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十篇

时间:2023-12-19 17:47:54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1

关键词: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企业;政府补贴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投资拉动经济的边际效益减弱,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出口大幅减少,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驱动经济发展。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产业演变的视角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存在两次“死亡之谷”:一是技术研发突破后,需要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产品推向市场后,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无论是技术研发过程,还是从“技术-产品”的转化过程,或是从“产品-产业”的产业化过程,战略性新兴企业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但在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筹资偏好以及筹资渠道选择不同,风险也不相同。因此,基于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阶段剖析企业财务风险并及早予以防范,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划分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动的。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蔓延到全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受到巨大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四万亿计划”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并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战略性”体现着国家意志,属于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战略产业的一部分,反映了产业的重要地位。“新兴产业”的实质是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新兴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带来企业产品品种的增加、性能的提升、质量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了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市场能自由进入的情况下,成功企业的示范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新兴技术得以扩散,新兴产业得以发展,逐步成长为成熟产业。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产业演进的阶段性是客观存在的,产业演化的阶段性研究集中体现为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的演进过程通常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二、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特征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要求为基础的,国家遴选确定的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需要进行高额的资源投资,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较大,但是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1、技术不确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首先要突破的是技术创新,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研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是新兴技术的产业化,但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存在不确定性。所谓主导技术,指的是行业内首次出现的能满足大部分客户需求的共性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具有正外部性,共性技术的突破使得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能受益,但是研发企业无法完全排除其他企业使用相关技术信息。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研发企业获得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存在市场失灵。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信息掌握不多,技术变动较大,存在不确定性。2、资源投入高。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投入来开展助力企业发展。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面对共性技术以及专有技术的突破,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技术成果转换过程中,面临专用资产的投入,实现技术创新的产品化;技术创新产品推向市场,需要专利保护等政策支持,减少市场失灵,维护创新企业的收益,使得研发投入能尽快收回并能有丰厚的利润,吸引研发企业有动力和能力继续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持续发展。

(二)战略性新兴企业成长期特征。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渐趋成熟,进入由产品研发到市场转化的阶段,很多战略性新兴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第一次“死亡之谷”。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会受到市场需求、产品定价、上下游产品的兼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仅以南京为例,南京有52所高校和众多科研机构,但在2017年在宁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一半。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增长率较高,市场需求高速增长,行业信息已逐渐掌握明确,行业产品品种和竞争者数量逐渐增多,行业进入壁垒逐渐提高。

(三)战略性新兴企业成熟期特征。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生产逐渐规模化,企业规模、盈利能力、风险承担水平逐渐稳定,进入稳定化发展的状态。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得到突破,行业信息逐渐清楚明朗,行业主导产业已经明确。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逐渐稳定,产品需求增长率不高,行业进入壁垒很高,行业内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提高销量已经很困难。规模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企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经济的好转为企业加强管理提供了条件,企业逐渐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企业设备,公司治理逐步规范化。

(四)战略性新兴企业衰退期特征。处于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减少,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下降。企业没有研发的内在动力,生产的产品品种逐渐减少,企业不需要进行设备设置等大额资本支出,企业经营活跃度逐渐下降。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经过长期发展,管理机构逐渐庞大,管理层级逐渐增加,决策效率下降,人才流失等问题逐渐浮现。

三、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财务状况)

战略性新兴企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要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研发投入比较大,研发成果存在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在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财务风险情况有明显差别。

(一)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技术研发,需要高额资金投入。但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技术研发成果的无形资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核心的资产,固定资产比重相对较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公司治理尚未完善,不能规范的提供企业财务信息。基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充分了解企业创新技术的价值。作为本质上厌恶风险的银行,通常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或担保,使得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筹集银行借款比较困难。

(二)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成果开始市场化,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有个过程。但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设备、材料供给、质量监控方面的支出随之增长,虽然产品销售收入开始增加,但与企业运行支出相比缺口较大。企业面临高额资金需求,但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入不太稳定、偿债能力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逐渐稳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成本的降低,企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稳定的销售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入,企业资金需求压力逐渐缓解。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渐趋饱和,企业扩大销售很困难,发展进入瓶颈阶段。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管理层面对企业研发突破的内在需求时,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企业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管理层私人受益下降,管理层倾向于选择短期有利的行为,例如改善办公条件、增加股利发放等。激励和监管缺失的管理层可能会使企业错失突破机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发展机会,产品销售收入减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销售逐渐减少,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但是,企业没有大额的厂房、设备等资本支出,企业研发、营销等需求也少。处于衰退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没有高额的筹资需求,财务风险相对较低。

四、战略性新兴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财务风险防范

(一)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战略性新兴企业是事关国家战略布局的新兴企业,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有大量资金需求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开拓、企业管理,但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收入较少,偿债能力弱,很难取得银行借款。财政补贴和风险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发挥重要作用。1、财政补贴。战略性新兴企业初创期技术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导技术未完全确立,企业技术研发既有共性技术突破的需求,也有企业专有技术攻坚的任务。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研发成果对行业发展都有基础性奠定作用,具有正外部性,这使得研发企业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带来市场失灵。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对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补偿,降低了研发企业的成本支出,缓解了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资金困境,鼓励研发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可持续发展。2、风险投资。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在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研发成果评估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有助于缓解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相对而言,风险投资更关注企业的公司治理、风险防范,能为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除资金以外的咨询服务等增值服务,有利于降低成本。风险投资通常采用可转换优先股等投资供给,没有严格的抵押品和担保要求,使得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

(二)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入,企业规模扩大,资金支出增加,企业融资需求大。股权融资及政府采购是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容易获取资金的方式,也有助于降低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财务风险。1、股权融资。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处于技术成果转化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逐步推向市场,未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入,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能提供的抵押品或担保少,企业偿债能力弱。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股权投资者会更看重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更容易获得股权投资。2、政府采购。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但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建设还不太规范,基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资金的意愿小。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发活动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采购为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同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政府采购向市场提供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加速了市场对企业的接受程度。

(三)成熟期战略性新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企业留存收益逐渐增加。随着企业市场份额逐渐饱和,企业面临追加资金进行“二次创业”的需要,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也能给予战略性新兴企业政策支持。1、银行借款。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逐渐稳定,企业规模已经扩大,经营管理逐渐规范。银行等金融机构容易评估企业财务状况,乐于向规模化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资金用于企业转型发展。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收入,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较低。2、税收优惠。战略性新兴企业符合国家战略布局,是国家产业的发展方向。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企业实现销售突破很困难。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并引导企业继续进行研发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2

