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十篇

时间:2023-03-25 15:27:11

新兴技术

新兴技术篇1

摘要 新兴香荔是广东省新兴县传统的名优特产,以其肉厚、核小、清甜、味香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肥水运筹、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推迟成熟等方面总结了新兴香荔丰产、稳产、优质、迟熟综合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新兴香荔;肥水运筹;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

新兴香荔果肉白蜡色(有机栽培的为黄蜡色),肉质爽脆、多汁,味清甜而带浓香,性温热而补,果核小且焦,是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荔枝品种,其市场价格比桂味、糯米糍高1~2倍,而且越迟熟价格越高,但是产量既不高也不稳,大小年问题突出,传统栽培品质一般,在新兴县规模种植很难获利甚至亏本。基于上述问题,从2006年开始,连续4年对新兴香荔进行丰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肥水运筹

新兴香荔种性迟熟,丰产年的第2批秋梢在10月底前老熟的,翌年来花容易、产量高,在11月上旬老熟的晚秋梢翌年来花较难,收成有限。为夺取新兴香荔丰产、稳产、优质,要及早施肥攻好第1、第2批秋梢,并促其在10月底前老熟。在攻梢施肥时以有机肥料为主,适当配合施用速效氮、磷、钾化肥[1-2]。采果前7~10 d,按每100 kg挂果量计算,施入花生麸5 kg+过磷酸钙2 kg(混合沤制3个月以上)+腐熟鸡粪30 kg+复合肥8 kg+尿素2 kg,结合松土,在根际区开挖环状沟,均匀施肥后覆土。不主张对强壮树施第2批秋梢肥,对树体弱、出梢迟、难老熟的树,在第1批秋梢由红转绿时,按每100 kg挂果量计算,施入复合肥5~8 kg,以加快第2批秋梢及时萌发和老熟。对预测第2批秋梢不能在10月底前转绿老熟的树,需及早进行根外喷施1~2次叶面肥,以提高枝梢叶片的营养水平,增强光合作用,加速其及时转绿老熟和积累养分。在荔枝谢花时,按每100 kg结果量施入花生麸5 kg+过磷酸钙2 kg(混合沤制3个月以上)+复合肥5 kg+硫酸钾2 kg。在荔枝果实膨大时,视荔枝树势生长情况,对树势生长较弱的,应施1次壮果肥,用量减半。为确保荔枝丰产稳产,如遭遇干旱,要及时适当淋水抗旱,以满足荔枝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雨天要注意排除地面积水。

2 整形修剪

新兴香荔采用单一的环割或环扎控梢促花,很难达到培育健壮结果母枝的最佳效果。因此,对新兴香荔控梢促花需环割和环扎相结合[3]。从10月1日开始,对第2批嫩秋梢已由红转绿时的荔枝树,及时环割控梢。环割后10~15 d再进行环扎,以加强控梢促花效果。环扎后,对环割时间早、刀口愈合快、有萌梢迹象的强壮荔枝树需加割1刀,以提高控梢促花效果。新兴香荔环割控梢要根据树势、管理水平、当年冬季的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对荔枝树体的环割程度。在荔枝树干上,用1.5#环割刀螺旋环割1.0~1.5圈,深度至木质部,螺距10 cm。用12#铁线,扎平,至大寒前5~10 d解放铁线,过早解放铁线,易造成冲梢或花中夹叶,影响花穗质量和结果。荔枝进行环割环扎后,必须经常巡视检查荔枝树体的表现和反应,对环割、环扎过度或不足的,要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补肥补水或补割等。为提高荔枝枝梢质量和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在荔枝采果后至9月,修剪除掉荔枝树上的内膛枝、病枝、弱枝、残枝、枯枝、徒长枝和外攀枝。

3 病虫害防治

霜疫霉病主要危害时期是荔枝成熟后期,此时高温,如遇高湿又忽视防治的,会造成减产甚至失收。在荔枝果实开始成熟时,喷施1次安露或代森锰锌700~1 000倍液。蝽象是新兴香荔产区普遍发生的主要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刺吸荔枝的嫩梢花序和幼果,荔枝受害后落花落果,严重时造成减产或失收。每年3月和4月分别是蝽象成虫产卵前和若虫大量孵化期,这2个时期是蝽象抗药性的最低期,应抓紧在这2个时期各喷施1次敌百虫500~600倍液防治。荔枝蛀蒂虫钻蛀荔枝果实,在幼果膨大初期蛀食果蒂导致落果。在果实膨大后期蛀食果核软组织并留下虫粪,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4]。在第5代和第6代成虫羽化进度为40%和80%时,各喷施1次乐斯本1 500~2 000倍液防治。在每批秋梢萌发至3 mm时和开始展叶期,各喷施1次氯氰菊酯1 000倍液防治荔枝害虫,以保护顶芽免遭害虫取食,保持好枝条的顶端优势,以防止侧芽萌发长梢,促进形成健壮的结果母枝。

4 推迟成熟

一般迟萌发的秋梢,翌年迟来花和推迟成熟期,早熟与迟熟相差的时间幅度约为10 d。此外,在同一区域内,在山上种植的荔枝由于光照不足、气温凉爽,生长速度放缓,其生育期比在山下的平原区种植的荔枝推迟约10 d,也就是说推迟荔枝成熟期10 d。在新兴县平原区种植的新兴香荔成熟期和上市时间是每年7月5—15日;山区种植的成熟期和上市时间是7月15—25日。因新兴香荔生长、发育与气候、节候关系十分密切,人为控制荔枝推迟抽梢,达到推迟荔枝成熟期的风险较大。

5 参考文献

[1] 深农广.有机荔枝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2008(21):I0005.

[2] 吴绪波,,周东辉,等.脆绿荔枝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热带农业,2009(4):54-55.

新兴技术篇2

目前中国制造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内面临劳动力成本过高、生产效率偏低、原材料利用率低、能耗大等严峻挑战[1];国际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为了保持制造业的先进地位,发达国家严格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使得引进方式获得先进技术的难度更大,解决这些问题的焦点在于中国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提升。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给当今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技术赶超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资源约束,优化产业结构,在新一轮科技发展中抢占先机的契机,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对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势在必行且具有重大意义。

2理论回顾与分析

2.1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与后发技术追赶的历史经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耗费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战略性”强调该产业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能够实现产业主导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潜在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新兴性”强调产业技术的先导性,认为该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及成长初期,核心技术和主导设计都不成熟,技术和市场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3]。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技术变革的有利时期通常是在技术的初创期甚至成长期,由于该时期发达国新的技术体系处于初创阶段,产业进入壁垒低,技术创新的盈利机会和增长潜力大,因此存在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4]。因此中国做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旨在通过掌握新兴产业的领先技术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优势,从而完成跨越式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

2.2自主创新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路径

传统追赶理论针对后发技术追赶的研究,基于后发国沿着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既定技术轨道的追赶情境[5]。国内学者陈劲1994年提出自主创新,并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更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竞争性与持久性[6],国内外研究把自主创新分为三种模式: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本文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典型企业为样本,结合中国情境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是什么”、“为什么”;分析在后发追赶情境下高技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与技术赶超路径模式,为高技术企业技术赶超提供理论借鉴。

3研究方法

3.1案例企业选择

案例对象选取基于以下标准:①行业有一定分散性,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子行业,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②被选择的样本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使案例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终选择了两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

3.2案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案例调研采用半结构化访谈进行,结合媒体报道、专业杂志、文档资料等二手资料作为信息来源,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来源进行三角验证。案例分析采用模式匹配和时间演化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为主线,从纵向维度描述不同阶段每个案例主体的技术能力演化过程;再把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围绕核心问题“高技术企业的技术赶超路径是什么”,其关键影响因素、相互关系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技术环境、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技术战略等。

