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技术十篇

时间:2023-04-03 09:10:12

高职教育技术

高职教育技术篇1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大推动,一是最近六年高教扩招的推动,高教大众化使高职院校剧增;二是民办高校的迅速兴起,也使高职院校成倍增长。到2004年,中国五类高职院校1374所,加上各种大学的各类独立学院,中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近千万人,约占大学生总数的60%①。但是,高教扩招创造了中国教育发展奇迹,初步解决了上大学难的问题,然而却引发了严重的就业危机,2006年将有1400万人就业困难,其中主要是高专高职毕业生②。因此,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存在着诸多误区和争论。本文试图在探讨中国高职教育历史演进脉络中,探求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

一、中国高职教育面临时代危机和历史转型

数年扩招促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向大众型发展模式,2005年,中国高教适龄青年入学率达到22%。但是,原来注重“人文”和“学术性”的那种传统精英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并未随着扩招和高职兴起而消失,高职教育发展热潮也未能产生像澳大利亚等国家那样缓解就业问题的效果,反而引发了中国高教更深刻的紧张,愈益加剧的就业危机正在成为埋葬扩招成果的导火索。中国高职乃至整个高教面临着时代性危机和历史性转型。

1、人文割裂与现时代全人发展的矛盾日益激化

中国高教扩招引发的失业危机根植于学术与技艺截然对立的教育传统中,它使两种院校泾渭分明,一种专攻人文学术,另外一种专司技艺和技能,如水火不可相容。这种传统致使中国的高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技艺型高校,被认定为没有学术性,不需要人文学术领域;由此也导致开设的学术理论课如政治课等,遭遇学生观念上的排斥且长期拒学造成理解力下降而形同虚设。这种纯粹技艺性的教育不仅只强调经验性技艺训练,知识面过窄,专业转换能力差,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与现代产业需要视野广阔,富有创新意识和扎实广博的专业基础相比,差距巨大。这种差距不仅将继续造成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错失,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日益严重,而且人为地制造了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内在紧张。

2、高考制度与高职历史使命冲突日益剧烈

由于中国教育中奉行着分数是评价和录取的唯一标准的传统学术性政策,使高职院校承受着发展的巨大压力。按这种学术性分数的层层筛选,分数最低的就是差生;同样,按这种学术性评价,技艺性高职院校就是低水平院校,都无一例外地被强制排在录取的最后尾,录取低分学生。可见,这种传统学术性考试,表现出来的不单是分数,更是一种顽固的偏见,一种对现代教育的曲解,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被烙上失败者的深深伤痕,更严重的是在不断地加深高教中人文学术与科技应用的鸿沟。但是,高职毕业生是产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建设者,这种以失败者为主力军的队伍,如何能应对中国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呢?

3、学术性评价与技术性需要的强烈对抗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正在接受各种评估的考验。中国评价高校的主要指标体系历来以学术性为主,尽管现在对高职教育开始网开一面,但依然强烈地表现出以传统学术性作为基本依据的思维准则,认为这类院校学术水平低,不鼓励、不颂扬高职教育的新学术要求和标准,完全按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评价模式的下调水准评估。高职教育倡导的是另外一种学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标准,与中国传统学术注重训诂考据的学术传统有根本区别。在全国统一评价标准下,不仅各种高校办学模式雷同③,而且高职教育院校发展特色也很少。

4、定位错误与未来发展的冲突在激化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迫切进入“世界一流”,不惜代价重点投资,把“宝”押在几所主要大学上,重点大学获得的经费是一般高校经费的十多倍甚至达40倍。这种分等管理,以“学术性”至上,使高职院校几乎被排挤为另类。实际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研究型大学再强,也不能少了包括各种高职院校的各种大学。有人认为国外有高职名校,因此要求中国高职院校也办名校,但是实践中在“学术”的名分上中国国情已把高职列为另类。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德国崛起,往往只看到柏林大学,实际上同时期德国创立的工业学校网恰恰是德国工业化的直接功臣,也是使柏林大学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石。可见这种分等分类管理,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损害了高等教育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中国高等教育要真正崛起,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即应当而且必须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发展,才能发展起真正的高等教育,也才能使大学真正的强大起来。

二、教育的现代转型与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定位

上述高职面临的危机及问题,主要是由“传统学术性”高教观,即“人文”与“科学”间的对立造成的。因此,推进教育的现代转型,转变学术与应用对立的“传统高等教育发展”误区和观念错位,是消除高职教育发展危机和实现时代转型的关键,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一)人类教育发展转折点与职业教育之兴起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危机,不仅是走向未来进程中新旧体制的碰撞和中国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根源于历史过程之中。从历史上看,人类教育发展有两个重大的转折点。研究这两个发展的转折点,是我们把握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定位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

第一转折点:从原始和谐教育转向抑制技艺的人文传统教育

原始教育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性技艺教育,生存与技艺协调,与人类生存实践紧密结合,为人生存发展服务,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因此产生了学校。创办学校本意是要更好地传授生产技术服务社会,但这一高水平教育一出现就被占有资源的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发展为以古典人文为内容、学术性为特征、培养统治术(做官)为目的的传统封建教育。这种教育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把训诂考据作为学术的基本形态,重视反省思辨的研究方式,反对学习应用性知识,反对与生产相结合,斥技术和技艺为不登大学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把学校这种高水平的正规教育变为有闲阶层服务的工具,而传授生产技术依然通过口耳相传的原始方式进行,致使社会发展缓慢。

第二转折点:从古典人文教育转向现代科技教育

自文艺复兴运动和新教改革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生产性质发生质变,在大生产需要受过技术教育的生产者推动下,产生了以科学技术为内容、应用性为特征、培养生产技能和生产者为目的的现代教育。大生产使科技进入学校,但受到古典人文教育的激烈对抗,于是便以另一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来满足工业化的要求。历史证明,凡高职发展快,教育与生产结合好的国家发展就快,反之亦然。当然,也由此开始了古典人文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的长期对抗和紧张。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12世纪,一直由人文学科统治教坛,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进入大学,与人文产生激烈对抗④,引发了现代大学的四大对抗或紧张:一是人文与科学的对抗或紧张,二是教学与研究的对抗或紧张,三是学术与应用的对抗或紧张,四是精英与大众的对抗或紧张。在这其中,核心是人文与科学之争,先是人文扼杀科学,排斥科学;尔后科学的实用性迅速发展冲击人文进而压制人文,使人文科学化。社会学家说,过去是科学在世界之中,现在是世界在科学之中。在人文与科学的对立下,不仅人文走向极端,科学也被妖魔化,一方面科学在取得优势后膨胀为科学主义,加剧了大学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科学又在人文冲击下按社会发展不断分离下游层次以避免自身被人文冲击,把高职教育作为技艺性教育从科学教育中分离出来,使高等教育中形成技艺、科学与人文等层次和类型院校的对立。