【关键词】新兴产业;全面创新;非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颠覆性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社会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国有大企业集团面临的历史使命,同样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历程不长、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技术及装备落后,要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单一的技术创新战略不能维系其竞争优势,只有实施全面创新战略。

一、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

1.全面创新管理实施的理论框架

在熊彼得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1]。后人把创新管理从最初的注重技术、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发展到今天的更加关注企业的创造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全面创新管理。根据许庆瑞,郑刚(2003)对全面创新的理解,全面创新要求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其最终目标是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并为客户创造价值[2]。全面创新理论框架最初是基于大型企业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郑刚等(2009)在大量中小企业案例研究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小企业全面创新实施框架,认为从创新要素特征分布看,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广义,包括组织、决策、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最关键的四大创新,特别是技术与市场是最活跃的两大基本创新要素;而由于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等原因,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相对较为薄弱,还处于未成熟的培育阶段[3]。此外,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往往是该企业领导者个人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家及其精神在全面创新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2.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

借鉴国内外创新管理理论和大量中小企业创新案例的调研,本文初步提出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仍以价值创造为最终目标,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这反映了企业使命的共同本质。第一层次的创新要素有四大方面,分别是战略、市场、技术和管理,这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对于经营时限不长、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战略、市场、技术和管理这四个方面的创新是首先需要面临的创新挑战。第二层次的创新要素是制度、文化、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主营业务、经营地域范围、行业竞争结构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这些因素同样面临创新的挑战。第三层次的创新要素包括企业家及其精神、全员创新、全流程创新、全时创新、全球化创新五个方面,无论是国外实证研究还是国内实践,企业家及其精神始终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创新,但企业家精神的蜕变本身难以实现;此外,要真正实施全面创新管理,中小企业同样需要瞄准全球化市场、倡导全员创新、全时创新和全流程创新,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图1 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

需要指出,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中的三个创新要素层次,虽然从创新机理上存在由里向外的逻辑关系,但在实践中并没有严格上的时间先后关系,并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可以依据综合环境,围绕客户价值创造和核心能力的持续提高,实施切合自身情况的全面创新战略。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实施

1.“模仿创新”只能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权宜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2011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民营企业大部份属于中小企业,由于观念陈旧、技术创新战略定位不当、科技技入不够、创新机制欠缺等众多原因,造成创新能力不足。再加上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投入性、新产品存在的沉默期等多种原因,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模仿创新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理性选择[4]。但是,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模仿创新只能使广大中小企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模仿创新最多只能使企业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不能再掉入“模仿创新”的陷阱,实施全面创新战略必定是中小企业“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因此,模仿创新只能是处于生存期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中小企业创新的理性选择。

2.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非核心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创新恰恰是中小企业的短腿,因此,仅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中小企业的理性选择。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达国家力争抢占市场领导者地位。但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由垂直转向水平方向的新特点,即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已不再一味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新兴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相对比较优势,尽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附加值产业链部分,将生产加工环节留给或主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型的国际分工[5]。

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分工的特点,面对大企业集团雄厚的技术创新优势,中小企业不能单纯走“技术创新”道路,而只能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非核心技术创新,以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的竞争地位:一是引进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持有者保持合作。二是寻求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要素的创新,相对于大企业集团而言,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创新的优势要素,这些方面的创新,同样可能使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

3.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自主创新

如前所述,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必然对我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技术产生提升效应,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外溢。根据韦铁等(2011)对技术外溢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相关研究,在技术外溢条件下,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从其它企业的自主创新中获益,而不愿进行自主创新投入[6]。可以推断,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普遍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投入,而把研发经费更多地用于模仿、抄袭、简单改进等非自主创新活动中。在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机遇和挑战时,中小企业如果不注重自主创新,必然形成对大企业技术的过度依赖性,也就丧失了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主动性。为此,中小企业只有立足于客户价值创造和核心能力提升,在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全面创新战略,就全面创新的三个层次创新要素进行自主创新。

4.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颠覆性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Christensen教授(2003)最早提出颠覆性创新,他把创新划分为维持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其中维持性创新指利用已有技术能力和流程,在现有市场上对产品或服务性能进行持续的改进和提升;颠覆性创新则针对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步削弱主流市场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最终侵蚀甚至取代现有产品或产业。颠覆性创新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低端颠覆,另一类是新市场颠覆[7]。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企业借助全面创新战略进行颠覆性创新,具体来说,进行新市场颠覆和低端颠覆,逐步削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流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赢得相应的市场地位。这里,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初步提出中小企业颠覆性创新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中小企业颠覆性创新三维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Christensen C M,Raynor M.The Innovator’s Solution: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相关图文整理改编。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低端颠覆创新,其含义是以低成本商业模式,对通过获取在位企业看来最不具有吸引力的客户而逐渐发展壮大[8]。通常而言,那些技术雄厚的大企业集团通常满足于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部份,而对同质化、低附加值的红海市场不够重视,对来自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的蚕食或进攻往往选择忽略和逃避策略,这给了中小企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竞争地位的时机。如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尽管中小企业在LED的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技术的产业链中上游缺乏竞争优势,但如果在下游封装方面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那么在产业链上同样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低成本通常是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但低成本并不是牺牲客户价值的陷阱,中小企业运用全面创新战略,特别是探索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必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新市场颠覆创新,是指创造一个新的价值网络,其最初并不是与市场在位者进行竞争,但是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改进,最终让消费者脱离原来的价值网络,而进入这个发展起来的新价值网络。三星公司的数码相机、佳能公司的台式复印机、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这些公司并不在原有行业行业中位于领导地位,这些产品最初的消费者也并非是传统主流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甚至没有使用或拥有前一代产品或服务,却一下子成为市场的主流消费者。新市场颠覆创新给予了中小企业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市场”的思维,但这种思维需要全面创新战略的支撑,只有积极探索全面创新,才能可能实现新市场的颠覆创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3]郑刚,任宗强.中小企业全面创新管理实施框架与典型模式[J].管理工程学报,2009(增刊).

[4]宁凌,胡红星.模仿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J].商业研究,2002,9.

[5]刘隽,金丽.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J].企业管理,2005,3.

[6]韦铁,鲁若愚.技术外溢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问题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1.