4案例描述及分析

4.1政府引导下的高铁产业赶超路径:“引进—集成—创新”

(1)高铁产业的整体技术环境。大规模发展高速铁路,是中国在能源和环境约束下解决交通运输供给不足,同时带动大批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制造业提升与发展的战略决策[7]。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高速铁路研究的国家,同时善于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日本通过积极与法国合作,引进法国技术创新的先进成果,集中力量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短时间内对高铁技术进行了系列改进与创新。此后英、德、美国等在该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技术追赶,这些发达国家在较长时间内,形成对高铁技术的国际寡头垄断格局。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是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和德国ICE三大技术体系。(2)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与赶超过程。中国高铁及车辆技术的研究经历了近20年的里程。以2008年为分界点,将国内高铁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至2007年,该阶段前期主要依靠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进行技术突破,后期铁道部决定转而采取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德国、日本、法国的高速动车组的引进消化吸收。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整机进口、零部件进口、整机组装、技术消化,提高国产化率的过程,中国北车积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所蕴含的隐性知识,采用先模仿、再创新的方式,短时期内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建立了时速200~250公里技术平台和动车制造体系。但是制造能力并不等于创新能力,当时中国北车在高铁车辆国产化改造中,对高速列车的九大核心系统的认知,还停留在参照引进的图纸从事低水平的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今,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7]。这个阶段可以用两个跨越式台阶来描述高铁产业技术创新:第一个跨越,自主研制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主要解决高铁技术系统耦合引致的技术需求,可以看成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的技术优化,依靠国内技术攻关,中国高铁在转向架技术、轮轨动力学、车体结构等影响列车提速的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第二个跨越,突破了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列车,同时依托时速500公里高速列车试验的技术需求,开展高新技术在应用中带来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气密强度、振动模态等十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8],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技术集成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通过集成世界4种最先进的高铁技术,我国高铁产业具备了产品完全自主开发能力、低成本进军国际市场优势。依托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在铁道部的引导下,国内高铁企业成功实现了对世界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技术引进,高铁企业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铁产品技术平台,最终完成了高铁技术的跨越突破。通过对中国北车与国内高铁企业研发、制造能力的各阶段观察,发现中国高铁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定积累水平的初始技术能力阶段(第一阶段);持续改进与发展技术能力阶段(第二阶段);复杂产品的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阶段(第三阶段)。中国高铁产业的成功赶超是在科技部、铁道部和行业部门协同下组织实施,铁道部通过统一向国外招标,一揽子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然后根据高铁所需要的项目性质,通过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核心配套企业等组成各项目联合体;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把多方技术创造性地集成;最终依托国内巨大运输市场需求,使高铁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据此提出以下命题:命题1:对于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选择引进产业带动效应大的重点技术,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强化集成创新能力,这是后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命题2:以国家科技项目经费为牵引,由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集成优势创新资源,是实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与技术赶超的关键条件。

4.2中兴通讯的技术赶超实践:“跟随———引领”模式

(1)产业技术环境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产业,作为科技主导的产业,它的首要特点是研发投入多、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技术环境整体处于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在国际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兴通讯和华为逆势增长,在市场份额和专利权上都有重大突破。中兴通讯2012—2014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当今已拥有超过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1.7万件已授权专利[9]。作为信息通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成功实现了技术追赶和多项突破,进入全球信息通讯企业第一方阵,居于引领地位。(2)技术追赶与超越历程。电子信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兴通讯从技术追随者、局部领先者、到技术标准制定者,实现了追赶与超越的“三级飞跃”,企业的技术能力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三个阶段:1987—1995年“跟着跑”———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自主产品开发能力。1987年中兴进入以固定电话为主的国内通信行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通讯信息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差30年以上,在“后发优势”战略思维下,中兴通讯一步到位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并努力对该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根据技术轨道理论,在累积性弱的技术轨道中,企业容易学习和追赶,同时在技术发展中容易出现实现跨越的机会[10]。中国信息通讯业实现技术突破和赶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通讯技术产业的技术轨道积累性较弱,移动通讯技术演化过程“整体上升、代际差别”存在技术跨越的机会窗口,从而抓住市场重大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实现赶超。在技术跟随战略下,中兴始终将技术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借助逆向工程等途径分析引进技术的核心隐性知识,挖掘核心隐性知识与自身知识的互补性,特别注意“学习机会”的大小,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缩小与领先者差距。1995年中兴自主创新研发了10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标志着自主开发能力提升。1996—2005年“并肩跑”———培育复杂技术整合能力、实现技术多元化。1996年中兴实施战略三大转变,一是产品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拓展;二是产品市场由“一网”向“多网”扩展;三是从通讯传输产品进入手机生产领域。容量巨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兴通讯这一阶段的跨越发展提供了主要优势,中国市场对电子类产品的需求升级给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的中兴提供了机遇。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市场机会的战略能力,使得中兴识别和利用每次市场机会,开拓了小灵通市场、研制手机产品,大规模进入大众消费品领域,充分发挥它在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奠定了中兴通过能力积累最终实现原始创新的基础。2002年CD-MA、GSM和PSTN三网融合标志着中兴的复杂技术整合能力迅速提升,在许多技术领域极大地缩短了与技术领先企业的差距,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升为全球3G时代的同行者,并且有能力进一步在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从而将技术战略从技术跟随型转向技术引领型。2005年以后“领跑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领域。随着行业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兴的技术研发从国内向国际研发合作发展,加大了海外市场和研发中心的扩张度,重视R&D,每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10%,2013年R&D投入超过了10亿美金;在美国、法国、瑞典、中国设立了18个R&D中心,各个R&D机构形成了“蛛网型”内部知识共享网络,多渠道多方式的知识交流,提高了R&D网络的联系深度、广度和多元化[11]。国际研发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互补性知识,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有利于降低研发风险和研发成本,提升研发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产品适应东道国顾客的特定需求,增强在各国的适应能力,为中兴知识储备调整和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创造了机会,也为实现产品和服务多元化以及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准备了条件。目前在LTE/4G、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领域,中兴拥有数千件基本专利、核心专利,其中持有专利的90%以上为技术品质高的发明专利。在核心技术领域,作为4G标准的主要起草者、5G技术标准的主要创新者,中兴成为信息通讯技术的领跑者。分析发现: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积累,同时建立广泛的国际研发合作是中兴通讯利用机会窗口进行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基础;把握市场机会,尽早预见到由于技术变化带来的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新一轮技术转型先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最终拥有技术标准制定话语权,成功实现技术赶超。命题1技术能力积累和构建广泛的外部研发联盟是后发追赶情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追赶的基础。命题2处于市场成熟、竞争充分产业环境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注重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尽早预见到市场转型,继而占领技术转型先机是技术赶超实现的重要条件。

5结论及政策启示

5.1技术赶超路径选择:技术能力与技术来源方式的协同

技术赶超路径选择受到技术环境、企业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方式等因素影响。企业技术能力是推动技术赶超的前提内因,是赶超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企业涉足全新技术领域赶超时,能否在赶超过程中迅速有效地弥补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空缺,“开辟新的技术积累轨道,积累新的技术与技术能力,是赶超成败与否的关键”[12]。在技术和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的技术领域,当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时,可以选择技术收购、技术引进等方式,通过消化吸收来提升技术能力,并在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调整研发模式,加快技术追赶速度。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技术特性采取差异化的创新策略。因此,后发追赶情境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阶段的技术追赶会表现出不同特点,可以选择的赶超路径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5.2后发追赶情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赶超的启示

