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5 17:10:24

新兴产业监管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1

一、支撑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新兴产业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施行,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的销售规模比2009年增长7倍。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全市新兴产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认定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等。目前,镇江市设立并安排了26个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将有力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壮大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逐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良好态势,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201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1058.3亿元,同比增长46.1%,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长13.8%,对全市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新兴产业项目持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倍增目标,全年达518.24亿元,同比增长129.6%。以多晶硅和薄膜太阳能及风力发电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新材料产业中恒神碳纤维、中亚玻纤等一批国内、国际技术领先项目陆续建成;软件业、服务外包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3、区域发展加大规划力度,纷纷明确重点新兴产业

镇江市规划和确定了“五十X”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并着力打造了几大特色产业园区,如扬中光伏产业园、京口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个辖市区也针对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了重点新兴产业,如:丹阳市重点发展高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等。

二、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瓶颈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实现经济下一轮增长的厚望,然而作为产业的新生力量,其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

1、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航母型”企业严重缺乏,龙头效应有待进一步放大。如何坚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搞好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延伸配套服务工作,努力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费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地重复、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技术标准数量、自主品牌和专利的拥有数偏少,发明专利数偏少,多数专利仍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3、人才缺乏制约矛盾突出

一是新兴产业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人才的集聚效应偏低。人才难觅、人才难留,“引得进”和“留得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难”问题。

三、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同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相互作用中关系的转变,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时间逻辑上划分为双峰逼近、协调发展和良币驱劣币三个阶段;在空间逻辑上包括产业要素的耦合、产业结构的耦合、产业布局的耦合、产业制度的耦合,双峰逼近阶段即目前产业的发展阶段(熊勇清,2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两个基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获取协同效益: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二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制度变革,转变成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比如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汽车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比如节能环保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节能环保的装备产品技术。

目前,新兴产业已成为镇江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力,2011年一季度预计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0亿元,销售收入400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3%和32%,分别比2010年底提高7%和5%。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风险性问题

1、自身的技术性风险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形成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不确定性,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一个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要大力发展产业联盟,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一是让有竞争性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解决一些共性技术问题;二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而政府则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联盟,包括研发、产业化和示范等,不仅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避免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

2、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

当前各地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重要地位,一个产业在形成期时会产生投资的“蜂聚效应”,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切忌演变成升级版GDP主义,争投资和拉项目,不计产业基础,在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力图短期内上规模,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现象。行业过度密集导致产能过剩与产品积压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资源错置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下降,致使市场萎缩,并逐步导致企业破产。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2

一、支撑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新兴产业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施行,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的销售规模比2009年增长7倍。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全市新兴产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认定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等。目前,镇江市设立并安排了26个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将有力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壮大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逐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良好态势,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201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1058.3亿元,同比增长46.1%,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长13.8%,对全市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新兴产业项目持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倍增目标,全年达518.24亿元,同比增长129.6%。以多晶硅和薄膜太阳能及风力发电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新材料产业中恒神碳纤维、中亚玻纤等一批国内、国际技术领先项目陆续建成;软件业、服务外包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3、区域发展加大规划力度,纷纷明确重点新兴产业

镇江市规划和确定了“五十X”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并着力打造了几大特色产业园区,如扬中光伏产业园、京口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个辖市区也针对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了重点新兴产业,如:丹阳市重点发展高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等。

二、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瓶颈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实现经济下一轮增长的厚望,然而作为产业的新生力量,其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

1、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航母型”企业严重缺乏,龙头效应有待进一步放大。如何坚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搞好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延伸配套服务工作,努力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费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地重复、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技术标准数量、自主品牌和专利的拥有数偏少,发明专利数偏少,多数专利仍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3、人才缺乏制约矛盾突出

一是新兴产业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人才的集聚效应偏低。人才难觅、人才难留,“引得进”和“留得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难”问题。

三、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同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相互作用中关系的转变,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时间逻辑上划分为双峰逼近、协调发展和良币驱劣币三个阶段;在空间逻辑上包括产业要素的耦合、产业结构的耦合、产业布局的耦合、产业制度的耦合,双峰逼近阶段即目前产业的发展阶段(熊勇清,2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两个基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获取协同效益: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二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制度变革,转变成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比如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汽车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比如节能环保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节能环保的装备产品技术。

目前,新兴产业已成为镇江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力,2011年一季度预计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0亿元,销售收入400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3%和32%,分别比2010年底提高7%和5%。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风险性问题

1、自身的技术性风险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形成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不确定性,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一个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要大力发展产业联盟,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一是让有竞争性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解决一些共性技术问题;二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而政府则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联盟,包括研发、产业化和示范等,不仅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避免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

2、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

当前各地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重要地位,一个产业在形成期时会产生投资的“蜂聚效应”,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切忌演变成升级版GDP主义,争投资和拉项目,不计产业基础,在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力图短期内上规模,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现象。行业过度密集导致产能过剩与产品积压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资源错置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下降,致使市场萎缩,并逐步导致企业破产。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3

一、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

(一)美国:以新能源为驱动力寻找经济新契机

近年来,美国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和宽带网络等产业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显示出美国期待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

20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电子、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因技术应用成本较高而没能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美国政府在依靠航天、新材料、生物科技和纳米技术尤其是IT产业称雄世界多年以后,从小布什政府开始,就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上。自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了《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和《美国能源独立及安全法》,提出了对光伏系统投资和使用的激励政策,明确了到2025年对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美国能源部选择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业予以资助,扩大规模,拉动就业。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新能源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储存以及以风能、太阳能等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美国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独立的新路径,在18年内把能源经济标准提高1倍,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2009年6月,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虽然参议院对其内容存在很大争议,但该法案中的可再生能源部分已经通过审议,这表明美国国会在新能源的议题上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在2010年初发表的首次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提出从2011年起,除国家安全、医疗和社会保障以外的政府开支将被冻结3年,但仍将继续在新能源、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加投资。由于美国当前能耗的69%用于交通业,奥巴马还要求政府投资6亿美元促进消费者购买更加节能的车辆。