[7]Christensen C M,Raynor M.The Innovator’s Solution: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 [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8]黄海洋,陈继祥.颠覆性创新的扩散过程与中小企业的竞争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SJB630003)。

作者简介: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3

一、要靠提高认识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其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年,国务院专门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们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宝贵机遇。近年来,我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研发、市场开拓、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培育发展了“智能电网、风电装备制造、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前8个月,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企业达到24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21个,在建重大产业化及研发平台项目达到25个,实现产值103亿元。但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地区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加大培育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要靠项目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任何产业发展,都要靠具体项目来支撑、来实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需要项目支撑,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常年抓、抓常年。一要加快项目进度。发挥现有高科技企业的优势,加快企业在建项目建设步伐,加快2.0兆瓦双馈风电机组、电动汽车及零部件、电动汽车充电站等25个重大产业化和研发平台项目建设进度,促其早建成、早见效,发挥倍增效应。二要及早谋划明年。认真落实重大前期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不断强化项目储备和动态管理,加大优质项目储备,多储备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明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积蓄后劲。三要助推产业集聚。重点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抓好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项目谋划和实施,通过招商引资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集中布局。

三、要靠突破关键环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是主体、是关键。相关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市场运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以自身的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一要加大科技创新。企业要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搭建产学研平台,靠高端人才的集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快推进智能电网能耗分析与仿真、3.0MW—5.0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粗颗粒金刚石单晶及大直径聚晶复合片、耐高温发用特种聚酯纤维、细胞培养型流感疫苗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二要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从项目实施到产供销各个环节都要注重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企业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保证。三要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寻找战略合作者,引进央企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43-02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和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相继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提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国际视野和略战思维。同年又提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三条科学依据,即“产品的需求市场要稳定且有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明确界定,即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内的,未来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3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的良好态势,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一,在2013年整体经济低迷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回升,尤其是上半年在工业经济总体弱势中逆势上扬,部分产业增长速度达到工业经济总体增速的两倍左右,成为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体盈利状况良好是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大收获。部分行业利润增速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高于同期工业总体增速。有关专家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远高于工业发展速度将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助推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

第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是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又一大亮点。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比例占工业领域的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50%以上;各地均出现了一批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额比例超过5%甚至超过10%、具有国际先进研发设施和工程化验证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涌现了超千万亿次计算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大规模基因测序等重大成果。

第三,2013年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猛。珠三角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京津冀地区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

第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重要变化,特别是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数量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比例超过70%,在国家实施的重大产业专项中,民营企业获得支持的比例占到50%以上。民营企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市场主导的内生路径、政府作用下的外推路径、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发展路径以及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路径相结合。

(一)市场自选则下的内生路径

即在自然市场的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其自身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求生存的过程中,得到市场拉动进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产业不仅原有优势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同时也将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其市场地位的确立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也极易受到市场选择中的盲目性、市场波动性以及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政府干预下的外推路径

政府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在于从其萌芽发展到市场地位的确立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因此发展速度较快。另外由于政府的政策不会轻易波动,因而往往确定性程度比较高,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这一路径对于技术亟待突破、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重要。然而这一路径也有其不足,例如由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自然市场竞争和市场自然选择的经历,产业素质相对于市场自发方式可能比较低,其自身优势的固化和加强程度也可能相对较低,由此其对外界的抗干扰和应变能力以及自发展自创新能力也随之弱化。

(三)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的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发生在市场与政府共筑的环境中,因而不同程度地受外部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市场自选则路径下相关产业往往受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刺激,促进其要素的充分优化配置以及技术的创新。而政府的适当干预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就其发展而言,市场作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处于主导地位,而政府的推动则更多地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四)内源式和外源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内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产业将自身的固有优势与市场的特殊要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外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从外部直接引进技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内源式发展路径使得新兴产业可以通过研发和创新获得自主专利及知识产权,这也使得其承担的研发成本比较高同时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外源式发展路径中引进技术的所需成本通常只有自主研发和创新成本的1/5至1/3,且引进技术因较为成熟而风险较小,然而由于一些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进口难度比较大而且成本较高,使其无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是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机制,而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可以破解产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优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技术、市场与制度的协调互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的重要视角。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创新及其产业化。战略性新兴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大等特点。其技术的突破对产业发展起到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群、产业配套体系和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是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大、投资风险高、经营模式不成熟等特点,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往往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的目标是加快从新兴市场向大规模市场的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具有三种机制:

第一是应用示范机制,政府通过推进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方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应用,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不断完善技术体系与产业配套体系,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业成熟度。第二是规模化发展与价格形成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项目示范等方式对新产品进行市场支持,促进新产品的规模化使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最终使新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成熟市场。第三是经营模式创新与政策退出机制。经营模式创新是新兴市场转化为大规模市场的重要环节。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形成稳定可预期的盈利模式时,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化机制进入了良性循环,产业体系与生产要素开始进行市场化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政府早期的扶持政策也进入了逐渐退出并让位于市场化机制的阶段。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刺激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一项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经济资源配置等的系统工程,系统化的政策制度设计与支撑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激励机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标准、市场、投资、产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经济要素的配置机制。其政策体系可以划分为发展规划、科技投入、创新政策三个层次,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创新平台、产业调控等,其主要目标是调控产业布局、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主导设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促进产业化等。

四、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策建议

(一)强化投入期产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获取先动优势

产业激励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降低产业风险。一要积极实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和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个环节给予财政补贴。二要加快制订有针对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和消费者补贴政策,拉动国内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有效组织公共研发,形成多样化技术储备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进过程。需要政府不同的政策支持。政府政策的目的在于构建环境,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社会环境资本,如区域文化传统制度条件与知识产权保障等因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期和成长初期,主导设计的不确定性高,政府应通过科技计划等方式,加大公共科技投入,以达到最佳的公共效应和政策引导效果。

(三)以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设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设计走向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市场不确定性高,专业化设备投资大风险高,产业配套能力弱,主导产品没有经济规模,政府作用在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投资沉淀成本以及用户使用创新产品的转换成本,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期,新兴产业技术不断成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商业金融创业投资和其他社会化资金大量进入,市场中存在多种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不宜再有大量的财政科技投入。政府应重点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创业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制订产业发展指南准入制度和监管措施,提升市场发展潜力,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盈利模式,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更多市场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杨丽娜.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N].经济日报, 2014-1-6(1).

