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力分散十篇

时间:2023-03-16 14:18:25

儿童注意力分散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1

(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 2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西安710061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710062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西安710032@通信作者Email:)

【摘 要】 目的:采用d2注意力测验(d2 test of attention),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选择性注意和注意集中能力的差异,探讨该测验各项目与DSM-IV中注意涣散和多动冲动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23例确诊为ADHD的患儿和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智力上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接受d2注意力测验。结果:(1)ADHD儿童在d2注意力测验的任务完成总量、任务总成绩、集中程度上得分均低于对照组[(259.7±72.8)vs(302.6±51.5),(222.4±58.3)vs(279.6±64.3),(75.4±43.1)vs(106.0±38.9);Ps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选择性注意;d2注意力测验;儿童;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5-0335-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5.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ttention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and to exlo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symptoms of ADHD.Methods:The ADHD children met with the Fourth Edition of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IV)were enrolled.Twenty-three unmediated ADHD children and twenty-eight normal children matched by age,education,intelligence quotient and gender were administered the d2 test of attention.Results:In d2 test,ADHD children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controls in the total number of performance,total score of performance and concentration performance [(259.7±72.8)vs.(302.6±51.5),(222.4±58.3)vs.(279.6±64.3),(75.4±43.1)vs.(106.0±38.9);Ps

【Key word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selective attention; d2 test of attention; child; case-control study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特点主要是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易激动、好冲动和坐立不安等症状[1]。家长往往以上课不专心、忘带上课用具、忘记写作业等注意力问题就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ADHD的选择性注意,尤其抑制控制能力受损是其核心障碍[2-4]。由于目前对于选择性注意没有一个相对统一、有效的测试工具,因而造成了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5-6]。

d2注意力测验(d2 test of attention)是关于选择性注意的限时测验。该测验是对划销测验的标准化改进,可测量个体对视觉上相似的刺激进行辨别时的加工速度、规则的遵守以及操作成绩,因此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选择性注意和注意集中能力。该测验在德国和美国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并发现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7]。与其他选择性注意的神经心理学测试不同之处在于,该测验中目标物较多(比率为294/658),要求被试必须快速完成,而且每一行的测试时间只有20秒钟[7]。

尽管目前对于ADHD儿童具有特异性注意缺损的研究结果仍未达成一致[8] ,但有学者将DSM-IV中所描述的ADHD两大主要的临床症状,注意涣散和多动冲动的表现与不同类型的注意力对应起来,认为ADHD儿童的临床症状累及了多个注意力缺损[9]。据此,有研究者推测,在诊断中采用精确而且具有特异性的注意力测试,来预测ADHD的注意涣散和多动冲动主观报告的可靠性是可行的,从而提高该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8]。

本研究采用d2注意力测验,检测了ADHD儿童选择性注意的临床特点并试图探讨该测验 与DSM-IV中所描述的注意力涣散和多动冲动行为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检测其对ADHD临床诊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参加实验的23名ADHD儿童来自于第四军医大学儿科保健门诊。年龄7~12岁;女6人,男17人,均为右利手。其中混合型14人,注意缺陷型7人,多动冲动型2人。经主治医师以上的儿科医师确诊,符合美国DSM-IV中ADHD的诊断标准,排除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障碍、脑外伤、智力低下等共患病情况,入选的ADHD儿童在参加实验前均未接受药物治疗或者停药1月以上,也未采用其他手段进行过干预。

对照组取自西安某小学的正常学生,由主治以上儿科医师结合家长填写的ADHD症状筛查表(参考DSM-IV中ADHD的诊断标准制订),排除在注意和多动指标上可能有问题,同时排除躯体疾病、精神发育迟滞、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病等确定为对照组儿童,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智力水平上与ADHD组相匹配,入选儿童23例,年龄7~12岁,女6人,男17人,均为右利手。对照组儿童在DSM-IV诊断标准中的注意涣散、多动冲动得分均低于ADHD儿童[(1.4±1.2)vs(6.9±1.1),(0.8±1.0)vs(6.4±1.7);t=-16.57,-14.02;P

两组儿童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智力水平上的比较见表1。

1.2 工具

1.2.1美国精神医学协会DSM-IV诊断标准[10]

由家长来填写,并由主治以上儿科医师进行评定。包括2个维度(注意涣散和多动冲动),各有9条标准,任何维度满足其中的6条或6条以上,则为该种维度亚型,若均符合6条或者6条以上,则为混合型。

1.2.2 d2注意力测验(美国版)

Zillmer于1994年将d2注意力测验(德国版)引入美国[7]。该测验为单页,其中一面是纪录测验各项目分数的列表和练习样例,背面是标准化测验,共14行,每行47个字符,共658个字符。测验项目由“d”、“p”以及1~4个短线组成,这些短线以单个或成对的形式出现在“d”或“p”的上部或下部。测验要求被试仔细观察每一行字符,识别并划掉所有带有两个短线的“d”。在测验中,这些项目被称为目标项目,而其他字母以及短线数都是非目标项目。每一行要求被试在20秒内完成[7]。测验结果用手册记分系统计分。 该测验包括以下项目:(1)任务完成总量(TN)。TN包括被试完成的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用来衡量加工速度,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动机。(2)错误数,包括遗漏错误(E1)和违规错误(E2)。当带有两个短线的目标项目“d”没有被删除时,就会导致遗漏错误。该错误用于评估注意控制、依从规则、视觉扫描的准确度以及作业成绩。如果违背指导语,删除无关的字母,就会导致违规错误。违规错误与抑制控制、遵守规则、视觉扫描的准确度、态度认真程度以及认知的适应性有关。(3)错误率(E)。即在加工所有的项目中出现错误的概率。错误率越低,说明被试的准确性越好,工作的质量越高,审慎程度也越高。(4)总成绩(TN-E)。是用已加工的项目总数TN减去错误数(E1+E2)。可以用来衡量注意控制和抑制控制,以及操作过程中的速度和准确率的关系。(5)集中程度(CP)。是正确删除目标刺激的数目减去违规错误(E2)的数目。与TN-E不同的是,如果被试偶尔遗漏了测验列中的一部分字母,或者被试未经过辨认就删除字母,这些都不会影响整个任务的新分数(CP)。因而利用CP时,表面扫描并不会导致那些无根据地过高估计被试的集中作业(CP)。它是协调作业成绩的速度和正确率的极好指标。(6)波动比率(FR)。是列中最大项目数与最小项目数之间的差量。FR可以用来评定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就是暂时的持续性)。

该量表在几乎所有的研究中,不管是用什么数据或样本,d2注意力测验的分数信度系数r>0.90。采用交叉效度分析方法,将测验与其基本结构上的一致性程度被认为是效度的一个指标。提示d2注意力测验的各项目得分与其他注意力测验中相关变量的得分存在相关,而且所有指标均呈现正态分布[7]。

1.3 研究程序

对ADHD儿童的施测过程共5步:由儿科医师确诊ADHD儿童;主试给ADHD儿童说明研究目的与测试内容;给ADHD儿童呈现测验的指导语;要求ADHD儿童按照指导语完成练习,确保儿童明确指导语和测试要求,即从第一行开始,每一行必须从左至右完成。每一行时限为20秒,20秒后必须按照主试的指令换行;正式施测。

对正常儿童的施测,是按ADHD儿童施测过程的第二步至第五步进行的。

1.3 统计方法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两组儿童在d2注意力测验各项目上的评分比较

对ADHD组和对照组儿童在d2测验各项目上的原始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将E1、E2以各自任务完成总量(TN)为分母计算出错误率,由于错误率呈现非正态分布,对其进行曼-惠特尼U检验。两组儿童在不同错误类型上的评分比较见表3。

2.2 d2测验各项目和DSM-IV中注意涣散和多动冲动症状得分的相关性

将ADHD组和对照组儿童d2测验中各项目得分和DSM-IV诊断中的注意涣散和多动冲动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SM-IV诊断中注意涣散得分与d2测验中任务完成总量、总成绩、集中程度呈负相关,与遗漏错误、总错误率呈正相关;DSM-IV诊断中多动冲动的得分与d2测验中总成绩、集中程度呈负相关,与违规错误、总错误率呈正相关(见表4)。

3讨 论

d2注意力测验是对选择性注意的一个简明测量。选择性注意是以行为为导向,对刺激进行持续和集中的选择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和对目标刺激的快速而正确的判断能力[7]。Zillmer(2005)检测了d2注意力测验和A-B连线测验、数字标示测验(SDMT)、Stroop色词测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d2注意力测试中的指标和SDMT以及Stroop测试的相关性最高。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d2注意力测验中的TN、CP、FR更多地反映了选择性注意能力,E更多地反映了选择性注意中的抑制能力[11,12]。而且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中提供了不同人群(正常人、脑损伤、慢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等),不同年龄段,不同种族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7]。认为d2注意力测验通过各种不同的指标全面评估了选择性注意的三个方面:TN体现了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 E1、E2、E体现了个体在选择性注意中的抗干扰能力,即注意抑制能力; CP、TN-E是对工作模式的总体测量,即速度和准确性权衡之间的关系[7]。本研究采用该测验对ADHD儿童的注意功能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索该测验对ADHD临床辅助诊断的可行性。

自Barkley提出了注意抑制不能是ADHD儿童的主要心理学病因机制这一假设以来,大量研究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证实了ADHD儿童存在选择性注意的抑制缺损[1-4,13-16]。刘豫鑫等采用数字划消测验和Stroop测验对ADHD儿童进行注意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ADHD儿童在选择性注意和抑制能力上受损[5]。汪冰等采用类似Flanker任务的神经心理学测验ANT (attentional networks test)对ADHD儿童的执行控制能力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ADHD儿童解决冲突的能力低于正常儿童[17]。本研究结果显示,ADHD儿童工作速度(TN)、相对错误率(E1、E2、E)和工作总成绩(CP,TN-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和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存在选择性注意缺损,具体表现为完成任务的动机缺乏和注意抑制不能,从而造成对目标刺激判断的准确性降低、判断速度减慢。该结果和当前绝大多数实证研究结果一致,支持了Barkley行为抑制能力缺损的理论假设。