美国在发展新能源的过程中,坚持政府牵动、市场拉动和科技推动三者联动,其中的核心环节则是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借助税收补贴等手段,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还采取了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

(二)欧盟:把发展重点放在本土已有的优势产业上

与美国努力探寻新的可利用能源不同,欧盟各国纷纷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本土已有的优势产业上,希望通过提高绿色能源的利用率、开展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和结合本国特点促进经济发展。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欧盟已经开始积极倡导发展节能环保产业。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及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至80%。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欧盟进一步提出了新能源综合研究计划,该计划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智能电力系统、核裂变、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贮存等一系列研究计划。

金融危机之爆发之后,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初步形成“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包括废品回收和垃圾处理)等产业的系统化和集约化,为欧盟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欧盟将低碳经济列为新兴产业的重点,期望能够带动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在发展低碳产业问题上,从排放指标的制定、科研经费的投入、碳排放机制的提出、节能与环保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欧盟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统领成员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以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低碳产业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例如,欧盟要求成员国救助汽车业的资金必须用于小排量、洁净型、混合燃料汽车或电动汽车等节能型汽车的研制和生产;提出到2012年12月31日淘汰所有白炽灯,用绿色环保的节能灯取而代之的计划。

欧盟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最重要做法之一是建设统一的市场,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以法律法规保障产业发展。《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强化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监管,要求各成员国开放能源市场,制订共同能源政策。为了实现环保和减排目标,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以《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为代表的环保指令等。在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方面,欧盟实行灵活的市场机制与严格的法律制度相结合,在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上不断推陈出新,制定了很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计划,以保证欧盟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实现。

(三)日本:以长期需求为目标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日本在应对危机、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过去的石油危机期间,日本就运用产业政策重点扶植计算机、电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号快速发展。进入20世纪以来,日本非常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2004年6月,日本通产省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基干产业之一,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0%降到40%,而新能源所占比重将上升到20%;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到2010年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日本政府吸取以前应对危机的经验,在产业政策方面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通过扩大政府支持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继续提出了普及、开发节能技术,加大研究清洁能源力度的目标,并给予了相当大的预算支持,体现了通过解决危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继续保持日本在节能方面优势地位的战略目标。2009年,日本政府在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8个能源战略重点:节能领先计划、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新能源创新计划、核能立国计划、综合资源确保战略、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强化能源紧急应对和制定能源技术战略。具体的目标是:2050年之前实现消减温室气体排放量60%~80%;在2020年左右将太阳能发电规模在2005年的基础上扩大20倍;建立购买家庭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的新制度;3年内在全国3.6万所公立中小学中集中设置太阳能发电设备;3~5年内将太阳能系统的价格减半;环保汽车和绿色家电方面,3年后开始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和销售,到2020年59%的新车为环保汽车,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环保车的普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日本政府根据每种能源的特性和发展阶段,进行相关产业群的培育,并为风险性投资提供支持。

日本是一个运用产业政策时间较长、效果较好的国家,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及节能环保方面,日本坚持实行政策引导。例如,在政策投资的公共设施中,积极采用与新能源有关的设施,并通过提供诸如补贴和税收等措施扩大市场需求。在新能源利用方式方面,通过建立太阳能发电产业群、燃料电池和蓄电池产业群、风力及生物质能等“地产地销”的商业模式,形成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工业结构。在促进创新技术开发和试验证明方面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开发和推广高效利用能源的创新技术,扩大对新能源风险性投资的支持。

(四)韩国: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发展低碳与绿色新兴产业

为了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韩国曾多次明确提出要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发展重要的新兴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加快处于弱势地位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韩国专门设立了“特定研究开发事业费”用于扶植“有希望的幼稚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21世纪后,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韩国在2000--2004年间将4万多亿韩元集中用于互联网、光通信、数字广播、无线通信、软件和计算机6个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同时,投资5000多亿韩元用于开发光因特网技术的基础核心设备及备件。

2008年8月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影响,韩国政府在公布《国家能源基本计划》的基础上,又于2009年初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提出了“绿色新政”:拟争取在2012年向“绿色经济”投入50万亿韩元,创造96万个工作岗位,建设200万户具备太阳能热水器等的“绿色家园”;争取到2030年将能源的自主性、绿色技术水平和环境绩效指数等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树立绿色国家的形象,使韩国进入世界环境前十大强国。这一绿色新政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帮助韩国渡过经济危机意义重大。韩国总统李明博还主持制定了《新增长动力前景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和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产业,其中有6项属于绿色技术领域。同时,韩国环境部还提出了加速绿色经济发展的十大绿色技术,知识经济部则表示要加大对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研发投入。2009年7月6日,韩国政府总统办公室绿色增长委员会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自立、创造新发展动力、改善生活质量及提升国家地位等三大推进战略。这三大战略涉及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国土、绿色交通和绿色生活等领域的政策方针,确定了韩国发展“绿色能源”的道路:在未来5年间累计投资107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1265.90韩元)发展绿色经济,争取使韩国在2020年年底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

韩国政府将低碳与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主题之一,综合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韩国政府强大的资金扶持对不同时期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减税配套措施,通过引入各种商业产品来吸引私营投资者,以期为研发机构提供支持。

(五)巴西:依托农业优势开发以乙醇为中心的产业链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也在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巴西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甘蔗和油料作物,可用于提炼乙醇和生物柴油。依托这一农业优势,巴西开发出了以乙醇为中心的产业链,成为了世界上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巴西就制定并开始实施了以甘蔗为原料生产乙醇燃料的替代能源发展战略,把立法作为推广乙醇燃料的必要手段,通过法律形式保障乙醇燃料、汽车生产商及消费者的利益,并通过补贴、设置配额、统购乙醇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鼓励使用乙醇燃料,为发展乙醇燃料提供了法律政策保障。