(二)两种教育发展路向与高职教育发展分析

在工业化推动下,特别是随着高科技发展对社会和对人发展提出新要求以及市场的关键性推动,迫使这两种高等教育观开始正视社会需要,也由此迫使教育上人文与科学在对抗中逐步走向融合。考察这一演进的历史进程,向我们展示了两条发展基本路向。

第一条为古典人文演进路向:从原始形态的人文与技术结合阶级社会后分离为人文独统和人文主义,为统治阶级服务工业革命后迫使人文高校或高校中人文独统融入科学、技术高科技发展下大学在人文基础上融合科技建立起服务社会和生产的学术体系。

第二条为科技教育演进路向:文艺复兴运动后科技发展由小至强科技与人文对抗,人文主义压制科学科学在社会需要下迅速发展反击人文,并膨胀为科学主义二战后在高科技发展对人提出的新要求下,迫使科学中不断融入人文在信息化及高新技术推动下,形成应用型的学术性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人文学术体系。

尽管历史演进和不同学校发展模式可能千变万化,但是教育发展的这两条路向演进的最终目的必然一致。人文学术体系要吸收科学,走向应用,服务社会,是一种对古典人文学术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本身不会消失而反将会获得高水平的新生。科技学科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下要吸收人文,走向高层次的有学术性的应用,以更强有力的方式服务生产,推进社会进步。两者尽管实现过程有重大区别,但最终目的却将异曲同工。因此,中国高职教育人文与技术的融合不是简单地加进一些人文的东西,而是发展模式历史转型的产物。

(三)中国高职发展方向定位及模式选择

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当从上述考察中得到相应的启示。首先,应当明确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另类教育,而为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是在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狭缝中生长起来的新的重要教育形式。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历史重任,不仅在于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而且也要担负起改造传统教育的历史使命。

其次,高职教育发展必须坚定地遵循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重视技术、技能及应用性的基本特性。分析工业革命后200多年来国际上形成英、法、德、美、日、韩及印度等现代国家发展模式,会看到三大重要特征:第一,重视教育和实行现代教育改革,走出培养学究和注重功名的传统教育模式,创办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是启动和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动力。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延续了近200年的民众识字运动,以及创办开设技术课程的私校、推行类似职教的学徒制和各种学会科普工作,培养了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和技术人才,使当时英国出现了科技发明创造热潮。法国拿破仑称帝后关闭了传统的巴黎大学,创办各种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应用性人才,为法国横扫欧洲各封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创办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水平之高低就成为并决定这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多少及水平高低,决定了这些国家工业化能走多远。英国仅靠工人讲习所使19世纪后期工业化受挫,德国在创办柏林大学时把创办每区一所工业学校的职教网并随工业化发展升格为工业学院、工科大学,赋予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德国自19世纪中期起在主要科技领域中的发明比全世界各国的总和还多,推动了经济起飞,30年间赶超英法而成为欧洲强国。⑤美国1864年南北战争后,首创工学院、农学院和社区学院,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使美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30年工业产值连增三倍,成为世界首富。第三,确立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高职教育引导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哪些国家教育服务经济的水平高,发展就快。如德国在耶拿普法战争惨败后推进政体、军事和教育三大改革,教育以更高的水平服务经济发展而获得巨大成功。美国19世纪后期推行四大教育创新,确立了以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经济战略,推动了经济的崛起。印度则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先导,高科技与高职教育结合带动新产业新经济的崛起,成为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

再次,高职教育应坚持走科技与应用融合人文,从而提升应用性学术,以此为基础努力发展新学术、新人文、新科技的发展道路。不应当重复传统高校发展的道路,简单地套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模式。

三、创建未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

(一)强化技艺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承上所论,中国高职要克服时展的各种内在危机,解决目前的困境,就必须致力于建构一个在技艺教育基础上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增强新人文素养的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可能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办高职,发展人文,提升高职教育的学术水平,走一条真正使中国高等教育达致既大又强,同时又能真正创建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道路。其中,中国高职教育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社会功效观来推进高职教育人文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高职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动力的社会功效观,依据教育服务生产发展来推进技艺教育、发展科研和建构符合生产发展的新人文,不是简单地讲几句古文,背几首古诗。比较教育学家康奈尔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后认为,工业化以来世界发展迅速,其根本动力是人类推动了教育的现代转变,而现代教育觉醒的关键标志在于注重社会功效,为社会、为生产发展服务。⑥世界现代化经验表明,职教是引发工业革命、推进现代化的本质动力,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高职的人文发展只能也必须是以技艺为基础的,只有在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其技艺性、应用性的基础上推进和建构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从而使技艺教育得到加强和完善,才能有真正的人文发展,才可能使高职成为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才能真正建构起现代高等职教模式。

2、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推进技艺与人文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形式

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素养教育,20世纪迅速兴起并受到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视。“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关于进行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⑦通识教育是中国高职院校推进人文与科技融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香港中文大学在每年的学校概况前言中都赫然写道:“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⑧首先,通识教育是实践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重要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代教育精神,一种在学习技术、发展技能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学习中享用到人类的全部情感、智慧、成功、快乐和对未来的展望。其次,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实践人文与科学相融的教育方式。一是开设相关专业、科系及研究机构,既可积聚相关专业人才,又能对相关人文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岭南大学的文化研究专业、台湾的通识教育研究会等。二是设置相关课程、讲座和人文环境,如哈佛大学等都设立通识教育讲座,一些高职院校针对学生需要开设如服装文化、艺术欣赏以及国学论坛等。三是全面倡导人文交融的学校文化。

3、推进全人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根本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技术将在加剧分化的同时更加强化综合,要求生产者在掌握高科技的同时也要具备越来越高的文化素质,但人文发展不是背古书,而是要求高职院校要按服务社会原则来重新阐释和设计人文内涵,定义全人发展理念;以此为基础,全面整合人文与科学、科研与教学、学术与应用的内在联系,创立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文化,培养职业技能突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又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这是中国高职能否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高职人文发展必须参与推进技艺性与科技性与学术性教育融合的实践,其关键指标是在于培养出高素养、高技艺的一代和谐发展的新人。⑨