[3]柳卸林,程鹏.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1:全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狄乾斌,周乐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1(7):92-96

[5]乔晓楠,李宏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9-15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5

一、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五大风险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从全球视野看,发展优势并不突出,甚至还面临很多风险,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201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61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4.4%,规模与增速均居全国前列。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产业发展层次偏低,“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矛盾突出,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全球贸易摩擦、市场波动加剧情况下,风险加大。如光伏产业面对美欧“双反”冲击,从“爆发式增长”骤然进入发展“寒冬期”,企业经营极为困难,在挣扎中求生存。

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相对不足。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5%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和自由品牌占本土工业产值达48%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目前世界上50%以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产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价值占资产比例超过60%,日本新兴产业专利技术平均实施率达到52%,德国专利申请量常年位居欧盟第一。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以“技术跟随”为主,部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如医药产业97%以上化学药品为仿制品,光伏产业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依赖进口。

领军型创新团队和领军型龙头企业相对较少。江苏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拥有科技人才等优势,并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有6家光伏企业进入全球10强,12家新医药企业在境内外上市,4家软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但从全球视野看,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尤其缺乏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例如,风电产业零部件制造优势明显,但除盐城华锐以外,整机制造企业太少。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且队伍不够稳定,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公共创新平台特别是技术创新平台相对欠缺。201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类企业已有院士工作站264个、研究院25个、部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23个、科技服务平台245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公共创新平台特别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创新平台建设数量不足、针对性不强、使用频率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苏州纳米产业园仅有纳米加工和测试分析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技术平台欠缺严重影响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产品消费市场特别是国内消费市场相对较小。预计今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但总体上是“外需市场大、内需市场小”。2011年,光伏产品90%依赖海外市场,国内市场占比仅为10%。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生产规模小、研发制造销售成本高、推广难度大,占有率较低。在美欧市场“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打击下,外需市场急剧萎缩,给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造成巨大风险。

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成功路径可以模仿,其过程伴随着很多风险,且不确定性很大。这既受外部环境影响,也受内在因素制约,还受人们认识能力局限。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规律看,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相对突出。这是新兴产业容易产生风险的根本原因。一是技术创新风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例如苹果公司引领的智能手机市场,短短3年CPU由1核到2核到4核,升级之快,超乎常人想象。如果不能迅速超越或者跟进,即使相对成熟的技术也会随时面临被淘汰危险。二是市场竞争风险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不同,新兴产业成长和衰退突发性强,如果率先成长,市场占有率会迅速提高,市场机会大于风险;如果起步晚,又不能后发制人,则市场风险大于机会,常常“死于襁褓”。三是产业风险大。新兴产业带动系数大,产业链较长,所以,其发展要考虑配套,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果单兵突进,很容易被业内企业扼杀,或者遭遇价值缩水。此外,还容易受重大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增加风险的不确定性。

从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看,人才集聚、资本运作、市场开拓等压力难以适应。这是新兴产业容易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一是高端人才集聚难度较大。江苏近年新兴产业虽然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人才,但是就单个项目而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研发整体实力不强。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同样缺乏优秀团队。二是融资难度较大。新兴产业有太多不确定性,银行贷款往往慎之又慎,企业很难融到充足资金。三是市场开拓难度较大。类似物联网的新兴产业短时间难以保障有效供给,导致难以形成有效需求。传统产品性能及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新兴产品难以替代。例如电动车替代油汽车需要一段漫长时期。新产品在市场化初期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竞争环境看,国际、国内市场尤其是高端前沿市场,险象环生、竞争尤为残酷。这是新兴产业容易产生风险的外部原因。一是国际竞争趋于加剧。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持科技霸主地位,常常以各种借口和手段残酷打压竞争对手。上世纪日本的芯片产业曾经一度领先美国,但在美国多种手段制约下,不得不选择退缩。当前,江苏光伏产业与当年日本芯片产业遭受的打击几乎一样。二是产业同构导致过度竞争。新兴产业一旦被市场认同,往往出现国家之间产业同构现象,而同构往往造成产能过剩。面对这一压力,企业偏好以规模化获取低成本和超低价格,往往形成惨烈结局。三是国际市场波动大。去年以来,国际光伏市场价格连续“大跳水”,国内光伏产品价格一路下滑,很多企业濒临破产。

从政府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看,产业规划布局、公共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尚不能满足要求。这是新兴产业容易产生风险的制度性原因。一是制定发展战略能力不足。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有限,有时候准确性也不高,制定战略规划往往过分追求指标。二是政策前瞻性和系统性不够。例如,电动车产业化需要国家出台资金补贴、基础设施、提高油税和排放标准在内的一揽子政策。但两年来,政策仍然零散,而且政出多门、相互扯皮,企业无所适从。三是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不足,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少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

三、加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险防范要处理好七大关系

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但其未来前景极为广阔,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防范,要始终着眼全局和长远,正确处理发展中的许多重大关系。

技术引领和需求引领的关系。技术引领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手段。“德国模式”代表着技术引领的发展路线。需求引领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内涵和主要导向。“日本模式”代表着需求引领的发展路线。二者关系是辩证和相辅相成的。没有核心技术的产业是受制于人的脆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既要掌握核心技术,又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关系。土地、矿产、水和人力等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资源枯竭,产业将面临困境。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依赖智力支撑,产业发展才更具可持续性。任何产业发展,既离不开资源要素,也离不开智力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资源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在资源既定条件下,要更加倚重智力和技术创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不会受制于人,才能赢得主动权。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部门和新行业。现阶段主要是指伴随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技术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传统产业是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现阶段主要指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需要较长时期。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翅膀,同样会涅槃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关系。国际市场是国际商品交换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现象的总和。国内市场的产品或服务消费对象则是国内机构或个人。注重国际市场还是注重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受传统发展模式矛盾凸显与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双重影响”,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与国际市场需求骤降的“双重压力”,去年以来,江苏外经贸发展遇到多年未有的困难。江苏作为外贸大省,必须牢牢抓住国际市场,全力开拓国内新兴市场,努力拓展“两个通道”、赢得“两个市场”。

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关系。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和在拥有核心技术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技术引进是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技术的行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方面,而技术引进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但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目前,江苏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在消化吸收上下更大功夫,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加快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关系。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首先要有一定速度,并且在量上有一定优势。同时要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及产品的质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优先和环保优先。加快发展和提升质量对于新兴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都必不可少,同等重要。只有在加快发展中不断提升质量,在提升质量同时加快发展,拥有核心技术、上乘质量和一定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会更快、更好、更可持续,才能逐渐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在世界产业格局中占有较大份额。