金融危机爆发后,巴西经济明显下滑,失业增加,消费下降。为了应对危机,巴西努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发展节能低碳新兴产业。2009年,联邦政府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07--2010年)的预算投入总额达到410亿雷亚尔(1美元约合1.8雷亚尔),约占GDP的1.1%~1.2%,计划到2010年卢拉政府任期结束时将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提高到占GDP比重的1.5%。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巴西政府因地制宜,着力发展生物能源产业,鼓励发展生物燃料汽车,制定发展生物燃料的发展规划和产品标准。在第二代生物燃料研发方面,巴西已经尝试从甘蔗渣、各种植物纤维、秸秆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中提取纤维素乙醇的技术,加快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研发生产。巴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乙醇燃料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巴西政府通过Proinfa立法(对可替代资源发电项目的鼓励计划),制定了管理风电场发展的政策,已经拥有“安格拉1号”、“安格拉2号”两座核电站,并开始建设“安格拉3号”核电站。与此同时,巴西正在建立一个电动汽车计划网络,已经启动了电动汽车研发项目,并为此成立了电动汽车电池研究专项小组。巴西政府认为,发展本国电动汽车是能源技术选择的重要路径。

从巴西新能源产业发展来看,政府支持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补贴、设置配额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鼓励使用乙醇燃料,综合运用金融、法律、经济和科技等多种手段,在生物能源发展的每个环节上扎实推进,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科技研发—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进而实现预期目标。

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分析

以上所列举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区域集团及新兴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在面对金融危机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发展态势。一是从发展地位来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众多国家既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金融危机的消极影Ⅱ向,又普遍抓住金融危机所蕴涵着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二是从发展目标来看,众多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或多或少地把目光聚焦于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反映了现阶段科技进步产业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三是从发展原则来看,众多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和推动思路各有特点,基点在于从本国实际出发,发挥已有优势,着眼未来占据先机的需要。四是从发展方法看,众多国家均根据新兴产业发展轨迹及特点,注重政府扶植推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目前世界范围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态势来看,虽然各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思路,但是,从多国发展的共同做法看,也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走出严重的国际性经济危机的困境具有重要作用

这次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自20世纪20、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为了抗击这场危机和尽快走出后危机的阴影,各国必然采取财政政策等手段刺激经济,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来增强后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技术突破和重大需求为基础,具有知识密集性、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的产业,理应承担起支持众多国家转危为安的历史重任。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革命浪潮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新载体

从历史上看,产业革命往往是走出经济危机,进入新上升时期的主要推动力,每次重大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产业革命的新机遇,新兴产业的涌现会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出现了石化工业、汽车业、电力与电器等新兴工业;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跨入了电子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机引发了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原子能、航空航天和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高速发展;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互联网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现代服务业出现重大变革。现阶段爆发的经济危机也将遵循这一历史规律,以产业革命方式带动世界重新走向繁荣。而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储量日渐枯竭、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碳排量迅速增加并使地球难以承受的情况下,以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突出代表的新兴产业自然顺应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需要,成为发展的聚焦点。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政府发挥独特作用

新兴产业都要经过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阶段,初期难以获利,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因而单独靠企业在市场中拼搏难度较大,发展较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化,各国发展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具有高科技性质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需要长期攻关、高额投资,更是离不开多方的大力支持。因而在新一轮产业发展的竞争中,各国政府必然以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力度对符合本国或本地区实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扶植,提高其整体竞争力,帮助其迅速成长,这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多国发展战略的突出特征。

三、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我国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同样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任务。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发展重点、目标、途径和政策措施、体制改革作出了新部署。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继续高度关注世界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走向,并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立足国情和区情,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选择

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特点有所差别,因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和产业基础来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领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本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未来的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替代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以保证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从上述各国的产业演进历程和当前所作的部署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虽然我国已经确定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的条件下,这些产业如何发展,哪些产业最终成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国内各个地区选择哪些产业结点和领域作为自己的特色产业,这些都需要遵照规律办事,慎重抉择,进行深入的探索。在当前尤其要防止各地盲目跟风,为追求眼前利益一轰而起。

(二)构建良好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

从现阶段国际经验来看,众多国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政府财税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无可比拟。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补贴、减税和政府担保贷款等措施,累计投入140亿美元财政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此外,巴西发展乙醇燃料和韩国推行绿色新政等也都是通过补贴、设置配额等形式来顺利推进。从我国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比国外很多国家更为稚嫩,更加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在法律、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的全方位扶持。但在扶持的过程中,要注意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互相协调和配合,既要强有力,又要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对其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我国必须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整个社会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该产业领域。

(三)做足前期准备,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各国扶持新兴产业的一般做法来看,它们除了采取建立示范工程、加强前期宣传和培育市场需求等手段外,还辅以金融财税政策支持,以刺激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美国十分重视以直接投入的方式为产业重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为此,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成本偏高、市场认知度不够、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时,应注重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多元化多层次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赢得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新兴产业的驱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引领作用,而核心关键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不少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救市”的主要措施,不仅没有减少研发的投入,反而有所增加。如美国国会批准了奥巴马政府2010年财政预算,使2009年和2010年联邦科技投入比2008年财政实际增长了8.91%,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投入;欧盟2009年财政预算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就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万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实践证明,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能够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真正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点发展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储备和引进,制定吸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向企业流动的优惠政策,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业,为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条件。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4

一、支撑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新兴产业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施行,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的销售规模比2009年增长7倍。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全市新兴产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认定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等。目前,镇江市设立并安排了26个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将有力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壮大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逐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良好态势,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201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1058.3亿元,同比增长46.1%,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长13.8%,对全市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新兴产业项目持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倍增目标,全年达518.24亿元,同比增长129.6%。以多晶硅和薄膜太阳能及风力发电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新材料产业中恒神碳纤维、中亚玻纤等一批国内、国际技术领先项目陆续建成;软件业、服务外包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3、区域发展加大规划力度,纷纷明确重点新兴产业

镇江市规划和确定了“五十X”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并着力打造了几大特色产业园区,如扬中光伏产业园、京口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个辖市区也针对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了重点新兴产业,如:丹阳市重点发展高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等。

二、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瓶颈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实现经济下一轮增长的厚望,然而作为产业的新生力量,其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