(二)走从应用到研发到应用性学术的新高职教育发展道路

探索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中国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名校?二是高职教育要不要搞科技研究,要不要重视学术性?三是高职院校能否随着发展不断升格?对此,中国高职教育必须应对技艺与学术发展,包括人文发展找到一条符合高教发展规律的实践形式。

1、引导高职院校走向名校之路

国际高职教育经验表明,高职可以发展名校,但只有坚持其技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方向,才能成功走向名校,而不是中国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硬套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学术标准的做法。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必须走出一条与传统普通院校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德国双元制、美国生涯教育、日本企业内教育以及新近崛起的澳大利亚高职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到,中国高职应当走从应用到研发再到应用性学术的新发展道路,是引导中国高职院校走向名校之路,这也是高职院校坚持技艺性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科性、“学术性”和施行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国高职院校在推进这条道路的两大要务:一是坚持技艺性,以此统合和发展“技艺的学术”;一是创建一个与这一发展道路相一致并具有促进其目标实现功能的人文体系。换句话说,技术或技艺是科学产业化的灵魂,没有技艺就不需要高职,但高职不随生产技术提高不断把学术注入技艺,提升技艺水平,就不能适应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而高水平技艺是人文和技术的融合体,不营造一种有利技艺发展从而引导高职走向名校的人文,高技术人才就无从成长,高职名校就无以产生。中国高教改革的总趋势是,不断推进从服务有闲阶层的古典学术型高校转变为服务生产的学术性高校;而高职院校则注重转变追求文凭和功名的教育模式的同时,还必须从应用某一技术的技艺性高校,走向应用与研发兼具的技术性高校,再向学术性应用型大学发展。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职新人文的勃兴,它经历一条从服务应用到服务研发再到服务应用性学术的新高职人文教育发展之路的同时,不断为高职走向名校注入科学和研究,从中生成名校之名,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才能被注入作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具备走向名校的基础。

2、开辟高职教育新学术性发展之路

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高失业率,中国大学那种注重训诂考据型学术性研究传统开始受到打击,2005年国家出台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政策,为建立现代高职观有重大作用。首先是认可高职教育是现代化先锋,对高职的生产力特性有了新的理解;其次是加大发展技艺性教育的力度,这将必然产生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并促使研发的兴起,使原先纯粹技艺变为研发与应用的综合体;而由于研发力度的加强,应用性学术研究得到了发展,这又反过来加速高职技艺提升和人文发展的进程。

3、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升格之路

中国现行高考制度在不断加深传统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对立,使学术性变成学究,应用性化成很短视的“有用”,职校成为高考的收容站。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职作为与经济发展的最紧密结合体,必须保持最有活力的运作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多样性发展。因此,应把市场机制引入高职教育,按自由、公平、开放的规则竞争发展,创立优势,形成特色,通过全面优化资源,按市场需要对不同高职升格或关停并转,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高职院校,如两年制、三年制等,有条件也可申报建立四年制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学术与应用间的对立,发展市场运作下的高职人文体系。⑩

(三)全面实践科学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实践新高职科学发展观,其中最突出的是强化技艺性、重视全面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等,使高职融入高教发展整体的过程中来优化高职教育,使高职与高教的各部分、各要素、各功能得到整合及协调互动发展,以实现更具长远意义的最佳发展。(11)

1、在技艺性下建构高职与高教的整体最优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是高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协调各种高校作用和功能,消除传统人文大学与新兴科技型高校对峙的负面影响。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在强化高职技艺性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协调。加强技艺性发展是遵循现代教育规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既是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基础,也是促使以往古典人文类与科技类高教从相对立中转向协调,促进学术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全面整合高教中的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形成不同类型高校交融互动的根本坐标。

2、在实用性下创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

依据国际职业教育经验,中国应重视高职教育与现代经济的直接性、实用性特点,发挥高职酵化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并推向产业使之变为生产力从而又进一步引发更高水平社会需要的中转站的作用。一是高职发展必须与中国特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当前发展的需要;二是把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技能发展相结合,按最大功效设计课程和教育目标;三是把高职作为协调社会发展需要和解决产业转型劳力技能发展的重要形式,把中国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优势,全国提升劳力技能素质,降低失业率和提升产品质量。

3、在服务性下创新高职精英教育理念

中国高职在走向名校进程中,必然要致力创新精英教育新理念。首先,从欧美等国发展可见,在一个国家高教大众化过程中,几乎都是从初期依靠传统大学为主,随着大众化的推进,其重点逐渐转向以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精英作为实施大众化任务的主力军。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高教应当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精英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精英相互动,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和发展精英教育目标相一致的高职教育体系。

可见,中国发展高职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纠正单纯“学术性”的高教政策和发展定位,以全面发展观推进高职教育发展,强化应用技艺性教育,创新精英教育概念,发挥高职推进高教大众化,在承担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重任中拱起中国高尖端科技和基础研究的塔尖。离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不仅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也不会有强大的高等教育和一流大学。

注释:

①中国高校在校生2004年已超过2000万,为世界第一。1998年全日制高校招生108万,2004年达420万,毛入学率19%以上。全国有高校1683所,举办高职教育的五类院校1374所,在校生781万人,占本专科生总数的53.4%。引自《北京青年报》2004年12月4日。

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载《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2月。

③“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高校专业设置雷同’”[N].中国青年报,2004-10-29.

④19世纪大学中社会科学发展了起来,二战后商科也进入大学。因此,现代大学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商学是最主要的学科,各据其位。

⑤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⑥[澳]康奈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⑦冯增俊.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⑧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概况(1994-1995)[A].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事务处,1994.

