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权限十篇

时间:2023-03-27 19:26:18

行政审批权限

行政审批权限篇1

一、要充分认识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重要意义

振兴老工业基地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扩权强县的重大战略决策,分两批向县(市)下放87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极大地激发了县域经济活力,调动了县(市)发展的积极性,收到明显成效,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突破。但县域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县(市)还希望省里能进一步放权,主要是下放审批、许可、年审年检等管用的权力。

现在,我省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振兴**、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我们的体制机制包括政府管理服务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基层、企业和群众的新期待。

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首先是加快发展振兴、实现发展目标的需要。今后5年,我省经济总量要达到1万亿元以上,人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实现这样的目标,一方面要把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把“短腿”补上。重点是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这是我们的两块“短板”。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如果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都分别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60%,那么我省经济实力就会大幅度提升。所以,我们在推动民营经济腾飞的同时,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深入扩权强县,继续向县(市)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总书记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有关部署,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按照减少、规范、监督的原则,今年要继续向县(市)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和年审年检项目各50%以上,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这是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现在不是研究要放多少、而是“两个50%”必须完成。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由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这一点在思想观念上必须认清。今后的方向是依法授权、依法管理。一定要把这个方向看清楚。要改进作风、改进服务,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最好的服务是放权。如果把该放的权限放给基层、交给社会,那么有很多现象就不会发生了。所以,一定要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来放权。

三是廉政建设的需要。权力过于集中,特别是审批权、许可权集中,往往这个单位和岗位就是高风险地方。减少审批,规范运行,阳光监督,这是根本的廉政之道。如果个人手中权力过多,在转轨过程中和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出问题。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加强管理监督和规范,实行公开办事制度,不仅提高行政效能,还可以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促进廉政建设。省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自觉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认真进行贯彻落实,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确保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要切实把应该减少和下放的权限减下来、放下去

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进一步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就是把可以下放的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职能交给社会和市场,放给基层和企业。这次减少下放省级行政审批权限主要是面向县(市),是**5年以来的第三次,相对于前两次来说,涉及的将是部门的核心权力,有的也涉及到部门利益。所以,这次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省直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看到我们确实还有不少应该而又能够下放的权力。既要总结过去3年来减少下放权限的经验,也要看到进一步放权的潜力,要“实权真放”,打一场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攻坚战。省直部门从全省振兴发展的大局出发,从基层和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要求出发,只要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只要符合发展振兴需要,就要做到应减必减、该放必放。特别是那些基层需要的、对于企业发展有利的行政审批权限,不管有多少利益、多大的难度,都要下决心减下来、放下去,必须保留的要有依据。虽然不搞“一刀切”,但也必须“切一刀”,不能只考虑部门局部利益、搂着权力不放、或者争争讲讲、明放暗不放和打折放权。省直各部门要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组织好本部门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能够放的一定要放,应该放的要坚决放,保留的一定要有依据。如果哪个部门不能按要求做到减少和下放,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向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做出说明。

三、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

改革激发创造活力,放权可以解放生产力。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所以,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以创新的精神来做好这项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发展是干出来、“放”出来的,而不是“审”出来、“批”出来的。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要打破那种“只有我才能管好而别人谁也管不好”的观念,相信基层,相信群众,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更多地在服务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审批上打主意。

这次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是上下利益关系格局的再调整,实施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眼光、创新的办法,敢于攻坚、敢于碰硬,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方案》确定的原则和标准,积极主动地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同时又要注重规范,加强管理,确保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有序进行,切实做到放而不乱。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给县(市)后,决不是一放了之,省直有关部门仍然负有监督、指导责任,工作标准、服务质量不能降低。要完善措施,组织培训,搞好制度建设,做到管的少、管的好,确保下放权力能够有序衔接、规范管理和高效运行。在省向县(市)放权的同时,市(州)和县(市)也要研究向基层、企业、向社会中介组织放权。另外,还要研究考虑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后的部门职能转变、机构设置和人员力量调整等问题,与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自身建设。我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多,财政供养比例高。解决这个矛盾,必然要转变职能,调整结构。设立政务大厅就是为了提高效率,搞好服务,公开透明,便于监督。所以,省直部门一定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减少下放权限。

四、要切实加强对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的组织领导

这次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总体目标、遵循原则、时间步骤和要求等都已经明确,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完成任务。为了做好这次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省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副省长房俐同志任组长,省政府秘书长王云岫同志任副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对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进行统筹研究和具体部署。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定期研究和具体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省直有关部门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进行审核确认,形成总体工作意见,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细致工作。

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是对省直部门推动和服务发展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各部门领导同志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的一次考验。省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作为这次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一部门领导班子的思想,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认识,组织开展本部门的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每个部门都要有一名领导同志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积极主动地向省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提出减少下放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这次减少下放行政审批权限,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国家部委确定的审批项目,如果遇到问题,由省政府负责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国家各部委正在进行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制定“三定”方案,不要给上级部门出难题。

行政审批权限篇2

这次进一步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会议是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安排部署我市进一步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刚才,陈军同志宣读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工作方案》,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做好这次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的责任感

近几年以来,按照上级政府的有关要求和部署,我市已经开展了五次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先后减放了一些行政审批权限,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缩短了行政审批时限,对于推动政府管理方式转变,方便行政管理相对人,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减放权限的数量和工作深度、广度还不够,特别是向两区、开发区和辽河垦区放权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今年5月15日,喜杰书记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严肃要求“市直部门要放权,不仅要放,而且要大放,只有这样,才是解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根本问题”。对此,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深刻领会。

(一)减放行政审批权限,是解放思想、加快振兴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转变、加快赶超、加快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而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彻底摒弃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打破落后的机制体制的羁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影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关键是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行政成本等,在行政成本方面,市场主体关注的是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目前,我市行政管理效率还不是很高,反映在行政审批领域,不同程度的存在审批项目多、环节复杂、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甚至中途而返,投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市的投资环境就得不到改善,外地的投资者就不愿意来投资,而本地的投资者也会向投资环境好的地方进行转移。从而影响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和振兴。

(二)减放行政审批权限,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法界定和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行政管理权限,避免职权交叉、重复,创新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行政审批权限是各级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权中数量最多、涉及范围最广、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权力,行政审批权限的行使是否规范合法、是否方便快捷等等,不仅影响具体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影响行政机关乃至政府的整体形象。因此,进一步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坚决取消那些不符合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妨碍市场开放竞争的审批权限,下放一些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审批权限,必将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方便人民群众,也必然会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三)减放行政审批权限,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政府及部门行使的权力是公共权力,当前,在行政管理领域,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办管不分、监管不力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行政审批领域,由于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审批环节复杂、审批时限过长,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极容易发生。依法减少特别是下放一些行政审批权限,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制度规范和后续监管措施,能有效遏制行政审批领域腐败问题的产生,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二、求真务实,确保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取得实效

(一)认真清理,及时上报。这次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原则、标准等要求,对本部门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权限进行全面清理和梳理分类,确定出哪些权限是属于依法应由市政府主管部门独立审批的,哪些权限是属于依法先由各县(市)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同意再上报市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的,哪些权限是属于依法应由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的,并逐项核对设定行政审批权限的依据,研究提出减放的具体意见和建议,按要求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情况。

(二)坚持标准,依法审核。这次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可能会触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核心权力,影响部门和单位的利益,工作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同志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攻难克艰、敢打硬仗的信心和决心,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熟练掌握有关法律、业务知识及工作技能,要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善于发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在审核各部门上报的行政审批权限中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敢于碰硬,勇于担当,尤其是对在是否减放行政审批权限与部门存在分歧的,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磋商,坚持标准,切实把应该减放的行政审批权限减下来、放下去,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这次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在减放范围、减放对象、减放方式上与以往都有所不同,各部门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普遍开展、整体推进的基础上,一定要牢牢把握工作方案中确定的减放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围绕“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投资拉动、全民行动”战略,重点减放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的项目建设以及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行政审批权限。特别是在向两区、开发区及垦区放权上,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作敢为,善于打破传统思想观念和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将那些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行使审批权、两区和开发区、垦区能够承接的行政审批权限,不讲条件、不讲代价、毫不保留地下放给两区和开发区、垦区,以切实增强两区和开发区、垦区的自,发挥开发区体制新、功能活的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三、加强领导,推动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这次减放行政审批权限,是对各部门推动和服务发展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各部门领导同志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的一次考验,各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一场减放行政审批权限的“攻坚战”。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对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负总责,在部门内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组织开展好本部门的减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