1、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航母型”企业严重缺乏,龙头效应有待进一步放大。如何坚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搞好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延伸配套服务工作,努力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费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地重复、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技术标准数量、自主品牌和专利的拥有数偏少,发明专利数偏少,多数专利仍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3、人才缺乏制约矛盾突出

一是新兴产业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人才的集聚效应偏低。人才难觅、人才难留,“引得进”和“留得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难”问题。

三、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同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相互作用中关系的转变,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时间逻辑上划分为双峰逼近、协调发展和良币驱劣币三个阶段;在空间逻辑上包括产业要素的耦合、产业结构的耦合、产业布局的耦合、产业制度的耦合,双峰逼近阶段即目前产业的发展阶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两个基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获取协同效益: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二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制度变革,转变成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比如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汽车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比如节能环保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节能环保的装备产品技术。

目前,新兴产业已成为镇江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力,2011年一季度预计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0亿元,销售收入400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3%和32%,分别比2010年底提高7%和5%。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风险性问题

1、自身的技术性风险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形成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不确定性,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一个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要大力发展产业联盟,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一是让有竞争性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解决一些共性技术问题;二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而政府则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联盟,包括研发、产业化和示范等,不仅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避免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

2、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

当前各地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重要地位,一个产业在形成期时会产生投资的“蜂聚效应”,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切忌演变成升级版GDP主义,争投资和拉项目,不计产业基础,在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力图短期内上规模,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现象。行业过度密集导致产能过剩与产品积压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资源错置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下降,致使市场萎缩,并逐步导致企业破产。

3、面临的环境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要面临着政府优惠措施调整、利率税率的波动、新法规的制定、物价指数等不确定因素;劳动成本上升、监管力度加大等风险。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已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信息技术、新能源多个新兴产业相继遭遇挑战。环境风险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影响其利润水平和形象,如忽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同样会导致企业的生存危机。

4、引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新兴技术存在大量的新知识和隐含知识,新产品市场开发的不确定性,会使新兴产业在资金供给、人才、技术引进等方面出现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新兴市场的高风险性,很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履行金融债务,而金融机构对新技术的了解不足,仅依照产业热度进行拟合性预测,而缺乏独立分析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能力,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更会加重信用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五、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关键在核心技术的掌握,抓产业创新联盟,抓体制和机制改革,清除各种障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利用财税政策手段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着力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

一是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偿还性资助、以奖代补等多种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和社会多方力量加大科技投入;二是完善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三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产品优先采购待遇,同时,着力调动市场资源、启动消费市场。

2、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作用,撬动社会上多方资金

地方政府通过参股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发挥其导向和调动作用,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多渠道吸引外来资本和风险投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和投资效率,发挥财政资金放大、辐射、引导的乘数效应。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各个行业、不同区域内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发展趋势和特点,制定多个专业化的产业投资基金,形成多个产业投资基金共同促进各个行业、不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协同聚集效应。

3、构建税收政策体系,制定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措施

在税收政策支持方面要以产业鼓励为主,整个税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与整个产业的发展匹配,按技术含量和产业化阶段,设计和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一是构建有利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体系,包括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二是实施税赋减免,包括税收减免以及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会负担的减免;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激励政策,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制定增值税、所得税等支持政策,比如可将企业所得税、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或拨款补贴。

4、尽量避免进出口补贴政策的应用,减少贸易摩擦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般的产业,应该有利于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我们发展方式转变,对下一步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2)创新性。新兴的产业应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技术提升的空间很广阔,而且又处于突破的边缘,政府再扶持一下,资金再支持一下,突破成本的瓶颈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会推动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3)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方向。(4)市场需求不确定。一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供给。二是高价位。新能源就比常规的能源价格要高,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组织。三是修复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像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器。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1)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重视发展清洁煤利用技术,又要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大力调整优化电源结构,特别是要坚持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绿色能源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

(2)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几类重点新材料,一是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二是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三是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四是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五是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3)信息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我们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

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4)新医药产业。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药物研发与产业化能力近几年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我国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200种生物药,近400种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5)生物育种产业。生物育种是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生物育种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一是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二是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建立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的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我国种子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并购重组;三是充分发挥公益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信息化、社会化的种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基础方面保障的产业,可以划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涉及到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研究节能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7)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2“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行动”。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强力政策支持。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明显看出美国期待着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在全球的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究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亚洲主要国家也不落后,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这一方针已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这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集体行动”,正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经济服务化和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立场,使其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政府的扶持重点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二是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创新投入上;三是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四是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正在着力于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

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3.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协调好“五个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发展的产业。但是,在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有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18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前些年,我国的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就曾出现过“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新一轮的产业重复和产能过剩要坚决避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和地方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又要展现区域特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安排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国家层面讲,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明确战略部署,统筹规划安排,重视顶层设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区域层面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各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既要鼓励各地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也要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际上,政府和市场不是相互替代、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是一对矛盾中的两极,统一在经济当中。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1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既适合市场又是我们政府决定的方向发展。

(3)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就有可能在某一天受制于人。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我们搞自主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4)产业规划与科技规划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革命的深度融合,所以必须做好位于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位于上游的科技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防止出现脱节。

(5)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协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国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

3.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1)规划先行推动科学发展。从抢占新的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高度,编制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提出有关政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更需要长期深入地开展规划工作,夯实推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台了“10+1”重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辽宁沿海、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图们江开发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重要意义已经深入人心,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实践中,按照规划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对未来发展进行部署和安排,就能够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种种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决定总的战略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兼顾一、二、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举措。新兴产业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研发能力,而且取决于产业化能力和市场化能力。例如,我国的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基本没有内需,风能资源较好,但高端设备靠进口,产业难以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研发、生产、市场联动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要强化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实施干预作用,做好引导规范发展工作,确定技术路线和扶持政策;同时,也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对已经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技术要求和市场规律,确定国家扶持的行业和领域,实施市场配置。