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政府引导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律等支撑体系。市场主导主要是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市场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共同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主体,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自觉行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加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防范的着力点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突破期。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防范,切实赢得全球主动权和竞争优势,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着力优化战略布局,积极防范规划误导风险。方向决定未来,布局决定成败。产业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美国航天、新材料、生物科技、电子、纳米等技术称雄世界,很大程度得益于全球化战略布局。以全球化视野推动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要努力做到“三个优化”。一要优化区域布局。针对苏南、苏中、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强化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对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明确发展和支持的重点地区、重点载体,推进集聚发展、规模发展。二要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不同产业发展水平、基本特点和发展特性,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善重点产业链条,以链带面、全面发展。如光伏产业要突出技术创新、主攻高端,打造高水平、大规模、全路径产业链条,占据世界光伏产业制高点。平板显示产业,要努力突破玻璃核心技术,早日实现自主生产。半导体照明产业,要加快打造均衡发展产业链。三要优化市场布局。坚持用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进行全球化市场布局。目前部分产业核心技术和消费市场两端在外,容易受制于人。要千方百计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扩大新兴产品示范范围和市场应用。加快支持“自给式”和“分布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消化过剩产能,加快实现以内需市场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努力避免或减少“暴生暴滥暴死”现象。

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积极防范技术落后风险。重大技术创新能够导致经济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主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命线。加快推进技术创新,要积极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要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支持研发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对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扶持力度。引导企业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立足自身基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全省每年要排出30—50项有实用价值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突破。二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要推进产学研联合。在加快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着眼实效,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政产学研金用合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战略联盟。四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包括吸引国外研发机构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允许参与科技项目竞标,通过“拿来主义”吸收再提高。

着力创新商业模式,积极防范经营粗放风险。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没有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行之不远。正是由于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给企业注入无穷活力,iPod+iTunes、iPhone+App Store、iPad先后改变了传统音乐、手机和出版行业,苹果公司才走出低谷、异军突起,成为行业翘楚。好的商业模式能够化解企业风险。要把创新商业模式作为防范战略新兴产业风险的重要抓手。一是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节能环保领域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的回收利用等新型模式,大力发展商业性的增值服务新业态等。二是高度重视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建设产业化、商业化服务平台。加强新能源发电储能等设施配套,加强物联网组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功能建设。三是高度重视本土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立足长远,支持具有竞争实力的自主品牌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租赁等新商业模式,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培育需求,赢得市场。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积极防范制度缺失风险。体制机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缺少制度保障,任何产业发展都无法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努力增创制度优势。一是鼓励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能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和产品,加快规模化、市场化应用,帮助传统企业改进工艺、升级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给予政府定价、融资担保、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或返还等优惠政策。新能源方面,实行新能源初始投资补贴、上网电价分摊等政策;在征收传统电力资源税的同时,给予新能源发电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政策。环保产业方面,允许发行市政环保债券,落实特许经营权、收费质押贷款。海洋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信息产业方面,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三是完善统计评估体系。建议从国家层面研究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范围,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建议国家层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金来源除预算安排外,还可从高耗能、高污染或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征收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

着力开拓内需市场,积极防范贸易摩擦风险。无论从当前和长远看,防范国际贸易摩擦风险,都必须立足于内需市场。但是,立足国内市场不是不要国际市场,而是为了夯实国内基础,以便更好地占领国际市场,同时降低风险。一是大力培育国内市场。当前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水平,倚重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明显乏力,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加突出。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增强消费者信心,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二是继续拓展国外市场。要支持和鼓励创新产品出口,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或通过政府间援助项目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三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加快制订国内标准,争取更多的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标准保护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3

一、引言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当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非常坚定,政策连贯有序,已初步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的政策体系。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第一份明确阐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及任务的纲领性文件。随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着手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并同步推进节能环保等七大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等,这些规划已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出台。届时将在国家层面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二五’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配套政策措施”为一体的政策体系。

从地方政府来看,普遍反映迅速、态度积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纷纷确定了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并出台了若干鼓励政策及支持措施。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不切合实际的产业趋同化,更要避免政策的空洞化,要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否则,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无法实现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部分省(市、自治区)现已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从中总结和发现问题,为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创新提出建议。

二、当前地方政府的政策比较

(一)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特点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遵循了中央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模式,即先行指导性意见(文件名一般为“若干政策措施”、“决定”、“实施意见”等,本文将统一称为“实施意见”),然后据此制定所在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所的实施意见大多以省委、省政府联合发文,也有由省政府单独发文的。本文选取已经正式实施意见或“十二五”规划的陕西、北京、新疆等9个省(市、自治区),对其实施意见或规划的基本内容进行细致梳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产业选择范围以及主要政策措施要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

从对表1的各项资料分析来看,目前地方政府所构建的政策体系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组织层次规格高,战略统筹性突出。地方政府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均成立了由省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从战略高度进行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小组组成人员包含了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教育、商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统计、金融等职能部门,强化分工责任,协同推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同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政策制定、落实、评估、考核的完整闭环。

二是强调自主创新,突出重点工程的示范带动。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自主创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灵魂作用。各地在制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时,强调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将提升科技攻关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摆到突出的位置。在科研成果转换、研究开发的合作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重大工程为突破口,强调项目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以利于整合资源、引导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为发展路径。

三是目标整体偏高,实现难度较大。从各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来看,地方政府普遍比较乐观,甚至包括一些中西部省份。如重庆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①超过了国务院确定的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的目标。从当前的现实条件来看,实现的难度较大。

四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力点,形成综合配套政策体系。在地方政府的实施意见都提到了体制机制的创新,可见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是:以发挥政府的职能为中心,综合应用财政、金融等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引导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本地区综合配套的政策体系。但这些政策体系是否尊重了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是否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突出,可能会形成政府推动的“依赖症”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清楚,边界一定要分明,政府是新兴产业的扶持者而不是主导者,是有利于所有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和半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不是结果的裁断者。某种产业能否成为战略性产业,取决于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选择。因此,适合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要靠市场来选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要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实现。当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初,由于大多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政府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综观上述部分地方政府所出台的实施意见,都凸显了政府的强势作用。然而,政府虽然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但同时也必须注重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2.结合地区特点的针对性不强,可能会形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

地方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与国家已经确定的七个大领域、若干具体发展方向有所呼应,但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现状,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要以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性、有较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对本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直接支撑作用、能带动本地区一批相关产业发展为基本衡量标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是确定的,如果政府投资行为缺乏理性,没有充分考虑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特征,那么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资源浪费现象,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风险。因此,应避免和力戒一哄而上的同质化与重复投资的现象。