ADHD主要的两大临床症状为注意涣散和多动冲动,将DSM-IV中注意涣散、多动冲动的得分和d2测验中各项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权衡能力越差,总的错误率越高,注意涣散症状和多动冲动症状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其中违规错误越多,多动冲动症状的可能性越大;遗漏错误越多,注意涣散症状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结果和当前研究所发现的ADHD儿童在任务完成中表现出的“快而不准确”的行为特点相一致[1]。实证研究采用各种注意抑制研究范式表明,不同亚型ADHD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抑制障碍,而且不同亚型之间在临床表现中也确实存在差异。许多研究采用数字划消等注意测试,也发现遗漏错误(类似于E1)反映了注意缺陷,错认错误(类似于E2)反映了冲动性。本研究结果和这些研究结果相同。遗漏错误(E1)是一种相对普遍的错误,它与注意控制、视觉扫描的准确度有关;混淆错误(E2)是一种不常见的错误,它与抑制控制、遵守规则、视觉扫描的准确度、态度认真程度有关[7]。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错误类型上的差异可能也反映了临床症状上的差异。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冲动性症状可能更多的表现为行为抑制不能和完成任务的动机较低[13]。

参考文献

[1]Barkley RA.Issues in the diagnosis of 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J].Brain Dev,2003,(25):77-83.

[2]Barkley RA.Behavioral inhibition,sustained attention,and executive functions:Constructing a unifying theory of ADHD[J].Psychol Bull,1997,121(1):65-94.

[3]王勇慧,周晓林,王玉凤,等.两种亚型ADHD儿童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反应抑制[J].心理学报,2005,37(2):178-188.

[4]王勇慧,王玉凤,周晓林,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不同加工阶段的干扰控制[J].心理学报,2006,38(2):181-188.

[5]刘豫鑫,王玉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亚型认知特点的比较[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3):153-156.

[6]李宏镒,赵家桦,淑琦,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之注意力系统初探[J].特殊教育季刊,2006,12(101):17-24.

[7]Brickenkamp R,Zillmer EA.The d2 test of attention[M].U.S.: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1998.

[8]Sergeant JA,Geurts H,Oosterlaan J,et al.How specific is a deficit of executive functioning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 Behav Brain Res,2002(130):3-28.

[9]Swanson J,Posner MI,Cantwell D,et al.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ymptom domains,cognitive process,and neural networks[M]//Parasuraman R,eds.The Attentive Brain,London:MIT Press,1998:445-460.

[10]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11]Zillmer EA,Kennedy CH.Construct validity for the d2 test of attention[C].Abstracts of 19th Annual Meeting.2005:728-729.

[12]Zillmer EA,Kennedy CH.Construct validity for the d2 test of attention[J].Arch ClinNeuropsychol,1999,14(8):728-729.

[13]Sonuga-barke EJS.Psychological heterogeneity in ADHD-a dual pathway model of behaviour and cognition[J].Behav Brain Res,2002,130:29-36.

[14]Sergeant J,Oosterlaan J,van der Meere JJ,et 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energetic factors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M]//Quay HC,Hogan A,eds.Handbook of Disruptive Behaviour Disorder.New York:Plenum Press,2005:75-104.

[15]Sergeant J.Cognitive-energetic model: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Neurosci Biobehav Rev,2000,24:7-12.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2

【关键词】 儿童;学龄前;智力;横断面研究;韦氏智力量表

Wechsler认为,智力是一个人去理解和应付周围世界的总的才能〔1〕,智力用具体的数值表示便是智商。在评价一个人智商时,不仅要评价其高低,更要评价其发展的平衡性。智商的离散分析〔2〕和分离评价是对个体智力发展平衡性研究的重要方法。国内外研究表明,智商分离和智商离散均是导致儿童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3-7〕。学龄前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期,也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一个重要时期,抓住这个时期发展婴幼儿的低限智力,使儿童的各种智力平衡发展,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状况进行横断面研究,为进一步改善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2~3月,在合肥市抽取3所公办幼儿园。从3所幼儿园中班和大班整群抽取年龄在3岁11个月~6岁11个月间的34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96人,女童146人。4岁~组110人, 5岁~组184人,6岁~组48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使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8〕进行智力测验。言语智商测验包括知识、图片词汇、算术、图片概括、领悟5个测验;操作智商测验包括动物下蛋、图画填充、迷津、几何图形、木块图5个测验。言语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VIQ)和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PIQ)的10个分测验共同得到的智商分数即为总智商(Full Intelligence Quotient,FIQ)。言语智商主要评价个体的言语理解、组织和表达等能力,言语智商越高表明儿童的这些能力越强;操作智商则主要反映个体知觉组织分析和操作能力,操作智商越高表明儿童的视觉组织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越强;总智商用于评价个体总体智力水平,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智力水平越高。分测验因子分越高表明某一方面的能力水平越高。

1?2?2 智商平衡性评价方法

智商分离是指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相差15分及以上〔9〕。智商的离散分析是将构成言语分量表、操作分量表和全量表各分测验得分最高者减最低者,得到的最大差值即智商离散分〔2〕,离散分越大表明儿童的智力结构发展越不平衡。

1?2?3 智商分级

一般将智商分为5个等级〔10〕,≥130分为超常,116~129分为高常,85~115分为平常,70~84分为低常,<70分为低下。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2 结 果

2?1 智商分布情况(表1)表1 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的等级分布(略)

342名学龄前儿童总智商平均值为(106?31±15?12)分,最低智商为32分,最高为145分,智力低下者占2?0%,智力超常者占3?8%。由表1可知,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均呈右偏分布,操作智商分布的偏度值为-1?201,峰度值为4?393;总智商分布的偏度值为-0?772,峰度值为2?289;言语智商分布更接近标准正态分布,其偏度值为-0?347,峰度值为0?460。对342名学龄前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进行配对t检验表明,儿童言语智商(99?00±16?63)低于操作智商(112?74±1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25,P=0?000)。

2?2 分测验因子分及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的得分情况(表2) 表2 不同智商在不同年龄组的得分比较(略)

不同年龄阶段10个分测验因子分以及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几何图形因子得分女童(12?66±2?71)高于男童(12?03±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7,P=0?038),其他9因子得分以及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男女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智力发展平衡性情况

2?3?1 智商分离情况

342名学龄前儿童中,有43?9%(150/342)儿童发生智商分离,其中操作智商>言语智商有146人,占智商分离人数的97?3%;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有4人。

2?3?2 不同等级总智商各分量表离散值和智商分离情况(表3) 表3 不同等级总智商各分量表离散值和智商分离情况(略)

注:由于智力低下人数仅有7人,故将智力低下与智力低常组合并进行分析

言语分量表、操作分量表和全量表的离散程度均随着总智商等级的增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即随着智力水平的增高而离散值变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言语智商与操作智商的分离率也随着智商等级的增高而逐渐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42名学龄前儿童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离散值进行配对t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6,P=0?532)。

3 讨 论

智商分离直接表明,儿童言语和操作2种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间接说明儿童大脑两半球功能发展不平衡,这两种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后天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我市4~6岁学龄前儿童智商分离率高达43?9%,智商分离儿童中操作智商大于言语智商占97?3%。对342名学龄前儿童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的配对t检验亦表明,儿童操作智商高于言语智商。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本次研究对象为高校和医院附属幼儿园儿童,父母工作均较繁忙,因而与儿童言语交流可能偏少,而儿童独立玩耍的时间相对较多,导致智商分离率较高;另一方面可能由于20世纪80年代修订的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目前应用时操作分测验的难易程度相对现代儿童来说显得容易,而言语分测验部分内容与时展变得不相适应,夸大了言语智商与操作智商之间的差距。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言语分量表、操作分量表和全量表的离散程度均与智力水平呈现完全相反的趋势。表明学龄前儿童智力水平越高其各方面能力发展都比较平衡,智力水平越低其各方面能力的离散程度越大。本次研究对象的智力离散模型,与我国1979年调查的6~10岁儿童离散模型相反,与我国成人样本的离散模型一致,与美国儿童和成人的离散模型相反〔2〕。既往研究认为,引起中、美成人智力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所致,我国儿童在早期阶段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少,因而与美国成人和儿童的智力结构很相似〔2〕。而本研究表明,当前城市学龄前儿童的智力结构与我国成人智力结构模型一致,则表明当代学龄前儿童的智力结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当代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儿童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重视与儿童的语言交流。

【参考文献】

〔1〕龚耀先,蔡太生.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2-4.

〔2〕戴晓阳,宋珍珠.中国和美国人在韦氏智力量表中离散模型的比较及其原因的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1995,3(3):147-150.

〔3〕Weiner SG,Kaufman AS.WISC-R versus WISC for black children suspected of learning or behavioral disorders[J].Learn Disabil,1979,12(2):100-105.

〔4〕陆为之,仲炜,金星明.723例学业不良儿童智力状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1998,6(3):150-151.

〔5〕季卫东,杜亚松.学习困难儿童智力结构对照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0,8(4):403-404.

〔6〕Gotteesman R,Keely M.Helpi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oward a brighter adulthood[J].Contemp Pediatr,2000,17(2):42-61.

〔7〕吕兰秋.宁波市区学龄前儿童智商分离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2003,17(6):374.