(二)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市振兴发展的大局出发,从基层和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要求出发,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结合部门实际,在工作人员、工作措施、工作进度、工作成效等方面狠抓落实,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只要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不允许的,务必做到该减的减、该放的放、该停的停、该备案的备案、该转变方式的转变方式,必须保留的要有足够的依据。坚决防止和杜绝搂权不放、明放暗不放或者打折放权现象的发生。如果哪个部门不能按要求减放行政审批权限,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做出说明。

行政审批权限篇3

当前,各地正在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公共权力的再分配,必然引起一些部门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改革中要联系行政审批权运作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要认真研究发展市场经济与反腐败的关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解决腐败产生的体制性问题。从行政审批权的运行而衍生出来的腐败现象可以看出,行政审批权的滥用是导致腐败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合理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批的范围、权限,无疑是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前提。首先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审批权设置的范围,同时,要牢牢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走向,从反腐败最新的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行政审批中腐败容易发生的环节、时机,把腐败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第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突出服务功能,防止产生新的权力垄断。行政审批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服务社会的一种形式。行政审批权的存在和使用,是为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资源,尤其是对非经济类资源和公共产品承担优化配置的一种职责。政府的这种职责由于能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往往会受到一些经济实体利益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非正常的。因此,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防止政策的倾斜而导致政府官员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背离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为少数人谋私利,并与之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产生腐败的新的温床。

第三,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加强监督制约。反腐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公共权力实施有效制约,最终使公共权力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因此,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中,提高行政审批权力运作的透明度,是行政审批权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要结合政府部门业务的特点,把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办事依据以及各级办事人员的职责、权限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对行政审批权进行合理分解,明确规定行政审批的领导决策层、可行性考核层、实际执行层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一个权力合理分配、行使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又缺乏内部监督、搞暗箱操作的弊端。另外,还要加强对审批岗位的干部和领导的监督制约,实行亲属回避、重点岗位轮换、一责多人、多人交叉负责等办法,约束干部的行为。

第四,要压缩审批环节,实行办事限时制。在精简审批项目的同时,要本着高效的原则,科学制定一个项目审批程序图,对审批内容单一、程序简单的事项,有关部门实行限时办理。对重大问题,成立一个审批协调小组,进行研究分析,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归并办理,或由审批改为核准、备案。对能做到授权的内容、权限、程序界定明确,避免层层汇报。应该说,审批的层次越多,手续越复杂、具体,越容易导致腐败的发生。同时,为防止收费行为中的腐败,可实行集中收费、票款分离的办法,缴费单位向财政统一设立的专户缴纳。为加强监督,行政审批改革中应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成立由法制、物价、财政等部门参加的监督小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改革达到提高效率、遏制腐败的目的。

行政审批权限篇4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最早出现在计划经济时代,规模和作用范围相对有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行政审批制度才大量出现,是在行政命令和行政指导逐渐消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审批制度在制定之初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抑制市场的不良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缺陷与不足,行政审批制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于:行政审批概念不统一,由于行政审批的定义种类繁杂并且多样导致变相设定行政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行政审批作为事前的管理手段,如果设置不合理,会严重压缩社会活力,提高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并决定着经营的成败,甚至阻碍经济发展;非许可审批项目设定的随意性强,行政审批从大范围上讲可以分为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目前我国关于非许可审批项目的设定没有严格的统一要求,仅仅是以一些效力等级低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导致在现实中经常出现非许可审批设定的重叠交叉现象。非许可审批设定主体不明确,哪些事项属于非行政许可审批一般是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务院名义的,然而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地方政府颁布一些适用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非许可审批事项,这就为权力寻租、权钱交易铺设温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过滥并且分布不均衡,大多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管制,阻碍经济的健康自由发展,束缚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效发挥。目前,行政审批项目的数目已无从计算,上到行政法规,下至地方政府的行政规章均有权设立行政审批制度。由于在上下级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许多审批项目没有得到及时的排减,在数目上往往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属于同一领域内的不同层次的两种制度,二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行为政审批是行政许可的上位概念,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如何更好地分配社会稀缺资源、调整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平,二者在共同目的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行政审批制度对经济制度管得太多、管得太严往往会削弱市场的天然调节作用,束缚经济的自由发展。因此对于市场自身能够起到有效调节作用的政府就应该退居幕后,尽到服务性的辅助作用即可。

第二,审批行为不规范,审批项目设立随意,自由裁量权大,审批项目的设立没有设定标准。截止目前为止,国务院拥有审批事2100项,省一级政府拥有2000项,有些县级政府的内设部门也在自行设立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设定权门槛很低。行政审批作为众多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一种,其设定应该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应将其限定在对公民权利与自由最低干涉的限度以内。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任何行为都要进行事前审批无疑会降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限制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阻碍社会前进的动力。我国行政审批项目的设立太过随意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认证,将一些本来属于行政许可的项目被纳入非许可审批项目范围保留下来,从此规避了《行政许可法》的规制。还有一些根本不具备必要性的项目也被强行保留下来。审批项目的设定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标准,政府部门往往仅凭一时之需就盲目设立行政审批,项目之间难免会存在重叠与交叉,导致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在面对同一请求时却难以统一行径,给实践操作增添麻烦。

第三,行政审批体制不合理,审批权力与责任分离,监督机制缺失或者监督不到位,政府部门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设立了大量的收费性审批项目,形成了收费导向型的审批结构。地方行政审批制度功利性强,政府在制定审批项目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为了保护既得利益或者谋取额外收入而设定一些并不具有必要性的审批项目。在私权领域讲究有权利就必有救济,否则权利就会形同虚设。在公权领域讲究权责一致,正如有的学者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行使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所以要想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设置相应的责任机制,一旦他们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触犯法律的底限,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审批制度的设置更多的是赋予行政机关权力而忽略对行政审批制度的监督制约,导致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寻租现象严重,滋生腐败。审批机关在实施审批的过程中,不对审批对象进行监督或者监督不到位,只有出了问题在才采取相关的事后补救措施。由于责任制度的缺失,行政机关在实施审批行为时往往只注重过程而忽略对结果的监督,导致实践中不合法的审批事项层出不穷。第四,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标准、期限没有明确的规定,行政效率低下,多头审批、乱审批现象严重,损害了公民利益。行政审批制度由计划经济时代沿袭而来,繁荣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以来被当作衡量行政权含金量的标准,人治色彩相当浓厚。行政审批环节多,时限长,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行政机关随意延长审批时限,造成人浮于事,办事拖拉,行政相对人要通过行政审批,花费时间多,运行成本高,代价大,办事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二、行政审批制度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大家往往只注重对现有制度的问题的探究,往往容易忽略对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为此,本文试图从行政审批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着手,对问题背后潜藏着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确保行政审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一)传统审批制度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规制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不少行政审批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些旧的的审批制度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淘汰却变相地保留下来。这些旧的体制虽然已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但由于清理工作量大,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大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的审批制度冗沉下来并或多或少对现行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这类原初的风俗习惯,辅以传统的经济文化土壤和固有的体系路径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点。用道格拉斯•诺斯的话说:“路径依赖是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新的制度往往是在旧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的基础上源发起来,因此,难免会伴随旧制度的烙印。

(二)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当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初期,计划经济对我国来说,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舶来品,也是政府希望引进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掌控者社会的政治、经济命脉,对社会全局起着统分统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引进,全能政府的权力应当有所退却,但对于从传统体制转轨到市场经济过程中难免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由于经验的缺失,加之传统体制的制约,在转型过程中难免会依赖先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来控制新的局面,这就为旧“法”新用创设条件。

(三)利益格局的影响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对行政权力和部门利益的重新配置,政府既是改革的倡导者又是改革的对象。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触及政府在行政管制过程中显性或隐性的利益。行政审批制度的初衷是将调节市场秩序、分配稀缺自然资源、对特殊行业的准入许可的权利交给政府。因此对行政审批制度的占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对政治利益的收获,而改革则意味着权力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权力运行的严格限制,将社会权力关系法制化,打破原有的权力运行的随意性,产生新的利益格局。

三、行政法制缺失的影响

我国行政法制与世界法制进程相比较晚,直到20世界80年代末才相继颁布了各种行政法律制度,相互之间也并未形成严密的行政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制度的出台更多只是为了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并未经过法律体系内部的仔细斟酌。由于立法技术欠缺,这些法律在实施后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行政审批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的多种障碍和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四、行政审批制度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依照法定的标准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调整行政审批体制由于经济事务的审批是我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我们可以就这一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标准加以探讨。在经济领域中,哪些事项需要审批,哪些事项不需要审批,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在经济事务中的改革应该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只要可以通过竞争、价值规律等市场机制来调节的,就应该由市场来调节,而不应设定行政审批;第二,通过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和其他自治组织的管理,政府就应该果断放手,而不需设定行政审批;第三,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也可以不设行政审批。这也是政府干预从缓原则的体现,政府的管理方式不应仅仅局限于应用强权的行政手段,必要的时候也应当给市场主体适当的自由空间,没有必要事事都要管理在前,只要能够通过事后的监督管理方式实现服务行政的理念,也就没有必要非设行政审批制度不可。