3.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措施不具体,可能会出现政策体系的空洞化

新兴产业对产业发展的原有体制机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发展新兴产业,要求企业发展模式相应转型升级,必须由热衷于投资、规模扩张、低端制造向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转变,从而实现高生产率的设计、研发、营销及产业链管理。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原有产业的统计体系、考核方式等不再适用,必须建立健全新的统计、考核体系,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②目前大部分省(市、区)在实施意见中都提到了制度创新的问题,但破除体制机制的措施仍不具体,需要逐项专门落实。在实施意见当中,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平台、基地和园区的载体作用以及加强人才激励政策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些措施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系统的分解措施和行动计划,政策就会成为空洞的条文,贯彻落实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必须以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支撑。没有技术支撑,就谈不上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没有更多的时间走以探索性的试验、逐步完善配套政策的渐进之路,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综合配套政策体系。在“后危机”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亟须培育和激发内生动力,积极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的格局,构建“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创新驱动、均衡共享”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着重在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并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为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一)统筹构建有利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制度创新体系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恰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体制机制的障碍仍然是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系,实际上是进行着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创新。首先,要通过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成果转移、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的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让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其次,建立简便操作的金融、财税、人力资源、土地支持政策体系和流程,要让有限的资源及时便利地用到最需要支持的新兴产业项目当中去。继续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创业板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助推作用。再次,要建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甄选和评价的动态机制。在发展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技术和产业形态的出现及时进行调整。最后,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企业对政府服务的监督渠道,以更好地通过政府公共服务的转型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协调合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方向,而新兴产业能否成长为战略性产业,最终要靠市场的竞争、市场的选择,不是主观上的“跑马圈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要限制在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之内。政府的长处在于集中社会力量,能够形成多部门协作和大规模投资的优势,但短处是政府毕竟离技术、市场前沿较远,缺乏盈利性约束,容易造就投资的低效甚至是无效。政府应该多在规划引导、构建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建设投融资支持体系、建立健全财税支持体系、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只有遵循产业的发展规律,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才能摆脱传统产业在发展历史上“大干快上”所造成的盲目依赖政府、资源低效配置和浪费严重的综合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能够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过程中,政府仍然属于外生性因素,市场调节才是其发展的内生变量,应科学地把握二者之间的适当平衡。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日益面临严峻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基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因此,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无异于舍本逐末,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有机结合起来,获取协同效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而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其发展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抛弃传统产业的现实基础,另起炉灶是不可能、不现实的。新兴产业往往脱胎于传统产业并将其作为发展基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另外一方面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发挥高技术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中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构建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氛围

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支持政策时的方向和重点往往容易向国有企业倾斜,银行信贷也对国有大型企业有着明显的偏好。将有限的资源投向大项目和大企业,无论从降低风险还是发展规模经济方面考虑,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离不开民营资本的参与。在地方政府的逻辑里,建设大项目、大企业除了能够较快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使然,大项目的轰动效应远比支持中心企业来得抢眼。但是,国有大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一般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已经定型,更趋于保守,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速度往往不及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往往对市场更加敏锐,其决策机制也更加灵活,往往能及时抓住机会,从而实现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取消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并要求战略性新兴扶持资金等公共资源对民营企业同等对待,民营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普遍会遇到市场准入的“玻璃门”问题将会逐步得到改善。从实践中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较快的地区,其民营经济一般都比较发达,比如江浙地区。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有利条件,不断构建适合本地区的、具有可操作价值的政策支持体系。

注释:

①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06-20.

② 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调研组、景汉朝、梅克保,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 以湘、粤两省为例.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2-0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班调研组、景汉朝、梅克保.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 以湘、粤两省为例[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2).

[2]辜胜阻.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N].中国经济时报:2010-7-20.

[3]剧锦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变量”:政府与市场分工[J].改革,2011,(3).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Z].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06-20.

[5]“合肥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战略重点研究”课题组、吕薇、田杰棠.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财富,2011,(7).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7

    为更好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吉林省应当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融资体系。

    一、推行政府金融支持为主的融资模式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上,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扶持会给社会各界的融资主体带来更多的信心和投资偏好,而且,政府的金融支持也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很多的资金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一般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在研发方面,政府的直接融资和税收上的优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如:尽管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为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美国政府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超级基金”,用以治理危害废物污染。此外,美国通过了能源政策法案,对个人和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做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

    为鼓励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去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吉林省政府应以财政出资方式来设立与发展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该政府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去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尽可能在资金面上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 同时,政府还可运用财政政策,如税收优惠、减免等手段,引导目前大量闲置的民间资本投资于低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全社会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升级。

    二、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间接融资模式

    政府的财政支持仅能在短期内解决企业发展的部分资金需求问题,不能长期对企业的科技研发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并且也不利于锻炼企业自主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以信贷市场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模式,仍是吉林省目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今后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企业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的特点,拓宽投融资业务范围,规避投融资市场风险。

    (一)创新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贷款种类。

    1。抵押贷款。突破传统的贷款抵押方式的限制,接受战略性新兴企业用自身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标、专利)、集体土地使用权、应收账款、保函、服务订单、出口退税等不同抵押方式,尽可能地拓宽企业的有效抵押物,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2。信用贷款。加快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可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把来自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电力等各方面的企业信息进行整合,使各类信息互相印证,降低企业投机性隐匿信息的机会,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二)完善和拓展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融资担保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为高科技产业,企业发明专利、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财富,金融机构应当在信贷担保方式上加强创新,提高对专利、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担保模式。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机构要探索联保联贷等金融模式,不断拓宽这类企业的融资担保渠道。

    在担保体系上,一是促进担保公司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可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二是发展依托合作关系的企业互保和面向特定产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成立由企业联合组建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实行封闭运作,为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三是加快对再担保公司的建设,减小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

    (三)引入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多元化主体融资模式。

    对金融机构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产业规模、商业运作、市场培育等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金融机构作为自主的法人,往往会规避风险,尽量减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因此,为分散市场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可引入多元化主体融资模式。如: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初期,可以采用银团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模式。银团贷款相对双边贷款来说可以均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与企业谈判地位。同时,各家银行可以从资金投入环节了解并影响企业整体投资路径和发展进程,从而避免企业过度投资和融资,减少道德风险。

    三、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

    吉林省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直接融资模式落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不确定性大”的特点,更适合通过以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筹资。