新兴技术篇3

第一条为加快*市*新兴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发展高技术、新技术及高技术、新技术产业(以下统称新兴技术及新兴技术产业),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暂行条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市*新兴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规划面积为五平方公里。

第三条开发区是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培训的综合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

(一)引进国外及国内新兴技术和资金,兴办新兴技术企业;

(二)将国内及国外新兴技术成果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并推广应用;

(三)促使新兴技术企业运用开发区的条件不断研究、开发、更新技术和产品,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

(四)跟踪国际新兴技术发展进程;

(五)培训中、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的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的范围包括:

(一)微电子与信息技术及其产品;

(二)光纤与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及其产品;

(三)激光技术及其产品;

(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

(五)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品;

(六)新材料技术及其产品;

(七)新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及其产品;

(八)航天技术及其产品;

(九)其他新兴技术及其产品。

第五条本条例所称的新兴技术企业是指开发区内从事本条例第四条规定范围内一种或多种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和进行相关的经营、服务业务(单纯的商业经营除外),并具备下列条件者:

(一)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在开发区内投资建立的独立核算的分厂或生产车间;

(二)企业的负责人是具有企业管理或者科技管理经验和中级以上职称的本企业的专职人员;

(三)具有一定数量的与其从事的专业技术相称的中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包括相当于同等学历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全面领导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应本着高效、负责的原则,在开发区内行使各自职权。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主管外国投资工作的部门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其职权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第六条的规定行使。

第八条*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会同*市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制定开发区新兴技术发展规划;

(二)组织确定并定期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目录;

(三)组织制订新兴技术企业具体认定办法和组织新兴技术企业和新兴技术新产品的认定、考核工作;

(四)扶持区内新兴技术研究和新兴技术企业发展。

第九条*市经济委员会会同市计委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开发区新兴技术发展规划,组织制定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二)组织调整开发区内现有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和编制新兴技术产品发展计划;

(三)确定开发区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第十条*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编制、审查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监督规划的实施;

(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审核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四)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

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批准后,按照规划安排的建设项目,不再办理选址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市科委的新兴技术企业和新兴技术产品批准书,核准其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二)对区内企业和个人进行税收管理和财务监督;

(三)监督开发基金的使用。

第十二条*市环境保护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审查进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防治方案,监督检查治理设施;

(三)确定开发区及其环境保护带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三条*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开发区内设立工作机构。

第十四条徐汇区人民政府负责开发区内的公安、消防、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绿化、商业网点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区政工作。

徐汇区人民政府应在开发区设置街道办事处,并可根据需要设立有关机构的派出机构。

第三章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十五条*市*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区总公司)根据本条例和经批准的开发区发展规划,从事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和运用、土地开发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产经营、举办企业、技术及产品贸易和综合服务等工作。

开发区总公司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开发区发展和区内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企业,享受新兴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十六条开发区总公司可根据经营业务需要在开发区内建立有关专业公司。

第十七条开发区内可以举办从事新兴技术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应用、服务或与其配套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的研究、开发、制作、经营户。

第十八条鼓励在开发区内投资兴建符合本条例以及列入本市新兴技术工业发展规划的项目。

鼓励在开发区内投资举办旨在推广应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试、制造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新兴技术创新发明中心,以及与发展新兴技术工业相关的加工装配出口、进口替代企业。

第十九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为开发区提供并不断完善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通信、道路养护、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设施。

银行、保险、邮电等部门应在开发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开发区内一切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等标准,控制污染,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及有毒物质。

开发区内的一切项目必须是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项目,并且必须实行防治环境污染的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

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使用清洁能源。

第二十一条为确保开发区环境质量,设立开发区环境保护带。

环境保护带内各单位负有不影响开发区环境质量的义务。

第二十二条开发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及其环境保护带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及科研、生产,应事先进行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第五章开发区资金

第二十三条设立“*市*新兴技术开发区开发基金”(以下简称开发基金)。开发基金的来源是:

(一)开发区的财政收入以1988年为基数(不包括超承包返回企业数、中央级财政收入及部分区县收入),1989年起五年内全部新增加部分;

(二)财政拨款和财政借款;

(三)其它资金。

第二十四条开发基金主要用于:

(一)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二)培训新兴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人才及聘请国内及国外专家。

(三)根据开发基金财力情况,适当支持以下项目:

1、新兴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2、应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改造传统工业的项目;

3、兴办新兴技术创新发明中心;

4、扶持新兴技术科研项目;

5、其它对开发区发展的有益用途。

第二十五条开发基金年度使用计划由开发区总公司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投资规模,编制年度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计划拨款。

开发基金在市财政局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和结报。

第二十六条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获得以下资金:

(一)本市安排的开发区内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

(二)本市发展新兴技术、新兴工业的专项资金。

(三)自筹的国内和国外资金。

第六章优惠和扶持

第二十七条凡符合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新兴技术企业,实行下列减征或免征税收的优惠:

(一)减按百分之十五税率征收所得税。

(二)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三)以自筹资金新建技术开发的生产、经营性用房,自年起五年内免征建筑税。

第二十八条开发区内列入本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项目计划表的单位和新产品,可享受《*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暂行条例》所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九条开发区内新兴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安排建设,优先安排施工。

第三十条开发区内新兴技术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海关监管事项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合同和市人民政府指定部门的批准文件验放;属于国家限制进出口或者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产品,需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进出口批件或进出口许可证。

(二)经海关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海关对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监管,按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或增值税);保税货物转为内销,必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和海关许可,并照章办理进口纳税手续。

(三)新兴技术企业进口仪器和设备,凭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由海关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新兴技术企业出口其生产的产品,免征出口关税。

第三十一条新兴技术企业出口所创外汇,三年内全额留给企业;从第四年起,地方和创汇企业二八分成。地方外汇分成部分留给开发区,由开发区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

第三十二条所有减免的税款和分成外汇,由企业专项用于新兴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发展。

第三十三条银行对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优先予以贷款支持。对外向型的新兴技术企业,优先提供外汇贷款。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新兴技术企业所用贷款,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可以税前还贷。

开发区内可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支持新兴技术创新发明项目的投入生产。

第三十四条开发区内企业根据国内及国外人士提供新兴技术后的创利状况,可按照批准的合同规定让其分享利润。

第七章人才管理

第三十五条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事业单位在人事、劳动工资、收益分配、人才培训等方面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享有自。

第三十六条允许新兴技术企业按规定招聘技校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留学生和国外专家。

开发区内企业可按规定聘用在原单位辞职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其就聘后的工龄与原工龄连续计算。

第三十七条经市人事等部门批准,外地优秀科技人员可以到开发区工作,并报进本市户口;经市人口控制部门批准,可以减免缴纳城市建设费。

第三十八条开发区内建立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训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所需要的中、高级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工人。

第三十九条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能力,择优选择干部,并可按国家有关规定有选择地聘用离、退休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条开发区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除适用本条例外,同时适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

新兴技术篇4

关键词:新兴技术;高层管理团队;组织战略;认知多样性

新兴技术是指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新,他们可能创造一个新的行业或者改变某个老的行业,由于新兴技术的市场具有爆发性,因此及早对新兴技术进行监控和辨识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任务,但这同时也是相当困难的工作,美国、日本、韩国的半导体厂商都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较早在众多的备选技术方案里敏锐地找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技术的企业,才会在产业竞争中具有优势!

本文将结合组织战略和高层管理团队的理论,分析新兴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战略选择过程,从而为新兴技术管理提供科学的组织理论解释.