⑨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章。

高职教育技术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育改革;策略

一、现代教育技术

(一)互联网指导下的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值得是与传统教育教学技术不同的、具有现代化社会特征的学校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思想等。传统教育教学以课堂为主要环境,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教学大纲和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而现代教育皆有互联网的优势,使课堂范围扩大,教育角色更加多元化,教学资源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实时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同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掌握课程进度,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通过网上论坛、讨论等功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充实学习内容。互联网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在互联网的多元化利用方面,这使得高职教育的资源更加丰富,也给高职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实现多元化教育以及个性化、职业化教育的基本环境。

(二)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育技术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核心,将教师视为教育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乃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执教水平。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很多教师决定了课程效果的状态,学生能力发展可能性受教师教学水平的制约。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人本教育,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甚至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传统观念中知识灌输者、讲授者的角色设定中走出,并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师在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的教育思想能够促使高职课堂教育的全面改革,尊重学生的能力发展特征性的同时,减轻教师教育压力,并且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高职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自主学习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目标改革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基本教育目标,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刀切”形式的,某一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力素养结构相似,只在水平上有不同,并且能力水平相差并不大,高职学生的个人能力难以得到优化,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也不强。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学生个人需要的满足以及个性化教育的实现。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自己的能力特殊性并进行个性化培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创新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策略。从教育实际上来讲,首先,学校要在学生入学、选择专业之后,就开始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策略,将个性化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并且在这其中融汇自主学习理念;其次,引导学生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将学生职业能力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作为日常教育目标,不仅在课堂中尽量实现个性化教学,在日常教育中也尊重学生的特征,实现人本教育;第三,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宏观目标,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学习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嗜血能能够将课堂所学繁华到课后以及实际的职业能力实践当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互联网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重点,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合理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的内容无限扩大,在课堂上实现个性化教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模拟实现课堂上的实践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已经在高职院校中深化开展起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互联网教育技术能够作用于教学方法创新,这个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着。以高职英语教学为例,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收集海量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进行情景教学;在社交软件全球普及之后,高职英语课堂中的情景教学也有所创新,通过微信、QQ等具有视频功能的社交软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语言交流对象,没在课堂上与其他学校甚至英语国家的人直接进行对话练习;或者通过各种新闻门户网站的直播实时了解商务信息和英语国家社会新闻,根据自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关注点不同,为自己创设备不同的学习情境。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育技术实现科学教育评价

高职院校教育有效性取决于教学评价,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职业能力水平以及教师反馈确定。这虽然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高职院校教育进行整体的评价,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感受以及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反馈价值。因此,进行教育评价改革也非常必要。现代教育技术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纳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是改革之必要,创新点在于,应用课堂教育技术,使学生形成学习自评以及课堂教学互评的习惯,例如,发微信朋友圈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看到朋友圈,通过互相了解、评论以及反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另外,课堂教育技术对教育评价的创新改革,还可以通过开设社会公开课、以高职院校为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相关服务等途径实现。例如,在高职院校门户网站上,提供翻译服务、导游服务等,不仅能够为学生争取到实践机会,还能够通过社会反馈,对本校的教育情况进行客观的描述和总结。

三、结论

高职教育技术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分析

1高等职教育内涵与高职教育的发展概况

1.1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其实是中国特有的。在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所有的高等教育,在德国、美国也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定义,他们只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种特色的产物。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和“职业教育”两个范畴,笔者认为他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以实用技术性为主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等同于“高中后职业教育”也不等同于“高级职业培训”。“高中后职业教育”范围很大,高中后的职业教育都包含在内,比如对技术人员几周、几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是高中后职业教育、各类职业资格培训也是高中后职业教育。而“高级职业培训”是一种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比如管理干部培训等。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分工中的岗位定义的,在普通高校中高等专业教育是根据学科进行划分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要对高级职业教育内涵要深入研究,否则必然会因理解不准确带来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上的盲目。目前我国把教育分为三类四个层次,分别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后教育三类。四个层次分别是学前教育、中学教学、高等教育。我国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课程规划上有特殊性和职业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以学科为建设单位,学生以后还有很大机会进入本科、研究生的教育中去。

1.2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高中基础可能达不到本科学校学生的高中基础,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职业实践基础出发,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侧重职业导向,通过开设一些合适的过渡课程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的学习。高等职业学校主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是三年,四年制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纳入我们高职教育的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技术人才包括技术工人、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等。技术员要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工程师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既要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又要一定理论知识的中间人才,我们称为技术工程师。美国办起了二年制专科“技术师”培训,法国也办起了三个月的“高级技术员”,英国“技术工程师”等都是为了满足这样的培养目标。我国台湾还出现了培养高级技术工程师的硕士、博士。我国也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潮。

1.3高职教育概况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大学开始发展,首先在中等城市开始发展,进入本世纪后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也纷纷升级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行列,比如江苏无锡现在七所高等职业学校,六所全部是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升级的。近年来,我国由于高新技术人才断层、短缺国家大力提倡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1990年底,我国高等学校(含高等职业大学)入学率仅为6%,2005年上升至21%,2014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30%。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应用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教育。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范围来看,高职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当今世界的发展不仅需要产品研究、开发、设计的人才,更需要大批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可以将开发、设计人员的抽象设计加以具体化、以便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他们可以安装、调试和维护高新技术设备、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高职教育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支柱。当今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94个设立了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德国高职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人数的70%以上;日本也在40%。在英国和中国台湾高职学生可以授予硕士或博士学位。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珠海等城市因为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需要一批高层次技术人才。普通高校主要是应用性和基础性的研究,每年产出大量科研成果,培养的学生多是研究、开发、设计人才,缺乏将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于是高职教育也就孕育而生了,通过高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在生产企业第一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技术人才。

2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学校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已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空前,全国高职院校平均占地面积超过500亩,高等职业院校基本都是万人院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资产平均2000万以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保障。从招生情况看,2015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368.1万人,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54.1%。2014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1.5%。据统计,我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已经超过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达到27万人,生师比为15∶1。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有近6万多人,占21.3%。在山西、江苏一些省份双师型教师已经超过教师比例的30%,也就是说我们高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是一支有着高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团队。高等职业学院结合学校本身特点和地域优势,积极开创适合学校发展的有学校特色的学校。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在电气专业方面有着长足优势的学校,它地处无锡。无锡是国家物联网建设基地,新能源研究开发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政府协作,为政府服务,在物联网感知校园、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上重点建设,与企业合作达成了政府、学院和企业三者之间产生互动联合开发平台,形成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使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为走向部级“示范”学校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宽办学思路,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学校、开展多种方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办校。例如江苏某高等职业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革,按市场法则经营学校,通过一系列改革学校办建起了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校区,全校行政管理部门大量缩减,形成教授制校的管理方式,并利用学院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到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积极与合作办学之路。在高等职业学校管理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利用先进的国外企业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核心,以市场为目标,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学校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的各种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服务体系;同时,学校为满足现代化企业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开展适合学校发展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理试一体化”等的多种培养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分析及发展概况

3.1高新技术产业内涵:

高新技术产业是生产企业以前沿技术或领域为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先进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就是“高”和“新”,“高”就要体现在开发难度大,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新”主要是处于科技前沿、没有旧事物可以替代,可以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这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和“新”所以一旦研究、开发成功成为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去,由于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从经济学上看利润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是高利润产品。高新技术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所以高新技术产业要求有一支高知识、高技术、高智商的团队组建来完成研究、开发、生产。所以高新技术一般研发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比例高,研发人员占员工的总数也比较高。目前高新技术的发展领域主要有:物联网技术、微电子技术、空间科学、生物工程、光电一体化、海洋工程、地球学、新材料学等领域。

3.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一直很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开始国家就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区、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得到了飞跃发展。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上扶持资助,减税、免税,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贷款,创业板上市,使得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硕果累累。我国的高铁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三十年的建设任务,我国和英国同时开始设计高速铁路,我们已经飞驰在高铁上的时候,他们的高铁还在图纸上。我们还在宽带网络建设、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上领跑世界。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主,我国每个大中城市基本都有新示范区,如北京的中关村、深圳华强北、上海张江等高新示范区。到2014年底,我国有部级高新区114家。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85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452家。我国已经形成布局合理,竞争实力较强,不断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4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发展

4.1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为目标,建立与企业产业对应的专业,对专业进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要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上下功夫,建立与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人才互换机制,让教授下车间,让工人上讲台,联合开展产品研究等深层次的合作。

4.2不断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构建“技术实践”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校和企业共建高新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在高职院校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公共实验、实训基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真在形成一批有高科技研发能力的实验、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还要探索在企业中建立教学基地。将学校的实训课程移植到企业中去完成,把企业科技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引入教学过程,形成以科技项目为导向、以科研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4.3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让教师到企业中去顶岗锻炼,让教师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顶岗锻炼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企业也要派出相关人员到学校短期教学,这样也可以强化企业职工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完成生产。所以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

4.4不断吸取优势资源,形成“持续发展”的强劲合力

高职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每个学校每个专业与对应企业建立互培关系,每位教师可以与每位企业技术骨干结对互学互培,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企业技术力量。

4.5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扩大市场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提高学生素质。开展社会认可度高的技能培训和各类考证培训,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院校还要开展社会教育,为企业职工进修创造条件。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坚持“科技创新、专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最终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论情感———陶冶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2]陈占.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J].教学与研究,2013(11).

[3]唐雪.高校教师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7).

高职教育技术篇4

【关键词】高职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入现代教育先进技术,为学生呈现动态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对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探究,有助于实际数学教学的良好发展。

1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数学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数学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教育模式发生了改变。高职数学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下,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技术,为数学教学呈现了多种手段,大幅度促进了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对学生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的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了学生的选择。信息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反思,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2高职数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目标

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此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目标要能以促进教学改革为基础,通过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3高职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原则

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质量。(1)效益原则。效益原则指的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找到现代教育技术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契合点,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技术应用效益的最大化目标。(2)服务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是为学生服务的,为此,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创造原则。教师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挖掘自身潜力,提高教学的设计创新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高职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措施

(1)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多媒体教育技术和数学课程相结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多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学习中就存在很大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充分注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协作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以及智慧共享,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如在课堂中讲述函数极限以及数列极限内容的时候,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高数的时候比较难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将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加以科学应用,可以在讲解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个“数列上点趋近过程”的教学课件,采用动态演示加以放大逼近过程,输入不同表达式演示相对误差。(3)高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知识,针对性突破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4)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综合化强化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性思维整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职教育技术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专业设置广泛,但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职院校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教育的中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速,而教材建设却难以跟上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步伐,许多教材不得不沿用或借鉴本科、专科及中专的教材。近些年,有关部门与单位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高职教材,但难以自成体系,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教材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材内容陈旧高职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这个问题其实早有专家、学者提出来了,但是至今仍是高职教材首当其冲的弊病。教材编写的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悖。笔者从事高职教育多年,教材内容十几年不变已是司空见惯,教材与生产实际脱节,使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目前的高职教材大多数都是在本科、专科和中专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作一定的增删而成,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的分量过重,而实践技能所占比例偏低。由于缺少对现场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必然会造成所编写的高职教材针对性不强,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实践教材严重不足现有的高职教材无论是何种来源,基本上都是供教师理论教学用的,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一般应为4︰6左右,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材严重不足,且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性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这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不够高职教材的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职业教育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教师编写选用高职教材缺乏动因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职教材往往会增加备课的难度,而且对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些教师不愿意采用高职教材。

加强高职教材建设的措施

大力开展高职教材建设的研究高职教材建设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是教材建设、教材评价的基础,只有不断总结高职教材编写、出版、评价的经验教训,开拓教材编写、出版的新思路,才能提高教材编写、出版的质量。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质量的评价;(2)根据社会经济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明确课程要求,调整各学科教材内容的衔接,解决教材配套的系列问题;(3)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学科特点,结合教学理论,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4)职业教材选用机制问题;(5)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教材问题。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教材质量的评价方法、手段与标准;(2)职业教材尤其是实践教材的编写与岗位的联系问题;(3)职业教材保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相结合的问题。从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研究现状来看,这方面研究才刚刚开始,对影响高职教材建设的一些重大因素尚缺乏深入研究。

规范专业教材评价体系,严格审核高职教材的编审质量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高职教材的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评比标准,这对于高职教材建设是十分不利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分行业成立高职教材审核、编写委员会,重新审定高职各专业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教材的编写、审定应分开进行,并应尽快制定高职教材的评价体系和评比标准。要改变以往职业教材质量评价由一部分人或一个机构来进行的现状,在教材评价中采取多样性和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多听学校、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意见,使高职教材评价由一元转向多元。一本好的高职教材应具备下面三个基本要求:第一,要体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技能应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要体现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紧密联系现场生产实际;第三,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满足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提高奠定基础。

加强编审队伍建设,依托行业企业编写教材高素质的编写、审定人员是高质量教材的保证。主编和参编人员应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丰富的职业技术教学经验,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编审人员应吸收一些来自企业一线岗位的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只有现场一线的生产人员最了解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笔者多年从事铁路行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铁路行业特有专业教材的编写都是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的,编写人员包括学校教师、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及一些经验丰富的技师,编写的教材内容切合现场实际,实践教学中的实习、演练内容完整,标准统一,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现场工作岗位。铁路行业职业技术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是值得高职教材建设借鉴的。