〔8〕龚耀先,戴晓阳.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59-95.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3

关键词:儿童视力筛查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儿童眼保健

儿童出生后,眼睛的基本结构都已形成,但视觉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许多不良因素如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营养不平衡等均能影响儿童视力。小儿的视觉发育存在可逆性,在一

定的时期内除去那些不良因素,是可以使视力功能恢复的。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自2009年3月1日~2009年9月30在宜城预防保健所儿童--------------

作者简介:邵文红(1969―),女,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专业方向:儿童保健。

保健门诊进行眼保健体检的0-3岁儿童,共1542人。其中男童822人,女童720人。按年龄分成三组:

1.2方法 采用美国Welchallyn公司生产的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同一半暗光线检查室及未散瞳的情况下,排除儿童注意力集中度、检测角度、仪嚣与被测者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选用儿童模式,可信指数≥6次的值作为检查结果。

1.3异常情况判定标准: 参照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组眼屈光筛查转诊常模标准进行结果判定。具体标准为:S代表球径屈光度,C代表柱径屈光度。0-3岁S值≥+0.75D至

1.4统计方法Excel进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各年龄组视力筛查结果:各年龄组之间散光和远视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性,散光、远视的异常发生率有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呈递减趋势。对各年龄组视力总异常发生率作两两比较,结果发现~1岁组高于~2岁组和~3岁组(分别为9.71、26.36,P值均

表1、各年龄组视力筛查结果

2.2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筛查结果:男孩组822人,其中散光异常人数74人,异常发生率9.00%,远视异常人数47人,发生率 5.72%。女孩720人,其中散光异常人数62人,异常发生率8.61%,远视异常人数40人,异常发生率5.56%。分别对男女视力筛查的散光、远视异常发生率作比较(χ2分别为0.073、0.069,P值均>0.05),男女之间散光、远视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不同性别视力筛查结果

3.讨论:

3.1眼保健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儿童眼保健从0岁开始,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儿童从出生2~4周、2~3个月、6~7个月、3或5、6岁各作1次视力筛查,以后每隔2~3年筛查1次,持续至青春期[1]。3岁以前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10岁为敏感期,在这两个时期中视觉发育有很大的可塑性,而且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3岁以前如果有影响视力发育的不良因素存在,就会对视力造成影响,出现远视、散光、斜视等。但如果能及时发现原因并给予纠正,是可以使视力功能恢复,甚至完全发育正常[2]。

3.2早发现早矫治儿童视力异常问题关键是要做好儿童眼保健工作。根据本次调查数据,0-3岁儿童视力异常率高达14.46%,不同的性别之间筛查异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筛查异常较多表现为散光,其次为远视。屈光在正常范围各年龄组屈光度数平均值分析屈光度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小,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近视倾向的发生率也递增的趋势。

3.3做好儿童眼保健宣教工作。抓住儿保门诊、幼儿园等关键阵地,大力开展视力保健健康教育,广泛宣传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宣传预防知识,让家长们掌握一些儿童视力保健知识,不应让小孩看过多的电视、电脑,小孩的眼睛发育尚不完善,电视、电脑屏幕极易损害视力,也要避免眼睛长时间受强光直射以及长时间看某样物品。

3.4 0-3岁小孩子没有主诉,又不会配合视力表检查,大多数眼病没有明显疼痛与不适,家长难以发现,使用SureSight手持式视力筛查仪进行早期视力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视力异常的儿童,达到早期发现早治疗屈光异常的目的[3.4]。

儿童眼睛要从孩子零岁开始,让我们共同关注儿童眼保健工作,让所有孩子都有一双明亮眼睛。

[参考文献]

[1]盖志敏,吴红,于双玉等,青岛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及危险因素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5):318-319.

[2]童梅玲,张佩斌,叶益宁.亮眼睛好视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4-15.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4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 但对于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都具有定向、组织和调节的作用。幼儿注意力的发展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发展幼儿聪明才智的必要条件。本文着重从以下几点做了阐述:一、幼儿注意力的意义;二、幼儿注意力的表现特点 ;三、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四、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关键词:注意力、特点、原因、培养、

一、幼儿注意力的意义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天性使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孩子特别聪明,但就是不听大人的话,经常乱动,坐立不安。即使是教学活动,他们也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自己玩自己的,或是打扰别人,注意力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老师教授的知识内容也都不会。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之所以不听话是由于自己教育不当造成的,可是严加管教之后仍然不见成效。其实这种行为多是由于学习能力低下导致的,例如身体协调能力差而坐不住,或因为听觉记忆或视觉记忆差而不能集中注意力等。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刚刚进入人的心灵的东西都要从那里通过,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这扇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就连我们有意识的听、说、哭、笑等心理活动都无法清晰、有效地开展了。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幼儿的一切智力活动,甚至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参加才能得到发生、发展和形成。它就像我们心理旅程中的领航员和救护员,没有了注意,我们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就要偏离航线,甚至停止。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高度的注意力,一个学习不专心,上课总是开小差的孩子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慢慢的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自信,结果,成绩会变得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注意力的培养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幼儿注意力的表现特点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力,首先要了解一下幼儿的注意都有哪些特点。

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是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现象,年龄越小注意力就越不集中。这是因为儿童的脑神经发育系统尚不完善,大脑的抑制功能还不强的缘故。心理学研究中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标也无须经意志努力而实现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的,不仅脑力消耗大,而且易疲劳。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鲜明、生动、直观、具体的形象,突然变化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但各年龄段的幼儿由于所受教育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注意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孩子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新奇、强烈,以及活动着的刺激物都能很容易的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不是很稳定。例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很投入的扮演者里面的角色,当她看到其他幼儿正在建构区里搭建一座“城堡”,她的注意力便一下转到“城堡”,而走到建构区去玩了。

中班孩子经过幼儿园一年的教育,无意注意已进一步发展,注意范围扩大,比较稳定,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可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而且集中的程度也较高。

大班孩子的无意注意已高度发展,而且相当稳定。他们对于有兴趣的活动能更长时间的保持注意,中途突然停止他们的活动,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幼儿前期已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进入幼儿期以后,有意注意才渐渐形成和发展。

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则只是初步形成,而且稳定性很低。即使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三到五分钟。而且,小班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因此,呈现教具时也不能一次呈现过多。

到了中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有意注意得到了发展。在适宜的条件之下,注意集中的时间由原来的三到五分钟提高到十分钟左右。在游戏的时候,小班的幼儿往往顾不上其他的幼儿,当他注意到别人正在游戏时,自己便无法正常的进行活动了。但是中班的幼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不仅能自己玩,还可以同时照顾到其他的小朋友。这就表明中班幼儿活动时,已经能够同时注意几种对象了,注意的分配能力有所提高。

大班幼儿在正确的教育下,有意注意迅速发展,而且,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在适宜的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十至十五分钟。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注意,观察时既能注意主要部分又能注意细节部分。

三、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例如:教室的布置过于花哨,更换的次数过于频繁,环境过于喧闹,教师的服装过于新奇,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实验表明,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时,一般以提供四五种不同的游戏为宜。提出太多的游戏,幼儿既难选择,也难集中注意玩好。

(二)疲劳

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的活动,便会引起疲劳,出现“保护性抑制”,导致注意力涣散。所以幼儿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动静结合,而且时间不能太长,内容上也要生动有趣,适当的可以借助教具,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防止幼儿产生疲劳和注意涣散。

造成疲劳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生活规律。有一些家长很不重视幼儿的作息制度,晚上让幼儿看很长时间的电视,和家长一样晚睡,第二天就因睡眠不足而迟到,而且上课也没有精神。到了双休日,很多家长会带着幼儿到公园、游乐场、商场等地去玩,一玩就是一整天,虽然幼儿很开心,但是却破坏了原来的生活规律,幼儿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且过分兴奋。经调查表明,幼儿在星期一情绪最难稳定,注意力经常涣散,这时对学习和活动极为不利。

(三)教学内容、方法不符合幼儿特点

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都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幼儿不感兴趣,教学过程缺乏变化等,都可能造成幼儿注意力分散。例如:教幼儿学词语,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幼儿反复的跟着教师读,那么,幼儿会觉得形式太过单一,没有新鲜感。激发不了幼儿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不会理想。但是,如果你能用游戏的方式来教授词语的话,那么效果就会不一样,教授时可以和幼儿进行互动,做一些律动,效果都是不错的。

(四)目的要求不明确

有的时候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具体,或者活动的目的幼儿不能理解,也会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涣散。幼儿在活动中经常因为不知道干什么,而左顾右盼,注意力转移,影响其积极从事相应活动。

(五)注意不善于转移

由于幼儿注意的转移品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不善于依照要求主动的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例如:幼儿刚刚看完一集精彩的动画片,可能长久地受到一些精彩内容情节的影响,注意就很难迅速的转移到新的活动上去,所以在进行新的活动时,他们还会“惦记”之前的活动而出现注意分散现象。

四、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一)给孩子提供一个比较安静的教育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的注意力易被新鲜、多变的刺激所吸引,为了防止幼儿的注意分散,在游戏时不要一次呈现过多的刺激物,布置完教室后,首先让幼儿熟悉一下环境,让幼儿自然的过渡一下,活动室内的教玩具要分门别类,井井有条,上课时运用的挂图等教具不要呈现过早,用过后应及时收起。教师本身的装束打扮要整洁大方,不要有过多的装饰,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

在孩子的房间里尽量少给孩子呈现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因为这种孩子很容易为无关刺激所吸引。在孩子做作业或看书时,要关上电视或收音机,也不要大声说话,以免打扰孩子。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和幼儿一起看书,让幼儿在安静的氛围中学习,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形式活泼、字迹大一些的图书,来吸引孩子,使之读书的时间更长一些。