(二)严格行政审批的设定权限,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一直以来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源于审批权设定的门槛太低。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关于行政审批事项的法律,因此关于行政审批设定权的制度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能够借鉴得当,内化为本土的东西,就能够为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添光增彩。西方国家对于行政审批权的设定虽各不同,但都才行效力等级比较高的法律文件来加以规定,如美国,所有的行政审批均由联邦或州议会、或者地方议会制定的法律设定;英国则采行由地方政府选择设定的方式设定行政审批制度;日本则由法律来设定行政审批制度。根据我国现有的行政层级多,法律文件繁杂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我国行政审批设定权应当限定在地方性法规以上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这样既可以取缔大量行政规章及其以下层级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又可以纠正行政审批制度过多、过滥的毛病。

(三)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管理作用,完善行政权责关系在行政监督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审批和监督相分离的监督方式、社会举报等监督制度,这些监督制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从多维度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在加强内部管理的监督和管理时,一方面,明确岗位职责,行政审批权力和责任,过错实施问责制,防止行政审批权力的滥用。上级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机关实施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检查,对违法现象及时予以纠正。检查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更是不能松懈,应当将审批项目的监查工作纳入机关检查内容的范围,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行政审批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法审批者,坚决予以查处。另一方面,加强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和检查,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和检查,有效地实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审批的透明度。

行政审批权限篇5

一、叶审批办法曳出台的重要意义

行政审批是教育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审批办法》的出台对于规范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行为,提高教育依法行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第一,《审批办法》有利于规范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行为。《审批办法》对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定,明确行使主体、职责权限、事项范围,以及具体流程,针对不同的审批事项规定了不同的办理方式和程序,并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监管制度,从而使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走向了规范化的道路。第二,《审批办法》有利于促进海南省教育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之规定,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以及权责一致六个方面。行政审批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而《审批办法》从主体、职责、事项、流程,以及监督等方面,对教育行政审批权的行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以及行政责任的追究,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从而能够满足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进而提高海南省教育依法行政的水平。第三,《审批办法》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约束、规范行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而《审批办法》中,规定了具体审批机构的职责,明确了审批事项,细化了审批流程,完善了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这契合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关于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要求。

二、叶审批办法曳的重要内容解析

《审批办法》共5章27条,从内涵到外延,从原则到制度,从职权到责任,对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的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确立的便民的基本原则。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在行政执法中的具体体现。而《审批办法》明确了高效便民的基本原则(第四条),并建立了“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模式;在具体的行政审批流程中,也建立了诸多便民的基本制度,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如第十五条规定的当场告知与当场更正制度,第十六条规定的即办件办理制度。此外,第二十五条还规定了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明确了行政审批的职责权限。行政审批管理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明确、清理,以及实施等不同方面的工作,因而《审批办法》对海南省教育厅不同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进行了划分,其中政策法规处负责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调整等清理工作,以及审核进入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事项;审批办具体负责纳入省政府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施;而其他相关处室,则根据各自职责负责行政审批及其监管工作。

第三,实施了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审批办法》第二章中明确规定了“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目录管理”,“禁止在目录外设定行政审批”,并明确了目录编制,以及事项变动的责任主体及其具体流程。目录管理与《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权力清单,其目的均为划定行政机关的权力边界。因而目录管理便于明确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的事项,一方面便于行政相对人了解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的范围,以指引相对人的申请行为;另一方面有助于明确教育机构行政审批的权限范围,做到审批行为的公开透明。

第四,明确了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的流程。流程是事物排列的顺序或次序。行政审批流程是实施行政审批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也就是行政审批应当遵循的程序。在行政法学中,行政程序的功能之一就是抑制权力的恣意,因而明确行政审批的流程,有助于约束和控制行政审批权的行使,从而提高行政审批规范化的程度。在《审批办法》中,明确规定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的两大主要环节,即受理和办理。当然,教育行政审批的流程还包含其他的环节,如申请、审查,以及决定,等等。根据该规定,申请人提出审批申请的机构是审批办,由审批办根据申请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其中符合申请的全部条件的应正式受理,不需要审批的应当场告知,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应当场或一次性告知。

第五,确立的分类办理制度。随着科技的发展,行政管理的范围和事项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根据管理对象和事项的特点所进行的类型化管理正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审批办法》根据审批事项办理条件的不同,将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分为即办件办理和承诺件办理两种类型,并根据这两种审批类型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办理程序。其中即办件是指针对审批条件简单和程序简便,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的事项;对于即办件的办理,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后,符合条件的,报审批办首席代表审定后即可办结。而承诺件是指审批条件和程序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审核、勘查,以及评审等形式进行实质审查的事项。对于承诺件的办理,经过对申请的审查后,属于审批办办理的应在规定期限内办结;需要联合审核、现场勘查、专家评审,以及论证或测试的,由审批办牵头组织实施;涉外教育机构,以及高等学校设立等重大审批事项的办理,由审批办汇总意见形成初拟意见后提交厅务会审定。对于承诺件的办理,特别程序及制证所需时间不在审批时限内,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的,经分管厅领导的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但应将延长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六,建立了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专家库。《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专业性的问题。因而《审批办法》中规定,从行业、学校和有关单位选聘专家,建立“行政审批咨询专家库”和“中外合作办学评审专家库”,以发挥专家在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咨询与评审等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的质量。

第七,确立了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监督制度。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受到监督,以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做到权责一致。为此,《审批办法》规定,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应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行政审批监督制度,审批工作根据实施主体分别接受省政府服务管理机构、省监察部门,以及省教育纪工委办公室的监督,审批信息应主动公开以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同时,《审批办法》还建立了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审批工作人员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审批职责,导致国家、申请人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应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承担行政及法律责任。为了明确审批责任,《审批办法》还详细地列举了10种具体的违法情形,包括超越职权做出审批决定、擅自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以及利用职权提出不正当要求,等等。

三、实施叶审批办法曳应注意的事项

《审批办法》中确立了多项制度,但要使上述制度与内容能够落到实处,还需要加强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下述事项。

第一,及时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频繁发生,以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实施目录管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是界定是否需要审批,以及判断审批是否合法的依据。因此,依据上位法或上级政府机关的决议,及时调整目录,使其能及时反映教育行政审批事项的变动情况。

第二,切实遵循行政审批流程。程序对于规范行政权的行使,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程序合法也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受传统文化、法律素养等因素的影响,程序违法正成为行政违法的主要形态。因此,要提高海南省教育行政审批的规范化程度,必须严格行政审批流程,维护相对人的程序性权益。

行政审批权限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 行政审批改革 自由裁量权 角色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地方政府拥有大量的自由裁量权,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地方政府必然会考虑到地方社会的经济利益,“经济人”的政府自我定位,使他们以维护这种利益为己任,地方政府同中央、其他地区之间产生的利益博弈导致了例如地方保护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的产生,行政审批权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博弈手段,如何使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不与中央的大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悖,在维护地方利益的同时,也促进大环境的共同发展,使地方政府明确自身定位,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泛化的后果与表现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遭遇“瓶颈”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地方政府拥有的大量的自由裁量权,因为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发展路径,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权是有必要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完美,罗列穷尽,作出非常细致的规定。因此,有限的法律只能作出一些较原则的规定,作出可供选择的措施和上下活动的幅度,促使行政主体灵活机动地因人因事作出更有成效的管理。但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的约束较小,造成了行政自由裁量权被滥用,它通过行政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一切行政领域,地方政府在审批制度中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在缺乏约束的背景下反倒滞后了改革的进程。主要表现如下:

(一)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利益驱使,腐败滋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加之其“经济人”特性,容易形成不正当审批,在审批过程中,乱收费、收受贿赂等现象屡禁不止,审批人员的经济腐败也进一步导致了政治腐败,在近些年来,我国某些地区的行政审批部门设置的审批项目的动机甚至不是公共利益,而是增加本部门的收入,通过收费来给本部门的工作人员发奖金,这就完全背离了国家设置行政审批制度的初衷。

(二)行政审批依据不足,越权审批、无权审批现象比比皆是

在我国,有些部门设定审批项目的依据含糊其辞,如“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等,有些政府或部门越权自行设定依据,我国的审批权设定主体不明确,导致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定行政审批,许多审批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并没有做到依法审批,很多情况下,上级政府可能制要求“核查”、“备案”、“加强监督”等等,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强制地进行行政审批。