适当引进国外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教材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早,职业技术教材质量保证体系完备,不乏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因此,引进国外出版的职业技术教材也是高职教材建设的途径。国外职业技术教材的内容能体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趋势,且印刷质量良好,图文并茂。引进的教材一般都包含免费的服务(这种免费的服务既包括课件,也包括内容的在线更新),因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引进国外出版的职业教材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原版国外职业教材一般内容很多,教师未必全讲,剩下的大量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这种情况并不适合国内的高职教学;(2)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和学生外语水平还不能适应外语教学,教材的翻译、改编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引进原版国外职业教材的工作中应注意本土化的问题,国家在这方面应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高职教材出版发行管理机制,加大对教材建设经费的投入由于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对教材需求类别多、数量大,出版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有审稿制度,但大多把关不严,一些人为一己之利,各种冠之以“高职”名称的专业教材大量出版,其中有大量抄袭,导致任课教师难以挑选到一本合适的教材。一方面需要职业教育教材主管部门加大对高职教材的审核、审批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在高职教材出版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与企业共同制定全面的高职专业目录,使各专业名称尽快规范化,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干专业课程,制定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公开向社会进行高职教材的编写招标,然后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审核、评选,形成规范的高职教材编写出版机制。高职教育教材建设还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保证,资金的来源一是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教材建设项目(如国家“十一五”规划出版的教材),争取政府拨款,二是由各高职院校建立教材基金,学院予以扶持,三是以教材养教材,即教材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管理等部门所得的利润,全部或部分用于教材建设,以保证教材基金的来源。

高职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院校、出版社与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应充分重视专业教材建设,共同努力,一起做好高职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汪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2]王国强,等.示范性院校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4,(1).

高职教育技术篇6

一、高职教育中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中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问题主要分为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下文从这两个方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教学内容与现代技术脱轨

高职教育??中,建筑施工教学的教学内容更新周期比较长,而当今时代对于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比较落后。学生在完成学业过后仍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通过在工作当中学习的方式继续成长。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比如对于建筑施工设计而言,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设计实施方式的教学不够完善,很多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及时普及。

2.教学方式的落后

目前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原则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在很多高职学校,其教学方式仍然受普通本科院校的影响,理论知识的课时远远多于实践知识的课时。高职学校的建筑行业一般为三年制,大一、大二的时候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到了第三学年则开始学习实践知识,很多学校甚至直接将学生送出校门进行实习。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但是实践能力还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的落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二、高职教育中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本身就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学科,所以对于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紧跟时代的发展,追求现代化技术的教学;其次是改变教学方式,以实践为主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紧跟时代的发展,追求现代化技术的教学

高职教学建筑施工技术教学要从教学内容上面分析,首先要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速度结合起来。如今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很多学校对于建筑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较落后。如很多学校热衷于建筑CAD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教学,这种实践技术本身也属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当中的运用,但是对于比其更加先进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却很少涉及。BIM技术被视为CAD之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这种先进技术是现代化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高职学校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内容的落后。

2.将实践教学放在教学主导地位

实践才是检验整理唯一的标准。高职院校虽然教学实践比较短,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是可以将课程的配置进行合理调整,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结合。

首先,对于学生学年制的划分,仍然是三年制教学,而大一大二的教学则采取半理论化半实践的方式。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实训基地,给予学生实践空间。

其次,在第三学年中,学生进行完全实践教学,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与建筑企业进行合作。这样对于学校而言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企业而言有利于人才渠道的拓展,对于学生而言则有利于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高职教育技术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71-02

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

高职数学教学的关系

2004年,在“长春―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Barbara Seels)在题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及在线课程的设计》的报告中,首次介绍了AECT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界定。新界定表述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指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重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对教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和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已成为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渗透,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现代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等),并由教师负责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任务,利用多种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高职数学教学

(一)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递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概念和外延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种通过对知识主动建构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就基于个体的差异显示出其创新性和独特性。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理论也强调教师不应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创设一个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教师要及时意识到学生探究的独特性并加以肯定,要有意识地反对书本知识的权威性,鼓励创新性的看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的支持下,新型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建构的学习环境提供实践指导。教师应明确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是常见的教学工具,能够将枯燥、抽象的动态过程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方便教学等特点。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教学媒体,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加工,以多媒体信息为媒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数学课程有机整合的有效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的板书方式,以防教学速度过快,学生消化不了。例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概念时,可以用动态的画面对曲边梯形进行分割,激发学生的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发现有限的分割不能解决面积问题。同时结合板书,详细展现曲边梯形的面积与定积分的关系。这样的互补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建立共享教学网站,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建立教学性网站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现网络共享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网站这个教学平台展示高职数学的相关课件、课外习题、典型教案等,供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展示数学历史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展示教学心得、学习体会等供师生交流。学生在共享资源情况下,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学会自主探究,同时可分小组进行合理分工,以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空间向量时,可采取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网站上对应给出平面向量的相关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注明本章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当然,教学网站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可拓展性,能通过链接向外延伸,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与学的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能充分展现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各高校可以借此进行交流、学习,促进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四)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营造实践教学环境

数学实验是将数学思想和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强调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明确指出了在高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考虑到实际教学中高职数学课时数少的特点,我们将教材中的应用模块以数学实验活动的形式展开。

现代建构意义下的数学实验,是学生在一定的数学目标(学习、研究、发现)的指导下,对具有一定数学意义的实物、模型、事物以及数字、图形、数字符号、式子、题目等,进行观察、变换、制作、演示、求解,以获取感性认识和数学信息的活动。

在数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多种应用软件,如Matlab软件、Mathematica软件、Lingo软件等,对问题进行求解、演算、总结。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实验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亲自参与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获得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获得的亲身感受,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和热爱数学。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双向信息交流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即综合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课堂评价、网络动态数据评价等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方式主要强调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学生个人、学生之间、任课教师等共同参与网络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用户名及密码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查询评价结果。

引入个人评价,尊重学生的自我反馈 个人评价是指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应充分发挥个人评价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个人评价是以鼓励学生为出发点的,促使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反思。

注重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小组评价指小组成员根据在学习过程中的各自表现,给予对方中肯的评价。在共享资源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小组分工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沟通交流、讨论,从中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小组成员的评价能弥补教师评价的主观性,能深刻反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优化教师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教师评价指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综合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以往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以单元测验、期末考试为主,学生误以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获得相应学分,而忽视了数学是培养自身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评价可通过具体的知识能力测验、课堂问答、小组合作等形式全面展开,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由于传统的期末评价是根据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过于表面化,难以真正体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应该在量化评价的同时,对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等因素进行定性评价,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数学学习水平。

