现课堂的建设。以《合同法》为例,合同的案例往往来源于实际生活,随着生活的不断发展,案例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及各部分内容需要的时间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的调整权限很小。在评价机制上,虽然学校也在逐步调整平时和期末的评分比例,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但多数课程还是以期末成绩为主。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在教学与评价方面赋予教师更广泛的自,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当然,笔者所主张的自的放开并非完全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放开,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限、逐步的放开。

2.教师应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明晰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参与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策略,主要贡献在于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师向学生转变。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与教学能力。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是教学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最亲密的伙伴与朋友。教师应该将课堂设置成为一个开放、宽容的讨论场所,以引导的方式代替布道式的教学,以平等友好的交流代替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定要以一个研究者、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慢慢探索,慢慢发现。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要不惜赞美之词,当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时候,不论结论是否正确,均要发掘其观点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与赞扬,这种肯定和赞美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课堂主题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置一个开放、宽容的讨论环境是参与式教学成功开展的基础。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主题则是其开展的关键。教师设计的主题既要紧扣课程内容,又要结合于实践,同时具有一定的可探讨性。如笔者在《合同法》的教学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大意为某家电商店售货员由于粗心大意漏看数字,将价值2897元的商品错标成了897元,购买者见价格便宜,购买两台,导致商场损失4000元。由于买方是信用卡付款的,商店找到买方后要求其补交4000元或者退货。但买方认为买卖关系已经成立,而且错标价格是商店的行为,自己没有过错,所以坚持合同成立并生效,商店不能反悔。对于这个案例,既紧扣了合同效力部分的理论内容,又来源于实际,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笔者把学生分成两方,一方代表卖家利益,一方代表买家利益,双方展开了争论。当时,多数学生倾向于买方的观点,认为是商店营业员标错价格,与买方无关,因此卖方不能反悔。但是随着辩论的展开,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最后学生明白了这是一个由于卖方营业员对自己的行为发生重大误解而产生的合同,重大误解在我国合同法中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因此,商场主张买方补交4000元或者退货是能够得到法律支持的。案例最后的结论改变了学生对该类事项惯常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这次的课堂讨论非常有意思,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这个案例的讲解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多数学生接受了笔者对该案例的分析结果时,有一位学生却始终坚持“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单方面的过错承担责任”的观点。认为既然损失是由于卖方营业员错标价格所致,那么损失理应由卖方(最终由卖方营业员)承担,与买方无关。对此,笔者没有以教师的身份,以“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要论来压制学生。而是首先赞赏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承认了他观点中的合理部分,但同时也分析了我国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的理由:假设我们把案例的金额放大,这次错标价格的损失不是4000元,而是4万元甚至更多,那么营业员是否就应该为自己的一个疏忽而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呢?这样的结果是否公平呢?这位学生在认真思考了笔者的提问后,意识到了是自己考虑不周,接受了笔者的解释。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文章从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和课后参与三个环节,探讨了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并指出运用参与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地理学;参与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60-03

参与式教学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探索的课题之一。作为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1]。许多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都尝试着将参与式教学与课程体系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笔者也尝试把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政治地理学”课程,进行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一)参与式教学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2]。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唱“独角戏”,表面看好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积极性,但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处在一种被动和无奈的状态下,缺乏学习的真正动力和兴趣,其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满足了学生的外在性需求,而漠视了学生的内在性需求。

参与式教学法加强了对学生的内在激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是独立的认知主体,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知识。学生不应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作为一个能动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式教学法强调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需要调动和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归属感、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式教学法既能满足学生外在性需要也能满足内在性需要,在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显著改善。

(二)契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那就是一个思想僵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它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问题意识,不会思考,不会提问题,是不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善问”的能力,让学生在探讨、研究中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契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是否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在社会上立足,乃至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当代社会人应当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能的培养,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科研中形成合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一言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忽视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合作的习惯,增强自主合作意识。因此,参与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大有裨益,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该学科的政治性、综合性、历史性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紧密联系全球的政治热点问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尝试把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政治地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归纳起来,这一过程由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和课后参与三部分组成。

(一)课前准备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对授课对象的状况有所了解,尽快读懂学生,让学生在没有正式上课前就参与教师备课。(1)了解学生。教师课前先找部分学生了解情况,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摸清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和课程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目标。(2)布置任务。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确定适合课堂展示以及课堂讨论的主题,把这些内容在开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对每个主题相关材料进行梳理,准备发言提纲、讲稿,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就参与到教学的准备活动中。(3)关注时政。“政治地理学”是理论和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要求学生利用报纸、电视、门户网站等现代信息手段,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让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关心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

(二)课堂参与

参与式教学法在“政治地理学”课堂教学阶段主要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展示、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用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点,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国家的空间特征这一章,涉及国际法规定领土变更的几种方式,笔者用钓鱼岛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得出无论从传统国际法的先占制度,还是当代国际法上条约的效力、无效和解释制度、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制度以及国际强行法的效力和意义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结论[3],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际法虽然规定领土变更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国家领土可以根据几种变更方式随意变动。国家的领土必须在严格遵守国际法的基础上才能变更,否则就是侵犯国家主权。此案例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比教师直接进行理论传授更有说服力。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应结合本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围绕国内外的现实问题,给学生布置讨论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逐步深入地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马汉的海权理论时,提出探讨问题:马汉的海权理论对美国国家战略有怎样的影响?海权在中国国家安全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人写发言提纲。小组成员课下查阅资料,先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本组观点。各组推举1—2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其程序是:各组先陈述观点组组之间再自由争论教师的点评总结。在讨论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不作范围限定,教师也可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启发学生作多角度的思考:如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阐释马汉思想的来源;西方列强的扩张政策受到马汉理论怎样的影响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发表观点并不是“盖棺论定”,而是与学生平等地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既有师生之间又有生生之间多边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学生在讨论中交流了思想,强化了参与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展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设计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若干个选题,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大约7人左右,选题由小组抽签决定。例如在学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布置若干问题:(1)如何评价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2)如何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3)根据中国地缘形势,分析中国的地缘战略?(4)如何重新认识“心脏地带理论”及其战略意义?(5)从地缘关系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及中日冲突?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在课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在分析讨论资料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学生在课堂中通过PPT做主题发言,展示小组研究探讨的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只是担任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求最佳答案。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角色转换。在“政治地理学”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挑选难度不大的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来讲授,让学生担任教师,登台讲课。例如首都和核心区这一节内容,笔者让学生以古都北京、南京、西安为例,讲解影响首都定位的因素。学生要想讲好课,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准备讲稿和课件。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指导,对学生讲课情况及时进行点评总结,给出成绩。这种角色转换形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充分感受“讲和学”的快乐和满足,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气氛也有促进作用。