(三)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之间改革的失调

1.中央政府未动,地方政府已动。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权力应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的授权,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的存在,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地方各省市行动较早,力度较大。”那么,现实中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央政府没改革,地方政府怎么改,如果没有一个总的标准,地方政府的改革会与中央政府而后的改革相悖;

2.中央政府已动,地方政府未动或乱动。基于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有很多的地方政府会对中央政府的改革采取“选择性”改革的措施,选择有利于维护本地利益的改革措施,规避有损地方政府利益的改革,各地的自行其是严重阻碍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度;

3.此地方政府已动,彼地方政府未动。对于中央政府要求的审批制度改革,各地方政府因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针对各地不同的利益需求,选择改革的方式、力度甚至是改革与否,这样,就造成了各地改革程度的不同,对同一审批项目,可能各地的要求不同,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取消了车船等许可证的审批,结果一些从上海出发的船只到了江苏苏州却因为没有许可证而被罚款;如何协调各地审批制度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审批失调就显得越来越严重。

二、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这里所谓的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是指地方政府如何定位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博弈过程中的讨价还价是地方政府角色定位模糊的表现,中央政府为了全局利益,将自己拥有的权力授予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因此获得管理地方事务的自,为了维护地方利益,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无视中央的大政方针,违背相关法律法规,滥用自由裁量权,抵制中央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做法,正是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的表现。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与利益博弈

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中央的各项政策在各地方政府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双方都力求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大,开始影响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就是地方政府抵制中央权力的一种表现,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就是对国家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再调整,也就是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再调整,这种调整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者利益的丧失,其阻力可想而知,我们可以发现,利益博弈的双方的理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三)相关法制建设不健全

目前,规范行政审批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行政许可法》虽然已出台,但政府如何依法行政,从法律上规范现行审批制度的程序和责任,使行政许可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还尚待时日;在行政审批的具体实践中,不遵守法律规定,审批时间不确定,审批过程不公平不公开,审批项目设定依据不合法的现象仍很普遍。

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条例中有关自由裁量的范围,幅度弹性过大,使公务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中个人有价值判断标准、感情取向的造成行政执法中的巨大差异,使得在实践中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出现了许多显失公正的现象。

三、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审批中拥有的自由裁量权,造成了越权审批、无权审批、暗箱操作等一系列现象,如何使行政审批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能够公正行使,是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央政府需科学界定行政审批的范围,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中央政府把行政审批的设置权赋予立法机构,用法律的手段规范行政审批的范围,已经出台的《行政许可法》对政府可以审批什么做出了较为明确的,但是,我国的审批项目的清理或是保留,大部分还是依靠行政机关的“自纠自查”,也就是各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在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提出的清理行政审批的标准和范围都是不一致的,正如我们看到的,很多地方政府的审批项目应该被清理而没有清理,却以各种理由改头换面保留了下来,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牵扯到审批部门的某些利益,各地方政府都没有解决哪些项目不该审批的这一关键问题。中央政府除了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国计民生等项目应坚持进行审批,需要科学界定出必须审核和不该审批的项目的范围,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如何界定,具体如下表:

(二)通过奖励、合同等方式,使某些审批项目退出审批范围,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让渡地方政府的审批权,从而遏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有些项目,可以通过奖励、合同等方式,诱使行政相对人遵循行政管理的目标行为,从而减少这方面的审批项目,如污染物的排放,美国则实行污染交易制度,企业买到核定的排污额度后,不仅自己可以使用,还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后将多余的额度有偿出让,由于利益上的刺激,可以提高企业对环保的重视,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目标。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行政相对人为了自身利益,积极配合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从而达到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不是基于政府的强制规定而实行,这样,有利于限制地方政府的审批权,进而遏制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日本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前提是强调市场和社会作用,1997年日本行政改革会议的《最终报告》中专门提出:让实施规制的部门从政策部门中独立出来,在明确各自责任的同时,发挥处理规制事务民间部门的作用,追求效率化。其目的是使一部分行政审批制度从政府行为中剥离出来,防止因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对资源的较大扭曲。日本通过改革审批权几乎已经完全让渡给了社会,政府留下的审批权非常有限。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中介组织虽然因为改革从政府中独立了出来,但是仍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间的中介组织发展得还不成熟,应大力发展中介组织,让渡出各地方政府的审批权,减少了权力,自然就减少了政府寻租的可能性,也能遏制住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三)明确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规范各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总趋势是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政府在很多方面拥有大量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应当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限进行更加合理的划分,使两者分掌不同地位不同层次的审批权,互不干涉互不侵犯,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的博弈。现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我国各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为:

1.拥有一定自的执行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需要由地方政府执行实施,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然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利益存在着差异,地方政府需要确定的就是,其是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执行机构,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才拥有自由裁量权,才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

2.有限并有效的政府。“小政府大社会”是对我国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应当学会放权,把市场能处理的事务交由市场处理,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向社会让渡审批权,遏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历史证明,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存在着“失灵”的现象,政府规模的缩小,并不意味着效能的缩减,有限而有效的政府才是正确的定位;

3.服务政府。这意味着我国政府执政理念、行为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为民服务的观念,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热忱的服务,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而不是谋取自身利益的政府,对拥有的自由裁量权应当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念,使之有利于为公众服务;

4.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对我国各地方政府的基本要求,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行政审批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法治,依法设定,依法实施,依法救济,对于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也应当依法实行,依法受到监督,依法予以惩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自由裁量权的限制作用。

(四)加强对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的监督

1.推广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积极推进审批项目及其流程的公开。目前,我国各地政府的网上审批效率不高,很多地方政府只是将传统的技术在网上进行复制,并没有简化流程,降低成本,交叉审批和重复审批的问题依旧严重。

我国各地政府在实施网上行政审批制度的实践中,首先,需要真正简化审批流程,关键在于各部门的资源共享,设计一套通用的电子信息表格,政府在网上直接办理审批事项,公众和企业所有的固定信息只需填写一次;对于需跨部门办理审批的事项,需要建立起网上并联审批制,事实上,根本性的改革就是实行彻底的“一部门办理”,把所有的部门合并成唯一的部门,对所有审批项目进行综合审批,但是,我国各地政府的机构和职能设置对彻底实施“一部门办理”存在着体制上的抵制,因此,只可以实施渐进式的变革,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其次,需要推进政务公开的进程,通过多种方式公开确定应保留的行政审批、审核、核准、备案事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向社会实现“八公开”,即公开审批机关、审批内容、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和审批责任人。对于物价、收费、市政、城管、环保等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事项,充分听取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2.推广告知承诺制,加强事后监督机制。目前,我国一段时期内出现的企业污染环境、开发区遍地开花、房地产泡沫膨胀等等都是政府审批事后监管不力的体现,告知承诺制已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实施,它是典型的以市场为取向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特点就是前置审批,强化事后监督。“告知承诺制是指申请人进行企业登记注册时,依法需要前置行政许可的事项,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相关行政许可机关书面告知申请人从事某一生产经营活动所应当符合或者达到的条件、标准和要求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在申请人承诺达到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被行政许可机关认可后,在10个工作日内由行政许可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分别颁发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的制度。行政许可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申请人领取证照后三个月内应对申请人所设企业进行回访,重点查核申请人所作承诺是否真实,承诺事项是否符合告知的条件、标准和要求。对申请人弄虚作假,不符合法定条件、标准和要求的,行政许可机关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同时将处理情况书面通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行政许可机关通报意见和相关法律、法规,责令企业变更其经营范围或吊销营业执照。”告知承诺制的事后监督对于信息的搜集更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地方政府应当在司法审查的基础上,对审批通过的项目进行事后监督,确保行政审批的公正性、严肃性以及效益性。行政审批并不是一批了事,对审批的事后监管不力是政府失职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徐湘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制度制约与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2]毛寿龙.中美行政审批制度及其改革之比较[J].决策咨询,2001(5).

[3]李祖齐.日本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党政干部论坛,2002(12).