    (一)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已有20余年发展历史的我国资本市场,其容量已得到扩展,形成了包括创业板、中小企业版、新三板等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在此大背景下,一是今后要推动形成以创业板市场为核心的创新机制。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和指导力度,为企业上市提供规划、辅导、咨询等。二是要继续加快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企业上市步伐。因为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与收益都适中,可选择中小企业板的上市路径来获得资金支持;处于升级过程中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风险低而收益高,产业增长速度趋于稳定,这时可通过主板上市路径获得金融支持。三是要积极推动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仿效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做法,采取措施对新三板市场进行扩容。

    (二)推进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

    传统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的发债门槛较高,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难以达到。虽然这些产业中单个载体企业的融资规模小,但可以考虑尝试多个载体企业以集群方式发行债券或票据。这种发债方式又称为集合债券或集合票据,可以灵活设置债券或票据的发行期限,以满足不同融资期限载体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不断丰富债券的品种,逐步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的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产品,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的流动。

    (三)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1。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吉林省目前很多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一些盈利性较高的传统产业部门,对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较小。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加强软环境建设,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建立创造宽松的运行环境。如出台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护风险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大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在成熟市场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事风险投资。同时为促使风险投资人进入初创企业,可鼓励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建立联合体,促使风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8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 金融支持 银行业 资本市场 孵化器

资本市场和孵化器机制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现状

(一)银行及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现状

目前银行体系是我国大中小型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自从经济改革发展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发展过程中企业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流动资金,科技开发贷款就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资金的重要渠道。在银行管理体系中,具有经营高负债的特征,并且银行经营更加看重资金的流动性,以及外界的资金在流动过程中的安全性,这样就会造成银行体系对具有高风险的战略新兴产业没有太多的兴趣,而更多的投资于比较传统的产业。同时银行管理体系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存在障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是由国家控股的,没有一个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非国有银行体系,没有适合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使得中国银行业对各个类型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大不相同。

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从创业板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虽然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现在已经迈向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监管部门正在着力研究旧的三板市场扩充以及新三板市场的开发,其中还包括了这两种机制条件下主板、中板与小板之间的相互融合,市场机制的转变,使得我国新三板扩容机制更加完善。资本市场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风险资本及孵化器产业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现状

风险投资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是科技与金融有效的剂,而且更重要的是推动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原动力。经济改革以来,经过我国人民不懈的努力,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迅猛增加,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都在逐年增长,其中高新科技产业占有大部分比例。虽然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已经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不断地增加风险投资的种类和比例,随着国内投资创业的环境逐渐变好,各个方面进一步得到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完整,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风险投资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

孵化器产业在我国引进的比较晚,但是也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孵化器产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现在的孵化器产业正在逐渐攀升,目前现有的孵化器产业已经有3万多个,累计毕业企业8千多个。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前进的,也就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目前孵化器产业缺乏对战略新兴产业深层次内容发展的服务。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资金瓶颈

战略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的科技成果为主导,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对情感经济大发展具有比较深远意义的,具有知识型、技术型的优点,利用比较少的资源,可以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一种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这一产业是新开发出来的,具有战略新兴产业的主体特征,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体现世界经济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产业的科技含量比较高,成本比较低,附加值比较高的,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力,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以及经济化发展的产业。在产业进行优化升级过程中,能够服务与其他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消费倾向,以及世界战略新兴产业的前景。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这种新兴产业应该满足耗能少、耗材量少、高市场利润、低污染、低排放,并且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产业特点。

战略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对资金的需求方式较特殊,因此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量备受关注。战略新兴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是四个特征:一是适合中小型企业;二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开始投资比较高;三是战略新兴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但在这种高风险情况下伴随着高收入;四是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产业周期比较长。高的投入具体是指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门槛比较高,购买原材料的价格比较高,没有比较成熟的支持,市场需求量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很高。如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研发,研发的产品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这样就会使企业陷入一种被动的状况,同时战略新兴产业的管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并且对战略新兴产业来进行管理比较复杂。然而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较高风险的背后,同时也会带来较高的利益回报,一旦项目成功,就会获得十倍百倍乃更高的回报,这样就使得这种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战略新兴产业的周期比较长也是一些企业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因为一个新产品的研发,从成功再到人们接受这种新型产品,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一段时间内企业是没办法产生利润的,只能够不断地进行投入,耗费大量的资金,直至大众接受这种新型产品,然后获得巨额的利润才能够实现盈利。然而一些中小型企业,没有能够充分地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估计,而投入到战略新兴产业中,最后亏得血本无归,导致企业夭折。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存在的资本困境

(一)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证市场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中小市场的占有率比例份额不能够满足众多小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其次,虽然我国创业板已经进入使用阶段,但就目前的机制而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系统风险仍然很大;最后,我国现在的资本市场政府管理还不够完善,缺乏模仿规模化和相对专业化的优势,潜在风险巨大,并且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到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现在的创业投资风险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小,不能够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发挥主导地位,流动资金比较少,抗市场风险的冲击力度比较弱,不能够实现规模化的产业发展。二是就风险投资的主体而言,现在只是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缺乏一些相对具有市场灵活操作的个体、群体、金融或者非金融来进行实际操作,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使得我国一些具有比较好的市场潜力的科技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最终也就不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经济规模,并且资金流动相对比较缓慢,而且单一,增加了投资风险。三是投资资金的运用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现在一般的投资机构都比较注重的是中后期的资金投入,而忽略了前期对项目资金的注入,这样就不能够对高科技项目的初期进行比较系统的管理,而且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对以后的战略新兴产业扩大化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三)目前我国孵化器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孵化器产业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现在的孵化器产业的整体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实现产业化发展并且相对其他产业来说,产业单一,政府干预过多,不能够自主发展。二是在孵化器产业发展过程中,硬件设施比较完善,但对这些产业的管理服务却存在问题,缺乏与之息息相关的技术支持以及资金金融服务等。这些问题将会阻碍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够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完善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对策

(一)银行业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战略新兴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是很难快速发展的,即使有很好的项目,但是没有资金的注入,注定只能失败;反过来说,对于商业银行遇到一个好的高回报的战略新兴产业来进行投资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战略新兴产业来进行投资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进行资金的支持途径有很多,首先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对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大的方向而言,商业银行应该时刻把握住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将来要发展的方向,专注于那些将要进行升级转型的产业,在要考虑进行投资时,仔细认真地对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在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时就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展潜在的客户群。针对一些无形资产比例比较大的产业,可以采用无形资产抵押的贷款方式。根据已有的成功的投资经验,采用不同的信贷政策,重点关注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战略产业。