(3)加大资金支持建设产业基地,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培育新兴产业,离不开产业基地。我们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实现新兴产业在地理、资金、科技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同时也要依托已经建立的各类开发区,重点推进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等,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供良好的孵化和创业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另外,我们也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尊重他人的创新创业。并且要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4)重大项目带动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体制。以国家组织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依托,促进官产学研结合,带动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官产学研战略合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链接、孵化和加速计划,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聚集和快速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专项研发机制,把市场机制引入政府重大科技专项,引导企业把国家目标、公共目标分解转化为企业目标,吸引各级各类企业加入国家目标、公共目标的研发,通过企业创新活动培育新兴产业。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有利条件。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瞄准重点领域,建立部级重大项目,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高度集中,突破瓶颈,实现重大项目的突破发展。

(5)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有基础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各区域要对资源丰富、有人才技术优势、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早谋划、早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6)培育市场需求,健全创新体系,加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计划的组织保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既要培育国内市场,又要拓展国外市场,特别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官产学研的结合,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组织保障是关键。各级政府都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要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上下齐心,左右协同,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涌现了一系列以最新科学理论为依托的新型技术,出现了以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科技前沿。现在我们面对的世界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曾数次错失科技发展重要机遇的中国,如今赶上了一次难得的世界科技大发展和产业大发展的浪潮。置身世界科技新变局之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中国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郭铁成.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N].科技日报,2010-05-09(2).

[2]赵方宽等.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24(8).

[3]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50-53.

[4]李朴民.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0-05-11(8).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6

关键词:新兴产业;财政金融;对策

一、引言

新兴产业是针对我国传统产业提出的概念,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是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具有低消耗、高效益等特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但目前,我国财政金融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仍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就产业结构而言,尽管我国各新兴产业的结构体系与其产业特点及行业发展需求相符合,但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以及投资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政策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我国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财政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财税政策体系不完善。新兴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密集水平极高,且存在投资风险大、投资金额高的特点,因此大部分企业不会选择对其进行投资,使得新兴产业难以取得重大发展与创新,因此新兴产业必须依靠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而目前,我国关于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新兴产业财税支持政策,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有限,即使部分地区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财税政策支持,但相关部门在执行时仍存在不足,例如执行力度不够等。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不完善,限制了政府运用财税手段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二)金融服务新兴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1.评级授信制度不完善,不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大部分新兴产业均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的现金流量与盈利能力较为有限。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的评级授信仍按照对待传统产业的标准,即对企业以往的经营状况进行考核评价,该制度对于新兴产业而言较为不利,极有可能导致新兴产业的企业成长指标无法得到充分展现,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不愿为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服务。2.股权融资服务新兴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阶段,股权融资属于其主要的融资方式,但由于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业,众多股权融资机构为规避风险,都不愿对其进行股权融资服务。目前在我国,股权融资机构对于新兴产业股权融资方面的经验较少,股权直接投资领域受到的约束较多,导致新兴产业缺少充足的资金,尤其是股权资金的支持。3.新兴产业融资担保方式创新不足。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的核心资产主要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方式展现,因此其价值较难准确评估、在市场上较难拍卖出售,商业银行通常不会接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抵押,目前关于知识产权的抵押担保相关政策并不完善,因此需要创新担保方式,提高新兴产业获取外部融资的能力。(三)政策性融资支持力度不足。近年来,为支持新型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积极出台了多项财政金融政策,鼓励以金融业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尽管政府部门为扶持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其仍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作为当下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政府部门为其设置了多个专项资金,为相关企业发放一定的补贴,且补贴金额不断提高。尽管如此,大多数专项资金设有较高的申请门槛,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法进行申请或申请到的资金不足以支持后续的发展需求。因此,新兴产业开始向金融行业谋求新的融资路径。但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未在全社会得到普及,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未能及时为新兴产业中的企业提供配套的融资政策,导致此类企业同样难以向金融机构申请到充足的资金。而资金的不足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财政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支出比,建立财政支出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参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知,政府财政应重点投入到拥有战略性长远利益的科学研究领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首先,为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应着重加强对科学技术研发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各省级财政部门在进行年度预算时,应优先考虑新兴产业的投资,提高国家财政科学研究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构建新兴产业研发投入优先增长机制,将其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中。其次,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需借助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新兴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为新兴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引进、培养技术领先人才,构建具有吸引力的科技劳动市场,吸引广大海外高素质人才回国就业或创业,通过省政府的特殊津贴等形式加快我国新兴产业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此外,必须对财政部门现有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与改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多方面的专项基金,例如科学技术转化基金、高端科技人才支持基金,使财政支持的针对性得到提高。最后,需以省级财政资金投入为支点、地方财政为补充、社会资金为主,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为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新兴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二)积极运用税收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得益于出台了合适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规范化的税收措施,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可借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重视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积极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其次,相关部门需制订针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监管制度,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明确税收的范围及方式,建立规范化的税收优惠制度。同时,需针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成本高、人力资本费用高等特点,不断完善国家税收激励政策,确保新兴产业在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创新转化、科技人才招纳等税收政策上具有明显优势。另外,采用各种方式,将税收改革方向与税种特征相结合,基于引导激励自主创新等方面,从产业的根本特征出发,制定一系列所得税、流转税等税收支持政策。在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时,还需兼顾基础研究的发展以及整个新兴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并针对各个不同环节制定相适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综合利用减税、免税等措施,针对新兴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以及生产设备升级更新、员工教育培训等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三)构建健全的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1.发挥银行信贷资金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各商业银行要主动顺应时展需求,准确把握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改革需求,在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商业银行的推动作用。由产业生命周期概念可知,通常情况下,当新兴产业进入成熟期时,银行会对其进行信贷支持。因此,不强求商业银行对风险系数较大、市场发展前景较差的新兴企业进行信贷投资。同时,为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与安全,各银行可将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侧重于成熟期的企业。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市场上高科技企业将是新兴产业的主导,因此,各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着眼于未来,及时把握客户资源,不断改进并完善信贷制度,建立专业的投资团队,为新兴产业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2.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扩大新兴产业资金来源。风险投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发展资本金,但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靠政府力量支撑,因此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使投资结构主体多元化,不断完善与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政府应激励大型企业或个人加入风险投资机构,使民间资本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角,构建相应的风险投资补偿资金机制,为风险投资机构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新兴科技产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体系,对资本投入要求适当放松。国外风险投资不仅可带来大量的资金,还将为我国引入更为先进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与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新兴产业带来更充足的资金。因此,可利用国外资源,吸引国外风险投资。对来华投资的国外风险机构,应给予同等的优惠政策待遇,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相互合作。3.发展科技保险,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由于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具有较高风险,因此其发展离不开保险机制的支持。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我国可以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相应的科技保险。科技保险的建立对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保险作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属于针对新兴产业所制定的金融服务。我国科技保险发展较晚,仍处于试点阶段,各项制度不够完善,因此需加快科技保险的发展。科技保险必须明确其服务对象,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科技保险机构应成立风险管理部门,提前预防风险。此外,科技保险机构可通过与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共同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