(二)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兴趣,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心情愉快,兴趣浓厚,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往往是目的、任务明确,所以游戏时幼儿的注意很容易集中。前苏联的比都霍娃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要求幼儿把各种彩色的纸条分别放在颜色相同的盆子里,比较在游戏中与单纯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幼儿的注意,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持续22分钟,6岁幼儿可坚持71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50;而在单纯完成任务情况下,4岁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6岁幼儿只能坚持62分钟。因此应让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教导幼儿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地观察,区别物体的各种各样性质,训练儿童的注意。

(三)明确活动目的,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注意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最有效的注意,要培养这一注意,必须首先使幼儿明确任务,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孩子能不断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持注意。例如:晚饭后,爸爸可以要求孩子把桌子擦一擦,并且必须擦干净;妈妈也可以要求孩子每天给家里的花浇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孩子做完后,爸爸妈妈要检查完成的情况。做得好,给予鼓励,做得不好的地方,要让孩子重做。如果经常这样要求孩子做事情,既使平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力差、粗心大意的孩子,也自然会聚精会神地努力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此外,在提出任务和要求时,不要过多,否则会使孩子注意难以集中。

(四)培养广泛而持久的兴趣。

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总会很投入、很专心,小孩也是如此。孩子对事物的兴趣越浓,其稳定、集中的注意力就越容易形成。培养儿童的兴趣,可采取诱导的方式。例如:培养儿童的识字兴趣,可以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幼儿买一些有文字提示的图画故事书,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看书,引发幼儿的识字兴趣,然后用卡片、积木教孩子拼、认一些简单的象形字,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在有趣的识字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学习难易要适度

对幼儿来说,过难或过易的刺激都会使他们丧失兴趣,消弱注意。为了有效的促进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学习的难度要适合学前儿童的认识水平,要跟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

(六)引导儿童进行观察,提高注意力。

要提高注意力,必须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力越强,注意力越高。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必须首先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应为儿童寻找使之好奇的事物进行观察训练,引导其细心观察,并掌握观察方法。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观察事物。在观察过程中,向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思考,使他逐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例如:观察图形里隐藏的东西;找出两幅画的相同点、不同点等等。

(七)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制度

体质不好,作息不规律是分散注意力、影响注意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让孩子有规律的学会和生活,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能按时起床、吃饭、睡觉等。同时,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注意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注意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利用日常活动和各种劳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不仅可以提高孩子注意的目的性、全面性,而且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养成积极参加劳动的良好习惯。因此,让大一些的幼儿帮助作一些力所能及且又需要高度注意的家务劳动是很必要的。如扫地、摘菜、洗碗筷、擦桌子等。

(八)幼儿园教学方法总结

1、与课题有关的魔术表演。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5

关键词:激光治疗;儿童后天性白内障;疗效分析

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眼病之一,微手术的开展为白内障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导致术后病发率高的情况出现[1]。激光治疗为儿童后天性白内障提供了安全无痛的治疗方法。本文将通过激光治疗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论证激光治疗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013年到我院就诊的50例患有后发行白内障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12岁,平均为7岁。将50例患者进行自主分配,每25例患者为一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患者使用激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法。

1.2激光治疗法 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散瞳前对准后囊位置,采用丁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麻,在激光治疗之前,护士要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在激光机裂隙灯额架上,放置角膜接触镜,注意调节光源,选定能量,从低能量开始将膜性物击碎,采用十字法切开今题后囊,使晶孔在4mm左右。

1.3方法 在手术前要对儿童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具体包括视力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检查。在术前要进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在散瞳前有对准瞳孔区的后囊位置。散瞳是术前重要准备,必须严格处理[2]。对配合的儿童和不配合的儿童实行不同程度的表麻,配合的儿童使用1%丁卡因滴眼液,对不配合的儿童使用1%的丁卡因比滴眼液同时加上10%的水合氯醛,掌握好水合氯醛口服镇静剂的剂量。采用激光进行治疗,护士要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在激光灯裂隙灯额架上,放在角膜接触器镜上,注意调节光源强度,选择适当的能量,从低能量开始适当进行调节,以击碎膜性物为基本点,用十字法将晶体后囊切开,是晶孔达4mm左右。同时要加强术后护理,采用1%的氯化钠对结膜囊进行冲洗,在手术后注意测试眼压,在眼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持续1w后,进行常规视力、眼压、眼底测试。

2 结果

经过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详细的治疗,25例治疗组后发性白内障得到有效治疗。除了2例患儿因残余皮质较多,进行2次激光治疗,其他均为一次性治疗成功,视力恢复明显,两组患者在治疗恢复过程中视力有明显的差距,治疗效果比常规治疗效果明显。见表1。

3 讨论

白内障会影响儿童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恢复,因此必须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进行细致的治疗。随着微型手术技巧以及人工晶体的发展,成人白内障发生率相对比较小,由于儿童自身特殊性,导致儿童后发性白内障发病率较高,但是儿童治疗时机延误的情况常有发生,家长或医生发现的晚,导致儿童本身存在潜在的危险性。为了避免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严重性,家长必须认真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其次要注意治疗中护理和术后护理。首先是治疗中护理,在治疗中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消除紧张感,在手术中不能随便挤眼,转动眼球,坚持正确的手术姿势,在手术过程中要将患儿的座位调到和手术台高度一致的位置,下颚平稳的放在头架上,将后部固定带调到适合的松紧,在护士的帮助下,帮助患儿固定头部,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提醒患儿注视指示灯,不能随意改变头部位置[3]。其次是术后护理,由于孩子年龄小,本身性格顽皮,好动,医生和家长必须做好术后护理的工作,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医生要对孩子做心理辅导,向患儿解释激光手术的好处,告诉患儿整个手术过程是无痛的,让患儿积极配合。其次要做好患儿的术后护理工作,由于儿童晶状体上皮细胞活性强,在术后进行人工晶体植入会导致后囊混浊率为100%,很多学者认为如果保留后囊,会出现98%的混浊率,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术后恢复,激光治疗有效的避免了二次治疗,操作过程简单,对组织伤害少,在术后医生必须提高家长的忧患意识,在治疗后每1w、1个月都要到医院复查,在术后会出现很多并发症[4],家长要对此引起重视,少数患儿会出现虹膜炎的情况,可适当滴入激素类药物,数天内消失,其次会出现眼前模糊情况,是由于激光切开导致囊内碎片掉落引起的,数天就会消失。在激光治疗后,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进行适当的视力训练,坚持弱视训练,在恢复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询问医生。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必须引起医生的重视和家长的注意。

参考文献:

[1]李莎莎,马来玉.Nd:YAG激光治疗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0(09):100-102.

[2]吴年浪,李毓敏.激光治疗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1(10):89-92.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6

关键词:装饰色彩 儿童家具 细分化 人性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追究不再停留在表面功能的满足,人们对家具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审美也有更深层的心理需要,对于家具的需求也更加细化,而儿童家具作为家具市场的后起之秀,在近年来博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在中国,孩子在大多数家庭都处于中心地位,尤其在计划生育实施之后,独生子女家庭占据社会大多数,到后期,更是出现了一家八位家长供应一个小孩,所以,儿童的需求不仅全家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重心;不仅如此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关系着儿童是否健康舒服,也影响着儿童自身成长中的心理与性格塑造;儿童家具装饰色彩通过影响儿童心理的同时,也潜在的影响着儿童日常生活的行为和表现。所以儿童家具不仅仅是要从视觉美得角度来看待,更应该符合儿童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特点。

一、儿童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

色彩是人们接触外界反馈到心理的最直观感受,它对人们心理反应有最直接的冲击,色彩的千变万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膨胀和收缩,高低、远近、压抑和愉快等等。同一个物体用同一个颜色给人们心里的带来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例如,空调,如果空调是黑色挂在房间的墙上,会让人很有压抑和重力感,总是感觉不稳定。因为黑色的物体高于人们的身高时,就会使人心里不安,压抑及不稳定。不同的人群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色彩心理受到职业、性别、年龄、地域等的影响。犹如老年人喜爱较稳重的暗色,是由于年龄的增长,阅历已经非常丰富,大脑中不再愿意接受更多的刺激和跳跃,所以在色彩上比较喜欢稳重的颜色。

色彩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会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经研究发现,儿童对色彩有着很高的兴趣,2岁起就能够辨别基本颜色红、黄、蓝、绿。3-4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识别色彩的色相以及明度,5岁以后的儿童就能够识别所有色相与大部分色彩明度了。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发现,儿童在随着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对色彩的喜爱倾向有暖色向冷色推移。在幼儿时期,他们更喜欢红色,橙黄色等,它能够刺激儿童的心理活动,是儿童兴奋。并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思维和敏感性。但是长期在这种颜色刺激下,儿童会产生神经紧张,没有安全感,甚至是暴力倾向。对于蓝色儿童表现出放松、安静的心态,但是长时间的呆在这种冷色调的环境当中,儿童容易产生出压抑,消极的心理。

儿童对色彩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对色彩的心理反应也是非常直接的。例如:绿色可以让他们想到草原、花草等有着生机,健康的心理反应。黄色可以想到收获、鸡蛋、阳光等等有着光明和欢乐的心理反应。儿童的联想是丰富的,每个孩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事物给他们的印象也是不同,所以对不同的色彩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想象,给他们的心理反应也是不同的。