(二)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资本市场在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上应该采取的措施有: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适当地放宽企业上市的政策,优化有实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在上市过程中的程序。我国现在与一些先进的国家相比,政策上仍然存在问题,虽然过低的政策就没有办法对市场进程管理,但是过高的政策就约束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对需要上市的企业进行比较严格的审批,监管制度以及对这些上市企业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披露,这样双方面的结合就能够方便战略新兴产业的主体,还能够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债券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目前我国的债卷市场还不够成熟,对债卷市场进行投资的人比较少,并且投资的品种比较单一,没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债券种类方面,大多数是基础行业,战略新兴产业方面所占比例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够对战略新兴产业进行长期有效的投资。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集合债券是一种符合中小型企业发展新方式,在风险能够进行控制的条件下,应该适时地推出一些绿色、高收益的债券项目,并且不断地拓展渠道,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融资中介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融资中介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主要在于孵化器的融资机制,孵化器融资机制是通过网络化平台来进行融资的,拥有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可以通过孵化器融资平台,能够与政府、银行、天使投资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建立比较通畅的融资,并且还可以在孵化器上相关产业的各种最新信息,方便快捷地办理各种网上业务,通过融资中介的各种服务以及政策性的支持,就可以满足在融资过程中的各种服务需求,并且还应该组建比较专业化的团队,进行随时随地的客户服务,使得融资中介得到专业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谭中明,李战奇.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企业经济,2012(2)

2.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关联与比较优势[J].商业时代,2013(6)

3.邓平.中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4.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1(1)

5.宋芬.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风险投资互动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3(8)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9

关键词: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在资金、产业链配套、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支持。京津冀地区作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如何发挥本地区民营经济的作用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京津冀民营经济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发展区域之一,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为支持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民营科技产业综合实力较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技术的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中,民营企业具有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产品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实现产业配套上的技术创新。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保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个产业链的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北京,是我国科研资源的聚集地,拥有大量部级科研机构和资源,如科学院、重点高校、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业园区等。北京正在成为国内最具科技创新优势的城市,而其中民营科技企业独领。北京市科技资源的拥有量是国内其他省市都难以达到的,科技资源和科技能力的聚集使得北京成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最为聚集的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这一中科院和高等院校云集的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由“下海”的科技知识分子创建的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其中包括现在已经成为知名大企业的“四通”和“联想”。今天,“中关村”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的民营科技产业集群,不仅形成了对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而且也形成了相当强的品牌效应和品牌号召力,吸引众多海内外科研人才的加入。京津冀地区民营科技产业的强大实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

第二,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资金和实体企业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会吸引市场反应最为迅速的民营资金和民营企业的参与,而民营资金和民营企业的参与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可以说,一个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相比较而言,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具有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从区位上来说,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为全国瞩目,也为世界瞩目;从土地资源上来看,滨海新区存在着大片的盐碱荒地有待开发,提供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从国家政策上来说,2006年国家赋予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并将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给予了众多优惠的发展政策,包括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权力。这无疑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使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而发展潜力巨大的民营经济也为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民营经济后发优势明显,更容易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并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也就是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产业链条上的其他产业发展,而且也必须依靠相关产业的配套来保证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其他经济而言,民营经济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决定了它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迅速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做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产品的配套服务,而其灵活的机制又使其优化对配套产品的成本控制,这将增强配套产品乃至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实现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联动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相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言,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在总量、规模、产业基础方面都相对较弱,但也正因此构成该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形成配套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民营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后,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可以借鉴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吸取其发展的教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的后发优势,使其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时可以少走弯路,更容易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链。

(二)劣势

在看到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有利方面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其对战略性产业发展不利的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实力不够强大,限制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民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实力迅速增长,但相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占有较大比例,而市场氛围又相对较差,使得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也使得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劣势。当前,不管在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产业基础上,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的实力都弱于另外两个发展区域,这就限制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作用的发挥。

第二,民营经济管理机制不够灵活,限制了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创新能力的发挥。由于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占有较大比例,北京又是我国的首都,地域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主体的干预相对较多,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受到一定的影响,民营经济的管理机制也显得不够灵活,这使得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民营经济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时,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创新能力必然受到影响,从而限制了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创新能力的发挥。

第三,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所起的作用。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虽然具有可以借鉴先进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后发优势,但也使其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若发展不利,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加快京津冀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的对策

根据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来促进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

第一,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含量高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但产业规模较小,且显得相对不成熟,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较大。而民营经济往往更偏好风险较小的成熟产业,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对民营经济加以正确的引导,通过政府宣传新兴产业明确清晰的发展前景,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吸引民营经济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来。具体来说,可以依据京津冀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导向,并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民营企业的产品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中处于领导和核心地位的、具有资本和技术创新优势的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通过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来促进以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有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联动发展。

第二,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实现整个产业链整体的技术突破,必须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利用好本地民营科技产业实力雄厚的优势,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开拓眼界,正确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扭转“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认识到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应该适应经营环境发展变化及时做出改革创新,根据企业的发展水平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给予民营企业更大的空间和权力。再次,民营企业自身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给予创新人才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充分调动人才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三,提升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还体现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上,民营企业在这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深化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也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京津冀地区民营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规范各项制度,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规模,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方式,建立适宜的企业制度。首先,由家族式管理向专业化、民主化管理转变,最重要的是要任人唯贤,严格按照制度,按照公司需要来选拔优秀人才。其次,逐步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建立规范化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向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过渡。再次,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人唯才,尽量实现员工内在需求和价值,并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适合的激励机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并利用股份形成企业和员工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是促使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产业的重要保障。为保证民营经济的良好发展,可以主要从以下方面优化环境:一是优化投资环境。2009年,民营企业在能源、资源、冶炼、航空等行业中的发展空间有变小的趋势,原来大量进入能源、矿业等领域的民间资金收敛,这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国家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旨在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第26条,即“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京津冀地区要根据本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要求,排除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宽政策,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都应对民营资本开放。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把是否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下大力气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大力推进依法治理民营企业的进程,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用法律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守信守法经营。

参考文献:

1、剧锦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调结构”主线[N].上海证券报,2010-03-04.

2、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避免四大误区[N].第一财经日报,2010-06-14.

3、杨万东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7).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篇10

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拉动力量,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必要的条件,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针对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等问题,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支撑体系。核心工作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三是释放我国已形成的科技潜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四是应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形成突破口和发展优势:五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大规模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六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区域集聚。

将需求潜力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示范应用,完善市场应用配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规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将需求潜力转化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