目前,我国新兴产业主要存在战略规划欠缺、税收优惠制度尚未明确、财政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国家应致力于完善税收优惠制度以及财政支持体系,充分利用财政金融工具,推动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新兴产业不断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亚民,陈琛.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财政监督,2018((01):110-116.

[2]高昕睿,邵诗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2):77.

[3]赵周华,李腾飞.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8(06):16-19.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7

一、一季度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项目促投资

一季度,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1.45亿元,同比增长33%,完成年度任务的19.41%,投资增长率预计全市排名第一;列市重大项目20个,预计完成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83.6%,完成年度任务的20.95%;“四新”项目预计完成57个,新签约12个,总投资58.3亿元,新开工22个,总投资55.9亿元,新竣工16个,总投资61.5亿元,新投产7个,总投资11.5亿元。

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服务意识,创优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与业务水平。一季度共受理各类审批事项48个,同比增长41.18%;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同比增长161.92%,项目用能审查率达100%;强化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起草《区发展和改革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事项后续监管实施办法》。

(二)抓转型促升级

目前,全区共有新兴产业企业90家,销售收入预计完成24.57亿元,同比增长30.1%,完成全年任务27.3%。亿元以上新上项目5个,分别为:。

2014年列市重点服务业项目29个,其中新增10个,一季度预计投资完成26.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6%,同比增长32%。一季度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全区服务业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业务量稳步上升,经营状况较好,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9.99亿元,同比增长9.3%。

(三)抓争取促投入

围绕国家及省、市政策扶持重点,策划包装项目,切实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区一季度争取各类项目199个,资金4.62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争取发改口项目资金3360万元。加强项目储备,对照2013年及历年申报文件,积极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并指导相关企业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抓改革促发展

一季度,发改局全力推动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工作任务,按照“政策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要求,重点围绕产业发展、金融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事业、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及党的建设等领域,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排选并印发了八大领域44个项目,形成了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促改革的良好局面。

(五)抓调研谋思路

积极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等分析监测工作,及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出预测,争取在分析报告思路上有创新,质量上有提高。加大信息宣传力度,一季度在市发改委网站发表信息67条,完成年度任务的67%。

二、存在的问题

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政策研究水平不够高,调研深度不够;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大、规模大的项目偏少等。

三、工作计划

下一步,发改局将进一步加大协调、加强调研、加快落实,力争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加强投资管理

紧扣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确保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投资103.6亿元的目标任务。全力做好列市重大项目的跟踪管理,建立健全“四新项目”动态档案,随时掌控项目进展情况,进一步优化审批、提升服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审批准入,确保合理用能评审率达100%。

(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和绿色建材两大产业园集聚区建设,加大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和招引力度,力争实现新兴产业销售收入90亿元,新增亿元以上新开工新兴产业项目10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平台3个以上。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准确把握国家及省、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和模式。加强服务业项目管理,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加快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强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工作,积极做好2014年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申报,为服务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积极对上争取

制定出台《2014年策应扶持工作考核办法》,汇编政策文件,深化政策研究,精心项目包装,加大考核督查,积极向上争取,确保完成策应扶持资金不低于21.5亿元。推进吴中工业园区机制创新,促进在全省考核评价中升档进位。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8

一、规划编制的环境和基础

(一)发展环境。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科技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伴随重大发现和发明而成长壮大的新兴产业,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将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轨迹和旧有格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巨大,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任务艰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省和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提出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信贷、政府采购等方式,重点培植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及海洋科技开发等新兴产业,实现年均20%以上的增速。为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我市必须把建设创新型产业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符合我市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产业基础。

1、生物制药产业。目前我市已形成以集团、生物、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拥有骨干企业6家,主要生产核苷类医药中间体、人体促红细胞生长素(EPO)、注射液等产品,年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利税5300万元。集团的项目,使用生物酶分解等全球五大前沿技术,利用玉米皮、果皮生产L-阿拉伯糖,该产品在美容减肥、控制血糖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年生产能力2000吨,是全球最大的功能糖生产基地;核苷类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项目,利用L-阿拉伯糖作为原料生产半乳糖、岩藻糖、鼠李糖等多种医药中间体、医药原料,并已研制出治疗乙肝的原料药。生物是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生化试剂产品注册证77个,是目前国内生化试剂注册证最多的生产厂商之一。生物主要生产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EPO)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该产品广泛用于贫血、组织断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方面,市场前景广阔。

2、电子信息产业。该产业以电缆、电机、科技、电力等为代表,主要生产控制电缆、微电机、电子加速器、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等,年实现销售收入28.7亿元,利税1.46亿元。电缆公司主要生产阻燃电缆、核电电缆、消防电缆等13个系列产品,拥有10项国家专利,曾参与2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制定。电力主要生产超特高压GIS组合电气设备、双百万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和换流变压器,拥有从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3、新材料产业。该产业以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基本形成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3大类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基地,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泡建筑新材料项目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项目,其产品酚醛防火保温发泡树脂板片被誉为“保温材料之王”,北京奥运会“水立方”就使用了这一产品。昊月树脂公司主要生产高吸收性树脂,其产品性能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是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取得知识产权的企业,该公司曾参与2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4、新能源产业。我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拥有等5家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是高硼硅太阳能玻璃管、镀膜管、风电设备,年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5000万元。光热是由集团投资兴办的高科技光热新能源公司,主要生产太阳能玻璃管材、太阳能集热管、硼酸等三大系列产品。年产能达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350万元、利润625万元。公司主要生产风电设备,年受国家风力机械标准委员会委托,承担了“风力发电机组环形锻件”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被中国风电发展委员会评为“中国风电物资优秀供应商”,被世界风电巨头歌美飒评选为“优质供应商”,荣获“全省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年产能达到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2000万元。