[4]乔榛.中国地方政府规制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行政审批权限篇7

一、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改革的总体要求

1.能放都放。“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规”。”扩权”县(市)取得相应的管理权限后,同时承担与管理权限对等的责任。

2.先行试点,逐步全面推开。在综合考虑经济实力、城市合理布局、发展潜力、地区统筹兼顾四个方面因素后,扩大管理权限首先在辛集市、平山县等22个县(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搞第二批试点。

(二)改革的总体目标

1.推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向全国百强县(市)看齐,敢于领先,敢为人先,再上新台阶;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县(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形成后发优势。

2.加快“扩权”县(市)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抓紧建立健全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大厅等服务窗口,推行“一门受理”、“一站式”办公和首办负责制,实行“限时办结制”。

3.促进产业上层次、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推进“扩权”县(市)立足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县(市)重大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市场潜力大、主导力强的产业或产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形成持续的竞争力。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在11个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河北省“扩权”县(市)可以享有62项与河北省设区市相同的权限。

(一)计划直接上报(1项)

“扩权”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各业务部门的专业计划,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上报、衔接,同时抄报该县(市)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对“扩权”县(市)的有关指标直接进行平衡,并在其所在设区市名下以“其中”形式列出。

(二)部分财政收支直接结算(5项)

1.从2005年1月1日起,设区市不再分享“扩权”县(市)收入,“扩权”县(市)收入除按现行财政体制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其余全部缴入本级金库。

2.“扩权”县(市)财政体制直接对省。涉及“扩权”县(市)体制上解(补助)基数、体制改革收支基数的核定,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补助,资金调度等事项,由省财政直接对“扩权”县(市)办理。

3.“扩权”县(市)在向省级财政报送财政收支月报、预决算的同时报设区市。各设区市按两个口径向省报送预决算,即包含“扩权”县(市)的和不含“扩权”县(市)的。

4.按照“不挤不占”原则处理好省、设区市和“扩权”县(市)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按照2004年设区市从“扩权”县(市)净得财力(分享收入减去体制基数返还),冲抵设区市2004年用本级财力安排的对“扩权”县(市)的转移支付、专款补助和其他经常性补助(剔除一次性因素)后余额为基数,余额为正数的由“扩权”县(市)每年定额上解省,省定额补助设区市;余额为负数的,按其绝对数由设区市每年定额上解省,省再如数补助“扩权”县(市)。

5.“扩权”县(市)政府的财政决算,在接受同级审计部门审计监督的同时,省审计部门可直接审计。

(三)部分经费直接安排(6项)

1.省有关部门向设区市划拨各类事业费、交通规费及其他建设资金、预算外返还资金、福利救济资金、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等资金时,凡按规定“扩权”县(市)应当享有的,一律在所在设区市名下以“其中”形式直接向“扩权”县(市)划拨。

2.拖拉机和摩托车养路费由“扩权”县(市)自行组织征收,将组织的收入全部上解省级国库,由省将分成部分返还“扩权”县(市),不再与所在设区市分成。

3.客票附加费和货运附加费、道路运输管理费征收计划,由省向各市下达时对“扩权”县(市)单列;征收资金中进入省财政的部分由“扩权”县(市)直接解缴到省;客货附加费返还资金(包括征收工作经费及分成资金)由省直接拨付到“扩权”县(市);道路运输管理费留成部分由“扩权”县(市)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按规定安排使用。

4.省交通规费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对“扩权”县(市)实行计划单列,资金直接拨付。

5.申请使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由“扩权”县(市)直接报省审批,同时报所在设区市备案;出口企业研发资金和外贸出口企业技改贴息资金,由“扩权”县(市)初审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核,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6.“扩权”县(市)直接向省申请县(市)文化馆、博物馆建设专项补助费。

(四)部分税权调整(8项)

1.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需要税收减免的,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

2.纳税人申报的耕地占用税减免面积在30亩以下的,由“扩权”县(市)人民政府自行审批,报省财政部门及所在设区市备案。

3.“扩权”县(市)下列涉税行政审批权限比照设区市税务部门的审批权限执行: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税收优惠的年度确认,外商投资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的年度确认,外商投资的先进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延长减免的审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商税后利润再投资退税的审批。

4.“扩权”县(市)地税部门受理纳税人的营业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政策性减免事项,比照所在设区市的审批管理权限办理。

5.“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受理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减免的审批时,纳税人遇有“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及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年度减免所得税额100万元(含)以上的,直接核报省税务部门审批;年度减免所得税额100万元(不含)以下的,由“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审批,并抄报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

6.“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受理纳税人的处理财产损失的审批,对纳税人当年申请扣除的财产损失数额(国税征管户2000万元、地税征管户1000万元)以上的,直接核报省税务部门审批;纳税人当年申请扣除的财产损失数额(国税征管户2000万元、地税征管户1000万元)以下的,由各“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审批,并抄报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

7.“扩权”县(市)的企业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其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抵免企业所得税的审批,纳税人技术改造单个项目总投资额,国税征管户3000万元以上、地税征管户2000万元以上的,由“扩权”县(市)税务部门直接核报省税务部门审批;单个项目总投资额,国税征管户3000万元以下、地税征管户1000万元以下的,由各“扩权”县(市)税务部门审批,并抄报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

8.“五类”企业(已设立的鼓励类和限制乙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利用投资总额以外自有资金进口设备免税,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核、报省审批、报所在设区市税务部门备案。

(五)部分项目直接申报(9项)

1.凡不需要国家、省、设区市出资或平衡建设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不含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均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建设程序自行审批;需报送国家和省投资主管部门审批的政府投资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建设程序直接向省投资主管部门申报,并抄报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

2.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试行)》和《河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试行)》所划定的设区市核准管理权限自行核准。

3.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总投资在5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按照《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所划定的设区市备案管理权限自行备案。

4.需申请国家和省资金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5.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符合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定的鼓励类和允许类且不需办理进口设备免税的外商投资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同时抄报省和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所有需办理进口设备免税的项目、限制类项目,由“扩权”县(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核报,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投资主管部门。

6.“扩权”县(市)申报的省级、部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上报省有关部门,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7.设区市审批权限内的中小型水库和水闸控制运行计划(跨县级行政区域的除外)、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利工程规划同意书(跨县级行政区域的除外),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8.“扩权”县(市)对所辖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文件的审批,享有设区市的权限,审批项目每半年向省有关部门备案一次。

9.办理《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书》、《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更新设备技改及配备件证明》,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核准。

(六)部分用地直接报批(6项)

1.“扩权”县(市)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和调整,由“扩权”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2.矿产资源规划(含专项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海洋资源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规划,由“扩权”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

3.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请核准。需省政府审批的各项建设用地,由“扩权”县(市)政府直接报省政府。

4.省级审批的土地开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保护,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扩权”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可自行设置建材类零星分散小型矿产资源储量规模矿产地的采矿权。

5.在县(市)区域内的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经县(市)有关部门初步预审后,由项目法人直接报省有关部门预审、审核、审批。

6.“扩权”县(市)享有征、占用林地的初审权,并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同时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备案。省有关部门对“扩权”县(市)的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指标实行单列,由县(市)有关部门审批。

(七)部分证照直接发放(17项)

1.“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核发所在设区市权限内的各类证照(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设区市发放的证照除外)。主要包括经营性收费、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文化、体育、旅游、民政、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证照。属于省有关部门发放的证照和批准的事项,一律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批、核准,抄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2.二级及二级以下建筑业企业资质、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工程勘察乙、丙级资质、建筑工程设计乙、丙级资质和其他建设工程设计丙级资质、施工图审查机构认定证书、房地产开发二级及其以下企业资质、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工程监理乙、丙级企业资质等,“扩权”县(市)自行审查、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备案。

3.需要国家和省核准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乙级以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资质、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资质等,“扩权”县(市)自行审查、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抄报所在设区市有关部门备案。

4.“扩权”县(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增发新股、合并及分立,由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冠县(市)行政区划名的企业集团的设立由“扩权”县(市)审批。

5.“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报企业债券发行等直接融资事项。

6.“扩权”县(市)自行审批允许类商品加工贸易合同,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7.外商投资企业中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的确认考核,典当经营许可证申报,省成品油市场规划布局审定及仓储设施、加油(气)站(点)建设定点及企业经营资格审核,拍卖企业设立的审批,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核、报省审批,抄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8.“扩权”县(市)自行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不合格企业进行后处理。

9.“扩权”县(市)中的优秀旅游城市,经国家旅游局授权,享有对一、二星级饭店质量等级的评定权。对A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评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自行审批,并有对AA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初评权。

10.“扩权”县(市)自行审批本地高中学校的设立和撤并;自行审批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的设立、更名、撤并;自行制定高中阶段招生计划。

11.“扩权”县(市)直接受理并初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报省审批,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12.“扩权”县(市)自行核发中级及以下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自行审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案。

13.供电营业许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确认,由“扩权”县(市)有关部门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

14.酒类专卖、生猪屠宰、煤炭经营、成品油管理证照由“扩权”县(市)直接报省有关部门审批。

15.从事普通货运经营(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以外的)、县级行政区域内客运经营(含出租车经营)的营运证的审批、发放、年审,由“扩权”县(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办理。