世界上的色彩都是互相搭配的存在的,没有单一的呈现出来的色彩,对于搭配自然、和谐的色彩是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如果色彩搭配的混乱、跳跃会使人情绪不稳。如果儿童长期处于这种刺激的空间中,会让儿童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是呆板等等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色彩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儿童还是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视觉上的色彩效应对儿童心理健康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纯度较高的暖色能够促进儿童思维扩散,创造力会提高。如果在卧室或者是休息区域出现这样的色彩则会让儿童心理不安,注意力分散等等。同一种色彩的不同心理感受也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积极有的是消极。色彩对于儿童心理会产生多方便的影响,同一个色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地点也会对儿童产生恰恰相反的影响。科学的在儿童家具中运用装饰色彩能够给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

二、装饰色彩在儿童家具上的人性化设计

儿童成长是非常迅速的,不论是在身体还是心理上变化都是很快的。所以在儿童家具需要根据儿童各个年龄段或者是性格、性别等详细的划分。

从活动空间分析。儿童家具的分类有主要上有三种,第一种是按照儿童在家庭中进行主要活动空间进行功能的分区,例如娱乐区、学习区、休闲区等。第二种是按照性别来分,第三种是按照不同年龄段来分。装饰色彩作为儿童家具外形的重要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儿童对家具的视觉感受。

学习型家具。学习是儿童活动的主要部分之一。学习是需要安静且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色彩不宜亢奋,但也不能单调与呆板。一般来说课桌会用较浅的颜色,并且冷色居多,这种环境让儿童更容易冷静下来。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的空间不宜有拥挤感,和视觉刺激。

娱乐型家具。娱乐室儿童活动的另一个主要部分。儿童在玩耍中会有各种能力的学习与锻炼,娱乐中儿童的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都能够得到加强与扩散。一般来说色彩对视觉的刺激是由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度来决定的,而在娱乐型家具上儿童的家具色彩应当适当增加色彩的视觉丰富性。

休息型家具。例如床、沙发,椅子等。这类家具需要给儿童一个放松、安静、温暖的气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安全感。在装饰色彩上则不宜过于直接、强烈刺激,容易使儿童感觉到不安,注意力分散甚至有厌烦情绪。

从儿童年龄分析。幼儿期。幼儿期的儿童对暖色非常敏感,例如:红色和橙色。在类似于白色的中间色中加上红色和橙色来点缀,是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但是面积不宜过大,长时间处于面积过大的刺激色上儿童容易烦躁与不安,甚至暴力倾向。

少儿期。少儿期儿童已相对于幼儿期儿童成熟,有一定的定性和自己的隐私空间。在家具装饰色彩上不宜太直接,少儿期儿童需要安静的学习,浅色系的和谐搭配能够营造安静气氛,如浅蓝色或浅米色。但是儿童家具设计当中任何激烈颜色或者是纯度较高的颜色都不宜大面积使用,长时间在一种颜色的刺激下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基本上满足大稳定,小跳跃的色彩。

从性格角度分析。不同性格的儿童对色彩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性格比较内向的儿童他们更倾向于较稳定的颜色,这类儿童一般比较害羞,表达自己的时会非常含蓄。在这类儿童家具设计中,应该迎合儿童的喜好,但是也要发挥装饰色彩的积极作用,少量的融入较鲜艳的颜色,促进这类儿童的思维活跃。

从地域角度分析。儿童对色彩的喜好也受着地域的影响,例如:在中国,红色属于喜庆吉祥的颜色,在从小的幼儿教育当中,红色一直是正面积极的颜色,红领巾、小红花等等。由于受到文化底蕴的影响,中国儿童会比其他区域的儿童更倾向于红色。而在马来西亚绿色是宗教寓意的象征,马来西亚人对绿色非常偏爱,在儿童家具设计中绿色的运用会更受到孩子的喜爱。

从儿童性别分析。儿童到了少儿期性别差异就开始逐渐的增大,女孩更文静和敏感,男孩更好奇和勇敢。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英雄主义,控制欲都会多于女孩,他们对外界是好奇。而女生温和敏感,趋向于自己的小小世界当中。所以在儿童性别上来说家具装饰色彩上也需要有所差异。例如,男孩的家具在色彩上更多是蓝色系或者是绿色系。而女孩的家具在装饰色彩上更多的应该是粉色系。

如图(图),这是一组男孩的家具装饰色彩搭配,不同亮度、纯度的绿色加上白色的搭配,显的明亮而又干净,为了防止视觉疲劳还搭配上一个红色的玩具。使得整体很协调舒适。

一般蓝色系或者是绿色系这种浅淡的冷色是男孩子家具的色彩的主要用色。绿色是一种有生机的颜色,并且属于中性一些的颜色,冷暖感觉不太明显。不会是儿童很压抑或是很兴奋。细心的观察,其实桌面上还有一些其他的纯色和暖色的装饰陈设品。这些小的颜色细节改变可以打破同一种颜色的单调感,黄色刺激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红色提高创造性等等 。这些处于学习区的陈设品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效率,思维扩散。同时也给这一系列的儿童家具增加不一样的色彩。

总之,在儿童家具中必须体现“人性化设计”,装饰色彩是依附于家具上的,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的发展需求。它不单单是一个颜色,它应该被合理的科学的营运于儿童家具设计当中,需要更深入的去研究儿童心理并对其归类,从而做出更人性化的儿童家具。

三、装饰色彩在儿童家具设计中的现状

在我国,儿童家具发展较晚,甚至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对儿童的实质性需求并没有透彻的分析,只是在表现上把家具的比例缩小,近些年,虽然儿童家具设计的样式越来越多,色彩也是五花八门,大多数只看到了儿童对色彩亮丽的狂热追捧,并没有考虑到最为家具,色彩的适用性,尽管如此。就目前社会情况来看,伴随人们居住条件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攀升,在重视儿童教育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他们的独立的,区于成人的生活空间,而且大部分儿童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所以儿童家具在我国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大多数家长,更愿意在儿童房的置办方面花费大量的物资,但在我国的儿童家具市场,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色彩规范作为引导,没有考虑到色彩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毕竟家具并不等于玩具,他最注重的并不是玩乐性,而是要根据家具本身的功效,再来融合其他因素,使得功效性发挥的更好,这才是设计的本质,切忌喧宾夺主,就拿床的例子来说,床的作用是安于睡眠,它需要以帮助儿童更好的睡眠为前提,若将它的设计中伴着过于玩乐的趣味化和隆重的色彩,导致儿童在看到床时,想到的是游乐园,睡意全无,那么床的设计就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

但在国外,似乎设计者们更加注重精神的东西,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居于首位的是功能的实用性发挥,并不是绚烂的外表,他们在功能的研究更多一些。由于国外的文化影响儿童很小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房间和家具,所儿童家具的发展历史也比国内要长。在儿童家具设计时考虑的因素会很全面,甚至是会结合每一个儿童的需求来布置一个儿童房间,使整体色彩和谐并且对儿童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等等。这正是我国在儿童家具发展初期阶段需要去考虑和深入研究的。

就家具装饰色彩来说,我们首先要了解色彩三要素即色彩是可以用色调、饱和度、明度来描述的。色调简单来说就是颜色的分类,也叫色相,例如,红色,橙红色,等等这些属于一个色相里面。明度就是色彩的亮度与暗度,明度跟色相没有关系,只是跟色彩亮与暗有光,越偏白色的明度就越高,偏灰偏黑明度就越暗。饱和度也被称之为彩度,就是一个颜色所含有的色彩度。

了解了色彩的三要素我们就可以对儿童家具色彩做出正确的选择来符合儿童心理及起到积极作用。我国其实在儿童家具方面还可以有相当大的突破,在儿童家具方面我们的市场细分不够,没有考虑到色彩对于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活动空间上,娱乐区域,儿童在娱乐时我们需要开发的扩散思维,使他积极活泼,所以我们可以采用纯度较高的亮色,比如大红,亮黄,比较能提起儿童的兴趣与活力。但在儿童休息的区域,我们需要更易于睡眠的柔和性色调,比如使人温暖的粉红或樱桃红色,偏柔和的暖色调,更容易让人的情绪安定平和,和感到放松,也更易于帮助睡眠,纯度较高且刺激的颜色则不适合出现在我是里,特别是淡蓝色的卧室,人们普遍认为是适合男孩子的,其实不然,这种颜色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刺激强烈的颜色,会使他们焦躁。所以要避免。在学期区域则又不相同,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偏冷的色调,比如蓝色,绿色,这些颜色更容易让人心情平复,沉重,冷静的思考,用再学习区域,让儿童的好动性回归到学习的气氛中,学会冷静的思考,也较长时间的稳定学习。

在考虑儿童心理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多考虑安全性。虽然儿童家具色彩中普遍存在较高纯度的颜色,但考虑到颜色材料问题,我们也应当适当注意较高纯度颜色的的比例。因为过于浓艳的色彩涂料油漆中含有的金属量都是很高的,特别是铅。这些物体被吸入体内对儿童身体健康非常不利,会是儿童记忆力减退,消化不良等。

虽然我国儿童家具起步晚,市场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却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儿童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很多家长在儿童居室的布置上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为孩子配置充满童趣或能与其共同成长的家具,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使儿童家具迅速蹿红,在这种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下儿童家具的类型更应该细分化、专业化从而实实在在的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儿童性别差异心理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向东.儿童家具[M].期刊论文,2003.

[3]张立,高京.产品造型语言研究[J].包装工程,2007,28(3).

[4]刘晓红,曾洁.国内儿童家具市场分析[J].家具,2005(3).54.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7

原来,3岁多的航航在入园体检时,被查出两眼有300度散光。小小年纪怎么会散光呢?航航妈赶紧带着孩子去专业眼科医院检查,医生告知:“散光多是遗传,孩子视力目前基本达标,可以不配眼镜,先观察观察。”医生给开了扩瞳的药水,让先给孩子滴着,过段时间再来检查。

但航航妈发现,滴了药水后孩子眼睛红肿,而且变得怕光怕风,十分脆弱。于是她不敢再滴了。想到之前确实忽视了孩子的视力,没控制好他玩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航航妈寄希望于多带孩子感受大自然,孩子的视力也许就会恢复呢。她无法想象,航航稚嫩的小脸上戴上一副厚厚的眼镜的模样!而且,万一戴上再也摘不下来,孩子多遭罪啊!