(三)课后参与

1.专著研读。课后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上完课并不是学习的终点,需要用课堂的延伸——专著研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先列出20多部经典文献,如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科恩的《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读其中一部,并撰写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学习了基本原理后,具备了对现实政治地理问题进行探究的理论基础,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先由教师列出论文选题方向,学生再根据兴趣选取其中之一,拟定具体论文题目,撰写课程论文。这种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社会科学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挖掘网络资源。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课后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国内外优秀的时政新闻类网站,引导学生独立了解时政要闻;推荐学生观看优秀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如《大国崛起》《深度国际》等;利用QQ群、E-mail等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网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政治地理学”课程内容复杂,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课程中合适内容进行尝试。内容过易或者过难,都会影响参与式教学的效果。问题太简单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和现实联系紧密、学生关注度高,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诸如民族与民族主义、综合国力、行政区划、地缘政治学的各家学说等,才适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二)不能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面上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下降,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教师需要扮演课前策划者、课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后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等多种角色,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参与式教学课堂的开放程度高,对教师学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课堂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注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在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度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参差不齐,自律意识有强有弱,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少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搭便车”现象,甚至会有极个别的学生成为“看客”。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参与程度高,收获大;而那些参与程度低的学生,参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堂掌控力,随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教师应多表扬和鼓励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更新师生双方的思想观念

观念的更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因此,需要师生双方转变观念。对学生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灌输式教学模式,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没有达到“为什么”的问题层面。要想实现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学习观念必须要转变,从心理上做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准备,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学习活动的“配角”,而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教师而言,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操纵者,更不是解释知识的权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更好地思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地。同时,面对参与式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敢于尝试和探索,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五)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为了实现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与参与式教学法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政治地理学”课程成绩的考评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充分运用考试与考查、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等多种手段,通过试卷、课程论文、读书报告、讨论、课堂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态度和能力。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在课上参与教学的综合表现,也反映课后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的撰写情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大学;公共课

一、参与式教学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下,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真实学情出发,使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使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增多,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强调构建新的师生交流方式,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良好的教学互动情境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及能力提升的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讲授者,还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共同成长。教与学统一在互动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般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将参与式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二是将参与式教学视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一种,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加以运用。

二、参与式教学在大学生公共课中的理论运用

笔者在承担学校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公共课的学习态度总是抱着期末考试能通过就好的心态,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公共课的有效性,让学生转变对待公共课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笔者在执教的公共教育学和公共心理学课堂上尝试了参与式教学法代替传统的讲授法。一学期之后,发现收效甚好。学生开始逐步参与课堂讨论,课下也开始去查阅一些资料为课上讨论做准备。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技术,而是先进教学理念的体现。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师生互动为基础

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才会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对白、讨论、辩论等方法使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习活动在自由、平等、活跃的氛围中展开。以课堂讨论为例,在讨论过程中,师生能够充分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解决学习疑问,激发思维创意,也能让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的素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而在师生对话中,无形中减 少了教师和学生的陌生感,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展现自我的信心与勇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促使学生为教师着想,达成双向交流,形成民主、平等、自由的良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采取案例教学法,丰富参与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分析对象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时,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要从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转化为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较为典型的、复杂的、有价值的案例,模拟现实社会中的工作内容,以小组讨论、案例处理等方式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找出问题成因、外在表现方式和解决方案等。比如,在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时,即使是讲解同一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劳动合同与协议、就业政策及形势等,面对学生类型不同,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面对理工科学生,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留出答疑对话时间,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情景提出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面对文科生,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因为文科生思维更灵活多变,教师只要恰当地引导讨论方向即可。

3.以情境创设为手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公共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为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提升能力的模拟情境或导入真实的社会情境。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主题鲜明,演绎合理,在交流内容、行为方法等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通过对模拟或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难题,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大学公共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构成,教师要在熟悉学情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公共课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选择新的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多,实现双向交流与沟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志奇.论参与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6(23).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4

一、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原为执行国际援助性项目的方法,因其具有充分调动项目执行者积极性的特点,被引进到教育领域,发展成为一种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并应用的教学模式[5-6]。该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思想,其观点是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其本质是进行交互的学习活动和主体间多维对话的设计,是以教师及学生平等、互动的理念为基础,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7-10]。清华大学过增元教授曾将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总结为:(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2)提问式的授课方法;(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4)论文形式的考试。具体来看,与“填鸭式”“灌输式”等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授课目的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具体如表1所示。表1参与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关注重点参与式教学传统教学教师角色学习管理者、课堂组织者和知识创新者知识传授者学生角色主动参与者被动接受者授课目的注重互动和反思传授信息及知识教学模式探究模式接受模式二、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特点