16.应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由项目所在“扩权”县(市)直接办理。应由省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其污染物排放状况由“扩权”县(市)核实,直接报省核发许可证。

17.六吨以下锅炉安装、告知、验收,司炉工培训发证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

(八)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放(7项)

1.县以下电厂非上网电量的电价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2.县域内省价格主管部门管理之外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3.县域内医药企业生产的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由“扩权”县(市)价格主管部门直接报省价格主管部门审批。城市供水及价格、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4.廉租住房租金、公有住房租金、经济适用房价格、公有住房出售价格、房屋重置价格、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价格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5.建制镇环境卫生及垃圾清运服务价格,建制镇集中供热价格,县域内液化气最高零售价格,有线电视安装费、收视费,殡葬服务价格,县内保安服务价格,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6.中小学印刷厂为学生提供作业本、学习资料价格,高中住宿费、取暖费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7.出租车运价,运输企业集约经营服务费,车站、旅游景点及各类暂扣车辆停放服务费,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九)统计资料直接(1项)

分地区统计资料时,将“扩权”县(市)的主要统计数据在所在设区市名下以“其中”形式列出。

(十)部分政策直接享有(1项)

今后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委托设区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代行的管理权限,“扩权”县(市)原则上同时享有。国家和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新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新确定的管理权限划分,凡所在设区市享有的,“扩权”县(市)原则上均直接享有。

(十一)部分信息直接获取(1项)

省政府召开的综合性会议、省政府各部门召开的专业性会议、发放的各类文件、指导工作的各类信息,凡是所在设区市参加或享有的,均扩大到“扩权”县(市)。

三、改革的组织保障

河北省“扩权强县”改革工作涉及11个设区市和25个政府部门,包括发展改革委、财政、商务、国土、建设、税务等,几乎涵盖了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领域。为此,河北省委、省政府对“扩权强县”工作的组织和推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要精心组织,加强指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扩权强县”工作的指导,做好衔接和协调,确保县(市)管理权限扩大后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

(二)要强化服务,大力支持

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与“扩权”县(市)对口部门联系,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对口部门的业务工作水平;认真研究和解决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投资和项目安排、事业经费补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要求有关设区市从全局出发,把“扩权强县”改革作为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积极主动做好有关工作。

(三)要用好扩大后的权限

“扩权”县(市)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及有关配套政策,把握政策界限,熟悉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受权幅度及有关规定做好各项工作;“扩权”县(市)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全员学习培训,强化干部队伍的法制观念,提高其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扩权”县(市)要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扩权”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谋划好县域经济的发展,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真正将各项“扩权”政策转化为富民强县的物质力量。

(四)要搞好协调、督导和反馈工作

行政审批权限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冀政[2009]39号)精神,加快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一、推进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遵循原则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行房地产开发项目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是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意义深远而重大。各县区、各部门要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切实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执行好、落实好,务求尽快取得实效。

我市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为目标,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阀门”,努力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式,破除陈旧的条条框框,破除部门利益的局限,以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办法和超常的措施,下大力巩固职能归并改革成果,进一步精简审批和收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建立权责一致、程序简明、顺畅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实现由审批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努力营造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政务环境。

改革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一)合理合法。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合理行政,既遵循法律法规的原则和规定,又要从实际出发,以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为标准,对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进行清理规范。

(二)制度创新。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管理方式、消除囿权思想、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下大力创新审批制度,再造审批流程,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横向并联、纵向优化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三)简政放权。按照“取消一批、合并一批、放开一批、下放一批”的要求,把能够下放县、区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县区,赋予县区政府充分的决定权,支持各县区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对通过加强管理以及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不再进行行政审批或彻底放开。

(四)权责一致。坚持“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坚决把审批权以及与此相应的权限和责任一同明确给审批职能部门,实行审批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事中检查和事后稽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责权脱节、多头审批、互为前置、暗箱操作等问题。

二、推进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

根据省政府《关于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意见》精神,我市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力清理削减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项目。对有法律法规依据、属房地产开发必备环节的审批,为规范市场秩序予以保留;无法律法规依据,属自行设立的审批项目予以取消;有法律法规依据但限制和阻碍房地产发展的项目停止执行;能够通过备案和监督执行解决的事项,不再列入审批事项。根据这个原则,我市在去年底完成的职能归并改革已将涉及房地产开发审批项目削减为94项的基础上,经论证审查清理、调整、合并精简,保留为28项,其中:必须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9项,特殊事项需要个别审批的项目10项,备案的项目9项(见附件1)。

(二)努力削减规范各类审批用章。对未列入保留审批事项目录的相应取消审批用章;同一部门对同一审批项目的多个审批条件进行审查时,不在单项审查文件上盖章,实行一个公章对外;联合审图和联合验收环节,只加盖两枚联合用章,相关部门不再单独加盖公章。对省直部门下放到市级的行政审批用章和中介机构与关联企业的用章也依据上述原则进行削减规范。据此我市涉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批用章经削减规范后,保留审批用章26枚,其中:必经行政审批用章9枚,特殊事项需要个别加盖的行政审批用章10枚,属于为必经行政审批事项提供材料的中介用章7枚(见附件2)。

(三)集中取消、停收、降低及放开涉房收费项目及标准。为切实减轻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担,在对行政审批项目和用章进行清理规范的同时,按照省政府《关于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意见》要求,对54项收费进行了清理,保留21项。其中: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保留7项(收费由省下放市、县收取的1项),停收6项,取消3项;涉及经营服务性收费19项,保留4项(降低收费标准的收费项目3项),停收5项,取消1项;由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彻底放开改为市场调节价的9项;涉及政府性基金5项,保留4项,停收1项;涉及保证金、资本金及其它收费10项,保留2项,取消3项,取缔5项。涉及纳入商品价格管理属于垄断企业代建费用、费用标准管理权限下放市、县政府的项目4项,将通过论证、听证等方式予以确定(见附件3)。具体保留收费项目的标准由市物价局近期另行公布。

(四)大力压缩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能。按照省监察厅和省建设厅联合制定的《河北省房地产开发项目行政审批流程示意图》精神,我市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流程及办理时限作了相应的清理规范。新的审批流程始于供地前准备环节,并在土地招拍挂后将房地产开发建设审批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规划许可阶段、施工许可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在审批办理时限上,规划许可阶段的有关事项,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办理时间共计8天;施工许可阶段,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办理时间共计2天;竣工验收阶段,相关部门的审批共计5天。三个阶段总的审批办理时限为15天,比省政府要求的审办时限实际减少3天(见附件4)。为确保新的审批流程落实,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坚持抓好政府超前服务。在供地前期准备环节,涉及国土、规划、环保、地震等部门要由坐等审批变主动服务,即:国土部门提供具备条件的土地,环保部门提供审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地震部门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文件,规划部门提供刚性规划意见,统一在土地招拍挂之前完成。

二是努力实行并联审批制。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入审批程序后,由市、县行政服务中心统一组织有监督职能的部门进行并联审批及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所有涉及房地产开发审批的职能部门要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对进驻“中心”的综合审批处(科)审批人员要充分授权到位,切实做到“一个窗口办理、一个处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坚决杜绝“前门受理、后门操作”的体外循环。

三是认真执行一站式收费制。大力改革房地产开发审批收费的收缴方式,按照收费主体不变、权益不变的原则,将各环节多次收缴改为项目用地审批、项目建设审批和房屋产权登记三个环节集中收缴,全部纳入市、县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收费窗口统一收取,真正做到“一站式收费”。

四是积极落实全程服务制。市、县行政服务中心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设立专门的受理窗口,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服务,统一受理项目单位资料申报,无偿为申请人代办各项审批和交费手续,全程负责与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以及协调运转、跟踪督办、结果反馈,直至项目审批办结。

三、推进改革要重点抓好的工作

房地产开发项目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是一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自我革命,是一次权力重组、利益调整、破旧立新的过程。各县区、各部门要突出重点,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采取超常的措施,下大力实施和推进这项改革。

(一)令行禁止,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从3月1日起,全市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实施意见》的行政审批、备案项目目录和取消、停收、降低及放开收费标准的收费(基金)项目目录以及审批项目的审办流程;凡《实施意见》未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项目以及精简、合并的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凡《实施意见》公布取消、停收的收费(基金)项目,一律停止收费;对《实施意见》确定降低及放开收费标准的收费项目,按新的权限和标准要求执行。对省

政府下放管理权限由市、县政府管理的收费项目,将本着低限收取、尽快办理的原则,由市、县物价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尽早确定公布。正在办理房地产开发审批手续的,从3月1日起按《实施意见》执行,对此前已办理的审批、收费事宜,不再重新办理。