航航妈和同事聊起孩子视力的烦心事,不料大家都在为孩子的视力发愁呢。8岁的嘟嘟被查出近视,一只眼睛视力是4.8,一只眼睛视力是4.7,医生也让戴眼镜呢。嘟嘟妈之前也没关注过孩子的视力,嘟嘟经常趴着看书,所以可能因此导致假性近视。嘟嘟妈从网上查到了很多妙方:有人说坚持让孩子每天“望树”半小时,最后孩子的视力竟好了;也有人推荐视力治疗仪,但价格不菲,也有很多人说这是骗人的玩意儿。嘟嘟妈顿时也不知该怎么办。

瑶瑶妈也为12岁的女儿担心。瑶瑶被查出一只眼睛近视,而另一只眼睛视力正常,目前不戴眼镜也能看清楚。但瑶瑶妈妈也不放心,如果一直不配眼镜,孩子的视力是否会下降呢?

妈妈们集体困惑了:孩子们的视力能否自行恢复呢?一定要戴上眼镜吗?戴上眼镜后还能否摘下来?平时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苦恼的不仅仅是这几位妈妈,如今,视力不良已成为孩子健康的头号大敌。

首先我们讲一下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概念。近视、远视和散光统称为屈光不正。

我们把眼睛看做是一个精密照相机,角膜相当于镜头,而眼底就相当于胶片。光线从角膜开始经过眼部的屈光系统最后投射到眼底,视觉信号再经过大脑分析形成影像。

如果成像正好位于眼底,就称为正视眼,我们能够看到清晰的图像。而成像位于眼底之前,称为近视;反之成像位于眼底之后,称为远视。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

散光的概念与两者不同,眼球的屈光面(相机镜头)因各种原因变成不规则的球面时,进入眼内的光线就不能在眼底形成一个完整的焦点,导致成像不清晰,这种情况就是散光。其实每个人的眼球都不是完美的球面,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散光。一般来说,如果儿童无视力障碍可以不加治疗。如果儿童散光造成视力障碍,就要特别注意。

人的视觉发育期是10岁以内,这期间,任何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造成儿童视力障碍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模糊的影像无法有效刺激视网膜的发育,时间一长,导致视觉功能减退,就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即使矫正视力也无法达到正常标准,称之为弱视。

所以,建议航航一定要在医院进行准确的验光,得到准确的判断是否有弱视,如果有弱视则要及时进行弱视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另外即便没有弱视,如果散光程度影响儿童正常视力,也建议佩戴眼镜以免造成日后弱视的发生。

另外散光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父母如果有散光,应注意观察孩子视力情况,及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医院检查嘟嘟为近视,一般来说儿童近视的诊断比较简单,重点在于分辨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真性近视就是我们所说的近视眼,假性近视是指由于近距离用眼过度、视疲劳等原因造成远视力不能达到正常。这需要医生采取散瞳验光的方法来判断。散瞳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畏光、近距离视物不清等,但停用后会逐渐消失。真性近视需要佩戴近视眼镜进行视力矫正,如果是假性近视可以通过多休息、少用眼的方式缓解症状,不需要佩戴眼镜。

针对瑶瑶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看一下两眼度数,如果两眼度数相差较多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弱视,如果存在则要及时进行弱视治疗。如果两眼视力基本没有显著差距,如一眼0.8,另一眼1.0,是可以不佩戴眼镜的。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8

【关键词】 视觉注意;听力障碍;视觉搜索;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79.7、R76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2-00812-05

The Visual Attention Skills Comparison between Children with Impaired Hearing and Normal Hearing

ZHANG Xing-Li1,2, SHI Jian-Nong1,LI Ming3, et al.

1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3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68

【Abstract】Objective:In this study, using the visual search task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visual attention between children with impaired hearing and normal hearing. Methods: Psychometric intelligence was measured using 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 (TONI) before the experiment. The two groups of participants were matched in age and IQ.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was adopted on the standard visual search paradigm, and the stimuli were presented and the participants' reaction was recorded through the DMDX system. Results:The comparison wa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processing speed and the processing pattern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visual attention task.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searched the target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hearing children (1272.4±60.3/977.6±51.3,P=0.001);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set size and participants hearing status(F(2,29)=5.863,P=0.005); there was a three way interaction of hearing status, set size and search feature(F(4,29)=3.14,P=0.017). Conclusion: The speed of the processing of the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i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hearing children; the two groups search the task in a similar processing pattern: parallel search for the color, and serial search for the conjunction features.

【Key words】 visual attention; hearing impairment; visual search;control study

自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注意就一直成为实验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主题。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控发生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1,2]。视觉注意技能的发展对听力障碍儿童具有重要作用,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注意研究有更为深刻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3]。

目前,听力障碍对视觉注意影响的研究存在两种基本假设:缺陷假设(deficiency hypothesis)和补偿假设(compensation hypothesis)[4,5]。缺陷假设认为整合过程对正常发展非常必要。按照这个观点,多个感官的整合对每个感觉通道的完好发展非常重要,一个感官的剥夺必然导致其他感官的缺陷。相反,补偿理论认为一个感官的缺失可能更加需要依赖剩下的感官,因此剩下的感官也就得到补偿[6]。支持缺陷假设的研究表明注意的发展依赖于多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注意技能差于听力正常儿童。如Quittner等人、Mitchell 和 Quittner研究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发展的视觉注意策略可能更加分散[5,6],其研究提供了听力障碍儿童不能保持注意与他们在家及在学校表现出的行为问题之间存在关系的证据;Rietveld等人的研究发现听力障碍者在觉察视觉信息的时候不比听力正常组好,相反可能要更差一些[7]。相反,支持补偿假设的研究表明听力障碍被试在视觉注意任务中的成绩好于听力正常被试,如Stivalet等人研究发现,听力重度受损的成人在分心刺激中辨认目标刺激的速度快于听力正常的成人[8];还有研究发现听力障碍被试的边缘视觉注意得到提高[9-13]。出现这些矛盾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各研究者考察的视觉注意内容不同有关,支持缺陷假设的研究都集中在保持性视觉注意技能上,其被试大多数为儿童;而支持补偿假设的研究集中在视觉注意的空间分配上,其被试大多数为成人。保持性注意任务主要考察的是注意的集中性,而指向性是由脑对信息的选择或过滤功能实现的。但目前针对注意的指向性研究少见,并且缺少对智力因素的控制。本文选取智力正常儿童为被试,比较听力障碍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的选择性注意技能,对已存在的两种假设提供实证证据,并提出假设:听力障碍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的视觉搜索速度没有差异,听力障碍儿童在混合特征搜索中表现出平行搜索,而听力正常儿童表现出系列搜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听力障碍儿童选自北京市某聋校的五、六年级学生,听力正常儿童选自北京市某普通小学六年级学生。用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2评定儿童的智力[14]。从30名听力障碍儿童中筛选出智力商数在100±15之内者16名,平均年龄11.8±0.8岁,男生9名,女生7名。16名听力障碍儿童的听力障碍都在3岁前产生,其中12人为药物或者发烧致聋、3人为先天性聋、1人原因不明;同样,从30名听力正常儿童中筛选出智力商数在100±15之内者18名,平均年龄11.4±0.2岁,男生10名,女生8名。两组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在最后的结果分析中,删除反应错误率大于10%者,平均反应时在三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最后有效被试分别为:听力正常儿童18名、听力障碍儿童13名(男7名,女6名)。

1.2 方法

1.2.1 工具 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2(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TONI)[14] 是以非文字的方式评价被试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智力水平的一个智力测验。测验内容偏重问题解决和图形推理,可以按照中国常模直接评分。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和效度(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相关为0.65),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同时,有人指出该测验在评价特殊儿童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14 ]。

1.2.2实验材料 视觉搜索是注意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范式,它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也是研究视觉选择性注意中的知觉和认知因素的理想范式[15-18]。为了使听力障碍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对材料的认识有公平性,实验材料根据经典的视觉搜索范式改编,采用小的蓝色、绿色或粉色的长方形条作为刺激材料(每个长方形条所占空间为5.5mm×2mm,竖直和水平视角分别为0.6°、0.2°),填充在黑色计算机背景上呈现的边长为5cm的白色方形视窗中,一个竖直的蓝色小方条作为目标刺激。每个系列都包括相等数目的两种分心物。在颜色特征搜索中,分心物是垂直的绿色和粉色条;而在方向特征搜索中,分心物是转向左边或右边60度的蓝色条。四种分心物混合就是混合搜索。在有目标的试验中,目标在系列中的位置是随机的,目标和分心物的安排也是通过计算机在电脑上随机产生。一半有目标,一半没有目标。在各条件中的试验数目为24个,所以总的试验数目为216个。

1.2.3实验程序 采用DMDX系统控制材料的呈现和记录被试反应。刺激材料在17英寸CRT显示器上呈现,分辨率为1024×768,刷新频率为75Hz。在安静的房间里由一名熟悉手语的老师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个别施测,并同时在计算机屏幕上给出指导语。指导语要求被试判断目标是否在系列中呈现,要求反应既快又准确,被试进行按键反应。每个试验一直呈现在屏幕中央,被试作出反应之后就开始下一个试验,或者超过5s被试还没有反应也进入下一个试验。正式实验开始之前有20个练习试验使被试熟悉任务,保证被试理解指导语。正式实验按照系列大小分为3组,三组呈现的先后顺序由程序随机控制,并且组内的各试验随机出现,被试每完成一组休息一次,整个试验过程持续时间大约为7-15分钟。