房地产经济学是笔者所在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11-12]。总体来看,该课程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综合性。房地产经济学是一门以房地产经济运行现象及其资源配置活动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兴而引人注目的应用经济学科。具体来看,该学科是建立在经济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是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结合的学科。

二是实践性。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地租理论、区位理论、房地产产权制度的基本理论及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地产运行原理和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与管理等,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

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之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采用开放式教学内容的讲解――突破课本局限,应用提问式的授课方法――多问问题,布置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展示等。应用课堂即兴讨论、专题讨论等参与式教学方法[13],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从教6年来,坚持主体性、互动性、反思性的原则,在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核心,注重从“让学生学”向“学生要学”的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足功课:激发兴趣、讲究方法及适度考核。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房地产经济学这一主干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在初次授课时,笔者重点介绍该门课程的讲授方式,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将该课程体系简单归纳为“2+3+4”模式。“3”即:概念、特点和分类,主要是针对房地产、房地产业、房地产供需等基础知识的讲解。“2”即:两个难点,一是利用四象限模型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规律;二是利用过滤模型解释新房建设补贴的过滤效应。在讲授这两个难点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没有过多进行深奥晦涩的理论研究和模型探讨,而是将重点置于成熟经典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的介绍上,通过课堂传授,培养学生能对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行一定分析的能力。“4”即:在讲授基础知识和难点的基础上,精心准备4篇文章,其内容涵盖:房价越调越涨形成“中央空调”效应的原因分析、房地产开发报建“潜规则”分析、房地产泡沫形成及预警分析和住房公积金“济富劫贫”原因阐释等。可见,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总结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其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缺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且当代大学生较有个性,实践经验欠缺,知识面较窄等问题,教师在授课中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应用价值[12]。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将教学方法从以讲授为主向参与式教学转变,采用课堂即兴讨论、专题讨论等具体方式。

1.课堂即兴讨论

房地产经济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一些既紧扣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现实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课堂即兴讨论。如在讲到房地产宏观调控时,设置课堂互动环节:“你是愿意租房住还是买房住?为什么?”再如,就目前房地产的调控现状,和学生一起分析由于土地垄断、超发货币和贫富悬殊三个主要原因形成房价越调越涨、越涨越调的“中央空调”现象等。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再由教师来把握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的课程学习。教师讲得精彩固然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素,但是让学生参与讲解,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

2.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与课堂即兴讨论不同,需要有相对完整的一段时间,一般一个专题的讨论至少需要1节课或者更长的时间。专题讨论一般以小组(一般4~5位学生)为单位,每次设置3~4个讨论小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与房地产经济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或者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如在讲解第七章房地产税收时,结合《一虎一席谈》的一期节目――《房产税会进行到底吗?》要求学生围绕该问题在课后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包括:房产税的定义、性质和作用等基础知识、上海和重庆两个试点城市征收房产税的实践、总结视频对话中各位专家的意见。最为重要的是由学生自己阐述个人的观点(赞成或反对)等。学生通过在课下收集与整理基础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小组代表阐述该小组观点,由小组成员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作最后的总结工作。相比短时间的课堂即兴讨论、专题讨论,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整个专题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3.适当的考核方式

除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教学方法外,提高参与式教学效果还需考虑适当的考核方式。“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习好坏最终的评价标准还是分数的高低,分数也最为学生所关心[14]。在符合学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特点,以鼓励学生参与为指导思想,将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设定为总成绩的40%(一般课程的平时成绩仅为20%)。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成绩的设定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时成绩应从考勤、论文及参与度三个方面综合进行考核。具体来看,教师在授课时应严格考勤,教学任务结束后公布学生的考勤情况。同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科研小论文、学习心得、自制课件等)。教师应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图1为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81-02

傳统教学模式中,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记,这样满堂式的灌输法,单纯地强调知识的积累,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材知识,但却不能活学活用,很难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能单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结合一定的社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参与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向以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为主转变,通过互动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实践,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法是强调以学生学习为核心,以教学互动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通过互动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实践,运用形式多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富有趣味、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深刻领会所学知识[2,3]。

参与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共同讨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实现教学各个环节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创新课堂教学形态,推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展创造性底教师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4]。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强调师生地位平等

与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式学习,尤其是面对师范类的学生,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计问答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5]。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

长期以来,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性较少。参与式教学模式是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直接教授学生为主向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变,教学活动从以往的师生单向交流向教生与生生等多向交流转变,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更受授课者关注。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参与式教学模式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即兴讨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参与式教学模式,也可以分小组讨论或分小组设计某一教学内容,正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拓展学生参与教学的空间。

三、高校人文地理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策略实施

(一)参与课前准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指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反转,对课堂时间与教学环节进行重新规划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7,8],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教学活动中,参与式教学可以翻转课堂为形式,围绕教学主题,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主题讨论、协作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地理学教学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视频资料与人文地理学相关的视频资料种类繁多,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或自己制作。如电视媒体可从CCTV-3的“文化大百科”;CCTV-4的“城市1对1”、“走遍中国”、“远方的家”;CCTV-7的“乡土”;CCTV-9的“人文地理”;CCTV-10的“地理中国”、“文明密码”;云南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等电视节目中学习诸多与人文地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

(二)参与小组讨论,实施探究式教学

分小组讨论法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性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根据人文地理学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探讨性的问题,以分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总结。例如,在“汉语的发展”的教学中,可先将来自不同语言片区的学生按七大方言分成七个组,首先每个小组成员用自己的方言交流,然后再进行各语言片区相互交换交流,了解彼此的方言特点、语言习惯,再进一步分析为何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方言、语言的传播特性与传播机制是什么等深层次的问题。在“地理环境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与物质民俗的关系”、“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教学中,可以让每个小组讨论并记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进而分析人地关系在不同人文事象中的表现,小组陈述讨论结果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9]。