1 战略选择理论的提出

组织的职能论者(functionalist)认为组织就是组织内部的资源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的结果,与特定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唯一给定的(burrell c,1978),组织结构要始终维持与组织规模、技术及所有制方式等背景要素的高度一致,否则就会造成机会的丧失、成本的增加等,组织的运转就会遇到困难,在职能论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许多新的学派,例如战略权变理论、生态组织理论与机制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继承了职能论者关于组织与环境高度一致的前提假定。

然而,建立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行为决策学派则认为,决策者才是组织的核心和动力,是决策系统的主观能动要素,在决策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前,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决策者往往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即使是个体存在的决策者,也不再仅仅代表个体自身,而是代表群体意志,更进一步,该学派认为决策者的行为就是从决策者及其可以施加影响和权威的组织成员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方案中,有意无意地选择特定行动的过程(simon h a,19551。

在行为决策理论的基础上,为了纠正职能论者关于组织与战略关系认识上的偏差,child(1972)提出“战略选择”理论.战略选择是指组织内部的权力所有者对各项备选的战略方案的决策过程,不同的战略方案将导向不同的组织目标,此处,要注意“战略选择”理论与职能论者的“组织决定论”、政治学派的“权威中心论”的区别,一方面,职能论者强调组织背景和环境的客观性,战略选择理论强调组织者,即战略决策者,或者高层管理团队的主观性,所谓高层管理团队是指企业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的部门高级经理;团队成员来自企业最高层,属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与执行层,负责整个企业的组织与协调,对企业经营管理拥有很大的决策权与控制权,hambriek和mason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echelons theory)为高层管理团队提供了研究框架,面对同样的决策环境,由于组织者观念和认知上的差别,决策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政治学派强调组织权威的重要性,根据simon的观点,以权威为中心的政治行为强调组织功能就是强制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组织或组织权威所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因此,组织内的政治行为是以权威为导向的,同时组织结构也就是实现这种权威影响的途径,而战略选择理论框架下的组织者的行为是在组织内外部监督下的主观性选择,会受到组织绩效的监督和检验,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企业总经理在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做出的各种决策,都必须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否则将无法被组织成员所接受,更无法贯彻执行。

经过25年后,child详细地回顾和总结了“战略选择”理论对当代组织理论的贡献,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问题诊断理论、高层管理团队的传记性特征理论、战略群体理论、高层管理团队的决断权理论等进行了评述。

2 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模型

2.1新兴技术的组织特征

在战略选择的理论框架里,组织内部的三个要素对战略制定是最关键的:①组织者的行为;②组织环境的实质;③组织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区别于传统技术,新兴技术及其相关要素所构成的组织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linden详细分析了国内vcd和3c产品市场的产业标准竞争的案例,指出国内许多信息产品发展往往会先于行业标准的制定,这使得政府的管制标准成为非常重要但又高度不确定的组织环境,组织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会使第三个问题“组织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关键,对新兴技术不确定环境的辨识成为战略决策者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企业经营业绩、甚至经营成败对高层管理团队认知能力的依赖性尤为突出,

copper提出stage—gateⅲ模型并认为,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在组织内部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到中层管理者(例如研究与开发人员、工程师、营销人员)的认可,因为他们是组织战略的实施者,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特别是针对新兴技术而言。

2.2技术与组织战略的匹配

依据组织对外界环境的响应速度,miles r e和snow cc(1978)将组织战略划分为四种类型,①探寻者(prospector)代表行业内的创新领导,尽管会面临风险,他们会首先引入新产品,或者首先采纳新技术,这些措施也并非总能带来利润,探寻者总是对市场上那些正在显现或者刚刚出现的机会迅速地作出反应,在汽车行业里,本田和克莱斯勒扮演的就是探寻者的角色,②分析者(analyzers)是市场快速跟进者,通过仔细监控主要竞争者的行为和策略,他们会很快向市场上推出比探寻者企业成本更低或者性能更好的产品,但他们却很少首先进攻,丰田和福特是分析者类型的企业,③防御者(defenders)总是想在一个产品或市场比较独立的区域内维持他们相对稳定的地位,他们往往通过更高的质量、更优的服务或者更低的成本来保护他们的领地,并且会忽略那些对现有业务不产生直接影响的产业变革,通用汽车、尼桑和马自达属于防御者,④反击者(reactors)的势力较弱,他们尚不能成为与其他强大对手直面抗衡的竞争者,只会在市场受到巨大威胁时才进行局部的反击,国内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可以被视为反击者角色。

griffin和page认为,企业的技术或市场策略可以划分为对世界全新的技术、对企业全新的技术、完善现有产品线、改进现有产品、市场重新定位或者降低成本等六种类型,而且这六种类型的策略与组织战略具有内在的联系,图1所示的是他们根据调查所得出的每种组织战略所对应的技术策略的采纳概率。

从图1可以看出,探寻者的技术策略最具差异性,他们在完善现有产品上所付出的努力最低(22%),而在采纳对世界全新的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的偏好(30%),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griffin和page所定义的“对世界全新的技术”与新兴技术的概念是很相似的,也就是说,探寻者往往就是新兴技术的倡导者。

2.3战略选择模型的框架

根据前述的理论基础,针对新兴技术环境建立其战略选择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管制政策、市场特征等方面,高层管理团队的传记性特征是指团队成员的客观性差异,如年龄、性别、任期、工作经历等,这方面的理论根源是社会学关于冲突行为的研究;而团队结构特征是指组织的部门化形式和程度、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和程度、工作责任的明确程度、事业部分化的程度等等(duncan r,1979;williamson oe,1975),理论根源是社会学关于均衡的研究,以上两方面的特征是影响团队成员认知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使得成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组织不同目标的偏好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信息的模糊性是指由于决策问题的非结构化和决策对象的不确定性,可供决策使用的信息非常稀缺和不准确,这些会影响团队内部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战略选择过程;理论根源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决策理论,战略选择实质上是在探寻者、分析者、防御者和反击者四种组织战略之间进行权衡,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导致不同的组织绩效,对组织绩效的衡量往往包括财务指标(如利润额)和组织有效性指标(如组织的开放程度)两方面。

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正是依据“环境一认知一选择一绩效”的逻辑过程,更进一步,如果在长期动态的组织环境里,每一次的战略选择结果又作为经验或教训,反过来影响团队成员下一次的认知判断,构成组织学习的适应性过程;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也使得个体学习与组织演化有效地结合起来。

3 案例分析

通过两个案例说明“环境一认知一选择一绩效”的认知模型,并且对模型的应用效度进行验证和分析。

3.1 ibm公司的案例

20世纪30年代,tomas watson通过为美国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新政供应打孔机产品,成功地将ibm公司发展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公司之一,50年代后,美国的计算机市场初见端倪.此时,tomas watson仍对打孔机产业恋恋不舍,固执地认为,“我们不能打没有胜算的仗,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多大的计算机市场需要”,而他的儿子,tom watson则果断地认为,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提出“追赶univac,并且要赶在前面”的目标,在tom watson的领导下,1961至1964年期间,ibm前后共投资50多亿美元研发全新的ibm/360型计算机,这样的投资规模高达美国政府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总投资额的2.5倍,后来,tom watson回忆时也认为这是他“一生所做的最大、最富冒险的决策”,也正是该项目的成功,才迅速将ibm公司推到全球计算机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占领了700%的电脑市场;而相应的打孔机市场则很快就萎缩了(如图3所示),面对全新的计算机技术,tomas watson认为应该采取“防御者”战略,而tom watson坚持认为应该采取“探寻者”战略,作为对企业发展具有生死攸关影响的两位企业家,他们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差别是与其不同的性格和阅历有关的,打孔机属于电子机械领域,经营战略以销售为导向,而且长期的产业成功也养成tomas watson封闭和自负的性格;计算机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经营战略以技术为导向,自由环境里成长起来的tom watson从小性格里就具有叛逆性和革命性,二战中作为飞行员参战的经历又使得他对电子仪表情有独钟,由此,可以看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的确对其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认知与战略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组织业绩。