实施网络动态数据评价,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 网络动态数据评价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反映学生的学习心得。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可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有利的依据。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方便学生自测,支持学生自我反馈,亦可作为教师的评价手段,优化评价方式。

在实施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水平,亦可根据学生的评价对教学方法作适当调整;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与能力状况,进行学习反思,优化学习方法和习惯。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于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思考

(一)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充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教师作为应用教育技术的执行者,应从自身做起,主动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外出考察交流、购买相关书籍、开发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营造培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中,要注重联系教学实践。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可以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应用先进的教学软件,进而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力度,充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教育包含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意识教育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信息对未来时代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获得和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亲自尝试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亲自参与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从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配置,充分营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

为了深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需配置充足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适用于数学实践教学的资源主要是独立的数学实验机房、教学网络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等。在推进数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必须着手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学院应给予数学教学资源建设以资金资助,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建设。教师则要自主开发相关多媒体课件,填补教学资源的空缺。

参考文献:

[1]彭绍东.《教育技术的含义》译文[J].现代教育技术,2005,(3):70-78.

[2]罗明东.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伟,徐娟.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93-194.

[4]隋鸣,许敏慧.数学实验活动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4,(5):93-94.

[5]潘文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嘉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3-65.

[6]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陈亚萍.数学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6):66-70.

高职教育技术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职高教学;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教学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把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资源、现代教育中用到的方法和职业高中的教学过程和内容相互结合,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现出来,使教学任务更高效的完成。这种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要服务于教学,使它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现代技术的特点是生动直观,趣味性强,将现在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进而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生思维和情绪才会处于最适合学习的状态,这时候引导鼓励他们去探究问题、合作学习,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记忆,减少遗忘。

2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是对教学手段的改善和提升

有利于重难点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学生的心理尚处在发育阶段,思维方式还未完全形成,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采用的通常是静态思维,对抽象的、动态的事物规律较难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难以掌握。计算机能够进行模拟、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利用动画、图片、声音展示一些细节问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有效的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对学生美的教育中,多媒体计算机更是起到关键作用,可以形象的去呈现一些美学内涵,进而启发学生,是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仅凭老师的语言降解和板书,一节课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量极为有限,仅课本都难以完成,本学科一些前言知识和课本以外内容通常不会在课堂出现,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计算机的功能之一就是存储和展示,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用画面、文字、声音展示本节课的内容,减少了板书时间,大大增加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文化课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体育课对其有更大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体育动作中操作重难点规范的呈现出来,错误动作也可以做成课件,让学生引以为戒,还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中学生的动作,让学生自己评判自己动作的标准程度,展开讨论,提升自己。动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用计算机展示出来会更加生动、具体、全面,学生不仅掌握了体育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享受学习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获得学习方法。

4加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远程教育的推广和使用,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够很方便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实现校本培训。新教材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不应该滥用权威,而应和学生平等,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出现问题及时辅助,梳理思路,要求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教学的整合使上述转换成为可能和现实。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它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1)多媒体教学资料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工具,教师可以用来备课,查资料,还能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2)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课堂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生动、有趣、活跃的课堂氛围,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运用整合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善师生的关系,传统教学法方式中老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事实证明平等、民主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可以实现一个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学生组等的个别交流与对话的互动,实施因材施教。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质量和效率。总的来说,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对于常规教学来说不仅是冲击,而且是划时代的改革,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思想的优化,乃至更深层次的变革。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姚亮.交互式电子白板———现代课堂教学技术的新趋势[J].学周刊,2017(13):203~204.

[2]许建国.多媒体技术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7(12):127.

高职教育技术篇9

[论文摘要]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学术教学”、演绎理论、课程体系、应试教学等,已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文章提出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构建原则和面向对象的新思路,提出了一个“以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模块为体系,以岗为本,以职为据的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略之一,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所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职业教育为手段,以使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要求,以使学生充分就业为目的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会计教育是以培养“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要求人才”为目标的会计教育,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要求是探讨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会计职业是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为实现会计的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能而设置的岗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的纵横两种教学结构中,纵向教学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及其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教学结构则是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

一、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上发展而来的,相应地具有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的一些特点,主要有:

(一)“学术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一些实践课,所做的仍是“学术教学”。

(二)演绎理论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沿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演绎理论的思维方式,让本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接受抽象“完美”的理论。

(三)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流行至今,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不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会计教学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授课内容上多有重复,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师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团队实力无从体现。

(四)灌输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因为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所以会计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术教学”、“演绎理论”和“课程”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五)以师为本。以书为据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一样,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书本层面的知识。

(六)止于模仿

在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模仿例题学会了编制分录、编制报表,但并没有真正会运用,“熟练”不够,当然难以“生巧”,一到工作岗位上,仍是一脸茫然。

(七)应试教学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每门课程都要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考考考,学生的比较”,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要适应应试教学的考核方式。

总之,由于套用有余、扬弃不足,结果使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成为本科会计教学的“压缩饼干”,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克隆”,或者是中专会计教学的“发面馒头”。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按照我国的人口实际状况,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高国民素质,保证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已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就广西而言,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仍然是十分迫切的。而后wto时代国际竞争的加剧,对高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变革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以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是会计教学模式探讨的起点,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即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开展“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二)“任务驱动”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教学任务,以归纳事实形成结论为特征的模式,由一个实际的案例(任务),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岗位模块体系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应该是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模块体系,而不是传统的面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工作岗位技能训练为单元、以单元组成模块、以单元训练实现模块功能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四)互动式课堂教学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做;学生练,教师正;学生练,教师核”。

(五)以岗为本,以职为据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依据”。

(六)熟能生巧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模仿案例学会编制分录、编制报表,而且要对所练技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达到准确、快速的境界。

(七)“应对教学”

改“应试教学”为“应对教学”,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应对求职当时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为考核目标,过时的知识是往者已矣,可以不学。考核方式也要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为标准,以使学生顺利通过应聘面试、实务操作等就业环节为着力点,使学生能够取得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和就业优势。

四、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对象原则

从目标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 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二)顺序衔接,结构合理。组合恰当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三)循序渐进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转变观念到拟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质量,再到结果评估与处理,都需要结合实际,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四)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效益必须大于构建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成本。

五、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展开的。从横向结构角度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上看,根据会计从业人员按工程型会计人才、技术型会计人才和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分类,笔者认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上;在企事业单位中,他们的职位定位在中层管理人员、白领、高级蓝领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上,要求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

1.技术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分析,其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等。

2.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能操作计算机和会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制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

(二)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说,就是要求工作岗位单元训练熟练透彻、岗位模块专而精通、职业模块应聘成功!