(三)参与实践活动,实施体验式教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很多人文现象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调查,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及人文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間规律[9]。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与参与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引导学生结合日常活动分析人文现象。如“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教学中,可从学生校内通学行为入手,分析通勤活动行为空间的决定因素;结合学生网购与实体店购物的体验,分析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究互联网对人类行为空间的影响。

(四)参与开展微研究,实施案例教学

作为地理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通常设置在第二学年开设,尽管第一学年已对自己的专业有基本认识,但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系统的地理研究思维与分析能力还尚未形成[10]。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具体内容给学生布置某方面的研究课题,分组开展微研究。如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可结合教师的相关课题详细讲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课题微研究,学生调查研究的成果经讨论总结后可作为后面章节的典型案例,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案例情景中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从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深刻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相关原理、概念,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引导学生把探索理论运用于实际的问题,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四、结束语

参与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强调师生地位平等、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教学重心由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从封闭性为主向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转变,使课堂教学呈现平等化、社会化、开放性的新常态。

作者:曾群华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84. 

[2]林羽翔.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海峡科学,2011(2):90-91. 

[3]陈时见.参与式教学的内涵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4,4(1):109-111. 

[4]于波,李秀双.参与式教学的目标设计[J].教师教育学报,2014,4(1):111-124. 

[5]毛彩菊.参与式教学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选择[J].理论观察,2015,12:171-172. 

[6]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6,4(44):154-156.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课堂设计;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课程由于信息量大、内容错综复杂,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思考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互动式、组合式、讨论式等让学生充分进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在大学教学中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1-4]。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4,5]。本文通过讨论式教学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实践,对讨论内容的来源、讨论过程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并对教学效果、讨论式教学存在的缺点和应对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1讨论式课堂中讨论内容的来源和设计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课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及学科进展并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因此讨论内容的类型主要是问题式和信息式的。问题式内容重点在对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对规定内容让学生围绕题目来讨论,更有成效。信息式内容则重点在对没有答案或没有唯一答案或有争议的问题即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而不用担心不正确,让学生有相当的自由来充分表达其观点。通常讨论内容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讨论内容包括了生物化学课程的重点难点、往年学生的提问、历年学生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或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在历年学生中有共性,除了教师在授课时对这类学生容易犯错混淆的问题进行讲解外,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辨析、进一步梳理,来掌握相关知识。

1.2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以及当前学科发展的热点,挖掘相应的讨论内容

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对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内容有浓厚兴趣,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有创新想法,对学科发展的热点和新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制定讨论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从实际生活中发掘案例,从理论知识中寻求实际应用,并通过阅读国内外学术期刊以及新闻寻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进展和热点知识。

1.3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从中收集讨论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也是思考和理解的过程,部分问题在他们提出的时候自己通过阅读文献仔细思考就已经解决了,而最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们觉得不易理解或难以辨清,掌握起来有难度的,老师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再组合,通过讨论和总结可以有效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在讨论内容的设计上还要符合三个原则,第一是学生对要讨论的内容通过课堂讲授、指定文献阅读、自学或教师辅导、生活常识等途径获取过相关知识,讨论前已经理解或掌握了大部分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讨论时才能够积极参与。第二是选择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要有探究性,既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还能让学生通过讨论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第三是要考虑课堂时间,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讨论内容的多少可根据教学内容而有所变化。

2讨论式课堂的实施

2.1讨论式课堂的实施

为提高学生在讨论式教学中的参与度,使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设计讨论程序,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讨论勇气。通常课堂讨论式教学分可以为两大步骤:(1)学生分组讨论;(2)学生课堂汇报和老师点评总结。在开始讨论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让学生明确讨论程序。讨论式教学上有明确分组是比较有效的讨论形式,小组讨论不仅让每个学生容易开口,而且对学生来说一个小组就是一个集体,学生往往会为集体的荣誉感而认真讨论和得出结论。小组内学生通过对讨论内容的思考,同学间的问答、补充、辩论等,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组的讨论内容逐渐明确,最后达成一个组内的统一结论。分组讨论后再加上交叉讨论,即由每原小组中出一员组成新的小组进行讨论,交叉讨论是最有效提高每个学生参与度的措施,因为需要在新的小组里代表原小组说出原小组问题的结论,所以每个学生在第一次分组讨论时就必须高度参与并获得结论,这样交叉讨论才能开展。最后每组代表上讲台通过讲解和黑板板书、多媒体辅助等形式,对本组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取得的结论进行阐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要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并承认他们的贡献,对好的汇报进行表扬,对不够完善的提出改进意见,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讨论并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教师应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供学生参考、借鉴或与学生切磋,并通过课后的进一步查阅文献后和学生达成一致。