3.2 seagate公司的案例

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硬盘行业的技术发展、市场结构、资产重组以及竞争格局是变化最快的,这使得硬盘制造企业的竞争异常残酷而激烈,christensen称其为产业环境里的“果蝇试验”,因为在这样的产业环境里,企业会快速地萌发和成长,但也可能会快速地消亡和破产,全球市场上的第一块硬盘是1952年在ibm公司圣何塞实验室诞生的,此后硬盘技术在材料、工艺、性能等方面的创新路线和网络日益复杂,作为战略决策者,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预估技术创新对未来产品市场的影响。

1984年,苏格兰企业rodime首先开发出3.5英寸硬盘,1年后seagate公司也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原型,为了评估这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seagate公司邀请ibm等台式电脑生产厂家及批发商们(他们也是seagate公司的主要客户)对该产品性能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厂家并不对此感兴趣,他们希望的下一代硬盘容量是40到60兆,3.5英寸硬盘容量只有20兆,成本反而更高,鉴于此,seagate的高层领导决定放弃对3.5英寸硬盘的研制,加快对主流的5英寸硬盘技术的研发力度,然而事实表明,这是非常错误的决策,因为3.5英寸硬盘的主流市场并不是台式电脑,而是便携式电脑:1988年seagate公司不得不重新开始生产3.5英寸硬盘,而此时它已经损失了大约7.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更可怕的是市场的损失,直到1991年,seagate公司生产的3.5英寸硬盘还只能替代5英寸硬盘用在台式电脑上,尚无法被便携式电脑厂家所接受。

如图4所示,面对3.5英寸硬盘技术的兴起,seagate公司采取了保护其5英寸硬盘市场的“防御者”战略,分析seagate这次错误的战略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经营5英寸硬盘而导致的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work)的限制,错误地担心3.5英寸硬盘会抢夺现有的5英寸硬盘的台式电脑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合作成功经历使得高层管理团队内部出现了群体思维(groupthink)现象,过分强调决策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对新兴市场的认真分析,群体思维是指参与群体中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互相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总结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后,janis il(1972)归纳出形成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造成后果,例如顺从性思维、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盲目乐观情绪、相信群体无所不能、首创精神的假象等等。

3.3分析结论

新兴技术篇5

根据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关于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自查自纠的通知》(苏高企协[2013]1号)精神,按照《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自查自纠实施方案》的部署、安排,做好宜兴高新技企业自查自纠工作,把高新技术企业自查自纠实施方案部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宜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及时召集各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学习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自查自纠工作,同时及时布置到各镇、园区、街道科技管理部门,并分别落实到各企业。

一是认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召集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召开自查工作动员会,强调高新技术企业检查的重要性、严肃性及其对规范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和意义;发放《高新技术企业自查表》等表格,指导、督促企业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自查表》、《参与企业专项审计中介机构及相关情况表》和《高企税收及优惠情况表》。

二是做好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按照《江苏省高新技术(后备)企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好拟申报企业摸底筛选工作,提前做好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申报准备,对于符合《江苏省高新技术(后备)企业管理办法》条件的企业做到应报尽报,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管理,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量、质齐升挖潜开源。

三是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复审)工作。熟悉和领会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申报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的通知》(苏高企协办[2013]5号)和《关于做好201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工作的通知》(苏高企协办[2013]6号)文件精神,做好2013年第一批相应辖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复审工作。

截止去年年底,宜兴共有高新技术214家,高企拥有量位列全省县级城市第三。93家企业入围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入库企业,新增火炬计划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141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9%。

新兴技术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共生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11-0105-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好成绩。但是,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性投人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即使有技术进步,也主要是靠对先进设备的进口从而更新一定的工艺来获得效益的提高,并不是我国本身的原创性技术创新而引起的经济增长。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能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水平;又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还能够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力。

一、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定内涵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基本表达了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构想,并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纳入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至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

目前,国际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阐述,对其认识也还处于日益完善和深化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把关系密切的投入和产出形成的经济体系称之为“战略部门”,这是“战略性产业”的最早研究文献。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国内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温太璞(2001)主要强调了战略性产业的创新特征以及外部经济效应;江世银(2005)认为区域战略性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产业。朱瑞博(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领科技进步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王忠宏、石光(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重要基础。

综合国内外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概念解释,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能够代表后工业文明时期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引领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重新定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带动和提升相关产业的产业素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密集性、环境友好性、资源消耗率低、经济效益显著、成长潜力较强等属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为一体的产业,是产业分工和区域分工的重新格式化,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和谐化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视域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透视

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都在加紧部署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试图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的脉搏,竭尽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欧盟和日本大都选择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我国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同,但是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却较大。

1 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比较。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起步较早,经过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环保产业已经进入了技术的成熟期。例如,英国早已研制出主要应用于食品和造纸等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超滤设备;日本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滤废水处理装置;美国的脱氮和脱硫技术、德国的水污染处理技术、日本的垃圾处理与除尘技术等都已在世界环保产业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近几年在节能环保产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有机垃圾堆肥处理方面、工业消烟与除尘以及脱硫技术方面、工业一般废水治理方面、工业废渣特别是煤矸石与磷石膏及粉煤灰综合利用方面、从有机废液中提取蛋白饲料方面和利用废轮胎生产碳黑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更好的发展环保产业,2010年发改委和环保部门还联合编制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高效节能产品、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节能服务产业、环保产业与环保服务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支持对象,这说明未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已经受到国家重视。目前,环保产业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2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

2 我国同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目前世界各国的信息产业技术正在升级,主要包括物联网、传感网、语义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诸如美国政府围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制定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扩大无线宽带的商业用户,更新新兴电网系统;日本早在2009年就指出要建立世界上最高效的云数据中心,利用IT产业构建亚洲知识经济圈等;英国投入150亿英镑用于发展智能运输、宽带和智能电网。我国目前已经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产业发展重点,80%的城市把物联网作为主导产业发展。2009年我国3G网络基站达到40万个,用户突破1.5亿户;2010年6月我国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地区公布。我国未来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侧重的是在三网融合、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方面,至于语义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支撑的信息产业,我国还比较落后。

3 生物技术产业的纵向比较。目前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年增长率在25%到30%之间,世界各国对生物技术产业都非常重视。以英国为例,仅仅生物医药这一个方面每年就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的生物医学研究。我国近年来也建立了22个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已经达到2230亿元的生物产业规模,其中生物医药的比重最大,依次为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增长率达到20%。近年来,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研究与生物技术强国相比仍有5年左右的差距,产业化差距则在15年以上。我国虽然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但我国在人类、动植物和疫病基因组学方面、生物医药中的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及重大流行病与遗传病的诊断方面、生物农业的转基因植物方面、动物克隆和胚胎移植方面、生物肥