1.3统计方法 采用3(分心物特征:颜色、方向、颜色和方向混合)×3(系列大小:9、16、36)×2(被试听力状态:听力障碍、听力正常)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分心物特征和系列大小为被试内因素,听力状态为被试间变量。

2结果

听力障碍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在视觉搜索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见表1。

两组儿童听力状态主效应显著(F(1,29)=13.869,P=0.001),听力障碍儿童的平均反应时长于听力正常儿童(1272.4±60.3/977.6±51.3,P=0.001)。搜索特征和被试听力状态的交互作用显著(F(2,29)=5.617,P=0.006), 对于听力障碍儿童在各特征上的搜索时间的两两比较显示:搜索混合特征的反应时长于方向特征,方向特征的反应时长于颜色特征(1590.9/1365.0/860.4);听力正常儿童在各特征上的搜索时间表现出与听力障碍儿童相似的趋势(1261.2/970.3/701.4)。项目大小与被试听力状态的交互作用显著(F(2,29)=5.863,P=0.005),显示系列36的搜索时间显著长于系列16,系列16的搜索时间长于系列9(1431.5/1064.8/878.7);被试听力状态、搜索项目大小和搜索特征的交互作用显著(F(4,29)=3.14,P=0.017)。图1显示有听力障碍的被试,在搜索特征为颜色时,项目大小的主效应不显著,系列36、16和9的搜索时间没有显著差异(884.2/896.1/801.1)。图2显示听力正常的被试表现出类似的模式(F(2,17)=1.482,P=0.241),三个系列大小的搜索时间没有显著差异(713.4/706.1/684.7);当搜索特征为方向时,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项目大小的主效应显著(F(2,12)=34.67,P=0.000),表现出随着项目数目的增加,反应时明显变长(985.3/1196.7/1915.0);听力正常儿童也表现出相似的模式(781.2/874.9/1254.7,F(2,17)=38.908,P=0.000);听力障碍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一样在颜色和方向的混合特征上表现出相同的加工模式即系列加工。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听力障碍儿童在视觉搜索任务中的反应时长于听力正常儿童,表明前者的视觉注意技能差于后者,这给缺陷假设提供了部分证据。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在搜索特征为颜色时,所得结果与视觉搜索的特征整理理论提出的预期一致,听力障碍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的反应时曲线都较平缓,表明两组儿童的搜索时间都不随搜索项目的多少而改变。但当分心物的特征为方向或者方向与颜色的混合特征时,两组被试的搜索时间都表现出随项目数目的增加而变长的趋势,表明听力障碍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对混合特征表现出注意加工(系列加工)。提示尽管听力障碍儿童的搜索速度慢于听力正常儿童,但是听力障碍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加工方式。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听力障碍被试的搜索速度慢于听力正常儿童,而对各种特征的搜索方式与听力正常儿童相似。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不一致,如,Stivalet等人也从加工模式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听力障碍成人的视觉注意,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和听力正常成人表现出不对称的搜索模式,并得出结论:先天性听力障碍成人的视觉注意加工比听力正常成人更加有效[8]。产生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和被试的选择有关,因为Stivalet等人的被试为成人,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注意技能会得到提高,可能在两种条件中都会表现出平行加工,从而表现出视觉技能的提高,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Quittner等人、Mitchell & Quittner研究发现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发展依赖于多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5,6]。在本研究中,听力障碍儿童表现出的反应时延长,可能就是由于听觉刺激输入的缺少,导致他们必须用视觉来监控环境,从而影响了视觉注意速度。从表1可以看出,听力障碍儿童的标准差大于听力正常儿童,表明他们反应中的变异性非常大,这可能就是先前有关研究中所指的听力障碍儿童的保持性注意技能受到限制,他们在注意当前的任务时还需要来监控周围的环境。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中采用视觉搜索范式,除了能从加工速度方面来考察,还能从加工方式来考察,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儿童对视觉注意任务的加工方式与听力正常儿童一样。

Rettenbach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儿童和青少年视觉加工能力要差于听力正常儿童,但是到成人的时候获得部分补偿[19];Proksch和Bavelier的fMRI电生理研究表明[11],与听力正常成人相比,听力障碍成人对边缘视觉刺激的加工提高,并且在更广的视觉范围分配视觉注意资源,也就是说,听力障碍被试的视觉注意更多的向边缘分配,从而减少了中心视野的注意资源。如果根据Mitchell和Quittner提出的听力障碍儿童可能发展一个更为分散的视觉注意[6],那么这种分散的注意策略是否就是注意向边缘分配,还是平等地在整个视野进行分配,并且这种分散的策略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变呢?本研究中没有专门考察视觉资源的分配问题,听力障碍儿童是否真的将注意向边缘分配从而使得边缘视觉注意技能提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对视觉注意技能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以儿童为被试的结果部分支持了缺陷假设,但是结果并没有支持本研究提出的听力障碍儿童在混合特征搜索中也表现出平行加工的假设,相反听力障碍和听力正常儿童具有相似的加工方式。那么这种在反应速度上的慢是永久的慢还只是发展上的一个延迟,这需要进一步考察。因为在选择被试的过程中发现,与同龄的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听力障碍儿童的年级都要延迟2~3年,在心理理论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听力障碍儿童在心理理论这种重要的认知发展方面延迟了约3年[20]。另外,本研究只涉及一个年龄段,而且被试样本较小,因此,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注意技能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后的研究需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听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注意技能的发展、视觉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以及注意资源空间分配的发展变化等。

参考文献

1 高文斌,罗跃嘉. 视觉空间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361-366.

2 Logan GD. Cumulative progress in formal theories of attention. Ann Rev Psychol, 2004, 55:207-234.

3 张兴利,施建农. 听力障碍对视觉注意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01-503.

4 Finney EM, Fine I, Dobkins KR. Visual stimuli activate auditory cortex in the deaf. NatureNeurosci, 2001,(4): 1171-1173.

5 Quittner AL, Smith LB, Osberger MJ,et al. The impact of audition on development of visual attention. Psychol Sci, 1994,(5): 347-353.

6 Mitchell T, Quittner AL. Multimethod study of attention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J Clin Child Psychol, 1996,(25): 83-96.

7 Rietveld S, Spiering M, Rotteveel M, et al. Visual performance of adults with prelingual auditory impairment. Am Ann Deaf, 2004/2005, 149(5): 421-427.

8 Stivalet P, Moreno Y, Richard J, et al. Differences in visual search tasks between congenitally deaf and normally hearing adults. Cogn Brain Res, 1998,6: 227-232.

9 Horn DL, Davis RA, Pisoni DB, et al. Development of visual attention skills in prelingually deaf children who use cochlear implants. Ear Hearing. 2005, 26(4): 389-408.

10 Sireteanu R, Rettenbach R. Perceptual learning in visual search generalizes over tasks, locations, and eyes. Vision Res, 2000, 40(21): 2925-2949.

11 Proksch J, Bavelier D. Chang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sual attention after early deafness. J Cogn Neurosci, 2002, 14(5): 687-701.

12 Bavelier D, Tomann A, Hutton C, et al. visual attention to the periphery is enhanced in congenitally deaf individuals. J Neurosci, 2000,20: 1-6.

13 Bosworth RG, Dobkins KR. The effects of spatial attention on motion processing in deaf signers, hearing signers, and hearing nonsigners. Brain Cogn, 2002, 49(1): 152-169.

14 张雨青,查子秀,龚正行. 托尼非文字智力测验(TONT-2)的初步修订.心理科学,2003,26(2):330-333.

15 Cohen E, Levy N, Ruppin N. Global vs.local processing of compressed representations: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visual search. Neurocomputing, 2000,32: 667-671.

16 Lobaugh NJ, Cole S,Rovet JF. Visual search for features and conjunctions in development. Can J Exp Psychol, 1998,52(4):201-211.

17 Shen JY, Reingold EM. Guidance of eye movements during conjunctive visual search: the distracior-Ratio Effect. Can J Exp Psychol, 2003, 57(2): 76-96.

18 Wolfe JM. Moving towards solutions to some enduring controversies in visual search. Trends Cogn Sci, 2003, 7(2):70-76.