2.2讨论式课堂中教师的作用

在讨论课上,教师要全程参与到讨论教学中。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对整个讨论的走向、讨论的程序、时间的控制等教师要在宏观上围绕着主题有目的地引导和调控。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在教室内走动,通过倾听了解学生表达的观点和讨论进度;观察学生在组内的互助合作,对不太主动参与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对于过度参与的学生也要通过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而适当控制;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写下讨论结论;要求小组进行汇报并对汇报结果进行积极评价。老师在讨论式教学中还是讨论的激发者推进者,讨论过程中利用开放问题鼓励学生扩展思维;对学生讨论中有疑惑的地方启发式解答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肯定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这种肯定往往让学生备受鼓励,产生自我肯定从而加大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生物化学讨论式课堂实例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内容,知识内容繁杂、研究进展多,在两次讲授式教学后进行一次讨论课堂的设计,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内化,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这次讨论课中学生人数为25人,设计讨论内容设置5个题目。讨论内容来自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研究进展和学生兴趣点,分别为:(1)生物分子C-C间脱氢形成双键时,往往是以FAD为辅酶的,而C-O间脱氢则以NAD+为辅酶,试根据教科书中列出的标准还原电势,举例从能量角度进行解释。(2)线粒体的结构对于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有什么重要意义?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是怎样进行的?(3)有哪些抑制剂可以在呼吸链的什么部位阻断电子传递?氰化物中毒后马上用亚硝酸钠可以解毒,原理是什么?(4)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是什么?二硝基苯酚对人体毒性很大,但曾被用作减肥药物,因为它会显著地加快代谢速率并使体温上升、出汗过多,分析原因。(5)对ATP合酶的结构进行描述,根据其结构分析ATP合成的机制。讨论课前一次课将讨论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就讨论内容自己搜集资料熟悉讨论内容。讨论课堂上,将学生随机编号为A1-A5、B1-B5、C1-C5、D1-D5、E1-E5。学生先按阿拉伯数字分为5组,进行第一次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相应组号的一个问题,通过讨论达成一个组内的统一结论,讨论时间大约占总课堂时间的40%。接下来学生按照英文字母重新分为5组,进行交叉讨论,在新的小组中,每个原数字小组的同学负责将自己原组内的统一结论讲解给新字母小组同学听,并积极听取新的小组成员对讨论问题的看法,有和原结论不同的意见记录下来。这个环节可以分配整个讨论课的25%的时间。然后第三次分组讨论,这时第一次分组的成员重新回到自己的小组,把交叉讨论中收集的意见进一步整理,获得一个最终的结论,供下一步汇报,并选出进行汇报的代表。这个环节分配整个讨论课5%的时间。最后每组代表上讲台对本组讨论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取得的结论进行阐述。教师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积极评价,并最后达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这个环节分配整个讨论课30%的时间。讨论课结束后每组学生将讨论内容整理后交给老师,然后由老师审阅修改定稿后返回给学生,这样供学生课后复习时使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4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效果、问题及应对办法

4.1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

4.1.1显著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而讨论式教学无疑是很好的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的方法。几年的教学统计下来,学生们非常喜欢讨论课,每次课学生出勤率都保持在100%,而小组讨论中学生参与度达到了100%,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占学生的20%左右。这种参与程度是讲授式教学无法比拟的。

4.1.2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讨论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堂上允许也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扩展思维、重塑知识,讨论内容来自老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问题也来自于学生自己的问题,从而学生更容易对讨论内容进行理解、阐述、评论、解释和辩论,学习更加有趣。同学们在讨论课后说,一堂讨论课中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重建,从知识的掌握来讲效果要好于几次讲授课,尤其是讨论课中思考及表述的方法对于将来的自我学习和发展非常有用。

4.1.3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教学的思维习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的水平明显高于讲授式教学;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思考逐步培养了学生阅读文献、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合作,尊重和理解其他同学观点和理由;此外通过讨论和上台汇报使得学生的口才得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4.1.4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

讲授式教学具有单向性,缺少学生学会了什么的信息,而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能及时收到学生反馈,这对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兴趣很有帮助,教师通过对讨论课堂的实践、摸索、总结和积累,不仅可以提高以后讨论式教学课堂的质量,还能提高讲授式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2讨论式课堂教学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4.2.1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

讨论式课堂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教师要仔细考虑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讨论的实施方法,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

4.2.2难以让所有学生参与

全班讨论可能会造成部分同学因性格内向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或在众人面前讲话不自在,而不能积极参与的现象,如果改为小组讨论,基本上可消除学生的不自在,参与度明显增加;如果是小组讨论后加上小组交叉讨论,每个学生在自己小组讨论形成的结果需要向其他小组转达,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式教学中。另外,明确告知学生其讨论参与度和贡献是成绩差异化的依据会影响最终的考核成绩,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参与程度。

4.2.3学生讨论不遵守讨论规则、偏题讨论问题

为规定题目时,讨论内容相对清楚,学生更容易投入,也不容易偏题;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内容,提供相关文献阅读,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都有利于讨论进行。另外老师要全程参与讨论课,了解学生的讨论内容和进度,有效纠正偏题不遵守规则的现象。

4.2.4知识信息少、节奏慢

虽然相比讲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课堂内知识信息偏少、教学节奏变慢,但讨论式教学法使得生物化学课程的开放性增大,学生在阅读文献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扩展了知识信息。而且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作为讲授式教学的辅助形式,讨论课堂大约占整个教学学时的15%,以慢节奏换取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还是非常值得的。

4.2.5大班难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作者在教学中有时是大班,的确相对于小班,讨论式教学不易在大班中进行,但通过将大班根据学生人数分解为几个平行小组,分组讨论和分组交叉讨论都可以很好进行,只是在学生汇报环节,可以让讨论相同内容的小组各推选一人上台汇报,一个讨论内容几个人一起汇报,相互补充。这样在大班中也可以有效进行讨论式教学。综上所述,讨论式课堂教学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启发性强、趣味性浓、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且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等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进讨论式教学课堂,使得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的有效方法,将其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使用能显著地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剑.营造生态型教学平台激活“创新基因”——以“分子生物学”教学设计为例.中国大学教育,2013,1:60-63

[2]黄春琳.备好课与讲好课的一些有效方法和原则.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72-74

[3]赵靓,王晶,邹宏.组合式教学研究与实例分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90-92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7