料和生物农药方面以及生物能源等领域还是有一定优势的,经过努力和自主创新,很可能在这些方面赶超发达国家。

4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发展差距。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对内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对外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15年的距离。尽管我国已经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做了许多努力,例如,我国装备制造业包括大型施工机械和露天矿装备已经实现自主化,我国航空工业的民用飞机也实现了从研制到销售的历史性飞跃,但是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就连作为后起之秀的韩国,其电子设备制造和船舶制造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看来,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一点可以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品的进口中看出来。中国已经成为机床和铸锻件生产大国,但是高档数控机床和水电、火电及核电装备的关键铸锻件还是依赖国外进口,高端装备领域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0%、光纤装备的90%、大型石化装备的40%、汽车制造装备与纺织机械装备的70%都主要依靠进口。这说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任重而道远。

5 新能源产业的比较。面对化石能源有限性带来的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发展低碳性的新能源产业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新能源产业是以新能源技术为载体的,新能源技术包括风力发电技术、水电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核能技术和地热海洋技术等。目前世界核电装机为3.7亿千瓦,主要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生物质能发电装机为5000万千瓦,美国和欧盟所占比重较大;地热发电为900万千瓦,也在美国、日本和冰岛等国。我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比较丰富,核能技术的关键因素也有一定的储备,其中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有量处于世界第一;风电装机为1221万瓦,居世界第四;生物质能约占全球发电总装机的4%左右。由于我国光热资源比较充足,因此太阳能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2008年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特别是太阳能的研发技术最为成熟。可以说,太阳能产业很可能是我国未来发展低碳能源的首选领域。

6 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分工。新材料是战略技术的发展基础,在高新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分工格局已经形成,诸如美国在工业材料、纳米材料、信息材料方面有明显优势;日本在高性能铝合金和陶瓷、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方面技术成熟;欧盟则在光学材料、磁性材料和智能纺织原料方面独占鳌头。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2000年才开始进行新材料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发,特别是在金刚石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特殊陶瓷材料、光电子和微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纳米材料等领域已经有所作为。虽然我国的新材料产业起步晚,但是过去十多年的努力毕竟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2010年其市场规模已达到823.7亿元。专家估计我国未来新材料的产业市场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到20t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看来,新材料产业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的首选产业。

7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差距。自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新思路后,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代表性产品。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发动汽车等。目前大多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如美国研发的氢燃料和乙醇汽油技术、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柴油汽车和氢内燃机技术。我国只是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上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这一技术的市场发展并不健全,相关的充电站和快速充电系统的建设较少,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就目前来看,政府正在鼓励支持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研发向电动汽车技术方向过渡,试图在不久的将来使得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阻碍因素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原始创新不足致使关键技术落后,因次生模仿创新不足致使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率很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宝贵之处在于原始创新,其中最难进行的也是原始创新。目前我国大多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都是以贸易作为主要业务,只是外国产品,即使有些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也只能处于中低端,大多数高科技产品都是模仿发达国家,难有自己真正的原始创新。比如,我国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就因为原始创新不足而使得诸如高性能纯电动汽车的电池零件、部分电机、相关材料还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相关技术的可靠性和技术的工程化还是处于落后阶段,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控制技术和专用发动机技术等关键技术仍然处于起步研发阶段。再比如我国的平板显示技术因集成技术这一原始创新落后导致相关的零件材料和装备还是需要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进口,一些成膜和蚀刻设备都主要依靠进口,设备曝光机和彩色铝片则主要从韩国、日本和美国进口。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我国的企业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营销了很多高科技产品,也以“贴牌”的方式为发达国家生产了诸多高端产品,但是终因缺乏原始创新而不能拥有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话语权和控制权,这就意味着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价值链的低端。

我国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要对引进的先进技术不断的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进行次生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的本质就是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努力改变自身技术落后的面貌。我国长期忽视对先进技术的次生模仿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对技术引进资金投入比例高而对技术消化资金的投入比例过低。以2004年为例,国家对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投资经费比例即技术引进与技术消化的资金比为1:0.15,而一些发达国家诸如日本、韩国的这一投资比例则在1:10左右。事实上,我们进行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技术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而不是为了引进而引进。单纯的技术引进是短视的表现,是急功近利的做法,是置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于不顾的行为。如果不进行长期的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次生模仿创新累积,就会患上先进技术设备进口依赖症,就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投资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经费数量较少(见表1)。2010年的经费投资为698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5%,仅比2009年上升0.05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投资额为3710.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而此时美国已经达到2.62%,韩国为3.23%,日本为3.39%。

具体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领域还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对象与研发主体之间存在偏差。企业是研发主体,但是研发经费主要投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对企业的支持与投入却较少。二是用于企业的研发经费其投资结构存在比例失调问题。在所有支持企业的研发投入中,大部分经费投向了一些大型军工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获得的研发经费支持非常有

限。但是,民营企业却是技术创新的主力,这可以从每年民营企业申请的实用发明专利数量要比国有企业申请的数量多得多的事实中得到证明,这表明我国的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对象具有所有制歧视的弊端。三是研发资金的后期跟踪性投入不足,致使我国已有优势技术难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已经具备了技术方面的优势,但就是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和研发经费的投入而不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

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共生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共生是各种技术创新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种技术之间,深刻反映技术间的本质联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部分都是高新科技产业,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多方面技术共生因素相互作用,单单依靠企业自身就想实现技术突破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专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产业链条上其他相关企业等多个共生单元协同创新来完成。就某一新产品而言,从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企业投资、产品设计、市场考量、协同制造到成品生产等一系列的产业价值链都需要相当规模的技术创新共生单元来分工协作。目前我国企业创新资源的共生整合能力欠缺,一个单独的企业难以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完全靠企业自己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很艰难的。一方面,技术间的共生单元习惯于单打独斗;另一方面,缺乏联系不同技术创新共生单元的中间媒介,或者说,没有为技术共生单元建立密切联系的通道和服务平台。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技术创新规律建立健全技术共生体系。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共生路径

1 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可以依据自组织理论进行自主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还是一个独立从事自主技术创新的共生单元。过去往往因为从事技术创新的共生单元之间缺乏共生性联系而使得技术创新呈现出独立性和封闭性的特征,现在在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时,应遵循技术共生规律,建立自组织系统这一共生单元之间密切联系、精诚合作的机制。

就目前来看,我国有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在生物技术产业方面,相当一批生物技术成果有的已申请专利,有的进入临床阶段,有的处于规模生产的前期阶段。而绝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比较落后,还需要把我国进行原始创新的自组织共生单元同发达国家的先进共生技术创新主体联系起来,把内源式集合原始创新和外源式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次生模仿创新联系起来,实现国内外技术共生创新。

2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目前我国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仍很缺乏,因此我国政府和各个技术共生单元应该分别建立宏观创新激励机制和微观创新激励机制。宏观创新激励机制是作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主流导向性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微观创新激励机制是各个自组织创新主体制定的有利于技术共生单元技术创新的系统内部动力机制。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方案,但是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还未形成相对系统的动力机制,我们应该加强和整合相关的激励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一些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的配套政策,并且结合各地区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旨在推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例如,可以对某些个人和团体研发突破关键技术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另外一些个人和团体提出的关乎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盈利模式也给予奖励等。从各个技术共生单元来看,应该鼓励企业加大对创新激励机制的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应用、评价、考核为内容的微观创新激励机制。从各个地区单元来看,应该建立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内形成的交互式学习机制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资体制

首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应适当加大对民营企业原始技术创新和次生模仿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由于国有企业的原始创新资金容易发生投资沉淀,因而可以考虑减少对其投入的技术创新投资额度。至于军工企业涉及到国家安全,至少目前还不能减少对其技术创新的投资额度。其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研发资金投入的时间选择上,对于自组织系统中的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要实行创新前支持和创新后支持并重的办法,而且还要逐步过渡到创新后支持的机制上来。这是因为,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支出,容易出现“人情项目”和“关系项目”,而创新前的财政支持更多的是支持有关系的项目人;若改为创新后以创新成果为标准来支持则会提高自组织系统的创新效率和财政的投资效率。最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合理配置原始创新资金与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内容的次生模仿创新资金二者之间的比例,确保原始创新主体和次生模仿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中共生作用的正常发挥。