我市新兴产业虽然取得了初步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低,核心关键技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增长速度快、示范带动强、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尊重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机制体制,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进程。

2、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区域产业基础、技术支撑、人力资源等条件和潜在优势,统筹规划、系统布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同时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和区域率先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3、政府扶持,市场主导。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4、统筹兼顾,引领发展。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在社会建设各领域全面应用,推动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三)发展目标。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明确战略重点,把握主攻方向,率先突破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3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培育1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由5%提高到10%,形成和刁镇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区,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3、重点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3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达到5家。

三、发展重点

(一)生物制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以集团、生物等企业为依托,加快生物制药领域重大项目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进程。集团重点推进核苷类医药中间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年产200吨L-核糖等高端医药中间体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规模集聚扩大。生物重点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基因重组链霉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红细胞生长素、常乐康等,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与药物产业群。加强绿色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制剂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业生物产品和企业。依托集团等企业,以农副产品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微生物发酵、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份分离提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生产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绿色环保食品和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

(二)电子信息产业。以建设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契机,以电缆、电机、科技、电力等为依托,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核电电缆、家电电机、电子加速器、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等产品。运用智能化数字控制系统和先进激光光刻技术,积极开发高可靠、高功率微型电子元器件、高密度线路板面板、太阳能光伏电池、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水平。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亿元。

(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氟材料、特殊防护材料、新型防火墙体材料等产业,打造氟材料、新型防火材料基地。以中氟、华氟等企业为依托,立足四氟乙烯和酚醛树脂的产业优势,加快华氟碳酰氟等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延伸拉长氟化工产业链条,打造国内最完整的氟材料和氟化工产业链。依托集团,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研究开发满足铸造行业更高要求的各类树脂,着眼于提高建筑物对火灾的防范安全性能,规划建设节能环保酚醛泡沫复合墙体材料项目,形成年产500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以中特纺公司为依托,积极开发防辐射金属离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以电缆为依托,大力发展核电电缆、军用电缆。以昊月树脂为依托,扩大高吸水性材料市场规模。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

(四)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风能产业以重工等为依托,加大海上风电法兰、风电机组用大型轴承外环件等风电配套设备研发力度,提高风电机组及配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建成全国风电装备知名配套企业;积极推动风电项目建设,促进风能开发利用。太阳能产业以光热、能源、电器为依托,重点发展太阳能镀膜管、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及光电转换等项目,建成东部太阳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产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基地。生物质能产业鼓励集团积极开发秸秆纤维素乙醇和生物质化工产品,替代石油等传统能源,搞好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开发利用,解决焚烧农作物秸秆造成的污染问题。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市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咨询意见。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和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并纳入全市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宣传力度,统一全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二)科学制定规划,加强产业引领。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研究,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增强园区支撑作用,构筑发展带,打造集聚区。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储备,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保障用地合理需求。

(三)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各级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税费减免等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补助资金;对新兴产业建设项目实行鼓励政策,加快项目核准、备案;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计划,给予优先扶持。

(四)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研制先进实用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和完善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开展各级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帮助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在科研开发、专利授权、成果转化、企业重组、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四大战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各类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研发、申请、授权及转化。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支持企业开展标准研发制定,企业制定或作为主要承担者制定的标准,当年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的,给予一定奖励。

(六)加大招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开展招商选资,重点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竞争力的项目,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投向新兴产业。对投资较大的新兴产业项目,可适当给予一定的前期补助。对经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依托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融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七)加快基地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依托龙枣新兴产业园区,按照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促进新兴产业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

(八)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维护企业权益。鼓励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

(九)打造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各投资主体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完善技术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支持各类优秀人才来我市投资创业,承担产业化项目,积极营造有利于创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氛围。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9

一、整合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引导资金使用绩效

(一)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引导资金投入,整合产业扶持资金盘子,取消大企业集团培育专项,增设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科技金融专项、种子基金,突出对企业发展要素的支持。2013年安排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1.55亿,其中:科技创新专项3000万,人才开发专项3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3000万元、服务业发展专项3000万元、新兴产业创投基金3500万元。

(二)修订扶持政策。会同各产业主管部门认真梳理、对比省市和本级扶持政策,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增强政策扶持引导的针对性,取消导向不明,多头交叉的扶持政策。出台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管理办法及细则、科技金融管理办法及细则,区级科技型企业认定办法,种子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引进创投公司奖励办法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竞争能力提升的扶持,引导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向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

(三)转换资助方式。对企业项目资助方式由过去的直接、无偿投入,转变为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引入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放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杠杆和联动效应。一期出资3500万元设立区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采取发起设立创投基金、参股基金公司、直接投资企业等运作方式,对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510人才企业给予支持。出资1000万元建立科技金融平台,与担保公司或银行合作,信贷额放大至5倍以内(即5000万元以内),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银行融资的担保,风险按各50%分担。

(四)调整扶持节点。提高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到位率,会同各产业主管部门出台区产业资金扶持项目管理程序,建立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合同管理责任制。一季度和7月底前各组织一次申报,建立项目管理库,根据竞争立项、择优扶持原则,确定项目和资金分配方案,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并公示。11月底之前完成对项目实施情况验收和绩效评价。

(五)做优绩效评价。继续加大扶持企业项目绩效评价覆盖面,选择本级扶持资金20万元以上的单个项目,上级扶持资金50万元以上的单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项目评价数不得少于全年扶持项目的20%。出台相关与评价配套的操作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运用结果,为落实项目管理责任、财政科学决策服务。