素质是主体(个体、群体、人类整体)以先天秉性为基础,在外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以自主活动为中介,在对人类文明接纳、加工、整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外化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倾向于稳定特点。高等法学毕业生的素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从素质类型上分,高等法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学术素质。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而言。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分科过早过细,理工科学生很少接触文史文化知识,虽然在自然科学学习和研究上取得很大成绩,但人文素质匮乏。法科学生尽管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法学专业,但由于专业分科过细的影响和法学专业的工具性特征等因素,人文素质也不容乐观。职业素质是法科学生的从业能力,包括知识储备、知识运用、职业伦理等内容,是一个社会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能力素质。学术素质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在何种职业岗位上,单纯技术性知识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经历一定的学术训练和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是法律人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从素质教育方法上分,高等法学素质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也是持续加速,早期过窄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使我们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与相邻学科专业知识的衔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当然,这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日本教育界评论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太专,把大学教育变成了职业培训,这种评论不无道理。专业教育是基于明确的职业定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一个毕业生可能进入社会的所有领域,或者说,哪里有法律调整,哪里就需要法律毕业生,但是,法学教育是有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有特定的学科结构和知识要素,有特定的人才培养任务和标准,不能因通识教育的加强而忽视专业教育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法学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二、高等法学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在动态的教学程序方面,以教师主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从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来划分,教学模式分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达到个人学习的最佳效果。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虽然较为理想,但由于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实际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全面推进。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所限以及教学传统的惯性,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基本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仅有部分院校和教师在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在动态的教学方式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答疑为辅。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来划分,教学模式可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型即以教师为主导,单方面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讨论型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基本还是属于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问答解疑型从理论上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在遇到问题和难题时由教师予以指导和释疑解惑,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钻研问题,但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情况,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基本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方式,尽量让学生参与,同时辅以讨论和答疑。

3.在静态的教学结构框架方面,以应试教学为主,职业训练为辅。高等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应是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服务。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高校学生获取毕业资格和升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基本还是以忙于应付考试为主。在教学方式上,即使不是单纯地为学科考试而应付教学,也没有脱离学生考研、升学、参加司法考试等与考试相关的现实,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主要是围绕在考试中如何获取高分服务。考虑到教学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大部分要就业走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各高等法学院系也在不断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4.在静态的教学内容方面,以理论灌输为主,实习实践为辅。法学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法理的存在,这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有相同之处。专业不同,但学理相通。所以,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专业教育,特别注重理论灌输。在高等法学教育中,这一点尤为明显。高校法学教师一般都是学术科班出身,自身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其传授理论知识提供了天然条件,满堂灌输理论知识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实习实践环节基本是为完成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定动作而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点缀,甚至为应付检查和督导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不良现象。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语境下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1.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融合人文教育、学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参与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理论灌输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良好的保障,迫切需要改革。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不能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和主动地位,只能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是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之一。

2.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之一,理论教学环节不可缺少,这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环节的关系,合理分配好比例,并注重实习实践的实效性。据调查,大部分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规定法学专业本科学分在17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25学分左右,实习实践教学比重明显偏低,十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保障学生拥有宽厚的知识视野和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衔接。二是要加大实习实践环节比重,着重将高等法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不断调整高等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认识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实习实践环节在教学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围绕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

四、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视角构建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新模式

1.在教育教学结构方面,开设人文社科知识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当前,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是以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为主要结构框架,这种结构本质上是以专业学科为轴心,围绕专业必修课展开,这对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有益的,体现了专业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面对日益市场化的社会需要,纯粹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它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与相关专业衔接。为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高等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提供平台,在保障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对理工科学生是尤为必要。在教育方法上,鼓励采用通识教育,比如对于本科学生,在前两学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后两学年以专业教育为主,这样基本能够保障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2.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讲授,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学术素质。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是重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完备的教学结构体系;其次要有科学的学科内容安排。由于法律学术素质是法科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是法律人在从业和工作过程中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继续深造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法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有意识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比例,并且要有良好的教学保障。一是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跟踪理论前沿,熟悉学科知识理论动态,理论知识储备上做到与时俱进;三是教师要掌握学术训练的技巧,能够对理论知识娴熟地把握和运用,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四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法科学生进行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钻研能力,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潜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质。

3.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强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技能教育,培养职业素质。基于高等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法学素养及市场适应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性为主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市场适应性的较好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目标追求上,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专业化的职业训练和培养,全面深刻掌握法律实务技能和技巧,提高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加强对法律职业道德领悟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检验和理解。实践性高等法学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市场适应力的有效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可以对课堂理论教学及其他素质弃之不顾;相反,教师主导的理论教学和学术素质、职业素质等不容减弱,关键是合理处理它们的关系,实现相辅相成,最佳方式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实践性教学为主,而有效辅以其他教学模式”,这才是实践性为主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8

(一)契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那就是一个思想僵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它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问题意识,不会思考,不会提问题,是不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善问”的能力,让学生在探讨、研究中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契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是否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在社会上立足,乃至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当代社会人应当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能的培养,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科研中形成合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一言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忽视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合作的习惯,增强自主合作意识。因此,参与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大有裨益,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参与式教学在“政治地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政治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该学科的政治性、综合性、历史性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紧密联系全球的政治热点问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尝试把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政治地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归纳起来,这一过程由课前准备、课堂参与和课后参与三部分组成。

(一)课前准备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对授课对象的状况有所了解,尽快读懂学生,让学生在没有正式上课前就参与教师备课。(1)了解学生。教师课前先找部分学生了解情况,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摸清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和课程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目标。(2)布置任务。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确定适合课堂展示以及课堂讨论的主题,把这些内容在开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对每个主题相关材料进行梳理,准备发言提纲、讲稿,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就参与到教学的准备活动中。(3)关注时政。“政治地理学”是理论和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这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要求学生利用报纸、电视、门户网站等现代信息手段,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让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关心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