(三)教学的内容

根据“面向对象”的原则,职业工作岗位用什么就教什么,职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在设计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术和能力训练单元和模块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来研究确定各自要知、要会和要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模块,一个职业工作岗位对应于一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的基本单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所有模块就构成高职会计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

1.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通过校企共同协商,把绝大部分或全部模块的设置权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

2.学院自行培养的,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会计工作岗位实训单元方案。

3.突出重点,通过对模块合理组合,对模块提供的时间多少、训练强度的高低,进行综合考虑,突出要强化的内容。并通过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或真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务实性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4.强化职业工作岗位素养。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

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要求能操会用,开设widows200/xp/98操作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会计软件应用技术、erp应用技术等训练模块。

在职业外语方面,要能看懂英文报表,会用英报表,会说日常英语,开设英语或东盟各国的语言训练模块。

(四)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对实务直接操作,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对象的任务驱动式归纳方法,要创新案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加公司工作的方式。在运用模块或单元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工作,可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有相应虚拟工资,指导教师应有“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等角色,开设的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如市场开发部、销售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翻译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总务部等,每个部门均设部门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总经理(教师)召开企业管理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负责人(学生)参加会议,会后各负责人向本部门工作岗位(学生)布置工作,各工作岗位(包括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教师检查。公司应有的办公设备在合作公司或者模拟实验室里都配备齐全。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详细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在实习的一定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共同提高。

(五)保障措施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会计实务)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第二,加大对师资培训力度,增加培训资金投入。第三,落实职业共建项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关键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并且随时能够得到会计专家的指导。第四,发挥集体智慧,会计实务专家、会计人员和会计教师一起进行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的开发的统筹兼顾与方案安排。

从纵向结构上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分析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特征,教学过程设计与组织策略等。首先分析学习环境;其次用细化技术分解学习任务;再次根据学习者并无经验的特点,用主成分显示技术分析案例。这要求:一是面向过程的每阶段(环节)展开教学设计;二是各环节教学的衔接和配套;三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

六、结语

总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不揣粗浅,对其进行了探讨,其中难免挂一漏万,请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技术篇10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

(1)从技术型人才转向技能型人才。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建的职业大学。1982年教育部在《中国短期职业大学和电视大学发展项目报告》中提出“使学生将来可担任技术员的工作”。从中可看出,职业大学创建之初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5年在《三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座谈会纪要》中要求:“三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培养出大批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于1987年在《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国发[1987]59号)中强调,高职教育要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看出,高职教育发展初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型人才。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中明确提出,要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颁布后,高职教育的地位得到确立,相关部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如《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发[2000]19号)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要求,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创办高职教育的最初任务是培养地方经济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然而,在高职教育大发展过程中,由于对高职教育定位认识的不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向技能型人才。

(2)由技能型人才回归技术技能型人才。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列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2004]5号)中提出,高职教育要“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标志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向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要求,发挥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作用。随后,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时期的重要制度政策,均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展开,也是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不清的时期。直至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又重新回归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对技术型人才培养实践活动进行新探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颁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定位为“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高职教育服务面向、人才培养规格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

2.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探索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社会人才分类,按照知识和技能大体上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由于“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成分不断增长,而动作技能成分相对减少”,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现象。从历次政策制度对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特征规定看,技术型人才强调技术与技能、管理与应用、操作与创新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技能型人才侧重技能与实践、高端技能与应用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因此,不管从人才分类层面,还是从政策制度层面,高职教育很难明确限定仅仅培养某一类人才。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人才结构中某一区域人才更为合理。由于个体差异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应单一化,既可以技术型为主、技能型为辅,也可以技能型为主、技术型为辅,技术与技能并重。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技能侧重于高端技能,高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在本质上应体现办学的高教性,帮助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术操作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职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够用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理应体现高教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另外,高职教育学制年限相对较短,以及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在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科学定位于重点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应用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拥有与技术应用能力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深化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示范建设阶段,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深化产学研结合,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等方式产生造血功。”产学研三者联系紧密,但又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产”和“研”依赖于技术型人才完成相关实践活动,“学”则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实践活动,三者各有自己的任务。厘清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是深化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起点。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利益在于与生产紧密联系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员工培训等;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利益在于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利益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从本质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其持续健康发展植根于它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调节和引领,其历史使命在于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接区域支柱产业设置专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坚持需求导向,依据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调研和预测区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结构,保持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二是转变办学理念,实现校政行企合作开放办学,主动开展校政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实现“三个合作”办学。三是积极服务企业,鼓励教师开展立地式研发,养成教学实践智慧。高职教师主动服务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不仅能满足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还能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紧密联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师能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在胜任教学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

2.构建“三层次目标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能促使学生获得实践技能和感性知识,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结合自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综合评估课程体系开发与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已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偏离高职教育规律的现象。由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决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充分体现职业性、高等性和区域性特征,还要依据学生技能水平递进规律,进行系统化、分层次设计,形成“三层次目标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目标定位是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第二个层次目标定位是综合技能训练,实施措施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目的是实现以“学”为主的“工”,校外顶岗实习目的是实现以“工”为主的“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式上像工厂,实质上是教学场所;校外顶岗实习则是以岗代训,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第三个层次目标定位是创新意识培养。师生共同参与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师带生”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为考核依据,在具体的企业研发服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

3.建立“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是,提升学生运用技术技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建立与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该基地的设备配置必须具有生产性、先进性和教学性,源于生产又高于生产,因为它具有教学功能。”然而,当前企业顶岗实习并不能有效满足这一需求,迫使高职院校尝试建立“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以技术型人才培养实训为目标,以技术开发与服务企业为载体,由“课堂与实训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技术服务基地三部分构成,即实现高职院校教室与实训室合一,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一,学生毕业设计与企业技术或产品开发服务合一。通过学做合一基地,融合教学与实训,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的教学和实训互动;通过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促进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产品生产和实训项目;通过技术服务基地,促使学生参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完成应用性毕业设计。

4.创新多样化育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