(二)分工负责,努力抓好改革衔接工作。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和收费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县区、各部门要以“干部作风建设年”为契机,自觉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创造性地抓好改革衔接工作。一是各县区政府、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市物价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等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积极主动做好改革措施的衔接工作,重点是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完成审批项目、审批用章和收费项目的再清理再规范工作,确保改革措施尽快落实到位。二是全面推进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要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抓紧对制度创新、流程优化、责任分工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更清晰、更快捷、更明确、操作性更强的审批流程。认真履行审批全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直接组织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市监察局要会同市有关部门,抓紧建立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收费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和全程行政监察制度,将管理权限、设立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等公开。审批过程实行阳光操作,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进行公示。要建立经常性的督办督查机制,采取明察暗访、跟踪督查、专项督察、定期通报等形式,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跟踪问效,确保改革措施执行到位。同时,要设立公开投诉电话,建立投诉办理反应机制和机构,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究,坚决制止不作为、乱作为行为。

(三)落实责任,确保各项监管工作有效开展。涉及取消审批和收费项目的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部门管理职责,及时把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后监管上来,保证审批和收费项目取消后监管工作到位,做到监管不放松,严防出现不审不管的工作漏洞。凡因监管不力,导致出现各类质量、安全等问题的,由承担相关职责的监管部门负责,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及部门一把手的责任。

(四)强化管理力度,规范中介行为。对涉及房地产开发的中介机构,要切实加强管理,规范执业行为,对市未予确认的中介盖章和收费一律取消。确需开展的检验检测和评估评审等业务,有关中介机构要超前服务,压缩时限,最大限度地减少收费。严禁政府部门将自身职责交由中介机构承担,严禁胁迫房地产企业接受强制并收费,严禁将经营性收费作为前置条件搭车收取,坚决切断行政审批与中介服务的利益联系。

(五)加强县区工作,确保县级改革取得实效。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执行《实施意见》的政策措施,切实把住《实施意见》对审批、收费项目和审批流程划定的红线,即:执行中审批、收费项目只能削减不能增加,收费标准只能降低不能抬高,办理时限只能压缩不能延长,下大力减少审批和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着力抓好审批方式创新,开展审批流程再造,尽力压缩审批时限,努力为房地产开发审批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平台。

四、加强组织领导,务求取得实效

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是一项以改革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为着力点的创新性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保障。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取得实效。

(一)强化领导。市政府已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工作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协调;并成立了由市监察局、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市物价局、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落实。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这项改革。

行政审批权限篇9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创新的理念、改革的措施、超常的举措,大力精简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重建规范、再造流程,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能,着力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促进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目标要求:按照打造环渤海“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投资者最满意”的最佳商务城市的目标要求,通过扎实开展“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活动,着力解决审批事项多、审批周期长、收费项目多、企业负担重的问题,减少审批前置条件,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建立权责一致、程序简明、顺畅高效、监督有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遵循原则

针对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省政府从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度规范、具体项目、审批流程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审批、收费只能削减不能增加、收费标准只能降低不能抬高、办理时限只能压缩不能延长”的总体要求,重点把握“四项原则”:

(一)合法合理。坚持依法行政,既要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规划行政审批行为,又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打破常规,敢于突破,削减不合时宜、妨碍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

(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管理方式,消除囿权思想,提供优质服务。实行横向并联、纵向优化,重建制度规范,再造审批流程,对审批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适度前移,最大限度地实行并联审批。

(三)简政放权。对审批和收费项目取消一批、合并一批。通过加强管理能够解决的事项不再进行行政审批,通过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彻底放开。

(四)权责一致。坚持“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规定其相应的权限和责任,减少审批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自由裁量幅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事中检查和事后稽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责权脱节、多头审批、互为前置、暗箱操作等问题。

三、建立组织

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决定成立廊坊市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调度、督导各项工作进展,具体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市行政审批中心,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行政审批中心主任。

四、工作任务

实行集中办公、集中审批,大力推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一站式收费、全程服务、全程政务信息公开、行政监察”五项制度,全面规范审批程序,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一)集中办公地点

市行政审批中心三楼,办公场地平方米。

(二)人员组成

涉及房地产项目行政审批的责任单位,从单位内部业务科室抽调专门名工作人员(科级干部名、工作人员名),代表本单位行使行政审批事项的许可、审批、审核权,并纳入市行政审批中心统一管理。

(三)审批及办理时限

房地产项目行政审批共分为前期工作和行政审批两个阶段。其中:前期工作阶段包括前期准备、土地出让个环节;行政审批阶段包括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个环节。

1、前期工作阶段

①前期准备:在供地前的准备阶段,国土部门提供具备出让条件的土地、环保部门提供审定后的环评文件、地震部门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文件、规划部门提出刚性规划条件,将所有应由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并做到一次性告知。

②土地出让。根据土地性质,国土部门依法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核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并到发改部门办理普通商品住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

2、行政审批阶段(涉及政府部门的审批、备案和办理事项为项,办理时限个工作日,其中从用地规划许可到施工许可办理时限个工作日)

①规划许可(个工作日)。规划部门负责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定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由市行政审批中心牵头,组织建设、规划、市政、绿化、综合执法、人防、消防、水务、安全、环保等部门对施工图联合审图备案。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②施工许可(个工作日):排水部门核发城市排水许可证;市容环卫部门对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备案;招标文件备案、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招标合同备案。建设部门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③竣工验收(个工作日):房产部门按相关政策要求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由市行政审批中心牵头,组织建设、规划、市政、绿化、综合执法、消防、人防、地震、环保、气象、技术监督、教育、文化、水务、安监等职能部门进行竣工验收、认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

(四)严格执行五项制度

1、建立健全并联审批制。按照“统一受理、信息共享、提前介入、同步审查”的要求,强化行政审批中心职能,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各责任单位要明确主管科室负责人进驻行政审批中心并授权到位,切实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处室审核、一个领导审批、一个公章办结”,坚决杜绝“前门受理、后门办理”和“体外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办公。在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设定并联的环节,各责任单位要进行联合审查、联合验收,部门缺席视为默认通过。

2、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限,真正做到科(处)室当日办结、部门审批不超过3个工作日、全部办结不超过天。各行政审批责任单位要变坐等申请为主动服务,提前做好专家评审、技术分析、踏勘、公示、公告、听证等准备工作。在审批和建设的各个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特别是对省外来廊投资的重大项目,要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保证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3、建立一站式收费制。在市行政审批中心设立专门的收费窗口,按照收费主体不变、权益不变的原则,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一站式收费”。转变收缴方式,由多环节收缴改为项目用地审批、项目建设审批和房屋产权登记(在房管局交易中心进行)个环节集中收缴。全面推行收缴制度改革,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中国库收缴,并实行收支两条线。

4、实施全程服务制。积极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服务,为企业办事提供方便。在行政审批中心设立专门的受理窗口,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服务,统一受理项目单位资料申报,无偿为申请人代办各项审批和交费手续,全程负责与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以及协调运转、跟踪督办、结果反馈。受理申请材料时要将有关事项向项目单位一次性告知,定期回访,提供延伸服务。

5、实行全程的政务信息公开和行政监察制。建立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收费政务信息全程公开制度和全程行政监察制度。要将管理权限、设立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等,制作办事指南并公开。审批过程实行阳光操作,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进行公示。大力推行网上审批、网络全程行政监察,完善在线申请受理、状态查询和结果反馈功能,实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市监察局要派专人入驻行政审批中心,对各涉房行政审批单位的审批行为实行全过程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公开投诉电话,建立投诉办理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究,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五、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此次活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通过大力度的清理整顿,达到“审批项目更少、时限更快、收费更低、服务更好、企业和群众更满意”的目标要求,优化发展环境。具体分为个阶段进行:

(一)协调准备阶段(月日至月日)

①召集市法制办、市行政审批中心、市监察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等部门传达贯彻月日全省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安排部署任务。②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提高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房地产行政审批流程图》。③各涉房行政审批单位根据省政府《关于提高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个文件的要求,对现行收费(基金)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细则及抽调审批人员的方案,确保月日全部进入行政审批中心实行集中办公。④市行政审批中心负责,月日前购置笔记本电脑台、打印机台、电子显示屏个、交换机台、电话机部、办公桌椅套,编印《房地产行政审批操作手册》。同时,负责刻制施工图设计文件联合审查用章、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用章。⑤由市行政审批中心负责,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各涉房行政审批单位派驻的工作人员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具体办事人员进行培训,熟悉掌握操作程序。⑥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设立专栏专刊和专访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月日至月日)