4 建立健全技术共生创新支撑体系

新兴技术篇7

本文选取2006-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其进行浙江省嘉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嘉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在过去的5年内创新效率在近两年内有较大的提高,其提高主要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促进作用较小,但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下滑趋势。

【关键词】

创新效率;高新技术产业;Malmquist指数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也以来,科技园区的出现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聚集并快速发展。嘉兴市作为浙江省的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先后创建了高新技术园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等创新载体。因此,研究其创新效率对于进一步提出嘉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促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一)研究方法

Malmquist 指数是由Malmquist(1953)在消费分析的过程中首次提出。根据Malmquist指数的定义,可以将其分解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当技术效率(EFF)>1,表示技术效率上升,反之为技术效率衰退;当技术进步指数(TC)表示技术进步,生产边界提升,反之为技术衰退。当TC>1时,表明生产前沿面向外移动或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即出现了技术进步。

(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了浙江省嘉兴市5个产业2006-2010年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数据,数据来自于2007-2011年《嘉兴市统计年鉴》。5个高新技术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选取R&D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人数衡量科技投入,选取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衡量科技产出。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Deap 2.1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

(一)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变化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以2005年为基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出现阶段性变化,2006-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TFP)有较大幅度下降,但2008-2010年创新效率的又得以显著提升。总体来看,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技术变动。资源配置效率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增长贡献了10个百分点,而技术变动反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年均降幅达14个百分点。

(二)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创新效率变化分析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行业差异来看,如表上2,只有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创新效率有所提高。另外四个行业创新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表3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的5个行业在过去5年里,创新效率均来自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则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结合表2和表1的结果来看,这并不能说明各个行业的资源配置日渐完善,效率逐步提高。因为考察期内,特别是2007-2008年间,科技投入增长缓慢,可能导致技术进步速度缓慢,使得技术进步总增长速度慢于资源配置效率。虽然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但仍没有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四、建议

综合以上结果,本文认为浙江省嘉兴市需继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提高创新效率,使得嘉兴市在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在保持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应注重两者的平衡发展,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与增长,有效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虽有提高,但仍需要继续加强,继续提高科技园区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3):23-78

[2]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7(5):135-141

[3]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9-33

[4]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经济研究,2010(10):84-86

新兴技术篇8

关键词:膜技术;YHD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综合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027

随着我国各个区域的水体污染日趋加剧以及污水处理和回用标准的提高,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过滤、吸附、混凝沉淀及消毒等)已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要求,近年来涌现出多种污水处理技术,为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污水的处理水质及其回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及水体的自净能力,这些污染物使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水体的使用价值降低。污水处理过程是改变水的性质的过程,即改变水中杂质的过程。污水处理的过程由若干基本工艺单元组成,每个单元过程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多样化的,分为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

1 膜生物反应器

1.1 处理机制

膜生物反应器是由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反应器相结合而成的生化反应系统。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的孔径或半渗透性质来实现物质的分离,按分离的物质尺寸由大到小,可以将膜分离技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污染物在生物反应器中被微生物降解,膜组件替代传统工艺中的二沉池,通过膜组件的过滤作用实现污泥与水的固液分离。膜组件一般分为管式、毛细管式、中空纤维式、板框式和卷式等。相对而言,板框式和管式膜组件的污水处理量较小,而中空纤维式和卷式膜组件的污水处理量较大。为避免膜组件堵塞,运行中必须定期进行反冲洗。

1.2 特点

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污水处理具有固液分离效果好、基建费用低、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出水水质好、工艺流程简单、结构紧凑、运行管理简单方便、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一系列优点。这项技术不仅利用了膜分离的选择透过性和高效性,同时也利用了生物处理的有效性和彻底性,既可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深度氧化,又可利用硝化、反硝化脱氮,从而最大限度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1]。

目前,已经规模化应用的膜生物反应器大多为分置式,但由于其动力费用太高,约为传统活性污泥法动力能耗的10~20倍,因此研究能耗较低的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方法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采取比较低的压力运行,生物膜表面不易形成高密度的滤饼,易于清洗再生。

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因其出水效果稳定,节省占地的优点,将越来越多地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2 YHD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综合技术

2.1 处理机制

YHD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综合技术是污水治理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的有机组合,可循环利用资源的污水处理综合技术体系,是治理各类生产、生活污水的新技术组合。此技术已由广西丽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地在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源废、污水处理中应用。

污水治理技术部分,即YHD-化学模拟生物降解污水治理综合技术包括:

(1)用“生化促进”技术改进传统的厌氧分解技术;

(2)以化学模拟生物降解技术为核心,进行结构转化和二次降解;

(3)采用DH电化学处理技术,对污水中最难降解的污染物,进行分子破碎强制降解。在强力电化学氧化作用下,以及在电化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强氧化剂,可以彻底杀灭细菌、病毒和孢子,有效的脱除各种重金属;

(4)配以自主研发的高效脱毒脱硫技术、水净化剂制造技术和药剂再生技术,综合应用治理污水。

污水治理的回收利用技术部分包括:对流失的资源,如水、气、渣的回收利用,体现循环经济效益;对能源的转换和利用;对所有经过处理后的水,全部回收循环利用。如:治理高浓度有机污水可回收粗蛋白、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做饲料,回收纤维可做工业原料;在厌氧阶段将大部分有机污染物转换为甲烷回收烧锅炉,回收剩余污泥和药剂可用于制造肥料;治理冶炼废水可回收重金属返回车间冶炼或生产副产品,回收微量元素可生产高值微量元素肥料。

2.2 特点

(1)治理污水彻底,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或是优于国家排放标准;

(2)污水治理后可达到全利用,零排放,实现无污染;

(3)装置紧凑,结构合理。与常规做法相比,YHD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综合技术投资省,占地小、节能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操作简便、维护容易,可基本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

(4)广谱性强,可治理各种含高浓度污染物的酒精、味精、酿酒、淀粉、造纸等有机污水,石油、化工、电镀、印染、冶炼等其他无机污水,城市生活污水及医用有毒废、污水;

(5)既可用于新建工程项目的废、污水治理,也可用于改造已有污水处理装置,使不合格指标的一项或几项达标。

(6)水、气和渣可全回收利用,创造新的经济效益,降低废、污水治理投资及管理维护成本,达到良性循环。

YHD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综合技术此前已成功地应用于造纸、淀粉、酒精等工业废液处理中,目前此技术在治理医源废、污水领域的成功应用表明,此项以“全利用、零排放 、无污染”为目标的污水治理新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3.1 处理机制

当水被加压加热时,水与干饱和蒸汽的密度差越来越小,当压力上升到某一数值,饱和水与干饱和蒸汽的密度差为零,此时,饱和水和干饱和蒸汽除了有相同的压力和温度(即压力为22.1MPa,温度为374.3℃),还有相同的密度和比容,这一独有的状态点称为临界点,当水的温度和压力高于临界点时称为超临界水[2]。超临界水的特有性质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关键所在,有机物和氧完全溶于超临界水中,此时相界面消失,形成单一相,有机物与氧能够自由均相反应,反应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反应结束后,产物为包括水、气体和固体的混合物,且均符合污水排放标准和气体排放标准[3]。

3.2 技术特点

(1)水中几乎所有的有机物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水中的氧或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分解率在99.99%以上,最终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有机污染物中的N元素转化为氮气。反应速度快的这一特点,可使超临界水氧化装置更加小型化,结构更加紧凑;