(二)课堂参与

参与式教学法在“政治地理学”课堂教学阶段主要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展示、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用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点,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国家的空间特征这一章,涉及国际法规定领土变更的几种方式,笔者用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得出无论从传统国际法的先占制度,还是当代国际法上条约的效力、无效和解释制度、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制度以及国际强行法的效力和意义看,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结论[3],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际法虽然规定领土变更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国家领土可以根据几种变更方式随意变动。国家的领土必须在严格遵守国际法的基础上才能变更,否则就是侵犯国家。此案例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比教师直接进行理论传授更有说服力。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参与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应结合本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围绕国内外的现实问题,给学生布置讨论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逐步深入地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马汉的海权理论时,提出探讨问题:马汉的海权理论对美国国家战略有怎样的影响?海权在中国国家安全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人写发言提纲。小组成员课下查阅资料,先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本组观点。各组推举1—2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其程序是:各组先陈述观点组组之间再自由争论教师的点评总结。在讨论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不作范围限定,教师也可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启发学生作多角度的思考:如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阐释马汉思想的来源;西方列强的扩张政策受到马汉理论怎样的影响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发表观点并不是“盖棺论定”,而是与学生平等地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既有师生之间又有生生之间多边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学生在讨论中交流了思想,强化了参与意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展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设计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若干个选题,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大约7人左右,选题由小组抽签决定。例如在学习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布置若干问题:(1)如何评价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2)如何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3)根据中国地缘形势,分析中国的地缘战略?(4)如何重新认识“心脏地带理论”及其战略意义?(5)从地缘关系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及中日冲突?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在课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在分析讨论资料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学生在课堂中通过PPT做主题发言,展示小组研究探讨的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只是担任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求最佳答案。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角色转换。在“政治地理学”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挑选难度不大的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来讲授,让学生担任教师,登台讲课。例如首都和核心区这一节内容,笔者让学生以古都北京、南京、西安为例,讲解影响首都定位的因素。学生要想讲好课,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准备讲稿和课件。教师所要做的是对学生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指导,对学生讲课情况及时进行点评总结,给出成绩。这种角色转换形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充分感受“讲和学”的快乐和满足,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气氛也有促进作用。

(三)课后参与

1.专著研读。课后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上完课并不是学习的终点,需要用课堂的延伸———专著研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针对课程内容,先列出20多部经典文献,如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科恩的《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读其中一部,并撰写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学习了基本原理后,具备了对现实政治地理问题进行探究的理论基础,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先由教师列出论文选题方向,学生再根据兴趣选取其中之一,拟定具体论文题目,撰写课程论文。这种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社会科学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挖掘网络资源。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课后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国内外优秀的时政新闻类网站,引导学生独立了解时政要闻;推荐学生观看优秀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如《大国崛起》《深度国际》等;利用QQ群、E-mail等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网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政治地理学”课程内容复杂,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课程中合适内容进行尝试。内容过易或者过难,都会影响参与式教学的效果。问题太简单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和现实联系紧密、学生关注度高,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诸如民族与民族主义、综合国力、行政区划、地缘政治学的各家学说等,才适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二)不能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参与式教学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面上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下降,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教师需要扮演课前策划者、课上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后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等多种角色,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参与式教学课堂的开放程度高,对教师学识水平和各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广度、深度,课堂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注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度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参差不齐,自律意识有强有弱,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少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有“搭便车”现象,甚至会有极个别的学生成为“看客”。那些积极主动的学生参与程度高,收获大;而那些参与程度低的学生,参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堂掌控力,随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教师应多表扬和鼓励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更新师生双方的思想观念观念的更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观念不更新,就难以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因此,需要师生双方转变观念。对学生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灌输式教学模式,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没有达到“为什么”的问题层面。要想实现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学习观念必须要转变,从心理上做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准备,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学习活动的“配角”,而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而言,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操纵者,更不是解释知识的权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更好地思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地。同时,面对参与式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敢于尝试和探索,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学生参与;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76-01

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活动化教学已成为创建语文新课程热门的形式之一,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外部参与形式也丰富多彩,如上台演板、演示展示、演讲、模拟等,但问题是我们追求学生课堂参与的立足点究竟应该在哪里,是花样繁多的外部活动,还是真切深入的内部活动?

长久以来,关于课堂学生参与方式的看法一致存在争议,“满堂灌”的方式在很早以前就饱受口诛笔伐,就语文教学来说,满堂灌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包办了一切,包括文本的解读,学生的思考。特别是这种包办与替代遏制的又是具有思考之头脑和表达之言语的活生生的人。

满堂灌的课堂缺少学生参与,继而点“点拨式”的教学提上日程。一时间大大小小的问题源源不断地充斥着课堂,表面看课堂有了师生对话,有了学生参与,但如果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说机械地按时间和量度来分配实施,甚至一股脑地鼓励或肯定学生面对文本自说自话,这实际上是对阅读教学要学生参与多重对话的不理解。

对话的多重性决定了它的多元多向性,而作为一种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又自然具有一定的隐性特质,因此不能只看对话式教学的外部特征,最重要的是看它们有无对话的内质――交流与创造。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对话内容直白浅易,过程按套入轨,那实际上是徒有对话的形式,甚至带有某种表演的痕迹,以对话的方式内容来综合评价的话属于显而空的对话,语文课堂需要对话,需要学生表达,但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有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决不能出现无明确目的,无思考深度的空对话,假对话。

再后来“合作讨论”学习方法应需要而生。当前各种类型的语文公开课中,全班讨论常常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过程。它的好处在不突破了教学的封闭状态,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形式与渠道,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能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然而这一学生参与的活动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收效真如理论上形容的那么美好吗?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很多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冷眼旁观,一部分学生乘机聊天,一部分学生的讨论也常常流于粗浅,其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讨论不同于数理化的讨论,它的内容常常是多元的,学生往往无法判定其对错,所以一些讨论看似热烈,但很多时候是学生自说自话,很难达到思想的真正碰撞,再加上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往往偏短,学生来不及深入思考,一些学生甚至还来不及发表见解,教师已宣布讨论结束了,甚至,有些教师提出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表面上是全体学生参与,结论一致,时间上却是对教学时间的严重浪费。