19 Rettenbach R, Diller G, Sireteanu R. Do deaf people see better? Texture segmentation and visual search compensate inbut not in juvenile subjects. J Cogn Neurosci, 1999,11: 560-583.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9

现象描述:处在3~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还没有成熟,大脑的抑制功能还比较弱,外界稍有风吹草动,儿童就表现出十分兴奋。因此,人们又将此称为“人来疯”。这一系列的行为在学龄前儿童中比较多见。

正常儿童的注意维持时间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延长的,一个即将入小学读书的儿童,有目的的注意时间应该达到15分钟左右。注意时间的延长需要培养,需要父母和老师一起来训练儿童。一些孩子因为任性,平时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自然会好。于是,对孩子缺乏适当的行为约束,由此造成人为的注意问题。另外,有部分儿童由于发育迟缓、大脑损伤,或其他的医学因素,引起注意分散,这需要医生加以鉴别。

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幼儿园孩子来说,注意分散造成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此时儿童仍处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时期。入学后,这一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差,还会破坏课堂纪律。其特点是:当儿童注意集中听课时,成绩就好;当注意分散不听课时,成绩就差,显示出明显的学习成绩时起时伏的现象。

矫正策略:在模拟教室的情景下,进行注意的行为训练,可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时间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或更长。

二、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的食物

现象描述:该现象又称为饮食行为问题。往往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以及缺乏科学的喂养方式所致。如:1岁以内的婴儿迟迟不愿吃泥糊状食物,1岁以后仍以吃奶为主,2岁后还吃软乎乎的食物;每一种新食品的添加,缺少8次以上的尝试,父母强化孩子喜爱吃的食品,等等。凡此种种,均可造成饮食行为问题,这一现象在儿童保健门诊中颇为多见。

近期和远期影响:短期内可引起儿童营养不均衡、体重较轻或营养不良,长期可因营养问题而导致影响身高、生长迟缓、贫血或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此外,因长期咀嚼不良,还可造成口腔运动功能问题,引起口齿不清、说话不清晰等。

矫正策略:从娃娃开始,抓住半固体食物添加的关键期(4~6个月),注意添加的食物质地要由软到硬,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讲究平衡膳食。

三、明显多动

现象描述: 据统计,在就诊的多动儿童中,大约有50%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迄今,多动仍然是儿童保健门诊中的一个热点“病种”。国内报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率为3%~5%。不过,儿童明显多动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不能划等号,后者已是一种行为障碍。学龄前儿童的多动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不是等到多动的儿童进入小学引起了学习困难或学校适应不良时,才被动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有很多原因可造成儿童明显多动。例如父母个性好动的遗传影响、家庭对儿童行为规范较差、环境污染所致的铅中毒等,需要医生的评估和检查,方能证实。

近期和远期影响:明显多动的儿童,容易出现不遵守纪律,上课不注意听讲,下课与同伴易发生争斗。若不及时纠正,多动成性,会造成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最终可能形成性格冲动、学业低下,影响求职。

矫正策略: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明显多动,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关键是让儿童懂得在不同情景下,什么是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行为,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力。

四、过分依恋,缠人

现象描述:这是一种胆怯或退缩的行为。这些儿童遇到困难容易放弃,适应性比较差,不容易展示自己的能力。

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平时又总是将孩子关在家里,与外界接触少,孩子往往仅亲近几个照顾者。在陌生的环境中,儿童会感到害怕或不安全,常会出现与亲人分离的焦虑;在家里,却像一个“小霸王”。

近期和远期影响:过分依恋的儿童,每当变换一个新的环境时,比如进托儿所、幼儿园或小学时,往往会有较强的情绪反应,哭闹不止,有的儿童还会拒绝入学,出现头痛、腹痛症状,使父母和老师都感到很为难,而儿童本人的学习和情绪也受到影响。如长时间过分依恋亲人或缠人,就会出现社交技能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表情淡漠,或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陌生人也过度依恋、缠人,最终出现情感障碍、社会适应差。

矫正策略:培养其独立性,多与同伴交流,多走出家庭,参与群体游戏和活动。

五、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吸吮拇指、毛巾等物品)

现象描述:50%的婴儿有吸吮行为。到了4岁以后仍有吸吮时,应视为异常,其发生率约为5%。吸吮拇指或物品迟迟不消失是一种幼稚的行为习惯,常引起父母的过分关注,特别是当儿童长久吸吮使某一手指的皮肤变色时,父母更为焦虑。吸吮常发生在白天或临睡前,最多见的是吸吮拇指或其他手指,也有吸吮毛巾、被角或衣角的。

近期和远期影响:吸吮频繁或持续时间过长,容易影响下颌的发育、牙齿的排列不整齐。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着重奖赏与惩罚并举,一般以奖赏与惩罚之比为3:1最为适宜,如单纯采用奖赏或过多地惩罚甚至责备,则难以奏效。

六、孤僻,难与同伴交往

现象描述:大约在3岁时,儿童开始与同伴交往,这是一种社会能力,这种能力在今天的社会中尤为重要。有些学龄前儿童不能和同伴做游戏或玩乐,独自一人进进出出,旁若无人,即使暂时加入集体游戏,不一会儿便和同伴发生争斗,大呼小叫,不得安宁。造成孩子孤僻、难与同伴交往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孩子生活环境较单调,没有机会与同伴交往;二是孩子社会能力不成熟,不懂得如何与同伴交往;三是孩子总的发育迟缓,包括社会交往能力的低下。

近期和远期影响:这些儿童不愿与人交往,若不及时矫正,会出现交流或社会适应障碍。

矫正策略:行为矫正采用示范疗法,即在自然环境中,父母或教师向儿童示范与同伴交流,如打招呼、请求、应答等方法。

七、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

现象描述:大凡天资聪颖的孩子都有好胜心,这是学习和完成任务的动力。一旦当好胜心过了头,便成了阻力。这些儿童往往是父母期望较高,在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下,经历较多的成功,多次获得过第一,于是一味追求完美,只能乘顺风船漂流。

近期和远期影响:当遇到挫折或受了批评后,则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悲观、失望、委屈或忿忿不平,行为表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自暴自弃或轻易放弃。如果不及时干预,儿童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影响学习和人际交流。

矫正策略:关键在于心理疏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批评。

八、每天沉迷于电视、游戏机达数小时

现象描述:在信息社会中,电视和游戏机成为时尚,儿童尤其感兴趣。然而,当这种兴趣痴迷过度之后,儿童就会整天与电视或游戏机为伴,将正常的学习、交流和活动置之脑后。

近期和远期影响:当孩子痴迷电视、游戏成性后,儿童的兴趣愈来愈狭窄,缺乏求知欲望,尤其是长时期的自娱自乐,孩子的性格会变得任性和孤僻。究其原因,往往与父母有关。不少家庭在孩子年幼时用电视中的卡通画面或声音吸引孩子的兴趣,将电视充当保姆的角色,误以为孩子不吵不闹,又可学习知识,何乐而不为。当孩子到了四岁以后,无意中接触到游戏机而产生了好奇,父母又依从孩子,任其玩乐,加上学龄前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沉迷于电视、游戏机。

矫正策略:让孩子懂得主次之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用看电视或玩游戏机奖赏孩子的良好行为;也可剥夺这两项活动,作为对问题行为的惩罚。

九、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

现象描述:在儿童行为发育过程中,2~3岁儿童出现了违拗性,总是与父母唱反调,是一个比较难以驾驭的年龄阶段,又称个性发育的第一危机期。家庭教育问题与违拗性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我们发现,这些儿童常常受到家庭的娇生惯养、没有适当的行为限制、缺乏正确的行为示范,特别是在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表现出无自制力、大哭大闹或大叫大嚷。

近期和远期影响:大部分儿童在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下,能够顺利过渡,逐渐懂得规矩,遵守指令,尊重权威,但有少数儿童的违拗性不断加重,泛化至整个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目中无人、违反纪律、我行我素,甚至还以此为乐。长此以往,造成儿童与同伴或老师的关系紧张、交流困难、适应不良。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教育不一致的问题,如当一方家长在做规矩而引起儿童强烈的情绪不快时,另一方家长则袒护孩子、指责对方,这样做更易造成儿童无规无矩,心目中无权威,这在祖孙三代的大家庭中尤为多见。

矫正策略:必须是整个家庭人员的共同参与,遵照强化适当行为为主的原则。

十、有睡眠问题(难入睡、夜啼、夜惊、梦游等)

现象描述:据调查,近年来学龄前儿童有上述睡眠问题的高达40%左右。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承受各种心理紧张,如学英语、画图、音乐、计算机等。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神经系统较易兴奋,而家庭的作息又无规律,很容易造成各种睡眠问题。

儿童注意力分散篇10

近几年来,虽然宣传防治儿童近视眼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做眼保健操,家长对孩子的眼睛保护也十分重视,但是,儿童近视眼的发生率却有增无减。据调查,近视眼的平均发生率小学生为8%~15%,初中生为15%~25%,高中生为25%~40%。

儿童近视眼的发生率为何如此之高,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因近距离用眼较多,往往不注意用眼卫生;二是未能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对早期发生视力减退的儿童没有进行及时矫治;三是一些家长对儿童近视眼的预防及治疗存在错误的认识或认识不足。因此,大力宣传儿童眼保健知识,消除家长对近视眼的错误认识和不良治疗方法。减少儿童近视眼的发生已十分必要。

注意用眼卫生

学生在读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保持30厘米的距离;看书写字时光线要充足,但不要在阳光直射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或看电视;看书写字等近距离用眼及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半小时休息1次,向远处眺望一会儿。放松调节,或做眼保健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要早期发现近视眼,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检查视力,一般半年检查1次。目前。儿童近视眼最有效可行的方法就是戴眼镜。因为近视眼是用凹透镜矫正,所以隐形眼镜不适合儿童。手术治疗对发育中的青少年是禁忌的。目前报道的各种治疗近视眼的方法有些可能有一时疗效,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近视眼。因此,给孩子戴一副合适的眼镜是最好的治疗。戴上眼镜后要注意用眼卫生,防止近视度数加深,定期检查视力,如发现视力又有下降,要重新散瞳验光更换眼镜。

重视儿童近视眼的预防和治疗

有不少家长认为近视眼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而自己的视力很好,所以孩子的眼睛是不会近视的,因而忽视了对孩子眼睛的保护和定期检查;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刚上小学,眼睛不会近视,自己眼睛近视也是到了高中或大学时期才发生的,因此没有对孩子进行眼保健。在儿童近视眼中,只有少数如先天性近视和高度近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而绝大多数儿童近视眼都是在眼睛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孩子刚出生时,眼球呈扁球形,眼轴短,外界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表现为生理性远视。随着眼球的发育,眼轴增长,生理性远视逐渐消失,到18岁左右,眼球发育停止,眼球呈球形,眼睛表现为正视眼。如果在眼球发育过程中受到内在因素如营养不良、偏食造成某些营养素缺乏,外在因素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良的阅读姿势、照明光线不足等的影响,便会造成眼球前后径伸长形成近视。因此,儿童要从小进行眼保健,避免近视眼的发生。