(2)无机盐类溶解度很低,能以固体形态被分离出来和回收利用;

(3)当被处理的废水或废液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达到5%~10%时,就可以利用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反应热来维持反应器所需的热量平衡,不再需要外界加热;

(4)设备安全性高,反应彻底,经处理后的水符合污水排放标准,且只存在极微量的有机物,无需进行二次处理。

由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力,因而对普通耐腐蚀金属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对反应设备的材质有更高的要求,运行费用也较高,但相对于焚烧与湿式催化氧化技术,仍具有技术与经济优势。随着这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新材料的开发,以及工艺的不断优化,使得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优势更加明显,所需费用也大大降低[4],因此这项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4 结语

以上列举的几种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污水处理厂已都有实践运行。就目前全球的污水处理发展现状来看,并不存在某项污水处理技术能够适用于各种污水的处理,在选择处理工艺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质、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对不同工艺进行充分的对比,客观分析利弊,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目前,多种单元技术的优化组合是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各种技术的协同效应,研发出价格低、能耗低、效率高的新工艺,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翠芳,孙宝盛,张海丰.膜生物反应器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比较研究.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38(02):9-11.

[2]杨帆,宋志伟.膜生物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污染防治技术,2006,19(02):35-37

[3]Modell.Treatment for Oxid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

Supercritical Water. US,4,338,199,[P].1982.07.06.

新兴技术篇9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兴趣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正逐渐向着小学基础课程迈进。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良好的信息技术意识、优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以及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鉴于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以及思维模式的培养。

一、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首先应关注的是兴趣培养,学生对其产生了兴趣,进而才能被激发出创新能力,两者是递进关系。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引用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培养。首先,要求教师拥有多媒体制作及操作技术,形成一个吸引人的丰富课堂。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多媒体教学的一个良好的互动。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可以作为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一个开端。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接受简单的有吸引力的东西比较容易,信息技术其中有太多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从简单的入手,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简单的内容开始并逐渐地加深难度,令学生感到将一个个难点攻克,产生一种兴奋感,会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对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并且在长时间的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积极利用互动的课堂活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发散,必须将学生融入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完成一个课题,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准备些素材、课题、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完成。

四、利用电脑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适当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电脑游戏是必要的,我们要正视电脑游戏的作用,适当的电脑游戏可以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知识,以及在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因此,电脑游戏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工具,适当地进行利用,对学生是一种启发。

五、利用学习软件激发兴趣及创造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学习软件激发兴趣及创造能力是必要的。首先,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出吸引眼球的作品,令学生对软件使用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自主进行制作,在其过程中创造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六、教师的身体力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组织引导。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要进行合理的教学,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的合理筛选、对教材和教法的认真探讨、对学生心态的积极把握等。因此,小学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教学理念、认真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以及实际操作水平。以教师的楷模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学生进行熏陶。

综上所述,所谓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为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颇受教育者关注,不仅需要大力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学素养,还需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不断尝试的能力。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以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东.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1,11(5):133.

[2]林瑞春.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4,9(21):95.

新兴技术篇10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从繁冗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对自如。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

第一层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工资发放管理、员工考勤管理、人员招聘流程,以及工作调动和岗位轮换等日常事务,需要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现错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第二层次: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从人员聘用到员工离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涵盖了从岗位、绩效、薪酬,到培训方案、继任者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模块,运用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模式化和集成化。

第三层次: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增值服务。忠实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客户———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良性运转的需要,现时的状况是:一线经理们想要获取某一岗位任职者的最佳人选;部门主管希望了解哪些员工可以参与轮岗或轮班;而管理层渴望知道谁是最佳雇员,哪些员工需要哪种类型的专业培训,谁是继任者计划的最佳人选,人力成本的构成和使用情况如何等等。仰仗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上述问题可以得到清晰、明确、及时的解答。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务

如人力资源管理学一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也是一个泊来品,因而,我们有必要放眼世界,了解国外企业的先进做法,从而为我们自身的发展提供指导。

今天,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正在应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的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应该说明的是,下述国际最佳实务,是建立在坚实的管理基础和成熟的系统配置上的。

自助服务:面向员工和经理们的自助服务能够使信息直接到达需要它的用户层面,同时满足一次性数据输入并减少维护次数,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个人用户可以不必依靠信息系统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而通过自助服务系统实现自我管理。这些自助服务内容包括:员工地址、电话、紧急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变更,员工福利项目个人信息的变更和菜单式福利服务,工时记录和休假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和发展计划,组织培训安排和工作调配等等。完成上述工作曾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今天,通过在线帮助系统,大多数自助服务项目都拥有了更为友好的用户界面,所收集到的数据也变得更为准确和及时。

员工招聘与配置: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人员招聘工作正在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在供给方———岗位求职者和需求方———用人部门经理两个层面分别创建自助服务系统,从而盘活整个招聘流程,协助进行求职者与空缺岗位的匹配,并处理这一过程中其他的环节,如求职者测评和个人背景资料认证等。用人公司可以通过专业数据库或招聘服务提供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成千上万份求职者简历,将其中以书面形式提交的简历经过扫描转换成电子文档,并按照企业自身要求进行相应的格式调整,而后提供给该企业位于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用人部门经理或人力资源经理,供其甄选。

薪酬:随着安全性电子邮件处理和电子签名的诞生,薪酬管理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现在,一线经理在薪酬规划上得到了充分的支持,他们可以在线浏览薪酬历史记录,薪酬的调整也摆脱了日常的纸张形式的推诿,取而代之的是各层级之间无障碍的审批程序。此外,上述任何变化和调整可以实时自动传递至工资发放系统,而由此引发的员工福利变化亦可同时在系统中完成更新。员工也可以利用系统所提供的强大功能,管理个人财务安全,新的应用系统支持员工进行个人财务状况分析和个人退休金的科学规划。

福利管理:网络和其他先进技术的运用,将员工福利管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互动语音应答器(IVR)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和网络通讯系统的整合为福利专员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展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以前,需要有专人守候在电话机前,交流和回答有关信息;而今天,对于员工提出的大量的有关福利问题的询问,已经进行了自动化处理,无须福利专员专职接听员工的电话。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福利专员可以从系统中调出该员工的档案,并查找必要的支持性信息,以迅速提供解答和建议。

绩效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绩效管理流程的发展。通过网络和软件系统,企业有能力掌握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并合理地配置员工已有的知识技能。平衡计分卡,360度绩效考核等现代管理理念也被引入实践,与信息系统一道,为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双重保障。

培训:应用互联网可以进行培训课程的安排和公告、演示。当某名员工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了想要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时,应用系统可以提供在线指导,并有可能按照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培训项目。随着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培训也变得愈加广泛和简便。同时,利用新技术,企业用于培训的投资回报变得更加直观和容易衡量。

基础事务管理:填写表格等琐碎的日常工作,今天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当员工发现自己手头的医疗报销单已经用完,即可以到公司的网页上去下载并打印一份所需的文件进行填写,而无须致电或访问员工福利管理部门。更为理想和便捷的是,员工还可以在线填写相关表格,并将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直接发送到员工福利管理人员手中,一段时间后,报销款项便自动存入其银行的个人账户中。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了解“他山之石”的目的,在于自我发展。“”版权所有

让我们来看看目前国内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

相关调查显示,有75%的内地公司尚未使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而在已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呈现出如下特点:71%的企业仅仅用其搜集员工信息,拟制有关报告68.2%的企业用于工资发放管理59.5%的企业用于员工考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