(六)提升服务效能。做好“财企e家”平台维护和完善工作,及时掌握、收集企业利用平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建立扶持企业项目数据库,对企业项目实施进度、评审的结果、资金拨付流程等实行信息化管理。继续做好扶持企业项目政策的宣传、培训、申报工作,力争向上争取扶持资金8500万元。

二、加强财政地方金融管理,服务全区经济发展

(一)强化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服务企业发展。继续发挥财政政策扶持和金融考核办法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好对新设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力争向上争取地方金融扶持资金1000万元。会同区金融办、人民银行推进科技金融平台、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建立,引导信贷、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科技企业,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

(二)加强农业保险资金管理,保障农村发展。加大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开设保险新品种,提高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参保率;根据省、市新出台农业保险管理费使用办法,加强保险资金提取、使用监管;建立对保费收取、管理费使用、理赔等重大资金使用、拨付管理办法,监督理赔资金直接到达农户“一折通”。

(三)提升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服务招商引资。做好外资企业财政网上登记和联合年检工作,充分利用有关数据,提升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和运用水平,关注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动态,促进外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盘活处置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继续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完善制度建设。研究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罚没资产处置办法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业绩考核办法、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制度,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等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确保全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有章可循,科学严密。

(二)推进基层资产管理工作。围绕基层财政建设年活动要求,以星级财政所创建为抓手,建立健全镇级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采取专人挂勾、专题辅导、分批推进等措施,切实推动我区基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三)继续提升资产信息化管理。继续推进资产信息系统数据与财务系统固定资产账面余额比对与处置工作,准确、完整、动态反映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情况。会同信息中心、软件公司继续完善资产信息系统人员、机构信息模块设置,为资产标准化配置管理提供基础。

(四)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加强重点部门资产清理处置工作,加快推进公有住房的处置、撤并学校资产托管、国有企业破产清算工作,稳妥处理改制遗留问题,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和土地资产,办理房产、土地两证,突破资产处置瓶颈,为融资平台建设发挥国有资本的保障作用。

(五)尝试国有资本经营多元发展。拓展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业务等,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促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篇10

一、整合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引导资金使用绩效

(一)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引导资金投入,整合产业扶持资金盘子,取消大企业集团培育专项,增设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科技金融专项、种子基金,突出对企业发展要素的支持。2013年安排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1.55亿,其中:科技创新专项3000万,人才开发专项3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3000万元、服务业发展专项3000万元、新兴产业创投基金3500万元。

(二)修订扶持政策。会同各产业主管部门认真梳理、对比省市和本级扶持政策,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增强政策扶持引导的针对性,取消导向不明,多头交叉的扶持政策。出台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管理办法及细则、科技金融管理办法及细则,区级科技型企业认定办法,种子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引进创投公司奖励办法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竞争能力提升的扶持,引导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向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

(三)转换资助方式。对企业项目资助方式由过去的直接、无偿投入,转变为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引入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放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杠杆和联动效应。一期出资3500万元设立区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采取发起设立创投基金、参股基金公司、直接投资企业等运作方式,对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510人才企业给予支持。出资1000万元建立科技金融平台,与担保公司或银行合作,信贷额放大至5倍以内(即5000万元以内),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银行融资的担保,风险按各50%分担。

(四)调整扶持节点。提高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到位率,会同各产业主管部门出台区产业资金扶持项目管理程序,建立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合同管理责任制。一季度和7月底前各组织一次申报,建立项目管理库,根据竞争立项、择优扶持原则,确定项目和资金分配方案,报区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并公示。11月底之前完成对项目实施情况验收和绩效评价。

(五)做优绩效评价。继续加大扶持企业项目绩效评价覆盖面,选择本级扶持资金20万元以上的单个项目,上级扶持资金50万元以上的单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项目评价数不得少于全年扶持项目的20%。出台相关与评价配套的操作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运用结果,为落实项目管理责任、财政科学决策服务。

(六)提升服务效能。做好“财企e家”平台维护和完善工作,及时掌握、收集企业利用平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建立扶持企业项目数据库,对企业项目实施进度、评审的结果、资金拨付流程等实行信息化管理。继续做好扶持企业项目政策的宣传、培训、申报工作,力争向上争取扶持资金8500万元。

二、加强财政地方金融管理,服务全区经济发展

(一)强化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服务企业发展。继续发挥财政政策扶持和金融考核办法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好对新设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力争向上争取地方金融扶持资金1000万元。会同区金融办、人民银行推进科技金融平台、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建立,引导信贷、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科技企业,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

(二)加强农业保险资金管理,保障农村发展。加大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开设保险新品种,提高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参保率;根据省、市新出台农业保险管理费使用办法,加强保险资金提取、使用监管;建立对保费收取、管理费使用、理赔等重大资金使用、拨付管理办法,监督理赔资金直接到达农户“一折通”。

(三)提升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服务招商引资。做好外资企业财政网上登记和联合年检工作,充分利用有关数据,提升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和运用水平,关注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动态,促进外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盘活处置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继续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完善制度建设。研究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罚没资产处置办法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业绩考核办法、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制度,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等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确保全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有章可循,科学严密。

(二)推进基层资产管理工作。围绕基层财政建设年活动要求,以星级财政所创建为抓手,建立健全镇级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采取专人挂勾、专题辅导、分批推进等措施,切实推动我区基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三)继续提升资产信息化管理。继续推进资产信息系统数据与财务系统固定资产账面余额比对与处置工作,准确、完整、动态反映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情况。会同信息中心、软件公司继续完善资产信息系统人员、机构信息模块设置,为资产标准化配置管理提供基础。

(四)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加强重点部门资产清理处置工作,加快推进公有住房的处置、撤并学校资产托管、国有企业破产清算工作,稳妥处理改制遗留问题,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和土地资产,办理房产、土地两证,突破资产处置瓶颈,为融资平台建设发挥国有资本的保障作用。

(五)尝试国有资本经营多元发展。拓展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业务等,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促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