要让讨论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真正达到效果,就要把握好哪些是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即着重于通过什么方法达到学习目标,而不仅仅是答案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对话、讨论成了语文新课堂创设后热门的话题,在新学习方式的三个要点中,将自主摆在首位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是科学的。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以自主参与为重,以合作讨论为辅,自足独立参与学习是合作讨论的基础和前提,正如有识者所有:“语文学习更多地与个人的人生经验有关,更多地与个人的悟性、禀性有关,因此,语文学习更要提倡个人体验与独立思考。只有在独立阅读中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时,才有必要小组讨论。

其实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有声无声,有声的是问答、讨论、演讲、表演等形式,无声的主要指默读、静思、勤记,语文课堂不仅需要生动活泼的气氛,更需要相对沉静的氛围,因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文理情思的感受,领悟、内化需要一个默诵、静思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味地注重有声,有形的参与方式而忽视多样化的课堂参与,以致漠视应有的无声参与,那么语文课堂会不会失于虚空浮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会不会遇到新的困难呢?

因此,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学生参与活动时,更应该有严谨而深入的思考和安排,让活动闪烁智慧的光辉。

参考文献:

参与式教学法论文篇10

关键词:电气传动控制技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60-02

《电气传动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难度较大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交、直流电机的调速原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控制等内容。它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把理论基础和工具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的典范课程[1]。

高校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和自学指导法,为了使学员更多的参与课堂,体现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组将讨论式教学法引入该课程教学。本文根据讨论式教学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讨论组织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以专题为单元整理内容,然后将自学和讨论有机结合开展的讨论式教学。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员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时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讨论的目的在于启发学员独立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每个学员参与其中,调动其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在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充分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组开展了讨论式教学法。

1.缺乏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讨论题目。讨论式教学法与讲授法中的启发式设问是有明显区别的。根据提前制定好的讨论问题,教员负责组织和引导,讨论过程主要依靠学员参与。但是在实际讨论过程中,学员对讨论问题的理解不够,而且讨论结论也是在教员的引导下得出,并没有提出见解达到讨论教学的目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学员对讨论问题的理解和准备不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

2.学员讨论的参与度不够。根据讨论安排,学员分成3―4组进行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集中进行交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集中交流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需要在教员的引导下形成统一的结论。究其原因,学员不是不想讨论,而是不懂得如何讨论,这与教员的引导和组织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考核还是采用期末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未把平时讨论列入考核成绩,也会大大影响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针对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电气传动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创新研究

1.教学内容的专题化研究。传统的教学内容讲授思路在前期灌输了大量、复杂的理论知识,学员一时体会不到其应用性,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因此,课题组首先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整理成若干个专题,即以专题为单元开展教学,专题的划分体现了典型性、系统性和实用性[2]。

根据“电气传动控制”课程的总体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专题进行讲授:(1)直流电动机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2)异步电动机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3)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4)无刷直流电动机调速控制系统。上述四个专题的选取基本涵盖了现代电气传动领域里的常用驱动电机、控制策略、调节器设计方法、建模方法、PWM控制方法和系统实现方法。满足了所提出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后,以“异步电动机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专题为例,通过对授课内容的梳理,从一个系统的认识规律角度,按照构成及原理、模型、控制、实现的顺序,确定为以下四个知识点:(1)矢量控制的思想,并引出坐标变换的概念;(2)建立异步电机在同步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3)根据数学模型得到电机控制规律,继而得到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4)结合实际应用,讲解矢量控制系统的关键实现技术和优缺点。

2.自学与讨论内容的有机结合。讨论式教学要求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辩论。因此,包括课前自学和课堂讨论两个部分。探讨教学法的宗旨是强调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重视学员掌握知识的效果外,还特别重视发展学员的智力,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异步电动机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专题教学中,每次课的自学和讨论内容组织如表1所示。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生动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不是局限在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为核心,而是从学科出发遴选若干热点着力加以讨论。

在课堂讨论时,要调动全班学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教员要引导学员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形成全体学员的共同认识。

3.改革考试方法。将传统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告诉学员,考试模式是按照教材进行标准化命题,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不过是走走过场,最后还是得回到具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上来,学员在讨论课上费心思再多、课下投入精力再大也不能在课程成绩上有所体现,会极大削弱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所以,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必须大胆改革讨论式教学课程的考试模式[3]。

“电气传动控制技术”作为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主的课程,选择了组合灵活的考试模式。首先,在考试命题时设计了开放式的题目,重在考核学员对本学科、课程的独立思考,并提出独立见解。其次,把课堂讨论作为考核内容,其占课程总成绩的10%,具体分数根据学员的预习情况和讨论表现给出。

四、结语

针对讨论式教学法在“电气传动控制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将教学内容整理成若干个专题,即以专题为单元开展教学。在每个专题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性并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题目组织开展1―2次讨论式教学实践。其次,在组织讨论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学和讨论环节相结合,并围绕本专题的中心问题,有组织地开展课堂讨论,并将讨论纳入考试成绩。实践表明,改进后的讨论式教学法提高了学员的课堂参与性,增强了教学趣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阮毅,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魏永清.专题式“电气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06):75-76.

[3]王明莉.大学课堂讨论式教学法运用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Discussion-Based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Feature Partition is Discussed and Practice

WEI Yong-qing,YANG Feng

(Nav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an,Hubei 43003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