各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省下发的《关于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公布保留的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和备案项目目录的通知》、《关于公布取消、停收、降低收费标准、放开收费标准和下放权限的项涉及房地产开发收费和基金项目的通知》和《关于公布省房地产开发项目行政审批流程示意图的通知》等个文件,结合职责分工,认真做好房地产项目行政审批、备案项目和取消停收项目的削减、合并、优化,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各责任单位要认真执行省政府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项目目录和取消、停收、降低及放开收费标准、下放权限的收费(基金)项目目录,做到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该放开的坚决放开,该降低的坚决降低。由市行政审批中心负责,对涉房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具体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整改提高阶段(月日至月日)

各涉房行政审批责任单位按照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全面总结房地产行政审批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查漏补缺,采取措施,认真整改,注重实效。市监察部门要实施全程行政监察,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对不按省政府公布取消、停收的收费(基金)目录执行,超越职权设立新的收费项目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六、保障措施

一要高度重视。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对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特殊意义,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把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作为“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要规范行为。行政审批的过程,是政府及其部门、中介机构、房地产企业互联互动的过程。由市建设局牵头,组织市规划、房管、信用办等单位于月日前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涉及建筑市场中介机构的专项清理整顿,采取联合检查、信息公开、信用等级评定等办法,全面规范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招标、造价咨询、质量检测等行为,严禁政府部门将自身职责交由中介机构承担,严禁胁迫房地产企业接受强制服务并收费。由市规划局牵头,于月日前组织市建设、房管、综合执法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规划区内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检查,对擅自超越规划红线、扩大容积率、违规销售以及串通投标、偷工减料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

三要强化保障。为实现行政审批的规范、高效运转,要加强经费、队伍和电子审批等基础保障。在经费保障上,因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停收和降低标准而减少的收入,可以通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财政补贴解决,也可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列支解决。市行政审批中心购置办公设备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列支。在审批人员保障上,各涉房行政审批单位要抽调名业务精、作风硬、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调整充实到市行政审批中心。要加强对审批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之熟练掌握行政审批所需的法律、业务知识和审批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对于因减少行政审批而精简的人员,所在单位要妥善安置到位。在电子审批保障上,由市监察局牵头,市信息产业局、市行政审批中心配合,于月日前对廊坊电子监察系统网站升级,完善在线申请受理、状态查询和结果反馈,满足审批部门集中办公和监察需要。

行政审批权限篇10

行政审批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其他管理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制还不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政审批制度在某些领域,还有其特殊作用。因此,这方面改革的进程要适应现阶段管理的需要,要把握好与其他管理手段的协调关系。

第一,把握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法制建设进程的关系。这次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审查确认的3945项审批项目中,经济事务管理类项目就占有2042项,占总数的51.72%,在取消的1235项审批项目中,经济管理类有822项,占取消项目总数的66.56%,这还不包括以管理文化、宣传等意识形态领域等名义设立的、实质是文化市场准入的审批项目。考察设立这些审批项目所依据的文件可知,这些审批项目绝大多数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规范被突破,新的规则还未建立,为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只好采用行政手段来管理。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是法制体系以及其他社会制度规范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了弥补这一过程中立法、制度规范和执法工作的缺陷,预防有人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给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对现有审批项目进行处理时,要充分考虑法制建设的状况,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适应改革过程管理的需要,防止审批手段取消后管理脱节。

第二,把握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认证体系、社会评价体系完善程度的关系。在市场化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提供服务,特别是作为服务的购买者、商品消费者的个人,不可能对供应商的能力、信誉等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更不可能对将要消费的商品进行逐一检验。要使社会经济活动顺畅运行,就需要相应的市场信誉体系来支持,就需要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认证机构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对一些提供特殊服务的法人或个人的能力、信誉、技能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证或评价。认证、评价的结果,一方面作为该法人或个人从事某一特定行业经营或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另一方面作为其他社会成员是否决定与其发生业务联系或合作的参考依据。这就是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其他社会评价体系。不论是被认证者的能力、信誉,还是认证机构的评价水平,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而我国目前的认证体系才刚刚开始建立,许多还不能独立承担检验、认证、评价功能,一些工作不得不由行政机关组织,或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发给许可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行政审批现象。因此,对这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改革,要把握好度,待条件成熟时,逐步转移给具备条件的独立认证机构。

第三,把握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量还比较小,人均水平还很低,生产的科技含量也比较低。在这种国情下,要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地方不惜引入已经淘汰的落后设备和技术,以牺牲环境和发展后劲为代价,追求眼前利益,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城乡之间、城镇人口个人之间收入差距悬殊,消费需求层次多,假冒商品还有一定的存在空间……凡此种种,都会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和环境。在现阶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发挥监管作用还受到一定局限的情况下,为了预防这类问题的出现,还有必要保留相应的行政审批手段予以控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要与这一特定要求相适应。

应尽快研究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行政许可法》衔接的有关问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行政审批制度更加规范,走上法制化轨道。而制定和实施《行政许可法》,是使行政审批走向法制化的根本措施。但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改革原则、设立审批项目的权力要求等与《行政许可法》的立法思想、设立许可的原则、权力要求不同,二者的调整范围、使用的概念也不相同。要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行政许可法》顺利衔接,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明确二者的不同,及早着手研究以后的衔接问题。

首先,《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所能达到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别。制定《行政许可法》是要建立一项法律制度,对行政许可适用的范围和许可的种类、许可的设定权、实施机关、程序、监督规范等依法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使得设立行政许可有法可依,行使许可权受到法律的约束。而现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是针对现行审批项目中过时的、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可以用其他手段替代的审批项目予以取消,对保留、合并、下放给下级机关审批的项目,要求设立、实施该审批的部门制定监督措施。这种改革的成效是有限的,不能以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具有强制力的行政审批(许可)管理制度。

其次,《行政许可法》的调整对象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对象之间存在差别。《行政许可法》所要规范的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者确立其特定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行为,即调整对象为设立和实施许可的行政机关与申请许可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申请者,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审批事项不在该法的调整范围之内。而现行行政审批还包括了一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审批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统一政策标准。由下级机关行使的政策执行权,在执行中需要在上一级行政区域内就具体标准进行综合平衡,下级制订的执行标准要报上级政府或主管机关批准。二是协调规划方案。一级政府制订的规划方案需要纳入上级政府总体规划,或者该方案将对本行政区域之外的其他行政区有影响、制约作用,需要由上级政府进行协调。三是规范技术标准。如采用一项新型管理技术,但尚不具备全面推行的条件,故先在一定区域内使用,为以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通用做好准备,下级机关在本行政区应用该项技术标准要经过上级机关审查批准等。

再则,《行政许可法》对设立许可的权力要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设立审批项目的权力要求存在差别。按照《行政许可法》对设定行政许可的定义,设定行政许可是对行政机关赋予某项权力的授权行为,属于立法行为,应当符合《立法法》确定的立法体制。因而,《行政许可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有权设立行政许可,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可以设立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可以设立许可的事项,只有在全国人大还没有颁布法律、国务院还没有制定行政法规和普遍约束力决定的情况下,通过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才可以设立行政许可。这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设立审批项目的依据文件是有很大差别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要解决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问题,又要尊重现实、考虑目前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此,国务院批准的《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查处理确定了五项原则,即合法原则、合理原则、效能原则、责任原则、监督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依据这些原则对各部门上报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分析,只要是现阶段管理所必需的,即应予以保留。这样,对部分依据部门规章、文件,甚至部门内设机构文件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也暂时予以保留了。如何使这些审批项目满足《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设立行政许可的法定权限要求,如何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设立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对这些项目进一步处理,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最后,《行政许可法》使用的许可类型与行政审批使用的审批类型存在差别。《行政许可法》对许可的定义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审批的定义完全一致,但《行政许可法》所划分的许可类型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界定的审批类型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概念。《行政许可法》按照各类许可所对应对象的特征,将许可分为特许、普通许可、认可、核准、登记五种类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则是按照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的权力大小、行使权利的特点将行政审批划分为审批、审核、核准、备案四种类型。两类概念的含义分别如下:

《行政许可法》所用的概念:特许,是指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权利,主要是分配稀缺资源,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准入等,一般有数量限制。普通许可,是指由行政机关确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具备从事特定活动的条件,其功能主要是防止危险、保障安全,适用于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利益、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事项,一般没有数量限制。认可,是指由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其功能主要是提高从业水平或信誉,适用于为公众提供服务、直接关系公共利益并且要求具备特殊信誉、条件或技能的资格、资质,一般没有数量限制。核准,是指由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判断、确定,其功能也是防止危险、保障安全,适用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没有数量限制。登记,是指由行政机关确认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特定主体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